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活动反思

2024-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活动反思(精选12篇)

数学教学活动反思 篇1

通过教学活动的实施,我总结以下几点:

1.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活动中首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制定出适合本班孩子的教学目标,才能把握好本节活动的重难点,然后再进行活动的准备及设计。孩子对已有的经验能进行讲述,所以我利用谈话导入,激发孩子大胆讲述的愿望.2.动静结合,学习并理解民间故事。

在第二环节中,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我采取了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不光老师提问,孩子回答,本环节美中不足的是应该给每个孩子一次机会,让他们都模仿一下参与到活动中。当老师提问:你认为谁是最强的新郎?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回答,有的说太阳,有的说围墙......所以这时候我利用图片展示的形式,让孩子理解每个人、每种事物都有自己强大的一面,也有自己的弱项。

3.游戏结束并进行拓展。

数学教学活动反思 篇2

一、备课时要翔实地写出学生的学习活动

我在研究中发现, 不少教师在思想上认同“学生是主体”“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但一到课堂上就不由自主地“一问到底”, 遇到疑难就将结论告诉学生, “主体”“过程”都成了泡影。产生这种认识与实践脱离的原因是缺少一种把先进的教学思想转化为师生的教学实践行为的中介, 备课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在备课中把传统的“教学目标”改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详尽地写出学习该课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学习目标, 尽量用具体、明确、可操作的外显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的学习行为 (如说出、画出、算出、举例等) , 避免用“理解”“了解”“掌握”等内显行为动词在“教学过程”栏分项写清教师的组织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组织活动”主要是指教师设计的主要问题和起步性引导、过程性引导和终结性引导的具体方案。“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指教师设计的提供学生学习知识、操作练习等具体方案, 要用外显行为动词写出学什么, 怎样学。

二、教学中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1) 在游戏活动中学习。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特殊年龄特点, 他们天性比较活泼且爱玩游戏, 因此, 教学中应当结合低年级学生的个性特点, 在课堂上加入一些趣味游戏, 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认识图形》这一课, 一开始我就让小朋友做一个游戏, 出示学具袋, 里面装了学过的图形卡, 让小朋友来随便摸一张, 说出它的名称, 其他小朋友当裁判, 如果他说对了给他鼓鼓掌。然后让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 拼出美丽的图形, 并根据图形想好一句话, 他们有的拼成松树, 有的拼成机器人, 有的拼成蜻蜓, 我就对表现好、想象力丰富的学生给予表扬。这样, 学生在欢乐、愉悦的环境中求知、求乐, 共同享受游戏的喜悦, 并从中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作用, 真正达到了“启智于动, 怡情练志”的目的。

(2) 在具体实践中学习。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学生建立理性认识的过程, 通过这种形式, 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而且对于知识的理解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有利于其更好地掌握。例如《圆锥的体积》的学习重点、难点是理解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原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时我将学生分成小组, 发给他们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细沙和白纸, 结合黑板上的思考题让他们动手操作, 学生从中明白了“把圆锥里装满细沙向空圆柱里倒, 倒了3次刚好将圆柱装满, 所以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最后, 我再通过电脑演示给予证明。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以思促动、以动启思”, 学生从玩中轻松地领悟了知识, 发展了能力, 较好地达到了预设的活动目标。

(3) 在情境体验中学习。“情境体验”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能够有更好的情景去理解和掌握知识, 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和学习效率。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 我设计了“唐僧师徒智过分数城”这一活动, 通过一边讲学生熟悉的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 一边提出活动方法:“凡过城者, 均须在分数箱内抽取一张卡片, 卡片上有一道题, 解答正确方可入城。同行的几个人可解答同一题, 但解法不能相同, 也可另行抽取卡片解答。”说完有四个学生自告奋勇上来扮演师徒, 抽了一张卡片, 题目是:填空:12/ () = () /20=3/ () , 此时, 他们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活动中了, 成了活动的主角, 各有各的想法, 最后全部顺利过关。他们的主体意识就这样逐步形成、巩固和强化。当然, 最后教师应做好活动的评价工作:A.对各组分别参与的角色活动情况进行评价;B.对各组完成活动任务的策略、合作、纪律情况进行评估。活动教学在情境体验中善始善终。

(4) 在合作互动中学。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对人才的需要, 我校已逐步摸索出一套在班级授课背景下的“小组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在分组学习的过程中互相交流, 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由于组员的知识基础不同, 他们对同一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 通过小组学习, 可以达到各层次互补的效果, 加强他们的学习能力。此外, 教师在进行小组学习时尤其注意要教给学生有效的活动方法和程序 (包括必要的纪律教育) , 正确处理好活动中的师生关系,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不断成长, 在参与和合作中不断成熟, 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

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反思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 方法

一、高中地理教材的相关活动内容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能力的教学内容。湘教版高中地理作为必修类课程,在活动设置方面主要分为:思考、探究、实践三类。在整个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地理I》《地理Ⅱ》《地理Ⅲ》三册教材,活动共计有193次。如何根据活动内容做好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讨论类的活动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增加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深度。在进行此类教学活动时,一方面应利用学生间的相互影响力设置若干的团队活动内容。通过划分活动学习小组,进行讨论评价与反馈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更有效地把握课堂,而学生也能在团队讨论时更好地互相激励,更好地合作,也就达到了高效学习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做好正确的引导,对地理问题进行有意识有深度的提问与层层导入式的引入。以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进而达到思想的交融与火花的碰撞。

