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反思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反思(通用13篇)

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反思 篇1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如何用竖式计算是这个学期学生刚刚接触的新知识,所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这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计算除法必需遵守的法则,教学中我并没有硬性地将这个法则讲给学生听,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去发现它,并从正反两方面去探讨如此规定的理由。最后,我还组织了及时的、必要的练习,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并掌握这种计算方法。

本节课我主要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一、初步理解计算过程,二、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计算规律,三、掌握试商方法,四、体会计算有余数除法的价值。

一、初步理解计算过程。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计算时,已经初步认识了简单的除法竖式,知道用竖式计算除法的基本过程,这是学习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重要基础。此段教学,结合具体情境,我先出示一共有6个桃,每3个放一盘,放了2盘,让学生列出算式并且用竖式计算,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用竖式计算除法的基本过程,接下来出示一共有7个桃,每3个放一盘,放了2盘,还剩下1个,让学生独立列出除法算式,并引导学生通过类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过程,并在直观层面上初步感受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及“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计算规律。

二、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计算规律。“余数要比除数小”是有余数除法计算的一个规律,也是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法则之一。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进一步探索和理解试商方法的逻辑基础。此段教学中,利用试一试教学,在试商的过程中,提问可以商1、2、4吗,让学生结合操作以及比较初步理解“除数是5时,余数要比5小”,再引导学生通过类推和归纳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有利于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合理性,并把握其实际意义。

三、掌握试商方法。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一般会采用两种不同层次的方法:一是借助直观图或动手操作求得商和余数;二是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的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习除法计算奠定基础。此段教学过程,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数学思考水平。

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反思 篇2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等操作活动中,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且会用除法算式表示;让学生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活动,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下来认识的,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因此,这部分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激发兴激。

(创设情境:联欢会上,用红、黄、蓝的气球来装饰教室,师生共同玩“你说数字、我猜颜色”的游戏)

师(激趣引入):你觉得老师猜数字厉害吧?上完这节课,你们也会像老师一样厉害,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除法。

(板书:除法)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你说我猜”的游戏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 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探究活动: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动手操作,唤起学生对除法的回忆)

师: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说说你是怎样摆的?用算式怎样表示?

生:6÷2=3(盘)。

师: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谁愿意上来展示你是怎样摆的?

(学生课堂展示)

师:为什么这1个草莓不摆了?

生:不够摆1盘了。

师:想一想,用算式怎样表示?

(板书:7÷2=3盘,剩余1个)

师(引出余数):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平均分以后,剩下的不够再分一份的情况,这样的数叫作“余数”。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意义和读法)

师:谁能结合图意,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在这个除法算式中7、2、3、1的名称分别叫什么?谁会读这个算式?

(巩固练习,圈一圈,填一填)

师:17个☆,2个2个地圈,圈了()组,剩下()个,17÷2=□……□。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摆草莓”,让学生在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等探究活动中,理解生活中平均分完、恰好分完没有余数和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既是对表内除法的巩固,又是对有余数除法的探究,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知余数的产生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会用除法算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

(2)探究活动: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师:想一想,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用8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怎样列式?

(生动手操作,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师:用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来摆,每次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动手摆一摆,填一填,并在小组内交流是怎样摆的?怎样列式的?

(学生汇报交流,展示探究成果)

8÷4=2(个)

9÷4=2(个)……1(根)

1 0÷4=2(个)……2(根)

1 1÷4=2(个)……3(根)

1 2÷4=3(个)

(学生观察比较,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8÷4=2、9÷4=2……1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你发现了什么?余数都是1、2、3,如果是4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生:如果是4,就可以再摆一个正方形。

(板书:余数小于除数)

设计意图: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探究活动,引导观察、比较每道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在交流汇报中探究得出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3.实践应用,深化理解。

师:圈一圈,填一填。

19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人,还剩()支。

9÷□=□(人)……□(支)

215个▲,每4个一份,可以分()份,还剩()个。

1 5÷4=□(份)……□(个)

321个面包,每5个装一袋,可以装()袋,还剩()个。

21÷□=□(袋)……□(个)

师: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10÷2=4……2()

214颗糖,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4颗,还剩1颗。()

318÷5=3……3()

412根小棒摆三角形,摆了3个,还剩余3根小棒。()

师:在一个除法算式中,已知除数是6,请你猜一猜余数可能是几?余数最大是几?

