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推荐8篇)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之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这是我们党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起点上,科学谋划教育协调发展做出的新部署,对于坚持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覆盖面持续扩大,我国教育发展站上新起点,步入新阶段。然而,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需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相比,我国教育普及水平仍有待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仍有待全面提高,各级各类教育仍有待进一步全面协调发展,以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更加完善的终身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坚持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到教育改革发展始终,统筹兼顾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和比例,统筹兼顾教育普及和提高质量,着力构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齐头并进、全面协调的发展格局,全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要着力办好学前教育,夯实基础教育的基础,确保国民教育从幼儿阶段就打下坚实的基础。要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全面提升国民受教育水平。要统筹兼顾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向高等教育输送更多优秀人才。要着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满足经济社会需要的创新复合人才。要着力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通过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使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坚持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关键在改革。要着力加快教育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的改革,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以改革破除阻碍教育
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本报评论员)
“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十八大报告站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起点上,对坚持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作出明确部署。对此,十八大教育界代表深感振奋。代表们认为,十八大报告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谋划教育的新发展,肯定发展成绩,明确发展思路,对于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从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十八大报告中的“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代表们发现,高中阶段教育受到持续关注的同时,从“加快”到“基本”,不仅关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进程,更关注普及的效果。
2011年年底,经过25年的攻坚,我国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完成了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后“两基”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新的着力点在哪里?“我在教育一线工作多年,农村高中生流失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这对于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不利。”十八大代表、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儒林镇中心小学副校长兰朝红说,此次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给更多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孩子们带去了福音。
摘自:中国教育报
兴宁从2003年至今已撤并调整中小学校131所,其中2008年撤并51所。但根据调整学校布局规划和创建教育强市要求,至2012年兴宁仍需调整撤并中小学317所,其中中学13所,小学304所,仅2009年就规划撤并中小学178所。面对如此艰巨浩繁的任务,我们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贯彻一个原则,坚持两轨并行,做好三项工作,夯实四块基石。
一、贯彻一个原则
兴宁市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按照“高中阶段教育城市附城化、初中阶段教育圩镇化和小学阶段教育中心小学化”的原则实施——城区、附城扩大普高、职高的办学规模,增加高中阶段教育的学位;农村镇原则上每镇设立一所初中,规模达到30个班、学生1500人以上;每个乡镇建设好1所规范化中心小学,接受学校周围适龄儿童和全镇绝大部分高年级学生就读;撤并在校生不足200人的小学,使山区片完小规模达到200人以上。
高中阶段教育城市附城化。即在城区、附城的高中实行“扩容增优”工程,兴宁的这些学校均是省、市一级学校,为使更多的百姓子女享受优质教育,一方面我们在这些学校新建、扩建校舍,挖潜扩容,增加优质学位。另一方面改革这些学校以往划区域招生的做法,实现它们在全市按志愿招生,通过调整,仅2008年全市城区、附城普通高中招生数比上年就扩招了1250人,市职业技术学校扩招了341人,同比增长了26.3%和26%。
初中阶段教育圩镇化。即在现有乡镇范围内,倾全镇之力,办好1所初级中学,采取“整合优化”的做法,将距镇政府较远,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的中学并入到镇政府所在地,办学条件较好的中学,仅2008年兴宁全市就撤并了3所初级中学,今年暑期计划撤并5所中学,以达到初中教育的最大均衡发展。
小学阶段教育中心小学化。即将学校规模小而全、布局分而散的村小有计划、有步骤、积极稳妥地向中心小学撤并,这是学校调整布局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育实现均衡协调发展的关键点。
二、坚持两轨并行
调整学校布局,并不能简单地将小规模学校一撤了事,而是要坚持加强并入学校的规范化建设与撤并规划同步落实、两轨并行、双向施力,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对农村教育资源整合,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以建设规范化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为重点,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效益。通过培养优质教育资源,展示布局调整的必要性,吸引农村学生到大校、强校、优校就学,以实现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的最佳效果。就兴宁义务教育而言,通过学校布局调整,可以使大部分教师集中到大型中学或中心小学任教,这些学校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较好的办学条件、比较充实完善的设备设施、良好的教育教学教研氛围、科学规范的管理,无不为教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教师发展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其次要做到合理规划,科学调整。要根据“关注民生,方便群众,注意安全,提高质量”的原则,以推进“教育公平”的理念,认真审定每一所学校的撤并和保留,坚持撤高留低的做法——小学高年级学生撤并到指定学校就读;小学低年级学生年纪小,上学路上不但费时较长,而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学生自理能力较差,也不适宜寄宿,因此,边远山区仍要保留小规模教学点。
三、做好三项工作
