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练习

2024-12-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道士塔练习(精选12篇)

道士塔练习 篇1

一、请简析文章中第一段描写莫高窟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①结构上,为下文写莫高窟惨遭掠夺作铺垫;②内容上,介绍了莫高窟破落的外形以及周边萧条的环境,突出了莫高窟遭抢掠之后的衰败之景;③情感上,莫高窟由之前的繁盛变成如今的衰败,表达了作者内心无比悲痛之情。

二、分析“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

①展现了一幅在夕阳映衬下莫高窟的残败之景,渲染了悲壮苍凉的的氛围;②以哀景衬哀情,抒发了作者面对莫高窟如今的残败的悲凉的心境,并把读者引入到那个可悲的时代,去追溯那一段可悲的历史。从几座坍弛的道士塔在夕阳下更显得破落悲凉,为全文奠定了苍凉的基调,更显出古老敦煌文明的衰落以及文明衰落的悲剧性。

三、文章中第一节介绍王道士的出身有什么作用?请简析。(6分)

①结构上,为引出下文讲述他贱卖敦煌文物作铺垫;②内容上,突出介绍了王道士的身份——一个平民身份,更突出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为他下文的所作所为提供了依据;③情感上,一个湖北麻城的农民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最灿烂的文化,而他只是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为由他所造成的这个巨大的民族悲剧而感到痛心疾首。

四、第二节中作者连续提到了四个“惨白”,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前边两个可以看成是王道士破坏敦煌文化的历史见证;后两个表达了作者面对被破坏的敦煌文物茫然不知所措的无奈、痛心的悲凉心情

五、请分析“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的含义。(4分)

此句运用的对比的手法,在同一时刻,外国文化侵略者长途跋涉、不畏艰险地在敦煌掠夺我国灿烂的文化遗产,可是中国官员在此时却坐在自家的客厅中品茗。通过对比,更突出了外国文化侵略者对我国文化遗产的紧迫性,也对中国官员对遗产的忽视进行了批判,以及对他们的腐败的无比愤恨与无奈。

六、作者对敦煌莫高窟被掠夺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可是为什么在第三部分中却说“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两者是否矛盾,请简析。(4分)

不矛盾。表明作者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痛恨极了,发狠说出这句气话表达自己的气愤。这两句话是对当年统治阶级的声讨。他们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对祖先馈赠民族的文化遗产不仅看不到、守不住,反而大量糟蹋,以致列强有隙可乘掳掠我国宝。这是酿成民族悲剧的根本原因。“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反映了作者内心难以言状的痛苦,体味前提条件和“有时想狠心”这几个字,我们可以感受作者在痛苦中蕴含的强烈愤懑。

七、作者在第三部分最后说“我好恨!”请你联系上文,说说其中包含哪些复杂的情感?(6分)

道士塔练习 篇2

一、对比中表现国民的愚昧

“其时已是20世纪初年,欧美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他们中有人已向东方艺术投来歆羡的目光”,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艺术的发展和西方艺术家对东方艺术的向往,而当时中国人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文化艺术的呢?余秋雨以历史史实和眼前所见为前提,大胆设想,详细描写了王道士当家作主“处理”敦煌艺术的情景。

“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抬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当几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塑雕就显得过分惹眼。……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塑雕委曲一下。”

道士“处理”的结果是“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一片净白”,“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

作者这样写揭示了王道士这类人对古老文化的摧残,也与上文写西方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当时国人的愚昧无知,揭示民族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

二、对比中揭露政府腐败

余秋雨告诉我们王道士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蠢了,他只是千千万万中国普通百姓中的一员,再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脸茫然。那么我们的官员都是饱学之士、一代鸿儒,应该懂得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吧。作者又把我们的官员与西方人进行了对比。

当有人建议把这些文物运到省城保管时,我们这些平时追求豪华生活排场的官员犹豫了:运费不低。可是“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他们愿意变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

“他们在沙漠里燃烧起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

“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作好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可是实际情形如何呢?“没有关卡,没有任何手续,外国人直走到了那个洞窟跟前……没有遇到森严的文物保护官邸,没有碰见冷漠的博物馆馆长,甚至没有遇到看守和门卫。”