设计意图:设计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练习,有利于巩固所学新知,以闯关形式设计多样的练习题,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4.回顾总结,自我评价。

师:把你的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在今后的学习中你会怎样做?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所学知识,让学生把自己的收获和大家分享,同时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体验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有余数的除法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小于除数)

【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的平台,把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作为教学主线,通过直观形象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并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关系。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教学时,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直观的操作活动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重视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是指导计算的基础,为了突出重点,教学中教师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有意识地安排了“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圈一圈”等观察和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3.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操作活动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加工和提炼,从而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并加以综合运用。教师以闯关形式设计了多样的练习题,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4.课堂教学是有缺憾的艺术。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应该让学生充分交流,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结合动手操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动手操作的过程及探究的结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使学生在交流汇报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搭一搭(一)有余数的除法 篇3

教材通过“搭一搭”活动引入有余数的除法,让学生了解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即存在余数。并结合实际操作进一步了解有余数的除法中每一步的含义,认识到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通过搭一搭、摆一摆,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及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3.经过探究过程,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难点:经历探索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的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

课件、苹果贴图、盘子、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图形,(教师出示图形)你们可以任意说出一个位置的序号,老师就能猜到它是什么图形。如果不信,咱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猜得这么准吗?学习了这节课的内容之后,大家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设计意图:用猜图形的形式进行教学导入,更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考,创设一种悬念,让他们产生学习新知识“有余数的除法”的心理需要。

二、实际操作,探究新知

1.学具操作,理解余数

(1)学具操作,唤起学生对除法的回忆

这里有6个苹果,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同桌间相互合作摆苹果,教师参与活动并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正好分完,没有剩余”,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做铺垫。

师:谁能用算式表示?

预设生:6÷2=3(盘)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来计算?谁能结合图来说说这个算式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分别叫什么?

(2)再次操作,感知分不完有剩余的现象

师:如果给你7个苹果,还是2个摆一盘,又可以怎样摆呢?下面4人一组合作完成。

学生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

生:7个苹果,每2个摆1盘,摆了3盘,还剩下1个。

师板书:摆了3盘,还剩1个。

师:为什么这里剩下了1个,没有继续再摆?

(3)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①引出余数

师:像这样,用算式怎样表示呢?

师板书:7÷2=3剩余1.

师:在数学上,我们可以把“剩余”两个字用这个符号“……”来表示。

生:7÷2=3(盘)……1(个)

师:这个剩下的数就叫做余数。

②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师:像这样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谁能说一说这个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活动操作,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摆苹果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平均分物有剩余的现象。

2.摆学具,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大小关系

(1)用12根小棒摆正方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其实这里面藏着许多数学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2)合作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大小关系

师:12根小棒能摆3个正方形,如果有13根、14根、15根、16根,每次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接下来请大家分别来摆一摆,并用算式表示出来。

(3)交流汇报

12÷4=3(个)

13÷4=3(个)……1(根)

14÷4=3(个)……2(根)

15÷4=3(个)……3(根)

16÷4=4(个)

(4)延伸

师:现在不摆小棒,你能推算出17根的结果吗?18根?19根呢?

17÷4=4(个)……1(根)

18÷4=4(个)……2(根)

19÷4=4(个)……3(根)

(5)观察思考

师: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6)质疑

师: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呢?同桌互相討论。

学生小组合作摆正方形,并在题单上做记录。

(7)再质疑

师:余数不能是4,那比4大行不行呢?比如5.

预设生:不行!5里面又有一个4,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师:(追问)这样再摆一个正方形后余数是几?(1)

师:如果剩下6根呢?再摆一个正方形后,余数是几?(2)

师:如果剩下7根呢?余数是几?(3)

师:看来余数既不能等于4,也不能比4大,它只能比4小。说明余数要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摆正方形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探索、理解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这一结论的产生过程,又掌握了新知识。

三、课堂作业

1.课本习题

2.首尾呼应,拓展运用

师:上课开始时,老师是怎样猜出这些图形的位置的呢?下面咱们一起来揭晓答案。

这些图形是按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顺序每4个一组,要猜到第8个位置是什么图形,就用8÷4=2(组),表示刚好摆了2组,没有余数,最后一个就是梯形,同样的方法,要猜到第15个位置是什么图形,就用15÷4=3(组)……3(个),余数是3,表示摆了3组还剩下3个,就表示第四组的第三个,所以是平行四边形。

师:现在你们能运用今天学得知识猜出第17位置、第22个位置摆的是什么图形吗?

