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类高职毕业生就业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建筑类高职毕业生就业(通用9篇)

浅谈建筑类高职毕业生就业 篇1

浅谈建筑类高职毕业生就业

多年的.大学扩招,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就业观念不新,就业渠道不畅,导致毕业生就业工作严峻.只有完善机制,强化内部改革,加强就业指导,才能更新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使建筑类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

作 者:龙小平作者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1刊 名:网络财富英文刊名:INTEMET FORTUNE年,卷(期):“”(23)分类号:G71关键词:就业状态 应对措施 毕业生就业

浅谈建筑类高职毕业生就业 篇2

关键词:就业形势,择业观念,期望值,综合素质

又到一年毕业生找工作时, 今年的就业形势较去年有较大的区别。随着高校扩招, 大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 高职毕业生人数每年也在大幅度增加。2010年我院毕业生人数为4058人, 较2009年毕业生3097人, 有一定的增幅。2010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总量预计达53.2万人, 总数比2009年增加了6万人。加之有大量省外高校毕业生来江苏就业, 2010年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我院采取了诸多积极举措, 全力以赴做好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明确目标任务, 建立工作责任制, 加强工作考核和督查, 进一步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求各系部正确分析学生所面临的困难, 提前做好各种相应的准备。但从毕业生就业前的各种表现来看, 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就业误区

总结今年我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不难看出当前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着不少误区, 主要体现在择业观念、期望值等方面。

(一) 择业观念的误区

1. 依赖心理重。

有两种具体表现:一种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里, 自己缺乏独立见解, 不能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 而是人云亦云, 别人议论哪个企业不错就认为该企业好;见别人往某企业挤, 自己也随波逐流;另一种是依赖他人, 不去主动选择和积极竞争, 而是依靠学院、系部联系就业单位, 习惯于听从父母师长之意或师兄师姐之言, 没有自己的独立就业见解和分析。这种缺乏主见的依赖心理在今年激烈的择业竞争中对个人极为不利。

2. 自卑心理重。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下, 一些学生因所学专业不景气, 或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 或因求职中途受到挫折, 或因多次挫折, 自信心锐减, 心理上承受能力薄弱, 进而产生自卑心理。由此导致缺乏面对用人单位的信心和勇气, 一谈就业形势就发憷, 一参加面试就忐忑不安, 不能充分展示自身之长, 从而严重影响了择业的成功。

(二) 期望值的误区

1. 期望值过高。

在择业目标方面, 趋向于高薪水、高地位、高层次的工作, 回避待遇低、地位低、层次低的工作;在就业地域方面, 向往大中城市, 尤其是苏南———苏、锡、常地区, 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发展前景较好, 施展个人才能的机会多。部分学生认为苏中、苏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思想观念比较保守, 缺乏发挥自己才能的环境和机遇, 因而不愿留在苏北、苏中地区工作。

2. 患得患失。

有些学生面对适当的用人单位迟疑不决, 这山望着那山高, 择业失误。

3. 一劳永逸。

中国人向来视稳定为生活的重要条件,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是具有普遍性的就业心理。而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了独立的发展空间, 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方式是合理流动, 市场经济配置人力资源的特征是流动, 社会不再有从一而终的职业, 所以毕业生没必要一定要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 要学会在流动中求生存、求发展。

二、就业建议

针对以上就业误区, 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一) 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

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就业理念。对于目前的就业“寒冬”, 学生首先应该更新就业观念, 先就业再择业, 放下身份, 降低对工资、工作条件的要求, 从基层、中小企业做起。

(二)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培养较高的综合素质, 为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 学生人数越来越多, 学生的基础比较低, 加上某些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生态度不端正, 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 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 适应能力也强, 但是学习成绩差, 未能通过国家英语四级和相关考工证书, 与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 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 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 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 不断地塑造自己, 完善自己, 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 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 更注重进行“深入基层、艰苦奋斗、献身事业”的思想观念学习, 并树立“重事业, 轻地域;重发展, 轻待遇”的就业观。

(三) 关注社会经济形势, 多方寻求帮助

浅谈高职毕业生就业 篇3

关键词:就业形势 择业观念 期望值 综合素质

又到一年毕业生找工作时,今年的就业形势较去年有较大的区别。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高职毕业生人数每年也在大幅度增加。2010年我院毕业生人数为4058人,较2009年毕业生3097人,有一定的增幅。2010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总量预计达53.2万人,总数比2009年增加了6万人。加之有大量省外高校毕业生来江苏就业,2010年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院采取了诸多积极举措,全力以赴做好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明确目标任务,建立工作责任制,加强工作考核和督查,进一步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求各系部正确分析学生所面临的困难,提前做好各种相应的准备。但从毕业生就业前的各种表现来看,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就业误区

总结今年我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难看出当前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着不少误区,主要体现在择业观念、期望值等方面。

(一)择业观念的误区

1.依赖心理重。有两种具体表现:一种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里,自己缺乏独立见解,不能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而是人云亦云,别人议论哪个企业不错就认为该企业好;见别人往某企业挤,自己也随波逐流;另一种是依赖他人,不去主动选择和积极竞争,而是依靠学院、系部联系就业单位,习惯于听从父母师长之意或师兄师姐之言,没有自己的独立就业见解和分析。这种缺乏主见的依赖心理在今年激烈的择业竞争中对个人极为不利。

2.自卑心理重。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下,一些学生因所学专业不景气,或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中途受到挫折,或因多次挫折,自信心锐减,心理上承受能力薄弱,进而产生自卑心理。由此导致缺乏面对用人单位的信心和勇气,一谈就业形势就发憷,一参加面试就忐忑不安,不能充分展示自身之长,从而严重影响了择业的成功。

(二)期望值的误区

1.期望值过高。在择业目标方面,趋向于高薪水、高地位、高层次的工作,回避待遇低、地位低、层次低的工作;在就业地域方面,向往大中城市,尤其是苏南——苏、锡、常地区,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发展前景较好,施展个人才能的机会多。部分学生认为苏中、苏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缺乏发挥自己才能的环境和机遇,因而不愿留在苏北、苏中地区工作。

2.患得患失。有些学生面对适当的用人单位迟疑不决,这山望着那山高,择业失误。

3.一劳永逸。中国人向来视稳定为生活的重要条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是具有普遍性的就业心理。而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了独立的发展空间,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方式是合理流动,市场经济配置人力资源的特征是流动,社会不再有从一而终的职业,所以毕业生没必要一定要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要学会在流动中求生存、求发展。

二、就业建议

针对以上就业误区,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一)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

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就业理念。对于目前的就业“寒冬”,学生首先应该更新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放下身份,降低对工资、工作条件的要求,从基层、中小企业做起。

