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学习心得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学知识学习心得(精选10篇)

国学知识学习心得 篇1

2月5日,在县妇联的精心组织下参加了一场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有善德的新时代女性”为主题的国学讲座,与其说是一场讲座,倒不如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灵魂的盛宴,感觉自己就像一块因为太干燥所以有些轻飘且略显浮躁的海绵,慢慢的温暖湿润了,有了份量和重心,同时也有了工作的方向。为期一天的国学讲座让我学了很多、想了很多、悟了很多,并有如下体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乃发展之灵魂。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然而,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传统文化日渐被人们所漠视,彭宇案、小月月事件等等挑拨着人们的道德底线,人们在感叹道德滑坡、人情冷漠,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让我们的国人收获了太多曾经想都不敢想的物质财富,却迷失了很多五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所谓“国无德不立,人无德不兴”,国家和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应从小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修身养性,做有德女人。女人是国之母、家之妇、人之妻,女人一生要扮演多种角色,并对一个家庭是否兴旺安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做一个有德的女人既能升华自己,又能助力家庭,女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要培养自己不同的性格,为人女时性如棉,端庄柔和,温文尔雅;为人妻时性如水,温和柔顺,随遇而安;若想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必须从培养好女儿入手,有了好女儿才有好媳妇、好母亲、好婆婆,才能有好子孙,好社会。女人在家庭中要始终怀着一颗谦卑之心,上孝父母、中和妯娌、下慈儿女,做好一家人的吉祥使者,无论何时都能欢喜待人,欢喜待事,做一家人的喜星。

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孝在儒家的道德思想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说:“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由孝产生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一个懂得孝道的人,也必会是个有德之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生养我们的父母是我们这辈子最大的恩人,我们最好的报答方式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孝顺他们,且要及时行孝,莫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积极乐观,笑对人生挫折。田秀英,一个吃尽苦头、遭遇人间最不幸的农村妇女,用她二十多年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面对被烧得面目全非的儿子、面对几度寻短见的丈夫、面对食不果腹的生活窘境,她用她的善良、自信、坚强和智慧挽救了这样一个濒临绝境的家庭,她是“爱”与“能量”的代言人。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前进的道上总是一路坎坷,但只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用自己的坚强与智慧,生活中的种种挫折也只会是你前进路上的垫脚石。

国学知识学习心得 篇2

一、国学热的出现及其原因

国学, 兴起于二十世纪之初, 尤以新文化运动为最。八十年代兴起文化热, 为现代化趋势所必然, 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 由于人们对中国现实进行思想道德上的重新反思和重视, 于是就有中国国学在国内和世界的重新定位, 对中国传统文化史、传统文化理论等重大课题进行研究的国学热重新兴起, 经、史、子、集等经典得以重现, 孔子学院在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开办, 愈兴愈热, 其发展已经超越国界, 成为社会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学之学在“新”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指出, 我国发展正处于重要机遇期, 我们要增强信心, 从我国当前的阶段性经济特征出发, 适应新常态, 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所以, 在国学新常态学习上, 新常态之“新”在于和以往不同;之“常”, 在于恒稳定。具体而言决定因素如下:

(一) 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 世界的进步离不开中国。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越来越浓, 他们渴望学习汉语, 渴望了解中国文化、现代化成就, 渴望在经济、教育等领域与中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基于此, 中国国家汉语推广领导小组在北京成立孔子学院推广总部, 并在国外有需求、有基础地区授权成立孔子学院, 其使命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增加世界对中国的了解, 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关系, 为世界的和谐进步作出贡献。截至2013年, 全世界已经设立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学堂, 遍布88个国家。