设计意图:课堂练习第一题是针对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等内容的巩固,让学生在练习中强化余数的意义、余数比除数小等内容的理解。课堂练习第二题解答了课前留下的悬念,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心理需要。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自己学习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总结中更好地概括和记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板书设计:

搭一搭(一)

有余数的除法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6÷2=3(盘)

7÷2=3(盘)……1(个)

作者简介:周红英,女,本科,就职于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八角台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有余数的除法反思 篇4

教学反思

青岛版《除法的初步认识》有5个信息窗。其中包括:平均分,除法的意义、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有关0的除法,除法的简单应用,综合应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

信息窗一教学反思

青岛版除法初步认识的编排和人教版有所不同。它在第一课时就把两种不同的分法同时呈现。在教学时,一定注意利用动画演示和学生的操作,结合具体事例使学生明白不管分的过程是几个几个分的,只要是分的结果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而象“每只小兔分4个萝卜,可以分给几只小兔?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分给几只松鼠?“这类的问题中,已经告诉我们每只应分得的个数,可以通过学生动手分和动画演示使学生明白,通过分可以知道:能分给几只兔子和几只松鼠,但还是每只分的同样多,也是平均分。最后可以区分二者的不同和本质联系。

《除法的初步认识》 信息窗二教学反思

在信息窗2中,教学除法的意义、算式及各部分名称。在这里重点是使学生明确:除号表示“平均分”,平均分的情况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结合具体实例请学生明确“12只小熊,平均分成3行,每行是几只?”算式是:12除以3。“除以3”就表示“平均分成3行”。再以多个例子强化这种认识。另一种平均分的方法也是这样请学生理解。在教学时,应加强学生对图画意义的完整叙述,并及时用算式表示。在练习包含分的习题时,因为数都很小,学生往往会把除数和商写颠倒。应加强训练,如:12个西红柿,每3个为一份,可以分几份?其中“每3个为一份”就“除以3”可以得到4份。如果是每4个为一份呢?就除以4,可以得到3份。这样在后面的信息窗4中在教学“除法的应用”时,学生就会轻松一些,同时巩固对除法意义的理解。《除法的初步认识》 信息窗五教学反思

信息窗5中说是“综合应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但没有一道题是利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全部是乘加或乘减的应用题让人不可思议。如果让学生按部就班学习的话,就要复习乘法的意义。同时铺垫解答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长度单位认识米和厘米教学反思

根据教材的目标,要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来认识米和厘米,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切身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由于学生人数太多,这一环节准备不够充分,效果不是很明显。我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们举起你的食指,大家知道一个食指的宽度有多长吗?有些学生准备拿尺子上台测量,但又不知道怎么读尺子上的刻度。我开始引导,老师认为食指有一个一角硬币么长。谁能像老师这样用你手边的物品来测测纸条的长度,这时,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很多学生拿着自己的学习用品测量了食指的宽度,有的说有一个田字格那么宽,有的认为有一支钢笔的宽度么长.....为什么同样的物体,选择不同的物品去测量,测出的结果会不一样?由此启发学生想到:应选择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去量。虽然学生被老师一直牵着转,但还是体会到了测量需要同一个物品做标准。

为了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首先让学生找到尺子上的1厘米,用眼看,把1厘米的长度印在头脑中;用手比划,感知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当学生完成这一流程,已基本建立起了1厘米的表象。

“用厘米量”是这一节课的难点。我设计的是“看老师测量的方法对吗?”让学生在老师错误的操作中掌握规范的测量方法,同时在测量之前,让学生进行估测,培养学生估测意识,由于学生只是初步建立起了1厘米的表象,估测的结果与实际长度相差甚远,但学生对估测很感兴趣。

由于我部分学生年龄偏小,不明白宽度的意思,把食指宽度看成是食指的长度。如何让学生对文字的更好理解,我得好好思考思考。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一)

