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复习提纲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复习提纲(精选7篇)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复习提纲 篇1

思想政治必修一 经济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本质:一般等价物

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3、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 原因:货币本身有价值 ①基本职能 形式:观念上的货币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流通手段 形式:现实的货币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是W-G-W ②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商品价格总额 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②其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货币流通次数 货币流通次数

5、纸币

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

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6、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

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1、结算方式

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

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3、外汇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4、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反之,相反。

5、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①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高中政治必修一(人教版)复习提纲

②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响价格的因素

1、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2、供求影响价格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3、价值决定价格

①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商品价值量与价格成正比)

②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讲,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不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有利地位。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④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价值规律 ①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四、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民生活的影响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即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

④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即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同向的)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五、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其他因素有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购买方式、服务态度、家庭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等等。

2、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①一般说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成正比——要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改善收入预期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一般说来,二者成反比)——缩小收入差距

3、一般说来,物价水平与人们的消费水平成反比——稳定物价

4、消费类型:

①按产品类型分,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②按交易方式分,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③按消费目的分,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5、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6、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心理:往往,一种消费行为会由多种消费心理引发 ①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②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高中政治必修一(人教版)复习提纲

③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不健康的

④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2、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过于节俭不可取)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含义: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可概括为“5R”)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

[知识要点]

一、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人类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产品消费了,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发展;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3、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交换、消费(是最终的目的和动力)四环节。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经济:

①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②内容: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④主体地位的表现: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⑤态度: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3、非公有制经济

①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②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态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4、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①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②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③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三个有利于)

三、公司的经营

1、企业:①含义: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②地位: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③分类:按所有制标准划分,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 ④组织形式: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2、公司:①含义: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②形式:特殊形式(国有独资公司)和基本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高中政治必修一(人教版)复习提纲

③组织机构: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负责公司日常经营、监督机构(监事会)——进行监督 ④公司制的优点: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管理结构

3、公司的经营

①含义及目的(略)②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第一、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第二、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第三、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4、公司经营管理不善会导致兼并或破产。

①企业兼并是指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相对劣势的企业。其意义是有利于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有益于减少失业,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②企业联合——“强强联合”

③企业破产是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其意义是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四、新时代的劳动者

就业①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形势: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通畅

党和政府: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

劳动者:树立正确就业观——自主择业观、职业平等观、竞争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③解决途径

3、劳动者的权利:

①维护劳动者权利的意义: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②劳动者权利的内容: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规定的其它权利

③劳动者权利的维护——维权基础:自觉履行劳动义务;维权依据: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维权途径:法律。劳动者要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五、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1、储蓄存款的含义: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2、储蓄机构:商业银行(吸收存款最多的金融机构)、信用合作社、邮政企业

3、利息:①含义: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②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③影响因素:本金、利息率水平、存款期限

4、存款储蓄的种类: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5、商业银行: ①含义: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②组成:我国商业银行以国有独资银行和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③主要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结算业务

高中政治必修一(人教版)复习提纲

④其它业务:债券买卖和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业务等 ⑤作用:“纽带”、“依据”、“监管”

六、股票、债券和保险

1、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同在

①含义: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②收入:股息和红利收入、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影响股票价格因素: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③意义: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④性质:所有权凭证。(股东可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重大决策、收取姑息或分享红利等

2、债券——稳健的投资

①含义: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②性质:债务证书

③类型: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3、保险——规避风险 ①含义: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②类型: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

③投保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第三单元

[知识要点]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应于所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然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为主体

①基本内容和要求(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前 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必然性 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③意义:第一、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第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④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3、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4、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内容: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③意义:第一、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第二、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④原则: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分配原则

1、含义:①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高中政治必修一(人教版)复习提纲

②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要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具有一致性。表现在: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三、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与支出。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基本收支计划是国家预算;上一的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国家决算。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是财政的两个方面。

2、财政收入

①形式:税收收入——主要来源、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

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影响因素)——发展经济(根本途径)②主要影响因素

分配政策——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

3、财政支出

①含义: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②分类(用途):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

