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后服务部门简介(共7篇)
工作理念:实事求是、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工作目的: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用实践去检验知识,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部门特色:实践、实践、再实践,实践方可出真知。
关键词:三农信息服务,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 近年来积极倡导和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农业部作为农业主管部门, 始终坚持以12316三农信息服务为抓手, 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途径和办法, 全力打造公益性的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不断加快信息高速路向乡村延伸, 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农业部门三农信息服务工作模式现状
(一) 工作构架由地方各自为战逐渐向全国统筹规划转化
自农业部2006年开通12316农业公益服务热线以来, 各地农业部门充分利用语音电话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信息服务。2006年5月, 吉林省在全国率先开通热线, 因路径选择较为合理, 政策措施比较得当, 组织领导力度较大, 成效显著, 成为深受广大农民和三农工作者欢迎的信息服务模式。此后, 辽宁、浙江、上海、北京等地纷纷加快了建设步伐, 并开创了适合本地特色的服务模式。应该说, 在农业信息服务发展初期, 各级农业部门走在了中央的前列, 农业部主要是在政策指导、平台建设等方面发挥着引领和规范作用。从2011年开始, 农业部提出, “十二五”期间要强化顶层设计, 按照“资源整合、协同共享”的思路, 重点建设国家、省两级12316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体系。自此, 农业部门三农信息服务工作开始走向全国统筹、省部联动的全新格局。
(二) 工作机制由政府强力推动逐渐向市场多元促进和跨部门协作转化
相对于工业信息化而言, 农业农村信息化起步晚、发展相对滞后, 在初期发展培育阶段, 政府强力推动占据了主导地位, 发挥了很强的引领带动作用。截至2012年, 农业部投入财政和基建资金1亿多元, 先后搭建了32个省级、78个地市级和352个县市级三农信息服务平台。在政府统一领导下, 电信运营商、大专院校 (科研单位) 、企业、传统媒体等也开始积极参与。这种由政府推动向市场投入的机制转变, 不但为三农综合信息服务注入了新鲜力量, 缓解了资金短缺难题, 更主要的是使得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具有了长效发展机制。此外, 各地在12316平台建设中, 还注重涉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 例如吉林省成立了省三农综合服务平台协调领导小组, 省直40个部门为成员单位, 共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河南省推行了“一键服务”, 农民在12316热线中提出的超出农业主管部门的问题, 可以通过热线平台直接转接到相关主管部门的公益服务热线上……这种多部门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 使得三农综合信息服务更具生命力, 不但保证了服务效果, 也提升了影响力, 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三) 工作方式由热线单点服务逐渐向多层次多手段的综合服务转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也呈现出不断拓展、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2006年, 农业部开通全国统一的公益热线后, 各地纷纷开通了热线服务, 在我国农村“386199部队”的现实情况下, 热线成为了最直接、最便利的信息服务手段。近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兴起, 在服务手段上, 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有效整合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 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手段的服务模式。例如农业部2011年创办了《中国农民手机报》;辽宁省尝试可视化应用实现了专家与农民远程视频在线咨询;重庆市农委紧跟“微时代”, 创办了《微农信》、《特产宝》、《农贸圈》等。
(四) 制度建设由制定工作规范逐步向构建制度体系转化
在制度建设方面, 各级农业部门由印发工作通知逐步向构建制度规范和制度体系方面发展。就农业部而言, 近年来, 为保障12316服务的顺利开展, 规范全国12316语音平台的运行管理, 相继组织编写了《农业部12316服务规范》、《农业部12316平台体系管理办法》等。从地方层面, 各地农业部门从平台建设的实际出发, 不断强化制度建设。例如辽宁省出台了《农业信息采集与发布制度》、《信息联络员工作制度》、《农业专家工作制度》等文件;重庆市先后制定了《重庆三农呼叫中心管理办法》、《重庆三农呼叫中心话务员行为准则》、《重庆三农服务热线投诉控制管理制度》等20项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的制订和实施, 为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有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 服务模式由因地制宜试点探索逐步向各具特色稳步成熟转化
在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中, 各地因地制宜, 在信息资源、服务手段、服务方式等方面不断尝试, 逐步探索出了符合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三农信息服务新途径。例如吉林省12316新农村热线、浙江的“农民信箱”、上海的“农民一点通”、广东的“农业信息直通车”、海南的“农技110”、甘肃的“金塔模式”、云南的“数字乡村”等。全国各地不断探索创新农业信息服务的新模式, 在广阔乡村架设起了信息“连心线”、“致富桥”, 惠及亿万农民群众。
(六) 工作体系由散兵作战逐渐向专业化人才队伍转化
农业信息服务工作开展初期, 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组织基本处于散兵作战的状态, 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多是兼职工作。经过“十一五”的建设, 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组织体系日益完善, “县有信息服务机构、乡有信息站、村有信息点”的格局基本形成。全国农业系统基本建立了一支专职兼职融合、知识结构合理的金字塔式的农业农村信息化管理服务队伍。各省依托咨询热线、呼叫中心、信息服务平台以及各种信息化项目, 不断强化专家咨询队伍建设。地方各级政府继续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村干部、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大学生村官等群体中培养了一批农村信息员。截至2012年底, 我国农村信息员队伍已逾百万人。
二、当前农业部门三农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 通信服务水平大力提升,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开始起步, 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初步形成, 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一) 基础条件依然薄弱, 区域差异较为明显
虽然农村信息服务设施建设已有一定基础, 但县、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截至2012年底, 仍有53%的县未实现光纤到村, 仅有50%左右的乡镇、村信息服务机构拥有电脑, 能上网的不到一半。在手机网民数量方面, 虽然农村手机网民20.9%的增速明显高于城镇的13.6%增速, 但总体差异依然较大, 全国4.2亿手机网民中, 农村手机网民数量为1.17亿, 仅占27.9%。据最新统计, 到2013年底, 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27.5%, 远低于城镇62%的水平。
(二) 信息资源还需发掘, 标准建设相对滞后
尽管目前涉农信息资源已形成一定规模, 但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标准体系指导, 不同单位、不同行业多头并进, 已有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难以互联互通、协同共享, 导致信息孤岛大量存在, 信息服务“最初一公里”问题依然突出。各主体的信息采集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 信息分析形式和发布窗口种类繁多, 但实用性、统一性和稳定性较差, 需要加强规范和管理。
(三) 组织体系尚不完善, 顶层设计力度不足
