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说课稿doc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说课稿doc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说课稿doc 篇1

第一课时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完成我的本次说课。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主要内容为甲烷的结构(包括分子式、电子式和结构式),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甲烷的化学性质又包括氧化反应、取代反应。将这一节放在必修二的第三章,是考虑到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学过物质结构的知识,如共价键、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等基础知识,具备了学习本章的理论基础。烃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而甲烷作为结构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又是学习烃的入门,所以让学生掌握好甲烷的知识,就是为学习烃、烃的衍生物及接下来学习有机部分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甲烷又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学生对甲烷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希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在制定任何一个教学方案前,我们应该对学习的主体——学生有所了解。我们知道,学生在初三化学学习中已经对甲烷有了初步了解;本教材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学习也为学习甲烷的结构打下基础。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等特点。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在甲烷分子结构以及甲烷取代反应的学习上,存在一定的障碍。

三、教学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学条件和学生的认知能力等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甲烷分子的结构式和正四面体的空间结构。理解结构式和取代反应的概念。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了解甲烷的存在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仔细观察的方法获取知识信息,理解知识。学会利用结构来帮助思维的方法,建立从甲烷的结构角度认识甲烷性质的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以此来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关注甲烷在生产生活中的影响,为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及生活水平提高提供服务。

四、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情分析以及目标设定,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甲烷的结构特点以及甲烷的取代反应。本节课的难点在于甲烷的结构特点,对有机物立体空间结构模型的建立。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教导和解说的作用。因此在本节课中,我的任务是把学生引入甲烷这一主题,然后介绍甲烷的物理性质,再借助甲烷的结构模型、氧化反应的事实举例以及甲烷取代反应的实验探究等方法让他们理解和掌握甲烷的结构和性质。在模型构建及问题分析部分,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过程

从本章的引言开始导入,因为从本节内容开始,学生将学习有机化合物.本节课教学设定以甲烷的结构—性质—用途为教学主线,在各个环节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进行引导和归纳总结。

1、章引言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是学习有机物的一个切入点。引言中对生活中的有机物做了一个举例,让学生了解有机物随处可见。接着就先从最简单的有机物开始学习。

2、甲烷的存在

用“西气东输”工程作为导入,让学生知道甲烷其实就是天然气这种清洁能源的主要成分。既然天然气是对我们非常重要的清洁能源,那么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它的主要成分——甲烷。

3、甲烷的分子式、结构式及空间结构

提出问题: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怎么书写

分析过程:给出甲烷的分子式(CH4)与结构式、电子式的图片。

分子式 CH4 电子式 结构式

利用球棍模型将甲烷分子结构形象化,引导学生根据甲烷的球棍模型,分析甲烷的空间结构特点。

得出结论: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是正四面体的立体结构。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位置,氢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而且,四个C-H键的长度和强度相同,夹角也相同。

4、甲烷的物理性质

提出问题:根据我们了解到的天然气,那么甲烷有那些物理性质 分析问题:根据我们日常了解到的天然气的颜色和味道,讲解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得到结论: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0.717g/L),极难溶于水。

提出问题:根据以上我们描述的甲烷的物理性质,如果我们现在要收集一瓶甲烷,我们可以采用那些方法

得到结论:向下排空气法,因为甲烷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排水集气法,因为甲烷极难溶于水。

5、甲烷的化学性质

引入:我们经常会听到有关瓦斯爆炸的事件,日常生活中的天然气可以燃烧,操作不当可致人中毒。在生活中,天然气具有易燃性,易爆性,说明它的化学性质活泼。

提出问题:甲烷会与什么物质发生反应

分析问题:通过观看甲烷制取、氧化反应的演示实验和取代反应的视频,逐步引出甲烷的化学性质。借助甲烷分子的结构模型,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出发,动手拆解模型,加深学生对甲烷结构的理解,同时分析甲烷具有上述化学性质的原因。

得出结论: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给出甲烷的化学性质;从甲烷的分子结构特性出发,向学生解说甲烷氧化反应、取代反应等具体性质。

6、归纳和总结

根据板书进行复习

① 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和空间结构特点

② 甲烷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③ 甲烷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取代反应。

七、板书设计

一、甲烷的分子结构

分子式 电子式 结构式

CH4

二、甲烷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三、甲烷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点燃CH4(g)2O2(g)CO2(g)2H2O(g)

2、取代反应

CH4Cl4CH3Cl

光光HCl

生命.doc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生命 生命》是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生”这一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二、教材分析

《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列举了三种生命现象,抒发了作者的三种感触:小飞蛾在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时极力挣扎——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是值得珍视的;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生命的诞生,生命力是强大的;“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生命的意识,生命是应当严肃对待的。文章结尾作者直抒胸臆,写下了自己对生命的深层思考,表达了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这篇课文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将它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与生命之中,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

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初步培养学生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生命的短暂与可

贵。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课文的基本方法,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

示;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多角度地体验生命的真正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

