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推荐12篇)

如何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 篇1

大通五中 潘静

“立德树人”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如何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下面就结合我校德育综合改革实践谈五点认识:

一、加强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承担者,教师的思想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准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德育水平。我校为提高师德修养,一是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提出明确的师德要求。二是树立了赵生财、孙美玲等身边的师德榜样,他们的先进事迹看得到、摸得着,使大家的学习目标更具体。三是通过教师自查互查,征求学生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等方式,整顿教风。四是完善师德考核细则,并将师德考核纳入每学期的教师量化考核,实行师德一票否决。

二、发挥三条德育主渠道功能

一是教务处——教研组——任课教师——学科渗透。教学中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落实每一堂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启迪,体现德育主渠道的功能。

二是德育处——年级组——班级——班主任——常规教育。班级管理中,以落实好《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加强学生的常规管理。由值周教师每天检查并做好记录,一周一评比,一月一总结,规范学生的行为。

三是德育处——团委、少先队——主题教育。通过升旗仪式、举办14岁集体生日、入团(队)仪式、主题团(队)会等,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诸如爱国、感恩、诚信等各类主题教育。

三、形成内涵丰富的德育体系

我校从2014年9月就开展了学习和践行《弟子规》的主题德育活动,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主线,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形成由浅人深、循环反复、不断加深的十八个德育目标,包括遵规守法、团结友爱、交往礼仪、孝亲尊师、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安全意识、集体荣誉、学会学习、遵守公德、卫生意识、责任意识、爱国意识、热爱劳动、理想信念、学会生活、心理健康、传承经典,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确定同一目标下不同年级的德育内容。如在传承经典活动中,七年级侧重以养成教育为主的《论语》、《道德经》的背诵,通过背诵从中让学生懂得待人接物的道理和做法;八年级侧重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和养成教育兼顾的《三字经》、《孟子》为主;九年级则背诵《诗经》。同时在各个年级精选了经典诗词添加在背诵内容里,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又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浸润,旨在培养出思想高尚,行为儒雅的优秀少年。

四、运用有效的德育载体

一是开展正面的国旗下教育。在庄严的国旗下,严肃的氛围中,进行主题鲜明的讲话,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是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班(团、队)会。根据新时期少年儿童心理 特点和目前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开设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绿色教育、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等主题教育。以“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国家公祭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点为契机,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和革命历史,弘扬传统美德。有时还邀请家长参加,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是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我校每周三下午开设有书法、绘画、舞蹈、小合唱、剪纸、缝纫、花儿、皮影、篮球、足球、乒乓球、机器人等14项社团活动,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教学活动和实践、体验活动,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收到良好的成效。

四是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发挥学校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的优势,一方面关注群体,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开展团队辅导活动;另一方面关注个体,通过校园广播回复“心灵驿站”信箱来信、个别谈心等形式解开学生心结,培养阳光少年。

五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在绿化、美化和净化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本校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形成校园、走廊、教室为一体的校园文化,形成“处处是文化,事事皆教育”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园广播、LED显示屏、橱窗、黑板报等媒体的宣传作用,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有力地配合德育工作,提高教育效果。

六是开展校外实践活动。依托德育教育基地(如烈士陵园等),开展在烈士纪念碑前宣誓入团,到社区打扫卫生、开展规范用字的社会调查,在我们的劳动基地——学校花坛参加劳动实践等等,逐步形成爱国、爱党、爱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学生独立的、健全的人格。

五、家校合力创新德育评价

如何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 篇2

1、历史因素

“诚信”丰富的伦理内涵, 是在中华民族共同繁衍, 劳动创造中沉淀而成的。但在封建社会长期的专制下, 人们的诚信意识也存在着扭曲的一面。历史上“逢人只说三分话, 未可全抛一颗心”、“老实人易吃亏”等“世袭”观念的残余影响, 导致中学生在潜意识中诚信意识的匮乏。

2、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代中学生在接受传统教育的同时, 也深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带来的新观念、新体制的影响。当代社会建立在广泛的经济活动和浓烈的商业化基础之上, 物质利益日益变为人生的主要动力, 这对尽快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发达程度无疑具有积极作用。但也不能不看到, 商业盈利原则的普泛化对人类崇高的道德价值和纯洁的精神世界形成了一定的威胁。

3、教育内部原因的影响

目前, 我们的教育方法以灌输、说教为主, 将德育教育视为政治说教, 或把德育教育当做知识传输, 将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简单的等同, 忽视情感教育。试想淡化情感教育, 又怎会有诚信呢?

在德育工作的实际操作中, 存在大量的形式主义。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 往往只跟形式, 不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搞些空对空的活动, 学生根本就不懂为什么这么做。可想而知, 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4、家庭教育的影响

中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强调的是智育, 只要高分, 进名校, 其他都是次要的, 甚至是可以忽视的。因此, 导致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 有的家长只重视学习成绩的好坏, 而忽视对他们思想品质的教育, 对子女平时不诚实的行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导致不少中学生出现打骂、残害父母、中学生之间相互残杀等严重后果。

“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种确定的, 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 以便在受教育者心身上, 养成教育者所以希望的品质。”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应该从家长、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共同对青少年进行诚信教育。

