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技能

2024-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技能(精选8篇)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技能 篇1

师 题

目 学

生 指导教师年

级 专

业 系

别 学

教 育 论 文

基于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技

能特点的研究

周治中

郑艳清

2009级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系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基于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技

能特点的研究

[内容提要]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一个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已经开始逐步实施。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贯穿了许多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相应地,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施也必须采取新的模式和方法,而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支持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方面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自己设计教学模式,使得其教学模式也十分多样。新的课程标准呼唤信息技术教师要确立全新理念。教师的教育目标有待更新,将生活实践与信息技术教育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信息技术学科存在这样的矛盾。一方面这一科目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众多的学生特别喜爱上信息技术课;另一方面,学生欢迎的并非课程本身的教学知识,而是它的教学载体——计算机。论文论文参考网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我就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技能的特点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技能的“硬件”特点

(1)计算机是智力工具

计算机是工具,但它不同于一般的工具,而是“智力工具”,是代替脑力劳动的工具。而人类以前发明的其他工具主要是代替体力劳动的工具,因此计算机这个工具与以前的工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技能分为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两类。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心智(智慧)技能是在掌握概念和命题形式表达规则的基础上,将已知的概念和规则运用于原先的学习情境相类似或完全不同的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显然,动作技能是身体运动,信息技术课中属于动作技能的,只有鼠标操作和键盘操作两项,其他都是心智技能。可以说,计算机课程是以心智技能为主,动作技能为辅的课程。有人把信息技术课归为劳动技术课,是没有看到这个特殊性,把它看成和其他工具一样,是错误的。

(2)计算机是通用智力工具

通用又是计算机另一个特点,也是其他工具没有的。所有其他工具使用范围是有限的,而计算机几乎没有不涉及的领域,工农商学兵各行业,从高科技到家庭生活,从海洋到天空,无不用上信息技术。

(3)对课程的影响

计算机“通用”和“智力工具”两点,使得它与别的课程又有很多不同之处: 它的智力工具特点使得该课程主要学习的是心智技能。

它的通用性使得教学内容涉及到其他学科,是一个综合性的课程。3.实践性强

(1)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这有两层意思。吴文虎教授曾指出,“一是不亲自动手,不上机实践是学不会的。二是信息技术课程中要学的内容和所要用到的实践环境是统一的,学习就是实践”。

(2)对课程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实践性,决定了学习的特殊性。

不上机则学不会,要多上机实践。《指导纲要》要求:“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教学方式以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方式为主。

设备配置对教学有很直接影响,设备不同,教学内容和方式有差异。信息技术教师要会硬件也要会软件。

“计算机不是听会的,而是练会的”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和机会。

4.发展极其迅速

信息科学技术是各学科中发展最快的。按摩尔定律,每18个月芯片集成的密度就提高一个数量级。相应的软件版本也更新迅速。以微软的操作系统为例,发展的速度如此之快,刚掌握的知识,不久就陈旧了,有的不到一年,有的甚至不到一个月。因此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取,自主地学习新的东西,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技能的“软件”特点

1.促进教育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的内涵应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社会学视角,强调的是如何使不同人群和基层平等享受教育权利;二是教学法视角,关心的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如何建立比较平等的关系。信息技术对教育民主这一理念的实现,无论从社会学视角还是教学法视角来看,均具有独到的贡献。其根本原理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信息资源在社会中的分布形态和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造成了信息资源的多源性、易得性和可选性,信息资源从过去被少数人拥有变为人人拥有,这就从客观上破坏了人们之间的传统教育关系,极大地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

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化而言,基本趋向是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民主化的概念可转换为学习自主化。当今的教育环境正从师生之间信息不对称变为信息对称。在信息对称条件下如何重构教育关系,是当代教育者面临的新课题。有位美国历史教师谈了自己的体会:我过去上课时故意找些课本以外的材料拿到课堂去讲,学生们对我很佩服,以为我的知识很渊博;现在网络进了教室,情况就完全变了,我讲什么他们几乎都知道,看来不能

再玩老一套教学把戏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信息化条件下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然遭到破坏,因此需要采取比较民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民主化教育模式下,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善于进行角色转换,从知识灌输者变为学习指导者,从当教师变为当教练。作为走向学习自主化的第一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拥有充分的学习知情权,让他们事先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建议的学习活动以及学习成果的评价标准。学生们经过预习以后应该能够理解大部分内容,剩下的只是一些疑惑和问题,那么课堂就会成为充满问题和积极研讨的场所,民主化气氛便会油然而生。

