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学习方法

2024-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考复习学习方法(精选12篇)

高考复习学习方法 篇1

第一,课本看一遍,课本讲了多少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是思维方式,而这些思维方式对题目有多大的要求,要总结他的全部思维有那些种。

第二,看所有课本知识点每条知识点研究一个,假设不用式子推导,单纯看能不能理解,不一定要用数字推。这是定性的理解。像考场里面,定性是第一位,首先通过定性分析,再定量。换句话说我看一个学生,有这么一个问题,我上课听老师讲都可以听懂,为什么自己做不行,因为你听懂是定量计算,没有听懂是这个题涉及的知识点,在课本表达的道理是什么,这个道理需要自己看。第三,看课本把什么拿出来,应该把这个课本那些部分在真题中体现最多的点划出来。真题里面考那些全部标出来,把那个地方做到熟练,许多考生以前只是会,会和考场上做对之间可以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在临场状态下,当你不好的时候,可以表达出来吗?许多的表达是在临场瞬间的感性思想。而不是理性。拿到题不加思索写出来,如果你是慢慢思考出来的话,这个时候适合搞研究,不适合高考,高考的道理是出这个规律,要求每个考生满足,你满足就得高分,不满足,既是再聪明也要下面。要把这个点弄的非常熟。按照这个方式来讲,几乎95%的学生还需要看课本,只在班上前几名也许看的还可以。

这个过程应该在一周左右时间完成。

接下来是回归真题,许多考生不太懂真题的重要性是多大。许多认为真题出一次以后不会出现。如果通过大量作题,遇到重题的思想没有的。这个概率是零。当地考试几年的真题,真题与模拟题不一样,模拟题的精密度不够,导致许多的答案和方式不太好。真题是经过几个月推理之后,其不科学性是所有题最低的。通过题目把题分类型。你们有没有做到,只要是解析几何的考题,不论怎么出,你有一个完整的步骤,这个步拿到任何题可以用。这是一解多题的思想。在考场任何一个复杂的方法不能用上,只有简单的方法用上。我清醒的时候会这么做,不清醒的时候还是这么做。你自己总结出来,任何题对你而言,按照步骤都可以出来。

还有就是应该通过真题研究一下,这个出题老师在题目会设置那些障碍,比如英语,英语里面,要设置障碍,不外乎这么几种情况,要么把正确的选项出的像错误,要么把错误的选项出的像正确的。怎么出,就得单词没有见过。要么是词没有见过,句子整体意思是对的,要么是句子整体意思不太对,但是更贴近原文。这些是研究出题者设置障碍在那儿,包括数学也是这样。

高考复习学习方法 篇2

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无不仅扣这三大历史任务。由于选拔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中的历史试题部分,基础知识部分(即“是什么”)大约占80%左右,尤其是选择题部分,多以“是什么”即基础知识上设问为主,大题部分贯穿基础知识(包括教材的和所给材料上的),同时兼有“为什么”和“说明了什么”的问题。如2002年全国考卷第37题考查学生的“是什么”,第39题的第(1)、(3)问分别分析宋朝东京商业盛、衰的原因,就是考查学生“为什么”。2003年全国卷第37题的(1)、(2)、(3)、(4),主要考查学生“是什么”,第(5)问长城成为民族象征的原因,就考查学生“说明了什么”,第40题第三问“从1943年至第二战场开辟期间,反法西斯战争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有哪些重大进展?为什么在这种形势下英美最终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考查了学生“是什么”和“为什么”。2004年全国卷第37题第(1)、(2)问即从能力着手,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而第(3)、(4)问又以考查“是什么”为主,其中第(3)问又贯穿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第39题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从总体上看该题与教材基础知识联系不大。2005年全国卷第37题美国黑人问题,考查了学生“是什么”和“为什么”,第39题第(1)、(2)、(3)问以考查学生“是什么”为主,第(4)问以考查学生“为什么”为主。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由此可见,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坚定不移地抓好历史基础知识,并做到能熟练地进行知识迁移,而不是“读死书”或者“死读书”。同时应多设问,把握基础知识实际上就是把握“是什么”。多设问实际上就是把握“为什么”,然后从中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即“说明了什么”。如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在讲到“丝绸之路”时,教材正文和地图上只讲到了其路线是从长安往西,向北经河西走廊,然后经过敦煌、玉门关、阳关,分南北两路穿过今天的新疆,再到疏勒汇合。那么,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把握其路线外,应分析“为什么不直接从长安向西北走呢?”只有这样才能把这部分历史讲活,这种“为什么”的讲课法在2005年全国考卷第39题第(4)问“分析河西走廊成为绿色走廊的主要自然条件”一问中,又再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又如,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上只讲到了1944年6月美英盟军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那么教师在讲课时应分析“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开辟呢?”“为什么不可以提前或者推迟开辟呢?”这个问题又恰恰在2003年全国卷第40题第(3)问就考到。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在复习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内容线索化。历史知识的时空性很强,线索化就是要根据列出的线索,打破时空界限,打破教材原有体系,按同一类型、同一性质、同一方面,分门别类,重新梳理,从而形成关于某个历史问题的完整表象。

从线索的内容联系来看,有纵向线索和横向线索之分。线索化首先要加强知识的纵向联系,使知识更系统,因此,还要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如中国的抗日战争历史的纵向联系;抗日战争历史横向关系是日本侵华、正面战场抗战、敌后战场抗战、国共关系。又如截取19世纪50年代这条时间纵线,横向地分析英、法、美、俄、日、中等国的政治特点,这样通过纵横串联,就可以理清知识网络,建立知识点的坐标体系,使学生形成一个“竖成线、横成片”的立体知识网,便于把知识学活。

无论采用何种线索复习,都要求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变教为诱,学生变学为思”。理出线索仅仅是引导学生登堂入室的第一步,而从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串组成篇,应在教师启发指导下通过学生思考、探索、发现来完成。如果缺少启发式的教学,那么内容的线索化也就失去了它的本义。

2.理论系统化。从近年高考试卷来看,理论性较强的问答题、材料题,甚至理论性较强的选择题的比重逐年增加。史论结合,寓论于史,既是平时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高三历史复习中需要加强的重要方面。如果缺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能力的提高就无从着手。而这些基本理论往往是教材中的隐性内容,容易为教师所忽视。因此,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系统地逐步对教材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作深入浅出的介绍,并强化训练。高考复习局限在形象思维的处理上是不够的。在历史教学中,还须加强历史理论思维。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和个人的作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

高考词汇复习方法指导 篇3

一、巧学词汇

1. 选择记忆的最佳时间。根据生理学家测得的数据分析,上午6:00—8:00;8:00—10:00;下午4:00—5:00;晚上8:00—10:00;这四个阶段是人的记忆力最佳时间,特别是早晨起床后没有干扰和晚上就寝前没有干扰,记忆效果尤佳。

2. 全方位、多形式地记单词。

(1)全方位记忆。有些学生记单词时,只注意记拼写和词义,忽略了记词性、形式及用法等。这实际上给应用单词带来了困难。比如,高考题型中的单词拼写,如:The meeting is of great i.此句要求用名词形式,填importance,如果填成important形容词就错了。由此可见,记单词时,切勿忽略记词性、形式和用法等,更要重视搭配关系和惯用法等。要全方位地记单词,考试时才能得心应手。

(2)记忆形式多样化。记忆单词效果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种器官同时“协作”,即做到眼看、耳听、心想、嘴说和手写。因为学习一个单词时,心理处理过程越深刻,记住该词的可能性越大。多种器官协同利用,能从多方面刺激大脑,加深印象。记忆保持率的实验表明:若光靠口念,过一段时间后,只能记住10%;若只靠耳听,只能记住20%;若只靠眼看,也只能记住30%;如果听、看结合,就能保持记忆的50%;如果边听、边看、边说、边写,则记忆保持70%以上。只有口、脑、手、耳、眼、多种器官协同作用,才能全面掌握信息的特点。所以,学习词汇时一定要做到全方位、多形式。

3. 把握读准单词这一关。英语单词有一定的拼读规则。只要掌握了基本读音规则,注意记某些特殊的发音与拼写,读准了就能按拼读规则写出单词来。如:a在开音节中发[ei],在重读闭音节中发[?]的音。读出[seim],就能写出same和发[ei]有关的单词game, cake, grade, take等。读出[b?覸d]就能写出bad和与[?覸]有关的bag, map, cap等。可见读准音标可以使学生记词又快、又好、又牢,省时、少力、效率高。

4. 灵活运用构词法。按照教学大纲“根据构词法判断词类、词义”的要求,与构词法有关的同根词、派生词、合成词等未列入高考“词汇表”中,但不能视为超纲词。

(1)派生法。有的单词加上前后缀形成一个新词,只要牢记词根,再记准加前缀或后缀的意思,一个或几个新词就记住了。如:形容词happy是词根,加前缀un是反义词unhappy,加后缀-ly就是副词happily幸福地,加后缀-ness就是其名词happiness幸福。即使遇到没学过的词,根据词根和前后缀也能知其意。又如记telephone,telegraph等长词时,只须记住后半部分,把长词化短记得快。

