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推荐5篇)

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 篇1

【原文出处】统计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40

3【原刊页号】12~16

【分 类 号】F3

1【分 类 名】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407

【 标题 】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

【 作者 】察志敏/杜希双/关晓静

【作者简介】察志敏,杜希双,关晓静,国家统计局。

【摘 要 题】技术创新

【英文摘要】The paper evaluates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of China by using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of imperfection of current innovation circumstance,shortage of innovation input and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skills of innovation personnel.【关 键 词】技术创新/评价方法/实证研究

【 正文 】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努力提高自主研究与开发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工业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工业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其创新能力如何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国际竞争能力。为此,我们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评价的方法,并对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初步的评价与分析,以期能为国家制定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并建立起正常的激励机制提供参考。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探讨

关于技术创新,普遍认同的概念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竞争力为目的,从新产品、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技术的获取(研究开发、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工程化、产业化到实现市场销售的一系列活动的全过程。国外一般把技术创新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产品创新,另一类是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是指企业发明新的产品或对原产品的性能进行重大改进或提高,工艺创新是指企业采用新的技术工艺或对原生产工艺生产方法进行重大改进。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技术创新能力各要素的诸多方面,可以说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都相关。OECD国家在进行技术创新能力调查时,将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确定为六个重点方面:一是企业发展战略,二是创新成果的扩散,三是企业创新的信息源和创新障碍,四是企业创新的投入,五是政府在创新中的作用,六是企业创新的产出。加拿大的专家在进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中,采用8个相应的指标来进行分析,即:创新人员投入占从业人数的百分比,创新资本投入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非专门的创新人员投入占从业人数的百分比,非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专门的创新人员投入占从业人数的比重,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出口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和企业的创新倾向;国内有些学者将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六大创新能力要素,即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R&D)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我们在较为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四大要素。

1.企业潜在技术创新资源。企业潜在的技术创新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它主要反映企业潜在的技术创新能力。其中人力资源主要是企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创新素质,包括文

化素质和科研素质。具有高素质的人员和高科研水平的人员,必然具有较高的技术创新潜力,一旦条件成熟,潜力就会转化为现实的创新能力;经济资源主要是指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企业的经济实力,技术装备的多少、技术水平的高低和企业经济实力的大小,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产生的重要条件。

2.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是由其投入直接决定的。在同样的条件下,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越大,其产出就会越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分为R&D投入和非R&D投入。R&D投入集中反映了企业科学技术研究的能力;非R&D投入主要是反映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市场营销的能力和技术更新提高的能力,具体可以用反映新产品工程准备、试生产、试销等投入指标,以及反映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国内技术购买等方面的指标来描述。

3.企业技术创新组织。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也可认为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能力,它是企业从整体上、战略上安排技术创新和组织实施技术创新的能力,包括企业技术创新的策略制定、技术创新的项目管理和技术创新的机构管理等。

4.企业技术创新产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突出显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素组合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现实、最重要的指标是创新产出能力。它包括产品市场占有率、生产率(包括劳动生产率、资金产值率或全要素生产率)、新产品产值率、专利发明等。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本课题参照有关国际标准确定的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是:

1.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的选择,围绕企业技术创新的本质,涵盖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选取的评价指标囊括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各个方面,并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和描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状况。

2.可操作性原则。建立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目的在于应用。因此,所选择的指标必须有可靠的数据来源。有些指标从科学性、合理性等方面观察,十分重要,但固不可量化或没有可靠的数据来源,这些指标原则上不予考虑。

3.可比性原则。由于不同行业企业的经营方式、生产特点、开发内容等是不完全一样的,特别是企业规模大小不一样,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单纯从评价指标的绝对数上看,有时往往是不可比的。但从相对数角度方面来观察,就消除了这些影响。采取相对指标,使企业自己动态可以比较,企业横向可以比较,国内国外企业可以比较,大企业小企业之间可以比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从横向上保证各企业指标口径一致,从纵向上要保证历年的指标口径范围、计算方法一致,确保各项指标具有可比性。

4.多目标性原则。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小的评价涉及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涉及到科技活动投入、活动、产出和企业经营状况、经济效益等方方面面,不可能单靠一、二个指标就可以完成,需要建立一个评价指标体系,从多方位、多角度系统描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从整体上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水平。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我国现有的企业技术创新指标统计实施情况,本课题确定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

附图{图}

图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三、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

我们利用层次分析法,及2001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统计数据,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测评,结果表明:

1.工业企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增强。2001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综合指数达到105.2,比2000年提高5.2个百分点。其中潜在的技术创新能力指数为103.4,提高3.4个百

分点;技术创新投入指数为104.7,提高4.7个百分点,技术创新投入中的人力投入指数达到110.1,增长10.1个百分点;技术创新组织指数为103.5,提高3.5个百分点;技术创新产出指数为107.8,提高7.8个百分点。结果表明,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以来,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受到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企业技术创新的潜在因素逐步得以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机制不断完善,尤其是最终体现和反映技术创新效果的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明显提高,增长速度位居各项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之首,呈现出较快增长的态势,企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从分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数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位居我国工业各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首,2001年技术创新综合指数达到240.7,是各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平均综合指数的2.29倍;其次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其2001年技术创新综合指数达到238.1,是各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平均综合指数的2.26倍。武器弹药制造业名列第三,其2001年技术创新综合指数达到217.9,是各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平均综合指数的2.07倍。技术创新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还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及烟草加工业。从测算结果可以看出,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

3.东部地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中部偏弱。从各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数看,东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最强,其2001年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数达到11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7.8个百分点。其中广东、上海、山东、北京、江苏名列东部地区前五位,这些省份的技术创新综合指数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至3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居中,技术创新能力指数为103.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1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低近10个百分点。其中陕西、重庆、四川技术创新能力名列前茅,这些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已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中部地区最弱,其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数仅为85.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20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低27.4个百分点,比西部地区也低17.5个百分点。从东、中、西部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比较可以看出,近几年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西部地区不仅经济发展有所加快,技术创新的综合能力也有较快的提高,而中部地区创新能力提高较慢。

