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实习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实习(共8篇)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实习 篇1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我们对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掌握了关于工程地质与土力学中的基本知识,但是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情况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为了更好点的认识地质现象,加深对其了解,我们08级土木工程专业在六月三号在刘传孝老师的带领下开始我们的地质实习。地质实习报告

一、地质实习的目的

1、学会对岩石的肉眼判别

2、了解馒头山沉积岩的每一层的岩石组成及其颜色、厚度等

3、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4、用地质罗盘测量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

5、掌握褶皱的基本知识和判断背斜、向斜的能力

6、现场认识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

二、地质实习的过程

我们的实习分为两天,六月三号实习地点是长清张夏镇满寿山和灵岩寺,实习项目是满寿山的岩层构成和滑坡、断层现象,六月四号的实习地点是苏庄,实习项目是背斜构造和地质罗盘的实习,六月四号下午我们结束地质实习,返回学校。

三、实习的内容

1、认识满寿山的岩层

馒头山,海拔408米,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当地老百姓习惯称此山为“馍馍山”、“满寿山”,或者高雅的称为”曼寿山”。xx年,馒头山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当

年又被列入省级地质自然遗迹保护区。馒头组主要由紫红色、黄绿色等杂色页岩及泥质、白云质灰岩组成。底部不整合于泰山杂岩的肉红色片麻状花岗岩之上。下部灰岩中含磁石结核和条带,上部页岩中具微细水平层理,中部页岩含有三叶虫化石~中华莱德利基虫。厚度119米。

在开始实习前,刘老师将此次实习分为三组-馒头组、毛庄组、徐庄组。

一、馒头组

第一层是由页岩组成,厚约两米,岩层呈现黄绿色,局部呈现灰色,风化程度非常的严重,裂隙发育大,我们在工程中应尽量避开

第二层是由石灰岩组成,该层岩石深入山体,厚约四米,岩石呈灰绿色,此处的裂隙极有可能发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应注意勘探。

第三层是页岩,厚约八米,岩石呈现黄绿色,局部呈现褐色

第四层是由页岩组成,厚约十三

米,颜色显紫色

第五层是由石灰岩组成,厚度约六米,颜色呈现土黄色,裂隙发育轻微,有利于工程实施,第六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四米,颜色呈现黄绿色。

第七层是由石灰岩组成,厚度约两米,颜色呈现绿色,空隙发育,石灰岩表面覆盖物为填充在裂隙中的杂质。

第八层为页岩,厚度约七米,颜色为紫红色风化程度比较大

第九层为石灰岩,厚度约两米,颜色为灰白色,纵向裂隙发育比较大,但是横向裂隙发育小,前度较高。

第十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五米,颜色呈鲜红色,由于该层位于山顶,所以此处岩石风化严重。地质实习报告

二、毛庄组

第一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四米,颜色为紫红色,页岩中含有云母

第二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为十三米,颜色呈现紫红色

第三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为四米,颜色为紫红色,由于该处地势高以及各种外力因素,使得该岩层水土流失严重,表面基本无植被覆盖

第四层:灰色鲕状石灰岩,厚零点八米。

第五层:灰色石灰岩,厚零点二米。

第六层:灰色鲕状石灰岩,厚零点三米。

二、徐庄组

由于徐庄组地势陡峭,我们不能继续前行,所以未能近距离观察徐庄组的岩层组成。

2、认识滑坡与断层

下午我们到达灵岩寺附近,开始下午的实习,主要是认识滑坡,断层以及一块花岗岩。

首先老师将我们带到实习地点,指着远处的山体让我们找出断层的上盘,下盘,断层线,断层面以及滑坡体,然后详细讲解了该处滑坡和短层,在山路的一边同学们边听边记,最后老师带我

们去看了一块花岗頒岩,三号的实习结束,3、认识苏庄断层

六月四号,我们开始了第二天实习,首先是一处断层,这处断层比昨天的更有价值与意义,因为该处断层断距小,我们能看的很清楚上盘,下盘等,而且该处断层低。加深了对断层的认识。

4、地质罗盘的实习及背斜的判定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实习 篇2

一、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

1. 教学思想。

强调理论与实践以及地质与工程的紧密结合, 采用启发式、参与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方法, 以野外实践教学为主导, 以课堂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实证为主线, 让非地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较好地掌握相关工程地质知识, 提高学生野外动手能力、实践分析能力, 形成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 锻炼野外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 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 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可以概括: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地质与工程相结合; (3) 自然与人文相结合; (4) 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 (5) 教学与育人相结合。

二、专业知识传授方式

1. 启发式教学。

以往教学大多以教师为中心, 由教师介绍实习路线, 介绍可能遇到的地质现象和地质问题, 对于学生而言, 整个过程过于直白, 缺乏铺垫。针对以上问题, 引入和推广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野外实习之前, 在课堂教学中, 采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实习地区的气象、水文、地质构造、地层、地质历史等自然地质条件, 利用卫星图介绍野外实习的地形、地貌以及自然地理概况。复习和补充相关的基础地质和不良地质知识。在事前的课堂教学中更多是提出问题而不是给出答案, 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在杭州这样的地质条件下, 工程建设中可能存在哪些工程地质问题。

2. 参与式教学。

以往的教学中, 在地质现象野外认识部分, 往往是教师为主, 学生为辅, 到了地质点, 教师直接讲授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同学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缺乏主动参与和思考过程。针对以上问题, 引入参与式的教学方式。以小组为单位, 由同学根据教科书地质背景资料分析区域的主构造方向, 根据地质图自己设计野外穿越法和追索法工作路线, 选定路线后向指导教师汇报, 教师根据路线附近路途情况给出优化建议。在完成外业工作后, 各小组分工协作完成汇报投影, 介绍自己的心得和经验教训, 此汇报也作为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3. 讨论式教学。

以往教学中, 在地质与工程结合部分, 往往是教师为主, 学生为辅, 到了工程点, 老师直接给出结论, 讲采用某种工程形式的依据和必要性, 同学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缺乏主动思考。针对以上问题, 引入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对于实习路线中遇到的工程问题, 在路堑和隧道的比选、稳定边坡的支挡结构等部分, 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提出概念性的工程处理措施并进行合理性的论证。

4. 探究式教学。

以往的内业工作, 主要是学生根据野外工作绘制地质图件, 缺乏和工程结合工作, 往往是认识了地质, 忘记了工程。针对以上问题, 引入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在学生独立完成野外地质图切剖面和节理玫瑰花图等内业工作的基础上, 教师进行现场答疑, 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意向, 完成虚拟的路堑、桥梁、隧道等的选址、初步设计的工程地质分析工作。

5. 案例式教学。

以往的实习教学完全依赖于教科书, 许多内容仍为工程地质学中的文字和图片, 不够生动形象。针对以上问题, 可引入案例式的教学方式。对于火山、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不良地质作用进行形象的案例教学, 选用国内外知名单位拍摄的现场录像, 在视觉上对学生形成冲击, 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学生能力培养