(2)合成法。合成词大多数由两个简单的词构成。知其义便能记其形。如:good-looking好看的;basket+ball=basketball篮球等。此外还要注意词的转化及结构等。如果掌握构词法,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扩大词汇量,有利于阅读。

二、巧重复、巧记忆

根据日本上冈光雄通过实验所绘制的“英语单词保持率曲线”证明:英语词汇一旦记住后,隔一天可以保持90%;隔3天可以保持60%;若隔4天至7天不复习,则会忘掉60%—70%;如果3周不复习,则在大脑里只能留下模糊的印象。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诺斯的遗忘曲线起初是急剧下降,过一段时间后下降减慢,曲线趋于平稳。这条曲线充分提示了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再者,许多科学资料和实践经验也表明:在学习材料刚能记住的一小时后,人们对所学的材料仅保持40%左右。第一天保持仅1/3,到第六天逐渐降到1/4左右。

根据遗忘规律,我们在记忆单词时,只有对信息进行及时和经常合理的复习,才能达到牢固记忆的目的。具体方法就是学习——复习——再复习。下面几点做法,效果很好。

1. 及时复习。学习记忆词汇时,必须在英语信息尚未大量遗忘之前及时复习。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预防遗忘。只有及时复习,才是同遗忘作斗争的最好策略。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指出的,我们应当“筑固建筑物”,而不要等待去“修补已经崩溃了的建筑物”。我国也有一谚语“防患于未然”,那么落实到词汇记忆上就要“防忘于未然”。一下课马上把所学单词复习一遍,当天学的单词一定要当天复习巩固。晚上临睡前再复习一遍效果最佳,要做到持之以恒。

2. 多次重复。古人说:“复习是记忆之母”。有人专门对这个问题作了研究,认为学习者要经过5-6遍甚至更多次的重复,才能记住一个词。只有对词汇进行及时、经常、合理的复习,才能达到牢固记忆的目的。学生最好自己准备一个小本,把课内外学过的词汇随时记录下来,经常翻看。拿词汇本复习比翻书复习省时、量大、面积广,便于携带。

3. 间断复习。根据S.C.M.Austin(1921)的实验证明:集中复习法的效果和间断复习法的效果相比,就当时回忆的成绩而言,并没有什么两样;但过两周或一个月后检测,采用间断复习法用5天识记的材料,其回忆量几乎是一天集中识记5遍回忆量的3倍。这个事实告诫我们:记单词切忌一天背几十遍或上百遍,或者用一节课机械地反复记忆,而后弃之。通过几十年的探讨,我觉得这样安排间断复习比较理想,即分别在下课5-7分钟之后,16-17小时之后,一周之后,一个月之后,六个月之后进行复习。复习时应检查自己对所学词汇的掌握程度,如果记住了,则应拉长与下次复习的间隔,反之,就应缩短时间隔时间。

4. 重点突出记特殊。如:复习名词时重点应放在不可数名词、单复数相同的、单复数不同的、单复数意思不同的名词上。复习动词时重点应放在重点词的用法、搭配、特殊用法和不规则动词上。复习形容词时重点应放在比较级、倍数、多个形容词作定语的顺序和以ly结尾的特殊形容词上。简而言之,不管哪类词都要“突出重点记特殊”。

5. 寻窍门、找规律、编顺口溜。单靠机械地多次重复,效果差且易忘。所以,在复习词汇时要经过理解、分析、归纳,综合地把握有关联系,使词汇系统化、概念化、规律化,便于永久地储存,可采用下列做法:

(1)区别法。区别法就是根据词的同义或近义、反义等区别加强记忆。采用此法即可弄清词汇的异同,又可记一连串的单词。如 see, watch, look, notice, observe; appear, disappear, invisible, unseen等。

(2)联想法。联想法就是复习某一单词时联想到一连串的词汇。联想法又可分为相关联想、同义联想、反义联想和功能联想法等。

A. 相关联想法:相关联想法就是见到某一词时,将有关的单词联想在一起。如:复习到meal一词时,就联想到breakfast, lunch, dinner, brunch等。想到饭又想到tea, coffee, drink, wine等。想到吃喝又想到用具,bowl, dish, spoon, cup, glass, bottle, chopsticks, fork, knife等。这样一环扣一环地复习词汇,既不感到乏味,又能起到穿针引线、纵横交叉、扩大复习面的作用。

B. 同义联想法:同义联想法是指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单词联想在一起成串复习。如:sometimes,at times,occasionally,now and then; immediately,at once,right now,right away,without delay等。此法可起到以点带面、扩大记忆范围的作用。

C. 反义联想法:反义联想法就是遇到一个词或短语就想起反义词汇。如:light,heavy; easy,difficult等。此法的特点是对比鲜明印象深,利于区别词汇的选择。

D. 功能联想法:功能联想法就是根据词汇的句法功能归类总结。如复习到though一词时,归纳联想到能引让步状语从句的连词有:①although/though...②however/whatever...③no matter what...④even if或even though...⑤表语+as+主语等。功能联想法可使词汇交叉复现,巩固其用法。

(3)巧归纳,编顺口溜。有些难记的词及特殊用法编成顺口溜,英汉结合,一记就是一大串,生动有趣。如:复习字母组合oo发音时,可归纳为一般发长音,只有“木头做饭,好脚看书,外加溪流甜饼”发短音;(wood, cook, good, foot, look, cookie and brook)。复习归纳以o结尾加es的有:“黑人英雄爱吃西红柿土豆”(Negro, hero,tomato and potato)。以f或fe结尾加s的有:“农奴相信首领去海湾的屋顶找证据”(serf,belief,chief,gulf,roof,proof)。多个形容词作定语的位置难分,可归纳为:限下词、描大状、看新颜、国用材、类顺序;This big old black dog is an American female dog.做题时只要按顺口溜采用排除法就能快速准确定位。

复习时要动脑筋,找规律,编顺口溜,走捷径。要做到有系统性、针对性、综合性。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三、在应用中无意重温

学习词汇的目的就是为了用,要在听说读写中提高词汇复现率,加深对用法的理解和记忆。这实际上也就是把机械记忆和无意重温相结合,变被动复习为主动复习。说和写是听过读过的词汇在口头上和书面上的复现和加工;听和读又是说和写的基础。四者密切相连,相互渗透。

1. 多读。阅读与词汇是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阅读不仅能使大脑积极地在兴奋状态下复习词汇,而且还能拓宽视野,扩大词汇量,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当读到课本中新学的词或以前读过材料中出现的单词时,学生能享受到记住单词的喜悦;文章有情有节,有血有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复习词汇,效果倍增。总之,阅读和词汇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较高的阅读水平必须以大量的词汇为基础,而词汇的复习巩固又是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得以提高。

2. 多听。听是一种放松式复习。在读写之后,闭目倾听录音有种享受快乐的感觉。除听课本录音外,还要多听其它各种课外资料,如短剧、故事、寓言、歌曲等。听到不熟的词时,可用手指空写。词汇记得多了,听起资料来就容易,听懂了就爱听,增加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无形中起到了复习巩固词汇的作用。

3. 多写。要想把词汇记牢会用,就得从多方面实践。上课要善于记笔记,养成每天用英文写日记的习惯。写作形式多种多样,如改写、缩写、扩写课文、编改故事、写经历等。尽量用自己学过的词汇。通过写作能更准确地把握词汇的拼写与用法,常言道“眼看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4. 多说。近几年高考试卷中交际性试题逐年增加。由于这类试题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而且灵活多变,一个词在不同的情景下有不同含义,单靠死记硬背是难以应付的。一个人反复读单词、课文,往往是机械地重复同一内容,费时多、易疲劳。如果能几个人一起复习,交谈、对话、提问交替进行,能使孤立的词汇复习变得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

高考复习学习方法 篇4

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是我们是否可以沉得住心来学习的关键,毕竟学习过程总是枯燥与乏味的,在不断的学习积累中,我们有时会对一些知识点快速掌握而感到骄傲,但也会因一些知识内容进展缓慢而感到沮丧,这就需要我们拿出一个好的学习心态与态度来进行中和调节了,胜时不骄,败而不馁,才是我们在学习过程的至理名言,学习的积累是漫长的,一时胜负都无法左右我们的学习进程,拿出积极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每一道难题。

学习计划

每一个人的学习计划都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来把握自己的学习计划,前期的计划制定过程其实是可以参考他人的学习计划,来确定自己的学习重点,但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就需要根据自己的学习进程来随之改变了,他人的计划终究是他人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学习习惯

一个好的的学习习惯,是取得一个好的成绩基础的关键,不管是我们在上课之前的预习还是上课之后的复习过程,都是学习积累的关键所在,课前预习是为了更好的提升我们课堂效率,将所需学习的重点知识先一一确定,再一一的针对性学习,才是我们学习重点所在,课后复习过程是进一步的巩固新学习的知识点内容,以免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出现遗忘。

高考复习学习方法 篇5

虽然高考前要养精蓄锐,但不是说整天无所事事地休息。我们每天都要保持做一些习题,避免对知识点生疏,习惯对复习资料的问题敏感,形成模式识别能力。要注意的是,做题的数量不要太多,难度不要太大。