例如,在高中地理I(必修)中,有一项目活动是要求讨论太阳辐射对于影响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进行讨论时,教师首先要学生对太阳活动的相关内容进行资料的收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一阶段的内容作为高中地理初学阶段的知识框架,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有着很大的帮助。在讨论过程中,把其设定为一个辩论赛的制度,学习小组间观点的对垒与思想的交锋非常到位。为了控制好整个讨论的方向,笔者还设定了辩论的时间,精确到秒的发言时间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提炼,学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总结,用最严谨的语言去表达,而且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地理知识的思维逻辑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外,对于此类教学活动,教师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求同存异,以营造出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达到高效教学的目标。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教材活动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决定了整个活动的有效性。因此,要想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应拓展教师自身的思维层面,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对于学生异想天开的想法进行肯定与正确引导。但目前高中地理活动教学中,考虑到成绩的因素,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里教师对于地理知识活动的处理都处于:要求学生读死书,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要问为什么,只要记住就好等情况。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更多的教师对于高中地理活动教材是采取报答案的方法进行教学,甚至还有直接跳过,不予教学的情况出现。这都是因为教师把活动看成是一种浪费时间的事,没有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考虑。教师更多地把学生的学习看成是一种对知识的记忆,而并不在意学生是否有思考与深入。这也反映为高中地理大量的题海战术,教师要求学生记典型等情况。这一方面反映出教师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低估,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目前在高中地理活动教学中教师思想观念的狭隘。目前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需要反思:

(一)活动与学习的区别

这方面反馈到教学实践中,就是教师把活动内容直接视为理论性知识内容。如在进行高中地理I(必修)活动的第三项时,其提问如下:

计算某日所在学校、北京和南北回归线之间某著名城市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直接把其看成是一个地理应用题。直接进行解题分析与思路讲解,然后要求学生进行记忆。这样的教学方法也就直接抹杀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活动的基本意义。在笔者看来,对于此类活动,应首先让学生去想想,如何用这几个条件去得出那个城市的太阳高度角呢,也就是进入“侦探的找线索时间”。在这个时间里,要求学生先把这活动中所涉及到的专用名词进行复习,并以抢答的方式让学生对正午太阳高度的一般规律进行了复习。即,正午太阳高度=90度-欲求点与直射点之间的纬度距离。

得到这一公式后,让各学习小组进行探讨,并讲出各自所持有的思路。并要求各小组派出代表进行黑板上的计算,作为一种开放性小组测试。黑板上的代表与台下的小组成员可以保持沟通,并计时比赛。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甚至有学习能力强的小组已经对一天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下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进行规律总结。接下来,我对各小组代表的计算结果进行了评价,决出了最快、最优秀、最全面的小组。

考虑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我在最后提出一项问题,就是安装在楼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一年四季怎么去调整角度才算是最佳效果。这一题中已经蕴涵了对于太阳高度角的利用与应用,学生通过分析楼间距,太阳能热水器与地平角间的夹角,也就可以达到迅速理解知识、把知识生活化、提高知识应用水平的目的。

(二)教师角色与活动内容的平衡

作为活动内容,无法避免的就是对于现有知识的拓展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已经习惯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甚至已经对于教学产生了一种条件反射。当遇上这种活动内容时,很容易把学生的思考权利剥夺,甚至直接把应让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知识与理论当成新知识讲解了。这样的情况下,要做好教师角色与活动内容的平衡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例如,在高中地理Ⅱ(必修)中的活动题:关于家乡商业网点布局和商业活动的调查中,教师应摆脱自身的包办意识,只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与大纲性的要求。分组时应考虑各组实力的平衡,不限定角度也不限定内容,给学生一个宽广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要求调查报告中规定要有图表、要有数据、要有实例但不能规定怎么样去研究、去什么地方研究、去哪些网点研究等等。这样的平衡才能做到兼顾学生的自主性与教师的指导性。适当的跟踪与指导是必要的,确保调查的公正无误也是必要的,但重在坚持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三、结语

作为一名教师,在高中地理活动教学中,应认清活动性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小论文、演讲、海报、漫画等各种方式进行活动手段的丰富。总的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才能做好高中地理活动教学工作。

数学活动教学反思 篇4

具体这节课来说,我首先先渗透了科学课的.内容,让孩子说说在春天都见过那些花,然后通过看课件了解到春天中不同花的特征及颜色。之后,我出示了三棵大树,一棵红树,一棵黄树,和一棵蓝树,我就对孩子说,春天来了,小树都发芽长出小花来了,那么红树上应该长什么颜色的花呢?黄树上呢?蓝树上呢?问题一提出,孩子们就个个踊跃的回答出,红树上长红花,黄树上长黄花,蓝树上长蓝花,之后,我又让孩子们每个人拿着周二上午自己折的不同颜色的花贴到大树上,结果只有一个小朋友贴错了,把蓝花贴到了黄树上,通过孩子们自己的发现解决了错误。对于这个环节,主要是巩固了孩子对颜色的认识。

接下来是对“5以内点数”的教学,是通过“蝴蝶采花”的活动来进行的,根据蝴蝶下花的颜色及点子数用相匹配的色的水粉颜料进行水粉印花。这一环节主要是学习5以内的数以及5以内的匹配。

