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儿童科学素质状况调研分析报告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妇女儿童科学素质状况调研分析报告(推荐10篇)

妇女儿童科学素质状况调研分析报告 篇1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儿童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整体水平。加快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提高我市妇女儿童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妇女儿童获取、运用科技知识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推动**“两城”建设和“三城”创建,实现科学跨越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各级科协及所属团体、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有关党政部门、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不懈地开展科普宣传、科技培训、科普示范、科技咨询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农村科普工作,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做出了贡献,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但也要看到,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80%的农业大国,农民科学素质偏低的状况,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阻碍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等战略的实施。在农村进行科普教育,提高农民特别是妇女儿童的科学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显得任重道远。

**县城关镇**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了妇女儿童事业的健康发展,积极组织妇女儿童参加科普活动,促进了妇女儿童科学素质的提高。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权利得到进一步实现,儿童的教育、健康和生存环境不断改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广大妇女在广泛的经济社会参与中,实现了自身的进步与发展,成为发展**、繁荣**的主力军,撑起了**经济的“半边天”。

一、基本情况

(一)概况

城关镇**村地处县城东部,与东城区接壤连片,全村共辖12个村民小组,336户,1162人。其中青壮年劳动力720人、育龄妇女129人、儿童96人;党员37人,其中女性党员7人,村支两委中女性干部2人;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516元(同期,全县人均纯收入1773元、全镇人均纯收入2672元)。妇女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共有99人,其中高中26人、大专12人。

(二)积极开展妇女科普活动,提高科技致富能力

1、加强妇女科技培训,提高科技致富能力。**县科协、县妇联与农业、教育、劳动等部门联合,组建了万名妇女学习培训学校,每年对农村妇女进行集中培训2-3期,培训妇女骨干3000余人次。农时聘请农业专家在县电视台讲座3-4次,开展了“双学双比”和“巾帼建功”活动,激励妇女学文化、学技术,不断提高农村妇女科学素质。在**村,**县科协等单位每年举办以甜玉米种植,鸡、鸭、猪、牛养殖等种养技术和医疗保健等为主要内容科技的科技培训5-6次,参与听讲达2500人次以上,科学普及带动致富能力明显增强,涌现了一批以郭启菊、李月婵、李玉萍为代表的在花卉苗木、养猪、养鸡等方面依靠科技致富的妇女科普带头人6人,占全村育龄妇女数的4%。

2、妇女就业层次提高,就业自主性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妇女就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在**村,妇女增强了依靠科技增收的意识和能力,普遍掌握了1至2门农业实用新技术,青年妇女的非农就业比重提高。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40岁以下的农村妇女在非农产业就业的比例逐步提高,依托城乡结合部的便利,这部分年轻妇女大部分在县域企业务工,有的外出寻找发展机遇,有的则自主创业,开创更大的发展空间。

3、妇女受教育水平及政治参与程度提高,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渠道进一步拓展。县委不断加大对妇女干部的选拔力度,使培养选拔妇女干部实现了新的突破。村支两委班子中支部书记为女性的村达两成以上,**村即为其中一例。

(三)组织少年儿童参与科普活动,增强动手动脑能力

近年来,**县科协、县科技局、县教育局等单位每年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开展为契机,对**村及其他乡镇农村进行了“科学常识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关爱女孩行动”的科普宣传活动,以鼓励和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学校科普小组,参与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等创新与实践活动,培养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增强了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思维和动手动脑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及科协、共青团、妇联等团体,科技、农业、教育、宣传等部门,面向广大农民和农村青少年开展了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科普宣传活动和科技培训等工作。但是,目前农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和队伍力量薄弱、基础设施和场所不足、资源匮乏、长效服务的机制和手段缺乏,农民学习和了解急需的科技知识和信息的途径、机会缺乏,严重制约着农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的范围、水平和效果,制约着农民科学素质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农村科普服务和创新能力薄弱,手段落后,队伍素质不高

目前农村科普手段仍然仅限于开展几次科技下乡和搞几场科普讲座和培训,并没有新的服务手段。这种浅尝辄止的服务方式对广大农村和农民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更应引起重视的是,农村科普志愿者队伍水平不高,而且人数有限,**村科普志愿者不足10人,根本无力开展一些影响大、效果好的科普活动。县科技特派员队伍成员为各涉农单位抽调并非专职而且人数有限。要想把科技培训覆盖到村,仅凭这支队伍和有限的专家和下乡次数是无法办到的。即使每个村建一所农民夜校,师资也成问题。据调查,**村妇女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91.6%,与人交谈57.5%,报纸杂志34.8%,图书9.4%,科学期刊8.4%,其它8.7%。可见,农民大部分科技知识是从上述途径得到的,科协等部门开展的科技下乡等活动仅为农民提供了不到8.7%的获取科技的渠道,所以说,如何创新科普工作的手段和方法,是摆在各级科协组织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二)经济发展滞后,集体经济空白,农民学习的需求没有能力和条件满足

妇女儿童科学素质状况调研分析报告 篇2

本次调查对象为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研究生一年级同学, 共发放问卷84份, 回收8 4份, 回收率1 0 0%。男女生比例接近1:1。其中来自大城市1 8人, 来自中小城镇20人, 来自农村46人。本科生是211学校的49人, 非211学校的35人。

二、调查结果

本次问卷分四部分进行调研, 分别是专业学习情况, 生活状况, 与导师关系以及心理健康状况。下面对这四部分调研情况逐一介绍。

(一) 专业学习情况

问卷涉及9道问题:首先在学生时间分配方面:选择自习4 6%, 上课时间2 8%, 实习打工1 0%, 跟导师做事8%, 休闲娱乐8%。学习是否有压力:6 3%的同学感到有压力, 2 3%同学感到压力很大。学习的压力主要来自:发表论文有困难占45%, 课程设置多占27%, 感到课程难度大占26%。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学习条件是否满意:满意的占54%, 不太满意占38%。对学习条件不满意的原因:排序分别是 (1) 网络查询系统不完善, 图书馆资源、实验室设备陈旧; (2) 开展学术报告、讲座较少, 学术氛围不够浓厚; (3) 课程设置比例不当, 非专业课程开始较多; (4) 与本科内容重复较多, 课程内容陈旧。是否后悔读研:选择“是”的占3%, 选择“否”的占76%, 还有21%自己也说不清楚。今后是否愿意在自己专业领域内做深入研究:选择愿意的占61%, 选择不愿意的占13%, 还有26%自己不清楚。是否关注本领域的研究动向:选择关注的占65%, 选择不关注的占11%, 有24%自己不清楚。对于能否独立完成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的问题, 选择能独立完成的占42%, 不能独立完成占19%, 自己说不清的占39%。

(二) 个人经济状况

此部分主要了解学生的经济来源及兼职目的和途径, 问卷显示如下:目前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61%同学经济来源依靠家庭, 35%靠自己做兼职, 还有4%依靠助学贷款。学生家庭人均月收入的状况:300元以下占20%, 300~800元占47%, 800元以上占33%。问及是否赞成做兼职:80%同学选择赞成, 8%选择不赞成, 尚有12%自己也说不清楚。做兼职主要是哪些途径:居首位的是选择家教, 占68%, 去公司及占17%, 去培训机构等单位占14%。做兼职的主要目的:62%同学认为是为了减轻经济压力, 32%同学认为是为了锻炼个人能力31%, 还有7%同学为了丰富课余生活。

(三) 师生关系

问卷涉及9个问题:首先, 认为自己和导师的关系怎样:60%同学认为自己与导师就是普通师生关系, 33%认为是朋友关系, 4%认为是老板和打工仔的关系, 还有3%认为自己与导师关系冷淡。学生理想中的导师形象是怎样的, 排序结果如下: (1) 关爱学生, 平易近人 (2) 博学多识, 学术造诣高 (3) 知行一致 (4) 胸怀宽广。问及自己的导师形象与理想中的形象是否符合:回答符合的占63%, 不符合为7%, 还有30%自己说不清楚。学生最希望和导师交流什么话题, 排序如下: (1) 专业学习 (2) 为人处世 (3) 就业问题。

