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前沿知识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科前沿知识(精选8篇)

学科前沿知识 篇1

大学期间,尤其是在一年级和二年级期间我聆听了十几次学科前沿知识讲座,有关于网络的、嵌入式的,也有关于创新的、管理的,还有关于IT公司的历史发展、研究领域以及优秀成果的。在这些学科前沿知识讲座中,我受益颇丰,不仅学到了很多相关知识,也在学习之路上找到了方向,更使我在以后的学业和职业发展道路上少走弯路。每次听完讲座之后,我都感到学海无涯我辈需努力。下面我着重谈谈我对其中几个印象比较深的讲座的感受。

第一个印象比较深的讲座是网络存储系统知识系统基础知识讲座,是由张冬老师主讲的。那时候我还是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对专业知识还没有太多的了解。第一次在大学里听讲座,我想这对于我来说总是有用的。果然,这次的讲座让我看到了网络的巨大力量,他居然能将那么多的信息简简单单的存储在那么小的一个叫做“硬盘”的东西上,然后通过网线互相传输给不同的人。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张冬老师讲了关于硬盘里的数据是如何被读取的,也是在那次讲座上我从一个对网络知识一无所知的人变成了一个对网络知识学习十分热忱的人。我感受到了网络的巨大魅力,也确定了我将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第二个印象比较深的讲座是侯铁珊教授的关于次贷危机的讲座。讲座是在图书馆的报告厅举行的,我记得当时人特别多,大家都很关注次贷危机这个话题。另一方面,侯教授也是我们学校里比较有名的人物,他是我国经济学界著名专家。侯教授从管理学的发展作为切入点,从思辨哲学革命的独特视角,通过大量鲜明生动的案例,历数国内外管理观念创新沿革,上溯中国五千年文化精粹,将中西方管理思维相互借鉴与融合,以宇宙学的广度、哲学的深度阐述原理、诠释真谛。演讲风格深入浅出,生动幽默,发人深思,引起了广大听众的强烈共鸣。侯教授这次的演讲意味深长,言语之间不时透着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期待,他期待我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让祖国真正繁荣昌盛。

第三个给我深刻印象的讲座是王众托院士的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思考的讲座。2010年7月7日下午,我们在图书馆报告厅迎来了全国著名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专家王众托院士。王院士的讲座主要针对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创新的含义与对人才的要求、创新对知识和能力的全面理解、目前高校教育无法满足创新要求以及从学习和思维方式上看创新、如何努力提高创新素质等问题上展开深入细致的剖析。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王众托院士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为关心并出力于社会发展事业。我还依然清晰地记得王老送给我们的那句话“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句话激励着我们要敢于拥有世界责任感和独立开拓、勇于奉献的创新精神。

学科前沿知识 篇2

一、化学生物学人才在国内的培养情况

化学与生物学的交融是当今自然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中国化学会于2001年召开了首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 作为化学一级学科下的建制设立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 现已召开六届了, 大力促进了化学生物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内已有湖北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开设了化学生物学专业, 且对本科培养模式和研究生培养作了探讨和改革, 如探讨出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行导师制的方式、结合国内学科特点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 以创新意识、专业实验技能、科学研究基本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使培养出化学生物学毕业生都有较好的去向。

二、地方本科院校化学生物学人才培养

如何培养出满足国家科技战略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也是2007年启动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中的重要建设内容。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技战略背景。从具体的学科专业发展趋势上看, 20世纪后期, 以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为重要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飞速发展, 学科领域不断分化, 呈现出高度交叉和综合发展的趋势, 新兴、交叉、边缘学科不断涌现, 特别是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 更具有代表性。

由于宜春学院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而非高级研究型人才,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相应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化学生物学本科类人才来满足社会需求。化学生物学的发展, 对既具有较好的化学基础又有较好的生物学基础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要求。宜春学院现有的化学专业、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专业分别按化学、生物学一级学科培养本科人才, 学生的知识结构尚难胜任化学生物学交叉领域的工作。湖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经原国家教委批准试办了理科化学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试点班, 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我认为在地方本科院校依托原有的学科力量设立化学生物学本科专业, 很有必要。同时目前宜春市正值我省建设锂电行业、医药行业的重要时期, 且拥有我国最大的钽铌锂原料生产基地和开采量占全国89.3%的锂矿, 可以预测未来几年中有关化学生物学类人才的需求必定大大增加, 化学生物学的基础是天然产物化学、生物有机化学和生物无机化学。宜春学院本专业毕业生拟主要面向宜春市及周边地区化工、无机新材料、轻工、能源等行业, 以及厂矿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部门从事应用研究。这为宜春学院该专业的人才去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对化学生物学本科人才的培养, 不仅要注重化学、生物两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复合, 而且要注重思维方式的复合, 即将传统的化学工作者“结构”和“反应性”的思维模式与生物工作者“生物化学功能和生物学功能”的思维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建立利用化学小分子等化学物质工具解决生物学领域的一些问题的思维方法。地方本科院校把现有的应用化学与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及省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特别是开放实验室很好地利用起来, 培养化学生物学专业人才。在这个过程中, 化学生物学等交叉课程和化学生物学综合实验课程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结合必要的药学类课程, 可以获得较为完整的化学生物学的思维训练。

地方本科院校以培养具有坚实化学与生物学基础知识和较广泛的化学生物学交叉领域的知识, 具有熟练的化学与相关生物学实验技能, 创新意识强, 综合素质高, 能在化学生物学、化学、生命科学、医药学、材料科学、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的综合性人才。学生毕业后适宜到化学、药学、医疗、生化制药、生物工程、无机新材料、轻工、能源等行业, 以及厂矿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部门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和管理工作;化学生物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为化学、生物学和药学等相关学科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高质量生源;从就业角度看, 化学生物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扩大了, 加上学校原有的国家品牌专业生物工程、化学 (应用化学) 专业的特色, 无疑竞争力将大大增强。

摘要:化学生物学正在成为21世纪一个重要的新兴交叉学科, 它是化学与生物学和医学等学科领域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国内外相续开设了化学与生物学专业, 以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为目标。本文在简要介绍化学生物学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下, 以地方本科院校宜春学院为例, 阐述了化学生物学人才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化学生物学,新兴交叉学科,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成, 谭大治, 胡茄等.美国部分著名大学化学生物学课程调研[J].大学化学, 2008, 23, (5) :62-69.