至2012年底, 目前全国仅有55.3%的县设有专门的农业农村信息化行政管理机构, 64.28%的县成立了县级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48.4%县设有信息中心, 有39.6%的县设有专职从事信息化的行政管理人员。在已建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中也存在归属划分不清的问题, 缺乏统一调度和协调管理, 造成部门间信息服务工作的冲突性、盲目性和重复性, 严重制约了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 是造成信息资源分散的主要原因。
(四) 建设项目缺乏统筹, 投入机制仍需优化
目前在国家层面尚未形成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整体性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发展规划, 缺乏推进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发展的大思路, 导致各项目建设的整体协调性较弱, 建设内容“冷热不均”的现象较为突出。在投入机制方面, 由于农业信息化成本高、产出效益低等问题, 各方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缺少实质性的投入, 市场化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这就导致了农村信息服务建设只能向国家伸手, 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 服务形式较为单一, 人才队伍亟待加强
当前我国农村信息服务资源的供给与农民的信息服务资源的需求之间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错位现象, 面向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信息、劳动生产条件信息、产品供销信息等信息服务多, 满足农民乡村生活需要的医疗、卫生、教育等非生产需要的信息服务少。同时,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不断深入, 农村大量高素质人才加快向城市流动, 在农村基层懂行业发展的人信息技术严重缺乏,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化在农业产业中的应用。
三、当前形势要求提升农业部门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 中央政策对农业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 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推进农业信息服务。2013年提出“发展农业信息服务, 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灾害预警等技术”。2014年提出“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汪洋副总理2013年3月在农业部信息中心调研时特别强调“推进农业信息化, 关键是让农民享受信息化服务, 提升农民的信息化应用水平”。2011年底农业部颁布《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提出“打造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和探索信息服务长效机制”等要求。这为农业部门完善三农信息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 技术革新为创新信息服务手段提供了机遇
近年来, 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为核心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发展迅速, 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产品、新服务层出不穷, 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方式。《2014年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认为, 中国互联网发展正在从“数量”转换到“质量”, 发展主题已经从“普及率提升”转换到“使用程度加深”。2013年我国农村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13.5%, 城镇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8.0%, 城乡网民规模的差距继续缩小。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28.6%, 规模达1.77亿, 比2012年增长2101万人。城乡互联网普及差距进一步减少, 农村地区是目前中国网民规模增长的重要动力。
(三) 个性化需求对信息服务内容提出了挑战
当前用户对三农信息服务的需求呈多样性和分层次的特点。信息需求内容向涵盖整个生产流通领域的技术、政策、市场等综合性信息需求发展, 农业信息中对优良品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和与农业生产经营决策相关的信息的需求强度较大。不同地域农户有不同的需求偏好, 对城市郊区农户来说, 家庭生活信息是其除农业科技信息、市场供求信息外的重要信息需求;而山区农户对职业技术培训信息和外出务工信息有相对较大的需求。农业企业和个体种养专业户对农业信息的需求比例逐渐扩大。用户在选择信息获取渠道时更看重信息服务的精准、便捷和低成本。
(四) 政府在三农信息服务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凸显
三农信息服务除给接收者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外, 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 既要以市场为主导, 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遵循价值规律, 积极引导多元投资主体参与农业信息服务投资和供给;又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建立健全各种基础设施, 协调各种资源的配置与共享, 协调各类信息服务主体的运作, 引导农民接收市场信息, 同时由政府 (农业部门) 直接提供外部性较强的农业信息服务。
四、构建并完善三农信息服务的建议
(一) 加强政府引导, 构建良好投入及参与机制
三农信息服务需要政府切实发挥引导作用, 构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及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参与与投入机制, 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信息服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形成政府引导下多元社会主体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农业部门的引导作用, 一是体现在建立健全三农信息服务的投入保障机制上。要积极争取发展改革部门和财政部门支持, 确保三农信息服务专项建设和工作运转的经费支持。二是体现在积极推动相关政策的出台, 通过经济和财政、金融等调节手段, 探索购买服务、项目合作等方式, 引导和扶持市场力量广泛参与, 不断拓展资金投入渠道。三是体现在认真制定和执行有关规则, 健全和维护三农信息服务市场秩序, 营造良好的准入环境。
(二) 激发市场热情, 健全社会化信息服务体系
做好三农信息服务, 要发挥市场主导作用, 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提供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信息服务。一是要重点发挥电信运营商在三农信息服务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购买信息服务等多种形式合作, 充分利用其在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体系、人才队伍方面的实力优势。二是要鼓励和扶持各类涉农企业, 通过示范引导, 促其不断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 提升其对三农信息服务能力。三是鼓励和扶持专门从事三农信息服务的企业, 通过项目委托、财政补贴等手段, 使其在为三农信息服务中快速健康成长。
(三) 强化顶层设计, 加大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力度
针对三农信息服务整体规划缺失、信息资源散乱的特点, 必须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理念, 加快构建统一协同、科学规范的信息服务模式。一方面, 要做好整体规划, 强化顶层设计, 从构建服务体系、打造统一平台、协调战略研究三个方面加强顶层谋划, 建立健全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全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统一协调的三农信息服务发展战略研究机制。其中, 12316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及服务是很好的抓手。另一方面, 要注重资源开发, 优化资源整合。通过签订资源共享协议等方式, 构建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资源共享机制。对于资源开发、整合较好的地区、部门, 要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和荣誉激励。
(四) 探索服务模式, 增强手段创新性和服务针对性