1、从学校方面看:首先要统一协调学校内部的各种教育力量。学校诚信道德建设是通过各科教学, 班主任工作, 课外活动、团队组织等多种途径进行的。各种教育作用和活动方式不尽相同。因此, 学校领导必须加强对学校教育的统一领导, 统一部署, 互通消息, 定期讨论, 研究学生情况。而要保持各方面教育力量影响的一致性, 最重要的是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必须首先要有诚信的德行。“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学校领导、教师要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率先垂范, 做好表率。只有这样, 才不会失信于学生, 才能在学生心目中形成榜样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从家庭方面看:家庭是学生道德行为养成的重要环境。诚信不是人生下来就有的, 需要后天不断的教育, 加上自己切实的践行才能获得。家长的文化水平, 思想修养, 教育子女的态度和方法, 都是影响子女的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 父母要以身作则, 身教大于言教。只有家长诚以处事, 信以持家, 才会使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时下, 我们的家长对子女不可能不爱, 对子女的未来发展不可谓不关心, 但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 对自身的人格修养却忽略了。有的家长的各种不良习性, 各种勾心斗角, 损人利己的恶劣勾当, 在子女的眼皮底下演绎, 子女耳濡目染。所以, 父母在家中的一言一行都会不可避免的在子女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痕迹, 诚信教育不能只是单纯的学校教育行为, 而应该首先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3、从社会方面看:社会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大熔炉, 对学生的诚信品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正视社会现实, 即使看起来相当稳定, 也不会是纯而又纯的。教育者应该采取“开放政策”, 让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对社会上一些不健康地东西, 要引导学生加以辨别真伪, 增强学生的免疫力。社会上的大众传媒也应采取正面引导, 健康教育, 褒贬分明。

诚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形成目标一致的合力, 只有这样才能大大提高诚信教育的实效性。

诚信要求学生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办老实事, 侧重于实事求是, 信守承诺。但在经济全球化, 网络信息化的现代社会,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知识经济已现端倪。客观上要求我们突破常规, 反对僵化的模式, 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诚信和创新的关系就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 才能真正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 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为此, 一方面, 我们要教育学生光明磊落, 实事求是, 言行一致;另一方面, 要让学生走出课堂, 参加和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实践, 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要勇于突破常规, 不断创新, 做到“不犯规, 也不犯傻”。

如何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篇3

一、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这块主阵地

思想品德课是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并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因此,学校要认真上好思想品德课,并坚持贯彻落实胡锦涛主席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理论联系实际,用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及优秀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认真抓好五爱教育,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大讲胡锦涛主席倡导的“八荣八耻”,使广大青少年能够明辨是非,树立远大的理想。

二、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各项工作之首

怎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要塑造好青少年一代美好的心灵,使他们懂得如何做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此外,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观念的情感行为教育,从整体出发,点滴做起,把思想品德教育真真正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遵纪守法教育不可少

法律是由国家行使立法的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受国家的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没有严密的法律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就不能实现。所以,加强法制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同样,在一个学校里,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学生必须学会遵纪守法。纪律是在集体中以规章制度、守则、条例等形式明确规定出来的行为规范。没有纪律,集体就不能从事有秩序、有效率的活动。没有纪律的保证,学校就不可能取得教育和教学的实际效果。

由于初中生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常认为法律是对成年人的要求,很少把自己的行为和法律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应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行知法、守法、与不法行为作斗争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这是学校在任何时候也不能忽视的事情。

纪律和法律虽然在要求、范围、年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是对个体在道德行为方面强制性的约束。因此,学校在进行遵纪守法教育时,应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

四、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系列化

我们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需要学校把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系列化,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长期稳定地开展下去。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此外,还要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怕挫折、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特别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增强学生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礼仪修养,加强五自教育,即自我、自理、自信、自立、自强,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生活、劳动、创造等方面的能力。

五、整合力量,更新手段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想品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往往给人以务虚之感。我们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要想避免思想品德教育空泛,光靠我们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另外,目前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空泛,教学方法陈旧,并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感、认同感,要想将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提高到一个新阶段,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比如,校园网络、电脑室、多媒体室等,还可利用第二课堂、专题教研、社会调查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我们要将课堂教育社会化,使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六、运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要充分运用广播、影视、板报、宣传橱窗等方式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学生崇尚先进、学习先进。通过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先进集体,开展学雷锋、树新风、献爱心、助人为乐等活动,为学生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各种具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参观革命圣地西柏坡、华北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请老革命、军烈属、校外优秀辅导员作专题报告,讲革命传统,介绍亲身经历等活动,使学生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总之,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简单粗暴。同时,我们要上好思想品德课,把思想品德课当做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责编 张翼翔)

如何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篇4

镇雄县雨河中心小学

吴洲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同时又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工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导向、动力和保障的作用。德育要从小抓起,从道德修养的过程看,道德判断、道德行为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就跟上台阶一样。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在此阶段要加强基本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注意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后,再逐步提高理性认识,以理论指导道德行为,并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基础,这对他们的一生怎样做人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为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抓住时机开展小学生的德育工作,这是十分有必要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少社会经验,对社会上发生的各种现象缺乏辨别能力,但他们模仿性强,好奇心大,对社会的各种信息,往往不论好坏全盘吸收,对发生在身边的各种事情缺乏辨别是非能力。因此,要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就要抓向学生进行道德观点、行为规范等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辨别能力,使学生能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明是非、识真伪、知善恶。在当前强调发展智能、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德育的作用不仅不能削弱,而且更应加强。笔者认为有机地分配调控、使用有效机制等教育手段,细致工作,长抓不懈,能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一、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教师对学生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爱。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老师以权威的角色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是圣洁的代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其灌输的痕迹明显地拉大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枯燥的说教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参谋与伙伴的关系。

