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雕塑教案(精选8篇)
课 时:1课时
课 型:综合课
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什么是陵墓雕塑,陵墓雕塑为什么能集中体现当时雕塑的最高水平,中国古代陵墓雕塑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按照课本内容介绍陵墓地面雕刻和陶俑及其艺术特点。在介绍的过程中,由于篇幅的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尤其是作为陵墓雕塑的代表《霍去病墓石刻》和《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和分析略简。陵墓雕刻两个艺术特点的理解需要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文思想和内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出教学重点,并对古代陵墓雕塑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引导学生,提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艺术成就及其艺术特点。
2.了解中国古代大型雕塑的遗存。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图片的欣赏、教室讲解关于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知识和师生之间的探讨,让同学们体会中国古代文物文化,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内涵,探索艺术与社会生活及其时代之间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美术的社会功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秦始皇兵马俑的时代背景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其具有的艺术特点和文化背景,让学生如何理解。
教学方法:
1.教法:
(1)、采用多媒体选取多张图片并结合课本,向学生们介绍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艺术特点、背景材料,使学生在欣赏中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通过图片的展示营造出浓厚的美术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让他们更好的体会中国古代陵墓雕塑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
(2)、通过大量的欣赏,锻炼学生的艺术眼光,让他们在感受的同时,获得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艺术享受。
2.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配套图片若干张,课本,教案,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课本,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2分钟)上下课起立形式,整顿课堂,清点学生人数。
二.引入新课:(4分钟)
我们平时所说的“雕塑”,指的是什么?
1、涵义(课件展示)
雕塑──雕塑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在实在的三维空间内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塑造可视的静态艺术形象的一个艺术门类。作为雕塑作品而言,三维空间的体积是其艺术语言最根本的东西,所以作品本身的凹进、凸现、间隔、断裂、穿透、大小是雕塑作品的目的之一。尽管雕塑也可以实现由三维到二维空间的转换,但是立体空间才是其生命根本之所在。
2、种类
下面两件雕塑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从表现形式可分为圆雕、浮雕(放映图片,这里将浮雕和圆雕以概念结合实
例的形式让学生理解)
3、想一想:
怎样欣赏雕塑作品?
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通过感受、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进一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分析雕塑作品的艺术特点。
(形象美、材质美、艺术性)
教师:了解了雕塑的表现形式,那让我们看看中国古代陵墓雕塑。
三.讲授新课:(31分钟)
(一).陵墓地面雕刻
1.霍去病墓石雕
放映图片,引导学生比较霍去病墓石刻群,指名鉴赏。
①.时代背景:
公元前2世纪,是汉武帝当政的时代,国力比较强大,工艺技术、艺术水平进一步增强。强大的西汉王朝继承和发扬前代优秀艺术传统,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外来艺术,从而使汉代的雕塑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汉代雕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强大王朝的艺术,以深沉雄大的气魄体现出充满自信和创造活力的时代精神。汉代雕塑在中国雕塑史上具有典范的意义。秦汉雕塑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古代文献记载,汉代盛行大型石刻、金属雕刻作为宫殿、园囿等建筑布局的特定设置。目前可以见到的汉代雕塑作品多为陵墓雕塑,其中以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群最为杰出。霍去病(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117年)是汉武帝时的名将,能征善战,曾六次率军抗击匈奴,夺得祁连山、焉支山及河西走廊,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取得安定北方边塞的决定性胜利。汉武帝对霍去病极为赏识,晋封为骠骑将军、冠军侯,可惜24岁英年便早早去世。为表彰霍去病的卓越功勋,特赐陪葬汉武帝的陵墓茂陵,并“为冢象祁连山”,以独特的设计意匠和气势宏伟的石雕群建成一座纪念碑式的墓冢。霍去病墓石雕有《马踏匈奴》、《跃马》、《卧马》、《伏虎》、《卧牛》、《卧象》、《野猪》、《鱼》、《蟾》和《野人抱熊》等,除《马踏匈奴》石雕置于墓前外,其他石雕原来可能散置墓冢周围。
②艺术特点: 教师提出问题:
说 一说: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特点
学生讨论,回顾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作回答
形体单纯、古朴,构思独特,气魄雄伟,力量沉厚。作者通过岩石的自然形态,产生联想,某些部位甚至不施一凿一锤,极富艺术创造力。
《马踏匈奴》石雕为主体性雕像,以硕大的花冈岩雕出一匹战马将匈奴侵略者踏翻在地,战马矫健轩昂,庄重沉稳,踏在马下仰面朝天的匈奴侵略者手握弓箭作挣扎欲起之势。整个雕塑马腹下不作凿空处理,浑然一体,突出大的体面,加强了整体感和大型圆雕的雕塑感。作品运用象征手法,颂扬霍去病击败匈奴的历史功绩,用雄骏的战马形象颂扬主人艰苦卓绝、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其他石雕原来可能散置于墓冢区域周围,还有一些石块散乱立于冢上。跃马后腿曲蹲,前肢作一跃而起之状,予人以紧张激奋的印象;卧马虽暂作休息,仍昂首注视前方的动静,并未放松警觉;伏虎爬卧于地上,通过正在咀嚼的嘴部、锐利的眼神和稍稍耸起的肩部,仍使人感其雄健凶猛。