农业部门要结合本地实践, 加强服务模式探索和工作手段创新。一方面, 针对成效显著的实践探索, 要及时总结、积极肯定、深入研究, 将其作为一种成功成熟的服务模式予以确定和推广。另一方面, 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学科体系建设和创新体系培育, 推动农业适用信息技术的研发应用。要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三农服务的融合, 通过农业信息化基地认证等方式打造一批信息服务的典型,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此外, 要摸清农民信息需求, 不断增强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更好地引导农民的生产生活。
(五) 注重人才培养, 提高队伍素质和服务实效
一、档案工作中的知识服务
档案工作中的知识服务就是档案部门将服务的着眼点从信息转移到知识上,切实解决利用者的实际问题。早在1996年加拿大档案学家特里·库克就在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上具体阐述了知识服务的思想。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档案工作者应该将馆内、馆间的档案信息资源等显性知识与自身经验等隐性知识加以集成提炼、虚拟整合,以用户满意为目标,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为其解决问题提供有用的知识。
二、开展知识服务的必要性
1、档案部门开展知识服务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顾名思义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知识、智力以及人的创造力等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因此其经济增长不再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等物质资源的提供。而知识作为一种无国界的资源形式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发展的协助下,实现了更为快速的互动、交流、共享和创新。可见作为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式,知识经济使经济全球化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档案部门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必须实现转变,通过开展知识服务,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2、档案部门开展知识服务是组织机构实施知识管理的需要
组织机构知识管理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档案部门的参与。一方面档案部门拥有大量的档案信息资源,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科学实验的真实记录,反映了组织机构的历史和现状,是组织机构科学决策、知识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因此组织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知识库的建立离不开档案部门所拥有的显、隐性知识的加入;另一方面档案工作者的知识、技能以及档案部门在组织、管理知识方面的经验、方法等都属于组织隐性知识的范畴,因此组织知识管理的开展离不开与档案部门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
3、档案部门开展知识服务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企业档案工作关注保存企业历史,而忽视创造现实价值,不仅不能为企业当前的价值创造活动做出明显的、直接的贡献,提高管理效益;而且还需要投入不菲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管理成本,自然就成为被精简的对象。美国文档组织有限公司(Document Orgam—zafion)主席、纽约大学兼职教授玛西·G·高德斯坦(Mar_cy G,Goldstein)早在1997年就指出:“今天,没有几家企业愿意为制作咖啡桌书籍而开展历史项目。更没有哪家公司愿意投资建立一个只为文化目的服务的档案馆。”因此,企业档案工作的根本动力在于提供档案服务,满足企业现实工作的需求。
4、档案部门开展知识服务是提高竞争力的需要
档案部门与其他信息部门相比,在开展知识服务方面具有很多优势,比如真实、完整的档案资源以及长期从事文档管理和组织、拥有知识管理和组织经验的档案工作者。美国德尔菲咨询集团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企业所获取的知识中,大约46%是以文本和电子文档的形式存在的。档案是企业在各项工作活动中形成的真实的历史记录,是企业的重要知识资源。通过档案工作者的组织管理,将企业当前生存和发展急需的各种资料和信息等知识及时整理归档,经过深度编研纳入企业的知识管理体系之中,发挥了档案不同于其他信息资源的优势,并结合档案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了有别于一般信息服务的增值服务,进而提高了档案部门的竞争力。
三、提供知识服务的措施
许多企业档案工作者将当前企业档案管理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归结为:领导不重视档案工作,员工档案意识不强等。甚至还有人认为,国家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对企业档案工作监督、检查与指导不力也是重要原因。而不受重视甚至陷入困境的最根本原因正是以上分析所提到的,即档案部门没有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档案部门必须从自身出发,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积极开展知识服务,不断提高档案部门的竞争力。
1、转变思想,提高服务意识
在知识服务思想指导下,档案部门要改变过去长期以来少人问津,游离于组织活动、社会活动之外的窘境,就要适应知识服务开展的需要,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也就是说,档案工作者在对档案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上,更要以用户满意为目标,通过充分的需求分析和环境调查,发挥档案真实性、系统性、有序性等优点,满足用户专业化、个性化的要求,促进其问题的解决,从而促进档案工作由国家模式向社会模式的转化,促进社会档案意识的提高,促进公众对档案职业的重新认识。
2、转变服务理念,坚持以用户为中心
实现知识服务,档案部门不能按照自身的认识、理解、思维甚至是想象去收集、整理、保管档案和提供档案服务;而必须以用户需要为导向、以用户满意为目标、以用户便利为原则,重新审视档案管理的全过程。西方国家在电子政府建设过程坚持“以公众为中心”的理念,值得企业档案部门借鉴和参考。西方政府将有关业务按公众的需要进行重组,在设计网站时提供良好的界面,使公众不必为一件事情而登陆多个网站。人们只需要点击所需要的主题,政府有关该主题的所有服务均可找到。如点击“搬家”,与搬家有关的所有政府服务均可找到,包括买房、卖房、租房、抵押贷款、房屋装修与修缮、公用设施(水、电、气)等方面的手续和国家政策,以及居住地的社区信息,如交通、购物、学校、医疗、休闲等。
3、改变服务方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过去,档案部门习惯于被动服务,较少开展主动服务;而主动服务是知识服务的基本特征。剑南春集团档案信息中心主动到公司领导和信息需求量大的部门去征求意见,了解他们急需的信息,制成表格,每天按照表格将企业内外电子信息进行收集、筛选,汇编成一份高含金量的信息快讯,及时发送给公司领导和各部门参考,为领导和部门决策做出了重大贡献。
4、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知识服务强调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为用户提供智能化服务。我们可以借助智能代理(agent)技术,通过监视用户的信息查询过程自动获取用户个性化需求。即在用户的终端上运行具有监视功能的智能代理。智能代理将用户检索、浏览、下载信息的过程和内容不断传送给远端的服务器,服务器对这些有关用户信息利用情况的记录进行分析,就可以从中挖掘出用户的利用偏好和需求趋势。
5、坚持全过程服务,提高服务水平
纪检部部门简介
纪检部是院学生会分管纪律和检查的重要职能部门,主要负责院学生会的组织管理和各个部门的考核工作,对所有学生干部的工作进行考核,纪检部作为院学生会的纪律检查部门,旨在搞好学生会的组织建设,为全院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全体纪检部成员要遵循“协调老师,服务同学”的工作宗旨,秉承“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净化校园风气,稳定校园秩序,协调学生会工作”为己任,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主要职能介绍
纪检部也是学生会核心部门之一,其主要任务有:协助主席团制定学生会的各种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对全校学生干部进行监督和督促,以保证每位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促进学生干部工作规范化和高效化;对校学生会各部门工作进行监督和督促,负责学生会内部建设。
纪检部组织机构设置
第一条、纪检部由院学生会主席团分管主席负总责,由纪检部部长具体负责本部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部长是本部工作的第一负责人,本部还有副部长一名,干事若干名。