2、回归基础

不要做难度太大的题是因为没有这么多时间,也没有这个必要,会做的题早就应该学会了。因此,我们要回到基础,把基础夯得扎扎实实的,这样在考试时才能做到基础分尽量不丢。

3、讲求规范

每年高考都会有不少考生因为答题不规范而造成失分,非常的可惜。复习时要找几道有评分标准的典型试题,把它认真做完,再对照评分标准,看看是否答题规范,不规范又该如何做调整等。

4、一次成功

复习一道题的时候,要用心去做,看看可不可以一下子就整理出思路,一做就成功。高考的试卷,如果做题的时候没能一次成功,就会因考试时间不够而造成“隐性失分”。

5、限时训练

复习的时候可以找10道比较典型的选择题,设立一个时间点,争取在这个时间点内完成。也可以找一道大题,限时完成,等等。这种方法主要是创造高考的情景,检验自己在紧张状态下的做题水平。

6、学会总结

我们应当把每一次复习当成巩固知识,是训练答题技巧的好机会。练习题是做不完的,关键在于打好基础,并学会总结,才能做到有效率地复习。

高考复习学习方法 篇6

政治是一门以研究政治行为、政治体制以及政治相关领域为主的社会科学学科。学习政治时,只有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才能扎实掌握需要记忆的原理和知识要点。在此基础上,还应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

把书读乱法:将书本知识烂记于心

“把书读乱”实际上是一种高效读书法,看似乱,实则更清,当真正做到书本烂熟于心的时候,政治的每一个问题,都将是送分题。

重视课本中讲到的政治原理

课本知识是每门学科的基础,高考题目的拟定都源于这些知识点。对于政治而言,无论是题目还是答案,对于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核都高于其他科目,尤其体现在哲学知识部分,答案模板多为“原理 阐述”。因而,在政治的学习中,绝不可忽视书本知识。

在记忆过程中,建议联系实际生活,通过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例来进行阐述,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养成经常翻阅试卷的习惯

我们常说:习惯成自然。见的多,自然印象深。即使你不刻意去背诵,你也没有过目不忘的能力,也要经常翻阅课本。在翻阅试卷的时候,可以整理一个错题本,用来整理典型错题和常错题,对自己的错题更深入反思和研究,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恰到好处地利用辅导资料

高中的孩子必定深有感触,试卷、辅导资料、教科书一定是呈“三分天下”的局面,辅导书买了一箩筐,能用上的没几本。在这里,小编建议,辅导资料够用就可,最好选几套模拟真题的辅导书籍。每隔一段时间做一套,感受高考真题的出题思路,总结规律,找到属于自己的答题技巧。

目录记忆法:从整体上把握课本内容

相信文综各科老师们已经强调过多次,目录记忆法可以帮助大家从整体上把握课本内容,能够收获“一览众山小”的效果,但却从没告诉我们具体如何应用这一方法,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一一揭秘:

在记忆目录时,要学会闭目思考

在阅读和记忆目录时,一定不能忘记思考。只有积极地思考,才能回想起每个标题下的知识点内容。如果遇到哪些地方记不起来,马上回去翻看,浏览一遍内容,“扫描”盲区,然后继续闭目思考接下来的内容。这样记忆快速高效,而且更有助于形成完整的框架认知。

根据自己对课本的了解列出大纲

这一步骤是承接上一步而来的,大致掌握知识内容后,就要形成书面的东西啦,抛开目录,按照自己对全书的理解,在笔记本上列出一个大致的提纲,画出思维导图。这对于以后的复习也将大有裨益,每次复习的时候,可以用来回忆内容,做到查漏补缺,引出更多细节以及易忽略的内容。

点到为止法:政治答题关键是答到点上

点到为止是回答问题时要答在关键要点上,即采分点!任何科目问题的答案在精不在多,如果你句句都在采分点,寥寥数句就能拿满分,否则,即使你长篇大论也不会,也拿不到高分。历年高考政治答案结构基本都是“知识点 少量材料阐述”。

在答出关键点的基础上,重视答题的全面性

回答政治大题时,还要注重答题的全面性。比如,在回答经济问题时,最好答出经济规律、企业政策、国家等方面的知识点,这样才能不出现知识点的混杂。这样看似与点到为止法有点矛盾,实际上是统一的,全面是指必须要答出要点,点到为止即不要过于啰嗦,以免画蛇添足。

注重答题的逻辑性,注重原理之间的联系

回答政治大题,要重视原理之间的逻辑性。这就需要对政治原理进行归类,按照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四大板块进行分类,然后再细化填充详细内容。这样就会在你的大脑中形成一个逻辑结构图,对于记忆原理和回答大题都非常有帮助。

抓住大题立意和中心,力求答题规范化

面对政治大题时,认真读题、弄清题意是首要的,掌握解题要求和条件;其次,还要明确答题中心,围绕中心来答题;再次,还要注意答题规范化,编号答题,每步注意描述清楚答案论点。最后,简单阐述自己的观点或态度,作为总结,收尾不拖沓。

时事联系法:结合时事,活学活用

政治科目的学习主要大多是以背诵为主,高考政治中的时事政治部分却并非简单记忆背诵就能解决的。每天坚持看新闻、关注时事政治, 将事件与知识点联系在一起,这样就有助于高考答题。那么,该如何关注时事,活学活用呢?

有选择地看新闻和报纸,有目的地关注时事

新闻联播是了解国家、国际大事的窗口,是关注时事热点的最好途径。除此之外,如人民日报、人民网、央视新闻等官方主流媒体都是了解和获取时事政治的绝佳途径,这对于回答政治考试中的时事分析题大有帮助。

熟练掌握课本知识,有针对性地训练时事分析能力

浅谈高考数学的复习方法 篇7

一、高中数学复习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导向

高中教学最好的教学策略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对知识进行学习和复习, 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高, 也才会有主观上的学习需求。 因此, 在引导学生进行复习时,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为他们制定一些合理的、 全面的、系统的计划, 让学生的复习更有趣味性和针对性。 首先, 教师要从心理上对学生进行引导, 让他们明白数学复习对于高考的意义, 让学生从思想观念和意识层面进行改变, 这样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才会有兴趣产生, 在他们看来, 复习是一种乐趣, 是他们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有效保障, 而不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和教师随意安排给他们的任务。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 为他们创造更多成功的机会,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为了做到这一点, 教师在制定复习计划时就不要让学生研究那些深层次的问题了, 只要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就好。这样学生就能够随时看到自己的进步, 学习也更有自信了, 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就会随之激发, 并逐渐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提高。

除此之外, 在紧张的复习之余, 教师可以多为学生组织一些与复习相关的活动, 让复习变得轻松、活泼。 这样, 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负面情绪也会得到调整。

交流为友谊增分, 互助为青春增色, 这些措施都让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 他们对待复习的天都更加积极, 当学习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 学生也会勇于面对, 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身得到了提高, 进而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教师在制定复习计划时要有针对性

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 教师要为学生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复习计划, 让学生的复习更有效率, 促进数学成绩的稳步提升。 复习计划的制定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 复习要以夯实基础为目标

很多学生都存在着基础不牢固的现象, 即使是一些优秀生, 也可能因为基础不扎实而在高考中失分。 而高考中更有很大一部分针对基础知识的题目, 这些题目学生如果不能好好把握, 就很难取得较高的分数。 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巩固基础知识。

(二) 复习要有系统性

对知识进行全面、整体的梳理, 在对比中对知识进行辨析, 在联想中拓宽知识的广度。以三角函数的复习为例, 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函数图形进行关联记忆, 让学生对两个相关联知识点进行梳理, 并集中到一起, 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 促进学生提高知识的理解程度, 加深记忆。

(三) 减少和避免学生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到了复习的后期, 受高考高压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情绪都稍微有点浮躁, 如果此时再让他们探索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不仅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还有可能会打乱学生的思路, 使学生对一些本来就很清楚的问题反倒觉得模棱两可, 还有可能会给他们的学习造成重大的损失, 产生一些无法挽回的恶劣后果。 并且, 深层次问题的探索并不容易完成, 学生很有可能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和挫折, 这对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是很大的打击, 如果引导不善, 可能会使他们在考试时发挥失常, 为他们带来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让学生不必要的失分尽量减少

在高考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某生平时成绩很好, 模拟考试也取得了较高的分数, 但是高考的成绩却很不理想。 主要的原因就是该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心态, 没有掌握答题的技巧, 没有成熟的答题意识。 有的学生因为紧张而发挥失常, 有的因为粗心而计算错误, 有的没有给自己预留足够的涂卡时间, 导致功败垂成, 难以取得理想的分数。

针对于此, 教师就要在复习中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 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 让学生保持平常心, 不要紧张, 就当做是平常的考试就好。 其次, 教师要传授学生一些相应的答题技巧,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取舍, 合理答题, 实现得分最高化。 最后, 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检查的好习惯, 让学生的失误率降低, 使他们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之, 高考数学复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它对于学生的高考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 高考数学复习更需要技巧和艺术, 虽然笔者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策略, 但仍需要众位同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与交流, 找到更多、更有效的策略, 提高教学效率, 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高考。

摘要:高考前复习是高中数学重要的步骤。在复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抛弃题海战术, 制定适合学生的复习策略, 加大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和解题的技巧性、艺术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帮助学生更好的应对高考。

2009年高考数学复习方法漫谈 篇8

一、 抓考纲、考试说明和课本研究,突出有的放矢

“考纲”和“考试说明”(江苏)是高考命题依据.虽然2009年的“考试说明”还没有出来,但了解一下2008年的“考试说明”也还是十分必要的.2008年的“考试说明”(江苏)与2007年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主要是C级要求由14个减少为8个,即两角和(差)的正(余)弦和正切、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基本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直线方程、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而不等式的综合运用、函数的基本性质、函数的综合运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数列的综合运用、椭圆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均降为了B级要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均降为了A级要求,但在附加题部分中,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又是B级要求.另外新增加的内容有:算法、几何概型、三视图、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线性回归方程等,这些内容不容忽视.

