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监理概论讲稿(共8篇)
为什么说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
一、艺术是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之一,艺术创造的目的是要满足人们心灵的渴求和精神上的需要;艺术是社会审美观念、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心理的产物。
二、艺术创造也在改变着自然界物质存在,并且建构着自己的物质存在形式,所以它也具有物质生产的某些特征。
•艺术,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艺术形态的基本特征:
•一
情感特征 •二
个性特征
•三
审美特征 •四
形象特征
课后思考题
•1.你对艺术的理解?
•2.为什么说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 •3.艺术形态有哪些基本特征?
第二节
艺术形态的划分
一. 物化结构与艺术形态
•根据物化结构的不同,艺术形态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
•(1)
时间艺术:包括音乐、文学。它的物化结构形式,主要是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延续地展开。并在一定时间过程中去召唤欣赏者的审美期待和审美体验。这类艺术的内涵,情感情绪的表达都是在一个特定时间程序里,动态性地实现的。这类艺术与时间结缘,只有在时间里程序性地展开,才得以显示它的生命力和魅力,故此称为“时间艺术”。
•(2)空间艺术:包括美术各门类(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主要是在一定的空间并列式地展开艺术形象。一般占有二维,三维或多维立体空间。艺术形象都是在一个特定空间静态性实现的。由于这种特性,这种艺术与空间结缘才得以显示它的生命力和魅力,故此给以美学上的定性,称为“空间艺术”。
•(3)时空艺术:首推舞蹈。既有时间艺术的特点、又有空间艺术的特点,即它的艺术形象必须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延续地展开,而且必须占有一定的空间,具有鲜明具体的视觉形象。这种结合了时间和空间的物化结构形式的艺术,称之为“时空艺术 ”。
二、符号体系与艺术形态
• 根据符号体系的不同,艺术形态可分为造型艺术、非造型艺术、造型与非造型综合艺术。
•1. 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雕塑等 •2. 非造型艺术:包括音乐、舞蹈等
•3. 造型与非造型综合艺术:包括戏剧表演、文学音乐等。
三、其它划分方法
1、以艺术形象的感知方式划分: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想象艺术。
视觉艺术:美术、舞蹈 •
听觉艺术:音乐 •
想象艺术:文学 2. 以艺术形象的展示方式划分: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
•动态艺术:舞蹈、文学和音乐 •静态艺术:美术各门类
四、各门类艺术的基本形态特征
•A.音乐的特征:以旋律、节奏和音响为要素,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音乐具有召唤心灵的感染力,最富于表现情感,但音乐传达的艺术形象较抽象,不鲜明具体,叙事性较差。
•B.绘画的特征:是以点、线、面、体以及色彩、空间、虚实等为要素,在二度空间中创造艺术形象,表现画家思想情感的一门艺术。它是以静态方式展示形象,因此绘画具有十分鲜明具体的艺术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但绘画形象的瞬间性决定了它不善于叙事,也不善于表述心理活动。
•C.舞蹈的特征:是人用自己的身体按照一定的节奏所进行的连续的运动,它以姿势、结构、动作为三要素,舞蹈艺术的特点是通过身体动作去表现某种观念和情感的冲动,因此它是最富于人的情感的艺术,但它不善于叙事。
•D文学的特征:是以文字符号为要素,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一门艺术。它能将最复杂的事物、人物独特的性格和心理状态详尽的描述,因而最擅长表达情感和叙事,但是文字语言所描述的艺术形象比较抽象,不鲜明。
•E.综合艺术之王—电影的特征:是以蒙太奇的镜头组合完成完整的电影场景,以表现创作者构思的一门艺术。电影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最擅长表现情感、叙事、刻画人物性格,而又具有鲜明的形象。它集视觉、听觉、想象的艺术效果于一身,发挥了所有原艺术的优点,又弥补了所有艺术的弱点或局限,因此称之为“综合艺术之王”。
•*蒙太奇:法语(montage)的译音,原为构成、装配的意思,用于电影,是指镜头的组接和剪辑。常用的手法有:平行、对比、象征、复现等。F.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通过空间实体的造型和结构安排、与各门相关艺术的综合、同自然环境的关系等发挥审美功能的一种广义的造型艺术。实用、坚固、令人愉快(美观)是最佳建筑的三要素。G.雕塑
•雕塑是最具有实体感的造型艺术类型,艺术形象具有立体性,是在三维空间展示出来的,并且有一定的重量;它不仅诉诸视觉,而且是可以触摸的。“雕塑”这一称谓,是由于它的基本技术包括雕和塑两种方式。
•H.工艺美术 •I.摄影艺术 •J.书法艺术 •K.前卫艺术 •1.大地艺术 •2.公共艺术 •3.行为艺术 •4.波普艺术 •5.装置艺术
•6.欧普艺术:又称光效应艺术、视幻艺术 •7.偶发艺术
•8.概念艺术:又称观念艺术 第三节 艺术形态的构成关系
一、直接面向外在世界——通过外在世界展示内在世界
二、直接面向内在世界——通过乃至世界折射外在世界
三、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综合性显现 第二章 艺术的发生、发展和社会功用
第一节
艺术的发生
•一.原始艺术
衡量艺术的标准
尽管理论界在艺术定义上存在种种差异,但在 两个基本点上却有着共同的认识,就是:首先,承认艺术是人的创造物而非自然存在物;其次,艺术这种创造的主要价值是供人们观赏,以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而不是其它实际功利性的用途。二.劳动——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
•艺术的发生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某种精神需要并由人自己创造的,而导致这种需要产生的原因和准备了艺术创造所必需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则是人类的劳动实践。
•(1)生理上:劳动实践促使人类从动物向人的体质形态转化,为原始艺术的创造主体提供了生物学上的前提。
•(2)心理上:劳动实践导致了主体意识及各种精神观念的诞生,使艺术的发生成为可能。
人类最早的美感是在工具的加工制作活动中萌芽的。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正是美感产生的基本条件。在工具制造的过程中,人类逐渐掌握了形式的规律和产生了审美的形式感。
•2劳动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还因为人类早期的艺术活动,是和劳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三.促使艺术发生的其它因素
•1.摹仿说—是古希腊学者中流行的观点。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摹仿。是最早的艺术发生学说。
摹仿说的缺点:一 “摹仿的冲动”为什么必然导致艺术创作而不是其它活动;二 未能说明摹仿的本能从何而来;三 忽略了艺术中的表现性因素。
•2.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游戏说是艺术发生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它的代表人物是康德、席勒和斯宾塞。
缺点是:偏重于从生物学和生理学的意义来看待艺术的起因,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社会原因;其次,游戏说过分强调了艺术与劳动的对立,有绝对化和片面化的弊病。
•3.巫术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氏族的巫术活动,这曾是西方有关艺术起源的最有影响的一种理论。代表人物有泰勒、弗雷泽等。
缺点是:这种论点实质上就是用实用论解释艺术的发生,在巫术背后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生产劳动的需要。此外,也没有能证明巫术观念是人类最早发生的意识形态。
•4.表现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持此观点的有雪莱、托尔斯泰、科林伍德、苏珊.朗格等。他们具体的观点虽不尽一致,但都认为表现情感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因而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
•缺点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何以证明艺术的产生是必然的。
•5.潜意识说—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把艺术看作是个人潜意识的象征表现,而潜意识的真正内容则是被压抑的性欲,艺术活动(创作和欣赏)是摆脱苦闷的一种手段。
•缺点是:性欲作为人类种的繁衍的生理基础,对艺术的发生起到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其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夸大。单元思考题
•1.为什么说艺术起源于劳动?
•2.西方单因论有哪些关于艺术起源的重要学说?其主张和局限性是什么?
第二节
艺术的发展
•一. 艺术随时代而嬗变
艺术从人类审美萌芽后就进入了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最突出的特点是“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艺术”。
•艺术是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在具体物质材料上的体现。
•首先,不同时代的政治、哲学、伦理、宗教观念会对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产生影响,而会通过艺术作品体现出时代的烙印;
•其次,不同时代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提供给艺术家创作的物质材料的不同,艺术的面貌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二. 艺术发展的继承和革新 •1.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1)艺术形式的继承
•(2)艺术内容方面的继承
•(3)民族艺术传统和创作方法上的继承 •(4)经验技巧的继承 •(5)物质材料的继承 •2.艺术继承中的革新创造
艺术在继承中发展,不是对遗产简单机械的照搬。艺术的合理继承是以艺术的发展为目的的,任何时代、任何民族和阶级、任何艺术家对待遗产的继承,都是有条件的、有选择的,是吸取其有用成分,加以革新和创造。课后复习题
•1.为什么艺术会随时代嬗变?
