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教育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探究教育(精选8篇)

探究教育 篇1

论文摘要:高等院校开展老年教育是我国老年教育的独特形式。考察上海、南京等地部分高等院校办老年教育现状进行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理性探析其问题对策,从而完善高校举办老年大学的运行机制。这既是我国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在新世纪、新形势下高校社会服务职能进一步发挥的需要。

论文关键词:高等院校;老年教育;推进发展

20xx年11月,笔者就高等院校办老年教育到上海、南京等地进行调查,感受到高等院校办老年大学的浓厚氛围,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力,也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部分高等院校发展老年教育的成功经验

这次调研了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的老年大学,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校容校貌上环境优美,布局和谐,古色古香,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整洁、有序,教学设施齐全。在老年教育内涵建设上,根据自己的校情、生情,积极地探索适应老年教育管理和教学活动新模式,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走出了一条“主体能动、分层教学、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多层次、多元化地促进学员主动发展”的特色之路。

(一)注重本校办学特色

上海部分高校的老年教育起点高并注重特色发展。在1993年,复旦大学就开办了上海退休职工大学复旦分校,为上海高等院校第一所老年大学。在“控制规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出精品”的思想指导下,不断探索办学新途径,近年来,他们整合学校资源,利用学校工会活动场地,解决老年大学学习和活动场所问题,并在“理论研究出成果”、“特色课程趣味多”、“以人为本谋发展”、“教学相长展风采”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了成熟的经验。获得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发的上海市特色老年大学称号。

上海师范大学老年大学从建校就确立了“依托高校,面向社区,服务社会,建设一所多学科、开放型、有特色、高水平的老年大学”的办学目标和工作方针。多年来,他们依托母校走资源共享之路,充分发挥上海师范大学学科众多、师资雄厚、管理规范、设备先进、校园优美等优势,为老年学员营造了优越的学习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在面向社会、课程设置、服务社区、第二课堂等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成功经验,、被评为“上海市老年教育先进集体”,被评为“上海市老龄工作先进单位”,20被评为“上海市示范性老年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1990年创办了老年大学,建成的6000平方米的教工活动中心作为老年大学的办学载体,要求全体教师,不计报酬,自觉承担学校老年大学的教学任务;南京农业大学老年大学与工会共享资源,有教学、行政用房平方米,图书10万册,杂志价值3000元,教学用计算机20台,多媒体教室一间;南京理工大学除了舞蹈课,其他课程都运用了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课程建设,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构成和核心内涵,加强课程建设是提升老年大学教学水平的中心环节。基于上术认识,上海师范大学老年大学长期狠抓课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学校经历了办学初期学员要求什么就开设什么,喜欢什么就讲授什么的“起步阶段”。近年来,他们对开设的70门课程进行了全面梳理,明确提出了系列化和标准化的目标要求,每门课程都确定了具体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现在各门课都制定了教学大纲,每一学期都有具体的教学进度安排,并在新学期第一周以书面的形式发给学员,使教和学两方面都能有章可循。还评选出十几门骨干课程和特色课程,《钢琴即兴伴奏》、《旅游文化学》、《饮食与健康长寿》课荣获特色课程和提名奖,起到了示范作用。

加强课程建设的基础是教材建设,多年来上海各高校老年大学大力开展课程的教材建设,对选用教材进行全面筛选审定,同时鼓励各老年大学教师自编新教材。如上海师范大学老年大学已自编近三十门课程教材,其中《旅游文化赏析》、《经典电影欣赏》、《饮食与健康》都已出版,学员们普遍反映:上海师范大学老年大学课程开设多,高低层次全,教学有特色,在这样的老年大学里学习,收获大。

另外,上海、南京高校老年大学还注重科研工作,各校组织力量,成立了“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小组”,以本校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同时积极申报相关老年教育研究课题。如复旦大学老年大学理论研究不但有计划、有组织,每年都召开这方面的交流会议,还出理论研究专集。

(三)优化教学、管理队伍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十分重视老年教育,老年大学成立时,就由退休的副校级干部任老年大学校长,由刚退休的部处级干部,高级职称教师任办学管理干部,从而确保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各校都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不求所有,但求拥有。他们不但选用退休的教师,还请高年级博士、硕士研究生任课,还在社会上招骋有特长的有识之士来校任教。同时加强有针对性的管理和考核,做到了“让学员高兴,让学校放心”。