一是做好相关校产处置工作。学校财产是国有资产,为避免校产流失,兴宁市处理撤消学校校舍利用时主要采取的措施有:变更校舍产权,把废校产权拍卖给相关单位或个人,再将这些拍卖所得的资金投入当地教育;改办成其他教育机构,如将撤并中学校舍转让给附近小学以改善小学办学条件,开办幼儿园加强学前教育,举办农村成人文化教育学校或培训点等;将废弃学校转让给当地镇政府开办老人活动中心或其他工作活动场所。
二是做好调整后学校的科学规范管理工作。布局调整,农村小学将出现以中心小学为龙头,片完小为辅,初小或教学点并存的格局,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以中心小学为龙头,发挥其教育资源、学校管理和师资培训的优势,带动片完小教育,片完小进一步辐射初小或教学点,三位一体、以强促弱、强强联合、协同发展,构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要按规范化学校的标准和要求,把中心小学办成全镇师资培训基地、学科教研阵地和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为全镇小学教育服务;同时,加强片区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统筹提高小规模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实行小规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特别是音、美、体等短线学科教师,可由中心小学统一调配,保证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计划课程,对教师进修、培训统一安排,尽量做到优质资源共享,教育教学质量同步提高,学校均衡协调发展。
三是切实做好教师的安排工作。学校进行布局调整后,必然会出现教师富余现象,对片小和教学点,可以变以往的“生师比”标准为“班师比”来配备教师,以满足教学要求。安排中心小学师资时,可将年龄偏大教师改任寄宿学生生活指导教师、保育教师或心理辅导员等,充分发挥老教师用心细致、勤于管理、全面负责的特点,做到人尽其才,学校也能够创造条件实行封闭管理,为学生创设健康成长的环境。
四、夯实四块基石
一是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按规定标准建设校舍、学生宿舍、食堂、厕卫设施,严格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及时消除各种安全卫生隐患,确保学生在校安全。努力改善寄宿条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特别要优先解决因布局调整需要寄宿学生的需求。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是实现均衡教育的关键所在。布局调整后,城乡教师师资失衡现象依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兴宁为化解这一矛盾,加强了城乡教师交流支教力度。2008年8月制订了《兴宁市中小学教师结对帮扶实施方案》,决定于当年秋季起分期分批派出城区和附城学校教师到对口帮扶的山区学校任教。在规划结对学校和选派教师时,兴宁尽量做到全面掌握城区和附城学校支援能力、农村学校及其现状对教师需求状况,根据实际情况,重点以骨干教师、名优教师为轮换支援对象来确定派出教师的数量和学科比例;同时,在实施支教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派出教师不仅要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还要负责培训受援学校师资。为保障对口帮扶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创设良好条件,兴宁建立了三项工作机制,即派出教师严格选拔机制,帮扶工作过程督查机制和帮扶定期考核机制,努力使帮扶工作达到“三实”——支教任务落实、帮扶过程务实和工作绩效坚实,有力地促进了师资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如开设一条亲情联络渠道,学校和教师向学生及其父母监护人公布电话号码,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沟通;开设一条心灵交流的绿色渠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知心信箱、心灵驿站及心理咨询辅导室等,便于学生倾诉心声,化解不良心理情绪;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兴趣活动或文体活动,以培养他们健康良好的兴趣爱好,消除他们的寂寞和忧郁。
四是强化教研提升质量。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分片教研活动是促进兴宁市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共同提高,实现均衡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兴宁注重通过以加强分片教研活动为切入点,推动区域学校之间、进而促进全市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均衡发展;进一步加强了教研网络建设,以小学为例,兴宁着力完善了以市教研室为指导,片区相邻镇中心小学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学校全体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活动的三级教研网络建设。布局调整后,以中心小学为主的小学教育以及初中教育将会使分片教研在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分片教研这一平台,校际之间联合开展教研活动,促进了各学校和学科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合作、互相竞争、共同发展,使某一学科能够集中多校的教研成果和优势为片区甚至全市学校分享。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学质量的共同提高,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均衡协调发展。
发布时间:2011-06-23 16:26:35来源:西区【大 中 小】
近年来,西区以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示范点为契机,深入推进“村改居”工作,加快城市化进程,努力提高主城区首位度。
一、西区“村改居”基本情况
西区是中心城区的西大门,于1984年建区、1999年与原沙朗镇合并,面积25.21平方公里,全区常住人口约10万人,户籍人口4.2万人,辖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其中,长洲、后山社区为“村改居”社区,广丰社区是由国营农场转制而成的社区,沙朗、隆昌、隆平3个沙朗片社区暂时按“一变三不变”管理(只改变行政体制,保留原有经济管理模式、社会福利事业管理模式和村民利益分配、干部待遇不变),彩虹、烟洲、西苑为纯城市社区。
二、主要做法
目前,我区长洲、后山、广丰三个社区基本实现“村改居”,沙朗社区也正参照后山社区逐步推进城市化管理转变。我区“村改居”现有三个模式:
(一)长洲模式:在集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候,无论从资产经营还是社会稳定角度,长洲原有“三位一体”经营管理模式已不适宜驾驭过于庞大的资产。为促进农村社区稳定和谐,区党工委、办事处本着利益向下的原则,经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结合我区城乡结合部特点,并借鉴周边成功做法,在村改居“一变三不变”基础上,大力推行农村社区居务、企务独立运行架构,以推进农村社区城市化为抓手,从根本上化解农村不稳定因素。
具体做法为:由区财政拨出专款接收长洲社会事务,实施长洲公共事务管理与集体经济经营管理分离,居委会的办公经费、“两委”和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市政保洁绿化等数百万元经费由区办事处承担。居委会按照《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运作,原村委会不再承担经济功能,而转变为纯城市居委会,村民逐步转变为真正城市居民,依法享受社保医保等待遇。
新一届股东代表、董事会和监事会由社区党总支部、居委会以及集团公司联合领导和组织集团公司换届选举,由全体股民参照《村委员会组织法》、《公司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规定》《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投票产生。在2011年春节前完成集团公司换届选举后,长洲社区经济实体(集团公司)开始按照《公司法》独立经营运作,社区“两委”成员不能在集体经济组织中兼任职务或收受工资福利待遇,有效加快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改革,稳妥推进资产处置工作。
(二)后山模式:以西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2010年,区办事处以利益向下为原则,出资溢价收购后山集体资产,使该社区向纯城市社区转变,并在中秋节完成分配。逐步推进后山城市化管理,并计划从区财政收入中补贴部分资金,使社保覆盖至后山“农业户居民”,妥善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一方面理顺村级经济管理体制,借旧城改造盘活后山集体资产;另一方面提早储备旧城改造范围内的土地、物业资源,有效降低拆迁难度,为日后“试验区”招商引资
打下坚实基础。待条件成熟后,拟将周边的烟洲、长洲居委会合并,实现资源共享,降低社区管理成本。