在中“千米的认识”这一课时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长度单位,如:米(m)、厘米(cm)、毫米(mm)和分米(dm)。学生已经基本了解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含义。所以在此认识基础上,让学生学习认识“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还是比较容易理解千米的含义。教材先设疑:“1千米有多长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学生熟悉的运动场中的跑道来进行引导: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从而自然而然得出千米和米的关系式:1千米=1000米。教材通过活动安排引导学生对“1千米”进行由概念的认识到具体感知: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看看有多远。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米?最后“做一做”布置了一项校外活动“和老师一起到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体验1千米有多长。”来加深强化学生认知。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头脑中要建立起“1千米”这一没体验过的观念,难度还是比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先复习,做到温故知新。强调新旧知识的衔接,从复习长度单位“1米”的的感性认知和距离测量,到认识“10米”、“20米”……“100米”、“200米”……最后引出“1000米”。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自然过度“1000米”还可以表示成“1千米”,完成“千米的认识”这一学习目标任务,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这一系列的教学引导活动,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千米”这个抽象的长度单位,对于这些八岁的孩子们来说还是很难想象和接受的,如果只凭我的引导,全靠小学生自己去凭空想象,是不容易达到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这需要很多学生身边长距离的实际例子进行想象,所以我让学生通过说说“我家离学校有多远|”的活动,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认识,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距离概念。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二)

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我充分考虑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还是比较少经历,建立“1千米”的长度感性认识比较困难。因此,我根据教材的编排和请示学校领导,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请体育教师合作带领学生用一节体育课“远足”到一处安全的公路路段进行“1千米”测量和行走。这样学生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由于学生对户外数学活动的自由感到新奇,部分学生注意力分散到路边景致,对于长度测量和体验的关注减少了,没有完成测量过程中的长度计数和计算任务,使得学习活动没有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今后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安排好学生任务分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争取每位学生有参与活动的合适任务和内容,让学生体验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是应用数学的乐趣。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篇5

很荣幸参加了教育局举办的第二届“希望杯”新教师讲课大赛。在这次大赛中,我选择的课程是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中的例1和例2,这两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有余数的除法,以及除数和余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感知抽象的概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为今后继续学习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部分内容非常关键,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为了能上好这节课,我做了精心的准备:首先,我采用猜谜语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随后,我采用猜气球的颜色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中的奥秘就在本课中探寻,让学生带着好奇走入本节课。

其次,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之前,通过动手摆草莓,(有六个草莓,每两个一盘,可以摆几盘)再次复习了平均分,随后小组合作摆七个草莓,有什么发现,让学生们感知在生活中平均分有时可能会有剩余的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列式计算。通过两次摆草莓的比较,使学生理解什么是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并强调剩余用省略号表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不一样。随后做两道题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随后,同桌合作借助小棒摆正方形,不但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意识,更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观察和思考,在进一步感悟有余数的除法时,发现其中的规律,总结出余数总是小于除数。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借助推理,实现了学生由表象向抽象的过度。

最后,借助大量的习题,采用师生同做、学生独立完成等方式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课程结束前又回到猜气球颜色,学生探讨研究揭开如何猜对颜色这神秘的面纱,再次加深了对有余数的除法的认知和掌握。

在这节课中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探究等方式掌握所学内容,但是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课后进修学校的主任和两位老师对本课教学加以点评。我也认真地反思了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第一、由于很久没有从事数学教学,加之现在进行的是体育教学,对教材把握上略显不足,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只是凭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去授课,并没有运用新的教学模式。

第二、没能更好的分析二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弱等特点,导致教学内容较多,整个课堂显得很满。

第三、没能合理地安排时间,重难点不突出。没能更好的做好取舍。正如主任所说:课程应该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把握关键,由浅入深。

第四、由于班额较大,又不是自己带的班,没能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少数人,没有全面掌控学生学习情况。多少人学会?多少没学会?没学会的同学是个性问题还是共性问题?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都是我没有想到的。

第五、习题训练量很大,但习题有重复,个别题对学生来说较难(A÷8=B„„(?)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篇6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资料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还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这部分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务必学好。我讲的这节课资料是本单元的例2“有余数除法的好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有余数的平均分,理解余数的含义,并正确书写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

这是一节典型的数学计算教学,以往的计算教学往往重视算理、算法以及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计算的速度和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以及情感体验,忽略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造成课堂气氛紧张,使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那么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即体现算理、算法的训练又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呢?这是我设计这节课时重点思考的,上课时重点就应实施的。

在教学开始,我用学生们喜欢的游戏引入,透过教师准确、快速地猜出气球颜色,为学生设置悬念,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明确学习目的,带着疑问去学习,更加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并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在新课教学过程中,我一方面从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给学校帮忙摆花,让学生自己试着写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等。加强学生观察操作活动的设计,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整个例2的教学,从具体情境引入,再让学生拿学具摆一摆,边摆边观察,之后表述,这样分层进行,不断强化学生的表象,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透过相互交流进行思考归纳,用表象支撑学生的思维,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构成学生的认知。这样不仅仅加深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还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己试着写出有余数除法的M式和竖式,在教师引导,学生互动的.基础上说清算理。这样把枯燥的计算教学生活化了,而且没有因为生活化而忽略了算理和计算潜力的培养。