从笔者调查来看,各校管理人员十分精干敬业,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符合老年教育特点的管理办法,并形成了制度。如各校在每学期开学前和学期结束前,都要召开相关会议,如:校务会议、教师会议、班干部会议;学期中召开教师教学研讨会、师生交流会、外出交流联谊会;每学年暑假前以学科分类开展学员学习成果展示活动,寒假前召开全校总结表彰大会暨文艺汇演。

(四)强化社区示范和辐射作用

上海师范大学老年大学的学员80%来自社区,在长期办学过程中也得到了社区的大力支持,这种自然、和谐的联系,也发挥了高等院校的“面向社区,服务社会”服务职能。老年大学有计划组织和支持教师、学员到期社区举办讲座,传授知识;邀请社区老年学校领导和教师来上海师范大学听专题报告,沟通信息;主动承担社区老年教育的骨干培训工作;开展“大手牵小手,共建文明社区”活动,帮助社区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多年来,引领和辐射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态势,赢得了社区的好评,增强了老年大学办学活力。

二、高等院校开展老年教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老年教育进入普通高等院校或以高等院校为主体,在现阶段还是新事物、新观念,取得高等院校与老年人的共识还要一个提高和实践的过程,但是毋庸置疑,由于时代发展需要,这一过程不会太久,一个以高等院校为主体的老年教育模式将会形成。

(一)要贯彻科学的发展理念

为了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实现老年教育与国民教育建设的同步发展,推进老年大学建设,推动老年教育事业的高水平发展,就必须要贯彻科学的发展理念,认识到老年教育是现代和将来中国教育的一部分,没有老年教育是不完整的全面教育,也建不成学习型社会和和谐社会。这个认识不仅要高等院校领导、师生员工认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首先,要出台相关政策,制定老年教育相关法规,明确高等院校在老年教育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引领本地区的老年教育向规范化发展。并在对高等院校的任务指标、检查验收、评估中予以考核落实。其次,要理顺体制,老年教育的国家主管部门应该当设在国家老龄委和教育管理部门,相应地在地方政府中延伸,彻底改变目前老年教育找不到“婆家”吃百家饭的现状。根据中国的老人数量多、分布广、文化层次参差不齐、身体状况特殊等特征,还需进一步明确以政府为主管、高等院校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的办学体制,形成政府办学与社会力量办学共同发展的格局,使老年教育的面能覆盖县、乡镇,使绝大部分人享受到老年教育的成果。

学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以师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学校一切工作要以老年人需求为出发和归宿,渗透人文关怀、人情关切、人道关爱,努力把老年大学建成“学习的校园,交友的乐园,温馨的家园”。从“控制规模,提升内涵,务实创新: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实际出发,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二)要推进老年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大力推进教学规范化建设。要鼓励教师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力争取得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教学成果。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体系,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要强化班委会职能,充分发挥学员骨干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其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进一步发挥高校教师优势和社会公开招聘师德高尚、热心老年教育事业的各类专业人才,进一步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打造创新型、科研型教师队伍,大力推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年轻化,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再次,要推广远程老年教育。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电视等媒体,建立开放、兼容、共享的老年教育网络体系,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方式,推动老年教育向广大农村、社区发展延伸,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条件,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要坚持老年教育规范发展的道路

老年教育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相对于庞大的老年群体来说,仍处于初期阶段。目前,老年人的入学率不足老年总人口的.3%,这说明老年教育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全国各级老年大学(学校)没有统一的设课规定,没有统一学制,没有统一的大纲教材,没有统一的学校管理,没有规定的考核和评估标准,学员的满意程度基本上就是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由于学员需求的差别、地域文化的差别、办学条件的差别,加上法制的不完善和办学体制的不统一,各地办学、教学水平差别也非常明显。因此要加强规范化管理,只有规范发展,老年大学(学校)才有生命力,才有发展前途。

(四)要坚持老年教育公益性方向

目前,国家各地各级举办的老年大学,其根本目的是让老年人同其他社会成员一起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必须坚持公益性方向,坚持政府主导的方针,坚持公益性、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通过老年大学这个载体,使老年人整体素质、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保持老年群体的稳定。所以各级政府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老年教育事业从上到下理顺关系,摆上位置,落到实处,办成办好。另外,要建立分级负责的老年教育投入机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应在教育经费中切出一块老年教育经费,根据各级各类办学情况,给予经费补贴,为中国老年教育开辟一条健康、经济、快速的办学路径。