从三组对比中可见,中国官员的腐败麻木,对文物保护的不作为,让人震惊,令人失望。更令人气愤的是这些官员不但不保护文物,反而把文物作为礼品在官场上送来送去或据为己有。洞窟里的五万余件文物,到清政府下决心起运时还有8600余卷,经沿途大小官员强取豪夺,所剩下的就是现在保存在北京图书馆里的那四五千卷。难怪作者说出这样的气话“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作者在这里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腐朽的政府。正是政府的不作为,让外国劫掠者有可趁之机,他们才是敦煌悲剧的罪魁祸首。

三、对比中显示民族的屈辱

作者怀着难以平静的心情叙述了王道士与洋人之间的交换账。“要详细地复述这笔交换账,也许我的笔会不太沉稳,我只能简略地说: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了银元换取了二十四大箱经卷、五箱织绢和绘画;1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去了十大车、六千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像的低价换取了三百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五大箱、六百多卷经卷……”

“王道士一次次随手取出一点文物”,而“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文化遗产的流失、流失的方式以及流失的后果给国人带来的屈辱。

文章结尾,作者还把敦煌研究专家与王道士等人进行对比,说明懂得珍爱祖国灿烂文化的还大有人在。他们挽救了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挽回了中国人的尊严。

《道士塔》教学设计 篇3

【创意说明】

《道士塔》是余秋雨先生散文集《文化苦旅》的首篇,是一篇饱含作者深情,有着深厚文化意蕴的散文。情感的体验是散文阅读的重点,理性的反思是阅读文化散文的更高要求。教学这篇散文,可以分为品读和反思两个步骤。品读主要有三个层次:感知认读,学生一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情感诵读,学生二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思辨悟读,学生三读课文,探讨散文主旨。这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由情入理,引导学生逐步把握课文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反思主要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谁是敦煌文物流失事件的罪魁祸首。这一教学过程采取的是以写促读的方法,将品读的最高层次思辨悟读与反思融合在一起。这样品读体情,反思悟理,品读反思,由情入理。

【教学目标】

1.品味散文语言,体验作者情感。

2.探究造成这场民族文化悲剧的原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方法】

提问讨论法、诵读法、探究式阅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预设问题:

1.课文的标题“道士塔”是否存在问题,是否有悖于宗教的惯例?

提示:“道士”是道教的修行者,道士去世称为“羽化”,死后的葬法是坐缸或棺葬;“塔”是用来保存佛教有道高僧的骨灰的建筑。一个道教的修行者死后葬在佛教的圆寂塔内,这有悖于宗教的惯例。(这一问题的讨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增加学生对宗教知识的积累。)

2.提问学生,王道士的圆寂塔修建在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是否合适?

提示:不合适,因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文中语),是他出卖了敦煌莫高窟中珍贵的文物,是他使得深藏于此的稀世珍宝流失世界各地。(这一问题将学生的目光逐步引向课文的中心人物王道士。)

二.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抓住时机,板书“罪人”,引导学生思考,罪人有哪些罪行?王道士对敦煌石窟做了些什么?(这样学生的思考对象由王道士过渡到文本,学生一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课堂教学进入品读的第一个层次:感知认读,把握课文内容。)

在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王道士所作所为造成的后果及其愚昧无知的表现,重点品读、体会如下句子:

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

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

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

这些叙述性的句子,看似平淡却融入了作者冷峻的情感,指导学生应读得含而不露。

概括王道士的罪行:粉刷壁画、砸碎雕像、礼送文物、贱卖精品。

2.多媒体投影有关莫高窟文物及藏经洞文献的相关内容。

多媒体课件所设置的情境使灿烂的敦煌文化和王道士的罪行在学生心中形成巨大的反差,学生会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这时让学生谈一谈,面对王道士憨厚的笑脸,面对珍贵的藏经洞文献从眼前消失,你的心中涌动着怎样的情感。

三.二读课文,体验情感

1.学生沉浸在或悲伤或忧愤或无奈的情绪中,教师适时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拉回文本,让学生找一找,文中有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怎样诵读这些感情强烈的句子。(这样课堂教学进入品读的第二个层次,情感诵读,体验作者情感。)

多媒体课件显示教师预设内容:

①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愤怒)

②这是一个巨大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伤感、沉重)

③“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痛心、无奈)

④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得筹不出这笔运费。中国官员们也不是都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推测着书写朝代了。但他们没有那副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悲愤)

