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秋优秀作文
关键词:《故都的秋》,文法,作文教学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散文名篇, 多年来一直被选编在高中语文教科书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发现其中有几处文法问题, 引起了我对当前作文教学的思考。
1.我的不远千里, 要从杭州赶上青岛, 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 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 这故都的秋味。
句子中的“饱”与“尝一尝”互相矛盾。
2.不逢北国之秋, 已将近十余年了。
不难看出, 句子中的“近”与“余”所表达的意思相互抵牾。
3.说到了牵牛花, 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 紫黑色次之, 淡红色最下。最好, 还要在牵牛花底, 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使作陪衬。
句子中的“叫”与其后的“使”叠床架屋, “使”属赘疣。
4.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 也不想开出账来, 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 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 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 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稍加注意就可以发现, 在“英德法意等”的后面缺少一个“国”字。
郁达夫是一代散文大家, 一篇文章中怎么会有这样的瑕疵呢?
有一天, 我在郁飞的《关于我的父亲的<故都的秋>》一文中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在他后来发表的《故都日记》里, 8月16日的最后一段是:“接《人世间》社快信, 王佘杞来信, 都系为催稿的事情, 王并且还约定于明日来坐索。”17日的头一句又是:“晨起, 为王佘杞写了两千个字, 题名:‘故都的秋’。”可见还是编者的函索坐索逼出来的急就章。急就之章能写得这样隽永而有情致, 就不能不靠平日的功夫, 即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体会了。
原来, 《故都的秋》是这样一篇急就章, 写完之后就让人拿走了, 还没有来得及加以修改, 也就难免会出现上述的文法问题了。这使我想起了我们平日里的作文教学:
在平时的作文课上, 绝大部分学生写完作文后, 长舒一口气, 如释重负。随后合上作文本, 递给小组长, 交于课代表, 就算完成了老师交给的习作任务。教师批阅之后, 学生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作文分数, 至于教师指出的不足, 学生就很少去认真思考, 更谈不上仔细修改了。像郁达夫这样平日功夫很深的大家写文章, 如果不去修改都会留下遗憾, 那么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讲, 如果没有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和过程, 作文中的缺点与错误肯定无法发现和改正, 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也将难上加难。
现在的中学生为什么不重视对自己作文的修改呢?这肯定有学生自身的因素。可是, 如果将责任全部推给学生肯定有失公正, 我们教师难道没有责任吗?在平时, 我们过多地向学生介绍各种各样的写作方法与技巧, 却忽略了对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培养。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很少从人的素质这一角度去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
因此,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修改作文, 不能再在那儿一味地“精批细改”了, 应该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叶圣陶先生说过:“‘改’与‘作’的关系密切, ‘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 所以我想, 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同时, 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 如果你只会写, 不会修改, 那么你一旦离开了老师, 你的写作能力将是不健全的。
中学生不重视对自己作文的修改固然与教师的引领有关, 但是如果将责任全部推向语文教师也同样有失公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每周两节作文课实在偏少, 第一节课, 教师评讲上次作文和布置本次作文, 学生的作文主要是在第二节课完成的。在一节课多一点的时间内完成一篇七八百字的作文, 写作的时间已很紧张, 更遑论能有修改的时间了。没修改时间, 学生形不成习惯, 考试时自然也不修改, 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学生作文怎么能提高?
不是说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吗?那么, 作文教学时间为何远远没有占到语文实际教学时间的一半呢?这还是当前的高考模式决定的。
因此, 要想争取到作文时间, 应该借助于高考这一指挥棒, 对高考语文试卷结构作必要的调整, 去掉一部分试题, 匀出一部分时间给作文。非作文试题所用的时间大约占语文考试时间的二分之一, 作文应该占其二分之一。
因此, 完全可以大胆地从高考语文试卷中去掉一部分试题, 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创作、修改作文。若如此, 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必然会引领和促使学校及语文教师增加作文课的教学时间。这将是作文教学的福音, 更是语文教学的福音。
我来到郊区,在原野中漫步,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带着点野花的芳香,我贪婪地吸了几口新鲜空气,顿时觉得浑身有说不尽的舒畅。
天,像悬着的一块巨大的蓝宝石,它已被秋风抹拭得格外明亮。池塘的水碧澄澄的,蕴含着自然的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那开满白花的芦苇丛中,钻出一只只白鹅,它们在水中悠闲地游着,忽然,不知在哪只白鹅的带动下,它们伸长脖子,仰天“哦——哦——”地叫起来,为寂静的原野增添了不少生趣。[诗情画意,小作者很会用诗哦,想想这是哪些诗段中的。]
山坡上,枫树红得像一团火,它们是喝了过量的酒,还是想向大自然展示自己的无限热情呢?
原野上,盛开着婀娜多姿的菊花,白的像雪,红的似火,黄的赛金,各种颜色的花这儿一簇,那儿一丛,绚丽多彩,争奇斗艳。靠近一闻,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我忽然想起两句诗:“冷艳淡泊舒远志,铮铮傲骨作秋魂。”这野菊,不正是秋的灵魂吗?[还有很多描写野菊的诗句,收集起来吧!]
当晚霞染红了半边天,炊烟袅袅升起,牧童们骑着牛儿,唱起抒情的歌回家了,那歌声飘得很远,很远……[好一幅牧童晚归图,它能让你想起一些应景的诗句吗?]
指导老师:雷宏俊
灵犀一点:
昨日还是晴空万里,烈日炎炎。今天却已经是清风送爽,昨日的我还在路上吃着美味的雪糕,今天的我却已经穿上学校发的秋装校服,深秋已经来了。我眼中的秋天来的悄无声息········
秋天,不像春·夏·冬那样轰轰烈烈的展现自己。秋天,没有春天带来万物复苏;没有夏天带来的绿树浓阴,为人们遮风挡雨;也没冬天构造的冰雪世界。而秋天拥有的,只是那悄无声息,让人难以发现的美!