这些石雕皆巧妙地运用了原来天然岩石的外形,“相石取形”,将圆雕、浮雕和线刻技法综合运用,很好地抓住对象的神貌特征加以表现。野猪、鱼、蟾等石雕更在巨石上略加雕凿便神态迥出,予人以丰富的想像和无穷的回味。霍去病墓石雕和散置在墓冢的巨石共同烘托出祁连山的意境,将雕塑作品与周围环境联系在一起。霍去病墓石雕群作品是中国古代雕塑接收外来艺术、明显接收中亚和西亚艺术加以融会贯通的结果。这种避免早期雕塑技法尚见生拙的弱点,发扬气势雄浑优势和内在力量处理的方式,成为汉代艺术的一大特色。
2.欣赏中国古代陵墓雕刻应注意的特点:(请看课本)
①.服从于整体设计意图,具有寓意性和象征性。
②.石兽造型趋于神化和理想化。
(二)陶俑
1.秦始皇兵马俑
教师:秦始皇兵马俑出现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2分钟,回答。
结论:自秦汉以来的厚葬风俗,统治阶级注重修建自己的陵墓。陵墓雕刻是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时代背景(课件展示)
最著名的陶俑当数我国陕西西安临潼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历时39年,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封建社会规模最大的一座帝陵。秦始皇从13岁继位后,便开始为自己建造陵墓。统一六国后,又从全国各地征调70万人建造陵墓,直到秦始皇死时,陵园尚未完全竣工。那秦始皇帝陵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请看屏幕。秦始皇陵墓是一座结构宏大、富丽堂皇的地下王国和巨大的珍宝库。其中秦兵马俑的发现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是秦始皇陵东侧的一组大型陪葬坑。1974年3月29日,当地农民挖井时,偶然发现了一号兵马坑。以后相继发现了二号坑和三号坑。整个俑群寓静于动,给人千军竞发的感觉。这些数量众多、与真人真马大小相似、并围绕同一主题展现的艺术群雕,向后人展示秦始皇气吞六国、横扫八荒的惊人气魄。他的恢弘气势、安详的姿态、肃穆的表情向后人诉说秦王朝的强大,表现了秦朝人的聪明才智。让我们一睹它们的风采(课件短片《俑》播放)。
②.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
首先是它的高度写实性。秦始皇兵马俑坑所展现的军队阵容是完全按照当时秦军的实况设计的,所以其中的秦俑、陶马、车也是按实物大小制成。秦以前的雕塑以装饰性为主,而秦俑采用了写实的刻画方式,带有明显的肖像性和写生性的特征。陶俑一般身高1.8米左右,最高者可达2米,均为彪形大汉。陶马一般身长2米,通高1.7米,与真马大小相等,形体比例准确,形象栩栩如生,如此大规模的陶马群在中国雕塑史上也是一个突破。
其次是它的传神。秦兵马俑的写实并不只是简单地按照现实摹刻下来,而是经过了艺术的处理。不同的人物外形,不同的官阶,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精神面貌,如此这些都体现在了秦俑的身上,可见它的造型刻画不仅实现“形似”而且还达到“神似”。
灵活多样的艺术技巧也是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之一。秦俑的刻画并不是单一的,而是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技巧。.③秦始皇兵马俑对后世雕塑艺术的影响:
首先,它将我国写实主义的艺术传统发扬光大,为后代的雕塑艺术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其次,秦俑的洗炼概括为后世汉唐所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国造型艺术中重要 的艺术特点。
再者,绘塑结合的技法为中国古代雕塑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拓宽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道路。
2.说唱陶俑
提问:什么叫做陶俑?(提学生回答)
陶俑的概念:陶俑是古代陪葬用的陶器,他的题材有人物、马、牛、狗及建筑物等。(课件展示)
彩绘击鼓说唱陶俑是汉代雕塑杰作之一,它通高55厘米。击鼓说唱陶俑头上戴有头巾,额前有皱纹数道,张口,露齿,面部表情幽默。身屈,蹲坐在地面上,袒露上身,赤脚,右腿扬起,脚掌向上,身穿长裤,两臂戴有饰物,左臂挟鼓,右手举槌,右脚上翘,正在作击鼓说唱表演。这件作品艺术手法简洁概括,将民间艺人兴高采烈、自我陶醉的神A情刻画得惟妙惟肖,令人过目难忘,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正如作品中的人物,手舞足蹈,不拘小节,到开心处脱衣扔靴,人物脸上的表情也说明了这一点。
(三)欣赏陶俑:(课件图片展示)
1.如果说秦代的雕塑是写实的艺术,那么汉代的雕塑可以说是写意的艺术。河南洛阳出土的《两舞俑》以夸张的动势表现出长袖善舞的人在翩翩起舞,朴质之中透出灵动。《说唱俑》眉飞色舞的样子,让人仿佛能听到他的声音。西晋的《对书俑》两个人像是在对话,又像在争论什么(可以请学生说)。
2.课堂秦朝的写实、汉代的稚拙都别具风格,到了唐朝又出现了的“唐三彩”。你们知道唐三彩是有那三种色彩组成的?它与秦俑、汉俑有什么不同?(答案:是红、黄、绿;属于精致型的。课件图片展示说明)
总结:(2分钟)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的美术欣赏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大家对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特点及意义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应该了解陵墓雕刻产生的社会原因:是帝王贵族为巩固他们统治地位,炫耀其显赫声势,盛行厚葬而产生的。
五:作业布置(1分钟)
谈谈欣赏《秦始皇兵马俑》的感受与心得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板书设计)
一、陵墓地面雕刻
霍去病墓石雕 :①.时代背景
②艺术特色
二、陶俑
1.秦始皇兵马俑:①时代背景
②艺术特色
呈现出自己本民族的特征,这也是一个民族审美精神、人文底蕴、生命理想和历史演变的集中体现。
一、中国古代雕塑造型的美学思想
1. 追求雕塑的线条美
中国古代传统雕塑艺术以“写意式的线条”和“写实式的线条”来塑造“线”的形态,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风格独特,自成一体。在雕塑艺术历史发展的进程上,随着富有古朴力的陶器的出现和商周青铜器铸造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我国传统雕塑以线造型的基础。在商周时期雕塑艺术品中的“写意式线条”不仅简练、概括和质朴, 而且线条游动挺拔、生动、畅快。而到了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突出的成就以陶俑、石雕、画像石、画像砖为主,在造型上用铁和硬质工具进行刻画线条,用“线”塑造,将圆雕、浮雕和阴刻线条巧妙地结合起来,适形而雕刻。随着封建王朝的兴衰,“线”在中国古代雕塑中则逐渐趋向于世俗化和写实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写实式的线条”匀称、繁复、细腻、准确而生动的线条。