(二) 精神家园重新回归的需要。

自西学东渐、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 人们精神家园却日渐荒芜, 急功近利、信仰缺失、思想迷茫、贪腐严重……中国国学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蔡元培对此现象深恶痛绝, 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人类不仅有物质生活, 而且有精神生活。一种情况下, 物质生活重于精神生活;另一种情况下, 精神生活重于物质生活;正常情况下, 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要并重。他以为现在的世界, 一天天往科学路上跑, 盲目地崇尚物质, 似乎人活在世上的意义只为了吃面包, 以致增进了食欲的劣性, 从竞争而变成抢夺, 我们竟可以说大战的酿成, 完全是物质的罪恶。物质越发达, 则情感愈衰颓, 人类与人类一天天隔膜起来而互相残杀。[2]如此, 要根绝丑陋现象, 需结合时代需求大兴国学, 国学学习新常态, 落实人格教化, 实现精神家园的回归。

(三) 全球意识与寻根意识结合。

所谓全球意识, 即从全球角度来看国学发展;寻根意识, 即发挥民族文化特色, 找到民族之魂。没有全球意识, 就不可能站在全球高度学习国学, 就不符合当代中国梦的要求, 就会游离于人类文化的轨道之外, 这样的国学学习就不会有生命力。没有寻根意识, 就不可能紧扣时代脉搏, 把国学进行传承发扬广大。所以国学热兴起, 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大国的国学学习, 一定要把这两种意识很好结合, 创造现代化国学学习热。[3]

(四) 分类学习与便于理解相结合。

国学种类繁多, 内容庞杂,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共同构成了国学主体却又各自独立一体。而国学的学习者有幼儿、中小学学生大学生、成年人等。不同的受众, 现有的不同能力和知识水平、对社会阅历感知程度差异, 决定了国学的学习要采取分类学习与便于理解相结合。这些群体的国学学习在教学和分类辅导中能得到发展和提高。2011年10月30日新华网报道“黑龙江兴起国学热”。以传统文化为代表的国学热在黑龙江迅速升温, 许多社会国学教育者设立国学大讲堂免费宣讲国学、传播国学。哈尔滨承启国学班负责人说:“传授国学知识不是简单复古, 我们只是想从中国深厚的国学经典入手, 寻找民族传统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纯真文化的沟通。”

(五) 全面学习与精耕细读相结合。

从国学知识谱系来看, 国学以经、史、子、集为主干, 涉及数学、文学、天文、地理、书画、农学、兵法等, 既包含有体系的理论形态, 也包含有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民族感情心理以及由此而成的民族思维方式和心理特质。中国文化强调调和, 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调和“人文”和“天文”和谐, 调和“个人”和“集体”和谐, 强调“天人合一”、“知行合一”, 因此, 对国学的学习绝不是停留在吟诗作对、琴棋书画层面, 还要以开放宽容的心态结合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耕细读, 用心揣摩国学中的人伦道德、民族感情、生存智慧和治国方略,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古为今用。蔡元培说, 我们每每在读了一首诗、一篇文章, 或是看了一张画、一件雕刻以后, 常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似乎觉到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这种使命不仅仅是使人人要有饭吃, 有衣裳穿, 有房子住, 他同时还要使人人能在保持生存以外, 还能去享受人生。知道了享受人生的乐趣, 同时更知道了人生的可爱, 人与人的感情便不期而然地更加浓厚起来。[4]

(六) 民族精神和当代国情相结合。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中国的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势头, 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但是, 西方的形形色色文化思潮涌入中国, 使拥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国国学受到了前所未有震撼。因此, 必须从民族精神的高度学习国学里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 培养民族自制力、向心力和凝聚力, 实现中国梦。2013年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 做好外交工作, 胸中要装着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国内大局就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际大局就是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争取良好外部条件,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促进共同发展。要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 坚持正确义利观, 有原则, 讲情谊, 讲道义, 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摘要:随着近年读诗文、诵古典等兴起, 国学, 作为穿越时空贯通古今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正在走入家庭、走入社区、走入校园。新的时期, 国学切合时代需要, 融入新内容, 国学在学习形式上不断革新, 吸收国学精髓。

关键词:国学教育,新常态,传统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谭平, 万平.国学经典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2:2~3, 第1版