(三)广丰模式:广丰居委会在1999年由国有农场直接转制为居委会,目前资产主要剩余部分国有农用地和土地出让金、安居工程商铺等。鉴于土地大多为国有农用地,同时考虑到目前维稳形势,我区将以“新能源动力产业基地”和“奥园”地产进驻为契机,按照一半工业、一半商业的发展规划,适时连片发展大工业项目和商住项目。居委会只负责管理原农场居民的生活补贴(每月500元,重大节日约1000元),以及旧村居的“三旧”改造工作等日常行政事务。
三、推进“村改居”几点体会
一要坚持“利益向下”的原则。长洲、后山居委会的办公经费、两委和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市政保洁绿化等数百万元经费由区办事处承担,这一做法得到群众普遍支持,其他社区也可以此作为借鉴,沙朗、隆平、隆昌等社区“两委工资”逐步实现由区统一考核发放。
二要加强社会保障。必须想方设法解决村改居后居民的生活、劳动问题。我区在大洋电机公司设立全市首个“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安置基地”,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积极开发保洁、保绿、社区居民服务等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做好过渡城保工作,妥善处理各类历史遗留的社会保险问题,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协助居民有效实现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
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从根本上破解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走好这条路子,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
(一)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从我省实际看,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保粮任务重,“三农”问题突出是制约“三化”协调的最大症结,人多地少是制约“三化”发展的最现实问题,城镇化水平低是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最突出的聚焦点,这一状况对城镇化模式转变形成倒逼压力,要求我们必须创新城镇化发展思路和路径。实践证明,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拓宽农村人口转移渠道,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亟待转移与城镇承载能力不强的矛盾;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解决城乡差距大、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问题;有利于推动农业规模化和组织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解决建设用地刚性需求与保护耕地硬性约束的矛盾;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我们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构建符合河南实际、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
着力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中心城市是实现依城促产、以城带乡的主导力量。完善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机制,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型城市群。优化中心城市布局和形态,促进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城、功能区组团式发展,培育整体竞争优势。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提升交通枢纽、商务、物流、金融等服务功能,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强城市新区建设,强化产业复合和经济、生态、人居功能复合,支持城市新区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最具活力的发展区域。发展城区经济,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宜居宜业城市。
着力增强县域城镇承载承接作用。县级市、县城和中心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要用现代城市的理念和标准来规划建设城镇,注重内涵式发展,突出特色、提高品位,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公共服务,把有条件的县(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把基础较好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提高承接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和带动农村发展能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依托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主导产业,壮大产业规模,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深化县域经济体制改革,做好省直管县和经济发达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着力增强新型农村社区战略基点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要坚持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积极稳妥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加快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
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城镇体系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纳入重点项目,加大支持力度。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
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把加快新型城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农民进城的就业、户籍、住房、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问题,逐步使符合条件进城落户的农民真正转为城镇居民,享有平等权益。
(二)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支撑能力。以科技含量高、信息化涵盖广、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主要内涵的新型工业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要坚持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并重,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融合,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有力支撑“三化”协调发展。
以做大做强为方向争创工业新优势。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动生产规模由小到大、产业链条由短到长、产业层次由低到高、企业关联由散到聚。以龙头带动、基地支撑、高端突破为着力点,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新型建材等高成长性产业;以精深加工、节能降耗、重组整合为着力点,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化工、有色、钢铁、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以核心关键技术研发、自主技术产业化为着力点,培育壮大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先导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食品工业关联工业、农业、服务业,要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建设食品工业强省。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质量,提高工业项目投资在重点项目投资中的比重,发挥重点项目在产业升级中的带动作用。深入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壮大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增强分工协作和产业配套能力。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以拓展提升为重点发展壮大服务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拓宽领域、提升层次、优化环境,推动服务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一批全国性、区域性和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加快发展金融业,壮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发展创业投资基金;积极发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服务外包和会展等业态。拓展生活性服务业领域,积极发展家政、养老、健身、社区服务等行业。加快发展旅游业,整合旅游资源,建设一批精品景区、精品线路,打造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认真落实价格监管措施。