师与生是平等的关系。长期以来,教师以绝对权威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认为学生必须无条件地听从其安排,凭着主观的善意出发,往往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无论在课堂上也好还是德育活动中都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如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进行思想的碰撞,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思路,珍惜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不阻碍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让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小学生比较天真,看问题不全面,往往会提一些十分幼稚、奇怪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说的某些怪问题延迟评价,不挖苦,不嘲讽,循循善诱。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而其中的道德认识不是由教师强制灌输的,而是学生内化的结果。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致的爱。只有真正心中有学生的教师才会真正地尊重学生,才会在进行德育活动的时候做好学生的伙伴,“导游人”;当学生有错的时候不是一味地苛责,而是宽容、理解和帮助。在德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师对生这样单一的关系,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教师还可以是其中一个大组的成员,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这种多向的交流方式使得师生间的关系更为密切。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尤其是思想品德课的老师总是习惯以圣人、权威形象自居,总习惯以一个尊者、长者、说教者的身份,放不下师道尊严的架势,舍不得一呼百应的威风。新课程倡导的师生关系应是参谋与伙伴的关系,师与生是平等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德育活动中都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其间,老师只是课堂教学的主持者,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并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心灵受到触动,情绪受到感染,情感受到熏陶。如教学《爱护花草》一课时,我先把一幅美丽的公园挂图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对此公园的总体感觉怎样。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接着出示第二幅只画了荒山野岭的挂图,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后谈感觉,学生发言踊跃,而且都能谈出第二幅挂图不美的原因。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提出,同学们能否通过自己的行动来美化这座荒山野岭。课堂上顿时热闹起来了,有的小组建议在山坡上种树,有的小组提出栽花„„于是,我让他们自己动手来在荒山野岭这幅图上种上花草树木。通过两幅挂图的观察讲解,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要爱护花草树木的道理,而且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纷纷表示要爱护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并要刻苦学习,将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和家乡装扮得更美丽。这样的课堂,不可能不让学生动心、动情。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师对生这样单一的关系,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这种多向的交流方式使得师生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2、给学生以积极的德育期待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利用班中的公开场合向学生施以对班集体整体的期待。希望他们能成为一个团结的、坚强的、向上的集体,并以身作则,处处把自己看作是他们中的一员,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在以后的运动会、三项竞赛和其它许多比赛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班级争光,我是班级的一员这些观念开始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团结、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取得成绩的原因,这说明对学生的期待开始发生效果,学生和教师最终在情感上达成了一致。教师对学生予以期待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关心,从而激发他的上进心。这期待产生效应的基础是师生间的信任。信任是一种对他人相信而敢于进行托付的态度,也是一种道德关系,它是建立在诚实、正直、可靠的基础上的,它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起点。有了信心才有爱,教师的信任可以给学生以鼓励与勇气,激励学生不断向前。只有教师的信任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才能向教师敞开心扉,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德育才能取得实效。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较强,教师亲切的话语更能拉近师生的距离。曾有一个学生上学迟到,上课总是无精打采,问他,也不答话,教师设身处地地与他交谈,经过多次谈话,这个孩子终于说出了心里话,父母吵架,母亲一气之下离家,他很想妈妈。在亲切地安慰之后,教师提出了希望,希望他好好学习、生活,身边老师同学都在关心他,一切都会好的,他终于慢慢放下了包袱,上课也专心多了。不久后,他妈妈回了家,一切风平浪静。以后,这个学生有了什么困难或是心事总是来找这位教师,学习也进步了不少,还变得爱帮助别人了。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接触的过程,教师的期待效应是师生真挚感情的体现和外露。教师期待是教育过程中一种潜在的、暗含的力量,也是一种难以估量的、强大的力量。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体现德育的实效,教师应有效地运用这种期待,使之发挥出这种力量的强大,这也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如几年前,我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发现本班不少学生,作业总是拖拉,而且一部分学生有自由散漫的习惯,面对这种状况我留心观察了一段时间,暗地里寻找他们的优点和能力,两周后,我召开了一次“看谁贡献大”的主题班会。在班会上,我动情地说:“我们班是个温暖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是兄弟姐妹,在座的每个人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分子,希望我们能成为一个团结的、坚强的、向上的大集体,看今后的日子里,谁对这个家的贡献大”。教室里静悄悄的,这些话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在学生的心中唤起了对集体的爱。然后,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情况,将班级事务分工到人,这样既给了他们崭露头角的机会,同时也使他们感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期待。在以后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这个班级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马卡连柯告诉我们,一个好的班集体如同一位优秀的教师一样,对全班同学起着特殊的教育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全班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全班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发展直接发生影响。

二、利用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小学生对班集体的概念是随着集体生活的扩大与丰富的开展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从进校开始,通过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学生对班集体这个概念逐步明确,知道自己所在的班级是哪个,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分子,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中,学生逐步培养起了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少先队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着重组织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少先队活动中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不断体会,不断感悟,不断积累,从而把德育的要求化为自身的品质。如:通过对集体生活的体验,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勤奋学习的品质,通过对父母辛苦和家庭生活的体验,培育他们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的情感,通过参加“雏鹰争章”活动的体验,培育他们开发自身潜能、不断追求进步的动力,按照“五自”(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要求,将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等要求具体化为若干枚雏鹰奖章,一次次争章训练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德育实践的机会。少先队又是学生的群众组织,面对全体学生,人人可为,天天可为,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学生的主要特点是以他律为主,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主要是以具体的、外部的行为表现为依据。一年级学生尤其向往加入少先队组织,这时,给他们树立具体的德育目标,学生都能按目标来要求自己,十分积极踊跃地付诸于行动。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每得到一枚奖章,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喜悦。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如对于年龄小的学生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学生一比较,就明白了该怎么做。《西游记》是小学生百看不厌的文学作品,现在更是用动画片、精美的画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教师用猪八戒丢西瓜的故事就可以引发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白不能乱丢果皮纸屑的道理。开展新课程以来,少先大队部通过隐性测试、问卷调查等多种手段,在队员中开展一系列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少年儿童虽然自我意识比较强烈,但普遍存在缺乏责任感,要求于人多,奉献于人少等思想道德缺陷。大家都知道,责任感是新世纪少年儿童必备的基本素质,责任感的培养应该是少先队教育的重要任务,由此我们决心通过实施体验教育,培养少年儿童的良好责任感。根据“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四个方面的关系,围绕培养队员的自我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等四个系列,以“我爱我家”、“大雁齐飞”、“走近社会”为主题发起了有关征文,组织队员在家庭、学校、集体、社会等领域,开展参观访问、生产劳动、公益服务、小课题研究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如“学做小老板”、“我教爷爷奶奶学英语”、“一日小交警”、“仓库保管员”等等,生动有效的体验活动,队员们纷纷争戴“责任章”“合作章”“家务章”等,在活动中,队员们将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等要求具体化为若干枚雏鹰奖章,一次次争章训练提供了进行德育实践的机会。