练习题的设计力求由易到难,加强算理的掌握和计算潜力的提高,同时注意不脱离生活实际,进一步加深对“有余数除法好处”的理解,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应用,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帮忙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整节课中老师力求体现这一点,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结合。课的结尾又回到猜气球的游戏,解决前边设置的悬念,意在把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简单、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一节课的学习。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与点评 篇7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三年级 (上) 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在具体的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中, 感知余数的产生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除法的竖式计算, 初步掌握试商。

2.能力目标:在操作活动中,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自主探究与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并从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用除法竖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试商的方法, 理解除法竖式中“商和除数的乘积”。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演示, 学生每人准备16根小棒, 尺子、本子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我听说三班的同学口算能力很厉害, 敢接受挑战吗?请看大屏幕。

1.填空

(1) 被除数是24, 除数是4, 商是 () 。

(2) 有12个羽毛球, 平均分给3人, 每人分 () 个。

2. () 里最大能填几?

二、讲授新课

1.主题图

师:现在老师再提一个问题, 平时你们喜欢参加什么课外活动?

生1:喜欢跳绳。

生2:喜欢打球。

......

师:看来我们大家的课外活动很丰富。

师:现在我们一起到一所美丽的校园参观吧。

师:看到了什么? (彩旗) 每组有几面? (4面) , 继续到操场参观, 他们在做什么? (投篮球) 每队有几人? (5人) , 看, 球架旁摆的花盆, 每组几盆?

这些都是怎样分的? (平均分板书) 你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现在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和小朋友一起跳绳。

(显示放大跳绳图) 操场上共有多少位同学?是怎么分的?每组几人?你可以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共15人, 每组有5人。

生2:可以分为几组?

师:你们能把发现的数学信息和问题连成一句话说吗?

生说题, 课件出示题目:有15人在跳绳, 每5人为一组, 可以分几组? (齐读)

师:怎么列式解答?

15÷5=3 (组) (板书)

师:这些数很小, 我们可以直接写出得数, 我们还可以像加减法那样, 数越来越大时, 就用竖式计算, 现在我们就来学学除法的竖式计算。

2.学习整除

(边说边板书)

师:看读横式15÷5=3, 写成竖式怎么写, 15除以5, 举起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边读边填空, 15在横式中叫什么? (被除数板书) , 5叫什么? (除数) , 15÷5, 得数是几, 3叫什么? (商) , 应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面, 每组5人, 有3组, 共15人, 就是3和5的乘积, 写在被除数15的下面, 与它的数位对齐, 然后再用被除数减去分掉的数15, 正好分完, (用0表示) 写0, 与它们的个位对齐, 这个竖式就算写完了。

师:写完后别忘了把横式等号后的商写上, 写上单位名称及答题。

小结:刚才我们在列竖式计算时先———再———最后——— (手指着竖式) , 今后列除法竖式计算只要记住三步:一除, 求商;二乘, 求商和除数的乘积;三相减就可以了。

3.教学有余数

师:刚才15人在跳绳, 玩得可开心了, 这不, 又来一位小朋友, 你们听 (播放录音) , 你们同意吗?现在多少人? (16人) (录音)

(1) 你们猜猜可以分几组?

生1:3组

生2:4组

师:那到底可以分几组呢?

(2) 动手操作 (出示题目) 有16人, 每组5人, 可以分几组?

问:到底可以分几组?现在我们拿出16根小棒分一分, 16根小棒, 每组5根, 到底可以分几组?看谁分得又快又准。

生摆小棒。同时叫一名学生上台摆小棒。

问:最多可分几组?能不能分完?还剩几根?有多少位同学分时剩下1根的, 请举手。

(3) 尝试写算式

师:那你会把刚才操作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在你的本子上写出来, 看谁写得又快又对?

师巡视, 把一位学生的算式写在黑板上。16÷5=3 (组) ……1 (人)

师:剩下的这个1, 我们给他一个名字, 叫余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

(4) 小组讨论:象这样有余数的除法, 你能象刚才那样写出除法竖式吗?

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的同学说说并写出来。[评析:放手让学生通过猜测, 交流后学会除法竖式。]

(5) 感知算理 (课件显示)

师:现在我们一起看看大屏幕的分法, 看看老师是怎么分的?

