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统计学名词解释(共8篇)
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测量结果的集合称为样本(sample)。样本应具有代表性。所谓有代表性的样本,是指用随机抽样方法获得的样本。
2.随机抽样:随机抽样(random sampling)是指按照随机化的原则(总体中每一个观察单位都有同等的机会被选入到样本中),从总体中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的过程。随机抽样是样本具有代表性的保证。
3.变异:在自然状态下,个体间测量结果的差异称为变异(variation)。变异是生物医学研究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严格的说,在自然状态下,任何两个患者或研究群体间都存在差异,其表现为各种生理测量值的参差不齐。
4.计量资料:对每个观察单位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量的大小,所得的资料称为计量资料(measurement data)。计量资料亦称定量资料、测量资料。.其变量值是定量的,表现为数值大小,一般有度量衡单位。如某一患者的身高(cm)、体重(kg)、红细胞计数(1012/L)、脉搏(次/分)、血压(KPa)等
计数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所得的观察单位数称为计数资料(count data)。计数资料亦称定性资料或分类资料。其观察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如调查某地某时的男、女性人口数;治疗一批患者,其治疗效果为有效、无效的人数;调查一批少数民族居民的A、B、AB、O 四种血型的人数等。
等级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测量结果的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组,所得各组的观察单位数,称为等级资料(ordinal data)。等级资料又称有序变量。如患者的治疗结果可分为治愈、好转、有效、无效或死亡,各种结果既是分类结果,又有顺序和等级差别,但这种差别却不能准确测量;一批肾病患者尿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分为 +、++、+++等。
等级资料与计数资料不同:属性分组有程度差别,各组按大小顺序排列。
等级资料与计量资料不同:每个观察单位未确切定量,故亦称为半计量资料。
5.概率:概率(probability)又称几率,是度量某一随机事件A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数值,记为P(A),P(A)越大,说明A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0﹤P(A)﹤1。频率:在相同的条件下,独立重复做n 次试验,事件A 出现了m 次,则比值m/n 称为随机事件A 在n 次试验中出现的频率(freqency)。当试验重复很多次时P(A)= m/n。
2.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常用P表示。随机事件概率的大小在0与1之间,P越接近1,表示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P越接近0,表示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小。习惯上将P≤0.05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表示在一次实验或观察中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可视为不发生。6.随机误差:随机误差(random error)又称偶然误差,是指排除了系统误差后尚存的差。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观察值不按方向性和系统性而随机的变化。误差变量一般服从正态分布。随机误差可以通过统计处理来估计。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是指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差别。在总体确定的情况下,总体参数是固定的常数,统计量是在总体参数附近波动的随机变量。
7.系统误差: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是指由于仪器未校正、测量者感官的某种偏差、医生掌握疗效标准偏高或偏低等原因,使观察值不是分散在真值的两侧,而是有方向性、系统性或周期性地偏离真值。系统误差可以通过实验设计和完善技术措施来消除或使之减少。
8.随机变量:随机变量(random variable)是指取指不能事先确定的观察结果。随机量的具体内容虽然是各式各样的,但共同的特点是不能用一个常数来表示,而且,理论上讲,每个变量的取值服从特定的概率分布。
9.参数:参数(paramater)是指总体的统计指标,如总体均数、总体率等。总体参数是固定的常数。多数情况下,总体参数是不易知道的,但可通过随机抽样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用算得的样本统计量估计未知的总体参数。10.统计量:统计量(statistic)是指样本的统计指标,如样本均数、样本率等。样本统计量可用来估计总体参数。总体参数是固定的常数,统计量是在总体参数附近波动的随机变量。
11.频数表(frequency table)用来表示一批数据各观察值或在不同取值区间的出现的频繁程度(频数)。对于离散数据,每一个观察值即对应一个频数,如某医院某一日内死亡0,1,2„个病人的天数。对于散布区间很大的离散数据和连续型数据,数据散布区间由若干组段组成,每个组段对应一个频数。
12.算术均数(arithmetic mean)描述一组数据在数量上的平均水平。总体均数用μ表示,样本均数用X 表示。
13.几何均数(geometric mean)用以描述对数正态分布或数据呈倍数变化资料的水平。记为G。
14.中位数(median)Md将一组观察值由小到大排列,n 为奇数时取位次居中的变量值;为偶数时,取位次居中的两个变量的平均值。反映一批观察值在位次上的平均水平。
15.极差(range)亦称全距,即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用于资料的粗略分析,其计算简便但稳定性较差。
16.百分位数(percentile)是将n 个观察值从小到大依次排列,再把它们的位次依次转化为百分位。百分位数的另一个重要用途是确定医学参考值范围。
17.四分位数间距(inter-quartile range)是由第3 四分位数和第1 四分位数相减计算而得,常与中位数一起使用,描述偏态分布资料的分布特征,较极差稳定。
18.方差(variance):方差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离散情况,由离均差的平方和除以样本个数得到。
19.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是方差的正平方根,使用的量纲与原量纲相同,适用于近似正态分布的资料,大样本、小样本均可,最为常用。
20.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用于观察指标单位不同或均数相差较大时两组资料变异程度的比较。用CV 表示。计算:标准差/均数*100%
21.统计推断:通过样本指标来说明总体特征,这种从样本获取有关总体信息的过程称为统计推断(statistical inference)。
22.抽样误差:由个体变异产生的,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
23.标准误及X s :通常将样本统计量的标准差称为标准误。许多样本均数的标准差X s称为均数的标准误(standard error of mean,SEM),它反映了样本均数间的离散程度,也反映了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差异,说明均数抽样误差的大小。
24.可信区间:按预先给定的概率确定的包含未知总体参数的可能范围。该范围称为总体参数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它的确切含义是:可信区间包含总体参数的可能性是1-α,而不是总体参数落在该范围的可能性为1-α。
25.参数估计:指用样本指标值(统计量)估计总体指标值(参数)。参数估计有两种方法: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26.假设检验中P 的含义:指从H0 规定的总体随机抽得等于及大于(或等于及小于)现有样本获得的检验统计量值的概率。
27.I 型和II 型错误:I 型错误(type I error),指拒绝了实际上成立的H0,这类“弃真”的错误称为I 型错误,其概率大小用α表示;II 型错误(type II error),指接受了实际上不成立的H0,这类“存伪”的误称为II 型错误,其概率大小用β表示。
28.检验效能:1-β称为检验效能(power of test),它是指当两总体确有差别,按规定的检验水准a 所能发现该差异的能力。
29.检验水准:是预先规定的,当假设检验结果拒绝H0,接受H1,下“有差别”的结论时犯错误的概率称为检验水准(level of a test),记为α。
30..率(rate)又称频率指标,说明一定时期内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计算公式为:发生某现象的观察单位数/可能发生某现象的观察单位总数*100%,表示方式有:百分率(%)、千分率(‟)等。
31.构成比(proportion)又称构成指标,说明某一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计算公式为:某一组成部分的观察单位数/同一事物各组成部分的观察单位总数*100%,表示方式有:百分数等。
32.比(ratio)又称相对比,是A、B 两个有关指标之比,说明A 是B 的若干倍或百分之几。计算公式为:A/B,表示方式有:倍数或分数等。
33.非参数统计:针对某些资料的总体分布难以用某种函数式来表达,或者资料的总体分布的函数式是未知的,只知道总体分布是连续型的或离散型的,用于解决这类问题的一种不依赖总体分布的具体形式的统计分析方法。由于这类方法不受总体参数的限制,故称非参数统计法(non-parametric statistics),或称为不拘分布(distribution-free statistics)的统计分析方法,又称为无分布型式假定(assumption free statistics)的统计分析方法。
34.参数统计:通常要求样本来自总体分布型是已知的(如正态分布),在这种假设的基础上,对总体参数(如总体均数)进行估计和检验,称为参数统计(parametric statistics)
35.秩次:变量值按照从小到大顺序所编的秩序号称为秩次(rank)。36.秩和:各组秩次的合计称为秩和(rank sum),是非参数检验的基本统计量。
37.直线回归(linear regression)建立一个描述应变量依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直线方程,并要求各点与该直线纵向距离的平方和为最小。直线回归是回归分析中最基本、最简单的一种,故又称简单回归(simple regression)。
38.回归系数(regression coefficient)即直线的斜率(slope),在直线回归方程中用b 表示,b 的统计意义为X每增(减)一个单位时,Y平均改变b 个单位。
39.相关系数r:用以描述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线性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的统计指标。卫生统计学中的概念资料的类型、总体和样本、参数和统计量、概率和频率。
(一)资料的类型
1.定量资料亦称计量资料,其变量值是定量的,表现为数值大小,一般有度量衡单位,如调查某年某地7岁女童的生长发育状况,以人为观察单位,女童的身高(cm)、体重(kg)、血红蛋白(g/L)等均属定量资料。
2.定性资料亦称分类资料,其观察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分为两种情况:
(1)无序分类资料:包括:①二项分类。如调查吸毒者的HIV感染情况,结果分为阳性与阴性两类,表现为互不相容的两类属性。②多项分类。如人类的AB0血型,以人为观察单位,结果分为A型、B型、AB型与O型,表现为互不相容的多个类别。
(2)有序分类资料:各类之间有程度的差别,给人以“半定量”的概念,亦称等级资料。如测定某人群某血清学反应,以人为观察单位,结果可分“-”、“±”、“+”、“++”4级;又如观察某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以每个患者为观察单位,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效、好转、无效4级。
(二)总体和样本
总体就是所有同质观察单位某种观察值(即变量值)的集合。样本是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的观测值的集合。
(三)参数和统计量
总体的数值特征称为参数,用希腊字母表示。根据样本算得的某些数值特征称为统计量,用英文字母表示。在抽样研究中,由个体变异产生,随机抽样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差别称为抽样误差。
(四)概率和频率
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常用P表示。随机事件概率的大小在0与1之间,P越接近1,表示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P越接近0,表示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小。习惯上将P≤0.05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表示在一次实验或观察中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可视为不发生。