三、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1、在教学中开展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课堂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可挖掘的德育因素,如数学的计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优良习惯,体育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等等。就语文学科来说,在教材中有许多含有行为习惯、以及思想品质等德育素材的课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课堂教育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目前,小学生所使用的语文教材为语文与思想品德合科教学,这就要求将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同时受到熏陶感染,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从而提高认识。今天,我们有这样好的学习条件,应该怎样呢?这样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2、结合自身进行比较,提高小学生的德育意识。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小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做的情况下,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小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3、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小学生在评价道德行为的时候,还不能以道德原则或道德道德信念为依据,而常常受外部的、具体的情境所制约,小学生常常善于评价别人、不善于评价自己,他们几乎完全依赖教师的评价为转移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评价学生,及时肯定学生好的言行,全面地、发展地看待学生,评价要适当,了解学生的内心情况和内心体验,促使学生有积极履行道德要求的愿望,能够主动地按照道德意识来调节自己的行动,从而自觉地完成道德行为。在小学生的课堂教学中,所接触的德育素材一般是很简单的,例如:上课专心听讲,同学之间要友好等,都是与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的,教师在教学中及时肯定做得好的学生,让外部的评价逐渐转化为学生内部的动力,同时,也使学生逐步学会独立地、带有批判性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四、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如何加强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篇5

小学教师特别是小学德育工作者在提高自身网络知识的同时也要教育引导小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时代,学会利用网络,因势利导,积极规范青少年的上网活动。我们学校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教师首先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小学生的表率。教育者应当受教育。这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网络知识的学习问题;另一个是教师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问题。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小学生上网的指导。自从去年以来,我校已对全部教师进行了数次网络知识的培训,同时为每个办公室配备了电脑,学校还花费20多万元组建了的学校电脑室,并和江山广电网连接。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目前,我校教师100%都会上网,其中不少人会利用网络制作课件或主页。在了解网络的同时,教师为人师表,也必须率先垂范,做好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模范。所谓“先莫先于修德”,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必须首先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规范教师的上网行为,学校还制订了教师上网的若干规定,保证了教师对学生上网的正面导向作用。

2、信息技术课教师在小学生电脑课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规范小学生的上网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良好习惯。组织学生学习网上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不破坏网络秩序;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鉴于网络世界的特点,我们一方面在三至五年级选拔出三名网络管理员,为他们普及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另一方面则需要用道德这种无形的约束力去引导规定学生的网上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自觉地遵守网络法规或有关规定,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做一个合格的网络人。

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礼仪教育 篇6

礼仪作为一种文化和行为规范它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礼仪是一个重要标志,同时是个人提高修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重要方式。遵从礼仪规范,讲究礼仪,能够很好地将一个人的魅力、风度和教养展现出来,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尊重程度与认知水平也将得到更好的体现,进而使社会认可并尊重个人的价值、修养与学识。

2 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礼仪是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路径之一,同时也是良好品德修养的展现方式,我们需要用彬彬有礼的形式来展现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知识层次比较高的群体的大学生,应有更高的道德水准与礼仪修养。这些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违背礼仪的行为逐日加重,小至起码的问候、尊重师长、谦让等礼仪常识缺乏,讲粗话,大至行为放浪等。大学生的形象已受到这类不良行为的严重损害,阻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引起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的普遍重视和关注。导致当代大学生礼仪丧失的因素主要有下列三个方面:

2.1 家庭和教育制度的原因

礼仪教育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毋庸置疑,要从小抓起礼仪教育,因此,恰当的礼仪教育在学前及与中小学阶段可以说尤其重要。但是,我国应试教育还没得到彻底的改造,在这个大背景下,读书是不是用功,分数排名是不是在前,近乎成为人民唯一的标准以判断一个中小学生是不是优秀,常常把学生的素质教育给忽略了。还有就是现在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他们备受呵护,大部分都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不会关心他人与交际、沟通能力欠缺、坚韧的意志缺乏,集体意识淡薄,为社会与他人服务的意识差,索取比付出要多。

2.2 高校教育、管理上的原因

某些高校的决策部门与管理部门缺乏对礼仪教育的重视,缺乏切实有力的措施。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感到一种长久以来从没有的轻松,大学生开始不再安于过去的苦读与封闭的校园生活,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有条件利用多种的途径、渠道,去体会“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同时,中小学时期礼仪教育的缺乏留下的隐患在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诱导时,将可能转变成现实的不道德行为,更有甚者会造成终身遗憾,这种例子数不胜数。

2.3 社会的不良的风气的影响

学生自身边有许多的不良风气,例如“厕所文学”、“课桌文学”泛滥,乱图乱写图书馆的图书,……,还有是社会上的凶杀,色情,受贿,贪污,蒙骗……

事实上,不知道大学们有没有曾想过:当你在社会交往中与人交谈时语言礼貌;与人交往时举止文明;与人交流时文书得体,人们肯定会感受到你文明道德的修养,雍容大方的气质,温文尔雅的气度,就会平生出几分敬意。仪容亲切整体,谈吐优雅合理,会使人有温馨的春风吹习,热情洋溢周身的感受。

3 如何做好大学生礼仪教育

礼仪自身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学生学习礼仪的基本知识与规范并掌握这些知识和规范,就可以借住它将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顺利的开启,将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顺利建立。这样,不但是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得以形成的主要路径,并且也是学生在社会中立足、事业有成就、获取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与基本技能。因此我们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帮助,提高其礼仪素质,以礼仪学习与运用为入手点加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结合高职院校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大学生的礼仪教育:

3.1 学校制定礼仪规范

把礼仪要求归入每项管理规章制度中,以学校实际情况为基础,制定包含有礼仪内容的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对平时生活中最基础的礼仪常识有所了解,组织刚入学的新生认真学习,对礼仪形成初步认识,同时把礼仪表现当作评定诸如奖学金等各奖项的一个内容。