⑤我不禁又叹息了,要是车队果真被我拦下来了,然后怎么办呢?……(茫然、痛苦)

⑥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我好恨!(作者情感的高潮,难以言状的痛苦、愤懑、无奈)

教师以第⑥句为例范读,此处是作者情感的高潮,难以言状的痛苦、愤懑、无奈交织在一起。指导学生应读得起伏有致,读出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采取学生朗读、学生点评、教师范读、学生竞读、学生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读出感情,读出气势,提高朗读能力,进而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获得了强烈的情感体验,这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人也应为敦煌文物的流失负责?学生能很快地将愤怒的矛头指向清政府官员和外国冒险家、学者,学生的思考对象逐步扩大。

多媒体课件显示这三类人的图片资料,教师进行适当介绍。

四.三读课文,探讨主旨,由情入理

1.设置特殊情境,把课堂当作历史的审判庭,让学生为亲历此次事件的王道士、政府官员、外国冒险家和学者这三类人写下辩护词。这样以读促写,以读带写,将品读的最高形式思辨悟读与反思融和在一起。

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三组,深入体会课文中的关键语句,交流整合课外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写下辩护词。构思辩护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对课文反映出来的历史和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学生的阅读视野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的培养。

多媒体课件显示教师收集到的相关资料与学生交流:

①1900年5月王道士发现藏经洞,1905年俄国人勃鲁切夫第一个到达莫高窟,这中间有五年时间。

②文中提到的叶昌炽当时为甘肃学台、金石学家,其府第离敦煌近在咫尺,但他自始至终没有到实地考察。

③在学部任职的李盛铎、刘廷琛和京师大学堂教授方尔谦等人经过认真挑选,将选出的敦煌文书的精品收入自家书房。这些文书,或被变卖,或永远流失,没有一人没有一件交给国家。

④民国初年,张广建任职甘肃时,按敦煌文书的多少授以官职的大小。他攫取的藏品,后来经人转手卖给了日本的三井家族。

⑤“可以确定的是,斯坦因带回大英博物馆的东西没有一件流入私人之手,或被割裂,或被遗失的。”(《斯坦因传》)

⑥被法国人伯希和运走放在巴黎博物馆的文书,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件流入私人之手,或被割裂,或被遗失的记载和报道。

⑦伦敦大英博物馆和巴黎国家图书馆的图书资料对包括中国读者在内的全世界读者开放。很多中国学者就是在这两个地方开始他们的敦煌学研究的。

学生构思、交流、展示创作的辩护词,教师适当评价。

多媒体课件显示教师预设辩护词:

王道士:我只是一个道士,哪里知道什么叫文物!发现那个洞窟后,我尽到了自己的职责,砌砖、上锁、报官。可五年了,大人并没有来,东西倒是让我送出了不少。再说洋大人很不错,他们是到敦煌来取经的,我又有不小的收获,何乐而不为呢?

官员:经费不足,运送、保护花销巨大,我们也是无能为力啊!再说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天朝上国,地大物博,我拿几卷经文回去研究应该算不了什么。老佛爷常教诲我们“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至于洋人,那是万万得罪不起的。

外国冒险家、学者:文化遗产属于全人类。中国的文物在沙漠中曝晒,作为学者,作为敦煌文献狂热的研究者,我们有保护的职责。看看你们中国的腐败与混乱,抢救文物是我们的神圣使命。历史已经证明是我们让敦煌文物被世界所知,是我们让敦煌文化走向光明!

2.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主持这场历史大审判的法官,听完他们的辩护,你会宣布谁是罪魁祸首?

总结:这是一场没有结论的审判。面对这场历史的审判,我们会失落,我们会无奈,我们会沉默,但更多的会引发我们不尽的思索。愚昧无知的王道士、腐败无能的政府官员、巧取豪夺的外国冒险家和学者对敦煌文物的流失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谁都无法承担主要责任。“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这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内的生存状态,反映了因袭千年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长城的烽火已经熄灭,千年的飞天魂归故国。古老的敦煌呼唤着一个强盛的中华,呼唤着更多无私无畏、强而有力的文化传承者,而这文化传承者就在我们中间,就是你我!(阐明散文主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五.课题研究,拓展延伸

为了使学生的阅读视野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下课前教师为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课题并适当作出提示:

1.怎样公正、客观地评价王道士?(提示:如果不是王道士而是其它人发现藏经洞,结局会如何?)

