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

2025-0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精选4篇)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 篇1

上枢密韩太尉书 教学建议

一、文章主旨

苏辙直抒己见,通过论述“浩然之气”,指出为文养气的精湛见解,并说明自己求见之由是见识豪杰以养气益文,而并非为干禄求仕,表明了心迹。

二、结构内容

全文共四段。

第一段:作者阐述自己的文学见解,鲜明地提出“养气为文”的观点。

第二段:联系个人实际,叙述实践自己文学主张的情况,表明增广阅历可养气的本意。

第三段:表达愿睹韩琦之风采,“闻一言以自壮”的强烈愿望。

第四段:进一步说明求见太尉之目的.“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只是为“益治其文,且学为政”,重申自己“生好为文”的初衷。

三、独到的构思与酣畅的表达

苏辙与父苏洵、兄苏轼齐名,号称“三苏”,又同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语言酣畅,说理透辟。写孟子,“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夸张的手法,极尽益文精妙;写自己,“过秦 汉之故都,恣现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排比的手法尽显游历天下之 豪放;写欧阳修,“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志趣追求,字里行间跃动着一股勃勃的生气。

.写作手法上比较新颖、巧妙。先离开主旨,纵论其他,到了第三段“太尉以才略冠天下”,笔意才收拢来,扣紧题目,读来不但没有离题万里之感,而且仔细体味,前面所述,正是烘托下文。特别是第四段,从另一角度申述非求“斗升之禄”,而以“益治其文”为其志,来进一步说明求见韩琦的原因。这样的文章,在构思上是需要功力的。

四、运用例证表达观点的写法

本文虽意在求见,但开头提出作文当有养气之功,“文者气之所形”的论点。作者认为养气成功,文章就写得好,并举出孟子和太史公两人善于养气为例。作者又认为,气质的培养,在于游历天下,广交人士。为了论证论点,作者举出了司马迁游历天下,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五、三步法研读课文教学方法建议

学习本文过程可分为整体感知――重点研讨――.总结强化三个步骤。

首先,熟读课文,借助文底注释及工具书。初步弄懂全文的大概意思,初步把握课文的结构框架和作者的感情脉络。要求自读课文,准确认读“溢乎其貌、宫阙、仓廪府库、城池苑囿、汩没”等词,找出文中阐发议论的主体部分,多读几遍。本文在语言上酣畅淋漓,纵横恣肆,表达思想感情上也很富有内涵。只有反复阅读,增强语感,才能整体把握全文。

在此基础上,进入重点研讨阶段,理清课文的结构框架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要求在议论句前标上序号,归纳整理,看做老是如何一层一层地道出写这封信的主旨的。如:文老气之所形→太史公行天下放其义疏荡→我已观终南、嵩、华之高→已顾黄河之奔流→已仰观天子宫阙之壮→已见翰林欧阳修→以为未见太尉。在此阶段要通过对重点段落的反复研读,找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辙之来也,于山……于水……于人……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分析作者求见心之诚之切。

精读课文主体部分,分项研讨,深入理解和欣赏。最后归纳.总结,达到总体把握。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 篇2

《荆州书》是李白写给韩朝宗的一封自荐书。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中度过, 二十五六岁时怀着“愿为辅弼, 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的报国理想出蜀漫游, 34岁时来到襄阳。为求见时任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使韩朝宗并得到他的引荐, 便写了这封自荐书。书中李白一开始就借用天下谈士“生不用封万户侯, 但愿一识韩荆州”之语, 极力赞美韩朝宗的谦恭下士、识拔人才之举。接着作毛遂自荐介绍自己的经历、才能和气节, 表现了作者“虽长不满七尺, 而心雄万夫”的气概和“日试万言, 倚马可待”的才气, 以及不卑不亢“平交王侯”的傲狂性格。文章虽然写得气势雄壮且历来广为传诵, 然而从自荐角度看却是一篇失败之作, 因为后来的李白始终没有得到韩朝宗的引荐, 而且尽管他一生中“徧干诸侯”“历抵卿相”却至死也没能实现他那宏伟的政治抱负。

《太尉书》是苏辙进士中第后写给韩琦的自荐书。1056年, 苏轼、苏辙兄弟俩随父苏洵赴京师赶考, 第二年兄弟二人便双双高中, “三苏”之名随之享誉天下。虽然兄弟同科进士一时显得荣耀无比, 但要取得朝廷重视必须有得力之人推荐, 新科进士逐一拜见朝中显要展示才华以自荐已成惯例。当时朝中文有欧阳修, 武有韩琦, 能获得两人的支持和帮助是苏氏兄弟在政坛站稳脚跟的基础。之前苏轼已因一篇文章让欧阳修赞不绝口而收为弟子, 苏辙便想通过这封自荐信取得位尊权重的韩琦的引荐。苏辙在信中一开始不是吹棒对方而是提出了一个令时人耳目一新的原创观点——文气说, 然后阐述“养气”理论、自己的养气经历及其所获和遗憾, 最后委婉地提出了得到对方引荐的想法。后来的事实证明, 《太尉书》是自荐的成功之作, 苏辙受到了对方的青睐, 这在他的仕途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后来苏辙也遭受过不少坎坷, 但与李白在政治理想的失意相比当有天差地别。