[2]张臣.浅析化学生物学复合型人才培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 (4) :52-54.

[3]娄兆文, 陈勇, 赵春红.培养化学生物学复合型本科生的探索[J].大学化学, 2002, 17, (2) :13-16、20.

李延青领跑在消化病学科前沿 篇3

也正是这样的孜孜以求,在不到10年的时间,李延青便成为全国消化界举足轻重的权威人物。

说起李延青,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老专家们无不感叹“后生可畏”。求学时代,无论是理论还是专业实习,他都名列前茅。师从国内著名消化内科专家赵宪村教授的经历更让他学术专攻、医术精湛。而突出的临床工作能力和超群的科研素养为他创造了一次次难得的机会。

1994年,李延青被破格晋升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1995年,他凭借突出的工作表现和国家教委雅思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中澳优秀青年奖学金并被选送到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深造。

对李延青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先进医疗技术,让李延青如鱼得水。他每天都废寝忘食的钻进实验室,刻苦钻研。这期间,他在肝脏葡萄醛酸转移酶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出色研究成果,并通过了维多利亚洲医师资格认证,被墨尔本大学附属医院聘为消化科医师并从事临床工作。

李延青的优秀潜质得到导师Paul Desmond教授的器重。他希望这个优秀的年轻人能够留下来。而导师的助手也曾问过李延青,会不会留在澳洲工作?李延青的答案是:毕业即回国。当时那个助手没再说什么,可能他觉得时间会让这个优秀的中国人改变初衷的。

而当李延青学成回国前去跟这个助手告别时,那个助手才惊问:你真的要走吗?

“国外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就像走亲戚,即使亲戚待你再好,也没有家的感觉。”李延青坚定地说。他相信,回到祖国,发展空间更大。

1999年,李延青博士毕业回国;2000年,他成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回到国内,李延青开始了改革创新之路。他为消化内科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并以一个优秀医生的耐心、细致和坚持将这些计划一一实现。

他坚持开展新技术来提高科室临床医疗水平。2005年,当发现激光共聚集显微内窥镜是一极具发展潜力的新技术时,他兴奋不已。为率先开展这项工作,他不辞辛苦,多方协调。当这项被誉为“内镜革命”的新技术在中国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率先开展的那一天,他兴奋得彻夜难眠。

在李延青教授的带领下,消化内科陆续开展了胃肠动力检测、超声内镜、胆道介入治疗、激光共聚集显微内窥镜、胶囊内镜、放大内镜、肝癌介入射频治疗、门脉高压介入治疗、内镜小消化道支架术等大大小小63项新技术。尤其是激光共聚集显微内窥镜、超声内镜等方面,作为国内率先开展此项技术的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因此闻名国内,慕名前来的病人络绎不绝。

科室要发展,技术要创新,没有必要的硬件条件是不行的。李延青积极筹建新的消化内科内镜室,购置新的仪器设备。2006年初夏,占地1000平方米的新消化内科内镜室终于落成了。新的内镜室拥有国内最先进的内镜消毒系统,普通内镜50余条,国内各种最先进的内镜品种一应俱全,而且拥有独立的X线介入治疗系统,可以开展国内各种最先进的内镜诊疗技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镜室自此当之无愧地跨入了国内最先进的内镜中心行列。

作为科室带头人,李延青非常注重为青年医师创造条件,拓展成长空间。“如果几年下来,年轻医师没有任何进展,责任首在主任。”在李延青看来,他这个带头人的重要职责之一是培养出一个业务精、能力强、功底扎实的团队。

于是,他不断督促科室青年医生提高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并积极为青年医生的成长创造条件。他将科内医生分成ERCP(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超声内镜、胶囊内镜、超声介入、胃肠动力5个研究小组。各研究组形成一定的年龄梯度,根据他们的特点分别确定发展方向,这样一来,资深医生可以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发挥更大特长,有效地化解了竞争带来的矛盾,也带动了青年医生的快速成长。近年来,消化内科的骨干力量及科研成果层出不穷,还有5名医生先后出国学习进修。他们都在科研工作和开展医疗技术方面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科研成果是衡量一个科室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担任科主任伊始,李延青就把功能性消化道疾病和胃肠动力性疾病作为科研工作的突破点。多年来,他领导的科研小组始终围绕这一方向,开展了多角度、多方面的系列研究,先后两次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在肠易激综合症的发病机制领域做出了国际一流的科研成绩。

李延青教授善于通过创新性的角度解决科研问题。他提出的肠易激综合症病人的温度感觉异常的分子机制理论在国内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

在他的主持下,消化内科先后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数十项科研基金,总经费达数百万元。他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项,在国际权威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2篇,在国内杂志发表200余篇。

古人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在李延青教授的带领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厚积而薄发。2005年2月,消化内科当选山东省卫生厅重点学科;2006年2月,消化内镜室成为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内镜培训基地山东分中心;2006年7月,消化内镜室成为中国内镜医师协会首批内镜培训基地;2006年末,消化内科被评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最佳科室、最佳住院医师医生培训科室、科研成果最佳科室。

在带领科室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李延青个人也在医疗、科研和教学上更是取得了不菲的业绩。

李延青长期从事消化内科的一线临床工作,是功能性胃肠病和胰腺疾病领域的全国知名专家,在消化系统疑难病例诊断和危重疾病抢救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擅长各种消化内镜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尤其在激光共聚集显微内窥镜、超声内镜和治疗性内镜方面,以技术精湛而闻名全国。

他在临床医学科研和基础医学科研方面都具有丰富的经验,以科研思路清晰和基础知识扎实而深受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推崇。近年来,李延青主要致力于功能性胃肠病领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并迅速成为这些领域的全国知名学者,多年来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14篇发表在《pharmacolo-gy》等国际著名刊物,7篇被SCI收录,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并获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其他科技奖励多项。李延青教授担任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期间,迄今已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名、博士研究生7名、博士后2名。