4.外资、集体和港澳台资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从企业的登记注册类型看,外资、集体和港澳台资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他们的技术创新综合指数均在150左右,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9、62.5和44.5个百分点,其中外商投资企业高达19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依次还有国有联营、股份有限公司、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和其他有限责任公司。相比较来看,私营企业、外商与港澳台独资企业、国有企业以及国有与集体联营、集体联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其技术创新综合指数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以上。这一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已明显提高,但未经股份制或公司制改造的国有企业或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集体联营企业,其技术创新能力仍然比较弱;私营企业目前虽然发展很快,但重生产轻科研开发的问题仍然较重,生产的技术含量还比较低,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弱;外商与港澳台独资企业“两头(科研与销售)在外”的问题依然存在,有些企业主要利用我国廉价劳动力,从事来料加工,科研开发本地化的程度低,在国内表现出来的技术创新能力也比较弱。

5.工业技术创新500强企业占有重要地位。2001年我国技术创新综合指数排名前500家企业,以占全部大中型工业2.2%的企业数,13%的从业人员和19.8%的固定资产,创造了占全部大中型工业26.1%的工业增加值和占37.5%的利润总额。表明创新能力500强企业在我国工业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从科技实力看,我国技术创新综合指数排名前500家企业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R&D)的人员13.5万人,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35.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212.2亿元,占48%;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4450.5亿元,占50.6%。表明500强企业是我国工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

四、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还不够完善。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看,我国尚未形成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竞争环境。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系不够完善,部分企业尤其是部分国有企业依赖政府的思想依然存在,技术创新的意识不够强。

从企业内部环境看,企业还没有建立良好的技术创新机制,尤其是人员的激励机制和经费的投入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企业进行科技开发的财税政策和信贷政策,但由于贯彻落实并没有完全到位,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并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目前,在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仅占25%,有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企业仅占30%,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仍处于一种分散状态,由于缺少必要的积累,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

2.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仍显不足。一是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不足。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为0.75%,仅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1.5%水平的二分之一;从500强企业看,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为1.6%,与发达国家大企业一般在3%以上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二是消化吸收的强度不够。消化吸收强度也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重要指标,目前技术引进已成为我国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但要从根本上提高自主研究开发能力,还必须对引进技术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从日本和韩国的经验看,在技术引进的同时必须大幅度增加消化吸收的投入。日本与韩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大致保持在1∶3的水平。而我国大中型工业目前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仅为1∶0.07,500强企业的比例也仅为1∶0.1,差距较大。

3.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是企业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能否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前提条件。目前经济发达国家企业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占到40%左右,少数国家如美国、日本接近60%,而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不足20%;同时,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企业职工的再教育,如日本,政府从立法上提倡和保障企业内部教育,先后制定了《职业训练法》和《职工能力开发法》,大力促进了企业职工的再教育。目前日本千人以上的大企业97%对职工实行再教育,不足百人的企业也有半数以上对职工实行再教育。大中型企业大部分设立了职工培训中心,有些企业还开办了学院。近几年我国工业企业虽然对职工在职教育逐渐重视起来,但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仍然很大。

五、对策与建议

1.增强技术创新意识,努力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宽松环境。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关键是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生产的技术水平。针对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政府应加强引导,在大力增加投入的同时,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优惠力度,制定相应的信贷政策,鼓励并引导企业自主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帮助和鼓励科技人员兴办企业,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努力改善技术创新人员的待遇,创造好的科研条件,吸引高素质的科技人员和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企业一线;大力保护知识产权,严厉打击盗版和假冒、仿造行为,使进行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的企业真正从中获得收益;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强化企业技术开发的主体地位,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据2002年统计,在我国R&D经费支出中,企业R&D经费支出占61%,而OECD国家平均为68%,其中美国、日本、德国均在70%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无论在科技投入还是科研水平上,都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不仅面临着国内市场的竞争,同时面临着国际市场的巨大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国家有关的优惠政策,建立并完善企业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3.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据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资料,目前在我国1万余家科学研究机构中,约3千多家实行了企业化转制,占33%。还有相当一部分科技机构游离于市场之外,难以开发出市场所需要的实用技术。还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确保基础研究得到加强的同时,大力促使更多的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与企业联合,加快我国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三位一体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 篇2

国防科技工业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y, DSTI) 的发展水平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也是现代国防的核心支柱。现代军事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国防工业的科技水平和其创新能力的竞争。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可以说是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尽管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也积极的引进相关军事装备和技术, 但各种限制和封锁从未停止。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国际军事科技竞争环境告诉我们, 只有自主创新, 才能发展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国防力量, 才能避免落后挨打。

美国作为当今军事科技的第一强国在评价和规划本国国防工业技术能力的时候也特别强调技术和工业的本土化 (industrial and technology vernacular) [1], 并将其作为国防工业技术能力发展的基本战略。在2005年美国兰德公司发表的研究报告《中国国防工业新走向》中就指出:“尽管中国可以大力引进外国军事装备和技术, 但是, 中国能否能生产先进的武器系统还取决于其本土国防工业的能力。各种出口控制政策和国外军工企业为维护自身竞争优势而采取的种种措施, 都会妨碍中国获得生产军队所期望的先进武器系统所需要的生产设备、器材和技术。……中国是否有能力制定和实施整合国外技术及自主研发新技术的战略, 将成为中国国防工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因素”[2]。

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中也明确指出:国防科技基本满足现代武器装备自主研制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保障是我国今后15年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国防科技工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都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奋斗目标及重点任务。

因此, 测度和评价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相关的评价结果不仅能够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管理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 也能够为国防科技工业所属企业及研究院所分析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状况、确定技术能力发展目标、总结技术创新经验、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和完善创新机制提供有益的帮助。

由于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具有区别于其它工业的发展模式和创新特征, 目前国内关于开展自主创新评价的研究已有不少, 但能够结合国防科技工业特色的研究却未深入展开, 本文研究的核心就是体现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活动的特征, 以及在考虑特殊性的基础上对评价实施方案进行系统分析。

2 国防科技工业的自主创新

针对国防科技领域, 由于一般的评价创新能力的专利和论文指标不太适用, 如何就把握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的实质, 如何理解自主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关系是开展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关键。

2.1 不明确的自主创新概念

学术界对自主创新概念的认识存在很多的分歧甚至争议, 这种分歧不仅来自创新概念的自身的模糊性, 更多的是来源于在它不同语境下应用时产生的明显的含义差别。我们可以按分析角度的不同将其大致分为三类观点 (见表1) 。

