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远诗词的鉴赏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寄远诗词的鉴赏(精选5篇)

寄远诗词的鉴赏 篇1

寄 远

贾岛

别肠长郁纡,

岂能肥肌肤?

始知相结密,

不及相结疏。

疏别恨应少,

密别恨难祛。

门前南去水,

中有北飞鱼。

鱼飞向北海,

可以寄远书。

不惜寄远书,

故人今在无?

华山岹峣形,

遥望齐平芜。

况此数尺身,

阻彼万里途。

自非日月光,

难以知子躯。

贾岛诗鉴赏

这首五言古诗,以《寄远》为题,抒写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寄远诗词的鉴赏 篇2

一、解读时代背景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涵

每一首古典诗词都承载着一个鲜活的生命,诗词就是诗人生命的彰显,而这些都和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相对于诗歌本身,学生对诗人的身世、思想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更为感兴趣。如果教者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洒脱不羁、豪迈奔逸的李白才可以写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乐观,爱国忧民的陆游才可以写出“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雄浑悲慨,同为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追求入世,语淡而意长;王维则追求淡然,语言空灵、画面清新。作者的家庭环境、生活经历、性格品质以及他所经历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词创作中留下重重的一笔,所以教师在教学诗词时适当地讲解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准地把握诗词的内涵。

二、解读时代背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

诗人往往把自己丰富的情感寄托在诗词简单的意象中,或咏物,或写景,或刻画生活场景,或描摹人物情态,不尽相同,让读者在感知、品读诗词语言的基础上,通过想象的方式在诗词的境界里遨游。作者在这一过程中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情生活渗透在作品的意境中,正所谓“诗言志”。要想探知具体的“志”,那就得了解诗人的生平及生活的时代。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一直为世人所称道,其笔力苍劲,视野开阔,使得《使至塞上》整首诗意境雄阔,苍凉悲壮,这种意境也几乎是当时边塞诗的共同点。天宝时期边境战争十分频繁,这对国人影响深刻,尤其对边塞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杨炯、岑参、高适等都具有边塞生活的亲身经历,这一时期的边塞诗创作极为丰富,诗人们常常以边塞风情为背景,用浓重的笔墨展现杀敌报国的雄心和开阔的胸襟气度。

三、解读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更深层地理解诗词塑造的形象

形象是诗词的灵魂所在。在创作时,诗人们总是借助各种手法,把自己的意志、感情、愿望寄托在客观物象上,形成各具特色的形象和耐人寻味的意境,以此来传达特定的思想。如《归园田居》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画面,蕴含了作者陶渊明淡泊宁静的思想。一般来说,古诗词中形象包括了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前者是指文章作者在诗中精心裁剪的客观之物,如傲雪挺立的梅、触发情思的凤凰台、发人深省的飞骑送荔枝等,通过这些客观事物激发出作者深深思考,进而迸发出情感思想。主体形象一般来说都是隐藏在客体形象中,是文章主人自己主观意志的展现。

如学生初读韩偓的《深院》中“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时,有一学生说“人昼寝”体现了诗人安闲自适、悠闲自得的情怀,是啊,大白天睡大觉怎么不悠闲呢?可仔细一玩味,其实不然。出生在唐末的韩偓自命清高,不愿趋炎附势而遭排挤,这样的“深院”似乎成了诗人的一个“桃花源”。通过解读背景资料,我们不再是看到了那美丽动人的景致,还看到了诗人一颗哀愁、苦闷的心。景物的热闹、色彩的浓烈,恰恰衬托了庭院的“人迹罕至”。“深院”之“深”,掩饰不住内在的冷落的境界。

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篇3

怎样把“意会”到的东西“言传”出来?笔者认为应抓住下面几个要点。

第一,关注题目

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诗题之中,我们往往能明确诗歌的类别,把握其表现手法和内容特点。如写景诗的借景抒情,咏物诗的托物言志,怀古诗的借古讽今,送别诗的留恋愁苦,闺怨诗的思远怀人,羁旅诗的漂泊思乡,边塞诗的壮志豪情或厌战思乡等。从《春夜别友人》中读出离愁,从《望月怀远》中读出思乡,从《客至》中读出喜悦。