[2]孔繁岭.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2003, 5:370, 第1版

领导干部要学习国学 篇3

首先,要科学认识国学的重大价值,这是今天我们的干部之所以要学习国学的基本前提。

国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影响广泛深远。第一,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中华文明中的观念文明部分,通过国学这种文化形态得以展现并传承,它就像一根坚韧纽带,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中华文明珍珠串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第二,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像流水一样,滋润着中华民族的茁壮成长;像土壤一样,培育着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使中华民族以特有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在相当长的时段中引领世界历史发展的风骚。第三,就文化的承继性而言,国学是走向新的时代的起点,建设新型文明的资源。真正优秀的思想文化,是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它的某些内容,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意义,然而它的合理精神,却超越时空的界限而亘古常青,生机盎然。第四,就文明的互补性而言,国学是中华文明和其他民族优秀文明开展对话与交流的重要平台,作用于世界新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其次,要深刻理解文化传承的历史延续性,这是今天我们的干部之所以要学习国学的逻辑依据。

国学是国魂之学。国学有利于更好地反映不断变化的“中国形象”,清楚说明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告诉世界“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国学能客观地描述中国思想、文明和精神的真实状况,说明影响和决定国人行为的内在体系,以及它如何有效支持国家“硬件”的运行。为什么目前社会上是“国学热”,而不是其他学科的“热”?这最好不过地说明,国学适应了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重振国学是顺乎天,应乎时,合乎民。我们相信,随着国学研究和普及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会接受国学,国学会更好地发挥塑造民族之“魂”、“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的积极作用。

其三,要正确树立笃实理性的优良学风,这是今天我们的干部最终能够真正学好国学的有力保证。

国学本身毕竟是古代社会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精华与糟粕并存,对于传统文化,我们绝不能因为她存在弊端而一概抹杀;自然,更不应不辨青红皂白地一味高唱赞歌,涂脂抹粉。这样对国学就有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问题,从而才能真正发掘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之服务于时代的需要。更何况我们的各级干部都担负着重要的职责,有自己的政务需要处理,所以,不可能也无必要什么都读,什么都懂;而是应该有所选择,有针对性地进入国学的殿堂,追求最佳的学习效果。要贯彻落实正确的学风。

国学智慧学习心得 篇4

可是我似乎与国学有着先天的感情和天然的兴趣,因为我生在秦淮河边一个古老的村落。破旧的家族祠堂、地方的风俗习惯和民间传说、大人们的处世方式等无不显示出古老文明的踪迹。从初中开始,我对成语故事和古典小说产生的兴趣,到高中又对古典诗词、书法、国画艺术产生了兴趣,这可能就是我开始自觉地接受和学习国学的开始。高考的时候,我一直想上大学的中文系,可没想到语文考试发挥失常,结果却上了当时并不太喜欢的政治教育系。

由于从小接受的就是排斥国学的教育,再加上国家长期以来对国学也一直在批判中谨慎地加以重视,所以长期以来对国学没有进行潜心去学习和研究,更多的学习精力放到了学习研究现代科学方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整个国家的学习重点都是向西方学习,于是知识分子和领导干部就掀起了一股股学英语、学经济、学法律“热”。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我国经济和综合国力得到很大提高的同时,许多有识之士对现代化带来的影响作出了理性的思考。特别是市场经济遇到道德丧失而造成的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已日益显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如何推向前进,向哪里推进成为各级领导和有识之士共同关心的问题。中央提出了“四位一体”建设,从宏观上指明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但从总体上说,重视程度还有较大差别,我个人认为最重视的是经济建设,其次是政治建设,再次是社会建设,最后是文化建设。或许这是由我国当前国情之所定,经济是基础,不发展不能立足于世界;政治是核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不可动摇;社会要和谐,现在社会矛盾日益增多,不重视也不行。只有文化建设,尽管有了较大发展,但总体上重视不够,处于混乱与虚热之中。