(课件演示) 大家请看大屏幕

师:一组就分5, 剩下11人。还可以再分一个5吗?2组分10人, 就剩6人, 还可以分一个5吗?3组分15人, 还剩1人。还能再分吗?为什么?那就说明最多可以分成几组? (3组) , 还剩1根。 (出示) 余数比除数小。

现在请你们运用这些步骤检查自己的竖式。

(6) 回顾写竖式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列这个竖式。“1”我们就叫余数 (板书)

竖式写完, 别忘了在横式等号后写商和余数, 为了分清余数和商, 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

那这个除法算式怎么读呢?读作:16除以5等于3余1

生齐读

(7) 观察比较

师:你们观察这两个竖式, 有什么不同?

一种是正好分完, 没有剩余, 一种是没有正好分完, 还有余数。

师:你的观察总结能力真强。

小结:我们在计算除法竖式时注意:先除再乘后减, 简单说一除二乘三减, 还要注意余数比除数小。

(8) (播放录音) 同学们如果跳绳的有24人, 每组5人, 你知道可以分几组吗?快帮我算算。有困难的和同桌说说再写出来。

三、巩固应用, 深化理解

师:老师想检验同学们对今天的内容是否掌握, 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1.判断题

2.填一填 (课本51页)

3.做一做课件图 (请大家先列出横式, 用竖式算出结果。)

23盆花, 每组5盆, 最多可以摆几组?

4.填空

(1) 有12个羽毛球, 平均分给5人, 每人分 () 个, 还剩 () 个. (想12里有几个5?)

(2) 有28个面包, 每6个装成一袋, 可以装 () 袋, 还剩 () 个.

(3) 手工兴趣组有36人, 如果每4人为一组, 可以分成 () 组, 还有 () 人。

四、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呀?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 应该注意什么?

点评:

本节课老师以学生已有的认知为基础, 注重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注重在动手实践和直观中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注重练习的精挑细选。

一、注重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对于发现数学信息及数学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同时观察能力也是一个人的数学素养, 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在本节课中老师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如观察主题图时教会学生怎样去观察, (彩旗) 每组有几面?球架旁摆的花盆, 每组几盆? (投篮球) 每队有几人?这样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 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每一份的数量是相等的, 也就是平均分, 这样把除法与平均分再次结合起来, 加深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接着老师及时地点评, “你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激发了学生观察的热情, 强化了学生在课堂中注意观察的意识。

二、注重在动手实践和直观中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新课标 (2011年版) 指出:动手实践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 学生动手、动脑, 边操作边思考。在分的过程中去发现“还能分”“不能分了”, 那么为什么不能分了呢?学生就自然而然就明白了, 也就是为什么余数要小于除数的道理, 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感悟, 同时课件展示16÷5的过程中, 商从1到3其实就是一个试商的过程, 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商要写在个位上, 为什么商是3, 这个3表示的是什么, 余数小于5时就不能再分了, 为下节课学习除数与余数的关系, 以及以后的试商教学做好了铺垫。看似很简单的一个过程, 但是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让我们看到了教学的前铺后续。

三、注重练习的精挑细选

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篇8

开放的数学问题。结合教材提供生活场景,提出了开放性问题“由你摆,你想每组摆几盆花?”从而满足更多孩子内心的渴望和需求,孩子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很容易被激发起来,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注重实践操作活动。对例1、例2的学习,不仅满足了学生进一步的心里需求,而且更为直观的让学生认识到本节课要学的新知点之一——余数,也就是分不完的数,剩下的数,不够再分的数……结合现实情景,学生直观认识“余数”后,自然引出有余数除法算式的教学。规范的读写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基础,尝试说一说后,出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结合横式和操作活动,在重点“理解除法竖式意义的”基础上,观察并逐步认识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这样层层递进,不断强化了学生感观表象,更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最后在互相交流、比较、分析中思考和归纳,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第一次授课时,由于在例1教学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比如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后的巩固练习没有完成。在第二次授课时又急着赶时间,导致例1中除法竖式的教学不够扎实,有些同学没有掌握。另外,在两次教学的比较中发现学生的自学还是非常重要的,在第一次教学中学生自学后再学习除法竖式的写法,学生掌握较好,而在第二次教学中把这环节省去了,由教师直接讲授,有学生掌握的就不是很好。

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反思 篇9

1、预习59-71页内容,说一说本单元学习哪些知识?

2、用7-12根小棒分别摆一摆三角形、四边形,记录摆的结果。你发现了余数和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3、试着举上几个例子?

