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乌鸦做朋友》的读后感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和乌鸦做朋友》的读后感(推荐15篇)

《和乌鸦做朋友》的读后感 篇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老鸦,绕树彷徨,天空翔之,山上被网,水边息之,宛若落汤。老树昏鸦,小桥人家;孤村残霞,轻烟寒鸦。乌鸦总是与枯树为邻,与凄惨为伴,与冷清缠绵,黑暗中起舞,阳光中惨淡。曾经我对它嗤之以鼻,黑黑的,多难看;曾经我对他不屑一顾,喳喳乱叫,不胜其烦,发出天下乌鸦一般黑的无限感叹。然世间万千变换,在我看了沈石溪写的《和乌鸦做邻居》后,恍然觉得乌鸦很聪明和很勇敢,也许这就是事物的一体两面。

“我”本来是个讨厌鸟的人。“我”到西双版纳曼广弄寨插队落户时命途多舛,和乌鸦做了邻居。乌鸦爱偷闪闪发光的东西,有一次鸦王在偷东西时被我刺伤了,从此,“我”和乌鸦之间就结下了仇。有天中午,一群红嘴蓝鹊趁大乌鸦们外出偷袭鸦巢,小乌鸦们纷纷从巢中跌落。“我”兴奋地捡拾着小乌鸦想炒菜吃。这时,大乌鸦们回来了,赶走了红嘴蓝鹊,“我”也无奈交出小乌鸦。大乌鸦们从此视我为恩人,冰释前嫌。后来,“我”为抓猎物不慎将红嘴蓝鹊的蛋踩破,红嘴蓝鹊们就来攻击“我”,在危急关头乌鸦们来帮我战斗,鸦王用计战胜了敌人,也救了“我”。最让我感动的是在一个雨夜,鸦王引“我”出屋,使“我”免遭雷电袭击。动物也通人性,我们同在一片天地下,和平共处,幸福生活。21世纪什么最重要----和谐!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它让我明白了丑陋的外表并不表示心灵也丑陋,有时恰恰相反。如果乌鸦不善良,它早就在预感危险来临时,独自逃走了,才不会去而复返冒险救“我”呢。因此,我们决不能以貌取人。有时候,美丽的背后却隐藏着险恶,就像红嘴蓝鹊一样,它们在攻击“我”的时候,下“嘴”是多么的狠啊!他与枯树为邻,不离弃温暖的家,他知道枯木也会逢春;他与凄惨为伴,他只是心怀怜悯在天空孤单盘旋,他知道如果他走了水泥森林里只剩冰冷与灰暗,甘愿与冷清缠绵;黑暗中起舞,执着倔强的舞出自己的礼赞,阳光下的它原来并不惨淡,它只是深沉而低调的爱着。面对周围的冰冷,他依然坚信在这场生命的盛宴,有他会更加美丽更加灿烂。

做朋友和交朋友 篇2

孩子何时开始需要小伙伴

威廉·考勒曼说:“婴儿可以辨认人脸,所以当他们看到另一个婴儿时,他们会伸出手或戳或推那个孩子,但他们并不是真正想和那个孩子交往。”

在18个月~30个月之间,孩子的语言技能得到长足进展,他们可以互相谈话了。即使是最简单的邀请,如“跟我一起玩吧”,也是在学习如何交往。

婴幼儿的游戏一般是平行的游戏:几个婴幼儿在一个沙坑里玩沙子,他们一个接一个轮流地铲沙子,而不是一起铲。尽管如此,很多证据表明,22个月~36个月的幼儿已经能建立巩固的友谊。研究人员最近作了一项研究,对10个孩子之间的相互交往行为进行了10个月的观察,他们发现孩子们自发地组成了对子,在每个对子内,孩子们互相帮助,互相模仿,互相提供情绪的和社会的支持。

发展心理学家瑞斯博士认为,婴幼儿从这种初级友谊中学到了同情和理解。而不再是自我中心的。

孩子们在寻求归属感

除了学习同情,2岁~3岁的孩子也开始互相学习:“他把泥巴扔到墙上,真好玩,我也要扔。”通过模仿,孩子们不仅学会了了解其他孩子的情感,而且知道伙伴玩的游戏好玩,自己也可以玩。通过参加游戏,他和伙伴分享快乐,这是孩子们建立相互关系的途径之一。

大多数学前儿童的友谊是在游戏中由分享快乐获得的。坦罕德菲尔德医生说:“一个2岁~4岁的儿童提议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一般是由于他希望得到快乐。”她问自己的两个儿子为什么喜欢自己最好的朋友,7岁的儿子回答:“因为他喜欢我,对我好。”而4岁的儿子却因为他的朋友会逗乐,因为他跳舞。

学前儿童在一起玩时,也有机会检验他们在家里学到的东西,如分享和友好。当然,他们之间也会有辩论和争吵。瑞斯博士说:“学习社会交往规则是学前儿童的主要任务之一。由于规则之一是如何用语言表达感情,结果就有了辩论。”

和朋友意见不一致,迫使孩子们学习自我控制。从4岁开始,儿童发展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开始能够同时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时的孩子不仅能够同情,还能认识到:小明想玩这个,而我想玩那个。尽管这时孩子需要指导才知道如何妥协,但他们在不断地实践并且强化解决问题的技能。