这样的评价也许不一定准确,但事实却不容忽视。德国和日本战后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起来和这两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与重视国民文化教育密不可分。我们现在越来越感到一个强大的国家绝不是仅仅实现了现代化就能达到的,民族精神、法律观念、道德意识才是这个国家强大并持久强大的灵魂。经济发达相当于一个人身体发育好,又高又大,别人不敢欺负;而具有良好的民族精神、法律观念、道德意识相当于这个人的智力素质。一个完整的人要体智健康,一个国家更不可以显示“弱智”。

我们国家实际的情况是令人担忧的。以儒学、道学为主的国学维护了中国漫长的二十多个世纪,也创造了人类辉煌的文明。可是这一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仅用了两个多世纪的时间却遭遇了灭顶之灾。先是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让古老的东方文明斯文扫地,接着是新文化运动让国学大厦土崩瓦解,再接着是““””把传统文化“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国人在致力学习西方文明的同时丢掉了自身本质的东西,当现代的依法治国未能确立而古老的以德治国基本打碎时难免不让人想到“邯郸学步”这个成语。一个国民利益至上、道德丧失而法制又缺位滞后的国家怎能不让担心呢?当今社会奸商当道、假货盈市、骗子横行还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奸商们、骗子们从不拒绝现代化,这似乎是现代化自己掘下的陷阱。

时代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我们完全有理由也有能力把我们党、国家、社会建设好。在经济建设紧抓不放,政治和社会建设稳步推进的同时,必须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广泛吸纳世界先进文化成果,另一方面要重新拾好祖宗留给我们的“饭碗”。我国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传统国学文化应当下大力气予以发掘与弘扬。国学文化中顺应自然、以人为本、诚实守信等理念完全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应当在国人的心智中予以唤醒,仁义礼智、忠孝勤廉可以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发扬光大。仅从对国人的思想教育方面就迫切需要改变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而空,现在一谈到思想政治就是大话套话虚话当道,到最后连说的人自己都不相信。二是实而邪,一些地方和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迎合人们现实的低级需求宣扬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同样有碍文化进步。

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篇5

——寒假学习体会

恒源小学

李秀兰

这个寒假,我学习了《大学》《中庸》《唐宋诗词》等国学经典,虽然学习时间不长、断断续续,但觉着收获很多。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证明,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小学教师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两点体会: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身素养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作为小学教师,我们除了在能力、知识方面外,还应注重自己的表率作用。

二、学习国学可以提升班级的管理水平

“入则孝,出则弟”。孝敬父母,对学校的孩子来说是首先应该具备的品质。为此,我们应组织对学生进行爱心、孝心教育的活动。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劳动,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

首先制定文明礼貌、爱心、孝心细则,并发放到家长手中,让孩子在学校在家对照执行。其次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营造“孝”的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与教育相适应的,具有“孝”文化特色的、富有童趣的室内外环境,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氛围。三是围绕“孝心献给父母”进行一一系列德育活动。

(1)利用重大节日、生日音乐会等举行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2)要求学生在一周内听一个“孝”的故事、“爱”的歌曲、“为父母做一项洗刷家务”、“帮父母做一种农活”、“给父母做一回健康服务”等。使幼儿学有榜样,爱有行动,真实的感受父母养育之恩,有效的培养孩子关爱家庭、孝敬父母的优良品质。

(3)做小小“孝子”。组织学生开展“我自己进教室”、“我是妈妈的小乖乖”等活动,让学生通过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等形式,学会孝敬爸爸妈妈,养成良好的习惯。

(4)评“孝”星。通过一定阶段的活动后,组织学生及家长召开家园联谊会,由教师、家长、学生沟通参与为每个学生以打星的方式评出最佳“孝”星,进行表彰奖励。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成长的快乐。

学习了国学经典后,我认为还可以在我们的活动中加入经典诵读,如《弟子规》《唐宋诗词》《三字经》等适合学生诵读的经典;其次让我们的环境与经典对话,收集有关宣传资料、图片、布置幼儿园的环境、氛围;三是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各地风俗习惯等内容,让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个性品质,促进学校特色办校。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6