小研究发下后,我专门领着孩子对59、60、61页内容进行了预习。告诉孩子,要认真看,看懂的部分画上对勾,不懂的部分,画上问号,上课要认真听这部分内容。一部分孩子做的不错。

之后我在想用什么例题引入今天的学习,书上的草莓图我又没时间去剪、贴,最后想了半天,才从我们家找出了三个小碟子和几块糖。决定用糖来代替草莓来摆一摆、分一分。课堂按我预设的方向开始了,先找巴图来数一数有几块糖,再把这6块糖,每两放在一个碟子里,看能放几个碟子?巴图分对了,把我多带的一块糖奖励给他,希望他将来别再害怕数学。用算式表示分糖的过程:6÷2=3(盘)。然后我又拿出一块糖,7块糖,每两个放一个盘子,能放几个盘子,这时才发现粗心的我只带了三个碟子。请偲甘同学上来分一分,分到最后一个糖时,她犹豫了,不知该把那块糖放在碟子里或碟子外,这时,我赶紧请小朋友辩一辩,该不该再放一个盘子。终于朱君益说出来了要点:不能放一个盘子,那样就不是平均分了。要把剩余的一个放在盘子外面。至此引入有余数的除法。板书算式:7÷2=3(盘)······1(个)认识余数的表示符号和余数。再奖励偲甘和朱君益各一块糖。

在第二个环节摆一摆体会除数和余数的关系时,浪费时间较长。小研究上大部分孩子在家就摆了,还有一部分孩子没有摆,在小组摆时,小组长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仍是学习好的孩子在动手,学习弱的孩子连记都没跟上,这是我最大的疑惑。二年级的孩子如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以优等生带动学困生呢?至今不见大的进展。等到在黑板上汇报时,更是分工不明确,说的不够大声,听得不够认真,摆的孩子和板书的孩子配合不到位,由于孩子个子低,没按数字顺序除法算式,对总结除数和余数的关系有影响。

等到总结出了除数和余数的关系后,找了刘俊哲重述了一遍,可是不知道,说明没认真听讲。倾听能力不培养,课堂效率无法提高。

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反思 篇10

这节课教材编排的意图是利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有规律排列的实际问题,本节课通过找规律,根据规律发现与有余数除法的关系,并能根据余数正确解答。在上了这节课后,学生的还是没有很好的理解实质。

片段1 复习要明确

图:爱心桃 笑脸 爱心桃 笑脸 爱心桃 笑脸 爱心桃 笑脸

师:横线上画什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是爱心桃。它们是有规律的,一个爱心桃,一个笑脸,一个爱心桃,一个笑脸,一个爱心桃,一个笑脸,

师:讲的很有道理,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律接着摆下去,第12个图案是什么?

生:是笑脸。

师:17个呢?

生:是爱心桃。

生叫到:老师是有规律的,你看单数的都是爱心桃,双数的都是笑脸。

师:你们很厉害,都归纳出了解题的规律,我们刚才是怎样知道图案的?

生:数出来的(板书数的)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反思:这个复习环节对新课的作用有哪些?上好后我,我又两个地方比较困惑:1、让学生规律时,要唤醒他们的以什么为一组重复排列吗?还是学生能具体描述规律就可以呢? 2、在最后学生总结了这题的规律,我们要怎样去接孩子这个规律呢?学生实在是讲的太好了。

片段2 素材还可以这样

按照下面的规律摆小旗。这样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问题: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探究: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呢?请你自己试一试。

提示:可以摆一摆,写一写,画一画。

反思:现在仔细的.去看这个复习环节是不是直接和新课的例题整合。如:一面一面小旗出现,让学生去猜接下来是什么颜色的?

师:你怎么猜的这么准,你有什么招吗?

生:是有规律的。

师:你们也看到有规律吗?

师:是什么规律啊?

意图:唤醒一年级时学的规律,并能有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规律,还起到理解题意的作用。我认为如果整合了,这里还有解决一个问题,就是给定第几面小旗,你能判断是什么颜色?

片段三 对比要更强

反馈环节:

全班绝对多数的学生是用画一画来解决的,只有一个学生用算式来解决的。

师:学生看懂他是怎么想的?【画画的】

生:我是数出来的。

师:你是怎么数的?

根据学生讲规律时,圈出一组一组。

师:看到图你想到了什么?

本意是引出用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算式与图现结合来理解算式的含义。

对比:画图和算式你会选什么来做呢?

