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活动管理制度

2024-1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外活动管理制度(精选8篇)

课外活动管理制度 篇1

为进一步落实学校课堂教学常规,使课外活动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从而提高学生。

一、学科兴趣小组组织

1、学科兴趣小组的组建,采取学生自愿报名和任课教师挑选相结合的办法,每个兴趣小组成员不超过25人。

2、兴趣小组的指导老师由教导处研究决定。

3、学科兴趣小组指导教师,在学期初需制定全学期的兴趣小组计划,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定活动地点,计划须交教导处备案。

4、各学科指导老师要认真备好课,保证活动的质量。

二、学科兴趣小组活动

1、兴趣小组负责教师课外活动前,要让各班组员了解活动内容。

2、在活动中,各组要认真开展活动,领导检查组经常进行检查,记载活动情况。

3、活动时任课老师必须到位,有主题有计划,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开展活动,并作好活动记录。

4、组织好活动的开展,避免活动中出现学生体伤事故及打架现象。

5、二课活动努力取得成效,学校将在期末前后进行二课展览;

6、积极组织参加各级比赛。为迎接比赛,适时加大训练力度,争取在各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三、课外竞赛活动

1、学科竞赛活动应加强计划性。各教研组应根据全国、省、市竞赛活动情况及本校实际列入教研组工作计划,并报教导处统一安排。

2、竞赛选手要经过挑选,认真进行培训。辅导教师由教导处挑选工作负责、富有经验的教师担任。

课外活动管理制度 篇2

一、大学生课外活动项目的策划管理

学生课外活动的策划主要是对大学生课外活动的总体构思设计和论证的过程。

1. 目标体系的建立。

活动的开展必须围绕目标而进行, 活动以实现目标为宗旨, 目标的实现程度是检验活动成效的关键。在建立目标体系过程中, 要把握好以下四点:一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路线、政策, 高校的培养目标, 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二是高校培养方案与课外活动人才培养的内在关系。三是目标体系的系统性、过程性、层次性。四是活动目标与活动管理目标关系。

2. 课外活动的设计。

学生课外活动的设计是合理的布局活动的内容和进程的过程。在课外活动设计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培养性原则。在管理设计的过程中, 要始终把学生的培养放在首位, 将管理与培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管理各个环节的展开都要围绕学生的培养而进行。二是需求性原则, 通过对社会发展需求, 学校人才培养定位, 学生成长需要分析, 确定项目内容与形式。三是总体性原则, 是指要在时间, 内容、目标等方面, 统筹设计规划大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四是项目化原则, 将学生课外活动作为一个项目, 运用项目管理基本方法与技术, 对其进行科学管理。

3. 课外活动的评估。

课外活动项目评估是对项目的价值和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的过程。开展项目评估, 一是要建立一套从项目申报, 到项目审核, 再到项目答辩、论证和项目审定的项目评审制度。二是建立成员结构科学合理的评估小组。三是在评价时, 将活动价值评价与可行性评价相结合, 对于设计方案的不足之处给予分析指导。

二、大学生课外活动项目的计划管理

项目计划工作是系统安排任务的集成。

1. 确定并描述为完成课外活动项目目标所需的各项任务。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界定为完成项目目标所要开展哪些工作, 明确这些项目的目标和项目的可交付成果。运用工作分解结构 (WBS) 技术对项目内容进行分解, 通过对项目工作内容的分解, 可以更加明确所要完成项目的具体任务, 从而有效地计划和控制项目进程。

2. 对项目的时间做出合理安排。

一是要做到课外活动安排与教学安排协调有序。二是要按照最优化原则, 对各项子活动开展的先后顺序, 有一个科学的安排。

3. 对项目进行责任分解。

对项目进行责任分解就是保证项目中每项工作都有具体的部门与人去做。对项目进行责任分解一是要明确有关部门和个人对项目组织的关系、责任、地位。二是明确项目组织与组织之间, 个人与个人之间, 组织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及在这种关系中组织与个人所承担的责任。三是根据责任的大小, 任务的轻重, 组织的功能, 个人的能力与特点合理分解责任。

4. 项目的团队建设。

在团队建设上一是要按照项目制的组织形式构建团队, 项目制的组织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资源的整合, 更增加了学生参与组织活动的机会。二是确定项目负责人, 组建项目团队。在确定项目负责人时, 注意对有工作潜力的学生进行挖掘和重点培养。建立课外活动项目人力资源库, 有计划, 分层次, 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三是加强对项目团队的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与指导。