2.支持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的改革趋向,是还基础教育以终身发展的基础,也就是培育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探究和思维的能力、终身学习的意识以及适应社会和创造社会的能力。为此,在学习方式上需要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知识建构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允许他们自主探究的信息空间、合作交流人际互动空间以及自由建构的知识空间。网上信息空间隐含着无穷的学习资源,这种学习资源通常是劣构的,需要学习者利用工具进行检索和加工,并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筛选和提炼,然后才能内化并建构为个性化的知识。在现代信息社会,这种信息获取和加工提炼能力对学习者来说是绝对必要的,如果让学生单凭学习课本上的良构知识难以培养这类能力。3.创建个性化教育

新课程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作为追求的目标,实际上,个性化教育也是教育者一直以来梦寐以求想要实现的目标,但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由于受时间、空间的制约,只能让学生们听同样的课和做同样的作业,个性化无从谈起。利用网络,我们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大的个人发展空间。目前网络虚拟空间的大小是由硬盘存储容量决定的,根据当前的经济技术条件,我们可以为每个学习者提供体量足够的虚拟空间,允许他们自由进行知识建构和展现个性。在信息化教学系统中,还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多风格、多路径的多种学习选择,使学生经历个性化的学习过程。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把有限的教室时空和几乎无限的网上空间结合起来,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他们的集体智慧。笔者认为,学生的集体智慧发展也应当成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可惜迄今未受重视。4.创设拟真学习情境

为了实现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在学习内容上,需要关注学习内容和生活经验的联系;在学习方式上,需要注重学生主体的生活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表现为重视知识学习的境域化,让学生在比较贴近自然的、社会的、生活的情境中去体验、获取、理解知识。利用信息技术,教师们可以创设拟真的学习情境,支持知识的境域化学习。笔者将境域化方法归纳为原型化(针对现象)、角色化(针对人物)、案例化(针对事件),信息技术在不同程度上可以支持这些境域化方法的实现。

当然,信息化教育不应该排斥社会实践。我们提倡全空间教学设计,学习活动可以发生于教室物理空间、社会现实空间以及网上虚拟空间。全空间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教学优化意识和多方位的角色转换能力。5.实现发展性评价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其特点是注重过程,注重个体差异,注重主体作用。信息技术在支持发展性评定方面可以起到独特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学习管理系统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利用电子学档展示个人学习成果和知识作品,还可以利用量规工具进行个人自评和同伴互评。

三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技能的综合特点 1.发展性特点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成就,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这就使得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

现实表明,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每18个月计算机芯片的性能价格比将提高一倍”普遍地被计算机工程师称之为莫尔定律。计算机硬件技术打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这样就能使《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将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处于高速度、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之中。那么,如何在学生打好基础,使学生学到信息技术和操作技能,尽可能地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起作用,是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

2.应用性特点

理论和实践业已表明,计算机在教学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正因为计算机拥有图画、声音、交互控制、动画视频等我种手段和正在日益发展的远程通讯能力,在教学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大,在某种程度上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使教学更贴近学生和学习实际;减少学生的理解障碍;同时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电化教育办公室从1997年开始实施的“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项目中采用“计算机与语文识字教学整合”,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

3.趣味性特点

基于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技能的特点的研究 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趣味性,无论在哪个年级,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

结语

以上讨论只是揭示了信息技术在支持新课程教学革新方面的潜力,要使这种潜力变为现实能力还需要技术以外的许多因素,比如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评估制度、服务支持体系、配套政策等。也就是说,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技能 篇2

一、培养信息意识, 把生活实例应用到课堂中

陶行知先生有一段精辟的见解:“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就是要求学生具有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自己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 把生活感悟应用到信息技术课中。我在讲“信息获取”这节课时, 是这样引入:“上周六, 陈老师兴高采烈地去爬玉苍山, 结果败兴而归。”学生很诧异, 问:“为什么呢?”“去之前没有做好准备。”学生更好奇:“不是带齐了换洗衣服、日常用品了吗?”“这些是物质准备。除了物质方面, 还有其他方面吗?”这时, 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了。那天, 玉苍山下雨了。陈老师去之前还应该查询当地的天气预报。”“你太聪明了。的确, 上个周末玉苍山下了两天大雨。这说明, 我们还要做一些必须的信息准备, 才不至于像陈老师那样白走一趟。”“那除了天气信息, 还要事先了解哪些信息呢?”“路线、宾馆、车次时间……”真是人多力量大, 学生一下就想到了许多。我不失时机地提出, 在做一件事之前我们一定要先做好准备, 特别是信息方面的准备。这样, 不仅促进了学生对“信息”的领悟, 还让学生渐渐产生了信息意识。

二、培养信息兴趣, 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

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不感兴趣, 就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 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可能有的人会说, 学生上信息技术课兴趣浓得很, 还用培养吗?其实不然, 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但不喜欢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他们喜欢上网聊天、打游戏。对这种只想上网娱乐的学生, 简单地说教和堵截都是不可行的。那么, 能否将学生感兴趣的这些内容引入课堂, 并加以正确地引导呢?