儿童具备了解决问题的技能,一般来说就能顺利度过儿童期。当儿童开始上小学时,友谊成为他们社会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5岁以上的儿童开始实践“同龄人学习”。每一个孩子都令其他孩子睁开了眼睛,看到自己原先没有注意到的东西。如一个孩子原来对游泳没有兴趣,但他看到其他孩子在游泳池里玩得那么开心,他可能也会参加进去,并爱上游泳。

同龄人的力量

6岁左右,儿童开始寻求同龄人的接纳和批准。体育或其他竞争与合作的活动是得到同龄人接纳与批准的一个途径,学校的课业成绩是另一个途径。

学习成绩突出,可提高儿童受欢迎的程度,而不受同伴欢迎会影响儿童的学习成绩。研究人员在一项研究中比较了5岁儿童友谊的质量和学业成就的关系,发现那些认为他们的朋友喜欢他们、帮助他们、支持他们的孩子比较喜欢学校,乐于参与班级活动,学习成绩也较好。

盖瑞·莱德博士说:“朋友是一个社会支持系统,特别是在学校,在这个系统中可以学到很多协作技能。”5岁的孩子如果和朋友有了冲突就不想去学校,感到孤独。这种现象在男孩子中更常见。莱德博士认为这可能是由于男孩子一般比女孩子朋友少,也可能是由于女孩子比较善于解决冲突。

这是学龄儿童在社会交往方面开始产生的一些性别差异。帕提·阿德勒博士和彼得·阿德勒博士用10年时间追踪观察了200个儿童,并和他们面谈。他们发现,男孩和女孩在小学一年级开始分开,在二、三、四年级特别明显,而男女生分界的原因是他们的兴趣不同。女孩子们发展了她们的精细运动技能,如绘画和手工,并对谈话感兴趣。男孩子们更喜欢从事大运动量的活动,在活动中组织了群体,他们不太愿意谈感受和感情。

儿童群体中的社会层级

阿德勒夫妇还发现,到了6岁,孩子们开始选择性地交朋友。8岁时,一个层级社会结构已具雏形:顶层是最受欢迎的一些孩子,处于中层的孩子有几个好朋友,底层是被拒绝的孩子,他们总是制造麻烦。受欢迎的孩子善于发布命令,并善于使他的命令得以执行。

支配着小学儿童友谊关系的“大欺小、强凌弱”法则,对孩子们来说是严酷的,但这些法则对儿童社会性心理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有好处的。孩子们需要增加他们在别的孩子眼中的得分,在他们看来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儿童正是通过伙伴对他们的看法而形成自我的认识。在选择朋友的同时,儿童也选择了自己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

一个孩子处于社会层级中的位置可能是暂时的。有些孩子到七八岁时变得活泼快乐,而另一些孩子到十多岁才开始变化。但也有例外,有些在小学一年级是领袖的学生,一直到高中最后一年都是领袖。

大多数孩子的社会性发展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但每个孩子的发展速度是不同的,并且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风格。有些儿童满足于有一个亲密的朋友,而另一些则有很多好朋友,或是很多熟人,还有些孩子是孤独的,而他们自己喜欢这样。

考尔曼博士说:“我不认为年幼儿童友谊的数量和质量值得特别关注。重要的是儿童的适应能力。他好吗?过得愉快吗?有没有感到被忽略、被取笑、被拒绝?安慰并非全部来自朋友,有的孩子宁愿回家和他的狗在一起,这也没有什么不好。”

要帮助孩子发展他的社会生活,你能做些什么呢?首先要让他有与其他孩子接触的机会,同时也要注意他的行为。阿兰·格劳斯博士说:“很多研究一致表明,如果父母给孩子制定规矩,鼓励孩子执行这些规矩并奖励他们,这些孩子在社会交往方面就会做得好。”他在最近的研究中发现,好些受欢迎的三年级儿童的母亲与她们的子女之间有更积极的交互作用。另外,你应给孩子做出好榜样,并教给他们怎样交朋友:

你希望你的朋友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你的朋友。站在朋友的立场去体验他(她)的感受。

和乌鸦做邻居读后感 篇3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在“我”家左侧的一棵菩提树上,生活着一大群乌鸦,“我”很讨厌这些不吉利的邻居。

这一天,“我”把小乌鸦从红嘴蓝鹊那救了出来。当天下午,“我”出去打猎,正当“我”打到一只黄麂,正高兴的时候。却碰上了一群红嘴蓝鹊,是乌鸦救了“我”。

后来,“我”与乌鸦和睦相处。

一天夜里,“我”在家里,听到乌鸦大声喊叫。我觉得有些异样,便离开了自己的房子,去村长家借宿。结果屋子不一会就塌了。这之后,那一群乌鸦就不见了。

和乌鸦做邻居读后感 篇4

这个暑假我读了沈石溪老师的《和乌鸦做邻居》这个故事,我原以为乌鸦本来是一种狡猾,全身羽毛没有光泽、乌黑而且更是一种不吉利的鸟,可在沈石溪老师的叙述中,鸦王高帽子使用巧设奇兵、诱敌深入、捣毁老巢、两面夹击等种种计谋,打败了红嘴蓝鹊,救下了他。当灾难来临时,高帽子用特有的鸣叫救了沈石溪一命。