这一句就是教导我们学习文化知识要用心,要努力,要刻苦,要实践,要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习到真正的学问,我们才能够真正起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作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如果只重力行,对学问不肯研究,就容易执著自己的看法,而无法契合真理。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这一句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即:用心记,眼要看,口中读,三者同步,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学习到真正的学问。读书时要有规范,读这一段,就不要想到另段,这段还未读完,就跳到另一段。学习某一科目知识,就不能羡慕别的科目知识,这一科目的知识还没有学习完,还没有完全掌握,就不能学习其它科目。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这一句告诉我们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一定要有计划,一定要刻苦用功,绝对不能投机取巧。遇到难通的地方,要专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达了,这正是 所谓书读千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如果反复思考,还不能了解的话,就用笔把问题记下来,向有关的师长请教,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才可放过。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书房要整理得简单清洁,四面墙壁要保持干净,书桌清洁,所用的笔、砚、台要摆放端正。磨墨磨偏了,就表明这个人读书的目的心术不正,乱写字的学生,就表示这个学生的学习心态有问题。我们一定要爱护好自己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环境维护得井井有序,才有益于我们的学习。懂得从人的微小动作去观察每个人是否有用,有才,这确实是很有道理的。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国学知识学习心得 篇7

当代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 充满着互相冲突的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教师尤其应注意培养学生形成价值判断和价值辨析的能力, 使他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 有能力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动选择。

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是家庭的重心, 他们享受的是饱和了的爱。因为不缺少爱, 所以他们并不知道缺少爱是什么滋味。另一方面, 新课程重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追求一种“润物无声”的教学意境。

一、开辟经典诵读园地, 接受熏陶

人文素养的灵魂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 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培养人文素养的核心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一个有智慧的人, 一个有修养的人。诵读经典, 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每节课开始, 我们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让国学经典走进思品课堂, 经典诵读能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吗?答案是肯定的。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重要素养, 很难“教”成, 靠的是“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经典教材中皆是美心美文, 嘉言路行, 让学生熟诵于口, 濡染于心, 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 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诵读经典, 可以修养身心, 增加智慧, 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 可以让人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开展经典诵读, 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以教材为载体, 课堂上引入国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伤害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儿童的自尊心。”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 我们要想方设法地鼓励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 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见解, 宽容学生的错误, 创设宽松而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学生体会到一种做人的全部尊严, 一种心灵深处的自由, 一种前所未有的宽松感, 激起学生积极展示自我的欲望, 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各抒己见, 这样整个课堂就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动态情境。

教学六年级下册第2课《从世界看中国》, 我先请2位学生分别扮演迈克和袁小光, 各自介绍自己的国家所在的大洲位置。由迈克提出“中国在哪里”导入新课后, 指导学生看图。比较图得出结论:中国的面积很大, 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差无几,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各自介绍“我所知道的中国档案资料”。接下来, 我让学生根据中国地形图, 为迈克设计旅游路线, 并确定在各个地区能了解什么。最后, 学生各抒己见, 一边出示各地区风光景观图, 一边介绍我国各地的历代国学经典大师、各地风土人情、各地地名历史掌故, 以便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用国学精髓建立师生和谐的关系, 突出人文素养培育

人文素养的灵魂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 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 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 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对于学生来说, 具有人文素养, 首先就是具有爱心:爱祖国、爱父母、爱同学、爱社会、爱自然、爱自己。其次要有责任心:班级荣誉感、个人荣誉感、家庭荣誉感, 能为自己所做的事承担责任, 还要有勇气, 有勇气做事, 也有勇气承担责任。第三, 要有羞恶之心, 学会辨别真善美, 并能采取应有的行动, 能用所学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自己所做的事是否正确。最后才是知识和能力, 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事。

在思品课堂中, 我们要以生为本,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是教育工作者长期思考的问题。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心中有学生;一切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铺设平坦的学习道路;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努力转变教学中心;坚决贯彻民主精神。

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学习空间里, 他们才会尽情地“参与”和“表达”。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上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而不只是在公开课的时候。只有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 学生才能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 学生的心情舒畅了, 求知欲望也就更强了, 思维也变得活跃、流畅了, 这样, 学生才能敢想、敢问、敢说, 课堂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为此, 教师要力求做到态度亲切。