3.2 教师为人师表,塑造自我形象

教师的表率作用与人格力量,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生往往会关注、评价教师的言行举止,所以教师必须懂得正人必先正己,身教重于言传的道理,在平常活动中使自己的礼仪素质不断得到提高,行为检点,服饰整洁,举止大方,尊重爱护学生,将礼仪于无声中传递给学生。

3.3 开设礼仪课程,进行必要的礼仪培训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开设不同的礼仪教育课,比如向低年级学生开设《社交礼仪》、《日常礼仪》课程,对毕业生开设《求职礼仪》、《面试礼仪》等等,将礼仪教育结合实践,让学生不但知礼,而且会用礼,并且有能力用“礼”取得成功。

3.4 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优势

因为每个学生处在不同的环境,有些学生礼仪常识较少,所以在校园中启动学生开展活动,寻找校园不文明现象,如:是不是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是不是能够和老师同学正确相处;能不能把讲究个卫生和维护公共卫生相结合等;使学生们相互监督并不断自省、自检,进而带动学生个人和校园礼仪环的不断进步。

3.5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形成浓厚的尚礼风气

对于社会公益活动及校内校外各种礼仪活动,要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其中,让他们展示大学生的风范、展现礼仪的魅力。对学生中存在的一些礼仪失范的现象,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活动,如小品表演、辩论、演讲等,宣扬文明礼貌之风,让不文明行为无处可藏。此外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广播等,对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给予举荐,以对学校的文明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4 总言

礼仪本身就作为了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学生对礼仪的基本知识与规范进行学习并予以掌握,就能借住它将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顺利开启,将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顺利建立起来。这样,不但是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得以形成的主要路径,并且也是学生在社会中立足、事业有成就、获取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与基本技能。因此我们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帮助,提高其礼仪素质,以礼仪学习与运用为入手点加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

当然,大学生礼仪素养的提高,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大力配合才好。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学生礼仪教育越发显的严重不足。在大力提倡社会注意精神文明的今天,作为一名大学生,则需要走在讲文明、讲礼仪、讲礼貌队伍的前列。作为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何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 篇7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农村教育中出现了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那就是留守学生的教育。他们中有的是隔代教育有的是鄙人代养,因为他们没有直接的母爱、父爱,有的反而成了溺爱。有的无人照管。导致留守学生教育是一个头疼的严重问题。这就是直接影响着教育和教育成果。如果在教育工作中不能正确的对待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会造成教育的失败,为此谈谈在教育中如果和做留守学生工作的体会。

一、加倍关心爱护留守生,激发他们的学习意识

很多留守盛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既不热爱学生又不讲文明,整天混着过。首先要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多给他们关心、关爱,因为没有爱的付出就没有爱的回报。作为教师要用魅力吸引他们。学生感觉敏锐。虽然他们对老师的评价只有停留在直观形象上。作为教师要用言行一致的行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而教师则应都与他们亲近,谈心,激发进取兴趣。其次是营造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班级是一个大家庭。要让每一位留守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老师不能轻视他们。多了解他们的一些思想动态。比如可组织全体同学与他们一起过生日。在集体活动中,充分的了解留守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思想情况,合理需要,在交往互动中加深有爱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这样加倍给与关怀和爱护,从内心深处激发求知欲,逐步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

二、师生互动,树立自信心,增添学习动力

留守学生往往性格孤僻,不与别人交往,对人冷淡,普遍都有自卑感。不愿参加班级或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有益活动。对此,首先依靠集体活动来吸引他们,各种活动都动员他们参与。充分地把他们融入到集体中去,让他们也觉得我们是集体的一份子,有权利和义务为集体做事,这样玩锻炼他们各方面能力,又使他们能学到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主动去集体争光。其次是用结对帮助的办法去吸引他们,让优生与留守学生搭配而坐,同路而行。用他们的良好行为品质感化留守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争取得到进步。

三、引导鼓励留守生,再添动力

我们都知道知道,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师家长的心目中是一个好学生。留守生更不例外。首先做到快乐让大家分享,增强自信心,让每一个留守生都学会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找别人的闪光点教师要多表扬、少批评,让他们能体验成为的喜悦。同时多与自己不足的地方做斗争,杜绝问题的出现,其次,鞭策学生再添动力。留守学生也希望在同学中有所展示。作为教师依据留守生的能力和一些特长,适当地给他们安排一些任务。参与管理班上的一些事物,感受集体、老师、同学的关怀增强自信心,多一分关爱,多一分期望,多一些激励的语言。让他们带着自信跨入今后人生。

四、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作为教师首先在自己的心目中,了解留守学生的不同情况,对智能优势不明显的,要注意发现和培养他们的特长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激发他们不断进取;品行存在缺陷的缺省要耐心的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要给与厚爱,以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建立起信任。及时排解心理障碍,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留守学生获得较好的进步,必须夯实基础,进行分类指导。采取不同的施教策略,并把全面发展与突出优势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何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 篇8

如何加强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是科学素养教育的重要基础.加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措施有:提高少数民族教师的信息素养,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师资保证;教师要掌握好信息时代师生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信息实践活动:发挥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开展信息道德教育,加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同时可以促进新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作 者:艾吉尔・依米提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   高校图书馆  

如何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 篇9

【摘要】据统计,一项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里有70%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满意,导致毕业后找工作出现了问题。所以,职业规划要趁早,认识设计在童年。我们应该从小学就对孩子实施职业规划的引导,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拟定将来的职业方向。提前学习我们所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生;职业规划;就业

一、概述

1、职业规划的含义

职业规划即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尽早的认识自己,认识职业,然后在兴趣的基础上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具体是第一,我们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等。第二,制定职业目标,目标就是方向,只有明确目标,才能明确奋斗的方向。第三,对比差距,在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以后,我们就要将自己的目标与自己的现状作对比,来发现自己的缺点。第四,制定计划,即寻找有效的方法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减少差距。