1 教学概况
卫生统计学在我校四年制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开课时间为第5学期, 总学时为51学时, 其中理论教学33学时, 实践教学18学时。理论课教学主要采取多媒体授课方式, 授课时对以前学过的知识稍加复习, 课后布置作业;实践教学分为2部分内容: (1) 以案例为主进行课堂讨论, (2) 对部分习题进行SPSS统计软件的操作训练。卫生统计学已建立网络课堂, 网络资源包括课程视频、多媒体课件、实训指导、复习题, 学生上课期间可以通过网络课堂提问, 然后教师进行解答。考试方式为期末考试+SPSS统计软件操作考试, 均为闭卷考试, 其中SPSS统计软件操作考试和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2 调查对象与方法
选取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已完成卫生统计学学习的2006、2007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以匿名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其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 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 (2) 卫生统计学的教学效果; (3) 卫生统计学学习需求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 回收问卷104份, 有效回收率为94.5%。
3 结果
3.1 学生对卫生统计学的认知情况
3.1.1对学习目的的认知情况 (见表1、表2)
有86.5%的学生表示明确或基本明确卫生统计学的学习目的, 但是有77.9%的学生都是通过教师上课提及后才知道的, 只有13.5%的学生是自己主动去学习后才知道该课程的学习目的的。
3.1.2对卫生统计学的兴趣分析 (见表3、表4)
有55.7%的学生表示不喜欢甚至讨厌这门课程, 有83.6%的学生认为学习卫生统计学有难度。而难度过大往往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3.1.3对卫生统计学重要性的认知 (见表5、表6)
有27.9%的学生将卫生统计学这门课程放在主要的学习地位, 但有42.3%的学生将其放在一般的学习地位, 有19.2%的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卫生统计学的, 觉得卫生统计学对学业有帮助的学生占64.4%。
3.2 学生对卫生统计学的学习情况
3.2.1 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情况 (见表7)
有63.4%的学生会进行课前预习, 这说明, 大部分学生认为课前预习对课程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80.8%的学生会在课后对上课内容进行复习。
3.2.2 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的解决方式 (见表8)
结果显示, 70.2%的学生在学习卫生统计学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选择与同学讨论解决, 只有11.5%的学生愿意向教师请教。
3.3 卫生统计学的教学效果
3.3.1 上课的进度分析 (见表9)
总是可以跟上上课进度的学生只占4.8%, 大部分时间可以跟上上课进度的学生占53.8%。
3.3.2 对课程的掌握情况 (见表10、表11)
有49.0%的学生能够理解所学的大部分课程内容, 但是学生对SPSS统计软件的掌握情况不理想。
3.3.3 对多媒体教学的反映 (见表12、表13)
有78.9%的学生认为在卫生统计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有必要的, 但是仅有17.3%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很好, 有68.3%的学生表示效果一般。
3.3.4 学习卫生统计学的困难分析 (见表14)
学生学习卫生统计学所遇到的困难中, 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概念太抽象, 不理解;方法太多, 分不清楚;实习课时间太少, 不会做。
3.4 学生对卫生统计学学习需求的调查
3.4.1 对免费开放机房的需求情况 (见表15)
在学习需求的调查结果中, 有91.3%的学生认为学院免费开放机房是有必要的。
3.4.2 对教学模式的需求情况 (见表16)
从学生对教学模式的需求情况来看, 教学模式应以案例式和训练式为主。
3.4.3 对考试方式的需求情况 (见表17)
有37.5%的学生选择理论考核闭卷、实习操作开卷的考核方式, 有30.8%的学生选择理论、实习操作考核均开卷的考核方式。
4 讨论
4.1 转变师生角色, 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调查结果表明, 有86.5%的学生表示明确卫生统计学的学习目的, 但只有13.5%的学生是通过自己主动学习后知道该课程的学习目的的。有55.7%的学生不喜欢或讨厌这门课程, 有83.6%的学生觉得卫生统计学的学习有难度。有36.6%的学生从来没有预习过功课, 仅11.5%的学生会在课后进行复习, 这表明学生学习卫生统计学的主动性不够。因此,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就成为教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 在预防医学专业卫生统计学教学中, 已有教师开始尝试转变师生角色的教学实践,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部分理论课内容以学生自主式学习为主, 例如讲授统计图表内容 (1学时内容) 时, 课前要求学生自学, 并制作相应的PPT课件。教师在实际授课时, 先对主要内容进行引导, 然后请2位学生讲解自己制作的部分PPT内容 (约0.5学时) , 教师点评并组织学生讨论, 课后学生上交修改后的PPT课件。 (2) 以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来带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据处理能力, 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感受学习卫生统计学的快乐, 让学生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预防医学专业卫生统计学的教学实践为卫生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先期经验。
4.2 增强师生间的互动, 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学生学习卫生统计学最大的困难是概念太抽象、不易理解, 而在遇到问题时, 只有11.5%的学生会向教师请教, 表明学生与教师之间比较缺乏互动沟通。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时以例题讲解为主, 适当增加师生互动环节, 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4.3 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
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生动的优势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在本次调查中, 有78.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卫生统计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因此, 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 学会通过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适当运用动画、电脑实验模型演示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统计学的学习过程中, 很多学生对公式的推导及繁琐的计算表现出厌倦心理, 因而不愿意去做类似的题目。统计应用软件的产生结束了统计学中繁琐计算的历史[2], 但是有83.7%的学生表示对统计软件掌握得不好甚至很差, 同时有91.3%的学生要求学院免费开放机房, 因此建议应对学生尽可能多开放计算机机房, 提高统计软件实践率, 以弥补实习课时不足的现状。同时, 充分发展网络课堂, 开发网上问题解答、定时测验软件, 及时上传统计学学习资源, 这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4.4 适当调整考核方式, 提高教学效果
调查显示, 学生首选理论闭卷考试、实践课开卷考试的方式, 其次是理论与实践均开卷考核的方式。学习统计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数据处理与分析, 而统计软件的操作有固定的程序, 只要学生能正确理解数据含义, 选择正确的统计方法并按照程序进行操作就可以达到目的。因此, 可以将原来的闭卷实践考改为开卷考, 同时适当提高实践考比例, 由原来的30%上升为40%, 激励学生课后练习, 从而熟练掌握统计软件的操作技能。
摘要:通过调查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对卫生统计学的学习现状, 分析课程的教学需求, 揭示出在卫生统计学的学习及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统计软件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卫生统计学的实用性体现不够等问题, 并提出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与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卫生统计学,教学需求,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叶运莉, 贾红, 刘军祥, 等.卫生统计学教学考试改革与实践[J].科技资讯, 2009 (6) :149.
关键词:零售业态;创新;变迁
文章编号:2095-5960(2016)05-0053-08;中图分类号:F721;文献标识码:A
从2000年至今,中国零售业态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随着20世纪初期邮购、目录销售、自动售货机等业态的兴起,到2005年至2008年间家电零售巨头大规模的全国连锁扩张;从2009年起,以淘宝、京东为代表的网络零售的迅猛发展,到2012年至今,我国零售业从线下门店到线上渠道的全渠道整合。在这短短的16年里,零售业态呈现出了创新迭出、不同业态此消彼长、不断变迁和融合的发展趋势。
这段时间,也是我国整体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国家从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多个方面,发生了很多变化,而这些经济变量与零售业态的创新和变迁密切相关。关于零售业态创新和变迁的研究,虽然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从不同企业的个案、不同地区的零售总体发展来解释近十年来我国零售业态的创新和变迁,但是,现有研究尚缺乏宏观经济环境的各个变量对我国零售业态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因此,本文基于我国2004-2013年的国家统计局公开发布数据,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进行计量经济学分析,从宏观视角解释影响我国零售业态发展的因素和变化。
一、文献综述
零售业态(Retailing Format)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式。西方学者在零售业态变迁和演化领域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从1958年零售车轮假说提出一直到1976年,零售手风琴假说、真空地带假说、辩证发展假说、零售生命周期假说等先后被提出,然而,这些理论假说都只是从某一个角度对零售业态的变迁过程进行解释,它们可以作为参考,但还应对零售业态的变迁过程进行必要的历史分析和实证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后,很多学者都试图将各种零售业态演变进行综合,零售业态演化的研究逐渐深入到零售创新研究,研究方法也从理论假说发展为定性研究和实证分析。英国学者Stephen Brown通过英国零售仓库的研究来验证英国零售业态演化和创新的假设。对英国零售业从业者的访谈和统计数据分析表明,零售业态和商业模式都是环境因素影响下的产物,没有一种业态和商业模式是不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与零售创新相比,零售业态有着较长的生命周期。而且,零售业的创新和变迁具有非常强的行业特性,与其他行业有非常大的不同。最为明显的就是,零售业的变化更多是一种持续的、不断调整和适应环境的过程。然而,对于零售业态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除了英国学者,三位西班牙学者通过销售额、投入产出比、市场集中度等统计指标,对1998年至2004年期间的西班牙便利店业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便利店的生产率是不断增长的,但是在不同连锁机构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巴西学者通过观察和人员访谈,研究了巴西服装零售业态的演化过程,他们发现,巴西的服装零售业态演化成个四种不同的具体零售形式。总之,各国关于零售业态演化过程的研究目前还是描述性分析,或是以访谈为主的探索性研究,主要原因是大家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缺乏零售业的基础数据。零售企业数据又由于保密等原因很难获取,大大制约了零售领域的研究。因此,一些学者倡导,应该建立一个全球性的零售业态数据库,更好地促进各国零售业的横向比较和发展。