故事讲述了作者与乌鸦的爱恨纠缠。奶奶以前经常告诫作者出门遇见乌鸦,要赶紧往自己的脚后跟吐口水。不然的话,乌鸦朝你叫一声,你就会碰到倒霉事,朝你叫三声,家里就会死人的。但是在西双版纳插队落户时,竟和乌鸦做了邻居。由于奶奶的从小告诫,作者对乌鸦非常的讨厌,在乌鸦叼走自己的纽扣时,他用剪刀将鸦王高帽子的翅膀打伤了,而遭到乌鸦们的报复,它们将鸟粪拉在作者的头上,身上。这让沈石溪又气又恨,打又打不着它们,只能用脸盆扣在头顶上,躲着乌鸦们。但是有一次红嘴蓝鹊乘大乌鸦不在家时来乌鸦巢掠食乌鸦的雏鸟和蛋,小乌鸦们四处逃亡,而且吃掉了不少,有的逃亡中掉下树,被沈石溪用篮子接住了。他本来想将小乌鸦们炒着吃掉,但在大乌鸦们的威胁下把它们送回了巢,乌鸦们十分感激他它们,也就不再朝他拉粪了,并且多了一丝好感和信任、信赖。最惊心动魄的是:当沈石溪爬下山崖去捉黄麂时,遭到了红嘴蓝鹊的攻击,最后是高帽子用计谋打败了红嘴蓝鹊,救下了作者一命。

读了故事,我被深深的感动了,我们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每一样事物都有两面性。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对人如此,我们对动物也应该如此。

和乌鸦做邻居读后感800字 篇5

和乌鸦做邻居这个文章是著名作家沈石溪写的,这篇文章我觉得非常好。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吧。什么都逃不过金闪子得眼睛。鹰眼是世界上最锐利的眼睛,在几百公尺的天空翱翔,一眼就能看见在茂密早从中惊慌逃窜的灰兔子。所以,当一片黑影贼头贼脑从一朵蘑菇状乌云里飘出来,金闪子随意瞥了一眼,就能辨认出来着不仅是同类还是同性,不由得心头陡地一紧。这是鹰的本性。在这么多的文章中,我最喜欢――被摔死的“鹰”这篇。这篇主要内容:在离“我”住的两百公尺,在大青树梢住着一只母鹰。这只母鹰春末孵卵,初冬的小鹰翅膀长硬飞走。转眼间,就到了小鹰展翅飞翔的日子了。

一天早晨,蓝天白云,清风徐徐,是鸟类飞行最理想的气候。 一阵风吹过,吹得它们身体前后摇晃,它们惊慌地“咯咯咯咯咯咯”叫起来,先天就患有恐高症。大枯叶不知疲倦地一遍又一遍地用叫声召唤和鼓励它们飞起来,可对牛弹琴,对鸡谈飞,他的努力注定是要失败的。日落西山,大枯叶累了,嗓子也叫哑了,终于失去了耐心,飞落到横枝上,强有力的翅膀左边一拍,右边一搡,把两只黑鸡推下树去。既然你是鹰,就必须学会飞翔!两只黑鸡喊爹哭娘的惊叫起来,在空中拼命拍扇翅膀,无奈身体太胖太沉,翅膀太小太轻,斜斜地迅速地坠落下来,“?纭钡囊簧?,砸在草地上。

总算是有翅膀的动物,没砸的头破血流,但落在地上也像皮球似的打了几个滚,羽毛凌乱,翅膀的羽毛折了好几根,腿骨似乎也受伤了,趴在地上起不来,仰起脖子“咯咯咯”呻吟。它频繁地在地面和高空来回穿梭。两只黑鸡一次比一次跌得重,摔得惨。终于,两只黑鸡摔得气绝身亡,脚爪朝天躺在草地上。大枯叶在两只死鸡上空盘旋了许久,然后,哀鸣一声,振翅飞向远方。既然你是鹰,就必须学会飞翔这句话给我很大的教育,鹰必须学会飞,哪怕牺牲生命。

和老师做朋友 篇6

这事挺难。但是,你爱子心切,这点事难不倒你。凭什么这么做?就凭接下来的三四年里,你的孩子跟老师在一起的时间比跟你在一起的要多,老师在他心中比你权威。从你把孩子交到一个陌生人手上的第一天起,你需要面对的是,如何与这位陌生人成为朋友?试想想:如果把孩子交给一个你不了解、不信任的人,你的心情会如何?你能放心吗?

尽管你在孩子入园前,会花好多好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考察幼儿园、去比较,你也会计算自己可以支付什么价位的学费,但是,把孩子送进幼儿园的行为,绝不是消费行为。那个幼儿园、那些老师,并不是你付了费,就能回报你想要的——你还得把你的心交给他们。坦诚、平等地和幼儿园老师沟通,似乎很难,还不如送点礼简单直接。你看,你看,大家都在送礼,都在托关系、走后门。可是,你把孩子送到那些伸手就把礼接了的老师手上,你心里踏实吗?