•2.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节 艺术的社会功用
•一.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位置 •1.艺术与经济
艺术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一般来说,经济的发展对艺术的发展会起推动作用,但在个别特殊情况下,艺术的发展与阶级性的经济条件关系不大。
•2. 艺术与政治
政治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国家政权及其制定颁布的法律制度;一是指人们的政治立场和观点。艺术在这两方面都与政治发生联系。(1)从国家政权来说,它必然要对文化进行某种形式的管理,制定出某些成文或非成文的文化政策,用以规范社会文化活动。(2)从艺术家方面来说,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内容从来就是艺术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艺术家总是以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在作品中体现出来。
•3.艺术与哲学
•(1)哲学对艺术家个体的影响。艺术家的哲学观点不能不通过自己的作品流露出来,使某些艺术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2)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更表现在每种艺术思潮、每一创作方法都与一定的哲学观点相联系,哲学便成为这些流派观察生活的基本指导原则或观点。
•4.艺术与宗教
•(1)从世界范围和人类历史来看,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艺术与宗教在原始艺术中就紧紧联系在一起,普遍的宗教活动成为推动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宗教又极大地禁锢和限制了艺术的自由发展。•5.艺术与道德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十分密切,首先因为艺术以人与人的生活作为自己描写和表现的对象,其中就包括人的道德面貌,而当描写和表现人的道德面貌时,艺术家又不免要作出自己的道德评价。其次,社会对一件艺术品的评价中,不可避免地使用道德的标准,那些明显触犯了社会道德准则的艺术作品往往会引起社会激烈的批评乃至干预。
•6.艺术与科学
•(1)两者间的区别:
•A. 在反映对象上:科学以自然和社会为对象,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而艺术的对象是以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为对象。
•B.目的上:科学以认识为目的,以揭示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为目的;艺术不仅以认识为目的,更重要的是还要评价生活和表现情感。
•C.思维方式上:科学主要运用逻辑推理,是理智的活动;艺术则主要运用想象力,用形象思维,是带有浓厚的主观情感的创造性活动。
•(2)科学对艺术的影响
•A. 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为艺术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使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
•B. 新技术手段的普及也导致某些传统艺术形式的衰落;
•C.科学领域内的某些重大发现对人类的美学观念发生渗透和影响
7.不同艺术种类之间的关系
(1)所有的艺术都遵循美学的基本规律,同时都具有艺术的一些最基本、最普遍的共性特征。(2)不同种类的艺术之间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某些共同特征。(3)不同种类艺术之间还能以各种方式将彼此紧密联系在一起。常见的创造新品种或新表现方式的途径:(1)以我为主,吸纳他长(2)彼此辉映,相得益彰(3)多种元素,融合为一
二、艺术的社会功用
1、审美功用——
•(1)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到产物,艺术从产生以来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愈来愈强烈的审美需要。因此审美就构成了艺术最基本的或最主要的社会功用。
•(2)审美,即是对美的欣赏,是人类的一种娱乐方式。
•(3)艺术在给人们提供欣赏的同时,提高人,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培养全面的和谐发展的个性,即“美育”或称“审美教育”。
•(4)审美教育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来实现的,是以“寓理于情、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的,因此人们乐于接受,这种接受方式,毫无强制的成分,完全由欣赏者自己选择。
•(5)艺术的审美功用以两种方式实现:对象美和目的美
2、认识功用——
•(1)艺术反映生活这个命题,道出了艺术的意识形态性质。宇宙和人生中的任何领域都可以成为艺术描写的对象,因而也都可以在艺术中以不同的方式得以反映。
•(2)在现实主义的作品中,不仅生活的本质得到深刻的揭示,而且生活的外观也得到尽可能 真实的描绘。
•(3)在浪漫主义艺术作品中,能给人提供一个时代人们的理想幻想和激情的生动表现。
3、社会组织功用——
艺术从一开始就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社会创作的。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欣赏者产生共鸣,使它成为联结阶级、民族、人类型精神纽带,启发阶级和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方面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4、艺术社会功用的发挥
•a 艺术最基本的社会功用是审美功用,其它功用只有在此功用的基础之上才能发挥出来。•b 艺术社会功用的发挥与社会历史条件有关:在社会矛盾尖锐时认识和社会组织功用受重视和强调;社会矛盾缓和时更重视和强调审美功用。
•C艺术社会功用的发挥还艺术欣赏者条件的制约。
第三章
艺术作品
第一节
什么是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就是艺术存在的具体方式,它是艺术家最终的劳动产品,更是社会公众接触艺术的最主要途径。艺术作品是艺术创作活动的结果,又是艺术欣赏活动得以开始和展开的基础。
一、艺术作品是独立自在的艺术实践产品
1、艺术实践是“独立自在”的活动
•(1)首先艺术实践具有相对独立性。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社会分工协作方能完成一项产品,而艺术作品可以由艺术家独立完成。
•(2)艺术是表达人类内心思想和精神世界的活动,这种活动创作主体——艺术家的主观性决定了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3)艺术实践是“独立自在”的活动还指艺术家必须有一个相对独立自在的,不受任何外界强迫和干扰的创作环境。
2艺术作品是独立自主的艺术实践的产品。
•艺术作品是艺术实践的精神产品,不产生艺术作品,艺术活动就没有意义。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劳动的承载物。艺术家的思想水平,审美趣味,技巧等等全部集中体现于他的艺术作品中,艺术家用其作品来才能证明他艺术活动的意义和自身的价值。
•(1)艺术作品的题材反映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兴趣所在。
•(2)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或审美趣味反映出艺术家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水平。•(3)艺术作品体现出的创作方法、艺术形式、技巧等反映了艺术家专业修养水平和专业技能的高低。
二、艺术作品是“意象”的物态化
1、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有意的形象”和“有形象的意”的统一。“意”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图,“象”是具体可传达的物象。“意”和“象”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二者经过艺术家的精神加工之后的产物。
2、“意象”在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二者具有不同的含义。
•(1)艺术家的“意象”是他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经过一些精神加工后在头脑中形成的,这个意象是艺术家在生活中对具体物象有了感受,产生情感联想,结合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而产生的东西。
•(2)艺术作品中的意象,是艺术家头脑中的“意象”通过艺术家运用艺术手段表达出来的结果,是“意象”的物态化形式。
•(3)艺术家头脑中的意象和作品中的意象,一个为主观的、意念化的,一个是客观的、具体的。它们之间既有差别,又有一致性。
3、艺术作品是“意象”的物态化结果。
• 艺术作品中的形象虽然并不完全等同于艺术家头脑中的意象,但它却是后者的具体显现。
•意象的产生:
•(1)艺术家在观察生活中受客观物象刺激和启发而形成。•(2)艺术家主观思想的表达。
三、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1、内容和形式的概念 •(1)什么是内容
内容就是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出的创作意图、是社会生活在作品中的能动反映。一般由具体可感的、自身完整的艺术形象构成。
•内容包含题材和主题两个概念,其中题材主要指艺术作品内容的客观方面,即来自生活的具体的人、事、物;主题指照片内容的主观方面,即艺术家的思想意图。
•(2)什么是形式
是艺术作品中的形式因素,是作品内容的承载者,是艺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
2、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一般来说,艺术作品内容决定形式运用,而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因为艺术作品终究是用来反映艺术家意图的,因此,内容就成为作品最主要的因素,但形式对内容的表达起着重要作用:好的形式可以增加作品内容的强度和感染力,而不协调的形式则会给作品意图表达造成损害。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两者协调统一是成功作品的标志。
•3.艺术作品的意蕴
•艺术作品的意蕴就是一艺术作品内涵而外显的一种精神、意境或意味。
第二节 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就是用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和体验时运用的独特表现方式和手段,艺术家运用独特的材料工具等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称为艺术语言。
一、艺术作品是艺术语言的具体形态 •
1、艺术是一种语言——
语言是一人们表达、交流思想情感的途径或手段。我们说艺术也是一种语言,是因为艺术也是人们相互交流的一种途径或手段。
2、艺术是一种语言体系
我们说艺术是一种语言体系,是因为艺术已经不依赖于其它语言、不求助于其它语言手段的协助就可以表达意图,或者说已经能够独立地成为人类语言中的一种。
•3.艺术语言的运用
二、各门类艺术语言的特征及相互作用
1、各门类艺术语言的特点: •(1)美术
美术的艺术语言主要有:点、线、面、体、空间、光线、色彩、材质、肌理等。•(2)建筑
•建筑的艺术语言主要体现在体、面、空间等因素。其中建筑的体分为:体形、体量和群体。
•(3)音乐
•音乐的语言主要因素是旋律、节奏、调式、调性、节拍、和声、曲式等。其中旋律是音乐表达感情的重要语言之一,它被认为是音乐的灵魂。
•(4)舞蹈
•舞蹈的艺术语言就是动作
•(5)戏剧、戏曲
戏剧和戏曲艺术包含着美术、文学、音乐和舞蹈等各种艺术样式的因素,自身也有特殊的语言就是表演。
•(6)电影、电视 •(7)文学
•2.艺术语言的界限与借鉴 •三.艺术语言的功能
•1.塑造艺术形象、传达作品内容 •2.具有独立的审美功能
第三节
艺术作品的属性 •
一、艺术作品的审美属性
•艺术作品是审美活动的产物,审美属性是艺术作品的客观属性。艺术作品的审美属性表现在艺术作品创造了美的新形式——艺术美。
二、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 •
1、艺术作品商品属性的来源
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是指艺术作品实体或构思等由于社会现实需要而衍生出的经济价值。•(1)艺术作品是一种商品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艺术实践产品,因为艺术作品中凝结着艺术家的社会劳动。
艺术作品和满足公众生存需要的其他商品有着共性的一面,这就是艺术作品商品属性的根源。
•(2)艺术作为商品,其消费有自己的特点:永恒性和多次性。
•(3)资本对艺术创作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给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条件,促进艺术创作的进行,促进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也影响着艺术创作的精神导向,对艺术创作有着极强的反作用,有可能使艺术家蜕变为商品生产的附庸。
2、艺术价值与商品价值
•A一般来说,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价格基本是成正比的。
•B、从艺术本体来讲,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商业价格具有不同步性的特征。
1.1 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以复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对象, 遵循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再生循环及结构与功能协调等原则, 以整体调控为手段, 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为基础, 以高效和谐为方向, 为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双受益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设计的具有物质多层分级利用、良性循环的生产工艺体系。以期同步取得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1.2 生态工程原理
生态工程涉及生态学、生物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经济和社会等领域, 原理众多。我国学者 (马世骏1986、颜京松1986、Ma&Yan1989, Yanetal1992) 在系统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 对生态工程的原理作了精辟论述和提炼。把生态工程原理总结为整体、协调、自生、再生循环等基本原理。孙铁珩, 周启星等[2]提出污水生态工程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 采用工程学手段, 把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土地上, 利用土壤-植物-微生物复合系统的物理、化学等特征对污水中的水、肥资源加以回收利用, 对污水中可降解污染物进行净化的工艺技术, 是污水治理与水资源利用相结合的方法。