趣;获取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培养自觉探究意识,激发创新的欲望。

四、教学重点

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

五、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对生命的感悟。

六、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的作者对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本文前,可让学生搜集一些有关人生、生命方面的名言,使学生

从中受到生命意义的启迪,为领悟本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做好准备。

七、教学准备

1、生课前查找有关资料:收集有关“生命”的名言。围绕“生命”的主题,举出一个实例。

2、教师课前准备:思考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地选取有关对“生命”的感悟的内容,设计几个有梯度的主问题让学生由浅入深地体悟生命的内涵。以《命运交响曲》这一主旋律烘托氛

围,创设情境。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幻灯片。

(二)说教学方法

一、教法

1、课前做好较充分准备。搜集与生命有关的名言和事例,作为教学中的引导语和评价语。

2、采用整体感知、研读赏析、体验反思的教学环节,层层深入,对学生进行思想内容和艺

术特色的熏陶和感染。

二、学法

1、通过品读课文、交流讨论感悟生命力的顽强,理解生命的真谛。

2、通过畅谈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抒写对生命的感言,提升对生命的认识,升华文本内涵。

(三)说教学过程

一、整合单元内容,导入生命主题

本课题比较特别,是两个“生命”词重复,这课题已经紧扣本单元主题“热爱生命”,所以我先通过复习17、18两课内容导入,既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主题,又能顺利板出课题第一

个“生命”。然后通过介绍杏林子引出课题第一段,又顺利板出课题第二个“生命”。分层次地板题,帮助学生层层深入思考课题。这时请学生读题,这里的读题目,不在于学生能理解多少,而在于让学生对课题的内涵初步有所感悟之余也和作者产生同一疑问,带着问题学下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

在读书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是第一课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落实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的一个重要训练内容,需要老师使用有效的方法指导和训练。在学生初读课文后,以这两个问题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课文围绕“生命”写了哪几个事例?文章前半部分叙述了这三个事例后引发了杏林子怎样的感悟?”这时指导学生通过板书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既解决了课文“写什么”的问题,又理清了课文叙述脉络,即课文“怎样写”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在理解内容的同时领悟表达方法,能更好的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

三、在说话训练中走近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

引领学生品读飞蛾挣扎求生的事例时,当学生从“只要、就、稍”等词体会到飞蛾生命的脆弱,从“挣扎、极力鼓动、跃动”体会到飞蛾珍惜生命后,我设计了语言训练:飞蛾挣扎着,极力鼓动着翅膀,它会对自己说什么呢?学生说: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逃出去;我不能就这样死去,我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挽救自己的生命;我只要有一点逃出去的希望,我也要争取;加油!努力!一定要从这里逃出去,重获自由,不能放弃自己的生命……这一话题的设计既是一种想象说话的训练,又是对飞蛾不言放弃、顽强抗争精神的言说。学生看似在替飞蛾说话,实质在表达自己的心声,于是,文与人、蛾与己就此相遇交融,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一致。

四、在说话训练中升华生命感悟,在学完飞蛾求生、香瓜子茁壮成长两个事例后,我问生命是什么呢?这个一开始我们回答不了的问题,现在能回答了吗?

[出示幻灯片] 生命

生命

生命……

学生写到:生命是小草顽强的生命力:生命是在田野里跳动的青蛙;生命是校园里开得火红的木棉花;生命是蚂蚁寻找食物的身影;生命是我们在运动场上矫健的身影……在孩子获得“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强烈体验就结课会停留在单纯的文本层面上,而设计了这个练习后等于轻轻推开生活的大门,把孩子从文本引入生活,因为一切的学习只有最终融入到学生的生活才是有效的。接着老师说:“把我们刚才所说的连起来,就是生命的诗篇、生命的赞歌啊”教师如诗般的语言,神奇的点化着孩子们身边眼前的生命,孩子们似乎一下子就步入了一个神奇的生命林子。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编写特点

本节教材在编写中,由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到复杂有机化合物,即由单官能团的烃的衍生物(乙醇、乙酸、酯、油脂)到多官能团的烃的衍生物(糖类、蛋白质),由小分子的有机化合物(乙醇、乙酸、酯、油脂、葡萄糖、蔗糖、氨基酸)到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这样编写便于学生的学习、知识的累积与迁移应用。但教材又不拘泥于以往的知识体系,单一地从官能团及其衍变进行展示,而是从生活中的营养物质切入具体有机化合物,按“结构——性质——重要应用——回归人体中的作用”这样的明线展示,将它们之间的衍变作为暗线隐含于教材或习题之中,这样编写,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可以使他们通过本节的学习认识了一些重要烃的衍生物的典型代表物,而且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常识,有利于他们自觉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正确对待卫生、健康等日常生活问题,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本课时介绍乙醇,它在烃的衍生物中处于核心地位、起桥梁作用。

2.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乙醇的结构、主要性质;了解乙醇的主要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观察、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能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化学与人类发展的密切关系,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信息的获取能力与加工能力。

4. 选定该课时内容作为网络课内容的依据:

(1)教材特点决定该节内容可以作为网络课的内容。首先,教材从酒到乙醇再到乙醇在人体内的代谢,贴近生活,难度不大,没有抽象的、纯理论的知识,而且限于教材篇幅,所涵盖的信息有限,希望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获取更多的信息;其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会通过多种手段获取信息,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可以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提供有效的途径。

(2)学生实际情况决定他们可以采用络网互动的`形式进行学习。首先,酒精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比较频繁的一种物质,而且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了其组成、燃烧等知识,具有进一步自主学习更深知识的能力。其次,在高一阶段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的素养。如:会打字,会使用鼠标,具有上网查阅资料的能力等。

(3)从建构主义理论分析,建构主义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是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与突破。它在教学领域带来了学习观和教学观的根本性变革:学习具有自主性、情境性和社会性;学习者不再是外界刺激的接受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不仅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且是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对象;教学媒体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手段,而且是学习者的认知工具。用建构主义指导多媒体网络教学,将克服传统教学中的种种弊端,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者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使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5.网络课件的设计

在设计网络课件时,我始终抓住从酒到乙醇再到乙醇的用途以及在人体内的代谢这条主线索。所以在课件设计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物质——酒,出发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具体物质——乙醇;根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酒精的应用,设计习题由学生自己总结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它是一种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是一种优良的有机溶剂等)。通过[问题过渡] 乙醇与我们前面所学的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有何不同?为什么不同?引出下一个环节——乙醇结构的探索。在这个环节介绍了乙醇的元素组成、结构式、展示分子静态与动态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其结构与乙烷、水有何区别,为接下来乙醇化学性质的学习作结构上的铺垫。在设计乙醇化学性质的学习时,我设置了两个探究情境将问题引出:

问题情境1:

[设疑]:前面分析我们知道乙醇的结构可以看成水分子中的一个H原子被乙基(-C2H5)取代而形成的。 根据结构决定性质,那么乙醇的性质与水是否有相似之处呢?比如:水可以和活泼金属钠反应,乙醇是否也具有呢?

[实验]:向试管里注入约2mL无水乙醇,再放入一小块金属钠,观察发生的现象,检验生成的气体。

[思考]:钠与乙醇反应有何现象?与钠和水反应现象有何区别?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情境2:

[场景]:某一公路上,驾驶员正在接受交警的检查,交警让驾车人呼出的气体接触经过硫酸酸化处理的氧化剂三氧化铬(CrO3)的硅胶测试仪,而后断定该驾驶员过量饮酒驾车,属于违规行为。

[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交警通过酒精测试仪就知道驾驶员是否过量饮酒?这与乙醇的什么性质有关?

[设计实验]:向试管里注入约2mL无水乙醇,取一根光洁的铜丝绕成螺旋状,放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然后伸入无水乙醇中反复几次,观察铜丝的变化并闻液体的气味 。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后再思考]:

①该实验说明了乙醇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②该实验对你解释“为什么交警通过酒精测试仪就知道驾驶员是否过量饮酒”有何启发?

③你知道酒精在人体中是如何代谢的吗?

通过这两个情境探究总结出乙醇的化学性质;而后根据性质决定用途,总结出乙醇的用途。最后围绕三维目标,设计了一份含有10道选择题的练习,同时还设计了以下三个题目中选择一个谈谈你的看法:

结合近期机动车驾驶员饮酒造成严重交通事故案例,谈谈饮酒的利与弊。

② 查阅工业酒精中毒事件的相关资料,谈谈工业酒精对人体的危害。

③ 乙醇作为未来的一种理想的新能源,它有什么优点?(目的在于——再次体现了教学设计围绕从酒到乙醇再到乙醇的用途以及在人体内的代谢这条主线索。同时,考虑到网络课堂的延续性,知识的学习不应下课铃声的响起而跟着结束。)

由于该节课是设计成网络课的形式,因此这两个实验,就以视频的方式呈现。

二、教学方法

与非在线教学法相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法真正做到加大教学密度、及时反馈教学成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分层次教学等优点。

1.大教学密度: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输通道宽阔多样,容量大,速度快,效果好,使得加大教学密度并非难事。该节网络课所涵盖的知识容量是非在线课堂无法达到的,就这样4 5分钟的课堂时空被现代信息技术拓宽和延长了。

2. 及时反馈教学成果

计算机联网中CAI信息处理系统的使用,为知识反馈释疑和进一步深化的及时性创造了条件,缩短了反馈周期,也使教室中的每位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置于教师主机的监控之下,加强了调控的针对性,形成了课时内讲、练、评一体化。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分层次教学而言:

现代教学方法的根本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各种能力,使每个学生获得充分发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学生在网络课堂上不象在非在线课堂那样跟着老师齐步走,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自己控制学习步调,真正满足好的学生吃得饱,学习薄弱的学生吃得到。

三、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归纳总结

在线研讨

导入新课

布置作业

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网络课堂核心环节

1.引入新课(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讲述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酒的国度,酒几乎伴随着人类的历史而长眠不绝。酒与各民族文化相结合,组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酒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就让咱们在“品酒文化”的过程中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吧。

首先,让学生举例说说历代哪些名人与酒结下不解之缘?