在魏晋南北朝的文艺理论中流行“以形写神”,线条也具有如此功能,线与形本质意义上是一致的,都是手段服务于思想,线比形更具体,形的范畴更宽泛。因为不同的线条形式及其组织会引起欣赏者的联想与想象,会形成一种气氛,造成一种感觉。夏、商、周三代雕塑以青铜器雕塑最有代表性,优美灵动的“S”形曲线造型,呈现出凝重、刚硬、繁复的金石气青铜雕塑线条,渗透着宗教、礼乐的精神;秦始皇兵马俑雕塑,始终以恢宏的气势、磅礴向上的精神,表现出时代的雄健之风,阳刚之美。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趋向简练、古朴、率真,多注重力量、气势,特别强调雕塑艺术的特征,使作品在厚重感、体积感方面,能够征服更大的空间,表现出时代的雄浑气魄、恢宏的气势,显示出秦帝国的威风;汉代雕塑线条粗犷、拙朴,曲线造型,柔中有刚,富有节奉与韵律;隋、唐雕塑中书画线条的粗细均匀、劲挺流畅充分运用到雕塑上,线条极具表现力,工匠艺人可以通过不同形态的线条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以及衣纹质地,如龙门石窟佛像衣褶流畅自然,力士天王雕塑的线条显得粗壮、拙朴,而菩萨雕塑线条却显得秀丽、柔美,特别是唐三彩仕女的线条表现,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宋后雕塑具有明显的动态曲线造型,线条细腻、工巧,书画味韵味十足。中国古代雕塑就是运用线条这一简洁的语言却表达出丰富的精神内蕴。
2. 热衷于抽象意识与装饰性审美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而雕塑中的抽象意识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大胆想象出来的作品。古代工匠大师们恰当地运用夸张、变形和装饰性的手法,使作品静穆而大气,整体而有力量。抽象意识作为一种造型方法大量运用在圆形上,以此来吸收、规范自然原型。曲线的完满状态是圆,因此中国古代无论是动物雕像、佛像及人物雕塑都体现了圆的造型。圆之状态是中国哲学“天人合一”即人与宇宙相和谐的深切回归。东汉《马踏飞燕》中强调马之三足凌空,腾云万里的飞奔动势亦不忘却马之浑圆的体态美。古代雕塑家把天空的燕,人间走的马,通过浑圆的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天人合一的杰出作品,它既不描绘骑乘状态,也未刻画拉车驾辕情景,而是表现马奔跑的快捷与神速,昂首嘶鸣,驰骋腾飞。
在这里,主体的情感、意志始终索绕在创造性的秩序中,从而使纹样充溢着稚状、天真,生机勃勃的古代生命感。这种“人化”形象结构的生成和繁衍,使自然的变幻迷离因素结构为规范化的形,符合造型空间的秩序感和整体感,它使自然原型的形式结构转化为形象的结构,同时,也使原型所固有的运动表情因素转化为主体情感的表现形式。由此,一种全新的超摹拟审美形态—装饰性审美特征形成了。例如:龙的造型来源于许多动物的综合,传说中龙的许多儿子又各不相同,是人间所不能见到的。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示出浓厚的装饰性。装饰性变化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辟邪的石兽经过这样的变化,犹如青铜器或玉器上的一个装饰部件,身上更有线刻图案来加强这种装饰风格,显的威猛,神圣不可侵犯。更能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品的功能。
二、中国古代雕塑的意象造型
意是主观意图,雕塑体现的精神本质之所在。中国雕塑极其强调“意”的作用,经常用自身的主观意识去观照物象,这种观照往往带有主观性,也就是中国画论中常常提的“意在笔先”、“胸有成竹”。象是客观物象,通过物象雕塑家才能有所表达。“象”在中国古代以来作为一种表现手段,每个历史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物象,而每个雕塑家眼中也会有不同的物象,正是由于这种差异,雕塑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形态。
意象造型,顾名思义它不同于具象造型完全依赖于对客观物象精确的摹仿,而是在自己强烈的主观意识指导下,利用各种材料凝结成既具客观之象,又具主观之意的雕塑作品。我们在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时总感觉到一种朦胧的,有意味的形象,它既不是现实物象的绝对翻版,更不是纯粹的无意识的组合,它具有多义性,含蓄美,令人回味无穷。
出自工匠之手的中国古代雕塑,不像文学、书法、绘画艺术多由社会上层有较高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所创作,但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在特质却与它们同出一辙。强调灵性、意趣,创作手法不拘泥于事物原来面目,有适当的夸张变形,但又不完全脱离现实,是一种情与理的结合,重写意与传神,突出内在精神。“意象造型”也是为“气韵生动”服务的。
中国的装饰艺术有着不拘一格的夸张性,形式不求再现,在物象表现中力追新奇酣畅,犹如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的狂草,绘画艺术中的大写意,京剧舞台上的脸谱,都不像西洋绘画和古希腊的雕塑那样去极力追求自然、摹仿自然、再现自然。而是有高度的意象性,主要是依据观察体验所得印象,再加以想象,把注意力放在物象的神韵表现上,经过主观加工美化而成艺术形象,和客观对象持有相当距离。
中国雕塑亦是如此,它和中国画的艺术观念是一致的,而且贯穿了整个古代雕塑的程式,我们对一些古代雕塑稍作分析便可明了。如秦始皇陵兵马俑虽然表现出高于其他时代的写实性,但那也仅仅集中在俑的头部刻画上,而且形象也只是分为几种类型,不是每一件都各不相同,身体部分则无一例外是十分写意的。其他汉唐陶俑、霍去病墓石刻、历代宗教造像无不显示意象性特点。它们与中国画一样, 追求神韵。
语言精练是中国古代雕塑意象表现的主要特点。它多从感觉和理解出发,像中国画一样运用经济的语言,简练、明快,以少胜多而又耐人寻味,常常给人运斤成风、一气呵成、痛快爽利的艺术享受。
从整体的艺术形式来看,中国古代雕塑总的趋势与艺术表达是以意象为主的,但精与粗、主与次的对比是把握得很好的,重头部的刻画,头部是艺术家首要表现的部分,所以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与雕塑中,头大身小是一种人为的、程式性的造型,在头部的装饰也是下大功夫的,重在传神与美化,龙门奉先等大佛、服侍菩萨与天王力士像都严重地头大身小,但依然很美,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雕塑意象描写中扎实与精美之处。
三、结束语
综观当前的雕塑创作,东西方各个时期,各个地域数千年的雕塑艺术风格和类型,几乎同时摆在了中国当代雕塑家面前,一方面是有着广阔深远的传统沃土,另一方面是表现现实,服务与公共生存空间,其理论与时间基础仍旧相当薄弱。而中国古代雕塑能被世界所承认、受尊重,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在于它与众不同的特点和独特魅力。作为现代雕塑人,我们要从古代雕塑的意象表现中吸取营养,发挥创造性思维,为促进雕塑创作提供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张道森.美术鉴赏[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
[2]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3]李浴.西方美术史纲[M].沈阳市: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6.
