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新政练习题(精选8篇)
一 选择题
1.罗斯福在1933年就职演说中说:“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把那种大权授予我。”这主要说明()A.罗斯福推崇专制主义
B.美国面临着外敌的入侵
C.罗斯福要加强政府的经济职能
D.美国受危机打击特别严重
2.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措施的叙述,错误的是()
A.颁布工业复兴法,鼓励自由发展工业 B.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恢复银行信用 C.调整农业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 D.推行“以工代赈”,稳定社会秩序 3.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A.大力整顿银行 B.大力调整农业政策 C.推行多项社会保障 D.对工业的调整
4.在罗斯福新政中,既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是()
A.恢复银行信用 B.调整农业经济 C.规范企业行为 D.举办公共工程 5.罗斯福新政的下列措施中,具有建立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A.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失业者的就业机会 B.整顿银行,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C.奖励农民压缩产量,调整生产结构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6.罗斯福的《全国工业复兴法》被人称为法西斯行径,这番话主要针对哪一法令()
A.剥夺了美国公民的民主权利 B.规定了民主党是美国惟一的合法政党
C.采取政府干预手段,调整工业生产 D.和意大利一样对农业政策进行调整 7.在罗斯福推行的新政内容中,美元贬值成为摆脱经济危机的重要措施。这一措施()
A.稳定了世界经济形势
B.是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最核心措施
C.推动了美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D.直接提高了美国国内人民的消费能力 8.罗斯福新政中有利于长期性地解决失业造成的问题的主要措施是()A.举办公共工程 B.实行《全国工业复兴法》C.建立社会保障体系D.保护劳工权利 9.罗斯福说,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法规。实施该法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经济复兴 B.增加就业机会 C.国家干预经济 D.防止盲目竞争
10.美国国会于1933 年6月16日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1935 年5 月27日,最高法院在审理一起案件中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这一转变不能说明()
A.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分权制衡原则 B.最高法院信奉自由放任政策,敌视“新政”立法
C.美国国会有立法权,最高法院有解释宪法的权力
D.《全国工业复兴法 》不适应当时美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11.右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兴建的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它
吸纳众多的失业人口就业。这一工程与罗斯福新政的哪项内容有关?
A.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C.调整农业结构
D.兴办(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12.对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革命,成千上万的人确认,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罗斯福新政直接有利于防止上述情景出现的有 ①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 ②保障工人的一些基本权利 ③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 ④实施《社会保障法》 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3.罗斯福新政的“新”主要体现在()
①国家对经济全面加强干预 ②重视稳定社会秩序和缓和社会矛盾
③政府全力推行国有化政策 ④发端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A.①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罗斯福说:“为了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陷,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
A.用提高国家垄断的程度来消除经济危机 B.用发展经济的手段来缓和社会矛盾
C.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政策调整 D.对世界经济旧秩序的一次新改革
15.罗斯福说:“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到毁灭边缘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这话集中体现了()
①罗斯福代表了资产阶级利益 ②新政是在维护自由企业制度前提下的改革
③新政使美国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 ④新政的出发点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6.罗斯福新政与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计划经济的本质不同在于()
A.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不同 B.对生产关系局部调整的力度不同 C.所有制D.对工人的措施不同
形式不同
17.大前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于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产生的。小前提:罗斯福新政将美国私人垄断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结论: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个三段式的推理属于()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18.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评价,正确的是()
A.罗斯福实行的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政策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B.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矛盾 C.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可能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 D.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19.罗斯福推行新政所产生的影响有()
①使美国摆脱了危机,恢复了社会生产力 ②使广大的中下层民众得到一定的好处
③改变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④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二 材料题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根据本章程批准、制定或颁布的一切公平竞争法规、协议和执照,均需包括以下条件:(1)雇员组织起来进行集体谈判或处于互助或互卫的目的而采取其他协同一致行动时,不应受到雇主及其代理人的干涉、约束和压迫。(2)不得以必须加入任何公司或禁止参加、组织或协助其自选的工人组织,作为雇佣任何雇员的条件。(3)雇主应遵守经总统批准或规定的最高工时、最低工资或其他 雇佣条件。——美国《工业复兴法》(1933年6月)材料二:新政从一开始就受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在国会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 一抄录的”
——内森•米勒《罗斯福传》
材料三: “每周增加几美元的工资,更好地分 配工作,工作日短一些,就会使我们数百万工资收入低的工人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工农业产品的实际买主。„„大量失业所造成的思想混乱才是我们最沉重的负担,它是对我们社会秩序的最严重的精神威胁。”
——《罗斯福选集》
材料四: 若是罗斯福没有这些纲领,工人们在这个时期一定会采取比当时远为进步的行动。„„差不多可以肯定,他们一定会击破两党制度而建立一个他们自己的政党。
——W•福斯特《美国共产党史》
(1)材料二反映了一部分资本家对待新政是什么态度?结合材料一分析他们采取这一态度的理由。
(2)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罗斯福“迁就工人”的出发点是什么?
(3)结合材料四分析罗斯福“迁就工人”的做法对美国工人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4)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罗斯福新政同反对他的资本家之间是否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他们的分歧是什么?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材料二 1934年1月30日,美国国会通过《黄金储备法》,授权总统在美元原来价值的50%~60%之间的幅度上固定它与黄金的比价。法律通过后,罗斯福宣布美元贬值为原值的59.06%。美元的贬值,使债务人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而国库则由于保有黄金,在美元贬值中获利28亿美元。购买黄金和美元贬值使联邦政府逐步从私人大银行家手中夺得了对国家货币政策的主导权,为美国经济制度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材料三 罗斯福逝世时,中国共产党在《新华日报》上赞扬罗斯福使美国“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目的。(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元贬值的影响。
(3)结合当时中美关系,分析材料三的观点。
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10 CADDB CCCAD 11——19 DDCCD CCDC 二 材料题 20:
(1)反对态度,他们认为政府在工会组织、工时工资标准、雇佣条件方面给了工人太多的权利。
(2)缓和阶级矛盾,扩大国内市场需求。(3)工人运动受到挫折,没有冲破资产阶级两党制度。
(4)不存在根本厉害冲突,都是从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何长远利益出发。策略不同,反对派主张对工人实行公开的暴力压迫,而罗斯福主张采取“民主”的、让步的政策。21.