2.2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的任务和特征

尽管学术界对自主创新概念的理解还存在很多分歧和争议, 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的任务却是十分清晰的。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的最主要任务是:聚焦于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及其拓展应用的研发, 并努力形成核心能力, 减轻和摆脱对国外先进军事装备和技术的依赖, 改变作战能力和相应技术上的受限制状态, 以满足当前和未来的军事竞争需要。此外,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另一个任务是将国防先进技术的创新成果积极转化为民用技术, 主动的参与市场竞争, 满足国防工业企业自身壮大发展的需要。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的领域, 创新决策的自主性比创新成果的自主性更值得强调。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的主要特征是:

(1) 关键技术对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自主性”起决定性作用;

(2) 国防科技工业的自主创新是有很强目的性和计划性的科技活动;

(3) 国防科技工业的自主创新强调体系内的沟通和协作;

(4) 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项目的成功标志不是获取专利 (或国防专利) , 而是关键技术由“不掌握”到“掌握”和关键技术的工业实现能力由“不能”到“能”的状态转变。

2.3 我国国防科技企业 (或科研院所) 的自主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的基本单元包括体系内的企业和科研院所, 我们研究国防科技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也以此为起点。

结合上面描述的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的任务和特征, 我们认为从知识的角度可以更深刻的认识国防科技企业 (或科研院所) 的自主创新内涵。国防科技企业 (或科研院所) 的自主创新是在注重技术硬件 (Technology as Hardware, 如机器、设备、软件等) 的提升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 通过积极开展科技 (尤其是关键技术) 的研发活动, 形成和发展能够应对动态竞争环境的创新惯例, 以提高组织集成外部知识和产生新知识的效率和效果。

由此, 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出国防科技企业 (或科研院所) 自主创新能力的概念, 即保证企业 (或科研院所) 在创新项目决策及实施过程中保持自主性地位的创新能力, 它是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综合。它和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创新能力并无本质区别, 只是相对而言, 自主创新能力更强调组织研发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创新成果对外部技术封锁的突破性。

根据国防科技工业的特点, 结合国内外有关创新能力的研究成果[9][10][11], 我们采用技术创新能力的功能结构分解方法将国防科技企业 (或科研院所) 的自主创新能力划分7个部分 (见图1) , 并按同组织业务流程联系的紧密程度将其分为辅助创新能力和关键创新能力两类。需要强调的是, 因为企业和科研院所创新活动的任务和特征不同, 两者的创新能力构成和特征也有一定区别。

3 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方案设计

开展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 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需要获取什么数据, 即评价内容的选择;二是如何获取数据, 即调查方法的确定;三是如何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 即数据的处理方法。这三个问题并对评价工作能否顺利实施以及评价结果的实际价值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1 评价内容及调查方法

借鉴1996年由国家科委 (现科技部) 和统计局进行的“六省市企业技术创新调查”、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组织的三次CIS (共同体创新调查) 和2000年北航经管学院和北京市科委联合开展的“北京地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竞争力调查” 的实践经验[9][10], 并结合创新能力审计的理论成果 (Chiesa, 1998) [11]来剖析自主创新能力的系统黑箱, 我们认为需要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以下三个方面的信息 (见表2) :

注:关于主体法和客体法的定义参考Oslo手册, 主体法的“主体”是指创新项目的执行组织, 而客体法的“客体”所指为具体的创新项目。

表2中B和C部分的评价指标设计分别见表3和表4。对表3和表4所列的定性指标的打分可以采用Likert-type等级度量方法进行评分。

测度和评价国防科技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以上三方面信息的有机结合。从数据的调查方法来看, 我们采用主客体相结合的方法, 即用主体法来调查组织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 用客体法来突出自主创新的内涵 (其根据是利用关键技术项目突破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瓶颈的特征来体现创新“自主性”) 。

来源:作者的调研总结及对文献[9-11]的整理和归纳。

注:关于技术就绪水平的详细说明请参考文献[12]。

3.2 基于DEA-Tobit两步法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

开展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国防科技工业内企业或院所进行排序, 而是为了给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的水平进行定位以及发掘影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的核心问题。在选择评价方法时, 我们正是以这样的出发点来考虑的。

DE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数据包络分析) 是用数学规划模型来评价同类单元相对有效性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多投入、多产出的效率系统评价, 该方法目前已经成为管理科学领域重要的分析工具。

除了分析关键技术创新项目的绩效 (自主创新能力的直观表现) 之外,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分析企业 (或院所) 自主创新能力与关键技术创新项目绩效之间的关系, 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好的分析评价企业 (或院所) 的自主创新能力。

DEA-Tobit方法能够很好的实现这个目的。该方法第一步采用DEA分析评估出关键技术创新项目的效率值, 第二步以上一步中得出的效率值作为因变量, 以自主创新能力的各组成部分作为自变量 (影响因素) 建立回归模型。由于DEA方法所估计出的效率值都介于0与1之间, 如果直接采用最小二乘法会产生严重的有偏和不一致, 因此, 在第二步采用能够处理因变量为切割值 (Truncated) 或片断值 (Censored) 的Tobit方法。DEA-Tobit方法在创新系统评价方面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应用。比如:王艺明 (2003) [13]在研究高新区创新效率, 以及涂俊 (2006) [14]在分析区域农业创新系统时都采用了DEA-Tobit方法。

对关键技术创新项目的绩效评价可以直观的表现企业 (院所) 的自主创新能力, 而采用功能结构分解的方法评价自主创新能力可以更深入的剖析组织创新能力的黑箱。我们把两者相结合就能实现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由果到因的深入。最后, 我们再对照调查了解到的企业 (院所) 创新活动特征 (比如信息来源和阻碍因素等) , 就可以从中发现更多问题, 并寻找到提高自主创新绩效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见图2) 。

4 结语

对于开展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而言, 如何将自主创新的内涵和创新能力的本质结合起来是个关键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的任务和特征的基础上, 结合已有的创新能力评价的理论成果, 对实施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内容及方法进行分析讨论。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能力发展的核心, 我们提出的概念框架及研究方法正是针对当前的迫切需求。

摘要:国防科技工业具有区别于普通民用工业的发展模式和创新特征。在分析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的任务和特征的基础上, 对实施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方案进行了深入讨论, 构建了符合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特征和要求的指标体系, 并对DEA-Tob it两步法在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 篇3