课本是高考内容的载体,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是最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有相当多的高考试题源于课本中的例题或习题.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回归课本,对课本知识点的复习要全面到位,浓缩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夯实基础,熟练掌握解题的通性通法,提高解题速度,缩短遗忘周期,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

英语高考复习方法 篇9

无论什么考试,基础的东西都是最重要的。英语高考也不例外。考生应努力做到保证拿到基础题的分,力争难题的分,基础题不丢分,就保证了考试不会失败。

所以在复习中,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安排练习的难度。如果水平不是很高,就一定要以练习基础题为主,不要嫌容易,不要跟别人攀比。要把基础词汇、基本句型弄扎实,做到懂、会、熟。越临近高考越要降低难度。

因为此时由于时间有限,再使自己的能力攀上一个新的高峰已不可能,而把易错但比较容易的题弄明白、弄准确则完全可以办得到。可惜有的同学在复习中做的练习太难了,费了很大工夫也收效甚微。他们以为做多难的练习就能达到多高的水平,其实并不是这样,这也取决于原来的基础。

紧跟老师步伐有

语文高考复习方法 篇10

1、抓基础,回归课本,在课本中找答案。第二轮复习更应该回归课本,以一个全新视角来复习,从而获得全新的视野。高考复习应该不要“忘本”,在回归课本怀抱中,我们会发现字音、字形、语词、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绝大多数都出自课文。以熟悉的课文为知识背景去识记那些基础知识,零散的、枯燥的知识就有活生生的语言环境,便于理解记忆。

2、清楚自己的弱项,强化训练使复习有的放矢高考第二轮复习必须对现有知识和能力进行盘点,将已经熟练掌握放开,有待加强的再通过适当的练习来巩固,对于那些薄弱点和盲区,则要重点训练。通过多做试卷,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按先后顺序安排强化训练。将自己容易混淆甚至不能识记的字音、字形、词语、成语、文学常识、默写等相关知识点分类归纳,既有利于突出重点,又便于第三轮强化。

3、立足考点,作答规范高考第二轮复习立足考点,抓住采分点作答,研究标准答案,考生要力求使自己答案更接近标准答案;作答全面丰富详尽,规范,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便于教师评判,保证书写工整,卷面整洁,抓好形象工程。

提高数学高考复习效率的方法 篇11

关键词: 数学高考 复习效率 提高方法

数学无论对于文科考生还是理科考生,在高考中都显得尤为重要。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既重视基础又重视学习的方式方法。很多高三学生对数学很头疼,尤其是文科学生。数学这道坎过不去,学生复习的积极性下降,自信心被消磨,可能最后就放弃复习了。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将高考数学的复习分为三步,可随着复习压力和任务的加重,教师对学生的关注范围越来越小。有的学生起步晚,基础没有打扎实,到第二轮第三轮复习就感到困难,不会做,不想做。高考对于一个考生的重要性,谈不上完全决定人生的命运,但至少是改变命运的一个转折点。很多招聘单位明确规定要211、985的毕业生,还有的人甚至已经读完博士,却依旧被应聘单位拒之门外,只因大学不是重点本科。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在还能努力的时候就要好好努力,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之前的前辈们的文章,一般只是针对教师来谈或者所提出的解决方法只是从宏观的框架来谈,有提到复习过程中应该注重考纲的解析和学会高中数学的解题思维,但是教师的能力毕竟有限,提高数学高考复习效率,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所以,下面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谈谈提高数学高考复习效率的方法。

一、教师要尽职尽责,提升自我

1.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动力。

数学是非常有意思的,但学生更多的是因为被成绩吓怕了,因此产生对数学的排斥甚至恐惧心理。尤其是到了高三,综合高一、高二的知识,有的学生之前并没有认真学习数学,本打算高三认真复习,可是总是感觉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脚步,由此渐渐退缩放弃了。高三教师本身要承受的压力就很大,在平时的教学中,难免顾不上丰富课堂生活、活跃课堂气氛,认为只要把该教会的,能教会的知识和方法都教给学生就好。但其实,在高压的环境下,更需要调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组织一些小活动,例如讲个笑话,让积极表现的学生唱首歌,或者让成绩较好的学生与大家分享复习经验,等等。教师应尽可能不拖堂,按时上下课适当布置课后作业。还可以在讲解试卷的过程中,适当让学生上台讲解,能讲清楚就说明是真正掌握了这类题型。教师还应该时刻关注学生心理的变化,多倾听学生的心声,适当进行心理疏导,为学生打气加油。教师不应该过于注重成绩,而忽略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毕竟一时的成绩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持续平衡发展,逐步进步,直到高考取得优异的成绩。

2.提高能力,分层训练学生。

在高考数学的复习中,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在基础的讲解上,还需要教师能够教会学生拓展思维,解决难题。高考数学考满分或者考高分的学生有很多,这就说明学生是有潜力可以挖掘的。为了能够让学生考高分,教师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学生对教师的期望一般都很高,若是一再地不能够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便会对教师感到失望。所以,教师要努力钻研,不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与学生共同进步。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需要教师分层次训练。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多对他们进行基础训练,其实高考数学中很多题都考的是基础知识。在成绩上不能过分要求进步,看见复习的成效,应该促使他们逐渐进步,从几十分到及格再到优秀。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提高对他们的要求,基础性的错误不许犯,较难的题目要多加训练。这类学生在考试中容易过于重视难题的解答,而忽略基础题目的准确性。教师应该不断提醒这类学生戒骄戒躁,稳打稳算,不能马虎出错,因小失大。有的学生基础一般,也能适当做些难题,教师不能只顾两头,忽略中间,应该培养中间的这部分学生树立自信心,不怕困难的信念,要多加鼓励,先督促他们夯实基础,再解决部分难题,要求这部分学生必须达到优秀,争取高分。

二、学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1.学会自我调节,合理安排复习。

教师的精力和能力有限,总免不了照顾不到全班所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总是会毫无头绪,无从下手,这个时候,学生要学会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鼓励支持自己。对于数学复习,很多学生都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多做题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其实则不然,做题并不是单纯为了做题,更多的是为了巩固和拓展知识。学生不应该盲目做题,应该在做题之前认真复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可以先做课后习题,再做练习题。每做完一张试卷,学生应该进行适当的总结归纳,数学学习总是强调举一反三,归类复习。分析试卷不仅关注对与错,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会出错,出题人的意图是什么,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也不能只是记录正确答案,应该在教师讲解完之后,自己再重新将错题做一遍。数學复习花费的时间要比其他学科多一些,学生应该按照自身的学习习惯合理安排整体的复习时间,但不能忽视其他学科的复习。

2.勤学不畏困难,多问不怕麻烦。

高考复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习越来越紧张,压力越来越大,也是困难重重。但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自己给自己施加的莫须有的压力。高考很重要但并不困难,每天循序渐进地进步,不图快、不退缩,时间自然而然能够证明一切的努力。学生需要在复习过程中,听从教师宏观上的复习规划,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再适当进行自我调整,分析自己的强弱项,针对薄弱环节加大复习力度。学生可以与同学合作学习,互帮互助。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娱乐休闲时间,合作是为了共同学习进步,而不是为了愉快地聊天。学生可以多问教师问题,在提问之前,学生要先自己钻研,做到自己再也做不下去为止,也要勤动手勤动脑,学会先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软件,寻找正确的解题方法。在数学复习中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学生要合理正确对待所遇到的问题,要相信自己,相信问题是能够被解决的。

高考数学复习,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师和学生要一起努力奋斗。教师要做到尽职尽责,提高能力。要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要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心爱护学生。对于学生,要分层次训练,设定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目标,基础薄弱的学生的目标是及格,基础一般的学生的目标是优秀,基础较好的学生的目标是保持高分,冲刺满分。学生首先要树立自信心,学会自我调节压力和心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整体的复习框架,合理安排自己的复习计划。在复习过程中,难免遇到解题的困难,学生要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多独立思考问题,多向同学和教师询问。

参考文献:

高考复习学习方法 篇12

经过高三阶段系统的复习和训练,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许多物理知识和规律, 也学到了不少的思维方法和技巧.那么, 如何利用最后两个月的时间, 使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绩呢?

许多同学在最后阶段的冲刺复习中, 往往广泛地收集全国各地的模拟试题, 不分白天黑夜地做、做、做, 企图在茫茫题海中碰到高考题.一些同学则认为, 三年的高中, 特别是在高三的总复习中, 已经做了那么多的题目, 什么样的题目没做过, 在总复习的冲刺阶段还去做题已没有什么必要了, 因此一个劲的看、看、看, 试图通过“看”使自己见多识广, 在高考中来个超水平的发挥.