(1)措施:强制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国家对农民损失给予补贴,用税收杠杆保证不超过国家规定的农产品生产定额。目的: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从而缓解危机。
(2)刺激了出口,使美国逐渐摆脱经济危机;减轻了美国人民的债务负担,增加了国库收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一、它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资本主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由自由竟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 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生产和销售的矛盾引起经济危机, 给资本主义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而美国建国以来, 一直提倡“自由放任”的传统思想, 政府深信美国的经济制度是健全的, 不主张对企业活动进行干预。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 虽然与美国传统的“自由放任”的思想相违背, 但它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因为“自由放任”已不符合美国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了。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表明, 美国经济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 已达到这样一个程度, 在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里而社会化大生产越来越发展的时候, 国家有必要对经济进行一定的干预和控制, 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以尽可能避免经济危机的爆发, 这是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结论。而罗斯福新政恰恰顺应了这个潮流, 这就成为新政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
二、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美国在中立的名义下同交战双方做军火生意, 大发横财;一战后美国工业迅猛发展, 海外贸易激增, 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 藏金之富甲于天下, 掌握了世界黄金的40%, 取得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 这就使国家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干预经济, 以缓和危机, 如给农民大量的补贴, 大规模兴建公共工程和社会福利等。而同一时期的德国, 由于经济实力很弱, 政府无力干预, 只能依赖对外扩张, 掠夺财富, 转嫁危机。
三、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独立前的美国是英属十三块殖民地, 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 政治氛围较宽松;独立后的美国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制定了1787年宪法, 对国家的权利进行重新分配, 使之达到“均衡与制约”的目的。而“三权分立”的制度实质是统治阶级内部实行分权, 互相监督、彼此牵制, 调节内部矛盾的一种有效的体制和手段, 以从根本上维护美国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 维护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 这种制度为罗斯福得以利用总统的权力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保障。此外, 由于美国具有较深厚的资产阶级民主传统, 它们的统治阶级和人民大多数不愿走孤注一掷的法西斯道路, 因为他们要保存资产阶级民主;更不愿走社会主义道路, 因为要保存资本主义, 这就需要局部改变生产关系, 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将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四、借鉴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计划经济成功的经验
正当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着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双重打击的时候, 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苏联通过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在较短的时间内, 建成1500多家大型工业企业, 初步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这一巨大的历史飞跃离不开苏联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干预, 这一成功的事例又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五、凯恩斯主义的盛行为实行新政提供了理论
在经济大危机之前, 资本主义世界占优势地位的传统经济理论是自由放任的经济学, 它反对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 提倡由市场进行自我调节。然而这种经济学说以及据此制定的经济政策, 在30年代经济危机面前, 却显得完全无能为力, 胡佛政府应付危机的彻底失败,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说明危机已严重到无法依靠自身的调节机制来恢复的程度, 需要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干预, 自由放任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资本主义国家需要新的经济学说, 指导他们渡过危机, 凯恩斯主义就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了。凯恩斯对国家干预主义思潮作了最为系统而有力的论证。他认为, 要消除经济危机就应该相应的采取反措施, 即由国家干预经济, 增加投资, 实现充分就业, 刺激并鼓励消费。罗斯福新政中的很多措施与这一理论不谋而合,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政就是凯恩斯理论的第一次大规模实验。
在全球经济危机大背景下,我国政府推出四万亿“救市”计划。本文从与罗斯福新政对比的角度分析政府四万亿“救市”的历史背景、主要措施和预期效果,从而说明四万亿“救市”计划的合理性。
一、四万亿“救市”计划与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一)四万亿“救市”计划的历史背景
当前全球经济危机愈演愈烈,正在由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蔓延。全球经济的低迷,无疑会影响到出口排名第二的中国。加之国内经济发展前景堪忧,电力行业、制造业、钢铁业、地产业急剧走弱甚至亏损;失业率上升,居民收入下降,有可能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威胁到社会稳定。基于对经济增长的忧虑,促使中国政府在比预期更早的时间内发布政府投资计划。
(二)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的星期四”。 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经济大萧条。从此,美国经济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国社会逐步被存货山积、工人失业、商店关门的凄凉景象所代替。
(三)历史背景比较
比较我国政府四万亿投资与罗斯福新政的背景,虽然我国目前经济状况并没有像美国大萧条那样凄惨,但也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二、政府四万亿 “救市”计划与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
(一)政府四万亿 “救市”计划的主要措施
政府四万亿“救市”计划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二)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
一是整顿全国财政金融;二是调整工业生产;三是限制农业生产;四是实行失业救济和以工代赈政策;五是颁布社会保障法;六是关注社会福利事业;七是颁布了全国劳资关系法和工资时数法。
(三)四万亿“救市”与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1、二者的不同点。首先,从措施层面上看,罗斯福新政首先治理的是金融系统。借助经济危机,将那些坏账呆账一并清理,建立由联邦承担责任的联邦储备体系。我国没有遭遇重大的金融冲击,十项重大举措中也就没有了对银行的整顿。其次,罗斯福新政的第二项措施就是农业。“相对过剩”带来的农业萎缩,导致罗斯福用减少产量的方式来带动农产品价格的提升,从而拯救农业和农民。我们的十项措施里,关系到农业的主要有第二项和第八项,我们的措施主要还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和增加补贴。再次,在用工方面,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目的,除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为了就业。而我们就业在其次,建设首当其中。
2、二者的相同点。二者最大的相同点,就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共工程投入,从而带动就业和消费支出。我国的十项措施中,把原来就已经确定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前,着力通过投资打造良好的基础设施,为未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优良的环境。另外,从保障措施层面上看,罗斯福新政是法律措施与市场规范相结合。我们的十项措施出台后,国家也及时成立了多个审计小组和监督机构,确保资金真正用到实处。
三、政府四万亿计划与罗斯福新政的效果
(一)我国政府四万亿计划具有可行性
1、资金来源有保障。按照中央部署,4万亿元投资方案中的1.18万亿元由中央政府支付,剩下的2.82万亿元由地方政府和社会筹措。发行国债不会导致政府面临巨额债务。因为我国财政总收入规模庞大,而且财政净收入无额外负担。在地方政府筹措方面,中央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投入的方向增加中央投入的比例,降低和免除地方配套的部分资金,且中央政府正研究一些渠道和方法,允许地方政府转贷或经过批准进行融资。这样就能保证地方投资的积极性。
2、从严把关,尽快审批。首先,有大量的项目,由于现在经济环境变化,就可以很快通过相关程序。其次,有些项目并不存在审批难度,关键是政策导向。如四万亿投资计划中将保障性安居工程、改善民生列为首项任务。
(二)罗斯福新政的效果。它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同时,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
总之,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本次四万亿“救市”计划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1月至2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5%。这说明政府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已经开始发挥显著效果。并且政府投资可带动更多的社会投资,创造更好的消费环境,而消费比例的提高,最终也将拉升经济增长步伐。
参考文献:
[1]吕秀波.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有利于实现“保增长”目标——兼评4万亿投资带来的积极影响[J].理论与实践,2008(11).