关键词: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评价模型;权重

中图分类号: F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8-0451-03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农业技术的需求和获取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农业科技园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在我国迅速涌现并发展起来。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科技产业化的有效载体,以其特有的产业组织功能把农业科技创新和组织创新完好地结合为一体。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与创新,我国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逐步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其承担的主要的职能包括试验示范、精品生产、深入加工、企业孵化、辐射带动、教育培训、休闲观光等7个方面。根据熊彼特、弗里曼等对创新的界定,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既包括技术性变化的创新,也包括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更涉及到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更是结合了农业种业、农业安全投入品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等方面的应用创新。总体上,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能力突出地体现为其创新能力,因此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对园区创新能力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评价,进而找出园区创新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促使园区创新能力的培育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目前研究进展

在1989—2014年间对园区进行评价的学术文章中,农业科技园区类的研究约占1/10。这些研究既有针对单个农业科技园区的评价,也有针对园区群体的评价。总结2000年以来的针对农业科技园区进行的评价,评价内容大体集中在经营效益评价、综合发展评价、竞争力评价、规划评价与生态能值评价这几个方面;在评价方法方面,较为常用的评价方法有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DEA)、主成分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等几类。

在经营效益评价中,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是李文博等于2006年提出的以劳动年产值、 单位土地年产值、产值利润率、固定资产产值率、资金产值率、流动资金周转次数、资金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科技进步贡献率、投资效果系数等为指标的评价体系 [1]。在综合发展评价中,较有代表性的体系是翟虎渠等于2003年从基础设施、技术创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组织管理等5个方面提出的综合评价体系 [2]。在竞争力评价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潘启龙等在2013年从基础建设和园区规模、区位优势和市场环境、产业链条和企业发展、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园区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扶持和政策优惠 6个方面构建的完整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3]。对园区规划评价与生态能值评价本研究不再赘述。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贺明等在2010年基于DEA方法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分析,并从创新投入与产出2个方面设立了科技活动人员数、研发R&D经费支出、技术开发减免税额、发明专利授权数、版权登记项数、新产品销售收入、技术合同成交额等7个指标作为衡量依据 [4]。

整体上,各位学者从理论、实践的角度对农业科技园区的评价分析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对农业科技园区的评价存在着如下2个问题。一是没农业特色。虽然农业科技园区与高新技术园区都属于创新密集区,同有技术示范与企业孵化等特点,但农业科技园区的评价还应突出农业发展的特色。目前大部分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没有突出农业特色,甚至也可同时用于评价工业园区。二是实际操作较难。以区位优势等指标为例,在评价农业科技园区时,区位优势较为偏远的园区,可能恰恰是某种农产品的特定优势产区。同样还有科技进步贡献率以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度这类指标,在测算时经过反复折合,可能难以反映农业科技园区的实际情况。

农业科技园区作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创新能力的培育与发展直接代表了园区整体发展水平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系统地提出一套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从创新主体的角度看,农业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既涉及到区域创新能力,也涉及到企业创新能力;从创新链条的角度看,农业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既包括产业链创新,也包括科技价值链创新。其中,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基本可从知识创造、知识流动、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等5个方面着手 [5]。企业创新能力可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从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和技术创新环境指标这4个方面入手。产业链创新水平评价可以从影响产业链创新的工业基础、市场、生产要素、企业及政策等因素入手。科技价值链创新评价可以从创新来源、原创构想、技术设计、试验原型、技术孵化、技术商品、标准产品到市场开发等8类功能节点入手,并重点考虑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推广机构等科技价值链系统中的关键成员。

在综合学界研究成果、调研园区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本研究从创新水平、创新支撑与创新绩效3个方面形成了针对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

其中,创新水平通过I11 授权发明专利数、I12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新品种(系)数、I13科技推广能力等3个指标重点考察了农业科技园区的知识创造、知识流动和技术水平;创新支撑通过I21创新人才数、I22 园区企业R&D总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I23园区单位土地面积投融资强度、I24大型仪器设备原值总额、I25园区省部级以上研发中心数量占园区研发中心总数比例、I26 园区信息化水平、I27 地方政府支持力度等7个11 授权发明专利数 本指标是园区企业得到授权的发明专利数与园区自身得到授权的发明专利数之和 园区授权发明专利数

nlc202309041718

12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新品种(系)数 统计园内企业以及园区自身培育的、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植物新品种数量 园区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植物新品种数统计园内企业以及园区自身培育的、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畜禽水产新品种配套系数量园区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畜禽水产新品种配套系数

13科技推广能力指年度园区内企业以及园区自身引(育)并示范推广的、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植物新品种、畜禽水产新品种配套系总数;研发、引进并示范推广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施数量推广新品种数、推广新品系数、推广新技术数、推广新产品数、推广新设施数

2创新支撑.

21创新人才数既包括科技特派员(含个人科特派与法人科特派),也包括研究与试验发展 人员园区个人科技特派员数量、园区法人科技特派员数量、园区试验发展人员数

22 园区企业R&D总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该比例是衡量农业科技园在创新过程中财力支撑持续性的重要指标 园区企业总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

23园区单位土地面积投融资强度 该指标能够衡量农业科技园在创新过程中得到的财力支撑水平 园区单位土地面积投融资强度

24大型仪器设备原值总额 大型仪器设备指购买时市场价值在1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仪器设备 大型仪器设备原值总额

25园区省部级以上研发中心数量占园区研发中心总数比例该比例是对园区创新支撑平台条件的重要衡量指标园区省部级以上研发中心数量占园区研发中心总数比例

26 园区信息化水平对园区信息化投入、基础设施、电子商务情况等各指标进行考核 园区信息化建设情况

27 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主要考察年度园区所在地方政府对园区的政策支撑以及专项资金支持情况园区所在地方政府在人才、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支持

3 创新绩效 31近3年园区企业产值平均增幅 主要考察园区企业创新取得的经济绩效近

3年园区企业产值平均增幅

32 园区企业技术性收入与生产资料类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总产值比例 主要考察园区内企业的创新带动作用 园区企业技术性收入与生产资料类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总产值比例

33 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 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是全球度量企业能耗的重要指标 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

34 年度孵化毕业企业数 年度孵化企业数用于反映园区企业产业化创新绩效 年度孵化毕业企业数

35 园区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 园区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用于反映园区第一、第二、第三产融合程度 园区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