比如, 学生喜欢聊天, 我就对他们说:“Q Q是一种即时通讯软件, 还有许多功能相同的即时通讯软件。你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除了聊天, Q Q还有什么功能呢?”我这么一说, 学生虽心存疑虑, 但还是愿意试一试, 结果积极性空前高涨, 一个个像发现了新大陆。他们告诉我, 和Q Q功能相近的还有M S N、U C、网易泡泡。在Q Q上, 能给对方发送文件, 还可以动态浏览个人相册、收藏自己喜爱的音乐、远程协助、浏览娱乐资讯、下载酷铃美图、在线视听、欣赏M V。手机Q Q还可以发邮件、进行手机搜索。在随后的几节课上, 他们不再专注于聊天, 而是相互间探讨起了Q Q的新功能。

当然, 信息技术课堂不能单凭学生兴趣来组织教学活动。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要让学生明白: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 社会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将来能否适应社会, 能否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独立的、有道德的人才, 与大家今天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 不断让学生了解相关的信息道德和法律法规, 让他们学会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

三、培养信息能力,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要通过课程形式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还应当创造条件, 让学生将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充分应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

例如《网上资源检索》这一课, 在讲了浏览器的基本操作方法之后, 我让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搜索“李白”, 记下他的阅历、诗的风格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要求: (1) 能够在网络上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2) 根据网络搜索的反馈结果, 使用恰当的关键字搜索。 (3) 对搜索的信息进行甄别, 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 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这一任务的制定, 成功地把计算机、语文、历史、政治这几门学科结合在了一起。我发现学生学得认真了, 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学生普遍感觉到, 这样总结出来的知识比他们在课堂上单纯听讲更容易掌握。这样, 既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运用, 也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了其他学科的知识。

一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 但它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是渗透性的。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基础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 教会学生怎样应对浩瀚的信息, 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指出“计算机将渗透到未来生活的每一个细微方面”。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应尽早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增强其生存能力, 为迎接信息社会的到来做好必要的心理和能力准备。

四、创新评价体系, 实现“技能”向“素养”的转变

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认为, 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 (p r o v e) , 而是为了改进 (i m p r o v e) 。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究竟如何呢?每次的期中、期末考试后, 我们进行总结时经常会说, 这个学生考了多少分, 在班级排多少名, 是进步还是退步了。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不能简单地以这种考试评价的方式进行。这既不科学, 也不符合信息素养的特征。“教育的本质是文化的传递。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人的思想文化素质, 主要是人的完美人格的塑造。”这种仅以考试分数说话的教育无法体现教育的本质。在信息技术课堂中, 学生常常在一段时间内学习一个概念或技巧, 很多所谓的“任务驱动式教学”限制了操作的细节, 实质上只是简单的分步操作, 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体系进行调整, 改变仅以考试分数说话的单一评价方式, 创新信息素养评价体系。

新的评价体系应该是多元化的。不能只重视技能的掌握, 忽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不能只重视评价的“证明”功能, 忽视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的功能;不能只重视教师的评价, 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不能只重视答案的客观性和唯一性, 忽视学生的选择性和创造性……只要有利于学生信息技术意识和兴趣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 都应纳入新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信息技术教学从“技能”向“素养”的转变。

“意义在于过程, 幸福源于细节。”如果我们能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全面发展”变成教师每一堂课的细节, 那么信息技术教学一定能从“技能”向“素养”转变。

参考文献

[1]史晓宇.试论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1) .

[2]李志厚等.学习论与新课程学习理念研究[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王双艳.“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课课堂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技能 篇3

关键词 中小学信息技术;动作技能教学策略;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113-03

1 引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即培养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基础是技术素养的培养,就是培养计算机操作技能。加涅指出,动作技能指习得的、有意识地用身体、动作去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因此,技术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自己上机练习、动手实践,才能将这种操作技能内化成自身的能力。这部分的教学应该结合动作技能的教学策略进行,动作技能教学策略即在动作技能的教学活动中对教学程序、方法、组织形式等因素的总体考虑。笔者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使用动作技能教学策略的必要性,提出动作技能教学设计模型。

2 从课程标准看动作技能教学策略的应用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已在全国普及,从20世纪80年代的计算机课程重视计算机知识,到现在的信息技术课程重视信息素养的培养,甚至现在人们提倡的培养计算思维素养,信息技术课程正在以很好的势头发展。很多学校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配备了很好的硬件设备,但是也存在学校、教师和家长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现象,新课标强调将信息技术作为数学学习的辅助性工具,引导学生有效地将计算器、计算机用于学习中。

到目前为止,中小学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标准依然在沿用2000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和2003年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即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交流、评价和运用的能力,以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根据课程标准,笔者得到图1所示信息素养结构图。