[2]李君.罗斯福新政及其启示[J].前沿,2006(3).
一.选择题:
1.下图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美国股市走势图。对此图理解不正确的是
A.1927—1928年,股市上涨过快加尉金融市场风险 B.1929年,纽约股市崩溃直接导致股市下跌
C.1930—1932年,股市持续下跌主要是因胡佛坚持自由放任政策 D .1932年,股市上涨主要是因罗斯福开始推行新政
2.美国《全国工业复兴法》第202节规定:“制定公用事业的全面计划,其中应包括下列内容:(a)全国公路和公园道路、公共建筑物以及任何公有工具和设备的兴建、维修和改建;„„(d)由政府管理或支配的低价住房及清除贫民窟工程的兴建、重建、改建或修缮;(e)如总统认为合乎需要时,„„建造海军舰只及其所需的航空器;建造飞机„„”制定上述内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应对高居不下的失业率 C.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
B.改善公共交通的状况 D.适应扩军备战的需要
3.诚信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A.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 C.兴办公共工程,扩大经济需求
B.整顿银行,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4.罗斯福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为解决这一问题,“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降低物价
C.以工代赈,规定最低工资标准
B.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D.调节农业生产
5.罗斯福在实施“新政”时曾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评价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穷人具有足够的生存资源 B.罗斯福认为富人更富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C.罗斯福认为富人更富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D.罗斯福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 6.罗斯福在其就职演说中这样说道:“为了防止旧秩序的罪恶重演,我们需要双重的保障:要严格监督一切银行、信贷和投资,以便制止利用他人金钱进行投机的勾当;必须为充足而可靠的通货做好准备。”在之后的新政中罗斯福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成立复兴金融公司 C.建立联邦储备银行
B.实行通货紧缩 D.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7.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讲到“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的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传,就像真正有敌人人侵时一样。”罗斯福所说的“广泛的行政权”的含义是
A.罗斯福有很强的权力欲,要求国会授予他极大的权力 B.要求国会授予总统宣战的权力
C.纠正自由放任主义政策的弊端,加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 D.美国国会制约着总统的权力
8.针对经济危机中出现的美国人民排队领救济的现象,罗斯福新政中采取了“社会救济”的内容,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下列选项中对这一政策的说法错误的是
A.促进消费和生产 C.目的在于消除阶级差距
B.减少社会矛盾
D.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
9.罗斯福在1934年6月8日的咨文中说:“根据我国宪法,联邦政府所以建立的目的之一是增进全民之福利,提供福利所依存的这种保障也就是我们的明确职责。”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出台。该法的出台,本质上反映了
A.美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C.“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
B.社会救济问题的基本解决 D.国家干预经济的新特点
10.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利用“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在“新政”期间,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是
A.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 C.解读《全国劳工关系法》
B.阐释福利国家所带来的弊端 D.担忧国家开支大幅上升
11.史学家艾伯特•林德利指出:“罗斯福先生是正当美国旧制度一败涂地之时就任总统的。”这里的“旧制度”是指
A.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制
B.自由资本主义体制 D.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12.读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①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是导致1932年经济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②《社会保险法》的颁布是1933年美国经济回升的重要原因 ③1938年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是罗斯福政府实行财政紧缩政策 ④真正使美国彻底摆脱经济危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针对20世纪30年代的某一重大事件,有学者作出评论:“无论”被看作者还是破坏者,它都必须被看作那个时代绝对的创新。”下列表述最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全面修正 C.彻底放弃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D.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14.《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最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挽救了罗斯福和他的新政,„„从而结束了大萧条的噩梦。下列不能作为作者观点依据是
A.战争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 B.战争需求的刺激下,美国开设了大量工厂 C.政府从限制农业转向鼓励增产,农业产量增长 D.战争直接刺激了国民的消费水平
15.伯顿·小福尔索姆在其新作《罗斯福新政的谎言》中,批评罗斯福,“他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但他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的美国甚至以后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新政“灾难性的影响”不包括
A.增加政府财政负担
C.为后来的经济“滞胀”埋下了隐患
B.金融市场遭到破坏 D.日后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
16.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在国内刺激了物价上涨,对失业和半失业工人是个打击,对农产品价格的提高暂时有所收益,也加强了出口商品竞争力,但也使国际关系日趋紧张。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
A.调整农业结构 C.实行美元贬值
B.加强工业管制 D.实行社会救济
17.2010年美国历史学家伯顿·福尔索姆出版了《罗斯福新政的谎言》一书,从是否符合史实的角度看,最不可能成为支持作者观点的是:罗斯福新政
A.“对企业界精英充满仇恨” B.“对劳资关系置若罔闻” C.“浪费性支出严重”
D.“为获取政治利益而投机”
18.《农业调整法》规定:“对自愿减少耕地的农民给予补贴:对与政府合作的农业给予商品货款,而将其耕地面积减少30%的棉花种植者可用其收成作担保„„”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措施其直接目的是
①调整全国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②克服生产的相对过剩 ③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④保障农民的最低生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1939年6月,美国一次盖洛普民意调查,请公众指出罗斯福新政以来的“最大成就”以及“最差表现”,28%的人认为新政的“最大成就”是救济项目和工作改进组织,23%的人认为新政的“最差表现”也是救济项目和工作改进组织。下列对新政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救济项目和工作改进组织”主要指实施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②新政在推行的过程中存在争议 ③争议源于不同阶层自身的利益和认知水平
④新政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使美国彻底摆脱了危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经济史学家罗斯托在其著作《世界经济:历史与展望》中统计:“1936~1938年,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资本主义工业国占76%,其中美国一国就占了32%;社会主义苏联占19%;而广大的亚非拉地区仅占5%.”对上述统计数据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殖民扩张和掠夺导致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 B.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显示出了积极效果 C.罗斯福新政的推行保障了美国的经济发展优势 D.德国的侵略扩张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造成巨大破坏
21.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说:“你们的战备,远非一种牺牲,而是提高个人消费和生活水平的刺激,这种刺激既不是新政的胜利,也不是新政的失败。”凯恩斯的言论意在证明
A.罗斯福新政推行社会福利政策改善民众生活 B.美国在战争中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C.罗斯福建立军事经济体制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 D.罗斯福新政没有起到彻底缓解经济危机的作用
