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调查研究方案

2024-10-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留守儿童调查研究方案(推荐7篇)

留守儿童调查研究方案 篇1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1、性格孤僻内向, 人际交往困难

农村留守儿童正处在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由于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引导, 这就使得他们的社会化没有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 出现相对滞后甚至偏离了社会化的正常方向, 这引起儿童的情绪变化, 表现出喜怒无常、沮丧压抑甚至狂燥等不良情绪。调查显示, 有51.37%的留守儿童会与父母、留守监护人、同学谈心, 有48.63%的留守儿童不与人谈心, 有8.90%的留守儿童还没有想过与别人谈心。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交流, 一部分留守儿童害怕交往, 感到与他人的交往很不自在, 害羞, 不敢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一部分留守儿童则表现出交往过度, 由于得不到正确的引导, 过早染上社会气息, “铁哥们”、“江湖义气”, 很容易误入歧途, 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自卑心理严重

调查数据显示,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较严重的自卑心理, 有的甚至自暴自弃, 丧失对待生活的信心和学习的兴趣。相比较而言, 与父母交流少的留守儿童, 体现出来更多的情感依赖和需求, 自卑心理表现得更加严重。一方面, 他们自身认识在不断增长, 情感需求在增长, 另一方面, 父母不在身边的这种客观事实不但没有得到改变, 反而时间再不断地延长, 这种自卑感不但没有因为时间减少, 而是进一步增加和泛化, 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3、逆反心理强, 对抗情绪严重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呵护, 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出较明显的敌对防御不信任, 总是觉得别人会欺负他, 在交往过程中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这种潜意识的不信任导致他们面对管束处于对抗状态, 产生出较严重的对抗情绪。

4、价值观念扭曲, 性格和行为分离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就没有父母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上面的帮助和指引, 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差。由于没有父母的约束管理, 留守儿童更容易表现出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 他们脾气暴躁、遇事处理冲动极端, 常常因为一些无端的小事情打架斗殴, 辱骂老师同学。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情感上的缺位父母、留守监护人往往用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 而对于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思想道德法制教育、智力发展教育很少, 从而出现铺张浪费、好逸恶劳的不良品行。

二、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父母不在身边, 缺乏良好的亲情依托

依赖关系是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 良好的依赖关系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 它能满足孩子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帮助孩子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处于亲情缺失的生活环境中, 没有与父母建立起稳定和谐的亲子关系, 这就容易养成胆小怯懦、敌对破坏的性格特点。由于父母长时间在外务工, 难以与他们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 无法关注到他们的身心需求。即使有短暂的见面, 由于缺乏沟通交流的基础, 父母在教育管理时往往容易陷入粗暴、简单。有的单亲在家, 但由于忙于家庭事务、忙于生计, 缺乏科学的方法, 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力不从心。

2、监护人教育管理上的缺失

监护人的教育管理缺失是造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 有30.14%的留守儿童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有4.79%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亲戚朋友;有2.05%的留守儿童处于完全无人监管的状态, 他们寄宿学校;有62.33%的留守儿童由单亲监护。

爷爷奶奶作为监护人, 他们年龄较高, 文化程度低, 思想观念上的差异大, 难以与孩子进行正常的沟通。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 往往是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 而对于孩子身心上的需求, 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缺失, 导致孩子娇生惯养, 道德品质、理想缺乏。

亲戚朋友作为监护人或者没有监护人, 这样的留守儿童父母往往通过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亲情的缺失, 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气息的影响, 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的情况。

3、家庭与学校在教育上缺乏互动

界石镇是典型的城乡结合地区, 当地居民整体素质、教育水平较落后。许多学校还没有条件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后, 没有进行及时干预。在教育管理上, 家校缺乏互动,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后, 很少关注孩子在校表现情况, 大多数家长没有与学校进行沟通交流。

4、社会影响因素

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 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网络为主要手段的新传媒时代, 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血腥暴力, 极易影响到身心发育尚不健全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有效的管束, 留守儿童容易把心理的寂寞空虚转为盲目寻找其它精神支柱, 游戏、上网、赌博、色情已严重威胁到了留守儿

毕节留守儿童调查 篇2

自从爸爸妈妈去年外出打工后,张以海每天都要做饭给弟弟妹妹吃,有时还要带着他们到地里做些农活。每天放学回来,兄妹3人都呆在家里看电视一直到深夜。

像陈婷、张以海这样的留守儿童,毕节市就有1.6万余名。

两名儿童在家误吃了涂有老鼠药的食物后,不幸中毒死亡;某学校一名六年级的学生,放学回家在水塘边玩时,不慎落水溺死;织金县某乡镇中学学生,由于受他人引诱,过早辍学走上了抢劫杀人的犯罪道路;大方县某乡镇一村民家的3个女孩多次遭到他人的奸淫,其中最大的11岁,最小的只有5岁……

这些发生在贵州毕节的事件,主人公都是留守儿童。

父母去打工他们守着家

今年正月十五,太阳早早地爬上了山头。在毕节市海子街镇长征村,一栋栋贴着瓷片的房屋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可整个村庄却给人一种冷清的感觉。春节过后,返乡回家过春节的打工一族又像往年一样,匆匆离开了。

陈婷的爸爸妈妈已经3年没回家了。上午起床后,9岁的陈婷和11岁的哥哥陈双福每人带着55元的学费来到学校报名注册。

前一天,团省委的叔叔阿姨来到村子里举行“手拉手一起走·关爱留守儿童”新春送温暖活动,陈婷和村子里其余19名留守儿童分别得到了200元的慰问金。

从学校报名后,陈婷和陈双福把这学期的新课本丢在家里就走出了家门。屋子里,除了桌子上放着半碗舍不得吃的油渣外,再也看不到任何好吃的东西。15岁的大姐陈丽琼低着头,独自一人坐在门前。邻居家正忙着杀鸡宰鸭,准备丰盛的晚饭。