和老师做朋友?老师不累吗——几十个家长?那要看你如何理解“朋友”呢。尊重、平等、坦诚和理解,如果你和老师的交往中有这些,应该算是朋友了。

幼儿园的老师都很忙,没有时间与你吃吃喝喝、聊天说八卦,甚至放学后短暂地聊几句孩子在班上的情况,也常会被其他的家长打断。你不必太着急,孩子上幼儿园的时间一般是三四年,你有足够的时间与老师建立不错的关系;孩子入园前你至少有一到两次机会与老师交流。请把握这个机会,多了解,少提要求。事实上,一开始就向老师提一堆要求,意义并不大,你需要更多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里的生活,了解老师如何对待孩子,他的教学理念是什么,他的儿童观是什么。

在一种情况下,你会比较多地与老师打交道,那就是有问题发生的时候。老师会更关注特别的小孩:爱哭闹的,打人的,被打的,尿裤子的,生病的等等。当老师找你的时候,你会觉得他是在找你麻烦,是在说明情况以便推脱责任呢,还是与你一起寻求解决办法?——没错,你的心态很重要。我认识一些家长,他们不太愿意与老师沟通,甚至会回避。他们预设了某种想法:如果老师经常向他们反映孩子的问题,是因为他们的孩子不听话、不讨老师喜欢;而当他们觉得老师有问题时,也不会找老师提意见,害怕因此得罪了老师,结果受苦的还是自己的孩子。

老师有这么可怕吗?你有这么弱势吗?当你真的怀着感恩的心对老师,接送孩子时给他一个微笑;当老师找你沟通时,你积极配合老师去了解孩子的问题,并共同寻求解决方法;当你发现老师的一些问题时,你不是来势汹汹,而是给予建设性的意见——老师还会不可理喻地把对家长的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吗?那这老师还是人吗?送孩子入园的意义何在?

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家长首先要有信心:孩子的老师是一个可以沟通的人,是一个友善的人。更要有信心的是,你的友善的态度可以带给人正面的影响。老师好,是孩子的福气;老师不好,在掉头转学之前,你有没有用心与老师沟通过?

孩子虽然进了幼儿园,但教育永远是家庭的事。幼儿园老师呢,他是辅助你教育孩子的人,陪伴你孩子成长的人。请你在心里,给他留一个朋友的位置。

《和乌鸦做朋友》的读后感 篇7

原创: 左彧

听完这本书,我最大地收获是作者质疑既有科学理论的依据——把小白鼠的被化学制剂注射或受虐待产生了致死的生理反应,推演为人类感受后压力会导致病变的结论,从而认为压力是有害的。而实际上这并不正确,甚至听上去都不和逻辑!

其实我们在很多情况下,都会把一种现象用理所当然的逻辑“通感”化,从而得出一个貌似正确的结论。蓦然回首,我们吃的绝大多数西药都是这种采用的动物实验得出的药物反应结论,真是细思极恐!

这种以管窥豹的事情让我想起高中参加作文竞赛时的那篇零分作文。那是一篇议论文,给出的场景是:某市搞了一次调查,组织全市数十名三好学生考试,结果考完后考场留下很多稿纸。就此要我们论一论这一代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何如此不堪。我觉得这种调查方式太过以偏概全,就洋洋洒洒针地砭了一番。结果创下了学校作文竞赛零分的纪录,恐怕至今无人能破吧。

还是言归正传吧。压力是一种对在乎事务发生负面意外而产生的中性情绪体验。就好像我们被碰到会疼,吃了酸的会产生唾液一样。它是一种生理的警示,正是由于产生了压力人们才会重视、才会思考、才会努力,也才会人为地使事务向期望的方向发展。所以压力对事物的发展是正向的。

压力对人们身心产生什么样作用,其实是归结于人们自己如何主观认知压力的。“认为压力会对身心有害”这种意识,才是对身心有损害的。这就好比饥饿感,正是因为我们需要进食,当身体缺乏食物时就会感到饿,这本身是正常的,这样才会促使自己吃东西补充能量,否则你会虚脱,只不过我们觉得饥饿这种感受是不舒适的。但若果你认为饥饿感对身体有害,不是去吃东西而是因此夜不能寐或者去吃药麻痹这种感受,那对身体才是有伤害的。又或者你采取不间断地吃东西来杜绝产生饥饿感,()那么至少你的肠胃会也会因此出毛病。其实当在乎的事物发生偏离,我们感受到压力时,积极地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使其达到自己的预期或者加以理性地加以分析及时调整自己的预期,正是“变压力为动力”的意义。

所以从行为学的角度来分析:“感受——认知——行为”是我们对待事物的三个环节,而我们往往会把感受等同于认知,缺乏理性地分析,从而采取了错误的行为。所以说跟着感觉走往往是很不靠谱的。

压力产生于我们遇到的矛盾和挑战,是人们不适应的一种心里反应。人终其一生都会有压力相伴,概莫能外:婴幼儿受惊吓或饿了,有压力会哭、会闹;学生少年面临考试,有压力会紧张焦急;成年人迫于生计、急于发展有压力,会恐惧彷徨、积心处虑;老年人望子成龙,有压力会寝食难安、身心憔悴……