(二)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较高的综合素质,为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比较低,加上某些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态度不端正,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未能通过国家英语四级和相关考工证书,与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更注重进行“深入基层、艰苦奋斗、献身事业”的思想观念学习,并树立“重事业,轻地域;重发展,轻待遇”的就业观。

(三)关注社会经济形势,多方寻求帮助

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稳定率探析 篇4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红华龚建民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千家万户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体系中,高职学生人数占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如何使高职毕业生成功就业,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稳定率在各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就在提高毕业生就业稳定方面的一些做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职,就业,就业稳定率;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千家万户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体系中,高职学生人数占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如何使高职毕业生成功就业,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稳定率显得尤为重要。高职毕业生是介于中专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之间,就目前在企业就业的各层次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高职毕业生既没有中专生定位服务一线,踏实的工作心态,又没有本科生过硬的理论基础和学历,怕吃苦、急于取得名利,所以“高不成低不就”频繁跳槽成了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常态。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使其稳定就业,已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让高职毕业生合理定位自己的职业目标,成功就业,稳定就业,除了企业自身的因素外,也是学校就业工作的重点。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不稳定因素的分析

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强调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高职毕业生正是他们需要的一线技术应用型管理人才,但是,就目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情况与企业用人的反馈却并不理想。毕业生对一线工作不感兴趣,入职后,又频繁跳槽,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择业心态,好高骛远。

高职毕业生表面上看比中专生学历较高,却没有中专生定位服务一线,踏实的工作心态;虽然接受的是高等教育却又没有本科生过硬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学历,因此,在择业的过程中好高骛远,一味的向往大企业、公务员、管理岗位,对小企业不感兴趣,对一线工作不屑,对现实不满,成为其频繁跳槽的原因之一。

2、眼高手低,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学校的学习与企业实际需要之间存在差距,所以需要毕业生到岗后应根据岗位实际需要再学习,特别是高职毕业生由于从事的是一线技术性工作,更需要他们积极主动的向老员工学习,但很多高职毕业生对一线工作不屑一顾,在岗位上遇到困难后,不是通过学习解决难题,而是选择离开。

3、盲目攀比,不能合理定位。

在一线工作后,由于很多一线普通员工学习都不高,有的甚至只有小学凭,对于这种现状,高职生不能正确面对,合理分析,而是认为和他(她)们一起工作降低了自己的大学生身份,因此,在工作中缺乏创新和自身优势的发挥,导致不能更早的被单位提拨,是他们跳槽的另一个原因。

4、择业时随大流,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

在校园招聘现场,可以看到很多关系好的同学应聘一家单位,而不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兴趣去合理的选择企业。真正被录取后,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才发现,不是自己喜欢的或是自己不能胜任的工作,但是对自己到底适合干什么,也是一无所知。跳槽便是他们最后的选择。

二、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稳定率建议

1、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

从大一开始,针对不同阶段和专业,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政策指导、信息服务、思想指导、应聘指导、创业指导等课程内容,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生理、心理特征,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能力,把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培养职业意识、职业素养,遵循职业选择的规律,遵循职业发展的规律,科学理智地选择好第一份工作,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减少因为盲目选择就业单位而出现的跳槽。

2、应聘前和应聘后的培训。

对于民营企业和小企业到校来招聘,对报名参加招聘的毕业生应该提前做好指导工作,引导毕业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性地选择单位,不要盲目的追求大公司、大城市、高待遇,越是企业规模不大,对人才的需求越急切,从而个人的发展空间越大,越能受到企业的重用,个人价值越能体现,从而就业更稳定。

3、提供高质量的企业,学校就业主管部门应该尽可能多的联系对口的高质

量的企业供毕业生选择。

高质量的企业能为学生提供更有福利保障及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更用利毕业生的成长,因此,跳槽的机率越低。

4、进行合理的创业教育。

大学生具有不可思议的创新力和创造力,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具备创业的潜能,正确引导,再通过一定的实践,他们就能成就一定的事业。而且国家出台了很多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学校对毕业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并为他们提供创业的平台,引导大学生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以创业带动就业,不仅可以增加学校的就业率,而且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5、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进行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学校可以根据同学们反映的情况和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一些心理辅导课程,引导他(她)们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最终能选择出适合自己的职业,作好从学生到职业人的心理转变,真正做到人职匹配,理想就业,快乐工作,从而减少盲目跳槽。

6、建立长期的跟踪回访机制。

根据作都所在学校的一项对500名毕业后工作一到3年的毕业生进行的跟踪调查问卷显示,毕业生在工作一年内跳槽人数在45%以上,工作二年的跳槽率在35%,工作三年以上的相对较稳定。通过调查让我们了解到跳槽除了企业的原因外,更多的是毕业生自身的原因,在学生毕业生三年内是他们思想不稳定,对工作认可度较低的一段时间,很多毕业生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因此,学校建立毕业生跟踪服务,定期到企业看望毕业生,特别是节假日,深入到企业去看望他们。持续的关注和指导他们,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情况,对他们提出的困难,学校出面与企业协商解决,不仅可以帮企业留住人,又提高了学校就业稳定率,7、利用假期社会实践,提高在校大学生对岗位的理性认识。

学校有规模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到对口的企业进行社会实践,不仅可以让在校大学生提前了解社会,了解今后的工作环境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提

高在校大学生对岗位的理性认识。通过实际的工作从中认清了自己的位臵,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科学合理的定位自己,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更加理性的选择职业。

【参考文献】

[1] 刘晖.郭小溪.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6(3)

[2] 张传忠.周敏.浅谈当前大学生就业中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研究,2007(3)

浅谈建筑类高职毕业生就业 篇5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创新研究 作者:徐耀生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3期

摘要:党的十八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全社会要共同努力,全面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什么是高质量就业,如何建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已成为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很多,模型不一。本文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与实践,确立了就业质量的核心影响因素及其权重,用量化方式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型,给出了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切入点。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质量 影响因素 评价体系 评价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面向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数以万计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院的生存、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学生及其家长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倍受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及其家长的高度重视与密切关注。党的十八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全社会要共同努力,全面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那么,什么是高质量就业,如何建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已成为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1999年,国家首次向社会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这说明国家已将就业率作为反映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2003年国家又在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公布高校毕业生的首次就业率、协议就业率等指标,于是“就业率”就成了高校调整专业结构、进行学科建设、提高办学水平的指挥棒。其实,毕业生就业率只能反映毕业生就业的“量”,而不能反映毕业生就业的“质”。近年来,随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形势转好,企业用工需求逐渐回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有所上升,后金融危机时代 “招工难”、“用工荒”等现象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但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人数还呈上升趋势;加上90后大学生初入职场,“啃老族”“啃房族”人数增多,在“就业难”与“用工荒”、“有业不就”与“无业可就”的悖论中,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问题呈现出新的变化。随便找一份工作不难,要找一份好工作仍然是难上难。因此,对一所高职院校来说,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已不能准确反映一所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及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业质量已逐渐成为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这些变化,一方面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另一方面却又缺少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要全面、科学地反映出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好坏,还必须全面考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的各种影响因素,建立完整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二.就业质量概念的界定