自2002年起,李延青教授担任现任山东省消化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全国委员。2006年,李延青教授当选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全国常务委员及胃肠动力学组副组长,这在山东省消化界是历史性的突破。

今天的李延青,既要拿出大部分时间坐门诊,又要进行学术研究,还要给他所带的山大医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上课。全国重要的学术会议也少不了他的身影。“忙得几乎不过周末,学习的时间也很少,只好挤出早晨或深夜的时间学习”,李延青说,没办法,身处这样一个位置,诚惶诚恐,必须不断学习、思考,不断创新、实践。

学科前沿技术 篇4

学术讲座,它是研究生的一种学习途径。利用课外学习时间,学校和学院给我们安排了一系列学术讲座,在我看来,旨在丰富研究生学期生活,积累专业知识,拓宽视野。这些讲座与我们专业知识紧密相关,但是却不单一,涉及不同课题观摩聆听名师讲座,名师神采飞扬,听者亦有心得。一千个读者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面对着鲜活的教学对象,智慧的教师必然没有相同的课堂。听学术讲座过程中,不仅可以领略各行各业专家的口才艺术,还可以开阔视野,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计算机前沿类讲座旨在帮助我们了解相关领域的学科前沿知识,更好地学习、思考。这些专家老师以自己的学识和阅历向我们展现了当今IT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引导我们积极思考,使其我们收获颇多。

通过惠普、师创、传智博客的专家老师的讲座,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也了解了很多我曾经没有接触的知识和没有思考过的问题。这几次的报告都让我感触很深。尤其是在我即将面临实习、毕业、就业的关键时刻,处于很迷茫的状态,不知道该具体从事哪些方面的工作,和在即将面临社会的懵懂和期待等等,在听完专家老师的报告后,让我瞬间清晰起来,让我不再那样的迷茫,使我更加了解计算机这个行业当中的不同岗位的信息,让我有了对某方面的兴趣,想从事这一方面的工作。同时,专家老师也给我们讲述入职的一些技巧和面试当中遇到的问题与技巧,更加提高了我对未来的憧憬。

在惠普的这次报告中,让我更加深处的接触与了解到大数据和商务智能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在师创的讲座中,使我了解了软件工程的这个行业,更加深刻的认识什么是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是用来干什么等等。而在传智博客的讲座中,让我了解了和更深刻的学习了JavaEE、Android、PHP、UI、IOS、前端、C++、网络营销、Python、云计算、全栈工程师等学科知识。

控制学科前沿讲座心得 篇5

本学期学院为我们开设了控制学科前沿讲座,通过对本门功课的学习,我们对自动化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专业的学习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同时也坚定了我们为祖国控制学科发展而奉献的决心。

控制科学与工程是一个覆盖面宽、层次跨度大的一级学科,它由控制理论与 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系统工程、制导·导航与控制、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五个二级学科组成。控制科学是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其方法论基础的,因此它首先是一门科学,它研究的是人们实现有目的行为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在这个意义上,控制科学对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具有普遍的意义,控制科学的精髓是它的概念和方法,特别是作为其核心的模型、控制、反馈、优化等概念和方法。控制工程是控制论一般原理在工程系统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必须从工程系统的角度进行技术的集成,必然涉及到各行各业的技术和工艺背景。所以,控制工程从来就不是控制学科的专利,它应该也必须在与各工程领域的结合和各种相关技术的集成中得到发展。控制科学与工程作为一门通用的技术学科,这一学科包含的内容软硬俱全,软可以软到控制数学,在抽象层面上以数学和逻辑为工具研究控制系统的一般规律,硬可以硬到到完全与硬件打交道,用元器件、集成电路搭建控制器与传感器和执行机构组合成一个实实在在的控制系统。

“自动化”顾名思义是指实现过程或系统的自动运行,但它比用机械取代人的肢体劳动即机械化有着更深更广的含义,其核心就是用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的思想去实现有目的的行为的过程。“信息化” 提出在60年代,它是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信息资源是信息化的基础,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是信息化的核心。“自动化”与“信息化”并不是同一回事,但是,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与特点。“自动化”与“信息化”两者的联系是:研究工作的时代相同,研究工作的理论基础相似,研究工作的基本工具相同,研究问题的领域交融。两者的区别是,首先,研究的对象明显不同。其次,研究“自动化”与“信息化” 两者的科学技术界的出发点不同,角度不同。再次,内涵与特点不同。“自动化” 信息化”双方既互为依托,同时也相互促进。信息时代里 “自动化”与“信息化”双方既互为依托,同时也相互促进。信息时代里,自动化就成了在机械化时代自动化的基础上的信息时代的自动化。在计算机用 于自动化之前,自动化的功能目标是以省力为目的,代替人的体力劳动。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作为自动化技术的重要手段,自动化的视野大大扩展,自动化的功能目标不再仅仅是代替人的体力,而且可以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目前,国际上很多著名的工业自动化企业(厂商)纷至沓来,将他们信息技术用于企业产品设计、制造、管理和销售的全过程,以 提高企业在“全球化”的形势之下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正在向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因此,从提高企业自动化系统工作层次的角度看,信息化的确是促进了自动化的提高,而且可以说,信息化是更高层次的自动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智能化深入人心,“物联网”的概念也随即产生。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其核心就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的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因此,物联网的实现对“自动化”与“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体现了两者结合的重要性。纵观20世纪人类有许多的大发现和大发明,而21世纪人类也必将有更大更新的大发现和大发明。我学院正在紧跟时代的步伐,考虑如何在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将学院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档次,于是物联网工程学院便诞生了!但是,现今物联网技术还没有发展成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难得的与西方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以,我们要抓住机遇赶超西方发达国家,让祖国的控制学科位于世界一流之列。同时,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专业知识,为祖国控制学科的发展贡献一份微薄力量。

过控

0403

土木工程学科前沿论文 篇6

[摘 要]当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需要更多的创新实践才能跟上国际竞争的步伐。新的国际形势对土木工程学科本科生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好基础知识,培养科创意识,培养科创能力,兴趣驱动,自主实践。