接着,请学生欣赏几句脍炙人口的诗词。

通过诗歌引入可以使学生感受诗境的美,通过历代名人了解酒的发展历史,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提问同学们可知酒的主要化学成份是什么?它的分子式如何写?

〖学生发言

〖小结过渡(交代注意事项)

酒是一种混合物,主要成分是酒精。咱们今天就来学习酒精这种物质。考虑到大家对它都比较熟悉,而且初中也学了它的组成以及一些简单的性质,所以这节课咱们就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应用老师制作的课件进行自主学习。下面我先简单介绍课件的内容。它包括教材内容、教材分析、教学设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其中学习内容又包含结构、性质、应用、练习。大伙儿自主学习的重点主要在“学习内容”这个部分。老师再交代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大家应注意哪些问题:①依据课件进行自主学习;②一边自主学习,一边将存在的问题留在留言板上;

2. 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研讨过程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

〖学生活动一边自主学习,一边将存在的问题提交给论坛。

〖教师活动适时跟踪论坛,留意学生的问题,并给予及时解答,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

交流研讨的过程可以说是网络课堂最精彩的环节,师生如何互动、互动的情况怎样,可以间接反馈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目前我们学校所使用的在线交流方式主要有:网络教室专门的课堂讨论系统、建阳一中网站的“在线论坛”、教研组自己的博客等。本节课主要使用建阳一中网站的“在线论坛”作为讨论的方式。学生可以将问题发布在上面,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提问作出回答,甚至可以就同学的回答做出点评。在这里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不因课堂时空的限制,而受到“冷落”,教师则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适时地对精彩的留言作出点评,并不是抛出一些问题,引导整个讨论过程向着有利与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向,真正体现教师是“平等中首席”的地位。

3. 归纳总结

就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这个环节中统一再解答一次,再一次给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4.布置作业

简单的图案设计说课稿 篇4

长清区万德镇中学

刘延金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简单的图案设计》。我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四大块对本节课的说课方案进行了设计。

一、教学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2、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

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在七年级(下)和本章前面几节课中,已学习了轴对称、平移、旋转等概念,学生已充分理解了各种变换的基本性质,具备了分析、设计图案的基本技能。在学习了全等图形以后,学生就已经学会了利用全等变换设计简单的无缝隙拼接图案,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图形变换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意在通过对漂亮图案的欣赏、分析,使学生逐步领略图案设计的奇妙,逐步掌握一些运用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组合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技能。因此,本节课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总结应用,也是本章的难点。

2、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

A、了解图案最常见的构图方式:轴对称、平移、旋转……,理解简单图案设计的意图。

B、认识和欣赏平移,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够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组合,设计出简单的图案。

(2)能力目标:

经历对生活中的典型图案进行观察、分析、欣赏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3)情感目标:

A、经历对生活中的典型图案进行观察、分析、欣赏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B、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3、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平移、旋转与轴对称的组合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难点:分析典型图案的设计意图。

4、教法分析 A、尝试指导法

先学后教,先练后讲。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这种教学模式重视超前尝试,并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B、分层次教学法

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地安排提问的内容和方式,精心设计随堂练习。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发现,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预期的发展和提高。

5、学法分析 分组讨论法

(1)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唯能力(2)有利于学生培养集思广益的技能(3)有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第二环节:探究新知;第三环节: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第四环节:练习与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活动内容:复习全等变换中所学的图案设计方法。提问:

1.我们已经具备了简单图案设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用最基本的几何元素——点、线设计与制作图案;

用最简单的几何图形——三角形、矩形设计、制作图案;割补、无缝隙拼接。2.下面的图案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活动目的:在学生熟悉的问题中,复习简单图案设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知轴对称、平移、旋转变换实际上就是所学过的全等变换,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总结、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

第二环节 探索新知

内容:各小组充分讨论教材所示图案的形成过程,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些美丽的图案:

你能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分析如图中各个图案的形成过程吗?你是怎样分析的?与同伴交流。

对教材给出的六个图案通过观察、分析进行议论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图案的设计中常常运用图形变换的思想方法,为学生自己设计图案指明方向。其中图(1)、(2)、(3)、(4)、(5)、(6)都可以看作是由“基本图案”通过旋转适合角度形成(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每个旋转的角度和旋转的次数及旋转中心的位置),另外图(2)、(3)、(5)也可以看作是由“基本图案”通过轴对称变换形成(可以让学生指出对轴对称及对称轴的条数),图(2)还可以看作是由“基本图案”通过平移形成。目的: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亲身体验归纳总结三种图形变换的不同特点及特征;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理解;经过简单地复习近平移、旋转的概念,为下面图案的设计作好理论准备。

效果:通过对漂亮图案的欣赏、分析,使学生逐步领略图案设计的奇妙,逐步掌握一些简单的图案设计技能.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图形变化的过程,为后面分析较复杂图案所运用的几何变换的规律和特征奠定了基础。在教学中,只要学生分析的合情合理即可。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内容:

1.欣赏下图的图案,分析这个图案形成的过程,仿照图中的某个标志设计一个图案,与同伴交流,并简述你的设计意图。

2.欣赏上图中的图案,并分析这个图案形的过程。提问:

1.基本图案是什么?有几个?