之后对孩子进行的是各区域的活动,我准备了数学区,美工区和娃娃家三个区域的不同材料,先让孩子自己选择区域,然后进行活动。

在数学区中,我设计的活动是“小卡片找家”,我在每个家(学具盒)中都贴上了不同颜色以不同形状的卡片,并在卡片右下方贴上了点子,主要是想让孩子通过看卡片看点子,帮小卡片找对家,从而达到相匹配的目的。整个活动下来,我发现只有两个小朋友拿错了,通过指导,也能理解掌握了。

在美工区,我设计的还是上面“蝴蝶采花”内容,因为前面课上已经讲述过类似的知识,所以三位小朋友很快就做好了,而且做的非常正确,并且材料整理的干净整洁。

在娃娃家,我设计的活动是“超市购物”,孩子们通过图片和点子数去“超市”购物,并把买回来的图片贴到点子后面,贴完后还让孩子们互相检查一下图片数量是否和点子数很相符。这一活动也只有两名小朋友做得不对,我觉得可能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问题从而不知该如何处理,并不只真正意义上的不会。

数学教学活动反思 篇5

本次教学活动以游戏为主线,通过游戏形式,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图形排序的规律,并用完整的语言描述自己观察到的排列规律和自己操作的排列规律,让他们在不断的观察与操作中学习有规律的排序,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其次,在环节的设置上,我采用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方法,使各个环节,环环相扣,过渡自然,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本次活动在组织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自身语言的表述能力要加强提高。

数学活动《云和雨滴》教学反思 篇6

细节描述:

细节一:出示四片下雨的云朵,谁来说说哪片云朵的眼泪最多,为什么?(3号云朵)说说你的理由(下面有好多的雨滴),那么我们一起来帮他数一数这片云朵有多少滴眼泪?谁数好了马上举手,这样老师就知道你数好了。

细节二:请数对的小朋友举手,谁来教给我们你是怎么数的?(我是手指头指着数的)那手指头怎么指着数才不会数错呢?(老师,我是这么数的,每一排都有5滴,有4排,那么加起来就是20了)看来你已经很厉害,会5个5个一起加,老师把大拇指奖给你,那么还有谁也有好办法呢?(我是从上面这样一排一排地数下去的)上面的哪边开始数的?(右边)那我们也学着他的办法来数一数吧。(还有还有,我是竖着从上面开始数的)这也是个不错的方法哦,我们也学着他的.方法来数一数吧。那么我们再用这几种来把其他的几片云朵的眼泪也来数一数,看看谁数得又快又对。

评价分析:

因为在导入环节中有提到雨滴是云朵的眼泪,所以在整个活动中,我把雨滴就定义为云的眼泪。而我在细节一这个环节中没有让幼儿进行一个一个数,再请幼儿说说谁的眼泪最多;我是先让幼儿进行观察,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哪片云朵,并来说说自己的理由,相信由幼儿自己观察出来的会比老师教的印象会更深。幼儿说出了哪片云以后再由所有的人一起来验证他说得对不对,为什么?从而来找到那个正确的答案。

在细节二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幼儿有哪几种方法,而是发挥了同伴的力量。让幼儿自己寻找答案,在观察中寻找答案,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当然也在这其中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所思所悟:

其实孩子们的能力比我们想象的更要大,孩子的想象力也是无穷的,我们不能限制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要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主动性,在数学活动中进行自由的探索,最终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答案。从孩子们的作业情况来看,孩子们对于这个知识点掌握得还是不错的,只有个别几个孩子在作业中出现连线较乱的情况。

数学教学活动反思 篇7

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有着自己的特点:进校时数学比较差的人偏多, 学习数学的热情比较低, 学习的目的比较短浅 (60分万岁) , 缺少升学的压力, 专业知识对于基础课程的冲击, 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差, 老师的教学方法必须有相应调整, 在解题活动中也要有自身的特点.

一、问题的提出必须吸引学生的眼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按照我们常规的要求, 数学解题活动主要是利用认知结构 (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 对抽象的形式化思想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 是数学符号及数学命题在人的大脑里的内部操作过程, 也就是一种思维活动.这就必然导致数学解题教学是一个让学生体验数学思维的过程.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 你必须在所给的题目上, 给出相应的背景, 让学生有一定的兴趣和认识,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就会不知不觉的进入了体验数学思维的过程.譬如:△ABC中, 已知AB=100 m, AC=80 m, ∠A=120°, 求BC=?对于这个问题, 如果在授课时增加背景:地质队员在勘探一个山洞的直线距离, 已知能勘探到的边和角, 再求边.学生会由于背景的吸引, 然后进一步的去认识怎么去解决问题, 然后根据上课的讲解相应的例题来得到答案, 并且自己有所收获.

二、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错误之一——计算

由于是职业学校的学生, 相当部分的学生初中、小学的数学的差与计算的差是联系在一起的.多年的职业学校的教学, 使我看到undefined不会觉得惊讶, 也使我批改到了A, B两点的距离|AB|=-100 m这样的作业不再是大发雷霆.出现这种错误的学生是缺乏检查的习惯, 对于学习是没有什么兴趣, 如果此时老师一味的批评只会使得学生更加讨厌数学, 耐心的讲解是比较好的方法.所以教师在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中, 注重解题方法的培养之外, 还得让学生加强数学计算, 少犯计算错误, 那么他们对于数学的学习会有一定的改观.