三、大学生课外活动项目的实施管理

大学生课外活动的实施管理就是将大学生课外活动的计划付之于行动过程中的管理。

1. 课外活动的项目跟踪。

课外活动的项目跟踪就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运行情况信息进行收集, 分析, 判断课外活动是否正常开展。项目跟踪是通过对课外活动项目信息收集分析而实现的。收集分析、信息, 一是建立访谈、观察、报送、汇报等信息收集的规范模式与途径。二是明确项目团队成员在信息报送中的职责。三是通过对信息的定量定性分析, 对于项目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整改措施。

2. 课外活动的控制管理。

课外活动的控制就是采取措施, 保证课外活动沿着预期目标发展的过程。实现控制目标一是要树立团队成员的责任意识, 标准意识, 质量意识。二是认真做好活动各个环节的工作和各个环节的衔接配合, 重点控制应对影响活动的内外部因素。三是事前控制为主, 事中、事后控制为辅, 及时纠正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四是调整计划中不切实际的部分。

四、大学生课外活动项目的评价管理

大学生课外活动后项目评价是指对已完成项目的活动项目的目的、完成情况、效果和影响进行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评价管理总结经验教训, 并利用评价所产生的反馈信息提高活动管理水平。

1. 目标评价, 它是评价在课外活动开展过程中目标实现的程度。

在进行目标评价时, 一是要检查预定指标在活动的运作过程中的实现程度以及发生了哪些变化, 并对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二是要检验和评价原定目标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实践性。一些活动的原定目标不明确或不符合实际情况, 通过分析评价, 找出原因, 为以后的活动制定目标时提供经验和依据。

2. 过程评价, 它是对活动项目各阶段和各环节的工

作与原定目标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项目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所在。在进行过程评价时, 一是按照项目活动的周期, 对项目策划、计划、实施、收尾各阶段的工作进行评价。二是由于课外活动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工作是由不同的团队成员协作完成的, 因此特别重视各阶段, 各环节衔接部分的过程评价。

3. 影响评价, 它是指对活动项目所产生的影响而开展的评价。

课外活动影响评价可分三个部分, 一是评价课外活动对于校园文化所做出的贡献, 产生的影响。二是评价课外活动对于项目团队成员思想、行为、态度、知识、能力所产生的影响。三是评价课外活动活动对于一般参与学生所产生的影响。

4. 总结评价, 它是对活动总结工作进行的评价。

在总结评价中, 一是要评价总结工作的组织安排, 总结方式。二是要评价总结工作是否对开展的课外活动项目成功与失败之处进行了正确、深入的分析, 是否为今后的活动开展提供了借鉴经验与教训。

参考文献

[1]王长峰, 李建平, 纪建悦.现代项目管理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2]杨坤.大型活动项目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0.

[3]高峡, 康健, 丛立新, 高鸿源.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9.

[4]戴绍松.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管理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2007, (1) :108-111.

课外活动管理制度 篇3

【关键词】 中学体育 课外活动 有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3-023-01

体育课外活动的主要作用是将学生们体育课中所学到的体育技巧理论和身体潜能开发知识加以补充和进一步延伸。如果只进行理论的体育教学,那么,是很难培养出身体素质高的学生。体育课的理论教育和体育课外活动两者间是紧密相连、无法割舍的。本文首先指出了当前中学体育课外活动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其次制定了加强中学体育课外活动的有效管理策略,以供参考。

1. 中学体育课外活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体育课外活动的时间缺乏科学性的统筹安排

当前,中学教学中,依旧将文化知识课作为重点,所以,在课时安排方面,体育课在总课程中所占的比重仍较低。并且,体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们通常会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理论教育,致使课外活动时间极其短暂。根本无法对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加以良好的培养。另外,学校未科学合理的进行课外活动的安排,对运动的科学性完全忽视。总是将课外活动时间安排在饭前或者饭后的课程中,和运动的科学性背道而驰。