4、财政收支关系

①收入>支出,财政盈余 ②收入<支出,财政赤字

③收入﹦支出,最理想的状态,但几乎不存在

④财政收支平衡:收入>支出,略有节余;收入<支出,略有赤字;收入﹦支出(是指当年的情况)

四、财政巨大作用

1、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3,国家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注意:财政政策的运用

①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经济增长缓慢、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②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五、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的含义: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税收的固定性

3、税收的种类

①种类:流转税——增值税、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

4、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特点: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作用:既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又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六、依法纳税

1、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①税收是国家实现职能的物质基础,有国必有税

高中政治必修一(人教版)复习提纲

②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一致性.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③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自觉依法纳税。

3、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即逃税)、欠税、抗税、骗税

4、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

①必须承担义务--自觉依法诚信纳税

②要增强对国家工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积极态度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即纳税人的权利)

第四单元

[知识要点]

一、市场配置资源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即必须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因):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3、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其实质是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

4、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①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及时、灵活的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的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因此说市场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5、市场调节的局限性: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市场能够调节,但不让它调节的领域: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

6、单纯市场调节的危害:——因此,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①严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 ②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③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④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7、规范市场秩序:

①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条件: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表现形式:法律法规、行业规定、市场道德规范 市场准入规则

②市场规则 市场竞争规则 内容

市场交易规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①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②根本目标——共同富裕

高中政治必修一(人教版)复习提纲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3、宏观调控①必要性 第一、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要求)②含义: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促进经济增长——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 增加就业 稳定物价 ③目标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财政政策(税收、国债等)

主要手段

货币政策(利率、汇率、信贷等)经济手段

④手段 法律手段——立法规范、司法打击

行政手段— 辅助手段,用得比较少。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微观上看: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表现

1、总体小康 宏观上看: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GDP)

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实现时间:本世纪头二十年

2、全面小康 特点: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即:六个“更加”)

3、全面小康的经济建设目标:

①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 国内生产总值 到2020年力争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②基本实现工业化,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加开放更有活力的市场体系。③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④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福足的生活。

4、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四、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1、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追求GDP的增加,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

第一要义是发展

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以人为本——本质和核心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要求

统筹兼顾——根本方法

五、面对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3、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载体。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最大的利益;其业务是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其作用是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高中政治必修一(人教版)复习提纲

4、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其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5、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影响: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6、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不利影响):①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②经济全球化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7、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迎接挑战。

六、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WTO的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2、WTO的作用:组织多边贸易谈判、制定贸易基本原则和协定、提供解决贸易争端的场所。

3、WTO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最重要的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原则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

4、我国加入WTO的利弊: ①利: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②弊:经济风险显著增加

5、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6、要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必须坚持“引近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基本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7、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也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基点)。

[典型例题]

1、(辨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指GDP增长

答: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②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GDP的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是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而不单单是经济增长。

③经济增长,不仅仅是量的增长,还表现在经济的质和效益的提高上。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乡、区域、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⑤故题中观点是片面的。

2、实施西部大开发,西部是最大的受益者,在这个机遇面前西部人需要树立“国家政策引导,开发市场运作”这样的机遇观。西部开发必须靠国家投入,但要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运用所学的市场经济知识分析说明 答:①“政策引导”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有国家宏观调;“市场运作”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是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复习提纲 篇2

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

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

真的猛士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

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

1. (教师投影,学生欣赏) 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 (4分)

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虑及民族存亡,你黯然泣下,为了国家复兴,你奋然前行。你如流星刹那间闪过,却爆发出夺目的光茫。

2.教师再投影课本中其他几个人物的颁奖词,学生欣赏

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 (荆轲)

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 (项羽)

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 (司马迁)

3.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几个人物颁奖词,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写颁奖词?颁奖词的写作

4.教师再读一则颁奖词,让学生猜写的是谁,进一步体会上面的写作方法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了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了“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刘伟)

三、作业: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复习提纲 篇3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当前阶段,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作为高中教育阶段中地理学科的物质基础,其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通过合理有效的地理知识的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可以自主的进行实际应用与之相关的地理知识。为此,笔者在文中主要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材进行分析。