[关键词]土木工程;本科生;科创能力

一、学好基础知识

土木工程学科属于一个传统的技术行业,对学生工程素质和基础知识的要求很高。对于本科低年级学生,学好基础知识特别重要。首先是数学,比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科目,都是未来学习、研究、工作的基石,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其次是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这三门课程一般院校都开设。力学是以数学为工具、解决工程问题的理论基础。特别是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与土木工程学科的其他专业课、专业基础课联系紧密,也是土木工程学科未来发展的理论基石之一。数学和力学在该学科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决定了对专业中遇到的复杂问题的理解深度和寻求解决办法的途径。还有其他基础课程也是非常重要,比如画法几何、计算机基础理论、建筑材料等。其他一些专业基础课:混凝土基本理论、钢结构等都是本行业最重要的基本理论。[1] [2] [3]只有扎实学好基础理论知识,稳扎稳打,并不断拓宽视野,才可能为未来创新意识形成打下根基。

二、培养科创意识

现代社会发展到今天,各个方面的技术都已经有了很高的水平,日常生活也都变得很便捷,但是仍然存在许多未知领域,因而科技创新仍然非常重要,特别是有助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创新、探索人类未知领域的创新。可以说,当今时代是一个迫切需要创新的时代。土木工程学科大学本科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基本都是成熟的理论,那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注重科创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很重要。

首先,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课程时,注意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正在学习的知识的融会贯通,引导学生运用学习过的知识来解决遇到的难题,特别是思考是否可以采用别的课程、跨学科的知识理论来解决新问题。比如大学物理学习时,与中学不同的是,速度都是与时间相关的变量,是随着时间时刻变化的,那么中学时采用的办法速度等于距离除以时间就无法适用了,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呢?在此时引导学生考虑采用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可以考虑用积分知识来解决:将距离看成是时间的函数,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问题,督促并训练学生思考问题寻求解决办法,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创意识。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打破成规寻求解决难题的办法。现代社会的高度发展非常需要跨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而我们的本科生教育往往都是在“专业”领域内学习,所以有必要采取一些方法来训练学生“用工科的头脑思考问题,用文科的方法解决问题”,对现存理论和做法更多采用“Critical Thinking”的批判思维模式。比如在混凝土基本理论课程的学习中,混凝土的徐变是随着时间延长而不断变化的,而且是前期徐变快,以后很慢,这就联想到了自然界中生物的生长曲线,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4] [5] [6]采用了这样有意识的培养发散思维的方法,也许以后学生在研究混凝土的理论时,还会有更多的联想和更大胆的假设,这就为未来科创意识的形成奠定先期基础。

三、培养科创能力

工程实践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科创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土木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模式都是专业课带动实践的形式,而这种模式并不利于科创能力的培养。采用需求驱动工程实践的反向知识传播模式更有利于学生探索和创新。这种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提出问题,也就是实际工程需求,然后指导学生运用各种专业知识寻求解决办法,通过实践验证办法的可行性,从而获得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动手实践,运用多元化的知识来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比如在土木工程本科教学的专业实践课中,教师提出工程实际需求是:轻质高强滤水型混凝土的研制。教师指导学生从材料方面、力学性能方面、施工便利性等方面考虑,学生对材料进行选择、对配合比进行设计和亲自制备试块并测试性能,整个过程中学生查资料、动手操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也从中获得解决问题后的心理成就感。

科技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多次反复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实际上科创过程同时也是承受风险的过程,如果每一个项目都成功了,那么必然是选择了回避风险、创新价值不高的项目。在土木工程学科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看待挫折与失败,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设计一些实践环节锻炼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如在研制新型滤水型混凝土的工程中,让学生自己设计配合比和选择材料,做出试块来试验,经过反复多次的比对,最后才达到理想的目标,其中经历了多次失败。在不成功的试块试验过程中,学生总结了经验教训,积累了经验,心理承受能力得到了锻炼,这些都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

当今时代是科技时代,同时也是互联网时代,年轻的大学生们都喜欢上网冲浪,大量的日常信息和知识都来自于互联网。源于这样的背景,大学教育也无法回避互联网,只能利用网络创造更好更优的环境,使其为教育服务。土木工程学科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教师们也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模式,引导学生从网络中学习、从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中获取需要的知识,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模式、互动模式进行思考,更快获得科创能力所需的各类知识。比如在土木工程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了工程实践需求:轻质高强滤水型混凝土的研制。学生在材料选择、试件测试等环节都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难题,此时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互联网,学习MOOC(慕课)课程,并通过社交媒体同远在大洋彼岸的研究同行进行交流,一步步寻找解决的办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将大量的课余时间投入与项目相关的知识学习中,不断积累丰富,逐渐有了比较清晰的创新想法。其实,互联网对于年轻的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方便获得所需知识,同时也是需在海量信息筛选过程中耗费时间。教师在这个环节起到较重要的作用,利用自身科研经历,可以帮助学生较快从网络中选择正好需要学习的材料,从而少浪费时间。互联网的利用,在培养学生科创能力方面可以较常规课堂教学培养模式更快捷的获得知识,并开阔了学生视野,更容易形成创新的想法。

四、兴趣驱动,自主实践

土木工程学科本科生接受了科创意识的培养,具备了一定的科创能力,一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科学研究或创造发明有着浓厚的兴趣。此时可借助学校开展的各种大学生创新活动体系平台,由相关领域的指导教师进行引导,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组织实践,开展一系列的项目实施过程,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在这个自主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的作用是组织有序开展活动,创造活动所需的条件,在关键问题上加以把关指导,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创新想法;学生处于主导地位,他们有自己的“New idea”,并亲自动手实践,一步步解决难题后接近了自己的理想。在学生的兴趣驱动下进行的科创活动,学生自己内心是兴奋的,一旦成功不但可以创造价值,还可以收获社会认可度。

五、结语

当今社会科技突飞猛进,想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靠的是知识经济,靠的是不断的创新。只有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科创能力,一代人接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华民族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列。

[ 注 释 ]