2.分析同色“爬虫”、异色“爬虫”之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图案是由三个“基本图案”组成的,它们分别是三种不同颜色的“爬虫”(绿、白、黑),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在图中,同色的“爬虫”之间是平移关系,所有同色的“爬虫”可以通过其中一只经过平移而得到;相邻的不同色的“爬虫”之间可以通过旋转而得到,其中,旋转角度为120°,旋转中心为“爬虫”头上、腿上或脚趾上一点。

目的:

内容1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思考,熟练掌握三种变换方式,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图形分析能力,使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从整体上掌握一些简单的图案设计技能。这是本节的模仿阶段,要求学生能够按照图案的设计风格,将其中的一些图案更换成其他图形,再经过适当的加工即可,鼓励学生的创作热情,使他们互相促进、共同学习。

内容2是密铺图案的代表。其目的是通过对典型图案的分析、欣赏,使学生逐步能够进行图案设计。该例题能够运用三种变换方式。

实际效果:

学生经过前两个环节对轴对称、平移、旋转等图形变换的特点有了全面的认识,通过问题1,2,3的回答,进一步完善对合理选择变换方式的把握,是对这一章的学习由理论上的探求迈向实际应用的第一步。通过问题串的解答,利用图形不同的变化,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图形世界,形成初步思路,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受。通过图形间的变换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一切事物的变化可以通过一系列基本变化的组合得到,体会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下节课《简单的图案设计》做好知识储备。

第四环节:练习与提高 内容:

1.下图是由12个全等三角形组成的,利用平移、轴对称或旋转分析这个图案的形成过程。

这个图形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形成的。

(1)以一个三角形的一条边为对称轴作与它对称的图形。(2)将得到的这组图形以一条边的中点为旋转中心旋转180 °。

(3)分别以这两组图形为平移的“基本图案”,各平移两次,即可得到最终的图形。

2.欣赏:

目的:

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练习。这组图案中有只用轴对称、平移、旋转方式中的一种,也有三种都可使用的图案,使学生具有在发展空间观念的同时能够灵活运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的组合进行一定的图案设计的能力。实际效果:

学生基本都能选用适当的变换方式进行图形的变换,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三种图形变换方式的特点,怎样选择变换方式,课前准备所学到的课外知识及切身感受等。

目的: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鼓励)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仿照下图中的某个标志,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图案。你设计的图案是如何形成的?要表现什么?

提示:可以利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多种方法来设计,而且设计的图案要能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再就是图案的设计一定要新颖,独特,这样才能使人过目不忘,达到标志的效果。

四、板书设计

(一)、设计图案的变换类型:

1、平移

2、旋转

3、轴对称

4、组合

(二)、图案设计的过程:

1、确定意图

2、分析设计基本图形

一年级体育说课稿doc 篇5

说课稿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主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正确处理好学习技术和发展能力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陶冶美的情操。

二、说教材:

本课教材内容有:动物模仿走和跑,各种方式的单双脚跳;接力赛游戏,放松操。

1、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教材《各种方式的单双脚跳》是“人教社”教材水平一的教材内容,跳跃是人最基本的练习,是锻炼身体的重点教材,主要是使学生初步学习最基本的跳跃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弹跳能力,全面锻炼学生身体。游戏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本课模拟“动物运动会”接力赛跑,符合儿童喜欢竞争的身心特点,通过游戏培养锻炼兴趣,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培养各种优良品质有着很大的作用。

2、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体会跳的动作过程。难点是:自然、协调、轻巧落地。

三、课的目标:

1、初步学习简单的单双脚跳,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腿部力量和灵敏性。

2、发展学生上肢力量,增强上下肢协调配合的能力。

3、通过游戏,增强合作意识、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四、课的构思: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水平一的学生年龄及身体素质,我构思了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第一环节:观察引新、激发兴趣

课前,儿童对喜爱的运动自主练习(2`—3`)教师根据儿童心理学特点,对于新生事物学生有一个注意力转移的过程,首先,在情景导入中一改以往集合整队,而是采取散点队形围站在老师周围,老师以“动物园举行运动会了!”的故事引出提问:“怎样才能获得金牌呀?”充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环节:激趣导思、认定目标

通过观察引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此说出课的任务及目标,让学生明确练习的步骤。开始,在老师创设情境中出场,模仿各种小动物进行跑和走的练习,然后四个方面队形进行动物模仿操,一改以往的口令指挥,充分发挥学生的模仿表演能力,爱什么小动物就模仿什么动物特点表演,学生情绪非常高涨,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这样创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更高、更浓。