1. 综合业务能力培养。

(1) 通过课堂启发式教学, 开阔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教师有关地质及地质与工程结合的课堂教学, 扩展学生视野, 拓展和强化学生在基础地质、不良地质等与工程建设密切相关的知识, 培养学生在短时间掌握大量知识的学习能力; (2) 通过地质工具运用的现场教学, 培养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有些同学比较擅长课堂学习和闭卷考试, 但实际动手能力较差, 出现高分低能现象。通过教师野外的演示、手把手的指导以及对学生现场操作方式的规范和纠正, 培养学生野外地质实习中的动手能力。有些同学能在较短时间较好掌握地质仪器的运用, 有些同学则反应较慢, 通过专门的现场教学, 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辅助, 使每个同学都能熟练操作, 原理清楚, 可有效提高其野外地质实习中的实践动手能力; (3) 通过参与式教学与案例设计, 培养学生思辨与创新能力。以往的野外教学考核更多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教师传授的知识, 而这些考核更侧重于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学习能力, 无法充分反映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参与式教学设计穿越法和追索法路线, 通过虚拟工程的选址和初步设计, 可有效地调动同学们查阅资料, 明晰概念, 确定流程的积极性, 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辨意识与创新能力; (4) 通过野外路线讨论式教学,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学在学习工程地质学之后, 对于大部分地质现象以及地质与工程的结合都有清晰概念, 岩石和矿物也在实验教学中有所认识, 但野外岩矿与标本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书本知识中的地质构造和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要较好地掌握工程地质知识必须要通过实践教学途径。在实践教学中, 同学们经常感叹于自然界地质体的丰富多彩和多变, 能够主动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在野外碰到相关问题时, 也能在所学理论知识内寻找答案, 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5) 通过实习环境的磨练, 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和互相扶助的能力。由于野外教学每天要有4~6小时的野外工作, 要进行长途跋涉, 体质较差和意志薄弱的同学经常会走在后面, 通过教师、同学的交流与合作, 鼓励大家互相扶助, 团结协作, 不怕吃苦, 经常有同学主动为体质弱同学背包, 将自己的水让给其他同学喝, 同学掉队时及时提供帮助, 走在危险地段互相提醒等, 有效地培养同学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和互相扶助的能力; (6) 通过实习操作中的分工与合作, 锻炼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野外地质实习中, 每个大组都要划分为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男女搭配, 指定大组长和小组长。给一些没有担任过班干部的同学以锻炼机会, 担任组长, 锻炼其组织、协调能力;同时, 教师在各小组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 各小组野外工程完成后, 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 对于不想和不善于和别人合作的同学进行帮助。实习结束后, 能够有效增强同学们的自我定位能力以及分工合作能力; (7) 通过杭州历史与山水地貌的介绍, 培养学生对人文社科的兴趣。杭州是一座历史名城, 很多地质现象以及山水地貌都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比如飞来峰向斜联络着飞来峰、灵隐寺的传说;栖霞岭断层附近就有岳王庙、牛皋墓;玉皇山线路穿越八卦田;葛岭、宝石山上有初阳台、宝淑塔;钱塘江线路有钱塘江大桥、六和塔等, 在野外地质教学中, 适度穿插山水人文的教学, 可以使学生切身体验杭州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环境, 培养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

2. 人格养成。

(1) 通过实践教学, 培养刻苦钻研精神。通过实践教学, 让同学认识到光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要想掌握一门专业技能, 必须经过从理论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要经过刻苦努力和钻研, 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经过教师的总结和指点, 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刻苦钻研精神。 (2) 通过实习磨练, 培养吃苦敬业精神。杭州地质实习一般安排在每年的7~8月, 气温一般都在38摄氏度以上, 有时达到40摄氏度, 同学每天野外实习时间是4~6小时, 除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外, 还要进行野外的描述、记录和测量, 有同学在日记里写他 (她) 能走下来就已经是奇迹了, 通过严酷自然环境的磨练, 学生普遍感到自己成长了, 成熟了, 在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下, 通过实习的磨练, 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敬业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 (3) 通过实习合作,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同学在野外练习要划分为小组, 进行分工合作, 同学们不但在实习团队中互相适应、彼此配合, 实现高效工作, 还在实习中加深了友谊, 学习怎么去关爱别人和被别人关爱。集体感较差的同学也能有效提高团队意识和责任心, 增强集体意识和责任感。

合理定位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联系, 合理定位现场讲授与同学自己认知和操作的关系, 重点突出实践教学中野外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形成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与案例式教学方法,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同学主动学习并能理论结合实际, 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 让土木、交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较好地掌握工程地质知识, 提高学生野外动手能力、实践分析能力, 形成严谨、敬业、团结、互助、友爱、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 形成地质实践教学科学、合理、先进、实用、人性化的实践教学方法。

摘要:针对土木、交通、水利工程等非地质专业工程地质实习更侧重于地质与工程结合的需求, 从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专业知识传授方式、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人格养成等方面对非地质专业工程地质实习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野外实习教学中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探究式和案例式的教学方法, 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人格养成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工程地质实习,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专业知识传授方式,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陈能松, 王勤燕, 刘嵘, 等.野外实习教学中融入科研元素来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J].中国地质教育, 2009, (2) :119-122.

[2]曹文融, 高远.美国南加州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野外地质实习感受[J].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 :53-56.

[3]钱建平, 冯佐海, 张桂林, 等.基础地质教育阶段的“兴趣驱动—实践贯通—强化能力”教学模式的实施及效果[J].中国地质教育, 2008, (3) :90-95.

对油田地质实习的思考和认识 篇3

一、让学生尽快熟悉钻采设备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大学生油田地质实习教学所涉及到的采油设备非常多,如游梁式抽油机、皮带式抽油机、螺杆泵、电潜泵等采油设备。这些设备虽然在性能、结构、工艺上各有优缺点,但根据不同的条件选用,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例如游梁式抽油机,以其安装方便、调试简单、使用可靠、应用灵活而在大多数的采油井上使用。另外,还有各种注水设备、输油管线及设备、井下作业及井下管柱。在课堂教学中,大学生很难接触到这些设备的现场选用原因和应用情况的反馈,如果任课老师不熟悉,有的甚至自己都没见过,就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因此,让大学生熟悉钻采设备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很大的补充,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习组织过程中,不仅要尽量安排大学生熟悉各种设备的原理、工作流程,还必须保证人身安全与生产安全。

二、让学生体验真正的油田生活

据调查,参加油田地质实习的大学生绝大部分都将去油田工作,他们对熟悉油田生活抱有很大的期望,具有很高的兴趣。如果把学生安排到一个艰苦的环境中,让他们体验真正的油田生活,其感受又将如何呢? 现场实习与课堂教学是完全不同的。第一,安排实习的工作地点经常变化,与住宿地点都有较长的路程,除较远的工作地点安排汽车接送外,同学们大多数时候都要走几公里路才能到达工作地点,特别是跟随采油工去巡井的学生,还得背着仪表和管钳,特别辛苦。第二,虽然安排了专门的食堂,仅提供早餐和晚餐,但过时不候; 中餐安排盒饭或就近由采油队提供简便的餐饮,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第三,学生要接受工作环境的考验,实习时间为开学头四周,天气正冷,遇到下雨,全身被浇个透,还必须完成实习任务,接受“三老四严”教育,即对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 “三老四严”是油田企业文化融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最基本、最典型、最生动的概括和总结,它是无法在书本中学到的。事后大多数同学说,大学四年,最难忘的就是这一段时间。

三、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2007 年初,江汉采油厂成为长江大学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基地建设成为实习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近两年来,江汉采油厂对原有用于职工培训的采油工具实习基地、采油井口实习中心、采油集输系统实习基地都有所投入,对教学条件、用水、用电及其他教学、生活设施进行了改造,同时加紧对新的实习基地的建设,这些实习基地全部对大学生开放。为了取得最好的实习教学效果,江汉采油厂按学校的要求选派了有丰富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技术人员负责教学工作,教学内容包括采油工艺、采油地质、采油动态分析、钻井地质、油气集输工艺等。我们还将采油厂自导自拍的8集采油技术系列电视教学片用于大学生的实习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了保证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油田生产安全,我们还安排专人负责采油井场、集输油站、联合站、作业井井场的安全教育与安全监督。

四、实习教学方法探讨

(1)实习教学应结合生产任务。油田生产任务繁重,經济指标深入到油田生产的各个方面,如何将大学生的实习行为纳入到油田生产管理中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对采油厂或学校来说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对于资源勘查专业高年级大学生来说,油田地质实习完全可以向本专业相关的市场靠拢,教和学完全可以放到经济建设的行为中,带着工程任务进行实习,让师生们的利益与实习密切相关。如果工地就是课堂,劳动就是学习,大学生在油田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还练就一身不怕吃苦的本领,生产任务结束后还能获得一份较满意的收入,这种干、教、学相互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一定会受到师生们的欢迎,同时也会受到油田的欢迎。

(2)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油田地质条件复杂,对参加实习的学生来讲,要完成实习任务是有一定难度的,除了对地质问题、采油工艺有必要的认识之外,很大一部分就是对地质思维的领悟。在油田动态分析教学环节中,刚开始时,同学们总是普遍反映迷雾一片,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随着认识的深入往往迷雾逐渐被拨开,对地下地质现象有了基本的了解,同学们的地质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这种提高是实习的主要目的。大学生的工作能力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提高中得到了质的飞跃。如果在实习过程中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相信将取得更好的实习效果。现阶段的现场教学采取了以油田技术人员言传身教为主,学校专业教师理论解析为辅的办法,教学过程还没有真正全面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实习教学整体效果有待提高。

(3)在地质实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地质实习中应该明确观察的目的,引导学生定向观察,如果教师不强调每次路线的目的,学生很容易变成看热闹,每条路线上观察的目的点明了,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到主要问题上来,取得较理想的效果。指导学生重点观察,不同的地质现象需要观察的重点不同。因此,每条观察路线,我们都注意训练学生掌握重点观察的能力。学生在明确了观察目的以后,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就可根据认识不同地质现象的关键所在,分析和认识不同的地质现象。