1.2没有一套完善的计划与方案

现阶段,中学体育课外活动开展过程中,没有一套完善的计划与方案。未充分把握体育教学整体性,这主要是因为现代教育的供求关系对体育课教学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现代教育体制下,文化课程仍然是教育过程中的重点部分,并且在教育制度中,教育评价依旧将试卷考核的教育评价机制作为核心手段;由于旧的教育思想观念依然存在,致使教育机制改革进程无法顺利的开展。这些因素直接的对体育活动的计划与方案造成了影响。

2. 加强中学体育课外活动的有效管理策略

2.1 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课外活动计划或者实施方案

主要操作流程是:在体育课程安排、体育项目分类基础上来细分体育课外活动,再按照细分的内容来明确活动的具体时间或者是科学的安排活动的进程。最后,编制详细的计划书或者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有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计划或者实施方案后,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或者体育技能的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构建相应的管理团队

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体育课程的制定,还是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决定的。实际制定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所需和体育运动的基本原理来完成。所以,要想保证体育课外活动的有效管理,就必须构建相应的管理团队,团队成员应由学校领导者、体育教育者、学生代表组合而成。这样能够对体育课程和体育课外活动的各环节予以有效管理。

2.3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育课外活动

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评价是否实现了最初体育课外活动开展的目的,也就是学生们的身体素质与体育技能是否有所提高;其次,学生、教育者以及领导者对体育课外活动过程的满意度如何;另外,体育教育者的自我评价,具体看其是否实现了自己事先制定的计划目标。

2.4 精选体育课外活动,保证活动质量

首先,和体育教学内容与体育竞赛项目进行有机的结合。选择和体育课、学校体育竞争项目相关的活动内容,以确保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间能够彼此促进,同时,还要确保课外活动和运动训练、竞赛间的有机结合,诸如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等各项运动,这不仅是现代体育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还是经常开展的体育竞赛项目,所以,可将这些体育项目纳入到体育课外活动内容中。其次,科学的选择以身体活动为主,并能使所有人参加活动的项目,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后,通过参加活动来放松。另外,选择和学生兴趣相投、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的项目,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第四,选择和季节及气候较为吻合的体育项目,有助于活动顺利开展。比如在冬天,可以选择拔河、跑步等体育项目。第五,将部分未纳入到体育教学计划,但便于组织竞赛或者对身心锻炼有利的项目作为活动内容,比如保健气功、健美操等。

2.5 建立活动质量评价体系

首先,明确课外活动管理目标,结合课外活动的主要目的以及管理评价的实际需要,构建一系列完善的课外活动管理体制,比如课外活动辅导制度、运动竞赛制度等,实施这些制度,可以激发学生参加课外锻炼的积极性。其次,根据课外活动的管理目标,认真检查和详细考评活动的过程及结果,以此对活动进行有效的调控,促进课外活动顺利的开展。考勤和检查评比组主要由学生科、体育组、学生会体育部、体育教育者组成,对各班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人数以及活动情况予以全面的检查;评价运动竞赛中获得名次的学生运动技能状况;根据学生的健康卡片,全面评价各班级学生的身体机能。可采用板报、通讯等方式公布评价结果,同时,在期末对各班级的体育课外活动情况予以综合性的评价。另外,根据综合性评价的结果,选出体育锻炼的先进班级,同时,予以相应的表彰或者奖励;凡是在体育比赛中有较好成绩的个人要予以奖励,将学生体育课成绩与评比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们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

综上所述可知,体育课外活动是实现体育目的任务的有效渠道,如何顺利有效的开展体育课外活动已经成为了当前深入探讨的问题,因此,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对中学体育课外活动的有效管理与开展进行了一番探讨。旨在为学校体育事业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 张燕.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动机分析[J].内江科技,2011(11).

缑杨小学学生课外活动制度 篇4

为了丰富学生生活,提高学生的素质,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形式多样。坚持每一次活动落实指导教师、活动时间、地点和内容。课外活动包括: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体育训练等。

(一)课外兴趣活动制度

1、学校领导重视课外兴趣活动,确保课外兴趣活动的时间,任何教师个人不得占用,保证课外兴趣活动的时间。

2、学校每学年开始,根据教师特长与学生的兴趣,报名组建各类兴趣小组。

3、兴趣小组实行教练负责制,每学年制定训练计划,有系统地加以训练。活动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成效。辅导老师应到场负责本组纪律、安全和秩序。

4、学校为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提供必要的优先活动条件,各组按照各活动项目的特点统一安排课外活动场地,各组须按照既定场地进行活动。