36 土地产出率 土地产出率指单位土地上的平均年产值 土地产出率

37 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力的农业产值增加值 劳动生产率

38 园区科普能力 园区科普能力的主要考察点为年参观人次与年培训人次 园区年度参观人次、园区年度培训人次

指标衡量了园区在人、财、物、组织、政策方面的创新投入与环境;创新绩效通过I31近3年园区企业产值平均增幅 32 园区企业技术性收入与生产资料类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总产值比例 33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 34 年度孵化毕业企业数 35园区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 36土地产出率 37 劳动生产率、I38园区科普能力等8个指标评价了企业和园区创新产生的经济、生态与部分社会效益。

3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3 1 赋权方法

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analytia1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广泛应用于管理评价决策分析中,层次分析所用的指标体系需要有专家系统的支持,将层次分析法对专家调查法的修正结果,作为最终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增加指标权重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实现科学评价。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步骤包括构造判断矩阵、计算重要性排序、一致性检验、指标总排序等。

3 2 评价模型

在确定赋权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向32名园区管委会工作人员、16名园区宏观管理人员以及11名农业园区创新领域研究人员发放层次调研问卷,得出各指标的权重见表2。

11 授权发明专利数 0 107 园区授权发明专利数 0 107

12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新品种(系)数 0 116 园区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植物新品种数 0 058

13科技推广能力 0 127 推广新品种数 0 025 4

2创新支撑 0 3 21创新人才数 0 047 园区个人科技特派员数量 0 010

22园区企业R&D总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 0 051 园区企业R&D总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 0 051

23园区单位土地面积投融资强度 0 046 园区单位土地面积投融资强度 0 046

24大型仪器设备原值总额 0 031 大型仪器设备原值总额 0 031

25园区省部级以上研发中心数量占园区研发中心总数比例 0 044 园区省部级以上研发中心数量占园区研发中心总数比例 0 044

26 园区信息化水平 0 034 园区信息化建设情况 0 034

27 地方政府支持力度 0 047 园区所在地方政府对园区在人才、土地、税收、资金、科技方面的支持力度 0 047

I3创新绩效 0 35 31近3年园区企业产值平均增幅 0 062 近3年园区企业产值平均增幅 0 062

32 园区企业技术性收入与生产资料类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总产值比例 0 058 园区企业技术性收入与生产资料类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总产值比例 0 058

33 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 0 042 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 0 042

34 年度孵化毕业企业数 0 031 年度孵化毕业企业数 0 031

35 园区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 0 026 园区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 0 026

36 土地产出率 0 048 土地产出率 0 048

37 劳动生产率 0 049 劳动生产率 0 049

I38 园区科普能力 0 034 园区年度参观人次 0 017

园区年度培训人次 0 017

4 结论与展望

在以上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对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的后续评价可以定性结合定量的方式展开。其中定性指标只有I26 园区信息化水平、I27地方政府支持力度2个,可安排 “非常差、不太好、一般、比较好、非常好”5种李克特量表答案进行量化;定量评价可以m个样本、n个基本测评指标,建立基础评价矩阵后,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采用简单线性加权方法测算出农业科技园创新能力指数计算指数,最终实现评价目的。

今后可根据本研究成果,开展对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园区创新理论。

参考文献:

[1] 李文博,郑文哲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效益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2006(1):72-75

[2]翟虎渠,曾希柏,沈贵银等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4(1):40-44

[3]潘启龙,刘合光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1):5-11

[4]贺 明,夏恩君,刘伊雯 基于DEA方法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9):106-109

[5]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 篇4

Barton[1]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以掌握专业知识的人的素质、管理与技术系统的能力以及企业价值观为核心。可见,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内部组织架构与文化的重要表征,直接关系到核心竞争力,这对于民营科技企业来说尤为明显。当前,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的相比仍存在差距,相关理论研究仍有不足。鉴于此,本文尝试运用模糊理论,借鉴已有成果,对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问题进行探讨,旨在发掘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设计其评价体系,并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最后将模型用于实例分析。

1 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1.1 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

目前,国内外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主要是基于其特性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影响创新的因素研究、革新性和目的性以及创新与组织行为的相互作用等。Solow[2]首次提出了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即新思想来源和后阶段发展,为技术创新界定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Utterback[3]认为,与发明或技术样品不同,创新就是技术的首次使用或实际采用。C.Freeman[4]从工业应用的角度,明确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服务和新系统的首次商业性转化。Erickson[5]则研究了国家创新系统对技术创新管理行为的影响,指出不同目的、市场等技术创新环境所带来的各国技术创新效果的差异性。在国内,曹崇廷等[6]认为,技术创新能力具有系统性,是以服务创新、生产创新以及管理创新为主体,协调发挥以实现经济利润的能力。贾蔚文[7]以运行机制为基础,指出技术创新能力是决策能力、技术获取能力、工程化能力、生产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的总和。可见,不同学者的表述各异,但相互联系。因此,综合考虑民营科技企业的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借鉴相关论述,本文认为: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民营科技企业作为行为主体能够实践并完成技术创新行为的内在条件和因素所构成的综合性动态能力系统。

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其特殊性决定了不同人对其构成体系的分析存在差异。郑春东等[8]基于技术创新的实现过程,提出“需求分析-构思规划-研究开发-生产制造-价值实现”五阶段过程模型,指出它们之间是一种“串联”关系,而不是传统认为的并列关系。张颖等[9]基于环境与能力的关系,认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应考虑创新环境、企业家素质、创新战略、研发强度、推广强度五个主因素。此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出版的奥斯陆手册从产业链的角度,确立了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包括知识流动、研发投入、制造能力、创新产出、创新环境以及经济绩效这六个指标。

通过对一系列评估方法的分析,不难发现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标准大致分为4类:(1)投入能力:主要考察企业投入技术创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技术创新的基石;(2)研发能力:侧重反映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果,是技术创新的关键;(3)管理能力:不仅指企业完成某个创新项目所需的组织策划能力,而且指从战略上实现技术创新的能力,是技术创新的核心;(4)产出能力:当企业面对激烈竞争时,首先受到考验的不是创新研发能力,而是创新产出能力。它突出显示了技术创新的最终效果,是对过去创新要素组合的检验。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民营科技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技术创新能力,这需建立在准确评价的基础之上。构建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有效地从宏观与微观、动态与静态上[10]评价该能力,有助于企业认识自身技术创新水平和完善技术创新管理,为制定创新战略提供依据。针对当前形势变化,构建体系时应考虑科学性与实用性、系统性与层次性、动态性与静态性、针对性与可比性[11]这四方面的统一。据此,借鉴已有成果,依据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和指标的特点,本文从技术创新环境、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研发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创新管理能力这六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12](如表1)。

