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的优秀教学实录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短歌行》的优秀教学实录(共9篇)

《短歌行》的优秀教学实录 篇1

1、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

2、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幻灯片:

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幻灯片: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1、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2、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如《短歌行》。

这些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但又有自己的创造。汉乐府诗大多叙事,而曹操常用乐府旧题抒写感情和抱负,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创新,气魄雄伟,情感深沉,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

二、研究性探讨

这样一个人物,才华超众,关心民生疾苦,为何遭人诟骂呢?主要是受名著《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使曹操作为奸雄的形象深入人心。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在对曹操的评价上,与原著保持一致。剧中曹操就唱了《短歌行》,但电视连续剧里的鲍国安的一段演唱,都是与剧情不相适宜的。

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短歌行》片段:

问:如果说这段演唱在剧中的安排有什么不妥的话,有什么不妥呢?

提示:可以从作者本人、《短歌行》的主题、《三国演义》的主题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明确:

先看《短歌行》的作者曹操,他是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如果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看,他独揽大权,他想统一国家,他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改革用人制度,这些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他顺应了那个时代发展的趋势。我们对他的评价应着重看他对历史的供献,而不应该仅仅从道德方面来看。也就是说,《短歌行》的作者曾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其次,就《短歌行》的思想意义来说,不外乎表达了历史真人曹操感叹人生短暂,渴求贤才辅佐的心情,自己博大的胸襟和清明的政治理想。此诗有悲壮慷慨的个性特征,这一首诗也正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建安风骨”。第三,再看艺术作品,作者着力刘备脸上贴金,给曹操脸上抹黑,显然是为了拥刘反曹的主题服务的。就拿情节来看,当庞统(当然也是一个艺术形象)给他献了连环计后,曹操看到他从北方带来的将士居然能在江面上如履平地,这就免除了他的后顾之忧,这也使他误认为踏平江东的确是指日可待的,所以,他于十五之夜,举行盛大的宴乐,无非是想作战前总动员,他的动员致辞就是《短歌行》,当他需要别人吹捧之时,“不识时务”的师祭酒居然说正声雅乐之中不能有不祥之音,他就一气之下,举槊刺死师祭酒,而后,又于次日亲自为师勖送葬。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显然是为了告诉世人:一代奸雄曹操只不过是事后诸葛亮,好大喜功,爱听颂歌,他的壮举只不过是打自己耳光而已,或者说,这样安排情节只是为了塑造一个奸雄的形象。说穿了,艺术作品中的曹操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艺术形象,不能等同于现实中曾经叱咤风云的三国人物曹操。

三、把握诗歌情感主线

但有一点,电视剧的处理是正确的,即此诗是一首在酒宴上演唱的诗歌。诗中有“对酒当歌”的句子,可作证据。

1、酒是一个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文名句。能不能提出一些酒的例子,学过的诗文里?可以互相讨论。

一壶浊酒喜相逢——酒是喜

红酥手,黄藤酒——陆游与妻子被母亲分开,他无奈,愤恨

浊酒一杯家万里——思乡

举杯浇愁愁更愁——愁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达了作者此时心情的孤单。

琵琶美酒夜光杯——表达的是边关将士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豪迈。

可以这样说,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具。我一直认为,酒也是一种文化,因为很多东西来源于酒,归根于酒,当你举杯的时候你会想起家乡,父母,事业,家庭,欢乐,悲伤……看样子,酒常与某种情感相连,那么曹操的《短歌行》借酒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2、我一直觉得这首诗的名字不好,因为如果用第一句仿佛更好——对酒当歌。喝酒的时候总喜欢唱歌,那么曹操究竟唱出了什么样的歌?大家齐读,开始!

教师朗读。

学生结合教师的朗读,分析本诗的风格特点。

学生齐读。

3、情感是解读诗歌的钥匙,曹操抒发了什么情感呢?,从诗中寻找线索(找诗眼)。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可以说,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么诗人为何而忧?让我们弄清这个问题。

四、分析诗人的情感

1、“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之“忧”:

这首诗第一句起句就不凡。对酒当歌,应该唱歌,但诗人却想到了人生的长短,“人生几何”,分明是感叹人生短暂,短得就像朝露。我们说过,酒代表各种感情,这首诗是从什么开始的?

明确:忧。忧人生之短。而且短得就像朝露。

板书:

光阴易逝

师:诗人举起酒杯的时候,照理应该高兴,可诗人满腹忧愁,用什么来解忧呢?

生:酒。

师:对。民间有“借酒浇愁”的说法。可是酒真能解忧吗?当然不能。李白说过:“举杯销愁愁更愁。”,唐代诗人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酒即使能让人忘却忧愁,也只能是暂时忘却,而不可能从根本上除去,比如忧人生短暂,酒并不能延长人生。那么感到人生短暂,只能从自身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有一个问题是,同样意识到人生短暂,人生态度却未必相同。

师:曹操看到人生短暂,曹操持何人生态度?

明确:“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联系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做出判断,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

2、曹操急于实现人生理想,深感人生有限。他要实现理想,迫切需要什么条件?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他迫切需要人才的辅助。

问: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

明确: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借用得天衣无缝,准确生动。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的心,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美丽的鹿鸣叫着,悠闲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够在一起欢聚一堂,演奏着迷人的音乐。作者写得何等美丽!

师: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

项羽:刚愎自用乌江自刎

刘邦:虚心请教成就天下

师: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态度?

生:“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里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2、“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忧”:

师: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

明确:“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用月比喻人才,深情呼唤:天下贤才,我何时才能得到你们呢?显然这里忧的内涵是“贤才难得”。

板书:

贤才难得

师:诗人在酒宴上演唱此诗,哪几句最切合宴会主题?

明确:“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几句的含义,其实就是在翻译。)

师:曹操面对满座嘉宾,感谢他们的到来。看着众多的贤才,曹操内心应是什么样的情绪?当然是满心喜悦。那他为什么还要“忧”呢?

明确:曹操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但他并不满足,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这里来。因为他所做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一“忧”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

3、忧的根源:

曹操一忧光阴易逝,二忧贤才难得,因为理想尚未实现,其实这正反映了他内心更深更重的一种忧愁,请大家自己概括一下。

板书:

功业未就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正因为功业未就,曹操思贤之心才会如此强烈。曹操渴求人才,天下人才也不是仅仅在等待,他们也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从哪可以看出来?