从文学的角度讲, 李白和苏辙都是名垂千古之大家, 《荆州书》和《太尉书》这两篇文章也是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它们不仅被选入《古文观止》也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然而在其艺术价值之外,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 为什么同样出自名人笔下、同为传世名作, 有着相同的作文目的和写作背景, 且表达的对象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而最后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呢?探讨这个问题, 有助于面临就业选择或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们提高自己的自荐水平。

自荐, 说到底是一种言语表达活动。表达即言语的实际运用, 要想取得表达的成功, 需要表达者具有较高的表达能力。需要说明的是, 表达不是“表现”, 并非文思泉涌、倚马万言或伶牙利齿、口若悬河就能顺利实现表达目的。从理论上讲, 言语表达即表达者根据自己的表达目的, 针对特定的表达对象, 结合具体的时境, 对相关内容的有机组合和对形式的最佳选择。看准对象、有的放矢是言语表达中的“铁的定律”。李白自荐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就在于他没有做到“看准对象、有的放矢”。其主要体现在虚、狂两个方面。

所谓虚即多不实之词。

首先, 是李白在文中对韩朝宗写了太多而且华而不实的溢美之词。爱听好听话是人之常情, 人际沟通中善于赞美对方是表达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尤其是有求于人或做自我推荐之时, 给对方戴点“高帽子”也实为必要之举, 但这个“高帽子”一定要大小合适才能让对方感觉舒服, 否则都会适得其反。李白一上来就用“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 但愿一识韩荆州’”给对方扣了一顶令人肉麻的“高帽子”, 并将对方与周公相提并论。对方之所以感觉不舒服, 是因为它不符合实际, 因为据相关文献所载, 韩朝宗虽然也有善提拔后进的美名, 但毕竟还没有达到让天下之士宁肯不做万户侯也要与其见上一面的程度。接着李白又夸对方“制作侔神明, 德行动天地, 笔参造化, 学究天人”——这显然也是虚妄之词。苏辙在自荐信中虽然也给韩琦戴了高帽, 称对方“以才略冠天下, 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入则周公、召公, 出则方叔、召虎”, 但据历史记载这个高帽子做得比较合适, 因为时任宰相的韩琦曾屹立四朝, 确实为国之柱石。而且, 这种赞美是一步一步自然而然提出的, 并不让人有突兀之感:他先提出“文者气之所形”“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 接着叙述自己“过秦、汉之故都, 恣观终南、嵩、华之高, 北顾黄河之奔流”, “至京师……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的“养气”经历, 以及“太尉以才略冠天下……而辙也未之见”之缺憾, 至此, 才水到渠成地提出求见对方以“尽天下之大观”的愿望。

其次, 李白对自己能力和才华的介绍也有自夸之嫌。说什么“十五好剑术, 徧干诸侯;三十成文章, 历抵卿相……心雄万夫。王公大人, 许与气义”等等, 这些都只能说明他曾经有过这些经历, 但实际能力究竟如何人们无法知晓。即使此时的他已是大有名气的浪漫诗人, 但这也并非做官的必备素质。而且浪漫之人多狂傲, 即便作了官也未必长久, 李白后来在长安的三年为官经历也能说明这一点。而苏辙一上来不是像李白那样给对方戴高帽, 而是提出了一个当时天下人闻所未闻、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纯原创的“文气说”, 不仅一下子震住了对方, 而且也让人觉得此绝非没有真才实学之人——这就不动声色地显示了自己的真才实学, 况且作文是做官的必备素质之一。《太尉书》中苏辙没有刻意推荐自己, 但真实水平尽然显现, 而李白自我吹嘘却得不到对方响应。这一点苏辙比李白要高明得多。

所谓狂即谦让不足。

自荐信是地位低下者对地位高贵者的一种“上行”文体, 自荐是一种有求于对方的言语表达活动, 因此自荐信的作者必须谦虚礼让而不能盲目自大, 否则容易先入为主造成对方的反感。但李白不懂这一点, 在《荆州书》中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对方提出要求:一开始既赞美对方因有周公之风致天下之士人所“景慕”, 又提出“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 寒贱而忽之”的希望——言外之意是对方这方面做得不够, 让他向周公学习——既显得自相矛盾也让对方感到不快。而且自己所想求见的大人物, 岂是可以随便指责的?接着, 他又要求对方对自己“开张心颜, 不以长揖见拒”, 而且“必若接之以高宴, 纵之以清谈”, 还“请日试万言, 倚马可待”。更有甚者, 他还责问对方“何惜阶前盈尺之地, 不使白扬眉吐气, 激昂青云耶”?文中他更是不着边际地来了一句“傥急难有用, 敢效微躯”。试问:作为一州刺史的韩朝宗, 用得着一个十四五岁时学了点剑术的人来解急救难么?——确实有点自不量力。最后, 李白还一再向对方提出“幸惟下流, 大开奖饰, 惟君侯图之”的要求。虽然李在这封自荐书中表现了多为人称道的“不卑不亢、平交王侯”的性格, 但这绝对无补于他希望通过对方引荐而实现入仕的目的。

