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对联

2025-0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爱国对联(共8篇)

爱国对联 篇1

爱国对联

道合志同随党走过坚贞九十载,春归寒尽四季长歌旭日照神州。

东风吹绿三春草;

党旗映红四化花

五十六朵花开五色十光六合春

九十一年党建九拼十搏一国富

九十年风雨征程,从一艘红船,摇到小康胜境;

十三亿炎黄后裔,将整张白纸,书成锦绣史诗。

信念传承燃华夏大地三千日夜

镰锤光闪照神州巨龙九十春秋

国兴家兴事事兴

乐国乐民乐人人

九秩年轮寿诞九州秩酒年祚远;

五十六朵花开五色十光六合春。

丹旌昭广宇,弘旨得人心。

开雾击狂浪,独凭正义伸

爱国对联

党旗红胜火

事业重如山

九州悬丽日

四海颂春风

创千秋伟业

开一代新风

创业勤为本

治国廉为先

官清民拥戴

政善国荣昌

绘龙图铭心济世

存虎胆立志兴邦

万树欣随山水绿

百花争向艳阳红

盛世河山臻壮丽

清风日月共光辉

党如丽日恩辉远

民似群星仰大光

文明两润千枝秀

和谐风吹万花香

兴邦有策苍生福

爱国无私赤子心

爱国对联

【上联】:党风正派民心乐

【下联】:法纪严明国运昌

【上联】:党风正世风清,上空有星皆拱北

【下联】:士气高民气顺,大地无水不流东

【上联】:党建凝心,锦灿城乡,齐唱和谐施胆略

【下联】:科学助力,诗吟海岳,共谋发展敞胸襟

【上联】:党建奇功普天同庆

【下联】:国兴特色遍地皆春

【上联】:党似朝阳光辉普照九州明

【下联】:民比新笋生机遍绿四海春

【上联】:党有良策,人欢马跃新崛起

【下联】:国当盛世,海啸山呼大腾飞

爱国对联

上联:爱党心诚葵向日

下联:为人情不羞冲天

上联:爱党心诚葵向日

下联:树木酒淡羞迎风

上联:爱党心诚葵向日

下联:拥军酒淡羞开怀

上联:爱党心诚葵向日

下联:拥军情不羞开怀

上联:爱党心诚葵向日

下联:为人情不羞开怀

上联:爱党心诚葵向日

下联:拥军酒淡羞有时

上联:爱党心诚葵向日

下联:为人事不羞迎风

上联:爱党心诚葵向日

下联:为人水亦羞迎风

上联:爱党心诚葵向日

下联:为人月不羞冲天

爱国对联

【上联】:爱党爱国,全心全意

【下联】:为公为民,尽责尽心

【上联】:爱党心诚葵向日

【下联】:创业志坚鹤冲天

【上联】:爱党心诚葵向日

【下联】:孚民德重凤朝阳

【上联】:彩笔传情歌伟业

【下联】:丹霞达意颂党恩

【上联】:党恩播福泽,九州昌盛千家乐

【下联】:国策赐祯祥,百业兴隆万里春

【上联】:党恩春荡荡

【下联】:家庆日融融

【上联】:党风纯正民心悦

【下联】:政纪清廉国运昌

【上联】:党风正,压倒百邪民气振

【下联】:政策明,坚持五爱国运兴

对联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 篇2

四川省凉山州民族中学 刘建国

对联,通常称对子,又叫楹联,它是由古代的“桃符”演变而来的。作为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对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具有史学价值的对联(姑且称之为“历史对联”),探讨对联教学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历史课(特别是中国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本文拟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就此谈点粗浅看法。

一、历史对联,是揭示近百年来中华民族惨遭外来侵略、宰割这一悲剧性画面,激发学生仇恨侵略者,发奋自强的好材料。

如有这样两联:

1、不言而喻;一目了然。

2、许多豪杰;如此江山。

第1联是揭示帝国主义瓜分狂潮的《时局图》题图联,联语将十九世纪末遭受列强瓜分,凌辱后中国社会图景简洁地反映了出来。第2联则以反语形式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之间混战连年,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作了讽刺性的描绘。课堂上,教师若能联系史实并辅以沉痛而有感染力的讲述,不难使学生有如临其境之感。

再看一联:

蚕食鲸吞,举国不胜今昔感; 鹰临虎视,惊心莫作画图看。

此联是对1935年《何梅协定》订立,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图谋灭亡中国,中华民族严重危机这一历史危局的形象刻画。运用此联讲述,能充分展示出这一危局,深刻理解北平学生“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一悲呼纳喊,痛感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恶。

近百年以来的历史,是一部血迹斑斑的历史,是一部令人心酸的挨打史。标榜“文明”的西方资本主义强盗,在中国土地上干尽了践踏人间一切人道和文明的恶事。这部历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素材,在教学中以历史对联来充分利用,有助于激起自强的信念,在刻骨铭心的记忆中倍加珍惜今天,倍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历史对联,是鞭笞投降卖国,讴歌自强爱国,使学生在美丑善恶的鉴别中陶冶爱国的好材料。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造成了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的危机。面对国家危亡,是卖国还是爱国,在近现代史舞台上,民族败类和民族英雄两种形象的对照十分鲜明,美丑善恶的对比极深入刻。

1、今日幸颐和,明日幸海子,几忘曾幸古长安,亿兆民膏血全枯,只顾一人庆有;五十割云南,六旬割台湾,此时又割东三省,数千里版图尽弃,每逢万寿疆无。

2、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3、宁赠友邦;不与家奴。

这是慈禧太后奢侈腐朽,置国计民生于不顾,放手卖国的罪恶史。

1、戊戌八月,戊申十月;

我佛今年,我公明年。

2、袁世凯千古;民国万岁。(意为“袁世凯”对不起“民国”)这是国人对袁世凯出卖维新变法,窃取资产阶级革命果实,出卖民族利益以复辟帝制等罪恶行径的讽刺和揭露。

1、民国万税;天下太贫。

2、自古未闻粪有税;如今只剩庇无捐。头可断,身可杀,民族斗争不可屈; 将非骄,卒非惰,外交妥协岂非忧。这是蒋介石对人民实行法西斯专制统治,苛捐杂税搞得民不堪命,社会贫困的罪恶和中国人民对蒋介石政府实行妥协外交,消极抗日的极度不满和忧虑。

昔有盖世(谐“该死”音)之德; 今有罕见(谐“汉奸”音)之才。

这是对叛国投敌,认贼作父的汪精卫大胆而巧妙的唾骂。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中国反动统治者的对内残酷剥削压迫,对外投降卖国,是将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两股反动势力。但是,富有顽强斗志和自强心理的中国人民并没有沦亡,而是毅然决然地肩负起了“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历史使命。

1、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

相率中原豪杰不我河山。

2、诛杀胡虏开天国;斩尽妖魔定太平。

这是太平天国英雄儿女们“还我河山”的疾呼怒吼,是推翻封建统治,建立太平天国理想社会的信心、愿望。

视而梦梦,天胡此醉; 于是处处,人亦有言。这是维新志士谭嗣同不忍祖国沉疴负身,甘以热血唤醒“醉梦”中的同胞的英雄气慨和凌云之志。

巍巍肝胆女儿,有志复仇能动石; 衮衮须眉男子,无人倡义敢排满。

这是巾帼英雄秋瑾“心比男儿烈”的自强意识,是这位女革命家“革命排满”,力挽乾坤的宏大抱负。

死;生。

这是“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寇加紧侵华,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中国人民“宁肯站着死;不愿倒着生”,不甘做亡国奴的自强不屈精神。