一、全局性教学地位的分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一内容,位于教材中的第一章节“行星地球”的四节中的第二节,属于一个衔接环节。主要的教学目标为:能通过展示的图片理解太阳活动增强时会使地球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干扰及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因;通过对各种资料的观察以及课前室外的观测,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等。本节教学重要教学难点为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可以自主的通过预习、查阅资料、寻求教师的帮助等形式进行深入的学习行为。此节教学内容作为高中生进入到高中学习生活后的第二课时,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进而树立自我的地理思维。而在此节学习活动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宇宙中的地球”的相关内容,对于地理教材中的太阳和地球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地理教师的新知识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为此,此内容不仅是地理教材中“行星地球”这一章节中的基础内容,同时也是起到衔接新旧知识的作用。

二、具体教学内容的结构框架分析

(一)内容组织结构分析

(1)地理知识内在隐含的知识结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节内容,主要是以“为地球供应能量”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为主要知识框架。在教材引言中就运用图片来进行描述,从生活、具体生产活动中的具体事例进行深入分析太阳辐射为地球为其供应出的相关能量。并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断进行扩展其实际案例,来进一步论述其他地理知识。通过学生的讨论学习,进而全面掌握太阳辐射能量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差异的相关学习内容。于此同时,地理教材中还涉及到了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太阳活动周期、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相关内容,以此作为实际学习材料让班级中学生观察分析太阳黑子数变化的活动,进而充分的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内相关知识。

(2)地理学习能力框架

当前阶段,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两种。地理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将其进行有效的融合,并结合教材中的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这一学习知识,进行深化学生的学习印象,进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的查阅学习资料,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其的认知,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思维能力。人教版教材中运用两种实际案例进行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这一做法不仅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合作学习意识以及知识转换能力,学生同时也在实际学习活动中,通过有效的结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全面的掌握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的相关知识,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

(二)内容表述结构分析

(1)叙述性质的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叙述性课文,作为构建地理教材整体脉络的基础内容,不仅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中的教学依据,同时也是对地理相关专业理论、地理知识潜在规律以及地理原理等知识的具体文字表述,具体表现为教学课文及图表型教学资料等。在进行教学“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一课时,教材正文中描述了当前阶段中太阳的主要成分、温度以及太阳辐射的地理界定等,其叙述语言十分简洁易懂,并通过配合相关的图片教学资源,充分的进行阐述了其内容。教师在进行讲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主要影响这一内容时,需要进行合理的运用叙述性课文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其中潜在的学习规律,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学生在此种教学环境中学习,不仅不会产生学习厌倦情绪,同时极大的树立了自我的学习信心,进而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实践性质的教学内容

实践性质的教学内容作为当前培养学生地理学习思维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新课改实施下的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此节课程中主要是通过合理的设置相关实践活动来进行全方位的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通过教师合理的应用此内容,不断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进而高效的达成课堂学习任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材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此教材内容的编制是严格遵循新课改教学要求,并充分结合了当前高中地理教师与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实际需求。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材,不仅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更加凸显出教学的重点侧重点,进而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白雪,宋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材分析[J].学周刊,2014.16:80-81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复习提纲 篇4

(1)汉字:原始社会晚期起源于“文字图画”,经历了: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发展过程。

(2)书法艺术的发展: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楷书发展:始于东汉,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初唐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草书发展: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魏晋以来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代表人物: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行书发展: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代表:王羲之等。

(3)绘画:

起源:远古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战国:楚国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盛唐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

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黄甲图》、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

(3)戏曲:

京剧: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道光年间“徽汉合流”的局面;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并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著名的“同光十三绝”;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京剧迎来了它的繁荣期。京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风靡全国,被誉为“国剧”。民国以来,又逐步走向世界。

其他戏剧剧种:秦腔、越剧、川剧、粤剧、黄梅戏等出现。

方法总结

1、运用列表的办法将本单元繁杂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便于掌握。

2、运用比较的方法,突破一些重点和难点,加深理解。如总结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并归纳处于世界之最的成就,分析古代中国科技一直领先于世界,为什么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的发展越来越落后?