站在我家阳台上,一丝丝寒冷的秋风通过我的衣领,袖口钻了进去,带来了无尽的寒意。人们都说:秋天是的凄凉的象征。不错的,当我仰视这秋天的碧空,万里之间竟没有一丝云彩的点缀,只有这湛蓝的天空,久久凝视着,又发觉天空中,又有着让人难以捉摸的深邃,又显得如此的空灵,这时正是黄昏,大半个天空被渲染成金黄色,天空偶尔会掠过一群归鸟,鸟儿在空中盘旋着,最后消失在天际之间,无影无踪了。秋天就是这样,没有春天树枝间的鸟儿,没有夏天烦人的知了,有的,只是那秋风的萧瑟••我眼中的秋,是孤寂的。
蓝天下,小路间,一片片金黄的的落叶已经铺满了这羊肠小道,阳光依旧照射在小路上,只是少了些温暖,多了些寒冷罢了,走在小路上,也有了一些独特。踏着落叶走着,“咔咔”的声音在我耳边回荡。想起秋天,就会想起金黄的稻田,可能现在,在某一处田野里,正是一片丰收景象吧?农民一边割着小麦,一边笑逐颜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呢。我眼中的秋天就是这样得,是金黄的,是丰收的!
这个时侯,推开满身油污的灯盏,我跳下炕沿,掀开金色苇席的瓮盖,舀一口清凉的井水,所有的紧张便会舒解开来。我的两个鼻孔,积攒了彻夜煤油灯火焰的黑,积聚了一个暑假的懒散,瓦窑头这种独特的开学方式,深深印在我的脑际中。
入冬,天气渐寒。风大了,大小油布块呼吸似地贴在教室的窗子,一张一弛。玉米棒芯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取暖材料。每天课前,照例每班的两个男同学,会并肩去附近的井里费力地提上一桶水。前后共担,边走边晃,水从桶沿涌出,沿路点缀出弯曲的轨迹。
课余,走出与室外温差不大的教室,我们在阳光里,双手伸进袖筒,挤在向阳的墙角,用力拥挤着取暖。偶而被挤出,又费力地从头拥入。后来便学会沿墙倒立,一个又一个堆积,直到塌了,引起满地欢笑……
一进公园大门,我就吓得目瞪口呆,菊花的颜色可真多呀!那花儿红的似火,白的如雪,黄的似金,绿的如玉,粉的似霞,美丽极了。菊花各有特色,有的秀丽淡雅,有的鲜艳夺目,有的昂首挺胸……那一团团,一簇簇的菊花大的像团团彩球,小的像盏盏精巧的花灯。菊花经霜,已变得发紫了,谁能够想得到呀,这秋天的公园竟是菊花的天下。在阳光的照耀下多么迷人,多么耀眼,多么 灿烂,多么令人赞叹 。一群勤劳的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尽情吮吸着大自然的结晶。
菊花的东面是一串红,那一簇簇的一串红像活泼可爱的小矮人,摘下帽子尝一尝味道,“好甜,真好吃。”
放眼望去,黄灿灿的一片,原来是桂花林。桂花是淡黄色的,像小铃铛一样可爱,一丛丛,一簇簇,多得让人数不清。一阵风吹过,它们好像唱起了美妙的歌。 有的花高高的站在枝头,仿佛在和我打招呼。有的花朵落到地上,好像为大地铺上了金黄色的地毯。一群群可爱的小鸟躲在桂花上,它们放开了歌喉,叽叽喳喳地唱起了一首奇妙的歌。
桂花树的西面是梧桐树,梧桐树结了许多梧桐果,圆圆的果子上带着一些小刺儿,像一个个桂圆,金黄色的叶子衬着棕色的小果儿,好看极了。
一、身世命运和性格情趣
郁达夫出生于一个没落的知识分子家庭, 三岁丧父, 家道衰贫, 一家六口祖孙三代, 全靠母亲勤俭持家度日, 童年的悲哀是他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这让他充分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他在亲撰的系列自传中说:“儿时的回忆, 谁也在说, 是最美的一章, 但我的回忆, 却尽是些空洞。第一, 我所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 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 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又因自小就习于孤独, 困于家庭的结果, 怕羞的心, 畏缩的心, 更使我的胆量, 变得异常的小。”郁达夫少年时代就沉浸在水一样的春愁里。痛苦的生活经历影响了他的心理, 形成了他的忧伤心态, 悲凉心境;富春江畔秀美的风光也陶冶了郁达夫的性情, 再加上自幼天资聪慧, 情感细腻, 形成了多愁善感、忧伤压抑敏感细腻多情的性格, 也影响了他的审美情趣和创作风格。
二、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
郁达夫留学日本十年, 作为弱国子民, 在日本深受民族歧视, 于自我伤感之中又添了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及由此而来的自卑感。这一点, 在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有明显流露, 如小说集《沉沦》和《茑萝集》, 都充满了感伤情绪乃至带有颓废色彩。《沉沦》的主人公在异国的遭遇, 与祖国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联, 因而他在自杀前, 悲愤地疾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 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表达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国富强的心声。另外, 留学期间, 他深受欧美颓废主义文学的影响, 产生了浓浓的感伤情绪。
郁达夫的留学经历, 进一步发展了他的敏感、抑郁、多愁善感的性格。
三、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郁达夫出生于书香门第, 从小就爱读小说、戏曲, 对中国古典诗文和小说戏曲有着浓厚的兴趣, 阅读了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因此, 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 他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陶冶、浸润的, 他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传统文人的积习, 而具有中国传统文人强烈的悲剧性格、忧伤心态和悲秋情结。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许多篇章, 都流动着或浓浓的, 或淡淡的哀愁。因此, 当他写故都的秋时, 他与中外名人诗文相沟通, 没有选取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西山胜景, 没有描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而是写故都的秋槐;秋蝉的残声, 把秋的“悲”渲染得淋漓尽致;秋雨淅沥, 为北方的秋增添了一层平平仄仄的韵律;“闲人秋叹”, 天灰、风凉、雨歇、云卷、天晴, 突出秋的沉重凄凉;“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淡绿微黄枣子颗儿”“柳阴下的丝丝日光”这些单的、纯的、淡的、暗的色彩。“柿枣映秋”, 使灰冷、肃杀、苍凉、清寂的北国之秋, 拥有了金黄色的、绝好的时日, 也使故都的秋笼罩了一层皇家气派而更加显得浑厚、深沉、磅礴、生机无限, 让故都之秋“悲”而且“壮”。他把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悟、心理体验汇聚笔端, 借北京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表现了内心的“清、静、悲凉”。