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威武不屈的人民。在近现代历史上,有多少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杀身成仁、报国捐躯。和反动统治者的投降卖国相比,这是何等美善,何等悲壮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教学中,运用对联帮助学生回顾历史,有助于使学生在强烈的对衬中生愤恨、生崇敬,在美丑善恶的鉴别中陶冶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感。

三、历史对联,是颂扬人民斗争业绩,赞美爱国主义者高尚的道德情操,鼓舞、激励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刻苦攻读的好材料。

近代中国人民的斗争,无论是太平天国革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还是辛亥革命,最终都失败了。但是爱国先驱们在失败中求索,在长袒待旦的中国,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令人感奋的可贵的献身精神,而且创基立业,推动着历史车轮前进。请看反映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对联:

1、百折不挠,十七次铁血精神,始有去年今日;

一笔勾尽,四千年帝王历史,才成民主共和。

2、树弱小民族解放先声,列宁而还,公真健者;

与帝国主义奋斗救世,斯人已往,谁其嗣之。

第1联为黄兴所题。联语以一个革命者的亲身经历、体验,反映了辛亥革命艰苦曲折的道路,歌颂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一伟大历史功绩。第2联是柳亚子先生为孙中山所题挽联。联语中肯地对孙中山进行了评价,充分肯定了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历史上卓越的贡献和不可泯灭的功绩。

在中国革命史上,爱国先驱者们之所以能为祖国奋斗一生,赤心报国,综观历史,不难看到,是因为他们都有一颗爱国之心,正是这种爱国热诚,使他们奋起救亡,走向了革命。这颗爱国心,这种爱国主义热诚,已铸入我们民族的自强精神之中,成了民族的宝贵财富,成了中国的脊梁。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份财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感。

1、求通民情;愿闻己过。

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是民族英雄林则徐博大的胸怀、刚直的气慨。宁捐躯以殉国;不隐忍以偷生。

这是太平天国领袖之一洪仁玎被俘就义前宁死不屈的自白。

1、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偿。

2、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此两联皆出自孙中山先生之手。它反映了革命者那种百折不挠、斗争到底的顽强斗志,也体现了孙中山为首的革命者之间甘苦共偿、风雨同舟,相互支持、信任的优良品质和伟大情怀。