2.分析敦煌文物流失的原因。(提示:可以从社会、时代、国民性、地域等诸多方面来思考这一问题)

3.探讨文化的民族性与国际性。(提供背景知识:1987年,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莫高窟不仅属于中华民族、炎黄子孙,还属于全人类。)

读《道士塔》有感 篇4

很少读余秋雨的散文。可是,一部《文化苦旅》却让我喜欢上了他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的余秋雨,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记录了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它不甘甜,因为里面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至今时时萦绕心间的滋味。

“我好恨!”这是在读过《道士塔》之后,我同作者一样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夫声呐喊。然而,却仍不足以表达我内心的那份难言的痛楚。试想:世界园林之瑰宝——圆明园的毁灭还是缘自西方列强的武力掠夺,可是莫高窟无价珍宝的流失却是缘自无知道士的拱手相送。此时,我不由得想起了鲁迅的一句名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真是中华民族的一场悲剧啊!

请读一读下面这段文字:

“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子银元换取了二十四大箱经卷、三箱织绢和绘画;1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去了十大车、六千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三百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五大箱、六百多卷经卷;„„”

当几十年之后,新中国的敦煌文化研究者们拿着从外国拍回的胶片研究时,请想一想:他们心中会是怎样的感受?

因此历史虽然不可更改,但我真的好恨!„„

读《道士塔》有感 篇5

《道士塔》是《文化苦旅》中的第一章,这本书记录了余秋雨在旅途中看到的名胜古迹以及他的感受。

读这篇文章时,会感到心在痛,心在滴血,因为身为一个炎黄子孙,当你看到因为王道士和那些官员的愚昧无知而使的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敦煌石窟内的敦煌文物被外国人以一点点的钱才买走时,我相信,你也会感到十分难过。

如果,如果王道士或那些官员中的其中一方能够重视那些文物,也许,这些文物现在就不会在外国的博物馆里,而在我国的博物馆里;也许,我国科学家现在就不用花大量的钱财购买拍摄敦煌文物的胶卷,而我国科学家就能用实物进行研究。可惜,这一切,只是如果。

为什么?为什么那些人不重视敦煌文物?为什么?为什么他们那样的愚昧无知?虽然外国学者买走了敦煌文物,但他们能保护好,而王道士却用石灰刷白了画满精美的壁画的墙壁,把精美的雕塑砸烂,做成了粗糙的天师、灵官菩萨。

文章中说过:“当外国人运着一箱又一箱、一车又一车的敦煌文物时,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滴血。”是啊,那震惊世界的文物,本应该是属于我们的啊!而现在,却被那些外国人拿走并令他们受世人瞩目。

道士塔读书心得 篇6

文章中的王道士十分愚蠢,他认为敦煌壁画“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于是就把几面壁画用石灰刷白;他又认为“几面洞墙全部刷白,中座的雕塑就显得过分惹眼。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浅浅的笑容有点尴尬。”他想起了自已道士的身份,于是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塑雕委曲一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无价的莫高窟文化就轻易地被破坏了。

5月26日清晨,王道是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下,发现了满满实实一洞窟的古物,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将为这个洞窟耗尽终生。中国的荣耀和耻辱,将由这个洞穴吞吐。王道士趁着去县城,捡了几个经卷给县长看。不久,甘肃的金石学家叶炽冒也知道了这件事,他建议把这些文物运到省城保管,但是官僚们因为运费太贵,也犹豫了,他们其实不是穷,只是舍不得花这几个小钱来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这点路费与他们生活中吃喝玩乐所消耗的相比,只是九牛一毛罢了;中国官员也不是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推测着书写年代了,但他们没有那副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与中国人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他们不远万里,风餐露宿,甚至愿意变卖掉自己全部家当,也要来莫高窟带走一两件文物回去,他们这种对文化的热爱,是我们中国人远不能及的。

文章中记载“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经文。”“法国人帕西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去10大车,6000多卷写本的经书”“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去了300多件写本和两座唐塑”读到这些,我不禁痛心,中国的文物就这样流入了其他国家,这是要怪王道士的愚蠢,还是要怪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道士塔》读书笔记 篇7