2 主要生态工程污水处理技术
2.1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是一种污水处理的生态工程技术, 其原理是通过农田、林地、苇地等土壤———植物系统的生物、化学、物理等固定与降解, 对污水中的污染物实现净化并对污水及氮、磷等资源加以利用[3]。根据处理目标、处理对象的不同, 将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分为慢速渗滤 (SR) 、快速渗滤 (RI) 、地表漫流 (OF) 、湿地处理 (WL) 和地下渗滤 (UG) 五种主要工艺类型[4]。
土地处理系统造价低, 处理效果佳, 其工程造价及运行费用仅为传统工艺的10%~50%。其中污水湿地生态处理系统又称人工湿地, 目前研究最为深入、应用最广泛。通过人工湿地生态工程进行水污染控制不仅可以使污水中的水得以再生利用, 还能使污水中的有机物、N、P、K等营养物得到利用。整个系统呈自然式良性循环, 构成了具有自适应、自净化能力的水陆生态系统。该系统管理简单, 稳定后几乎不需要人的参与, 物耗、能耗低, 效率高。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群体不需要另行施肥与灌溉, 还兼有美化环境的功能, 这种生态净化方法实现了水环境可持续发展[5]。
以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为例, 土地生态处理系统对污水的净化机理如下:系统中的填料 (介质) 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 易形成生物膜, 污水流经颗粒表面时, 其中的污染物质通过沉淀、过滤、吸附作用被截留[6]。
2.2 污水生态塘处理系统
生态塘系统是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 通过在塘中种植水生作物, 进行水产和水禽养殖, 建立人工生态系统, , 通过天然的生化自净作用, 在自然条件下完成污水的生物处理[7]。有机物质在生态塘处理系统中得到降解, 释放出的营养物进入了复杂的食物链中, 产生的水生作物、水产都可以被收获。生态塘处理系统能够有效地处理生活污水及一些有机工业废水, 对有机物和病原体有很好的去除效果, 具有投资少、运行费用低、运行管理简单的优点。但该系统占地面积大、易出现短流、温度较高时易散发臭气和孳生蚊虫、对氮磷的去除效果不稳定。近年来, 我国生态塘污水处理工艺研究侧重在两个方面[8]:筛选、培育高效水生净化植物;组合曝气、水生植物、水产养殖多个生物处理单元的综合功能, 营建生化一体化水生动植物复合生态体系, 是污水处理与资源利用的完美结合, 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和良好的内部良性循环系统。
2.3 蚯蚓微生物滤池系统
蚯蚓生态滤池是滤床中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 由滤床填料、蚯蚓及布水系统等组成。系统利用蚯蚓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污水中含有的各种形态污染物质进行处理和转化。蚯蚓可对污水和污泥进行吸收和分解, 清扫滤床, 防止堵塞[9]。蚯蚓粪便可以滤除污染物, 提高处理效率。蚯蚓的存在可作为家禽饲料。污水中的生物膜污泥微生物通过食物链最终被有效地转化为蚯蚓的增长及其排泄物, 而蚯蚓的机体及其排泄物又可成为他微生物的分解利用对象, 从而进行新一轮的生态循环。
3 生态污水新型处理技术
如利用土壤毛细管浸润扩散原理, 研制成功的地下毛细渗滤系统 (the underground capillary seepage system, UCSS) [11]。地下毛细渗滤系统 (UCSS) 的中心部分是地下毛细渗滤槽, 它通过土壤过滤和微生物降解来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常规土地净化污水处理系统占地面积和运行费用问题, 还可回收污水和营养物质 (包括氮、磷和钾) 用于植物生长。
活机器 (living machine) 系统是加拿大出生的海洋生物学家约翰·托德 (John Todd) 发明的, 是利用太阳能以及利用由多种多样直接或间接从太阳获得能量的生物组成生态系统, 将水产养殖与人工湿地结合起来并封闭在温室里, 以创造一个高效的污水处理过程[12], 包含了沉淀、过滤、净化、吸收、挥发、硝化和反硝化、厌氧和好氧分解过程, 在获得高标准水质的同时避免了自然处理系统占地大、滞留期长、寒冷气候处理效果欠佳等弊端。
结语
污水生态处理技术基本上不涉及化学能的投入和化学品的消耗。根据国情, 我国的污水治理必须走生态处理技术的道路[13]。
摘要:阐述了生态工程的定义及原理, 重点介绍了污水处理技术的要点和意义。
关键词监理概论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教学理念
高职高专路桥类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施工、监理等单位一线的现场技术或业务管理岗位群,定位于培养懂技术、会管理、会协调的复合型人才。为此,高职教育在系列课程中增加了监理概论专业课,以加强学生一体化工程管理能力和信息化管理能力的培养。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路桥类专业人才的要求,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职监理概论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现状
监理概论课程属于监理入门教育基础课程,主要立足于监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组织与基本方法等基本知识的阐述,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科目。
高职监理概论课程的主讲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该门课程中概念性内容的学习理解程度较好,可应用不足,同时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热情不高。
(二)存在的问题
课程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从教与学两方面来考察,高职监理概论课程存在以下的问题:(1)教的方面。该课程内容较多,教师在做好充足备课的同时不得不考虑简短的教学计划。因此,教师在授课中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对相当一部分知识只能一带而过或是以点带面,只是对重要的知识结构及体系做重点阐述和讲解。由此导致学生被动地记笔记、记重点、接受教师传授的各个知识点。(2)学的方面。笔者通过分析以往该课程的考试试卷,发现部分记忆力强的学生基本上是把教材上的条条框框完全照搬到试卷上,综述类题目本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对监理行业的认识,但很少有学生进行论述,由此可见学生的思维、语言组织能力不能通过学习得以发展和提高。
二、对策与建议
(一)提出教学设计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以监理员职业能力为主线,应对以监理工作工程过程为导向及监理工作过程中的工作任务为驱动,并体现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特点的教学理念进行重构。
1企业参与、工学交替、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企业真实的工程项目为导向,课堂与现场进行工学交替,先学习,再实践,再回课堂学习。课堂教学选择现场实际工程项目,学生课堂所学教学内容与现场实际相结合,通过工学结合使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
2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在学习中将教、学、做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等方法寻求完成任务的方法。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任务,实现教、学、做相结合。
3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选择企业真实的工程项目为导向,工程项目监理过程即为教学过程,以监理过程中监理员和资料员的工作任务为驱动进行教学设计。
(二)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
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力求改变过去那种以灌输为主的常规教学方式,普遍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法。将讲(讲课)、学(自学)、论(讨论)、答(答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1以真实工程项目为导向、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利用与企业的合作关系,选择实際工程中一个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学生在课堂学习并在工程现场进行实操,并派出专业教师到工地进行辅导,根据施工现场技术要点,进行实地授课,充分利用顶岗实习促进学生参加体验性学习。
2通过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在课堂上多提出问题,使学生的头脑能够紧跟教师的思路,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通过提问一回答一点评的互动过程,达到教学相长。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方法。针对教学内容,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通过查阅参考资料及网上查询寻求完成任务的方法,并独立完成作业。
4以实际工程案例引导教学。在教学中注意引进工程中的实际案例作为教学材料,以工程中常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应用现代技术,力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1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在多媒体教学课件中配有大量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工程实例照片、工程录像和工程资料,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演示,教师再辅以口头讲解和黑板书写,使课堂教学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可极大地提高课堂讲解的表现力,使教学过程更直观、形象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接受。
2适时地引入规范及教辅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补充新规范、新标准,并给学生展示部分工程监理文件与资料,如监理大纲、监理细则、施工监理合同以及工地会议记录、工程月报等资料,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应用。
(四)课程考核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在考试方面实行教考分离,尽量与学生的后续培训及考证挂钩。在考试中,结合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JIG GIO-2006)条文,将学生们在实习中碰到的、提出的典型问题转化为案例分析题,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水平。为考核学生学习的灵活性、知识拓展性。考试题目中可以有一定的开放式题目。考试题型应可结合历年监理培训员,甚至是监理工程师考试题型,为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简答等,题量要适中。
(五)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在实际工程中,不可回避这样一个问题:极少数施工、监理人员对待工作不负责任,在施工活动中对签证认量把关不严、麻痹大意,甚至违法违纪,给建设单位造成了一定的损失。这个问题也凸显了高职教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因此,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应贯穿整个课程教学。
总之,高职监理概论课程对活跃大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必定会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更好的发挥其作用,成为懂技术、会管理、会协调的复合型人才。
一、什么是民俗?
民俗学发展到今天,有关什么是民俗,什么是民俗学这样一些最为基本的问题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念。分析其中原因,正如民俗学家陶立璠所说:“为什么一个看来似乎简单明了的问题,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却非常困难?关键在于‘民俗’发生在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大家又熟视无睹。”要了解“民俗”这个概念,我们必须要知道作为词汇的“民俗”与作为学科的“民俗”之间是有差异的:作为词汇的“民俗”作为词汇的“民俗”在中国早就出现:《礼记·淄衣》曰:“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管子·正世》曰:“料事务,察民俗。”《汉书·董仲舒传》:“变民风,化民俗。”作为学科的“民俗”:民俗一词是有“民”(folk)和“俗”(lore)这两个部分组成,但是从民俗学这个学科诞生的那天起,有关“民”和“俗”的定义的争论就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什么是“民”和什么是“俗”的观点非常多,而且不断发展,正因为如此,“民俗”一词的概念的界定也是难以把握,以致于众说纷纭,观点庞杂。世纪 40 年代,美国出版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一书,就载有民俗一词的简明定义达 21 条之多。比如有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等。
钟敬文先生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民俗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它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一、民俗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二、民俗是靠口头和行为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的;
三、民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文化模式,这种模式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二、民俗如何分类?