[4]李新生.中西绘画鉴赏比较[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关键词:中国古代雕塑的特点 基础美术教育的泥塑教学 泥塑教学 学生个性创作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c)-0164-01
中国的雕塑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早在几千年前的石器时代随着原始人在长期制造工具的活动中,智力的增长和生产劳动经验的积累,石器由打制进而磨制,火的使用发明了陶器,在制陶工艺中,逐渐显露艺术才能产生了专门为满足精神学要的陶艺、泥塑等艺术作品。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精华,中国古代雕塑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雕塑技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质上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应该来说中国雕塑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欣赏、学习的。但是由于一定的历史原因,中国古代的雕塑并没有像西方的雕塑那样得到从艺术角度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必须在基础教育的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对雕塑作品的兴趣,使科学与艺术形成有效的结合,从而推动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要用新的课程理念审视美术课堂教学,用泥塑教学构建良好的课堂文化,只要师生真诚的投入,在宽泛的泥塑教学中,定会涌现一代有文化科学素养的传承者。
由于儿童具有天真率直的心灵,没有拘束,能把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诉诸形象、创造富有个性特点的作品。儿童个性和创造性表现在美术作品中,决定了作品的面貌人人“不一样”。这种“不一样”是儿童自我追求和实现。正是这种天然的创造力,与我们的老祖先的原始不受拘束的自然状况相似,因此,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了解、研究对基础美术教育中关于泥塑的教学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1 具有借鉴意义的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雕塑也充满了写意传神的特点,很少有像西方雕塑作品那样符合现实中的真实标准讲求科学准确性。它不拘泥于雕塑作品的表面和细部,更喜欢那种由外在形象所引出的感觉、意境,引发出一连串遐想的空间,随意性很强,或形象粗简、稚拙,或随性、华美,造型巧妙,制作精美。当然在这些古代雕塑中,有许多作品具有繁丽、华贵的特点。但我们在这里只欣赏一些具有简单、质朴风格的比较久远的雕塑作品。因为这些作品儿童的天然创作状态的特点非常相似,在基础的泥塑教学中具有借鉴意义。
(1)特别是史前的雕塑中有许多作品特别体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质朴情感和稚拙的艺术创造能力。如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前5500年至前4800年)的出土文物《陶塑人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这件作品五官突出,随意性很强。令人感到一种雅拙而抽象的意味。
(2)新石器时代早期磁山文化时期(前5500年至前4800年)的作品《石雕人头》更是透露出了原始人类的天真本性。把自己的所知所想大胆朴实的表露出来,与儿童的绘画非常相似。这些时期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这种原始的真情释放的特点,作品呈现出质朴、古拙的特点。
(3)在古代雕塑题材中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劳动生活及民俗雕塑,也有作品体现出这种古朴、稚简特点。陵墓雕塑中“石像生”(即古代陵墓前的仪卫性石雕)如汉代的厚葬风产生的动物俑和人物俑的众多雕塑作品,其造型有古朴、神态夸张而强调动势的特点。
西汉名将霍去病墓前的大型动物石刻,手法简练概括,于浑厚中显示着雄强的力之美。其中《马踏匈奴》就能让人充分地体验到中国雕塑艺术的写意传神的特点。那马虽然粗糙笨拙,但它仍然有一种灵动之势,那浅浅地雕刻的几笔就是马腿,却显示出肌肉的强劲与马的上身连成一体。人物则用浮雕线刻,并被安排在马的腹腿之间,既体现了作品的完整性又巧妙地利用了空间。使作品成为我国古代雕塑中具有纪念意义的经典之作。
(4)在茂陵石刻中《跃马》的造型同样体现了质朴而巧妙的特点。作者一样是利用了石块天然造型,依势而成。既有大块面的形体造型又有线条的柔美。点面的结合相应成趣,浑然一体,古朴自然。其中比较出色的《卧牛》更是淳朴简洁,个性鲜明。硕大的身躯看不出有明显的雕刻痕迹却让人感到质感的生动形象,意趣雄浑古拙。
2 从古代雕塑得到的教学启发
(1)夸张特征与表现。
儿童具有天真率直的心灵,没有拘束,他们不具备高超的技法水平,但能把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诉诸形象、创造富有个性特点的作品。儿童个性和创造性表现在美术作品中,这是学生自我意识的表现。
如在泥塑教学过程的表现中,学生的作品形态各异,特征鲜明。他们并不会按传统的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来表现作品,制作出来的对象往往是变形夸张的。作品中的人物常常有超大的鼻子、特别圆的脑袋等等。从作业表现出来的这种特征,与我国古代特别是汉代以前的雕塑作品极其相似。
美国的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就认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自我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树立起自我表现的信心”。所以我们不必要在泥塑教学中强迫学生做出更多的技术技巧。我们的目的应更为强调学生自我意识的表现,抓住要表现的事物的特征,体现出这种特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就是强调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创造力,承认儿童的个性差异,爱护扶持学生天生的生命冲动和原创表现,唤醒他们沉睡的表现意识,激发儿童不拘泥于客观对象的艺术创造力。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身的对学生这种质朴、个性的作品鉴赏显得很重要。对中国古代雕塑中具有原始特征的、质朴作品的欣赏为提高教师自身鉴赏能力尤为重要。
(2)展开想象,培养个性。
艺术作品的魅力之一就是通过艺术形象引起观赏者种种审美联想。儿童天真无邪的天性与好奇心,使他们在创作时更容易产生各种联想,使作品更有创造性。而这种想象力往往超乎人们的想象,给人带来惊喜。他们不受现实世界的约束,随性而至。像前面欣赏到的雕塑作品如史前雕塑和茂陵石刻等,不受现实世界的限制率性而为,反而体现了另一种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发现这种美,正确地去引导学生随个性的发展而创造。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足够的发展空间体现个性和创造能力。
总之,儿童美术教学很难对学生的表现作出量化的标准,不要强制地追求造型技能、规范性等因素。只有尊重每个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摒弃拔苗助长的实用主义观念,尊重儿童已有的经验世界,不断帮助他们充实和扩大儿童的经验世界。尊重儿童自主意识,尽可能地留给他们自由发挥的余地和空间,让儿童用艺术手段表现大千世界,表现他们内心世界。老师们更要开阔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以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那么,就让我们做个学生的引导者,让学生在美术创作中随心而变、展示自己的创造。
参考文献
[1]杨洗.中国史前雕塑欣赏[J].中国美术教育,2005,1.
