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文化生活归纳总结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二文化生活归纳总结(共6篇)

高二文化生活归纳总结 篇1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1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2

1、功能高分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是指既有传统高分子材料的机械性能,又有某些特殊功能的高分子材料。

2、合成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的问题⑴高分子结构与功能之间有什么关系?⑵高分子应具有什么样的主链?应该带有哪种功能基?⑶是带功能基的单体合成?还是先合成高分子链,后引入功能基?如高吸水性材料的合成研究启示:人们从棉花、纸张等纤维素产品具有吸水性中得到启示:它是一类分子链上带有许多亲水原子团——羟基的高聚物。合成方法:⑴天然吸水材料淀粉、纤维素进行改性,在它们的高分子链上再接上含强吸水性原子团的支链,提高它们的吸水能力。如将淀粉与丙烯酸钠一定条件下共聚并与交联剂反应,生成具有网状结构的淀粉——聚丙烯酸钠接枝共聚物高吸水性树脂。⑵带有强吸水性原子团的化合物为单体进行合成。如丙烯酸钠加少量交联剂聚合,得到具有网状结构的聚丙烯酸钠高吸水性树脂。

3问题:学与问中的问题汇报:橡胶工业硫化交联是为增加橡胶的强度;高吸水性树脂交联是为了使它既吸水又不溶于水。小结:高吸水性树脂可以在干旱地区用于农业、林业、植树造林时抗

旱保水,改良土壤,改造沙漠。又如,婴儿用的“尿不湿”可吸入其自身重量几百倍的尿液而不滴不漏,可使婴儿经常保持干爽。可与学生共同做科学探究实验。

3、应用广泛的功能高分子材料

⑴高分子分离膜:①组成:具有特殊分离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薄膜。②特点:能够让某些物质有选择地通过,而把另外一些物质分离掉。③应用:物质分离⑵医用高分子材料:①性能:优异的生物相溶性、亲和性;很高的机械性能。②应用:

人造心脏硅橡胶、聚氨酯橡胶人造血管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人造气管聚乙烯、有机硅橡胶人造肾醋酸纤维、聚酯纤维人造鼻聚乙烯有机硅橡胶人造骨、关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人造肌肉硅橡胶和绦纶织物人造皮肤硅橡胶、聚多肽人造角膜、肝脏,人工红血球、人工血浆、食道、尿道、腹膜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3

一、概念判断:

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有电子的转移(得失)

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有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是否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的能力),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生成还原产物。

4、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的能力),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生成氧化产物。

5、氧化剂的氧化性强弱与得电子的难易有关,与得电子的多少无关。

6、还原剂的还原性强弱与失电子的难易有关,与失电子的多少无关。

7、元素由化合态变游离态,可能被氧化(由阳离子变单质),也可能被还原(由阴离子变单质)。

8、元素价态有氧化性,但不一定有强氧化性;元素态有还原性,但不一定有强还原性;阳离子不一定只有氧化性(不一定是价态,,如:Fe2+),阴离子不一定只有还原性(不一定是态,如:SO32-)。

9、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0、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反应类型的关系: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中有一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用双、单线桥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

1、双线桥:“谁”变“谁”(还原剂变成氧化产物,氧化剂变成还原产物)

2、单线桥:“谁”给“谁”(还原剂将电子转移给氧化剂)

三、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

1、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

(1)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2CuO+C=2Cu+CO2SiO2+2C=Si+2CO

2Mg+CO2=2MgO+C2Al+Fe2O3=2Fe+Al2O3

2Na+2H2O=2NaOH+H2↑2Al+6H+=2Al3++3H2↑

2Br-+Cl2=Br2+2Cl–Fe+Cu2+=Fe2++Cu

(2)化合反应(一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

2CO+O2=2CO23Mg+N2=Mg3N2

2SO2+O2=2SO32FeCl2+Cl2=2FeCl3

(3)分解反应(一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

4HNO3(浓)=4NO2↑+O2↑+2H2O2HClO=2HCl+O2↑

2KClO3=2KCl+3O2↑

(4)部分氧化还原反应: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3Cu(NO3)2+2NO↑+4H2O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4

1、状态:

固态:饱和高级脂肪酸、脂肪、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淀粉、维生素、醋酸(16.6℃以下);

气态:C4以下的烷、烯、炔烃、甲醛、一氯甲烷、新戊烷;

液态:油状:乙酸乙酯、油酸;

粘稠状:石油、乙二醇、丙三醇.2、气味:

无味:甲烷、乙炔(常因混有PH3、H2S和AsH3而带有臭味);

稍有气味:乙烯;特殊气味:甲醛、乙醛、甲酸和乙酸;香味:乙醇、低级酯;

3、颜色:白色:葡萄糖、多糖黑色或深棕色:石油

4、密度:

比水轻:苯、液态烃、一氯代烃、乙醇、乙醛、低级酯、汽油;

比水重:溴苯、CCl4,氯仿(CHCl3).5、挥发性:乙醇、乙醛、乙酸.6、水溶性:

不溶:高级脂肪酸、酯、溴苯、甲烷、乙烯、苯及同系物、石油、CCl4;

易溶:甲醛、乙酸、乙二醇;与水混溶:乙醇、乙醛、甲酸、丙三醇(甘油).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

1、CH:C2H2、C6H6(苯、棱晶烷、盆烯)、C8H8(立方烷、苯乙烯);

2、CH2:烯烃和环烷烃;3、CH2O:甲醛、乙酸、甲酸甲酯、葡萄糖;

4、CnH2nO:饱和一元醛(或饱和一元酮)与二倍于其碳原子数的饱和一元羧酸或酯;

如乙醛(C2H4O)与丁酸及异构体(C4H8O2)5、炔烃(或二烯烃)与三倍于其碳

原子数的苯及苯的同系物.如:丙炔(C3H4)与丙苯(C9H12)

能与溴水发生化学反应而使溴水褪色或变色的物质

有机物:

⑴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等)

⑵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烯醇、烯醛、烯酸、烯酯、油酸、油酸酯等)