第二条、纪检部副部长以上凡是在任期内不胜任工作或因故离职,经纪检部部长会议讨论,报分管主席及执行主席同意,除名撤换或增补,本部干事在任期内不胜任工作或因故离职要经纪检部部长会议讨论通过;
第三条、纪检部是院学生会主抓内部建设的监督、检查部门,纪检部干部、干事必须以“秉公执法。定性正确”的方针制度实施本部制度及纪检部规章制度细则
一、例会制度
每周召开一次部门会议,会议时间由部长定制,部长通知。检己维他之纪,律己维他之行。
二、纪检部干部、干事管理制度
第一条
本部干部、干事要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良好的政治素质,树立“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意识,行为文明,时刻注意树立学生代表的形象,起到表率作用。
第二条
本部干部、干事要有严明的纪律观念,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务实态度,挂牌上岗,自觉接受广大同学的监督和批评,在工作和生活中起标榜的作用。遵纪守法,带头贯彻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第三条
本部干部、干事工作要到位,不缺勤,不迟到,服从上面工作调遣; 第四条
本部干部、干事对部门工作有建设性的建议或对部门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的同部长、副部长进行交流,争取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三、部门内部分工安排
1、本部门实行部长直接对分管主席负责,负责整个部门活动的统筹安排,工作计划的制定,监督考核校学生会内部部长级会议考勤及纪律处罚;
2、副部长直接对部长负责,负责传达上级的工作的工作要求,带领本部门干事完成分配的任务,对其他部门会议进行监督考核;
3、干事直接对部长和副部长负责,负责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要有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
4、本部部长以下实行小组负责制,并规定部内成员职责:
(1)对组长的职责规定——组长根据计划向队员分配任务,且随时询问了解计划执行情况,听取工作队队员工作建议及任务完成情况;组长有责任和义务对队员的活动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和提供锻炼的机会,充分发挥每个组员的特长,提高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组长并定期向主管副部长汇报工作队队内的工作。
(2)对队员员职责范围的规定——按时出席每次全体会议及部内会议;各队员应服从检己维他之纪,律己维他之行。
上级领导,按时完成任务。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工作提出合理建议或设想;积极协助其他各组工作;积极参加校学生会开展的各项活动。
(3)组长应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有领导风范。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在工作中认真负责,按时完成工作,作好领导工作,积极进取。
(4)工作人员在遇到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如:考勤时有人不听警告)应头脑冷静处理事情,绝不允许意气用事,然后需第一时间向上级报告。
四、维护晚会等活动的秩序 1)不迟到早退。
2)积极维护活动等各项秩序。
3)服从安排,配合部长工作,支持学校的各种活动。
4)不做影响学生会形象的事,及时反映各种情况,积极主动学习和改变自己的不足。5)不准与同学发生口角,杜绝身体冲突的行为,及至自己单独解决问题,如有情况立即向部长及主席团反映。纪检部所有成员必须服从学生会的各种规章制度,如有需要,积极配合其他部门的工作,为整个学生会而努力。
纪检部:周孚运
办公室:协助主席团处理学生会的日常具体事务,负责学生会各职能部门之间、校、院学生会之间以及与校外各学联、学生会组织之间的协调和联系,建立健全学生会的内部规章制度,做好学生会工作考勤、档案管理、财务管理、信息交流、内部建设、干部日常管理等。
宣传部:配合学校中心工作和学生会工作部署,围绕校风、院风、学风建设,结合学生实际,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以网站、校报、墙报、橱窗、广播台等为宣传阵地,开展日常宣传工作,总结工作经验,挖掘先进典型,树立形象,营造良好氛围。
学术部:深入了解和掌握同学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收集各种意见、建议和要求,交流情况、落实措施,配合学校解决同学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定期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演讲会等,调动学习积极性,团结同学树立良好的学风,积极表扬和宣传学习上进步的班级和个人。组织开展学生学习交流、学习竞赛、技能比武等课外学习活动,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教学信息员队伍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营造学习氛围,推进学风建设。
生活部:及时准确地向学院有关部门反映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广泛征求学生对膳食方面的意见和要求,有计划地做好膳食质量的检查工作。经常与校医务室等部门联系,反映有关情况,并协助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倡导勤俭节约,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监督同学,学生会干部日常行为规范。负责监督住校生的卫生检查等工作。
文艺部:落实贯彻学校对文娱、体育工作的意见和措施,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紧扣时代主旋律,开展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并协助其它各部搞好学生会工作,定期向主席团汇报工作。组织开展学生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陶冶学生艺术情操,拓展学生艺术发展空间,选拔和培养学生文艺骨干,协助学有关部门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文艺比赛。
体育部:积极开展各项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同学们的身体素质,组织或参与院内外的各项体育比赛,激发广大同学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丰富广大同学课余生活并协助其它各部搞好学生会工作,定期向主席团汇报工作。组织开展各类学生健身和体育竞赛活动,倡导健康生活,增强学生体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协助学校有关部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体育活动。
实践部:以实践与外联为主要工作方向,与学生会各部保持密切联系,通过联系资金赞助为院内各项活动解决组织的困难。整合大学生兼职、就业信息,建设具有理工大学机械学院特色的勤工助学中心,为在校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创造机会让在校大学生直接接触社会,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积累社会经验。利用假日时间组织同学参加公益活动,展现大学生自身素质,实现同学们的实践意愿。为同学们提供包括寒暑假期和双休日的实践机会,并在组织、宣传、资金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的组织,努力建立一个指导性的、服务性的全新的支持平台,为同学们服务。
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定时期内, 一个国家或地区同时发生的进口和出口服务产品的贸易现象。[1]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的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中应变能力和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重要指标。中国与德国是世界主要的服务贸易大国, WTO的数据显示, 2013年德国服务进出口额为6020亿美元, 占世界服务进出口总额的6.7%, 世界排名第二;2013年中国服务进出口额5396亿美元, 占世界服务进出口总额的6.0%, 世界排名第三。双边服务贸易的统计数据也显示, 多年来中国一直是德国在亚洲最大的服务贸易伙伴, 而德国也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服务贸易伙伴。据统计, 2000-2013年中国自德国服务进口额年均增长21.5%, 出口额年均增长14.1%。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计算而来。2013年中德双边服务贸易额再创新高, 达到212.2亿美元, 同比增长18.6%。随着两国贸易往来的日益密切, 两国服务贸易的方式和内容也会改变, 产业内贸易会代替产业间贸易成为主流。所以, 亟需从产业内贸易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和研究两国的服务贸易关系。