学科前沿知识 篇7

鉴于这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以及近年来取得的与此有关的一系列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肯定将词频分析法应用于团队知识共享研究中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关于团队知识共享的总结研究,多集中在利用文献梳理、内容分析、比较研究等方面,这些方法都存在由于文献资料的限制而影响结论的科学性等不足。本文运用知识图谱方法,分析团队知识共享前沿领域的研究内容及其知识基础,通过一系列分析与解读,展现团队知识共享重点研究方向,可帮助该领域的研究人员选择科研课题,推动学科领域的发展。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SCI数据库收录了当今国际上的重要期刊,主要包括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XPANDED)、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科学技术会议录引文索引(CPCI-S)、社科与人文会议录引文索引(CPCI-SSH)等数据,其引文索引具有独特的参考价值,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利用在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下载的文献数据,以“team*”为检索词检索主题,检索到1991-2011年的数据72443条数据,再分别以“knowledge sharing*”、“knowledge transfer*”为检索词精炼,最后得到1156条数据。每一条数据记录主要包括文献的题目(Title)、作者(Authors)、摘要(Abstract)、作者单位(Institution)、期刊(Paper)、文献发表时间(Term)和参考文献(Descriptors and Identifiers)等信息。检索时间为2011年8月23日。本文的分析对象,团队知识共享前沿与知识基础的分析基于1 156条文献以及其中41 713条参考文献数据进行。

本文使用的引文分析可视化工具是基于Java平台的Cite Space应用软件。该软件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与大连理工大学联合开发的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可视化应用软件,适用于多元、分时、动态的复杂网络分析,具有监测科学文献中出现的研究前沿和研究演化的功能,成为近年来在全美信息分析中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信息可视化软件,目前已更新到版本Cite Space II。Cite Space软件的功能主要包括关键词共现分析、作者合作分析、机构合作分析、作者共被引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等。可视化网络基于两个基本的概念,一是“研究前沿”(Research Fronts),定义为基于研究问题的突现的概念群组,是由某一科学领域中最近最多被引文献形成的过渡性聚类组成,代表了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另一个是“知识基础”(Intellective Base),定义为学科研究前沿的引文形成的共被引网络。Cite Space绘制的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是由不同颜色的节点和连线组成的共引网络。由连续的等距离时间段序列得出一系列单独的共引网络,再将这些以时间为标记的共引网络组合成一幅整合图谱,重要的知识文献可以基于其在图谱上的突出特征而得以辨识。

2 结果与讨论

2.1 研究前沿

研究前沿是研究领域的核心之一,主要体现为研究主题的突然增多,即以关键词的突显为研究内容。Cite SpaceⅡ增加了自动聚类和自动提取前沿术语的功能。时间切片选择1年,以关键词为网络节点并选择突显,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图谱共有215个节点,384条连线,即在团队知识共享领域大约存在200多个关键词。其中,节点中心性大于0.10的主要有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管理(management)、视角(perspective)以及知识共享(knowledge sharing)等,而以突显值排序可以发现,知识转移(knowledge transfer)、在线学习(e-learning)以及知识共享(knowledge sharing)等较为突出,说明这些关键词在出现的一段时期内较为受重视(表1)。利用软件自动聚类并提取前沿术语功能,共获得33个前沿术语。聚类标签是从名词短语和每一个聚类中的引文索引词提取出来的,前沿术语从3种算法获取,其中td*idf算法反映了聚类最显著的方面。依据聚类大小可以发现,团队知识共享的前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如表1所示。

前沿一:团队知识共享中的“团队领导”问题。聚类26是最大的聚类,汇集了包括“合作”、“虚拟团队”、“协调”等41个关键词,按照td*idf算法提取的前沿术语是“领导”(Leadership)。团队绩效依赖于团队中的知识共享,而共享领导是影响团队知识共享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传统的科层制结构下,团队的主要职能是执行而不是领导,团队的工作由组织目标确定,团队最主要的工作是正确做事,团队层面是没有领导者。随着组织为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而出现的扁平化趋势,团队作为组织内部的结构单元在组织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团队领导问题越来越为组织管理者所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也开始聚焦在团队领导者、团队领导过程以及团队领导对于团队成功的影响上。通过领导过程来协调团队成员行为,使领导者和团队成员共同承担责任,激发成员的主动性,最终达到提高团队绩效的目的。

前沿二:团队知识共享中的“软件实现”问题。聚类18汇集了包括“设计”、“产品开发过程”、“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等15个关键词,按照td*idf算法提取的前沿术语是“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ational unified process)。统一软件开发过程是一种软件工程方法,描述了如何有效地利用商业的可靠的方法开发和部署软件,强调采用迭代和检查的方式来开发软件,整个项目开发过程由多个迭代过程组成。软件研发项目的具体工作一般是通过软件研发项目团队具体实施的,软件研发项目团队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软件项目管理的最终效果。一个软件项目管理的好坏,很大程度就体现在软件开发团队的建设和管理上。

前沿三:团队知识共享中的“专家系统”问题。聚类22汇集了包括“系统”、“团队合作”、“识别”、“知识工程”、“控制系统”等15个关键词,按照td*idf算法提取的前沿术语是“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s)。专家系统是一种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它运用知识和推理来解决只有专家才能解决的问题,它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和具体的领域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一般由知识库、推理机、解释器、综合数据库、知识获取等5个主要部分构成。专家系统已成为人工智能领域中最活跃、最受重视的领域,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专家系统以知识库中存储的知识进行推理来获得问题解决方法,能够较好的解决知识共享以及各专家系统协同工作难等问题,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一个通用的专家平台。

前沿四:团队知识共享中的“网络”问题。聚类15汇集了包括“吸收能力”、“组织学习”、“组织记忆”“控制机构”等14个关键词,按照td*idf算法提取的前沿术语是“知识创造网络”(Knowledge-creation nets)。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进行新技术、新产品或企业新能力开发的知识创造成为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为了维持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需要不断地在内部创造知识,或者从外部获取知识。知识创造是企业的一种创造新知识、吸收新知识使这种新知识贯穿于组织的整体能力中的创新活动,体现在组织的产品、服务和系统之中。知识创造是企业创新能力的体现,它来源于组织对创造性的追求,而网络有利于企业获取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创造。