“故都的秋”, 其意境的悲凉是深植于作家的人生和性格中的, 是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忧伤心态和悲秋情结的。
四、社会背景
郁达夫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 目睹了晚清腐败、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 经受了蒋介石政府白色恐怖的威慑, 亲历了日本的践踏、蹂躏。他颠沛流离, 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 郁达夫曾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但是,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 从1933年4月到1936年2月这段时间, 他思想上陷入了苦闷彷徨。因而, 到处游山玩水, 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但这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是为了排遣现实给他带来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这样, 作者性格中的敏感、压抑、感伤与他身处的特定的时代风云共同在他心灵上投下忧虑、冷寂的阴影, 使他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悲凉”——忧虑、孤独、落寞。因此, “故都的秋”与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悟的交融, 就自然地笼罩着作者的清静、悲凉的主观情感而具有“清”“静”“悲凉”的特色, 并借故都独特的秋色、秋景、秋的意蕴表现出来。
秋色
名家作品
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
——老 舍《济南的秋天》
微关注
秋天在许多人的眼里是黄色的,是庄稼成熟的黄色,是树木凋零的黄色……而在老舍的笔下,秋天绝不是仅有一种黄色,它有灰、有绿、有青、有蓝……此外,还有深有浅、有明有暗等等。这里不仅仅是颜色的铺陈,更有颜色的变化、流溢。能够捕捉到物体的某方面变化,文字就有了生命。
微启发
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色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色彩分别对应什么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观察一种景物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象
名家作品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郁达夫《故都的秋》
微关注
伴随着秋雨,感知着逐步降低的气温,人们迎接着肃杀的冬天到来。作者捕捉到了灰沉沉的天、忽然而至的凉风、飘落的细雨、卷向西去的云,将秋雨这个物象勾勒了出来。而人们的对话,则进一步表现了这种寒意之下,人们对于温暖季节逝去的一种感叹。这种人与景的交融,使得秋意更浓。
微启发
你观察到的秋雨是什么样子?跟春雨、夏雨比起来,秋雨给人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秋味
名家作品
无论从哪个方向来,到了西单牌楼,秋天,黄昏,先闻见的是街上的气味。炒栗子的香味弥漫在繁盛的行人群中,赶快朝向那熟悉的地方看去,和兰号的伙计正在门前炒栗子。和兰号是卖西点的,炒栗子也并不出名,但是因为它在街的转角上,最是扎眼,就不由得就近去买。
来一斤吧!热栗子刚炒出来,要等一等,倒在箩中筛去裹糖汁的砂子。在等待称包的时候,另有一种清香的味儿从身边飘过,原来眼前街角摆的几个水果摊子上,啊,枣、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全都上市了。香味多半是梨和葡萄散发出来的。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一撅两截,水都不流,所以有“冰糖包”的外号。京白梨,细而嫩,一点儿渣儿都没有。“鸭儿广”柔软得赛豆腐。枣是最普通的水果,郎家园是最出名的产地,于是无枣不郎家园了。老虎眼,葫芦枣,酸枣,各有各的形状和味道。“喝了蜜的柿子”要等到冬季,秋天上市的是青皮的脆柿子,脆柿子要高桩儿的才更甜。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这些都是秋之果。
——林海音《秋的气味》(文字有改动)
微关注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许多瓜果都在秋天成熟,释放着各种各样的气味,引诱着人们的味蕾。作家林海音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气味来写秋天,让读者在字里行间不知不觉仿佛走进了老北京的街头,浸润在弥漫天地间的美食香味之中。这样的文字,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微启发
秋天里,有什么样的食物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它是什么味道?
秋意
名家作品
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
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妖艳,夏日的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天的意味。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
微关注
秋有其独特之景致,可爱之气象,特别之滋味。在林语堂先生笔下,秋林气象“磅礴”、秋林滋味“古色”、秋色气概“苍茏”。这是文化之秋,意象之秋。
微启发
在你看来,秋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带给你怎样的人生思考?