图1中,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技术素养,即计算机操作技能,只有熟练掌握技能,才能获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内化。中小学阶段的学生,玩是他们的天性,所以对于技术素养的培养,最好的教学策略即动作技能教学策略,以学生练习为中心、讲解为辅助。只说不练,只能让学生对课堂失去耐心;只练不说,更是让学生没有目标地练习,此两者都无法达到掌握技能的目的。同样,信息获取、加工、管理也需要学生亲身实践,这部分的知识应该结合动作技能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让学生掌握技能,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信息技术思维。

3 动作技能教学设计过程和例子

动作技能教学设计过程 动作技能教学策略的步骤通常是讲解、示范、练习。讲解即针对某一个操作技能点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解释,讲明白是什么、怎么做,启发学生思考,如教学生使用电子邮件时要说明其概念及如何使用。对于“怎么做”,可以向学生进行示范,启发学生将脑海中的原理与示范操作进行结合、内化,最后实际操作,反复练习,评价反馈。只有这样,学生所得的技能才是真正自己习得的技能,才能在这些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鉴于此,笔者提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使用动作技能教学策略的建议,图2是使用该策略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当教师面对操作性较强的知识点时,可以采用动作技能的教学策略,结合任务驱动的方式。通过这种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信息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而且当学生完成一个个任务时,会大大提高其自信心,帮助其树立自信。所以,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学生和教学的重难点,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即要清晰地知道需要让学生学会什么,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判断该教学内容是否适合用动作技能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图2中,在核心环节时,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理论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的先后顺序,决定是让学生自学还是讲解,决定是由学生讲还是教师讲;如果让学生讲,需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

案例 笔者以七年级信息技术课中“学会在Word2003中插入表格”中的自动制表为例,采用动作技能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不包括引入和总结)的设计。

1)讲解基本知识,认识表格。教师以班级的座位为例,讲解行的概念和列的概念,并向学生展示一个表格,引导学生分析有几行几列,之后可根据情况再展示两个表格让学生分析。展示的表格如图3所示。

如果学生分析对了,教师继续下一步:重新向学生展示一个具体用表格做出的电子板报实例,让他们分析该例子中的行和列。(用讲的方式让学生熟悉表格。)如果分析对了,开始插入表格方法的讲解;如果错误,再次讲解、引导。

2)表格的“自动制表”插入方法。

①教师讲解步骤:在Word中依次点击“表格”“插入”,在出现的对话框中输入行和列的值(几行几列)。基础知识可让学生自学或学生之间协作学习,也可让学生或教师讲解。

②教师请学生示范。教师将三步骤写在黑板上,并请学生上台按步骤操作示范,教师在旁边指导。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或教师示范。

③练习。学生操作完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先回忆刚才的步骤,回忆同学在台上是如何操作的。输入行和列的时候,想想刚才讲的行和列的概念。接着给学生展示一个表格,让学生分析有几行几列,并插入到Word2003中。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看看学生掌握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指导。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具体情况布置任务。

④评价: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将刚才巡视过程发现的情况进行点评。如某学生做得很好,可以重新给个任务,让他上台为大家演示,加深记忆。在这个环节,可结合师生互评和生生互评进行全面评价。

4 总结

动作技能教学策略即在动作技能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对教学程序、方法和组织形式及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阵地,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操作性的知识需要让学生上机操作。在本文中,笔者强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该结合动作技能教学策略进行教学,使学生的技能素养得到提高,为信息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结合自身本科时教育实习的经历,提出动作技能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模型,并以七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点“学会在Word2003中插入表格”的核心环节教学设计为例,讲解了该模型在实践中的应用。笔者希望本文能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吴岳军,王明芳.高职教育动作技能教学策略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5):58-60.

[2]单美贤,马万全.动作技能教学策略探析[J].职教通讯,2003(9):50-51.

[3]苏坚贞,毛坚刚.动作技能的三维分析[J].体育科技:广西,2000(4):6-8.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技能 篇4

请将答案写在下列各题的答题区域内,页面不限。

答卷文档保存在“参赛号+答案与作品”文件夹中,文件名为“参赛号+专业知识答卷.doc”。 1.请叙述机器人的基本组成部分。

答:

2.当前人们使用的“360安全卫士”和“360安全浏览器”,能及时更新病毒库,或提示用户所访问的网站是否安全,这主要采用了什么技术?请简述这种技术的基本工作过程。

答:

3.什么是汉字的输入码、机内码和点阵码?请简述利用键盘调用汉字的过程。

答:

4.有两个主机地址分别是 192.168.123.71 和 192.168.123.133,当选用的子网掩码是 255.255.255.0时,它们是否在同一子网内?若将子网掩码改为255.255.255.192,情况又如何?为什么?