走出家门,陈婷和陈双福谁也没和谁说话,兄妹俩悄悄来到了村口。每当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他们都会来到村口守望。

3年前,陈婷的爸爸妈妈外出打工时,把他们托付给年迈的爷爷奶奶照看。体弱多病的爷爷奶奶都已近80岁,几乎已不能下地做农活,陈婷和陈双福主要靠姐姐陈丽琼照管。爸爸妈妈每月寄给3个孩子200元生活费。

“买了粮食、煤炭和盐后就所剩无几,很少吃肉。”陈丽琼说,他们也知道爸爸妈妈在外挣的钱不多,况且还要寄些给爷爷奶奶。所以,平时吃的蔬菜都是他们自己种的。

面对记者的采访,陈婷怯生生的,陈双福蹲在地上一言不发。记者摸着他的头问:“想不想爸爸妈妈?”话还没问完,他就捂着脸伤心地哭了起来。

“除了陈婷外,她姐姐和哥哥的成绩都不好。”陈婷的爷爷说,“村干部和她妈妈都打电话来劝说了几次,丽琼就是坚持不再去上学。”

“为什么不想继续上学?”记者问。

“我想去打工!”陈丽琼的态度很坚决。

离开陈丽琼家,记者来到毕节市大新桥办事处魏家屯村。13岁的张以海、11岁的张以发和10岁的张春燕兄妹3人正坐在家里看电视。他们身上的衣服已经脏得发出了异味,张以海的裤子后面竟磨出了两个大洞,屁股都露了出来。

自从爸爸妈妈去年外出打工后,张以海每天都要做饭给弟弟妹妹吃,有时还要带着他们到地里做些农活。每天放学回来,兄妹3人都呆在家里看电视一直到深夜。

在途经毕节市大新桥办事处天桥村时,记者正好遇到8岁的陆玲玲和6岁的妹妹陆爽与爷爷奶奶在地里种洋芋。5年前,爸爸妈妈外出打工后再也没回来,也没寄钱回家,姐妹俩一直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还学会了干不少农活……

据了解,像陈婷、张以海、陆玲玲姐妹这样的留守儿童,仅毕节市就有1.6万余名。

富了家庭却“负”了孩子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地处黔西北的毕节地区仍有许多群众尚未脱贫致富。为了摆脱贫困,不少人纷纷外出打工,其中有不少家庭夫妻双双一起外出务工。

如今,毕节地区共有外出务工人员130余万,占全地区720万总人口的18%,成了贵州省名副其实的劳务输出大区。

大新桥办事处魏家屯村有3900多人,近几年来,村子里80%的青壮年都已外出打工,平时,村子里空荡荡格外冷清。

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对家乡的经济发展和改变家庭的贫困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据毕节地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估算,该区外出务工人员每年寄回家乡的钱达39亿元,几乎是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的两倍。

“我们镇有5.7万人,外出打工人员就有1.37万人,他们每年寄回来的钱有3500万元以上。”毕节市小吉场镇镇长邵昌明说,“这些年来,打工收入成了全镇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每个村子里新修建的房屋几乎都是村民们用打工挣来的钱修建的,外出务工成了村民们目前脱贫致富最有效的路子。”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有的乡镇外出务工人员每年寄回来的钱竟是当地乡镇财政收入的数十倍。由于外出打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全区乡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家的土墙房、茅草房都变成了砖墙房,彩电、洗衣机、电话等电器已不再是什么稀罕物。

然而,由于父母都外出打工,大量的孩子被寄托在爷爷奶奶家、外公外婆家或远亲近邻家,有的孩子甚至独守门户。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缺少与亲人的沟通和交流,长时间在一种畸形的环境中成长,于是,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品德、行为等方面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

“每次离开家,我都会感觉心痛,作为父母,没有谁忍心把几个孩子长期丢在家里不管,可如果不出去打工,一家老小连吃饭都成问题。”大新桥办事处魏家屯村村民张以群无奈地说,“平时也想回家来看看孩子,可两人回来一次车费就要花1000多块,哪有这么多钱啊。”

让留守儿童在关爱中成长

共青团毕节市委曾作过一次全面的统计,全市有18万名外出打工人员,因父母双双外出打工而留在家里的留守儿童已占适龄入学儿童的10.6%。

在毕节市亮岩中学的800多名学生中,留守儿童就有480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这些学生失去了成长中家庭的关爱和教育,许多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厌学情绪严重。

受打工潮的影响,不时有学生相互邀约离家出走。“学校的大多数精力都用在了对这些留守孩子的管理上。”亮岩中学袁武刚校长无奈地说。

“学校教育需要家庭配合才能较好地完成,可这些孩子的父母长期不在家,家庭教育的配合根本无法谈起。”班主任叶老师感触很深。由于许多留守学生都不同程度地有心理缺陷,老师给他们传授知识和进行管理教育时,常常是事倍功半。

据了解,许多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都不好,他们中有30%以上是“双差生”。面对留守儿童给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教育部门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毕节地区教育局副局长章剑平说,由于长期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些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关爱,容易产生孤独感、失落感和自卑感。不少孩子会表现出任性、孤僻、冷漠,学校教育相对就承担了很大压力。

“最让人担心的是,一些有性格缺陷、是非观差的孩子,一旦被人利诱后,就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章剑平说。

“这些孩子今后都要踏进社会,现在如果不设法引导、帮助他们迈入健康成长的道路,今后的结果是难以想象的。”毕节市妇联主席阮友茂对此也是忧心忡忡。

去年9月,共青团毕节市委副书记李永红曾配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高文斌、刘正奎两位博士对毕节市留守儿童现状进行调查。