走进了作家笔下的秋天,在秋景的风姿绰约中,在秋味的唇齿留香中,在秋意的长吟浅唱中,轻轻浅浅地走了一个来回,我们知道了,秋天是这般充满魅力,这般地让人留恋。你眼中的秋天又是什么样的?欢迎你与我们分享自己的秋日情思。
秋天,天高云淡、果实累累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丰收季节。看,大山上的果园里,金灿灿的鸭梨躲在树枝底下,跟果农们玩起了躲猫猫;黄澄澄的橘子,像一个个可爱的小孩子挂在枝头,随风跳起了一支支优美的舞蹈;红彤彤的苹果像一个个小红灯笼,高高的悬挂在枝头上,好像马上就要掉下去了似的;还有火红的小柿子,像一团烧着了的小火球,漂亮极了!哦,迷人的秋天到处是水果的天下。
秋天,秋高气爽,它的美是实实在在的的美。看,花园里,一朵朵的菊花,竞相开放,五颜六色的可好看了,有黄色的、红色的、白色的,还有绿色的呢!古诗《寒菊》曾赞曰:“撑住残秋是此花”。可见菊花不惧严寒的秉性,古人常把君子比作菊花,菊花因其在深秋不畏秋寒开放所以深受古人的喜欢,百花中,只有菊花耐得住深秋的寒冷,它和梅花、竹子、兰花还有画中四君子的美誉呢!桂花也是在秋天开的,瞧!那深绿色的叶子里藏着一小簇,一小簇浅黄色的小花,散发着淡雅的香气,一阵阵微风吹来,花香也随着风飘来,使人神清气爽,我觉得这样的香气才是大自然该有的气味。哦,迷人的秋天仍然是万紫千红的。
秋天的农田里,所有的稻子都成熟了,长得十分喜人。看,金黄色的稻谷汇成了一片金黄色的海洋,农民伯伯们也没有闲着,手上的镰刀止不住地挥舞着,每割一刀就少了一点金黄色。亭亭玉立的高粱也熟透了,饱满的果实压弯了它的腰,使它不停地点头像小鸡啄米一样,看起来很滑稽。高粱头上的那抹鲜红,像千千万万的火把在燃烧,显得它很有威严。
秋天一群群的大雁也开始往南边飞了。看,有些大雁还在树枝上蹦来跳去,好像十分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最后它们还是离开了,在它们的眼神里我读出了它们对这个地方的留恋,它们还为这个地方留下了动听的歌声。
本以为春天是艺术品市场受经济危机影响最严重的时节,却意外地上演了“小阳春”。在各大拍卖公司精挑细选、去粗存精的策略下,可圈可点的拍卖结果让人们有了对抗危机的信心。
香港苏富比、中国嘉德的拍卖会是市场风向标。无论香港苏富比北京路演现场,还是九月中旬落槌的嘉德四季拍卖,秋拍似乎不会出现太大起伏。或许正如苏富比亚洲区行政总裁程寿康所言:“秋天的艺术品市场应该像秋天的童话一样,充满美丽。”
藏家惜售征集难,今秋规模有所增加
5个多月前,香港苏富比春拍,10个专场上拍1800余件,平均成交率85.04%,总成交额6.91亿港币。拍卖结果较之去年秋天有所改善,但是从规模上看大有精简之势,我们不难揣测其中缘由。在市场大幅调整时期,最保守的不是买家,而是藏家。只要没到迫不得已的关头,稍有经济头脑的人就不会选择在危机的风口浪尖上出售藏品。程寿康告诉记者:“虽然处于经济调整期,但是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只要出现精品,就不会缺少买家。关键问题是好东西不好找。国外很多大藏家比较保守,他们并不缺钱,现在这种经济大环境让他们以比较低的估价卖东西,即使我们保证成交价一定会很好,他们仍是不放心。”
今秋,香港苏富比拍品数量有所增加,达到2300件,估价7.8亿港币。有了春拍的经验,各大拍卖公司也在调整策略,逐步扩大上拍规模。在与程寿康先生交谈的过程中,从他不时开旬玩笑的轻松状态看,他对今年秋天的市场并不担优:“刚开始,我们计划秋拍的总量比春拍多20%,但是就在我们停止征集的前两星期,又有很多精美的藏品送来,我们自己也感到很意外。建国60年大庆即将到来,我们看好市场。前一段时间刚结束的私人买卖,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以逾2亿港币成交。”
中国嘉德四季拍卖向来业绩稳定,受整个市场行情影响并不大。第19期总成交价16678.8万元,所有专场平均成交率为83.68%。瓷器玉器工艺品专场共上拍拍品1263件,成交1017件,成交比率80.52%,总成交价3948.6万元。中国书画五个专场成交率也多在80%以上。
当代艺术严重缩水
经济危机对当代艺术的影响不言而喻,当代艺术大师作品普遍缩水百分之六七十。如此之大的降幅其实并不稀奇。早在2007年当代艺术井喷之时,就有很多人抱怨当代艺术品中的泡沫成分过大,人为炒作、虚假繁荣现象严重,调整是必然趋势。2008年底,危机来临,当代艺术来不及任何招架,便跌到了谷底,成为“艺脆脆”。苏富比从今春始,将纽约、伦敦的中国当代艺术专场拍卖全部整合至香港。程寿康对此也很无奈:“当代艺术供求关系出现了问题,买家与卖家都需要接受现在这个市场价格。今秋苏富比当代艺术专场除了会上拍较大名气艺术家的作品外,也将推介部分香港艺术家,六七万的估价会让买家有更多选择,刺激一下人们对当代艺术的热爱。”
从今年舂拍开始,香港苏富比当代艺术的重头戏便不再是叱咤风云的“四大金刚”,而是主推一些观念性较强的作品,如艾未未、陈箴、黄永琳这些在中国大陆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其作品估价都在40万至60万港币之间。在今年的春拍中,黄永砅《六十甲子车》、隋建国《衣钵》、草间弥生《南瓜》分别以338万港币、314万港币、272万港币创个人拍卖纪录。香港苏富比当代艺术主管林家如告诉记者,秋拍依旧延续春天的风格,有蔡国强、曾梵志这些传统中国当代艺术的作品,也有黄永徘、陈箴的观念装置艺术,以及当代香港艺术、当代日本艺术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苏富比北京路演,还带来了一幅李松松创作的《十日谈》,估价80万至120万港币。此件作品取材自200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照片,将画面解构成十个部分,并以极具表现力的手法把影像重组,重新演绎这件具有历史性的事件,引发观者再次探索历史。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到来之际,上拍这种政治题材的作品,无疑最为吸引人们的眼球。林家如说:“收到《十日谈》纯属机缘巧合,跟现在建国六十周年的题材很相配。”