(五)要强化老年大学社会服务功能

各级各类举办的老年大学要得到政府的支持、社会的认可、老人的接受,就要做好服务社会(社区)这篇文章,紧紧围绕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加快内涵发展。高等院校完全可以依据原有基础结合本地的经济科技发展现状、当代老人自身的需求、适应老年人生理特征来优化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大纲上充分发挥老年教育对老年学员的求知引导作用,并在为社区的老年教育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老年学员的身体力行等方面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学校要鼓励学员,用其所长,直接为社会人群服务,并积极予以引导,使其成为充分展现老年人活力和风貌,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形式。为此,要做好三个结合:一是服务理念上“近期”与“长远”相结合,二是服务内容上“指导”与“示范”相结合,三是服务层次上“全面”与“特色”相结合。

(六)要加强老年教育理论研究

老年教育在中国教育领域是新兴事物,近三十年的各级办学实践证明,老年教育从上到下都缺乏坚实的理论指导。在办学中遇到很多新问题,比如保证老年教育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各级管理体制、办学模式、教师的选用以及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教学方法、教材等,与教育领域中的其他层次教育有很大区别,都必须在探索中予以解决,才能推动老年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此,在老年教育办学中要加强理论科研工作,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不断总结办学实践经验,由点到面地指导工作。高等院校在理论研究中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量的教师队伍、科研人员都有参与的能力,在理论探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村编写等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因此,老年教育理论研究任务落实在高等院校肩上,一定会开花结果,夯实老年教育理论的牢固基础,为老年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探究教育 篇2

品德教育一方面要建构具有良好人品的当代人形象, 另一方面要提出实现品德教育目标的具体做法。品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本文就学校教育的角度, 简述个人观点。

1. 树立教师榜样, 开展品德教育研究

教师品德对学生品德树立和成型的影响非常大, 因此有效的品德教育需要品德优秀的教师, 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提供了满足。在这种关系中, 学生被教师接纳和信任, 他们享受到老师爱的温暖, 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学生得到教师的支持、体谅和鼓励, 让他们体会友谊, 充满力量, 感到自信, 从而喜欢集体和社会生活, 对人生充满希望, 进而形成信任、宽容、尊重、自尊、自信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人说:“撒播一种思想, 收获一种行为;撒播一种行为, 收获一种习惯;撒播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撒播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撒播一种榜样, 我们就能够时时看到奋斗的目标和参照物。因此, 榜样是一种向上的力量, 是一面镜子, 是一面旗帜。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学生学习的模范, 教育学生不能依靠灌输、说教, 而应当靠教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只有具有高尚人格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有健康个性的学生, 教师就是以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学生。为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 教师还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起道德上的责任。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教师的权威不是角色上的优势, 而是人格上的魅力。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去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 并把对学生的爱化为一种具体的教育过程。在教育实践中, 教师用宽容﹑尊重﹑理解和信任等精神力量先塑造自己, 然后去感化学生, 影响学生, 引导学生。教师应该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自尊自爱的品质。

2. 注重课程渗透, 开展品德教育研究

利用现有课程, 挖掘可以开展品德教育的因素或开发品德教育的校本课程,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品德教育课程及其他学科德育的渗透, 可以从不同层面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我们每个教师都有着较强的人品教育意识, 要充分利用好自己所教授的课程, 向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通过课堂, 开展合作学习。掌握合作技巧, 让学生明确合作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这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 打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障碍, 发展学生欣赏﹑理解他人的能力, 发展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

通过课堂, 开展道德反思。道德反思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 具有一定的道德敏感性, 具有道德推理的能力、道德决策的能力以及道德自我认识和自我批评的能力。

通过课堂, 开展信心教育。小学生由于年龄小, 常看不到自己的潜能, 由此缺乏自信。因此, 山东省青岛开平路小学开展系列班队活动课,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了解自己的优点和能力, 树立了自信心。

培养自信心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是课堂评价。我们要求教师的课堂评价要做到真诚、灵活多样, 有优点就实事求是毫不吝啬地表扬, 但表扬的同时不忘向学生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有缺点就开诚布公地指出纠正, 但让学生在接受批评教育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老师的期待与关注。

3. 营造校园气氛, 开展品德教育研究

我们本着“以文化养人、以品德悦人”的思想, 精心营造以物质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体系, 营造优良的教风、学风。在人文环境上, 学校努力构建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育人环境。校园的育人环境中, 处处渗透着关心和尊重他人、平等、友善等价值观念。通过各种活动, 学生可以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相互尊重, 愉快地生活, 形成一个团结的班集体。