明确:“绕树三匝”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三国演义》)。

师:绕树三匝句,鸟儿为什么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

生:没有贤主。

师:回答得很好!这话从曹操口中说出,有没有弦外之音?其实这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

师:诗中充满对人才的渴盼,一片谦恭之气,但五班有同学说其中又有一种霸气。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

明确:“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借周公的典故,既表达了对人才的谦敬,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气势是宏大的,意义上深远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诗人正是为了成为高山,成为深海,才如此虚怀若谷。对,心里没有霸气的人,笔下便没有霸气。

问:“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

明确:志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

五、研究性探讨

曹操志向远大,同时深知成就天下不能单凭匹夫之勇,必须依赖天下贤能,故而求贤若渴。其实三国时代,何止曹操一人重视人才,刘备发现诸葛亮这匹千里马,留下“三顾茅庐”的美谈。

幻灯片:

有人说三国之争实为人才之争,最后魏蜀吴之所以能三足鼎立,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各自拥有一大批才智过人的能臣与骁勇善战的武将。可以说人才得失,生死攸关。假如你有机会成为一个团队的领导,你将如何对待人才?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才?

你将如何对待人才?

同学一:提供有利条件。高薪,高职位

同学二:好的工作环境。

同学三:尊重。

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才?

同学一:复合型人才

同学二:创新型人才

提醒学生,自己首先应成为一名人才,从现在就要为将来打好基础。

六、课外拓展

请大家谈谈《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有何现实意义。

幻灯片:

从写作的角度——敢于创新,抒发真情实感

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国家的统一、安定是主流

七、课后作业

《短歌行》教学反思 篇2

对于这首诗歌的教学。许多教辅材料和课文中的补充注释,都是把它当作一首求贤诗,认为诗歌表达的是曹操因为有统一天下的远大志向,因而产生了对人才的渴求。诗中“忧”的是人才的难得,“乌鹊”比喻的是人才,诗末更是表明曹操愿意像周公对待人才一样来对待当时的贤才。

这样的理解沿用已久,在教学中有个别教师满足于依照教参教辅,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们得出“乌鹊”比喻“人才”这类标准答案。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的只是简单的课文下方的解释,或者语言和章法上的某些知识。一首充满超越时空情感和思考的诗歌,被肢解得七零八落,诗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被买椟还珠式地放弃了;有感情有意蕴的精美诗文,变成了精确定量的分值,变成了ABcD的冷漠选项。于是文学的感情世界渐行渐远,严谨的文化思辨和深刻的生命探询也如风云飘散。

对于像《短歌行》这类意蕴深厚的经典诗词,要怎样教学,才能以更完整更丰富的方式感应和塑造学生的心灵,给予学生精神的滋养呢?我的探索是,不应拘泥于教本,要把它置于超越时空的文化背景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广征博引,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文化资源,引领学生在广博的文化视野中学习、思考和表达。

我们可以围绕曹操及其在诗中的追问,围绕诗中所体现的时空无限与人生有限的矛盾进行相关搜索、探究,这样,我们就能跨过铅字垒成的门槛,迈进古老、深邃的精神园林,寻找庄子、孟子,聆听陶渊明、李白,仰望曹操、毛泽东,从而激发对生命诗性的领悟。

为此,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一,问题切入,调动积累。探寻生命难题。

好的问题是思维的兴奋剂,是课堂开放和活跃的保证。课前我预设了两个问题:在《短歌行》的开篇,曹操发出了什么感叹?他所感叹的矛盾核心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我希望通过问题,引领学生重视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内涵和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生命关怀,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种疑问和思考。

通过讨论。同学们在感知曹操求贤若渴的同时,通过进一步追问,不断去贴近和感知曹操的心灵。去探问他求贤的深层次原因。大家不久便基本能梳理出全诗比求贤更深刻的思想主题,那就是曹操通过抒发旷世忧愁,揭示了宇宙无穷与人生有限的深刻矛盾。

时光易逝,人生苦短;宇宙无穷,人生有限。古往今来人们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一直没有停止过。“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忧伤总如闪耀的灯火,如不灭的眼睛,时常让你感觉生存的美和觉醒的痛。南宋哲人陆象山(九渊)年仅四岁,便思索天地是不是无穷的;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发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感叹;一向旷达的诗人苏轼也在《赤壁赋》中不断的追问生命的意义。在学生思维和情绪调动起来后,我进一步发问,类似曹操的这种感叹,你们还了解哪些?要求学生展开头脑风暴,调动积累,从曹操的感叹出发,搜索古今,从而引导学生拓宽文学视野,进行文化思辨。探寻生命真谛。

于是,古今中外,政治的、文学的、思想的,各个领域,一个个徘徊、苦恼、不安的灵魂似乎无法得到真正的解脱,纷纷走进课堂,浮现到同学们眼前。

二,拓宽视野,适时点拨。形成知识序列。

教师在课堂上是导演,也是演员。在同学们讨论中,教师要适时引导,补充一些有价值的材料,在更广博的文化视野中展开文化思辨和生命探询,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总结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将散乱的素材和观点串连起来,使知识序列化,形成知识链或主题包。

我将学生提到的有价值的人物或观点按时代先后写在黑板上:

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庄子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日月忽其不掩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汉《古诗十九首》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汉《占诗十九首》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

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顾炎武

人生易老天难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

在漫游中国古代文化的同时,我还给学生补充了一些古希腊人的故事。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就有很多对人生的短暂和虚无的恐惧。人生就像树叶一样,在繁华的背后,枯竭隐含其中,衰亡不可避免。古希腊哲人深刻的感受和体悟到了人生的短暂和悲苦。

古代的希伯来人在《圣经》中也发出了同样的感叹。在这种感悟和感性的体验中,希伯来人领悟着人的虚无和恐惧。在《约伯记》里,约伯在经受了悲惨的命运的捉弄以后,躺在灰堆中,不断地追问自己的痛苦和命运。他的不断叩问近乎呐喊,这就是人类对自身命运的直接感悟,在全能、永恒的上帝面前,人就是虚无;人并且深深地感受到,自己是上帝用泥土造成,自己的命运就像清风或一个影子,倏忽飞逝,瞬间凋零。约伯面对不可把握、不可抗拒的命运,发出了自己的质问、思考和恐惧。甚至愤怒:“人的道路。既如此渺茫,天主为何赐给他生命,又把他包围?叹息成了我的食物,哀怨不停有如水流。我所畏惧的,偏偏临于我身;我所害怕的,却迎面而来。”“何况那以泥屋为居所,以尘土为基础的人!……晨昏间即化为齑粉,永远消亡而无人回顾。”

从华夏的先贤,到古希腊的圣哲,从三国的曹操,到当代的毛泽东,师生合作,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了一次次时空的大跨越,感受着古往今来人类普遍的困惑。随着师生从脱口而出到搜肠刮肚,黑板上人物和思想越来越丰富。透过丰富的信息,一千七百年前的曹操在学生视野中逐渐变得鲜活、丰满了;同学们关于生命的知识丰富了,关于生命的思考逐渐系统起来,形成系列了,对深刻的人生命题思考的视角更广阔,体会更深刻了。

通过讨论,同学们理解到,无论你得失成败、富贵荣辱,都避不开一场生与死、黑暗与光明、伟大与渺小的较量,心灵世界总在不屈地进行着存在与虚无、短暂与永恒、我与非我的抗衡。人生短促、世事无常的困惑,精神孤寂、灵魂无依的迷茫。追求不朽、壮志难酬的苦闷,时时都在困扰着每一个人,如我们这样的芸芸众生,如庄子这样的智者,如曹操这

样的英雄。

三,对比思考,专题突破。提高语文素养。

课堂的精彩在于激起学生一个又一个问题,再激励他们一个接一个的解决问题。课堂上,我继续追问,人生须臾与宇宙无限的矛盾是人类的普遍困惑之一,那么,该如何让困扰的心灵得到皈依,如何从有限达到无限呢?面对这种无可逃避的困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有的人及时行乐、有的人归隐山林、有的人走向极端、有的人建功立业。你所了解的古今中外的人中有哪些选择?我们要认同并自主选择的是哪一种呢?