与苏富比应景讨巧不同,由中华慈善总会主办、东方视觉协办、中国嘉德主槌的中国油画及雕塑慈善专场亮相,这也是嘉德四季首次出现这一门类的拍品。包括油画、雕塑、装置、影像、版画、水墨等在内的当代艺术作品130余件,全部以不设保留价形式拍卖,所得善款将由中华慈善总会投放至中国贫困白血病儿童救治工程。也许,在赋予了慈善意义之后,人们关注的重点将不再是拍品,而是慷慨解囊之后的公益作用,这样一来,这些当代艺术品便不会因为市场的不景气而受到冷落。
“二十世纪中国艺术”重品质
4月初,作为今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第一场专拍,20世纪中国艺术取得80%的成交率、9269.375万港币的成交额。香港苏富比20世纪中国艺术部主管李亚俐着实松了一口气。去年秋拍刚刚走马上任的她,第一场拍卖就遭遇了金融风暴的袭击,112件拍品仅拍出35%,收获3486,475万港币。今年秋天是李亚俐来到苏富比的第三场专拍:“艺术品市场整体看来,永远都是上上下下,有起有伏的,这是一个正常的规律。通过前两次拍卖的经验,我作为这个部门的专家来讲,深切体会到20世纪中国艺术这一块将来只能走注重品质的道路,不能盲目看重上拍数量。”
香港苏富比秋拍“二十世纪中国艺术”秋天将上拍62件作品,估价8100万港币,较之春拍的55件、总标的3800万港币而言,数量上并没有太大的增幅,估价却高出了一倍多。李亚俐表示:“我们很荣幸能于本季呈现一系列来源详实、市场难得一见的精品,当中以半世纪以来一直未在市场曝光的常玉大型代表作《荷花与金鱼》最为瞩目。”该作品创作于1950年代中期,并曾于1956年展出。
此外,赵无极的《7.4.61》、廖继春的《淡江风光》、吴大羽的《京韵》等作品也将一并呈现拍场。
瓷器工艺品仍以明清为主打
今春受经济危机影响,香港苏富比中国瓷器工艺品规模骤减,从去年秋天的300多件,一下缩量至76件。尽管如此,成交结果却出人意料:76件拍品成交41件,总成交额17829.85万港币。重点推介的台湾藏家“古韵凝香——别古藏明代御制家具”专拍14件成交3件,成交额1850万港币。隆重推介的唐代玳瑁嵌螺钿荷花鸳鸯图八方盖盒流标。
对此,香港苏富比中国艺术部国际主管仇国仕坦言:“春拍受金融危机
的影响比较严重,具体表现在拍品的征集上。一般来讲,亚洲藏家是征集的主要对象。现在很多新买家进入市场,如果有好东西的话绝对会卖得好,我们的问题不是怕卖不出好价钱而是珍品难寻。”春拍苏富比“玲珑八宝——私人清宫御瓷收藏专场”的8件雍正、乾隆制瓷器,因来源清晰,品质上乘,悉数成交,总成交额高达9552万港币,平均每件成交价达到了1194万港币。
今秋,苏富比瓷器工艺品仍以明清时期为主,并将拍品数量大幅提高,200件拍品的总估价达到3亿港币。仇国仕介绍道:“我们将为藏家带来一个比较重要的文房私藏专场‘水松石山房藏珍玩专场——乾隆’,这是收藏家穷30年搜集得来的成果与结晶。此外,明成化青花缠枝黄蜀葵纹宫碗也是这次拍卖的重点拍品,该碗属明代青花瓷中较为罕见的类别。”
如果说香港苏富比瓷器工艺品主推高端理念,那么符合中低端消费者口味的非嘉德四季莫属。今春嘉德四季第17期上拍451件瓷器,成交315件,成交率70%。秋天进行的嘉德四季第19期拍卖的瓷器部分,对拍品档次及品味的定位划分更为细致,上拍的1200余件,品种丰富、估价适中。有人说,艺术品是有钱人闲暇时的玩乐,但是每每从嘉德四季预展看过,都会体会出一种中国古代贤人所推崇“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感慨,恐怕正是这群“不是那么有钱”的普通老百姓,才使得嘉德四季预展每期都有络绎不绝的人气和令人满意的拍卖成绩。
中国书画稳中求胜
今春,嘉德四季第17期拍卖会,5场中国书画拍卖总成交额高达1.06亿元,平均成交率创纪录达到88%,其中黄苗子、郁风“迎风宦书画存珍”专题及来自海外藏家的“雅梦轩藏近现代名家精品”专场均100%成交。香港苏富比缩减了中国书画的拍品数量,仅有250件中国书画上拍,总估价7000万港币,拍卖成绩令人欣喜。成交222件,成交额达到12977.5万港币。由此观之,中国书画似乎是受危机影响较少的门类。
抛开偶尔市场炒作而言,中国书画向来有一群忠实的收藏群体,并且这群人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审美欣赏能力。这也是中国书画之所以有一定抵抗市场动荡的重要原因。
香港苏富比中国书画部主管张超群,每年都以一种不苟言笑、严肃的面孔出现在预展现场,也许正是他的这种性格使其在征集中国书画作品上也体现了一种严谨耿直的风格:“我一向不太关注市场,拍品的组织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这次秋拍我们整个规划不是以某件单独的作品为主题,而是分为各个单元,最终形成联横合纵的效果。基本可以把20世纪后期,整个中国书画发展的面貌形成一个整体轮廓。”
这次的“重要私人收藏齐白石精品”专辑以及李可染的《山林清音图》、吴冠中《老重庆》等都是重头。另外“人间正道是沧桑——一九四九年后之中国新美术与历史”专题承接春拍“旧貌换新颜——一九四九年后之中国新美术”,透过征集新中国建国肇始至改革开放前期间二十余帧书画,勾画出这段历史变迁之片段与轮廓。
刚刚落槌的嘉德四季第19期拍卖会上,中国书画五个专场共上拍1700余件作品,涵盖了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当代书画板块,总成交价11946.8万元,平均成交率86%。海外回流的精品越来越受到藏家关注,在拍场表现逐年“升温”。其中,“鉴古堂藏近现代名家珍品”专场,源自一海外资深藏家,汇集徐悲鸿、陆俨少、张大干、齐白石、黄胄、李可染、李苦禅等名家40余件作品,吸引众多买家目光。另,史国良专题,包括同一展览的12件作品及黄胄为此展览题写的题名,也是本次拍卖的焦点之一。除此之外,还有近一段时间颇受关注的画家,蒋兆和1977年创作的作品《和平鸽人物》,估价6万至8万,最终以41.44万高价成交。