前沿五:团队知识共享在“健康医学领域的应用”问题。聚类7汇集了包括“护理”、“医药”、“标杆管理”等11个关键词,按照算法提取的前沿术语是“澳大利亚”(Australia)。澳大利亚、美国及加拿大在团队知识共享的实践应用方面,走在世界的前面,其中,医学研究是国际上知识管理的主要应用领域。由于发达国家进入老年社会时间较早,老年人的家庭“护理”迫切需要传统的医院门诊制度的改变,增加社区关怀,这导致家庭护理护士的出现并成为卫生保健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家庭“护理”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来处理疼痛等疾病,因此只有在获得与医疗处理等相关的知识前提下才能进行。

前沿六:团队知识共享的“开发成熟度”问题。聚类12汇集了包括“绩效”、“决定因素”、“开放式创新”等11个关键词,按照td*idf算法提取的前沿术语是“开发过程成熟度”(Development process maturity)。21世纪是知识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转变为根据顾客的需求来调节自身行为的知识型企业,知识型企业的成员大多由知识员工构成,其运行方式主要是团队。提高团队效能是对团队及其问题进行研究的目的。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在影响团队有效性的多种因素中,团队成员知识共享程度尤其值得关注,特别是团队知识的获取和传递问题需要解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何提高团队知识管理的有效性是当前团队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2.2 知识基础——关键文献

根据理论假设,施引文献组成了研究前沿,而施引文献的引文则构成了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从概念符号的角度看,引文的本质是概念符号,是对共引网络的研究,集中关注对引文文献的本质特征以及聚类之间的关系的解释[16]。当两篇文献同时被第三篇文献引用时,就称这两篇文献存在共被引关系。两篇文献的共被引次数越高,表明文献间关系越密切,就意味着两文献的学科背景越相似。其中,作者共被引分析根据相关文献的共被引作者识别研究领域的潜在特征、文献共被引分析基于共引聚类揭示潜在知识结构的假设对参考文献的网络进行研究等分析较为突出[18]。节点设为参考文献,绘制文献共被引网络。

在团队知识共享研究的知识基础中,Polanyi M在《隐性维度》一文中最早对知识进行了分类,提出对知识可以从隐性(tacit)和显性(explicit)两个方面对知识进行划分。该研究对知识类型的尝试性划分,对后续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Szulanski G《内部粘性探索:企业内部知识转移障碍》发现企业内部转移的障碍主要是与知识相关的接收者的知识吸收能力、知识的模糊性以及接收者与知识源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检验结果发现,知识转移的障碍主要是与知识相关的因素,如接受者的吸收能力、知识的模糊不清以及知识源知识接受者的不和谐关系。Szulanski G《知识转移过程:知识粘性的探索性分析》一文提出了一个知识转移过程模型,模型可以辨别出知识转移的阶段记忆影响转移的因素。以上文献在组织知识特性、知识转移中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是团队知识共享的重要理论基础。

Cohen WM《吸收能力:基于学习与创新的新视角》对个体吸收能力的理论基础做了论证,从组织水平上影响知识吸收能力的因素做了分类,解释了组织在其成员吸收能力存在差异以及技能多样性的时候扮演的角色。Nonaka I的《组织知识创造的动态理论》和《知识创造型企业——日本企业如何实现动态创新》基于前人对知识以及企业的研究,对组织知识产生的过程、什么是知识型企业做了探讨,并对知识的分类做了准确划分,认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转换是组织知识管理的核心命题,结论通过日本企业的实例做了检验,可以说是该领域研究的经典文献。以上文献在组织知识吸收能吸、知识创造与转化以及知识网络方面的研究构成了团队知识共享的重要理论基础。

Grant RM《基于知识理论的企业》、《动态竞争环境下的繁荣:组织整合知识的能力》探索了企业整合其成员知识的机制。与以往研究相比,知识被看作是“嵌入”(residing)在个人身上的,组织的主要角色在于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创造。意义在于为组织能力、组织设计的原则以及企业纵向和横向边界提供了基础。Davenport TH《应用知识:组织如何管理其知识》考察了所有类型的组织,探究如何分析、测量和管理其知识资产。对知识产生的障碍进行了研究,着重论述了知识的编码与解码。Levitt B《组织学习》对组织学习能力的文献就行了回顾,并讨论了组织学习作为一种智力形式的限制以及可能性。以上文献在组织知识整合能力、组织学习、组织绩效方面的研究是团队知识共享的重要理论基础。

3 结语

学科前沿知识 篇8

摘要: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对Web of Science所收录的足球训练领域2002-2011年的相关文献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描述该领域近十年来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问题。结果显示:国际足球训练研究当前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年发文量基本处于一个稳步上升的趋势;Castagna C,Dvorak J,Krustrup P,Junge A等著名学者是国际足球训练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是足球训练研究领域的高产国家;高等院校是当前从事足球训练研究的主要场所;2002年至2011年这十年中国际足球训练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运动员对教练员训练和比赛理念的执行力与成绩、足球训练中力量和耐力等体能训练、足球训练和比赛中损伤及预防、训练方法与手段及负荷的可靠性四个方面。

关键词:足球训练;Citespace;关键词分析;文献共被引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1-00-00

HengYang ,421200 China中国的竞技体育在近几届奥运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群众喜闻乐见的“三大球”却出现全面溃败,特别是足球领域近几年的假赌黑等现象进一步丑化了足球运动的形象。为找出我国足球水平落后的原因,很多学者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相关学者从传统文化、训练思路、技战术水平、体能、教练员水平、运动员技战术执行力、后备人才、管理体制等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这些说明我国学者对足球相关研究日趋重视。

足球训练是影响足球水平提高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当前,国际上有关足球训练的研究现状如何?足球训练研究的热点与前沿等问题值得我们探讨。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社会中面对海量的科技文献信息,只有从整体上、宏观上掌握研究的现状和脉络才能追踪学术前沿,确定好研究的方向,找准研究的切入点。为了解足球训练领域近年来的研究现状及热点与前沿,研究采用知识图谱方法对美国科学情报所的Web of Science引文索引数据库收录的有关足球训练的文献索引资料进行科学计量分析,希望得出足球训练研究领域的前沿论题,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借鉴。