5、活动所需器材由学生组长在课前在器材室领取,用后及时归还,如有损坏,根据情况,结合校产管理细则酌情处理。

6、课外兴趣小组每学期必须开展1-2次活动成果汇报展示,对小组成员进行相关考核。

(二)体育训练制度

1、学校领导、老师重视体育训练工作,确保体育训练的时间。

2、体育组根据市级比赛每学年初及时制定课外训练计划。

3、体育组要组织好体育训练。做到定时间、定内容。

4、要做好安全锻炼工作,保证课外体育活动和业余训练健康的发展。

(三)活动安全制度

1、进一步加强对师生课外活动管理,严格遵守制度。

2、活动中和活动结束前,学生要在教师视线范围内有序活动,防止学生碰撞、拥挤。

3、学校内部组织的运动会、大型集会和活动,要落实各项安全措施,严禁各类伤残事故的发生。

缑杨小学

业务活动管理制度 篇5

1、正常上班时间:

周一至周五中午11:30至13:30

晚上18:30至21:30

周六至周日下午15:00至17:00

晚上18:30至21:30

2、寒暑假期间:

下午15:00至17:00

晚上18:30至21:30

3、国家法定节假日不开放。

4、教职工应在规定时间到本中心从事各项活动,如需在非规定时间活动的须经过院工会的批准。

二、教职工使用本中心的.设备器材须听从服务人员的安排,在掌握正确使用方法后再行使用。

三、教职工在使用设备器材时须小心爱护,不得违反操作规程,如造成人为损坏要照价赔偿。

四、教职工在进入中心时不要穿带钉子的鞋,以免造成地板的损坏。

五、教职工进入活动中心后要注意保持环境卫生,要保管好自己的衣物及财产,以免造成损失,否则后果自负。

六、非教职工一般不允许使用本中心,如有特殊需要使用本中心须经过院工会批准。

班组安全活动管理制度 篇6

1、目的为确保本企业的日常安全教育,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防止流于形式和走过场,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

班组安全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公司安全生产基层作业单位。

3、职责与分工

3.1各岗位班组长是日常安全活动的负责人。

3.2部门领导及公司领导是班组安全生产定期活动的负责人。

3.2公司安环科或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负责班组安全活动的协调和监督。

4、内容与要求

4.1班组安全活动开展流程

4.1.1 由安环科结合公司安全生产实际,制定本企业班组安全活动计划,规

定活动的形式、内容和要求。

4.1.2 相关班组安全负责人应按照规定和活动计划,按时开展班组安全活动,各

班组所在部门领导应配合和帮助班组长开展日常的班组安全活动工作。

4.2班组安全活动的频率及对相关管理人员参与要求

4.2.1 班组安全活动至少每月进行2次,每次不少于1学时。

4.2.2 一般管理人员和部门领导每月至少参加2次班组安全活动。

4.2.3 安环科至少每月参加1次班组安全活动,每次不少于2学时。

4.2.4 总经理或副总至少每季度参加1次班组安全活动。

4.2.5 安环科每月至少检查一次班组安全活动记录。

4.3班组安全活动的形式:可采用学习、讨论、参观、观摩、竞赛等方式。

4.4班组安全活动的内容

4.4.1 学习国家和政府的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4.4.2 学习有关安全生产文件、安全通报、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及

安全技术知识。

4.4.3 讨论、分析典型事故案例,总结和吸取事故教训。

4.4.4 开展防火、防爆、防中毒及自我保护能力训练,以及异常情况紧急处理和

应急预案演练。

4.4.5 开展岗位安全技术练兵、比武活动。

4.4.6 开展查隐患、反习惯性违章活动。

4.4.7 开展安全技术座谈,观看安全教育电影和录像。

4.4.8 熟悉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风险、防范措施。

4.4.9 其它安全活动。

4.5班组安全活动的要求

4.5.1 班组安全活动内容应满足但不限于《规范》规定的内容。

4.5.2 每次班组安全活动要有记录和参加人签名。

4.5.3 活动结束后要有结果评价(效果如何?员工反应如何?哪些地方做得较好

或不够?如何改进等等)。

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

1、目的为全面及时掌握本公司管辖范围重大危险源的数量、状况及分布,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管理,建立重大危险源早期预控机制,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实现本公司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结合公司安全生产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重大危险源的鉴别和管理工作。经过重大危险源识别,公司的重大危险源有液氯库和三氯氢硅储罐区两处。