要研究就业质量的评价问题,首先必须界定就业质量的概念,明确就业质量评价的对象与范围。

1.就业

就业一词在字典中的含义就是找到了一份工作,有了一定的职业。而职业是指一个人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相对稳定的经济活动。职业至少包含五个基本要素:个人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参与社会分工;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具有合理的劳动报酬;相对稳定;在特定时间、地域内是合法的。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就业又是一个世界性、跨世纪的难题。“充分就业,体面劳动”是我国政府就业工作的目标。

2.质量

质量一词在《辞海》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量度物体惯性大小和引力作用强弱的物理量;二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如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教学质量等。

3.就业质量及其评价

说到毕业生就业的“质量”,显然是指毕业生所从事职业或工作的好坏程度。其“好坏程度”的认定过程就是就业质量评价的过程。由于研究对象、范围、角度、时间的不同,就业质量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如,根据研究对象不同有“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学校就业工作质量”、“毕业生个体就业质量”与“学校毕业生总体就业质量”之分;根据研究范围不同又有“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全省或全国毕业生就业质量”、“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之分;根据研究时间不同又有“初次就业质量”与“年底就业质量”、“毕业半年后就业质量”……之分。为提高研究的针对性,本文主要研究江苏省范围内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及其评价。

从社会分工与需求的角度看,职业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没有好坏贵贱之分。人总要有事做,事总要有人做,不同的人就会做不同的事。因此有的职业从有了社会分工就始终存在,如农民、工人、商人等。有的事以前需要做,现在却不需要做了,因此有的职业已经或正在消失,如传呼小姐、电报员、送煤工等。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变化,各种闻所未闻的新职业每天都在悄然诞生,如游戏设计师、酒后代驾、新闻线人、点菜师、月嫂等。

从工作内容与工资待遇的角度看,不同职业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职业是个人与家庭经济收入的来源,是彰显个性、发挥才干、融入社会的手段,也是劳动者生存价值的体现。不同的职业,其劳动条件、生产工具、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性质不同,对劳动者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也不同;劳动者在不同的职业中脑力与体力的付出、收入水平、社会声望、权力地位也会不同。这种差异性受国家政策、社会环境、产业结构、家庭背景、个体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至于一个职业是好是坏,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人群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从人们对职业的热衷程度看,不同时代,不同职业会出现热冷之分。在我国,不同时期曾出现过“当兵热”、“下海热”、“出国热”、“外企热”等。当然,对个体来说,热门职业不一定就是好职业;目前是热门职业,未来却不一定。

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如果毕业生就业质量得不到提高,不仅会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水平、整体形象,还会影响到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同时企业也可能因为长期享受廉价劳动力带来的好处,忽视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从而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方面要积极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另一方面还必须更加重视就业质量评价的理论探索。

三.国外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研究情况

1999年6月,国际劳工组织新任局长胡安·索马维亚在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体面的劳动”的新概念。所谓“体面劳动”是指“促进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的体面的、生产性的、可持续性的就业机会”。他从劳动者的权利保护、收入、工作岗位等方面对“体面的劳动”作出了解释,并指出了为保证“体面劳动”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须从整体上平衡而统一地推进“工作中的权利”、“就业”、“社会保护”、“社会对话”等四个目标。

美国、新加坡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比较健全的国家,他们更多的是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和评估,且这项工作通常是由政府专职部门[主要有劳动统计局(BLS)、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CHEC)等]、职业界(包括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和高等院校自身三者承担,其中,社会组织和高等院校自身的调查统计相对较为普遍。美国劳工统计局(BLS)发布 的就业“含金量”具有注重工作环境和个性发展 的特色,而教育部统计中心(NCES)、卡内基高等 教育委员会((HEC)、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或服 务办公室(COS或CSC)在取得学士学位到就业 的研究中,关于就业率的附加指标,在横向纬度 上基本照搬了所谓的“含金量’’内容,同时在纵向 纬度上又增加了专业对口和工作满意程度等条 款。

日本学者与政府把“终身制”等 因素计入就业质量的内容与体系,从而使就业质 量的评价具有东方文化的传统。

西欧的就业质量评价含有职业与就业安全、健康与福利、技术质量、工作与生业与就业安全、健康与福利、技术质量、工作与生活和谐的四个维度。

澳大利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与层次、统计与计算具有时段性与时效性、简洁性与实用性等特点。

由此可见,国外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的研究是深入的、系统的,切入点是客观的、准确的。对国内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思维方法与研究架构。

四.国内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研究情况

1999年,教育部首次向社会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从此将就业率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2003年教育部又在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公布高校毕业生的首次就业率、协议就业率等指标,至此,“就业率”、“首次就业率”、“协议就业率”、“专业对口率”等指标便成了高校调整专业结构、进行学科建设、提高办学水平的指挥棒。其实,“就业率”、“首次就业率”只能反映毕业生就业的“量”,而不能反映毕业生就业的“质”。真正用来衡量就业质量的仅靠“协议就业率”、“专业对口率”两个指标。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与强大的就业压力,许多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同志,就如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协议就业率等内容进行了不少广泛而深入的理论研究。到200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理论研究才逐步兴起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当然,关于就业质量的评价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论,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出发点和方法论入手,进行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概括:

程蹊、尹宁波认为就业质量的层次可从就业环境、生产效率经济生活三方面来界定,着眼点是劳动者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河北师范大学刘素华认为,就业质量的内容应包含工作特征、工作环境、工作满意程度三个基本要素。李军峰认为就业质量的内涵分为工作性质、工作条件、稳定与安全、个人尊重、健康与福利、社会保障、职业发展、劳资关系和机会平等9个层次。李全林则认为就业质量应包括就业层次(客观性指标)、毕业生的主体指标(如满意程度等)两大方面的内容。徐清则认为就业质量的内容分为工作收入等5 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

周平认为体现就业质量应有三个指标,即就业人员的质量、就业岗位的质量、就业工作质量。近年来,万明国、章光荣、龚胜荣等同志则围绕毕业生就业率、就业缺口、就业质量等构建就业质量指标体系,并进行了一定区域的应用研究。