浮舟沧海;立马昆仑。

这是青少年时代周恩来同志矢志报国的伟大抱负和跃马横刀的英雄气慨。

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

这是毛泽东同志早年作的一联。联语向我们展现了这位伟人青年时代伟大的气魄和必胜的信念。

婚嫁对联(对联篇) 篇3

夫唱妇和?喜到成双?莲结双子

郎才女貌?永结同心?鱼水合欢龙腾凤翔?比翼双飞?龙凤呈祥

兰绾同心结?花好月圆日

莲开并蒂花?桃红柳绿时

绿竹恩爱意?爱情花并蒂

榴花新人情?比翼鸟双飞

向阳花并蒂?同植常青树

幸福结同心?共栽幸福花

良缘永结心花放?意

似鸳鸯飞比翼

喜气方开岁月欢?情如鸾凤宿同林

昔日同栽连理树?天上笑看星伴月

今朝共举合欢杯?人间喜见凤求凰

今日结成并蒂莲?百年佳偶今朝合明朝共栽幸福花?千载良缘此日成百年恩爱双心结?向阳红莲并蒂开

千里姻缘一线牵?朝阳彩凤比翼飞

花好月圆昭美景?同心谱成幸福歌

天长地久祝新人?并蒂开放向阳花

丹山风凰双飞翼?玉宇欣看金鹤舞

东阁梅开并蒂花?画堂喜听彩凤鸣

并蒂开放向阳花?并肩同走幸福路

同心谱成幸福歌?携手共绘锦绣春

志同道合青春美?碧海云生龙对舞

地久天长幸福多?丹山日出凤双飞

芙蓉出水花正好?新岁新婚新起点

孔雀开屏月初圆?喜人喜事喜开端

万里云天看比翼?瑶池晓日翔青鸟

百年事业结同心?月宫红云拥紫鸾

爱情红花开四季?海阔天空双比翼

姻缘美果甜百年?月圆花好两知心

玉镜人间结合璧?百岁夫妻常合好

银河天上渡双星?千秋伴侣永和谐

鸾凤和鸣昌百世?秦晋联姻春意闹

鸳鸯合好庆三春?凤凰比翼彩虹飞

并翅金莺初织柳?云路高翔比翼鸟

双飞紫燕首报春?龙池深种并蒂莲

吉日红花梅并开?春临玉树干枝发

良宵家庆月双圆?日映华堂紫燕栖

好鸟双栖佳鱼比目?白首齐眉鸳鸯比翼

奇葩并蒂瑞木高枝?青阳启瑞桃李同心

爱情纯真花好月圆?相敬相爱美满夫妻

前程锦绣地久天长?同心同德幸福家庭

海誓山盟同心永结?革命夫妻互助互爱

天长地久比翼齐飞?幸福伴侣相敬相亲

知识鼓满青春风帆?幸福家庭你敬我爱

劳动展开爱情羽翼?美满夫妻志同道合春暖花香彩凤对舞?并肩共挑革命重担

《识对联,对对联》学案 篇4

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缀宝玉;

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 楹联作家白启寰

一、什么叫对联:

对联又名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辞典》释),有人将它定义为:“对联是由两组文义相关的对句所组成的联合体”。

早期的春联叫桃符,王安石有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讲的是贴春联的习俗。

对联旧称楹联,楹就是柱子,古人常把对联悬于楹柱,因此而得名。在旧体诗词中,对联又被称为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名称的来历。民间则简单地称对联为对子,创作对联就叫“对对子”。名称不一,实质却是一样的,都指汉语所特有的一种文体形式。从大的方面讲,古文分为两种--散文和韵文,对联属于韵文,被誉为“诗中之诗”。后面我们将对这一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作详细的讲解。

其中,第一组称上联,第二组称下联。来源于律诗的四联八句。上联叫出句、初句、对公或对首,下联叫对句、对白、对母或对尾。

例如:明朝宰相邱琼山少年就学时,老师为解决学生争座位而出句:“细雨肩头滴”,本是平淡的句子,而邱琼山对以“青云足下生”,不但赢得了座位,而且表现了才志超群,全联生色多了。其中的“细雨肩头滴”叫上联、出句、对公或对首,“青云足下生”叫下联、对句、对母或对尾。上联叫被对句,下联叫对句,所以应说“青云足下生”对“细雨肩头滴”,或说“细雨肩头滴”对以“青云足下生”。

二、对联的形式

按时间和场合分:

1.春联:春节时张贴在门上的对联; 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

如:春满长征路,花繁民主枝。

2.楹联:用于堂屋、大厅前部柱子上的对联,多镂刻于木板悬挂在柱上,具有永久性; 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

例如,1979年,杭州的岳飞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朴初,化用岳飞 《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的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3.装饰联:多悬挂在堂屋墙上中堂画两侧、书房墙壁上或悬挂在名胜古迹的壁柱上;

4.喜联:用于祝贺婚娶、建新屋、迁居;

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称婚联。

如:并蒂新开幸福花,同心永结富裕果。

5.寿联:他人过生日,送对联祝寿; 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

1941年时,马老马寅初六十寿辰大会,周恩来、董必武和邓颖超联名赠送了一幅寿联:

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做伴支床有龟。

6.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谓之挽联。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

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三、对联的对法:

从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关系看,可分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1.正对:上下两联所表达的内容相似或相关。例:

福如东海

浮舟沧海

两个黄鹂鸣翠柳

春蚕到死丝方尽

汇人间群书博览者,何其好也

集天下英才教育之,不亦乐乎——何叔衡题船山学社

“识对联,对对联”学案

寿比南山

立马昆仑

一行白鹭上青天

蜡炬成灰泪始干

2.反对:顾名思义,反对即上下两联意思相反。

例: 红军中,官兵夫,衣着薪饷一样

白军中,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

3.串对:又名流水对,单看上或下联,意思不全,上下联连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意境。例:

春色满园关不住

人生自古谁无死

纸上得来终觉浅

一枝红杏出墙来

留取丹心照汗青

绝知此事要躬行

四、对联的特点:

传统的楹联与格律诗一样,都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律:

1.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百字长联详见课本)

2.上下联某位置上的词性必须相同(下联词性与上联同位词相同),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

明月松间照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闭门推出窗前月

清泉石上流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投石冲开水底天

3.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平仄相间和相反。平仄要和谐、相对,尤其是上下联的尾字,平仄要交错,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否则拗口。

4.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在《怎样作对联》一文中,作了系统的归纳。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我们可以归结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五、对联与对偶、对仗的区别

对联在修辞格里叫做对偶。

何为对偶?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读书写字”,“读书”与“写字”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读书写字”是句中自对,“读书写字,求学成才”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以“读书写字,求学成才”为例:“读”、“写”、“求”、“成”都是动词相对;“书”、“字”、“学”、“才”都是名词相对。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对称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形成对偶。

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岳阳楼记》中“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北岛的《回答》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些对偶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

但是,对偶与对联不能混同。对偶从宽,对联则从严。对联缘出律诗的对仗,而律诗中的对仗除了要遵从对偶的要求外,还有它自身的规则。这个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汇人间群书博览者,何其好也

集天下英才教育之,不亦乐乎——何叔衡题船山学社

“识对联,对对联”学案

因此,像上面的例子除了“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外,另两例都不能完全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

我们再举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句和对句不但字数相同,结构一致,词性相同,而且平仄相对。上句“大漠孤烟直”是“仄仄平平仄”,与下句“长河落日圆”的“平平仄仄平”不是刚好对立吗?这就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了。

五言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七言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不平仄严明、对仗工整。对联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我们都熟悉的一副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联的平仄可以有一点变通,那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碰到单数字,平仄可以放松要求,上联是平声,下联也可以对平声,仄声亦然。但逢双的数字必须从严。这算是给我们开了一个口子,让我们不必太受拘束。例如上面的例子,首字就是平平相对。我们再举岳阳楼上一副名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万家忧乐注心头

仄平平平仄平平

除第一字和第三字外,其他都是平仄相对,这也是一副工整的对联。可以这样说,凡是名联,基本上都能符合我们前面所说的要求。细心的读者还可以从我们的例子中发现对联在音韵方面的另一特点,那就是“仄起平收”,意思是“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这又是一条定律,轻易不能违反的。有这样一副老联:

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

上联最末用“水”字,仄声,下联末字“松”,平声,前后分明,错落有致。如果我们把它改一下:

福如东海水长流 寿比南山松不老

读起来是不是有点别扭?大家把次序颠倒过来试试:

寿比南山松不老 福如东海水长流

是不是又顺了呢?这就是平仄的妙用。老祖宗既然给我们立下了平仄的规矩,必然有它的不同凡响处。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就会疑惑:什么是平仄?怎么分清平仄?下面就谈谈汉语的四声。

六、对联的平仄: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梁武帝曾经问一个叫朱异的文人:“你们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大拍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这里,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其中“上去入”三声又合起来归入仄声一类。

按现代汉语标调,一声为阴声,音高而平;二声为阳声,音由下往上。(以上为平声)、三声为上声,音由上往下再往上;四声为去声,音由高往下(以上为仄声)。古入声字已消失。

对联平仄口诀:

“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例:白居易《忆江南》中的三四句,即是一副工整和谐的对联:

日出/江花/红/胜火(仄仄平平平仄仄)

春来/江水/绿/如蓝(平平仄仄仄平平)