同学们.你赞成那种观点呢?

我觉得, 两种观点, 都不可取.光做题, 不回过头去总结归纳, 不认真进行反思, 不可能发生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因而也就不可能上升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光看不做, 失去了许多发现问题、熟练技能的机会, 同样也不可能形成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那么, 在冲刺阶段的复习中, 应在哪些方面下功夫呢?

一、看看教材, 看看做过的试卷

1.看看教材

静下心来, 针对考试大纲中的知识条目, 认真阅读物理教材, 检查自己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具体做法是:

(1) 看自己对各物理概念的定义、意义和各种表达形式 (文字表达、公式表达和图象表达) 是否完全掌握.因为物理概念是分析问题的出发点, 只有准确地掌握了物理概念, 才能鉴别是非, 解决问题.

例1 氢原子从 n=4的激发态直接跃迁到 n=2激发态时, 辐射蓝色光.则当氢原子从 n=5激发态直接跃迁到 n=2的激发态时, 可能发出的是 ( )

(A) 红外线 (B) 紫光

(C) 红光 (D) 射线

点拨:许多同学只注意到从 n=5激发态直接跃迁到 n=2的激发态时辐射出的光子的能量增大了, 而不注意各种电磁波产生的机理, 误选了 (D) .

(2) 看自己对各个规律、定理、定律的内容及适用条件是否切实掌握.

例2 关于电磁波谱,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γ射线的频率一定大于X射线的频率

(B) 紫外线的频率一定大于X射线的频率

(C) 若某紫外线能使金属发生光电效应, 则所有的X射线均可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

(D) 紫外线光子的能量较大, 它是原子外层电子受激发而产生的

点拨:电磁波谱中紫外线与X射线、X射线与γ射线间有重迭区域, 故 (A) 、 (B) 、 (C) 选项均错.

例3 氡的半衰期为3.8天, 若取8个氡原子核, 经7.6天后就一定剩下2个氧原子核.

点拨:用半衰期来描述放射性原子核的衰变的快慢程度, 只遵守统计规律, 也即衰变规律只对大量的研究对象成立, 故该结论是错的.

(3) 看自己是否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形成了合理的知识结构, 做到融会贯通.知识间是有机联系着的, 如果把知识割裂开来, 不知道知识间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头脑里光剩下一些干巴巴的条文和零零碎碎的公式的堆积是没有意义的, 这也说明没有真正理解知识, 也就不可能在考试时迅速地提取所需的知识.

例4 边长为L的正方形导线框水平放置在空间均匀分布的、方向竖直、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按B=B0sinωt 规律变化的磁场中, 如图1所示, 问线框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是多少?

解析:若直接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求解, 则在高中阶段由于受数学知识的限制将陷入“山穷水尽”的困境.但若抓住“磁通量的变化是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根本原因”这一本质, 就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这样的情景:如图2所示, 边长为L的正方形线框在磁感应强度为B0的匀强磁场中绕轴OO′由图中位置开始以ω的角速度匀速转动时, 线框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是多少?

显然, 这两种情况中通过线框的磁通量都按Φ=B0L2sinωt的规律变化, 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线框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也相同, 即:

ε=B0L2ωcosωt, 故εm=B0L2ω.

总之, 做到对考试大纲中要求了解的内容能否复述“是什么”, 对要求理解的内容, 能否说明“为什么”, 对要求掌握的内容, 是否懂得“有什么用”, 是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掌握所学知识的最具体的标准, 也是高考最后冲刺复习阶段中应该最为关注的东西.只有这样, 才能将所学的内容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发现自己知识的弱点、盲点, 以便及时进行补救.

2.看看做过的试卷

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与疑难、错误作斗争的过程, 化解疑难和改正错误的多少决定着学习进步的快慢.在第一、第二轮复习中, 我们做了大量的试卷, 每张试卷里肯定还有我们没有真正弄清的问题, 其中有些同类型的试题, 我们已经做了几遍还是错误不断.临考前我们不妨杀个“回马枪”, 翻开看看错误的原因到底在哪里?是概念不清, 还是规律用错或是方法不当.针对具体的“症状”, 及时进行诊治, 分析导致失误的主要原因, 以增强自己的防范意识, 减少失误, 避免重蹈覆辙.

例5 在纳米技术中需要移动式修补原子, 必须使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速率约几百米每秒) 的原子几乎静止下来且能在一个小的空间区域内停留一段时间, 为此已发明了“激光致冷”技术, 若把原子和入射光分别类比为一辆小车和一个小球, 则“激光致冷”与下述的力学模型类似.

如图3所示, 一辆质量为 m 的小车 (左侧固定一轻弹簧) 以速度 v0 水平向右运动, 一个动量大小为P、质量可忽略的小球水平向左射入小车并压缩弹簧至最短, 接着被锁定一段时间ΔT, 再解除锁定使小球以大小相同的动量P水平向右弹出, 紧接着不断重复上述过程, 最终小车将停下来, 设地面和车厢均光滑, 除锁定时间ΔT外, 不计小球在小车上运动和弹簧压缩、伸长的时间, 求:

(1) 小球第一次射入后再弹出时, 小车的速度大小和这一过程中小车动能的减少量.

(2) 从小球第一次射入开始到小车停止运动所经历的时间.

点拨:物理规律的选择, 跟对象是息息相关的.在明确对象的条件下, 根据对象的运动情境, 才能选择最佳的物理规律进行突破.本题中, 如果分别选择小球和小车为对象, 则由于它们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遵守牛顿第三定律, 对它们分别运用动量定理就可以迅速获得问题的解决.也可以选用动量守恒定律来解决问题.

解析: (1) 选小车和弹簧组成的系统为对象, 则在小球第一次入射再弹出的过程中, 对小车由动量定理得:

-2p=mv1-mv0,

所以:v1=v0-2pm.

故小车减少的动能为:

ΔE=12mv02-12mv12=2p (v0-pm) .

(2) 在小球开始入射到小车停下来的全过程中, 对小车由动量定理得:

n (2p) =0- (-mv0) .

故小球重复入射的次数为:n=mv02p.

所以, 从小球第一次射入开始到小车停止运动所经历的时间为:t=mv02pΔΤ.

二、切实提高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信息论的原理看, 学习主要由信息的输入、贮存与输出三个过程组成.信息的输入包括听课、阅读和理解, 信息的贮存靠记忆来实现, 信息的输出是指知识的再现和运用.三个过程关系密切, 缺一不可.但考试主要是通过信息的输出来实现的, 而现行的高考中信息的输出是通过笔试输出的.因此, 要提高考试成绩, 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必须加强对知识输出的训练.

具体地说, 应该努力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稳扎稳打的意识

不做习题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也无法检验自己的真实水平, 但做题时千万不能陷入“题海”中.在冲刺阶段的复习中, 更不能花大量的时间去做偏题、难题和怪题, 而要在开阔视野、提高能力上下功夫.对求解的问题要进行认真的选择.对一些稍加思索就知道怎么求解 (包括会想、会说和会写) 的问题就不必花时间去求解了.有的问题, 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来该怎么做, 对这类问题就应该认真对待, 要通过“认真审题→展示物理情景→分析物理条件→寻找物理规律→用分析法运用物理规律列出方程→联立方程求解→有些物理题还得进行必要的讨论”的策略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和求解.解后还要回过头来想想当初是卡在什么地方解不出来的.怎样进行突破才行.利用这样的方法, 我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接触、掌握较多的物理解题方法和技巧.

例6 如图4所示, 倾角为θ=30°、宽度 l=1 m 的足够长的U形平行光滑金属导轨, 固定在磁感应强度B=1T、范围足够大的匀强磁场中, 磁场方向与导轨平面垂直.现用平行于导轨、功率恒为6W的牵引力F牵引一根质量为 m=0.2 kg、电阻R=1Ω的放在导轨上的金属棒 ab, 由静止开始沿导轨向上移动 (ab 棒始终与导轨接触良好且垂直) .当 ab 棒移动2.8 m 时, 获得稳定的速度, 在此过程中, 电路中产生的焦耳热为5.8J (不计导轨电阻及一切摩擦, g 取10 m/s2) 求:

(1) ab 棒的稳定速度;

(2) ab 棒从静止开始至达到稳定速度所需的时间.

点拨:第 (1) 小题, 只要有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的意识, 在运用反馈网络进行情景展示的情况下是不难解决的.第 (2) 小题中, ab 棒沿斜轨道上滑的过程中, 由于磁场对它的力是变力, 因此运用动力学的思路或动量的观点都是难以突破的, 但由于拉力的功率恒定, 而ab棒克服磁场力所做功将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电能通过电流做功最终转化为焦耳热, 而ab棒获得稳定速度前电路中产生的焦耳热是已知的.因此, 可以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解决问题.考生在审题时要心细如发, 而在宏观把握解题方向的过程中, 要机敏灵活, 在头脑中快速调动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把握解题的方向.

解析: (1) 先由反馈网络展示物理情景:

可见, ab 棒最终作匀速运动.由分析法, 运用相应的物理规律可得:

F=mgsinθ+ΙBlΙ=BlvmRp=Fvm.