3、3.1 职责与分工 安环部负责组织和协调公司的重大危险源的鉴别工作,并进行登记注册,制定重大危险源的定期检查、评估、风险评价以及监控制度。

3.2

3.3 生产部负责重大危险源岗位生产工艺的应急处理。重大危险源所属部门负责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并根据《安全事故

应急救援预案》制定事故应急分预案,并定期进行组织演练。

4、4.1 内容与要求 定义: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

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4.2 根据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辩识》(GB18218—2009)的规定和国家安全生

产监督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对本单位下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贮罐区(贮罐)、库区(库)、生产场所、压力容器等。)进行辨识,以及通过委托安全咨询服务公司所进行的安全评价报告,可确定本公司的重大危险源所在。并应对已经确定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建立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档案,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落实责任人。

4.3 为切实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监管工作,本公司成立以公司生产副总为组长,生产、安全、保卫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重大危险源监管领导小组,负责对重大危险源的综合监管工作。

4.4 安环部是公司重大危险源的综合监管机构,对公司的重大危险源负有综合监管责任。对重大危险源所属各车间进行业务指导,并对监控措施进行审查,对监控效果进行评价。

4.5 对存在重大危险源的生产经营部门,其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本部门重大危

险源的安全管理与监控工作。

4.6 公司风险评价小组定期组织开展重大危险源的普查登记,摸清底数,掌握

本公司重大危险源的数量、状况和分部情况,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并应向公司相关领导定期报告。

4.7 公司风险评价小组每年都要按照《重大危险源辩识》(GB18218—2009)标

准和《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

[2004]56号)规定,识别重大危险源,建立档案和台账并报送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4.8 公司风险评价小组定期组织开展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对构成重大危险源的生产作业场所、设备、设施、系统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危险物质进行实时检测或定期检测,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的日常管理体系。每两年至少要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委托具备安全评价资质的机构进行一次安全评估,要落实安全评估报告提出的治理整改对策措施。

4.9 当重大危险源 涉及的生产过程、工艺、材料、设备、防护措施和环境因

素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发生变化时,各单位要委托具备安全评价资质的机构重新进行安全评估,每次的安全评估报告均要报送公司安全管理部和当地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4.10 司每季必须组织有关部门对各类重大危险源开展专项安全检查,对存在缺

陷和事故隐患的重大危险源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整改,消除危险危害因素、确保安全生产。

4.11 公司必须保证重大危险源检测监控和隐患治理整改所需的资金投入,组织

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检测监控技术管理措施,逐级落实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检测监控责任制。

4.12 公司总经理必须组织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应急预案,并要根据重大危险源的变化情况及时修订完善;要对职工进行重大危险源安全应急预案宣传教

育、定期组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让职工了解、掌握重大危险源事故的应急救援程序、自救互救知识。

4.13 公司对各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治理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重在治本”的原则,要采用先进科技检查监控手段和治理技术装备,提高监控、治理的本质安全水平。

4.14 公司重大危险源的监管部门,必须加大对重大危险源检测监控、治理整改

质量的跟踪监督力度,对因重大危险源管理监控不到位、治理整改不及时、治理整改质量不好的,不论发生事故与否,均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整改不力、监管不力责任。

4.15 公司安环部必须加强职工对重大危险源检测、监控、治理、防灾、避灾及

《重大危险源申报与管理》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职工对重大危险源事故的防控和管理能力;两级职工安全教育培训机构要把重大危险源管理的有关法规、标准及防控、治理知识纳入安全培训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并进行考核。对从事重大危险源作业的人员必须进行经常性的安全知识培训和考核。

4.16 重大危险源岗位职工要严格操作规程,严格巡回检查,发现问题或安全隐

患及时处理并上报。

4.17 公司对存在重大危险源的场所、设备、设施,要按国家标准《安全标志使

用导则》(GB2894-2008)、《安全色》(GB2893-2008)等要求,在其醒目、显著、安全位置标注安全标志和设置安全防护设施,以警示人员重视重大危险源部位的安全生产。

4.18 公司要加强在重大危险源环境、设备、设施作业人员的劳动保护和安全防

护,要严格按照国家劳动保护和安全防护有关规定为作业人员配置齐全合格的劳动保护用品和安全防护用品;对特殊用途的劳动保护用品和安全防护用品必须按有关规定进行检测试验,经检测试验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