[2]杨洗.古朴雄健的茂陵石刻[J].中国美术教育,2005,6.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画发展的大趋势及其三大门类。2.初步学习欣赏中国画的基本方法。3.培养对祖国传统绘画的情感。
教学重点:欣赏历史名作,了解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古代绘画的种类、代表人物。
教学难点:体会时代,背景对作品风格的影响。教学方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
导引目标、激发兴趣
首先,出示教学目标,组织学生自学,向同学们课件展示国画作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强调中国绘画的重要意义。“中国画”简称国画,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精 神文明创造的结晶之一。
通过学习和认识中国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性,培养人文品格,增长智慧和提高艺术审美素养,对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 面发展和提高艺术审美素养,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有着巨大的意义。
中国画的分类: 学生看课本回答问题
按照绘画技法的不同分为 :工笔画、写意画。按照内容的不同分为:人物、山水、花鸟。
三、分组讨论:如何有效区分工笔画和写意画?
工笔:笔法细腻 熟宣纸 先勾勒后填色 层层渲染 形神兼备 写意:笔法简练 生宣纸 用笔挥洒、墨彩飞扬 追求神韵
四、.按历史发展顺序讲解中国画的发展历程,采用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观赏各个时期的绘画作品。
让学生去感受中国画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原始时期
2、先秦时期
3、秦汉时期
4、魏晋南北朝
5、隋唐五代
6、宋代
7、元代
8、明代
9、清代
原始美术:最早发现的绘画是出现在原始陶罐上的图案,纹饰种类繁多,主要有绳纹、锯齿纹、方格纹、人面纹、花草纹、舞蹈纹等。例如:舞蹈纹陶盆 鹳鱼石斧图罐
先秦美术:以青铜艺术为代表,中国青铜工艺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发达的。战国时期出现帛画。早期绘画作品:帛画。
《人物御龙图》 中国画的基本形态已经确立(战国帛画)帛画主要是指丧葬出殡时张举的一种在绢帛上绘出图画的旌幡。也有人称之为“非衣”,入 葬时作为随葬品将其盖在棺上。
秦汉美术:以雕塑作品为主。画像砖、画像石
魏晋南北朝美术:佛教艺术传入中国,以宗教绘画为主。《鹿王本生图》 隋唐五代绘画:宗教壁画为主。《韩熙载夜宴图》
唐代美术:中国美术史上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雕塑、建筑、装饰、绘画等,各方面都勃然大兴,蔚为壮观。《捣练图》 宋代:表现民间风情、市井生活为主题的风俗画非常盛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元明美术: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清代美术:绘画形成多种风格和流派。
五、中国画的主要装裱形式:卷、轴、册、镜片
六、小结:
古代人物画的艺术特点是传神写照。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是情景交融。
古代花鸟画的艺术特点是以写生为基础,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板书:中国古代绘画巡礼 1.中国画的发展历程
2.国画分类 人物、山水、花鸟
3.中国画的主要装裱形式:卷、轴、册、镜片
一、感性认识诗歌的形象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例
1、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
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如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诗人极力渲染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积极的意象。例2: 蝉 虞世南
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垂矮: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角须,形状好像贵族仕宦下垂的冠缨(帽带)。请分析这首诗所写形象的特点。
这首诗的首句写的是蝉的形态与习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尊贵”与“清廉”的特点统一在“垂矮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次句写蝉的远传之声。“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分析之后可以这样表述:这首诗通过对疏桐之上的蝉的形态、习性、鸣声的(自然属性)描写,表明了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说理-寓意),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感情)。例3: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人来,袜躔金衩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请分析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天真纯洁、活泼娇媚、感情丰富(含羞躲避)而矜持的少女形象。
首句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神态,展示了她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见人来,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展示了少女想见又怕见的复杂心理。
这首诗从动作行为、神态、心理等方面对抒情主人公作了细致描写。作业:
阅读《名师领航》
1、练习:P43的“名师精讲”的6道例题。
2、看书:P58的“诗歌意象附表”。
二、诗歌形象的鉴赏方法
1、抓意象
诗歌的形象主要表现为意象或意境,它或者是物,或者是人,或者是完整的场景,更多的时候是把物和人、景和情融合在一起。分析诗歌形象即指分析这些“象”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分析它的象征意义。如郑思肖的《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品格,象征了抒情主人公高洁的情怀。
再如2003年北京春季考题列出了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然后要求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这就需要我们对诗中雁的形象有正确的理解:雁是候鸟,春秋迁徒,它在秋天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例
1、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描绘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
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羁旅愁怀。
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2、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
诗歌是以抒情言志为目的的,而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的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所以从意象入手,展开想像和联想,是理解诗歌的必由之路。
联想与想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备的一种能力。“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了其联想与想像力的结果。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例如: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刺勒歌)。
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像成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像。