我国学者很早就开始介绍西方零售业态演变的研究成果。关于零售业态变迁和演化的影响因素和过程是很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其试图解释环境与零售业态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过程。环境理论就认为零售业态变迁或革新是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的函数。消费者需求、技术、竞争及法律等环境直接影响到零售业的生存与发展。自然选择理论则认为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特别是消费者、竞争者和技术发生变化时,零售组织也就相应地改变其形式。而且,零售业态的变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仅受目标消费者的构成、支付能力、购买愿望、消费心理、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制约,还受到商业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管理水平、竞争能力、企业资源优劣势的约束,更受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信心信息技术、物流配送、城市建设、社会文化观念、法律法规等发展状况的制约。因此,零售业态的变迁受制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状况,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发展真实写照。因此,在研究零售业态变迁和流通创新问题时,应当在一个更为广泛的范围内研究问题,否则在商言商,不利于从本质上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为了更好地分析零售业态演变的过程,鲍观明和叶永彪构建了一个零售业态演变的综合模型,认为业态演变的动因主要来自于外部环境和零售业内竞争两个方面,外部环境包括经济水平、政府行为或政策、相关技术和消费方式。汪建成和任丽霞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冰箱拥有率、小轿车拥有率等数据人手,分析中国零售业环境的变化和业态变迁的关系。马超通过理论综述,认为影响我国零售业演变的六大因素是: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消费者购买力、商业竞争和科学技术。基于SCP框架,汪旭晖认为,零售业的变迁与成长的内在表现是零售业规模的扩大、零售技术的进步和零售产业组织的演进。但是,以上研究都只是基于理论归纳和总结,或只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目前,虽然零售业态研究已经深入到影响零售企业微观经营的因素来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参考,这些研究涵盖了零售业态创新的路线图和判断标准;零售业态适应性的影響因素;零售业态演化的原动力。但由于我国整体上零售业数据的缺失,对于影响我国零售业态演化因素和过程的研究,主要还是理论描述和案例研究。
总之,零售业统计数据的缺失不仅限制了我国零售领域的研究,对于世界零售学者而言都是共同面临的问题。这使零售学者的研究方法大多集中于理论构建、案例研究、描述性统计等。一方面,这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未来研究的巨大空间。因此,本文基于我国2004-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试图从宏观数据入手,通过计量分析,解释影响我国这十年零售业态变迁和创新的因素和过程。
四、结果分析和局限
对于百货零售业态,可以发现,在14个指标中,只有信息投資和交通投资对于百货零售的商品销售额产生负面影响,其回归系数分别是448.26和11.66;对于主营业务利润,交通投资产生最大的负面影响,其回归系数是114.51;交通投资和信息投资对于该业态的资产有最大的负面影响,其回归系数分别是161.55和92.17。
对于超级市场,上网人数对该业态的商品销售额有最大的负面影响,其回归系数达到了278.39,远超其他的影响因素;交通投资对于超级市场的利润产生最大的负影响,其回归系数是93.06,远大于其他因素;所有指标对于超级市场的资产都产生正向影响。
对于家电和电子产品专门零售,信息投资和交通投资对于该业态的商品销售额产生负面影响,回归系数是333.93和36.75。上网人数、信息投资和交通投资对于该业态的主营业务利润产生负面影响,回归系数是70.14,23.24和14.93。所有指标对于该业态的资产产生正向影响。
对于无店铺及其他零售,存在两个显著的影响因素:快递量和批发零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它们对于该业态的商品销售额、主营业务利润和资产都有着很强的正向关系,其回归系数分别是653和339.12,是其他变量的三倍以上。而交通投资对于该业态的三个指标都是负面影响。
对于邮购和电子销售,与无店铺及其他零售的结果相似,快递量和批发零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于该业态的商品销售额、主营业务利润和资产有着正向影响,其回归系数分别是422.8和213.95,也是其他变量的三倍以上。信息投资对于邮购和电子销售的主营业务利润是第三大显著影响因素。而交通投资对于该业态的三个指标都是负面影响。
上述结果中,可以发现三个特点:
其一,以投资相关的变量对于零售业态的资产都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批发零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都对零售业态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二,对于无店铺及其他零售和邮购及电子零售,快递量都与其有着非常直观的正向促进作用。快递量代表物流配送程度,随着国家促进电子商务和新兴业态政策的推出,批发零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也对于这两种业态产生积极影响。这些事实都与我们的直觉相符。
其三,对于五种业态的三个指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都是负面影响。可能的解释之一是由于交通网络的发展和速度的提升,人们的出行不再受限于过去一两个街区的范围,郊区的购物中心、仓储超市、家居建材市场都吸纳了不少来自于原先商业聚集区的消费者,交通投资提高了人们到出行方便的任意一个零售网点购物的可能性。本文所选择的仅是具有代表性的17种业态中的五种,因此,对于这些业态,交通和仓储方面的投资分散了客流量,促进了零售业态分散化和多元化的发展。
实质重于形式就是要求在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和计量时,应注重交易的实质,而不管其采用何种形式。
2.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原则,是指在处理不确定性经济业务时,应持谨慎态度,如果一项经济业务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选择不导致夸大资产、虚增利润的方法。
谨慎性是指在处理不确定性经济业务是,应持谨慎态度,如果一项经济业务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选择不导致夸大资产、虚增利润的方法。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不应预计可能发生的收入和过高估计资产的价值。
3.借贷记账法 P96
借贷记账法是按照复式记账法的原理,以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为基础,以“借”、“贷”二字为记账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来登记经济业务的一种记账方法。
4.资产 P59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5.会计P30
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有核算、监督的职能。
6.交易性金融资产 P122
为了从金融资产短期的价格波动中赚取收益,这种投资称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7.永续盘存制P318
也称账面盘存制,是指平时对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加数和减少数都须根据有关凭证连续记入有关账簿,并随时结出账面结存数额。
计算公式如下: 账面期末余额=账面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
8.会计账簿 P188
会计账簿是指由一定格式、相互联系的账页组成的,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简称账簿。
9.复式记账法 P93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相互对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10.财产清查 P316
2所有者权益是指银行投资者对银行净资产的所有权。3政策性银行是指为政府特定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服务的金融机构。
4商业银行是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金融企业法人。
5谨慎性原则,也称稳健性原则。银行在选择会计核算处理方法时,应持谨慎态度,尽可能选择风险小的、较稳妥的方法,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6客观性原则,也称真实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求银行会计核算要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客观情况,如实反映银行资金营运、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7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所作的分类,是根据管理和会计核算的需要,为归集和记载各种经济业务按其内容进行分类的纲目。
8综合核算是按会计科目,对银行业务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综合的核算,综合反映银行资金增减变动情况的总括记录,综合核算是明细核算的概括,也可称为总账。
9明细核算是对银行的业务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详细、具体和系统核算的方式,它具体反映各个单位和各项业务的资金活动情况。10单式凭证是指每一笔业务按会计科目分别编制凭证,每张凭证仅记一个科目,也即是一笔业务的会计分录两方,分别编制在两张或两张以上的凭证上,而每张凭证上只使用一个会计科目,只记借方或贷方一方账。
11总账是各会计科目的总括记录,是综合核算的基本账簿,又是综合核算和明细核算相互核对和统驭明细分户账的主要工具,也是编制日计表和核对计息积数的依据。
12日计表是总括反映当日银行全部业务活动和轧平当日全部账务的重要工具。13单位存款是各类企业、事业、机关、团体、部队等单位以信用方式存入银行的货币资金。
14通知存款是企业单位向银行存款时不约定存款期限,在提用款项时需提前通知银行支取款项的一种存款业务,分为1天期和7天期两种,即取款前1天通知银行和取款前7天通知银行。15存款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利息=本金*时期*利率。在实际工作中,本金(存款余额)*时期这一计算环节,是每天进行的,其计算结果称为计息积数。16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就是指存款与否,存多存少,存长存短,存哪一种储蓄,存在哪一个银行,什么时候存,什么时候取,取多少钱,作什么用,都由储户自己决定,不受任何干涉。
17银行本票是申请人将款项交存银行后,由银行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18贷记凭证是同城结算的一种结算方式,源于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经验的付款委托书。贷记是付款人委托开户行将其款项支付给收款人的一种结算方式,贷记分定期贷记和直接贷记。19定期借记是收款人根据收、付款人双方签订合同,由付款人授权收款人和付款人开户行,定期在一定范围内收取水、电话、煤、房租等公用事业费和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和法定基金的一种结算方式。20商业汇票是由出票人(收款人或付款人或承兑申请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指定的付款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21支付结算是指单位、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使用票据(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本票、支票)、信用卡和汇兑、托收、委托收款等结算方式进行货币给付及其资金清算的行为。