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客观性、时代性、关联性、个体差异性与评价复杂性等特征,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与完善,建立多样化有评价体系供人们选择。

五.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关联因素

1.关联因素的重要度调查

高职院校的“产品”是毕业生。深入分析不难发现,与毕业生发生关联的主要有家庭、学校、用人单位、政府与社会五个方面,关联因素可以穷举,如图1所示。

为全面了解高职院校、用人单位、毕业生、社会、政府等五大方面32个关联因素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重要度,提高课题研究的可信度和科学性,我们于2010年10月-2011年

3月间,面向苏南、苏北10所高职院,44家用人单位,3964名高职毕业生,600名社会人士,通过发放书面问卷或Email网上问卷进行了社会调查。发放问卷共4608份,回收有效问卷4186份,回收率达90.8%。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2.影响就业质量的核心指标

调查结果显示,对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最大的前10个因素分别是:待遇(薪资、福利、社会保障、劳动关系)、企业发展前景、个人发展、工作环境(劳动时间、污染、噪音、劳动保护等)、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等)、个人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等)、经济发展水平、办学水平、就业岗位、家庭环境(家庭社会关系、家庭和谐氛围)等。

企业因素(4个):待遇、企业发展前景、工作环境、就业岗位。

学校因素(1 个):办学水平。

政府(社会)因素(1 个):经济发展水平。

家庭因素(1 个):家庭环境(就业期望)。

学生个人因素(3个):个人素质、个人能力、个人发展。

六.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模型

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依据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Comprehensive Fuuy Evaluatian),我们对表1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并把线性相关的企业待遇、发展前景、工作环境、就业岗位等4个企业评价指标合并薪资待遇与工作环境2个一级指标;将学院的办学水平归纳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之中,用学院推荐毕业生就业的协议就业率作为就业质量的一级评价指标;将学生的个人素质、个人能力、个人发展等3个指标合并为个人发展1个一级指标,并用毕业半年后、三年后、五年后、十年后相关指标作为发展指标。由于学生是就业质量的直接受益者,我们再设定职业易得率、协议就业率、就业满意度3个一级指标作为综合平衡指标。为体现社会与家庭以及政治经济环境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以薪资待遇、协议就业率、就业满意度3个平均值作为衡量就业质量的基准。这样便由6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加上3个参考基准构成了就业质量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其指标分值按调查结果等比例计算,建立就业质量评价量表,如表2所示,作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模型。

本模型的重要意义在于:(1)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根据国情特点,通过对大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最真实地掌握当前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状况,预测未来就业趋势,以促进国家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全面、和谐地发展;(2)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全面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一套客观公正、高效便捷的就业质量评估工具,以

提高政府对高职教育宏观管理的调控力度;(3)《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各类学校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千万百计为毕业生寻找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给出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与评价体系,便于促进高职院校有针对性地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就业质量,提升办学水平和整体形象;(4)给出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与评价指标,能帮助用人单位充分了解全国各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成果,合理构建引人、用人、留人、养人的激励机制,完成企业的利益取向,保持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5)具体到大学生个体来说,就业质量无疑比就业率更重要。课题可帮助更多的毕业生端正就业心态,明确就业定位,树立就业信心,强化就业指导。

七.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切入点

根据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体系模型不难看出,要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除了政府、社会、企业作好相关工作外,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应以薪资待遇、工作环境、个人发展、协议就业率、就业满意度、职业易得率等六个方面为切入点,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战略思考、扎实工作,全面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08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为08SJD8800006

浅谈建筑类高职毕业生就业 篇6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

一、建立从低年级到毕业班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仅限于在“毕业前进行指导”, 而要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要建立从低年级到毕业班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详细制定各年级学生就业指导方案, 对各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内容应有侧重。低年级侧重就业宣传教育, 重点是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可以采用组织听取就业专题报告会等形式。高年级及毕业班的学生要开设就业指导课, 侧重于就业技巧等方面进行指导。必要时, 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还要对毕业生二次就业进行指导。

二、加强就业观念转变教育, 引导学生为就业做准备

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引导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 切实地降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已是当务之急。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可以通过组织就业形势报告会、上就业指导课等形式, 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引导学生为就业做准备, 让毕业生掌握就业的技能和方法。

1、组织与就业有关的报告会, 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就业指导机构要分年级经常性地组织与就业有关的报告会, 就业指导人员不但自己要组织就业专题报告, 也可以请企事业单位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优秀毕业生等为学生做报告。通过就业报告会, 让学生了解企业单位对员工的要求、当前就业政策和形势, 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树立学生的就业的信心, 通过报告会引导学生为就业做好思想准备。

2、重视就业指导课教学, 让毕业生掌握就业的技能和方法

学校要重视就业指导课的教学, 要把就业指导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 这既是形势对就业指导工作本身的需要, 也是学生的迫切要求。上就业指导课, 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技巧等。就业指导课要从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宣传、就业技巧训练、就业心理测试等各方面对毕业生进行系统的指导和训练, 让学生在就业指导课上学到就业所需的知识。同时, 引导毕业生树立市场意识、法律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就业指导课中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和“挫折教育”。“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就业指导课更要注重传授给毕业生具体的就业的技巧和方法。如, 教学生正确判断就业信息的真假、如何笔试、如何面试等技巧。要引导毕业生锻炼各种能力。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看, 毕业生就业所需的基本能力, 包括吃苦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及积极的心态等, 这些能力对于今后的工作十分重要, 要鼓励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从专业知识、能力、心理素质上为将来就业做准备。

三、加强校企合作, 开展订单式培训

分析当前就业形势, 根据企业人才培养需求, 与企业共同设定专业、商定课程设置、制订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 合作开展定单式培养模式。以企业的名称命名班级, 企业可以直接派人到学校给学生传授最先进的技术, 让学生一出校门到了企业, 马上就可以上岗。这是一种三方共赢的培养方式:对于企业来说, 节约了招聘、培训成本;对于学校来说, 没有了推荐就业的压力;对于学生来说, 更是解除了就业的后顾之忧, 安心学习的同时, 还可以提前感受企业文化。

四、鼓励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

国家对自主创业的毕业生, 也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如重庆市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 渝委办发[2006]27号明确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可以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1、可以依据渝财综[2006]45号文件规定, 高校毕业生从事个

体经营, 且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日期在其毕业后两年以内的, 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等3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2、可根据渝再就办[2006]8号文件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每次贷款的上限额度为8万元。

3、可以申请重庆市团委和重庆银行联合启动的“阳光行动”重庆青年创业贷款项目, 总金额高达10亿元。

4、对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申请小额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 贷款利息两年内由财政据实全额承担, 展期不贴息。