全篇围绕敦煌莫高窟展开,说是在20世纪初,莫高窟由一位无知道士掌管,因为无知,他自作聪明地将窟中珍贵壁画粉刷,甚至挖凿,代之以灵官塑像;因为无知,他将窟中无价国宝向慕名而来西方学者换回历历可数银元;因为无知,祖国瑰宝受到糟践,不幸流失,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无限遗憾。

国宝外流,我们发自内心地遗憾、痛恨、愤慨。强烈民族自尊心让我们在今天,在这个觉醒了民族当中,开始做一些事对遗失文化进行补救。于是,在遗憾、痛恨、愤慨之余,我们直截了当地想抓住罪魁祸首。那么,元凶是谁?是犯下了强盗行径西方学者?是目光短浅、愚昧无知王道士?还是旧中国,那个没落在闭关锁国中“天朝”?或许真如古人所说“慌不择路,饥不择食”,自身落后让我们已无心理睬一下被搁在西北荒凉之中文物们,只好让强大势力来替我们保管?想想旧中国所背负“东亚病夫”耻辱,想想“落后就要挨打”这铁一般真理,我心在滴血,我民族自尊心在哭泣,我感到往事不堪回首,它令我感到那样恐慌与不安。仿佛有一枝利箭从历史深处射来,刺痛了我心。

这就是历史悲剧,发生在祖先们身上,但它带来痛苦却可以绵延几个世纪。然而时光即逝,往事不再,亦无法缉拿真凶,将其正法。我们所能做,惟有无奈,无奈地历数罪恶,无奈地遗憾惋惜,无奈地遥望历史,无奈地幽幽痛惜,无奈地叹出一口气,让它定格在那一个个耻辱之日、罪恶之日上空,化作晴空中阴霾,眼睁睁看着愚钝王道士在毕恭毕敬地带路,看着洋人们在莫高窟洞开一刹那惊诧瞪大双眼,看着一箱箱文献、一尊尊泥塑、一车车诗卷、一幅幅壁画被运走。这样奇耻大辱,哪个国人还能坐视不理?一个当代中国青年这样写道:“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决胜负于城下。”激荡人心语言,道出了每位中国人心声。但,现实与理想总是在作无谓对峙与较劲,从而无法统一。看看,现在中国人在干些什么?有一些人继续沦为洋人奴隶;有一些人忘掉了耻辱,忘掉了历史;有一些人在伦敦、东京等地博物馆买下中国文物胶卷,回国后对着相片作空头研究;还有一些人在呐喊中吼出愤怒,却永远只是呐喊,无法付诸实践。

一切皆因他而起,那愚氓———王道士。时至今日,不少人认识了这个名字:王圆箓。我在想,如果让他知道了国宝价值,让他知道了他所作所为严重性,他会怎么做?依然赚取蝇头小利?又或者,转做了更大买卖?还是改邪归正,捍卫国宝?无从得知———我想象力有限。

《道士塔》读书笔记 篇8

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以前读余先生的作品,惊异于他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对历史的深入反思,还有独特的见解;佩服先生在公众场合不忘记对大家进行历史知识教育。从没怀疑过先生,也在博客上看到过先生的作品,以及别人对先生的评价。慨叹世态炎凉,好多人想骂余秋雨来出名。

今天那位老师的质问,让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余先生之于王道士,欲杀之而后快。可是别忘记了他只是一个农民,对于农民我们应于宽容,他也曾想过要保护,可是爱莫能助,他能做什么呢?他只是一个逃难的农民,他受的教育是有限的,他的觉悟是有限的,可以说是他的无知,导致了他愚蠢的过错。俗话说无知者无罪。丢失国宝,我们不应痛恨吗?当然要痛恨。然而我们想一想,对于莫高窟,当时的官员他们究竟做了什么?他们的腐败无能与王道士的无知,谁更让人痛心。我以为在这篇文章中,老余的情感态度过于偏颇。将王道士痛之入心腑,而对于官员却轻描淡写。而当今社会腐败已是社会顽疾。先生为何不将重心放在这里呢?借古来讽今呢?