22抵押(含质押)贷款,是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的抵押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动产或权利作抵押而发放的贷款,也就是借款人向银行提供一定抵押品作为担保而发放的一种贷款。
23呆账贷款是指逾期(含展期)3年以上(含3年)作为催收贷款管理、按规定条件确认为呆账损失、尚未批准、准备核销的贷款。24票据贴现贷款,是指贷款人以购买借款人未到期商业票据的方式而发放的贷款,也就是持票人以贴付一定利息的方式,将未到期的商业汇票或未到期的债券转让给银行而取得贷款,由银行于汇票或债券到期后,向承兑人(或发行人)收取票款的一种贷款。
25票据贴现,是指票据持有人在票据未到期前,为取得贷款,持未到期的承兑票据,向银行提出贴现申请,并贴付利息,为提前取得贷款的票据转让行为。
26再贴现,又称重贴现,是贴现银行向中国人民银行所作的商业汇票转让。27联行往来是指国内非同城银行系统内以及它们所属的分、支行处之间因资金流入、流出而发生的资金账务往来,也称系统内银行机构间资金往来。
28头寸控制是指各清算行在总行清算中心开立的备付金存款账户,保证足额存款,总行清算中心对各行汇划资金实行集中清算。29划付款业务,也称借报业务,划付款业务的范围限于解付银行汇票、系统内按规定扣划款项、划转拨款支出、贷款账户转移,以及办理按规定允许扣收款项的业务和特定的直接借记业务等。
30先横后直,是指汇出行将大额汇划款项,先在同城转划给开户中央银行,由其通过中央银行的联行系统划给汇入行开户中央银行,由汇入行开户中央银行通知汇入行为收款人入账。31金融企业往来,是指不同系统的各商业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以及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企业之间,在经营业务过程中,由于划款资金、缴存存款、汇划款项以及为办理支付结算等业务而相互代收、代付款项所发生的资金账务往来。
32同业往来,是指跨系统的商业银行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其他一切金融机构之间,由于办理同城支付结算、异地汇划款项、资金拆借等业务而发生的资金往来。
33先直后横再直,是指汇出行将大额汇款通过联行划至汇出行附近的、双设机构的第三地区联行转汇行,由其通过同城中央银行转划给当地汇入行的转汇行,再由汇入行的转汇行通过自己的联行系统将款项划交汇入行为收款人入账。34同城票据交换,是指同一城市的各银行机构,将相互代收、代付的票据、凭证,按规定的时间,集中到指定地点进行交换、清算,轧计往来银行之间的应收、应付差额,由主办清算行以转账方式进行清算的一种同城银行间票据交换、资金划拨清算的结算方法。
35借方凭证或代付票据(简称付单),是收到在本行开户的收款单位提交的应由他行开户单位付款的票据和支付结算凭证,如同城委托收款结算凭证以及企业单位委托代收的转账支票等。
36留存收益,或称留存盈余,是指银行经营业务活动所产生的净收益积累,是银行内部形成的自有资产,这些净收益积累形成的自有资本,也称为积累收益或未分配利润。
37公益金,是指商业银行在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后,按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并专门用于银行职工福利的一种盈余公积。
38银行会计学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是根据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结合银行业务特点的具有特定核算形式和核算方法,应用于会计核算与管理的专业会计学。
39银行会计的对象是银行资金运动的增减变化的过程和结果,同时也是银行业务活动和财务收支中发生的、能够用货币计量单位核算、反映和监督的经济活动极其所体现的一定经济关系。40银行会计的主要任务正确组织会计核算,(2)加强会计服务和监督,(3)加强经济核算,(4)开展会计分析预测,(5)加强会计内部控制管理。41银行会计的作用(1)组织会计核算,反映经济情况,提供正确数据,(2)贯彻方针政策,加强服务监督,维护财经纪律;(3)加强财务管理,坚持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
益,(4)开展检查分析,提高工作质量,促进经济发展。
42中国人民银行是1948.12.1在苏区银行和抗日根据地银行的基础上建立。
43现行金融体系人行、政策性银行3个、国有商业银行4个、股份制综合性银行、地方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
44会计科目的设置要求:(1)必须适应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2)必须适应银行业务经营管理的需要,(3)必须适应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需要。
45单式记帐法对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只在一个科目、一个帐户中进行登记。(如:表外业务)
46复式记帐法对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相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帐户中进行登记。47银行会计凭证的作用(1)是反映业务和正确组织核算的工具,(2)办理资金收付和记帐的依据,(3)核对帐务和事后查考的依据,(4)保护国家和人民财产安全的手段
48记帐原则现金收款先收款后记帐,现金付款先记帐后付款,转帐业务先记付款单位再记收款单位,他行票据收妥入帐。
49帐务组织指各种帐簿设置、核算程序和帐务核对的有机配合,是银行会计基本核算方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保证核算质量的重要手段。5050页的图:A办理经济业务根据,B编制或企业交来的凭证(确定现金、转帐、表外业务。现金转帐是借贷业务,表外是收付业务)C登记现金收付登记簿、分户帐、表外科目分户帐(一一对应),D凭证在日终按科目编制科目日结单,凭以登记总帐,现金填制结数表依此做科目日结单。E根据分户帐抄列余额表F核对:余额表合计等于该科目总帐余额,(总分核对)库存现金总帐和登记簿(帐帐核对)和实际现金核对(帐实核对)
51帐户种类基本存款帐户(结算用,可存取现金,只能开一个)、一般存款帐户(不准取现金,可多开)、专用存款帐户(建设等特定用途,根据批文)、临时存款帐户。
A企业存现金100元。借:现金100贷:活期存款——A企业100
A企业取现金100元。借:活期存款——A企业100贷:现金100
A企业存定期1万元。借:活期存款——A企业10000贷:定期存款——A企业100 00 A企业取定期1万元,计算利息1000.借:定期存款——A企业100 00利息支出——定期存款利息支出1000贷:活期存款——A企业11000 52计息不会考活期计息。定期一年360天。百分之是年利率,千分之月利率,万分之是日利率。如2002年3月25日存10000元,一年利率3.6%,活期利率1.2%,2003年3月25日取。算头不算尾正好一年。10000*1*3.6%=360.如果2003.03.29取则(1)10000*1*3.6%=360(2)10000*(29-25天)*1.2%/12/30(年/12月/30天=360天)=1.33.应付利息=360+1.33=361.33.实付利息=361.33*80%=289.07,利息税=361.33*20%=72.26.*注意:个人记税,单位不记 分录:(如单位)借:定期存款10000利息支出——定期利息支出361.33贷:活期存款10361.33(如个人)定期储蓄存款10000利息支出——定期储蓄利息支出289.07贷:现金10289.07代扣另走分录,是转帐,乱,应该不会考这块。
53储蓄政策国家保护和鼓励。储蓄原则: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
54支付结算是单位、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使用票据、信用卡和汇兑、托受、委托收款等结算方式进行货币给付及资金清算的行为。
55支付原则(1)恪守信用,履约付款(企业);(2)谁的钱进谁的帐,由谁支配(银行);(3)银行不垫款 56结算业务的核算的基本要求(1)贯彻结算原则,严格审查凭证;(2)做好凭证传递工作;(3)加强结算管理,进行结算分析。57信贷是一种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是体现一定生产关系的借贷行为。广义的信贷指信
用,狭义的信贷指银行信用,更狭义的信贷指银行贷款,就是以偿还为条件的借贷行为。有借有还,并支付一定利息,是信贷的主要特征。
58贷款的种类(1)按贷款性质和风险度有信用贷款、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票据贴现贷款;(2)按贷款资产流动性分有短期(含1年下)、中期(1不含至5含年)、长期贷款(5不含年以上);(3)按贷款资产质量分有正常、逾期、呆滞、催收、呆帐贷款,除正常外,其他统称不良贷款(注:银行人员注意,催收已经取消了,这是四级分类,新五级为正常、关注、次级、风险、损失);(4)按贷款人承担的经济责任分有自营、委托、特定贷款;(5)按贷款对象产业归属科目划分工业、商业、农业、科技、三资企业、流动资金、固定资产贷款等等
59信用贷款又叫无担保贷款,指以借款人的信誉为基础而发放的贷款。
60抵押贷款是一种担保贷款,银行以借款人以一定的财产作抵押而发放的一种贷款。61抵押物的品种有房屋、设备等不动产;质押物的品种银行定单、国库券、股票、有价证券、饰品、贵金属。(实际上后三种现在不做质押)
贷款时:借:某某贷款——某某户贷:活期存款——某某户
62票据贴现指票据持有人在票据未到期前,为取得贷款,持未到期的承兑票据,向银行提出贴现申请,并贴付利息,为提前取得货款的票据转让行为。
贴时:借:贴现贷:活期存款——某某户利息收入——贴现利息
表外:收:代保管有价值品——(票面金额)收回:借:辖内往来(同城)贷:贴现 或借:联行来帐(异地)贷:贴现
转贴:贴行: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利息支出——转贴现利息支出 贷:贴现
受贴行:借:贴现——某某银行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备付金
贷:利息收入——贴现利息收入
人行再贴: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利息支出——转贴现利息支出 贷:贴现
63贴现于贷款的区别资金投放的对象不同(债权人、债务人)、体现的信用关系不同(持票、出票、承兑、背书人,借款人、担保人)、放款期限不同(6个月以下不超1年,短中长之分)、计收利息时间不同(先收,到期受、定期收)、资金流动性不同(可转贴再贴,到期收回)。(简单解释)
64联行是银行系统内各行处间的互称。
65联行往来是指国内非同城银行系统内以及他们所属的分、支行处之间因资金流入流出而发生的资金帐务往来,也称系统内银行机
构间资金往来。
66电子联行办理跨系统往帐业务原则:必须先清算资金,后发出往帐的原则。未经会计部门事先清算资金,清算中心不得擅自发出往帐信息。
67系统内上存款项存放在上级行的款项,下级行用的科目,资产类。
系统内款项存放下级行存放的款项,上级行使用的科目,负债类。
68分录183页举例到187页上边。
69同业往来是指跨系统的商业银行间,以及商业银行与其他一切金融机构之间,由于办理同城支付结算、异地汇划款项、资金拆借等业务而发生的资金往来。70同业拆借是同一城市的各商业银行,因跨系统汇划款项,发生中央银行存款帐户余额不足,因资金周转需要而在金融企业间相互借入、借出,融通资金,进行资金拆借。
工业总产值 指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总量。
工业总产值包括:
生产成品价值 指企业本年生产,并在报告期内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包装入库的已经销售和准备销售的全部工业成品(半成品)价值合计。包括企业生产的自制设备及提供给本企业在建工程、其他非工业部门和生活福利部门等单位使用的成品价值。生产成品价值按成品实物量乘以本期产品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的实际销售平均单价计算;会计核算中按成本价格转帐的自制设备和自产自用的成品,按成本价格计算生产成品价值。不包括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生产的成品(半成品)价值。
对外加工费收入 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完成的对外承做的工业品加工(包括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生产)的加工费收入和对外工业品修理作业所收取的加工费收入,不包括增值税销项税额。该指标可根据会计制度中“产品销售收入”科目的资料取得。
对于以对外加工生产为主,对外加工费收入所占比重较大的企业,如果对外加工费收入出现跨年度支付的情况,为保证总产值生产口径计算的准确性,应将对外加工费收入按实际情况调整,记录本年应收取的对外加工费收入。