2、对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2.1有利于减少小学生课余爱好培养的盲目性

如今的家长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盲目的培养孩子在各方面的特长而忽视了儿童自身的喜好。据报道,当一个人从事与自身爱好相互吻合的工作时,能够创造出比不爱好的工作几十倍的效益。所以,尊重孩子爱好,有规划的培养小学生课余爱好意义重大。并且,从孩子报考大学的角度,我们也不难发现兴趣爱好的重要性。另据报道,在海南的2013年二本院校录取中有522名考生被退档,造成退档的原因除了考生对招生政策和规则不了解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部分考生盲目追求热门专业。并不只在海南,其实在全国的大学里都存在这样的现象。由于绝大多数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根本没有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对专业的好坏和从业方向更是一无所知,然后就跟风选了一些比较热门但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如果我们在了解职业规划的基础上合理的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将会对以后的职业有很大的帮助。

2.2有利于小学生心身健康的发展

社会在进步,教育也要改革。根据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等。也就是说当前的教育形势正在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但是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阻碍了教育的改革。因此,学校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组织规划实践,可以使学生很好的分析社会现象,抵制不良诱惑。另外,学生可以培养动手能力,探索能力等。这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2.3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

在职业规划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可以发现自己的潜在特长。在接触社会后,加强了对一些职业的感性认识,慢慢的对种职业有了认识,了解职业中的良性竞争,最后,在兴趣、特长、职业认知的前提下,慢慢地培养了职业规划的意识。

二、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问题

1、职业规划教育得不到重视

1.1、学生家长方面

大多数的家长都认为只有优异的成绩才是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所以,经常在小学的阶段不允许自己的孩子过多的与外界接触,从而使孩子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最后导致孩子对自己人生缺少切合实际的规划。

1.2、学生方面

研究表明。98%的小学生的理想都是好好学习,有了好成绩才是好孩子,在家长和学校对成绩的要求下放弃了自己的喜好,对人生没有一个长远的适合自己思考和规划。而一个大学研究表明,70%的大学生对自己所选的专业不满意,而且也不知道自己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最后在大学毕业后出现了许多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情况。

1.3、学校方面

现在大多的的学校为了迎合家长的要求,一味的追求高分,完全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引导,每天都局限在书本的海洋中。孩子多在上了大学之后才开始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教育规划然后再培养综合素质核能力,孰不知,这已经晚了。

2、职业规划教育专业化程度低

在西方国家职业教育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了,通过模拟、实践操作是对自己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慢慢掌握一些技能和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在学校还会有专业的老师教你如何制定目标、制定计划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在中国,更注重专业化教学,从古代到现代都是如此。而职业规划教育的专业化程度却很低,往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

三、如何开展中学职业规划教育工作

1、建立专业师资队伍

各学校应该建立一批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老师,专业化的指导老师在职业规划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老师专业化才能形成规划教育教学的专业化。而学校方面,可以组织职业规划老师参加一些就业洽谈会和企业招聘会等,了解职业的方向性和就业市场的形势,在不断地实践中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2、将职业规划纳入课程体系

从学生的发展来看,职业规划的教学重要性并不比普通文化课的重要性低。所以,小学阶段,学校可以将职业规划纳入课程体系,内容可以包括个人发现、职业体验、职业素质培养、就业形势分析等内容。最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实践,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及早的明确目标。

3、注重家庭教育与校园教育相结合3.1教师家访

教师家访是学校和家庭的纽带,教师通过家访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可以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共同制定教育方案。而学生也可以感受到学校和家庭都在关注自己的学校,慢慢的是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

3.2开家长会

家长会也是学校和家庭沟通的方式,学校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在校表现,学习情况。而家长也可以为学校的教育改革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使学校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减少与家长的意见分歧,使学校的活动可以有效的开展和进行。

3.3组织家长教育活动

家长教育活动就是家长学生老师互动的活动,在互动的过程中,活动的形势可以是游戏或者座谈会,在活动的过程中彼此消除了隔阂,可以自由的畅谈自己的对职业规划的想法,有利于学生心身健康的发展。

4、开展职业体验活动

规划教育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希望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小学阶段,我们可以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活动来推动职业规划教育的发展。例如,可以开展一些就业市场的调研、模拟的企业招聘会、职业技巧演讲比赛等。条件好的学校甚至可以组织学生夏令营去一些企业参观,让学生真实的感受企业的管理和职场的操作流程。在参观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职业规划的意识、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及时改正。职业体验是规划教育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重要实践。

四、总结

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潜力。职业规划体现了教育的额基础性。我们只有通过职业规划教育才能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懂得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特别是在如今社会多元化的背景下,要求我们能够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充分发挥个人将价值,确定职业目标,不断突破自己,把握机遇,增强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如何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 篇10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260-01

《中学德育纲要》明确规定:“思想品德课要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奠定基础。”这一规定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特殊性和要求。思想品德课程作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理想道德观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德育教育重要的学科,我们如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生活空间、学习空间及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健康的人格,培养高尚的品德。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教师对德育教育的引导

老师教授知识并不是将知识就这样死板的告诉学生,而是要在思想品德课上引导学生对于道德的思考,这样才能起到初中思品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于德育教育的引导包括老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学生生活的关心……不同的方面。初中正是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所以教师的思想品质对于学生影响也是非常的大的,所以教师在政治课堂中应该对于学生的思维做出正确的引导。例如:在初中思品课中有一课是“为坚强喝彩”在这节课中,老师可以讲述一些自己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是怎么样去做的,然后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目标,一般老师的形象对于学生会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思考方向。然后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的一个近期需要改进的习惯,然后坚持去改变这个习惯,过一段时间之后,再来看看那些同学真正的坚持做到了,为这些同学喝彩,这种正面引导可以起着道德的示范作用。