李永红认为,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突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家庭功能缺失。由于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对留守孩子的监管不到位;第二,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不够,学校借宿制未能普及;第三,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不够,以及社会不良风气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日益突出的留守儿童问题,已引起了毕节市有关部门的重视。

目前,共青团毕节市委等部门已开始在全市展开摸底调查,着手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配合学校发挥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动员全市基层团员和团干部对留守儿童进行帮扶,定期与他们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困难;聘用当地有知识、德高望重的老人及派出所民警对留守儿童开展法制教育;动员城区学校学生与留守儿童开展“手拉手、结对子,交朋友、看朋友”活动,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缺陷。整合社会力量,新建、改扩建借宿制学校,设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加大预防犯罪和维权工作力度,为留守儿童营造出健康的成长环境。

留守儿童调查研究方案 篇3

一、本课题提出背景及研究意义

1、课题提出背景

据资料显示,中国约有1.2亿农民离开故乡到城市里打工。把2000万儿童留在了家里。其中,湖南就有留守儿童200万人,占全国留守儿童总数的1/10。湘西地处中部偏隅一角,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劳务输出成为了农民一个长时期的历史现象。湘西的“留守儿童”约6.5万人。非父亲或母亲为监护人的占65.1%,4.9%的孩子甚至是独自一人生活。这些儿童,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恒、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综合分析湘西民族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家长不大关心成绩。由于家长文盲的比例较高,加上空间阻隔,所以,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

第二、性格普遍存在缺陷。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家长的比例要高得多。由于父母外出,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逆反心理重等极端性格。

第三、心理存在一定障碍。他们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特别是进入青春期以后的许多生理问题无人关心,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悲观消极等。

第四、不少学生价值扭曲。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这就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这些孩子对学习无所谓,认真学习动机不足、厌学、游戏成瘾、逃学、早恋。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产生。

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心理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我们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我们实施《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德育实践项目的动因。

2、课题研究目标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通过研究湘西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促使小学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同时总结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课题根据湘西吉首地区农民工的特点,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分类。认为吉首地区留守儿童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种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叔叔、亲戚照顾的留守儿童。第二种是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形成的留守儿童。三是外地学生,寄宿亲戚家的留守儿童。这也是本课题的亮点之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湘西吉首地区城乡结合部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一个乡镇和城市双需的大趋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城乡结合部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湘西吉首地区教育的整体发展。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更需要教育者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研究这个问题。虽然对留守儿童的研究者较多,但对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留守儿童的问题便成为城乡结合部小学教育工作者棘手的问题。针对湘西吉首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存在的上述问题及现代教育的要求,应把对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的教育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动员和整合全社会力量,加强对这部分留守儿童群体的教育和培养,让他们健康地度过这段特殊的人生历程。现在我们课题组将从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课题界定和解释

吉首市光明小学地处湘西吉首市城郊,始建于1939年,历经沧桑,几易校名,逐步发展为吉首地区规模较大的城乡结合部寄宿制学校。学校现下辖村小5所,共有学生1895人,教师103人。其中,有69.5%左右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本课题的留守儿童,主要指湘西吉首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光明小学农民工子女,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乡镇)或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无法照顾的儿童,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吉首地区光明小学的留守儿童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种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叔叔的亲戚照顾的留守儿童。第二种是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形成的留守儿童。三是外地学生,寄宿亲戚家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一是学习问题,二是品德问题、三是生活问题、四是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缺少亲情体验)。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据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5月,教育部召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讨座谈会”。2005年5月,全国妇联等单位召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2006年9月,全国妇联召开“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电视电话会”。2007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门强调农村留守儿童问题。2008年2月27日,全国妇联发布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等。一切资料表明国家对关爱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视。目前很多地方都在研究更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且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和道德缺失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对于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有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的研究目前还很少有人涉及。我们课题组进行这样的研究,就是为了弥补这一块的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缺陷,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有一个从上到下强有力的课题研究组,校长亲自挂帅,全面负责、领导此项课题的开展。数名长期在教育科研工作中从事研究和组织领导的同志也在课题研究组担负有关研究任务。

2、国家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来自社会的关爱有助于完成课题。特别是教育部门救助中心给予一定的帮助扶持。

3、我校为吉首地区规模较大的城乡结合部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数量很多,全校有69.5%左右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有很多案例提供研究。学校十分重视留守儿童问题。专门设立学校德育处,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帮助。

4、学校有一支具有高度敬业精神,科研素质好的队伍,队伍中有多人曾在全国及省市级科研课题研究中获奖。更为可贵的是有一批长期坚持在第一线的中层干部、班主任和教师,他们工作热情高,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5、有市教科所领导参与课题研究,有上一级专家给予科研技术指导。6、2011起,吉首大学与我校建立了长期的“关爱留守儿童共享一片蓝天”助学基金,按月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社会力量。

五、课题研究假设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改进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改进教育工作根植于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研究,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饯行生本教育,让学校工作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全国妇联、教育部等颁发的妇字〔2007〕34号《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积极开展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通知》,200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明确将“三留守”问题作为当前关系农村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求“农民工输出地要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寄宿和监护条件”,要求“深入开展‘共享蓝天’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

2、湘教关委[2011]1号《湖南省教育厅关工委2011年工作要点》要求各地区主动配合有关部门,重点做好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学习等状况的调研工作,结合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保障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义务教育发展规划,会同省财政厅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及“两免一补”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在农民工输出地,重点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在农民工输入地,会同省发改委和相关部门改善办学条件,重点做好进城后的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3、本课题主要应用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相关性原理、目的性原理。同时,应用大教学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儿童教育心理学、终身教育理论、社会科学中的主体论,互动论、协同论;应用教育管理学中的人本原理、效益原理。综合应用这些理论,使课题成果的推广体现教育改革的先进理念