珠宝、腕表、洋酒愈发赢得中国大陆买家青睐
近年,中国大陆买家到拍卖会购买珠宝翡翠的人数逐年增加。五年前在整个亚洲拍卖份额里,中国内地的买家顶多占到几个百分点,而如今这个数字已经攀升到百分之二十左右。
令香港苏富比珠宝部副主管朱燕仪惊喜的是,中国大陆买家不仅迅速增长,他们对于珠宝的要求也是越来越专业:“现在内地一些有实力的买家在挑选拍品时跟国际收藏家根本没两样。无论是在翡翠、钻石还是宝石方面,他们挑的都是最顶级的,而且不是盲目地在买,而是对这个领域有真正的了解。他们会提出自己的要求,通过这些要求不难看出他们对珠宝这块是非常有见识的。”
香港苏富比秋拍将上拍320余件珠宝首饰,估价2.7亿港币以上。其中,-8.74克拉方形浓彩蓝钻预计成交价将逾3500万港币。另一女收藏家珍藏的4.27克拉彩紫粉红钻石及彩钻指环也很有看头。不少买家已经尝到在拍卖会购买珠宝首饰的甜头,确实,很多时候在拍卖会购买首饰可以拿到比专柜还要划算的价格。
在香港苏富比春拍名贵腕表拍卖中,十大成交拍品,有四位买家来自中国大陆。钟表部主管何若云谈及此事,仍然掩饰不住兴奋:“去年来拍卖会竞拍的中国大陆买家差不多10%,而今春已经超过了30%。一年之内竟然增长了这么多,速度之怏我们都无法预料。他们买的都是精品,如百达翡丽或者一些比较传统的瑞士品牌。”
来自萨尔瓦多的何若云会西班牙语及英语,用普通话跟记者介绍今秋重点拍品时也是毫无障碍:“今季我们特别带来‘重要私人珍藏’系列,精挑细选了40多枚限量版即编号独特的时计。最瞩目的一枚积家更是在亚洲拍卖市场上首次亮相。为迎合中国市场,我们特别呈上Piguet&Meylan精制的珐琅彩怀表,以及一枚Jacob&Co,限量为本次拍卖而推出的龙凤图案腕表,充满中国色彩。”
在进行《故都的秋》教学准备过程中, 我的设计理念就是简化课文, 以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对文本的解读:⑴散文是反映“自我”的镜子, 郁达夫在文中是通过“情景”到底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自我”;⑵课文故都的秋味到底体现在何处, 文题能否改为“北平的秋”;⑶作者在文中所谓的“悲凉”应如何理解, 为什么文中秋景都带有如此浓重的“清、静、悲凉”特点。前二者作为课堂学习过程中解读文本的核心,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文本, 理解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眷恋之情及其在文中的表达方式;第三题作为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郁达夫的其它作品, 了解作者生平、思想的引子。
【课堂再现】
师:美学家曾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无疑自然、人文风情的描绘是散文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的一个重要依托, 而《故都的秋》就是这样的一篇佳作。你读本文的第一感受是怎么样的, 你觉得郁达夫在文中通过“情景”到底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自我”呢? (板书:自我;师范读, 学生感知全文。)
生:我觉得应该是细腻的自我。如作者对槐树“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的描写, 只有细腻的自我, 用心细腻地体会, 然后细腻地抒写, 才能有如此细腻的笔触。
生:是敏感的。依据也是课文的第四段, 我觉得只有作者感受到, 他才能写出来。
生:作者很“悲”。如在课文的第一段中, 就感到北国的秋“来得悲凉”, 作者自己就感觉很悲凉啊。 (有近半数的学生表示同意该生的观点)
生:我不能同意。如果作者感到“悲”, 为什么还要不远千里去饱尝故都的秋呢?
生:我也不同意, 我倒感觉作者对故都的秋是非常依恋的, 以至于“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去享受。
生:我觉得有些“悲”。文段中写到“……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 在领略秋的过程中, 是不适合的”, 而且在写到秋雨时, 作者所写到“青衣”、一二个“闲人”、“桥头”看上去就很悲凉呀。
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否相似于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生:好像是。 (周围有学生反对, 但都无法言之成理。)
师:那我们不妨把课文的这几处读一读。
范读第一段及课文秋雨部分。突出“可是啊, 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 “唉, 天可真凉了———”,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然后, 就这几处稍作改动, “可是, 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 静, 悲凉”, “天可真凉”, “就是”,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体味其中的差异。并引导学生回顾骆宾王的《咏蝉》与课文第五段进行对比。
生:多几个感叹词似乎就有多了几分闲情, 感觉作者柔情脉脉, 非常细腻、闲适。
生:看来相同的景致, 但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的作用多少会有不同。郁达夫的“桥头树底的闲人”写要表现的更应该是北京人的闲情, 而蝉声要道出的是对故都的秋的喜爱。
师:由此, 请大家结合课文第三段的色彩, 看看这些色彩所描绘的是怎样的故都秋色?