五、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1、熟悉每个毕业生的情况, 建立毕业生信息系统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要了解毕业生的个人基本情况, 包括就业的愿望、个人特长、性格爱好、平时表现等, 毕业生个人基本情况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 也是就业推荐的前提。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可以从以下两条途径熟悉毕业生的情况;一是可以利用就业指导课的机会认识了解毕业生;二是经常深入到毕业班学生中, 和毕业班同学谈心、交朋友, 参加毕业班级组织的活动等。就业指导机构要建立毕业生个人信息系统, 把毕业生的个人资料 (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身高、、体重、视力、身份证号码、生源地、专业、特长、就业意愿等) 输入计算机, 认真指导学生填写好就业推荐表, 供指导者随时查阅毕业生情况, 便于推荐就业, 也便于用人单位查阅。

2、千方百计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

就业信息也就是用人信息, 这也是推荐就业的前提。要把给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当作毕业生指导工作的头等大事来做。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取得, 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渠道:一是就业指导人员要主动深入到用人单位去采集信息。主动登门与各地的企事业单位联系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二是可以通过报刊、杂志、新闻等媒体以及信函、网络等方式获得就业信息。三是从各地的劳动部门和人才市场中获取信息。就业指导人员要主动与各地的劳动部门和人才市场取得联系, 掌握人事动态和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等。四是通过以前的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学校领导要强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 要形成人人关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要将获取的就业信息及时追踪, 联系用人单位, 组织毕业生报名、面试等工作。另外,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部门在进行就业推荐时, 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推荐环境。

3、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其它服务

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应努力为毕业生提供各种服务。一是举办校园供需见面会。就业指导机构邀请用人单位到校, 组织校园招聘会, 让用人单位现场招聘毕业生, 可以节省毕业生时间、精力和其它花费, 可以方便毕业生向老师咨询, 既方便, 效果又好;二是带毕业生到距离较近单位去参观、面试, 真正做到“双向选择”。三是组织毕业生体检, 为毕业生代办就业所需的各种证件。四是耐心解答毕业生有关就业方面的咨询。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要对毕业生的来电来访疑问作详细解答, 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要将联系方式向毕业生公布, 方便毕业生就业咨询等。五是为毕业生提供上岗后的后期服务。定期对毕业生进行回访, 了解其生活、工作情况, 对确实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部分同学组织二次就业。六是为困难和特殊的毕业生要提供就业援助。

参考文献

[1]徐振轩, 廖忠明.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王移山, 李瑞昌.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M].科学出版社, 2007.

[3]尹忠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7.

浅谈建筑类高职毕业生就业 篇7

【摘 要】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职业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正因如此,我们更应当对职业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本文就当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呈现出的严峻形势,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高职高专院校在今后的工作和教育中如何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做了深层次研究,力图进一步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进而实现高职高专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形势;职业指导

近些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高职高专院校的录取率逐年上升。这种扩招政策一方面提高了受教育者数量,同时也加大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规模及高职教育的普及;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毕业生人数,造成社会就业压力的加大和就业竞争的急剧。在这一环境下如何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社会就业竞争力就显得格外重要。根据相关实践表明,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职业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正因如此,我们更应当对职业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下大气力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以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进而实现高职高专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从整个社会来看,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就是劳动力供给与就业岗位要求数量之间的矛盾,以及不规范的就业市场造成的诸多弊端。

(一)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就业形势

1.高校扩招规模不断增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大幅度增加,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765万,以高校毕业为主的青年就业群体对就业已产生巨大的压力。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加之城市大批待业人员面临就业,更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局势空前紧张。

2. 新增工作岗位远远不能满足充分就业的需要。从河北新闻网省人社厅获悉,2016年前三个季度,仅河北省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就达67.6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52.83万人,高校毕业生35.9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5.77万人,同比增长9.3% 。

(二)不规范的就业市场造成的就业弊端

1、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岗位层次较低。很多用人单位,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在人员招录上普遍存在着人才高消费现象。这些用人单位不是从岗位的实际需要选配人才,而是盲目“攀高”,本应专科生可以胜任的岗位,却非要招聘本科以上的毕业生不可,致使很多高职高专毕业生不得不选择就业岗位层次较低的企业就业。

2、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工资标准较低。由于用人单位在毕业生招录上普遍存在着“盲目攀高”和“学历滥用”的现状,致使高职高专学历的毕业生只能从事简单的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支付低廉的报酬。

3、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稳定性低。高职高专毕业生刚步入社会后,由于社会经验匮乏且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弱,对市场就业动向缺乏科学的认识,对未来职业发展缺乏良好的规划,因而造成频繁跳槽的现象,形成就业稳定性低的特点。

二、职业指导工作对促进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性

为应对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高职高专院校对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高职高专院校做好职业指导工作也是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做好职业规划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高职高专毕业生而言

1、能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通过职业指导工作使其了解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帮助毕业生准确把握就业形势,了解就业途径和就业情况、社会需求,保持良好的求职心态,进而为自己的就业做出正确的抉择。

2、能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在高职高专院校开设职业指导系列课程,毕业生通过对自身进行客观的评价,从而正确认识自己、规划自己的职业,提升自己的职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确定就业及发展方向,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3、能帮助就业困难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群体就业,解决毕业生失业问题。高职高专院校通过建立就业动态信息库,逐一登记,确定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进行重点帮扶,或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指导、重点向用人单位推荐等帮扶措施帮助其实现就业。

(二)对用人单位来说

1、能促进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起着中介作用,促进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人职匹配,帮助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进行面对面的双向选择,使用人单位能及时的选择到所需要的人才。

2、能促进职业信息的传递。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指导人员通过毕业生就业信息库,采集毕业生就业信息和用人单位岗位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发布给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可以凭借毕业生就业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招聘,大大加强了院校、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联系,有效搭建了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沟通桥梁。

三、加强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指导的建议措施

解决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就业上面临的就竞争与挑战,除了政府的政策扶持、企业的通力合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外,关键还在于高职高专院校本身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构建“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能力培训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模式,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加强职业指导,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机制

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应从社会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在专业设置上,要以社会需求为依托,根据产业需求进行开发设置,充分体现出专业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发展性。在课程设置上,要按照“重基础、有弹性、强化实践能力、突出创新发展”的原则,构建适合行业、职业特点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要体现“学训”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职业指导,坚持校企、产学相结合的方针

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企业需求,企业是劳动力市场的最大“买主”。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缺少了行业和企业的参与,职业教育将失去特色。因此,高职高专院校通过实施校企股份制的合作模式或推进中外办学模式,走校企、产学相结合之路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只有建立主干课程与多企业岗位对接并保持长期联络的体系,相关课堂教学作业和学生课余设计均有企业实时提供实战项目,企业并参与到教学评价、学生评价中,创建没有“围墙”的课堂,彻底改变职业教育课程“不职业”的现象,真正实现校企、产学的相结合。