22.我国提出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的十项措施,其中有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罗斯福新政中也提出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的措施。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克服生产的盲目性 C.扩大内需
B.放弃市场机制,实行国家干预政策 D.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23.西汉宣帝五凤四年,“耿寿昌请于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增价而籴,贵时减价而籴,名曰 ‘常平仓’”。下列史实与“常平仓”思想一致的是
A.汉武帝的盐铁官营政策 C.苏联农业集体化
B.明清王朝的海禁政策
D.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调整法》
24.1933年底,一位国会议员在纪念林肯诞辰l24周年的演说中说:“我已经看到一位独裁者正在成长,他已使希特勒、墨索里尼十分嫉妒,私营企业的独立已成为往事,个人自由不过是记忆而已。”这位议员实际上是
A.称赞林肯做出伟大贡献 B.批评罗斯福扩大了政府权力 C.批判希特勒、墨索里尼的独裁统治 D.肯定了罗斯福新政挽救美国经济
25.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来临时,美国一对母子有如下一段对话: “妈妈,为什么不生火?”“因为我们家没有煤了。”“为什么没有煤了呢?”“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钱买。”“爸爸为什么失业了呢?”“因为矿上出产的煤太多了。”为解决“没有煤”与“煤太多”的矛盾,罗斯福采取的针对性措施主要是
A.银行休业整顿 C.推行以工代赈
B.政府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D.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26.罗斯福在1932年4月的一次全国广播讲话中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A.放弃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制度 C.注重缓和社会矛盾
B.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形成 D.开始关注对困难民众的救助
27.“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提名了5位自己信任的最高法院法官,并被批准。人们称新法院为‘罗斯福法院’。它在解释宪法时既深刻又迅速,它扫除一切关于新的社会与经济立法是否合乎宪法的怀疑。”这个“罗斯福法院”
A.是罗斯福总统违反宪法的产物 C.有利于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B.是罗斯福总统操纵司法权的结果 D.虽违宪,但有利于实施罗斯福新政
28.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签署《农业调整法》,该法出台后,有1000多万亩棉花田被耕掉,另外还屠宰了22万头母猪和600多万头小猪。实行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A.提高美国消费能力以促进市场恢复 B.增强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C.保障美国农民的权益,以缓和阶级矛盾 D.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稳定农产品的价格
29.右图为1933年美国政府为遵守《全国工业复兴法》的企业或公司颁发的蓝鹰徽章。蓝鹰运动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之一。对蓝鹰运动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确立了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 B.起到了扩大工业生产的作用 C.调节了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D.保障了劳工和消费者的权利
30.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结果是
A.国家开支显著上升 C.银行数量不断增多
B.农产品数量明显增加 D.美元逐渐升值
31.罗斯福上台后,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下列关于该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该法属于国家立法 C.该法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
B.该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不涉及其他问题 D.该法建立了公平竞争等方面的规则
二.非选择题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图一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的工业产量
图二苏联(俄)粮食收入走势指致 材料二:我的看法是——至少是美国——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不管理论如何变化,经济政策从来没有放弃过国家手预;干预的方向虽然有所不同,干预的力量却难分伯仲;干预的方法有所不同。干预的结果却大同小异。
——林昙《美国财政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读后感 材料三:第五条物质愿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2.物质愿望推动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第十七条社会经济管理制度的实质。社会经济制度是一个国家组织民众实现物质愿望„„其挂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纲要(建议草案)》 材料四:“一·五”计划时期,经过土地改革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直到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1)材料一中图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其与材料二是什么关系?(4分)
(2)在“物质愿望推动社会经济制度改革”方面,美、苏两国在应对图
一、图二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时采取的措施有什么差异?(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中国在新时期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愿望”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相继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中、美、苏三国在应对经济困局时满足民众“物质愿望”的经济举措最主要的相同点是什么?(5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2节(c)„„紧急状态业已结束时,本章即告失效,根据本章规定所有各机构亦即不再存在。
第4节(b)如总统发觉任何行业或产业或其分支实行有害的工资削减或价格削减或有其他违反本章政策的活动,„„不得参加„„交易。
第7节(a)(1)雇员应有组织起来和通过自行选出的代表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3)雇主应遵守总统批准或规定的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其它雇佣条件。
第9节:任何受控股公司支配的管道公司如采取不公平办法或过多收取石油及石油产品的运费而趋向形成垄断时,总统受权制定程序使该管道公司与该控投公司脱离。在州际贸易和国外贸易中运输生产的或提存的石油及其产品而其数量超过任何州的法律„„所许可的生产或提存数量者,总统有权予以禁止。
——摘自美国《全国工业复兴法》(1933年6月16日)材料二:第6条.土地及其蕴藏,水流,森林,工厂,矿井,矿山,铁路运输,水上及空中运输,银行,交通工具,国营大规模农村企业(国营农场、机器拖拉机站等等),城市与工业地点公用企业及主要住房,概为国家财产,即全民财产。第11条 苏联之经济生活,受国家所定国民经济计划之决定及指导,以期增进社会财富,一贯提高劳动民众之物质及文化水准,巩固苏联之独立并加强其国防能力。——摘自《苏联宪法》 材料三: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主动性就是而且应该是无可辩驳的。但是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德]路德维希·艾哈德(1897-1977)⑴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时期为实现工业复兴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这些举措对美国工业恢复和发展的积极影响。(10分)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经济模式的内容,并指出这一模式是怎样形成的。(8分)
⑶关于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一问题上,路德维希·艾哈德持怎样的一种态度?联系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他持这种态度的原因。(8分)
34.经济体制只有不断进行调整、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1)材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政策是什么?(2分)与“用冲击的办法”相比,这一政策有什么特点?(3分)
材料二: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罗斯福(2)材料中 “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在新政中有何体现?(2分)是否如罗斯福所说的“永远的纠正”了“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为什么?(3分)
材料三: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 %,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3)材料三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有何重大变化?(3分)
在讲罗斯福新政五大方面措施的内容时,我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理解新政内容:
首先质疑思辨:罗斯福当选总统以后,用什么药方来救治病入膏肓的美国经济?