导师是否对个人的影响很大:50%同学认为影响大, 12%认为没有影响, 38%自己说不清楚。问及学生最希望以何种形式和导师交流:希望能面对面进行交流的占8 9%, 希望通过网络、电话交流的占7%, 还有4%同学不愿意和导师交流。问及学生平均多长时间能和导师交流一次:每周至少一次占3 6%, 每月至少一次占42%, 每学期至少一次12%, 还有10%基本没有交流。问及学生认为和导师交流是否充分:回答是的占48%, 回答否的占52%。认为自己与导师交流不足的主要原因, 回答如下:导师经常出差, 和导师联系不便占4 8%, 导师太忙、无暇顾及3 0%, 自身羞怯、畏惧导师1 3%, 导师要求太高, 导致自己心理压力大7%, 师生关系紧张2%。

(四) 心理健康状况

此部分共涉及8个问题, 分别统计如下:在个人学习生活中面对的主要压力排序:

(1) 就业压力 (2) 学业压力 (3) 经济压力 (4) 情感压力 (5) 家庭压力 (6) 人际关系压力。面对压力是否会出现消极方式或想法:62%同学认为自己没有消极的想法, 2 6%同学选择逃避压力, 5%选择自暴自弃、酗酒抽烟, 5%选择自虐, 还有2%出现轻生念头。面对压力学生是否可以有有效的释放方式:64%同学认为有, 36%同学没有。面对压力时主要寻求的帮助对象:与朋友、亲人倾诉占7 5%, 向老师寻求帮助5%, 向学院生活指导室及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请求帮助7%, 不向任何人倾诉13%。认为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7 3%同学回答是, 7%回答否, 还有20%自己也说不清楚。问及平时的心情状态如何:18%同学认为自己一直很开心, 65%同学认为自己有时郁闷, 有时心情还好, 8%同学表示一直非常郁闷, 还有9%同学没有感觉。问及学生是否知道学校有针对研究生心理状况的相关教育措施、教育机构:57%同学回答知道, 43%回答不知道。问及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状况感觉如何:认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的占13%, 认为虽然有专门机构, 但对个人的帮助不大的占62%, 从不关心此事的占25%。

三、结果分析

1、加强学业指导, 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由于近年来就业形势的严峻, 导致很多学生之所以上研究生就是为了一纸文凭, 找个好工作, 所以这部分学生感到发表论文困难, 并且抱怨课程设置多, 设置难, 从未想过在所学领域学术上有所造诣。加之有些导师指导不力, 对学生听之任之, 毕业论文答辩时, 也大多碍于情面, 让学生通过。这种不良风气助长了学生在学业上得过且过的心理。所以学院学校应该在研究生学业指导方面出台一系列相关制度, 从而对研究生的学业起到监督指导作用, 避免临到毕业才发现种种问题, 为时已晚。

2、对研究生经济情况应予以关注, 制定相关政策, 加大奖助学金政策及提供兼职机会

通过问卷得知, 研究生的经济情况压力相当大。他们和本科生又有很多不同, 本科生年龄小, 经济压力相对较小, 很多研究生已是拖家带口, 但是每月只有国家一些基本补贴, 个别导师可以发点补助, 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学校首先应对家庭经济及其困难的研究生予以关注, 尽量通过设置一些研究生助管等岗位, 一方面锻炼学生能力, 一方面在经济上缓解学生部分压力。并且还可以通过多设置一些奖助学金解决这部分问题。

3、出台一系列措施, 督促导师指导作用, 使师生关系良性发展

导师对研究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导师不仅在学业上, 而且在做人上都是学生的人生导师, 最关键是用导师的人品及科学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但近年来, 研究生的扩招使得过去一对一的指导变成一对多, 甚至有的导师所带学生数量达到几十个, 导师势必在时间、精力等方面不足, 很难对研究生进行充分的指导。同时还存在有的导师教学水平不高, 科研能力较低, 对学生缺乏责任心等等。建议学校学院应把导师所带学生的质量纳入导师考核范围, 从而督促导师要把更多精力用于指导学生, 促进师生关系良性发展。

4、加大力度, 整合资源, 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

近几年, 屡屡有研究生发生极端事件, 原因是多方面的, 通过本次调查, 可以得知:当前学生的压力很大, 无论就业, 学业, 经济等等, 但是有高达3 6%的同学在压力存在时没有良好的处理方式, 在需要帮助时仅有12%想到找学校相关部门及老师, 其实就我校而言, 心理咨询中心从成立至今有20年历史, 学院专门针对研究生而设立的生活指导室已有两年, 期间也举办过很多活动, 但是调查显示, 我们的相关部门工作力度还需加强, 尤其是针对一些性格缺陷学生更要主动关心, 一对一辅导要落在实处。

摘要:本文主要目的是了解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研究生生存情况及原因分析。面向学院一年级的硕士生及博士生进行问卷调研, 问卷共涉及有关研究生生存情况的四大主要问题, 分别是专业学习情况, 个人经济状况, 与导师关系情况, 心理健康状况。最后得出结论, 我院研究生整体生存状况良好, 但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研究生,生存状况,调研,分析

参考文献

[1]马灯秀等.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下滑原因及对策.石油教育.2007 (, 05) :70~74.

[2]邢晓辉等.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中国成人教育.2007, (10) :23~25.

[3]王卫平.当前研究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思考.中国研究生.2006, (3) :54~55.

妇女儿童健康状况报告 篇3

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关心和指导下,溆浦县妇计中心以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实施“妇幼健康服务重大项目”为重点,坚持“以保健为中心,以生殖健康为目的,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这条主线,聚焦“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要求,推动全县妇幼健康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现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多措并举,全力保障母婴安全。

一是加强高危管理和救治。

对高危孕产妇实行红、橙、黄、绿、紫“五色”分级标识管理,切实做好高危孕产妇的筛查、识别和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孕产妇首诊负责制等工作制度,健全危重救治转诊网络,确保转诊抢救工作“无缝对接”。二是加强人员培训。举办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暨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班,开展适宜技术培训;积极组织基层医务人员参加上级举办的培训班,全县基层医疗保健机构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得到提升。三是加强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建设。确定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医院为县级危重孕产妇抢救中心,确定县人民医院为县级新生儿抢救中心,实行多学科联合救治,危重孕产妇救治能力明显增强,最大限度保障母婴安全。四是加强资金保障。县财政安排80万危重孕产妇救助资金用于高危孕产妇救助,全县共救助7人,救助资金13万元。五是强化督导。2020年5月份和8月份开展了全县母婴安全专项督导,针对母婴安全措施不到位的单位进行了重点督办指导。

(二)优化服务,全面提升妇女儿童重大疾病防治水平。

一是全面实施农村适龄妇女和城镇低保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项目,优先筛查辖区内贫困家庭适龄妇女,做到应筛尽筛。

我县将项目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内容,党委政府领导亲力亲为,主要领导亲自协调部署,建立健全了卫生健康部门牵头,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妇联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分别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专业技术指导小组,形成分工负责、协调有序的工作机制,共同推进项目组织实施。县财政严格按省市文件规定予以足额配套,按进度拨付至项目执行单位,并进行经费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同时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用于人员培训、技术督查指导、质量控制、宣传教育等工作。

二是组织实施妇女常见病筛查项目。

建立并完善了以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整合区域内医疗资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妇女常见病筛查长效工作机制。明确县妇计中心负责技术服务与指导、人员培训、信息管理、督导进度等工作;各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细化、分解工作任务,组织、协调、宣传、动员本辖区适龄妇女积极参加检查。并签订责任状,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

三是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

为6—24月龄婴幼儿补充辅食营养补充品,普及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与技能,降低婴幼儿贫血率和生长迟缓率,改善儿童营养和健康状况。县妇计中心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负责整个项目的实施,强化多部门协作,规范发放流程,制定确实可行的工作方案,配合妇联组织乡镇卫生院深入街道社区、走村入户上门宣传惠民政策,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先行,为项目的开展做好铺垫广泛宣传。举办婴幼儿健康讲座,做好咨询指导,解答家长婴幼喂养、营养包服用等方面的疑问。

四是加强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

我县各级各类助产机构将艾滋病、梅毒、乙肝的首次免费检测作为婚前、孕前和孕期保健、住院分娩服务的常规内容,普及筛查及干预措施,为全县孕产妇免费提供艾滋病、梅毒、乙肝筛查,为所有确诊感染的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综合干预服务。

(三)整合资源,全力提高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水平。

通过开展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做好孕期保健、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地中海贫血防控、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和听力筛查等一系列孕前、孕中和产后的检查、关爱项目的实施,实现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达到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目标。

一是开展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提高人口素质。

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在县妇计中心组建了体检中心。为新婚夫妇和计划怀孕夫妇提供健康教育、体格检查、病史询问、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风险评估、咨询指导、早孕及妊娠结局随访等免费服务。