同学们再次展开思维风暴,黑板上“及时行乐”“归隐山林”“走向极端…建功立业”等不同的标签下汇集了许多的人物和言语,有流行歌词如“人生能有几回醉,不欢更何待”,“何不潇洒走一回”;有文人词句如“躲进小楼成一统”,“明朝散发弄扁舟”;有屈原、茨威格、叶赛宁、海子等一些人的绝望行动;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能让命运使我屈服”(贝多芬)的钢铁誓言。

我们将如何直面人生的困惑?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陶渊明一样,归隐山林,遁世避俗吗?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如海子一样,完美自我,了断残生吗?

“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如苏轼一样,淡泊、从容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如曹操、毛泽东一样,拯救苍生社稷,建功立业、显身扬名吗?

一个人的理想的生命,比他们的躯体的生命长得多。我们的肉体在宇宙间是短暂的,但我们的思想和事业却可以穿越时间的限制,在时间的原野中奔驰。

对比追问引发了学生们对人生绵长不尽的思索,也激活了学生们翩翩不尽的联想,点燃了他们蓬勃向上、矢志追求的火焰,使他们认识到人生有限,创造无穷,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只争朝夕,开拓进取。在45分钟的时间里,学生不仅学到了文学知识,而且也感悟到一个人活着的哲学意义,对提高自身人文素质极有助益。

“我们要像孔子,像曹操,像毛泽东!我们要积极作为,建功立业,要赋予有限的生命以永恒的价值。”同学们的发育掷地有声,铿锵有力!

“是语文,又远远超越了语文。”“这样的课,课程内容呈开放性,能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文化信息,引导学生吸纳和辨别各类异质文化。”“课堂中,学生和教师一起,对追问生命意义的经典诗文进行鉴赏、品味、思考、熏陶、感悟、表述,师生在宽广的文化视野中,在人生人性的哲理探究中,在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中,在人文精神的内涵感悟中对比思考,情感更加丰富,思想更易深刻。”听课老师这样评价。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 篇3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2、熟背全诗。

教学难点:

引句、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

易中天的《精彩品三国》:曹操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二、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此期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社会的**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安定统一的愿望和理想。其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有力,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建安诗歌的这种杰出成就和特色,形成后来被称为“建安风骨”的传统。

代表作家:“三曹”: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中成就最高者是王粲。女作家蔡琰(字文姬)。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生大声自读全诗。

2、指明学生朗读。(师生点评)

3、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皓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曲调名。“长歌”、“短歌”是依照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诗句都是四字句,就称之为“短歌”。

“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除了“行”,还有“歌、吟、引、曲、谣、辞”都是诗歌的一种体裁。

从文题就可看出本文属歌行体,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四、品鉴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

1、我们讨论一下,从全诗来看,大家认为哪个字可以用来做全诗的“诗眼”呢?

明确: 忧

2、全诗当中反复出现一个“忧”字,那么诗人的心中究竟在“忧”什么?你从哪些诗句当中可以看出这种情绪?

要我们弄清这个问题,一起分析诗人的情感。

第一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齐读)

这首诗第一句就颇有气势。对酒当歌,应该唱歌,但诗人却想到了?人生的长短。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分明是感叹人生短暂,短得就像朝露。

明确:忧。忧人生之短。而且短得就像朝露。

板书:光阴易逝

师:诗人举起酒杯的时候,照理应该高兴,可诗人满腹忧愁,用什么来解忧呢?

生:酒。

师:对。民间有“借酒浇愁”的说法。可是酒真能解忧吗?当然不能。李白说过:“举杯销愁愁更愁。”,唐代诗人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酒即使能让人忘却忧愁,也只能是暂时忘却,而不可能从根本上除去,诗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忧人生短暂,酒并不能延长人生。那么感到人生短暂,只能从自身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有一个问题是,同样意识到人生短暂,不同的人,对短暂人生的态度看法却未必相同。

及时行乐

李白——人生得意胥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无名氏——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积极进取

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毛泽东——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师:曹操看到人生短暂,曹操持何人生态度?

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不是。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联系曹操的一生,我们也不难做出判断,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

第二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齐读)

这一句,揭示曹操“忧”之内容和原因。

曹操急于实现人生理想,深感人生有限。他要实现理想,迫切需要什么条件?他迫切需要人才的辅助。

问: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

明确: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借用得天衣无缝,准确生动。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的心,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美丽的鹿鸣叫着,悠闲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够在一起欢聚一堂,演奏着迷人的音乐。作者写得何等美丽!

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

项羽: 刚愎自用 乌江自刎

刘邦: 虚心请教 成就天下

问: 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态度?明确:“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里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鹿在呦呦的叫啊,它们呼朋引伴相聚去郊野食艾蒿。我要是有满座的嘉宾,就鼓瑟吹笙地把他们欢迎。可见他是用“嘉宾”之礼热情地对待人才的。诗人为什么用这些礼仪对待人才? 贤才不来

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齐读)

问: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

明确:“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用月比喻人才,深情呼唤:天下贤才,我何时才能得到你们呢?显然这里忧的内涵是“贤才难得”。

(板书:贤才难得)

问:诗人在酒宴上演唱此诗,哪几句最切合宴会主题?

明确: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几句的含义,其实就是在翻译。)“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嚥,心念旧恩”。“陌”、“阡”都是指田间小路。东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枉”,枉驾、屈驾。“用”,以。“存”,探问、问候。“契阔”,久别重逢。“讌”,通“宴”。“旧恩”指往日的情谊。这四句意思是:客人(指人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枉驾来访。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

问:曹操面对满座嘉宾,感谢他们的到来。看着众多的贤才,曹操内心应是什么样的情绪?当然是满心喜悦。那他为什么还要“忧”呢?

明确:曹操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但他并不满足,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这里来。因为他所做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一“忧”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

3、忧的根源

曹操一忧光阴易逝,二忧贤才难得,因为理想尚未实现,其实这正反映了他内心更深更重的一种忧愁,请大家自己概括一下。

(板书:功业未就)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一是时光易失,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二是贤才难得,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三是功业未就。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正因为功业未就,曹操思贤之心才会如此强烈。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齐读)

曹操渴求人才,而天下人才也不是仅仅在等待,他们也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从哪可以看出来?