然而不止于此,读此句诗,我们也不难想像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一首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像的表现。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例如: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十四个字,运用六种意象,我们可以从“月落”后夜色的浓重、乌鸦凄厉的啼鸣、“霜满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枫”的黯淡和“渔火”的寥落等,深切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客子孤孑清寥的心情。即:本诗通过“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钟声”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幽寂清冷的水乡秋夜图,从而表达出诗人孤孑清寥的愁情。
3、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析】分析感情只能从人物的形象特点中来。抓人物语言:“念”、“悠悠”;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
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另:可参考《点绛唇》和崔颢《长干曲》 附1:《点绛唇》见第二页。附2:长干曲崔颢
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舟暂相问,或恐是同乡。(其一)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其二)
[注]长干,地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靠近长江边,为吏民杂居之所。聚居于此的多为市民阶层,较少封期礼教的束缚,有较多的市民意识。横塘,地名,此地也在今南京市,与长干接近。九江,泛指长江。
这两首诗形式上是两篇,实质上是由一问一答组成的一个整体,必须补出其中跳脱的部分,这样才能理解诗意。
一条船从一位女子身旁经过,女子偶尔听到船上人说话,操家乡口音.于是把船停住打问:“你的家在什么地方?”并自我介绍:“我家在横塘。”再往远处想一想,女主人公家住横塘,与长干接近,她从小生活在市民中间,没有过多受到“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仪范的熏陶,所以直言发问。再者,这位女子恐怕是长年累月看着这单调寂寞的江流、两岸的山峦平畴,也许非常寂寞,所以听到家乡口音觉十分亲切,便直言发问,因而无丝毫恤陀之态。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再看第二首,这是对方男子的答问,从第一首的首字“君”可看出。男子并没马上回答女子问话,而是自我介绍:我住在长江岸边,长年奔波在外,经常在长江上来去。直到后来才告诉对方两人是同乡,可见他对对方很有好感。“生小不相识”,很惋惜;为什么惋惜呢?恐怕是甜甜的乡音、美好的容貌,使他觉得有点相见恨晚。但初次相见,只能用如此平静的话语和口气作答。由此可见,本诗展示了朴素的人情美、人性美,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作业:
1、杜甫的《登高》中,写景和抒情是如何巧妙结合在一起的?
答:通过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萧萧下的落木、滚滚来的长江等八个意象,描写出了苍茫辽远、凄冷萧瑟的深秋景象,烘托出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悲苦、忧国伤时的情怀。情和景的和谐统一,创造出了一种悲凉沉郁的意境。
2、《一鹭图》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①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分) 答:描绘出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②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明你喜欢的理由。(3分)
答:首句,以“芳草”、“垂杨”、“碧流”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优美的背景烘托白鹭美好的形象。次句,“雪衣公子”以拟人手法描写了一个洁白美好的白鹭形象。“立”字写出了其孤独、寂寞之状。第三句表现了白鹭心存高洁(清高)、无人理解的一腔愁苦之情。末句,“独”、“叹”两字直抒悲、愁之情。“斜阳”以景衬情。
3、《名师领航》中的练习1、2题。补充资料: 附1:
丰乐亭游春(其三)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这首诗写了暮春时节怎样的特征? 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
或: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
2、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喜爱和恋恋不舍 附2:
简析意境。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析:
首句“溪涨”暗示此诗所写为夏夜情景,着一“拂”字写风之轻柔,给人以闲适恬静之感;次句写月落而繁星满天,描绘出晴朗的夏夜氛围,给人以舒适之感; 第三句写船“横”,最具诗情画意,状幽静、闲适,末句以“一声笛起”来得娴静,写出夏夜的清幽自然。全诗则描绘出一个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美好意境。附3: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朱熹,宋代______家,有作品___________等。
2、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涵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宋代理学家,有作品《四书章句集注》等。
2、“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材分析: 中国古代花鸟画是传统的三大画科之一。花鸟描绘的对象,实际上不仅仅是画与鸟,而是泛指各种动植物。按传统的分法,可分成花卉、蔬果、翎毛、草虫、畜兽等类。中国花鸟画不是仅仅为了准确的描绘现实中的花卉禽兽,而是集中的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间接的反应社会生活,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中国花鸟画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从现存唐代韩湟的画来看,此时兽畜画已相当成熟。经五代直至宋元,花鸟画与山水画一样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主流,这在世界各民族同类题材的绘画中是不多见的。概括说来可以分成工笔和写意两大类;从色彩上的差异,可以分成设色花鸟画、水墨花鸟画、泼墨花鸟画、白描花鸟画与没骨花鸟画等。教学目标: 1.教学目的:
A.知识:中国花鸟画的发展脉络,绘画传统。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绘画传统,写生的绘画传统,让学生细致观察画家生活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托物言志的绘画传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2.重难点:中国花鸟画的发展脉络,绘画传统。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所学的中国知识自主分析。
3.教学方法:讲授,演示法和提问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系统,电脑课件 学具准备:美术教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3分钟)
利用多媒体教学放映一些不同的画让同学们欣赏,并且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引入新课:(5分钟)三:讲授新课:(30分钟)
1.中国花鸟画的写生传统:
A.中国花鸟画萌芽与工艺美术的纹样上(古代大量工艺美术品上了,都经常出现花鸟禽兽、虫鱼、龙凤等纹样。)
B.唐代,花鸟画成为独立画科。
问题1:欣赏韩湟《五牛图》看看他们是什么动作? ——步者、正躇而鸣者、冠首而躇者。
总结;结构准确,造型生动,形貌真切,写实技巧高超,画风工整朴实。源于画家对自然的细致观察——花鸟画写实基础的传统。
问题2:画家表现了牛的什么特性?——强健、有力、沉稳而又行动迟缓的形体习性特征。总结:写生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表现出花鸟虫兽的生命力及其各不相同的特性。
C.北宋
问题;猜猜这只蝴蝶是真是假?