五、结论

野外地质实习是一个丰富且生动的课堂,对于一名石油专业的学生是很重要的,因此探究高校的石油地质实习的新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张光明.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0(2)

[2]案光忠 冯秀丽,野外地质实习中的启发式教学[J],中国地质教育,2002

作者简介: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篇4

实习时间: 2011年 12月25日 实习地点: 南京地质博物馆 学生姓名: 卢方书 学 号: 100630318 专业班级: 10级港航专业3班 所在院系: 水利工程系

完成时间: 2011年 12月30日

一、实习目的

对我们专业所包含的学科进行针对性的参观实习,可以增加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培养专业学习兴趣,树立专业信心,初步树立专业学习思路和目标,为专业学习做好准备。

二、实习内容

㈠、介绍

南京地质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位于南京市珠江路700号,是我国近现代历史上最悠久的博物馆之一,迄今已有74年历史,其前身是成立于1913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农商部地质调查所的地质矿产陈列室,是中国近现代成立最早的地质专业博物馆。2004年开始,江苏省政府投资1.68亿元,由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实施南京地质博物馆改造、扩建工程。2006年10月和2009年12月,南京地质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先后完工,正式对外开放,近百年历史的老馆焕发出崭新的面貌。新馆建成于2010年,是一幢现代风格的四层建筑物,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外墙为浅灰色调,整体建筑风格与老馆交相辉映。

㈡、参观实习

一走进珠江路700号北大门,迎面是一棵经历了70多年风雨的高大雪松,这棵雪松已被列为南京市名树古木。雪松背后的红色建筑就是遐尔闻名的南京地质博物馆老馆。那是一幢具有德式风格的红色3层建筑物,是原中央地质调查所旧址。

博物馆门外摆放着几块大型矿物与古生物标本:有号称全国第二大的来自江苏东海的巨大水晶单晶体、溧水的天青石(锶矿石)、汤山震旦角石等大型标本,成为南京地质博物馆的一个特色。大门左侧墙面上挂着“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国土资源部科普基地”的铜牌,以及“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的牌子。该馆也是南京市科技教育基地、南京市中小学课外科技教育基地、南京市社区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国际旅游定点单位。

新馆设《恐龙世界》、《行星地球》、《生命演化》三大展区以及精品展示厅、科学报告厅等。恐龙世界展厅,贯通2-4层、模拟中生代场景的巨大展示空间,陈列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亚洲最大的恐龙——炳灵大夏巨龙,它身高 8 米、体长 28 米的装架模型与其真骨化石同时展出;首次装架展出了杨钟健先生在国内首次发现的3具恐龙真骨化石;还配有恐龙影院、模型互动、恐龙常识介绍与知识查询展区。行星地球展厅,通过实物标本、仿真场景、模型、视频、图板等手段,揭示了宇宙和恒星的起源与演化、太阳系的形成、地球的诞生与运动、矿物和岩石等自然奇观。使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们有效的把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和身临其境的感觉切实的联系到一起,使我们在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内 容得到了升华和提高。生命演化展厅,采用丰富的实物标本陈列,逼真的模拟场景展示、演化长廊表现等形式,展现生物进化与演变、生命发展历程、人类之旅等。我们可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生命的诞生、演化的曲折经历,了解生命进化由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老馆设置了《地学摇篮》《中国石文化》《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4 个展厅。一层的地学摇篮展厅形象、直观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地质学思想和中国近现代地质科学发展历程的展览。它展现了原中央地质调查所的诞生、成长和取得的卓越贡献,重点介绍了新中国48位两院地学院士的风采:他们是近现代中国地质科学研究发展历程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为中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书写了辉煌的篇章。《地 学摇篮》展厅也是国内唯一的再现原中央地质调查所发展历史的展厅。二层的中国石文化展厅,观众可以领略源远流长的中国石文化历史,感悟到“石人合一”的无我境界,其中宝玉石文化、文房石文化、园林和观赏石文化,陈设形式新颖独特、展品内涵丰富。我们不仅了解到这些石的构成的特别之处,同时知道了石的通灵特点,以及各种宝石和女生最感兴趣的星座之间的关系,使参观的趣味性得到提高。三层的矿产资源展厅布设了世界矿产资源、中国矿产资源、江苏省矿产资源、中国古代采矿技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几个展区。采用互动形式展示了世界、中国、江苏的矿产资源分布。用先进的真人幻像技术和实景模型生动再现了古代铜矿开采场景,使观众不得不惊叹于古人的聪明才智。地质环境展厅主要展示和演示地质灾害与防治、矿山环境与治理、保护地质遗迹等内容。观众可以 身临其境地感受地震爆发时的振荡、海啸、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时人类的无助,还可了解到灾害发生的根源、预防及治理等专业知识。参观了这个展厅使我想到,如果较多的人对抗震防震措施有所了解,也许对于地质灾害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可以有很大程度的减轻。

同时,我还在博物馆中发现一些“镇馆之宝”,现一一列举出来。有数量丰富,种类齐全的周口店哺乳动物化石群标本古人类活动遗物标本,有在国内同类型博物馆中独树一帜的北京直立人头盖骨化石第一手模型,有首次装架展出的恐龙真骨化石,有江苏特产----长形恐龙蛋化石,有原汁原味木化石,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巨型水晶晶体,有富有科学意义的“四极石”,有海蓝宝石原岩,有身价不菲的闪锌矿,更有历史珍品---中央地质调查所地质矿产陈列馆图书馆落成典礼照片原件等。

三、实习体会

在我们参观南京地质博物馆的过程中,我们的心情是无比激动的,因为南京地质博物馆里的岩石和矿物琳琅满目地陈列在展柜里,有关地球科学的图画也挂满了墙。这里的岩石和矿物在日常生活中大多的是从未见过的,只见于书本上介绍,自然也没有那种感性的认识。这里有常见岩石,如花岗岩、玄武岩、石灰岩、片麻岩、辉绿岩、混合岩、大理岩等。也有常见的矿物,如石英、萤石、长石、刚玉和云母等。我们一边仔细观察这些矿物和岩石的颜色和形状,一边听讲解员和老师讲解关于这些矿物和岩石的结构 和构造,以及他们的工程地质评价.不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新馆最后一个展厅的男性后代的头盖骨,它是世界上仅存的三个头盖骨之一,它们分别存在于大英博物馆,天津地质博物馆和南京地质博物馆。还有比较吸引人的就是溶洞,它以生动逼真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走在溶洞里,不仅是地上景观和地下景观能够一目了然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体会到它直接的形态,并且人身在其中,可以听到溶洞中滴答滴答的水滴声。可见,南京地质博物馆不论是从文化底蕴上看还是从先进性来看都是极其适合我们专业学生参观学习的地方,通过这次实习不仅巩固了我们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将理论具体生动的展现在 我们的眼前,然后再回归到理论上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现场分析判断的能力。在老师和讲解员的介绍下,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到矿物和岩石的形成过程,结构,产状等,初步建立对某一种岩石 的工程地质评价。为期半天的工程地质实习很快便落下了帷幕,但这次地质实习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却是极为深刻的,在实习过程,从理论到实际,再从实际回归到理论上来,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上来,再从观察到的实际对比理论,分析其中的异同,知识得到了运用、加深和巩固,这是我们实习的主要目的。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实习 篇5

一、实习交通位置(附图.......................................................................2

二、实习路线........................................................................................3

三、实习任务要求、人员组成、实习时间及任务的完成情况...............................3(一实习任务要求..........................................................................3(二人员组成...............................................................................4(三实习时间...............................................................................4(四任务完成情况..........................................................................4第一章 地 层.........................................................................................5 1.1太古界(Ar..................................................................................5 1.2元古界(Pt...................................................................................6 1.3古生界(Ph..................................................................................7 1.3.1寒武系(∈..........................................................................8 1.3.1.1下统.............................................................................8 1.3.1.2中统.............................................................................8 1.3.1.3上统.............................................................................8 1.3.2奥陶系(O...........................................................................8 1.3.3石炭系(C...........................................................................9 1.3.3.1中统 :本溪组(C 2b...........................................................9 1.3.3.2上统 :太原组(C 3t..........................................................9 1.4二叠系(P....................................................................................9 1.4.1下统 山西组(11P s................................................................9 1.4.2下统 下石盒子组(21P x.........................................................10 1.4.3上统 上石盒子组(12P

sh.......................................................10 1.5新生界(Kz................................................................................11第二章 构 造...........................................................................................12 2.1褶皱............................................................................................13 2.2节理............................................................................................13 2.2.1张节理的描述........................................................................14 2.2.2剪节理的描述........................................................................14 2.3断层............................................................................................14 2.4沁阳地堑......................................................................................15第三章 地质作用.......................................................................................18 3.1地壳运动......................................................................................18 3.2变质作用......................................................................................19 3.3岩浆作用......................................................................................20 3.4外力地质作用.................................................................................20第四章 矿 产..........................................................................................22第五章 结束语..........................................................................................24目 录