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指按照新的工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应该计入工业总产值中的半成品、在产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根据改革后的工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本指标的填报原则是:如果企业会计产品成本核算中不计算半成品、在制品成本的,不需填报该指标;如果企业会计产品成本核算中计算半成品、在制品成本,则必须填报该指标。从而使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间投入中的中间物质消耗价值口径一致,便于同口径准确计算“生产法”工业增加值。
工业总产值不包括:
⑴非本企业生产的工业产品价值,如购自厂外而在本企业内未经任何加工又转售的产品价值;按照合同规定不需要本企业加工和安装的协作件(如机组、仪表)的价值。
⑵本企业非工业活动单位的非工业产品价值和收入,如农牧场的农、畜产品的价值,基本建设部门的建筑安装价值,运输部门的运输收入,住宅、公用事业及福利事业单位(洗衣房、澡堂、理发室等)的收入等。
⑶本企业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如锯末、切屑、矸石等)的出售价值。
工业总产值计算原则 工业总产值采用“工厂法”计算。即是以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来计算,企业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不能把企业内部各个车间生产的成果相加。如棉纺织印染联合厂,既生产棉纱、棉布,又生产印染布,这个厂的总产值只能计算纱的商品量、棉布商品量和印染厂生产量的价值,本厂自用纱和自用布的价值,均不计算工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计算价格:
⑴不变价格:又称固定价格,指在计算不同时期的总产值时,采用同一时期或同一时点的工业产品出厂价格。采用不变价格计算工业总产值,主要是用以消除不同时期价格变动的影响,以保证计算工业发展速度时可比。
建国以来,我国已编制过5次工业产品不变价格:1952年不变价格;1957年不变价格;1970年不变价格;1980年不变价格;1990年不变价格。目前采用的是1990年不变价格。
⑵现行价格:指计算工业总产值时,采用的报告期内的产品实际销售价格。报告期的产品销售价格前后有变动,或同一种产品在同一时期有几种销售价格的,应分别按不同价格计算总产值,如生产完成时还不能确定按哪一种价格销售,可按报告期实际平均销售价格计算。实际销售价格指产品销售时的实际出厂价格(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工业总产值中有些项目,如自制设备、提供本企业基本建设和生活福利部门的产品和工业性作业等,没有出厂价格,可以它们的实际成本作为现行价格。
工业总产值计算中的具体规定:
⑴一次使用的包装器材,如水泥纸袋、火柴盒等,其价值已包括在被包装的产品价值中,不单独计算总产值。多次使用的包装器材,如啤酒瓶等,应与被包装的产品分别计算总产值;如果是自制的,于完成生产当期计算总产值,以后不再计算;如果是购入的包装器材,一律不计算总产值。
⑵凡用已成材的有色金属材料(指稀有金属和有色金属材料)进行再加工和改制(由粗到细、由大到小、由厚到薄、由长到短、由宽到窄、„„)、修复,一律只计算加工价值,不再计算原材料价值。但用金、银等加工制造的金、银首饰及其他饰物,则按全价计算总产值。
工业增加值
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工业增加值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生产法,即工业总产值减去工业中间投入;二是收入法(又称要素分配法),即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到的收入份额计算,具体构成项目有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⑴生产法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 工业中间投入
指工业企业在工业生产活动中消耗的外购物质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服务费用包括支付给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农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的服务费用和支付给非物质生产部门(保险、金融、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医疗卫生、行政管理等)的服务费用。
中间投入的确定须遵循以下原则:①必须是从外部购入的,并已计入工业总产值的产品和服务价值;②必须是本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掉(包括本期摊销的低值易耗品等)的产品和服务价值。
工业中间投入包括外购材料、燃料、动力的消耗以及向外单位支付的运输费、邮电费、修理费、仓储费、利息支出、保险费、职工教育费等各种服务费。不包括外购产品和服务时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工业中间投入按购买者价格计算。
工业中间投入的资料来源主要依据会计核算资料,可根据会计科目归纳填报。主要有以下几个项目:
直接材料 包括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备品配件、外购半成品、燃料、动力、包装物以及其他直接材料。可从会计核算产品的成本项目中的“直接材料”项取得。不含烧油特别税。
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价值 包括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取暖费、水电费、办公费、运输费、试验检验费、劳动保护费、租赁费、差旅费、保险费等。可从会计的“制造费用”科目中查找计算,也可用“制造费用合计”减去属于工业增加值的项目即工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的办法,倒算出中间投入价值。
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价值 包括运输费、包装费、办公费、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租赁费、展览费、保险费、广告费、差旅费等。可从会计“产品销售费用”科目中查找计算,也可用“产品销售费用合计”减去属于工业增加值的项目即工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的办法倒算。
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价值 包括办公费、运输费、修理费、物料消耗、递延费用摊销、低值易耗品摊销、绿化费、技术转让费、无形资产摊销、土地损失补偿费、排污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等。可从会计“管理费用”科目中查找计算,也可用“管理费用合计”减去属于工业增加值的项目即工资、效益工资(指工效挂构企业按规定提取的新增效益工资)、职工福利费、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折旧、税金(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的办法倒算。
利息支出 指企业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的利息净支出(减利息收入)。可根据会计“财务费用”科目的发生额分析计算。
⑵收入法(分配法)
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固定资产折旧
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通过逐渐损耗(包括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而转移到产品成本的那部分价值,即为补偿生产中所耗用的固定资产而提取的价值。固定资产折旧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按规定比率提取的基本折旧,另一部分是为恢复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已损耗部分的价值而发生的大修理费用。
本项中的基本折旧部分可从工业统计报表中“财务状况”表的“本年折旧”项直接取得,也可根据会计“财务状况变动表(年报)”中“固定资产折旧”项“金额”栏取得;大修理费用部分由于资料取得比较困难,这部分费用可暂不计算。
劳动者报酬 指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而从生产单位得到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劳动者报酬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货币工资及收入,包括企业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薪金、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二是实物工资,包括企业以免费或低于成本价提供给劳动者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三是由企业为劳动者个人支付的社会保险,具体包括生产单位向政府和保险部门支付的劳动、待业、人身、医疗、家庭财产等保险。
本项可根据统计或会计资料分析归纳取得。主要有:
工资 根据工业统计报表中“财务状况”表的“主营业务应付工资”项直接取得,也可根据会计“应付工资”科目中本期转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产品销售费用”科目的应付工资贷方发生额归纳取得。
福利费 根据工业统计报表中“财务状况”表的“主营业务应付福利费”项直接取得,也可根据会计“应付福利费”科目的贷方发生额中从“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产品销售费用”科目中提取的福利费计算。
保险费 根据工业统计报表中“财务状况”表的“劳动、待业保险费”项直接取得,也可根据会计“管理费用”科目或“管理费用明细表”中的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等项归纳取得。
生产税净额 指企业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与政府向企业支付的生产补贴相抵后的差额。
生产税 指政府向企业征收的有关生产、销售、购买、使用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税金,包括各种利前税。生产税有三种形式,一是含在物质产品和服务价格中的,由企业向政府缴纳的税金,如产品税、营业税等;二是不含在物质产品和服务价格中而由购买者直接缴纳并由企业代征的税金,如烧油特别税、特别消费税等;三是依照规定向政府支付的有关费用。
生产税主要包括营业税、消费税、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教育费附加、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土地使用税、关税等,以及按规定缴纳的各种费用,如水资源费和水、电、煤附加等。生产税可根据工业统计报表中的“财务状况”表或会计“损益表”中“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项(包括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和教育费附加)和“管理费用”科目中的税金项(包括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土地使用税)及会计“应交税金”科目中的增值税、盐税等项的本期应交数计算取得。缴纳的各种费用可根据企业有关会计资料查找。
生产补贴 指政府既为控制价格又要扶持生产而支付给生产部门的补贴,包括价格补贴和亏损补贴,资料可从工业统计报表中的“财务状况”表或会计“损益表”中的“补贴收入”项取得。
营业盈余 指社会总产品扣除中间投入、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后的剩余部分。计算公式为:
营业盈余=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
关闭和停产企业,只统计关闭和停产以前所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如果某些关闭和停产企业,在主要产品停产以后尚进行一些小商品生产,则这部分小商品生产的增加值仍应计算。
工业销售产值 指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销售的本企业生产的工业产品总量。包括已销售的成品、半成品价值,对外提供的工业性作业价值和对本企业基本建设部门、生活福利部门等提供的产品和工业性作业及自制设备的价值。工业销售产值按现行价格计算。
成品价值 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实际销售(包括本期生产和上期生产)全部成品、半成品的总金额(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包括为本企业基本建设部门、生活福利部门等提供的成品价值,但不包括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的销售价值。计算公式为:
成品价值=∑〔报告期某种产品销售量×该产品的实际销售单价(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
对外提供的工业性作业销售价值 指企业按合同对外提供的工业性劳务,包括为企业基本建设部门、生活福利部门等提供的工业性劳务。其价值按实际结算的劳务费计算。