二是开展免费新生儿疾病筛查。

减少婴幼儿死亡和儿童残疾,对提高人口素质、家庭幸福、社会和谐以及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在实施免费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定期培训,促进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和管理人员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做好“新筛”知识健康教育宣传,提高人群自觉参与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意识。建立“新筛”相关账册资料,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强化日常管理和阳性个案的召回和追踪,不断在工作中总结分析,从而促进了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正常开展,管理质量的提高。

(四)提高孕产妇健康管理水平

一是提供全方位孕期保健服务。

普及产前检查,丰富服务内涵。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孕前咨询门诊,提供生育力评估和备孕指导,教育群众树立科学孕育观。鼓励助产机构开设孕妇学校,加强孕妇及家属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普及孕育健康知识,提升孕妇健康素养和技能。以《母子健康手册》为载体,为孕妇进行5次产前检查,推广生育全程医疗保健服务。全面推行妊娠风险分级管理和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实现孕产妇风险管理防线前移。探索开展孕产期营养、心理等专科服务,加强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专病管理,全方位保障孕产妇身心健康。

二是推进产后保健服务,加强产后访视。

免费向所有产妇提供产后1周访视和产后42天检查服务,开展产妇产后保健指导和健康检查,进行母乳喂养和产后避孕指导。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逐步建立起了系统规范的孕产妇管理制度和服务模式,有效保障了孕产妇和新生儿健康,孕产妇系统管理率持续提高。

(五)提高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危重新生儿救治。

强化院内产儿科医生产前、产时及产后密切合作,要求每个分娩现场有1名经过新生儿复苏培训的专业人员在场。对早产儿进行专案管理,推动开展早产儿袋鼠式护理工作,改善早产儿生存质量,推广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新生儿复苏等适宜技术,提高新生儿保健工作水平。

二是加强新生儿访视。

指导家长做好新生儿喂养、护理和疾病预防,早期发现异常和疾病,及时处理和就诊,新生儿访视率稳步提高,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三是加强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

结合不同发育阶段特点,为1岁以内儿童提供4次免费健康检查,为2岁和3岁儿童每年提供2次免费健康检查,为4—6岁儿童每年提供1次免费健康检查,重点进行体格检查、生长和心理发育评估、听力和视力筛查,为家长进行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意外伤害预防、心理行为发育、口腔保健、常见病防治等健康指导。

二、取得的成效

(一)《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指标进展情况

《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相关指标除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外均控制指标要求内,详见附件一:湖南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监测统计数据表。

(二)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

近五年中,2016年、2018年、2020年均未发生孕产妇死亡;2017年孕产妇死亡1例,死亡率8.95/10万;2019年孕产妇死亡1例,死亡率13.61/10万。2018年—2020年全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发生情况,具体见表1。

表1

2016-2020年溆浦县儿童死亡发生情况

年份

溆浦县

辖区活产数

5岁以下

死亡数

5岁以下

死亡率

婴儿

死亡数

婴儿

死亡率

新生儿

死亡数

新生儿

死亡率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12519

11281

9106

7.03

5.76

6.92

4.71

3.81

4.61

2.24

2.13

2.75

2019年

7445

7.79

6.04

3.36

2020年

6590

7.44

5.01

2.58

(三)农村适龄妇女和城镇低保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项目实现全覆盖。

自2016年项目启动以来,共筛查99829人,查出阴道炎30317人,宫颈息肉4027人,子宫肌瘤206人,检出宫颈低级别病变(CIN1级)463人,宫颈高级别病变(CIN2和CIN3级)719人,宫颈癌83人。乳腺彩超BI-RADS分级查出0级137人,3级1807人,4级281人,5级10人,乳腺纤维瘤92人,良性包块114人,乳腺癌35人。确诊患者均已手术治疗,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

(四)全面开展妇女常见病筛查项目。

我县将妇女常见病筛查纳入妇女保健的常规工作,筛查率逐年上升,从2011年的30.69%上升到2020年的96.74%,有力的保障了妇女生殖健康,提高了广大女性的健康水平。筛查出的患病妇女均进行了干预治疗和追踪管理。2011年—2020年全县妇女常见病筛查人数,具体见图1。

(五)落实三级预防措施,推进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出生缺陷发生率逐年下降。

我县构建起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服务,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儿童健康水平。2020年我县完成婚前医学检查2147对,婚检率为81.54%;优生健康检查4024对,完成率为100.6%;叶酸服用6362人,叶酸服用率97.73%,叶酸服用依从5814人,依从率89.31%;新生儿疾病筛查6638人,筛查率为100.73%;新生儿听力筛查6277人,筛查率为95.25%;地中海贫血初筛6638人,血红蛋白电泳检测465人,基因检测130人。活产中出生缺陷发生35例,绝对数较2019年减少7例,出生缺陷率发生率53.16/万,较2019年的56.16/万下降3.00/万。

(六)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稳步提高。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从2016年的92.79%提高到2020年的98.02%,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从2016年的88.78%提高到2020年的94.55%。孕产妇中重度贫血患病率不断下降,从2016年的0.51%下降到2020年的0.46%。2016-2020年孕产妇和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具体见表3。

表3

2016-2020年溆浦县孕产妇和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年份

溆浦县

辖区产妇数

产妇系统

管理人数

产妇系统

管理率

中重度贫血患病率

3岁以下儿童数

3岁以下

系管人数

3岁以下

系管率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11516

11174

9017

10686

10658

8803

92.79

95.38

97.63

0.51

0.47

0.44

34536

35135

32897

30661

31005

29048

88.78

88.25

88.30

2019年

7345

7190

97.89

0.48

27066

25255

93.31

2020年

6510

6381

98.02

0.46

24625

23284

94.55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由于我县是人口大县,疫情防控、扶贫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给基层妇幼工作加大了难度,加之乡镇卫生院待遇差,留不住人,导致基层队伍极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妇幼工作的持续发展。

2、县财政资金紧张,很多项目缺少配套工作经费,部分项目经费拨付滞后,给工作的推进带来了很大困难。

四、2021工作打算

(一)推进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建设

强力推进启动二级医院创建任务,确保保健和临床两项业务齐头并进,相互融合,使其具备良好的保健和临床指导能力,逐渐建立起一支既有妇幼保健技术,又具有一定临床水平的妇幼健康服务专业队伍,切实担负起对乡镇卫生院妇幼健康服务工作的指导作用,切实做好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服务人员的带教工作,从而带动全县乡镇妇幼人员服务水平的提高,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功能完善的妇幼保健网络体系,为妇女儿童提供优质高效的保健服务。

(二)强化母婴安全保障力度

全面三孩政策实施后,高龄孕产妇比例增高,发生孕期并发症、合并症的风险增加,保障母婴安全面临新的挑战。要做好健康咨询和高危筛查,助产机构要开办高危孕产妇门诊,开展优生咨询、生育力、风险评估等系列服务。早期发现高危因素,对高危孕产妇进行专案管理。建立分级诊疗服务,高危孕产妇要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接受孕期服务和分娩。加强县域孕产妇与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和转诊网络,构建急危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转诊救治网络,完善绿色通道,明确救治中心的职责。在保障母婴安全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降低剖宫产率。

(三)强化出生缺陷综合防治

规范婚前、孕前、孕产期和新生儿保健服务,全面落实出生缺陷的综合防治工作。继续推行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制度,进一步扩大检查覆盖面。实施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加强孕产妇营养指导和干预。规范免费产前筛查服务,进一步降低缺陷发生率。认真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诊断和治疗,确保确诊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康复。

(四)持续开展民生实事项目

持续开展好“两癌”免费检查项目工作,抓好项目质量控制和项目评估。同时强化宣传,不断扩大项目的影响力,提高广大妇女群众的健康水平。

溆浦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妇女儿童发展工作调研报告 篇4

妇女儿童发展工作调研报告

**市**区**镇位于**两省沿海交界,总面积72.3平方公里,下辖24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总人口5.65万人,其中女性2.72万人,0至17岁儿童1.7万人。自**区《“十二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颁布实施以来,**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重抓责任主体,认真履行职责,落实目标任务,使全镇妇女儿童事业呈现出稳步发展、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20**年被评为实施“十二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省级示范乡镇。