⑶石油产品(裂化气、裂解气、裂化汽油等)

⑷含醛基的化合物(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等)、酚类.⑸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

能萃取溴而使溴水褪色的物质

上层变无色的(ρ>1):卤代烃(CCl4、氯仿、溴苯等);

下层变无色的(ρ0,m/4>1,m>4.分子式中H原子数大于4的气态烃都符合.②△V=0,m/4=1,m=4.、CH4,C2H4,C3H4,C4H4.③△V<0,m/4<1,m<4.只有C2H2符合.(4)根据含氧烃的衍生物完全燃烧消耗O2的物质的量与生成CO2的物质的量之比,可推导

有机物的可能结构

①若耗氧量与生成的CO2的物质的量相等时,有机物可表示为

②若耗氧量大于生成的CO2的物质的量时,有机物可表示为

③若耗氧量小于生成的CO2的物质的量时,有机物可表示为

(以上x、y、m、n均为正整数)

其他

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

(1)CH:C2H2、C4H4(乙烯基乙炔)、C6H6(苯、棱晶烷、盆烯)、C8H8(立方烷、苯乙烯)

2)CH2:烯烃和环烯烃

(3)CH2O:甲醛、乙酸、甲酸甲酯、葡萄糖

(4)CnH2nO:饱和一元醛(或饱和一元酮)与二倍于其碳原子数的饱和一元羧酸

或酯.如:乙醛(C2H4O)与丁酸及异构体(C4H8O2)

(5)炔烃(或二烯烃)与三倍于其碳原子数的苯及苯的同系物.如丙炔(C3H4)与丙苯(C9H12)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5

1,有机物的分类(主要是特殊的官能团,如双键,三键,羟基(与烷基直接连的为醇羟基,与苯环直接连的是芬羟基),醛基,羧基,脂基);

2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不包括镜像异构),一般指碳链异构,官能团异构;

3特殊反应,指的是特殊官能团的特殊反应(烷烃,烯烃,醇的转化;以及纯的逐级氧化(条件),酯化反应,以及脂的在酸性碱性条件下的水解产物等);

4特征反应,用于物质的分离鉴别(如使溴水褪色的物质,银镜反应,醛与氯化铜的反应等,还有就是无机试剂的一些);

5掌握乙烯,1,3--丁二烯,2-氯-1,3-丁二烯的聚合方程式的书写;

6会使用质谱仪,核磁共振氢谱的相关数据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7会根据反应条件确定反应物的大致组成,会逆合成分析法分析有机题;

8了解脂类,糖类,蛋白质的相关物理化学性质;

9,物质的分离与鉴定,一般知道溴水,高锰酸钾,碳酸钠,四氯化碳等;

10,有机实验制取,收集装置。甲烷,乙烯,乙酸乙酯,乙醇的制取以及注意事项。排水法,向下排空气法,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适用的情况,分液法制取液体。还有就是分液,蒸馏,过滤的装置及注意事项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6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5、摩尔质量(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或g、、mol-1(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

六、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3、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七、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注意事项: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3、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7

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1、化学反应是怎样进行的(1)基元反应:能够一步完成的反应称为基元反应,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是分几步完成的。

(2)反应历程:平时写的化学方程式是由几个基元反应组成的总反应。总反应中用基元反应构成的反应序列称为反应历程,又称反应机理。

(3)不同反应的反应历程不同。同一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历程也可能不同,反应历程的差别又造成了反应速率的`不同。

2、化学反应速率

(1)概念: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减小量或生成物的增加量可以表示反应的快慢,即反应的速率,用符号v表示。

(2)表达式:

(3)特点

对某一具体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所得的数值可能不同,但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之比。

3、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反应速率常数(K)

反应速率常数(K)表示单位浓度下的化学反应速率,通常,反应速率常数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快。反应速率常数与浓度无关,受温度、催化剂、固体表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2)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增大,减小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减小。

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增大,减小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减小。

(3)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压强只影响气体,对只涉及固体、液体的反应,压强的改变对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

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际上是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因为压强的改变是通过改变容器容积引起的。压缩容器容积,气体压强增大,气体物质的浓度都增大,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加;增大容器容积,气体压强减小;气体物质的浓度都减小,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

4、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经验公式

阿伦尼乌斯总结出了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之间关系的经验公式:

式中A为比例系数,e为自然对数的底,R为摩尔气体常数量,Ea为活化能。

由公式知,当Ea>0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常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也随之增大。可知,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与活化能有关。

(2)活化能Ea。

活化能Ea是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之差。不同反应的活化能不同,有的相差很大。活化能Ea值越大,改变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越大。

5、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

催化剂大多能加快反应速率,原因是催化剂能通过参加反应,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来有效提高反应速率。

(2)催化剂的特点:

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而在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催化剂具有选择性。

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不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不能改变平衡转化率。

二、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

1、合成氨反应的限度

合成氨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同时也是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熵减反应,故降低温度、增大压强将有利于化学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

2、合成氨反应的速率

(1)高压既有利于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又使反应速率加快,但高压对设备的要求也高,故压强不能特别大。

(2)反应过程中将氨从混合气中分离出去,能保持较高的反应速率。

(3)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进行得越快,但温度过高,平衡向氨分解的方向移动,不利于氨的合成。

(4)加入催化剂能大幅度加快反应速率。

3、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在合成氨生产中,达到高转化率与高反应速率所需要的条件有时是矛盾的,故应该寻找以较高反应速率并获得适当平衡转化率的反应条件:一般用铁做催化剂,控制反应温度在700K左右,压强范围大致在1×107Pa~1×108Pa之间,并采用N2与H2分压为1∶2、8的投料比。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8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一般有四步:

1.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2.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查后,将刚才画的短线改写成等号(表示式子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原子的总数相等).3.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因为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点燃、加热(常用“△”号表示)、催化剂、通电等.并且,一般都写在等号的上面,若有两个条件,等号上面写一个下面写一个,等等.4.注明生成物中气体或固体的状态符号(即“↑”、“↓”);一般标注在气体或固体生成物的化学式的右边.但是,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或固体时,其状态符号就不用标注了.书写文字表达式的步骤一般分为两步:

1.根据实验事实,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名称分别写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标出一个指向生成物的箭头(即“→”);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2.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因为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点燃、加热、催化剂、通电等.并且,一般都写在箭头的上面,若有两个条件,箭头上面写一个下面写一个,等等.书写电离方程式的步骤一般也分为两步:

1.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反应物的化学式和电离产生的阴、阳离子符号,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阴、阳离子符号的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2.将阴、阳离子的原形的右下角的个数,分别配在阴、阳离子符号的前面,使阳离子和阴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的总数相等(即溶液不显电性);检查好后,将刚才画的短线改写成等号即可.当然,也可以,根据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利用最小公倍数法,在阴、阳离子符号的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即溶液不显电性).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9

1、SO2能作漂白剂。SO2虽然能漂白一般的有机物,但不能漂白指示剂如石蕊试液。SO2使品红褪色是因为漂白作用,SO2使溴水、高锰酸钾褪色是因为还原性,SO2使含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是因为溶于不生成酸。

2、SO2与Cl2通入水中虽然都有漂白性,但将二者以等物质的量混合后再通入水中则会失去漂白性,3、往某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出现浑浊的物质:

第一种可能为与Cl-生成难溶物。包括:①AgNO3

第二种可能为与H+反应生成难溶物。包括:

①可溶性硅酸盐(SiO32-),离子方程式为:SiO32-+2H+=H2SiO3↓

②苯酚钠溶液加盐酸生成苯酚浑浊液。

③S2O32-离子方程式:S2O32-+2H+=S↓+SO2↑+H2O

④一些胶体如Fe(OH)3(先是由于Fe(OH)3的胶粒带负电荷与加入的H+发生电荷中和使胶体凝聚,当然,若继续滴加盐酸至过量,该沉淀则会溶解。)若加HI溶液,最终会氧化得到I2。

⑤AlO2-离子方程式:AlO2-+H++H2O==Al(OH)3当然,若继续滴加盐酸至过量,该沉淀则会溶解。

4、浓硫酸的作用:

①浓硫酸与Cu反应——强氧化性、酸性②实验室制取乙烯——催化性、脱水性

③实验室制取硝基苯——催化剂、吸水剂④酯化反应——催化剂、吸水剂

⑤蔗糖中倒入浓硫酸——脱水性、强氧化性、吸水性

⑥胆矾中加浓硫酸——吸水性

5、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不一定是醛.可能是:

①醛;②甲酸;③甲酸盐;④甲酸酯;⑤葡萄糖;⑥麦芽糖(均在碱性环境下进行)

6、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

①显两性的物质:Al、Al2O3、Al(OH)3

②弱酸的铵盐:(NH4)2CO3、(NH4)2SO3、(NH4)2S等。

③弱酸的酸式盐:NaHS、NaHCO3、NaHSO3等。

④氨基酸。

⑤若题目不指定强碱是NaOH,则用Ba(OH)2,Na2CO3、Na2SO3也可以。

7、有毒的气体:F2、HF、Cl2、H2S、SO2、CO、NO2、NO、Br2(g)、HCN。

8、常温下不能共存的气体:H2S和SO2、H2S和Cl2、HI和Cl2、NH3和HCl、NO和O2、F2和H2。

9、其水溶液呈酸性的气体:HF、HCl、HBr、HI、H2S、SO2、CO2、NO2、Br2(g)。

10、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NH3。有漂白作用的气体:Cl2(有水时)和SO2,但两者同时使用时漂白效果减弱。检验Cl2常用淀粉碘化钾试纸,Cl2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10

1、中和热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OH—(aq)=H2O(l)ΔH=—57、3kJ/mol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盖斯定律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5、燃烧热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11

化学的基本要领:熟练记忆+实际操作,即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要将熟练记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学习要安排一个简单可行的计划,改善学习方法。同时也要适当参加学校的活动,全面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多听(听课),多记(记重要的题型结构,记概念,记公式),多看(看书),多做(做作业),多问(不懂就问),多动手(做实验),多复习,多总结。用记课堂笔记的方法集中上课注意力。

尤其把元素周期表,金属反应优先顺序,化学反应条件,沉淀或气体条件等概念记住,化学学起来才会轻松些。

即:要熟记前18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特点,以及常见物质的相对原子量和相对分子量,以提高解题速度。

对化学物的化学性质应以理解掌握为主,特别要熟悉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要全面掌握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并能设计一些典型实验。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12

一、钠Na

1、单质钠的物理性质:钠质软、银白色、熔点低、密度比水的小但比煤油的大。

2、单质钠的化学性质:

①钠与O2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新切开的钠放在空气中容易变暗)

加热时:2Na+O2==Na2O2(钠先熔化后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Na2O2。)

Na2O2中氧元素为-1价,Na2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Na2O2+2H2O=4NaOH+O2↑

2Na2O2+2CO2=2Na2CO3+O2

Na2O2是呼吸面具、潜水艇的供氧剂,Na2O2具有强氧化性能漂白。

②钠与H2O反应

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注意配平)

实验现象:“浮——钠密度比水小;游——生成氢气;响——反应剧烈;

熔——钠熔点低;红——生成的NaOH遇酚酞变红”。

③钠与盐溶液反应

如钠与CuSO4溶液反应,应该先是钠与H2O反应生成NaOH与H2,再和CuSO4溶液反应,有关化学方程式:

2Na+2H2O=2NaOH+H2↑

CuSO4+2NaOH=Cu(OH)2↓+Na2SO4

总的方程式:2Na+2H2O+CuSO4=Cu(OH)2↓+Na2SO4+H2↑

实验现象:有蓝色沉淀生成,有气泡放出

K、Ca、Na三种单质与盐溶液反应时,先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碱再和盐溶液反应

④钠与酸反应:

2Na+2HCl=2NaCl+H2↑(反应剧烈)