慨叹眼下之作品,没有谁敢揭露社会弊端,颂歌唱到底。和谐社会这个名词就能掩耳盗铃吗?呼吁有识之士,救救中国。

★ 道士塔读后感

★ 《道士塔》读后感600字

★ 《道士塔》原文及赏析

★ 道士塔阅读心得

★ 览《道士塔》遂有感

★ 《道士塔》的教学反思

★ 道士塔小学生读书感受

★ 塔克的郊外读书笔记400字

★ 崂山道士文言文

高二语文 道士塔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激情。

2、学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等多种写作手法。

3、了解作者余秋雨,了解有关敦煌文化的一些常识。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记叙的史实,领会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

2、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教学难点:

1、通过记述的史实,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

2、学习文章中有机结合等多种写作手法。教学方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PowerPoint课件与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运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

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那它究竟是怎样成了我们永久的痛的?谁应为它的悲剧负责?让我们跟随据说是上一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的散文大家余秋雨,走进他的<<文化苦旅>>,走进他的<<道士塔>>,走进敦煌莫高窟,去感受那份痛,去触摸那份痛.二 背景资料展示

敦煌—莫高窟—莫高窟中的珍贵文物—藏经洞中的珍贵文献—

敦煌遗书与纸卷画约有4万多件,主要分藏在英.法.俄.日.美.中等13个国家,其中有五分之三在国外,中国现仅存一万多件.(出示斯坦因拍摄的藏经洞和现在的藏经洞图片)三 提问: 为什么偌大一个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 以致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的从外国博物院买取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镜前? 这是谁之过?

用心 爱心 专心

116号编辑

假如你是一个主持正义的法官来审判敦煌文物流失这个重大案件,你会审判哪些人,为什么? 1 王道士其人

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袄,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外貌:衣着—清贫 神态方面:愚昧无知

逃荒农民出身的无知道士却做了敦煌的主人,把持着灿烂的敦煌文化,让读者不得不为中国敦煌文化叹息.2 王道士做了什么?(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1)粉刷洞窟 2)砸碎雕像

这一节描写中,作者是怎样嘲讽王道士的? 作者通过合理的想像,无不调侃而又痛惜的写出了敦煌艺术被毁灭的过程.通过对王道士行动场景再现,让人读来鲜活如在眼前.这是余秋雨散文的一大特点.以生动的描述复原历史陈迹,他把握住人文科学的严肃性,对尘封于卷册书箧中的历史事件进行高超合理的艺术加工,枯骨生肉”,使人读起来如置身其中.3)变卖文物 提问: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站在被告席上的还有谁? 文章中有这样一句:他们在沙漠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他们是谁? 文化大盗斯坦因 骗走文物1万余卷 文化大盗伯希和 骗走精品6600卷 华尔纳 盗揭壁画

(出示图片)1915年,斯坦因的45头重载骆驼满载着14箱中国文物,排成长长的一队,如沙漠上的一列火车驶向西方.华尔纳说:你们有这么好的文化,有这么好的敦煌,去不知道爱护.你们是谁? 满清官员

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里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

用心 爱心 专心

116号编辑

他们不保护文物的理由是什么? 运费不低

官员在干什么? 中饱私囊 茶香缕缕 真的没有运费吗? 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们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敦煌文物流失案{ 王道士{破坏文物

廉价出卖文物

政府官员{放任自流

中饱私囊 馈赠佳品

国外掠夺者{欺骗

大量巧取豪夺

四 提问:假如你是一个旁听者,旁听他们盗毁敦煌文物的罪行后,你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我好恨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生读)余秋雨也有这样的情感:我好恨 恨谁? 恨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王道士(怨恨)官员(痛恨)掠夺者(愤恨)恨什么?

王道士

破坏出卖

愚昧无知

官员

放任不理

缺乏责任感 掠夺者 欺骗掠夺 贪婪 无耻

恨的实质是什么? 爱

如果可以,作者想怎样对待这些文物? 一拦住他们的车队

二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内心难以名状的痛苦

无奈 苦涩 愤懑)分析这两句话的含义.五 作者是怎样看待王道士的? 他成了这一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分析这两句的含义.可是,是谁铸造了这一错误? 敦煌文物被掠走,不能仅看成文物流失,这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和愚昧,国土主权尚难以保全,对文化遗产更无暇也无力保护.王道士正是那个时代造就的怪胎,那个时代给他提供