(1)四大发明

(2)《九章算术》

(3)留下了世界上最早日食、月食、太阳黑子以及哈雷彗星的记录,编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

(4)《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3百年。

原因:

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②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③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与残酷的文化专制统治使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与人才;

④科技本身存在重实用性而少理论探讨;

⑤重文轻技和封建迷信思想的阻碍。

3、文史联系比较、情景创设等。有了人类就有人类的劳动、人类的情感,逐步就产生了表达人们劳动、生活和思想情感的文学。中国文化源源流长,文学更是辉煌灿烂。同学可列举自古以来我国文学的主要形式:先秦诗经、楚词,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

4、深层分析文化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理解一定社会的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内在联系,逐步培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1)如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当数唐朝,其原因是什么?

①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②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③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2)宋词繁荣原因:

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3)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

①明清小说是从宋元话本发展而来的。唐代传奇、宋元话本都是短篇,明清小说创立了长篇体裁,开辟了我国小说史的新阶段;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 篇5

考点36:利息、利率与本金

⑴利息: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是银行因为使用储蓄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⑵利息的多少取决于三个因素:本金、存期和利率水平。

⑶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

⑷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是一定期限内利息与本金的比例.存款基准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决定.

考点37:储蓄存款

1.活期储蓄:是储户可以随时存入和提取、不规定存期、存款的金额和次数不受限制的储蓄方式。作为投资对象,活期储蓄流动性强、灵活方便,适合个人日常生活待用资金的存储。

2.定期储蓄:是事先约定期限、存入后不到期一般不得提前支取的储蓄方式。作为投资对象,流动性较差,收益高于活期储蓄,但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

考点38:中国的商业银行体系

(1)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2)地位:我国的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3)类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外资法人银行、中外合资银行以及外国银行分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全国性商业银行与地区性商业银行

考点39:商业银行的业务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1)存款业务:这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

(2)贷款业务:它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

(3)结算业务:银行对此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总复习提纲 篇6

必修1世界史部分

问题1: 古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有何特点?对其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有何影响?

1.地理版图破碎,区域之间彼此隔绝。→小国寡民、独立自治的城邦→使直接民主成为可能。

2.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多山),航海条件优越(多港湾)→海外贸易、海外殖民活跃,→平等互利的观念和勇于斗争探索的精神→为民主政治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保障。

问题2:希腊城邦有何特点?对民主政治有何影响?

1.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2.影响: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在小国寡民的形势下,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起来。

问题3:希腊公民公民素质有何特点?对民主政治有何影响?

1.特征:(1)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善于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2)公民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3.影响:积极参与城邦政治事务,是民主政治实行的人文因素。

问题4: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有何意义?

1.奠基阶段——梭伦改革

(1)时间:公元前594年。

(2)内容: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四个等级;由四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设立雅典法院——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3)意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确立阶段——克利斯提尼改革

(1)时间:公元前5。

(2)内容: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十个行政选区取代原来的四个血缘部落;每个选区各选50人组成“五百人会议”,以代替原来以部落为基础的“四百人会议”;十个选区中各选一人组成“十将军委员会”;对于某些别有企图的野心家,实行“陶片放逐法”。

(3)意义:标志雅典国家的形成;标志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3.顶峰阶段——伯里克利时期的民主表现

(1)时间: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

(2)表现: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权力机关,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权力;“陪审法庭”人数众多;为了保证所有公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事务,实行“津贴制”。

(3)意义: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问题5: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有哪些?有何意义与局限?

1.特点:人民主权、直接民主、轮番而治、法律至上。

2.意义: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

3.局限:(1)就其范围而言,是少数人(本邦成年男子)的民主,众多奴隶、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2)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合于小国寡民的城邦;(3)就其方式而言,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使不同素养的人享有同等国家管理权,很可能导致国家权利的滥用和误用。

问题6:《十二铜表法》是如何诞生的?它有何局限和积极影响?