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 让关爱充满整个校园。学校有一个肢体残疾的学生, 六年来班主任组织学生轮流照顾她, 今年开学已顺利进入中学。在小学的学习生活中使这名残疾学生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 也激发了其他学生帮助他人的欲望, 使学生养成了乐于助人的好习惯, 从而促进了学生品格的发展。

4. 挖掘教育资源, 开展品德教育研究

学生优秀品德的养成依赖于良好的社会环境, 学校要善于挖掘教育资源, 建立良好的家校互动关系, 延伸学生品德教育的平台。

家长是学生品德教育的首要因素。学校可告知家长他们在孩子品德发展中的作用, 向家长表明学校的品德教育计划, 让家长直接参与到学校品德教育活动中来。

高中地理教育的素质化教育探究 篇3

一、改革地理教育方式,实现教育方式多元化

传统的地理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满堂灌”教育方式违背了素质教育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在素质教育的引导下进行教学形式的改革。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活动多了,就会减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所以,教师的角色要从“讲解者”转变为“引导者”,在课堂上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多让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二、更新教學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早在西汉时期,古人就提出“教学相长”,用现代素质教育的理念进行解析就是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和学相互促进,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要想实现“教学相长”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改革教学方法时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才能乐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的教学工具不断涌现。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要与时俱进,不断尝试使用新的教学工具。地理是一门以图像为基础的学科,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多使用多媒体去展示地理图片和地理现象。一方面能使学生直观地接受知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另一方面也符合现代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使教师更容易组织教学。

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组织学生实践考察,让学生树立从生活走向地理,再从地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没有实践的认知就是无知,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得到深化和升华。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会学习,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和实地考察,通过考察让学生掌握第一手资料,让他们认识到地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总之,“实践出真知”要在地理课程中推行素质教育就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到地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真正让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中开花结果。

探究教育 篇4

本文为重庆高等教育学会2017-2018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创业教育路径研究》(编号、CQGJ17195B)阶段性成果

【摘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均具有可行性。应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师资建设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互相促进。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促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推动下,各高校都开展了创新创业(简称“双创”)教育,有利于整体提升大学生“双创”意识和能力,更能缓解就业压力。但纵观全国高校开展的“双创”教育现状,多停留在理论灌输以及具体就业政策的宣讲层面,未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实践能力培养更是缺乏。因此,有必要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熟的模式,将“双创”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双创”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双创”教育的必要性

1、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多数高校仅把“双创”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组成部分,缺乏独立课程体系的意识,因此,在师资安排上,基本上是由就业指导课老师或辅导员兼任“双创”课程,没有专职师资;在课程内容上,仅灌输“双创”基础理论和基本的就业创业政策,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在授课形式上,多采用大班授课,甚至有些高校仅仅做几场“双创”讲座。总结起来,这一局面基本上是由于学校、教师、学生层面不重视造成,而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数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和体系,可以探索将“双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提升学

校、教师、学生对”双创”教育的认识,从而推动“双创”教育的发展。

2、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多年以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以教授理论为主,实践教育为辅的模式,这一长期坚持的模式越来越让学生觉得乏味,影响了学习动力。而“双创”课的最大特点就是建立在实践或者案例基础之上的,如果将思想政治课相关理论有机地融入到“双创”以及大学就业实践和案例中,使学生通过“看得着、能感知”的这种有机会自身经历的实践来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更能增加相关理论的可信度。从这个角度讲,推动“双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必然选择。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双创”教育的可行性

1、理论层面上具有可行性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偏重于思想教育,创新创业重在使学生增强“双创”意识,同时,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水平,而思想政治教育重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者在教育目的上基本是统一的。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本身就涵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以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内容,这和“双创”课程教育内容是吻合的,只是教育形式有所不同,但最终目标是一致的,总之,理论上,“双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通的,都是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物质观等观念,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提供保障。

2、实践层面上具有可行性

创新创业教育是基于经济社会大环境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其课程体系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牢牢建立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以及就业实践基础之上,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立足于社会发展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基础上的,可分为意识形态教育、能力教育、世界观教育、社会实

践教育等。所以,二者都必须立足于实践层面来开展,都必须在教育体系中贯穿实践环节,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部门,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所有高校中由立的教学单位负责,模式日趋完善,因此在实践中将二者合而为一,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也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双创”教育的路径选择

在所有高校面向所有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战略要求,目前情况,一方面不可能依据每一个学生的特色设置创新创业个性化课程,另一方面将创新创业短时间内形成独立的教育教学部门和体系也不现实,因此,最有效最现实的办法是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双创”内容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推动相关师资以及教育方法融合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双创”教育的目标。