民俗的最早分类标准出现在英国。英国民俗学会于 1890 年出版的由高莫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的分类是:
(1)观念和信仰民俗,包括迷信的信念和举动、关于自然物的迷信、关于树木百草的迷信、动物迷信、精怪、禁厌术、土医术、法术和占卜、关于冥界生活的信条和一般迷信等;(2)旧传的风俗,包括节俗、礼俗、嬉戏和地方风俗等;
(3)旧传的叙事谭,包括童话、民间故事、趣谈、寓言、深化、叙事曲、民歌、地方传说和旧传等;
(4)民间成语,包括韵言、母歌、谜语、谚语、诨名和方言等。显然,这四类民俗事象中,民间文学占有绝大部分,至于其他民俗类别也仅是作为旧有的遗留物被看待的,范围是比较狭窄的。
英国民俗学家博尔尼在其《民俗学手册》一书中把民俗事象分为三类:
(1)信仰与行为,包括大地与天空、植物界、动物界、人类、人工制品、灵魂与冥世、超人的神灵、预兆和占卜、巫术、疾病和民间医术。
(2)习俗,包括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人生礼仪、职业和工艺、历法、斋戒和节庆、游艺、体育和娱乐。
(3)故事、歌谣、俗语,包括故事、歌曲和民谣,谚语和谜语,有韵的俗语和俚语。这种分类虽对以前之分类有一些修正,但仍没有摆脱民俗研究对象异常狭窄的弊端。
日本学者柳田国男也采取了民俗事象三部分分类的方法,他于 1932 年在民俗学会上的讲演中指出,民俗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1)习惯(生活技术),包括居住、服装、食物、生产、劳动组织、家庭、村落、交际、婚姻、诞生、成年礼和青年集团、死亡、法事活动、祭神、占卜、舞蹈、竞技与音乐、儿童游戏等;
(2)口碑(语言艺术),包括新语创作、新词、谚语、谜语、诵词、小儿语、歌谣、说唱、民间故事、传说等;
(3)感情、观念和信仰,包括情趣、趣味、禁忌、畏惧、崇信、祈祷等。柳田的分类标准对于日本民俗学界影响较大,其后的日本学者仅是对这种分类方法给予必要的补充和修正。
陶立璠《民俗学概论》分为三类: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乌丙安《中国民俗学》分四类:经济的民俗、社会的民俗、信仰的民俗、游艺的民俗。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分十一类: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信仰民俗、科学技术民俗、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语言、民间艺术、民间游戏娱乐。
在这里,我们将民俗大致分为三类:物质民俗、行为民俗、意识民俗。所谓物质民俗,是指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所依赖的和能够感觉到的有形的实体性民俗,因而又被称为“实体民俗”。根据文化物质可以分为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这种标准,可以将物质民俗划分为生活民俗和器用习俗两大类。生活习俗包括饮食习俗、服饰习俗、居住习俗等三大类。器用习俗包括生产工具习俗、劳动对象习俗和民间工艺习俗等。
所谓行为民俗,指的是受思想和观念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在的各种风俗习惯活动。它可以划分为行为活动规范民俗和行为活动方式民俗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生产民俗、交通民俗两大类,后者主要包括技术民俗、社会组织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游戏娱乐民俗等。
所谓意识民俗,是指意识在民俗中占主导地位的民俗。通常,人们又称之为“精神民俗”、“心意民俗”、“信仰民俗”等。它可以分为信仰民俗、语言民俗、禁忌民俗等几大类。
语言民俗指的是民间依靠口头语言进行传播和继承的民俗事象,又称“民间口头文学”或“口碑文学”。按照语言民俗的内容和传承表现,这种社会生活民俗事象可以划分为讲述、歌唱和讲唱等三类。
所谓讲述语言民俗,指的是依靠叙述性口头语言进行传播和继承的一类语言民俗事象,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和熟语等四种不同类型。
所谓歌唱语言民俗,指的是以歌谣或民歌的形式来予以表达的语言民俗事象,又称之为“歌谣”,主要有情歌、礼仪歌、劳动歌、生活歌、时政歌和儿歌等类别。
所谓讲唱语言民俗,指的是既说又唱、韵散兼行的一种语言民俗。这种语言民俗或以讲述为主,或以歌唱为主,往往带有叙事长诗的性质。比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等。
三、民俗的本质是什么?
民俗作为一种包容异常广泛的文化事象,其属性是多方面的,并不是一种属性就能够较为全面而深刻地揭示民俗的全部本质所在。
(1)民俗:生活与文化的复合体民俗既是一种生活,也是一种文化,它具有生活与文化的双重属性。以饮食为例。民俗作为文化与生活的双重复合体,外在的、表面的生活属性是内含的、深刻的文化属性的一种物化,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文化化的生活、生活化的文化。生活一旦被民俗化后并非永远处在模式阶段,生活的模式也会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增添新的内容,当这些新内容融入到生活当中,又会在承传原来生活模式的基础上发生变化,形成新的生活模式,进入民俗又一轮的传承与变异。
★思考:一般的生活事象与民俗事象的区别?
(2)民俗:原生态文化(3)民俗:不成文程式化规矩
四、民俗的基本特征
1.社会性与集体性 2.稳定性与模式性 3.传承性与变异性
五、民俗的功能
关于民俗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在钟敬文看来,主要有以下四种功能: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调节功能。实际上,这四种社会功能都是以规范功能为核心的,其他功能都是由规范功能派生的。在这里,我们认为民俗拥有两大社会功能。
(1)民俗的社会调节与控制功能
所谓民俗的社会调节与控制功能,指的是民俗通过自身所具有的不成文程式化规矩属性,对其流行范围内的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识所具有的约束作用,通过对社会各种关系和行为及意识进行规范,以维护这种民俗所流行区域内民众群体利益的一种社会管理效应。在社会规范中,参与社会调节和控制的文化事象大体有法律、纪律、道德和民俗等四 种。而民俗是这四种中存在最为广泛的、约束面最宽的调节与规范。民俗能对社会进行调节和控制,根本的原因在于民俗自身所具有的不成文程式化规矩属性。某种民俗一旦形成,便会产生一种法约性效应,能够对人们的生活、言行乃至意识等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民俗对社会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力,表现为一种软控制的特征。这种控制有时甚于法律的控制。
(2)人生塑造与教育功能
授课教师:王申宇
【培训要求】
本讲主要内容是介绍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定义、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当前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应采取的具体措施。重点掌握的基本要点:
1、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定义;
2、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目标;
3、当前执法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4、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定义
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就是要求公安执法者的一切执法行为必须严格限制在法律的框架之内,按照法律、法规明确的职权和义务依法办事。按照法律预先设定的模式、程序、规则、轨迹通过执法程序的设计实现一切警察权力的行使必须要有法律的明确授权、一切警察权力的行使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一切警察权力的行使必须受到监督和制约的执法体制和运行机制,达到严格、公正、文明、理性、高效的执法目标。因此,‚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应该定义为:公安执法主体为了实现公正、文明、严格、高效的执法目标,在法律的框架内,对公安执法活动进行程序化与标准化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
二、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根据公安部《关于人力加强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的目标内涵被明确界定为:‚全而提高公安机关执法能力和执法公信力,解决执法突出问题‛ 因此,我认为,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相应
标准或目标应界定为:通过执法规范化建设达到执法思想端正、执法主体合格、执法制度健全、执法行为规范、执法监督有效的目标;建立以提高执法能力和公信力为总目标,以执法思想(理念)、执法主体、执法制度、执法行为、执法监督为子目标的政策目标体系。
(二)阶段性工作目标和成效标准
为进一步推进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明确建设目标,检验建设成效,公安部2010年4月15日印发了《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阶段目标和成效标准》,明确要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不懈努力,基本实现下列目标,并取得明显成效
一、执法制度健全,执法工作标准化程度明显提高
(一)各执法岗位的职责任务明确;
(二)治安行政案件裁量标准具体、明确;
(三)执法执勤的基本动作和语言有明确的规范要求;
(四)受案和立案登记流程及标准明确,所有案件统一归口专门部门登记管理,执法基础台账、法律文书、案卷管理制度健全;
(五)多发性刑事、治安案件取证的流程和标准明确;
(六)扣押、冻结、收缴、追缴、查封等措施的流程和标准明确,涉案财物及证据的管理制度健全;
(七)户籍管理、车辆和驾驶员管理、出入境管理等窗口接待服务的流程和标准明确。
二、全面落实执法培训要求,民警执法能力持续提高
(一)全面推行民警执法素质等级考试制度,执法民警普遍通过基本执法素质等级考试;
(二)落实法律学习培训制度,一线执法民警每年参加累计不少于15天的脱产执法培训;
(三)执法民警熟练掌握《公安机关执法细则》以及本岗位应知应会的其他执法规范和业务知识,执法能力与其执法岗位及所承担的职责任务相适应;
(四)执法民警熟练掌握警械、武器的使用流程和工作标准,按规定佩戴、使用警用装备。
三、执法场所的设臵和安全设施符合要求,执法安全程度明显提高
(一)办案区与接待区、其他办公区、生活区等实行功能合理分区并隔离;
(二)候问室、讯问室、询问室、调解室、信息采集室、物证室、档案室等设臵符合标准,管理规范;
(三)讯问、候问、羁押等场所安装安全防范装臵和报警、监控设备,监控数据资料按照规定保存;
(四)派出所、责任区刑警队、看守所、拘留所、收容教育所、强制隔离戒毒所、车辆管理所、刑事科学技术室等基层单位等级评定达标。
四、执法监督考评机制科学有效,执法质量持续提高
(一)基层办案单位配备法制员,对案件进行审核把关;
(二)警务公开制度和内部执法监督制度有效落实;
(三)执法质量考评制度健全,案件审核与案件质量考评同时进行,对执法单位和民警实行平时考评、阶段考评与考评相结合的考评机制;
(四)建立科学、系统的执法绩效考评机制,将群众对执法工作的评判作为执法绩效考评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建立执法单位和民警的执法档案,完整记载执法数量、执法质量、执法培训、考核结果、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等情况,作为民警执法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民警的执法绩效与政治待遇等挂钩;
(六)严格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和涉法信访案件倒 查制度,对公安机关领导和民警存在执法过错或违法违纪问题的,一律按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五、执法信息化手段普遍应用,执法效能明显提高
(一)应用网上执法办案监督系统,实现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质量网上考核,执法单位和民警的执法档案基本实现电子化;
(二)为一线执法民警配备记录执法过程的信息化执法装备;
(三)讯问犯罪嫌疑人时,进行全程录音录像;