答:

5.请描述计算机(处理器)中字长、寻址范围的概念。寻址范围是由什么决定的?某计算机地址总线24根,问其最大的寻址空间是多少?

答:

操作技能试题

本文档仅供方便浏览全卷试题。

请进入各题对应的文件夹进行操作与答题,并将文件保存在“参赛号+答案与作品”文件夹中。

1.请在Word中画出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流程图(ax2+bx+c=0, a≠0)。保存为“参赛号+操作1+流程图.doc”。

2.打开“操作2_素材”文件夹中的“成绩表.xls”文件,进行如下操作:

(1) 进入“成绩表”工作表,仿照图1进行操作。修饰工作表:第1行底为蓝色,文字为白色;以5条记录为单位,填充颜色为淡绿色和淡黄色相间;加黑色边框线。在“序号”列填入001到400的序号,颜色为红色。在“密码”列中填入八位整数的密码值,密码的.前两位数都是20,后六位数无规律,颜色为红色,密码填入后,应保持密码不变。

(2) 进入“查询”工作表,仿照图2进行操作。在第一行输入字段名。实现功能:当在“姓名”字段键入“输入”两字,此行记录各字段值都显示“0”,当输入某一位学生的姓名后,显示学生的序号、各科成绩和总分。

保存文件为“参赛号+操作2+成绩表.xls”。

图1 图2 3.仔细观察“操作3_素材”文件夹中“样题.swf”的播放过程,利用Flash制作一个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小课件。

保存文件为“参赛号+操作3+小课件.fla”、“参赛号+操作3+小课件.swf”。

样题.swf动画截屏:

4.仔细观察“操作4_素材”文件夹中“飞翔的小鸟.exe”的运行过程,用VB编写一个“飞翔的小鸟”的动画程序。当单击“开始”命令按钮时,小鸟拍动翅膀从左边飞到右边;当单击“暂停”命令按钮时,暂停飞行;当单击“结束”命令按钮时退出程序。保存文件的文件主名为“参赛号+操作4+飞翔的小鸟”。

5.使用“操作5_素材”文件夹中的素材创作一幅主题画。具体要求如下:

(1) 利用滤镜产生特殊效果;

(2) 应用选取、修补、颜色、蒙板等多种工具编辑图片;

(3) 图中有文字效果、图层样式的应用;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技能 篇5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

1、众所周知,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对工作和学习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可以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奠定基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为教学方式的革新贡献力量,所以必须要加强重视,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2、教学策略的重要性。有心理学家曾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进行测试,发现小学生的普遍注意力集中只能维持20分钟左右,也就是说教育工作者采取的教学方式,应该主要将精力放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简而言之,教学策略的综合有效应用,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阻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质量的因素

1、教学硬件设施无法全面改善。

我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导致地区性贫富差距较大,在教育上的表现就是教学资源的差距被拉大,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教育均能走在时代前列,而落后地区却连满足小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条件还无法达到,无法满足教学设备的需要,即使是重点抓信息技术课程质量,也没有足够的计算机和网络加以保障课程的实施,所以这就造成我国部分地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难以发展的现状。

2、部分教师对技能掌握不牢。

正如上文所述,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和阻碍,所造成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资源无法全面普及,也包括了师资力量方面的落后。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和限制,此外教育机构方面存在的客观因素,都使得部分教师在计算机技术掌握方面较为欠缺,所以还不能很好的解决学生所提出的种种问题,导致学生对教师失去信心,学习兴趣无法树立。

3、教师对自身要求过低。

教育机构的特殊性,导致部分教师的工作观念存在偏颇,例如传统小学教师,从业要求较低,没有严格的管理机制,所以很多老师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态度。基于此种现状,也无法更新教学方式,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加以采取,反而因为省心就固守传统教学方式,这些都是造成我国小学教育质量无法进一步提高的客观因素,必须要得到相关人士的重视并加以遏制。

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可行教学策略

1、教学情境设置,保持课堂生动性。

笔者通过对部分小学进行走访和问卷调查,很多学生都反映之所以对信息技术课程无法保持兴趣,主要是因为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都不能很好的理解,这就导致课堂上学生哑口无言、教师却口干舌燥的窘境,所以针对这种现象,必须要求教师能结合课本的理论知识,做出科学性的调整,前提是让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中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保持课程的.生动性,还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模式,要求教师可以列举事例(最好是可以和实际生活相互结合的场景和故事),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富有热情的听课。

2、保证教育公平,促进全面教学。

保证教育公平,一方面是教育的硬件设施,另一方面则是要求教师能一碗水端平,拒绝厚此薄彼的现象发生。关于教学的硬件条件,主要是依靠相关部门和学校之间的共同努力。在教师方面要求恪守教学公平,不能存在对尖子生多加关照,对落后生却不闻不问,这样只能加剧两极分化,让落后生更加提不起学习兴趣。