前 言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采矿 2010级在《矿山地质学》理论课结束后,进 行地质认识实习。实习区位于太行山区,东起辉县市,西至济源市。

一、实习交通位置(附图

实习区有焦(作柳(州铁路、焦太(原铁路,矿区内有安阳城 至冯营铁路专用线在待王车站与国铁接轨,构成该矿运输动脉。公路:有 焦辉、焦新、焦洛、焦济与焦郑公路,此外,已建成的焦郑、焦晋、焦济 与焦温高速分别与京珠、晋太及连霍高速连通,基本实现了以焦作市为中 心通往周边市县及国道的高速公路网络,交通十分便利,见下图。

二、实习路线

路线一:辉县上八里太古代、元古代及寒武纪地质路线

由市区沿焦(作辉(县公路经辉县上八里镇至鸭口村北辉(县陵(川 公路边 路线二:中站区龙洞乡刘庄奥陶纪、石炭纪含二叠纪矿产及构造地质路线 由市区沿焦作至刘庄公路到刘庄村

路线三:沁阳常平二叠纪含煤地层、地堑路线

由市区沿焦作克井公路经沁阳山王庄转秦阳晋城公路至常平南约 2km 公路边 路线四:济源下冶二叠纪含煤地层路线

焦作市到济源市下冶镇

三、实习任务要求、人员组成、实习时间及任务的完成情况

(一实习任务要求

1.认识实习区常见的矿物和岩石,学会区分三大类岩石。2.认识实习区地层剖面,了解地层划分,对比方法,熟悉地层时代。3.认识实习区地质构造(褶皱、节理、断层学会识别方法。4.认识实习区的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结果。5.学会使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断层产状。6.学会做标准的野外地质记录。7.编写实习报告。(二人员组成

朱乾坤、张海洋、张鹏伟、赵松涛(三实习时间

2012年 6月 18日到 2012年 6月 21日(四任务完成情况

2012年 6月 21日星期四完成野外实习, 2012年 6月 23日星期六完成实习报告编制。

第一章 地 层

区域内出露与发育的地层由老到新主要有:太古界变质岩系、元古界震旦系、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新生界第三~第四系,其中,二 叠系下统,为区内主要含煤地层。

【分述】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再细到系、组新生界

古生界为地球上首次大量出现生物的时期,距今约 7.5亿年到 2.3亿年前, 主要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在焦作地区因为 地层遭到侵蚀, 缺失了全部的志留系和泥盆系。其中寒武系和奥陶系为整合接触;奥陶系和石炭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石炭系和二叠系为整合接触。

1.1太古界(Ar 辉县市上八里乡鸭口盘山公路沿途的太古界可见底层为赞皇群(Arz ,所观 察到的地质现象为: 在盘山公路边可以看到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花岗片麻岩、混 合岩及小型岩脉或岩墙侵入岩体。

(1 黑云斜长片麻岩呈黑褐色及黄褐色,鳞片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 矿物成分主要为斜长石、黑云母和石英。斜长石占 55%左右,灰白色,玻璃光泽, 风化后呈土状光泽,黑云母占 15%~25%左右,呈片状。石英占 15%~25%左右, 油脂光泽;(2角闪斜长片麻岩呈暗绿色及灰黑色,纤维状、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 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斜长石、角闪石和石英。角闪石占 50%~60%左右,呈柱状

或粒状,斜长石占 20%~30%左右,灰白色,玻璃光泽,风化后呈土状光泽。石英 占 5%~10%左右,油脂光泽;(3花岗片麻岩(肉红色 ,其矿物成分主要是正长石、石英、黑云母、粒 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

混合岩 由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岩石。它是变质岩和岩浆岩之间的过渡岩 类,混合岩的矿物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定向排列。

在盘山公路观察到的混合岩:含有一定数量近于平行的浅色长石英质或花岗 质脉状体的混合岩, 多呈厚度不等的层状特征特征, 围岩中大量的侵入体(脉状、条带状与围岩组合在一起形成岩石,围岩称为基体,侵入岩称为脉体,主要有 石英脉和长石英质岩脉。岩浆沿着与岩层层面垂直或斜交的断面侵入,形成了规 模较大, 似墙状的

岩体, 称为岩墙。构成岩脉和岩浆的岩浆岩从酸性到基性都有。变质岩 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是组成地壳的主要岩石类型之一。先期形 成的岩石在地壳中受高温、高压及外来物质深入的影响下,引起其化学成分和矿 物成分、结构、构造的改变,而形成的新岩石,称为变质岩。变质岩的主要特征 是这类岩石大多数具有结晶结构、定向构造(如片理、片麻理等和由变质作用 形成的特征变质矿物。

1.2元古界(Pt 在辉县上八里镇盘山公路前进方向右侧可以看到元古界云梦山组的岩性组 成和地层不整合接触现象。云梦山组其下部颜色为红色、紫红色变质石英砂岩, 上部颜色为浅色的厚层状结构。以石英为主(大于 90% ,硅质、铁质胶结,层理

明显, 大部分为中粗粒的结构, 层面上有波痕和泥质龟裂纹, 多形成陡峭的悬崖。该地区的石英砂岩的厚度比较大,达到 100m 以上。

云梦山组与赞皇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其证据是:(1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呈一定角度斜交;(2上下两套地层岩石变质程度差异较大;(3震旦系底部有底砾岩存在;(4两套地层之间有缺失地层。1.3古生界(Ph 古生界为地球上首次大量出现生物的时期,距今约 7.5亿年到 2.3亿年前, 主要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在焦作地区因为 地层遭到侵蚀, 缺失了全部的志留系和泥盆系。其中寒武系和奥陶系为整合接触;奥陶系和石炭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石炭系和二叠系为整合接触。

1.3.1.1下统 主要为灰黄色的钙质页岩,紫红色的钙质泥岩及薄层石灰岩。主要 为粘土类矿物,有一定的方解石。由于页岩、泥质灰岩抗风化能力弱,容易风化 破碎。地貌上常为低山丘陵。

1.3.1.2中统 主要为青灰色的石灰岩,呈厚层状,常有鲕状结构和豆粒结构,地 形上构常为陡坎地形。

1.3.1.3上统 白云质灰岩,风化面呈灰黑色或深灰色,新鲜面呈灰色,与奥陶系 石灰岩正好相反。厚层状,矿物成分有方解石和白云石,以方解石为主。当方解 石含量大于 90%是石灰岩;当方解石含量大于 75%时, 白云石含量大于 20%时 ,为 含白云质石灰岩,当方解石含量大于 50%时,叫白云质灰岩,白云石大于 50%时, 叫钙质白云岩。在野外判断时可以用稀盐酸来检验,反应剧烈的是石灰岩,反应 缓慢的叫白云岩。结构为隐晶质向显晶质过渡, 典型的特征为风化面上有淋滤沟, 又称披麻状结构或刀砍纹。撞击时冒白烟,且有臭味。可以作为冶金熔剂。1.3.2奥陶系(O 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 主要为青色、青灰色的石灰岩, 以及方解石(主 要矿物成分为碳酸钙为主,质纯,性脆,呈厚层状。层面上能够看到白色的方 解石脉的充填,其风化面上由于受到风化故颜色较浅,新鲜面的颜色较深。

1.3.3.1中统 :本溪组(C 2b 本溪组的岩性组成,主要是粘土岩、铁质岩、铝质岩、砂质岩。下部为紫红 色的、褐红色的铁矿层,称为山西式铁矿,中部或中上部为灰色或青灰色的铝土 质泥岩或铝土矿。当铝的含量大于 40%,铝硅比大于 2:1时为铝土矿,否则为铝 土质粘土;上部为灰白色薄层状的粘土岩,高岭石含量高时可以作为耐火材料的 原料。本溪组的厚度为 0~20m 左右,一般为 8~10m ,沉积时基底不平行成鸡窝 状或串珠状的赋存状。