(三)加强职业指导,建立科学的职业生涯指导体系

高职高专院校要将职业指导列入教学计划,与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密切结合起来,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根据不同阶段给予针对性指导。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创新意识、竞争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身心素质、吃苦精神、合作精神,以及事业心、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和教育。使学生增强职业意识,合理规划人生,为将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另外,高职高专院校还应高度重视加强对毕业生的形势教育、政策教育、创业教育和诚信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毕业生准确把握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心理素质和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四)加强职业指导,完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

高职高专院校应当着力构建完善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健全相应的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并切实和人才交流服务机构以及公共职业介绍结构保持紧密的联系,准确、及时的为毕业生提供相关就业信息,并切实在择业方法和就业政策方面加强对毕业生的咨询和指导工作,营造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主演、企业支持、社会关心和媒体关注的良好氛围,切实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服务水平。

(五)加强职业指导,鼓励毕业生以创业带动就业

创业教育是建立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基础上的,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育模式,是把素质教育引向深入的一项有效措施。对高职高专毕业生开展创业教育,既能改变高职高专人才素质培养不均衡的现状,又适应了创新型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同时还保证了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说,创业教育是实现高职高专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高职高专院校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对其毕业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具体措施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高职高专院校创业师资的培训投入,建立创业师资基地。组织有创业成功经历的人士担任培训师资,指导院校的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教育来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鼓励学生开拓创新,由创业带动就业;二是,在课程教学上就应该要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因为创业并不是头脑一热就能够投入资金实现创业,也是需要很多相关知识的存贮的;三是,高职高专院校要通过专业的创业策划活动让学生模拟创业过程,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创业的知识;四是,建立由企业家、专家学者等人组成的创业指导和服务队伍,通过就业创业信息平台搭桥,为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整个过程提供专业化的管理与服务。

四、结语

总之,为保证就业形势稳定,国家将继续实施大学生的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努力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工作。作为高职高专学生要提高综合素质,调整好心态,提升就业技能和水平。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改进培养人才的模式,完善和健全职业指导工作,促使学生正确学习知识,正确认识自我,更好地面对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

参考文献:

[1] 高小艳.试论就业导向下高职学生职业软技能的培养[J].出国与就业,2012, (4).

[2] 周耀明,王彬,韩善仓.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及其对人才培养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3,(20).

[3]肖东平.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

[4] 刘晓辉.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

基金项目:

浅谈建筑类高职毕业生就业 篇8

沈 翔

摘 要: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伴随着高职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又与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及就业质量息息相关。我国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对就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尚未建立、培养方式与市场脱节等问题。高职院校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措施,对学生的就业给予合理指导,以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与良性发展。

一、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越来越多的高职高专学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然而,与之相对的是,我国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人才的实际需求要比现有数量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甚至在近几年许多大城市出现了高级技工奇缺的现象。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实际反映了一个现实: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高职高专毕业生供给相对不足。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专业上尚未能按市场需求设置,特别是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特色不鲜明,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差。这就使得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吻合。造成大量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求职中面临诸多困惑。

二、高职学生面临的就业难题

1、用人单位存在着严重的人才高消费现象

目前,不少用人单位不是从岗位的实际需要选配人才,而是盲目“攀高”,本来专科生可以胜任的岗位,却非要招聘本科以上毕业生。人才市场形成了“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一边站“的畸形局面。有的招聘幼儿园园长、博物馆解说员也要博士生,甚至有的单位招聘门卫、擦鞋工、清洁工也非要大学毕业的不可。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期许迅速提升公司知识水平,借以提升企业档次和竞争力,塑造良好企业形象,从而对于高学历者青睐有加;第二,相当一部分城市都设有经济开发区,政府会赋予区内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但对于企业本身有相当的要求,其中一条就是要求企业员工的平均学历达到某一水准。这也是众多企业倾向于引进高学历人才。

人才使用上的严重浪费,使得一些本来适合于高职生就业的岗位或行业被高层次的人员挤占了,造成了各类人才就业岗位的错位。而且用人单位在招聘相同的工作岗位时,本科生的待遇与专科生的待遇有着天壤之别,用人单位给予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待遇甚至不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这种种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

2、.学校专业设置脱离市场,影响了高职生就业

面对着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多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深入的市场调查和严格的科学论证,对市场需要人才的数量、规格、发展趋势的分析缺乏前瞻性,没有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核心。学校没有明确的办学思想,不知道学校的特色到底是什么?更没有明确自己学校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是培养研究型人才?所开设的专业,没有很好地进行市场调研,没有去着力培养市场所急的人才。主要体现在:⑴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致使供大于求;⑵有的高校则是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比如电子、机械、制造等社会急需的专业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不能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技能与市场需求脱节,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高职高专毕业生不是没有市场,而是他们所学专业不适合市场。

3、师资力量匮乏,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不够。

从市场角度出发,我们要求高职毕业生具备企业在职员工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有关调查显示,高职高专院校中专职教师由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及由其他高校调入的占专职教师总数的82.2%,可以说专职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历。加之专职教师中实践课教师的比例偏低,因此真正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数量不多,很难形成中坚力量。

教育部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条件中提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应达到60%以上。“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的大小是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结构指标,也是现在各高职院校对教师培养的一个共同目标。而在实际中,双师型教师缺乏、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过程的理论脱离实际等不足导致高职高专学生毕业时虽然获得了毕业证,但没有掌握相应的应用技能和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在职场上,许多高职高专毕业生往往因为实践技能不过关或职业能力某方面欠缺而难以就业。因此,立足于引进和培训现有教师向“双师型”转变是优化电力类高职教师师资队伍的两条重要途径。

4、高职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高职高专院校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还有待于加强和改善。主要表现在:

⑴部分高职院校领导只重视招生而不重视就业,没有把就业指导摆 在教育教学的首要位置,造成就业指导工作在机构人员和在经费方面存在配备不足的现象。同时,就业指导工作需要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的支撑,而我国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业务训练,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般是党政干部、辅导员,他们在做学生工作的同时兼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⑵全程指导的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就业指导的时间得不到较好的保证,往往只安排在大学毕业前的短短几周内,并且局限于在就业前的突击教育,贯穿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不到位;而就业指导的内容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诠释,大学生就业观念 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对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较少。

⑶就业指导工作未能与学生的个性特征及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目前,高职院校较常见的方法是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就业形势报告会等,而缺乏针对学生的个性特长、职业意愿要求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