3、设置任务驱使,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活力,个人认为可以借鉴任务设置的方法,这就比较强调学生的自我操作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主要的还是让他们自己参与其中,所谓任务的设置,就是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师将今天需要完成和掌握的知识,利用任务的形式布置下去,例如做word文档,标题的字体,格式等系列的操作任务,而老师也必须时时关注,适时的对学生进行任务的指导和帮助,如此一来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

四、结语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思 篇6

二、教学目标设计

我依据现代教育基础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架式教学结构模式,依据教材把教学要求设计为按模块分层次的教学目标。总体上把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分为信息与信息技术应用、计算机操作系统、文字处理与文本编辑基础、网络基础及其应用、计算机多媒体作品的制作与欣赏、电子表格、VB程序设计方法和数据库应用(选修)等几大模块。每个教学模块目标明确,知识结构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渗透信息、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

三、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控制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其主要的教学方式是计算机网络教学。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把握数字化学习过程中的三个要素:学生、资源、内容,采用“注重任务驱动,注重实际操作,以学生为中心,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计算机网络教学为主渠道,坚持上每节课教学内容都提出一项典型“任务”,通过讲解和操作实践完成所提出的具体“任务”。具体教学时强调教师精讲,让学生随机实际操作,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从而培养学生借助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学与教”过程成效评估措施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技能 篇7

1 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定位

由于没有独立的生物技术行业,而高职生物技术类专业的建设缺乏针对性和目标性,所以专业定位显得尤为重要。专业定位一定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地方,遵循高职教育规律,体现高职办学特色。以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为例,其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是明确专业定位。山东省“十二五”规划提出,将重点发展新医药产业和生物制造产业。济宁市高新区建有国家级生物技术产业基地,重点培育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可为高职生物技术类专业毕业生提供广阔就业空间。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广泛开展专业调研,深入企业、人才市场及职业院校,综合岗位需求、专业布点,追踪毕业生就业、创业等各类信息,充分把握企业用人需求,基于地方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需求,将专业定位调整为生物制药方向,以适应济宁市行业企业及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

2 目前高职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尴尬之处在于,虽然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很大,高职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却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这就要求高职要培养出社会广泛认可的,能够实现“学岗直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于高职教育教学而言,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高职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实践教学脱离企业岗位需求内容设置缺乏地方特色

部分高职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脱离企业生产和岗位的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的理念不够,校企合作措施不够深入等等问题,导致实训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内容普遍结构不合理。而且,随着生物制药企业生产工艺技术的不断升级,当前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学生无论在理论知识,还是生产技能,或是创新能力及综合素养,均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不能胜任岗位的需求,以至于无法很好满足地方相关产业的需求,不能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

2.2 实训课程开发尚不能满足学生关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一般,在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教学过程中,均采用先理论后实验的教学方法。所谓实践教学其实就是课程实验。这种方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题,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动手的积极性大大降低,无法很好的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而且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缺乏针对性、综合性及创新性。教学的效果差,无法提升学生技能。

2.3 技能鉴定与实践教学不统一

高职院校开展技能鉴定培训与考核存在一些问题,使其无法与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相统一。第一,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的考核内容同实践教学内容不统一。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学生会通过培训机构或是校内鉴定机构取得发酵工、提取工、检验工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工种职业资格标准内容嵌入到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程度不够,实训课程的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不统一,学历证书与工种职业资格证书无法实现互相融通,双证书的意义大打折扣。第二,实践教学过程与职业资格技能培训不统一。在工种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过程中,对实操环节更加看重。但在学校对学生的技能鉴定培训过程中,理论讲授的部分所占比例颇高。所以存在技能鉴定培训和实践教学培训要求不统一。第三,实践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考核不统一。大多数高职院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无论是否引入发酵工、检验工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在考核方式上均为独立的,并未将两种考核有效结合,学生负担大,浪费时间和教学资源。

2.4 技能大赛与实践教学统一

目前,职业技能竞赛吸引着个高职院校的积极参与,其能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也可以极大程度的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随着技能大赛的深入开展,大赛的初衷有所变形。许多专家和一线教授均质疑,大赛仅仅为少数的“幸运儿”服务,完善的设备、最好的师资、技能小灶……这样的技能大赛无法保障大多数学生的权益,完全偏离了正确的大赛指导思想。只有将技能大赛融入常规实践教学中,依托技能大赛这个平台,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3 推行“课程实训+技能鉴定+技能比赛”实训教学模式