七、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等。

1、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开始前实施前期调查,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实施过程调查,在结题前进行效果调查,主要采用谈话、问卷、实地检测等形式,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需求,调整教育策略,为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以便进行动态调整。

2、行动研究法。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制定具体计划开展实践研究。

3、实验研究法。根据总课题确定相关的子课题,成立子课题研究小组,围绕总课题确定的研究内容组织子课题组分组展开深入研究。

4、比较分析法。对实验对象转化情况及时统计分析,定期检测。找出经验、差距,及时矫正,完善实验方案。

5、案例研究法。通过对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收集典型案例,并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实验与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留守儿童教育方法。

6、经验总结法。定期组织专题交流、研讨活动,组织教师积极撰写有一定价值的经验论文,采取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实验策略,每个阶段有方案、有计划、有记录、有检测、有总结,定期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最后汇总阶段成果和实验过程,形成自己的整体实验成果。

7、文献资料法。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查阅留守儿童的相关资料、参考相关成果,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理念,深入挖掘课题理论的深厚底蕴,综合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以求实践创新。

八、课题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4月)完成课题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确定课题组成员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组织宣传。通过调查分析,建立“留守儿童”学生档案,起草“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并进行论证。

第二阶段:初步研究阶段(2012年5月——2012年11月)对留守儿童进行登记造册,通过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撰写书信等形式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需求,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加以培养。

第三阶段:深入研究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11月)根据实施计划和调查总结情况进行研究,分期举办专题研讨会、开展个案研究、建立留守学生成长档案、组建留守儿童互助小组、聘任代理家长、实行“代理家长制”、制定留守儿童转化考核方案及综合评价方案,集思广益,搜集第一手资料,整理分析,在教育活动中探索寻求方法,总结一套经验,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对课题研究的进程进行系统分析、总结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情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为结题做准备。课题组成员撰写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制定课题的延伸推广计划。接受专家领导进行评估验收。

九、课题研究措施

1、确立帮教对象。为充分体现教职工的社会责任感,加强服务意识,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全面展现光明小学教育工作者的精神风貌,针对留守儿童的以上问题,我们确定以吉首市光明小学留守儿童为帮教对象,进行课题研究活动。吉首市光明小学地处湘西吉首市城郊,有69.5%左右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以吉首市光明小学为帮助对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2、有针对性进行教育。从留守儿童视角来了解城乡结合部的特点,调查摸清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分析留守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的基本策略。我们将按照“寻问题——找教育措施——强行政对策”的思路展开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研究工作。(1)从寻问题着手,真情关爱,体现“三个优先”。(1)学习上优先辅导。各校要确定固定教师指导、温情督促他们按时完成各科学习作业,帮助他们解决学习遇到的难题,指导他们校正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学习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生活上优先照顾。对留守儿童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合理安排他们的学习和娱乐活动,让他们充分体验师生间、学生间的人文关怀、集体温暖。(3)活动上优先安排。利用“留守儿童之家”,学校要认真组织留守生参加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要通过图书阅览等形式,丰富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等。(2)找教育措施,解决留守儿童当前存在问题。我们将抓住留守儿童教育中几个关键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学校设计一系列教育管理活动;模拟家庭、亲情教育课、结对子、自主规划、自律承诺、自我评价、举办代理监护人培训班、设立心理咨询室、设立知心姐姐信箱等。(3)强行政对策,坚持以人为本,爱生为贵,服务为重,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思想。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进“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学校真正成为留守儿童们的成长乐园。

3、充实研究力量。成立有骨干教师、教研员、专家组成的三结合指导小组指导课题研究。

十、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1、《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方案》

2、《吉首市光明小学留守儿童情况问卷调查报告》

3、《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论文集

4、《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案例汇编

5、《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反思汇编

6、《留守儿童心声随笔集》及活动光盘

7、《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十一、负责人与团队成员曾获成果、荣誉:

龙丁政: 2008年、2009年、2010年被评市级“优秀校长”

2009年、2010年被评市级“优秀教育工作者”

2010主抓《教育走向生本师生教学相长》课题获得国家级一等奖

2008年、2009年、2010年教育管理论文获奖多篇2008年、2009年、2010年主抓光明小学多个课题的研究并立项,获奖

石东:2008年、2009年被评为州级“学习型教师”学校“学科带头人”2010年被评为市级“优秀教研工作者”“优秀教育宣传先进个人”“优秀教导主任”。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建设”省级演讲活动中荣获二等奖。2008年、2009年、2010年学术论文获奖多篇。2009参与省级《远程教育资源整合运用》研究立项。2009年、2010年被评为“学校学生最喜爱的教师”。2008年、2009年参与《关注弱势群体》、《小学生阅读教学研究》两个课题研究。光明小学校报《阳光启航》主编。

向华华:2010年参与《教育走向生本师生教学相长》课题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008年、2009年、2010年学术论文获奖多篇。2009年、2010年被评为“学校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光明小学校园网站管理员。

田川: 2008年全州《体育与健康教育》赛课获一等奖

2009市运动会被评为“优秀教练员”

2008年、2009年、2010年学术论文获奖多篇

2009年、2010年被评为“学校学生最喜爱的教师”

杨丽娜:

2010年参与《教育走向生本师生教学相长》课题获得国家级一等奖

2009年被评为省级“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2008年、2009年、2010年学术论文获奖多篇

2009年被评为市级“优秀教研工作者”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学校下拨专项经费,确保课题研究正常进行。

2、学校留守儿童的数量很多,全校有69.5%左右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有很多案例提供研究。

3、领导亲自挂帅,全面负责,学校有一支具有高度敬业精神,科研素质好的队伍,他们工作热情高,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4、吉首大学与我校建立了长期的“关爱留守儿童共享一片蓝天“助学基金,按月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社会力量。