1.诞生:公元前449年,在平民斗争的强大压力下,古罗马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因镌刻于12快铜牌之上而得名。

2.局限:(1)它是以往罗马习惯法的汇编,其中掺杂着原始、落后的古***俗;(2)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

3.积极影响:(1)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2)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

问题7:什么是公民法和万民法?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1.公民法概念:从罗马建国(公元前5)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它是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

2.公民法特点:(1)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2)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的私法规范不够完善。

3.万民法概念:万民法形成于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是适用于帝国境内各族人民的法律(国际法)。

4.万民法特点:(1)形式上变得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2)内容上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问题8:罗马法是实质是什么?有何作用?

1. 实质 (局限性):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工具。

2.作用:

(1)维系统治:共和国时期,公民法的实施,使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激发和调动了平民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积极性;帝国时期,万民法以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好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2)影响后世:罗马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空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问题9: 《权利法案》主要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1.内容: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2.影响: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问题10:英国责任内阁制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特点?

1.过程:(1)光荣革命后:国王威廉三世设内阁成为直辖的行政机关。(2)乔治一世时: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后来成为惯例。(3)17:财政大臣沃波尔开创多数党领袖任首相组建内阁先例。(4)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完善。

2.特点: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一旦内阁遭到下院反对,首相及其阁员就要总辞职或提请英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由新选出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

问题11:英国为什么进行1832年议会改革?其主要内容是什么?结果如何?

1.原因:(1)根本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2)直接原因:议席分配导致工业资阶不满;高额财产限制导致工人群众和中小资阶不满。

2.内容:(1)降低财产资格限制;(2)增加新兴工业城市议席。

3.结果:(1)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2)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仍受到种.种限制(局限性)。

问题1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什么?

(1)国王作为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2)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掌握立法权。(3)内阁(首相)是核心,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4)是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问题13:美国因何颁布《1787年宪法》?其主要目的和内容什么?有何进步意义和局限性?

1.原因: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松散的邦联政府无法应对内忧外患(无权统一关税,保护本国经济利益;无权取消各州之间的关税壁垒,国内商品流通不畅;无力偿还战债;无力应对外国威胁;无力应对人民反抗)。

2.目的:强化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巩固美国独立战争的成果。

3.内容:(1)确立联邦体制: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2)确立三权分立原则: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对宪法负责,对立法有否决权;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终身任职,拥有司法权。

4.进步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性质)。(2)使美国拥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有足够的和军队维护国内统治秩序,应对外来威胁。(3)体现了权力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使中央与地方、大小州、南北间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调和,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局限性: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深深的种族歧视的烙印。

问题1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间接选举产生,任期七年,是国家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命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2.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有权否定众议院通过的法律。

3.内阁要对议会负责。

问题15: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有哪些?

1.确立联邦制: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2.确立君主立宪制:皇帝是国家元首,有权任免官吏、创制法律、统帅军队、决定对外政策和主宰议会。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组成。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代表组成,实际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作用很小。

问题16: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什么?

1.行政权控制立法权;

2.议会中,由各邦君主任命产生的联邦议会(上议院)权力大,而由人民普选产生的帝国议会(下议院)权力小;

3.带有浓厚的封建军事性;

4.立宪是虚,专制是实。

问题17::巴黎公社的性质是什么?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1.性质:世界无产阶级建立政权实行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不论是生产力水平还是无产阶级威信都尚未到达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

(2)主观原因: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没有可借鉴的经验。

(3)客观原因:国内外反对派联合绞杀,反动力量大大超过革命力量。

3.经验:坚持暴力革命,砸碎旧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民主选举,人民监督,人人平等;维护工人权益等。

4.教训:革命需有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革命需有一个巩固的工农联盟,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革命应乘胜打击敌人,不给敌人喘息之机。

问题18: 二月革命的性质和结果是什么?

1.性质:无产阶级(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结果:罗曼诺夫王朝沙皇统治;俄国形成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问题19:《四月提纲》主要内容有哪些?后来作何调整?原因是什么?