生:“碧绿的天空”、槐树地下缕缕的阳光、牵牛花的蓝、白色就色彩而言都属于冷色, 但应该偏中性, 不能归入绝对的冷色, 而且前二者本来就是秋天的颜色, 而作者对于牵牛花颜色的蓝、白二色偏好也很接近于秋的颜色, 说明作者喜好的是故都之秋的“清”和“静”。 (教室安静)
师:很好。从大家的沉默中, 我感受到是大家对他的认同。现在,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的文眼句。
多数学生异口同声:可是啊, 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
师:郁达夫在文中所展现的“秋花”、“秋树”、“秋声”、“秋雨”、“秋果”其实是中国北方再普通不过的东西了, 如果不是作者如此细腻、敏感的体会和描写, 甚至不能称其为“景物”, 那么课文的秋韵到底体现在何处, 文题能否改为“北平的秋”? (静, 但有人言语“不能改”)
众生:“故都”和“北平”给人的感觉不一样, 体现出的是“故”。
师:那么, 这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生:北京是古城, 不同于苏州上海杭州, 也不同于厦门香港广州, 生活不是混混沌沌的, 是闲适的, 是“泡一碗浓茶, 向院子一坐”, 看蓝天, 听驯鸽飞声的惬意。
生:作者文中所写的“秋花”之类的, 其中还带有很浓的人情味, 如民居、扫帚的扫痕、闲人处处都充满生活气息, 而且这一份心情似乎是别处没有的。
生:故都, 体现在这个城市的文化积淀之中, 因为别处没有的不是芦花而是陶然亭。虽然将这些一笔带过, 但引起的思古幽情是难免的。当然历史的悠远、深沉也不仅仅积淀在名胜上, 毕竟连北京的胡同都都有其独特的“胡同文化”嘛。
众生:对啊。
生:“故”当然包含“古”、“旧”的意思。北京是中华几千年文明的精华所在, 但在近代的风风雨雨中, 它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颓败, 这也可以看作是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写照……
生:故都是作者的精神家园, 是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眷恋。
师:大家说得真好。作者文中的故都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书写, 更着重于生活情景中流露出的对故都人文情调的眷恋。
【教后反思】
1.对问题设计的分析
任何一篇文章, 都能从不同的角度, 激发起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提出具体问题。这些角度可以是文本的矛盾处, 可以是文本的反常处, 也可以是文本的强调处, 还可以是比喻与概念处。同时我认为我们还能从一些普遍性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对于现当代散文而言, 展现“自我”、张扬“个性”, 抒写出作者的真性情, 这些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也是引起读者共鸣的核心。而在实际教学中, 情感却是最难讲解的, 所以在散文教学中, 教师往往更愿意注重对文本所描写对象、文本语言进行分析, 以此带动学生对作品情感的体会, 这样当然能对学生的理解文本、积累语言知识起到一定的帮助, 但却可能使学生忽视对作者、对文本的认识。因此, 在课堂一开始, 我提出了“文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自我’”, 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情感, 以一个普遍性、一般化的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在心中快速地勾勒出作者的形象。在随后围绕一个“自我”的讨论中, 学生在谈心中的作者形象时, 不仅谈对作者的理解, 涉及到作品是如何表现“自我”的, 即文本“情景”描写与作者情感之间的联系, 这使学生深入到作者创设的意境, 多层次、多角度地谈出自己的理解。而在讨论后一个问题“课文故都的秋味到底体现在何处, 文题能否改为‘北平的秋’”时, 则能促成学生对文本展开进一步的解读, 领悟其中“情境”的“清、静、悲凉”的特色, 而这对于理解作者情感亦起到了帮助。
2.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分析。
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需要其自身的感悟, 但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本身会问、善问, 这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了学生为创设整体阅读的氛围, 引导其明确学习要点, 质疑问难之外, 学生从自身角度对文本展开解读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的解读更能以自己和学生都适应的方式展开, 不墨守陈规, 不易为外界因素所束缚, 更容易开放地对待文本, 便于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 打破单一的班级上课模式, 以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 在关键处重锤敲击, 制造矛盾, 引起争议。在争论当中, 发现疑点, 引爆出新思想、新创见的火花, 注重培养学生对文章整体感悟能力和深入揣摸文字背后隐藏的内蕴的自我领悟能力。
3.问题教学的效果及本课教学不足的反思。
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反应真的有些出乎意料, 虽然有过几次的“静默”, 但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展开讨论的, 这样“静化”了课堂, 避免了很多无意义的喧哗。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时, 能畅所欲言, 这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发表自己观点的欲望, 也激发了学生展开了阅读作品、解读作品的兴趣, 绝大多数学生是带着一种喜悦完成本文的学习的, 并在课后也对郁达夫作品进行了一定量的阅读, 在一定范围里形成了“郁达夫作品热”。同时学生能渐渐学会了自己找解读文本突破口, 这在之后篇目的自读学习课程中得到了体现。