⑷同时,就业指导的不力,还表现在没有与政府劳动人事部门、用人单位、职业中介等建立信息共享、供需联动机制,没有为毕业生搭建充分的就业平台。

5、高职生就业观念滞后,动手能力不强 首先、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地方差异性,大多数的毕业生愿意选择到东南沿海及内地核心城市工作,一般不愿选择到条件差的偏远地区就业,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相对的人才过剩和人才过于集中。还有许多毕业生眼睛只盯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对于到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就业则存在较大疑虑,总认为到这类性质的企业就业风险较大,户口难于落实、劳资关系不稳固、流动性较强,一旦被老板炒了鱿鱼,就会变成社会上的游民。因此不乐于到私营企业或民营企事业就业。在择业时日趋看中地位和实惠,强化个人利益,在择业时不能正视自我,期望值过高,造成就业面狭窄。

其次,毕业大学生闯劲不足,竞争意识不强,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等学校推荐,靠国家分配,要用人单位找他),缺乏到市场经济潮头去搏击的胆识和勇气,使得他们丧失了许多极好的就业机会。

第三上由于专业过窄、课程设置陈旧、特别是学校的实习基地建设不够完善,学生理论学习明显偏多,实践环节严重不足,造成了学生动手能力较低。高职生动手能力不强,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就业。毫无疑问,以上这些因素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种种不利的影响。然而,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结构性的”。这些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其中解决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将是及时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关键所在。

三、解决高职学生面临的就业难的对策

一、开展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据统计,当前我国共有17所电力类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了涉电类学科专业的大专院校百余所,多年来,电力类高职院校为电力企业培养了大批生产一线需要的专门人才。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形势的转变,电力高等职业院校均从高等专科学历教育步入大众化职业技术教育,就业形式由计划分配变成了双向选择尧自主择业。因此,电力行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企业需求的多元化做出适当调整和改革。

教育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2010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院野职业教育要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为关键,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鼓励校企合作、顶岗培养,推动工学结合,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双证书”制度、“双师型”教师队伍、基础能力建设以及毕业生就业创业等工作,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办学方针,这也是所有高职教育者的共识。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解决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系列相关问题。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实习设施,可以使学生获得直接的职业实践经验、与用人单位一致的管理经验、明确的职业定向以及一定的顶岗实习收入,从而解决了职业学校设备、设施缺乏,学生实习难、就业难的问题。反过来,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具有一定技术、技能的劳动者,节省企业日常运营开支,解决目前经常提及的民工荒、技工荒问题,满足企业职工迫切需要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使职业学校成为既是学校又是企业的生产型学校,使企业成为既是学校又是企业的学习型企业,在社会上形成一举多得、互利共赢的关系。

二、制定可行性培养计划、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工作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也日渐不同。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要适应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能力,首先就要求教师自身能适应这种要求。然而在实践中,高职教师的培养模式存在着理论教学过多、实践不足,定岗实训缺乏监督考核机制等问题。

因此,迫切需要制定“双师型”教师可行性培养计划:首先、学校应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学校应制定具体规定,明确规定哪类教师必须在哪一段时间内考取哪一种职业资格证书,不能随意;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国家专业资格认证考试,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继续从事相应教学工作的教师,学校应采取多方面的优惠政策予以鼓励,如一次性奖励、津贴发放、职称评聘优先等。其次、学校在培养在职研究生的工作上也应本着有利于教师队伍可持续 发展的原则进行。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作好规划,对从事何种专业教学的教师应读何种专 业的研究生做出明确规定。同时学校要出台有力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报考硕士、博士研究生;鼓励教师攻读第二专业,特别要求基础课、业基础课的教师取得第二专业学历,能随时实现按需“转岗”。此外,学校还应建立脱产实践制度。利用寒暑假时间或双休日时间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培训,提高素质,同时应建立一套有效的考核机制,加强监督,提高脱产实践的有效性。

第三、加强职业指导服务,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 在传统的统分学生毕业后都喜欢分配在国有企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被认为是“铁饭碗”的单位。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不再有终身职业,人们需要有新的就业观念。高职院校要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加强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就业理念:

1、指导大学生转变传统的就业观 长期以来,被看作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也很高,甚至在就业过程中“有业不就”现象。高职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成才教育为重要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目标,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以就业指导为切入点,加强就业观、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针对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以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顺利找到就业岗位为切入点,扎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毕业生顺利走上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倡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准备观

近年来,就业市场上一方面存在大量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一批高薪高要求的岗位无人问津的问题。一些大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不合格,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自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教育学生以就业需求为指导学习的方向,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整个就业工作和人才培养中,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促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和职业精神等各方面均得到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做好就业的充分准备,为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提供坚强的保障。

3、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

找工作需先给自己定位,要科学地对待自我,评估自己。人的一生都是由自己的观念塑造的,观念不正确,很容易走弯路。大学生找工作时要明白: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指导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选择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将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主观愿望和条件同国家、社会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高职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一方面构建与社会接轨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加强对大学生辨证地认识社会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克服自卑、怯懦等心理,为大学生更好地择业夯实基础

第四、尝试国际化合作,全新打造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电力生产技能人员的能力素质和年龄结构,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与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特点的电力企业需求也有很大差距。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电力快速发展,引入了国外发电机组和输电、配电自动化设备,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企业新的人力资源需求增长点。这一现状已经影响了电力生产安全运行和可持续性发展。同时,我国的职业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技能训练,成为纯学历、纯学科的教育,难以培养出适应岗位需求的技能人才。

针对社会对高级技工的需求和高校培养高级技工所面临的问题,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织行业8所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采取中外合作办学在这种新的模式下,中澳双方实现对在校大学生的双专科学历和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同时实现对所有进入TAFE体系的教师严格的筛选和培训。,走出了教育改革的新模式。

浅谈建筑类高职毕业生就业 篇9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永州 425006)

【摘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本科院校扩招是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课程内容落后无法与市场需求接轨以及毕业生的择业观不明确是关键因素。中国高等教育也在经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攀升。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凸显为中国当前一个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认识与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难;认识;思考

【中图分类号】 G473.8【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08-0136-02

我国现有的高职院校绝大部分是从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升格而成,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等方面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尤为突出的问题是毕业生就业难,造成此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相对错位

许多职业技术院校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在专业设置上不是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要,而是等、靠政府下指令,习惯于向上伸手,希望政府能出台保护学校的政策,企盼上级用行政手段去解决市场经济条件的招生就业问题,使学校丧失生机与活力。而且有些学校以开办新专业为时尚,相互攀比,看谁开的多,只看社会需要,不顾自身条件,只看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结果造成热门专业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其次,部分高职专业设置时名称不规范、特色不明显,例如有些高职院校设置英语、临床医学专业,都相应改名为应用英语、临床医疗技术,以此来体现高职特色。