十二、项目可争取的社会资源及经费预算

可争取的社会资源

1、州市教育信息网报道,吉首市光明小学校园网站、校报的积极关注为整个项目的开展提供了舆论支持。

2、吉首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吉首市教育局救助中心、光明小学校党委、峒河街道办事处救助办等部门的支持,为整个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当地教育部门以及光明小学课题组成员自筹的助学教育基金,使整个项目的顺利推进获得了可行性的基础。

经费预算:

学校下拨专项经费,根据课题的实际需要做了如下预算:

留守儿童学习用品资助: 7200元(共24个月,每月300元)

心理矫正文艺汇演: 4000元(音响费、舞台租借等)

观看心理教育片放映机租用: 1800元(共9个月,每月200元)义教资料费和奖品: 2400元(共24个月,每月100)一对一救助: 3000元

宣传展板横幅等费用

1000元(每次宣传费总和)合计: 19400元

十三、课题研究组织

组长:龙丁政(中教高级)

副组长:石东(小学一级)孙明红吕正成(小学高级)

组员:田川向华华杨丽娜杨鲜梅江溶丽

田芳付涛刘万红瞿红梅彭英

彭金香杨通群石春永杨丽芳何海蓉 张千爱张忠顺梁芳

十四、参考文献

[1]郝振,崔丽娟.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5).

[2]袭开国.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现状及其个体差异[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4).

[3]姚计海,毛亚庆.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学业心理特点及其学校管理对策研究[J].教育研究,2008,(2).

[4]黄艳苹,李玲.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0).

[5]叶敬忠,潘璐.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情感世界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7,(9).

[6]丁晓英;让“隐患”远离留守儿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7]叶军;如何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8]张莉;罗学荣;孟软何;;山西省长治市农村留守儿童情绪问题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0年02期

[9]宋晨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关爱留守儿童方案 篇4

临近中秋佳节,本当合家团圆,但我校地处农村,留守儿童多达79.4%。他们面临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的窘境,学校德育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这项活动,更深入地了解留守儿童的需求,为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社会的关怀,激励他们学会自学、自理、自护、自律,做生活的强者,享受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三、活动形式

篝火晚会

四、活动时间

9月20日(农历八月十三)晚

五、活动地点

学校运动场

六、人员安排

总策划:x

执行策划:x各班主任

主持:x

场地布置:x

后勤保障:x

灯光音响:x

宣传报道:x

安全保卫:x

代理家长:全校教职工

摄像:x

七、活动内容

1、结合传统文化,进行“讲、读、唱、传”。

2、五个“一”活动。让学生给父母打一次电话,给家长写一封家书,与学生谈一次心,同学生做一次游戏,陪学生吃一块月饼。

3、趣味游戏。

八、活动流程:

18:40学生入场(运动员进行曲)

18:55序幕(音乐、明月几时有)

19:00主持人入场,晚会正式开始

第一项校长致辞

第二项政教处魏主任讲话

第三项节目表演

1、全校大合唱《相亲相爱》。(音乐伴奏)。

2、教师表演

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方案 篇5

留守儿童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成长、教育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势必影响他们的每一步成长。为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权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经研究,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解决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社会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平等、和谐地成长创造环境和条件,切实为留守儿童解难事、做好事、办实事。

二、主题口号:“手拉手传递温暖 心连心共促成长”

三、活动对象:我园全体留守儿童

四、目的意义:

此项关爱行动以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帮扶“留守儿童”弥补感情缺失、提高道德素养为目标,以动员组织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为重点。本着“真诚、真心、真爱、真行动”的原则,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更深入地了解留守儿童的需求,为其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进一步探索关爱留守儿童的有效机制,整合社会资源,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和爱护留守儿童,构建学校、社会合力共育的模式,激励他们自强不息,学会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生活的强者,享受生活的幸福和快乐,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

五、活动安排:

1、组建一支“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发动党员、干部加入志愿者服务队。

2、发放一份“关爱留守儿童”倡议书。举行“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启动仪式,倡导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关注、关爱留守儿童,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和谐的成长环境。

3、召开一次“关爱留守儿童”座谈会。通过交流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成功经验,共同探讨“关爱留守儿童”有效帮扶机制。

4、举办一次“我是留守娃、我快乐、我幸福”主题活动。以学校为单位,具体内容和形式自行安排。该活动旨在展示我街道留守儿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促进留守学生健康成长。

5、以社区为单位,分别成立一个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建立社区“留守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提供教育管理、权益保护、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等服务,增强他们(特别是留守女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6、开展一次“两地书亲子情”活动。组织 “留守儿童”给在外地工作的父母写信,与父母交流、分享学习生活中的乐趣,增进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六、活动要求:

1、加大宣传教育,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呵护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少年,是构建和谐社会交给我们的共同责任,要充分利用展示窗、板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关爱留守儿童”的重要意义,吸引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阵营中来。

2、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使命感。“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要充分认识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摆上位置,列入议事日程。

留守儿童调查研究方案 篇6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儿童伤害呈上升趋势, 已经成为威胁儿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主要问题, 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并成为儿童死亡的第1位原因[4]。留守和流动儿童的父母忙于外出务工, 对孩子的有效监护不足, 这些儿童更是伤害发生的高危人群。本研究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留守和流动儿童的伤害状况和相关影响因素, 为儿童伤害的干预和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调查的有效被试为三~九年级学生共4 579名。选取外出务工人口较为集中的河南省和陕西省, 兼顾地方经济水平和地区代表性抽取河南省2个县和陕西省1个县共4所中学和13所小学, 其中留守儿童1 423名, 农村普通儿童2 303名 (指与父母同吃同住的农村儿童) ;流动儿童来自北京的顺义区和昌平区, 共抽取3所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853名。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务工, 且回家的间隔时间在3个月以上的学龄儿童, 流动儿童指在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就读的学龄儿童。