所以既然是无可避免的东西,那么唯有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地认知压力才能正确的应对,让我们进入新的适应状态。

读《和乌鸦做邻居》有感 篇8

故事的经过是这样的:作者在云南西双版纳当知青的时候,在他家的旁边,有一株参天大树,那棵树上住着一个鸦群。有一次作者无意中捡到了一只不小心掉在地上的小乌鸦,引起了鸦王“高帽子”的误会,所以这群乌鸦对作者有了敌意,而作者对乌鸦也没有什么好感。

之后,来了一群漂亮的鸟,赶走了乌鸦。作者又因为不小心踩到鸟蛋,遭到漂亮鸟的报复,被这群鸟打得落花流水。

又过了许多日子,“高帽子”重新带领鸦群回来赶跑了漂亮鸟。

在一次暴风雨中,高帽子预测到了“球形闪电”可能要降临会伤害到作者,便通过异常鸣叫的方式,提醒作者,让作者安全离开了。

看完这篇文章,我被深深地打动了。鸦王“高帽子”回来后非但没有继续啄打作者,反而在危急时刻把作者给救了,这是一种多么宽广的胸怀啊!

乌鸦虽不好比其它鸟儿美丽,全身黑突突的,一点儿美丽的光泽都没有,被永远裹上了黑色的外衣。但它却有一颗善良的心,有着常人无法看到的、散发着金色光芒的品德。

看完这篇文章后,我对乌鸦改变了看法,以前我认为乌鸦是邪恶、倒霉的象征。但现在,我觉得乌鸦是光明的吉祥鸟。

和负面情绪做朋友 篇9

有时候人们会把情绪分为“好的”和“不好的”,出现“不好的”情绪时,总想竭力摆脱。但林雄标认为,出现负面情绪时,我们要想办法与它“在一起”,特别是对焦虑这种情绪。

为何要与焦虑“在一起”?林医生解释:“对焦虑情绪,不能排斥、否定、压抑,申小姐就是努力想排斥它,结果却与焦虑纠缠不休、越纠缠越严重。要接纳它、体验它、靠近它。因为人的情绪是很宝贵的能量,用得好,就是‘给力’,可助成长:用不好,我们就会被情绪所控制,成为情绪的奴隶,甚至致病、失去健康,严重时甚至会被情绪所毁灭。”

林雄标认为,以常见的失眠来说,努力入睡是对失眠的排斥,可是越拼命排斥,失眠就越加重,对待焦虑也是如此,越想赶走它,它越纠缠你不放。这让很多人非常难受。

与情绪相处是一门艺术,每个人都要学会它。“与情绪打交道是一个很大的学问,要成为情绪的主人,就要学会运用情绪、借力情绪,甚至可以用它来进行创造。”比如,用幽默的方式处理与化解情绪,会使个人更有魅力、更具活力与创造力。

怎样接纳焦虑?林雄标告诉记者,简而言之,就是与它做朋友,“如何对待朋友,就怎么对待情绪”。不要赶走它,而是体验它、感受它,以积极的方式表达情绪,尽量写下来、说出来。

他进一步说明:“感到内心的焦虑后,以积极的方式来表达、感受这份情绪,去注意它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比如身体在这种情绪之下出现了什么样的姿势?心跳有什么改变?呼吸也有了什么样的变化?这是接纳、体验情绪的过程。”积极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站在镜子前,观察镜中的自己,瞳孔和五官有无变化?脸色有没有改变?手心在微微出汗吗?

林雄标指出,这种表达与宣泄不同。宣泄也是一种表达方式,比较简单、原始。表达情绪则是人类的一种较高级的表达。比如申小姐,如果她睡不着就起身,看看书、做点慢运动,这就是一种接纳,也有助于减轻并接纳她的焦虑。这些积极的方式带来的就是:焦虑逐渐化解,你渐渐与它成为朋友。

如果不愿用说话来表达与接纳情绪,也可以绘画、弹琴、跳舞。很多伟大而动人的艺术作品,都是表达内心强烈情绪的产物,并把这种情绪表达进行了升华。从这个角度,林雄标还解释了网上流行的“神曲”《忐忑》为何会有很大的影响力,他认为,它就是歌手用歌声在表达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最原始的忐忑、不安、彷徨的心态,唱出了人的潜意识。

据《家庭医学报》

《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观后感 篇10

用两周的时间看完了一部青春剧《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一段神奇的穿越之旅让人回味无穷。

着迷这部剧,一是因为李进步穿越回去的地方:东北。那片有些原始而神奇的地方,有许多土生土长,欢乐不断的东北人。出生于苦寒之地,一年有半年过冬的东北银,笑容和待人接物却是暖洋洋的,随时随地用笑声感染南方来的孩子。那些魔性的`人,生而乐观,幽默系数爆表。

那个秋天,踏上了那片神奇的土地,见识了一群别样的他们。上了大学的室友,少了几分电视剧里中学时代东北人的中二、活泼,却依然是喜欢唠嗑、讲笑话,带着活跃气氛的能力。交一个东北朋友,就是进入了东北小品的生活里,时时有尴尬,时时有欢乐。