(四)通过联网实现对讯问、继续盘问、羁押等执法活动和执法窗口、监管场所等进行实时监督。
六、有效防止发生重大执法过错,解决执法突出问题能力明显增强
(一)有效防止刑讯逼供或违法使用警械、武器致人重伤、死亡,或者殴打、体罚、虐待被审查、监管人致其重伤、死亡事件的发生;
(二)有效防止因重大执法过错,或因明显处臵不当造成人员重伤、死亡或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三)有效防止在办案环节或监管场所被审查、监管人非正常死亡、脱逃事件的发生;
(四)有效防止因重大执法过错,或因信访问题处理不当被省级以上公安机关通报批评,或被新闻媒体曝光,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案(事)件的发生。
七、执法水平和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执法公信力明显增强
(一)执法质量考评达标并持续提高;
(二)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有责信访案件均实现零增长或 下降;
(三)行政复议案件被撤销、变更率,行政诉讼案件被撤销、变更率和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案件数、人民法院判决无罪案件数实现零增长或下降;
(四)群众对公安执法工作的满意度持续上升。
三、当前执法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现代管理学中有一个‚木桶原理‛,又称短板理论‚木桶原理‛的核心内容为:一个木桶的最大容量,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原理‛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木板不够高度,木桶
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要进一步加强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就必须着重解决‚补短‛问题,寻找出‚木桶‛上的那些‚短板‛,以使‚短板‛变成‚长板‛。目前公安机关正在开展的执法规范化建设,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短板‛):
(一)、执法理念问题
首先是执法为民理念缺失。部分民警执政为民意识不强,存在特权和本位思想,以管人者自居;一些民警‚为准掌权、为准执法、为准服务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由于理念上的偏差从而导致行为上的偏差,表现在部分公安民警对待群众态度差,特权思想严重,‚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出现傲气、霸气,缺少亲和力,令群众望而生畏;一些民警对群众疾苦漠然臵之,有警不出、有难不帮、有险不救。
其次是法律信仰缺失。公安民警在执法规范化建设中之所以存在各种问题,不仅仅是制度不完备、监督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而是警察群体内心法律信仰缺失的结果。‚公安民警既是法律的执行者又是法律的保护者,职业特点要求其必须具有坚定的法律信仰,具有良好法律信仰的公安民警,其稳定的职业素质在具体执法行为中就体现为对法律体系的发自内心的尊重、服从、守护和敬仰,其执法活动也必然会带来民众对法律的尊重与信赖’。
再次是程序正义观念缺失。程序正义是源于‚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面式加以实现‛的一种英美法律传统,与程序正义相对应的是实体正义。程序正义是保证公
安机关在执法活动中做到公开、公正、公平的基本前提,无程序即无执法,违反程序即违法。然而,由于受到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观念影响,导致部分公安民警出现一些屡禁不止的现象,如‚滥用强制措施、超期羁押、一人办案、该及时履行的手续不履行、该及时报批的案件不报批、不遵循法定时限,等等,而其中危害尤甚的是屡禁不止的刑讯逼供现象。
在己有的分析公安机关执法不规范的研究中,对部分民警执法理念有偏差是导致执法不规范的重要原因之一己达成初步共识,但对执法理念有偏差的分析只是局限于民警自身,而对于公安机关、领导以及政府的执法理念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对为什么造成公安机关执法理念偏差的原因分析不深入
(二)执法执勤任务与现有警力状况和经费保障不相适应
1、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所面临的形势尖锐而复杂。确保社会治安平稳的任务艰巨而繁重,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期望越来越强烈。而现有警力畸缺,基层警力不足。以市局交警支队为例,正式民警171人,协警360人。基层民警的工作压力和强度日趋加大,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不可避免的造成工作效率的下降和执法质量的降低,比如:警情处臵方面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刑诉法办理案件的规定要有两名以上正式民警出警,否则视为违法。机构设臵不合理、警力配臵不科学,民警素质不适应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和有效缓解。
2、公安机关经费不足。尽管公安经费保障逐年改善,但仍
有缺口,办案经费困难,办案成本加大,只能靠‚以案养案‛来维持日常的工作。有的民警在案件当事人身上动脑筋,打主意,为了创收而办案,为了完成案件数而办案。在执法过程中出现了以罚代‚法‛,以罚代拘等问题,导致公安执法发生扭曲和执法理念、手段、目的的偏差。
(三)执法执勤法规与客观形势发展不相适应
1、民警执法环境恶化,法律制度不够健全。警察执法代表的是国家,是法律赋予的权力和义务,抗拒警察执法,拒绝、阻碍警察执行公务,是对国家法律权威的公然挑战。英美法系国家都设有‚袭警罪‛这样一个独立罪名,每年因袭警而导致的警察伤亡人数远远低于我国。目前,我国尚无‚袭警罪‛的专门立法,民警在执法执勤中遇到不法侵害和袭击时,缺乏明确的保护性规定,以法护警缺少强有力的法律支撑。暴力袭警抗法事件不断增加,辱骂、威胁、诬告、陷害民警案件增多,扰警事件不断,这些都对公安机关和警察个人在执法过程中产生了心理压力和行为压力,使得少数警察不能正确和洁晰地把握执法原则和要求,丧失严格执法的勇气,以牺牲执法的时效性、严肃性和权威性为代价,而一味采取消极忍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和方面法,助长了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据统计,近20年来,全国因公牺牲的民警达6000余人,负伤10万余人,几乎‚时时有流血、天天有牺牲‛。公安民警成为和平时期最具危险性的职业。
2、党政机关不合理、不合法的干预过多。表现在地方面党政领导直接指挥具体警务工作,指令公安机关动用警力从事非警务性工作;滥用执法权威,动用警力解决正常的群众上访、集会活动、强征税费、强行拆迁、整顿市容等,地方保护主义、行政十预,给公安机关的执法造成了很大的阻力同时也导致了大量非警务活动的产生,‚这些活动往往占据基层公安机关全年工作量的比例较大,带有明显的强制行政性,容易与群众产生冲突,而目‘如果搞得不好,还会激化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不满‛。根据有关公安部门介绍,公安业务每年增长10%-15%,而大量的是非警务活动,非警务活动己经占公安机关全年工作量的60%左右。
3、有的法律法规不适应新形势发展和变化。客观形势的发展,要求法律法规及时调整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要求公安机关更有效、更及时地维护日趋复杂的社会治安秩序,要求民警在履行社会治安管理过程中更体现法治化、人性化,但由于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对社会、经济、生活等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时难以用法律来调整。这就给公安机关实际工作造成困难和被动。比如:《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七条规定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禁毒法》中设立的社区戒毒问题等,而国家至今没有出台具体办法,各地都无法建立。治安管理处罚罚款的执行问题,未成年人初次违反治安管理拘留不执行问题、治安案件办理期限问题。还有为了适应新形势,体现执法新理念,在内部出台的各种办案程序基础上,又不断制定各类具体的操作规程,这对于民警具体执法既要追求法律上的公平公正,又要追求社会公众的认可满意,显然是难以两全齐美。
(四)司法职能方面存在的不作为
1、履职不规范、不作为。一是立案不作为。如该立案不立案,该撤案而不撤案。二是采取侦查措施不作为。如该采取侦查措施不采取,不该采取的而采取;该解除侦查措施而不解除侦查措施;不该变更强制措施而变更强制措施。三是取证方面不作为。如该搜集的证据不搜集或不及时搜集,证据取舍随意性大,使案件难以作出处理;该鉴定的不鉴定;该勘查现场的不勘查。四是程序方面的不作为。如:个别民警在讯问违法犯罪嫌疑人时没有履行告知义务,没有告知当事人应享有的权利义务,或有告知,但缺三少四,不全面。
2、履行职责不到位、不充分。一是‚拖‛。有的案件甚至拖得当事人都不耐烦了,不再找公安机关处理了,最后案件不了了之。在刑事案件的侦破中,尤其是取保候审案件,认为取保候审期限一年,时间充足,拖的现象更为突出,在取保候审期间不对嫌疑人进行讯问,不对案件作进一步调查取证,以致强制措施期限到期,移送起诉仍证据不足。这种‚拖‛的做法违背了公安机关履行职责的原则和要求,表面上看似乎履行了职责,实质上却是不作为。二是‚执法随意‛。如:在办理刑事、治安案件中,对违法犯罪嫌疑人该追究刑事责任的给予作劳教、治安处罚;该呈报劳动教养的作治安拘留、罚款处理;该给予治安处罚的作调
解处理;该重处的轻处;该轻处的重处等。
3、缺乏责任意识,不思为。有的民警不仅缺乏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而且缺乏敬业精神和勤政意识,工作上不求有功,但求无错,在执法中有的民警存在‚不抱油桶不沾油‛的思想,不是积极执法,而是消极应付,办理案件怕投诉,怕得罪人,怕扣分,畏难情绪大,凡事以为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所事事。
4、法律素质不高,乱作为。一些民警学习主动性不强,对应知应会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及执法活动的方法、步骤、时限等一知半解,法律业务知识贫乏,导致在执法活动中不知悉自己应当履行的职责,在执法工作中出现乱作为的情形。不仅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损害了公安机关的形象。
四、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几点意见
公安机关的主要活动与执法密切相关,如何以执法规范化建设为契机,提升社会公众对公安机关的执法行为、执法结果及执法者本身的心理认同、尊重和行为认可、服从,从而在公众心目中建立对公平、正义、民主、效率、权威的普遍信服度和影响力,这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孟建柱部长曾明确指出,老白姓对我们的工作是否满意,第一就是看执法公正,第二是看服务意识,第三是看工作态度。可见,执法能力和水平对于公安工作至关重要。对于如何推进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提如下几点意见:
(一)加强执法主体规范化建设
一要端正执法思想。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首要的问题是不断深化端正执法思想、执法观念,从根本上提高执法为民意识,套用温总理的一句话:就是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执法‚。公安机关要进一步深化宗旨观念、群众观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让每一位民警都真正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这个根本问题,引导民警把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作为第一追求,真正使人民群众满意的执法工作标准深入警心,真正在执法思想上来一场深刻革命,把执法为民的思想化为灵魂、融入实践,为严格、公正、文明、理性执法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努力从思想上解决执法不规范的问题。要树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这一新的执法理念是孟建柱部长在2009年提出的。所谓理性,是指头脑的思维;(北京杜宝良案例、)。平和是指性情、言语温和;(刑讯逼供)文明是指较高社会和人文的形态(对待群众态度问题上、上海杨佳袭警案);规范是指程序标准。公安部制定的执法细则