口诀中又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因为一三五是奇位字不影响整句音节的流畅,二四六偶位字是决定音节的关键字眼,我想平仄歌诀可改为:“平对仄,仄对平,相间

二、汇人间群书博览者,何其好也

集天下英才教育之,不亦乐乎——何叔衡题船山学社

“识对联,对对联”学案

三换仄平,可平可仄一三五,偶位句末定要明”,是比较准确些。

对联中一些特殊的字、词对偶,可以不拘平仄。主要有

(1)同字相对(虚词)。(2)专有名词相对。(3)文言虚词相对。(4)成语、熟句相对。名联赏析(感性知识储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周恩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书破万卷神交古人

——清代左宗棠作 汇人间群书博览者,何其好也 集天下英才教育之,不亦乐乎

——何叔衡题船山学社 1934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陈寅恪出的对联题: 上联: 孙行者

下联: 对联的特点: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2、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3、位置相同,词性相同

4、平仄相对,音调相谐

5、对联张贴,仄起平收 仄起平收

对联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而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要求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最后一个字用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用平声。如:

上联:春晖盈大地平平平仄仄

下联:正气满乾坤 仄仄仄平平

同桌试对: 春兰——

落日—— 去伪——

花好——

书山——

绿水——

海角——

月转——

细雨——

天文——

柳暗——

虎啸——

水底月 ——

水帘洞 ——

刀子嘴 —— 蚕吐丝——

辞旧岁 ——

蜂采蜜 ——

情深似海——

山清水秀——

望梅止渴 ——

汇人间群书博览者,何其好也

集天下英才教育之,不亦乐乎——何叔衡题船山学社 4

“识对联,对对联”学案

行千里路 ——

改邪归正—— 忠言逆耳――

见风使舵―― 流芳百世―― 狗仗人势――

雪中送炭―― 福如东海阔——

冬去山清水秀 ——

1、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

选出最恰当的一项(1987年高考题)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渠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2、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联是

A碧桃献岁宜家受福 花甲逢春获寿延年

B为学有宗古稀成庆 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C乐道安贫音容宛在 因材施教手泽犹存

D执掌教坛垂七十载 栽培桃李满三千株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3、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2009年湖南高考语文卷第5题

4、“月送花香浮小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选出下联中最好的一句()A.绿叶红花映山前

B.风摇竹影到幽斋 C.梦随春风到天明

D.风吹萤火到满园

5、从对联的角度为上联“劝君更尽一杯酒”选择合适的下联()A、西出阳关无故人

B、与尔同销万古愁 C、益友何妨去复来

D、开卷神游千载上

5、明末大臣洪承畴,官至高位,常常以忠节自命。他曾在厅堂门框上亲自撰写一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后来松山一战,洪承畴兵败被俘,屈膝降清。当时有人十分鄙视他,在其自撰联后各添了一个虚词,顿使此联内容逆转,成了洪承畴的“自供状”。

请问添加的是哪两个字?

6、将下列打乱的对联准确配对。

一池翠影游鱼乐

雨滋春树碧连天 腊梅吐芳迎红日

书山万仞志能攀 学海无涯勤可渡

三径红香舞蝶忙 风送花香红满地

绿柳展枝舞春风

7、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下联调整为:

8、课后大显身手

(1)处处风光好,(2)荆轲有勇刺嬴政,(3),,; 悲也,愤也,颂也,革命文豪感情。

《纪念刘和珍君》

汇人间群书博览者,何其好也

集天下英才教育之,不亦乐乎——何叔衡题船山学社

“识对联,对对联”学案

课后要求:

希望大家以后在生活中多做“有心人”,尤其当你有机会外出旅游时,请你留意那些名胜古迹、庙宇高堂上的对联,相信这能让你的旅途增添更多的收获!