第三环节:自主探索、引导达标

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由易到难,分层次逐一落实,学生分成四路纵队组成“小动物队”,老师提问:“你们各组谁来表演一下小动物是怎样跳的?”通过各组各种动物跳的示范后,练习3`—4`次后,各小组进行 “跳”房子的练习。”这样学生能基本掌握用左、右脚跳的方法,达到了发展学生灵敏性,协调性的目标。再引出提问:“在每个动物之间加个小垫子看看你能不能跳过去?使同学们在练习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创新,老师在巡视中可有的放矢地进行帮助、鼓励。

第四环节:强化内容、情景放松

为了尽快地让学生恢复到课前心率,在轻慢的儿歌声中模仿“回家了”动物休息的动作,充分伸展、放松、调节呼吸。

五、说教法: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课前:进行“创设情景法”,进入新教材,利用“启法示提问”、“想象法”,障碍接力赛中运用“愉快教学法”、“竞赛评比法”。通过以上各种方法激发孩子们进一步对体育的爱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六、说学法引导: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注重学生的学法已是课改的主旋律,正如古人云:“予其授之鱼,不如授之渔。”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模仿动物的跳跃练习,引导他们自主探索更好的方法,扩展原有的认识结构,引导学生在玩中锻炼,在合作中学习,实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三维目标。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说课稿 篇6

一、 说教材

1、 教学内容:本课是人教版四年级第七册四单元的内容。

2、 教材简析:分数是我们四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到的新内容,它又是学生对分数理解的关键,本课的学习还为以后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来进行的。让学生通过中的动画操作演示,使学生理解加减法的算理,并且明白只有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分子才能相加、相减的道理。使学生通过操作明白算理,在“动”中思、在“动”中悟。

3、 教学目标:经过我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的了解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迅速地计算有关习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思想目标:渗透“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4、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计算简单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理解简单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二、 说教法。

在本节课中,我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

1、 从生活情景出发,以游戏环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2、 大胆利用让学生自学,使全体学生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3、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4、 在学生的反馈中,对于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

三、 说学法: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决定在教学中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中的动画演示自己归纳、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概括的同时,自己尝试对分数加法的`计算,并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将分数加法的算理初步理出一条思路。

3、充分利用小组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增强合作学习的合作精神。

4、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充当老师的角色,自己出题,学生自己解答。

四、 说教学过程:

1、 为了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在复习中,设计了一个“过关游戏”环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在计算回答的同时,也将分数的含义理解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加深,为新课内容打下基础。

2、 在新课以前,我出示一个探索实验的动画图,让学生直接根据演示列出算式,然后告诉学生知道为什么:+=,接着就揭示课题: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这样可以使课题很自然地渗透到学生脑海。

3、 在例1的教学中,我决定采取让学生读懂题目以后,自己分小组讨论列出算式,再试着进行计算,并把自己的思考方法告诉自己的小伙伴。我想通过这种方法,一定可以使学生人人动手、动脑,体现出自主探索学习的优越性。

4、 就课标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并在具体的生活情意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因此在例2的教学中,由于有例1的基础,我让一个学生直接列出算式,算出结果以后,再特别指出:“”这个分数有何特点,然后利用演示,使学生明白实际就是一个单位:“1” 可以直接等于“1”,并且让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等于1的分数,请学生举例,同时使学生明白等于1的分数有无限多个。

5、 在分数减法的教学中,由于有了加法的基础,所以我决定大胆的让学生自学,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探索、推理,利用小组交流的机会,将分数减法的算理记在心中。尤其在例4的教学中,让学生积极思考,明白为什么要把“1”看作“”,而不看作其他分母的分数的原因。

6、 在分数加减法教学过程完成后,我准备引导学生完整的归纳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且教师板书在黑板上,以利用学生的感觉器官,增强学生的记忆。

7、 课堂练习是一堂课的关键部份,所以我在学生完成了课本相应的做一做以后,鼓励学生自己上黑板出分数加减法的题目,再请其他学生来完成,通过这个环节的练习,我想学生一定具有极强的课堂兴趣。

8、 最后,我还安排了一个“摘苹果”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记、在欢快的气氛中,将本节课的知识点刻入学生大脑。

五、 板书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我特将板书设计如下:

《简单电路》的说课稿 篇7

《简单电路》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课虽然只是用电池和基本器件连接成简单电路,进行电学的初始研究和学习,却为学生打开了新的领域之门,在这一课中,他们将要学会使用新的装置―――――灯泡,电池盒,用导线连接成完整的电路,在使用这些装置建立电路和探索使更多小灯泡亮起来的过程中,学生将获得更多的建立电路的经验,为以后学习和研究电学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A知识技能:

1、知道一个简单的电路是由电池、灯泡、开关、导线四部分组成的。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能够连接基本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3知道开关的作用并能用开关控制电流。

4知道不能用交流电做实验。

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养成团结合作、认真观察、及时记录的行为习惯,并表现出不怕失败、大胆探究、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

学习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四、教学难点:

画简单的电路图。

五、教学方法:

探究发现法: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探究过程,获取科学知识,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

六、学法指导。

1、实验操作的指导:

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不怕失败,勇于实践。

2、合作探究法的指导:

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要善于合作,注意向小伙伴们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只有有效沟通,相互配合才能更顺利的完成共同的研究任务。

七、教学准备

实验探究

1、把装有一只电池一只小灯泡和两根导线的纸盒发给学生,要求学生用这些材料把小灯泡发亮,方法越多越好,并把连接的方法用图记录下来。

2、学生汇报接亮小灯泡的方法。让学生到黑板上画连接方法,教师提供电池和小灯泡的模型卡片,学生把它们摆放在黑板上,用粉笔连接。并指出小灯泡和电池的简易画法。

3、归纳接亮的方法。让学生对着黑板上的电路图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电池的正负极和小灯泡的上下两个接线点都连接起来,小灯泡就亮了。再提出问题这样连接起来后小灯泡为什么就亮了呢?然后用图片介绍电池和小灯泡的基本结构,并解释小灯泡的发光原理。电池两极的电势不同,电荷由高电势流向低电势,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有电流通过的用导线连接的用电器就会工作,从而小灯泡就发光了。电池的正负极就像山顶和山底,电荷就像是小溪的水,而小溪从山顶到山底的路径就相当于导线,小溪两旁的花草树木就相当于用电器。

4、连接其他用电器,了解所有用电器的通用连接方法。让每组的组长把小电机连接在电路上使它转动起来,使学生感受各种用电器连接方法的一致。

5、谈话设疑:这个小电机一直转着,电会不会用光?怎样才能轻松地控制它,要它转就转,不要它转就不转?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自然能说出加个开关。我将给每组一个开关,让学生合作把开关加到电路中,控制小电机的转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指导。

教师谈话:同学们已经能够用开关控制小电机了,如果电路中不仅有一个小电机还有一个小灯泡,我想让他们灯亮电机就不转,灯不亮电机就不转,应像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一样,红灯亮绿灯就不亮,绿灯亮红灯就不亮,又该怎么设计电路呢?课后请大家思考,可以画图研究一下。(并联电路)最后郑重提醒学生:记住我们今天的研究用的是电池,它的电流很小,不会对人造成伤害,千万不能从插座接电。那样做非常危险,甚至会造成火灾和人员死亡。能承受的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V,而插座中的电压是220v、

★ 出壳了教案

★ 挂钟在高考时确出故障

★ 出月子会所了怎么写感谢信

★ 电路原理答案

★ 笔记本显卡故障

★ 故障分析报告

★ 科学筷子折了说课稿

★ 出国信格式

★ 家庭电路教学反思

《共产儿童团团歌》说课稿doc 篇8

侨乐小学 蔡静芳

一 教学对象: 小学二年级(下册)

二 教材分析

《共产儿童团歌》这是一首诞生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歌曲,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革命歌曲,也是电影《红孩子》的插曲。

歌曲具有鼓动性的歌词和号召性的音调,表达了共产儿童团员美好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附点在音乐中起了推动的作用。

三 教学内容

《共产儿童团团歌》,附点音符

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演唱《共产儿童团歌》,并能熟练演唱 过程与方法:

了解附点音符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意投入到歌曲的表演和创编中 目标设定的意图:

二年级学生开始接触乐理中,作为乐理最基础的就是音的时值(即唱多少拍),附点影响着音的长短。放在二年级下册接触附点,比较适合学生的年龄段和教学进度。其意义是更准确地演唱作品,若对附点一无所知,则无法演唱,更无法体现号召推动的音乐特点。

五 教学法

学法: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节课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自主分析,生生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和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1 听唱,听赏法

听唱感知,整体把握 : 音乐这一艺术类别主要是通过听、唱的手段来感受内涵、体味情感听唱是学生感知的一种基本手段。2 对比法

对比分析,获得知识 :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探究现象,获得知识。3 自主体验

亲身体验,验证结论: 将自己探究中得出的结论运用于实践,从而实现能力目标。

教法:

1、讲授法 虽然新课标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不过讲授法仍然是教学中不可少的教法,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

2、比较法

对比分析,获得知识

听附点音符和没有附点音符的练习曲,从感性上让学生体验音乐的变化 3 活动实践,得出结论。

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一段自主活动的时间和展示个性空间,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既在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法指导。

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视频导入

经典电影《红孩子》片段,介绍歌曲的故事背景。

采用讲故事 或由学生朗读的形式,观看影片剧照等手段加深学生对电影插曲《共产儿童团歌》的印象。

(二)展开学习学唱《共产儿童团歌》

重新播放全曲,教师先带唱,学生跟唱。解决歌曲中的生字 “滴 嗒” 2 分析歌曲

A 全曲分几段,你觉得一共有多少句?