1、在教育内容上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

根据实际,将创新创业内容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是目前比较可行且有效的办法。比如,可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分别纳入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如《形势与政策》课,内容都是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热点紧密结合的,国家创新创业和就业政策也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因此该课程完全可以承担部分“双创”授课任务。再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时代精神以及职业道德部分,本身就是“双创”课程内容,还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思想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内容,也都和“双创”内容息息相关,通过这种融合,不仅消化了“双创”课程内容,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充实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现状,进一步推动其发展。

2、在师资上实现二者融合

师资是教育的基础,很长时间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配备都存在不足的境况,尤其是非重点高校,师资严重缺乏。大多非重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基本上是由行政人员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专职比例也很低,此情况下,推动创新创业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机融合实属一种可行且有效的办法。一方面,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力度;另一方面,在原有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中,选择学历、职称、专业等方面符合国家要求的部分师资,实施培训,使之能承担思政课教学任务。这样,不但有利于“双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也有利于整体提升师资建设水平。

3、在教育方法上实现二者融合

长期以来,各高校招生和就业之间的关系,造成了创新创业教育往往成为就业指导课的附属,且多数由就业部门承担创新创业课程的讲授,导致偏离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使学生无法真正实现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目标。同时从大教育观来看,也无法真正实现育人的最终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恰好能弥补这种缺陷,其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因此,通过教学方法上的融合,对二者教育目标的实现都是有益的。首先,通过融合,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增强了竞争力,就业率也就得以提升。其次,通过融合,把创新创业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让学生感到思想政治课不是单一的理论说教,是和自己的就业创业以及职业生涯息息相关的课程,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余展洪.创新创业教育导向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整体设计改革刍议[J].高教学刊,2015(13).[2]周志鹏.“双创”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作者简介】

网络探究:让教育互动起来 篇5

1995年,美国圣地亚哥大学的BernieDodge教授提出了网络探究(WebQuest),也就是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其主要作用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习合作,处理不很明确的信息”。这种学习方式提倡学生通过网络,直接访问专家、搜索数据库、了解最新的报道,然后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七年以后的今天,在上海召开的“首届全国中小学网络主题探究活动暨全国中小学教育特色网站展评”研讨会上,中国第一批实践网络探究的中小学老师向与会者展示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

上海市宝山职校的孙晓红老师在设计的WebQuest《威尼斯商人》一课中,带领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与专家、学者、老师以及戏剧迷们交流,对作品的社会背景、历史年代、风俗宗教、作者生平及作品特点等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和分析,完成自己的综合判断,公正客观地评价该作品及其中的人物。

本课的设计活动为时3周,其中集中活动时间6课时。

课前先阅读原著,课时的分配是:

第一课时,提出问题。全班活动,提出阅读和理解剧本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做好课堂记录熗时在课外活动中分类整理问题并对关键问题做出初步回答。

第二课时,搜集信息。运用网络和其他手段搜集相关信息,并进行交流和评价,同时在课外活动中访问各级图书馆等,进一步收集信息。

第三课时,交流讨论。交流共享各自的信息,并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分组讨论所选人物作品的共性和个性。

第四课时,深入认识。分组集中讨论小组选定人物角色的特点,深入认识整部作品,并在课外活动中完成研究报告、演示文稿。

第五、六课时,汇报交流。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研究成果,接受同学质疑,并递交作业。

在实施网络教学中,孙老师感觉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个性得以彰显。学生实现了跨学科的学习,查阅了文艺复兴的社会背景、犹太民族的历史等,在对作品人物的分析中,取得了与传统学习目标截然不同的丰富、新颖、独特的认识。

这节课的设计过程其实是一个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个可以站立的台阶。就像提供了一个“脚手架”,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脚手架”的功能是将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的大问题分成一个个细小的任务和目标,并将它们根据一定的规律“搭建”起来。问题变小了,方向也更明确了,学生就比较容易知道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并能循着一定的思路探究下去。

“惟存教育”的主持人柳栋老师在谈到进行网络教学的初衷时说:“中国传统教育缺少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WebQuest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对学生的评价,WebQuest非常强调自我评价。这些都很符合我国现在的课程改革、课程标准的精神。WebQuest是我们广大教师走向新课程的很好的抓手。”