这是赵昌所画的《写生蝴蝶图》花卉用笔简单,变化自然,碟用笔精确。北宋——北宋后期,由于宋嶶宗对绘画的特殊爱好,建立画院,倡导写生,花鸟画进一步向工笔写实发展,笔法工整细腻,使工笔花鸟画达到巅峰水平。
D.南宋
南宋小品画出现一早一花,一鸟一鱼,树枝秋草,一湾流水,一瓶花卉题材小不见奇,但精心工巧没有意思疏忽。对生命的尊重。追求意境,画面细致。
2.中国花鸟画的托物言志的传统: A.元代: 提问思考:《墨梅图》王冕元,寻找花鸟画的另一个传统是什么? 花鸟画的第二个传统,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为目的。托物言志——抓住动植物与人物之间的遭遇,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通过有生命力个象征性的花鸟形象表达画家寄托在花鸟的情感与思想。明清
花鸟画是发展变化的,到了明清时期,更多的强调抒情言志。明代徐渭为代表的大写意花鸟兴起后,花鸟画在造型上就不再拘泥物象的形似。甚至追求“似与不似”“不死之似”。欣赏徐渭《墨葡萄》——半生落魄已成翁,酣畅淋漓。此图构图奇特,信笔挥洒,死不经意,豪放泼辣的水墨技巧造成动人的气势和葡萄晶莹欲滴的效果。用笔墨发出自己的感慨和愤怒。正在比喻自己想野葡萄一样被长在野腾上。人们说,这幅画的墨点就如同徐渭辛酸的泪珠。三:课堂总结:(2分钟)
这节课大家了解了中国古代画家的绘画表现手法和一些意境,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回顾一下花鸟画历史以及发展。四:作业布置(练习):
1.用概括的语言分别描述一下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给你带来的不同感受?
2.中国花鸟画家为什么钟情于表现“四君子”?
中国古代花鸟画
一、欣赏作品
二、不同时期画家介绍: 1.唐代——韩湟《五牛图》
2.北宋——赵昌《写生蝴蝶图》 3.元代——《墨梅图》 4.明清——徐渭《墨葡萄》
三、总结
一、东汉和南北朝时期的观音服饰
1、东汉时期的观音服饰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 观音造像是“犍陀罗样式”, 其特色是塑像面容呈椭圆形, 眉目端庄, 鼻梁高而长, 头发呈波浪形并有顶髻, 身披希腊式大褂, 衣褶多由左肩下垂, 袒露右肩等。后来不断融入汉地风格, 服饰多为通肩大衣, 纹路深刻、流畅, 给人以朴实无华之感。有的整体制作, 有的可以拆卸。这些特征后来成为中国佛教造像的基本定式。
2、南北朝时期的观音服饰
南北朝时期, 由于时代的变迁及受外来佛像艺术的影响, 观音的服饰艺术与东汉有较为明显区别, 此时的衣着大都为具有汉式风格的褒衣博带式大衣, 衣纹繁复飘逸, 衣褶层层叠叠, 显得厚重而潇洒。按其特点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1) 早期观音造像是男性的, 面部丰满、耳长齐肩、头戴宝冠, 宝冠上主要是花髻, 是贵族富人的装饰, 此外还有发髻冠, 化佛冠, 冠两旁装饰犹如翅膀的宝僧, 袒上身, 颈部有悬铃的圆领式, 胸部挂璎珞和作为两蛇形的饰具两臂着钏, 下着羊肠大裙。
2) 中期观音服饰在原有的基础上, 又出现了外面搭在臂上的披帛, 披帛从两肩下垂交叉于两腿间, 然后上卷至肘部, 再向外飘、上卷处显露折角。头着花瓣式冠或发髻冠, 衣纹的表现在犍陀罗式的基础上新发展出直平阶梯式。
3) 晚期观音造像由瘦长脸转化成半圆脸, 观音的花髻冠与化佛冠上的宝僧不再外飘, 而向下垂肩的披帛下垂交叉处多不用环, 而发展为一饰物。下裙上缘密褶整齐, 系裙的绦带宽大如绅, 有的还用直平极浅阶梯式衣纹, 有的发展成新的突起线条, 下部作稀疏的衣褶。南北朝时期观音装饰上的汉民族形式的变化为隋唐观音服饰变化奠定了基础。
二、唐宋时期的观音服饰
1、隋唐时期的观音服饰
隋唐时期观音服饰按其艺术风格和样式可以分为早、晚两个时期:
1) 隋到唐初阶段, 观音造型出现女性形象, 发冠样式有低花瓣式、高发髻, 宝冠上还有双带下飘, 身上的璎珞精细复杂, 有的代替披帛, 有的披帛仍至脚部再交叉上卷, 有的披帛还由两肩下垂横于胸腹之间两道, 可以看出裙带如绅的样子。
2) 盛唐时期, 观音造型走向世俗化, 也日益女性化, 面部圆深、眉弯而长、细目、着宝冠式高髻, 服饰上身多着纤细的璎珞, 披巾下垂, 横于胸腹之间两道;下裙紧贴腿部, 稍晚些时期, 下衣多贴体、因而有着“曹衣出水”式的细腰斜倚、修短适中的身材。
2、宋辽金时期的观音服饰
宋代的观音服饰较唐代复杂, 但表现比较自然生动流畅, 充满迷人的艺术魅力。宋代的雕刻工匠们能依据现实的服饰适宜较高度的凸凹手法, 衣纹圆润细致、流畅逼真、屈曲自由、用突起的线条表现细部, 这对于加强服饰的质感、人物性格的塑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辽代基本上继承盛唐时期的观音造型, 头戴宝冠、面相丰满适中、眉毛弯长、颈挂璎珞、体态婀娜、神态自然、比例适度、俨然是淑女化身, 肌体和服饰都具有其应有的重量感。
金代承袭了宋、辽时期的风格, 在形象上保持有传统的写实风格, 但对于服饰衣褶的处理略显得繁复。
三、元明清时期的观音服饰
1、元代的观音服饰
元代受密宗教义及地区、民族、风俗等因素的影响, 艺术风格较以前有明显的区别, 观音造型多数为赤裸, 仅有简单的璎珞、臂钏等装饰, 更接近印度形式;虽然与唐代有某种继承关系, 但衣纹质感不足、繁缛琐碎, 流露出形式化的衰退迹象。
2、明代的观音服饰
明代的观音服饰比较接近盛唐时期, 观音头戴花冠、面相丰腴、衣纹随着身体动势凸起凹入, 真实性很强;衣纹组合疏密有致、线条舒展, 更能衬托出观音丰满的体态;在塑造手法上更能够充分自由的发挥, 给观音以更好现实的感觉。明代的雕塑工匠们把观音塑造成中国封建时代美女的形象, 身材匀称, 鸭蛋形脸、樱桃小口, 窄长的秀眼, 挺直的鼻子, 削肩细腰, 十指纤纤, 卷曲适宜, 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3.清代的观音服饰
清代的观音塑像比明代更接近世俗, 造型颊丰额满、双眉细长、鼻高且直、宽肩细腰、服饰多为当时的装饰, 衣纹表现极为真实, 服饰贴体, 显得较为轻柔, 衣纹随着动态自然流畅, 真实感很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时期的德化瓷观音, 造型优美、形态端庄, 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结束语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工艺美术全面复苏, 观音雕塑在继承前人艺术风格的基础上, 注重作品思想性与情节性, 注重人物传神, 追求内心刻画和精神气质, 衣纹符合人体内在的结构变化, 工艺雕刻也融入了现代美学元素, 从解剖透视入手, 分面塑造形体, 从而使作品更符合现代的审美观。