4.19 对于公司存在重大危险源、一旦发生事故可能危及周边单位、居民人身和

课外活动管理制度 篇7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能力,管理学

2008年奥运之后,我国体育已经迈向一个新的台阶。体育人面临新的课题,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型期,体育改革的方法与途径成为当前体育人思考主导方向。体育教育是体育范畴必不可少的部分,高等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环节的重要的也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关键环节,如何进一步发展高等体育教育,实现体育强国目标是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依靠体育教育范畴内的所有教育手段的支撑。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必要环节,是实现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保证。

对高等院校体育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由于体育科学体系自身发展的限制,以往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各类课外体育活动的具体操作模式研究上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初步认识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体育相关学科的发展,对课外体育活动能力的内涵需要重新认识,体育教育教学和管理也需转变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正德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海职业技术学院、金陵科技学院等10所高校1000名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500名,女生500名),发放《自我体育锻炼能力》调查问卷,回收问卷892份,回收率89.2%,有效问卷825份,有效率占82.5%。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经信、效度检验,原始数据符合统计学要求。

2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2.1 课外体育活动能力概念的界定

说到对课外体育活动能力概念的理解,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加以解释。可是,要确定其概念,一般要从唯物辩证法的视角出发,根据逻辑学的规范来展开。逻辑学是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它具有工具性质。在体育科学领域里应用逻辑学这一工具,能够有效提高体育科研工作者运用概念、 判断、推理反映体育客观规律的能力[1]。

首先,界定课外体育活动能力概念的属概念。课外体育活动能力,这个概念的核心语词是体育活动能力。依据心理学,能力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体育活动能力是个体一种特殊的能力,是个体从事体育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对体育活动特殊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2]。

其次,界定课外体育活动能力概念的种差。依据体育学,课外体育活动能力和课内体育活动能力是体育活动能力的下位概念,应该从课内与课外活动能力的不同来探寻种差的区别,来界定课外体育活动能力概念的种差。课内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活动,学生课内体育活动力是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学习能力;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在课余时间自我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课外体育活动能力与课内体育活动能力两者之间的区别除了时间维度的课内外区别之外,更是空间维度上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活动氛围的不同,活动的内容的不同,活动方式的不同,集中表现在学生对自我体育锻炼的认知、情感、意志维度下的实践活动。从教育学角度,把课内体育活动能力与课外体育活动能力做个区分,课内体育活动更倾向于对体育原理的认知性学习,而课外体育活动更倾向于对体育原理的操作性学习。

据此,本研究认为,课外体育活动能力是在课余生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对体育锻炼的特征的认知程度,是个体完善自我个性特征的有效手段。依据心理学,课外体育活动能力表现为具有一定体育锻炼活动行为,而这种稳定的心理特征的形成,具体表现为对自我体育锻炼活动认知的提高及主动通过自我体育锻炼活动实现自我发展。

2.2 课外体育活动能力的体育管理学评析

2.2.1 课外体育活动能力形成的受限条件

依据心理学,学生个体课外体育活动能力的形成是在学院体育文化氛围影响下,在学院体育硬件条件相对适宜前提下,通过有一定组织的管理的结果。

学院体育文化的形成,是以学院体育教学为标志的,是以学院体育教学为主的多种体育活动方式的集合[3]。当前体育教学是以选项课的形式开展教学,从教学模式上为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奠定了专项比赛的基础,但是从教学内容上来看,由于课时的限制体育教学远不能满足课外学生体育活动的需求,因此给学生个体课外体育活动能力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突出表现在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学习的专项技能不能很好地稳固体育活动的热情。

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参与的人数、频率以及涉及体育活动项目都较高,给学院的硬件设施及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等院校近十年来的发展,在体育硬件设施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观,但对体育硬件设施的进一步使用,提高利用率方面以及场馆设施进一步维护更新,面临新的挑战,给课外体育活动能力的形成造成一定的影响。学院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部分高校还停留在群体比赛、早操等相对陈旧模式,相对而言参与面较窄,兴趣度不高,无法实现大部分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