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推动集聚发展。把新增建设用地和环境总量指标优先向产业集聚区配置,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有序转移,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中的承载作用。培育和引进龙头型、基地型企业,促进同类企业、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集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三)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维护粮食安全、促进城乡繁荣。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农业现代化。要坚定不移地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扎实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夯实城乡共同繁荣的基础。
在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上实现新突破。解决好近亿人口吃饭问题,同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是我们必须担负的责任。要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建立粮食稳产增产长效机制,力争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200亿斤的阶段性目标。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加大高产创建力度。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完善粮食生产政策和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主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奖励补助力度。
在提高农业效益上取得新进展。在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的前提下,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和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探索多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坚持内部挖潜与外部拓展相结合,创新农民增收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上迈出新步伐。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和危房改造,加强农村道路、饮水安全、清洁能源、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积极发展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事业。加强农村“六大员”队伍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支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移民安置区加快发展。继续做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
(四)强化“三化”协调的保障能力,增强发展后劲、推动持续发展。基础设施、资源环境、人才队伍、质量建设事关全局和未来,是“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性因素。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构筑功能完善、协调配套的基础设施保障,高效利用、承载能力强的资源环境保障,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的人才队伍保障,标准严格、管理精细的质量保障。
适度超前发展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优先发展民航业,推进郑州国内大型航空枢纽建设,加快客运专线、城际铁路网和大能力运输通道建设,完善公路网络和城际快速连接通道,发展内河航运和管道运输,构建网络设施配套衔接、覆盖城乡、连通内外、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及受水城市配套工程,推进大中型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构建水资源保障体系。加强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信息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打造“数字河南”。
建设绿色中原生态中原。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生态省建设,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突出抓好重点企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全面推进节地、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统筹安排矿产资源开发和保护,增加资源战略性储备。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着力解决好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重金属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固碳能力,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伏牛山、桐柏大别山、太行山山地生态区和平原生态涵养区建设,构建沿黄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努力形成完善的区域生态网络。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生态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一定要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新鲜空气、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之中。
积极推进人才大省建设。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抓紧开发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着力造就高层次文化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大力培养青年英才,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人才政策,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让更多人才增辉河南。
大力实施质量立省战略。质量是发展大事、民生大事、立省大事。要牢固树立以质取胜的理念,完善质量体系,加强质量管理,营造诚信环境,努力提升发展质量,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做到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效益、以质量求安全、以质量求形象。要严把包括食品在内的所有河南产品质量安全关,让广大群众用上放心产品。品牌是质量的结晶。要加大品牌培育和保护力度,打造一批优势明显的产品品牌、工作品牌、科技品牌和服务品牌,发挥品牌对产业提升和各项事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五)强化“三化”协调的驱动力量,破解发展难题、拓展发展空间。加快“三化”进程、推进“三化”协调,有许多矛盾问题亟待解决,有许多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除,有许多薄弱环节亟待加强。