生:我会选画画,因为它比较准确。

生:我选算式,比较快。

小结:我们可以选画画,也可以选算式来解决。

师:如果求第20面小旗的颜色,你准备怎样解决问题?试一试。

师:第25面呢?第29面呢?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的?

反思:反馈总是很难。不管学生怎么样,我们都要把他们想既定的目标上去引。如拿到的材料是很简单的没有分组的正确的。想办法让学生去分组,使其图跟除法算式想接近。在上面的算式和图的对比处理,不是很明显,学生没有模仿的对象。是否是先立一种。把学生画画觉得有些麻烦,我们再来想办法用更简单的方法来完成呢?

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反思 篇11

一、注重学生的合作与动手操作

小学生学习新概念,一般从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所以在教学中我联系生活实际首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分10枝铅笔的操作,一方面加强学生的感知,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然后再把分的结果填在表格中,并让学生根据平均分的结果分成两类:即分完后没有剩余和分完后还有剩余。

二、联系操作的结果列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没有剩余的情况学生之前已经学过,通过列除法算式帮助学生回忆算式各部分名称以及算式的含义,再根据“10枝铅笔,每人分得3枝,还剩1枝”这种情况为例,讲述怎样写成除法算式,使学生知道剩余的1枝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并且注重让学生说说算式的含义。整个教学环节紧凑有序,学生对余数的理解也特别深。接着让学生完成试一试,独立写出另外两种有剩余情况的算式,再通过交流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中商和余数的含义。然后观察他们所列的算式,通过比较,进一步明确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在“想想做做”中,让学生继续进行分圆片、分三角形纸片等活动,观察把花插入花瓶的现象,比较概括地认识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如果没有正好全部分完,都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计算。最后一个游戏设计,学生兴趣也比较浓厚。

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篇12

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节课就秉持这一理念,通过实际生活引入,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开始新课之前,先创设了学生去划船这一情境,并以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应用知识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欲望,显得亲切自然。然后创设了因划船饿了去买面包的情境,这解决的还是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学生能够体会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数学知识也能解决很多生活中问题。

教学中积极关注学生的认知背景和生活经验,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培养了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反思 篇13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含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余数的现象称为有余数的除法。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49页主题图,学生准备20张相同的圆形纸板。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确定目标

同学们喜欢体育课吗?老师今天带你们在体育课上学习数学知识。

出示主题图,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些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生:“有打篮球的、跳绳的,有花盆、有树、有小旗。”…… 师:“谁能根据这个画面,编一道乘法或除法应用题?”

二、自主探究,提出问题

问题一: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1.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2.全班交流,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教学竖式

(1)学生尝试列竖式;

(2)认同除法竖式的一般列法;(3)体会除法竖式的含义。

A.用圆片代替花盆师生一起在黑板上摆一摆。B.观察竖式,尝试理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C.交流解惑。

三、小组交流,释疑解难

问题二:16盆花如果每组摆5盆,结果怎么样? 1.学生活动:用圆片代替花盆在桌子上摆一摆,结果用竖式表示。

2.结合学生的操作活动理解竖式每一步的含义。3.思考:

A.如果有17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余几盆?

B.现在又21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余几盆?

4.交流、评价。

5.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含义就是平均分后有剩余。

四、团队竞赛,激励评价

甲队、乙队相互出题,交换解答,然后组长评价。老师可以

当好裁判,进行点拨、评价。

五、训练提升,小结巩固

师:同学们再把主题图中的其他内容编成应用题,列式计算。A组,打篮球;B组,跳绳;C组,插小旗;看哪一组的同学做得又对又快。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

六、达标测评,检查验收。练习十二1、2、4题

案例分析

【案例一】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15÷5=3(组)

这道除法应用题比较简单,属于表内除法,学生很快就能就算出商是多少。由浅入深,为下一步做好铺垫。

【案例二】现有21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余几盆?

这个问题就比上一题复杂的多了,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读题,理解每一个字的含义。“最多可以摆几组?”是什么意思。对于学困生一是要予以提示,用除法计算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考虑,也就是说商数一定要商最大值,让每个同学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理解商和余数的含义,正确使用单位名称。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教具、学具的展示、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动手摆圆片,认识余数,得出结论。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从中也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强调了“余数要比除数小”,也就是要反复试商。应用了“合作激励”教学模式,达到了教学目标。

上一篇:茶的古诗有哪些下一篇:直系亲属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