联立方程, 代入数据可得:vm=2 m/s.

(2) 由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得:

pt=Q+mgssinθ+12mvm2,

代入数据得:t=1.5 s.

2.切实把握好解题思路

复习时不要盲目做题, 要注意整理解题思路, 把握解题方向.一般可以看看复习课的听课笔记, 还有以前试卷中做错的题, 认真归纳一下在审题、确定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规律的选择时易犯的错误和应用规律时易犯的错误, 保证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

错题分析分三个层次进行:首先, 弄清楚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错的, 为什么;其次, 通过针对某个错误找出自己在知识背景上到底存在什么本质的问题;第三, 把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并对题目进行扩展或变形, 看看如果将题目的条件发生变化或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量倒过来的话能否进行求解, 这道题与过去做过的什么题类似, 是否可以通过分析、归纳和总结, 抽象出一个求解这类问题的基本的模型或一种相对稳定的解题方法等等,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掌握解题的规律和方法

许多同学拿到物理试题, 看到几个已知量和未知量, 就想找公式来套, 或企图用什么奇思妙解, 一锤定音.这是一种很不好的解题习惯.其实, 解题时, 首要的反应是常规的方法和思路, 通过认真读题, 尽可能画出草图, 先弄清楚题意.一般说来, 只要把问题的物理过程分析清楚了, 或分解为几个简单的子过程后, 就不难看出这个题目涉及到的是哪一部分知识, 然后再用相应的规律进行列式求解.

例7 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 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边重合, 如图5所示.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 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 a 将桌布抽离桌面, 加速度的方向是水平的、且垂直于AB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 则加速度 a 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以 g 表示重力加速度)

解析:先用分镜头图展示清楚物理情景如图6示.

设圆盘质量为 m, 桌长为L, 在桌布从圆盘下抽出的过程中, 盘的加速度为 a1, 则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μ1mg=ma1.

桌布抽出后, 盘在桌面上作匀减速运动, 以 a2 表示其加速度大小, 则

μ2mg=ma2.

设盘刚离开桌布时速度为 v1, 移动距离为 x1, 离开桌布后在桌面上再运动距离 x2 后停下来, 则由运动学公式得:v12=2a2x2.

盘未从桌面上掉下来的条件是:x2L2-x1.

设桌布从盘下抽出所经历的时间为 t, 在这段时间内桌布移动的距离为 x, 则由运动学规律得:

x=12at2x1=12a1t2

而:x=12L+x1,

联立以上方程得:aμ1+2μ2μ1μ1g.

当然, 要想在考试的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成绩, 除正确理解物理概念, 熟练应用物理规律外, 还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解题方法.如整体法与隔离法、特值法、图象法、极限分析法、等效替代法、类比法、逆向思维法等, 这些解题方法均应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在临考前进行专题训练.

4.注重规范解题, 避免出现低级错误, 努力提高得分率

在高考“理综”考试中, 就物理单科来说, 试题量少, 从而使得每道物理题都具有较高的分值.因此, 解题规范性方面的要求较之以往的高考显得更加突出, 稍有不慎, 便可能造成较大的失分.以往的许多考生在高考答题时常常不使用题给的符号而乱用符号又不加说明;表述能力和论述能力欠佳;布列方程与运算过程混乱, 说理不清, 逻辑性不强;简单的运算错误很多.

建议在平时的训练中重视解题的规范化训练, 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同学们一定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1) 根据物理情境设置题目中的物理量.解题中, 设置物理量时, 一般要求画出物理情境的示意图, 能够以图代设.题目中未给出的物理量 (中间变量) 要尽可能地设出, 避免“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应特别注意公式的符号要与题设中的有关符号一一对应, 避免不必要的丢分.

(2) 引入原始公式.明确你运用的是哪个规律?其原始表达式如何?

(3) 对原始公式的具体应用.即将物理情境与物理规律“挂钩”进行列式, 要注意以短式为主, 尽量不列长式, 可先列主式, 再列分式, 做到一个规律一个式子.

(4) 对最后的结果进行检查与说明.

“理综”考试中, 可以说几乎每位同学的时间都不够用, 惜时如金.同学们一定要从全局考虑, 应该先易后难, 各个击破.对于容易题, 势在必得;对于难题往往是遍地“黄金”, 能做一步就写一步, 抓住得分点.这样往往会产生意外的收获.

三、抓住关键, 把握好重点内容

1.处理好主干知识与非主干知识间的关系

这几年的全国“理综 (物理) 试题”较好地处理了主干知识与非主干知识考查要求方面的关系, 在物理试题中覆盖了力、电、热、光、原各部分内容中的主干知识.其中, 牛顿定律、动量及机械能守恒、电场和磁场、电路和电磁感应的规律始终是近年高考的热点.“理综 (物理) 试题”中, 振动和波、热、光、原内容各设置了一道选择题.

(1) 把握主干知识内容

对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 电路分析与计算、电场、磁场、电磁场基本知识、与变化的磁场有关的电磁感应现象、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等主干内容可以通过专题复习的方法进行突破.譬如, 在复习过程中, 我们可以按照知识归类, 如以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构筑一条贯穿整个中学物理的主线进行专题强化.也可以针对物理模型的类型和特点进行归整复习.

也要注重学科内知识的融合, 主要是力学、电学和原子物理的综合, 提高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2) 扣实非主干知识内容

热、光、原、振动和波等非主干知识内容, 由于出现的机会少, 遗忘得快.我们应该及时地把这些知识形成知识系统, 并通过把一些典型的问题、典型的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尽可能使这些知识和规律在头脑中留下清晰的烙印, 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与具体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紧密地联系起来, 从而使各种抽象的知识变成可以感觉到的东西, 使自己头脑中的知识逐渐厚起来, 提高顺藤摸瓜的能力.

譬如, 在物理光学的复习中, 就应该抓住“光的本性的发展简史”这条主线构建知识网络 (如图7所示) , 运用“以题型为纲, 考点为线”的方法进行突破, 提高提取知识的能力.

2.把功夫花在重点、难点内容上

实验题要“求变化、重拓展”, 计算题要注重学科内的综合 (体现在知识内容的综合、研究对象的综合、运动过程的综合、能力要求的综合和解题方法的综合上) .“理综”考试中, 就单科来说, 题量少, 而又要体现能力立意的理念.因此, 考试大纲中有许多次要或较难体现较高层次能力的题目考查到的概率几乎为零.所以, 不可能出计算题的内容就不要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3.注意典型模型的构建和迁移

不同的考生在物理建模能力考查的试题中会有较大的能力差异, 从而也就体现出较大的区分度.而一些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常见的典型的物理模型也是高考命题中的重要素材, 尽管每次出现时由于命题者的刻意包装, 情境变了, 花样翻新了, 隐蔽性高了, 但在把握模型本质的条件下, 还是可以通过快速提取相关信息进行突破的.

例8 举重运动是力量和技巧充分结合的体育项目.就“抓”举而言, 其技术动作可分为预备、提杠铃、发力、下蹲支撑、起立、放下杠铃等六个步骤.如图8所示表示了其中的几个状态.在“发力”阶段, 运动员对杠铃施加恒力作用, 使杠铃竖直向上加速运动;然后运动员停止发力, 杠铃继续向上运动, 当运动员处于“下蹲支撑”处时, 杠铃的速度恰好为零.从运动员开始“发力”到“下蹲支撑”处的整个过程历时0.8 s, 杠铃升高0.6 m, 该杠铃的质量为150 kg.求运动员发力时, 对杠铃的作用力大小. (g取10 m/s2)

点拨:在高考“理综 (物) ”考试中, 在处理联系实际的问题时要善于通过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方法构建物理模型.中学物理中主要有对象模型和过程模型, 如质点、点电荷、单摆、弹簧振子等等都是对象模型, 而匀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简谐运动等等都属于过程模型.在历年的高考“理综 (物) ”试题中, 第22题一般来说就考这种题型, 对知识和方法的要求不高, 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建模能力.

解析:设杠铃到 b 处时速度为 v, ab 段高度为 h1, 全程 ac 段的高度为 h, 设全程 ac 段所用时间为 t, bc 段用时为 t2, 则对全程有:

v2t=h可得

v=2ht=2×0.60.8=1.5m/s.

所以t2=vt=1.510=0.15s.

故 ab 段所用时间为:

t1=t-t2=0.65 s.

ab 段杠铃的加速度为:

a=vt1=1.50.65=2.3m/s2.

对杠铃,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g=ma,

代入数据可求得:F=1845N.

例9 如图9所示, 一质量为0.4 kg、足够长且粗细均匀的绝缘细管置于水平地面上, 细管内表面粗糙, 外表面光滑.有一质量为0.1 kg、电量为0.1 C的带正电的小球沿管以水平向右的速度进入管内, 细管内径略大于小球直径.已知细管所在位置有水平方向垂直于管向里的匀强磁场, 磁感应强度为1T, 取 g=10 m/s2.

(1) 当细管固定不动时.画出小球在管中运动的初速度与最终稳定速度间的关系图象 (取水平向右为正方向) .

(2) 若细管不固定, 带电小球以 v0=20 m/s 的初速度进入管内, 且整个运动过程中细管没有离开地面, 则系统最终产生的内能为多少?