扩大开放增强带动力。开放是带动全局的战略性举措,不仅能引进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而且能够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促进结构调整、改革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开放,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规模、高层次承接产业转移,深化与央企战略合作,推动国内外大型企业在河南建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生产基地。加大社会事业、城乡建设等领域开放力度。完善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好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打造内陆无水港。引进和培育出口型企业,促进对外贸易加快发展。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内外能源资源和劳务合作。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培育对外开放的环境优势。
推进科技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不断提升科技研发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科技创新运用能力和科技人才集聚能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创新动力,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推出更多的“河南创造”。支持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开展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快建设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推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完善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使全社会的创新能量能够充分释放、创新源泉能够充分涌流。
深化改革增添内生动力。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资本、劳动、知识、技术和管理的活力竞相迸发。在“三化”协调发展上先行先试,探索建立工农城乡利益协调机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合理优化配置。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发展各类要素市场,完善财税、投资等体制。持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型政府建设水平。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供销社体制等改革,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创新试点。支持新乡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和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
促进创业激发发展潜力。积极培育创业主体,加强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支持创业的政策和体制机制,以创业带就业、以创业兴家业、以创业促事业。民营经济是中原崛起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后劲所在、支撑所在。要落实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拓宽投融资渠道,扶持和培育一批骨干民营企业,造就一支敢闯善创、爱拼会赢、诚实守信、能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队伍。
推进集团公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翟若愚在集团公司工会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在集团公司新的“五个突破”和“四年再造一个大唐”宏伟目标全面实现的历史时刻,在集团公司2007年工作会议提出了努力实现发展战略第二阶段目标――进入世界500强的重要时刻,系统各单位党政工主要负责同志聚集一堂,隆重召开集团公司工会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此,我代表集团公司党组,对集团公司工委的成立和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亲临大会指导工作的全总和国资委有关部门的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与会的各位工委委员,并通过你们向系统广大员工和工会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刚才,全总基层组织建设部郭稳才部长和国资委党委群众工作部李学东部长作了重要讲话,对集团公司的工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寄予了殷切希望,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王琳同志代表集团公司工委作了很好的报告,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一并贯彻落实。
下面,我代表集团公司党组讲三点意见。
一、工会组织在集团公司快速持续协调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集团公司组建以来的四年,正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动了电力需求的迅猛增长,为集团公司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空间。但是煤炭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装机容量的增长导致设备利用小时数下降,给集团公司的生产经营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集团公司党组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致力于增长方式的转变,致力于增长质量的提高,致力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在系统8万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集团公司“两型、四化、三个能力”的发展战略体系、三级责任主体的集团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具有大唐特色的“同心”文化体系都已基本形成,集团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四年来,每年迈出一大步,每年上一个新台阶。2005年,圆满实现了以“三个突破”为主要标志的发展战略第一阶段目标。在发展战略第二阶段开局之年,我们取得了发展速度快、消耗性指标低、安全生产形势好,经济效益高的优异成绩,实现了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用四年的时间“再造了一个大唐”,为推动电力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年的时间,大唐集团公司以跨越式的发展履行了对国家、对社会的承诺与使命;大唐员工用艰辛与汗水创造了“大唐速度”和“大唐精神”。这是集团公司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的丰硕成果,这是8万大唐员工奋勇拼搏的结晶,是我们一笔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难能可贵,来之不易,我们应当倍加珍惜,不断发扬。在这一进程中,系统各级工会组织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和组织广大员工始终以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满腔热忱地投身发展,聚精会神地做好每一项具体工作。通过加强企业民主管理,构建了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通过实施职工素质工程,打造了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员工队伍;通过深化安全月、安康杯等主题活动,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通过开展技能大赛,选树先进典型,搭建了员工成长和进步的大舞台;通过举办首届职工运动会等文体活动,集中展示了大唐“同心”文化和广大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卓有成效的工会工作,有力地促进了集团公司发展、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保持了员工队伍的团结稳定,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为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一步步实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集团公司四年发展的实践证明,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指导方针,是集团公司快速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级工会组织不愧为集团公司党组联系8万员工的桥梁和纽带,不愧为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稳定的参与者和推动者;8万员工不愧是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生力军。