从文献方面看, 关于服务业产业贸易的研究逐渐丰富。学者们对于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向:一是基于具体部门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研究, 如Kierzkowski (1989) 、Tang (1999) 和Hughes等 (2001) 、胡颖和韩立岩 (2008) , 他们的研究对象分别为运输业、国际电话行业和银行业和国际旅游业;二是基于具体国家总体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研究, 如Lee&Lloyd (2002) , 曾国平、胡新华、王晋 (2005) , 蔡宏波 (2007) 等, 他们分别研究了OECD 20个国家、中国、中国和东盟五国等国家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水平, 并且针对影响这些国家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三是基于双边国家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水平的研究, 如, 程大中 (2008) 、陈双喜、王磊 (2010) 、马静、逯宇铎 (2012) 、张月友、杨林军、刘昊、谭洪波 (2012) 、陈巧慧、戴庆玲 (2014) 、谢国娥、杨逢珉 (2014) , 他们分别研究了中美、中日、中欧、中澳、中国与日韩以及内地与香港之间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 以及双边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
以上研究对于今后学者们从把握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方法、研究角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下文在前人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测量产业内贸易的多种指数对中德的最新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以期找到规律。
二、中德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指标和数据来源
(一) 研究指标
1. 静态指标
Grubel和Lloyd (1975) 最早提出了Grubel-Lloyd (GL) 指数, 从静态角度衡量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 这是目前为止应用最为广泛的产业内贸易度量方法。GL指数公式为:
其中, Ei和Ii分别代表一国一定时期i服务部门的出口额和进口额。GLi的取值范围为[0, 1], 越接近于1, 说明该部门的进出口接近相等, 意味着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GLi越接近于0, 说明该部门只有进口或只有出口, 意味着产业内贸易水平越低。根据指数的大小, 将GLi划分为四个区间, 0≤GLi<0.25为低产业内贸易水平;0.25≤GLi<0.5为较低产业内贸易水平;0.5≤GLi<0.75为较高产业内贸易水平;0.75≤GLi<1为高产业内贸易水平。
此外, 将各产业指数值进行加权平均计算一国或地区整体产业内贸易指数, 公式为:
2. 动态指标
很明显, GL指数反映的是静态水平, 如果服务业某部门出口额和进口额同时增长或者减少, 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变化并不能表现出来。Brü lhart于1994年提出了“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 (MIIT指数) , 该指数可以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动态变化。
这里Ei和Ii分别为服务业i部门出口额和进口额的一阶差分, 亦即MIITi指数与服务贸易水平或者期末时期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无关。MIITi指数取值为[0, 1], 取值为1时表示中德服务部门i的边际贸易全部为产业内贸易, 取值为0则表示边际贸易全部为产业间贸易;当MIITi>0.5时, 表示在这一时期内中德i部门的贸易增量主要是由产业内贸易引起的;当MIITi<0.5时, 表示在这一时期内中德i部门的贸易增量主要是由产业间贸易引起的。
3. 分类指标
更进一步, Thom&Dowell于1999年将产业内贸易细分为水平型产业贸易 (HIIT) 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VIIT) 。HIIT表示两国服务的范围差异, 一般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VIIT表示两国服务的质量差异, 主要发生在要素禀赋差距较大的国家和发展程度相差较大的国家之间。[2]借鉴陈巧慧、戴庆玲 (2014) 的经验, 这里运用边际总产业内贸易指数 (Ai)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指数 (HIIT) 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 (VIIT) 及产业间水平指数 (IT) 四大分类指标对中德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测算。具体公式如下:
边际总产业内贸易指数: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指数:
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VIIT=Aj-HIIT (6)
产业间贸易指数:IT=1-Aj (7)
这里, Aj表示服务业整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其为HIIT与VIIT之和。对HIIT与VIIT进行比较, 如果前者大于后者, 表示两国某行业的产业内贸易偏向于水平型, 反之则表示偏向于垂直型。
(二) 数据来源
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扩大的国际收支服务分类方法 (EBOPS) 对中德服务业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 服务贸易被细分为11个部门, 包括运输服务、旅游服务、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其他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以及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 下文的研究对象为除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以及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之外的九个服务部门。数据来源为欧盟统计局。
三、中德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具体测量
(一) 中德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水平的静态测量
1. 中德服务贸易变化趋势
2000-2013年, 中国服务进口占贸易进口总额的比重先降后升, 由2000年的13.80%降到2005年的11.29%, 之后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到2013年升至14.50%;而德国的相应比重则是先升后降, 由2000年的21.65%升至2002年的22.79%, 之后平稳下降, 2013年为19.47%。同期中国服务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缓慢下降, 由10.88%降至8.53%, 这与中国出口导向型政策、服务业基础弱的现实以及国外的服务贸易保护壁垒有关;而德国的相应比重明显高于中国, 且一直保持着平稳上升的趋势, 由13.49%升至15.66%。
中国对德国的服务贸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2000-2001年是顺差, 2002-2013年则为逆差, 且劣势逐年增大。十四年间, 中国向德国服务出口平均占中国总服务出口的3.52%, 德国对中国出口服务占德国总服务出口的比重虽然较小, 但逐年上升, 2013年的比重4.46%相较于2000年的0.84%增长了4倍多;中国从德国进口服务占中国总服务进口的比重平均为3.43%, 德国从中国进口服务占德国总服务进口的比重从2000年的0.70%升到2013年的2.40%, 也增长了近2.5倍。这说明, 在服务贸易方面, 中国对德国的依赖性要大于德国对中国的依赖性,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德国对于中国服务的依赖性正在快速增加。
2. GL测量结果和分析