2 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层次评价模型

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的结构是多层次、综合性的,对其进行评价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是一个典型的“模糊”问题,仅靠简单的定量、定性方法或一般的数学建模方法来衡量都不科学,评价结果也缺乏合理性。因此,本文将采用模糊综合层次分析法(Fuzzy-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设计其评价模型,对其进行评价分析。

2.1 求指标权重——AHP法

层次分析法(AHP法),是学者T.L.Saaty提出的一种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巧妙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把一个复杂问题的各个指标通过划分相互间的关系,使其分解为若干个有序递阶层次,使决策问题以两两比较形式得以导出[13]。使用AHP法计算权重,即通过专家意见法和9级标度法,按一定标准,以上层某元素为准则对各个指标层中要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得出量化判断矩阵R=(bij),并计算其最大特征值与对应的特征向量,从而得到每层要素相对于该层准则的权重,并作一致性检验[14]。具体流程如下[15]:

假设某层一元素D有n个下级元素D1, D2, …,Dn,则在该元素的指引下,判断Di和Dj相对于D的重要性,得出bij,从而构成判断矩阵R:

(其中,bij=1 , i、j=1, 2, …, n),通过计算:

Μi=j=1nbij(1)w¯=Μin(2)wi=w¯ii=1nw¯i(3)

得到近似特征向量 w=(w1,w2,…,wn)T,即为权重向量,进一步得出矩阵R的近似最大特征根:

λmax=1ni=1n(Rw)iwi(4)

最后,利用CR进行一致性检验:

CΙ=λmax-nn-1(5)CR=CΙRΙ(6)

RI取值见表2所示。

若CR < 0.1,则判断矩阵不满足一致性检验,需要对其进行适当调整。

2.2 Fuzzy评价模型

2.2.1 指标因素集

本文的指标因素集,即评价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各层指标因素构成的集合U。对于U,按某种性质e,可划分为n个子集,并满足:U=Ιi=1nUi,且对任意i≠k(i、k=1,2,…,n),有Ui∩Uk=Ф。依据本文指标体系,可得准则层因素集合:U=[U1,U2,…,U5]=[技术创新环境,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研发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其中,Ui= [ui1,ui2,…,uij],i=1,2,…,5;j为各个准则层下指标因素的个数。

2.2.2 指标权重集

本文的指标体系具有明确的层次性,故采用AHP法来确定指标权重。根据上文推导,结合本文评价体系,可得到准则层对应的权重为w=[w1,w2,…,w5],其中wi为Ui在U中的权重,满足i=15wi=1;同理可得指标层指标Ui=[ui1,ui2,…,uij] 对应的权重为vi=[vi1,vi2,…,vij],其中vip为uip在Ui中的权重,满足p=1jvip=1

2.2.3 指标评语集

本文的指标评语集,即专家对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结果集合。根据专家意见,可用Z=[Z1,Z2,Z3,Z4,Z5]=[很好,较好,中等,较差,很差]来表示评语级别,并可根据量化需要进行赋值计算。

2.2.4 单因素模糊评价

本文通过专家意见法评价uip,建立模糊评价矩阵,进行指标量化处理。设指标因素集中的元素uip对指标评语集中的元素Zq的隶属度为fipq,则评价结果可用模糊集合Fip来表示,称为单因素评价集[16],可以表示为:

其中,确立某单因素uip对判断集Z的隶属度的方法为:假设评估专家人数为N,通过指标评语集,专家作出评价,统计得到评价结果为:优秀人数为N1、良好人数为N2、中等人数为N3、较差人数为N4、很差人数为N5,则隶属度为(Ν1ΝΝ2ΝΝ3ΝΝ4ΝΝ5Ν)

将各隶属度分别以行表示后,可得到模糊评价矩阵Pi=[Fip|i=1,2,…,n;p=1,2,…,j],它表示各个准则层下全部指标因素构成的集合{uip}与指标评语集Z之间用隶属度反映的模糊关系。

2.2.5 综合评价模型

依据上文分析,假设评语集指标量化后得到的评语向量为t=(t1,t2,t3,t4,t5)T,则目标层下各个准则的模糊综合评价可以表示为:Ei=vi*(Pi*t)(i=1,2,…,5),从而,目标层中的对象的模糊综合评价可表示为:E总= w*E,其中向量E=(E1,E2,E3,E4,E5)T,“*”可定义为数学意义上的乘号。最后,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结合评价结果,可确定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等级。

3 实证分析

3.1 样本收集

H企业为广东省一知名的民营科技企业,现要评价其技术创新能力,邀请了30位行业专家,针对H企业,应用上述模型对其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打分,并统计出专家对各指标的评价结果,具体见表5所示。

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3.2.1 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权重

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一种能力,其培养首先来自资源的充分投入和技术的内在支持,因此,U2(资源投入能力)和U3(创新研发能力)最重要;其次是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即次重要的是U1(创新环境)、U4(创新产出能力)和U5(市场营销能力);最后是与组织内部管理水平即U6(创新管理能力)的相互作用。根据专家意见,其判断矩阵R见表3所示。

利用(1)、(2)、(3)式,可得Ν1=Ν2=24,Ν3=Ν4=Ν5=12,Ν6=172;w¯1=w¯2=1.698,w¯3=w¯4=w¯5=0.891,w¯6=0.490,w1=w2=0.259,w3=w4=w5=0.136,w6=0.074.