企业为本单位基本建设部门、生活福利部门等提供的产品和工业性作业及自制设备,参照同类产品和设备的销售价格(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或实际成本价格计算其销售产值。生产周期较长(6个月以上)的机械产品,如船舶、重型机械、大型电子计算机等,可按实际完成的工时定额乘以计划销售价格计算销售产值。
自行完成的本企业的工业性作业价值,按报告期实际完成工业性作业的核算成本计算其销售产值。
工业销售产值的计算范围、计算价格和计算方法与工业总产值一致,但两者计算的基础不同:工业销售产值计算的基础是产品销售总量,工业总产值计算的基础是产品生产总量。
新产品产值 新产品指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的全新产品或在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比老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的产品。包括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研制,生产的国家级新产品和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范围内第一次研制、生产的地区级新产品。
本报表制度中所列新产品指按照国家计委、国家税务局、国家物价局、中国工商银行、物资部联合制发的计科技(1989年)1549号文件及《工业新产品管理条例》规定,经过国家级或地区级有关部门认证并颁发给新产品证书的,且在新产品证书规定的有效期内生产的产品。新产品统计的时间:自新产品批量生产3日起,民用消费类产品一般为1至3年,生产资料类新产品为2至4年。
出口交货值 指工业企业交给外贸部门或自营(委托)出口(包括销往香港、澳门、台湾),用外汇价格结算的批量销售,在国内或在边境批量出口等的产品价值;还包括外商来样、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等生产的产品价值。
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指报告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从业人员数。计算公式为:
月平均人数=报告月内每天实有人数之和÷报告月的日历日数
季平均人数=季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
3年平均人数=全年各月平均人数之和÷1
2工业产品产量 指工业企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实物数量。
工业产品产量包括:
⑴工业企业(单位)各车间(主要车间、辅助车间、附属品车间及副产品车间)生产的全部产品产量,不论是要销售的商品量或本企业的自用量,也不论是自备原材料生产的或用订货者来料生产的,均应统计生产量。
有些产品,除统计其生产量外,还要统计商品产量或运出量。商品量指工业企业产品产量中已经销售和准备销售给企业以外和本企业非工业生产部门使用的产品数量(如经营管理部门、附属农场、基建部门及生活福利部门等使用的数量)。运出量指实际运离本企业矿仓、贮矿场或车站、码头等交货地点(包括陆、水运交货地点),已经发往用户的商品矿量。
⑵经正式鉴定合格的新产品、生产设备,未正式投入生产以前试生产合格品,以及基本建设附产的合格品,都应包括在产品产量中。⑶在我国国土范围内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其产品产量全部统计在国内同类产品产量中。
⑷用进口原材料或关键零件生产的产品,无论在国内或国外销售,产量均应统计在国内同种产品产量中。如用进口纸浆生产的各种机制纸,用进口铁矿石冶炼的生铁,用进口显像管、集成电路板等关键件与国内其他元器件装配的电视机等。
⑸用进口整套散装零件及用进口组装件加工、装配的产品,以及外商来料、来件加工装配的产品,不管是在国内销售还是外商经销,产量均统计在国内同种产品产量中。
⑹为全面掌握矿产品的全社会产量,凡矿山企业附设的收购站从农村收购的村及村以下非工业生产企业(单位)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矿产品可包括在本企业同类产品产量中。为避免重复计算,对收购的工业企业(单位)的矿产品一律不得计算在内。
⑺非工业企业与工业企业之间的委托加工,即订货者来料加工,产量一律由加工企业统计。
工业产品产量不包括:
⑴在生产工业产品的同时,产生的下脚余料和废料,如冶金工业的氧化铁、汤道、注余、中心注管、铜材切头、切尾、机械工业的切屑,木材工业的锯末,粮食加工工业的糠、麸,酿酒工业的酒糟等,一般作下脚料出售,不应统计为产品产量。
⑵投入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没有完全消耗掉,而加以回收、提浓,再供本企业生产自用的,如机械工业回收的润滑油,合成洗涤剂厂回收的盐酸、硫酸等都不计算产品产量。
⑶企业从外购进的工业品,未经本企业任何加工的,一般不得作为本企业的产品产量计算。
⑷由委托企业提供原料,并负责产品检验和销售,而受托企业只进行加工,并在财务上以加工费作为结算形式的,产量由委托企业统计,受托企业不统计。
⑸某些产品在检验产品质量时,需作破坏性试验(如试验弹药的效能、灯泡的使用寿命、手电池的间歇放电时间等),这些用作试验的产品,不计算在产品产量中。
工业产品产量统计原则 一切产品必须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或订货合同规定的技术条件,方可统计产量。工业产品的质量标准一律按国家标准或部颁标准执行;没有国家标准或部颁标准的产品,应按企业主管机关规定的标准,或订货合同规定的技术条件执行;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不得擅自更改标准或降低标准。农村工业生产的产品也必须执行国家产品质量标准;只有经检验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方可统计其产品产量,否则不许统计产品产量。
工业产品产量统计时间 报告期产品产量,应以报告期截至最后一天为止,检验合格并办理入库手续的产品产量。规定要求包装的产品,必须包装好,才能计算产品产量。至于报告期最后一天以哪一个班作为截止计算产量的班次则由企业主管机关规定,并应与会计核算的结算时间一致。结算时间一经确定以后,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提前或移后。
工业产品产量统计目录 企业填报产量报表时应按产品目录规定的产品分类、产品名称、排列顺序、包括范围、计量单位填报。
⑴凡是列入目录内的产品,不管是本企业的主要产品,还是次要产品;成批生产,还是少量生产;本系统归口产品,还是非归口产品,均应填报。
⑵凡目录中列示按行业分组的产品,在报表中应分列出产品产量总数和品种细类,不能只填总数,漏填细数;也不能只填细数而不填总数。如果企业没有所列目录中的品种细数,而有未列入目录中的其他品种细类,虽不需要另列,但在行业小类、中类及大类产品总数中应包括其产品数量。
⑶凡是产品产量目录中未注明是商品量的,一律统计生产量;凡只要求填列产品商品量的,目录中都有明确规定。
⑷凡是目录中规定某些产品需要折标或折纯计算产量的,必须按规定的折算标准和折算方法进行折算(如硫酸、电石、化肥等)。折算时,必须以报告期实际折算系数为依据。
⑸凡是目录规定的产品计量单位与本企业惯用计量单位不一致的,要按规定的计量单位折算后填报。
工业产品产量计量要求:
⑴一般应按实际过磅或者计量后的数量计算。
⑵某些企业由于缺少计量设备,必须对产品产量进行估算时,应尽量使估算数接近实际。测算一定要有根据,对被测算的产品产量要定期进行测定。在选择测定标准时,要注意样品代表性。如煤矿、铁矿采用矿车计算产量时,应按每车平均实际装载量计算,而不应按满车或亏车时的装载量计算。期末应用盘库数进行调整。
工业产品产量调整统计数字的规定:
⑴本年月度、季度已上报的产品产量,如发现数字不实(多报或漏报等),应于发现当月在“本年本月止累计”数中调整,并加以说明。⑵企业出厂的产品如因本企业的责任而发生退货时,应分情况处理。凡可修复的产品,修复后不得重复计算产量;凡不能修复的产品,应在报告期本年本月止累计数中扣除,并加以说明。跨年度的退货,调整办法同上。
⑶由于自然灾害、自然损耗等属于非企业原因而造成的产品损失,均不必调整已报的统计数字,但应加以说明。
工业产品销售量 指报告期内工业企业实际销售的由本企业生产(包括上期生产和本期生产)的符合质量要求或订货合同规定的技术条件的工业产品的实物数量,但不包括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生产的成品(半成品)实物数量。
产品销售量核算原则 以产品销售实现为原则。即在产品已发出,货款已经收到或者得到了收取货款的凭据时作为销售实现,统计产品销售量。产品销售量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⑴采用送货制销售的,产品如由本企业运输部门发运,以产品出库单上的数量、日期为准;如委托专业运输部门发运,则以运输部门承运单上的数量、日期为准。
⑵采用提货制销售的,以给用户开具的发票和提货单上的数量、日期为准。
⑶委托其他单位代销的产品,以企业收到代销单位的代销清单为准。
⑷采用预收货款销售的,在发出产品时作为销售。产品尚未生产出来,已预收货款或预开提货单的,不应算作销售。
⑸企业出口销售的商品,陆运以取得承运货物收据或铁路运单,海运以取得出口装船提单,空运以取得空运运单,并向银行办理出口交单的数量、日期为准。企业自营出口的产品,在委托外贸部门代理出口(实行代理制)的情况下,以收到外贸部门代办的运单和银行交单凭证的数量、日期为准。
产品销售量统计范围:
①按合同交需用单位的供货量,包括交本期合同,补交上期和预付下期合同;②在国家合同外,按照市场需求企业自行销售的产品;③售予物资部门和商业部门等经营部门的产品;④售予外贸部门供出口或企业自行出口的产品;⑤供给国家储备的产品。
售出产品退货的处理办法:
⑴退回报告期内销售的产品,应从销售量中扣除;如退回报告期内生产的不合格品,还要同时扣除生产量。
⑵退回报告期以前售出的不合格产品,不再调整销售量和生产量;如退回合格品,则作为其他收入计入产品成品库存量中。
⑶退回修理的产品,修理后仍交原用户的,不作为退货处理,在统计报表上不作反映。
企业自用量及其他
包括企业自用量、盘盈或盘亏和其他。
企业自用量 又称企业自产自用量,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已作本企业产量统计的产品又作为本企业生产另一种产品的原材料所使用的数量。如钢铁企业用本企业生产的生铁炼钢,其计算了生铁产量又用于炼钢的生铁数量,应作企业自用量统计。但是,由本企业验收合格入成品库后,作为商品出售给本企业生活用、基建用或行政部门用的产品数量,不作自用量统计,而作销售量统计。如钢铁企业将本企业生产的钢材用于生产维修的产品数量作销售量统计。
盘盈或盘亏 指工业企业的库存产品经过盘点发现帐面记载与实物不一致时,实物大于帐面的差额为盘盈,小于帐面的为盘亏。不论盘盈或盘亏,也不论盘亏数量是否已经上级主管机关批准,都应以盘点后实际发生的数量填报。
其他 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将产品用于展览、捐赠、借出、报废等方面的数量。
产品库存量 指报告期初或期末某一时点上,尚存在企业产成品仓库中暂未售出的产品实物数量。
产品库存量核算原则:
⑴产品库存必须是处于“实际库存”状态的产品。有的产品虽已结束了生产过程,但还没有验收合格,还没有办理入库手续,不能作为产品库存统计。有的产品已经售出,但按提货制要求还没有办妥货款结算手续,按送货制的要求未办理承运手续,仍应视为本企业的产品库存进行统计。
⑵计入产品库存的产品,必须是本企业有权销售的。对于已经销售并已办妥各项手续,但尚未提货的产品,本企业无权支配,这种产品虽然仍存在本企业仓库中,但不应统计。凡企业有权销售的产品,不论存放在什么地方,均应统计。
⑶产品库存不能出现负数。如果产品还没有来得及入库就已售出,应将售出的这部分产品补填入库和出库凭证,并相应计入产品产量中。
产品库存量核算方法:
本企业产品库存量包括:①本企业生产的,报告期内经检验合格入库的产品;②库存产品虽有销售对象,但尚未发货的;③订货者来料加工产品尚未拨出的;④盘点中的帐外产品;⑤产品入库后发现有质量问题,但未办理退库手续的产品。
本企业产品库存量不包括:①属于提货制销售的产品,已办理货款结算和开出提货单,但用户尚未提走的产品;②代外单位保管的产品。
年初生产能力 指企业在报告年初全部设备的最大可能年产量。在企业生产方向和产品品种构成无变化的情况下产品的年初生产能力一般应等于上年年底的生产能力;在生产方向已决定改变或品种构成发生重大的、方向性的改变的情况下,其年初生产能力应按照本年的生产方向、产品品种构成重新进行核算,以使本年年初能力与本年年底能力可以对比。
本年新增能力 指企业本年由于基本建设、更新改造以及从其他企业调入或租用设备而新增加的生产能力。计算新增生产能力必须是正式移交给生产部门的工程,同时应具备下述三个条件:
①设计文件或计划方案中规定的形成生产能力所必须的主体工程、主体设备和配套设备均已建成(即产品生产作业线建成),具备生产设计规定的部分产品或全部产品的条件;
②经负荷试运转,并由有关部门验收鉴定合格,或经负荷试运转,证明已具备正常生产(或运转)的条件,并正式移交给生产部门;
③设计规定配套建设的三废治理的环境保护工程同时建成并移交给生产部门。
如果生产作业线已经基本建成,只是其中个别次要生产环节比较薄弱,或附属设备配套不全,采取某些措施后,经过负荷试运转,证明已具备正常生产的条件,并正式移交给生产部门的工程,也应计算新增生产能力。
下列情况不能计算新增生产能力:
①主体工程虽已建成,但设备尚不配套或缺乏正常生产的附属辅助工程,因而不具备正常生产的条件。
②虽然已生产了设计规定的产品,但系采取临时措施(如厂房尚未建成,临时安装部分设备,或缺乏主体配套设备,临时利用代用设备等),不能保证正常生产。
基建新增能力 指利用基建拨款、自筹资金、国内基本建设贷款以及其他专项资金进行的新建、扩建项目及有关工程,并已竣工投产而增加的生产能力。
基建新增生产能力原则上应按设计能力计算。设计能力指设计文件中规定的正常情况下能够达到的生产能力。在计算新增生产能力数量时,不论建设项目或单项工程在本年何月何日建成投入生产,其新增生产能力都应按设计文件规定的全年的生产能力计算,而不应从本年建成投人生产的日期起计算,也不能按照投入生产后实际达到的产品产量计算。