根据统计数据和计算公式 (1) 和 (2) 得到表1。由表可见, 首先, 从总体上看, 2000-2013年间中国与德国的服务贸易更多的表现为产业内贸易, 期间未加权GL指数的年平均值为0.60, 加权GL指数的年平均值为0.77, 从而说明中德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具有较高的水平。加权GL指数在14年间有12年保持在0.70以上, 虽然不同时期会有波动, 但是产业内贸易水平大体上呈增长趋势, 并在2008年达到最高0.87, 2009年至2013年由于受到整体国际经济走弱的形势影响, GL指数显现出了下降的趋势。未加权GL平均值相比加权GL平均值稍低, 说明中国与德国的服务贸易中主导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其次, 从服务业细分类别比较来看, 中德服务业各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存在明显差异。2000-2013年间, 其他商业服务、运输服务、通讯服务以及建筑服务等部门的GL指数年平均值都高于0.75, 说明中国与德国在这5个服务部门存在高产业内贸易, 尤其是其他商业服务部门的GL指数平均值最高, 为0.92;旅游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三个部门的GL指数平均值介于0.5和0.75之间, 表现为较高产业内贸易水平;保险服务部门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 GL指数年平均值为0.30;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最低, 只有0.20, 说明其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要贸易方式。最后, 从各行业贸易的发展状态来看, 中德之间在其他商业服务、运输服务和通讯服务等部门产业内贸易发展平稳;旅游服务部门从2008年开始产生了由产业间贸易向较高产业内贸易的转变;建筑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部门的产业内贸易基本呈U型趋势发展;保险服务和金融服务则分别呈倒U型发展;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部门除了2001年和2007年出现较高产业内贸易水平外, 其他各年均保持低产业内贸易, 即产业间贸易。
数据来源: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计算整理。
(二) 动态测量
根据统计数据和公式 (3) 得到表2。首先, 从总体上看, 2000-2013年中德服务业有10个年度MIIT>0.5, 表现为较高的产业内贸易。其次, 从服务业细分部门里看, 中德运输服务、通讯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等三个部门在13年中有超过九个年度的MIIT>0.5, 说明这些部门的贸易增量主要是由产业内贸易带来的;中德在建筑服务和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两部门分别有五六个年度MIIT>0.5, 说明中德在这些部门也保持着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其他部门如保险服务、金融服务、旅游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仅有不超过四个年度的MIIT>0.5, 说明产业间贸易是中德这几个部门贸易增加的主要原因。最后, 从与静态GL指数的对比来看, 运输服务、通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部门属于高产业内贸易, 建筑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部门属于较高产业内贸易, 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部门属于低产业内贸易, 这些基本与GL指数一致;与GL指数不一致的是, 动态测算结果表明中德金融服务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波动很大, 并且最终表现为较低的产业内贸易, 而静态的测算结果则显示, 虽然金融服务部门的GL指数经历先升后降趋势, 但平均来看表现为较高产业内贸易;动态测算结果中, 旅游服务部门近两年才开始由产业间贸易转化为产业内贸易, 而在静态测算结果中GL指数先升后降, 表现为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三) 其他指标测算
数据来源: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计算整理。
如表3, 从整体的贸易水平看, 历年的数据都大于0.5;对应的产业间贸易指数较低, 历年的IT指数都小于0.5。这表明中德服务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具体来看, 中德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相对稳定, 即便2010年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指数接近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 所有年份都表现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指数小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 说明中德服务业产业贸易一直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由此, 进一步表明, 中国的服务业发展相较于德国来说存在明显差距。
四、结论和建议
(一) 主要结论
中国与德国双边服务贸易发展迅猛, 但存在进出口和行业间的不均衡现象。根据2000-2013年数据测算结果, 可以得到如下结论:静态GL指标测算结果表明, 中德在其他商业服务、运输服务、通讯服务和建筑服务等部门表现为高产业内贸易水平, 在旅游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部门表现为较高产业内贸易水平, 在保险服务部门表现为较低产业内贸易水平, 在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部门表现为低产业内贸易;动态MIIT指标测算结果基本与静态结果一致, 仅有金融服务部门和旅游服务部门与静态结果有一定差异, 表现为较低产业内贸易而不是静态的较高产业内贸易;其他指标测算结果可以将中德之间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归结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并不说明中国技术水平的提高。
(二) 建议
测算的结果表明, 虽然中国与德国的服务业贸易表现为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但是中国的服务业发展并不具备专业化优势, 与德国的服务业发展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中国在发展对德服务贸易方面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 中国应走内涵增长之路, 扩大对德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目前中国与很多发达国家进行服务贸易, 但技术提高并不明显, 主要原因就是吸收能力不强。为此, 中国不仅需要逐步有序地开放服务市场, 还需要加大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 进一步培养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 以从根本上提升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 中国应该加强对德生产性服务部门的产业内贸易。德国是世界典型的制造业强国, 而以制造业为基础的生产性服务业实力尤为雄厚。中国在与德国的服务贸易发展中, 应该着重加强金融、保险以及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服务部门的合作, 通过“干中学”缩小对德差距, 并进一步创造竞争优势。第三, 中国应注重与德国的旅游业合作。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自然景观与名胜古迹等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应该注意的是, 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不同, 进行合作时涉及多方文化因素, 中国需要与德国搭建更多高级别的文化交流平台, 加强双方人文文化的相互沟通与交流, 从而促进双方旅游部门的贸易发展。第四, 中国需要为消除中德服务贸易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而努力。中国与德国在技术密集型服务部门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不高, 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德国对技术出口的限制。为此, 中国政府在对德合作中, 应通过政策协调、贸易谈判等诸多方法来为双方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搭建平台, 以促进双边服务贸易发展。
参考文献
[1]Lee H and Lloyd P J.Intra-industry trade in services[M].Frontiers of Research in Intra-Industry Trade.London:Macmillan, 2002:159-179.
[2]曾国平, 胡新华, 王晋.对我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状况的测算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05 (11) :35-37.
[3]蔡宏波.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研究: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比较[J].财贸经济, 2007 (7) :95-99.
[4]程大中.中美服务部门的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 2008 (9) :57-66.
[5]胡颖, 韩立岩.国际旅游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J].国际经贸探索, 2008 (11) :20-25.