一、强化领导,健全机制,着力提供组织保障。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把“十二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各项指标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将其纳入到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有关单位工作目标任务中,确保了妇女儿童事业在发展大局中优先谋划。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分解细化工作任务,制定实施方案,每年都对规划的实施进行总结分析,形成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报告,确保规划实施有计划、有落实、有成效。为了进一步强化责任,镇党委还召开了专题会议,将妇女儿童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成立了由副镇长担任主任,10个成员单位为组员的领导小组,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1名,兼职工作人员2名,凝聚力量共同推进目标任务完成,确保了妇女儿童事业在财政预算中优先保证,在资源配置中优先考虑。

二、广泛宣传,深入发动,积极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注重法规宣传。坚持以妇女儿童的需求为服务导向,认真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普及推广《妇女权益保障法》,精心组织宣传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采取广播、宣传栏宣传、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咨询等形式,提高广大妇女群众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二是注重规划宣传。将镇妇女儿童“十二五”规划中的任务、状况以及“两个规划”实施的情况,及时地向妇女干部和群众宣传,增强她们对妇女儿童事业的责任意识和关注程度。同时,镇妇联还为村免费发送《中国妇女报》、《**妇运》等刊物,让村级组织及时了解两纲和两规划的有关信息。三是注重节日宣传。利用每年“三八”、“五五”、“六一”等节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纪念宣传活动,同时在镇主干道及各村公示栏张贴标语、宣传画报、悬挂条幅等,2011年以来,已举办法规、文明等宣传活动21次,接受咨询8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四是注重阵地宣传。主要是运用“妇女儿童之家”、“妇儿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阵地,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两个规划内容。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等媒体,宣传我镇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成果以及先进典型。累计在**e天地、**妇女网发布新闻60余件,有效扩大了社会影响。

三、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全力推进目标落实。

(一)妇女参政议政程度不断提高。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妇女干部的培养,不断加大培养和选拔女干部的工作力度,不断优化女干部整体结构,女干部参与政务管理与决策的比例不断扩大。目前,我镇镇村两级班子成员女性共47人,占18%,村妇代会主任100%入职村两委;全镇共有女党员724名,占党员总数的21.3%,其中,2014年新发展女党员6名,占发展总数的26.1%。

(二)妇女儿童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不断改善。一方面,经济增长加快,内在活力增强,为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14年,全镇实现gdp 75亿元,比上年增长12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6万元,比上年增长12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6003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7%。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为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生活环境改善,整治力度加大,为妇女儿童工作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近年来,我镇加大了对农村改水改厕和环境综合治理等方面的工作力度。2014年,农村改水受益率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2%,在校学生环保知识知晓率达100%,均已达到规划进程目标。

(三)妇女儿童受教育权利得到较好保障。**镇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对教育投入逐年增大。2014年,我镇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4780万元,比上年增长6%。2014年,全镇3-6岁幼儿入园率达到100%;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100%,女生也达100%,消除对女童学习文化的偏见,小学学生辍学率为0%。初中三年巩固率、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0%,女生也达100%。教育经费的大幅增加,对积极推进儿童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和队伍建设、推进儿童教育水平的稳步提升提供了坚强后盾。同时,镇妇联依托区妇联、镇农经、农技等平台,开创不同形式的创业培训班,加强妇女教育和技能培训,实施就业援助,不断拓宽妇女就业领域。2014年,农村从业人数24.43万人,其中女性0.83万人,比上年增长104%。

(四)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水平不断提高。规范孕产妇管理工作。认真做好产前筛查工作,积极为育龄妇女提供服务。2014年,我镇孕妇产前医学检查率100%,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农村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100%。加大普查宣传力度。加大对女性疾病的普查力度,使广大妇女了解女性疾病相关知识,镇计划生育服务站,为广大育龄妇女提供优质服务。2014全镇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为100%,育龄妇女生殖保健知识普及率100%,流动人口中育龄妇女享受户籍所在地妇女同等的卫生保健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从而保护母婴安全,减少残儿出生。

(五)妇女儿童活动阵地不断完善。近年来,我镇以服务妇女、服务社会为宗旨,以资源共享为原则,依托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站等一室多用,设立村级妇女儿童之家及镇级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在“建家”的基础上,将好苏嫂、妇女儿童维权、妇女创业就业指导等纳入妇女之家的服务体系,着力打造维护妇女权益、倾听妇女心声、提高妇女综合素质的“温暖之家”。目前,已创建2个省级、4个市级“妇女儿童之家”,创建1个国家级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

(六)妇女儿童法律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为进一步深化普法宣传教育,我镇多形式、多渠道大力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例》等法律法规,营造了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社会氛围,提高了广大妇女的法律意识,妇女儿童权益法律法规知识普及率达80%。法律援助机构对符合条件并提出申请的妇女儿童提供法律援助的比例达100%,达到规划序时目标。

(七)困境妇女儿童关爱力度不断加大。组织开展对全镇的特困、单亲家庭摸底走访,建立电子档案,掌握这类家庭的情况。通过开展非公企业女职工免费体检活动,为企业女职工送去“健康保障”,大力营造出尊重妇女、关爱妇女的浓厚关爱氛围。通过开展特困孩子“温暖行动”、大学生村官“心连心”结对等活动,发动24名大学生村官与37名困难儿童结对,经常性地深入到困难家庭,看望和慰问贫困妇女及儿童,使她们感受到社会和政府的关爱,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增强她(他)们生活、学习的信心。

四、妇女儿童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镇妇女儿童工作获得了长足发展,妇女自身取得巨大进步,儿童优先发展观念深入人心,但是由于经济社会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我镇妇女儿童工作的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妇女儿童生存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由于经济发展、地域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农村的卫生状况仍然较差,再加上他们生活质量不高,生活的方式方法习惯性,她们的观念有待转变。

2、重视流动人口子女的健康与教育。随着**临港产业区的发展,流动人口的增加。加强对流动人口中的孕产妇、儿童逐步实行保健管理,提高流动人口中儿童的保健覆盖率;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完善他们的就学制度。

3、加大培训力度,广开就业渠道,为妇女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由于女性自身竞争上的弱势,其择业范围受到限制,再就业难度较男性要大。镇就业服务中心要根据妇女职业的需求和从业的特点,利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面向妇女大力开展各种技能培训,提高妇女的就业能力,拓宽她们的就业渠道。

4、留守儿童保护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教育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大多数留守儿童没有得力的监护人监管,导致不少留守儿童在生活上缺少关照,生理上缺少关爱,行为上缺少规范,其教育管理是一大社会难题,部分留守儿童存在性格孤僻、厌学、打骂、偷盗等不良习性,令人担忧。

五、妇女儿童发展的建议

1、加强宣传引导,优化发展环境。要进一步加大《妇女权益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大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舆论引导力度,进一步改善妇女的生存、发展环境,增强全社会尊重妇女、关心妇女成长的意识。

2、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机制。建立长期整治的有效机制,建立弱势妇女儿童救助网络,进一步发挥乡镇、村基层调解组织的作用,使有困难的妇女儿童及时得到救助。

3、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积极宣传和开展 “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创建活动和好孩子、好家长评选活动,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不断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现象。

妇女儿童科学素质状况调研分析报告 篇5

为进一步了解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生活状况,有效帮助她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积极维护社会稳定,近日,区妇联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辖区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工作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基本情况

区划调整后,我区目前共辖3个镇、1个街道和1个经济开发区,共54个村和8个社区。农村留守妇女967人、留守儿童648人。

(一)留守妇女的主要特点

1、从年龄特征看,以中青年妇女为主。留守妇女中,25-45岁的中青年妇女比例较大,共702人,占72.6%;46岁以上205人,占21.2%;60岁以上的有少数,共60人,占6.2%。

2、从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水平为主。留守妇女大多文化偏低,小学文化程度636人,17.4%;初、高中文化程度2896人,占79.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只有122人,约占3.3%。

3、从所从事的生产活动看,以低技术含量劳动为主。从事种植业约占48%,就近打工占36%,从事养殖业、加工业、营销业等,只占16%。

4、从留守原因上看,以照顾老人孩子为主。养育孩子、陪孩子读书、在家照顾老人的占绝大多数大约87%;因城里找不到合适工作、生活费用太高的占13%。

(二)留守儿童的主要特点

1、从留守类型看,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为402人,占62%;父母单方在外务工的有110人,占17%;另外还有父母双亡及单亲的儿童共136人,占21%。