点拨:考生必须具有受力分析与运动分析的意识, 要有模型的识别能力.本题考生如能抓住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展示清楚物理情境, 就很容易看清其实就是个“子弹打木块的模型”, 从而快速把握解题方向, 并运用相应的物理知识解决之.

解析:带正电的小球的受力图如图示, 特别要注意洛伦兹力的特点, 它要随速度变化, 从而导致支持力、摩擦力的变化.当洛伦兹力等于重力时摩擦力为零.此时, 小球和细管的速度保持不变, 达到稳定的运动状态.则:

当 qBv=mg 时, v=mgqB=10m/s.

(1) 当初速度小于10 m/s 时, 支持力方向向上, 并随速度的减小增大.所以最终小球的速度为0;当初速度大于10 m/s 时, 支持力方向向下, 并随速度的减小而减小, 当速度减小为10 m/s 时, 支持力、摩擦力都为0, 速度保持不变.所以, 小球在管中运动的关系图象如图10示.

(2) 因为初速度大于10 m/s, 所以小球的最终速度是 v1=10 m/s.设此时小球和细管的速度分别为 v1 和 v2.则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v0=mv1+Mv2,

代入数据解得:v2=2.5 m/s.

由能量守恒定律得, 系统产生的热能为:

Q=12mv02-12mv12-12Μv22=13.75J.

4.重视实验能力的培养

“理综”考试中, 对考生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理综”实验考试的区分度很好.有关统计资料表明, 高考实验的难度系数仅为0.39左右, 对全体考生都有较好的区分度.大约有10.1%的考生不得分, 有70%左右的考生得分还不到实验题分值的一半.可见, 抓住对“全体考生都有很高区分度”的内容做充分的准备, 是很有意义的.

在高考中, 同学们最怕的就是“设计性实验”.其实, 设计性实验尽管要求考生自主地设计一个教材中没有的新实验, 但它所运用的原理、方法和器材都来源于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在解答物理实验题时, 要善于用联想与类比的方法看看高考题目与教材中的实验题是否有联系, 是不是教材中的实验题进行重组、迁移和替换有关器材后的产物.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实验复习中必须弄清楚每个学生实验的目的、原理、设计思路、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实验误差的来源分析及减小实验误差的措施等等, 并可扩展到课堂演示实验中.如果考生对课本上的每个实验都了然于胸了, 设计性实验自然也就不再是难题了.

另外, 我们还要注意到,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题”与“实验”是溶在一起的.用“构图”、“将实验问题转化为平常的物理题目”的策略, 是完成实验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尽可能地把实验题与物理题目联系起来的方法, 可以开阔实验思路, 迅速把握处理实验问题的方向.

(1) 通过联想的方法提高应变能力

例10 在复习打点计时器时,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思维的拓展.

(1) 打点计时器的纸带记录了什么物理量?

(2) 通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可以算出什么物理量?各量是怎样计算的?

(3) 请你用联想的方法拓宽思路:利用打点计时器, 我们还可能测出哪些物理量?

分析: (1) 打点计时器的纸带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运动的位置和运动的位移.

(2) 通过纸带可以计算匀变速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在某时刻的速度和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计算加速度时, 利用作匀变速运动的物体在相邻的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Δs=aT2, 其中T是时间间隔.为了充分利用数据和减小误差, 采用逐差法从所给的纸带中计算.所用公式为a=sm-sn (m-n) Τ2.

计算瞬时速度时, 利用在匀变速运动中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s1+s22Τ.

请你发散联想:

①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可以反映出运动学的所有物理量 (初速度、末速度、加速度、时间、位移) .

②如果把它与牛顿第二定律F=ma 结合起来考虑, 可以求出力F.

③如果把它与动能定理W=12mv22-12mv12结合起来考虑, 可以求出合外力的功.

④如果把它与动量定理I=mv2-mv1 结合考虑可以求出合外力的冲量.

⑤如果把打点计时器置于竖直方向使用, 则可以得到重力势能的变化量.

⑥用Δs=aT2可以应用于许多物理题的解答.如局部的闪光照片记录的落体运动、平抛运动, 许多有“等时间间隔”的匀变速问题等.它们大多是“只知局部求全局”的情境, 这类题目尽管带些迷惑性, 但只要把握了这种特征, 也就不足为怪了.

可见, 不可小视打点计时器的纸带, 一旦把它本身所反映的运动学各物理量与“力和运动”、“功和能”、“冲量和动量”结合起来考虑时, 可以包含许多信息.

请你回答:

这么丰富的信息都离不开对纸带的计算.那么, 请问:①由纸带计算加速度的“逐差法”你熟悉吗?②当某个实验需要测量速度时, 你会想到打点计时器吗?③当某个实验需要测量加速度时, 你会想到利用打点计时器吗?④利用打点计时器可以完成速度、加速度的测量.对此, 你有深刻的印象吗?

(2) 在对基本实验的复习中把问题引向深入

例11 利用“平抛”的原理, 可以测量物体的速度.那么, 是否可以用“平抛”的方法测出某弹簧的压缩量与弹性势能的关系呢?

分析:测量的原理图 (实验装置图) 如图11示, 测出若干组弹簧的压缩量与射程, 及小球的质量, 即可找出所求的关系.

这里, 我给同学们通过设计一个实验测量某物理量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例.同时这种方法也是基本测量仪器是“一把尺子”所完成的实验.

(3) 对考试大纲指定的实验内容的复习中, 用类比的方法拓展思维的空间

例12 教材中“测金属线的电阻率”实验与2003年高考理综实验题 (原题见前面) 比较:

(1) 在电阻线长度的测量中, 以游标卡尺 (同时考读数) 替换了原来实验中的刻度尺和螺旋测微器;

(2) 在数据处理中, 以图像法置换了原来的计算法, 并对图像法处理数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查, 但仍然是对基本方法的考查.

请你类比联想2005年高考试卷中“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 与教材中的实验相比, 有什么不同.

分析:无非有两点差异:一是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偏小, 二是多了个定值电阻.显然, 如果运用先将电压表或电流表进行量程扩大的方法把这个实验转变成教材中的实验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因为电压表是理想的, 电流表的内阻也未知, 但直接运用教材中的电路图时, 电压表的量程又不够, 而又只得用这些器材来测定, 怎么办呢?

考生无非考虑这样几个问题即可将此题回归到教材中的实验题: (1) 在原电路上作何改动? (2) 在列式计算上作了怎样的改动? (3) 怎样使用两电阻才可以减小测量误差?

善于把实验题与物理题目“溶”在一起考虑的学生很容易想到, 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把题中的定值电阻当作电源的内阻, 这样一来, 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4) 从设计测量某个物理量的实验入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

分析处理这类实验时, 关键在于先设法确定测量这个物理量的原理, 把物理实验问题转化为物理理论进行分析.

例13 请设计一个测动摩擦因数μ的实验.

分析:由公式 f=μN可见, 要测定动摩擦因数μ, 应该设法测出动摩擦力和正压力.测量力可以直接用弹簧秤, 滑动摩擦力则必须在物体的运动中进行测量.这样, 我们可以根据物理规律设计相应的方案进行测量.

(1) 利用“力和运动”中动平衡的原理设计实验 (教材中的实验) ;

(2) 利用“力和运动”中静平衡的原理设计实验;

(3) 利用“力和运动”中的非平衡态 (如匀加速直线运动) 的有关原理 (如牛顿第二定律) 设计实验;

(4) 利用“动量定理”设计实验;

(5) 利用“功能关系”的思路设计实验 (如用μ=h/s) .

从这个实验的设计中也可以看出, 实验能力的增强是建立在平时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的基础上的.通过知识的重组、转换、迁移是快速把握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许多初看似乎综合性比较高或相对来说比较新颖的物理实验都可以通过这种途径来突破.

四、应避免踏进几个应试的误区

1.忽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有些同学在复习过程中, 不看课本, 只埋头于复习资料中的题目, 认为只要会做题就行, 不用复习基础知识, 或认为最基本的东西已经懂了, 早就记在头脑中了.基本的概念没搞懂, 基本的规律没理清, 就忙于去做习题, 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其实, 考试中, 习题往往只是考查知识点的某个方面, 可以说是非常片面的, 不完整的, 如果只注重于做题, 往往可能是做了某方面的大量的题目, 还不能把握这个概念或规律的实质, 这样, 对知识的掌握来说, 就像盲人摸象对象的认识.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而无法全面地把握“象”的整体形象.因此, 建议同学们在复习知识时, 要做到精细、全面, 只有这样的学习, 才能在无论做什么题目时, 不论这个题目考查什么物理概念的什么方面, 我们都能得心应手.快速地求得问题的解决.

2.喜欢做难题、怪题和有特殊思路的题

高考试题中, 难题只占很少一部分, 大约只占20% (难、中、易题的比例大约是2∶5∶3) , 并且基本上都是新题, 极少有老套子的题目, 对这些难题的求解, 一定要有悟性.没有悟性即使做了大量难题, 用了大量的时间, 在高考中也不一定能够得分.因此, 建议同学们在高考复习中少做难题, 当然, 不是说把这一部分题目放弃不做, 而是说做这类题时, 应注意解题思路的总结, 学会找出切入点.但我们也要注意到, 如果把握了最基本的思路和方法, 在高考中, 一题不剩地攻下了所有科目的中档题和基础题, 也即拿到了80%左右的分数的话, 既使难题颗粒无收, 也能考上个不错的重点大学了.