有的学者认为:“罗斯福之所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拥有一个美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智囊团’并能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他的智囊团里有大学教授、社会工作者、工人活动家、律师、金融家等,正是这批智囊人物,成为罗斯福做出决策时的主要思想来源。
角色扮演:假如在座的同学们是罗斯福的“智囊团”成员,请你们为罗斯福总统出谋划策。
(1)1929年10月下旬,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一场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终于爆发,美国历史上的“大萧条”时代来临了。
(2)这场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资本主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在劫难逃。
(3)这场经济大危机不仅范围广泛,持续时间也特别长。
(4)这场经济大危机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游行、罢工等抗议运动不断发生。
(5)在经济大危机初期,美国胡佛政府采取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自由放任是西方传统的经济思想。结果,在胡佛任内,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
2.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1)“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救济、复兴和改革三个方面。
(2)救济是指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复兴是指为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使陷入萧条的经济恢复运转;改革是指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
(3)“新政”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1933~1935年,着重调整与复兴经济;1935年以后,着重改革。实施救济则贯穿“新政”的全过程。
3.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1) 罗斯福新政吲起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在美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迹,对后来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2)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3)罗斯福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4)罗斯福新政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
(5)罗斯福新政的一个更为重要的影响,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4.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新政的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
第二单元: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经济的表现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时期。战后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局面。
(3)1981年就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到1983年初,美国经济开始复苏。
(4)1993年克林顿人主白宫后从1991年3月到xx 12月,美国经济出现了历史上空前的持续1 17个月的增长,失业率下降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
(5)然而从xx年起,美国经济再次陷入衰退。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邦德国经济的发展表现
(1)联邦德国经济发展原因
a.政府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残余势力,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同时实行非军事化,集中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经济;
b.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c.出于美苏冷战的需要,美国对德国采取扶持政策,并通过马歇尔计划对德国提供大量援助。
这些模式很快被推广到许多学校,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其效果并不明显, 其原因和表现是多方面的, 但都是过多强调、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忽视了教师在其中的主导作用。这样的课堂从表面上看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但从实际效果看不能称为有效课堂。怎样才能打造有效课堂?必须深刻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立足于本校学生实际, 依据学科特点, 有机整合先进教学模式的优点, 并将其有效地融合进我们的课堂, 尤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面就介绍一下我校历史学科“三导四步”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思考, 供专家、同仁指正。
一、关于“三导四步”教学模式的介绍
1.“三导四步”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质疑的需求和可能。而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利用情境、协作、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终达到让学生有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之目的。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只有促进了学生发展的教学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怎样实现教学的价值?必须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也就是说要找到那些他们自己不能独立解决, 却能在同伴或教师的帮助下得到解决的问题。如果以这些问题为切入点, 提升了学生的学科能力, 那就意味着教学促进了学生发展。
基于以上理论, 我们研究的“三导四步”教学模式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纠正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片面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倾向, 重塑教师主导地位, 回归教学本原, 打造有效课堂, 真正践行新课程理念。
2.“三导四步”教学模式的涵义
“三导”即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分解为指导、诱导、引导三个方面。它具体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点拨方法规律;诱导学生质疑发问, 激励其求知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启发其探索创新。“四步”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四个组成部分:自主学习, 指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自主完成作业、自主纠错等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规定的学习任务。合作探究, 指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方式, 探究、解决课堂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展示、交流学习成果和个人观点。拓展巩固, 指教师根据学生实际, 通过特定的情景设计, 以习题、问题等为载体, 引导学生拓展历史知识, 当堂巩固学习内容。点拨提升, 指教师根据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问题, 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规律, 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三导”和“四步”是有机地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四步”的先后顺序也不是绝对的, 可以是浑然一体的。
二、关于“三导四步”模式的教学实践
为了具体说明这一教学模式, 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必修二第18课《罗斯福新政》的教学为例进行介绍。
课题:罗斯福新政
〔片段一〕导入新课:出示胡佛和罗斯福的照片和竞选总统的部分演说稿, 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1.他们提出的施政方针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假如你是当时的美国选民, 你选择谁?为什么?
(情境描述:学生快速、准确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教师自然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并茂的情境设计, 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神入历史,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现了“三导”中的引导意图。
〔片段二〕展示学习目标:教师在视频上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2) 分析罗斯福新政的作用。 (3) 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4) 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情境描述:学生专注观看视频并迅速将要点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首先, 以学习目标而不是以教学目标为标题, 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是教学民主思想的体现。其次, 目标确定是以课标和考试说明要求为依据, 且体现了识记、理解、分析、归纳等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再次, 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就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意识, 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片段三〕指导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第85 页的内容, 结合下列材料归纳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 并分析这些措施的作用。
材料1:罗斯福就职第三天, 宣布全国银行休假一天, 1933年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对5万美元以下存款, 由政府保证其安全。国会还通过《证券交易法》, 使政府对证券发行和交易实行管理。3月10日, 罗斯福命令停止黄金出口, 放弃金本位制, 实行美元贬值, 增强了美元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材料2:1933年5月颁布《农业调整法》, 成立农业调整署, 规定其主要职责。
材料3:1933年6月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材料4:1933 年通过 《紧急救济法令》, 1935 年通过《社会保险法》等, 为老人、残疾人、儿童和失业者提供了救济金和保障, 推行“以工代赈”, 兴办公共工程。
材料5:
要求: (1) 10分钟内完成 (先完成的学生举手示意) 。 (2) 10分钟后小组成员交流。 (3) 小组代表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情境描述:学生迅速阅读教材, 思考、整理相关问题, 不少学生提前完成, 举手示意。小组成员交流答案, 一个小组代表展示答案, 其他小组没有异议。)
设计意图:历史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 学生的自主学习必须建立在为其提供充分的、翔实的史料基础之上, 而教材提供的关于新政的内容和作用的材料相对简约。同时, 自主学习与自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它们之间有一定联系, 但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自学。有人将自主学习的特点概括为“自为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异步性”等, 核心都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的自主学习是一种学生把自己置于主人地位上的学习, 是学习态度上一次质的飞跃。它是在学习目标、内容、方式、过程及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自我设计、自我调控、自我检测、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我转化的主动建构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 笔者在自主学习内容的选择和过程管理的方法上是这样考虑的:一是补充相关史料, 与教材内容相融合, 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载体, 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科意识和学习方法。二是学习的内容相对简单, 学生依靠个体力量能够完成, 能够实现“自为性”“独立性”。三是在规定的时间内鼓励学生提前完成, 体现了“异步性”, 也发挥了诱导作用中的激励功能。四是小组成员交流, 小组代表展示反映了让学生“自我检测、自我评价、自我转化”的主动建构过程, 体现了“能动性”。五是通过这一阶段学习任务的完成, 为下一环节的探究学习打好基础。
〔片段四〕引导探究提升:探究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问题一: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什么?