3.1 打造符合企业需求的突出职业技能的课程实训环节

通过进行行业企业调研,依托行业,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原则,根据生物制药生产过程明确岗位分工,根据各个岗位所要求的职业技能,确定培养各职业技能所需开设的课程实训,从而建立完整的课程实训教学体系。除此之外,还需进行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教学实习主要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就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而言,教学实习环节是在鲁抗医药集团完成的。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与鲁抗医药集团建立校企共同体—鲁抗生化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二级学院办学体制,实现双主体办学,实施“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管”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顶岗实习环节主要依托校外实习基地,或是通过双向选择与学生达成意向就业单位完成的,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熟悉企业环境,通过短期企业培训较快适应生产需求,进行顶岗实际生产,实现“学岗直通”,达到零距离就业的目的。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对接济宁市及鲁西南制药企业,研究生物制药工作过程和相关岗位,研究技能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生物制药职业能力,构建了基于生物制药各个工作过程的“课程实训+技能鉴定+技能比赛”实训教学模式。

图1基于生物制药各个工作过程的“课程实训+技能鉴定+技能比赛”实训教学模式

3.2 实现技能鉴定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要实现高职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的有机结合,需对二者进行一体化设计。一要将实践教学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一体化。组织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企业专家、一线教师对职业资格标准深入剖析研究,将其分解为不同模块。再将其融入相应专业实训课程中,进而修订实践课程的课程标准,实现课程实训的整体综合培养目标。二要将实践教学过程与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一体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按照“六步教学法”完整的行动方式来进行教学。设计课程实训项目时,一定要针对突出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的实践要求,制定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内容要涵盖发酵工、培菌工、分离提取工、检验工等工种的国家职业标准中所要求的技能标准和内容,实现实践教学过程与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一体化。三要将实训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一体化。教学实践环节的考核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各个实训环节的单元考核,着重考核学生独立地完成完整每个工作任务的能力。其二是综合技能考核,该考核就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其成绩直接采用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成绩。

3.3 实现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第一,实践教学的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完善要参考职业技能竞赛的评分标准和参赛指南。大赛组委会所邀请的专家评委与企业联系紧密,了解企业生产一线的需求,制定的考核内容充分体现实际生产的工作任务,因此应根据技能大赛的评分标准等内容修订实训课程的课程标准。第二,实践教学过程与职业技能竞赛过程相统一。充分利用竞赛内容,将其进行分解为不同的又互相联系的工作任务,分散到各相关课程实训环节中。在各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动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最后合并各工作任务,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训,来完成整个工作过程的学习。这种模式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喜悦;也可以让每个学生从中受益,提升技能水平;还可以方便学校选拔优秀学生参赛;实现实践教学过程与职业技能竞赛过程相统一。第三,实践教学融入技能竞赛,促进校企合作。在融入技能竞赛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的基础上,邀请企业专家、一线工人师傅进行论证实践课程课程标准的修订,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实训技能培训后在校内开展发酵工技能竞赛、仿真技能竞赛、检验工技能竞赛等多样的技能比赛。在此过程中邀请企业人员参与进行指导和考核。这种模式一是可以严格竞赛规程,提升学生技能,二是方便企业选拔优秀人才,节约人力资源成本。所以在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相统一的基础上,也便于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共赢。

4 “课程实训+技能鉴定+技能竞赛”实训教学模式的阶段性实施方案

综上所述,要使课程实训、技能鉴定、技能竞赛相互融合,实现“课程实训+技能鉴定+技能竞赛”实训教学模式,还需合理制定实践教学的阶段性目标。第1,2学期,针对培菌工、助理实验员等岗位群,开设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微生物技术等课程实训。在第2学期期末开设两周的化学实验综合实训和微生物技术综合实训,着重对实验室整理、溶液配制、微生物培养等操作技能进行培训。在第2学期末开展校内发酵工技能竞赛。第3,4学期针对发酵工、普通操作工、提取工、纯化工等技术岗位,开设发酵工艺实训、生物制药技术实训、氨基酸抗生素仿真实训、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实训等课程。第3学期初进入合作企业进行教学实践2个月,接触真实企业环境,了解生产流程、生产规范及企业规章制度,感受企业文化。第4学期末开设发酵工实训周、仿真实训周共两周。在第4学期末开展校内氨基酸及抗生素仿真技能竞赛。第5学期针对检验工、GMP论证员等技术岗位开设药物分析检验实训、GMP实施技能实训等,并于后期进入合作企业进行教学实践2个月,熟悉各个生产岗位技能需求,学习各岗位操作要点,联系校内课堂所学知识和所练技能进行反思,能逐步实现顶岗。在第5学期开展校内产品检验工技能竞赛。并综合校内竞赛成绩选派成绩优异学生参加省赛及国赛。第6学期,进入校外实训基地或是意向就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实现毕业时零距离就业。