较为常见的成语对联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鼎新革故――激浊扬清 守株待兔――缘木求鱼

见风使舵――顺水推舟 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千山万水――五湖四海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色厉内荏――外强中干 卸磨杀驴――过河拆桥

忠言逆耳――良药苦口 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追本穷源――寻根究底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走马观花――浮光掠影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循规蹈矩――安分守己 牛鬼蛇神――魑魅魍魉

落花流水――残枝败叶 开门揖盗――引狼入室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抛砖引玉――点金成铁

弃暗投明――改邪归正 苦中作乐――忙里偷闲

貌合神离――阳奉阴违 削足适履――杀头便冠

狗仗人势――狐假虎威 胸有成竹――目无全牛

卧薪尝胆――破釜沉舟 牵肠挂肚――提心吊胆

莺歌燕舞――鸟语花香 井然有序――杂乱无章

伶牙俐齿――拙嘴笨舌 固若金汤――危如累卵

指鹿为马――点石成金 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山珍海味――粗茶淡饭

汇人间群书博览者,何其好也

集天下英才教育之,不亦乐乎——何叔衡题船山学社

“识对联,对对联”学案

横眉冷对――低眉顺眼

流芳百世――遗臭万年 精雕细刻――粗制滥造

打草惊蛇――敲山震虎

爱国对联 篇5

系承仲叔;

望出汝南。

——全联典出和姓的源流和郡望。

官掌秋冬二帝;

乐司律吕八音。

——上联典指尧时和仲、和叔二人。和仲掌秋天之政,和叔掌冬天之政。下联典指宋代太常博士和岘,善音乐,他以补律准较洛阳司天台影表石尺制律吕,于是八音始和畅。

旗人使卫,纪略三州大事;

承旨写生,巧描二帝真容。

——上联典指清代乾隆进士和映,蒙古镶黄旗人。原名和宁。奉使卫藏及西域,前后凡十二年。著有《三州纪略)等书。下联典指元代画家和礼,蒙古人。至元时,仕为承旨(官名),善写真,尝奉召写太祖御容及太宗御容。见《元史祭祀志》。

红叶华章,凝集短歌艳曲;

存斋琴谱,清书太古遗音。

——上联典指后周太子太傅和凝,历仕晋汉,官至左仆射,太子太傅,封鲁国公。继为后晋宰相。长于短歌艳曲,有“曲子相公”之称。有集《红叶稿》等。下联典指清代内阁侍读学士和素,有《琴谱合璧》十八卷。

附:

岭南无珍货;

汝西有栋梁。

——佚名撰和姓宗祠联。上联典指宋代指挥使和斌。下联典指晋代中书令和峤。

挺秀干霄,隐具栋梁大用;

开门撤棘,毫无关节潜通。

爱国对联 篇6

派系承秦国;

姓源出晋人。

——全联典指余姓的源流。春秋晋人由余,秦奉为上卿。子孙分别以“由”“余”为姓。

孙支挺秀新安郡;

祖德流芳忠惠堂。

——全联典出余姓的郡望和堂号。

安道名高四谏;

曲江德列八贤。

——全联典指北宋工部尚书余靖,字安道。以敢直言著称。仁宗天圣年间,与欧阳修、王素、蔡襄并称“四谏”。范仲淹被贬时,朝野百官不敢吭声,惟有他出来为范仲淹主持公道,结果一同被贬。著有《五溪集》。后来,广州设有一座“八贤堂”,余靖即为“八贤”之一,可见得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了。

谏草流香,当记由余遗泽;

长茅发迹,勿忘忠惠传声。

——宋时余天锡是宰相史弥远的家庭教师。沂王无后,命天锡在王族里找个比较有贤德的幼儿作儿子。天锡给他找来了贵庄,就是后来的宋理宗。理宗即位,封天锡为奉化郡公,死后谥“忠惠”。

疏传十渐,安道引吭纳谏;