二段 四句(二年级学生才刚开始接触乐理,先用简浅的段,句关系分析音乐,待四年级再介绍曲式结构)

B 比较3。1 2 5

和3 1 2 5 老师:哪个更能够表达出 儿童昂扬的精神风貌? 学生:第一个

教师:为什么呢?第一个和第二个的区别在于哪个地方? 学生:点

引出附点在音乐中起到的作用 C 比较

教师以钢琴演奏抒情风格和进行曲风格的《共产儿童团歌》,哪个版本更激动 教师:为什么进行曲风格的比较激动,两个版本的区别在于哪里? 学生:快,慢

教师:歌曲的风格除了考音符的形式(附点音符)表现以外,还有速度,速度可以该改变歌曲的风格。D 换形式演唱

以对答的形式演唱歌曲,加深印象

(三)拓展

最后,老师希望你们能够发挥自己的创意,为这首激动的《共产儿童团歌》加入动作或者是选择任意的乐器来配乐伴奏。备注:采用轮流操作的形式

先左边两组学生创编动作,右边学生配乐,反之而行。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说课稿doc 篇9

说课流程:

一、教学指导思想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目标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六、教法与手段

七、学法指导

八、基本教学流程

九、教学效果的预计

一、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突出一个“新”字,体现一个“改”字,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人人享有体育、人人都有进步、人人拥有健康。

1、按照学生生理和心理变化设计教学模式、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注重身心健康。

2、加强球类单个技术教学与实战的联系,增加篮球教学的趣味性,为学生的终生体育奠定基础。

3、以“生动、自主、愉悦” 为主旋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材分析

原地双手胸前接球是最基本的接球方法。接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球,然后进行传球、突破、运球和投篮。在教学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接球意识和技巧,做到“球到人到”,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情分析

《钠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 篇10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对比学习,学生应初步掌握对比、推理、归纳的能力。

2)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实验和探究。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学生更容易体会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动手合作的乐趣,在交流中养成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2)通过学习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对世界制碱工业、我国化学工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增加学生民族自豪感。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及学生特点和已有知识,我确定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过氧化钠的性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转化。

教学难点:Na2O2的性质。

二、说学情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以及钠单质的性质等知识,能够对化学反应的得失电子情况及离子反应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对比,归纳出实验结论。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性质,结合以上的学情,我确定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分析对比、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方法。以趣味实验→产生疑问→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

2、学法: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综合运用的学习方法和实验探究、对比讨论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生入境

设计“滴水生火”趣味实验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

第二环节:知识探究、思维培养

1、“滴水生火”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首先让学生观察Na2O2的样品,得出Na2O2的物理性质。紧接着设疑:水一般用来灭火,而我们的实验却是滴水生火?

棉花为什么能够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层层递进,将学生对Na2O2和H2O反应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接着从方程式的角度对反应进一步进行分析,得出Na2O2中的―1价氧元素化合价既升高又降低,强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5分钟)

2、“吹气生火”实验探究

结合上述对Na2O2与H2O反应的探讨,又引入“吹气生火”实验,学生很自然地得出Na2O2与CO2反应的产物。同时我引导学生联系人在呼吸时吸入的是O2,呼出的是CO2的实际,讲述Na2O2能用在呼吸面具上和潜水艇里作为O2的,这样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在妙趣横生的实验探讨中,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学习,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然后在多媒体上以表格的形式总结归纳Na2O与Na2O2性质。(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8分钟)

为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得以应用和巩固提升,我设置了如下两个交流思考。

【交流思考1】钠着火了怎么办?

【交流思考2】钠单质放置在空气中,最终变成了什么物质?

以上两个问题的设置,既是对钠的氧化物知识的复习和运用,又自然而然的引入了Na2CO3与NaHCO3知识的教学。(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4分钟。)

第三环节:Na2CO3与NaHCO3性质对比

对于Na2CO3与NaHCO3两者溶解性差异实验及水溶液性质的检验。操作比较简单,但有些差异比较细微,除了需要用眼仔细观察外,还需要触摸感受。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采用了分组讨论,实验探究的方法。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探究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6分钟)。

Na2CO3与NaHCO3热稳定性实验探究。我设置的是演示实验,通过一组对比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得出两者热稳定性的差异。

实验做完后,在多媒体上的表格中总结归中Na2CO3与NaHCO3性质对比。(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8分钟。)

在完成Na2CO3与NaHCO3性质对比后。我又设置两个交流思考。

【交流思考1】如何除去Na2CO3固体中的NaHCO3?如何除去Na2CO3溶液中的NaHCO3?

【交流思考2】如何鉴别Na2CO3和NaHCO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完成以上两个问题,我及时给予点评、总结。(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6分钟。)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此时,教学活动已接近尾声,我启发学生回顾、再现知识,并把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写到黑板上,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3分钟。)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五、说板书

本节课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所以板书主要简明扼要的写出Na2O与Na2O2,Na2CO3与NaHCO3的主要性质即可。(见附表)

教学评价:

本节课依据构建主义理论,我设置了“滴水生火”和“吹起生火”两个趣味实验,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使学生很想知道什么物质具有这样的性质,激发起学生强力的求知欲。营造了很好的课堂情趣。同时又依据知识特点,用实验探究来完成对钠的几种化合物的认识,充分体现了化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主体意识。既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学习到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品德,除此外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学习方法,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完成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发给朋友的冬至祝福语下一篇:优秀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