离子方程式:2Na+2H+=2Na++H2↑

3、钠的存在:以化合态存在。

4、钠的保存:保存在煤油或石蜡中。

5、钠在空气中的变化过程:Na→Na2O→NaOH→Na2CO3→Na2CO3·10H2O(结晶)→Na2CO3(风化),最终得到是一种白色粉末。

一小块钠置露在空气中的现象:银白色的钠很快变暗(生成Na2O),跟着变成白色固体(NaOH),然后在固体表面出现小液滴(NaOH易潮解),最终变成白色粉未(最终产物是Na2CO3)。

二、铝Al

1、单质铝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密度小(属轻金属)、硬度小、熔沸点低。

2、单质铝的化学性质

①铝与O2反应:常温下铝能与O2反应生成致密氧化膜,保护内层金属。加热条件下铝能与O2反应生成氧化铝:4Al+3O2==2Al2O3

②常温下Al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溶液反应,均有H2生成,也能与不活泼的金属盐溶液反应:

2Al+6HCl=2AlCl3+3H2↑

(2Al+6H+=2Al3++3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

(2Al+2OH-+2H2O=2AlO2-+3H2↑)

2Al+3Cu(NO3)2=2Al(NO3)3+3Cu

(2Al+3Cu2+=2Al3++3Cu)

注意:铝制餐具不能用来长时间存放酸性、碱性和咸的食品。

③铝与某些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如V、Cr、Mn、Fe的氧化物)叫做铝热反应

Fe2O3+2Al==2Fe+Al2O3,Al和Fe2O3的混合物叫做铝热剂。利用铝热反应焊接钢轨。

三、铁

1、单质铁的物理性质:铁片是银白色的,铁粉呈黑色,纯铁不易生锈,但生铁(含碳杂质的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原因:形成了铁碳原电池。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

2、单质铁的化学性质:

①铁与氧气反应:3Fe+2O2===Fe3O4(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

②与非氧化性酸反应:Fe+2HCl=FeCl2+H2↑(Fe+2H+=Fe2++H2↑)

常温下铝、铁遇浓硫酸或浓硝酸钝化。加热能反应但无氢气放出。

③与盐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Fe+Cu2+=Fe2++Cu)

高二语文成语整理归纳 篇2

高二语文成语整理1

1.开柙出虎: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2.虎兕出柙:虎、兕从木笼中逃出。比喻恶人逃脱,主管者应负责任。

3.既来之,则安之: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必来。

4.分崩离析: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5.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6.五十步笑百步: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7.饿殍(piǎo)遍野:饿死的人到处都是。

8.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9.浅尝辄止 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

10.卓有成效: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11.坚忍不拔:形容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

12.永垂不朽: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13.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14.义愤填膺(yīnɡ):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

15.安之若素: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16.心急如焚: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17.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18.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不解决问题。

19.摇摇欲坠:形容十分危险,很快就要掉下来,或不稳固,很快就要垮台。

20.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21.大放厥(jué)词: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现用来指大发议论。

22.语焉不详: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

23.一帆风顺: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24.不可思议:①佛家语。指思维和言语所不能达到的微妙境界。道教也借用此语。②形容事物无法想象或难以理解。

25.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高二语文成语整理2

26.恫瘝(ɡuān)在抱: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里。

27.无忧无虑: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

28.遮天蔽日:遮蔽天空和太阳。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

29.白头偕老:夫妻相亲相爱,一直到老。

30.恻(cè)隐之心:形容对人寄予同情。

31.忐忑(tǎn tè)不安:心神极为不安。

32.兴高采烈: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33.慢条斯理: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慌不忙。

34.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35.奋不顾身: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36.物华天宝:指各种珍美的宝物。

37.人杰地灵: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38.高朋满座:形容宾客很多。

39.命途多舛(chuǎn):形容在人生道路上历经坎坷,屡遭磨难。

40.冯唐易老:汉冯唐身历三朝,至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唐已九十馀岁,不能再做官了。

41.画栋珠帘:形容房屋装备的华丽。

42.李广难封:汉名将李广部下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而李广本人抗击匈奴,战功显赫,却不见封侯。后以“李广未封”、“李广不侯”、“李广难封”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43.老当益壮: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44.东隅已逝: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

45.各抒己见: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46.艰苦卓绝: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过寻常。

47.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48.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49.虚无缥缈:形容空虚渺茫。

50.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高二语文成语整理3

51.繁文缛(rù)节:不必要的仪式或礼节繁多。也比喻多余锁碎的手续。文,礼节,仪式;缛,繁多,烦琐。

52.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夷,平常。

53.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站在庭院的两边,相对行礼。现在用来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

54.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55.粉墨登场:化妆上台演戏。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

56.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些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也说“俯拾即是”。

57.感同身受:心里很感谢,如同亲身感受到恩惠一样。多用于代人向对方致谢。

58.高屋建瓴(líng):形容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建,倾倒;瓴,水瓶。

59.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

60.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以为正确的一套做。是,对,正确。

61.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

62.功亏一篑(kuì):比喻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有完成。亏,缺少;篑,土筐。

63.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故步,走老步子;封,限制住。“故”也作“固”。

64.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光怪,光彩奇异;陆离,色彩繁杂。

65.兢兢业业: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高二语文成语整理4

66)休戚相关:休,喜悦、吉利;戚,忧愁悲哀。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67)休戚与共:忧患祸福彼此共同承担。

68)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69)浅尝辄止:只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比喻做事不深入。

70)坚韧不拔:形容意志坚强,有毅力,毫不动摇。

71)卓有成效:卓,特别突出,卓越。指很有成绩、效果。

72)蓊蓊郁郁:多形容草木蓬勃茂盛的样子。

73)混混沌沌: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74)急不暇择: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

75)二三其德:形容三心二意。

76)载笑载言:边笑边说话。

77)信誓旦旦:信誓,表示诚意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誓言说得真实可信。

78)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奋。

79)杨柳依依:古人送行,折柳相赠,表示依依惜别。比喻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80)九死不悔:纵然死很多回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坚定,不认经历多少危险,也决不动摇退缩。

81)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82)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常人,与众不同。易误用为形容人的性格孤傲,难以与周围人相处。