三、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错误之二——自认聪明

对于相当部分的职业学校的学生, 学习的压力够不成他们学不好的原因, 他们都很聪明, 并且能动脑子, 只是将脑子动的不是地方, 反而影响正常的学习.数学也是如此, 在解决x2<9的计算的时候, 虽然老师上课细致的讲解过, 但有些自作聪明的学生, 上课不认真听讲, 考试期间就会得出这样的结果:x<±3.原因很简单, 在不等式的两边开了根号.对于这种解题的自作聪明的错误, 耐性的讲解以外, 课后的辅导是必不可少的, 这也是职业学生需要老师督促的地方.

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错误之三——只要给我一个公式, 我能解决全部题目

这些学生是在职业学校里最普遍的学生, 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懒惰, 没进取心, 学习得过且过.用他们自己根据阿基米德的“给我一个支点, 我能撬起地球”这句话改编的“给我一个公式, 我能解决全部题目”这句话来理解, 他们明确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但问题就在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最基础的公式.这在高职书第三、第四册的三角函数这一块内容中体现的特别明显.在运算sin4x-cos4x-2sin2x的时候, 学生最想知道的公式就是sin2x+cos2x=1, 因为上述计算题的运算都是围绕这个公式来展开, 可以得到最后的结果为-1.所以, 对于这样的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 必要的默写也是必不可少的.数学的教学正在向文科的方向在发展, 毕竟, 学生不能够掌握好相应的公式, 再强的解题思路也是做不出题目的.

五、数学解题过程之回顾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的反思活动 篇8

一、教师的教学反思环节

教学反思实质上是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反思对象,对自己的教学全过程进行理性的回顾和剖析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评判与自省的过程。教学反思不是一般地回顾课堂,而是挖掘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剔除课堂教学中的无效环节和思维方式,对存在的问题通过重新设计、改进方案以解决。

1.反思备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如上战场一样,无准备的队伍肯定要吃败仗的。教师要上好课,起作用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必要条件,就是备课。备课是是上好课的前提,反思备课又是备好课的前提。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反思对备课的认识。但目前仍有部分教师对备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有不少教师认为,备课仅仅是个形式,没必要那么考究的;有的教师认为教材简单,教案备得十分简单,有的甚至在书本上画几个记号就算是备了课。教材虽然简单,但其内涵却极丰富,需要教师帮学生深入挖掘与拓展,从而透彻理解思维流程与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践证明,好课率与详案率呈正比。有的教师认为备课就是把别人的优秀教案拿来抄就行了。别人的优秀教案是别人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决不能代替自己的思考与实践。也有的教师认为备课年年写没有必要,拿旧教案上课就行了。此类教师迷信旧教案,以旧代新,墨守成规,以不变应万变,必定上不好课,教学质量必定差。

2.反思教学设计。首先,要反思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同于教学目的,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是用“学生学会了什么”来表示的,而教学目的是一种理想状态,甚至可能无法实现。例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思考问题时,不到苦思不解时,不启发他;不到有所领悟时,不启发他。但要注意应使学生思考跳一跳,够得着。使学生体验到思维的快乐。其次,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有的教师经常这样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不出来”。碰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深刻反思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思维的深度不够,还是教师讲解与点拔的不到位,或者是教师的期望值过高等等。

3.反思教学中的闪光点。所谓“闪光点”就是教学过程中的独特、新颖、成功之处,是师生在课堂中积极互动的成功表现。对教学过程中达到或超过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鸣、取得良好效果的做法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创新、升华,供自己以后或他人在教学中使用。每节课的成功之处是不一样的:或许是巧妙新颖的引入;或许是流程的深入浅出;或许是学生思维的创新;或许是学生在拓展中活动了锻炼,培养了能力。只要教师在课堂上积极抓住学生学习的兴奋点,随机生成精彩的环节,就会使之成为课堂画龙点睛之处。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与教学展开过程中的亮点,不仅可以作为以后教学的参考,提高教学效率和师生互动的合理性,更能为以后教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4.反思教学中的缺点。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再好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教师必须对此进行回顾、剖析、梳理,找出形成原因,分析关键因素,探究解决策略,形成新的教学环节。首先要抓住盲点进行反思。所谓盲点,就是事先没想到、估计到的情况。如一次没有成功的活动探究,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步骤烦琐的解题过程,甚至由于某种原因对学生创造积极性的挫伤等。教师在课后应该将知识遗漏、重难点讲解欠佳、教学程序不尽如人意之处等原因找出来,想出解决的办法,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其次要抓住习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反思。通过练习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也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个别的,有些是普遍的,也有些是教师意想不到的。教师应及时记录下来这些问题,并及时反思,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症下药。

二、学生总结反思学习环节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数学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养成学习反思与反思记录的习惯,让他们学会用眼睛去发现,用头脑去思考。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反思学习,积极为学生提供学习反思的机会,使学生反思成为学习中不可替代的一个环节。

总结反思是学习之母,在学习完一节或者一章的知识内容后,教师可通过总结罗列知识点和一定的习题训练,给学生提供一个判断选择、反省思维的过程,让学生在独立、分组或团体的形式上,通过观察、记录、分析,自我发现其原有认知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完成由疑难不确定到解疑确定的任务;在学习结束后,对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的路径、规律和方法的掌握、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变间接的学习动机为直接的学习动机,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获得能力的提升。如,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错题反思本,剖析自己在课堂笔记、作业与考试中出现的一些思维缺漏与盲点,及时更正并写下自己的反思。