用心 爱心 专心

116号编辑

了祸及千古的机遇.在封建社会,中国文物被破坏,被掠夺的例子是很多的.从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中国文物被毁的序幕开始,咱们国家的文物就经受了帝国主义强盗一次更甚一次的劫掠.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900年八国联军在北京纵兵三日 提问:面对敦煌文物的过去和现在,作何感想? 牢记历史教训,保护文化遗产

透过千年风沙,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谁来弥合这个百年的伤口? 长城的烽火已经残败,千年风沙呼啸,千年巨石无言.敦煌呼唤着一个强盛的中华,呼唤着更多的后来者.从今天起,我们每个人的梦里,也许都会有一汪清清的月牙泉,都会有翩翩飞翔的飞天…… 六

课文小结:文章由道士塔引出了一段外国侵略者欺骗和掳掠敦煌艺术以及封建统治者糟践敦煌艺术的史实,抒发了作者充满屈辱和愤懑的情感.文中生动的描述复原了历史陈迹,枯骨生肉,使人读起来如置身其中.同时诗化的语言表达技巧使文章具有凝练的表意内涵,给读者以新鲜感和反复咀嚼的引诱.七 布置作业

以”谁是罪人”为题写一篇随笔.用心 爱心 专心

道士塔读后感 篇10

“车队已经驶远,他还站在路口。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

是啊,侵略者的车轮已深深的勒进了中华民族的脉搏,他也在雕刻历史的耻辱与悲怆。

王道士啊!您这是愚昧还是无知啊?墩煌多少灿烂都丢在您的手里。您望着远去的“客人”,难道就不怕呼啸的黄沙卷走了您的美梦吗?

这些千里迢迢赶来的侵略者,他们做好了舍弃生命的准备,为的就是这价值连城的经卷。我们愤恨他们,憎恶他们,就如同那个青年应对已成灰烬的圆明园: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离开如云的战阵,决胜负于城下。

“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当驶向哪里?那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他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我好恨!”

拦住的车队真的就只能停留在沙漠中吗?任凭狂风的肆虐吗?

道士塔读后感 篇11

说他是大罪人也有些过分了,他知识那个时候到处能够见到的中国平民,他手持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可他又何时明白莫高窟的价值有多么高。莫高窟它历史久远,是隋唐时期就开凿的,窟被有超多精美的壁画,和无数形象生动的彩色塑雕,窟内还保存的超多佛经文书也极为珍贵。可王道士却把眼前的文物都当做普通的东西,他不止到它的价值,他只想做一笔小买卖,当外国的科学家来时,他也不明白,该在窟口站几个人或添几把锁。尤着大家进进出出。

他从外国人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文物一箱箱运走,他的行为好比两枚别针换一只鸡,一颗纽扣换一篮子青菜。他用这么多文物就换来这么点钱时,他却不明白国家损失了多少,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像王道士这样为了自我利益出卖国家的事情也有很多。就如台湾的陈水扁。这几年,传陈水扁要台湾独立的报道很多。

道士塔练习 篇12

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及其内在联系。3.培养学生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教学重点】

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讲读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宗教方面的小知识。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的不同特色。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他们羽化后,一般有两种葬法,一个是坐缸,就是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盛殓遗体。而佛教徒呢,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但是在七十余年前,在祖国大西北的佛教胜地——甘肃敦煌,却有一个道士在死后被葬在佛徒使用的塔中。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他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学习这篇《道士塔》。【教学进程】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

王圆箓是湖北麻城人,他小的时候,因为家乡闹灾荒,不得不随家人远走他乡。曾西行流落于陕西、甘肃等地。后来他入了伍,在肃州(今酒泉)巡防营当了一名兵勇。退伍之后,他又重新回到那种居无定所的生活状态中了。当时的他是很想有一个正式的社会身份来维持自己的生存的,抛开当时民生凋敝的大环境不谈,仅就他个人条件来说,流离失所穷困潦倒又大字不识身无长物的他也实在是难以找到较好的安身立命的法子。于是他选择了出家当道士。当地一名叫盛道的道长收他做了弟子,给他取了法名:法真。王圆箓选择出家这条路不是没有原因的。首先,王圆箓在出家前就有一定的宗教信仰。其次,虽说当时的社会状况已经糟透了,社会底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他们生活的越痛苦,他们的精神就越需要有一个慰藉来保证他们不至于崩溃。而宗教呢,无疑是他们能找到的最为廉价的麻醉自己的精神鸦片。由于信徒众多,所以相对来说,僧侣道士等宗教人士的日子还是好过些的。这样看来,王圆箓选择了这条路还是比较明智的。但是也许是他过惯了那种漂泊江湖自由自在的日子,当了道士的他并没有安下心来做一个念经布道的道士,而是继续西行。有一天,他来到了敦煌的三危山下,不禁感叹:“西方极乐世界,其在斯乎!”。于是他便留在了这里,那一年他已经四十七岁了,已近半百的他便再未云游过。