还在长春时,偶尔会想,如果是在东北长大,大概会很幸福吧。夏天的时候四点不到天就大亮,就可以爬起来学习;冬天屋里一点都不冷,不用跺着脚搓着手上课;在冰面上上走习惯了,就不会怕摔跤吧;还有个性,也会更开朗活泼些吧。

离开大学一年了,《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这部电视剧一下又让我想那儿了。从一集东北大澡堂,到那些可爱可笑的东北人,都是深深的回忆。

着迷这部剧,二是因为穿越的时间:母亲上高中的样子。看着李进步回去和李青桐做朋友真好,可以了解母亲年少的样子,理解她现在后对你的付出,还可以帮父母走出困境,避免未来的歧途。

这些事也想过,如果在我爸年轻时,90年代的模样,如果他去深圳闯一闯,现在的生活或许会更好。

当然,改变历史不太现实,不过,如果可以回到过去,看看父母小时候的经历也好。大概每个孩子都会好奇,父母是怎么走到一起的,他们小时候都做些什么,玩些什么。

这些事情,不问长辈是很难知道的。问了,可能又语焉不详,或是尽挑些苦难的回忆讲。只能在一次次闲谈中拼凑他们的模样,他们的玩乐。像上次见到爸爸时,两人路过一家台球馆,才知道他年轻时台球打得很好。他说起经常去镇上玩台球,赢了小伙伴的兴奋,很是让人难忘。毕竟,从小到大,也没见他玩过台球。

我们对自己的父母了解的到底有多少呢?现在,你还会因为他们对你的管教怪他们嘛?人一天天长大,就是试图去了解他们,感谢他们吧。

《乌鸦和狐狸》读后感 篇11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狐狸和乌鸦》这则故事讲的.是乌鸦和狐狸住在一棵树上。一天,乌鸦找到了一大块儿牛肉,狐狸非常想吃那块肉,张开嘴巴就夸乌鸦长得能比过孔雀,唱的歌比谁都好听,乌鸦心里兴奋极了。刚想高歌一声,肉就掉下去了,狐狸嘴一张就把肉给吃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也做了一件像乌鸦的事,老师说让我们组留到最后打扫教室,有一位同学想早一点回家,就对我说:“你可以帮我扫地吗?我可以请你吃薯片,雪糕”。我说:“扫地是你的事,我不能帮你。”他又继续花言巧语的引诱我。“我可以把我所有的玩具都借给你玩一天,两天,一周,一年……我心动了,情不自禁地说:“好吧”。我刚刚拿起扫把那位同学就跑没有影了。想到他的承诺,我坚持一个人扫完了地。第二天早上,我迫不及待地向他要玩具,他嬉皮笑脸的否认我,后来我才知道,我被骗了。我成了那只受人哄骗的乌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可以上了坏人的当。

我和蔬菜做朋友 篇12

怎样让孩子多认识每天吃的菜呢?那就带着他们一起去买菜吧。让孩子自己拎着小篮子,边逛逛菜场边认识菜场里各种各样的蔬菜,知道同样的蔬菜是放在一起的。带着孩子看看蔬菜的外形、摸摸蔬菜的表皮,问问蔬菜的名称,并尝试自己买蔬菜。除了去菜场,超市也有卖蔬菜的地方,超市的蔬菜有的用盒子装好,薄膜封好,直接拿就可以了,非常方便。

有些蔬菜长得很相似,让孩子仔细去辨别他们,不仅能够锻炼孩子的观察、比较能力,也会让他迫不及待地想尝尝两种蔬菜的不同味道。大葱和青蒜是“一家”吗?看一看,摸一摸,观察葱和蒜的特征——葱和蒜都是蔬菜,都有着白白的、细细长长的、像胡须一样的根,叶子都是绿色的,闻上去都有辣辣的味道。不同的是蒜叶又扁又平,长长的,叶梢尖,叶根宽,葱的叶子是圆圆空空的,像根管子。尝试和孩子一起种植葱和蒜,观察它们的生长,让孩子学会照顾它们。葱和蒜经常作为调料,放在汤里、菜里,可以让食物更加美味。和孩子一起做菜,一起品尝葱和蒜的不同味道。

凉拌蔬菜——家长可以给孩子创造机会,在家里尝试为家人做一盘凉拌菜。将黄瓜洗干净、切成小片,再将蒜头切成小块,加上糖、盐、醋、麻油,用勺子拌一拌,可口的凉拌黄瓜做好了。自己动手做的菜,吃起来更爽口。

蔬菜电信——用剪刀剪去毛豆的两个角后清洗干净,放进盐水里;把胡萝卜洗干净,横切或者竖切成段;将西兰花洗净,摘成小朵……分别放进锅里煮一煮,煮熟后,就可以成为我们的点心了。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一做,将做好的美食同家人一起分享。原来,蔬菜也能做成零食啊。

美味的蔬菜——孩子们都爱喝果汁饮料,蔬菜也可以做成美味的饮料噢。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把黄瓜、煮熟的山药、西红柿洗一洗,放在搅拌机里搅拌,可口的蔬菜汁就做好啦!再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口味放些糖或蜂蜜,味道更加鲜美。芹菜、胡萝卜等都可以做成蔬菜汁,绿色的、白色的、红色的、橙色的……尝一尝不同“色彩”的蔬菜汁,猜一猜是用什么蔬菜做的,边喝边玩,趣味无穷,孩子自然地喜欢上了蔬菜。