琴鼓七弦,伯牙痛失知音。

——上联典指北宋余靖,字安道,他以敢直言著称。下联典指周代余伯牙的事典。伯牙善鼓琴,与钟子期善,子期死,伯牙步复鼓琴,痛世无知音也。

附:

劝子勿为官所腐;

知君欲以诗相磨。

——此联为清·嘉庆两江总督梁章钜(1775-1849)赠余姓名人余小霞联。

谏草流香,当记曲江遗泽;

长茅发迹,敢忘宋代传声。

——此联为江西省武宁石渡乡余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北宋曲江人余靖。下联“长茅”为地名。

琴操七弦,流水高山,自有知音良友;

疏宗十渐,忠言谠论,克倾纳谏明君。

爱国对联 篇7

汝南传世泽;

勤俭振家声。

——嵌殷姓名望汝南郡、名堂勤俭堂。

礼部精题署;

司徙著小说。

——上联典指唐代礼部郎中殷仲容,工写貌及人物花鸟,善隶篆,尤精题署。下联典指梁代司徙左长史、文学家殷芸,励精勤学,博洽群书。曾作小说十卷。时称《殷芸小说》。

将军谈论一时望;

刺史典章三世荣。

——上联典指东晋陈郡长平人殷浩,字深源,殷羡的儿子,善于谈论,喜欢《老子》、《周易》,年轻时就有盛名。下联典指南朝宋尚书仆射、扬州刺史殷景仁。与王华等人以风节高尚、学问广博而名冠一时,朝中政事,常以密函形式征求他的意见。

五州军事威名远;

三屯将才武艺高。

——上联典指晋代建武将军殷浩。晋建元初征为建武将军,后任都督扬、豫、徐、充、青五州军事。下联典指清康熙武进士殷化行。初授守备,后积功授三屯营副将,擢台湾总兵官。

附:

荥阳垂誉;

洪乔投书。

——佚名撰殷姓宗祠联。上联典指晋代荥阳令殷裒。下联典指东晋陈郡长平人殷洪乔。

万古只应留旧宅;

千金无复换新诗。

爱国对联 篇8

雨霖青草牛羊壮;

田沃旬阳稻菽香。

——本联为雷姓“雷”字的析字联。上联嵌“雨”字,下联“田”字,合而“雷”字。

冯翊灵钟翻彩蠲;

豫章瑞霭舞斑衣。

——嵌雷姓名望冯翊郡、名堂豫章堂。

德润学精易理;

万春忠播睢阳。

——上联典指元代学者雷德润,建安人,雷德润及其三个儿子雷机、雷栱、雷杭俱精于研究《周易》而知名,著有《周易注解》,时人称“雷门易”。下联典指唐张巡偏将雷万春。安禄山的部将令孤潮围攻雍丘时,他站在城头与令狐潮对话,被对方埋伏的弓弩手射中,面部中六箭,仍岿然不动。

一门勇士皆英烈;

五百贪官尽服诛。

——上联典指宋代勇士雷三益,清流人。景炎初,文天祥入汀,三益同丙、戊、庚三子应召,父子英烈,皆没于军。下联典指金代监察御史雷渊。。弹劾不避权贵,至蔡州杖杀贪官污吏五百人,时号“雷半千”。

脑际似曾无自己;

心中唯独有螺钉。

——咏雷锋联。

附:

包拯雄风千年颂;

雷锋精神万代传。

——佚名撰雷姓宗祠联。上联典指现代著名的“包公”雷经天,广西区南宁人。参加过南昌、广州起义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后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建国后,任最高人民法院中南分院院长。

乐器掷池惊天地;

风雪采松胜桐琴。

——佚名撰雷姓宗祠联。上联典指唐代宫廷乐师雷海青。下联典指宋代琴师雷威。

宝婺灿瑶,阶星近五云,冯翊风各翻彩蠲;

高辛荣凤,诏堂开三代,香庭膝绕舞斑衣。

上一篇:企业管理团队情况下一篇:樱桃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