二、工会要组织广大员工继续在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建功立业
集团公司工委的成立,为实现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目标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将为工会组织融入中心,服务大局,全面开创系统工会工作新局面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当前,集团公司发展正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第二阶段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快速持续协调发展,提高发展能力、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这一目标蕴含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深刻内涵,体现了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企业规模与企业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企业自身和谐与社会环境和谐的高度统一。
新的形势既对集团公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集团公司系统工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工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把思想统一到实现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目标上来,把工作融入到集团公司中心工作中来,把广大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集团公司的改革发展上来。围绕国家能源战略和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找准融入中心的切入点,把握服务大局的着力点,履行职责,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扬主人翁精神,发挥主力军作用,为实现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第二阶段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围绕集团公司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工会组织要发挥好以下五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实现进入世界500强目标中的促进作用
在今年的工作会议上,我们在分析集团公司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所面临的三大机遇和两大挑战的基础上,根据当前中央经济会议精神和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四年的奋斗目标――到2010年进入世界500强。
系统各级工会组织要瞄准这一奋斗目标,结合企业实际,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调动和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劳动热情,团结和带领广大员工立足岗位,夯实企业发展基础,努力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安全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水平。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员工放眼长远,为又好又快发展建言献策,为做强做大锐意创新,最大限度地把员工的智慧和创造力凝聚到进入世界500强奋斗目标上来。要在项目谋划、前期工作、项目建设等工作中寻找工会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围绕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工程工期、以及大力开发水电和新能源项目等工作,深入开展技能培训、劳动竞赛、技术革新等方面活动,为实现进入世界500强目标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是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中的推进作用
去年8月底,曾培炎副总理在集团公司装机容量突破5000万千瓦时作出重要批示,在肯定我们成绩的同时,希望我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方面再带个好头,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今年1月16日集团公司工作会议召开之前,曾培炎副总理又为我们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集团公司规模和效益翻一番,为保障电力供应作出了贡献。他认为我们把今年确定为“节约年”,提法很好。希望我们加快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切实转变增长方式,认真履行节能减排承诺,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今年集团公司的“四二”工作思路中,特别强调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这“两型企业”建设,强调兑现节能、减排这“两项承诺”。
建设“两型企业”是国家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重要的历史使命,更是集团公司提高效益、增强盈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们今后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系统各级工会组织要围绕这一战略任务,立足工会自身特点,发挥组织优势,引导广大员工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扬主人翁精神,发挥主力军作用,在企业节能降耗和治污减排等实践中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围绕生产和管理工作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创新活动方式,深化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等活动,引导员工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工作中有所建树、有所突破;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和宣传阵地的作用,大力倡导健康、节约、环保的良好风气,积极营造建设“两型”企业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配套的激励奖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保护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建设“两型企业”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三是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基础作用
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影响广泛的社会公用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承担着重要责任。我们要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首先要实现企业的和谐。企业和谐应该体现在生产安全、生活安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气旺盛、充满活力等方面。工会组织的“维护、参与、建设、教育”四项职能与企业和谐紧密关联,工会组织直接面对职工群众,处在推进企业发展、协调劳动关系的第一线,在建设和谐企业中具有充分的优势、广阔的平台、有效的载体,应该大有作为。