1.3.3.2上统 :太原组(C 3t 为灰黑色的中厚层状、厚层状的石灰岩,单层厚度比较薄(与奥陶纪石灰岩 的相比较 , 有 8层左右, 从上到下依次为 L 1~L 8,石灰岩中含有黑色的燧石结核

或燧石层,石灰岩中有化石(珊瑚化石、腕足类化石等 ,太原组中含有煤层, 薄煤层,焦作仅有两层可采煤层一 2和一 51.4二叠系(P 煤,石灰岩常构成煤层顶板,其底板由 深灰色的或黑色的薄层状泥岩组成。1.4.1下统 山西组(11P s 山西组的岩层性质为灰色的砂质岩、泥质岩和深黑色、灰黑色的薄层泥岩, 该组下部含主要煤层为二 1煤,又称为大煤,平均厚度在 6m 左右,以中厚煤层为

主,是焦作地区的主要开采煤层。顶板为砂岩,其表面富含白云母,又称为大占 砂岩,在焦作地区,大占砂岩不是很明显。在钻井勘探中,遇到大占砂岩,就预 示着将要接近煤层。

1.4.2下统 下石盒子组(21P x 其岩性特征为:主要由黄绿色、灰色砂岩 及泥岩组成,偶夹紫红色团块状泥岩,厚 2~140m,平均 80m, 本组以底部砂锅窑 砂岩(21S 与山西组分界。底部为灰白色、浅灰色厚层状含砾风化面呈灰黄色的 中粒砂岩,俗称“砂锅窑砂岩 ”,厚 0.5~9.3m ,平均 6.0m, 是本组与山西组分界 的主要标志。下部为浅灰色、灰色泥岩、铝土质泥岩及铝土岩,具紫斑,局部含 有鲕粒;中部为青灰色细长石

英砂岩,含海绿石,其间夹青灰色铝质泥岩及黑色 泥岩,上部由浅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和薄层状细砂岩及粉砂岩组成,与下伏山西 组呈整合接触。

下石盒子组的三、四、五煤段和上石盒子组的六、七、八煤段均形成于向浅 水海湾进积的复合三角洲沉积体系,在小规模海平面升降的影响下,使三角洲各 种亚环境向海、陆方向进行了多次交替演变。在上三角洲平原和靠分流河道的部 位,煤层变薄甚至尖灭,整体厚度不稳定、变化大,仅局部可采,全硫量低,一 般小于 0.5%~1.0%,而灰分产率则一般大于 25%~30%。在下三角洲平原分流间 湾充填淤平演化的泥炭沼泽环境中形成的煤层较厚,较稳定。此地层在焦作地区 不含煤或煤层为不可采煤层。

1.4.3上统 上石盒子组(12P sh 其岩性特征为:主要由黄、黄绿色、浅灰色的砂岩及泥岩组成,厚 0~200m ,平均 50m。该组遭受剥蚀严重,出露不 全,与下伏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

上石盒子组的七段煤形成于小规模海平面上升阶段的下三角洲平原或三角 洲边缘海湾的环境中。煤层分布范围较广、层位稳定。在济源 — 郑州 — 一线南都 有发育, 但厚度不大,一般为 0.5m ~1.0m ,煤中混入物较多具有泥质夹岩,结构 复杂,灰分产率高,一般大于 30%~35%。全硫含量高,平均 2%左右,以黄铁矿 硫为主。此地层在焦作地区不含煤或煤层为不可采煤层。

本地区晚二叠世晚期孙家沟组不含煤,为一套由细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 及泥岩组成的湖泊沉积。

1.5新生界(Kz 在我国,新生界后期的海陆分布大致与现代接近,仅在东部沿海边缘地区曾 发生过海浸,故我国在新生界以陆相地层为主。新生界的陆相地层,由于经历的 时间较短,受地壳运动作用的影响甚微,不少地层尚保留着原始的近水平状态, 尤其是第四系的沉积物(黄土、亚砂土、亚粘土、砾石、坡积物和洪积物等 , 大多呈松散状,尚未受

到褶皱和断裂。但在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区,则受到了褶皱 和断裂,并伴有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第二章 构 造

焦作位于太行山隆起带的东南缘, 新华夏构造体系与秦岭纬向构造体系的复 合部位、晋东南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前弧东翼。地层走向 NE ~SW , 倾向 SE , 倾角 6~ 25°,一般为 12°。由于受太行山隆起和武陟隆起控制,区内以断裂构造为主, 褶皱构造不甚发育,总体为一倾向南东的单斜构造,仅在矿区南部见有小型宽缓 向斜(墙南向斜。断裂构造主要以高角度正断层为主,按走向主要发育有北东、近东西、北西向三组,尤以北东向最发育,见下图。由于断裂构造的切割,使整 个矿区被划分为多个大小不等的块段,剖面上呈阶梯状或地堑、地垒。断裂构造 的发育, 不仅控制着煤层的分布与赋存特征, 而且形成了矿区或井田的自然边界。

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或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 态。地质构造是影响煤矿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

2.1褶皱

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岩层受水平方向挤压力的长期作用发生塑性变形,形 成波状弯曲,这种构造形态称为褶皱。

焦晋高速公路南侧看到的褶区的描述:核部为太原组 C 3t 的石灰岩和泥岩, 两 翼为太原组 C 3t 的石灰岩,转折端的张节理发育,与岩层面垂直。在岩层内部,其 节理与背斜轴平行,为纵张节理。但是节理只在相同的同一岩层中存在,不穿过 其它岩层。该褶曲南翼倾角陡,北翼倾角缓,为斜歪褶曲。东侧的一端被风化剥 蚀。示意图如下。

2.2节理

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未发生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

2.2.1张节理的描述 :张节理指岩石受张应力作用产生的节理,它的张口开 裂,节理面粗糙不平,延伸不远,当穿过砾岩时,常绕开砾石,张节理常发生于 脆性岩石中,并多被石英、方解石等充填。

2.2.2剪节理的描述 :剪节理指岩石受剪应力作用产生的节理,它的张口紧 闭,节理面光滑平直,节理面延伸较远,常有两组相互交叉同时出现,组成 X 型 共轭节理。

2.3断层

构造运动产生的地应力超过组成地壳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便发生断裂, 断裂后的岩块(或岩层若沿破裂面发生相对位移,这种断裂构造称为断层。它 对矿产的开采及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均有影响。在煤矿矿井地质工作中, 对断层的研究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内容。

本次地质实习所看到的是辉县上八里镇鸭口断层,断层的上盘为寒武系地 层,岩石为石灰岩,下盘为震旦系地层,岩石为石英砂岩,该断层上盘下降,下 盘上升, 为正断层, 断层的走向为 100°(东偏南 10°, 倾向 190°,倾角为 80°左右。该大型断层附近有很多伴生的小型断层,且大部分为正断层。由于断盘的 岩性组成为石英砂岩,强度大,性脆,故断层面呈现出悬崖峭壁(如下图所示。

2.4沁阳地堑 F 11 P sh 断层:上盘为二叠纪上统上石盒子组(的砂岩和泥岩,下盘为奥陶 纪马家沟组 O 2m F 的石灰岩,上盘下降,下盘上升,为正断层。走向近东西方向,倾 向 170°,倾角 60°。1 2 P sh 断层:上盘为二叠纪上统上石盒子组(的砂岩和泥岩,下盘为奥陶 纪马家沟组 O 2m F 的石灰岩,上盘下降,下盘上升,为正断层。走向为 60°,倾向 320°,倾角 61°。3断层:类同于 F 2断层,也为正断层。但地层的接触关系为:奥陶系中统马 家沟组(O 2m 2 1 P x 与二叠系下石盒子组(接触,缺失了石炭系本溪组(C 2b、石

炭系太原组(C 3t 1 1 P s、二叠系山西组(地层。段层面附近的构造较为复杂。在 断层面附近的岩层向上弯曲, 说明该上盘向下运动, 向下弯曲即为下盘向上运动。可以通过此种性质来判断在煤矿开采中遇到的断层的性质。并以此来寻找断失的 煤层。

沁阳地堑构造控煤的地质意义;由上示意图可见,本地区的含煤层为二叠纪上统的山西组煤层,但是由于岩 层的断层结构, F 1断层为正断层,其下盘上升,其含煤层高出地表,被风化剥 蚀掉,上盘下