83)日月不淹:日月飞快地运转,一刻也不停留,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84)楚楚可怜:本指幼松纤弱可爱,后形容女子娇弱的样子。

85)坚如磐石:象大石头一样坚固。比喻不可动摇。

86)去日苦多:已经过去的日子太多了。用于感叹光阴易逝之语。

87)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

88)少长咸集:年少的、年长的都聚集在了一起。

89)群贤毕至:很多有才能的人都来了。

90)曲水流觞:古民俗,每年农历三月在弯曲的水流旁设酒杯,流到谁面前,谁就取下来喝,可以除去不吉利。

91)情随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92)游目骋怀: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93)放浪形骸: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

94)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95)图穷匕现: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96)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97)切齿拊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98)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

高二文化生活归纳总结 篇3

http:///test/kuaisu.aspx?tid=16-73675-0

美联英语提供:高二英语语法:free用法归纳

free adj.(1)空闲的;有空的。

Are you free tomorrow?明天你有空吗?(2)免费的;无偿的。

①Do you enjoy free medical care ?你享受免费医疗吗? ②—Why are you so happy?你怎么那么高兴? —Because I got two free ticket.我免费弄到两张票。(3)自由的。

①The birds in the cage wish to be free.笼中之鸟盼望自由。

②You are free to say anything you want to at the meeting.会上你可以畅所欲言。freeze,freezing,frozen freeze是动词“结冰,凝固”;freezing可用作名词“冰点”,用作形容词“冰冷的”,用作副词“极冷地”;frozen既是freeze的过去分词形式,也可用作形容词,表示“冷冻的”。对比: Water freezes below freezing.冰点以下时水结冰。It was freezing cold that morning.那天早晨非常地冷。The roads are frozen in places.路上多处结冰。[应用]英译汉 ①above/over freezing ②freezing weather ③be frozen to death ④give sb.a freezing cold ⑤freezing machine ⑥frozen meat ⑦I’m frozen,so I can’t write ⑧I’m freezing,so I’ve to put on a heavy coat.Key:

①零度以上 ②很冷的天气 ③被冻死 ④冷冷地看某人一眼 ⑤制冷机 ⑥冻肉

⑦我冻坏了,不能写东西了。⑧我觉得冷极了,我得穿件厚大衣 高中英语语法之人称代词的用法讲解

1、多个人称代词的排列顺序 ①you and I ②he and I ③you and he ④you,he and I ⑤you,they and we(情况多)

2、It 的用法 ① 代替this,that That’s a book,isn’t it ? ② 做某动作的人或婴儿

---Someone is coming.Who can it be ?---It may be Jack.It’s a lovely baby.Is it a boy or a girl? ③表示时间、距离、自然现象 It’s 20 miles to(from)Paris.3、简略回答中用so,not,it 的情况 ①肯定答语中,下列动词后面常用so: think,hope,believe,I’m afraid,It seems(appears),---Is it true that he had a heart attack?---I’m afraid so./ I believe so./ It seems so.②否定答语中用not:---Has Anne got into university?

---I’m afraid not./ I think not./ It seems not.③协力动词中也可以用not…so: believe,think,suppose,expect,etc I don’t believe so./ I don’t think so.④do代替上下文动词,并且表示一个已完成的动作时,do后常用so / it:---Please lay the table.---I’ve just done so(it)。

etc.关于英语那些你不知道的事都在这里

校园文化艺术节高二年级工作总结 篇4

开展此次校园文化艺术节,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进一步适应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新形势,拓展我校学生的文化素质,展现高二学生朝气蓬勃的时代风貌,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使高二年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不断认识自我,锐意进取,奋勇图强。

为确保活动的有序开展,我们专门成立了高二年级活动领导小组,根据高二年级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要求各班主任负其责,确保活动质量,让学生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

一、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活动方案和目标

为确保活动的安全有序开展,我们专门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根据际情高二年级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对各班主任和班干部提出了具体活动要求,要求全体学生参与率达90%以上,并要求各责任组各负其责,确保活动质量,让学生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

二、活动的组织和安排

1、活动的宣传

利用升旗仪式和班会进行了活动动员,号召高二年级学生根据自身的艺术特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艺术节活动中。

2、活动的内容

本届艺术节共组织开展了手工及科技制作比赛、摄影比赛、绘画比赛、“学会感恩、与爱同行”主题征文比赛等相关系列活动。

3、活动的过程

本届艺术节各项活动组织紧凑,运作效率高,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班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各项活动都安排了固定的时间,并做了相关活动的宣传工作。与此同时,在整个艺术节活动过程中,各个班级都能认真准备,精心组织,很多班主任和音、体、美等相关教师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为艺术节能够高质量地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高二年级全体同学也都热情高涨,团结协作,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比赛中充分展示了高二年级学生的艺术才华,陶冶了情操,培养了正确的审美观,校园中时时呈现出一片片热闹的场景。

三、存在的问题

当然,艺术节从筹备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因此,使得比赛时间较长,比赛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值得我们总结和反思。

导数总结归纳 篇5

类型二:求单调区间、极值、最值

三、设x3是函数f(x)(xaxb)e

(1)求a与b的关系式(用a表示b)

(2)求f(x)的单调区间

(3)设a0,求f(x)在区间0,4上的值域

23x的一个极值点

类型三:导数与方程、不等式

四、设函数f(x)(1x)2ln(1x)

(1)若在定义域内存在x0,使得不等式f(x0)m0成立,求实数m的最小值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总结 篇6

1、<形> 旧,原来。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学过的知识。)

《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名> 原因,缘故。

《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公输》:“楚王问其故。” 《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3、<副> 故意,特意。

《陈涉世家》:“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4、<连> 所以,因此。

《醉翁亭记》:“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唐雎不辱使命》:“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1、<介> 到了„„时候,等到。

《孙权劝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湖心亭看雪》:“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2、<介> 到,至。

《湖心亭看雪》:“及郡下,舟子喃喃曰”。《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3、<动> 比得上。

《邹忌讽齐王纳谏》:“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4、<连> 和,与。

《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1、<代> 你,你的。

《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千乃翁。”