不禁想起了故乡的秋。
故乡的秋是很美的,但是那田野就足可以令人心醉了。微风吹来,饱满的禾穗一摇一摆,却摇曳出扑鼻的稻香,其中夹杂着无限幸福的味道,闻闻稻香,你会学会很多、感受到很多。你可以说我是一个不爱干净的人,因为我喜欢躺在田埂边,闻着稻香,看着空中的大雁南飞。什么也不想,任时光流逝,我享受那份静谧之美,那份自然之美。
最美的莫过于秋夜了。故乡的秋夜有一份令人陶醉的美。我爱独自一人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不为其他,只为能更好地享受这秋夜。已是秋天,天空中自然只有稀疏的几颗星再加上一轮皓月。但是,这并不会令人感到凄清,相反,会增添一份幽远美。来到小河边蹲下,拾一块石子,抛进河水中,顿时,水面荡起一阵涟漪,那倒映在水中的玉盘霎那间化作了碎银,却是落得满河灿烂……那河边的大树,似乎也被这美丽的图景迷住了,哗啦哗啦地摇曳着树叶,却摇曳出无限的温馨。
家乡的秋是热闹的。
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收粮,那一堆堆耸起的“小山包”。甚是漂亮,一座座高大的麦子山,象征着今年的收成不错。农民们笑着,笑的是那么淳朴。那么的憨厚。
鱼池中,也少不了热闹的气氛,渔夫们拿着撒网,在鱼池里尽情的撒着。一条条鱼从水中浮现出来。从那些跳的欢快的鱼中便可以看出来,鱼的个头非常的大,味道也一定不错。
家乡的秋是清净的。
来到山上,布谷鸟不在欢唱,大雁也不在伴奏,它们以飞回到了南方。看样不到春天是不打算回来了。抬头看向树的顶端,叶子也所剩无几。只有几片“战士”仍在那与秋风战斗。松鼠也不在树上跳跃了,可能是少了鸟儿的伴奏吧!他们或许此时正在找过冬的食物,或许已在自己的窝中冬眠了。
家乡的秋是清脆的。
在树林中走着,脚下的树叶与脚面摩擦出一曲清脆欢快的曲子。沙沙声不停的传入耳中。秋风吹过树干,树身轻轻的摇摆一下。发出爽朗的声音。小溪仍在山的石缝间蹿动。哗哗的流水声总是让人听得心情愉悦。如果有人能够听到山中的音乐会,那么,我想他一定会非常开心。一定会听到满意为止,不会错过一分一秒。
家乡的秋是迷人的。
站在山顶上,脚下的家乡显示的是那么的渺小。但是却依然可以看到人们忙碌的身影,小孩在们在互相追逐,小狗们跟在身后。几片树叶落在眼前,将我的视野分割成一块一块的,从那隐隐约约的视野中,让我看到了家乡那迷人的景象。使我深深的陶醉在其中。让我无法自拔!
《故都的秋》是在日寇侵占华北前, 他携家游览青岛、北平、北戴河之后留下的一部名作。他自己说, 是“想在没有被人侵夺去之前, 去瞻仰瞻仰这有名的旧日皇都”。可他看到的却是“皇城”破落而衰败的人文景观, 此时这里的“皇城”建筑大部分已被拆去, 却只剩下“破屋”、“破壁”一片残破、萎靡和病入膏肓般的腐朽, 既像那槐花的落蕊般悄无声地没落, 又像秋蝉般在有气无力的哀鸣中走向衰亡, 正在被“一条条扫帚”无情地扫出历史的舞台。从鸦片战争到一九三四年, 这近百年的时间里, 北京城蒙受了各列强帝国主义国家频频发起的武力侵略和与之相随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当时国内的军阀、官僚、政客们却纷纷认贼作父, 引狼入室做靠山, 忙于内战。其政治形势, 与郁达夫笔下所写的自然气候之阴晴倏忽, 风诡云谲又何其相似!“秋天, 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 总是好的;可是啊, 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的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全文的基调在此, 而其后的一切描写渲染, 则是为了传达出他的这种心灵感受。
《故都的秋》所表达的, 正是对北国的热爱, 对祖国前途的一腔忧虑。在他眼中, 故都的秋就在天空地面、千家万户, 就在民宅内外、胡同两旁、槐树叶底, 人们平时的闲聊中……他爱故都的人情风物, 渴望象他们一样过着幸福宁静自由的生活。可是看一看1926年北京的“三一八”惨案, 1931年在龙华牺牲的“左联五烈士”等, 这种渴望在当时只能是一种理想寄托。因此, 他笔下的那些景色和写景中所穿插的那些议论和感慨, 表面看来是淡淡的哀愁, 而实际上却掩盖着深广的忧愤思绪。
先生的文风与情怀与他本人的经历密切相关。他的一生, 充满了传奇性, 最后又以其悲壮的结局激起人们的深切怀念和崇敬。先生祖籍浙江富阳, 他三岁丧父, 家境凄凉。只有富春江畔明媚秀丽的景色给他孤独的童年带来欢乐和温暖, 孤寂的生活使他幼小的心灵只有与自然沟通。从1913年开始的十年留日生活中, 种族歧视唤起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他在这时期形成的思想、性格、气质及文学素养决定了他一生的性格和创作的基本面貌。1921年6月, 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发起成立了创造社。1922年3月《创造季刊》创刊, 主编第1期。1928年春秘密加入太阳社, 9月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作为发起人在上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 同年3月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2月与鲁迅、茅盾等联合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1938年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怀着对祖国忠诚, 其内心怎不充满忧郁和之感?1931年, 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我国东北;1932年, 又发动“一·二八”事变, 把战火燃到关内。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 爱国志士怎不忧心忡忡?
【金色的秋优秀作文】推荐阅读:
金色的脚印优秀作文06-11
高考作文素材:《金色梦乡》09-09
我爱你金色的秋天作文10-14
金色的童年是歌作文10-15
金色的童年12-16
金色的脚印课件09-25
金色的草地名师10-08
《金色的细雨》说课稿09-27
《金色花》 教学设计11-27
金色花朗读课设计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