探究教育 篇6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亟需大量高素质人才,逐渐增加了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了对各级教育的投入,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此时代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人才,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缺乏美感教育功能,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没、创造美的能力,过于模式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美术教育被人们公认为培养创造力最具成效的一门学科,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基本的绘画功能,还要懂得怎样去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个人调查研究,系统分析了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美感教育功能,以期能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现状

1.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教师负责讲课,学生负责听课,学生被动学习,很多时候教师依然采用单一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与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已经严重不符。比如在美术课上,教师通过示范来讲授知识,这种讲课方式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自然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而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客观实际,未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像是标准化流水式作业成品一样,没有自身的想法,扼杀了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此外,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传统板书式的教学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师必须要适应这种变化,通过多媒体技术、信息化教学等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发展。

2.缺乏对学科之间关联性的深刻认识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缺乏对学科之间关联性的深刻认识,不懂得利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包括绘画和手工制作两个方面,它们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只注重在美术领域当中学科之间的关联,实现了资源共享,却忽视了学前教育的其他学科也是可以与美术教学实现资源共享,忽视了学科之间的知识迁移,而且它们之间的结合将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在美术教学当中,我们可以适当地使用音乐、绘画、诗歌等,实现完美协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3.教学内容缺乏实用,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教学内容缺乏实用,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传统的美术教学过分强调绘画技能,将教授绘画技能作为美术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教师传授过多的实用技能,甚至让学生去记模板,忽视了美术教学的真实内涵。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应该侧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首先让学生感知美,然后才能创造美,最终才能把美术教学的真谛传播到学前儿童中,符合社会需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美感教育功能

正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存在如此多的问题,尤其是美术教学缺乏美感教育功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个人调查研究,指出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美感教育功能培养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美术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欣赏美

美术欣赏是学前专业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通过美术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美感对于人的重要性,善于通过审美的眼光发现生活美,进而欣赏美、拥有美。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师生之间互动,在充分了解学生客观实际的基础上,改变自身的教学策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学生的创新行为加以鼓励,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美术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创造美

学术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会欣赏美的基础上学会创造美。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化教学手段等科学技术,开拓学生眼界,为学生发挥自由想象提供空间。同时,也要注重学科之间知识的迁移,实现资源共享,可以通过诗歌、音乐、雕塑等的与绘画的完美结合,在学习绘画的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美术教学要让学生学会传播美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最终目的是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能力,让儿童通过绘画表达他们自身真实情感。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认识到美术教学的真实目的,认识到学前儿童的“童心”“童真”“童趣”,只有充分理解和认识到儿童个性,感受和体验它们的存在,才能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通过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积累传播美的经验,从而更好地培养学前儿童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专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缺乏美感教育功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我们要善于通过美术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会欣赏美,学会创造美,最终达到传播美,实现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美感教育功能。

数学隐性目标教育探究 篇7

可是,当前数学教育中,存在重显性目标,轻隐性目标的倾向。这种倾向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它对数学人才的培养、数学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有资料表明,我国有为数不少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冠军,但却缺少一流的年轻的数学家群体,原因在于这些冠军是经过多年的强化训练培养出来的,缺乏继续发展的潜力和成为大家的素质、意识和境界。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摆正隐性目标和显性目标的关系,在教学中重视对隐性目标的渗透性教育,克服急功近利、“单打一”的错误做法。

一、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是探究的动力,是成功的前提。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要学好它,尤应注意培养兴趣。有兴趣,沉浸其中会获得一种快感,这种快感是局外人难以体察的。陈景润当年攻克歌德巴赫猜想,做了几麻袋的演算,其艰苦之情状在外人看来是非常乏味的,但对陈景润而言,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正是数学难题的巨大诱惑与刺激吸引着他坚韧不拔、不断求索的脚步。兴趣培养需要使学生明确数学知识同实际生活的联系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只有明确了数学的意义、数学的实际价值,才会激起探究的激情。譬如,上海地铁的运行规则就是加拿大数学家成功运用数学运筹理论的结果;数学家张庆恭提出,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北京交通拥堵问题;现行数学教材提供的研究性学习材料中,大部分也注意到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像比例、存款、彩票等。这对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极为有益的。

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审美意识

不少科学家谈到科学美的问题,数学也有美,诸如对称美、简洁美、奇异美、和谐美。圆锥曲线是通过平面截圆锥获得的,这种和谐与优美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效果会更佳。它既有圆锥曲线的优美,又有数形结合的风采;既有二次型的数学底蕴,更有描摹天体运动的功能,从而使内美与外美的统一达到了美妙绝伦的程度。极限的概念,即如“一尺之棰,日取其半,永世不竭”,极限的境界也就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美学境界。而要充分地展现数学美,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数学审美素养,拥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条件和技能。