明确:“绕树三匝”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三国演义》)。

问:绕树三匝句,鸟儿为什么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没有贤主。这话从曹操口中说出,有没有弦外之音?其实这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

问:诗中充满对人才的渴盼,一片谦恭之气,有同学说其中又有一种霸气。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

明确: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借周公的典故,既表达了对人才的谦敬,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气势是宏大的,意义上深远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诗人正是为了成为高山,成为深海,才如此虚怀若谷。对,心里没有霸气的人,笔下便没有霸气。

问:“诗言志,歌咏怀”,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

明确: 志在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板书)

五、艺术特色

⑴用典

“青青子衿”——《诗经·郑风·子衿》

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韩诗外传》

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管子.形解》

海纳百川,诚心纳英才,希望接纳的人才越多越好。

⑵比喻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人生美好的时光何其短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两句喻得不到贤才的忧思不可断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喻贤才尚在徘徊并急于寻找可依托的明主,流露出诗人惟恐贤士不来的焦急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博大胸怀,用以虚心待贤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厚遇贤士,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3、慷慨激昂之气。此诗气魄宏伟,感情充沛,时忧时喜,忽徐忽急,展示着诗人博大坦荡的胸怀。

六、总结:

短歌行(优秀教案) 篇4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早在十年前,老师曾听过一首京剧韵味十足的通俗歌曲,歌曲名字叫《说唱脸谱》。其中有几句唱词,老师到现在还记忆犹新。这里为大家清唱一下:蓝脸的多尔顿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啊……。

为什么在京剧中,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是个白脸呢?(曹操这人太奸诈了。)奸诈是性情体现在言行上也体现在面相上。为了更直观地表现曹操的这种奸,京剧只能给曹操一个白脸。唯其脸白,才能把他的一个眼神和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都展现出来。但同学们觉得京剧中这种图谱化表现出来的曹操性格真实吗?(不真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操的作品《短歌行》,通过他的作品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情怀。

二、走进文本

活动一、理解词句,揣摩诗意。

1、首先老师请同学们把诗歌自由诵读一遍,然后结合课下注释,揣摩诗意。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个体交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问题的发现,存在两类:一类是对注释的推究;一类是注释之外的理解)教师应作如下准备:

①释题:“短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属《相和歌·平调曲》,原词已经不可知,现在流传下来最早也最为有名的就是曹操的这首《短歌行》。初中时我们学过长歌行,后人也有《琵琶行》,《兵车行》等诗歌。短歌、长歌,因歌词长短而区分。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②对酒当歌,当字理解。解释为“对着”,可以引申为听歌,唱歌。这是已然发生的行为。解释为“应当”,是能愿词,表明放歌是希望发生的一种行为。听歌时一种静态形象的呈现,与诗人内心涌动的丰富的情感不符;应当是一种希望,无论付没付诸行动,都是将来时的一种表述;只有一边喝酒一边唱歌这种现实中正在发生着的动作与诗人内在的情感互为表里。

③慨当以慷,意为慷慨。为何要把“慨”放前,“慷”放后。同时“当以”是虚词,既然没有表义功能,用在这里在哪方面发挥了作用?(这是词语间隔用法,当以无实义。慷慨意为充满正气,情绪激昂,现代汉语中有慷慨陈词一说。用在此处是慷慨而歌,形容歌激昂。这里为何是慨慷与诗歌的叶(和洽,和谐)韵有关。)教师安排学生对诗歌进行两遍对比诵读,通过读感受这一特点。同时教师总结词句理解方法,从诗歌韵律形式入手理解词句。

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意为青色的您的衣领,让我心向往。曹操想人家的衣服了?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借代,用特征代整体。文化意蕴:周代学子穿着的衣服,学子是有才能的人。同时该诗出自《诗经·郑风·子衿》篇,这里看出曹操对贤才的思慕之情。所以这里青青子衿句,就有了让我思慕的贤才啊,我心中向往。此处从修辞和文化入手,揣摩诗意。

⑤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鹿儿发现美食,悠悠鸣叫。这种景象和嘉宾云集奏乐宴饮,在情绪和情景上有什么联系?情绪上,鹿儿发现美食,欢乐的鸣叫;宴会上奏乐喝酒,宾主尽欢。情景上,鹿儿性情温顺,喜群居,发现美食必聚食;宴会上嘉宾贤主聚会。这种通过景象或情感上的联系,引出诗歌后句的手法,在《诗经》中常用叫做“兴”。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诗经·周南·关雎》鸟儿的关关叫声,在鸟儿之间在传达着什么信?求偶。教师总结方法,从诗歌表达手法入手理解诗意。

⑥明明如月,理解为明明者如月,明明者指的是明亮的皎洁的东西,它和月亮为复指关系,翻译时可译为明亮的向那月亮或者是月亮明亮。

⑦越陌度阡,枉用相存。(阡陌为田间小路。陌为东西走向,阡为南北走向。枉为屈就,用在别人身上,是敬辞,常可用枉临枉驾。用为虚词以。存,恤问也。——《说文》;臣乃市井鼓刀者,而公子亲数存之。——《史记·魏公子列传》)这句的主语是谁?枉为屈就,常可用枉临枉驾。能用在自己身上吗?用在别人身上,是敬辞。所以主语是别人。问候的对象就是我。相在这里不再是表示相互意,而偏指动作一方我。例如:例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⑧契阔谈讌,心念旧恩。“阔”为分离。现代汉语中有阔别家乡三十载之说。“契”为聚合之意。此处用为偏义复词,强调契意,聚合。此处从语境语法入手,揣摩诗意。

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此句中厌何解?厌为满足,准确吗?请同学们对照课后注释,认真体会厌和辞之间的关联?结合典故,可知厌为辞意,指推辞,推却,嫌弃。完整义理解应为山不厌土方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此处从使用典故入手,揣摩诗意。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予以解决,同时总结揣摩诗意方法。教师板书学生疑问,多媒体展现成果。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从修辞、文化入手,揣摩诗意。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从表达手法入手,理解诗意。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从语境语法入手,揣摩诗意。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从使用典故入手,揣摩诗意。

活动二、体会诗人情感。

1、对词句疑难的推敲,帮助我们完成了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揣摩诗意。下面我们进入诗歌鉴赏的第二个阶段,体会诗人情感。

首先老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诵读一下这首诗,其他同学完成以下任务。思考,在我们这首诗中,有一种情感反复出现,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出来吗?动笔划出直接体现出这种情感的诗句。

同学们找到那个词了吗?我们一起读出来,忧。好,请一位同学把直接体现“忧”的诗句读出来,其他同学思考,诗人忧的是什么?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一般四言诗,以几句为相对较为完整的表意单位?两句。所以我们读时应读六句。)

教师明确:忧的是人生短暂,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如果落实将这种忧的情感,落实到词上,那些词体现了人生短暂之忧?