学习《国学启蒙》心得体会 篇8

读了《国学启蒙》这本书以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特别是《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一首诗让我有很多感触,或许,大家认为妈妈为儿女操劳是应该的,确实,世界上最无私最温暖的莫于母爱!但是,大家发现了吗?妈妈为儿女操劳时,皱纹已悄悄爬上了她的脸颊,那乌丝般的黑发已快被那白发慢慢取代,妈妈对我们的爱是永远无限的,对我们的恩情我们是永远无法报答的。

妈妈,是我们呵护的臂膀,她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了,妈妈无时无刻不在保护着我们,她就像荷叶,在暴风来临之时,伸出手臂为我们遮挡,无论多大的困难,多大的危险,她都会为我们遮挡,甚至失去自己宝贵的生命。她就像如珍珠,在我们的生命中一直教导我们如何学习,如何做人,还时不时的告诫我们,提醒我们。

妈妈。多么神圣,多么伟大啊!当妈妈为你精心准备饭菜,为一家人默默奉献的时候,你是不是也会对充满深深的感激之情,当你生病了,是不是妈妈第一个把你送到医院。可妈妈生病了呢?她是一推再推,一个劲的说“没事没事,一会儿就好”,难道真的没事吗?不!妈妈只是不想让你担心罢了,她害怕你担心她自己,会影响学习。当妈妈责备你时,你会心中不满吗?会认为她管得太多吗?不!她是在爱你!没有一个妈妈愿意责备自己的孩子。就算是在责备你,但她的心会比你更难受。

以前,我从来没有在意过我的妈妈,没有在妈妈生日的时候说一句生日快乐,而我的一切全部是妈妈给的,我不但没有感谢妈妈,还认为妈妈给我的一切是应该的,是必需的。直到今天我才明白,没有妈妈就没有我。从现在开始,我要好好孝顺我的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2019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篇9

2019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一)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这个暑假我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

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我觉得《千字文》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据史书记载,这篇构思精巧、富有韵致的《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时一位叫周兴嗣的人于一夜间编成的。公元六世纪初,梁武帝萧衍博通众学,擅长文学,雅爱书法。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因而命人从王羲之的墨迹中,选出一千个各不相同的字,让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用四言韵文的形式将其编撰成文,字句间要求有密切联系,且要富于文采和韵味,以供儿童学习识字,并从中掌握必要的知识。周兴嗣才思敏捷,一夜便将《千字文》编成,不过,第二天,他竟已是两鬓斑白。《千字文迄今已有1400多年了。流传到今天,作为一部启蒙读物,它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书中还有关于学习的,如“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光阴的可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笃初诚美,慎终宜令。”修身、求学,重视开头固然不错,但始终如一坚持到最后更是难能可贵。做学问不可以半途而废、虎头蛇尾,应该坚持不懈,最终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说的是每个人要保持善性,学习要专一,不要转移意志,甚至玩物丧志。“孤陋寡闻,愚蒙等诮。”学问浅薄,见识少,就会被别人耻笑。我们不能只读死书,还要多增长见识,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书中还写了许多历史传说,经典故事:如夜明珠,盘古开天,让我大开眼界。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在多读、多背中享受这部经典美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吧!

再如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自己,工作也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现是个死胡同,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从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时刻提醒着自己,只有亲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报,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尝试,去付诸行动。《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2019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二)

国学经典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诵读经典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还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它像丝雨一样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促进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同时它也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对经典的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的过程。在反复诵读过程中,诵读水平步步提高,学生的理解体会也会层层加深,也夯实了学生的朗读水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能力大大提高,其次知识面也在扩大。我们看出孩子在一天天进步。例如《弟子规》中的经典故事讲述了许多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人生哲理。久读经典,学生会以古人为榜样,学习圣贤的品质,进而使他们形成良好得行为习惯。

中华经典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深信孩子们在诵读的同时,必将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

2019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三)