三、用数学家的精神启发和激励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数学课本中,尤其是高中课本中,有很多用数学家命名的定理和关于数学家的注释。教师可以借题发挥,把数学家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把数学家评传引荐给学生看,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主要贡献、精神品格,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使学生从中汲取向上的动力,为其成长与发展树立高标。阿基米德就是这样的典范,敌人的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仍从容镇定,要求把画在地上的几何题做完……科学家的这种献身精神对学生的感染力是很大的,对学生投身科学事业的影响是极为有益的。

四、对学生进行数学史教育

教师应使学生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每一阶段上的重大成果,数学学科的特点、地位、功用和意义,特别是数学对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因为只有了解其价值,才会引起重视并被自觉地学习和运用。此外,还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以便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植入数学的种子;了解我国数学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认识不足,才能激起赶超世界一流的雄心和决心。“数论是数学中的皇冠,而歌德巴赫猜想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陈景润正是在中学时代就受到这样的教育,才开始他的数学之梦的。因此,数学史教育在中学阶段应该是必要的和重要的。

五、教育学生树立数学意识

把数学意识、数学思维贯彻到日常生活、研究性学习中去,并与创新相结合,使学生惯于和善于用数学思考问题,使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充分体现。“数学使人精确”,这是数学锻造的结果。一个数学修养高的人,他的逻辑思维是缜密的、严谨的,他的表达的数字化程度往往是比较高的。一牙膏厂奖励创新性方案,有人建议把牙膏嘴的口径扩大1毫米,结果获得10万元的奖励。撇开别的不说,单就这个人的数学意识而言是极强的,令人叹服的是他看到了1毫米改变的背后是厂家滚滚的财源。数学意识培养的结果是,一个人学数学,若干年后,他可能忘了公式,不会解题,但数学意识、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意识等还留在思想深处,使人终身受益。

六、重视数学对人的品德的塑造

探究教育 篇8

【关键词】数学教育专业 创新创业教育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43-02

2015年5月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的目标是: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2020年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数学教育专业属于高等教育大专层次教育,原来其目标就业岗位是中学数学教师,由于国家教师招考只有小学教师对应的合格学历是大专,所以将就业的岗位调整为小学数学教师。相比同样是大专层次的初等教育专业毕业生,数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数学学科优势明显。几年来根据内蒙古教育行业的发展特点,在深入调查小学、教育培训机构、小饭桌等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意见》颁布后,按照国务院和教育部提出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求,我们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设置,大力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一、数学教育专业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教师职业需要创新创业教育

教师在实施教学时使用的教材相同,参考书相近,但是面对的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资源和环境,讲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课需要自身不断的创新。随着教育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社会对教育要求的变化,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等诸多因素的推动,教师要不断开展教学改革。因此作为教师职业本身要求其创新意识必不可少。

2.数学的学科特点需要创新创业教育

数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微积分的诞生、非欧几何的创立,每一次都是人类创新思维的里程碑。从一道数学题的多种解法,一个实际问题的不同数学表示形式,一个猜想的提出和证明等等,数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数学的创新性特点。

3.数学教学需要创新创业教育。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数学教育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要求教师教学的创新思维要时时处处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新课标的数学课本中每节课几乎都在利用一题多解、一式多解的创新思维模式进行教学,所以教材设计体现的思维特点也对数学教师的创新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二、数学教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实施途径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作为大学生群体是整个社会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人力资源,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通过在专业建设中的探索改进,形成了一些针对数学教育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做法经验。

1.调整培养方案,建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课程体系,让创新教育贯穿三年大学教育始终

我们将创新教育以专业实践课程为切入点,每门专业实践课程加入创新教育内容,使创新教育有依托,可实施,能实操。在第一学期依托入学教育课程,30课时;第二学期依托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60课时;第三学期依托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数学史、教学实践(一)课程,共120课时;第四学期依托就业创业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教学实践(二)、小学数学案例分析课程,共170课时;第五学期依托小学数学教学拓展训练、教育实习、SYB创业培训、数学建模课程,共270课时;第六学期依托顶岗教学实习,共390课时。这样在具体进行创新教育时就能够保证课时量,保证教师配备。课时量逐学期递增,专业创新课程量逐年加大,先培养创新意识,再强化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技能,使创新教育逐步强化,保证创新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