1.2 方法

自编调查问卷, 包括儿童的一般情况、学习和生活情况、父母的背景资料、家庭和社区环境、学校环境、伤害情况和伤害的处理情况等项目。由经过培训的主试指导学生填写调查问卷, 主试宣读指导语后, 学生按要求填写。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由主试将调查内容逐项宣读后由学生自己选择。

1.3 统计分析

所有问卷统一录入后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汇总, 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和年级儿童伤害的发生情况

调查的4 579名儿童中, 在过去1 a期间发生伤害的为1 485人, 总伤害发生率为32.4%。男生和女生伤害的发生率分别为38.4%和26.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9.91, P<0.01) 。不同年级中男生伤害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女生。不同年级儿童之间的比较发现, 伤害的发生率随年级的升高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8.45, P<0.01) 。进一步比较不同性别中各年级学生的伤害发生率, 不同年级男生 (χ2=53.53, P<0.01) 和女生 (χ2=87.61, P<0.01) 伤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 () 内数字为发生率/%。

2.2 不同类型儿童伤害的发生情况

流动儿童伤害发生率最高, 达40.9% (349/853) ;留守儿童次之, 为33.5% (477/1 423) ;普通农村儿童遭受伤害的发生率最低, 为28.6% (659/2 303) 。不同类型儿童之间意外伤害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4.09, P<0.01) 。

2.3 不同种类伤害的发生情况

儿童常见的前3位伤害种类是跌落伤 (14.4%) 、烧烫伤 (6.4%) 和动物伤害 (4.2%) , 男、女生各种类型伤害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2.82, P<0.01) , 各种伤害的发生率均为男生高于女生。见表2。

注: () 内数字为发生率/%。

2.4 不同类型儿童各种伤害发生率

跌落伤、烧烫伤和动物伤害发生率最高的都是流动儿童, 3类儿童中各种伤害的发生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59.35, P<0.01) 。见表3。

注: () 内数字为发生率/%。

2.5 留守和流动儿童伤害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可能影响伤害发生的因素作为自变量, 以是否发生伤害为因变量, 引入Logistic回归方程。回归方程中所选变量和赋值情况见表4。

首先以是否发生伤害为因变量, 对可能的影响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筛选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 (α进入=0.05, α排除=0.10) , 得到性别、年级、儿童类型、健康状况、母亲文化程度、学校环境、社区治安状况和社区卫生状况等8个影响因素可能与伤害发生有关系。见表5。

对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第一层采用向前选择法建立回归方程 (α进入=0.05, α排除=0.10) , 第二层采用直接进入法单独进入儿童类型这个变量。如表6所示, 第一层进入回归的变量包括性别、年级、健康状况、学校环境满意度和社区治安状况5个变量, 在控制了第一层变量的影响之后, 第二层的儿童类型仍然进入方程, 且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3 讨论

对三~九年级4 579名儿童伤害发生情况的调查发现, 儿童总伤害发生率为32.4%, 最常见的3种伤害是跌落伤、烧烫伤和动物伤害。男生的伤害发生率高于女生, 在各个年级中均表现出这个规律。男生普遍好动, 活动的频率和范围较大, 比女生更喜欢户外活动, 更喜欢参与竞争性游戏, 也更容易进入比较危险的情景中, 因此相对女生来说更易发生伤害。以往研究也多次证实了这个结论[5,6]。年级间的比较发现,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 身体素质不断增强, 自制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增强, 伤害率随之下降。对男生和女生来说, 高年级儿童伤害发生率均低于低年级。

Schor[7]认为, 个体特质与社会、心理及个人所处的环境相互影响而起作用。在儿童个体特质方面, 除了性别和年龄特征之外, 基本健康状况也是影响伤害发生的因素之一。以往研究发现, 身体素质较差的孩子对危险的识别和应对能力较差, 身体抵抗力弱, 更容易在危险环境中遭受到伤害。本研究也证实, 身体健康状况不佳是影响儿童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在环境方面, 儿童生活的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危险因素往往是导致伤害的直接原因。这就提醒家长和教师, 预防儿童伤害需要从2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提高孩子本身的身体素质, 教育孩子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主动远离危险源, 提高应对危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注意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尽量减少孩子接触危险环境的机会。

不同类型儿童伤害发生率的比较发现, 留守儿童的伤害率显著高于流动儿童, 且2者均显著高于作为对照组的普通农村儿童。回归分析中在控制了其他个体和环境因素后, 儿童类型对伤害的发生仍然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可见父母外出务工伴随而来的各种变化, 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一个综合性的危险因素。留守儿童的家长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 孩子在家中得不到必要的监护和照料, 使得他们更容易发生伤害[8]。这些孩子要照料自己的生活, 承担做饭洗衣等家务劳动, 使他们发生伤害的机会大大增加。流动儿童随父母来到打工的城市, 虽然这些孩子在父母身边, 但父母的照顾仍然很不够。调查中发现, 流动儿童的父母普遍工作强度大, 工作时间长, 很难抽出时间照顾孩子;居住地往往是城乡结合部, 社区卫生和治安情况较差, 交通秩序混乱;就读的打工子弟学校硬件条件较差, 校舍和操场往往存在安全隐患;相比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 接触到的危险因素更多更复杂。以往研究也曾发现, 生活在城市环境中的儿童相对生活在农村的儿童更容易遭受意外伤害[5]。人口流动对儿童生活状态的影响是系统的, 会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如何促进流动和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流动和留守儿童伤害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除个体特质和环境因素之外, 流动或者留守的生活状态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综合的危险因素。学校和家长应该针对这些儿童的特点, 采取多种安全防范措施,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菲.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EB/OL][2009-05-26].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9-05/26/content-11440077.htm.