2、<副> 于是,就。

《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孙权劝学》:“蒙乃始就学。”

《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陈涉世家》:“陈胜,吴广乃谋曰”。“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曹刿论战》:“乃入见。”

《公输》:“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3、<副> 才,这才。

《陈太丘与友期》:“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狼》:“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隆中对》:“‘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4、<副> 竟然,却。

《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动> 是。

《陈涉世家》:“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其1、<代> 第三人称代词。

(1)相当于“他的”。

《智子疑邻》:“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

《夸父逐日》:“弃其杖,化为邓林。”

《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送东阳马生序》:“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邹忌讽齐王纳谏》:“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曹刿论战》:“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愚公移山》:“帝感其诚”。

(2)相当于“她的”。口技》:“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3)相当于“它的”。

《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其:指海。)

《伤仲永》:“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其:指诗。)《狼》:“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其:指麦

场。)《小石潭记》:“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其:指潭。)

《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

今人诗赋于其上。”

《醉翁亭记》:“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其:指滁州城。)

《隆中对》:“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惠子相梁》:“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雏,子知之乎?”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请循其本。”

(4)相当于“他们的”。

《论语•述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狼》:“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核舟记》:“其两面三刀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醉翁亭记》:“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湖心亭看雪》:“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曹刿论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代> 第三人称代词。

(1)相当于“他”。

《陈涉世家》:“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2)相当于“它”。

《两小儿辩日》:“及其日中如探汤”。

《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指千里马。)

《观潮》:“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其:指潮。)

(3)相当于“他们”。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

《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3、<代> 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自己的”。

《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大道之行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五柳先生传》:“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公输》:“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梁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

《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4、<代>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

《塞翁失马》:“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伤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父利其然也”。《愚公移山》:“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1、<代> 这样,那样。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伤仲永》:“父利其然也。”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则何时而乐耶?”

《唐雎不辱使命》:“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智子疑邻》:“其家甚智其子。”(其家:这家。其子:他们的儿子。)

《答谢中书书》:“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柳先生传》:“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三峡》:“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桃花源记》:“复前行,欲穷其林。”

《核舟记》:“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其上:它的上面。)

《岳阳楼记》:“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5、<代>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

《狼》:“其一犬坐于前。”

《口技》:“不能指其一端。”“不能名其一处也。” 《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6、<副> 表推测。相当于“大概”。

《论语•卫灵公》:“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副> 表肯定。相当于“其实”。

《马说》:“其真不知马也。”

8、<副> 表反问。相当于“难道”。

《马说》:“其真无马邪?”

9、<助> 用来加重语气。相当于“可要”。

《唐雎不辱使命》:“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1、<副> 犹,尚且。

《伤仲永》:“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马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副> 暂且,姑且。

《石壕吏》:“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3、<连> 和,又。

《送东阳马生序》:“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4、<连> 况且。

《陈涉世家》:“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唐雎不辱使命》:“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

5、<副> 将近。

《隆中对》:“谓为信然。”

《出师表》:“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公输》:“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恒过然后能改”。“然

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形> 是的,对的。

《陈涉世家》:“吴广以为然。”

3、作词尾,表状态,相当于“„„的样子”,“„„地(的)”,也可以不译出。

《咏雪》:“公然欣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口技》:“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桃花源记》:“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屋舍

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闻之,欣然规往。”

《核舟记》:“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记承天寺夜游》:“欣然起行。”

《五柳先生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送东阳马生序》:“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小石潭记》:“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岳阳楼记》:“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醉翁亭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有亭翼然

临于泉上者”。“杂然而前陈者”。“颓然乎其间者”。

《满井游记》:“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

于匣也。”“娟然如拭”。“悠然自得”。《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唐雎不辱使命》:“秦王怫然怒。” 《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4、<连> 然而,但是。

《醉翁亭记》:“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出师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公输》:“然胡不已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5、地名中的字。

《使至塞上》:“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动> 像,好像。

《咏雪》:“未若柳絮因风起。”

《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核舟记》:“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与朱元思书》:“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送东阳马生序》:“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小石潭记》:“皆若空游无所依。” 《满井游记》:“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邹忌讽齐王纳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岳阳楼记》:“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若夫:用在一句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近似“像那”)

2、<动> 及,比得上。

《送东阳马生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代> 称。

《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4、<代> 此,这样的。

《五柳先生传》:“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5、<连> 假如,如果。

《唐雎不辱使命》:“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6、用于词尾,可译为“„„样”。

《公输》:“舍其梁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为(一)wéi

1、<动> 做,干。《核舟记》:“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为:指雕刻。)

《醉翁亭记》:“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为:酿。)

《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行拂乱其所为”。《鱼我所欲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2、<动> 当,担任。

《孙权劝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论语•为政》:“温故而新,可以为师矣。”

《陈涉世家》:“项燕为楚将”。“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3、<动> 筑,造。

《陈涉世家》:“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公输》:“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4、<动> 题,写。

《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5、<动> 看作,当成,当作,结为。

《论语•泰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唐雎不辱使命》:“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公输》:“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五柳先生传》:“因以为号焉。” 《隆中对》:“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6、<动> 成,成为。

《夸父逐日》:“弃其杖,化为邓林。”

《伤仲永》:“卒之为众人”。“不受之人,且为众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石潭记》:“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为:凝结,结成。)

7、<动> 以为,认为。

《孙权劝学》:“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口技》:“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吴广以

为然。”

《邹忌讽齐王纳谏》:“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8、<动>是。

《塞翁失马》:“此何遽不为福乎?”

《核舟记》:“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陈涉世家》:“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隆中对》:“谓为信然。”

《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公输》:“此为何若人?”“必为有窃疾也。”“为与此同类。”《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名> 心理活动,心情。《岳阳楼记》:“或异二者之为”。

10、<语> 表示疑问语气。

《公输》:“夫子何命焉为?”