几何,朝露,苦多,难忘。老师简单划分一下这四个词。前三个词是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我们叫情语;后一个词,表现形象或物象,我们叫景语。

这里用朝露来表现人生短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在古典诗歌中我们给它一个专有名称,比,以彼物比此物。

教师总结:酒与情感紧密相连,高兴时酒可助兴,悲伤时酒可遣怀。酒的浓烈展示着情感的厚度。对酒当歌,抒发人生短暂的忧苦,一杯酒就把曹操忧苦的心境表现的更加厚重深沉。

那位同学能为大家有感情的诵读这六句诗?教师评价,突出慷慨悲凉的特点。

2、诗人还忧什么?忧贤才难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意为人才,何时可掇,表达对贤才难求的忧思。明月一定喻指人才吗?明月是古典诗歌中常出现的一个意象,你还知道哪些借月抒忧的诗句?

这些望月抒怀的诗句中有思乡,思国,思故友,思情人,表孤独的。为何在这里,一定就是喻指人才,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看看曹操抒发情思的对象是谁?分别抒发了何种感受?

教师明确:上文中,曹操思的青青子衿是贤才;鼓瑟吹笙,宴饮的对象是嘉宾。下文中枉用相存的是贤才。所以这里曹操借明月不可掇拾,表达贤才遥不可及,无法延揽的忧思。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意象具有多义性,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要放到诗歌整体中去把握。

同时,同学们再来审视一下,曹操对贤才的情感可谓极其充沛:有对贤才的深切思念,有对贤才到来的欣喜和礼待,同时也有对贤才难求的忧思。在这里该如何把握呢?哪种情感才是曹操对贤才的主要情感呢?

陋室铭的优秀教学实录 篇5

生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生2:这句话先说由“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2.师: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

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3.师:(课外拓展)老师这里有一句话,看看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什么地方?

(投影)透过窗户看天空,透过天空历史,透过历史看人生。

生: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人生”,它是通过“窗户”、“天空”“历史”而引出的。

4.师:陋室陋吗?

生:不陋。

5.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生:……

6.师:大家的发言非常踊跃。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它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

(引导学生合理想像,充分感受作品气韵)下面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想像那陋室的自然环境。(创设情境)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一点一点地一坡一坡地慢慢地爬上那斑驳的石阶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绕过窗帘飘入室内的?

生:……

师:同学的发言很精彩。请大家想像一下,倘若室内有王叔文、柳完元等人,他们在谈些什么,这些人在一起,又会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分别把自己想像成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等。)

生:……。

师: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哪里还有什么为那狗皇帝当差去

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的“劳形”与痛苦!

师:再看室内的陈设,文章重点突出了哪些物件?由此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生:……

3.讨论今天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从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帐文凭。

这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言的?

生: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透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生:……

师: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生:……

师:(小结)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

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进入刘禹锡的精神境界里,并把这种精神带入我们的生活中。我至仍在解读它。

同学们,一年以后,你还会再读《陋室铭》吗?十年以后呢?若干年以后呢?

语文教学实录优秀 篇6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一定是有关动物的,而且很有趣。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有“动物”二字,文章一定是围绕动物来写。而且有“笑”,笑意味着有趣,所以我觉得是写动物之间一些有趣的事情。

师:还有哪位同学来补充?

生:我觉得是写人和动物之间有趣的事情。因为题目是动物笑谈,动物的话,一定是人和动物在一起发生的趣事,“笑”一定是有趣,从内心到外表达出的感情,情感。

师:这还有个“谈”字,有哪位同学来说说这个“谈”字能猜到什么吗?

生:人与动物的对话,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

师:文章到底写了什么?还要我们自己去阅读。这篇文章大约3100字,大概需要6分钟,默读速度是每分钟500字。给大家6分10秒,现在开始。

(投影:浏览全文,整体感知。板书:自读,浏览)

(阅读时间到)

师:绝大多数同学读完了。但我发现有几个同学还在读的。(指定一个还没读完的学生)来,你来说说,你为什么还在读,你是怎么读的?

(投影:读了什么,怎么读的)

生:我读到了最后一段。

师:读了最后,那你在读的过程中是怎样读的,跟大家说说。你做了什么

生:首先我是,有些字不懂,我会看下面的注释,读懂后,就继续往下读,有些句子不懂就反复多读几次,最后读懂后,再继续读下去。

师:请二组3号,你读得比较快。听了这个同学的情况,请你给她提供建议。

生:我觉得这篇课文比较简单,句子不懂,有点不可能,词语不懂,可以看,所以不用耗这么多的时间,如果这篇文章的句子容易理解,可以节省几十秒的时间。

师:这位男生你也读得比较快,你也来提点意见。

生:我觉得这位同学读得比较慢,可能是读书的速度有问题。但绝对不是最大的,还有读书的时候,是在理解文章,而不是去阅读文章,

师:那你介绍一下你自己读的方法,你做了什么?

生:我首先是带着疑问去读,我的疑问是整篇文章讲了什么,读完整篇课文之后就可以解决这个疑惑。

师:也就是一口气先读完,带着问题去读。请(另一位同学)你说说,你刚才也读得比较快。你是怎么做的?

生:我会先看作者的简介,然后想想会发生什么与动物有趣的事情,然后带着问题去思考。遇到不会的字,也看课下注释。

师:从速读的角度来看,你感觉怎么样?

生:不应该在不会的字上停下来思考,应该在读完之后再思考。

师:不会的可以跳过去。初读的时候,不认识的字可以跳过去。其实刚刚几个同学在读的时候,还是有一个好习惯,他们结合注释在读,在读第一遍的时候,可以一口气先读完,有不明白的,可以回过头再看。

(投影:读到了什么?)

师:那我们读到了什么?刚才我们是读得快的,现在大家再来说一说,你们读到了什么?

生:我读到了作者试验了一个例子,他把婴儿和小鸭作对比,他一开始用了小鸭先孵出,小鸭却不会认他为母亲……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

生:做水鸭子找母亲的试验。

生: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作者与动物之间发生的各种趣事。第一件事是不顾尊严去了解新生动物母亲的情态,第二件事就是在大街上把自己的宠物恶作剧般从天上叫下来,第三件事是那只鹦鹉的把戏,就是把线缠在树上。

师: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这里作者为了探寻动物之间真理,常常不顾尊严,与动物们打成一片,不明原委的人们会认为他是发疯了或者怎么样,闹出了许多的笑话。

师:刚才我们同学所汇报的大多与什么有关?

生:内容

师:读一篇课文,我们首先就要理解文章的内容,但只理解文章内容还不够。刚才周老师上课的时候,用了思维导图,介绍了读书方法,还记得吗?