蔬菜拼盘——蔬菜真是丰富多彩,家长和孩子一起发挥想象,就能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哦。切好的蘑菇、摘好的四季豆、剥好的圆圆的小豌豆、切下来的红辣椒的横截面……在纸盘上按照间隔和中心对称的方法拼拼摆摆,一盘盘美丽的图案就呈现出来啦。

蔬菜作画——切下的包菜头、藕、萝卜头别着急扔掉,这些可是难得的美术工具。用这些废弃疏菜的横截面蘸上五彩的颜料,可以印出独具个性的美术作品。在白色无纺布袋子上印上自己的图案,做成妈妈的买菜包,一看就是买菜专用的,多么引人注目的买菜包!现在,是不是更喜欢和妈妈一起去买菜了呢?

可以通过阅读、讲故事、猜谜语等亲子活动让孩子更多地了解蔬菜的特征及营养价值。

我和小狗做朋友的作文 篇13

中午,我家吃鸡肉。我想:楼下邻居家里养了狗,把鸡骨头给狗吃。想到这里,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说:“好啊!”我们俩一起在鸡汤里的找骨头。一会儿就挑了一小碗。我把骨头一根一根地喂给狗吃,小狗两眼盯着肉骨头,舔舔舌头,好象在说:“我的美味大餐来啦!”我手一缩,肉骨头就被小狗咬进嘴里,不停地嚼起来。它还会把骨肉吐出来吞进去,吃得真是津津有味!

到了晚饭时,我又迫不及待地把所有的肉骨头挑到小碗里,飞快地跑到楼下喂小狗。小狗看见我好象是见到老朋友一样,一个劲地向我摇尾巴,发出“汪汪”的叫声。

我和书籍做朋友 篇14

陈家港中心小学

三(8)班

龚白双

咦!这是谁?睁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正在注视着什么。哦!原来是机智勇敢的中学生贾里啊!

我喜欢秦文君阿姨的作品,特别喜欢她笔下丰富多彩的人物。贾里就是其中的一个。贾里可不是一个平常的人,他机智、勇敢而且非常喜欢助人为乐。他有个和他同年同月日生的妹妹贾梅,一对兄妹,似乎都不平凡。两个人同上初一,可是贾里在一班,贾梅在二班,一班很优秀,好像天生是二班的克星,所以一班自称大哥班,二班就叫妹妹班。二班很不服气,可是,这又有什么用呢?永远改变不了贾里是哥哥的现实。仅仅这一点,就非常有意思。这本书紧紧吸引我的眼球,让我忍不住一读再读。

贾里天生“志向”高。他非常想在学校有个名声,可是他在班级却有个坏名声,比如曾送给老师一幅话,画上画个威风凌凌的大公鸡,题目却是《我的老师》。再比如黑板上如果涂了漫画,大家会不约而同的说:“是不是贾里干的?”再比如他想一举成名,但他觉得所以出名的人都在篮球队,于是,他也报名参加了篮球队„„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让我不由自主地喜欢贾里这个人物,并爱上读书。读书,让我变成一个懂事有礼貌的孩子,知道尊敬长辈,尊敬老师;读书,让我变得机智、聪颖,潜移默化间我已学会了贾里的热情,陈应达的勤奋;读书,更使我快乐,在书海中畅游,我感觉自己就像一条自由的鱼儿,在多彩的世界里,无忧无虑。我将把书作为我一生最好的朋友,喜欢它,爱护它,因为它能在所有我需要陪伴的时候陪着我,让我度过一个个无聊空闲的时间,并让这些空闲变得美丽。我也会用同样的热情对待我的朋友——书,因为它有我需要的宝贵的知识营养,能让我变得充实、变得强大,让我认识我们伟大而富饶的祖国,让我认知奇异的世界里所有有趣的东西,因为„„

我知道,还有很多很多,这让我怎么能够一一列举呢?我只能再一次轻轻的捧起心爱的书本,我向胸前的红领巾保证:以书为友,一定要插上知识武装的翅膀,在祖国的蓝天中自由飞翔。

和流浪儿做朋友 篇15

我是一个时尚摄影师兼电影制作人,以前从没有进行过一个私人的拍摄项目,所以我也不知道能够做出什么样的成果。不过自打听说有一群生活在Bucharest街头的流浪儿,便很想更深入地了解。

在做了一系列的调查之后,我去了一趟Bucharest,在那的第一天我在街上见到Costel,为他拍了一张照片。虽然之前看到过一些图片,但是当亲眼看到孩子在街上吸食使人致幻的化学涂料时还是觉得难以置信。Costel是我见到第一个这样做的,也是年纪最小的一个,他当时才13岁。看到孩子吸毒让我感到很震惊,我不停地在想:“这怎么可能会出现?为什么?”我感到措手不及,不过现在我已经习以为常了。

第二天我又在街上见到了Costel,并且给了他几张那天拍的照片。他同意我再多拍一些,之后他小心翼翼地邀请我去看看他住的地方,如今我已经连续3年不定期造访那里。没有共同的语言,摄影成为了我们交流的方式。在至今为止的生活中我一直都在摄影,并且一直乐在其中——当然我也用它养活自己。但这是第一次我感到摄影对自己的意义,这是我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情。

语言的障碍有没有影响你的拍摄呢?