2、从年龄层次看,学龄前儿童有162人,占25%;小学生有448人,占69%;初中生有38人,占6%。

3、从监护方式看,主要有两种:一是单亲监护约228人,占35.2%;祖辈监护402人,占62%;其他亲属监护18人,占2.8%。

二、存在问题

1、教育程度低,致富能力较弱

调查中发现,以种植业为主的家庭中,男劳力外出后,很多妇女不懂机械操作技术,使农业生产呈现出简单生产的特征,依靠科技致富的比例偏低。留守妇女中,无一科技致富带头人,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等。

2、劳动强度大,家庭负担较重

据统计,有65%以上留守妇女的丈夫每年回家探亲一次,有30%的每2年回家探亲一次,还有的3年以上才回家探亲1次。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务,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负担较重,身体健康受到较大影响。

3、亲情交流少,婚姻关系不稳

由于丈夫长年在外打工,家庭只剩下了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使留守妇女缺乏安全感,精神压力变大。由于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双方沟通交流较少,多数存在婚姻家庭危机,留守妇女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调查中,86.8%的留守妇女当前最主要的.需求是“夫妻团聚过稳定的家庭生活”。

三、经验做法

近年来,我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优化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和发展空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切实维护了农村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

1、开展教育培训,提高留守妇女整体素质

区妇联及相关部门根据留守妇女的特点,定期安排创业技能培训,加强参政议政、实用技术、心理健康、卫生保健、科学素养及家庭教育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帮助她们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修养,培养她们优秀品格和健康心态。连续多年举办女性专场招聘会,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就业岗位和致富门路,并与有关部门推进妇女小额信贷工作,为有一定创业经验、能力的留守妇女提供小额贷款和贷款贴息。

2、健全维权网络,维护留守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一是完善妇女议事会制度。完善区、镇、村妇女议事机构,积极借助“三会村治”、“一委三会”、“党员议事会”等平台开展妇女议事活动,进一步激发妇女参与基层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二是开展维权宣传活动。定期在集市、田头、广场设立宣传站,开展维护妇女权益法律宣传咨询活动,向过往市民发放宣传资料,提供法律、健康咨询。三是健全婚姻家庭调解网络。重点推进镇村两级婚姻家庭调解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层层建立了婚姻家庭矛盾调解机制,避免矛盾激化和升级。

3、立足帮扶解困,延伸对留守妇女儿童的服务

一是广泛弘扬巾帼志愿者精神。组建各类巾帼志愿者队伍65支,参与人数近3000人,围绕“服务妇女儿童、服务社会”的宗旨,相继开展蒲公英行动、关爱贫困妇女、关爱空巢老人、互伴成长、心理成长小组、健康社区行等多项志愿者主题活动,共有30位单亲特困母亲和67位空巢老人获得帮助。二是扎实推进妇女儿童之家打造。通过积极争取,把妇女儿童之家建设纳入区政府对各镇街道、开发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考核,并筹集资金15万元,对通过省级示范点验收的妇女儿童之家,补助4000元;通过市、区示范点验收的妇女儿童之家,补助元。三是开展“蒲公英行动”。出台《海州区开展“社会妈妈”关爱留守儿童“蒲公英行动”实施方案》,全区踊现出“社会妈妈”个人85名,“社会妈妈”集体44个,结对全区136名贫困留守儿童。四是举办留守儿童夏令营。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拓展课堂、军事训练、与社会妈妈手拉手等营园活动,营造关心、关爱、关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建议对策

1、增强留守妇女儿童关爱的针对性。要发挥村妇代会作用,对本村留守妇女和儿童尤其贫困留守妇女儿童逐户进行全面摸查,建立信息库,加强对留守妇女儿童的动态管理。要将惠民好政策宣传出去,提供投资少、见效快的相关致富项目,使务工人员可以在家门口创业就业,从而减少留守妇女儿童的数量,进一步维护社会和家庭的稳定。

2.增强留守妇女儿童活动阵地的实用性。利用广泛覆盖的“妇女儿童之家”、“维权服务站”、家长学校,对留守妇女儿童加强教育引导,面向留守妇女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进行心理情绪疏导、婚姻家庭关系调适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让留守妇女儿童积极参与进来,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教育局妇女儿童工作调研报告 篇6

一、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20所,其中教师进修学校1所,省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职业中专1所,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1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中心小学26所,村小166个

。有在校学生46266人(女生20961人,占45.3%),其中高中5135人(女生2542人,占49.5%),初中11543人(女生5515人,占47.8%),小学29588人(女生12904人,占43.6%)。此外,有幼儿园126所,在园幼儿7700人。全县现有在职教职员工2934人,其中妇女职工1285人,占43.8%。

二、领导重视,组织健全

作为全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我们一直关心重视保障妇女权益,特别是2006年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出台后,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教育工会主席、女工委员会有关同志为成员的领导班子,每学期都召开女工委员会议,对各校女工委员等妇女干部进行重点培训。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强学校管理,建立了领导包片、股室包校、联络员直接对学校工作进行指导和督查的管理体系,《未成年人保护法》得到顺利实施。同时,我们通过会议、板报、标语、讲座、印发宣传材料等形式,向学生和社会进行广泛宣传。

三、联系实际,保障妇女权益

1、努力筹措经费,为女教职工提供更多保障

我县教育系统教职工都参加了教育工会建立的互助互济会,大病特困家庭都能得到一定数额的帮困金;我们还每年都拿出一定资金,为每位教职工购买基本保险。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女教职工更多了一份特别的关爱。教育局筹资数万元,为全县所有女教职工买了 “两癌”保险,各中小学校均能按时为女教职工发放卫生费,并组织她们到妇幼保健机构进行防癌检查和其他定期体检。由于工作到位,全系统女教职工在“四期”期间均能得到较好保障。

2、宣传表彰典型,提高女教职工地位

在教育系统,有许多优秀的女性。我们注重宣传她们的事迹,表彰当中的典型,既在广大妇女职工中有力倡导了健康的生活方式、文明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事业追求,也不断提高了妇女同志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经我们推介,楠市中心小学瑶族女教师盘晓红的事迹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盘晓红老师2007年被评为 “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班主任”,2008年又荣获“全国百名优秀母亲”光荣称号,并出席全国第十次妇女代表大会。我们在教育系统广泛开展“向盘晓红学习,做人民满意教师”系列活动,要求全县教师结合自身和学校实际撰写学习心得,并组织评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全县广大教师精神面貌明显改观,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改善了教师队伍整体形象。2007年,教育系统有县政协委员15人,其中有10位女教师;市县人大代表5人,其中有4位女教师;全县省党代表有2人,其中1人是女教师。与过去相比,女教职工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四、科学发展,保障少年儿童受教育权利

1、积极开展帮困保学,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1998年,我县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提高普及率,我们把帮困保学当作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贫困家庭学生和受社会家庭影响入学困难的女生能够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2004年起,我们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切实减轻学生家庭负担。到2008年秋季,实现了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办学校全体学生都能享受“两免一补”优惠政策,当年发放总价值558.4万元的免费教科书,免除1430万元学杂费,共为5500余人次发放154万元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同时,我们充分发挥捐助受援救助中心的作用,建立帮困保学基金,积极开展捐资助学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全县共接受湘威公司等爱心企业和社会各界捐助近200万元,受益学生达1万余人次。全县义务教育已经实现不因贫困而失学,入学率和巩固率得到提高,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4%,小学辍学率降至0.13%,初中辍学率控制在2.76%。2008年我县顺利通过了省、市两级教育“两项督导评估考核”。

2、重视留守学生教育,保证留守学生健康成长

妇女儿童科学素质状况调研分析报告 篇7

一、“妇女儿童之家”建设基本情况

自从**市妇联提出从2010年开始至2013年在全市村(社区)开展“妇女儿童之家”达标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以来,全镇各村、社区高度重视,按照资源整合、设施共享的思路,综合运用基层计生、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公共资源,以“一个阵地多项功能”模式加以落实。我镇有14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妇女儿童之家建设也是参差不齐,按照先挂牌再建家的要求,2012年全面完成了行政村和社区妇女儿童之家挂牌,目前已有些个省级示范点、多个市级示范点。一般设有村妇代会(社区妇联)工作室、女性创业就业服务站、家庭文化活动室、儿童快乐家园、妇女维权站等,工作制度、管理制度健全,各项职能和工作任务明确。先行试点示范的村均有相对独立的活动阵地,配备了电话、电脑、办公桌椅、书架、健身器材、儿童玩具、图书等基本设施,村、社区妇代会自主使用或管理中心的部分活动场地,正常开展服务和活动,进行各类知识培训,开展儿童早期教育、关爱贫困儿童、妇女健康、婚姻家庭纠纷调解等服务,较好的实现了宣传展示、教育培训、文化建设、资源整合、维权服务、家教指导等功能,妇女儿童工作在村级工作全局中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和地位。但从目前阵地建设以及发挥作用情况看,有的阵地投入比较多,如**村、**村、**村、**村等发展比较好,活动贴近实际,深受妇女儿童的喜爱;有的村借助计划生育办公室、关工委活动室、农家书屋、居家养老中心、农民学校等资源共享;有的村阵地模式起点低,村妇代会主任活力不足,阵地是个“空架子”,只停留在“有”的基础上。