语言活动教学反思 篇9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言活动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言活动教学反思1

今天我执教了小班语言活动:《半个蛋壳》,在设计活动的时候,我能够立足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充分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较全面的考虑各个细节的处理,使得活动方案比较完整、全面。但在实际教学中,我还是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下面我想结合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执教感受。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在定教育目标的时候,我从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进行了确立,第一方面:引导幼儿联系生活经验大胆想象,发展想象力和思维力。这个目标我觉得还是达成的比较好的,我通过出示实物蛋壳,蛋壳不同位置的摆放以及各种蛋壳像什么的图片帮助幼儿拓展想象空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的情绪还是相当积极的,在较大程度上拓展了幼儿的知识面。第二方面:培养幼儿认真倾听故事的习惯。这个能力目标的达成也很不错,通过木偶、故事动画片等生动、直观的教育手段加强幼儿倾听故事的专注度,提升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第三方面:乐意表述自己的想法,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我觉得今天这个目标的达成做的不够好,首先是没有能够给予孩子们很多的讲述机会,幼儿回答问题的面不够广,跟说、集体学说等的讲述手段用的太少。

二、活动流程的完成情况

预设的教学环节主要有三个部分。开始部分,讨论半个蛋壳像什么,这里是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启发幼儿想象的一个讲述环节,运用了实物蛋壳来启发幼儿,但是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实际水平,所以运用了一些画好的图片以降低幼儿的学习难度;第二部分,听故事这是整个教学的重点,利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提升讲述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可能一些细节的处理不是很到位,如过渡语言的设计,提问的设计等,再有就是对幼儿学习讲的语言没能精确定位,所以导致整个教学中孩子们讲述的内容比较少。第三部分,玩半个蛋壳,想象我的蛋壳可以做什么?这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梳理、提升过程。通过教师的个别提问,让幼儿相互交流以及讲给客人老师听等方法,这个部分中孩子们都能带着要求去探索,也有一定的语言交流。所以整个教学的流程来看较完整,也能考虑到从简到难,逐层递进,动静结合。

三、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我将教学难点定位在“从半个蛋壳,拓展想象力,启发幼儿说说半个蛋壳像什么?和老鼠皮皮将半个蛋壳当什么?这两个问题的讲述上。”为了突破难点,我运用实物蛋壳和教师示范画的蛋壳想像画,引导幼儿展开想象,孩子们还是很好的发散了思维力。教学重点定位在“从童真、有趣的故事中,提升倾听、讲述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利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提升讲述能力;故事的提问也设计的比较到位,能抓住故事内容的重点、难点部分,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不足的地方就是提问回答的幼儿人数不够多,还有就是讨论、集体跟学等运用的太少。所以重点的突破稍微欠缺了点。

四、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

通过此次的教学活动,我觉得比较成功的是: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关系相当融洽,孩子们能跟着老师的思路,以积极、专注的态度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也能通过教具的运用、自身的教学魅力来吸引孩子,使孩子们的注意力牢牢的被吸引住。可以说,教师为孩子们构建了一个快乐、有效的课堂。教师能真正的做好孩子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和鼓励者。

比较突出的不足是:在故事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孩子们讲述的机会太少。对于小班幼儿而言,要给予他们跟说,集体学说等机会,以丰富幼儿词汇,提升完整讲述能力。在语言教育中,尤其是小班幼儿,重复讲述的机会应该增加。

通过此次的教学方案设计、课堂教学展示、课后反思教学,让我对自己的不足有了更深的认识。

语言活动教学反思2

本次语言活动是幼儿比较感兴趣的故事欣赏,从一开始,幼儿的兴趣就较大。活动开始的几个开放性问题,幼儿虽然举手的很多,但是后来的答案幼儿有许多都是重复的,缺乏了一些想象力。幼儿对于故事内容理解,基本能体会出其中的意思与所蕴含的情感,特别是最后小蜥蜴将枫叶送回来后,起初幼儿在“青蛙会不会将蜥蜴身上的树叶带走”这个问题上纠结一会,但到最后幼儿都能够明白青蛙先生对朋友的关心以及小蜥蜴对好朋友的回报了。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活动的关键。在活动的前半段,我主要采用问答的.方式来让幼儿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在活动后半段中,我保留了故事结尾,让幼儿有大胆想象的空间,并且通过讨论来猜测故事结局,这样幼儿不仅可以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来想象故事,还能在讨论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也正是因为如此,同一组的孩子们的想法都有些相似,而我在活动中请的幼儿太多了,只要每组请一个即可。最后,让幼儿完整地欣赏故事是必不可少的,并且通过提问幼儿“你最喜欢故事中的谁”来让幼儿感知青蛙先生与小蜥蜴身上相似又不同的美好品格。故事看似简单,但要让幼儿想象、讨论、理解、表达都不容易。活动前半部分是单纯的教师提问幼儿回答,有些简单了,可以再以多样的形式来呈现。