降,保留了含煤层系没有被剥蚀掉, F 2断层为正断层,其上盘下 降,与 F 1断层的上盘形成了沁阳地堑,保留了含煤层系,下盘上升,使煤层高出 地表面,被风化剥蚀;由此可知该地区的煤层范围小, F 1和 F 2断层之间的沁阳地

堑间的煤层沟通了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 O 2m F 石灰岩强含水岩层, 故该煤层的矿井涌

水量比较大,开采条件差。F 断层造成该地区煤层赋存条件差及煤炭质量不好的原因。3断层同样也是正断层,下盘上升,使煤层高出地表面,被风化剥蚀。上

盘下降,保留了部分煤层,但由于 F 3 F 断层的切割,保存煤层的范围很小,离地表 较近,为风化 — 氧化带,煤炭的质量不好,该煤层的深部煤由于断层的作用被抬 升,被风化剥蚀掉,故未受风、样氧化的煤炭未能保存。

3断层带附近,由于上盘下降,力的作用方向向下,上盘岩层向下弯曲, 下盘上升,力的作用方向向上,下盘岩层向上弯曲,由此,可判断对盘岩层的运 动方向。

F 2断层面

F1断层面 第三章 地质作用

在自然动力的作用下,使地壳内部的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等方面 发生变化的作用,成为地质作用,根据其作用的能量来源不同,可以将地质作用 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内部的能量引起的,是由地球的重力能、热能、地球 旋转能以及化学能、结晶能引起地球内部的物质的运动、结构改变的地质作用, 其作用形式可分为: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是由地球以外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宇宙空间能引起的,外力地质作用主 要是在地壳的表层进行的,其结果是重新塑造了地形和形成新的沉积物。

3.1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是指由地球内力引起的地壳内部物质缓慢变化的机械运动。它使地 球表面海陆发生变化,并使岩层发生变形和变位形成各种的形态。

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物质 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这种运动使地壳受到挤压、拉伸或平移甚至旋转。升降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物质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地壳上升或下 降。主要引起海洋和陆地的变化,地势高低的改变。

地壳运动使沉积岩层发生弯曲,产生裂缝、断裂,并留下永久形迹,这样就 形成了地质构造。所谓地质构造就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和变位的结果。地 壳运动是形成地质构造的原因,地质构造则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本次在辉县市上八里乡鸭口公路实习所见到的比较明显的地壳运动有: a.太古代与元古代之间有五台运动,其间为不整合接触,先形成的下部老底 层被抬升,遭受风化剥蚀,形成了底层的缺失,并且有剥蚀面,后形成的新地层 与其就呈现出不整合的接触。

b.马家沟组(O 2m 与本溪组(C 2b 之间有加里东运动,其间为平行不整合运 动,中间缺失奥陶系上统(O 3、志留系(S、泥盆系(D、石炭系下统 C 1 3.2变质作用。

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的热量变化等内 动力的影响, 使其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统称为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太古界是地壳历史中较古老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地壳经历了多次强烈 的运动,经受很深的变质作用和多次的岩浆活动,形成了厚度很大,强烈褶皱、变质很深的一套古老的变质岩系。由其裸露出来的岩层可以证明这一点,其形成 的大多为片麻岩、结晶片岩、大理岩基机薄层磁铁石、石英岩,混合岩化变质作 用强烈。与其上

伏岩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该地区太古界的岩石多为花冈片麻岩, 该岩石属于中度变质的变质岩。

3.3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是指地球内部的能量使地球内部物质发生局部融熔形成以碳酸盐 为主并含有大量的挥发分的熔融体,并且促使其向地表薄弱的部分移动的作用。包括岩浆形成、运移、演化和固结的过程。岩浆形成于地下深处,在温度和压力 变化时,开始向压力较小的方向运移。在运移过程中不断演化,改变其成分、物 理和化学状态。当上升到地壳的中﹑上部或地表时凝固,形成火成岩。岩浆作用 包括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侵入作用是岩浆由深处上升到浅处的过程;喷出作用 是岩浆喷出或溢出地表的过程。在岩浆作用中,原来岩石成分常发生变化,最重 要、最普遍的演化机理是岩浆分异作用和岩浆同化作用。本次实习中太古界片麻 岩就属于此现象,侵入体中的辉长岩、石英、长英质岩与基岩混合,形成含有石 英脉和长石英脉的混合岩。

3.4外力地质作用

外力作用是指来自地球外部的能量,使地壳表层的物质成分、构造、地表形 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因为有太阳辐射的光热能, 动植物才能生长,才有风可吹,水才能流,冰川才能运动,海水才能掀起波浪等 等。而正是上述运动引起地壳物质和岩石的破坏、搬运、堆积,固结成岩,进而 重新组合成新的岩石。外力作用不断改造着原有的地表形态,它削低高山、填平洼地。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先成岩石的破坏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 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几个互相衔接的阶段。其过程是先期形成的各种岩石(三大 类岩石由于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物和剥蚀的产物、火山喷发的固体碎屑物质及生物的遗体碎片等, 在原地或经搬运到新的环境后沉 积下来,通过固结成岩的作用所形成的岩石。沉积岩是在外力的作用的产物,由 于沉积的来源不同、沉积环境不同,因而形成了具有不同特征的多种沉积岩。但 这些作用有时是错综复杂和互为因果的,风化、剥蚀产物提供搬运的物质基础, 而岩石碎屑在搬运中又可作为进行剥蚀作用的“武器”;物质经搬运而后沉积, 而沉积物又可受到剥蚀破坏重新搬运。

第四章 矿 产

焦作矿产资源品种较多,储量较大,质量较好,经过普查的矿产资源有 40余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 25%,探明储量的有煤炭、石灰石、铝矾土、耐火粘土、硫铁矿等 20多种。

其中煤田东起修武, 西至博爱, 南接武陟, 东西长 65公里, 南北宽 20公里, 保有储量 32.4亿吨,为单一的优质无烟煤(发热量:5500-6700大卡 /公斤,含 硫量:0.5-0.8%,挥发分:8-9%,灰分:22-27% ,是化工和钢铁工业的理想原 料。

耐火粘土主要分布于修武至沁阳一线的太行山南侧,埋藏浅,易开采,耐火 度达 1650~1770℃,是生产陶瓷、耐火材料的优质原料,已探明储量 4686.9万 吨,占全省保有储量的 9.5%。

铁矿主要分布于焦作和沁阳,保有储量 2726万吨,工业储量 740.6万吨, 以磁铁矿为主,含铁量 32%;硫铁矿保有储量 3475.5万吨,占全省储量的 41%, 品位一般在 16~20%左右 , 洗选性能良好,主要位于冯封矿区,矿体长 3000米, 宽 300-600米。

石灰石分布广、储量大 , 工业储量 33亿吨,远景储量 100亿吨 , 厚度稳定在 30米以上,含氧化钙 52~54%,主要分布于北部山区,面积 500平方公里,是生 产纯碱、乙炔、水泥等产品的优质原料。

此外,焦作还有铜、铁、石英、大理石、铝、锌、磷、锑等矿产资源。第五章 结束语

首先感谢各位指导老师,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和对我们的耐心指导。虽然天 气很炎热、环境比较的恶劣,但是指导老师们耐心细致地为我们讲解,我感悟到 了老师们的勤恳的治学精神、不怕吃苦的精神、诲人不倦的为师之道,让我非常 的感动!本次《煤矿地质学》地质认识实习共经历了两周的时间,通过四天的野外实习和一周多的室内地质资料整理,使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使 自己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和升华。在这次实习之前,我曾在野外看到过很多地 质现象,但是对他们的成因及其说明的地质问题知道的很少,经过指导老师的耐 心细致地实地讲解, 我掌握了一定的地质知识和方法, 能够去解释一些地质现象, 如焦作区域内出露与发育的地层由老到新主要有:太古界变质岩系、元古界震旦 系、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新生界第三~第四系, 其中, 二叠系下统,为区内主要含煤地层。

另外,在课堂学习中产生的种种疑问也在现场得到了很好的解答,如 :学会 了如何判断三大类岩石,并观察和了解了一些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如石英、角闪 石、云母、铁矿石、铝土矿等等 ,加深理解了倾斜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的 概念;掌握了断层划分的依据并学会利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要素,学会了 分析一些地质构造,加深了对地层知识记忆与理解,尤其是含煤地层等等。在实习过程中深刻理解到地质知识对煤矿生产中的重大意义, 对断层给煤矿 生产造成的影响有了一定的了解, 并且了解了在矿井开采过程中对煤层顶板岩性 的判断来确定煤层的层位是否正确, 以及通过对断层附近的岩层的弯曲方向来判 断正逆断层,并以此来判断和寻找断失的煤层的层位;通过水文地质研究来科学 的治水。