璧合

1.内容: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2.调整:由主张和平夺取到决定暴力夺权。

3.原因:七月流血事件后,两权并存的局面结束,临时政府完全掌握政权,公开反对革命。七月流血事件表明革命已无和平发展的可能。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复习提纲 篇7

一、理清历史线索, 构建单元知识网络

高中新课程历史教材在内容上是按专题进行编排的, 专题和通史最大的不同在于专题的历史知识繁杂琐碎, 没有相应的框架体系, 学生记忆起来非常困难。其实每个专题都有一条贯穿前后的主线, 教师应首先从整体上帮助学生理清每一个专题的历史线索、历史阶段特征, 让学生对本单元有一个清晰的、宏观上的认识。例如,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个单元, 是紧紧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的, 即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在中国遭到列强入侵后, 是如何一步步向西方学习, 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从大的阶段看, 经历了学造器物、仿行制度、提倡思想解放这三个阶段。从具体实践看, 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 最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完整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 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复习中, 教师打破传统教材的体系, 将本课的复习主题设计成“百年中国梦———探索”, 设计新颖独特, 应时应景, 让人眼前一亮。同时将本课的复习内容加以整合, 设计成“惊梦”“追梦”“圆梦”“拓展提升”四个版块。“惊梦”是指在鸦片战争中中国遭到了列强的入侵, 国门被打开, 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 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追梦”是指从鸦片战争后一直到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是如何一步步向西方学习, 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圆梦”是指经历了一系列追梦失败之后, 最终我们找到了用马克思主义救中国的正确道路;“拓展提升”是指回首过去、展望未来, 谈谈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

二、创新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复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探索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 让历史复习课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让学生乐学、好学。笔者认为课堂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注重材料

翻看近些年的江苏高考试题, 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突出特点:根据丰富的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以材料为载体, 让学生养成根据材料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这些材料可以是文字的, 也可以是图片的, 甚至我们可以把教材作为学生学习阅读的材料。例如, 教师在讲第二篇章“追梦”时有这样一个设问: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 近代不同时期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思考中国社会现状的?为此他们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答案其实很明确, 就是近代不同阶级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而教师这样设计, 既起到了复习基础知识的效果, 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联系发散

在进行单元复习的时候要注重知识横向和纵向的联系, 做到融会贯通。比如“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个单元, 虽然主体知识属于必修3文化史部分, 但很多知识点和必修1、2都有很强的联系, 比如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和必修2的“洋务运动”联系密切。教师可以在第二篇章“追梦”中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试述近代先进中国人的探索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变化?学生要完整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紧密结合另外两本教材的内容, 从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习俗近代化等多方面全面思考和运用, 这就使复习课有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三、合理运用讨论,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背景下, 小组合作探讨已经成为很多历史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模式, 这种模式有它特有的优点, 比如它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从而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它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并自觉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

在复习课中, 教师围绕四个版块设计了7个问题, 每个问题都结合材料, 同时, 教师在解决材料问题时多采用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的模式进行, 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 课堂气氛也较浓烈, 让听课者耳目一新。需要指出的是, 眼下众多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讨论模式时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课堂组织教学不易控制, 比较耗费教学时间

本课7个问题中有超过一半都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虽活跃了课堂气氛, 但很多问题的答案能很容易在材料和教材中找到。例如, 近代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是如何思考中国社会现状的?为此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种问题就不必展开小组讨论了。小组合作探讨的问题应该是有难度的问题, 或者是学生凭个人能力无法解决的问题, 不应该为片面追求课堂气氛而盲目进行小组合作探讨。

2.学生个体思考和小组合作的矛盾日益突出

例如, 教师在解决第6个问题“材料中李大钊所谓的不可抗拒的潮流是指什么?这股潮流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变化是什么”时, 没有给学生一定自主思考的时间, 而是匆忙进入小组合作讨论, 这样的讨论注定缺乏深度, 浮于表面。学生也难以真正在讨论中各抒己见, 得到实质的能力提升。更有甚者, 一部分学生趁机进行课堂闲聊或者互相抄袭答案, 这样就适得其反了。除此之外, 笔者认为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切入点不应过大, 同时分组要合理, 使学生能人人参与, 各司其职。当然, 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也不能放任自流, 应该积极穿插在各个小组之间, 担负起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随时提供必要的点拨和疏导, 真正做到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上一篇:冬奥课堂直播学生观后感心得下一篇:青干班学习依法行政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