生:三何。

师:再具体些。

生:“何情”、“何物”、“如何”。

师:平时我们也训练了一个学习工具,那就是思维导图。刚才同学们回答问题的时候都是从内容方面来说的。其实我们读一篇文章可以读得更全面,更深入。不妨我们就用平时所用的这种工具思维导图和“三何法”来读课文。

(投影学生平时所画的思维导图)

师:你们平时画过一些思维导图。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篇文章。接下来,每个同学花4分钟左右的时间,用思维导图把你们学习课文所了解到的东西,选几个点来画思维导图。好,现在开始 ,画好了可以举手,来展示。

(4分钟后)

师:好,大家停下来,小组内交流一下,选一个你们认为最好的拿来展示。请这位同学来,你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这篇文章是动物笑谈,首先就了解作者的名字,劳伦斯,然后1903-1989,是他的生卒年,他是个生物学家。按照周老师的“三何法”,“何情”,“何物”,““如何””。首先“何情”,是为了探索真理专注忘我的极高专业素养。““如何””就是语言,非常风趣幽默。结构就是做水鸭子的实验。

师:其他同学来提点意见,这个思维导图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进行修改。

生:我觉得““何情””部分还可以加上喜爱,因为本篇文章也讲了作者对动物的喜爱,所以才会和动物发生那么多的趣事。

生:我觉得“何情”应该分三点来写,第一点就是科学工作者探索真理专注忘我的精神,第二个就是他们的专业素养,第三个就是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师:我们同学现在的回答与刚刚的回答相比较,运用思维导图,我们的思维更全面,更深入了。尤其是“何情”部分,不仅表达了作者喜爱动物,还传递了科学的精神,严谨务实、专心致志。再有请一个小组。

师:和刚才同学的导图比较,有什么不同?没有三何,而是用了周老师所说的“套路”。你先不说,同学们先看,先思考,你们有什么建议?

生:感悟的那一点是思维导图的忌。因为思维导图要分线段来写,而不是大量的文字堆在一起,应该是分成几点,而且要简洁概括,而他的感悟写得太多了

生:在内容方面,“鹦鹉的顽皮,可可的玩笑”,鹦鹉就是可可,这里重复啰嗦了,鹦鹉的顽皮已经概括了可可的玩笑,鹦鹉所做的事件也可以分点来写。

师:鹦鹉在这里做了几件事?

生:三件。

师:你只写了两件,水鸭子的事件,鹦鹉可可的故事。你刚刚说了两件,应该有3件,文章越读越清晰了。请这位同学你来说说。

生:还有他的语言,他分三个点,其实可以合在一起的,就是幽默。

师:找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合并同类项。思维导图我们一直在坚持用,平时有时间的话,还可以在色彩上画得更漂亮点。你们在课堂上已经画得非常好,4分钟就完成了,你们真的很厉害。通过思维导图,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情感、语言、结构等。那一篇文章,我们除了读完,读明白,还要读透。刚才周老师介绍的方法是什么?

生:三何。

师:除了三何,刚刚我们还有一项什么学习活动?

生:批注。

师:语文书上有批注,我们更要学会自己写批注。

(投影)

师:我们刚才做的是赏析式批注,其实批注的类型还有很多,这里我推荐几种类型。第一种是感悟式批注,就是边读边写自己的感想。还有提要式,质疑式,类型是很多的。

那我们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来写更多的批注。

(投影)

师:跳读课文,圈点批注。看看要求,至少两处,而且是不同类型。下面给同学们4分钟时间,找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做批注(巡视)要跳读,去找到相关的段落。

(学生批注)

师:好,大家停下来,到了展示的时候了。我们来看看同学们做的批注。满分十分,我们来评价一下展示的批注。首先评分,然后陈述评分的理由。请3个同学来。

生:我觉得至少可以在5分以上。

师:请说理由。

生:因为从第一个可以总结全文,总结了这一段的内容,还写出了自己的感悟,写出了自己做实验时的感情,心情的描写。

师:他还写出了自己的感悟,写清楚了吗?

生:写清楚了。

师:那5分,你的要求很高。还有吗?我们再来看一个。

生:我觉得可以给7到8分。因为他抓住了动词、形容词。我先说动词,“全咬下来,整整齐齐”都是鹦鹉恶作剧调皮时的动作,这里找得很好,然后形容词,“机灵聪明”也写出了作者喜欢这只鹦鹉的感情。

师:那你能不能给他提点意见呢?刚刚你说出了他没有写出的东西。

生:他没有写出这一段所抒发的感情。

师:我们以前有老师讲到的三步骤,抓住关键词、从内容上分析,还要抒发的感情。我们再来看看,这里整整齐齐漏了一个字,另外,还要注意书写,还要把字写得更漂亮一点。再有请一位同学。哇,这个字,有点难度,好,不为难他了。要注意书写啊!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展示到这里,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交流。除了上课可以交流,课外同样可以交流。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一课我们在学习方法上有什么学习收获吗?

生:首先学到了如何浏览一篇文章,其次,在读完一篇文章后,可以在文章里做一些批注注解。

生:我还学到了如何制作思维导图的方法。

师:再一次实践并掌握这种方法。

生:我还学会了如何赏析句子,赏析段落的三种方法。

生:还有4种批注的方法。

师:对,4种不同的类型,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批注。除了学习方法,我们还有其他什么收获吗?

生:在做思维导图的时候,可以加上作者的简介,更方便了解课文。

生:可以透过课文风趣的文字,我们还可以感受到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和科学研究不全为了实用,追求真理,研究本身就充满了乐趣。

《桥》公开课优秀教学实录 篇7

一、教材分析:

《桥》是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下册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高风亮节,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认识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方法目标: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创设情境,在场景的对比中理解人物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逐步深刻感受到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有效地烘托了环境的紧张,把洪水飞速上涨时,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作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桥”所蕴涵的深刻含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背景音乐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请大家齐读课题——《桥》(板书)

二、复习回顾

先来回忆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黎明时分,一场洪水袭击了村庄,一位老汉指挥着群众从唯一一座木桥上逃生,最后他和自己的儿子都被淹没了的故事)

这篇课文发生在洪水来袭的时候(板书:洪水)

故事的主人公是老汉和群众(板书:老汉

群众)

三、研读课文

(一)感受洪水的凶猛

1、洪水袭来是怎样一种情景呢?(播放洪水视频),说说看过之后的感受。

2、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并划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语句。用横线画出来。

3、我们找到了这么多描写洪水和大雨的句子,选择你认为写的最好的一句的一句读一读,并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预设: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1)学生自由谈。

(2)像泼。像倒。用一个词概括即为倾盆大雨,大家看符号,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极其简短,这就是本文的一大特色。(3)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1)学生自由谈。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吧咆哮的洪水比作受惊的野马。从这句感受到了洪水的凶猛,可怕。

(2)有哪位同学自告奋勇能读好这个句子?(生读、举手的读)【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1)学生自由谈。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刻画了洪水。