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积极构建和谐企业。劳动关系和谐是企业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具体体现。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解决好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和谐企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对企业党政工的基本要求。系统各级工会组织要不断强化以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等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要维护员工的安全与健康,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保障企业和谐稳定。要教育和引导员工正确对待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关系调整,珍惜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维护员工队伍的团结稳定,夯实和谐的基础。要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特别要高度关注、大力帮扶弱势群体,让全体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四是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中的推动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是集团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集团公司组建以来,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是,我们还应看到,要适应集团公司电源结构、机组结构不断优化的要求,人才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人才层次有待进一步升级;要适应集团公司快速持续协调发展和电力技术创新发展形势的要求,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还相对缺乏。工会组织在职工队伍建设中肩负着重要职责,要立足于维护员工的学习权、发展权,引导员工将自身价值与企业价值统一起来,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命运、同发展。
要按照国资委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职工素质工程。要以提高员工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业务素质为重点,组织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搭建员工施展才华的平台。深入开展“创争”活动,积极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员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不断优化企业人才结构。要特别重视培养企业发展亟需的知识型、复合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建设一支适应集团公司快速发展的高素质员工队伍。要不断优化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加大评先树优工作力度,树立先进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在集团公司系统营造“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浓厚氛围。
五是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是企业的灵魂和潜在的生产力。集团公司成立以来,把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作为实施企业发展战略、增强企业凝聚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提炼出具有时代特征、大唐特色的同心文化,形成了同心文化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树立了鲜明的企业形象,得到了广大员工的高度认同和社会的广泛好评,为实施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特殊的优势,是弘扬、发展同心文化的重要推进者。各级工会组织要切实履行教育职能,大力推进同心文化宣传贯彻活动,以同心文化引导人,以同心文化塑造人,以同心文化激励人,使同心文化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要充分发挥各种文体活动的载体作用,开展主题鲜明的文化体育活动,创新同心文化的表现形式,增强同心文化的辐射力、渗透力和凝聚力。分、子公司和基建企业工会组织,要注重培育和提炼本系统、本企业特色的子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集团公司同心文化。同时,要通过各种载体和活动,向社会展示同心文化,传播同心文化,在构建和谐大唐、活力大唐、发展大唐的进程中,不断增强同心文化的品牌效应。
三、加强和改善对工会工作的领导,为集团公司系统工会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胡锦涛总书记向全党提出:“各级党委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工会工作的领导,认真研究工会工作的重大问题,及时解决工会工作遇到的实际困难,支持工会依照法律和自己的章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更好地发挥工会在做好党的群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工会是党领导下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员工的桥梁和纽带。工会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领导是做好工会工作的政治原则和根本保证。关心和重视工会工作,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集团公司系统各级党组织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实现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各级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工会工作,把工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党政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评比。要坚持和完善党组(党委)定期研究工会工作的制度,听取工会工作汇报,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会工作问题。要支持工会依照法律和章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更好地发挥工会在做好党的群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健全完善的工会组织体系、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是保证党的群众工作正常开展、促进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要把工会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切实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要切实保障工会设立必要的工作机构和人员配置。各分、子公司要加强对所属及所管理企业工会的组织领导,结合实际设立相应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基层企业中,老厂要按照有关规定,保持一定的工会干部职数;老厂改制和新厂新制的企业,要保证工会机构至少有2至3名专职工作人员,并在人、财、物等方面对工会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证。要切实加强工会领导班子建设,把工会干部的培养、使用和管理纳入干部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进一步落实工会干部待遇。各单位要积极支持集团公司工委开展工作,加强对工会工作的组织协调,为工会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2009年12月21日, 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部长李盛霖主持召开部党组会议, 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张德江副总理12月9日至12日在湖北调研内河航运发展时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李盛霖强调, 要紧紧抓住发展内河航运的重大机遇, 贯彻落实好张德江副总理的一系列重要指示, 推进内河航运快速、协调、安全、绿色发展。