语言活动教学反思3

在进行活动前,为了让孩子学会欣赏雨景,我特意在不经意时用优美的语言描述雨景引导孩子欣赏,做好课前的经验准备。在活动中,为了引出小雨滴到了哪些地方,我期望孩子回答是在一些物体上。当我把问题抛出去,孩子的回答让我有些茫然,孩子说到南昌、广州等地方。我马上感觉到我的问题问得不好,问之前应有所铺垫,如小雨滴跳到船桨上、小手上,再接着问就比较合适了。

为了将孩子引入散文诗的意境,我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当我朗诵完我观察到孩子们的脸上溢满陶醉的神情,还想听下去,看来老师有感染力的语言很容易牵孩子进入意境。趁孩子对这诗歌还很有兴趣,我提出创编,这时孩子很乐意接受,有几个孩子创编得很好,如:雨滴跳到果园里,与苹果说悄悄话。

通过这次活动,我认为老师提问时应事先多考虑,然后再选择合适的问题来提问,既让孩子打开思维,又可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开展活动时要时时融入情境中,这样才有感染力,活动也更容易获得成功。

语言活动教学反思4

作为教师,对故事教学中往往不是只讲一遍的而要讲多遍,都要注意方式的变换,才能幼儿倾听的积极性。而我在上《唱歌比赛》时讲述第一遍时就直接用上教具,已经发现有幼儿开始把注意集中在挂图上,对故事的倾听兴趣不高,在给幼儿第二,三遍讲述过程中还是简单的用了挂图的形式,没变换方式,以至在讲述第二遍的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更加不集中,甚至有的幼儿开始互相说话,因此整个活动来看效果不明显。其实现在来看,其实一般讲第一遍的时候,以不用直观的教具为宜,因为直观的教具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不利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

在故事中的提问,对于小班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只能是一些简单,细小的问题。而不能像中大班的那样以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让他们连贯的回答,而我没考虑到小班的水平,在上《唱歌比赛》时,提了一个问题,我说:为什么小猫能够得第一名呢?它是怎么唱歌的?

对于提出的问题发现幼儿没有一个答的出来,因为问的句子什么意思其实幼儿都还没听明白,以至于幼儿都不知道。其实作为教师要引导幼儿去回答,我们说答案虽然长些,但不要求一个幼儿连贯的回答,教师自己或智力较高的幼儿示范,再让幼儿按顺序联系连贯的讲述,这样的效果会要幼儿跟容易接受、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回答不出的或回答错的了的幼儿,教师不应该表示厌烦,而要肯定他们愿意回答。教师应该是启发和提示,尽量帮助幼儿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总之,要让全体幼儿都回答问题的机会,以提高语言能力。

语言活动教学反思5

秋天是一个万物生长成熟的季节,也是一个多彩的季节。到处瓜果飘香,树叶飘飞,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强烈,好想去发现和探索。我们班的主题是随着季节、气候等实际情况而定的。在进行语言活动《落叶》前,我利用户外散步的时候,引导孩子们俩观察树叶和落叶的区别,也可以请幼儿在看看、摸摸、闻闻等利用多种感官来感知落叶的特征。并请幼儿来说一说,落叶像什么?扩散尝试一下幼儿的思维,为完成目标3,尝试仿编做准备。

基于对大班散文诗《落叶》的了解和本班孩子的时期情况,我把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定位为:

1、知道落叶是秋天典型的季节特征。

2、欣赏散文诗,感受散文诗描写了秋天落叶飘飘的优美意境,想像落叶与小动物之间和谐共处的温馨画面。

3、尝试根据散文诗的结构进行仿编。这首散文诗描绘的意境很美,虽然三问四比较短小,但充满着趣味性。而且每一句之间的句式很差不多,孩子们在边看PPT中的图片,边听老师讲述和提问。孩子们在老师的图片和句式中有所了解,也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想说、要说、敢说这样一个良好的语言氛围。为今后发展幼儿的与语言表达能力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艺术活动教学反思 篇10

艺术活动《鼓上的小米粒》教学活动中,幼儿在学习歌曲的一开始并不是十分热情,后来老师想出了分组进行表演唱的形式,并且请听的小朋友来做“评委”如果觉得好就鼓掌,老师送个大拇指给他们。如此一来以后,幼儿的情绪被激发了起来,除了第一组的小朋友以为外,其他几组都唱的很不错,不但声音响亮,还唱出了轻重的区别。使平时小朋友都不怎么认真积极参与活动的,今天的表现也非常好!

很多教育界的住家们所说的赏识教育,那执教者该用什么样的赏识教育才适合大班的这群小调皮们?可以用到执教者的“送大拇指”这个方式。一开始用的时候效果还很不错的,幼儿也能很快的配合要求,并且出色地完成任务。可是用多了,效果也就开始慢慢减弱。今天的活动也可以想到了何不让同伴来做“评委”呢?想不到效果出奇的好,而且唱的也认真,听的小朋友也都很认真,课堂的常规一下就变好了。连平时不发言不表现的,听得也认真,唱得也响亮

幼儿到了大班都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如果一直用一成不变的方式来约束他们肯定是做不到的,作为老师在这个时候就要灵活应变,而且让他们学会用同伴评价的方式来提高效果,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作文活动课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篇11

教师:同学们,《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一定深深打动了你。鲁滨孙在荒岛上战胜了各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英雄的象征,“学会生存”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板书:学会生存,自我保护)。看到这八个字,你想到了什么?很多学生就会结合去年的交通安全班会内容及加强自我保护等方面安全知识教育活动畅所欲言。