[6]陈双喜, 王磊.中日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10 (8) :76-83.
[7]张月友, 杨林军, 刘昊, 谭洪波.中澳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2 (10) :99-106.
[8]马静, 逯宇铎.中欧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 (2012) [J].经济问题, 2012 (7) :118-121.
[9]李焱, 王孟孟, 黄庆波.中澳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分析[J].价格月刊, 2013 (3) :46-51.
一、近年来价格主管部门在支农惠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合理调控农产品价格,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江西、湖南、四川等主产省认真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2005年,四川省通过制定并实施稻谷最低收购价预案,合理引导市场粮价回升,按该省当年商品粮销售量计算,使农民增加收入近40亿元。广西自治区柳州、来宾、河池等产糖县实施糖蔗价格联动,将甘蔗收购价格从首付价每吨230元提高到280元。各地价格主管部门还把送价格信息下乡作为帮助农民增收的重要工作来抓。太原市小店区免费赠送《价格简报》和涉农价格期刊,在乡村设立物价信息员,及时将农产品价格信息送到农民手中。各地农村价格监管站利用办黑板报、出专栏等形式,在当地场镇显著位置公告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价格信息和市场行情。
(二)控制农资价格上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广西、湖南两省(区)对省产尿素、磷酸二铵实行政府指导价,对其他化肥、农膜、农药等实行提价申报制度;对化肥批发零售实行进销差率和批零差率控制,保持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基本稳定。重庆市于2005年对化肥生产、流通企业进行拉网式检查,对不据实结算运杂费、擅自提高销售价格等价格违法行为进行查处,维护了农民利益。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向化肥大中型生产企业派驻价格监察员,架起政府、企业、农民三者之间的桥梁,使化肥价格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2005年全省农民因此减少支出约2亿元。
(三)清理整顿涉农价格和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经过清理整顿,吉林、辽宁两省已经基本上没有专门针对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河北省2005年取消了生猪定点屠宰管理费等11项不合理收费,降低了畜产品检疫等4项收费标准,年可减轻农民负担900万元。山西省取消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工本费等10项收费,免收水土流失防治费等9项收费,降低了农机监理费等3项收费。宁夏自治区近年共取消涉农收费项目25项,免收8项。各地积极推行城乡居民用电同价。辽宁省海城市农村居民用电价格为每千瓦时0.45元,比同价前下降0.5元左右;福建省建阳市农民用电每千瓦时由1元降为0.458元;江西兴国县农民用电每千瓦时由1—2元降为0.59元。成都市2005年查处涉农价格案件150余件,查处金额280万元,退还农民234万元;通过制定《农村配送药品价格管理办法》,规定药品配送企业的配送价格加价率不得超过6%,使全市农村药品价格平均降低15%以上,年减轻农民负担约6000万元。
(四)建立农村价格监督服务网络,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各地普遍实行了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山西省将2005年定为“收费公示年”,加大推行收费公示的力度;湖南省共设立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栏(牌)4.9万多块;宁夏自治区免费向农户发放收费“明白卡”,增强了农民抵制乱收费的能力。成都市金牛区组织实施了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阳光工程”,统一制作、统一安装涉农收费公示栏,公示内容每季度更换一次,做到了“公示广、看得清、留得住”。各地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价格监督网络,四川省建立了与乡镇物价监督员、联络员定期联系制度;仁寿县开展12358举报电话送下乡活动,将价格举报网延伸至全县15个区、110个乡镇、1102个行政村,加大农村价格监督力度,对维护群众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当前农村价格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部分价格和收费政策还不尽完善
一是部分地区农村电价偏高。四川省眉山市反映,农村用电中的非居民照明、商业、工业电价尚未实现城乡同价,农村电价明显高于城市,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重庆、湖南、广西等地反映,部分偏远农村电网尚未进行改造,电价水平在每千瓦时1元以上,甚至更高。重庆江津市农民反映,当地电力部门对参加电网补改的农户多收材料费500元(原来收材料费200元,现在收700元)。二是农用车养路费征收标准不合理。农民认为,农用车主要从事田间作业,却与城市机动车按同样标准缴纳养路费,很不公平。四川省乐山市过去对农用车、拖拉机一年按6—7个月缴纳养路费,现在改按12个月计缴,增加了农民负担。三是对农民的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太原市小店区大村反映,该村被征地165亩,补偿费每亩仅1.3万元,而同一地区城建用地市场价要高出几十倍。宁夏宁武县临河镇的征地补偿费标准仅为每亩8000元,相当于当地一个农民2年多的纯收入。四是存在多头收费现象。四川省反映,生猪饲养、屠宰销售过程的收费仍多达14项,涉及8个部门,各种税费累计高达70—110元/头,扣除成本后,农民养猪基本没有收益。湖南、广西等地农民反映,一些主管部门向农民经营的小企业、小超市甚至小卖店强制收取各种会费,包括个体工商会费、农村工商企业协会会费、特种行业协会会费等。技术监督部门收取质检费、卫生部门收取检验费等,在收取标准上没有区别城市与农村,农村小企业感到难以承受。
(二)一些影响价格形成的体制和机制性因素仍未消除
当前农民反映最为强烈的仍然是“看病贵”和“读书贵”等问题,农村因病致贫、因学返贫现象还比较严重。河北藁城县系井村反映,全村约800户,目前因病返贫的有10余户。这些问题实质上是体制机制不合理、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政府投入不足等因素带来的结果。在医药不分、以药补医的体制下,药品价格仍然存在虚高现象,超出了大多数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四川省雅安市反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对减轻农民就医负担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门槛费”偏高,可报销比例过低,农民不甚满意。宁夏自治区吴忠市上桥乡花寺村四组马瑞华老人因病住院,支付医药费6727.21元,仅报销了935.7元,占总费用的13.9%。所以,在目前情况下,大多数农民仍然望医兴叹,“小病挺,大病挨,不行才往医院抬”的情况还比较普遍。农民对免除或逐步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政策非常欢迎,但对高中和大学收费意见很大。江西省吉安县农民反映,当地高中生每学年学杂费一般在2000元以上,加上食宿费,三年高中开支超过20000元;高等院校一年的学杂费大多在5000元以上,加上食宿费用,往往超过一些普通农民家庭的全年纯收入。农民反映,他们收到孩子上学录取通知书时的心情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孩子有了上大学的机会,忧的是巨额学费从哪里来。
(三)农村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价格矛盾和问题