2.2.2 课外体育活动能力形成的标志

依据心理学,课外体育活动能力是对自我体育锻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学生个体在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活动的模式大部分为各运动项目的不同类型的比赛,据此课外体育活动能力是学生个体在进行各运动项目比赛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比赛规律的认知、情感认同及稳固的兴趣爱好品质。

据此,培养竞争精神是课外体育活动能力提高的主旨,技战术研习活动是课外体育活动能力的内涵,竞赛活动是提高课外体育活动能力最主要的形式。

2.2.3 课外体育活动能力形成的过程

在宏观视角下,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在学院体育文化氛围影响下,在学院体育硬件条件相对适宜前提下,通过有一定组织的管理的结果。

在微观视角下,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在为了掌握对专项比赛规律的认知情感认同及稳固的兴趣爱好品质,所表现出的对各运动专项技战术的研习过程。

从10所高校学生《自我体育锻炼能力》调查问卷发现(见表1):由于健康需要而进行每周参加活动次数在3次以上的为35%,这说明目前大部分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较淡薄;选择对体育锻炼计划了解为“一无所知和一点点”的结果为85%,47%的学生选择自己制定过锻炼计划,有39%的学生选择“锻炼计划必要但不会制定”,这说明目前大部分学生认同锻炼计划,但是运用体育知识制定锻炼计划的能力薄弱;通过对评定锻炼效果的方式、对运动符合的控制方式、运动技战术控制情况的综合统计发现,92%的学生不能通过运动符合来有效控制和评价锻炼效果,说明目前学生自我锻炼检查和评定锻炼效果的创造能力较弱。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课外体育活动急需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从根本上改变高职高专学校现行课外体育活动体制充分调动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发挥其个性和才能,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思想奠定基础。

3.2 建议

1.改进认知现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养成人文体育观念

体育人文意识的增强,能够唤醒学生的力量。体育教学的设计再合理,教学内容再广泛,也只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体育文化中的一小部分。通过开展体育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更具有选择性地学习体育文化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无疑比传授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

从学生个体发展角度来看,体育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实现个体的现代化。现代化的社会需要,教育必须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个体,换句话说,教育不是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走上社会之后怎么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

从学校体育改革角度来看,体育人文素质教育用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体育的内涵,改变传统体育教育方式不能满足目前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导致教的意义不大、所学无用的现象。

以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知能力的提高是学院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高校形成良好教风与学风的关键。在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氛围下,构建良好的人文体育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养成人文体育观念,建立正确的健康生活方式意识,配合高等体育教育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终极目标,具有现实意义[4]。

2.改进情感现状,形成健康意识需求和生活方式

现代社会,人文素质体育教育的内涵为体育是身体活动,即通过在一段时期之内,完成具有一定负荷的体育活动,实现身体机能的完善、提高或保持。为了达到相应的锻炼目的或者效果,首先必须选择相应的锻炼方式,同时必须具备相应的身体锻炼计划,以及适宜的运动负荷,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完善自我个性。

人文素质教育必须把教会学生,通过相应的体育行为,改善体质,形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为重心,实现体育教学现代化,逐步培养形成稳定的健康体育心理特征。

3.以技战术研习活动为主线,改进意志现状,建立长效机制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其终极目标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完成学校体育目标,实现《指导纲要》的终极目的的主要途径就是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

从时间维度来看,对终身体育意识的追求过程,是个体自我意志形成的过程,也是漫长的;技战术的研习活动是课外体育活动能力的内涵,技战术形成的过程也是漫长的;在课外体育活动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宜于以技战术研习活动为主线,建立长效机制,才能得以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终身体育意识的实现。

4.改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提高学校场馆利用率。

也可发挥社会力量,广泛地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联办、共建等多种教育合作的方式、来改善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环境、增加课外学生体育活动内容。

参考文献

[1]张洪潭.体育基本理论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

[2]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2004-11.

[3]胡小明.21世纪中国体育人文价值观念的确立[J].体育文化导刊,2010,(1).