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沿用原有的普通高校的体制,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是要面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为主战场,因此专业能力标准要有企业、行业主导来制定。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专业设置的方针、区域专业设置的布局规划、政策的制订、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课程开发和实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体制建立及完善等。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专业设置不以快速变化的市场为导向,将直接影响学校招生、学生就业。是学校能否较好地服务于社会,能否发展的最基本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部长指出:“要使高职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应及时地调整专业,适应各地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是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就现行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机制和根据而言,学生就业是与专业设置相统一的。根据市场岗位需求设置专业培养出的人才,毕业后到所需求的具体工作岗位,从而补充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产生的岗位缺口。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机制本身就已经确定了学生的具体从业岗位。专业设置之前,对经济发展信息的搜集,以及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设置的意向,再将意向逐一地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与相关企业共同谋求和设计专业的发展和建设方案,根据企业需求的人数确定招生计划,根据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确定开设课程。当市场需求量超过高校实际该专业实际培养人数的情况下,就业压力相对较少;当市场需求量小于高校该专业实际培养人数的情况下,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据统计,日本专修学校由于学校课程和专业设置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得毕业生备受社会各行业各部门的欢迎,具有很高的就业率。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5%,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在95%以上,大大高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目前,我国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的设置时必须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考虑市场的需求现状及趋势;二是考虑自身是否已具备开设该专业的条件。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学质量的巨大反差

来自教育部的数字显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3年达到17%,2004年达到18%,2005年达到21%,早在2004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就宣布“我国开始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最初是通过扩大原有高水平大学的招生规模,后来是升格一批中等职业院校去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院校在已有的资源水平上来培养急剧增多的生源,其质量水平下降将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我们可以用发展的质量观、大众化时期的质量标准来搪塞质量下降的问题,但是教育质量问题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而是教育质量确实下降的事实。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已经从没有生存压力的优势群体彻彻底底地沦为充满竞争压迫和职业危机的弱势群体,而天生韧劲和抗击打能力的缺乏更使这种困难和压力无限放大。

任何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都会受到入学人数剧增而教学资源有限所带来的质量问题。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最明显的后果之一就是影响高等学校的学生就业。由于原有的普通本科院校扩招再加上高等教育质量总体水平不高,那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就是雪上加霜了。我国地方性院校、高职、高专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说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所谓先天不足,是指创办之初的办学模式与办中专雷同,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后天失调是指在高等育大众化过程中受本科生的挤压,没有定好位,而是拼命争取升格以更趋同于本科院校模式,事实上挤压更厉害。因此,我国地方性院校高职、高专有必要调整自己的办学思路,根据当地社会发展需要来设计自己的专业,在社会认同中得到较大的发展,最终成长为大众化进程中的主力军。

因此我们不是想要高校扩招,而是教学质量的改善,是在质的层面上提升。才能正真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三、学校所学无法转化为实际动手能力

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然而,据我校被调查的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位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对近1000名已经毕业的大学生调查,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在校所学知识陈旧。大多学生反映,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级、考证上,等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的差不多了。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上过于注重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却忽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缺乏对大学生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培养。在这种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抹杀了受教育者的个性与积极性,从而也抹杀了受教育者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因而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失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现状。其次,当前我们有些高职院校不管就业情况,不问社会需求,闭门办学的做法也还存在,有什么教师就开设什么专业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尤其是不发达的省市开办的高职高专院校不认真研究自己的方向和定位,一味追求生源与本科院校攀比,把自己变成本科压缩型,未与市场需求接轨,高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同社会需求脱节,造成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我们有的学校教学课本和教学内容是多年一贯制,专业知识陈旧、技术落后,学生动手能力弱,社会实践少,学生就业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会出现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如电脑培训班的学员好就业的现象。

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不仅仅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那些从培养模式单一的高校中走出来的毕业生,他们的就业将面临极大的挑战。我们讲发展,从来都是要求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不能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经济发展是这样,教育发展也是这样。对那些社会需求不大、几经证明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专业,要果断实行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止招生。在教学中,高职专科院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工作力度,应尽可能结合专业特点申报技能鉴定站,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训,要以就业为导向,找准定位,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合理,充分体现现代职业人的特征。

四、市场需求与毕业生择业观的差异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和市场的飞速扩大,在一段时间内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确实到了饥

不择食的地步,这就使得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水涨船高,难免让学生都觉得自己毕业了理应有很高的位置和很多的票子,可实际情况却是随着市场的秩序化、理想化和成熟化,企业对于人才市场的需求早已悄悄转变了,但大学生还在用昨天的谱来唱今天的曲,相当一部分同学因为工资不理想、地点不理想、职务不理想而不去就业,形成“自愿失业”。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从英国回来的经济学研究生,到惠普公司面试,公司给他4000元底薪,他不满意薪酬待遇,又去新加坡读了个博士,回来后还去惠普公司面试,结果底薪还是4000元。他就索性留在惠普了,但心中肯定是不太舒服,但不到一年时间他的待遇就超过万元了。因此我们要转变择业观念,起薪和自己的希望值之间存在的差异是有个过程的,这个过程也是自己价值转化的过程。如果你能够转化,期望值就可以转化;如果转化不过来,可能就无法实现。大学生距离企业的要求有差距。一方面是专业知识上,学校的培养和企业的需求有距离。另一方面,个人素质方面,企业对员工要求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等方面的东西,诸多方面还存在问题。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的择业是建立在以市场价值观为导向的择业,从你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要考虑,你能为企业做什么,你能创造什么价值。

五、明确求职目标,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求职时,首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求职过程中不要凭运气碰,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当前社会需要大学生具有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再次,加强社会实践。在校学习期间,积极参加学生社团的活动,扩大交往的范围,注重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实践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完善并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充分的准备。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倡导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自主创业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就业,大学生不能由于就业或其它压力而“逼”自己去创业,应该把被动的就业观念转为主动地创业观念,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规划的选择之一。

参考文献

[1]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政策法规司.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参见

http:///Desktop.aspx

[3]马宁,陈立文.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J].河北学刊,2005,(6).

[4]刘志坚.专业教育.就业培训.创业指导[J].煤炭高等教育,2005,(6).

[5]温云峰,石星.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榆林学院学报,2005,(4).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7]李长安.大学生就业难的制度性缺失[J].中国社会导刊,2006,(4).

[8]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管理[J].职教论坛,2001,(9).

课题项目: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学院构建和谐校园研究与实践” 研究成果(课题号XJK06CZC050)

上一篇:保安员岗位责任制度下一篇:诗歌:最美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