二要转变领导决策意识。必须增强领导层的依法决策意识,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观念转变必须始终坚持‚法律法规先行‛基本原则,规范执法的主动性、自觉性,切实提高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要转变执法观念,牢固树立依法办案的思想。具体要做到‚三个树立‛。即一是树立法律至上意识。每位执法民警都必
须掌握本执法领域的相关法律知识,并能做到熟练运用;其次,在各项执法活动中,坚持以‚法律为准绳‛、将‚对法律负责‛转化 为执法民警的自觉行动。使每一起案件的办理、每一次行政许可、每一次管理活动,都能按法律要求经得起质证。二是树立证据意识。在办案过程中,公安执法主体必须强化证据意识,按照证据规格的要求,做到依法主动、及时、客观、全面、公正、细致地收集与案件有关的各种证据,并注重对证据的来源、真实性进行审查,使收集的各种证据之间能互相印证,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体系。坚决防止因取证不及时,造成拖案、积案;坚决防止因取证不客观、不全面、不公正而造成冤假错案。三是树立程序公正意识。程序法与实体法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实体的公正要通过程序的公正来实现,二者同等重要,在实际执法过程中,要坚决克服‚重实体轻程序‛的错误倾向和‚只问结果,不要过程‛的实用主义思想,转变重职权,轻人权的观念,以及重领导批示、重经验,而轻法律的观念,严格执行程序法,用程序法来保障实体法的顺利实施。
四要加强警务技能的培训。一是要规范执法知识培训。定期集中组织民警进行新法律法规知识、专项执法培训、对科技装备操作使用的技能培训,以提高民警执法素质。二是要加强案例培训。邀请专家或法制民警对执法活动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现场解惑答疑,以提高民警执法办案的程序意识、证据意识、诉讼意识。三是要强化以考促训。建立公安民警岗位执法资格考试认证
制度,逐步提高执法岗位门槛,凡末通过执法资格考试的民警不能单独执法,更不能让没有执法资格的保安员、治安员行使公安执法权,确保公安执法主体的合法性。
(二)规范执法环节,推进公安执法规范化、法制化
对公安机关的每一个执法行为、执法环节、执法措施制定明确、严密、标准、可操作性强的规定,使执法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正规化。既解决‚怎样为‛的问题,又解决‚不作为‛的问题,当前应着力规范好‚四个环节‛。一要规范执法依据,使每一项执法活动都有充分、准确、具体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二要规范执法程序,使每个执法民警明确执法职责,减少执法工作的随意性和偏差。三要规范执法行为,使民警明确在执法活动中应该如何做,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并在具体工作中自觉遵守,逐步形成良好、规范的行为模式。四要规范执法责任,建立领导和民警的执法责任制度,确保执法办案质量。
(三)坚持制度建设,以规范化建设带动公安工作的正规化
针对公安执法工作实际和存在的问题,制定一系列执法的规范性文件和执法守则,如:执法责任制、案件评查考核制、案件办理终身制、案件审核把关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等。从110接处警、现场取证等方面入手,严把执法‚源头关‛,从执法办案网上流转、网上审批、网上管理入手,严把‚过程关‛,从规范卷宗和涉案财物管理入手,严把执法‚结案关‛。以适应新的执法要求,必须有完善的执法制度,保证每一项执法活动有章可
循、有规可依。在建章立制方面,必须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原则。二是坚持权力与责任对等的原则。要从制度上约束执法的权力,实现权力与责任的统一。三是坚持贴近执法实际的原则。通过制度建设,将民警的所有执法行为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四)强化执法管理,推进整体执法水平稳步提高
公安机关的执法面宽、执法环节多,执法程序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保证公安机关的整体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如何才能保证公安机关的整体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这就需要建立一整套能够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科学、系统、有效的执法管理体系。要在充分运用案件审核、执法检查、执法质量考评、责任追究等现有手段的基础上,变事后考评为全过程管理,变单一方式、间或性监督为全方位、逐一执法环节的监督,像企业管理生产和产品质量那样,对执法实行全流程、全过程管理,严把证据关、定性关、程序关、文书关,以保证每一起案件都合法、公正。此外,还要以执法办案和监督信息系统为平台,用信息化手段支撑,保证执法办案的管理,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效率。进一步拓宽执法管理的思想和视野,科学设臵执法办案的工作标准以及相应的权力机制,防止权力滥用问题的发生。
(五)坚持典型引路,扎实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多年工作的实践证明,典型引路具有形象、易学、示范引导的作用。要积极培养和推出本警种的执法规范化建设‚执法标兵‛
和‚优秀执法民警‛,表彰先进,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和有益做法,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做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通过抓典型、树标兵、立样板,让每个民警都有身边看得见、够得着的执法榜样和执法标杆。公安部确定北京、山东、浙江、江苏为全国执法规范化建设领头羊。2010年11月公安部决定命名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公安局等10个市级公安机关,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等100个城市公安分局、县公安局,以及北京市第一看守所等200个基层所队为‚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
(六)完善公安执法监督制度,强化执法监督
1、克服‚三怕‛,转变监督观念。当前不少民警甚至有些领导对执法监督工作存在‚抽象重视、具体忽视‛、‚说起来坚决,做起来随意‛的现象,存在‚三怕‛思想,即:怕监督查出问题影响政绩,怕问题曝光有损单位形象,怕监督力度大影响上下级关系。观念的偏差导致了执法监督工作弱化。对此,公安机关领导和民警要充分认识加强执法监督工作既是实现公安法制化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民主法制发展的需要,更是促进依法治警的需要,切实转变领导和广大民警的思想观念,增强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
2、抓住‚三点‛,增强监督实效。一是抓住公安工作的重点。主要包括各阶段的中心任务,刑事、治安案件的查破,各种行政事项的审批等。二是抓住群众反映的‚热点‛。这种‚热点‛往往是公安工作的薄弱点,应该成为执法监督的切入点。三是抓
住执法监督的‚盲点‛。即平时在监督中容易忽视、难以监督、不敢监督、不愿监督而又易出问题的工作部位,如立案统计和‚一把手‛的执法情况等。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向全方位、全过程监理发展
3适应市场需求,优化工程监理企业结构
4加强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5与国际惯例接轨,走向世界
建设工程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的规范工程建设活动的法律规范,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发布。(中华人民。。法)
行政法规: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规范工程建设活动的各项法规,由总理签署国务院公布。(。。。条例)
部门规章:建设部制定的规范工程建设活动的各项规章,属于建设部制定的由部长签署建设部发布。(。。规定或者办法)
法律责任:对违反《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应负的法律责任做了规定 P19
工程监理单位未对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或者专项施工方案进行审查的;发现安全事故隐患未及时奥球施工单位整改或者暂时停止施工的;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未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的;未依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的将受到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并初10W以上30W以下的罚款;清洁严重的,降低资质等级,直至吊销资质郑虎;造成重大事故的,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等处罚。 注册人职业人员为执行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责令停止职业3个月以上1年以下;情节严重的,吊销职业资格证书,5年内不予注册;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终身不予注册;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建设工程监理规范》虽不说建设工程法律法规规章体系,但对建设工程监理工作有重要的作用。
旁站监理:是指监理人员在工程施工阶段监理中,对关键部位、关键工序的施工质量实施全过程现场跟班的监督活动。
旁站监理程序:
1.监理企业制定旁站监理方案,明确旁站监理的范围,内容,程序和旁站监理人员职责,并编入监理规划中。
2.施工企业跟住旁站监理方案,在需要实施旁站监理的关键部位、关键工序进行施工前24小时,书面通知监理企业派驻工地的项目监理机构。
3.项目监理机构安排旁站监理人员按照旁站监理方案实施旁站监理。
建设程序:指一项建设工程从设想、提出到决策,经过设计、施工,直至投产或交付使用的整个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内在规律。
各阶段工作内容:1项目建议书阶段 2可行性研究阶段 3设计阶段 4建设准备阶段 5施工安装阶段 6生产准备阶段 7竣工验收阶段
坚持建设程序的意义:
1依法管理工程建设,保证正常建设程序
2科学决策,保证投资效果
3顺利实施建设工程,保证工程质量
4顺利开展建设工程监理
建设程序与建设工程监理的关系:
1建设程序为建设工程监理提出了规范化的建设行为标准
2建设程序为建设工程监理提出了监理的任务和内容
3建设程序明确了工程监理企业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4坚持建设程序是监理人员的基本职业准则
5严格执行我国建设程序是结合中国国情推行建设工程监理制的的具体体现。
建筑法:是以建筑市场管理为中心,以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为重点,以建筑活动监督管理为主线形成的。
第二章 监理工程师和工程监理企业
监理工程师:是指经考试,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并经注册,从事工程监理及相关业务活动的专业人员。
监理工程师的执业特点:
1执业范围广泛
2执业内容复杂
3执业技能全面|
4执业责任重大
监理工程师的素质:
1有较高的学历和复合型知识结构
2丰富的工程建设实践经验
3良好的品德 4健康的身体
监理工程师的职业道德:
1维护国家荣誉和利益,守法、诚信、公正、科学
2遵守法律法规,规范规章,履行合同义务和责任
3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身
4不以个人名义承揽监理业务
5不同时从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监理活动,不在政府部门、、施工材大学网料设备生产供应的兼职 6不为所监理项目制定成承包商、建筑构配件材料等
7不收手被监理单位的任何礼金
8不泄露所监理工程各方需要保密的事项
9坚持独立自主的开展工作
FIDIC(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道德准则:
1对社会和职业的责任
2能力
3正直性
4公正性
5对他人的公正
监理工程师的法律责任:
《建筑法》第35条规定:工程监理单位不按照委托监理合同的约定履行监理义务,对应当监督检查的项目不检查或者不按照规定检查,给建设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刑法》137条规定: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监理工程师要承担的监理责任:
1未对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或者专项施工方案进行审查
2发现安全事故隐患未及时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或者暂时停止施工
3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未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4为依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
监理工程师连带责任:
1违章指挥或者发出错误指令,引起安全事故
2将不合格的建设工程、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按照合格签字,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由此引发安全事故的
3与建设单位或施工企业串通,弄虚作假、降低工程质量、从而引发安全事故的
执业资格:是专业技术人员依法独立开业或独立从事某种专业技术工作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标准。
执业资格一般通过考试方式取得,这体现了执业资格制度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监理工程师是我国建国以来工程建设领域第一个设立的执业资格
实行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制度的意义在于:
1.促进监理人员努力钻研,提高业务水平
2.统一监理工程师业务能力标准
3有利于公正地确定监理人员是否具备监理工程师的资格
4合理监理工程监理人才库
5便于同国际接轨,开拓国际市场。
监理工程师的注册三种形式:初始注册、延续注册、变更注册
注销注册:
1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申请注销注册
3注册证书和执业印章已失效
4依法被撤销注册
5依法被吊销注册证书
6收到刑事处罚
7其他情形
继续教育的学时:一年内96学时,选修和必修课各位48,必修课48学时每年可安排16学时,选修课按注册专业安排,一个专业的。每年16学时。两个专业的,每年各8学时。
继续教育的方式:集中面授和网络教学(脱产学习、集中授课、参加研讨会、撰写论文)
工程监理企业:是指从事工程监理业务并取得工程监理企业资质证书的经济组织。(是监理工程师的执业机构)
我国企业组织形式:公司、合伙企业、独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设立建立股份有限公司可以采取发起设立或者募集设立方式
中外合资经营监理企业:是指以中国公司为一方,以外国公司为另一方,根据中国法律依法,主要从事工程监理业务的监理企业。(外国合营者投资比例一般不低于25%)。
中外合资和合作的区别:
1组织形式不同
2组织机构不同
3出资方式不同
4分配利润和分担风险的依据不同
5回收投资的期限不同
监理企业改制的目的`:
1有利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2有利于强化企业经营管理 3有利于提高监理人员的积极性
产权制度改革方式:股份制改革、股份合作制、经营者持大股
工程监理企业的资质按照等级分:综合资质、专业资质(甲乙丙)、事务所资质
工程监理经营活动基本准则:守法、诚信、公正、科学
公正:包括 科学: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1科学的方案
2要坚持实事求是 2科学的手段
3要熟悉有关建设工程合同条款 3科学的方法
4要提高专业技术能力
5要提高综合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取得监理业务的基本方式:投标竞争和直接委托
工程监理费用的构成: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税金、利润
监理费的计算方法:
1建设工程投资的百分比计算法
2工资加一定比例的其他费用计算法
3按时计算法
4固定价格计算法
市场竞争注意事项: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职业道德、严格履行委托监理合同
2严格按照批准的经营范围承接业务
3承揽监理业务的总量视本单位能力而定,不得随意装包业务,或将自身的名义给他人使用 4对于风险较大的工程,可以联合他人组成联合体共同承担,分担风险
第三章 建设工程目标控制
控制:通常是指管理人员按计划标准来衡量所取得的成果,纠正所发生的偏差,使目标和计划得以实现的管理活动。
(建设工程的目标控制表现为周期性的循环过程,包括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
控制流程的基本环节:投入、转换、反馈(正式和非正式)、对比、纠正
对比过程中应注意:
1明确目标实际值与计划值的内涵
2合理选择比较对象
3监理目标实际值与计划值之间的对应关系
4确定衡量目标偏离的标准
纠正的三种情况;
1直接纠正 2不改变总目标,调整后期 3重新确定目标的计划值,重新制定实施
控制类型:
1按照措施作用于控制对象的实践: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
2按信息来源:前馈控制、反馈控制
3按是否形成闭合回路:开环控制、闭环控制
4按照控制出发点:主动控制、被动控制
主动控制:是预先分析各种风险及导致目标偏离的可能性和成都的基础上,拟定和采取的预防措施,从而减少或避免目标偏离。主动控制是一种事前控制、是一种前馈控制、是一种开环控制、是一种面对未来的控制。
被动控制:是从计划实际输出中发现偏差,通过对产生偏差原因的分析,研究制定纠正措施,使偏差得以恢复,即使不能恢复到原有状态,也可以减少严重程度。被动控制是一种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是一种反馈控制、是一种闭环控制、是一种面对现实的控制。
被动控制与主动控制的关系:
在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如果仅仅采取被动控制措施,难以实现预定的目标。主动控制的效果虽然比被动控制好,但是仅仅采取主动控制却是不现实的。因此对于建设工程目标控制来说,主动控制盒被动控制两者缺一不可,应将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紧密结合起来。
目标控制的前提工作:1目标规划和计划 2目标控制的组织
为了有效进行目标控制:
1设置目标控制机构
2诶被合适的目标控制人员
3落实目标控制机构和人员的任务和只能分工
4合理组织目标控制的工作流程和信息流程
建设工程三大目标:投资、进度、质量
建设工程三大目标之间的关系:对立关系、统一关系
对三大目标之间的统一分析时应注意:
1掌握客观规律,充分考虑制约因素
2对未来、可能的收益不宜过于乐观
3讲目标规划和计划结合起来
建设工程目标的分解原则:
1能分能合
2按工程部位分解
3区别对待,有粗有细
4有可靠地数据来源
5目标分解结构域组织分解结构相对应
建设工程投资控制的含义(目标):就是通过有效的投资控制工作和控制措施,在满足进度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力求使工程实际投资不超过计划投资。
实际投资不超过计划投资可能表现为:
1在投资目标分解的哥哥层次上,实际投资均不超过计划投资(最理想的情况,最高目标) 2在投资目标分解的较低层次上,实际投资有些超过计划投资,大多数不超过计划,因而在投资目标分解的较高层次上,实际投资不超过计划投资
3实际总投资未超过计划总投资,在各个层次上,都出现实际超过计划的情况,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实际投资未超过计划投资。
建设工程进度控制的含义(目标):通过有效的进度控制工作和措施,在满足投资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力求使工程实际工期不超过计划工期。
(特殊问题:组织协调对进度控制的作用最为突出,最为直接)
工程质量控制的含义(目标):就是通过有效的质量控制工作和措施,在满足投资和进度的前提下,实现工程预定的质量目标。建设工程的质量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等的有关规定,尤其是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质量控制的特殊问题:
(1)由于工程质量的特殊性,需要对其从三方面加以控制“
1实施者自身的质量控制
2政府对质量的监督
3监理单位的质量控制
(2)工程实施过程中多发性的特点
建设工程设计阶段特点:
1创造性的脑力劳动
2决定建设工程价值和使用价值
3影响建设工程投资的关键阶段
4工作需要反复协调
5对建设工程总体质量有决定性影响
施工阶段特点:
1以执行计划为主
2是实现建设工程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主要阶段
3是资金投入量最大的阶段
4需要协调的内容多
5施工质量对建设工程总体质量起保证作用
施工招标阶段的主要任务:
1协助业主编制施工招标未见
2协助业主编制标底
3做好投标资格预审工作
4组织开标、评标、定标工作
1 灌浆法的类型及特点
土坝是利用当地的现有材料和沙砾以压力挤压而形成的水利工程的坝体。土石坝坝体、坝基防渗处理中灌浆方法施工过程中首先要做好护臂的处理工作, 在护臂工作完善的前提下对主要有均质土坝及宽心墙坝的坝体劈裂灌浆、高压喷射灌浆、坝基卵砾石层防渗帷幕灌浆等。
1.1 土坝坝体劈裂灌浆。
土坝坝体劈裂式灌浆是运用坝体应力分布规律, 护臂是人工组建防渗墙成败的技术关键, 是后续施工的前提和基础在护臂施工完成之后用一定的灌浆压力, 将坝体沿坝轴线方向劈裂, 同时灌注合适的泥浆, 形成铅直连续的防渗泥墙, 从而达到防止水资源渗漏的过程, 提高坝体的防渗能力, 并通过浆、坝互压和湿陷, 主要在于提高坝体背部的重力分布和内部承受能力的提高, 加强坝体变形的稳定性能。针对裂缝的局部灌浆, 在可能有裂缝的区域, 均匀布置类似固结灌浆的灌浆孔群;由于地形和土壤组成的成分限制, 在对土坝灌浆的同时要注意土坝的质量问题, 甚至出现上下游贯通的横缝, 一般应做全线的劈裂灌浆。
1.2 高压喷射灌浆。
高压喷射灌浆防渗是利用高压水泥浆通过钻杆喷出, 借助于高压水泥浆液射流冲击破坏被灌地层结构, 使水泥浆液与被灌地层土颗粒掺混, 形成一种防水的壁状骨节体, 这种壁状固结体不但有着强劲的抗击冲刷能力, 更有着防渗作用, 根据被灌地层结构和防渗要求不同, 又分为定喷、摆喷和旋喷。高压喷射灌浆防渗处理的优点是:设备简单、使用范围广, 工效高、料源广、造价低, 搭接防渗的效果好。缺点是:机具较多、在土质变化多端的地形状况之下则无法使用, 控制不好易在较大颗粒背后形成漏喷现象。
1.3 锥探灌浆。
在堤顶采用梅花形方式布孔并进行充填灌浆。实践证明, 锥探灌浆是处理堤身隐患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 但由于钻孔数量多往往造价较高。
1.4 劈裂灌浆。
沿堤顶轴线单排布孔, 利用灌浆压力将堤身沿其走向劈开并灌浆, 从而在堤身内沿其走向形成一厚度10cm左右的防渗幕。同时还具有压密堤身和充填洞穴的作用, 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该方法已经在许多堤防和土坝中得到应用, 效果明显。
1.5 垂直铺塑。
在堤顶沿大堤走向用开槽机在堤身内垂直成槽, 然后铺设土工膜并用粘土浆回填, 从而达到降低堤身渗流量和浸润线的目的。该方法已经在黄河大堤上采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2 水泥材料特性的选择和计算
根据作者在工作中的大量试验和研究结果得出, 在水利工程中渗透的影响其中也包含着水泥特性的因素, 影响水泥土的抗渗性能和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有:水泥掺量和水泥标号, 被加固土质特性和含水量, 拌和程度, 成型环境和龄期。水泥土的抗压强度随龄期的增加而增加, 渗透系数随龄期的增长不断变小。长江堤防的几种常见土质类型, 如淤泥、粉质黏土、壤土、极细砂等, 在掺入水泥后的抗压强度随龄期增长的规律有一定的差异。
根据堤防除险方案的渗流计算要求, 必须对堤防除险方案进行稳定和非稳定渗流计算, 以获得除险方案复核所必须的资料, 达到复核的目的。
3 防渗处理技术
防渗工程是水利工程中的重点, 是保持水利工程寿命和使用质量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指标。在水利工程防渗处理过程中, 施工技术的高低起着决定性因素。
3.1 垂直防渗技术。
垂直防渗常适用于地基透水层较薄或隔水层较浅的情况, 运用早已做成的封闭式防渗帷幕来治理水利工程中早已存在的坝基渗透和破坏的情况, 通过塑性混凝土和高压喷射灌浆的技术解决坝基和坝身渗漏问题。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技术是用黏土取代普通混凝土进行连续性的混凝土墙体。高压喷射灌浆是通过高压射流冲切破坏土体, 同时随喷射流导入水泥浆液与被冲切土体搅拌, 喷嘴上提, 浆液凝固, 在地基中按设计的方向、深度、厚度及结构形式与地基结合成紧密的凝结体, 起到防渗作用。