11、<介> 被。

《观潮》:“仅有‘敌船’为火所焚”。《满井游记》:“山峦为晴雪所洗。”

《陈涉世家》:“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隆中对》:“贤能为之用。”

(二)wèi

12、<介> 给,替。

《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

《公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13、<介> 为了。

《鱼我所欲也》:“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4、<介> 为了„„。后面省略宾语“此”,“之”等。

《木兰诗》:“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15、<介> 向,对。

《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

《陈涉世家》:“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1、<动> 认为,以为。

《口技》:“以为妙绝。”

《三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公输》:“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吴广以为然。”

《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皆以美于徐公。”

2、<介> 表示所用的工具、方法,凭借的条件等。

(1)可译为“用”、“拿”。

《孙权劝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狼》:“投以骨。”(以:一说“把”)。“以刀劈狼首。”

《伤仲永》:“或以钱币乞之。”

《核舟记》:“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小石潭记》:“全石以为底”。

《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陈涉世家》:“祭以尉首。” 《出师表》:“咨臣以当世之事”。《公输》:“成,将以攻宋。”

《唐雎不辱使命》:“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大王加惠,以大易小”。(2)、可译为“靠”、“凭”、“凭借”。

《唐雎不辱使命》:“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隆中对》:“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曹刿论战》:“何以战?”“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可译为“按照”。

《马说》:“策之不以其道”。

《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必以信。”

3、<介> 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论语•泰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伤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唐雎不辱使命》:“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4、<连>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因为”。

《塞翁失马》:“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马说》:“不以千里称也”。

《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中有足乐者”。

《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满井游记》:“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先帝不

以臣卑鄙”。

《唐雎不辱使命》:“徒以有先生也。”

5、<连>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也可不译。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送东阳马生序》:“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隆中对》:“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6、<连> 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来”, 也可不译。

《小石潭记》:“近岸,卷石底以出”。

《送东阳马生序》:“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俯身倾耳以请”。“不敢出一言以复”。

《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应。”

7、<连> 表示目的关系。

(1)、可译为“来”、“用来”。

《狼》:“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观沧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陈涉世家》:“令辱之,以激怒其众。”“杀之以应

陈涉。”

《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公输》:“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2)、表结果,可译为“以致”。

《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

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

8、表示时间,方位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

《答谢中书书》:“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观潮》“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陈涉世家》:“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出师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9、<副>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固以怪之矣。”

1、<动> 顺着,就着。

《咏雪》:“未若柳絮因风起。”

《核舟记》:“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介> 依靠,凭借。

《隆中对》:“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3、<连> 因此。

《送东阳马生序》:“余因得遍群书。”

《唐雎不辱使命》:“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4、<副> 于是,就。

《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隆中对》“因屏人曰”。

1、<介>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1)、可译为“在”。

《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伤仲永》:“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狼》:“其一犬坐于前。”

《大道之行也》:“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介>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

为”。

安乐也。”

3、<介> 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1)、可译为“向”。《伤仲永》:“日扳仲永环谒于

《送东阳马生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惠子相梁》:“而飞于北海”。(于:一说“到”)

《邹忌讽齐王纳谏》:“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邑人。”

《口技》:“于厅事之东北角”。“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也。”

《记承天寺夜游》:“相与步于中庭。”

《观潮》:“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出没于惊涛万仞中”。

《马说》:“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岳阳楼记》:“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满井游记》:“于时冰皮始解”。

《隆中对》:“欲信大义于天下”。

《出师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试用于昔日”。“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惠子相梁》:“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于是鸱得腐鼠”。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曹刿论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邹忌讽齐王纳谏》:“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可译为“到”

《夸父逐日》:“饮于河、渭;河、渭不足”。

《醉翁亭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唐雎不辱使命》:“仓鹰击于殿上。”“何至于此!”“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隆中对》:“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还于旧都。”

《公输》:“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邹忌讽齐王纳谏》:“皆朝于齐。”

《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可译为“从”。

《大道之行也》:“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醉翁亭记》:“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唐雎不辱使命》:“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休祲降于天”。《公输》:“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惠子相梁》:“夫鵷雏发于南海”。

《愚公移山》:“告之于帝。”

《公输》:“胡不见我于王?”

(2)、可译为“给” 《唐雎不辱使命》:“请广于君。”

《出师表》:“欲报之于陛下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

(3)、可译为“对”、“对于”。

《公输》:“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出师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鱼我所欲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五柳先生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可译为“与”,“跟”,“同”。

《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曹操比于袁

绍,则名微而众寡”。

4、<介> 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从”。

《伤仲永》:“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5、<介> 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伤仲永》:“其受之天也,贤于才人远矣。”

《鱼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连> 至于:表示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

《三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醉翁亭记》:“至于负者歌于途”。

《出师表》:“至于斟酌损益”。

(一)yŭ

1、<动> 给,给予。

《伤仲永》:“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连> 和,及。

《湖心亭看雪》:“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醉翁亭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公输》:“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注:连词前后的几个事物为并列关系,顺序可颠倒。)

3、<介> 跟,同。

《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

《咏雪》:“与儿女讲论文义。”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

《孙权劝学》:“与蒙论议”。

《核舟记》:“神情与苏、黄不属。”

《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

《石壕吏》:“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记承天寺夜游》:“念无与为乐者”。

《马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送东阳马生序》:“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小石潭记》:“似与游者相乐。”

《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满井游记》:“而此地适与余近”。

《隆中对》:“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出师表》:“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曹刿论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注:介词前后的几个事物不构成并列关系,顺序也常常不可颠倒。)

4、<副> 相伴,一起。

《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二)yú<语> 通“欤”,表疑问。

《唐雎不辱使命》:“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鱼我所欲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三)yù<动> 欣赏。

《答谢中书书》:“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原意为“参与”。)

(四)jŭ、<动> 通“举”,选拔。

《大道之行也》:“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副> 乃,就是。用以加强肯定语气。

《伤仲永》:“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出师表》:“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2、<副> 表示顺承。(1)相当于“就”。

《论语•学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陈太丘与友期》:“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核舟记》:“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陋世铭》:“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观潮》:“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三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送东阳马生序》:“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岳阳楼记》:“则有去国怀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满井游记》:“作则飞沙走砾。”

《隆中对》:“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

《鱼我所欲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曹刿论战》:“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相当于“那么”。

《鱼我所欲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岳阳楼记》:“然则何时而乐耶?”