罗斯福以“新政”赢得大选, 并带领美国摆脱危机困境。那么, 新政之“新”在何处?
生:“新”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师: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生:和之前的胡佛自由主义政策相比。
师:看来, 我们比较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必须找一个参照物。
生:对!
师:那么, 这个参照物该怎样寻找呢?
生:找以往的历史现象或人物?
师:以往的历史现象和人物太多了, 找谁呢?
生:性质相似的。
师:找到后该怎样比较呢?
生:……
师:我们通常从哪些角度分析历史事件?
生:背景、内容、性质、结果、影响等。
师:作为一项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和胡佛政策相比, 除了内容 (表现) 外, 我们还可以找出哪些特点?
生:实践了新的理论。
生:开创了新的模式。
师:对!那么, 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 比较历史事物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
生:找到性质相似的历史事件,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
师:对!关于历史事件的比较还有问题吗?
生:……
生:老师, 性质不同的事物能比较吗?
师:问得很好!比如, 我们能不能将罗斯福新政和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进行比较?能不能找到它们的相似之处?
生:从背景看, 都遇到了困难;从内容看, 都借鉴了对方的经验;从结果看, 都摆脱了困境。
师:看来, 性质相似和性质不同的历史事物都可以比较, 关键是从什么角度。
设计意图:关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教材上讲得很清楚, 但怎样让学生真正理解, 尤其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并在此基础上点拨方法规律, 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尤其重要的是教师能否诱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预设, 并预设可能生成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这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政策很相似, 但现象背后的实质是什么呢?这就为下一问题作了铺垫。
问题二: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
罗斯福答记者问:“总统先生, 你是共产党吗?”“不是。”“你是社会主义者吗?”“不是。”这位记者对罗斯福拒不承认自己属于哪种常规的意识形态感到困惑, 最后问道:“那你的哲学是什么?”“哲学?”有点迷惑不解的总统说:“哲学?我是基督教徒, 是民主党人…… 如此而已。”
为什么罗斯福会被认为是共产党或社会主义者?你认为新政的实质是什么?
(情境描述:教师将两个六人合作小组分为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 然后由各组的正方和反方陈述各自的观点。正方的主要理由:一是新政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阶级的措施。二是新政的一些措施触犯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三是新政采取的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与社会主义国家相似。反方的主要理由:一是新政采取的一些措施虽然有利于下层人民并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但其出发点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 渡过经济危机。二是新政采取的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仅仅是借用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 而不是采用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三是新政的根本目的恰恰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四是新政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教师点拨:要分清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现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而本质正好相反。本质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具体到这一事件中, 我们要善于把握它的根本目的、根本意图, 这样就能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了。
在此基础上, 教师又举出了两个现象:维新变法期间, 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 宣传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期间, 陈独秀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而他们是真正想维护孔子或反对孔子吗?学生回答:不是, 他们分别是为了宣传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和推翻封建制度的理论基础。
设计意图: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搞不清现象和本质的区别, 通过这一问题的设计, 不仅让学生理解罗斯福新政的本质,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 如何找到历史现象的本质, 再通过学生熟知的两个历史现象让他们去分析其实质, 能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另外, 通过创设课堂辩论这一特殊的情境, 能有效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为教师的引导、诱导工作提供条件。
问题三:如何认识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影响?
师:请阅读教材并概括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影响。
生:使美国经济走出低谷;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迎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师:但罗斯福新政当初推行得并不顺利, 有不少反对党人、垄断集团、大资本家攻击他是独裁者, 谩骂他浅薄、无能、狡猾, 甚至最高法院以 《工业复兴法》违宪为由, 宣布予以废除, 使新政一度陷入困境。为什么当初对新政褒贬不一?
生:因为它是一场改革, 必然会影响一些人的既得利益, 所以难免有人要反对。
生:新政从资本主义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 有时会触犯少数资本家的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
师:那么, 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及其政策呢?
生:主要看他在历史进程中是否对国家、民族及人类作出了贡献。
师:很好!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关键是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为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 并且是否经得起历史考验。
设计意图:教材对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影响阐述得很清楚, 但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笔者采用“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一问题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提高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仅传授了知识, 也实现了方法的引导, 更加深了学生对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影响的理解。
问题四:罗斯福给我们的启迪。
师:今天, 我们共同学习了《罗斯福新政》一课, 从罗斯福身上我们能得到哪些启迪?