二、“妇女儿童之家”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镇的“妇女儿童之家”目前正处于提升建设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人员配备还未到位,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村、社区“妇女儿童之家”负责人均由村妇代会主任兼任,身兼多职,工作繁忙,对“妇女儿童之家”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科学、规范、有效的管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妇女儿童之家”功能的发挥。

2、资源整合还未到位,硬件设施需进一步完善。由于各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有限,对“妇女儿童之家”需配备的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产生较大的约束和制约。

3、活动开展还未到位,职能作用需进一步发挥。受社会、家庭等客观环境因素和自身工作热情不够、能力水平不高等主观因素的影响,部分村、社区“妇女儿童之家”形同虚设,活动开展较少,内容形式比较单一,没有发挥一室多用的功能。

三、整改对策措施

接下来,镇妇联将紧紧围绕把“妇女儿童之家”打造成基层妇联组织的“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的工作目标,突出扩大覆盖、丰富内涵、完善机制,使“妇女儿童之家”真正成为妇女的幸福家园、儿童的快乐家园。

1、积极争取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着力加强村(社区)妇女工作队伍建设,注重发挥女大学生村官队伍作用,不断加大巾帼志愿者服务队的组建力度,扎实开展巾帼志愿服务工作,积极吸引、鼓励更多妇女群众参与,营造良好氛围。

2、充分挖掘“妇女儿童之家”功能,不断提高“妇女儿童之家”综合利用效率,使其真正成为基层妇联宣传政策的阵地、学习培训的课堂、联系妇女的窗口、维权服务的驿站、展示风采的平台。立足基层妇女儿童实际需求、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促进妇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妇女儿童科学素质状况调研分析报告 篇8

一、当前农村妇女素质的现状

农村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级

妇联组织十年如一日常抓不懈开展的“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的“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大大提高了全县农村妇女的素质,强化了她们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观念,增强了她们投身市场经济的多种本领。她们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大规模登上了市场经济的大舞台,拓宽了生产劳动领域,在种植、养殖、加工、服务、等各行各业大显身手,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开拓出了一条农村妇女祖祖辈辈未曾走过的路,成为农村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一支生力军。但从整体上看,农村妇女的整体素质仍然相对偏低,主要表现是:

1、思想观念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开拓意识不强。近年来,农村改革的浪潮,使大部分农村妇女思想解放,适应市场经济的节拍,冲向市场经济的主战场。但仍有一部分妇女受旧思想观念的束缚,缺乏理想和追求,不思进取,思想滞留在“满足温饱,吃穿不愁,围着灶台、丈夫、儿女转”的状态,在经济意识上,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缺乏开拓创新、进取竞争精神,不想不敢投身高新农业技术产业,对新品种、新技术接受能力差,不敢冒风险,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想干,不敢创大业、致大富。缺乏参政意识,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在家庭生活上,由于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部分农村妇女仍然把个人生活幸福、人生理想寄托在丈夫、子女身上,缺乏自我意识,缺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默默地扮演着从属者的角色,依附思想严重,在家庭中位于附属地位。

2、文化科学素质相对偏低。一是文化素质相对偏低。虽然这些年,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努力下,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使年轻女性受教育权利有了保障,但在整体上农村妇女的文化素质提高相对较慢。

二、农村妇女素质偏低的原因及分析

从调查中看到,造成农村妇女素质相对偏低的主观原因有:

1、妇女存有自卑自弱的心理障碍。尽管妇女解放运动在我国有了几十年的历史,广大妇女的身心获得了很大的解放。但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观念根深蒂固,使女性应有的性格品质和能力受到压抑。这种自卑自弱的心理是阻碍农村妇女发展的一大障碍。

2、不重视提高自身文化水平。调查发现,部分过惯了苦日子的农村妇女,被一时的富裕蒙住了眼睛,认为只要能吃苦耐劳,就会富裕,有没有文化对农村人来说并不重要。妇女们家里家外忙于劳作,很少有时间顾及学习。这是造成女性素质偏低的又一主要原因。

3、社会的偏见。由于传统心理定势和生产力状况的限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在某些角落仍有市场,妇女的主体意识没有良好的环境。若有超常表现,对男人多评价为“有胆识,有能力,有气魄”,而对女人则有遭遇“出风头、不守本分,伤风败俗”等指责和非议的可能。事实证明,不是妇女头发长,见识短,干不成大事,而是社会的偏见束缚着她们的手脚,泯灭着她们的意志。

4、双重角色的冲突。妇女解放运动使妇女从家庭走向社会,这是历史的进步。但她们走上社会后,承担着家庭和社会“双重角色”,担负着妻子、母亲、社会工作人员“三重责任”,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双重角色的冲突往往使妇女疲于奔命,超负荷运转,难以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去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而步入一种恶性循环的境地。

造成这种状况的客观原因主要有:

1、家庭经济条件是影响农村妇女教育机会的直接原因

农村妇女在父母没让其上学的原因中,由于农村父母认为家境差或家里需要劳动力等因素导致农村妇女没有上学,而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即认为女儿没必要上学,即使上了学的女儿中父母对其学习不够重视或完全不重视。此外,在教育投资回报存在着两性差异,即对妇女的教育投资与男性相比存在着不平等经济状态时,农村父母更多地把有限的教育投入资源向男孩倾斜,这也使得农村妇女接受进一步教育的机会更为减少。

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影响农村妇女教育地位的重要原因

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研报告 篇9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乡户籍制度的放宽,许多农民外出进城务工,劳务输出成了农民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了他们家庭经济的重要来源。大人进城务工了,可孩子仍然留在农村,他们的现状令人担忧,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基本情况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长期外出进城务工,而孩子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目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调查统计,**市目前17个乡镇共有农村“留守儿童”119629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5.1%。按年龄段分布如下:0—5周岁33473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7.9%;6-10周岁35785人,占其总数的29.4%;11-16周岁50371人,占其总数的42.7%。

二、监护方式

根据农村世代相传的习惯,对孩子的看护及.教育,主要由父母亲承担。现在,情况出现显著变化,为了生计,父母亲要出去务工,增加家庭的收入,狠心把孩子留在家里,交给其他人进行监护。以**市的湾头桥镇、邓家铺镇两镇的情况来看,父母双方外务工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

第一种方式:隔代监护。主要由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进行监护。这种监护方式主要集中在0-5周岁、6-10周岁两个年龄段的孩子上。也是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方式。

第二种方式:上代亲戚监护。主要由孩子的叔叔、姑姑、舅舅、姨等进行监护。主要集中在6-10周岁年龄段的“留守儿童”身上。

第三种方式:同辈监护。采取家中年龄较大的哥哥、姐姐带弟弟、妹妹的方法。主要集中在由11-16周岁年龄段的孩子负责照顾0-5周岁、6-10周岁年龄段的孩子。

第四种方式:自我监护。俗话说得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自我监护的最好表现形式。主要集中在11-16周岁年龄段的孩子身上。

第五种方式:寄宿制全托。就是把孩子完全托付给学校老师或信得过的其他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代管家长”,这种监护方式,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且发展势头比较强劲。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外出务工后,由于上面五种监护方式各自存在不同的利弊,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生存状况、安全意识、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10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值得注意。

1、生存状况的缺失。父母外出务工后,只是不定期地给孩子寄钱。孩子在家收到父母的汇款,由于年龄小,缺乏计划性,有钱就毫无节制地乱花一通,没钱或少钱时就饱一顿饥一顿,导致身体消瘦,营养不良,严重损害了身体的正常发育。这种现象在自我监护和寄宿制全托年龄段的孩子身上表现最为明显,几乎65%以上的孩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现象。