2.开展专业课程改革,专业课程与创新教育课程深度融合

在专业创新教育相关课程设置上,强化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培养,合理利用课程内容开发创新知识点,鼓励学生寻找、体验创新思维,感受创新精神对自身思想行为的影响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自主创新的能力。例如:《数学史》课程中有许多创新创意的素材,因为每一位数学家就是一本创新教育的教科书。我们经过课程改革,内容上强化了在数学史上变革精神强的几位数学家重点介绍——牛顿、伽利略、哥白尼、笛卡尔、罗巴切夫斯基等。以前课程中对伽利略、哥白尼介绍的较少,因为他们在物理和天文学方面的贡献更大一些,但是本次课改之后强化了他们的相关内容。源于没有他们敢为人先、勇于坚持的创新精神,就没有现代科学的诞生,更不会有数学的发展前进。教学方法上设置了小组学习、自主探索、自由发言、辩论环节,引导学生体验每一次的创新对人类文明的巨大推动作用,经过思辨学生对创新精神充满了敬意和渴望。考核方式上改变闭卷笔试,改为课程汇报形式,学生通过讲述一位科学家的经历、一个数学定理的诞生、一个数学难题的解决,重温每一次创新对历史的推动。让学生通过数学的发展、数学家的成长有目的的增强对创新精神进一步认识理解,大量的数学家经历告诉同学们创新对学科发展意义和个人成长的意义及关键作用。从而使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变为引发学生主动学习思考自主创新的创新教育课程。

3.建立多种形式构成的实习实训课程体系,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实习实训课程体系由培养方案内实习实训课程和培养方案外的实习实训环节两部分组成。培养方案内的包含由校内教师任教的实训课程、由实训基地小学教师任教的实训课程、由实训基地教育培训机构企业任教的实训课程、由校—校(小学)共同任教的实训课程、由校—企(教育培训机构)任教的实训课程这五类。培养方案外的实习实训环节不是以课程形式开展,而是以暑假实践、寒假实践、提前就业、节假日实践、课后实践的形式进行。课后实践是利用学生课后和课余时间,学校附近的小饭桌是主要的实践场所,学生从下午5点半至7点半在小饭桌辅导小学生写家庭作业。节假日实践、暑假实践、寒假实践一般是在教育培训机构,由于寒暑假和节假日小学生在公立学校放假,而正是教育培训机构开展补课的时间,需要大量的教辅人员,学生去教育培训机构担任助教工作,辅助主讲教师进行作业批改、教学秩序维护、家长沟通、为个别学生辅导等工作。提前就业是学校针对在毕业前签订就业协议的个别学生开展实践工作的形式。这些多样化的实习实训方式,推动了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为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理念的实践提供了保证。

4.开展学生讲座,利用前辈故事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

学院将每周二下午作为学生活动时间,在这个时间里我们将学生活动和专业发展融合,安排了小学教师、学区教研室教师、优秀毕业生、实训基地辅导教师、成功创业毕业生的讲座,一般两周一次,一学期6次。通过真人真事的实例,学生树立了正确的职业愿景,培养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鼓舞了学生勇于超越自我的信心,激发了学生推陈出新的创新意识,为他们的职业生涯撒播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种子。

5.开展学生技能竞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近几年来我们联合教育培训机构企业,冠名举行学生教学技能大赛。冠名大赛的优点一是企业提供奖品和活动经费,可以缓解教学经费紧张的问题;二是教育培训机构企业借机可以选拔人才;三是可以使我们作为教学者在第一时间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及行业发展趋势,以便及时进行专业课改,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由于近几年来学生毕业后通过教师招考的比例低,考取公立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师数量少,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是教育培训机构。所以我们根据这样的就业形势,调整专业培养思路,主动找到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联合教学,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大赛由专业教师和培训机构人员共同担任辅导教师和评委。在共同的辅导工作中企业与专业教师互相启发,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专业教师的行业认知力,增加了企业人员的专业性,使辅导和竞赛工作成为创新、创意的平台。竞赛获奖选手在假期和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教育培训机构任职。这种学校-企业的直通车,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也提升了学校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

随着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内蒙古自治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在2015年12月1日的颁布,我们将继续探索数学教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实践技能进一步提高,开展以创新教育推动创业的途径探索,改善学生就业,推动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师范类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为推动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师范类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形成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7.29.

[2]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1.12.28.

[3]杨豫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丛书—小学数学》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3.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5.4.

上一篇:人事工作者演讲稿下一篇:第十五届迎新辩论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