建成投产的工程,各生产环节的设备已经配齐,符合计算新增能力条件的,应该按工程的全部设计能力计算;各生产环节的设备虽未按设计全部配套建成,但保证生产所需的主体设备、配套设备、主体工程、附属工程都已部分完成,已形成生产作业线,经负荷试运转交付使用单位正式投入生产的,只计算设备配齐部分的能力。改建或扩建的建设项目或单项工程新增生产能力,按设计文件规定新增能力计算,如无设计能力资料,可根据验收时鉴定的净增能力计算,即改建、扩建后全部生产能力(或年产量)为改建或扩建项目的新增生产能力。
更新改造措施新增能力 指利用企业基本折旧基金、国家更新改造措施预算拨款、企业自有资金、国内外技术改造贷款等资金,对现有企业原有设备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或更新原有设备而增加的生产能力。
本年减少能力 指企业本年因设备报废、拆除而减少的生产能力,矿山、油田等由于地质情况发生变化而减少的能力,以及由于企业关、停或自然灾害及其他原因而减少的能力。凡是减少的能力,一定要经过上级主管机关批准。关闭企业的生产能力,不论这些设备暂时由关闭企业保管,还是调往其他工业企业移作另一种用途或已破损不能使用的均应全部计入减少的生产能力。另外,关闭企业由于年底撤销,生产能力已全部废弃不用,因而年底生产能力应作为“0”计算。
年末生产能力 指在报告年末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综合平衡能力。计算公式为:
年末生产能力=年初生产能力-本年新增能力-本年减少能力
在开工企业中,年底季节性停工企业和年底临时性停工企业,要按本年内正常生产时的情况计算年末生产能力。年末生产能力包括暂时停工企业的生产能力,不包括已经关闭停止生产的企业的生产能力,也不包括因缩小生产规模而外调的生产能力。
能源购进量 指报告期内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费的本年及本年以前购入的(包括借入和调剂串换的)各种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生产企业用于本企业生产方面的自用量视同购入量统计。不包括企业自产自用的二次能源。
能源消费量 指报告期内工业企业各种能源消费量的总和,包括工业生产能源消费量和非工业生产能源消费量。
工业生产能源消费量 指报告期内工业企业直接用于产品生产过程的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和工艺消耗的各种能源。包括基本生产系统能源消费量和辅助生产系统能源消费量,即各基本生产车间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数量和专为基本生产车间生产产品提供一定条件的辅助生产系统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数量。
非工业生产能源消费量 指报告期内工业企业除生产用能以外的其他能源消费量。包括企业所属的产业活动单位所消费的能源,以及企业附属的文教、卫生、福利设施如学校、医院、食堂、幼儿园等消费的能源。不包括企业内非工业生产二级法人单位如农场、建筑公司、运输公司等消费的能源。
能源库存量 指报告期某一时点上工业企业实际结存的各种能源的数量。按观察的时点不同通常分为年初库存和年末库存。年初库存指一月一日的库存量,亦即上一年度十二月三十一日的库存量,二者必须一致。核算库存量的基本原则是“谁保管,谁统计”。
综合能源消费量 指报告期内工业企业生产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根据企业生产活动的性质不同,分为非能源加工转换企业和能源加工转换企业。
非能源加工转换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 指购入的各种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消费量的总和。
能源加工转换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 指扣除向社会提供的自产二次能源后的消费量。计算公式为:
综合能源消费量=购入能源消费量-由本企业加工转换的二次能源生产量+由本企业加工转换的二次能源自用量
能源加工转换投入量 指工业企业为生产二次能源产品而投入加工转换装置的各种能源消费量。不包括加工转换装置本身的工艺用能,车间用能,辅助生产系统用能,经营管理用能和非生产用能。
按能源加工转换投入类别分:①火力发电和供热:指电站锅炉、燃汽轮机、内燃机等消费的煤炭、原油、燃料油、柴油、天然气等能源。②洗煤、炼焦、炼油、制气:指构成洗煤产品、炼焦产品、炼油产品、制气产品等实体而消费的各种能源(洗煤投入的为原煤,炼焦投入的为洗精煤或原煤,炼油投入的为原油,制气投入的为煤炭、焦炭、燃料油等)。
1 卫生统计学网络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的建设
我校blackboard系统平台为网络课程提供了教学组织管理、交流互动工具、考核管理功能、管理统计功能4个独立的功能模块。这4个模块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通知、课程信息、职员信息、课程文档、作业、Books、交流、外部链接和工具等[4]。其中, “课程信息”主要包含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 学生通过浏览信息可以明确卫生统计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程文档”则包含了完整的多媒体课件、统计软件、PBL案例、调查问卷、量表和数据等等, 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的意义主要在于教学中的难点和扩充的新知识, 课本上不够详细或简略的内容在课件中会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更形象直观的进行解释, 因而学生可以在网络课程中下载课件以复习和巩固知识;而提供卫生统计学中常用的SAS、SPSS和Epidata等软件的下载则可以方便学生录入和分析数据。“作业”中及时为学生提供练习题的正确答案, 并提供考试题库帮助学生掌握考点。“Books”和“外部链接”提供有益的书目或网络资源链接, 为学生扩充知识提供方便途径。“交流”是进行异步和同步交流协作的重要工具, 通过虚拟课堂、讨论板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 卫生统计学网络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卫生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强调本学科理论的系统性, 与医学科研联系不够紧密, 对其应用性和实践性重视不够。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 “照本宣科, 依葫芦画瓢”, 不能举一反三, 在医学科研实践中常常误用或不恰当运用统计设计方案和统计分析方法或是不恰当地解释和报告统计分析结果[5]。因而, 在实践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网络课程, 克服学生统计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脱节的突出矛盾, 培养其统计思维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
在卫生统计学实践教学过程中, 主要从案例讨论和课题实践两方面来进行。案例讨论 (尤其是错误案例分析) 是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最佳方式, 课堂上的案例讨论由于学时的限制, 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课余时间, 学生可以进入网络课堂的PBL案例部分, 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选择案例的难易级别, 由浅至深的学习, 教师则可在网络课程中与学生共同讨论, 解答学生的疑惑, 也可将发现的共性问题在课堂上一并进行总结分析[6]。案例讨论是连接卫生统计学理论与实践的纽带, 可以减少学生在实际应用卫生统计学知识时出现错误的机会。
课题实践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最佳途径。采用自主协作型学习模式进行教学,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可自选感兴趣的课题方向或选择教师提供的若干课题方向之一。各小组根据教师在网络课程中提供的参考资料, 围绕课题方向合作完成开题、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问卷的设计、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直至论文撰写的科研全过程。在此过程中, 学生不仅提高了查阅文献、获取信息的能力, 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还提高了统计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经过课题实践, 学生接触和参与了实际的卫生统计学科研工作, 拓展了科学视野, 锻炼了实践能力, 同时激发了探索和学习的热情。
3 卫生统计学网络课程的实施效果
我们从2008年开始开展了传统教学与网络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为了考察新模式的教学效果, 对2009年实施网络课程教学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重点了解学生对网络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同时还调查了学生的态度感受、学习收获等。
调查结果显示, 对于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的内容, 91.2%的学生同意或非常同意“网络课程中教学实用知识相对较多”, 88.4%的学生同意“实现了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对于考试的形式和内容, 79.4%的学生认为“与教学联系紧密”, 83.2%的学生认为“能反映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对于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 96.8%的学生认为网络课程在这门课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94.3%的学生认为网络课程很好地扩展了这门课的信息量和理解深度。对于网络课程的态度和感受, 81.2%的学生“非常喜欢通过网络与授课教师和学生就课程学习问题进行讨论”;98.2%的学生认为“网络教学环境带来更自由的学习空间”;有90.2%的学生认为“网络课程成为学习的有利工具, 经常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对于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影响调查显示, 79.6%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过网络课程, 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独立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思考处理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统计分析能力、社会交流与协作能力等得到明显的提高, 86.7%的学生认为“通过网络课程他们对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技能有较大或明显提高”。
网络课程的效果评价结果揭示了学生对网络课程的态度、感受及收获, 总的来说, 绝大部分学生对网络课程教学的态度积极, 兴趣浓厚。调查发现, 卫生统计学网络课程促进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 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协作交流能力、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提高也有促进作用。
4 结语
网络课程是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现代教学手段, 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效辅助和补充, 是现代医学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7]。通过互联网把教师的指导、教学思路及内容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考评及反馈意见有机地结合起来。卫生统计学网络课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独立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交流与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使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深度和多角度都有了显著的或较大的提高。同时, 教师在网络教学系统组织实施教学, 使得教师的网络应用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网络教学在未来的医学教学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欧阳群玲.医学网络教学发展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8, 22 (1) :28-30.