地质野外实习非常的辛苦,天气很热、环境比较恶劣,但是面对困难我没有 退缩,而是紧跟老师的步伐和讲解,边听边记录,虚心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弥补 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不足。通过这次地质实习使自己吃苦耐劳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得 到了很大的锻炼,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地质实习总结 篇6

是最新发布的《地质实习总结范文》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

地质实习报告地质实习报告是对实习中见到的各种地质现象加以综合、分析和概括,用简练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写实习报告是对实习内容的系统化、巩固和提高的过程,是写地质报告的入门尝试,是进行地质思维的训练。报告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质素材为依据,报告要有鲜明的主题,确切的依据,严密的逻辑性,报告要简明扼要,图文并茂。报告必须是通过自己的组织加工写出来的,切勿照抄书本。

报告章节如下:

第一章绪言,实习地区的交通

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附交通位置图)、实习的任务、目的、要求、人员的组成及实习时间等。

第二章 地层

首先简述实习地区出露的地层及分布的特点,然后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进行地层描述。分段描述各时代地层时应包括分布和发育概况、岩性和所含化石、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厚度等(附素描图)。

第三章岩石

描述各种岩体的岩石特征、产状、形态、规模、出露地点、所在构造部位以及含矿情况(附剖面图、素描图)。

第四章 构造

概述实习地区在大一级构造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分别叙述实习区的褶皱和断裂。

褶皱:褶皱名称(如玉皇山向斜),组成褶皱核部地层时代及两翼地层时代、产状、褶皱轴向、褶皱横剖面及纵剖面特征(附素描图、剖面图)

断层:断层名称、断层性质,上盘及下盘(或左右盘)地层时代,思想汇报专题断层面的产状,断层

证据(附素描图、剖面图)

阐述褶皱与断裂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第五章地质发展阶段简述

根据地层的顺序、岩性特征、接触关系、构造运动情况、岩浆活动过程等说明本区地质历史上有那些阶段。每阶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动力地质现象。

后记,说明实习后的体会、感想、意见和要求。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实习 篇7

关键词:工程地质,野外教学实践,杭州

工程地质是地质学中直接面向工程应用的而一个学科分支, 是将地质学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一门学科。工程地质学研究人类在工程建设活动中与自然地质环境有关的地质问题, 以地质环境与工程建设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和谐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地质问题为研究对象。包括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对地质环境影响的环境地质问题。该专业除要求学生拥有扎实的岩石、地质构造、地层学等基本地质知识外, 还需要掌握野外工程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为此, 中国矿业大学煤矿工程地质研究所 (系) 利用杭州市区丰富的地质教学资源, 开展了多年的大学生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教学工作,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文结合杭州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教学的内容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杭州实习区概况

杭州市及近郊一带位于浙江省北部, 处于长江三角洲之南缘、杭州湾西侧, 地理坐标为东经120°09′、北纬30°15′。西倚群山, 东、北接杭嘉湖平原, 南临钱塘江。其自然地理位置属天目山余脉与平原交接处的低山丘陵地带。1.地层。杭州地区东、北部平原区多为第四系地层覆盖, 中部及西、南部低山区丘陵区基岩大面积广泛出露, 大致以西湖为中心, 西、南两侧呈弧形环抱, 从外围向内古生界沉积岩层及中生界火山碎屑岩系由老到新依次呈弧圈型条带状出露。岩浆侵入岩仅上天竺新近发现有辉石闪长岩小岩体局部出露外, 主要为中—酸性脉岩零星分布。地层从老至新分布为:奥陶系 (仅出露其上统上段文昌组) 、志留系 (总厚1393m, 上、中、下统均有出露) 、泥盆系 (下、中统在本区缺失) 、石炭系 (下统地层缺失) 、二叠系 (本区仅有下统地层出露) 、白垩系 (区内仅出露下统地层) 、第四系 (本区下更新统缺失) 。

区内岩浆侵入岩分布零星, 仅于上天竺附近、公路南东侧见一小岩体, 侵入于西湖组地层中, 为辉石闪长岩体, 深灰色, 细粒结构, 斜长石、角闪石为主, 少量正长石、石英、黑云母及辉石, 暗色矿物多为绿泥石或方解石交代。其侵入时代为燕山早期第一阶段, 相当于晚侏罗纪, 与上侏罗统黄尖组火山岩的地层时代基本一致。据物探及区域资料深部有相当规模的中酸性花岗闪长岩的隐伏岩体存在, 出露岩体为其在地表的局部露头, 辉石闪长岩应为花岗闪长岩体的分异产物。

2.地质构造。杭州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坳、余杭—嘉兴台陷。区域构造为西湖复向斜。南东侧为北东向肖山—球川深断裂沿富春江、钱塘江一线展布, 北西侧为北东向茅草山—石荡隐伏断裂, 向斜南西端受北西向孝丰一三门湾大断裂沿留下镇西南横街上—茶科所一线所切割, 而北东端为北西向祥符桥—南星桥隐伏断裂所截。褶皱大致以西湖为核心, 西、南两侧弧形环抱, 呈弧圈型条带状展布, 外圈为奥陶系、志留系老地层, 核部为较新的下二叠统地层, 自外而内由老到新依次出露。断裂主要为北东向断裂、北北西向断裂、北北东向断裂、北东东向断裂以及南北向断裂。区内岩层节理普遍发育, 且方向有多组, 沿上述各组断层方向均有发育。

3.山水地貌。杭州西郊群山环抱西湖, 水光潋滟、山色葱郁, 北、东一片广阔平原。杭州山水有湖光山色之盛, 山、石、洞、泉之美, 地貌类型多样。北东向延伸并向南西扬起的西湖复向斜构造, 使杭州地势自南西向北东逐渐降低。区内总体可分为山地、平原两大地貌单元:西湖的西、西南大部分地区为低山丘陵区, 外围北、东、南侧为平原区。低山丘陵区内又可进一步分为低山丘陵与山麓沟谷两个小区。平原区分为西湖及北侧菬溪流域的湖沼冲积平原小区和东南侧钱江流域的冲海积平原小区。

二、工程地质实践教学

工程地质实习是工程地质专业本科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 是该专业4年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实习。是学生在学完土质土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学基础、工程地质勘察等课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按工程地质选址勘察、初步勘察阶段的技术要求, 通过对工程地质条件的野外实地考察、测绘和有关勘察手段使用的现场参观和实践, 使学生获得工程地质实践的感性知识并巩固和深化理论, 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为今后从事工程地质选址勘察或勘察工作打下初步基础。

1.实习内容和要求。岩石、土的肉眼鉴定, 地层剖面观察;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基本判识;岩体结构面类型、结构体形状识别, 野外鉴别和判识不同岩体结构类型, 岩体结构面测绘统计;土体结构类型识别;地下水类型及水文地质条件的了解;各种环境地质及不良地质现象 (滑坡、溶洞、坍塌等) 野外识别、调查、测绘, 成因和对场地稳定性影响初步分析和评价;以掌握工程地质测绘工作方法为主, 并参观了解静力触探、标贯、钻探编录和取样等工程地质勘探手段;在了解杭州市区区域地层、构造等基础上, 以浙江大学附近区为主, 通过工程地质测绘, 资料收集, 编制工程地质剖面图、平面图和选址勘察文字报告。

2.实习教学。实习分为四条路线, 路线一为大桥地层剖面路线, 六和塔→钱塘江大桥北铁路线→八卦田→玉皇山;路线二为钱塘江岸—南高峰不良地质现象调查路线;路线三为浙大—青芝坞—灵峰—玉皇山—玉泉;路线四为浙大—黄龙洞—蝙蝠洞。

实习内容为系统识别杭州地区地层岩性及其分界标志层;进行岩性描述, 对出露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化石和风化程度等进行观察和描述, 掌握观察方法和描述要点并采集岩样标本;岩体结构类型野外判别方法;滑坡识别、形态测绘等;洞穴调查、测绘;落水洞、岩溶塌陷调查;岩体节理裂隙统计;判识地貌单元及确定分区界线等内容。