3.2 水平防渗技术。
水平防渗技术是通过分利用天然黏土和人工填筑黏土进行对坝体的修复和施工, 是一种就地取材、造价低、施工工作面大、工期短、简单易行, 不需要特殊的施工设备和器材。在施工过程中按照设计要求施工, 为了满足渗透稳定, 结合下游排水减压设施加强对坝基和坝身渗漏的控制技术。
3.3 使用化学补强技术处理水利工程渗漏。
化学补强是在不改变原工程结构的前提下, 利用原混凝土结构强度和当前先进的化学产品和化学技术对水利工程中施工薄弱环节产生的裂缝和破损部分, 采用这种方法处理水利工程中渗漏主要方式是恢复建筑物的整体性, 保持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抗渗性。环氧材料具有较高的粘结强度, 并具有一定的弹性能与新老混凝土很好地结合。
4 水利工程渗透的破坏
渗透破坏是堤防工程中常见的现象, 而且难以根治。要做好除险加固工作, 必须首先分析其成因, 确定渗透破坏的类型及特点, 对采取的方案需经过充分地论证, 才能使除险加固措施真正切实可行, 经济合理。
只要堤防的临水侧和背水侧存在水头差, 堤防就有渗流产生。随着汛期水位的升高, 堤身内的浸润线逐步形成并不断抬高, 堤基和堤身内的渗透比降也逐渐增大。
5 水利工程渗透的成因
堤防工程中对渗透破坏的分类主要是从宏观现象考虑。比如, 由于堤基的渗透破坏在后期多表现为集中渗流对土体的冲刷, 并往往冒水翻砂, 形如管中涌水 (砂) , 因此在堤防工程中统称为管涌 (亦称泡泉) , 这是宏观上的体验。其实, 堤防工程中常说的管涌基本上都是土力学中的流土破坏。堤身的渗透破坏包括三种类型:渗水 (散浸) 造成的堤坡冲刷、漏洞和集中渗流造成的接触冲刷。
6 结论
通过水利工程灌浆处理技术的使用结论得出渗透破坏是堤防工程中最普遍且难以治愈的心腹之患, 选择有效、合理、经济的除险加固方案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是堤防渗透破坏除险加固工作的关键环节。在当前社会技术中, 水利工程渗漏的处理方法并不是很完善, 各种方法的缺陷严重, 虽然针对小型的水利工程中优势明显, 但其局限的原因使得在大型水利工程的应用中还有待商榷。针对小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的不同特点, 采取不同的方法。高压喷射灌浆技术具有开挖量小、占地少、设备简单、灌浆工效高、造价低、对临近建筑物影响小的特点, 应用较广。
摘要:防渗是水利工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是水利工程运行过程中效率高低的综合评价。由于渗透问题的存在使得水利工程在运行的过程中担负着极大的风险, 时刻威胁着下游居民的的生命财产安全, 更让水利工程难以发挥其原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功能。本文结合工作经验, 对常用的各种防渗处理方式、方法进行总结整理。
关键词: 环境工程 环境学概论 教学方法
1.课程设置与安排
环境学概论是环境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生通过该课程学习除了可以了解环境工程专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术语等基礎知识外,还可以了解目前我国及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危害,传统环境污染控制方法,以及目前环境工程领域的发展最新动向。通过长期本科教学工作发现,学生进入高校的第一年主要是进行公共基础课程学习,随后是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直到大学三年级才重点涉及专业核心课程,使大部分学生进入高校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激发不起来,经常有新生问及我们专业主要学什么的,出去以后能够干什么,是否容易找到工作。甚至到二年级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我们到底是生物专业还是化学专业的疑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结合新生特点,在入学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在第一个学期开设环境学概论课程,使学生明确环境工程专业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将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采用什么样的解决方法,毕业后可以从事哪些工作。使学生具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和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2.明确学习目的
为使学生在大学四年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我们在环境学概论的第一次课就对学生进行引导。首先引入学生最为熟悉的我国当前严重的雾霾现象和水污染问题展开讨论,从环境定义到什么是雾霾,什么是水污染的系列基本概念,为什么会引起这样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何评价污染的程度,治理这些污染有什么样的方法,是否可以从预防控制角度避免重污染的产生。结合这些简单问题的讨论,给学生阐述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同阶段各公共基础课程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地位,以及课程之间的联系,分别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基本可以让学生有个初始了解。针对学生最为关注的就业方向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首先喜欢从事科学研究和探索的同学,以后可以考取环境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深造,并就我国具有环境类硕士和博士学位点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给学生进行简单介绍,重点介绍当前学科排名前二十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科优势特点和主要专家学者。同时介绍与研究生入学考试相关的需要重点学习的课程。其次,有环境工程设计兴趣的同学,可以考虑进入设计院或者环境工程公司,工作后可以考取与环境工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注册环保工程师、注册化工工程师等,通过长期积累可以成为环境工程设计类专家。有从事环境工程项目管理兴趣的同学可以考取国家二级建造师和一级建造师成为项目经理,可从事具体的环境工程项目管理与实施。再次,对环境科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和环境应急预案编制与咨询等相关工作,同时可以考取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和清洁生产审核工程师等职业资格,经过长期积累将来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此外可以考取国家机关公务员从事环境管理工作及环境监测与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等方面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就业方向介绍,学生对从事环境工程专业领域的工作有个大概了解,学习目的将更明确。
3.教材选择与教学内容优化
为搞好环境学概论的教与学,首先教材的选择是关键。结合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通过综合比较多个出版社的教材,我们选择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吴彩斌教授主编的《环境学概论》教材,该教材共包括十三章内容[1]。由于都是概述性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讲重点章节,总教学课时32个学时可以满足教学要求。该教材具有深入浅出的特点,知识面覆盖广泛,信息量特别大,主要包括环境问题,生态学基础,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水污染及其控制,大气污染及其控制,土壤污染及其防治,固体废物污染及其综合利用,物理污染及其防治和环境与法等内容。本课程遵循环境问题的提出到分析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再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这一主线。重点介绍了前十章内容,突出环境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涉及具体污染控制原理和工艺不做详细介绍,留给后续专业核心课程详细讨论。此外,紧密联系环境学科发展的最近动向,引入与学科前沿技术发展最近进展的专题,不断充实与更新教学内容。如我国与全球环境问题引入目前广泛关注的雾霾专题和太湖富营养化专题进行讨论,水污染控制技术引入最新的正渗透膜分离技术与光催化技术专题,大气污染控制引入有机废气光催化处理专题。通过这些前沿专题的介绍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习兴趣。
4.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
环境学概论课程涉及信息量大,但是从教学内容来看难度不大,内容学生都能够看懂,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则必定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激发。所以必须结合课程特点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首先搜集当前热点案例采用案例教学,如吉化公司爆炸造成的松花江水环境污染,京津冀和长三角及长沙等长江中下游高频出现的雾霾现象引入全球环境问题;湖南的“镉”米现象引入大气污染和防治与土壤污染及其防治;广东某地电子废弃物拆解造成的重金属污染引入固体废弃物污染与防治分别与学生展开讨论与分析。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空间,从特定案例的环境问题分析出现的原因,污染物质的来源,可能的迁移方式和可采取的治理与预防的措施。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其次开展专题讨论教学模式,专题讨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使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时间,通常在理论教学内容前三到四周,由教师提出某一题目如:“抗生素的使用现状与环境关系”,“农村养殖行业是否需要进行控制”,然后引导学生如何查找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制成PPT汇报材料在课堂中和同学相互探讨。其中有学生从抗生素的概念、抗生素的历史、我国使用现状、造成的环境危害,以及从政策层面和末端治理等方面消除其负面影响的可行措施进行深入讨论。
5.可以改进的方向
环境学概论是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泛,包括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及法律法规和经济学知识,从课程内容讲难度不大,但是从课程特点看要讲好该课程对教师有更高要求。首先要求教师有非常扎实的环境工程专业理论功底,其次要求教师有较广的知识面。同时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鼓励学生参与搜集环境方面相关的最新素材,包括图片和案例,建立该课程的教学素材库。课程考试可以采取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的组合方式,适当增加平时成绩的比例,把平时考勤、课堂参与、专题讨论及课程论文以适当比例计入平时成绩。总之,环境学概论课程的教师需要不断增加自身知识储备,增强自身教学技能,不断尝试和总结不同教学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彩斌,雷恒毅,宁平,等.环境学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工程监理概论讲稿】推荐阅读:
公路工程监理概论07-15
建设监理概论案例分析06-27
工程监理监理工程师11-14
土木工程工程概论09-10
测量专业监理工程师监理程序07-20
车辆工程概论考试07-26
安全工程概论资料09-14
工程材料概论论文11-10
工程监理合同05-31
工程进度控制(监理)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