[2]苏婷.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成立——国家12个部门联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专题调研.中国教育报, 2006-10-20 (1) .

[3]李小青, 邹泓, 王瑞敏, 等.北京市流动儿童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行为、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 2008, 31 (4) :909-913.

[4]祝益民.儿童意外伤害的研究进展.中国医师杂志, 2005, 7 (12) :1724-1726.

[5]于建乐, 李佩贤, 孙大勇, 等.潍坊市儿童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 2003, 24 (4) :353-354.

[6]SCHNITZER PG.Prevention of unintentional childhood injuries.Am Fam Physician, 2006, 74 (11) :1864-1869.

[7]SCHOR EL.Unintentional injuries, patterns within families.Am J Dis Child, 1987, 141 (2) :1280-1284.

农村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研究 篇7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改革进程的加快,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差距愈益拉大,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趋势短期内不可逆转。“留守儿童”作为这种流动的副产品,已经成为一个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积极应对的重大现实问题。本研究中,留守儿童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半年以上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父母单方、祖父母、亲戚或其他人代为抚养的,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1]

留守儿童问题归根结底是亲子分离问题与监护问题,对其监护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倘若监护得当,可以部分甚至全部弥补因亲子分离带来的负面影响。前人的研究普遍将留守儿童的监护模式分为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代监护、自我监护四种。这也是目前留守儿童监护的主体模式。可以发现,目前学术界在留守儿童监护模式的研究上至少有几大共识:一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监护模式为单亲、隔代监护;二是无论是哪种监护类型,都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教育等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三是不同的监护模式,对留守儿童成长、发展的影响不同。[2]

本研究选取安徽、江苏两省的农村地区开展调查,通过对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班主任、学校负责人等的半结构式访谈和访问问卷,搜集了大量案例和信息。在监护模式上重点研究单亲监护与隔代监护两种,其余监护类型皆被归类在“其他模式”中进行讨论。通过对案例的具体讨论,以期能对监护机制的完善有些许建议。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

(一)隔代监护的两大弊端——管教过度或无力监护:

隔代监护是指在父母双方外出务工后,祖辈(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成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研究发现,隔代监护普遍存在两大弊端,即监管过度或无力监管。

1.监管过度,盲目追求监管效果:

子女外出务工,将孙子或孙女托付给自己,对于老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责任。访谈中发现,很多老人认为只有自己把孙子或孙女照顾好,其父母才能在外安心务工,一旦孩子出现什么问题,自己无法和子女交待。很多父母外出务工前,都会叮嘱祖辈监护孩子的“注意事项”,如一定要看着他好好学习,不听话就尽管打骂等。留守儿童的父母、亲朋好友甚至老师,都会以孩子的听话程度、贪玩度、学习成绩等标准来衡量祖辈监护的好坏。这些都给祖辈监护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老人们在其监管中采取了很多极端的、不计后果的措施。

案例一:张某(女)的老伴早年已过世,儿子儿媳在孙女8岁时外出务工,此后她成为孙女的监护人。其孙女目前在读初三,成绩优异,在班级名列前茅。据她所说,她从孙女五年级起就不允许其看电视、外出玩耍,因此养成了孙女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每天从学校一回家就开始做作业、看书。孙女还经常以此为例,教育同村另一名不爱学习的留守儿童。访谈中发现老人对其监管成果十分满意,周围的其他老人(很多都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十分羡慕她有着如此听话的孙女。

该案例中,老人的监管得到了孩子父母、邻居及孩子自身的认可。诸如此类从小就不允许孩子看电视、玩耍的监管方式带来了“成效”: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优异。但这样的过度监管,是否真的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有利呢?调查中笔者发现,该老人的孙女性格文静,不愿与人多说话。老人的监管方式的确促进了其在成绩上的优秀表现,但却忽略了孩子人际交往、与人沟通等能力的培养。

案例二:蔡某是江苏某校三年级的学生,父母在其3-4岁时就外出务工,将其交给爷爷奶奶监护。奶奶从不允许他和其他同学一起玩,原因是一次意外(和同学一起玩闹的过程中,他的额头被另一个孩子踢伤),这导致其较为孤僻,课余时间基本都是独处,闲暇时间(如周末)基本都是独自在家看电视。

蔡某的奶奶在孩子发生一次意外后,出于对孩子的安全考虑,担心孩子出了事不好向其父母交待,因此干脆不允许其外出玩耍。老人强制性改变了蔡某正常的成长环境,这直接导致了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独处,长此以往,必然对其发展不利。

2.无力监管——心有余而力不足:

已有研究发现,很多老人们奉行的依然是他们年轻时照看孩子的思想观念,只讲究给孩子吃饱穿暖,很少会考虑到营养、卫生等方面的问题。[1]但本次调查发现,除在江苏少部分家庭存在这样的情况,目前隔代监护中大部分老人都会对孩子学习、卫生、营养等方面的情况加以关注。取而代之的是其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农村地区,大部分老人文化程度低下,很多都不识字,虽然也想管教孩子的学习,但却不知从何下手。

案例三:丁某在儿子儿媳离婚、儿子出去打工后与老伴一起成为孙子的监护人。她非常关注孙子的学习状况,据她所说,孙子十分贪玩、爱看电视,进入高年级以后成绩下降得很快,这让她十分着急。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自己感觉很无能为力,因为她从来没有读过书,不识字。孩子就读低年级时,爷爷常教他做作业。但进入高年级以后,爷爷也没有能力再辅导了。

丁某正是隔代监护中老人在监管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典型案例,她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很重视,面对孩子成绩的下降,却只能干着急,无能为力。调查中也发现,老人们虽重视孩子的学习,但却不倾向于选择诸如让孩子参加辅导班、为孩子买学习资料等方法。老人的传统观念认为,学习主要依靠自觉,认为上辅导班、买资料此类方法是浪费钱,更有甚者认为这是老师用来赚钱的手段。