图2“课程实训+技能鉴定+技能竞赛”实训教学模式的阶段性实施过程

摘要:文章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给予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明确定位,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当前分析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阐释“课程实训+技能鉴定+技能竞赛”实践教学模式相关概念,针对此模式现状提出阶段性的实施方案,提升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技能 篇8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主要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笔者以《三端可调集成稳压电源的制作》项目为例,来说明如何实施项目教学法。

一、电路制作——做中学

这个环节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工作场景。在组装调试环节,先将学生按照企业生产的场景和角色进行分工,设组长、操作工等不同岗位。组长除完成自己的任务之外,还负责本组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等工作。由组长带领同学们认识、清点并检测元器件,保证元器件质量,各组可相互补充。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应该注意的事项,如整流桥中二极管的极性不可接反、电容极性的判断、电容漏电的检测、以及稳压块的引脚排列等,避免出现调试时元器件损坏甚至电源损坏等严重的安全问题。同时,教师还需要强调工艺上的要求。

动手制作分为以下三步。

第一步,根据电路图完成电路组装工作,小组内互助,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第二步,安装完毕后,先不通电,在组长组织各成员目测互查,测量电路电源两端,无短路情况下方可通电调试。

意图:互查是一个反馈过程,可以减少安全事故,让学生树立岗位责任心和安全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进行供电调试。接通电源,利用万用表(电压表)测量输出电压的范围,测试结果填写在学案里。

调试过程中,学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在为自己的成败或喜或忧时,大都会产生疑问:稳压电源到底是如何实现交流电到稳恒直流电的转换的?如何实现输出电压可调?自己电路中出现的故障到底是哪一部分电路出现了问题?该如何去排除?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带着这些疑问进入电路理论分析的环节。做中学,使枯燥的理论不再抽象,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学生的角色意识、岗位意识得到强化。

二、原理分析——学中做

这一环节理论性比较强,笔者以实际生产需求为度,目标定位是通俗、易懂、实用、够用,将电路的工作原理分解为以下几个小问题:此电路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作用是什么?电压是如何变换的?怎样使电路输出直流电压大小发生变化(实验验证)?调节电位器的大小与输出电压大小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几个问题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引导同学们共同探讨。

1.探讨原理

前两个问题比较简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组利用万用表观察变压器、整流桥、滤波电路、稳压电路输入、输出变化情况,总结各部分电路的作用。这样做不仅让同学们获得了交流电直流电转换过程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很好地理解各部分电路的作用及整体工作过程。

在理解了电路的整体工作过程后,针对“输出电压可调”又提出后面几个问题,问题步步深入,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调试电路、观察现象,归纳本质,完成电路探究。最后一个问题是电路探究的难点,需要教师找到突破点,给出提示。学生根据提示对做好的产品进行实际测试,找出R1、RP之间的串联关系,并找出R1两端电压基本不变的特点。此时学生会发现根据很熟悉的串联电路知识,就可找出电位器与输出电压的关系式,由此再找到电压可调的原因也就水到渠成了。

意图:这一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通过对问题的层层解析,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一步步深入,享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

2.运用提高

为了加深学生对电路原理的理解,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我拿出一个改装过的电路板,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各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分析完电路后,学生感觉豁然开朗,纷纷利用万用表演示改装电路结果。出现故障的学生开始思考自己出现电路故障的原因,迫切想要亲自动手测试,排除故障。

3.故障排除

学生对前面电路调试时出现的故障,如电压不可调、电压偏低、电压不稳等进行分析、排除。以教师指导、小组讨论、以优带差的方式进行,各组现场交流经验,总结故障产生的原因。

教师提出排除故障的两种思路:原理分析法和逐步排除法。

整个过程,教师利用原理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测试与排除故障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小组互助共同完成,并制作故障统计表让小组内同学共同填写。

三、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主要以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项目成果和工作行为进行评估。第五组负责班里学生项目整体制作、完成情况的评价,评选出2~3件较优秀的作品。挑选体会比较深刻的同学总结分享操作过程的得与失,把评价结果填写在学案里。

四、记录归档

教师指导学生将项目计划及实施评估记录存档,按照相关规定整理卫生工具。

通过这一个项目实例,我把项目教学的实施归纳为以下四个环节:确定项目—根据学情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法、学法—设定真实的工作场景—按照企业岗位标准由学生分组合作完成项目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首先是“做”,用“做”带动“学”,在“做”中学习制作工艺、电路结构、工作原理,由“做”的结果来探究理论知识,实现对理论知识的深入认识,根据“学”的情况再用“做”来验证所学知识的正确性,对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排除。

在项目教学法实施的环节中,把以前枯燥的理论知识讲授变成了真实的课堂制作,符合中职学生的学情,能够把课堂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高效且有价值,学生的岗位意识、合作意识得到强化,真正和企业用工标准实现了“零距离”对接。

上一篇:德育渗透优秀教案下一篇:采购部内勤转正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