1数据来源、理论基础和研究工具

1.1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美国科学情报所(ISI)的Web of Science引文索引数据库中的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SSCI)。通过以 Thomson Reuters 的 Web of Knowledge作为检索平台,以主题为 “football training”或“soccer training”作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学科类别选择 “sport science”, 文献类型选择“article”, 语种为 “English”, 入库年份为“2002-2011”十年,下载日期为2012年12月2日,共检索到1202篇文献记录。

1.2理论基础和研究工具

科学知识图谱是显示知识发展进程与机构关系的一种图形,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种科学计量学的研究方法。[1]科学知识图谱研究是一个以科学学为基础,涉及应用数学、信息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诸多学科等交叉领域,是科学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的新发展,其基本的原理是根据其分析单位例如科学文献、文献作者、文献内关键词等诸如此类的信息之间做相似性分析以及测度。根据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可以绘制出不同类型的科学知识图谱。科学知识图谱的基本方法包括引文分析理论与方法、共被引分析理论与方法、多元统计分析与方法和词频分析方法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2]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Ⅱ可视化软件以及excel作为研究工具。CitespaceⅡ软件是由美国费城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博士于2004年开发的, 目前已经升级至 3.4.R1版本,很庆幸我们可以从http://cluster.cis.drexel.edu/~cchen/citespace网址免费下载此软件!谢谢陈超美博士的前期努力和无私奉献。

2结果与分析

2.1国际足球训练研究的现状

2.1.1国际足球训练研究的文献信息量统计

一个研究领域的发表文献的时间性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侧面反应该研究领域的研究水平与发展的趋势。通过图1,我们可以看到2002年到2011年这历时十年中,国际上有关足球训练的文章总共有1202篇。2006年以前每年的发文量在100篇以下,2006年以后每年发文量都在100篇以上,其中2010年和2011年的发文量分别为210、212篇。文章量除了2003年以及2007年的小幅度下降外,其他年份的文献量呈现出的是逐年稳步上升的势态,文献的多少与当年的国际性比赛有较大关系,文献数目的增多与各国越来越重视足球训练科研工作和高科技渗透到竞技体育密切相关,这些说明足球训练研究在国际上的开展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0卷第1期2014年2月 尹龙,等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足球训练研究现状与前沿分析No.1 2014图1国际足球训练研究领域文献增长的趋势图2.1.2国际足球训练研究论文的作者统计分析

科学研究的作者的发表文献数量以及他们被其他论文所引用的次数可以从一个角度鉴定出他们对本研究领域的贡献程度以及他们在学术方面的影响力。因此,高产作者对于这一领域的发展将作出巨大的贡献。在国际足球训练领域,本研究所采集的1202篇文献的作者共有3216人(存在合著)。本研究选取了发文量在18篇以上的作者设定为高产作者,共10人。

从表1看出Castagna C,Dvorak J,Krustrup P,Chamari K,Bahr R,Junge A的发文量都在25篇以上,他们都可以看做是足球训练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其中来自意大利罗马大学的Castagna C在2003-2011年期间发表文献35篇,主要集中在足球运动员与教练员的耐力训练方面。Dvorak J作为瑞士FIFA的医疗部主管与瑞士FIFA医学评定与研究中心的Junge A有着长期的关于足球运动员运动损伤方面的合作研究,他们也被认定为足球训练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Krustrup P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足球比赛中运动员机体的生理生化反应(疲劳模式)以及足球运动对普通人群的健康促进作用。

2.1.3国外足球训练研究的主要地区与机构状况

观察整体数据时发现在这1202篇文献中,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三个国家是足球训练研究最活跃的国家,尤其是美国共发表了322篇,达到了10年间所有文献的26.79%,具体情况见表2。引人注目的是标注为中国的文献仅有18篇,排名14位,这说明在足球训练研究领域,中国的研究水平离国际水准还有一定差距,还需更多从事足球训练研究者的努力,同时应积极争取参加此方面的国际学术会议,扩大我国学者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确立我国在足球训练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从Citespace软件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关于足球训练领域的这1202篇文献来自于1290个研究组织机构,发表论文在20篇以上本研究将其界定为高产组织机构。从表3中看出发文数量最多的是丹麦的哥本哈根大学,其发文量达到35篇,前文中提到的Krustrup P这位足球训练领域的核心作者来自此校。意大利罗马大学排在第二,共发表相关文献34篇,Castagna C作为排名第一的核心作者也是在该单位从事相关研究工作,但由于其此前发表的部分文献可能没有署名为该校,因此此处文献数量低于他的发文量。同时,也可以从统计结果观察到排名前十的组织机构中,澳大利亚的大学有两所,美国的大学也有两所,说明他们是近十年研究足球训练研究的活跃国家。此外,在这1290个研究机构中,排名前十的机构全部都是大学,这就说明了高等院校是当前从事足球训练研究的主要基地。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相关高校以及科研机构想要从事足球训练研究工作的人员指明了合作及进修的首选机构。

3国际足球训练研究领域的知识前沿与知识基础

3.1国际足球训练研究领域的知识热点与前沿

关键词是一篇文章主题的最佳体现单位,是一篇文献的核心和精华,它对于作者想表达的文献主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意义,因此高频次出现的关键词经常被文献计量学者用来预测一个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将所下载的文献题录信息输入到citespaceⅡ中,选取关键词作为分析的节点,以1年为时间分割线,阈值设置为(TOP30),运行软件9.204S得到236节点,1574条连线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如图2。

图2国际足球训练研究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2002年—2011年)关键词共现的可视化图谱中可以通过标引节点的大小和颜色来确定其关键性,节点的大小代表此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多少,其颜色代表了它是在不同年份出现的,最近的用紫色表示。