2、爱的缺失。父母双方和孩子长期不在一起,缺少沟通,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孩子自己作主,由于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大都表现出自私、偏执、冷漠的性格特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爱心、容忍心和正义感,甚至连中国最传统的“孝心”二字也不能理解。

3、安全感的缺失。就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而言,调查结果显示,父母的外出给孩子的安全带来了更大的安全威胁。由于农村居住比较分散,孩子的自我防范能女弱、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被拐卖、意外伤害与意外死亡等问题时有发生。逃学、上网、早恋甚至违法犯罪等现象屡见不鲜。如邓家铺镇一“留守儿童”邓某,由爷爷、奶奶监护,每天早晨吃完早饭就背着书包和同学一起去上学,下午独学按时回家。老师见他一个星期没有来上学,以为家里出了什么事或者是生病了,上门家访,一探究竟,原来上学期间,中途他就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玩去了,让人哭笑不得。

4、心理的缺失。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健康人格与美好心理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中55.5%的人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对父母充满怨恨,21.6%的表现为柔弱无助、自卑闭锁、寂寞空虚、不愿与人交流等,18.3%的表现为盲目反抗、逆反心理强等,4.6%的表现为缺乏自信、心理负担重等。

关于辽宁农民素质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10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关于辽宁农民素质状况的调研报告

项目来源:辽宁省教育厅2006年重点立项课题

完成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完成时间:2006年6月

主持人:张玉龙

主要执行人员:(以姓氏笔划为序)于长志马传普王琦王世富王明娟吕杰孙科张艳李国杰杨思尧 高德山黄瑞东赛树奇穆恩东

“辽宁农民素质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在多次研讨调查研究方案的基础上,先后分5个课题调查组深入省内有代表性的四个地区(海城市、西丰县、建平县、新宾县)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选择重点乡镇与当地乡村干部农民等进行交流访谈。课题组同时与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省农业厅等部门沟通联系,调查收集了近年来辽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相关统计资料。在典型调查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形成调查研究报告。

一、辽宁农民素质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辽宁农村人口基本状况

辽宁省2005年全国百分之一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辽宁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2477万人,占总人口的 58.70%;居住在乡村的人口1743万人,占总人口的41.30%。2005年全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42.99%,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7.01%。辽宁已经成为全国城镇化程度最高的省区之一。

在年龄构成方面,辽宁省农村劳动力中青壮年劳动力占较大比重。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省1227万农村劳动适龄人口中,20-49岁的占79%,除19岁以下和50岁以上年龄组所占比重较小外,其他各年龄段分布相对比较均衡;全省农村劳动适龄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5岁,呈现青壮年态势。

2004年末全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5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23.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6个百分点。2004年底,辽宁全省农村劳动力剩余总量为546万人,与2000年相比,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34.8%。

(二)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城乡收入差距加大,不同地区农民收入差距加大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辽宁农民的年人均收入从1990年的836.17元提高到2005年的3690.2元,2003年在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列第9位

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辽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也在逐渐加大。1995年我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1:1,到2000年拉大到2.27:1,2004年拉大到2.42:1。

统计数据显示,全省地区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差距呈现逐年扩大趋势,并且高收入地区与低收入地区相对稳定。1985年,高低收入相差仅293.7元,十年后,达到1229.7元,到2001年,达到近20年中的最高点2777.5元。2003年尽管比2001年略有降低,但仍为2670.0元,从1985年到2003年,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年均递增13%。

(三)农村人口从业向二三产业延伸

2000年以来,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外出务工的增加,辽宁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九五”末期的2000年农村第一产业劳动力为651.2万人,农村第二产业劳动力185.8万人,农村第三产业劳动力129万人。到2003年,农村第一产业劳动力增长2.5%,农村二、三产业劳动力分别增长12.1%和9.1%,二、三产业劳动力就业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增长速度。

2004年,辽宁农村劳动力资源1216万人,农村劳动力从业人员1083.8万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685.8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06.2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40.8万人。

(四)农民文化素质有所提高,城乡差异明显

2003年辽宁省农村住户人口情况的抽样调查表明,2003年辽宁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1.75%,小学程度占24.66%,初中程度占61.93%,高中程度占7.99%,中专程度占2.24%,大专以上占1.44%。

2003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显示,2003年,全国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构成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7.39%,小学程度占29.94%,初中程度占50.24%,高中程度占9.68%,中专程度占2.11%,大专以上占0.64%。与全国相比,辽宁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在全国处于偏上水平。

2003年辽宁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占26.41%,而2001年辽宁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占28.57%,2003年与2001年相比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有一定的提高。

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辽宁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6年,(注释:2004年9月12日辽宁日报《辽宁省教育事业成就瞩目 人均受教育9.6年》),城乡差距较大。即使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城乡人口受教育年限的差异也非常明显。如大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005年达到5903元,连续7年稳居全省第一。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大连市城市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6年,而农村只有7.8年,差距为2.8年。

从全国的角度看,男女受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全国15岁以上女性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09年,比男性的8.47年相差1.38年。

(五)农民科技素质偏低,农民素质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较大

据抽样调查,辽宁农村劳动力中掌握1—2项实用技术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16.4%;获得专业技术职称和岗位培训证书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5.3%。

省统计局2001年对全省农民文化程度与收入水平的关系进行过抽样调查,发现在中低收入水平的农民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39.7%,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0.3%;而在高收入水平的农民中,上述比例变成32.9%和67.1%。但在农民生产生活中,对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2003年,辽宁省农村住户户均全年总支出为3618.71元,其中用于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支出仅为218.99元,占总支出的6.05%。

在农民人均收入差距的背后,即表现为农民文化素质的差距。如作为全省经济最落后、人民生活最困难的地区,阜新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9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5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00元。阜新市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6年,文盲、半文盲劳动力规模大,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并且留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大多是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观念滞后的劳动力,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领会能力和掌握能力比较差,导致许多农业新技术、新措施推广速度较慢。

(六)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提高,整体素质偏低

据抽样调查推算,2000年辽宁省外出务工农民约14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比重为10.4%。2003年外出务工农民增加到17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比重提高到12.7%。2004年农民外出务工人数达到193万人,同比增长16%。辽宁省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为7.3%,而全国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民纯收入比重为12%。在辽宁省农民收入增长过程中,外出务工收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辽宁省外出从业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者构成了农民打工族的主体,比重高达72.6%;高中及以上学历者约占14%;小学文化程度务工人员占12.9%,此外,还有少量务工者是文盲或半文盲。从整体情况看,辽宁外出务工者整体素质不高,而且绝大部分农民未接受过系统的技能培训,在辽宁省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培训的仅占9%。由于缺少一技之长,外出务工者大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而从事技术工种的很少。农民不具备相关的语言表达能力、职业技能、科技素质和法律常识等必备素质,使得农民就业渠道狭窄,即使进了城市也不能充分就业。

(七)农民培训数量质量逐年提高,农民对培训重要性认识得到强化

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辽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辽宁开展的大规模的农民培训包括:绿色证书培训,培训农民10万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培训农民2.2万人;阳光工程示范专业培训,培训农民6.8万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培训农民600多万人次。

调查中发现,农民对培训的重要性的认识也正在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希望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提高自身素质,2005年,辽宁省农调队的一项农村住户调查显示,有85%的农民希望在农业生产、二三产业技能等方面得到有效培训。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海城、大连地区,已经有一些农民自发去外地参观学习、去正规院校参加培训。

从全省整体情况看,农民培训还处于起步阶段,参与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数量还比较少。如2006年初,九三学社对辽宁铁岭地区的调查显示,50%的农民表示近年来从未接受过乡镇或村里组织的真正意义上的培训,有34.8%的农民接受过农技知识的培训,仅有8.7%的农民接受过市场知识的培训。

(八)农民培训内容逐渐多样化,培训主体出现多元化趋势

目前辽宁农民培训的内容正在从过去单一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转向农业新技术、建筑技能、商业服务等多样化内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重点主要集中在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等用工量相对较大的六大行业。

长期以来,农民培训工作一直是由政府主导,但在实际工作中涉及农民培训工作的部门有农业、科技、教育、劳动、财政、妇联、共青团等10多家,培训项目名目繁多。这种条线各自为政、多头管理、互不连通的管理体制导致农民培训工作陷入无序和盲目状态,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资金投入分散和培训内容重复。目前,我省辽宁农民培训的主体正逐渐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进入农民培训领域,其主要培训内容包括商业营销培训、社区家政服务培训、驾驶维修培训、美容美发培训等,这些培训机构主要面对农村转移进城的劳动力,在农民培训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农民培训的长期目标发展来看,要逐步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应充分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民办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培训工作,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体制。