二、情景铺垫,即景训练,发挥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要达到活动的要求,需要在入境、入情、入理的气氛中来训练,这是辅助学习技能、锻炼写作的方法。只有让学生全身心沉浸在作文活动中,从头至尾始终保持兴趣与热情,才能倾吐真情实感,才能畅所欲言聊话题。我们在有关课程中,可以一定的画面情境作铺垫,进入情境体验。我设计主题为“救死扶伤为他人,学会保健为自己”的活动,再现“学生摔伤骨折”“突然晕倒”等情境,让学生自由发挥,以尝试实践的行为来表达所思所感,学生的写作技能、语言、思维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训练。

三、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打下写好作文的基础

教学中还必须在扩大、加深和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唱主角,积极参与,让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禀赋。让全体同学共同参与,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我结合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我校进行的防地震疏散演习,再叫学生们重温了一下经过,他们有步骤地拿书包、捂脑袋、钻桌子。把学生作为训练项目的主角,作文用语栩栩如生。

四、说与听相结合,为写好作文提供保障

作文活动课还得注重学生的说与听,我叫学生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遇到、听到或从媒体了解到的有关自我保护的事情。要求其他学生在别的学生说时从中了解到自我保护的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不同见解。然后共同讨论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只要言之有序,言之成理,都能得到认同。经过长期的训练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更有利于书面语言能力的表达。

五、畅所欲言,好作文划上完美句号

作文活动课,就是通过开展课堂说、听、演、写的活动,训练与作文相关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写就是一节完美的作文活动课的最终表现形式。因此,我试图让学生们打开思路,畅所欲言写最想写的事情。通过正确引导,让学生写出自己最想写出的东西。

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的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活动就是真正的源泉。◆(作者单位:江西省遂川县泉江小学)

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的实践与反思 篇12

任务型 (简称TBL) 教学是“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模式”。即:“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任务型教学活动中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 以模拟现实生活的场景为情境, 以完成任务为动力, 把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贯穿于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通过感知、体验和使用语言来实现任务的目标, 通过向全班同学展示完成任务的结果来感受成功。”

通过不断地学习有关任务型教学的教育理论和去市里观摩一些优质课, 笔者也上了一节任务型教学实践探索课。这节公开课让笔者感悟颇深, 得失兼有。本文拟对其中的任务型教学活动设计亮点与实施结果进行展示与反思, 希望与各位老师共同交流。

一、背景分析

1.学情分析

a.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

b.众所周知, 乡镇中学的生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来自镇上, 另一部分来自镇周边的农村。

c.镇上的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要比农村的学生早3年, 因此, 班级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就先天地存在着差异。

d.初一 (下) 是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高峰时段, 学习比较困难和很困难的学生呈上升趋势。

尽管如此, 班级中英语好的学生还是能够带动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一起进步的。

2.教材分析

a.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Unit10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Second B.

b.本课的授课内容是以日记的形式谈论Bob在度假期间所去过的地方, 所从事的活动和旅游时的所见所闻。

c.本课中的3篇日记均是围绕一般过去时展开话题学习的。要求学生能运用一般过去时的句型讨论过去发生的事情及当时的感受。

d.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应学会用日记的形式记述身边发生过的事。

二、任务设计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设法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 创设丰富的交际情景, 增强语言实践的真实感,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和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进行交际的能力。”

以下是笔者在本节公开课教学中的部分任务型教学活动设计:

任务一:问题导入, 培养自信

在设计本节课的导入时, 笔者将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的单向信息传递的常规课堂导入改为学生自主问题任务导入, 使学生在完成该任务的过程中能进行多向信息传递。

具体操作如下:

Good morning, everybody!It was Sunday yesterday.And I am sure all of you did different things last Sunday.Can you ask your partners in your group what he/she did last Sunday?And you can also use the words—what, where, when, why and how, etc.Each student should ask at least 3 questions and try to write down the answers from your partners in your exercise-books.The questions on the blackboard are for you to choose from.If you finish doing it, put up your hand, please.And we will share what you wrote with the other students.

笔者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了以下问题:

1.Tom, what’s the date today? (Today is Monday.)

2.And What was the date yesterday? (It was....)

3.What was the weather like yesterday? (It was cloudyand..)

4.Wheredid you golastSunday? (Iwenttothe...with my...)

5.What did you...?

6.Why did you...?

7.What else did...?

8.How did...?

9.Who...?

…………

这样的任务导入设计有如下优点:

a.针对我们乡镇中学中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 笔者首先以4句问题提问与回答 (回答部分的省略部分由学生开放性地完成) 作为示范, 复习巩固了本课语法———过去式的用法, 从而降低该项活动任务的难度, 从而激活每一名学生的表现欲。

b.本次活动任务要求每一名学生至少提问3个问题, 这是为了兼顾班级中学习十分困难的学生。3个问题虽少, 但这个数量才会消除他们不知怎么做的畏难情绪, 以增强他们完成这项任务的自信心。

c.5~9句那5个问题的部分提示是为了拓宽学生提问题的内容与空间。此部分任务设计是专门为班级中学习英语有一定困难的中等学生而设计, 这十分有利于任务活动顺利高效地完成。

d.这一由学生完成任务导入的过程, 可以使问题的提问量比教师一个人向全班提问5个问题的提问量提高几十倍 (在相同的时间内, 按每名学生平均提问3个问题计算, 保守计算一个40人的班级可提问120个问题!) 。在该堂课上, 一部分学习好的学生向同伴提的问题多达十几个!