故特征向量为w=(0.259,0.259,0.136,0.136,0.136,0.074)T,即为所求权重向量,从而 R·w=(1.556,1.556,2.371,2.371,2.371,0.451)T ,最大特征值为λmax=16(1.5560.259+1.5560.259+2.3710.136+2.3710.136+2.3710.136+0.4510.074)=11.735(近似值)。根据一致性条件,有:CΙ=11.735-66-1=1.147CR=1.1471.24=0.925>0.1,故权重分配通过一致性检验(见表3)。

3.2.2 指标层对准则层的权重计算

根据专家的意见,得到创新环境准则下指标层各指标的判断矩阵R1,具体见表4所示。利用(1)到(6)式,与上述方法类似,可以得到创新环境准则下指标层各指标的权重分配;同理,也可求得其他准则下各指标的的权重分配,见表4所示。

3.3 利用Fuzzy-AHP模型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根据前面介绍的方法,可得到30名专家评估后得出的隶属度结果(见表5)。利用模糊评价法,可得出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本文使用百分制给出评价结果,假定指标评语集对应的百分制为[90,80,70,60,50],结合指标隶属度、权重以及相应的评价分数,确定最终分数(见表6)。

3.4 结果分析

由表6可以得到:

(1)H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得分约为75 分,介于较好和中等之间。

(2)H企业的技术创新环境、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研发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管理能力这五项评价水平介于较好和中等之间;市场营销能力的评价水平介于优秀和较好之间。

(3)单项评价值最低的指标是创新管理体制,为68分;单项评价值最高的指标是新产品市场占有率,为82分。

总体上,该企业在创新产出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方面表现较佳,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价值基本上能得到较好的实现,从而使企业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相对而言,该企业的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研发能力以及创新管理能力表现一般,特别是企业所处的技术创新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创新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健全,这也正是整个行业体系需要正视的地方。

4 结语

技术进步是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技术创新能力是推动民营科技企业技术进步的根本保证。本文针对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丰富了关于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体系,评价结果有利于企业掌握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实际状况、发现问题从而提高技术创新的绩效。

本文提出的模型具有以下特点和创新之处:

(1)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是由专家的主观判断来确定。模糊综合评价模型(E总= w*E)能较好地解决多因素、模糊性以及主观性问题,可以发挥模糊方法的独特作用。

(2)模型中指标权重的确定操作简便、准确度高,是评价模型的关键,具有借鉴意义。

(3)评价模型所利用的模糊层次结构可根据需要进行分级或加入新的因子。该模型通过“去模糊”,将模糊子集转化成具体数值,以代表专家的评价结果,从而直观准确地展现评价水平,也为指标的排序优选提供了依据。

(4)评价模型可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其内在的数理逻辑性较强,评价结果也较为客观、合理,能对某地区某一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也能对位于不同地区的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比较评价,模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可得到检验。

当然,技术创新的过程是分目标、分阶段的,如何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中的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设置不同的评价体系将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摘要:针对民营科技企业的特点与技术创新的内涵,以创新环境、资源投入、创新研发、创新产出、市场营销以及创新管理六个维度为基础,构建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并通过模糊综合层次分析法建立相关评价模型,为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和提升提供了新的决策方法。最后,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了该模型的可行性。

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 篇5

随着烟草行业“大市场、大品牌、大企业”战略的进一步推进,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强,行业竞争焦点围绕市场需求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从简单的提高产量满足市场增长的需求,到为市场提供优质产品,又到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没有雄厚的技术支撑,形成不了产品优势、企业竞争优势,更谈不上市场占有率。企业竞争优势资源已不仅仅存在于组织内部,而是超出了组织边界,那些能有效吸收并应用外界知识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胜出的可能性大大增强[1]。企业潜在吸收能力可以帮助企业从联盟合作者或其他合作关系那里获得并学到技术或与引进技术相关的操作经验技能,帮助企业模仿其他企业的创新成果,因此这种能力可以令企业获得战略柔性,有利于企业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迅速获取有关技术和知识,求得生存和发展,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取得并保持竞争优势[2]。近年来,我国卷烟工业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地从外部吸收有效知识、获取异质资源,着力构建自身的企业竞争优势。

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作为企业知识基础观的一个分支,自Cohen & Levinthal(1990)[3]提出这一概念后,被用来分析和解释各种组织现象,应用在战略管理、技术管理、国际商务等领域,它与组织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知识创造和运用紧密相关[4][5],已成为近年来组织研究中出现的最重要构思之一。近20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企业吸收能力问题展开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取得了很多有益的成果,但在我国卷烟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甚少。基于此,本文尝试性对我国卷烟工业企业吸收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吸收能力是一个复杂且难以操作的构造,由于对吸收能力的理解不同,在不同研究者哪里,吸收能力的定义也是有差异的。Cohen和Levinthal(1990)[3]。 首次把吸收能力定义为企业识别外部新知识和信息的价值,将其消化吸收并应用于商业目的的能力。他们强调,企业先前相关知识在企业学习新知识中具有重要作用,并认为吸收能力是企业过去研发活动的副产品,其形成过程具有路径依赖性(path de-pendency)。另外,吸收能力强的企业能够更好地吸收与利用外部为其提供的知识,反之,企业将由于自身能力不足不能有效吸收与利用外部的新知识。韩国学者Kim(1998)[6]在Cohen和Levinthal的定义基础之上,对现代公司进行案例研究,把吸收能力定义为企业解决问题中的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利用新知识的能力,并把吸收能力分解为两个分支:先验知识和努力强度。Zahra和George(2002)[2],根据吸收能力对竞争优势作用的不同,把吸收能力分为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其中潜在吸收能力包括知识获取与知识消化,现实吸收能力包括知识转化与知识利用。雷恩和卢巴特金(1998)[7]从资源基础理论与组织学习视角入手,以48家制药与22家生物技术企业之间的69个研发联盟为样本,研究组织之间的企业吸收能力,即评估能力、消化能力与商业应用能力。

同样,国内学者也对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王春贞[8]指出,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四方面:企业知识基础,企业的学习努力程度以及学习方法,研发的双重作用,组织的学习机制。张振刚、陈蕾[9],认为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因素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企业基础设备条件以及财务状况的影响,员工知识水平的限制,企业文化,核心能力。另外,国内学者通过对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也进行了实证方面的研究,吴伯翔、阎海峰、关涛认为[10]知识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而吸收能力则是影响组织知识获取的关键因素。他们经对本土企业吸收能力进行调研分析,得出影响本土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本土企业员工构成,与外部机构联系的紧密程度,本土企业对先进知识的努力程度,本土企业员工间的互动。

基于上述的前人研究成果,本文将卷烟工业企业吸收能力的构成可分为获取能力、消化能力、转化能力、运用能力四个维度,并对其变量与竞争优势变量进行设置,提出研究假设及SEM路径模型:

假设1(H1)获取能力对竞争优势有显著性正影响;

假设2(H2)消化能力对竞争优势有显著性正影响;

假设2(H2)转化能力对竞争优势有显著性正影响;