(九)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为主,低素质农村劳动力沉淀农村

随着各级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走出农村,从事二三产业,这对于辽宁省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缩小城乡差距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带来一些相关问题。相对于农村人口的整体,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从文化程度、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导致越来越多的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沉淀在农村。以辽宁省西丰县为例,2005年转移农村劳动力38455人,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10314人,初中文化程度的25696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455人,转移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程度要高于西丰县农村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转移的农村劳动力45岁以下的中青年比例占92%左右,男性劳动力的比例占64.5%。

相对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首先转移离开农村农业生产这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趋势,也必将使越来越多的相对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沉淀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这部分沉淀劳动力的整体特征是“两高、两低”,即年龄高、妇女比例高,文化程度低、实践技能低。这部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升难度比较大,也将成为制约辽宁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高的一个的重要阻碍因素。

(十)农业科技人员素质现状

调查显示,辽宁省农技人员总体素质偏低,专业人员少,知识更新培训少,不能适应农业科技快速发展的需要。以辽宁昌图县为例,“五站”工作人员共1786人,在职1338人,其中有本科学历的16人、大专104人、中专295人,只占在职人员的31%。对专业知识要求严格的畜牧系统各站,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仅62人,占在职630人的16.5%。不懂专业技术、文化程度低的人顶占岗位的现象十分普遍,而很多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却无法被安排在专业岗位上,造成人才资源浪费。而在辽宁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体系和农业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相对较好。如海城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两级)工作人员总计447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3.8%以上,拥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占45.6%,近5年来参加培训时间超过3个月的科技人员占24%左右。

二、新时期提高辽宁农民素质的若干策略

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我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基础。农民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和增加收入能力,有助于增强农民群众妥善处理农村社会矛盾、管好农村事务、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能力。总之,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新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一条重要战略途径。

(一)加强政府主体地位,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

强化政府投资办学的主体地位。全民办教育是我国现阶段的一个特征,但不能就此淡化政府在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中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经济状况下,更不能盲目夸大社会办学的作用。对农村的教育投资首先是也必须是政府从整个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角度考虑所承担的一项义务,各级财政应进一步提高教育支出的比重。在确保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的前提下,政府应出资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基金和基地,针对农村现有劳动力的年龄、文化和居住地的发展状况及经济发展的总体需求,免费进行分类培训,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和合理分流奠定基础。加大政策的扶持和引导,鼓励社会各界投资于农村教育,如为投资或捐资农村教育者颁发荣誉称号等。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民办教育占一定比例的农村教育投资格局。

(二)加强基础教育,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

首先,要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坚持基础教育面向农村全体学生。不能将农村基础教育变成升学教育,应当通过深化农村教育改革,进一步强化农村基础教育的普及意识,克服农民在教育投入中的“短视”行为。切实解决中小学生特别是初中阶段学生的辍学问题,从而全面完成三个100%。即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生和初中生毕业率100%。其次,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解决教育经费不足问题。同时,要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使农村基础教育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第三,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帮扶力度,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我省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的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在城市,一方面,城市的教育资源要更多地面向农村的孩子,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使更多的农村孩子能够有机会进入城市学校就读,共享城市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城市的教育资源也要进一步均衡到农村地区,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别。第四,农村基础教育要与农村社会经济实际紧密结合。通过增设一些能够适应本地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科目,使学生掌握一些从事生产和工作的实际本领。

(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大力推进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首先要提高对农村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坚决扭转对职业教育轻视的旧观念,确立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地位;其次,每一个县都应当办好一所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使之成为农村新技术集散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地;第三,每一个乡镇至少要办好一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让职业教育和培训延伸到乡村群众;第四,在农村中小学校中广泛开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渗透,实施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三统教育”;第五,利用农村的中小学校日办“日校”,夜办“夜校”,一校挂两牌,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中小学校各种资源在农村职业教育的应有作用;第六,依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传播农村致富信息,为农村群众信息服务。

(四)拓宽自学考试向农村延伸的渠道

农村青年利用农闲时节,根据生产需要,学习自学考试课程,提高素质并取得高等教育文凭。这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基本不占用我省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解决了我省高等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小而我省经济与社会发展又需要高等教育大众化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向农村延伸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制定相应政策,建立健全助学体系,加强农村自学考试的基地建设。根据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组织助学辅导,以便提高农村自学考试的质量,加快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

(五)加强技能和识别能力培训

首先,要重视初中或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加大投入,充实教师队伍,通过增加就业技能课程或在初中、高中阶段适度延长职业技能教育时间,进一步强化回乡青年的就业能力培训。(1)发挥村级小学资源优势,扫除青壮年文盲农民。(2)要适时的进行岗前培训。(3)要继续发挥农民夜校的作用,就近向农民提供学习科技、学习技能的场所,形成农民学文化的良好氛围。其次是培训农民适应市场的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也就是市场主体,所以对农民进行市场经济意识的教育和经营管理等其他专业技能的培训势在必行。通过培训提高他们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程度和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的能力。可以采用以下措施:建立职业培训体系:(1)加强就业前培训。(2)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3)加强再就业培训。(4)发展远程培训。

(六)创新农民培训的工作机制、工作方式与重点

首先,创新农民培训的工作机制。首先,整合农民培训的师资资源。对县(市)内各涉农科技部门和县农广校、职教中心等的师资资源,按照农民培训工作的具体规划进行统一整合。其次,构建立体式的农民培训的有效载体。组织以各业科技人员为主的农民培训专业队伍、建立以先进农技推广设施为基础的农民培训工作网络、构建各种类型的农民培训中心场所、建设以农业高新科技园区为基础的农民培训实训基地、实施“三电合一”(电台、电话、电脑)的农民培训传播模式。三是构筑县、乡、村三级农民培训工作体系。

其次,优化农民培训的工作方式。首先,根据农事季节、农业区域和农民素质层次不同,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常规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示范村户培育与点户指导相结合的办法。其次,根据县域经济发展需求,实施“农村劳动力„阳光培训‟”计划,对农村富裕劳动力进行农业科技、技能和引导性培训,促其在农业内部转移和向二、三产业转移。三是依托县农广校和有关大专院校,开展农民大中专学历教育,为农村培训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科技和管理人才。

第三,突出农民培训的工作重点。首先,提高“三种能力”。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业科技储备能力、农业科技转化能力。其次推进“四个转变”。即由过去单一为农业增产提供技术支持向产前、产中、产后和生产、生态、生活提供技术支持转变;由注重常规技术向既注重常规技术的集成升级又注重高新技术自主创新转变;由注重农业生产管理向农业生产、资源保护、生态建设和农民生计等多方位管理转变;由注重引进、试验、示范向引育结合,将本地特色产品做大做强

转变。第三,实现“五个突破”。即在农科教紧密结合的机制上实现突破;在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心工作上实现突破;在推进农村带动力两个转移(农业内部转移、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上实现突破;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上实现突破;在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上实现突破。

(七)促进城乡经济融合,通过城乡交流提高农民素质

目前,我省农村平均每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大约在200万人左右。这些务工经商人员,在城乡交流过程中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学到了新的知识技能,自身素质得到了迅速提高。回到农村后,大多数都成为了农村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利用在外见多识广的优势,向家乡传递致富经验,提供经济技术信息,为本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城市和城市经济向农村地区的扩展也对农民素质提高具有很大影响,农民在与城市经济组织接触的过程中,思想观念、道德水平、生产技能都获得了很大变化,自身素质也有明显提高。

(八)挖掘农村中传统文化精华,用作加强农村道德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

我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它的许多可贵的价值观念,如孝悌友爱,在农村中有着很深很悠久的民众基础。应该充分重视挖掘保留在农村中的传统文化精华,用作村民喜闻乐见的乡土教材,弘扬高尚和谐的文化理念,引导人们树立知耻的观念,自觉远离黄赌抽等丑恶现象。另外,对于有些地方农村中宗族势力抬头的状况,我们也不必一概视为洪水猛兽,必欲除之而后快。只要能保证宗族中有影响的人物衷心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督促他们带头接受推广科学技术、带头弘扬积极向上的风气,那么农村中的宗族关系恰好可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九)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农民法制素质

上一篇:初二作文600字:秋天的景色下一篇:六月的雪初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