[2]孙亚林, 贺佳, 吴骋, 等.构建《医学统计学》课程群的实践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 (6) :1166-1168.
[3]赵晋芳, 刘桂芬, 郭明英.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7, 9 (3) :257-259.
[4]许闽广, 董战玲, 翁启芳, 等.如何利用B lackboard教学管理系统构建生理学网络课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6, 20 (3) :212-214.
[5]丁元林, 高歌.卫生统计学 (案例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6]杨红, 蒋恒义, 徐亮, 等.《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与实现[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 (1) :73-75.
1.乱用止痛药,严重可致死。很多人常会不管什么疼痛都吃止痛药,殊不知,长期乱吃止痛药存在潜在危险。首先是对胃肠道的刺激。阿司匹林、消炎痛等药物可能刺激胃黏膜,引起严重的胃肠反应,诱发胃溃疡,甚至胃出血及穿孔。第二是导致肾脏损伤。第三,可能会诱发心血管疾病。第四,产生心理依赖。另外,由于止痛药掩盖了病情,人们很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比如癌症。
正确做法:如果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急性剧烈疼痛,特别是头、胸、胃、腹部疼痛等,要及时去医院查明原因,千万不可自行吃止痛药。轻微的头痛、牙痛、全身酸痛等,明确原因后,可以买相应的解热镇痛药。但如果连续服用三天后还没有效果,就要去医院检查。最重要的是,自行服用止痛药不要超过说明书规定的最大剂量,也不可自行增加次数。
2.维生素服用过量会变成“毒药”。补充维生素,如果超过人体上限的剂量,就会出现副作用。比如脂溶性维生素,从体内排出的过程比较慢,摄入过多会增加中毒风险。对于婴幼儿而言,过量补充维生素A,可能引起呕吐、皮肤干燥等症状,囟(音xìn)门未闭合的幼儿可能因脑压增高,囟门异常鼓起。维生素D过量不但不能促进骨骼生长,还可能让儿童的骨骺过早闭合,影响骨骼发育。
正确做法:饮食规律的健康人一般不需要补充,已确诊为维生素缺乏的人、偏食或减肥的人、孕妇、消化吸收差的老人和特殊疾病群体,可在医师的指导下适量补充。另外,三餐不规律、常年在高温、寒冷环境中工作、有抽烟、喝酒、熬夜等不良习惯的人,也可适当服用维生素补充剂。补充任何一种维生素都要看清剂量,而且最好不要连续服用5天以上。如果幼儿经过检查发现需要补充维生素D,应在医师指导下选择相应剂量。另外,吃维生素最好别空腹,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比如维生素A、D、E、K。
3.润喉片当零食。润喉片主要有两类,一是含西药成分,常用的有华素片、溶菌酶含片等;另一类是中药润喉片,常用的有银黄含片、草珊瑚含片等,它们含有抗微生物作用的金银花提取物或碘,对细菌有一定的杀灭或抑制作用。但如果在口腔没有炎症,或炎症原因不明确的情况下服用,容易抑制和杀灭口腔内的正常菌群,反而可能引发口腔溃疡、扁桃体炎等疾病。另外,不少润喉片中的成分——冰片,其性质寒凉,可能加重脾胃虚寒,引起腹泻,还容易造成孕妇流产。
正确做法:需要含润喉片的人应该遵照说明书,千万不要过量。使用时要将润喉片放于舌根部,贴近咽喉含服;不要咀嚼、吞咽,少说话;含完药片后30分钟内最好别吃东西、饮水、漱口。胃肠功能不好的人不要长期服用含有冰片的润喉片。
4.乱用创可贴引发感染。创可贴并不是所有伤口的“万能贴”。它的基本作用是止血,不能完全做到抗菌消毒,再加上其吸水性和透气性较差,一旦使用不当,会使伤口感染。不宜使用创可贴的情况有:出血较多的伤口;小而深的伤口;动物咬伤、蜇伤;皮肤疖肿;污染较重的伤口;发生感染的伤口;较重或者创面较宽的皮肤擦伤;烧伤或者烫伤的创面。
正确做法:创可贴只适用于没有伤到肌层、出血不多而又不需要缝合的小伤口。使用中,除非伤口没有被水浸湿或受到污染,24小时内可不用换创可贴,否则都应及时更换。
5.药驾赛酒驾,忽视危害大。“药驾”是指服药后出现嗜睡、眩晕、视物模糊的症状,它是诱发车祸的一个危险因素。一般而言,服用感冒药、抗过敏药、镇静催眠药、抗偏头痛药等药物容易嗜睡;吃了镇咳药、解热镇痛药、抗病毒药会让人产生眩晕幻觉;解热镇痛药、解除胃痉挛药、扩张血管药、抗心绞痛药、抗癫痫药等易使视物模糊、辨色困难,分不清红绿灯。此外,很多慢性病用药也需注意,如降糖药使用不当出现低血糖,服降压药期间血压波动变大时,都会出现头晕、眼花等症状。
正确做法:吃了以上药物6个小时内不要开车。
6.补钙过量,影响孩子发育。婴儿和青春期保证钙摄入量是必要的,但过量补钙、重复补钙、大量服用维生素D,不但影响孩子胃口,还容易出现厌食、便秘及胀气,甚至可能患上肾脏结石、膀胱结石等。同时,高钙摄入还会影响铁、锌、镁等元素的吸收。孩子补钙越多越好是误区;婴幼儿时期补钙是为了预防佝偻病;单纯补钙并不能直接让孩子长得更高。
正确做法:一般而言,0~6个月的婴儿每日需要钙摄入量300~400毫克,但4个月以内的婴儿,每天母乳所产生的钙就完全可以满足其生理需要;1岁以后每天500毫升奶加上其他食物中所摄取的钙,就可满足钙需求量了。孩子缺钙,其实大多是缺乏维生素D造成的,补钙的同时应补充维生素D。2岁以上的儿童,多晒太阳、调理膳食即可,不用额外补钙。若被确诊缺钙,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补充。其实,最好的钙源还是食物,豆制品、奶制品、鱼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另外,晒太阳和户外运动是最佳天然钙剂,多带孩子去户外玩耍比吃钙片有效得多。
7.服药方式不正确。用药方式不正确也会让药效打折,甚至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比如缓控释片等剂型的药掰开吃,可能加重不良反应;吃头孢类抗生素期间喝酒,可能出现面部潮红、心悸、呼吸困难甚至过敏性休克等。
正确做法:一般药物需要整片吞服,尤其是缓控释剂,如果药片上有一道划痕,说明该药片可以掰开吃;有一些特殊的药物需要嚼碎,比如治疗胃酸过多和溃疡病的复方氢氧化铝片以及酵母片等;口服胶囊时,不要把其中的药粉倒出来服用;运动前最好别吃降压药;高血压患者血压突然增高时(低压在100毫米/汞柱以上),可立即取1片硝苯地平嚼碎后含在舌下,能起到迅速降压的作用;服铁剂时不要喝茶水,要少吃油、喝豆浆等。
8.用水服药有讲究。吃药时一口水咽下去就完事,用饮料、牛奶等送服都是错误的做法。另外,喝水不够也会有危险。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特别是服用部分抗菌药物,比如磺胺类药物等,其代谢产物对肾脏有一定影响,甚至可在尿中析出结晶,引起泌尿系统损伤。
正确做法:服用大多数药物,至少喝150~200毫升的水,如服用胶囊剂,要增加饮水量,否则胶囊易粘附在胃壁上,导致局部浓度过高,刺激胃黏膜;吃抗痛风药、排结石药后,要大量喝水,一天的饮水量应在2000毫升以上;吃硫糖铝、氢氧化铝凝胶等治疗胃溃疡的药时,需要少喝水甚至短时间不喝水,这是因为药会在胃内变成无数不溶解的细小颗粒,像粉末一样覆盖在受损的胃黏膜上,这样胃黏膜才能免于胃酸侵蚀,慢慢长出新的组织把溃疡面填平。如果多喝水,药物被过度稀释,治疗作用会减弱。同理,吃复方甘草合剂、止咳糖浆等镇咳药后,也不宜马上喝水;吃完药后最好不要马上躺下,应活动10~20分钟。
9.靠药调理经期危害大。遇到重要考试、比赛等,用药物让月经推迟或提前,打破原来的生理规律,这种方法不可取,容易导致月经紊乱。
正确做法:建议不要经常利用药物来改变月经规律,如果有特殊情况,应该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切不可自行买药随意服用。
10.盲目输液。输液的风险远高于打针、吃药。药物通过静脉注射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虽然发挥药效更快,但如果有不良反应,往往也更快,更严重;输液带来的操作问题,也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反应。
正确做法:牢记能口服就不选择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就不输液的原则,如果在输液过程中遇到心慌等现象,一定及时向护士报告,切不可自行调节输液的速度。
【卫生统计学名词解释】推荐阅读:
卫生统计学论文12-11
卫生统计学复习笔记07-25
卫生统计学复习材料01-30
基本公共卫生统计报告05-30
医院卫生统计汇报材料07-19
卫生统计工作计划03-09
旅游统计学名词解释06-13
统计学专业名词中英对照03-03
名词解释题——银行会计学06-15
工业统计指标解释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