(二)单亲监护——负担重,不利于家庭稳定

单亲监护指的是父亲或母亲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在家照顾孩子的监护方式。前人研究表明受中国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父母双亲中常常是父亲在外挣钱养家,母亲在家主持家务、抚育照顾子女。[2]大部分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认为父母一方在家,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照料会比较全面,对其成长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留在家中监管孩子的一方在承担农活、家务的同时又要照顾孩子,负担很重。

案例四:刘某今年42岁,家中有一子一女,其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她独自承担起照顾两个孩子的责任。除此外,家中还要种田、种菜。女儿今年刚上大学,儿子就读小学三年级。当问及她是否觉得辛苦时,她表示“农村里的人吃苦吃惯了”。

正因为留在家中监管孩子的大多是母亲,在生活上对孩子的照顾比较周到,但仍无法替代“父亲”这一角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加上负担过重,无法保证监管的全面性,在教育方式的选择上也会有所不当。研究发现,大部分母亲在其父外出后,没有过多精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多为打骂。访谈中一位母亲表示“没有那么多精力与他(指孩子)讲道理”。

一名学校负责人表示,相对其他监护模式,单亲监护对于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是最有利的。父母一方在家,孩子有任何状况校方都可直接与其家长联系,出现问题也较容易处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学习成绩等信息都能得到更好的传达。但当问及单亲监护在留守儿童的监管中是否值得倡导时,他表示,单亲监护对孩子虽然好,但长期的夫妻分离,家庭易生变。在调查中,笔者在江苏、安徽两地都发现了这样的案例。

nlc202309022312

案例五:杨某(11岁)的父亲常年在外务工,母亲在家照看他,去年母亲抛下他,与同村另一名男子一同离家出走。

案例六:刁某的父亲在其出生后就开始在外务工,母亲一直照看他,直到他7岁时母亲与其父离婚。此后,他开始由爷爷奶奶监护。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老人为了维护家庭稳定,主动提出监管孙子孙女,宁愿自己累一些,也要让夫妻双方共同外出务工。

(三)其他监护模式

除隔代监护、单亲监护外,上代监护、留守儿童还存在很多其他监护类型,但在本次研究中发现的案例较少,这里仅就调查中发现的例子进行论述。

1、老师监护:

在安徽的调查点,笔者发现个别老师在家中开设寄宿点(主要是初中),父母外出务工后可以将孩子寄宿在老师家中,按学期支付寄宿费。父母选择此种监管方式的,大多是考虑到孩子在学习上可以得到较好的辅导。为更好地了解情况,笔者走访了当地一个老师家,并访谈了在这里寄宿的学生。该老师教初中数学,于2006年开始在家中开设寄宿点。走访时,他的家中寄宿了6名学生。

案例七:高某(初二学生)父母离异,母亲在外务工。他于今年2月份开始被寄宿在该老师家中。据他介绍,这里的伙食并不像当初老师向他母亲介绍的那样好(五菜一汤),一般是老师的家里人吃什么,他们就跟着吃什么。因为是在老师家,学生们都不敢有所挑剔。老师很少主动辅导他们的学习,他们也不会去问。六个人住在一间屋子里,环境类似学校宿舍,睡的是上下铺。但更为糟糕的是,这些学生大多是因为太过于调皮捣蛋,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了,父母才将其送到老师家看管。在这里,大家一起玩闹,甚至打架,完全没有学习的氛围。访谈中,高某称他因刚到这里不久,成了大家欺负的对象。

2、动态监护:

个案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监护模式并不是单一不变的。在孩子读小学时,父母倾向于将孩子交给祖辈、亲戚等监护,但到了初中,尤其是初三,大多母亲都不再外出,留在家中照看孩子。初三的孩子,面临考入高中的压力,大多父母认为能否进入一所好的高中,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因此他们甘愿放下工作,回家“陪读”。本研究中的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隔代监护转化为单亲监护。对于此种转化,一名班主任表示小学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时候,如果没有接受到良好的监护,必将对其今后的成长、发展不利。初中阶段,孩子的行为习惯已经基本养成,一般来说即使父母在这一阶段回来,对其影响也不大。但事实情况是否如这位老师所说,监护模式的转化对留守儿童到底有何影响,仍有待研究。

三、结论与思考

总体上说,单亲监护可以保证孩子在生活上得到较好的照顾,便于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沟通。但监护人承受的负担较重,精力不足,对孩子的照顾无法面面俱到,尤其是缺乏对其心理上的关注。在教育孩子的方式选择上也会有所不当,以打骂教育为主。同时,夫妻双方长期分居,不利于家庭稳定。隔代监护中,祖辈的监管易产生两种弊端:一是为保证监管效果,采取一些过度的监管措施,如禁止其与同伴玩耍、看电视等,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发展不利;二是因精力及文化水平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力监管,只得降低监管标准,仅仅保障孩子的温饱。而由老师监管,不但监管效果难以保证,对孩子的照顾也会有诸多疏漏。同时,调皮的孩子们聚在一起,玩闹、打架斗殴、被欺负亦是常事,对孩子的学习、身心健康等都有负面影响。鉴于目前存在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问题,以及其引起的社会问题,国家、社会应给予广泛关注,在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大背景下,要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培养,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机制,使其与整个社会协调发展同步。

不过,在此次调查中也发现,这些监护上存在的问题,也并非一定直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负面因素。大部分留守儿童对于父母外出务工的行为表示非常理解,他们知道父母的辛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亲情的缺失、监管的不力也使得一些孩子更加独立,自理能力强,比一般的非留守儿童更坚强。以上问题应与其监护机制紧密相关,也是我们今后的研究方向。■

上一篇:课改心得体会下一篇:给地震灾区的孩子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