图谱中的节点大小代表了此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因此从图2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performance, soccer, football, exercise等在图谱中环的厚度都是最大的,这是因为在足球训练研究领域中它们是必不可少的主题关键词,但是有些诸如足球(football,soccer)、训练(training)、练习(exercise)、体育(sport)等主题关键词对于我们分析现代足球训练研究领域的热点及前沿意义不大,仅属于基础词汇的一类词。在以下的分析中本研究把这些基础词汇从高频关键词中剔除出来。表4将例举出除刚才所提到的基础词之外的排名前十的关键词及其中心度。

节点的中心度反应的是某一个节点在这一个网络结构中的“中心”也就是桥梁的作用,它代表着占据其他两个节点之间最短路径的能力。一个节点的中心度越高,就说明它具有能够承担起更多节点相互之间的联络能力。图2中具有较高中心度的节点一般其外圈都是紫色的,这些关键词一般都是足球训练领域的基础词,如足球、训练、运动、体育等,都是与主题及其相关的,是很多其他研究的基础。

节点的大小代表着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表4中最大的一个节点是performance(执行,绩效),其出现频次达到了280次,这就说明在足球训练中,运动员对教练员的任务布置的执行力以及在训练过程中所产生的绩效即成绩都是研究人员高度关注的重点。而且该关键词的中心度也达到了0.54,也说明了足球训练研究领域中运动员的执行力是连接各研究方向的高“媒介”作用。

排在第二和第三的关键词都是与力量相关的,strength和power,同时strength的中心性也非常的高,它们都代表着近十年来国际足球训练领域的热点问题——力量,力量素质是人类从事一切运动的最基本素质,在足球运动中当然也不能例外,力量训练是为了让足球运动员获得更好的对抗力,为在比赛过程中取得更佳的比赛成绩打下坚定的基础,因此力量成为足球训练领域的热点也就顺理成章了。

排在第四、五、六的关键词是预防(prevention) ,危险因子(risk-factors),疲劳(fatigue),伤害(injury),他们都是与足球训练过程密不可分的,足球运动属于同场对抗性项目,在各种足球比赛中,运动员的伤害事故屡见不鲜,因此怎样识别潜在的危险因子和如何找到预防过度疲劳以及伤害的方法自然就成为了足球运动训练研究的热点及前沿。

排在第八的关键词是流行病学(epidemiology),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现在国际足球训练研究领域从流行病学原理的视角出发研究足球运动员的赛季受伤机率以及受伤部位和类型及其与地区之间的关系也已经是一个研究热点问题,在本研究所采取的近十年的1202篇文献中,有77篇是与此研究内容相关的。

排在第九的关键词是可靠性(reliability),足球训练中尤其是青少年足球运动训练过程中,训练手段以及训练负荷与强度要在运动员的承受范围内,要保证运动员的健康,减少运动损伤,尽可能的延长足球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不同年龄不同级别运动员采用的训练方法与手段、负荷量与强度即可靠性也是国际足球训练研究领域的另一热点问题。

排在第十的关键词是耐力(endurance),耐力是足球运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身体素质,它对足球运动员在长时间运动过程中是否能发挥良好的技战术能力起着重要的牵制作用,因此国际足球运动训练研究领域中耐力也是一个研究热点。

突变检测算法可以用来检测一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兴趣的突然增长情况,因此本研究采用突变检测算法检测出足球训练研究领域的突变词可以更进一步确定该领域目前的研究前沿。对比表4与表5我们可以看出,除了用红色阴影标示出的足球训练研究领域的基础词汇诸如(身体练习等一系列关键词)以及重复词(如athletic injuries与sports injuries重复)外,词频突变值较高的代表研究前沿的突变专业术语中与研究热点相重合的关键词有sports injuries、epidemiology 、risk-factors 、endurance、injuries prevention达到50%的比例,而其他的突变词也多与伤害以及合理练习方面相关,所以由此可见,在足球训练研究领域,当前的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基本一致,新的研究前沿还未得到大的突破。

3.2国际足球训练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

皮尔逊(persson,1994)在《美国信息科学学会会刊》指出知识基础是由引文文献的被引文献组成的[2],因此对被引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找出高被引文献。

通过知识基础的共被引分析,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本研究领域的热点,本研究利用citespaceⅡ对国际足球训练研究领域所采集的1202篇文献进行了参考文献的共被引分析,得到一个共被引文献的知识图谱。选取参考文献作为分析的节点,以1年为时间分割线,阈值设置为(TOP30),运行软件10.485S得到188节点,1180条连线的共被引知识图谱图3。

图3国际足球训练研究引文共被引网络图谱

(2002年—2011年)表6中列出的是被引频次排在前十的足球训练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括号中的数值是该文献在web of science中列出的所有被引频次,括号外的数值是2002-2011十年内被引频次,被高度引用以及参考的文献是足球训练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也是前文中提到的足球训练研究领域中的研究热点的知识基础,在本领域中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表6国际足球训练研究领域高被引文献

突变检测算法可以用来检测一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兴趣的突然增长情况,因此本研究采用突变检测算法检测出足球训练研究领域的突变词可以更进一步确定该领域目前的研究前沿。对比表4与表5我们可以看出,除了用红色阴影标示出的足球训练研究领域的基础词汇诸如(身体练习等一系列关键词)以及重复词(如athletic injuries与sports injuries重复)外,词频突变值较高的代表研究前沿的突变专业术语中与研究热点相重合的关键词有sports injuries、epidemiology 、risk-factors 、endurance、injuries prevention达到50%的比例,而其他的突变词也多与伤害以及合理练习方面相关,所以由此可见,在足球训练研究领域,当前的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基本一致,新的研究前沿还未得到大的突破。

3.2国际足球训练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

皮尔逊(persson,1994)在《美国信息科学学会会刊》指出知识基础是由引文文献的被引文献组成的[2],因此对被引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找出高被引文献。

通过知识基础的共被引分析,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本研究领域的热点,本研究利用citespaceⅡ对国际足球训练研究领域所采集的1202篇文献进行了参考文献的共被引分析,得到一个共被引文献的知识图谱。选取参考文献作为分析的节点,以1年为时间分割线,阈值设置为(TOP30),运行软件10.485S得到188节点,1180条连线的共被引知识图谱图3。

图3国际足球训练研究引文共被引网络图谱

上一篇:农业推广策略下一篇:过年祝福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