今年暑假,学校组织老师看国学视频,我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看,不看不知道,一看我就深深地被吸引住了。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一定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学说。

修身养性,德行人生。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

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

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2019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四)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

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一定要从国学开始。

2019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五)

近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国学经典,通过学习渐渐的了解了书中的意思。

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国学经典中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些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作为教师,假如我们能感受到这些,那我们的心中肯定会少许多怨言,肯定会是一名快乐而幸福的教师。真正好的老师应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老师就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要“爱人”、“知识”。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对学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成绩差的学生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正确地引导,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转变,只是迟早而已。

“走进国学经典”研修班学习心得 篇10

本人有幸参加了XX大学组织的浙江省中小学教师“走进国学经典”研修班,本次学习的主要内容为由陈君静教授主讲的文化大餐——《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由杨凤琴副教授主讲的中医史上的“圣经”——《黄帝内经》解读,由宋XX教授主讲的传统儒学宝典——《论语》解读,分别由南XX教授和李XX教授主讲的古典文学殿堂——《水浒传》和《红楼梦》,由李小红副教授主讲的一座神圣的殿堂——《周易》解读。短短三天的培训,六位教授风格迥异,其精彩授课让我收益颇多,陈君静教授的辛辣诙谐,杨凤琴教授的细腻知性,南XX教授的生动幽默,李XX教授的深入浅出,宋XX教授的独到拓展,李小红教授的平易近人,以不同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国学经典的魅力。

中国灿烂的五千年历史文明,积淀了一个泱泱大国厚重的文化底蕴,练就了顽强进取的民族精神,那一部部用智慧凝结成的结晶,带领着我们思考人生,领略广阔的天地,回味古老的悠长。在静下心来学习国学经典之前,我感觉国学是雅堂之事,有着阳春白雪的味道,是饱读诗书者的功课,是大师们口中笔下的舞蹈,高不可攀。通过三天的学习,我感觉国学其实也不那么高深、难懂,它可以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每天上课备课,偶尔写写论文,说心里话,像这样静下心来坐在明亮的教室,以学生的身份沐浴这国学经典的光华,感觉惬意安适。三天的培训让我思考颇多,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曾经因为糟粕而将精华也一并抛弃,但事实证明这对于中华文明的传续和发扬是没有益处的。其实,文化的血脉也不可能以这种方式轻易割断,尤其是大步走在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的今天,在软实力的比拼日益凸显的当今世界,重新审视并梳理我们的传统文化具有更为现实而突出的意义。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也正是我们做这件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起国学经典,更多的人感受到的是艰深、难懂,怎样让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好地接受,使之更好地在学生中传承普及,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怎么表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六位教授讲学的国学经典中,《水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南教授深入浅出、风趣幽默的语言又时常博得大家的阵阵笑声和掌声。陈君静教授《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说古论今的讲述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位教师,同时也感受到了张教授独特的个人魅力。杨凤琴教授能结合自己身体状况将经典为己所用,将精深的《黄帝内经》与最贴近的、越来越受人关注的养生问题相结合,使之深入浅出,更易理解,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李XX教授独到的从曹雪芹的名字作为突破口,解读《红楼梦》。宋XX教授从自己的阅读体会,博古论今,横贯中西解读《论语》。李小红副教授平易近人,深入浅出解读《周易》。大家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培训后,我不禁想到,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多研读一些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不断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在不断充实与完善自我的同时去感染和影响我们的学生。短短三天的学习,不光学习到了国学的理念,还学到了很多人生的哲理;从老师那里不光获得知识,还获得了人格的感召。还有同学之间的交流:互相分享成功的喜悦。在这个集体里,每个人都可以是老师,每个人都可以是学生,每个人都收获很多。而且,短短三天的学习,激发了我继续学习的兴趣,我想,一个会学习的人也应该是一个会生活的人,学以致用,古为今用,才是真正的智慧。

传统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幼小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还蕴涵着美学、哲学,就是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经典著作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

上一篇:教会圣诞晚会主持稿下一篇:长征精神和当代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