一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张德江副总理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 深刻理解加快内河航运发展的战略意义。加快内河航运发展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 有利于促进区域、城乡交通运输协调发展, 有利于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有利于实施国家扩大内需战略、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有利于建立和完善交通运输安全和应急保障体系。发展内河航运是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内容, 必须作为今后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领域抓紧抓好。
二要积极争取把“十二五”时期内河航运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纳入国家“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要在“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综合运输发展规划以及即将召开的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中充分体现内河航运发展的要求。
三要继续争取各有关部门的支持, 使调研成果落到实处。当前要重点抓好六项工作。一是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尽快起草有关加快长江等内河航运发展的指导意见。二是继续争取有关部门落实中央对内河航运发展的资金支持。三是继续做好三峡工程涉及内河航运发展的后续规划工作。四是加快内河航运发展立法工作, 重点推进《航道法》的立法进程。五是加大内河航运宣传力度。六是安排好明年的内河航运发展重点工作。
四要加强对内河航运发展的组织领导。在部党组统一领导下, 部党组成员分工负责, 各有关司局根据各自职责认真抓好任务分解和落实, 并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进行督办和考核。
摘自交通运输部网站
2009年12月22日
推动一个跨越——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柳河县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着力点,以各具优势的龙头企业为载体,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明确提出率先在柳河镇初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建成以山葡萄、中药材两大产业深加工为主的吉林省柳河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示范区内入驻农产品加工企业23户,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户,年销售收入11.23亿元,年利税总额1.1亿元,为柳河现代农业的发展、财政收入增加、人民收入增长、社会稳定和谐做出了突出贡献。
着力推进粗放型农业向精细型农业转变。强力实施玉米产业提升、稻米产业振兴、烤烟产业推进、山葡萄产业跨越、北药现代建设和劳务产业增收“六大工程”。积极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全县共有“一村一品”专业村近百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44.8%;着力推进温饱型农业向效益型农业转变。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3户,总资产已达到65450万元,年产值达到50204万元。带动农户46800户,助农增收效益明显。
抓紧两个突破——城乡差距缩小; 一三产业互动发展
城乡差距缩小实现突破 柳河县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初见成效。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55元,2009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47元,同比增长11%。2009年, 25.45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27%。全县建立省、市级新农村示范村83个,一村一品村、科技示范村近百个。2400户农民修建沼气池。2009年投入9.02亿元进行新农村建设。
产业互动发展实现突破 探索“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协会主体、市场运作、文化提升、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实现一、三产业良性互动发展。以向阳红生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吉林紫鑫药业红石种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柳河县烟叶科技示范园区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成为农村经济的增长点、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农民致富的支撑点。
抓实三个做强——龙头产业;龙头企业;发展机制
做强龙头产业,形成特色产业体系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截止目前,全县拥有三品认证64个,其中有机认证12个;绿色认证23个;无公害认证29个。分类编制不同产业规划,形成优质稻米、山葡萄、烤烟、中药材四大支柱产业。全县共认证基地32个,29.082万亩,涉及13个乡镇。今年成功实现了国家30万亩水稻和10万亩山葡萄,2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批复,完成了6个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和棚膜经济发展5年规划。建立了种植面积1.8万亩的三源浦、向阳、凉水3个中药材产业园区,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4万亩。
做强龙头企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鼓励农业资源就地加工,形成产业互动。依托禾兴米业、蛙田米业等,做强优质稻产业,争创柳河知名稻米品牌;依托清木园、雪兰山等葡萄酒企业,带动全县葡萄酒企业精深加工山葡萄。
做强发展机制,完善产业服务保障 逐步完善配套投入机制,做到优势资源配优势产业,优势资金投入重点产业。县财政2008年~2010年3年补给山葡萄种植户每年每亩500元,2008年的补助2009年已经全额兑付。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2009年获得了省政府一等奖。今年又承接了万亩玉米和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田2个。创建任务目前看,效果非常好,在大灾之年,玉米万亩示范田平均单产达到1558斤/亩,水稻万亩示范田平均单产达到1244斤/亩。玉米高产攻关田产量达到了2048斤/亩,水稻高产攻关田产量达到了1475斤/亩。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有力的带动了全县粮食生产,已顺利通过了省中期和年末的检查验收,力争再获奖励;发挥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培育壮大山葡萄产业协会、山葡萄产业商会、火山岩稻米产业协会等一批专业协会、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组织培训鉴定农产品加工经纪人300人。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先后出台各种优惠扶持政策帮助协会解决资金、土地、办证等问题,提供政策、信息、技术。
【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推荐阅读: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12-20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计划07-04
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07-02
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05-31
一体化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2-12
富阳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汇报07-24
推进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工作实施方案05-26
推进城市安全发展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