观音服饰艺术与其它艺术一样有其历史渊源和历史的发展变化, 从事工艺美术创作的我们, 要认真学习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 弘扬民族文化, 取其精华, 创造出更多无愧于民族和时代的优秀艺术作品。
摘要:随着朝代的变迁, 观音服饰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其变化直接揭示了社会秩序的嬗变和文化观念的演化, 体现了佛教服饰艺术日渐成型, 展示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思想、世俗观念、文化内蕴和审美取向;本文依据历史发展脉络, 探析古代雕塑中观音服饰的变化发展。
关键词:古代雕塑,观音服饰,变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建萍.佛像服饰特征探析.美术观察[J].2007:10
[2]王辉.浅析中国佛像艺术的演变.现代交际[J].2011:1
[3]张万君.浅谈中国佛像服饰的主要样式.大观[J].2015:6
本节课出自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
1.本课分为两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一、陵墓雕塑,二、宗教雕塑,而这节课主要讲述的是:一、中国陵墓雕塑欣赏。
2.这节课既是本学期的第一课,本册书又是联系初一和初二美术学习的关键课程,因此对于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3.本书是在初一美术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学生的个性、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培养。注重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美术素养。本课在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尊重世界文化、人文情怀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中国古代陵墓雕刻是中国传统雕塑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陵墓雕塑的艺术特征。②掌握分析和鉴赏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艺术风貌,并运用其中的艺术手法做一些小型雕塑创作。
2.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采用欣赏、动手相结合的设计,以动手来帮助欣赏。在欣赏中感悟,在动手中领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欣赏古代雕塑作品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对中国传统雕塑作品所独具的魅力有更多的认识;②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中国陵墓雕塑两大杰作的主要特点及艺术特征,特别是对其能加以分析及鉴赏。
2.对比中国陵墓雕塑两大杰作的艺术风格及异同。
3.并能运用其中的艺术手法做一些小型雕塑创作。
教学难点
1.对比两大杰作的艺术风格及异同。
2.运用其中的艺术手法做一些小型雕塑。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和泥巴、雕刻工具、红花、桌牌、课本。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导入:今天我们主要学习的是中国传统陵墓雕塑,那么,中国陵墓雕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哪些?接下来,老师就作为导游,带领大家去欣赏一番。
(二)新知探究
环节(一):世界上最大的雕塑群——秦始皇陵兵马俑
1.电影视频《神话》导入:引出秦始皇陵兵马俑
2.图片配音乐,去参观欣赏:
①秦俑+埙曲《神话》(俑+埙都发现于西安地区,又都是陶土制作,创造意境)
②欣赏顺序:由外到内,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整体到个体到细节!
③教师引导:开始时,老师给与学生欣赏的引导,得出大、多特点;中间时,学生自己欣赏总结,得出精的特点;结束时,老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
3.归纳小结:①秦俑的突出特点:大、多、精、美。②秦俑的艺术风格:生动写实。
环节(二):汉代最杰出的雕塑群——霍去病墓石刻
1.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图《立马》
2.引导学生欣赏:图《跃马》
3.学生独立欣赏:图《伏虎》
环节(三):“议一议”——以马为例将秦兵马俑与霍去病墓石雕进行比较,找出二者艺术风格的异同,并结合历史背景谈一谈秦汉两种雕塑风格为何不同?
(三)课堂实践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所学,尝试制作汉代写意风格的雕塑。也可制作秦代写实风格的雕塑或自由制作,来感受雕塑的魅力。2.班级展示,看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课堂小结
1.本节课主要欣赏了秦、汉两种不同艺术风格的雕塑。了解到雕塑风格会因时代、地域等因素有所差异。2.透过雕塑艺术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精髓,以及古代劳动人民的吃苦耐劳、勤劳和智慧!3.启示我们要热爱传统文化,珍惜和保护我国的优秀的传统雕塑艺术!
【中国古代雕塑教案】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教学教案11-09
中国古代文学(三)教案11-10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07-03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教案10-19
中国古代枕头06-25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05-26
中国古代诗歌探究06-01
中国古代感恩故事06-05
中国古代经典诗句06-07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