苏辙在《太尉书》中既不阿谀对方也不自吹自擂, 而是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自己想见到对方的目的是为了弥补自己“养气”经历中的不足并得到对方的教诲, 以使自己“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 就显得委婉而谦虚。苏辙这种彬彬有礼的态度必然在对方心目中形成好感, 给了对方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细节决定成败。从两封自荐信的标题中的一“与”一“上”两字, 也能看出衡量两人在自荐水平高低的细微差别:“与”的对象一般指地位、身份平等的人, “上”则是地位低下的人向地位高贵的人的行文。

从某种意义上讲, 韩朝宗对李白的自荐不予理睬对李白不是好事, 而对历史却未必是坏事。因为如果韩朝宗向朝廷推荐李白并且仕途通达, 中国甚至世界的历史上就有可能少了一颗文化巨星。但无论如何, 李白的自荐能力确实令人不敢恭维。据说, 李白在上这封自荐信之前, 曾在一次招待宴会上, 不顾身份悬殊贸然起身直接与当时在场的最高长官韩朝宗碰杯, 企图以这种独特的举动引起对方对自己的关注, 结果却弄巧成拙——或许此时已经引起了对方的反感, 对其自荐不予理睬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然而, 倒霉的李白却用自己的神来之笔给对方做了一次永久性的免费广告, 一举让韩朝宗永远地活在了后人的心中!

总之, 自我推销是当今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常用手段之一, 自荐能力也是当今人们的一种基本能力。探究李白和苏辙在《荆州书》和《太尉书》的具体PK, 尤其对当今学子涉世之际企图通过自荐推销自己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要想取得自荐的成功, 必须看准对象有的放矢, 既要充分展示自己的真才实学或特长之处, 又要态度谦恭提出自己的想法, 还要恰如其分地赞美对方。只有这样, 才能比较顺利地取得自荐的成功。

王琴琴裴倩敏

上枢密韩太尉书阅读答案 篇3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B.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C.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D.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

B.乡党,乡里。古代地方行政单位,周制,五百家为党,二十五党为乡。

C.宫阙,宫殿。阙,宫殿门外两相对应的高大建筑,宫殿门外有阙,故称。

D.府库,中国古代仓库的名称,指收藏粮食和兵器的地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辙勤奋好学,高雅拔俗。他年纪轻轻就提出了白己的文学主张,明确指出了“气”对于为文的重要作用,认为“气”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获得。

B.苏辙爱好游历,见闻广博。为实践自己的文学主张,他去乡远游,饱览名山大川、秦汉古都、天子宫阙,聆听欧阳修的宏词博论,因此眼界大开。

C.苏辙志向高远,境界宏阔。他很庆幸能有空闲研习文章,学习为政之道,他求见韩太尉,是为了准备在被朝廷选用后,能一展抱负、有所建树。

D.苏辙持正不阿,文辞恳切。他因为仰慕韩琦的雄才大略才有了拜见之意,并非是为了求取高官;行文中虽有对韩琦的赞美之辞,但也属自然流露。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4分)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3分)

(3)国事至此,予不得爱其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3分)

10.B

11.D(府库,收藏文书财物和兵器的地方)

12.C(苏辙求见韩太尉的原因表述不当)

13.(1)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两次失败而三次胜利;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4分,每句1分)

(2)祸患常常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才智勇气往往被沉溺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伶人啊!(3分,每句1分)

(3)国事到了这种地步,我不能顾惜自己;料想元方也还可以用言语来打动。(3分,每句1分)

【参考译文】

太尉执事:我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的气的大小相称。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习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察觉到。

我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的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但是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足够用来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古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激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丁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往,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异族国家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敌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

再说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我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激发自己的雄心壮志,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也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 篇4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 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18、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辙生好为文 ( ) ②称其气之小大 ( )

③浩然之气 ( ) ④故其文疏荡 ( )

19、翻译句子“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2分)

20、文中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21、从孟子和司马迁的`事迹中概括出“养气”的两种途径。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2分)

答案:

18、①喜好 ②相当,配合 ③正大刚直之气 ④疏朗宕荡 (2分,对两个得1分,意对即可。)

19、难道(他们)曾经拿起笔来故意学做这样的文章吗?(2分,意对即可。)

20、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2分)

上一篇:教学计划表格1下一篇:举办培训班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