生:敢于担当的勇气。
生:身残志坚的品格。
生:心系百姓的情操。
生:不屈不挠的意志。
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
师:是的。罗斯福在国家面临艰难的时刻勇敢地站出来, 用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面对种种质疑和反对, 采取“前无古人”的创新措施引领美国走出困境, 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 并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设了一个新模式。或许你会说, 这些对于我们来说过于遥远, 我当不了总统, 我遇不到那个特殊的时代, 但我要说, 我们能不能立志发奋, 从点滴做起?为我们的民族、国家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罗斯福带领美国人民实现了“美国梦”, 我想, 我们也可以以我们的智慧、勤奋和创新精神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设计意图: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促进健康的个性发展。”一线历史教师葛家梅老师认为:“好的历史课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 使学生在学业水平和学习能力上有收获、有进步、有提高’, 每节历史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或多或少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1]特级教师齐键也曾说:“如果要问历史教育的根本是什么?或者说, 历史教育改革与前进的终极目标在哪里?我认为, 答案就是一句话, 即历史教育应当以陶冶和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为根本。”
作为历史教师, 我们的课堂不能仅仅传授历史知识, 我们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情”, 这是我们的义务;“教给学生有生命的东西”, 这是我们的责任。
三、关于“三导四步”教学模式的反思
“三导四步”教学模式与目前流行的一些教学模式相比有哪些特色与亮点?笔者以为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1.彰显主导作用
研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动机可能有很多, 但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追求“好课”。“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传统教学背景下重视教师的演绎水平和演绎技巧, 新课程推行初期看重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合作深度, 但目前渐渐趋于理性和现实, 那就是追求有效。而有效课堂的特征又是什么?著名历史特级教师李明海说:“所谓‘有效’, 是与时间和目的连在一起的, 否则无法判断。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 针对真实的历史材料, 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 发现了相关的历史问题并解决了这些历史问题;或超出了教师的预期, 在发现预期问题的过程中, 相应的发现了更多其他有价值的历史问题, 等等。这都说明我们的历史教学是有效的, 甚至是高效的。”[2]但如何让学生发现问题, 尤其是发现“超出了教师预期”的问题?笔者认为单靠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还是拥有的学习资源都不足以支撑其达到以上目标。这就需要教师站出来, 发挥主导作用, 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资源、引领思维。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的学习达到甚至超出教师的预期, 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
我们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创设的“三导四步”教学模式, 就是要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于学生主体, 指导自主学习, 引导合作探究, 诱导质疑发问,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创造性、批判性思维, 提升历史学科能力, 打造有效课堂。
2.细化主导功能
该模式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将教师的主导作用细化为指导、引导、诱导策略, 并有机地、灵活地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其一, 指导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重要特征是学生是否具备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自能性, 它不仅指学习能力, 也包括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所以在“三导四步”教学模式的实践中, 教师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品质和能力:一是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将培养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细化分解到课堂教学的目标要素之中, 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培养学习习惯、教会学习方法、指导科学思维的过程。
其二, 引导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学习具有实践性、问题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它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发现问题, 搜集处理信息并进行交流探索活动, 并在此过程中发展情感与态度, 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该模式下, 教师的引导策略主要有:一是营造探究氛围。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上, 教师用自己饱满的情绪或真挚热烈的感情去感染学生,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二是创设探究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如果对某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 在大脑中就会形成优势兴奋中心, 各种感官就会处于最活跃状态。教师为学生提供新鲜、生动、有趣、动态的学习素材, 会触动学生的感官, 激发其思维。三是设计优质问题, 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问题, 并注意问题提出的时机和确定问题探究的对象, 毕竟合作探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找到问题的答案, 更重要的是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和探究精神。
其三, 诱导质疑发问。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 引导课堂生成问题不仅是一种教学技巧, 也是一种教学智慧, 更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教学方向。心理学研究表明, “疑”最容易引起探索反射, 这种反射又会刺激思维的产生, 而思维的火花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可见, 能否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判断学生思维是否活跃的重要依据。因此, 课堂教学过程中诱导学生质疑发问,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从这个层面讲, 它已不仅是教学方法、教学技巧问题了, 而是教学原则、教育观念问题。在“三导四步”教学模式下, 我们通过营造气氛、示范启发、积极评价等手段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刺激学生的探究心理, 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摘要:当今开展教学模式研究的学校及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多, 它们有各自的个性, 但其共性是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的教学模式过多地强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三导四步”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实际, 依据学科特点, 有机整合先进教学模式的优点, 并将其有效地融合进我们的课堂中, 尤其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它以“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 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分解为指导、诱导、引导三个方面, 课堂学习突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巩固、点拨提升。“三导”和“四步”是有机地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四步”的先后顺序也不是绝对的, 可以是浑然一体的。文章以历史学科《罗斯福新政》一课的教学为例, 系统介绍该模式的内容和特点。
关键词:教学模式,“三导四步”,有效课堂,主导作用,罗斯福新政
注释
1[1]葛家梅.有效教学观下一节历史好课的实践智慧[J].历史教学, 2014 (4) .