除前述问题外,当前农村发展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价格和收费问题:一是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农民种粮收益下降。2004年、2005年全国化肥销售价格均比上年平均上涨12.8%,同期粮食价格涨幅不大。据测算,河北省2005年小麦、玉米每亩净利润分别为146元、158元,比2004年的198元、192元分别下降27%、18%。吉林省公主岭市的农民反映,当地种子公司通过直销或经销代销等方式,逃避价格主管部门的管制,使当地玉米种子价格2005年从每公斤2元上涨到5元。二是农业用水价格矛盾突出。南方地区农业用水简单按田亩收费,农民用多用少、用与不用都一样,造成苦乐不均;农村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水资源浪费严重,客观上增加了农民的水费负担。北方缺水地区存在两种情况:部分地区反映农业用水负担较重,宁夏灵武县临河镇农民反映,当地一般自流灌溉种植用水支出为每亩地40—50元;部分地区则存在农村用水收费过低的问题,本次调查涉及的山西、河北的10多个乡镇中,农民用水基本由集体出资,少数村向农民每年每人收取10元钱的水费,尚不够抽水的电费支出。三是农村公益事业收费过高。各地普遍反映农村殡葬收费过高,“死不起人”。四川省南部县火葬费用高达1790元,而且强制服务、垄断经营现象严重。福建省松溪县殡仪馆火化费用一般在1200元以上,购买墓地费用最低在3500元以上。一些农民对有线电视收费意见较大。山西省清徐县北录村反映,当地有线电视初装费约为600元,每月还要交12元的收视费;四川省达州市农村有线电视入网费为500—680元,收视费为每月13元;乐山、眉山等地农村有线电视收视费每月18元,比许多大城市的收费水平还高。此外,部分地区农民反映了工商管理部门乱收费、电话月租费不合理等问题。
(四)部分地方认识不到位,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当前物价系统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实际工作中,都还存在一些与建设新农村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一是对建设新农村的认识过于简单。以为建设新农村就是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进而忽视了运用价格政策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素质提高等方面的任务;二是存在畏难情绪。少数同志认为,当前价格工作机构不健全、体系不完善、队伍不稳定,因而在新农村建设中难有作为,存在一些畏难情绪。三是工作中存在明显的缺位和不到位现象。“缺位”主要表现在价格服务方面,不少农民反映对价格政策不甚了解,也得不到及时可靠的价格信息;“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价格政策执行不到位,特别是对各种乱收费、乱涨价的查处不到位,使农民的合法价格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三、价格主管部门为建设新农村服务的几点意见
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加强监管、搞好服务”,着力解决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加强和改进粮食、化肥价格调控,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要加强对粮食价格的调控,努力确保粮食价格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继续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进一步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执行预案;积极探索建立以目标价格为核心的粮食价格综合补贴制度,稳定农民种粮预期收益,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认真落实对化肥生产用电、用气和化肥运输的价格优惠政策,坚决纠正和查处擅自提高价格、变相取消优惠的行为;加强化肥等农资价格监管,继续对化肥出厂价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对批发和零售环节实行进销差率、批零差率或采取最高限价等形式进行控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二)完善农村水、电、运、住等价格政策,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加强农业末级渠系水价管理,逐步推行农业用水计量收费和面向农民的终端水价制度,促进农村节约用水,减轻农民水费负担。在进一步改造农村电网的基础上,降低农村非普工业、非居民照明、商业用电价格水平,逐步实现农村各类用电与城市同价,以减轻农村电费负担,增强乡镇企业产品竞争力;降低农村中小学用电价格,继续对农业生产用电实行较低的价格,并保持相对稳定。加强对农村客运价格管理,按照既有利于调动运输企业积极性,又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的原则,合理确定农村客运价格水平;取消向农村客运收取的客运附加费,降低农村客运运营成本,缓解农民“行路难”问题。进一步规范农民建房收费,除依法颁发的证照可按规定收取工本费外,取消涉及农民建房的其他收费,严禁强制或变相强制农民接受建房咨询、设计等服务并收取费用;统一规划建设农民生活用房,免收基础设施配套费,为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创造有利的价格环境。
(三)认真解决农民反映强烈的价格和收费问题,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一是加强农村医药价格管理,缓解农民看病贵问题。配合农村卫生体系建设,研究建立与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医药价格监管体系;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整顿农村医疗服务收费,支持农村平价药店经营,切实减轻农民医药费用负担。二是规范农村教育收费,减轻学生家长经济负担。全面清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取消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取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西部地区寄宿制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从严控制择校生招生比例和录取分数,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建立高校成本调查审核制度,规范校内服务收费;清理整顿改制学校收费,坚决制止以改制为名行乱收费之实的行为。三是对涉农收费进行专项治理。重点对农民反映强烈的殡葬服务收费、有线电视收费、农村电话收费、工商管理收费等进行治理,严肃查处各种乱收费行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同时,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各种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严禁强制农民参加各种有偿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并收取费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四)加强涉农收费管理,严禁出台专门针对农民的收费项目
对过去出台的涉农价格和收费政策文件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凡不利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的,要一律废止;对保留的涉农收费项目,要降低过高的收费标准。任何单位和部门都不得出台专门针对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不得提高专门针对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加强对涉农服务性收费的管理,严禁有关部门强制农民参加各种协会并收取会费;严禁强制农民接受有偿服务。
(五)巩固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公示制度的作用。针对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认真研究进一步完善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的措施。在全面清理涉农收费,改进公示形式,完善公示范围、公示内容的基础上,健全配套措施,强化监督检查,巩固公示成果,确保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六)整合价格工作资源,提高农村价格监管服务水平
【售后服务部门简介】推荐阅读:
售后服务部门介绍10-12
售后服务部门职员的辞职报告09-28
售后服务承诺服务方案11-20
售后服务名言10-22
软件售后服务承诺05-31
家电售后服务标准06-03
其他售后服务承诺07-02
客户售后服务管理09-24
售后服务工作规范09-25
售后服务及措施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