三、工程地质实践教学方法探讨

工程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很多的工程地质现象, 仅通过书本上的概念、理论而不配合一定的实习, 是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正如俗话所说“实践出真知”, 充分说明了实验实习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实习可以验证、巩固和学习与实验有关的理论知识, 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激发学生对工程地质的兴趣。杭州作为实习基地本身对学生即是很大的吸引力。在实习过程中循循诱导学生对工程地质专业的热爱。启发式教学具有多种功能, 通过启发教学, 能激励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使学生切实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促进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每一条实习路线, 都要在实习前布置好任务;每爬一座山, 都要每位同学抱着征服高山的勇气, 去翻越它, 研究它, 并对工程地质现象了然于心。对率先完成任务的小组要给予奖励。在山上野餐时, 表演节目活跃气氛。激发同学的实习热情。在实习过程中, 老师应该对实习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有所了解, 把地质现象与人文知识、风俗习惯、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比如某些特殊地形地貌在古代兵家战争中起过什么作用;一个地区的地层与该地的闻名土特产有什么关系;某些因地质作用形成的湖光山色在当地有哪些民间传说, 在旅游业中起到什么作用等。这些都会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从而也增强对工程地质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科学研究是从观察开始的, 工程地质学更是如此, 有的人对丰富的地质现象熟视无睹, 而有的人则善于观察并有所发现, 二者的区别在于对观察的重视不够, 观察能力不同。野外实习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最具体而有效的方式。做到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勤于观察是指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独立观察。野外实习时, 对欲让学生观察的现象, 老师一般都作了预习, 心中有数。切实而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 老师可通过提示、点拨要观察内容。善于观察是指把看到的不同现象进行对比, 找出其本质上的成因联系。实习时老师可给学生示范, 抓住两至三个现象深入剖析, 学生便可举一反三, 掌握思路和方法在此过程中, 老师应特别注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释, 即使错了也没关系。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任何工程都是一个系统工程, 都需要团结协作、分工明确, 在很多情况下, 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 所以团队合作精神的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地层实测剖面和独立填图阶段训练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在进行工作前, 需按掌图、记录、定点、测量产状和采集标本等任务分工, 对最后成果的整理分析也要采用讨论式的方法上各小组的成员都发表意见, 集思广益最终完成图件的绘制, 杜绝单打独斗。

参考文献

[1]杨凤根, 骆祖江, 侯玉宾.从基础地质学教学入手培养大学新生学地质的兴趣[J].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 :132-135.

[2]肖军, 朱蓓, 王家生, 等.“快乐地质”教学——以北戴河实习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 2007, (1) :43-46.

[3]刘勇健, 张丽娟, 李子生, 等.工程地质实习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7 (增刊) :52-53.

[4]孙广忠.地质工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6.

[5]李广信, 杜修力.土力学教育与教学——第一届全国土力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实习 篇8

摘 要:秦皇岛野外地质教学实习是地质类专业学生步入地质殿堂的一个重要环节。野外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实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根据数十年来野外地质教学实习的实际体会,分析了我校及其它在秦皇岛开展地质实习高校的实习过程,总结了目前实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探讨了如何加强地质实习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

关键词:实践教学,创新能力,秦皇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众所周知,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教学特征很明显的特殊学科,而地质认识实习更是该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它的目的不仅仅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野外独立观察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更是引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能力。为此,笔者根据近数十年来的野外地质认识实习的实际体会,分析了我校及全国数所在柳江盆地北方地质实习基地参加实习高校的实习过程,总结了目前实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探讨了如何加强地质实习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

1 目前的实习模式及存在问题:

1.1实习环节

柳江盆地-国家地质公园这所现有的地质资源宝库,为全国数所高校的实习基地,但多年来各高校的教学认识实习从实习计划、实习内容的落实、完成、实习要求、实习考核等环节中均为大同小异的三步曲。野外路线观察→室内资料整理(绘图、写报告)→实习考核

1.2存在问题

1.2.1实习经费的不足,影响实习计划的落实

数百平方公里的柳江盆地,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各种现象丰富多彩,但由于多数高校有关职能部门对认识实习重视程度及物价上涨的因素,实习经费仍停留在八、九十年代的水平上。为此,在实习任务的完成上,特别是在野外地质现象,地质路线的选择上受到制约,满足不了学生对地质认识实习多观察,多想象的动感思维!例如:学生在观察海洋地质地质作用,认识波浪,潮汐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时,在观察海岸地形地貌、认识海蚀作用等观察点时,较为理想的实习点多数为海边公园,要实地考查必须购买40-80元门票,因此,很多学校取消了这一地质现象的观察。

1.2.2传统的教学方法制约了学生野外独立动手、独立思考的能力。

各学校在野外实习的教学方法上,多数仍以教师前面跑,学生后面跟;教师前面讲,学生后面记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再加上线路长,内容多,气候炎热等因素,学生始终处在一个被动受教的状态,没有时间来仔细观察,没有机会来野外思索、提问、讨论、研究。例如张岩子-潮水峪观察路线,内容为:观察长龙山组-下寒武统的各组地层岩性,地层划分标志及各组的接触关系等,路程约10km的山路。在一天的时间计划中,要观察到数十个主要观察点,还要描述和绘图等,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组织讨论。

1.2.3野外成绩的考核方法,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学生在野外实习结束后,在考核学生实习成绩时,虽然采用了野外综合评分制,但因本科教学、评估及各院校的教学检查,仍以室内完成的实习报告及所绘图件为主要依据,造成了女生比男生实习成绩高,部分学生抄袭实习报告,临模图件等的现象发生,使那些在野外地质实习工作中,动手多、动脚多、动嘴多、动脑多的部分学生的实习成绩不能完全体现出来,影响了学生野外实习积极性的发挥,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2创新能力的培养

2.1转变传统实习观念,建立新的教学体系。

实习计划的制定,实习内容的落实是整个实习过程的关键。为此结合教学大纲,结合目前野外地质调查中采用的科学方法,对现有的实习计划进行修订,对实习内容的落实上精选野外实习路线尤为重要。

2.2师生间互动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实习质量的保证

学生是野外地质实习的主体,如何在开放、艰苦的野外环境中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使其他们尽快成为主角,教师应在实习的各环节中因势利导的改进教学方法,诱导和激发学生发现解释地质现象的能力,挖潜他们的主动能动性。例如在鸡冠山观察长龙山组的石英砂岩,海绿石石英砂岩中,通过海缘石这一特殊的指相矿物介绍,诱导和啟发学生对当时沉积环境的探索思维与想象;通过学生对石英砂岩中大型交错层理观察的素描,引发学生认识到水动力条件的强弱所对沉积构造的影响;通过对大型波痕的观察,使学生亲手测取波痕指数(波峰、波谷)波痕形态的特征后,启发学生在野外共同讨论沉积岩的沉积相。实践证明,此种互动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们在思想上从学习观察到探索发现的飞跃。

2.3针对地质现象的观察有目的的在实习区内引导学生自选小课题的研究

当学生们刚从学校教室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引申到开放宏大的野外现场时,便会产生一种渴望,切盼探索,好奇的心灵状态。在此阶段过程中,特别是在某观察点的观察中,引发他们对所学、所看到地质现象产生联想和对比。为此,此时有目的的组织他们进一步研究和讨论,无疑是提高他们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例如学生在小傍水崖观察火山碎屑岩后,并会产生一系列的好奇,提出:火山喷出岩喷出期是如何确定的?火山口的具体地理位置?火山喷出的基本形式等;再例如有观察沙锅岩岩溶地貌时,联想到桂林山水、大理石林的独特景观,它们之间有何异同?可见在该阶段,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部分学生,提出若干结合低年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习有关的小课题让他们进行研究,去实习区相关观察点进行实地再观察研究,补充和完善第一手资料,回校再研究,最终写出小论文,为高年级独立科研论文和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2.4综合定量的考核方法

在当前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后,特别是励志奖学金的出现,更是使学生看重实习成绩的高低,因此那种以一本资料、几份图件、一份以抄书为主的实习报告已完全不能反映

出学生实习成绩。经过多年的野外实习,笔者认为以下考核办法较为合适:

以上几个方面是笔者多年野外教学的体会及思考,如何利用有限资源,更大调动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每个实习院校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努力探索,不断改进,团结一心,学生才能在实习中有更大的收获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刘华.高校扩招对野外地质教学的影响及对策.中国科教创新导刊[J],2009,23:19.

[2] 王金友,吴孔友.提高秦皇岛地质认识实习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中国科教创新导刊[J],2008,31:65.

[3] 武雄,胡伏生,刘明柱,等.秦皇岛柳江盆地水文地质专业教学实习改革初探.中国地质教育[J].2008,4:164-166.

上一篇:有关民族团结优秀演讲稿下一篇:俄罗斯族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