【关键词】经济危机;政府行为;转变;“自由放任”;国家干预
“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不是一次一般的经济危机,而是美国历史上一次空前严重的、并且到目前为止仍然是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学者为了区别于其他历次危机,特称之为大萧条。”[1]面对大萧条,美国人是如何应对的?历史证明,从胡佛到罗斯福政府,政府行为发生了转变。
一、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1929—1932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历史上最深刻的破坏性最大的、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危机。探究这场危机爆发的原因,既有资本主义体制中有共性的根本性制约因素,也有其具体原因。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私有制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而且,“一战后,债务国的源头在美国,不仅强化了作为中间环节的国家向德国索要赔款的决心,而且使各国的经济严重依赖美国,迅速感应美国的震荡,并引发谐振,造成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2]
二、面对危机美国政府理念和政府行为
美国作为这场危机的肇源地,危机到来时美国受到的打击也特别严重,“就其强度、波及范围和持续时间而言,美国的大萧条都是史无前例的。”[3]
(一)胡佛政府应对大萧条的举措
当时美国政府的领导人是共和党的赫伯特 ·C·胡佛,他实行的是19世纪的“自由放任”政策。这种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政府的干预只能造成低效率和浪费,所以没有政策就是好政策。
在危机的沉重的打击下,胡佛总统也被迫采取一些反危机的措施。但是,“胡佛政府的反危机政策和措施,其目的和方法常常自相矛盾……原因在于,他认为‘政府的干预毁了美国人的那种创新精神和特殊性。’”[4]例如,“1931年9月,通用电气董事长杰拉德·斯沃普从垄断资产阶级的长远利益出发,向胡佛提出一个稳定工业和维持就业的计划,但由于这个计划要求国家干预较多,胡佛感到吃惊,甚至说它是萌芽状态的社会主义或法西斯主义。”[5]
在胡佛“自由放任”政策指引下,经济仍未好转。正如一句话所言,“大萧条给美国人的生活造成了全方位的冲击,它最为严重的后果是摧毁了美国人对未来的信心。”[6]因此,罗森说:“大萧条的原因太复杂,不能只归罪于赫伯特·C·胡佛或他的经济思想的作用,但断言胡佛在任商业部长和总统时的政策刺激了大萧条,后来又加速了经济螺旋线地下降,似乎也是公平的。”[7]因为胡佛政府在应对危机时并未适应20世纪经济的需要,而是逆历史潮流,固步自封、坚守传统方针,其结果必然造成危机日益严重。
(二)罗斯福“新政”
美国人之所以选择罗斯福,原因之一是“选民们对于新的办法究竟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变化并无把握,但他们却有确切的证据说明旧的办法在灾难声中即将告终”。[8]
1.罗斯福对经济危机的认识
罗斯福的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想法和理念,早在其任纽约州长时就有。在1932年的竞选演说中也提到:“没有一个国家在一半人破产的状况下还能维持下去……为了克服当前的经济危机,要关心和寄希望于那些正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遗忘的人’。”[9]罗斯福还在就任总统的演说中,谴责那些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他们只知道追求私利者一代的法则。他们没有远见,而没有远见的人民必将灭亡。”[10]罗斯福深感“自由放任”政策已经行不通,他认为由国家根据抑富济贫的原则干预经济生活是完全必要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缓和自经济大危机以来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
2.罗斯福的“新政”举措
1933年3月4日,千百万美国人围在收音机旁收听总统发表就职演说,罗斯福开始这样说道:“首先让我明确地说,我坚决相信我们唯一所引为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
(1)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即由国家整顿、加强和管理银行、信贷和货币制度,克服金融危机,限制金融资本的某些极端行为。此外,政府还将黄金收归国有,逐步放弃“金本位制”——“它既是美国大萧条爆发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日后进一步促使危机加深并扩散到其他经济联系国的重要环节和纽带。”[11]
(2)加强对工业计划的指导。林克、卡顿在《一九〇〇年以来的美国史》中说到:“大概罗斯福上台时最有兴趣而清楚的事实,是除货币贬值外,它没有任何工业复兴的计划。”[12]这未免言过其实。1933年6月16日罗斯福政府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它是整个“新政”的核心和基础,以避免因盲目竞争而导致生产过剩。
(3)调整农业政策——奖励农民调整生产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如:“犁棉苗法令”。
(4)推行“以工代赈”。在整顿金融业的同时,政府利用通货膨胀所掌握的钱款,积极进行失业救济和公共工程,实施“以工代赈”。如:田纳西河流域工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罗斯福的“炉边谈话”,他不懈地告知民众他正在试图做什么,他想怎样,从而使国家走出困境,同时也逐渐消除了人们心中最大的恐惧,最终赢得了人们的支持。正如艾格尼丝·迈耶所指出的:“人民相信这个政府,恰如过去他们不相信它一样;这就是整个形势的奥妙之处。”[13]
以上这些“新政”措施,几乎涉及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政府颁布法令或整体协调而逐步实施。实施这些措施,有的要以垄断资本主义的总体和长远利益出发,不是所有私人垄断集团都愿干的;有的需要一定程度的全面规划,靠个别垄断集团是做不到的;有的需要联邦政府的权力,更是个别垄断集团所不具备的。这就意味着,实施“新政”,没有国家干预是不可能的,同时它也是国家干预的体现。
三、政府行为的转变
从胡佛的“国家干预会毁了美国人的创新精神和特殊个性”到罗斯福的“……政府对这些公民理应给予帮助,这不是施舍,这是社会义务”,体现了在应对危机时他们两人对政府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要做什么即政府行为的理解不同,由此开始了政府自由放任向直接干预的转变,即“自由放任”政策向“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转变。
当政府行为的确发生了变化时,“新政”才真正具有了非凡的意义。政府行为的转变在大危机中的体现即是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实现了理念和行为上的转变。例如,拉丁美洲也受到“新政”影响:“1936年,罗斯福旅行到南美时,他发现自己被当作‘伟大的民主主义者’,像偶像一般地受人崇拜;它的‘新政’成为拉丁美洲所需的改革样板。”[14]“新政”也体现了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规律,即“垄断资本主义在其基本矛盾发展到顶点、使它面临崩溃之时,要挽救并延长它的生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小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处境,以便适度减轻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缓和阶级斗争。”[15]同时,“新政”作为一种改革,带来的不可能全是积极面,它亦有不足之处。罗斯福的“新政”当然不是什么社会主义,因为即使是那些最打破前例的“新政”计划,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思想,并且尊重企业界的感情,更谈不上触动资本主义的根本,即使资本主义财产和私有制本身,“新政”的改革者们没有向私人利润制度发起决定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刘绪贻,李存训.美国通史·第5卷·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1929—1945)[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
[2]王斯德,郑演达,余伟民.世界通史·第3编·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的世界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2.
[3](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第7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93.
[4][13]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17;222.
[5]刘绪贻.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史论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1.
[6](美)加里·纳什等.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第6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78.
[7](美)埃利奥特·罗森.胡佛、罗斯福与智囊团:从大萧条到“新政”[M].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77:53.
[8](美)J·布卢姆,A·施莱辛格等.美国的历程[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8:381.
[9][10]刘绪贻.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史论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625;12.
[11]陆寒寅.再议金本位制和30年代大危机:起因、扩散和复苏[J].复旦学报,2008,(1):55.
[12](美)阿瑟·林克,威廉·卡顿.一九00年以来的美国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48.
[14]刘绪贻,李存训.美国通史 ·第5卷 ·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1929—1945)[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8.
[15]刘绪贻.当代美国总统与社会——现代美国社会发展简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41.
【作者简介】
【罗斯福新政练习题】推荐阅读:
罗斯福新政案例分析12-19
新版第13课罗斯福新政09-22
罗斯福就职演讲稿06-22
罗斯福的幽默的作文700字09-07
赴俄罗斯留学06-26
《俄罗斯》教学反思07-18
俄罗斯演讲稿06-16
俄罗斯音乐文化欣赏07-13
俄罗斯邀请函09-10
评价俄罗斯总统普京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