假设2(H2)运用能力对竞争优势有显著性正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设计

本文研究中使用的变量及其测度方法主要通过对相关的代表性文献整理和借鉴而来,同时也结合考虑了我国卷烟工业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预访过程中,研究小组实地调研了三家卷烟工业企业和两家烟草科研院所,与相关管理人员深入访谈,同时,这些访谈对象被要求填写问卷并指出问卷中任何模棱两可的措辞和问题项。随后,研究小组在访谈内容和调查问卷对象意见的基础之上,对问卷的行文和具体问题项进行调整和改进,形成了涵盖获取能力、消化能力、转化能力、运用能力、竞争优势五个测度项的调查问卷。

2.2 样本与方法

正如Cohen和Levinthal(1990)[2]指出,吸收能力不仅存在于企业,同时承载于组织单位之中。本文正是三家卷烟工业企业技术中心的代表性科室和两家烟草科研单位作为研究的样本对象。其中,三家企业技术中心包括配方、产品、原料、香精香料、工艺、设备、烟草化学、品质控制、质量监督、市场研究、科研管理等11个所室,并随机选择技术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33份;两家烟草科研单位属下所室4个,亦随机选择技术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8份。至此,共收到问卷41份,有效问卷41份。

此问卷设计中每一题项均采用Likert七级量表度量,请受调查者对每一问题的描述打分,其中1=完成不符合,7=完成符合。研究中使用Cronbach α系数法、因子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借助SPSS 16.0 for Windows 以及AMOS 6.0 for Windows两类软件工具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

经计算,并依据各维度(潜变量)的Cronbach α系数均应大于0.7的判断标准,Item-Total相关系数均应大于0.35的原则,做删除和调整后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到,该量表各变量之间具有较高的内部结构一致性,其设计符合信度要求。

根据41份问卷,对各测量表进行因子分析。首先,进行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及Bartlett检验,判断数据是否适合因子分析。当KMO值小于0.6时,数据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当KMO值在06与0.7之间时,说明数据勉强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当KMO值大于0.7时,说明数据可以进行因子分析[11][12];KMO越大,则进行因子分析的适合程度越大。结果如表2所示,KMO值为0.718,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体验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适宜做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获取能力、消化能力、转化能力、运用能力、竞争优势等具有单维度的特点,各题项变量的载荷系数统计值如表3所示,各载荷系数均大于0.5,各载荷系数C.R.值也均大于1.96的推荐参考值,在p=0.001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因此,该模型个变量的度量指标是有效的,并在此基础上,对CFA模型的拟合效果及回归参数进行分析,检验各测度项的整体效度,具体见表4.

***代表p<0.001

从表4的结果来看,各测度项CFA模型的x2显著性都大于0.05,x2/d.f值符合小于2的标准;AGFI均大于推荐的标准值0.8;CFI、TLI均大于推荐的标准值0.9;RMSEA均小于推荐的标准值0.1,说明个测度项构成的模型的拟合效果符合要求。

SEM结构方程可以为每一个估计的参数值的十二和程度进行显著性检验,以及如果该参数在自由估计的情况下所导致的显著性改变和模型整体适合度变化的检验,其中包括了对能够在自由估计的情况下若干组观测变量协方差的潜变量的检验,因此本研究在图1概念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前面分析设定了SEM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图(如图2)。模型中共有5个潜变量和28个显变量,除此之外,模型中还存在着e1~e33共33个残变量,它们路径系数默认值为1.

经分析, SEM结构模型中各潜变量之间路径关系系数的标准化估计值、临界比(C.R.),以及路径关系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如下(表5)

2.3 假设验证

假设1(H1)验证:获取能力与竞争优势之间路径系数的标准化估计值为0.651,临界比(C.R.)为2.080,显著性概率为,0.663>0.05,路径系数在0.05显著性水平下不显著,假设1不成立。原因在于卷烟工业企业从外部获取知识后,若未能有效转化为自身技术,无法形成企业竞争优势来。因此,获取能力对竞争优势影响不大。

假设2(H2)验证,消化能力与竞争优势之间路径系数的标准化估计值为0.253,临界比(C.R.)为1.707,显著性概率为,0.028>0.05,路径系数在0.0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假设2(H2)成立。同理,从表5可以看出,H3、H4成立。

3 结语

通过上述运用结构建模的实证分析,可得出一些主要结论,吸收能力的消化能力、转化能力、运用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吸收能力的四个构成因素之间显著相关,具有很强的协同效应。

卷烟工业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不仅需要企业不断的创新活动投入来创造知识,更需要企业不断地学习、吸收从外部环境中获得的知识并将其转化为企业实际竞争优势。

烟草行业是特殊性产业,企业竞争优势受政策的影响较大,使本研究的结论有一定局限性;此外,本文后续研究可从企业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能力与卷烟工业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作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所设计的SEM结构模型是基于几大卷烟工业企业而建,它可为其他垄断制造业提供参考思路,但具体应用于其他行业前则尚需进行相应修正及检验。

摘要:以我国几家重点卷烟工业企业样本为数据来源,从获取能力、消化能力、转化能力、运用能力四个因素运用结构方程(SEM)分析吸收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结果表明,消化能力、转化能力、运用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获取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影响不显著,获取能力、消化能力、转化能力、运用能力之间显著相关,并具有较强的协同效应。

关键词:烟草,卷烟工业,吸收能力,竞争优势,结构方程模型

参考文献

[1]DYER J H,SINGH H.The Relational View:Cooperative Strategy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J].Th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4):660-679

[2]ZAHRA S A,GEORGE G.Absorptive Capacity:A Re-view,Re-concept ualization,and Extension[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Review,2002,27(2):185-203

[3]COHEN W,LEVINTHAL D.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128-152

[4]LANE,KOKA,PATHAK.The Reification of Absorptive Capacity:ACritical Review and Rejuvenation of the Construct[J].Academy ofManagement Review,2006,31(4):833-863

[5]ZAHRA S A,GEORGE G..Absorptive Capacity:A Review,Recon-cept ualization,and Extens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2):343-345

[6]KIM L.Crisis Constru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Capabi1ityBuilding In Catching-up at Hyundai Motor[J].Organization Sci-ence,1998,9(4):506-521

[7]LANE P J,LUBATKIN M.Relative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9(5):461-477

[8]王春贞.影响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因素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7):18-19

[9]张振刚,陈蕾.知识型企业吸收能力的识别和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研究,2003(5):18-20

[10]吴伯翔,阎海峰,关涛.本土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8):110-113

[11]马国庆.管理统计:数据获取、统计原理、SPPS工具与应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我心目中优秀的共产党员下一篇:人生如月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