(2)都说跳舞让人赏心悦目,此时一米多高的洪水,在公路上跳舞,感受到洪水的放肆和可怕。我感觉毛骨悚然,仿佛它跳的是死亡之舞。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表现洪水的可怕。(3)指名读。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同学们请看屏幕,“笑”、“舔”、“爬”,单看一个词,似乎是很美好,好像在和人们怎么样?(玩耍),洪水就像就像魔鬼一般吞噬着整个村庄。读一读。

经过大家的交流,我发现作者在描写大雨和洪水的时候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而为我们形象地展现了洪水的特点,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2让我们来再次感受一下洪水的凶猛吧!齐读所有的洪水句子。

(二)体会村民的慌乱

在大家的朗读声中,李老师感觉到这场洪水是越来越猛,死神在步步逼近,洪水的突如其来,无情的吞没着整个村庄。在这个危急时刻,假如你是村民中的一员,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逃跑

文章中的村民又是什么反应?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从‘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这三个词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非常的---慌张(板书)

(三)品味语言,激情诵读,感受老支书的光辉形象。

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人们在慌乱之中逃生,只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党支部书记。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世界,看看面对可怕的洪水,他有着怎样的表现。

(读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将自己的体会批注到旁边。并四人小组交流。

(默读最好的姿势是书本平放在课桌上,一只手拿着笔可以随时画记)预设

一、【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1、这句话你读出了老汉的什么特点?(镇静)

2、盯字。从这样一个神态描写,可以感受老汉的沉着冷静,镇定如山。而且清瘦和山作比较更突显出其临危不惧。谁可以读好这句话?

“声情并茂’四个字送给你。预设二:【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句话。你有什么发现吗?(我发现老汉 说的话很短,而且还有三个感叹号,喊出话很有力度。)

2、师你观察的真仔细,分析的也很到位。想想当时的情景,这句话我们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要读的干脆,响亮,有力度。)

3、请你带着这种语气读一读。(生读、师生合作读)

预设三:【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从这句话中你明白了什么?(老汉舍小家为大家)

2、你怎么知道的?这就是设置悬念,可以起到让我们震撼心灵的效果。

3、你觉得这句话中的那个动作最能感受到这种精神?(‘揪’ 字)。

4、是啊,明知生死攸关,老汉却依然铁面无私,好一个狠心的父亲。谁来读读这句话?(生读)

过渡:一个简单的动作,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公无私的党支部书记,一个不徇私情的父亲。一心只想着村民,难道这位老汉就真的不爱自己的儿子吗?

(不是),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了推 上木桥。这里在最后时刻,老汉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我从‘推’字可以看出来老汉其实是很爱他儿子。)

1、你真是以为感情细腻的孩子。请你带着老汉对儿浓浓的父爱读这句话。(生读)师:水已经爬上胸膛了,老汉心急如焚。你读——

谁要吞没小伙子了。你读——

2、言有限而爱无言。一个受人拥戴的老支书,一个前途无量的小伙子,都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当看到儿子被洪水淹没的时候,他似乎想喊些什么?如果能喊,他会喊些什么呢?

(四)体会桥的涵义

教师深情总结:在可怕的山洪面前,在生死关头,这位老人,他舍己为人,用自己的身躯、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精神为全村人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板书),更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板书:党群桥)(五)课后小练笔:

此时此刻,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想对老汉说,把你的话用笔写下来。请把你写的话有感情地朗诵给大家听。

(六)聚焦表达特点,引向课外学习。

同学们,这篇课文是一篇小小说,全文才 513个字,被评选为优秀短篇小说,它好在哪儿?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吉老师手上有一本《小小说选刊》送给你们班。大家去读一读,感受一下小小说的语言魅力,你一定会爱不释手的!

板书设计

16、桥

群众(惊慌)

老汉(如山)

洪水(可怕)

生命桥

党群桥

生命桥 老支书小伙子

八、教学反思

《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高风亮节,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一遍又一遍的读着这篇文章,一读到结尾处我就不禁潸然泪下,选择这课来讲,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我一直在思考,这么感人的一篇文章该怎样讲才能置学生于当时的情境,让孩子们体会到这种情感。

这节课我主要是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反复读,强调学生多角度的阅读。以“读”为主线,关注学生的“学”。以自主读、小组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读来深入体会课文,特别是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读。另外,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声音等让学生入情入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真正有所感悟。在指导学生理解老汉的光辉形象后,我设计了感悟老太太心理的环节来凝聚和提升情感的,落实语言的实践。

学完这课,我不断地反思自己。感动应该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一种心理需求和认可,而不是教师给孩子们的。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预设总是美好的,现实却很残酷,还存在些许多不足:

1、.没能合理的运用教学资源。在最后才播放相关洪水的视频时。

2、词语的教学不够丰满。教学有关洪水这一组词语之后,还可以结合文中的句子,或者图文结合,让学生加以体会想像洪水的可怕,可以更好地体会老汉的大公无私。

3、有待提升课堂教学机智。在说话交流中,有一学生说老太太可能会伤心的晕倒在坟墓前说不出话。当时我没有让这位同学继续说下去,完全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这也许会成为课堂的教学亮点。

《长歌行》优秀教案 篇8

2、读古诗,感知诗歌的韵律,初步了解时间的重要性。

3、通过理解诗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理解、想象的能力。

4、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1、认读生字词,学习一个多音字。

2、理解诗意,并从中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手段:教学挂图、生字卡片、指导阅读

教学方法:讲读、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质疑揭题

1、出示谜语:看不见,摸不着,跑着快,又没脚,一去永远不回头,千金万今买不到。

2、学生猜出后,老师借机板书:时间。

3、质疑:你们知道时间是什么吗?你们听过有关时间的故事吗?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珍惜时间的诗,板书课题:长歌行。

5、认读生字歌,学习多音字长。

二、图文结合,自渎课文

1、选自己喜欢的内容自渎课文。(根据自己选择看图和读课文的顺序)

2、提示:

(1)看图,要仔细观察图中画的是什么地方?他们在干什么?

(2)读文,可以借助汉语拼音,把字音读准。

(3)图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渎课文。

(1)谁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把这些字读一读。

(2)谁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把这些词读一读。

(3)谁愿意来把整首诗读一读。

4、放录音,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及韵律特点。

5、你们也想读一读吗?(要求读出诗歌的节奏及韵律来。)

三、再读诗歌,理解诗意。

1、训练按下面的节奏读。

长歌行

百川/到东海,何诗/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小结激趣:诗歌读得太好了。能说说它的意思吗?想说说吗?好!读P28页的小短文,再来说吧!

3、自渎小短文。

4、试着说诗意。(要求不要过高)

(1)在小组里试着说一说。

(2)质疑问题: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3)试着逐句说出诗的意思。

四、巩固字词,指导写字

1、在书里画出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长、川、何、复、归、努、徒、伤、悲。

2、抽读卡片。

3、指导写字。

(1)观察字型:歌左右结构,左宽右窄;海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川独体字。

(2)观察如何写漂亮这些字。

(3)板演,评价。

五、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写字,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1、认读生字卡片。

2、背会诗歌。

3、对字条。

(1)请把相对应的字条连一连。

百川到东海

①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呢?