二、抓住教材基本进行德育教育

初中思品教材的德育内容十分明显,几乎涉及到每一课、每一节、每一框题的内容。如初二教材中讲述人类的产生、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劳动的问题,即是教育学生要树立劳动观念、养成爱劳动的习惯。第四课讲中国的国情,其中一框题内容是讲中国正是由于进入社会主义,进行现代化建设,才取得了翻大覆地的巨变。这就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另外,还要积极挖掘材料,延伸教材内容,寻找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如讲述新科技革命兴起时,教材上插图展现“类似人的手臂的机器”,我们可以将现代科技联系起来,教育学生应该看到这是科学家们心血的结晶,从而,教育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应该说,初中思品教材,无论正文,还是补充材料,甚至是“读一读”“想一想”“忆一忆”“议一议”等,都为德育渗透创造了条件,成为德育渗透的一条基本途径。

三、通过情感教学实现德育教育

如何实现思品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对每一位思品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始终以真诚、用爱之心去关心、爱护学生,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才能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意见。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情感因素,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支撑点,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落脚点,突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教育教学的全程优化。思想品德课要上好,就要求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能上成说教课,而要投入丰富的情感,把自己高尚的道德传导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学中授到切实的感染。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地过程中完成良好达到心理成长,形成健康的人格,培养起优良的思想品德。

四、重视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

思品老师的工作除了要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内容外,还需要成为学生人生中的指路人,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进行塑造。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方向是培养学生克服困难与关爱他人的基本道德情操,而不应该是仅仅教给学生课本知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于外界事物的分辨能力,塑造学生强大的内心世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及对学生在面对挫折时的教育。只有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认清楚美丑善恶,才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通过拓展训练强化德育渗透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所提供的可以进行拓展训练的素材很多,但这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地将政治教材的优势很好地发挥出来。以往的思品教学习惯于以小见大,总是通过很小的事件来促使学生树立爱国思想,现代教学过程中应该在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同时,将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很好地引入到教学中,这可以很好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增进对社会的深层次了解。比如在讲解工业发展的时候,老师就可以通过教材让学生对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各个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行了解,以达到增强学生自豪感的目的,减少学生对西方国家的盲目崇拜,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如何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 篇11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课堂,德育培养

自参加工作以来, 本人一直从事语文教学。以前, 本人认为语文教师只要把语文知识教给学生, 并要求学生掌握好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考试拿高分就行了。但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 我才懂得语文教学既是教学生学习基础知识, 又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当前,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新时期, 市场经济更是不断地深入和完善, 对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要想使人才具有良好的品德, 就要从小学一点一滴教育、培养。所以说,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也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而艰巨的责任和任务。

教书育人是所有教师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而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是树人的基础, 它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教兴国”战略决策实施的需要。因此, 我们的德育教育必须从娃娃做起。据有关资料透露, 现在青少年犯罪有近50%是在童年时期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 而街头流浪儿几乎是100%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接受教育, 而这一群体又都处在犯罪的危险边缘, 所以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1.确定本校德育工作的任务与重点, 并制订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如今, 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 孩子们大多娇生惯养, 变得胆小怕事, 畏难情绪严重。针对这种状况, 我校邀请了本地的一位老红军做专题报告, 使学生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 并以此为标准, 约束自己, 克服自身缺点。

2.单纯的说教太枯燥, 且收效不大。于是我们把德育教育融于教学活动之中, 把课堂教学变成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各科教学, 尤其是社会、语文、思想品德等课努力渗透德育教育, 力争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各科教学活动中去。我校五年级有一名男生, 无组织无纪律, 在班中称王称霸, 还带领一些同学胡作非为, 班中被他们搞得乌烟瘴气, 教师的批评教育, 他也只是当作耳旁风, 照样是我行我素。但自从学了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之后, 这位同学变了, 变得遵守纪律了, 集体观念增强了, 教师的适时表扬, 使该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他信心百倍, 学习思想都有了很大进步。

3.教育无小事, 我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教育学生的机会。我号召全校各班开好主题班会,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对没有突出问题的, 也要做到警钟长鸣, 防患于未然。

我校学生的爱国意识较淡薄, 因此, 我们每天按时升降国旗, 定期举行升旗仪式, 做好国旗下的讲话, 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开展的“学雷锋、学赖宁”活动中, 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在我校, 学生们主动做好事已蔚然成风。

小学低年级学生, 没有起码的道德知识, 就根本无法对其进行知识的启蒙。反之, 在品德的培养过程中, 必须主动向学生灌输文化知识, 忌空洞枯燥的说教。譬如说, 教育学生爱祖国, 祖国从哪爱起?爱勤劳勇敢的人民, 爱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 这就要学习历史;爱祖国壮丽的山川大地, 这就要学习地理;爱祖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就要学有关民族团结、民族政策的知识。离开这些, 祖国就成为一个抽象的概念, 培养爱祖国的情感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学习了这些知识, 爱国主义教育自然寓于其中。

即使是思想品德教育课也离不开具体、生动的典型事例,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是通过讲述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璀璨的历史文化来实现的。培养学生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操, 是借助守卫祖国南疆勇士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来实现的。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培养绝对不可能离开知识的教育。

4.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 要想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舒适的生存环境, 就要让学生走出校园, 走向社会。为此我们组织学生参加与村委会共同组织的“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活动, 在这次活动中, 全校师生共植树达1000余株, 为建设家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后我们又主办了以“我是环境小卫士”为题的演讲比赛, 通过演讲, 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孩子的天性是玩, 让学生在玩中去学,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清明节, 我校组织中高年级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参观学习, 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课。

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看似普通, 却能折射出少年儿童成长中的方方面面。可见,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势在必行, 是当务之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 只有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从知、情、意、行多方面去培养他们,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经过一年来的努力, 过去散漫、无组织无纪律的情形已被你争我赶学先进、争上游、讲文明、懂礼貌、爱祖国、爱人民、遵纪守法的校风所代替。在德育工作的带动下, 我校的各项工作都开展得有声有色。