《出师表》:“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副>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鱼我所欲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

于我何加焉?”

(4)<连> 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连> 表示让步,相当于“倒是”。

《隆中对》:“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6)<助> 无意义。

《与朱元思书》:“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1、<动> 去,往;到。

《陈涉世家》:“辍耕之垄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助之至”。“寡助之

至”。

2、<代> 第三人称代词。(1)相当于“他”。

《论语•述而》:“择其善者而从之”。

《陈太丘与友期》:“下车引之”。

《伤仲永》:“借旁近与之”。

《五柳先生传》:“或置酒而招之”。

《陈涉世家》:“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之:指扶苏。)“楚人怜之。”(之:指项燕。)“令辱之”。(之:指吴广。)

《唐雎不辱使命》:“长跪而谢之曰”。

《隆中对》:“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之:指徐庶。)“将军岂愿见之乎?”(之:指诸葛孔明。)“贤能为之用”。(之:指孙权。)

《公输》:“愿借子杀之。”(之:指侮臣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亲戚畔之”。(之:指失道者。)“天下顺之。”(之:指得道者。)

《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之:指行道之人。)“蹴尔而与之”。(之:指乞人。)

《惠子相梁》:“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之:指惠子。)

(2)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问所从来,具答之。”

《陈涉世家》:“杀之以应陈涉。”(之:指各地郡县长

官。)

《隆中对》:“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之:指关羽。张飞。)

《出师表》:“事无大小,悉以咨之”。“愿陛下亲之信之。”

《曹刿论战》:“公将弛之。”(之:指齐军。)

《愚公移山》:“跳往助之。”

《核舟记》:“能以径寸之木”。

《三峡》:“春冬之时”。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实是欲界之仙都。”

《马说》:“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五柳先生传》:“黔娄之妻有言”。“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送东阳马生序》:“益慕圣贤之道。”“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腰白玉之环”。“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3)相当于“它”。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论语•子罕》:“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之:指诗。)“受之天也。”(之:指通 悟。)

《狼》:“复投之”。“又数刀毙之。”

《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之:指桃花源的奇景。)《核舟记》:“箬篷覆之。”(之:指舱。)“闭之”。(之:窗。)“石青糁之。”(之:指刻字的凹处。)“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马说》:“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之:指读书。)“走送之。”(之:指书。)

《小石潭记》:“乃记之而去。”

《醉翁亭记》:“名之者谁?”“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满井游记》:“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唐雎不辱使命》:“愿终守之”。

《公输》:“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

(4)相当于“它们”。

《伤仲永》:“忽啼求之。”(之:指书具。)

《陈涉世家》:“攻銍、酂、苦、柘、谯皆下之。”(之:指上述各地。)

(5)相当于“这件事”。

《伤仲永》:“余闻之也久。”

《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

《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陈涉世家》:“然足下卜之鬼乎?”“固以怪之矣。”

《隆中对》:“时人莫之许也。”

《公输》:“再拜,曰:‘请说之。’”“吾既已言之于王矣。”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暮寝而思之。”

3、<代> 指示代词,相当于“此”、“这”。

《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小石潭记》:“心乐之。”

《公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愚公移山》:“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助>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

《伤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仲永之通悟”。

《口技》:“于厅事之东北角”。

《狼》:“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桃花源记》:“忘路之远近。”

《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花之君子者也。”“菊之爱”。

《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览物之情”。“予尝求古仁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醉翁亭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山水之乐”。“山间之朝暮也。”“而不知人之乐”。

《唐雎不辱使命》:“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皆布衣之士也”。

《隆中对》:“此用武之国”。

《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公输》:“荆之地方五千里”。“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里之诚,七里之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曹刿论战》:“小大之狱”。

《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愚公移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惩山北之塞”。

5、<助>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论语•子罕》:“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孙权劝学》:“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

《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

《送东阳马生序》:“当余之从师也”。“无鲜肥滋味之享。”

《岳阳楼记》:“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醉翁亭记》:“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满井游记》:“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唐雎不辱使命》:“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要离之刺庆忌也。”

《公输》:“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臣以王吏之

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鱼我所欲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此之为失其本心。”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6、<助> 作定语后置的标志。《马说》:“马之千里者”。

《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助> 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陋室铭》:“何陋之有?”。

《公输》:“宋何罪之有?”

8、<助> 补足音节,没有实义。

《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口技》:“妇拍而呜之”。

《伤仲永》:“卒之为众人”。

《狼》:“久之”。

《桃花源记》:“处处志之。”

《醉翁亭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曹刿论战》:“公将鼓之。”

9、<助> 用在“前、后、内、外间”等词前,表示对时间或 方位的限制。《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醉翁亭记》:“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在乎山水之间也。” 《满井游记》:“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论语》;“任重而道远。”

《醉翁亭记》:“泉香而酒冽;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起坐而喧哗者。”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

《出师表》:“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醉翁亭记》:“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曹刿论战》:“登轼而望之;再而衰,三而竭。” 《醉翁亭记》水落而石出;日出而林霏开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鱼我所欲也》:“由是则生而又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论语》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醉翁亭记》:“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5.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醉翁亭记》:“朝而往,暮而归;杂然而前陈者。” 《满井游记》:“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妆而蹇者。” 《鱼我所欲也》:“蹴尔而与之。”

1、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曹刿论战》:“何以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岳阳楼记》:“然则何时而乐耶?”

2、用作疑问副词。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观沧海》:“水何澹澹。”

另外还有复合词,如[何若]【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所 1、用作名词,“处所”“地方”“应有的归宿”。

《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用作助词,放在动词的前面,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

《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3、用作助词,放在介词前面,组成介词结构短语,合起来作状语,说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凭借的方法手段、产生的原因及其有关人物。

《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4、复合词 [所以]

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出师表》:”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上一篇:慢慢靠近作文下一篇:推进党的思想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