e.让学生把同伴回答的问题记录在练习本上, 便组成一篇记录过去所做事情的日记雏形, 这为本课的日记学习进行了学前铺垫。同时, 在课堂上让学生共享自己所记录的问题答案, 进一步扩充了学生过去都做了不同事情这一信息量, 也为学生学习新内容进行了很好的知识准备。

通过此任务导入的设计, 确保了学生人人参与完成学习任务。每一名学生在参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任务二:角色扮演, 激发兴趣

根据课文中3篇日记的内容, 笔者没有按教材中的要求让学生读Bob的旅游日记, 并圈画出Bob感兴趣的事情和不感兴趣的事情 (Read Bob’s travel diary.Circle the good things about his vacation.Underline the bad things) , 而是设计了一个角色任务来对课文中的3篇日记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学生在推荐谁做的事情与Bob更相近的快乐中体验英语语言运用。

具体操作如下:

Well done, boys and girls!I am very proud of you!Now I have a question to ask you.As we all know, what a traveller will do during his vocation usually depends on the weather.If you were Bob and the weather was very hot on Monday, rainy on Tuesday and cool on Wednesday, what did you do at that time?Please work in pairs and tell your partner the things you did.And then let’s see who did the things which were more similar to Bob’s.

笔者在黑板上进行了这样的板书: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选择了在天气炎热时去海边游泳;大部分学生在下雨时选择了室内活动, 如:参观博物馆、水族馆、名人纪念馆等;在天气凉爽时, 学生均选择爬山、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 踢足球等运动项目。

然后, 笔者用投影仪依次向学生展示Bob的第三篇日记, 让他们推荐出谁在这3天中做的事与Bob所做的更接近。之后, 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 总结出日记的写法。他们的总结如下:

(1) 把星期、年、月、日写在日记的左上角; (2) 谓语动词用过去时态; (3) 在什么地点做了什么; (4) 对所做事情的感觉怎么样。

此项角色任务的设计有如下优点:

a.学生在完成该项任务的过程中能感悟到旅游活动的安排与天气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不同的天气情况下应安排不同的旅游项目。

b.这个任务的设计更具有开放性,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自己的英语实际水平使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完成此任务。因此, 这个角色任务的设计非常有利于每一名学生根据在课堂导入环节的知识准备来更出色地完成这项任务。

c.“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让学生推荐出谁在这3天中做的事与Bob所做的更接近的设计是为了充分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以此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d.通过展示对比与阅读观察, 学生很自然地体验到了旅游日记的结构、写法, 内容构成以及对过去所做事情的简短感受。

在完成这个任务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在不经意间已进入了课文内容的学习过程之中。

任务三:模拟实践, 体验成功

在该项任务活动设计中, 笔者选取了北京的4幅著名旅游景点的挂图, 并在每幅挂图的后面给出了部分核心词汇。该项任务活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全班学生分成4组, 每组自选其中一幅挂图中的地方作为旅游目的地, 按照刚才学生总结的旅游日记的格式写一篇旅游日记。第二部分是在完成第一部分的任务后, 每一名学生须选取自己喜欢的一幅其他小组的挂图再独立写一篇日记。

具体操作如下:

Boys and girls, all of you have done a good job!Now, please look up at the pictures on the blackboard, and read the picture the other group members have used?Please start now.

该项任务活动的设计具有以下优点:

a.笔者提供的4幅逼真的彩色挂图能刺激学生的感官, 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有利于学生的日记写作。

b.在每一幅挂图的下面, 笔者特意提供了可供学生参考使用的核心词汇, 其目的是为了让所有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学生有话可写, 有词可用, 以此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英语写作兴趣。

c.学生根据图片先分组讨论, 然后再独立完成日记写作。这十分有利于小组成员信息共享, 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学习好的学生与学习困难学生的互帮互助, 共同进步。

d.此项任务活动的设计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喜欢小组合作学习而不愿自己动脑动笔的问题, 而且更有效地巩固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e.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分享写作成果的过程是一个学生取长补短丰富自己所写日记内容的过程。这个过程为学生完成下一个独立写日记的任务做好了更加充分的信息储备。

在完成此任务活动的两个环节中, 学生愉快地完成了小组写日记的任务, 而且还顺利地完成了独立操作的写作实践。

三、反思

尽管笔者在这节公开课上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也有一些不足与遗憾之处。

1.导入部分的任务虽然将学生立刻引入了学习状态, 效率也很高, 但是由于笔者缺乏这方面的经验, 致使学生完成任务时比预计的延长了两分多钟。这对后续的任务活动完成有一定影响。

2.在本节课上, 笔者没有把课文录音很好地融入到与之有关的任务活动中。这也是让笔者最感遗憾的地方。当然, 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进行课文录音与任务活动相结合的确是值得笔者认真探讨的问题。

3.在第三个任务完成时, 已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各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学生面前汇报他们的得意之作。虽然, 笔者在下一节课堂上继续进行了作品汇报, 但笔者至今仍感到十分遗憾。

上一篇:形容人心险恶的句子下一篇:09年工商管理篮球赛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