时间也是这样一去不回啊!

何时复西归?②条条江河向东奔去,流入大海。

少壮不努力,③如果年青的时候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④到老年时,再伤心后悔也来不及了。

(2)诗与诗意结合起来读一读,认真感悟。

(3)同桌互相说诗句,对诗意。

二、指导背诵,及时反馈

1、教师看图,抓住重点词语指导背诵。

2、学生自由背诵。

3、抽查学生背诗、指出优缺点。

三、说说学了《长歌行》,你明白了什么或者想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四、巩固字词,指导写字。

1、抽读字卡,然后小组讨论: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的?分析字型、组词、偏旁或取偏旁记、看拼音记。

2、交流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重点指导悲字的心字底。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歌行》,大家都知道时间就像流水,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做生活的有心人。

练习设计:

一、认读下面的词语。

复习

归来

努力

悲伤

回归

歌声

山川

大海

伤心

如何

二、给下面的多音字组词。

shao()

Zhang()

shao()

Chang()

三、回家找一句有关珍惜时间的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长歌行

百川/到东海,何诗/复西归?

《短歌行》的优秀教学实录 篇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经历认识“倍”的学习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以及变与不变中,加深对倍的认识,培养学学生的理性精神。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展的学生观察、比较、推理、迁移、有条理地叙述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教学重点:理解“倍”的概念。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喜欢上手工课吗?看我们班的孩子也在上手工课。他们在用卡纸剪出了一朵朵美丽的小花。

师:这是一个孩子的作品,剪了几种颜色的花(两种),请你们数一数黄花有几朵,红花轻轻的数数有几朵?

师:只会数数还不算厉害,具有数学眼光的孩子还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第一问题谁来提?

师:同学们刚才提了两类问题,一类是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几朵,还有类大家都提到了一个比字,哎!当两个量在比的时候除了同学们刚才

说的比多比少的关系,他们之间是否存在其他的关系呢?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探究探究。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师:下面我们就拿红花和黄花比比看,看看他们之间是否还存在其他的关系?

师:老师摆了几朵黄花?

师:下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老师是如何摆红花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结合黄花一起看一看,和黄花想比,你又有哪些发现?

师:如果把3朵黄花圈起来看成一份,那红花的有这样的几份呢? 师:红花朵数有这样的2份,也就代表了,红花有几个3朵? 师:像这样黄花有3朵,红花的朵数有2个这样的3朵,我们就可以说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2 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倍的认识。师:哎!红花的朵数为什么是黄花的2倍呀,谁能结合着图再来说一说?

师:看来红花和黄花比的时候,除了存在比多比少的关系,他们之间还存在倍的关系。

三、在变化和操作中,加深对倍的认识

1.标准量变,比较量变

师:如果黄花的朵数不变,要让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4倍呢?又该怎么摆呢?谁上来试一试?(找生上台摆一摆并让生说一说)

师:孩子你能结合图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师:如果黄花的朵数不变,要让红花的朵数变成黄花的3倍,又该怎么摆呢?谁能上来在试一试?

师: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3朵黄花不变,要让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8倍呢?20倍呢?100倍呢? 2.标准量和比较量同时变,倍数关系不变

师:好请看大屏幕,此时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几倍?

师:如果老师把这里的黄花去掉1朵,红花的朵数还是黄花的3倍吗? 师:谁能说说理由?

师:那让红花的朵数变成黄花的三倍,应该把红花怎么办? 师:如果老师在这里填上一朵黄花,要让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3倍又改怎么办?

师:那这样看来,要想保证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3倍,黄花几朵一份,红花也应该几朵一份。3.比较量不变,标准量变

师:同学们,此时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几倍?

师:也就是说单凭红花这一个量能确定他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吗? 师: 要想使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倍数,黄花可能是几朵呢?下面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试着猜一猜,圈一圈,填一填。(搜集学生的作品,并上台展示)

师:哎同学们红花朵数一直没有发生变化,为什么红花的朵数一会是黄花的6倍,一会是3倍,一会又是2倍,一会又是1倍呢?

师:也就是说尽管红花的朵数没有变,但黄花朵数却变了,也就是红花比的对象发生了变化,所以倍数也就变了。知识拓展(不是整数倍)

师:假如黄花有4朵,这时用倍该如何表示?

师:这是我们可以说红花的朵数比黄花的1倍多2或者也可以说红花的朵数比黄花的2倍少2.4.形状和位置改变,倍数关系不变

师:同学们,刚才我一直在研究红花与黄花朵数之间的倍数关系,那在其他事物中是否也存在倍数关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师:在这里红圆片的个数是黄圆片的几倍呀? 师: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吗?

师:如果你还有点迷惑的话,我给大家变一变,你就明白了。(课件展示)

师:哎!这回大家能清晰的看出红圆片的个数是黄圆片的3倍了吗? 师:在这里黄圆片有几个,而红圆片有几个3。所以片的个数是黄圆片的3倍。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给大家来个超级变变变。

师:圆片没有了,变成了一个黄色的正方形和3个红色的正方形此时谁的个数是谁的几倍?

师:老师在变,长方形没有了变成了正方形,这回谁的个数谁的个数又是谁的几倍呢?

师:老师在变,正方形没有了,变成了红线段和黄线段,这回谁起来说一说什么线段的长度是什么线段的几倍?

师:那如果把黄线段挪到这呢?红线段还是黄线段的3倍吗?在挪到这呢,在挪到这呢?

师:哎!为什么黄线段的位置一直的发生变化,红线段长度总是黄线段的3倍呢?

师:也就说两个量的倍数关系只和数量有关和位置没有关系。师:再看,如果这里的黄线段和红线段分别表示的是苹果的个数和梨的个数,这时谁又是谁的几倍呢?

师:那如果代表的是男生的人数和女生的人数呢? 师:如果男生有5人,女生有多少人? 师:如果男生有8人,女生有多少人? 5.猜一猜,孟老师的年龄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我们班的一个孩子今年几岁了?

师:孟老师的年龄正好是她的倍数,谁来猜一猜,孟老师的年龄可能是她的几倍呢?

师:孟老师的年龄究竟是他的多少倍呢?请你仔细看,出示4倍。师:孟老师今年多大了? 6.感受倍的威力

师:作为一名学生,经常会有浪费纸的现象。如果一名学生一天浪费的纸相当于1张A4纸。(课件出示)

师:假如一个班有50名学生,一个班浪费的纸将是一名学生的多少倍?

师:假如一个年级有10个班,一个年级浪费的纸是一个班的多少倍? 师:一个学校有6个年级,一个学校浪费的纸是一个年级的多少倍?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上一篇:一次传话游戏作文下一篇:改良的反义词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