5.青少年的人生观、道德观不是先天就有的, 也不会自然产生, 它是在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下, 特别是在学校教育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例如:第二册语文课《我爱祖国》一文中“我爱红领巾”, 教师就应让学生知道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 它是革命烈士用鲜血染成的, 我们要继承先烈的遗志, 时时刻刻准备着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献身, 儿童佩戴上它是无比光荣自豪的。这样才能使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的少年儿童在思想斗争时, 能用“红领巾”激发要求自己, 以“良”战胜“恶”, 以“美”战胜“丑”。“我最爱我的祖国”使他们清楚地知道中华民族祖祖辈辈都生活在祖国这块土地上, 我们应该爱护它, 保卫它, 从而使少年儿童树立更远大的理想和美好的人生观、世界观, 将来有责任和义务把自己的祖国建设得更美好。反之, 只顾盲目追求成绩, 让学生一味地背字、词、句, 忽略思想教育, 就会使学生对祖国缺乏理解认识, 缺乏爱护、保卫感, 就会在幼小心灵上留下不良阴影。

总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为祖国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食粮, 是我们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任务。

如何加强素质教育 篇12

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有许多力量参与人的教育过程,第一是家庭,第二是老师,第三是集体,第四是孩子„„”。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和家庭作为儿童教育过程中两种主要的教育力量,如果能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就能强化教育作用。如果不能形成合力,则会使教育效果相互削弱和抵消,就无法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因此,必须以学校为办学主体,形成有家庭、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合力,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教育是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其培养目标,即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劳动者,这势必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但自古形成的“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教育价值观念在许多家长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他们十分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在班里的排名以及能否进重点中学,将来有无希望上名牌大学等。从而导致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学生疲于应付各种考试,参加各种补习班,很少有参加体育锻炼和其他活动的时间,身体素质较差,导致了学生的片面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得到广大中小学生家长和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结合是社会教育的基础。三者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才能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输送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使我们在世界强国之林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坚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个性功能。

要办好家长学校,不断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要建立家教领导机构,精心制定授课计划,每学年度要评选出“优秀爸爸学员”和“优秀妈妈学员”;选好授课教师、教材,严格教学管理,要针对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授课方式,解决家长的实际问题;家长学校的开办让全校不同层次的家长受到不同的教育,让家长们准确定位,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谋划出教育孩子的新思路、新方法。

定期召开“家长经验交流会”、“家庭教育研讨会”,增强家教科研氛围。每年我校要分别召开一次“家长经验交流会”、“家庭教育研讨会”,为全体家长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创造条件。

3.坚持社会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社会综合教育的综合性功能。

社会对于学生而言,是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他人的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大课堂。要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力量,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体验中优化内在素质。我们要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准备开展“社区美容师--寻找社区错别字活动”、“和谐家园,你我共建”“三月春风暖人心,民族精神代代传”等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开展“参观中华名茶园“军营快乐行”、“环保一日游”等活动。相信这些实践活动将会开阔学生眼界,增长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使德育工作由学校教育转变为学生自主的感悟,强化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磨练、自我约束的主体地位,收到良好的效果。

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实现三类教育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活动长效一贯的互动式、共进式发展局面,为学生打造最优的学习成长环境,最终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式、开放化大教育格局,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学生的发展过程是由学校、家庭、社会几方面决定的。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必须协调一致,实施一致性教育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

三结合教育的实践突出地改变了学校教育的孤立状态,在不断加强学校教育作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连接了家庭教育阵地,疏通了校外教育途径。各学校着力挖掘社区教育资源,依靠社会各界的联动作用,加强了学生的校外实践锻炼和教育。一是请进来,二是走出去,三是大联合,四是共同治理。由于调动了全社会的力量,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有效协调,共同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格局,健全了“合力育人”的组织体制,逐步完善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互动机制

和平区在实施三结合教育的实践中,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长效运行机制作为切入点,坚持组织建设与载体建设并举,创新机制与保障机制同行的原则,使学校、家庭、社会作为统一教育整体中的三个不可分割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各展所长,各负其责,在全社会形成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共同探索出体现和平区特色的素质教育发展道路和实践策略。近年来全区大力推行的“深化三结合教育,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实践探索,为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机制提供了重要契机。在实践探索中,出现了以岳阳道小学三结合教育委员会和万全道小学教育议事会为代表的三结合教育组织体制。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效果上均有各自的特点。在家庭教育中,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一种亲密的血缘关系。因此,教育必将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学校教育则有较重的知识性、统一性的特点,社会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多样性、实用性、及时性和补偿性的特点。它们三者皆有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很难相互替代,只有将三者相互结合,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密,对学生的整体化教育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总之,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下,在当代的教育大潮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三结合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三者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整体教育的作用,没有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学校教育则只是一句空话,正如家教名言中顾晓鸣所说:“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依靠、协调发展的格局,是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内容。”让我们一起携手在教育中不断探索,让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教育的有机结合,成为学生成材的有利根基吧!

评价要由过去的单一走向多元:评价主体的多元,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有班主任的,也要有课任教师的,要有同辈学生的,也要有学生自己的评价;评价项目多元,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多项目评测,思想品德、学业知识、身心素质、劳动技能等,不要以学业评价代替综合评价,一俊遮百丑,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评价方式多样,既重视结果也关注过程,既有定量测评,也要定性评价,还可以有模糊评判,既有诊断性评价,也有发展性评价。

三、德育过程和谐有序

和谐有序的德育过程是对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陶冶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引导道德行为的过程。学校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取决于四个环节和谐统一的程度。在教育实践中,由于受某些西方教育流派如认知主义、情感主义的影响,有的片面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有的片面夸大道德情感的作用。和谐德育认为,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诸环节构成的。德育不同于智育,智育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兼培养能力,它主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而德育只到此并没有完结,它不仅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而且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即不但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且要导之以行。只有知识传授、情感陶冶,而无意志磨炼和行为引导,不是完整的德育。和谐德育将“知、情、意、行”和谐地整合在一起,以传授道德知识作基础,以涵养道德情感为关键,以培养道德意志作保证,以养成道德行为习惯为归结,这样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实效。

职业道德。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乐于奉献;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了解和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

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能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其他能力;善于与学生共同创造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上一篇:木偶奇遇记优秀经典读后感下一篇:关于营销专业实习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