王道士把持了莫高窟以后,将绝大部分敦煌文物盗卖给外国人。现在全世界共有敦煌文物五万余件,其中大约四万余件在国外。在我国的考古学界里流传着这么一句令人伤心的话:“敦煌在中国,但是敦煌学却在国外。”由于研究材料极其有限,我们的专家想要研究我们的祖宗遗留给我们的遗产,“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毫无疑问,王道士这种卑劣的汉奸行径是令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感到愤恨的!但是,我们能把这种责任完全让他一个人来承担吗?(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从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中国文物流失的序幕开始,咱们国家的文物就经受了帝国主义强盗一次更甚一次的劫掠。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对园内四五十处殿堂文物进行了空前洗劫,自康熙以来历代帝王所藏的纯金、镀银、玉雕、铜铸佛像达10万尊以上,自此悉失,圆明园文源阁所藏《四库全书》包括《永乐大典》,被掠到海外。

接着是1900年八国联军在北京纵兵三日,紫禁城、中海、南海、北海、颐和园全部被劫。自这次浩劫,北京“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珠宝奇珍,扫地遂尽”,所失“已数十万不止”。

后来便是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仅以6包劣质石蜡为代价,就从王道士手中换得敦煌藏经洞珍贵写本5大包。1907年3月,斯坦因以约200两银子盗走精美的佛经和绢画上千件,共29箱。此后,斯坦因又第二次来到敦煌,以500两银子换取了570多个名贵手卷。后来的法国人伯希和以500两银子的代价,将藏经洞中的精华悉数盗走,计约6000余卷,10大木箱。1923年秋,美国人华尔纳还将莫高窟12幅精美壁画剥去,同时抢走一尊最为优美的唐代彩塑。

从这一系列事件来看,我们能够把敦煌文物流失的罪错全加在王道士身上吗?(不能,“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多年闭关锁国盲目自大导致封建没落的清王朝在洋枪洋炮面前只能被动挨打,只能坐视列强抢走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只能看着自己的伤口流血,却无计可施!

我们再来看课文的第二部分。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大家朗读一下这一部分的前两自然段。文章的开头说:“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王道士能够住持莫高窟千佛洞原因是这样的。首先,王道士是千佛洞自西夏年间封洞以来唯一一个认认真真清扫石窟内积沙的人。光是16号洞窟他就掏了近两年的沙子。而且,自打他入住石窟之后,他一直是四处奔波,到处化缘,积攒钱财来清理积沙和修筑他自己的道观。没人管的地方,谁负责就是谁的。第二,当时的敦煌寺院只有两座且都是藏传佛教所属的喇嘛庙。喇嘛们对千佛洞里的所留存的显宗佛教典籍等根本就没太大兴趣。第三,在咱们国家,佛教、道教、儒教三家难分彼此的情况十分多见。就拿咱们学校边上的大佛寺来说,它里面供奉的护法伽蓝神,不是别人,正是被儒家奉为武圣人的关羽关云长。再看大佛寺正堂廊檐上的彩绘,有八件法器,正是道教八仙所使用的。而且,当时的老百姓也基本都是佛道通信,即使是到了今天,我们汉人也经常是拜完了老天爷再求观音菩萨保佑。所以说王道士能够堂而皇之的以道士的身份来管理佛教圣地,在某些方面来看,还是顺理成章的。

第二课时: 【课文导入】

上节课我们说到“憨厚”“达观”的王道士仅是小部分地破坏了敦煌石窟,来做他的新道观的奠基之处。这节课,我们来看一看王道士是怎样一步步走上出卖国宝这条路的。【教学进程】

上一篇:学校章程小学下一篇:母亲给十二岁孩子生日的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