课外活动管理制度 篇8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大学生课外学习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能力在入职后突现出其重要性。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课余时间长,自主学习意识弱、方法不得当等因素,导致其就业力薄弱,阻碍了入职后的长远发展,本文以机械类学生日常学习状况为研究对象,探索研究适合机械类学生课外学习的有效途径及其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升的影响,旨在帮助高职学生弥补缺失的文化课基础,改善学习方法,提升就业能力。

关键字:高职 课外学习 自我教育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有效的课外学习活动在提高高职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上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学生只有具备了自我教育能力,成为自我教育者,才能实现知识、技能的不断积累和更新,实现全面发展,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才有可能成为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

学生课外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自觉主动地运用不同方法、手段、方式、媒体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活动。从时间上来看,高职院校课余时间相当于课堂教学时间的1.5倍,如何利用好充裕的课余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课题尝试探索高职学生课外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如何在课外提升自我教育能力。本文重点探索课外学习的组织管理方式

二、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的课外学习方式及其对学生自我教育的影响

课外学习有更符合学习主体主观兴趣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丰富,学习形式多样化,学习过程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高职院校可开展的课外学习形式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

1.校园文体活动。注重发展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爱好、培养审美情趣、发展文艺方面的才能。

2.科技创新活动。以学校、省市国家的技能大赛为载体,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以科技创新为内容的学习研究、实践创造活动。

3.社团和兴趣小组。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不定期地组织交流学习活动,对提升学生的组织和社交能力有很大帮助。

4.志愿者服务。这是最为普遍的课外学习活动,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扩充知识面,提高个人能力,同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5.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接触社会,具有加深了解专业、考察适合职业、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作用。

在课外学习活动中,尤其是专业社团活动和兴趣小组、技能大赛等,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作为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因其专业的交叉性,活动的实践性,组织的灵活性而具有实践和教育功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实践舞台。

三、探索符合高职机械类学生发展的课外学习组织管理方法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将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养成过程内化为学习的一种思维过程,形成具有广泛应用的、可迁移的学习能力。基于以上目标和高职学生学情,我们把研究学生课外学习的着眼点放在自主学习方法和思维过程养成上。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做好分层次课外辅导

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课外学习习惯和课堂上教学、课堂下辅导不能完全割裂。从入学之日起,要逐步培养学生充分预习、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独立完成作业、及时复习的习惯,教师必须把它作为学习方法指导的一项基础教学工程来实施,并努力使其规范化。课下,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次课外辅导,对提高教学质量起著重要的作用。课外辅导一般分为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两种形式。集体辅导多是组织存在共同性问题的学生进行补课式辅导,如采取专任教师晚课辅导形式;个别辅导则是针对少数学生的特殊情况进行专门辅导,可以带领学习优秀的学生扩大其知识领域,进行创新研究,可以给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进行特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进行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教育等等。

2.建立一支专业的课外学习导师团队,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便利条件和优势。

针对高职学生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事实,势必要求教师在思想上起到引领作用,在方向上给予把关,在方法上给予指导。专业教师直接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学习兴趣小组或是专业社团活动中,教师或创设情境或布置集体性作业,帮助学生制定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和学习目标,在活动中进行指导接受咨询,使学生在形成一定的合作习惯的基础上培养全面技能,保证活动实效性,让活动不流于形式;在文体活动中,适时开展体育、美育教育,寓教于乐中为学生传授一种正确的学习观和生活观,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专业教师为学生有针对性确定实践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专业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发展情况,促进学生对专业的热爱,提高课堂学习的兴趣。

3.创设良好的课外学习环境

一是积极利用好图书馆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在学生中开展必读书活动,推荐阅读书目,制定阅读计划,配备阅读指导师指导,组建读书小组,给予学分支持,物质奖励,促进学生走进图书馆,逐步实现从低头玩手机到低头阅读的氛围转变,随着阅读量的提高,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是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和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来熏陶和净化学生。教学楼走廊墙壁上的格言警句、礼仪规范、行业精英资料、业界的用人要求等,都能让学生加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

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实践活动。以学生社团为文化组织,增强学风建设氛围,营造浓厚的学术风气,逐渐养成注意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习惯,激发浓厚的职业兴趣,诱导对专业技能的执著追求。其次是开放专业实验室,使学生拥有宽松、便利学习环境,从而强化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再次是设立开放性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各类考点,为学生获取多种职业技能证书创造良好条件,使学生在最终获得专科学历证书以外,还同时获得外语、计算机等全国通用的技能等级证书,以及相关专业岗位的资格证书。

4.建立管理制度

课外学习活动要想取得成效也需在民主管理和人文关怀前提下制度化和规范化,应该包括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以保证和促进课外学习活动形成和发展。

上一篇:小额贷款行业报告下一篇:英语口语对话: 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