这些街头孤儿中没有一个会讲英语,我也不会说他们的语言,所以我必须用时间来获得他们的信任。我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定期去探访他们。

我会从伦敦给这些孩子带些小东西,会和他们一起出去闲逛,我尊重他们的意愿,时间久了他们就知道我会经常来,不是那些拍了照片就走的游客,当了解到这一点之后他们很感激我。大概开始拍摄一年之后我又认识了一些其他的孩子,他们当中有些人曾经去过伦敦,可以帮我进行翻译,不过后来我觉得并不需要太多的解释,他们只是孩子,他们喜欢开玩笑,喜欢一起玩。

有一个孩子听不到也讲不了话,其他的男孩和他交流就通过比划或者画出来,这也是我和他们交流的方式。尽管我现在也在学习他们的语言了,我觉得以这种方式交流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我必须要相信他们,就像他们相信我那样。

有一个居住在隧道里年纪比较大的自称Bruce Lee的男人,他是那一带的老大,一个身上有很多刺青的威风的人物,他一直照顾这些孩子,孩子们也很尊敬他。后来Bruce也开始为我提供保护,他很欢迎我去那里。

你是怎么样安排自己拍照的时间的?

开始时我只有白天去拍摄。Bruce通常会让我和他一起待在隧道里,不过我待在那里就意味着别的孩子失去了落脚处,所以我就住在附近的一家宾馆。现在我和一个基金会合作——我们建了一所房子为孩子们提供住所,这样我就能和他们待在一起了。

拍摄是不可能提前安排好的,我并没有什么计划。我不会制定一个备忘录或者严格的跟随某一拍摄目标,多数时间我就是在街上和他们坐在一起,看他们越玩越开心。

为什么这个项目使用了胶片和数码照片两种方式?

当我开始拍摄这个项目的时候用的是一台佳能的F1,这是我父亲在1972年买的。因为这是一个私人项目,而我以前又从没拍摄过相关的东西,因此我觉得应该用一台开始学摄影时用的相机。并且我也很喜欢胶片的质感,配合F1使用的一些镜头成像非常棒,它给我带来了非常漂亮的照片!不过拍胶片就意味着需要随身带着很多胶卷,不停地更换胶卷,然后去店里冲底片,这是一个很需要时间的过程。所以我总是随身携带一个卡片机来抓拍一些稍纵即逝的瞬间,用数码相机又或者只是为了减少顾虑更自由地拍摄。之后我开始带着一台佳能的5D Mark Ⅱ和7D,这样一来的问题就是我总得带一大堆设备!

因此我重新对设备进行了评估,把除了5D Mark Ⅱ和卡片机以外的设备都舍弃了,这样的状态保持了一阵,但我还是觉得设备太多。

当索尼的全画幅相机RX1发布的时候,我发现这就是我需要的全部。它是高画质和易携带的完美结合——而且它看起来也不是显得很贵,这对我的拍摄来说很关键。现在我就只带这一台相机了。

孩子们对你的相机有什么反应呢?

有些时候,我会在他们坐着的时候开始拍一些肖像照,此时他们开始会显得游手好闲。这样的拍摄很有趣,但拍摄的瞬间他们显得不太真实。Costel是我最喜欢的拍摄对象。他不会因为我的存在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并且十分配合我的拍摄。

在拍摄这个项目的时候,有没有哪个瞬间曾经让你不想拍照?

有的。这种情况发生过好几次,不过多数是在我拍摄视频的时候。Costel和我经常待在一起,我们是好朋友。他在这个艰难的环境中长大,而我虽然是他的朋友,但毕竟是一个外国人,经常要离开他。

他还很年轻,他的情感也还在发展中,有一些时候他会突然对我发脾气。例如他会指责我靠这些照片卖钱而他却还是困在这里,他会变得很情绪化,每当那些时候我就会放下我的相机,不再继续拍摄。

战地摄影师经常谈到有时候必须让自己置身事外,以一个摄影师的身份来思考,对你来说也是这样的吗?

我以前从没有拍摄过这种类型的作品,我觉得并没有让自己足够地分离出来,我觉得自己太投入其中了。6月份我最后一次去的时候,我为了一个叫Nico的生病的孩子而临时延长了我的行程。后来他确诊为艾滋病,他能够呼吸已经是一个奇迹,更不用说站起来。我确保他能够住在医院里,没有拍任何一张照片。

你回家之后的感觉是怎样的?你是怎么度过调整期的呢?

开始时很艰难,最痛苦的时刻是在医院和Nico告别。我反复确认有能够联系到他的方式,不过这时语言障碍的问题就显现了。这是一段很难忘的经历。当你做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问,你的下一步计划是什么呢?你还打算做哪些别的项目?在这之后我还没有考虑过拍摄别的项目。这就是我的情况。

上一篇:同煤集团职代会闭幕词下一篇:小学骨干教师三年规划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