3.不注意自我检查, 弄不清自己的弱点、盲点在哪里?

有些学生, 习题做了一套又一套, 但考试成绩却还是没有提高, 或是成绩不稳定 (当然遇到自己掌握得比较好的考试内容时.成绩会稍好一些;遇到自己掌握得不好的内容时, 成绩就下降一大截.对于“理综”考试, 就单科来说, 就那么几个题目, 对于基础不够扎实的同学来说, 偶然性就更大了) .因此, 我建议同学们在复习时, 要及时进行全面地自我检查, 知道自己哪些方面掌握的好些, 哪些方面还应该加强, 力求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完整全面, 知识线索清晰流畅, 争取在高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五、注意考试策略的把握

1.巧用类比, 化解问题的难点

在理解和记忆有关知识时, 往往会发生“卡壳”的现象, 如果一味地强求结论, 有时会越想越不通, 从而造成很大的思想包袱, 甚至失去学习的信心.这时, 我们如果转个弯, 拉拉关系, 给生疏的知识找个熟悉的朋友, 把生疏的知识与熟悉的东西进行类比, 则往往可以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

当发现知识对象的表述较为复杂或者不容易理解时.你就要在自己的大脑中搜寻, 看看是否有相同或相近的表述, 或者看看是否有相同的过程, 如果找到了相同的表述和过程, 就意味着给新知识对象找到了可以类比依托的“熟点”, 就成功地实现了记忆中难点的转化.

例14 在点电荷-Q产生的电场中的某位置, α粒子具有E0的动能即可逃离此电场的束缚.那么, 要使质子从该位置逃离此电场的束缚, 需要的动能至少为 ( )

(A) 4E0 (B) 2E0

(C) 0.5E0 (D) 0.25E0

分析:由于题意的叙述中, 模仿了“光电效应现象”中的语气, 使一些同学如坠雾里, 不知所措.其实, 仔细进行类比, 即可发现:α粒子也好, 质子也罢, 它在逃逸中需要从外界获取的动能都是用来克服电场力做功, 而α粒子和质子从-Q产生的电场中的相同两点中运动时, 电势差是相同的.这样一类比, 很容易选出答案为 (C) .

可见, 用类比法解决问题时必须寻找类比点, 在寻找的过程中, 就使自己的思维自动地进入一系列分析理解的过程,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把机械记忆转变成了理解记忆, 把死记硬背转变成了有趣的创造性的智力活动, 学习就不再枯燥, 记忆也就充满了快乐.

2.合理联想.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向

许多同学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昨天记住了的东西, 今天就丢到了脑后;复习时没有问题, 考试时却又想不起来.大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叹.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中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记忆的时候, 忽视了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存贮知识, 就像往布囊里放小球, 如果当时并没有把放进去的信息小球与什么别的东西串接起来的话, 再要取出这个小球时, 它就有可能滚到一个不容易找到的地方去.要想使知识存贮得进, 提取得出, 就要把记忆的目标对象穿套在自己已经掌握了的知识系统中.

另外, 对于需要记忆的东西, 先不要急于死记硬背, 可以先查查它的“身世”, 看看它的来龙去脉, 看看它的组合成分, 然后, 找到某种规律性的联系, 再通过联系把记忆对象推导出来.这样, 记忆在大脑中完成了联系推导的过程, 这犹如把记忆对象穿套在知识系统里, 回忆时也就不容易遗忘.

也可以抓住与问题对应的思维主线, 进行一系列相关联的、有指向性的联想类比, 也是突破“思维阻塞”, 把握解题方向的有效途径.

例15 一辆全由金属材料制作的装甲车的质量 m=4.0×103kg, 长为 l=6 m, 竖直方向最大跨度 h=3 m, 以 v=20 m/s 的速度在沿地球赤道的公路上行驶, 若考虑地球的自转, 而不考虑公转.则:

(1) 求它自东向西行驶与自西向东行驶两种情况下对路面的压力之差;

(2) 若已知赤道上地磁场的磁感强度B=0.32×10-4T, 求该车上的电势差.

分析:许多学生在求解第 (1) 问时, 不知从何下手.其实, 这也是个典型的联想类比题.只要运用“分析法”通过联想的方法把握问题线索进行层层设问: (1) 在考虑地球自转的条件下, 应怎样求出路面对装甲车的压力?——用圆周运动中的动力学规律求; (2) 为什么装甲车自东向西行驶与自西向东行驶两种情况下对路面会有压力差呢?——因为这两种情况中, 装甲车相对于地轴旋转的线速度不同; (3) 为什么装甲车相对于地轴旋转的线速度不同时, 装甲车对路面的压力会不同呢?——是由于圆周运动的动力学规律中的线速度是物体相对于圆心运动的线速度.

有些同学在求解第 (2) 问时, 也弄不清感应电动势的计算公式ε=Blv 中 l 到底是用题中 l 还是 h 代入计算?——其实, 只要认真去追问一下公式ε=Blv 中 l 的“附着条件”是“切割磁感线的有效长度”,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种从问题情境入手, 步步进逼的联想, 往往可以轻而易举的抓住问题的内核, 求得问题的快速解决.

可见,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 一个知识点呈现出来时, 先要分析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有许多知识点本身不难理解, 最初的印象是一听就懂, 一看就明白.但是, 越是容易懂的内容, 越是容易被人运用机械记忆的方法记住的内容, 越是容易遗忘, 越是容易在紧要关头出问题.因此, 对那些容易懂也容易记忆的内容, 尽量不要用机械记忆的方法, 而要设法在知识内容中加进与其相似或相近的“提示点”进行联想.这样, 在回忆的时候, 只要触及到自己熟悉的“提示点”, 就可以想到相关的知识内容, 达到自我提示的目的.

3.积极进行重组尝试, 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类曾经取笑过猴子, 说猴子摘苞谷, 摘一个, 丢一个.其实, 人类也经常犯与猴子同样的错误, 人们在学习的时候, 经常是记住了这个又忘记了那个.

如果要我们替猴子出主意的话, 我们会说:“要使苞谷不丢, 有两个简单的方法:一是把苞谷装在一个筐子里, 二是把苞谷用线串起来.”那么, 人们自己应该怎么办昵?显然, 如果把一些知识点当作“苞谷”的话, 设法把它们串联起来, 就可以避免犯猴子的错误.具体方法是: (1) 把多个知识点列出来; (2) 建构一条知识主线, 把具有一定特征和规律的各个知识点穿成一条知识线, 就像一根链条一样把多个知识“苞谷”串联起来, 就会避免遗漏现象.也可以通过重新穿连知识线的方法, 重组知识信息, 使知识灵活起来, 达到“以不变应万变, 以静制动”的目的.

例16 由于地球表面存在大气层, 使太阳光覆盖地球面积与没有大气层时不同, 则有大气层时太阳光覆盖面积是较大还是较小, 地球某处清晨接收到的第一缕阳光是何种颜色 (设大气层为均匀介质) ( )

(A) 较小, 紫色 (B) 较小, 白色

(C) 较大, 红色 (D) 较大, 白色

分析:这个问题在检测中发现, 许多同学无从下手.殊不知, 这是把几个简单题揉在一起的组合题.这也是物理命题的常规方法.在处理这类问题时, 如果能抓住关键的信息, 对题中涉及的各种信息进行分解重组, 就可以迅速求得问题的解决.本题中, 包含的物理信息有: (1) 光的折射现象, 折射率的概念, 法线的概念和光的折射定律.当然这里还必须具有对问题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物理课本中只介绍了光在两种平面介质中发生折射的情形.从光发生折射的介质来看, 我们通常研究的问题也仅仅限于“光从空气里进入某种均匀介质时的折射情况”, 而本题中却要求处理光从真空中进入空气的情况, 而且两个介质的折射面还是球面.这就要求我们抓住“法线”这个概念的实质, 在抓住“折射定律”所反映的光的折射现象的本质的前提下去把握由此派生出来的概念的外延, 从而把握概念的外延, 抓住实质, 完成解题的任务. (2) 光的色散现象. (3) 具有用示意图表达问题情境的能力.显然, 在这个问题中, 构图的过程就是穿联知识点的知识主线.这个过程也可以使相关知识点的回忆、再认变得有效、快速和全面.

在本题的分析处理过程中, 只有在我们理解了“法线”的概念, 弄清了“折射率”、“折射定律”的实质, 能顺利进行构图 (如图12示) , 才能轻而易举地突破“光在球面介质中的折射”、“光在真空中进入空气”这些非本质因素的干扰, 顺利完成对概念、方法的迁移和重组过程, 从而一鼓作气地解决问题.正确答案为 (C) .

据报道, 人的90%以上的潜能都没有挖掘出来.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巨大的智能金矿, 谁都想多挖一些智力黄金, 然而, 仅有想法并不能达到目标, 关键在于行动.心动不如行动, 我们在有计划、有目标的行动中, 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上一篇: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作文700字下一篇: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顶岗实习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