第二,抓住诗歌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质,即诗中的景和物。一些意象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如流水代表时光流逝功业无成或绵绵的愁思,柳代表送别,草代表离情,月代表怀人和思乡,菊代表高洁和隐逸,竹代表正直和谦虚,落叶代表悲秋、失意,柳絮代表愁绪、飘零,阑干代表思念、寂寞、离愁等。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抓住意象及其特点,并反复揣摩体味作者思想感情,是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

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词中的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沙洲,每个意象都那么幽寒清冷,全词笼罩着浓郁的孤独与感伤的气氛,意境清幽绝尘,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初贬黄州期间的苦闷和孤高的复杂情怀。再如[正宫]《叨叨令》:“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境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前面四句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体现温润柔美特征的流水和给人以飘逸渺远感受的白云,还有小径、小舟、青山。这些意象组合成一幅美丽的世外桃源图,充满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第三,把握诗歌的艺术技巧

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常见的分析角度有: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风格流派等。

行文构思如“小轩窗、正梳妆、明月夜、短松冈”采用一句一景的方式,《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采用意象相加的方式,构成凄凉、孤寂的旅途环境。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对偶等。“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运用奇妙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春天竟然可以分为三份,各有各的去向,细想又多么确切,春天的踪影忽地无处可寻,难道不是已随同杨花化成尘土和流水了吗?又如“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则运用比喻手法,用离人泪比喻杨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描写、抒情(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如“小轩窗、正梳妆”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出苏轼这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运用了抒情手法。

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渲染、烘托、用典、对比、比兴、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如苏轼《江城子》上片写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为实,下片记梦为虚,虚实结合,把诗人的思念、悲凉写得凄婉哀伤,真可谓一字一泪。杜甫的《旅夜书怀》中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景象,来衬托“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所营造的冷寂、孤独的艺术氛围。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运用比兴、寄托的手法借物寓意,通过写孤鸿自拟,可见贬谪后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诗歌的风格流派如李白的清俊飘逸,仙气满卷;杜甫的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王维诗诗中有画,富有禅趣,静美幽独;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清浅可爱;李贺

诗奇诡谲幻,鬼气森然;贾岛诗推敲苦吟,峭瘦清寒;杜牧诗旷达俊爽,清丽自然;李商隐诗含蓄典雅,悱恻缠绵,此外还有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刘禹锡的寄寓深远,陆游的激昂悲壮,陶渊明的平和冲淡等。

第四,还应注意诗歌的语言

“诗文有不可易之法者,辞断而意属,连类而比物也。”古典诗歌语言精炼含蓄,跳跃性强,还具有暗示性、多义性、隐喻性等特点,所以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必须通过自己的想象、联想去补充和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再现诗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体悟诗人的主观感情,进而走入诗人营造的或优美、或寂寥、或苍凉悲壮、或雄浑阔大的意境,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例如《项脊轩志》(此文为散文,但下面这一句具有诗词特征):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赏析:每月最可爱的莫过于望夜景致,天如盖,黑幕上的明月高悬,月华如练,轻披在半截短墙上,银光在玉盘的映衬下,反射出幽兰之气。月下桂影婆娑,细枝交错,画出黑色的鱼网,铺在墙头。墙上影,月中桂,近相和,遥相对。微风过处,暗香浮动,明月照无眠,人陶醉,夜难寐。

通过明月、半墙、桂影、微风等美丽的意象展开想象,大量运用比喻手法,再现了原文美丽、可爱、幽雅的意境,归有光对这间斗室的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

我们更应注意古诗的“炼字”问题,可以从描摹物象形态、概括景物特点、景物的动静转换、人物蕴含的感情和心理、修辞手法、遣词、等方面揣摩, 如“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咽”用拟人手法写泉流之声,以动写静,突出禅寺之静,生动而传神地写出泉流过石时,水声急变,形象而生动。“冷”字不仅写出了月色下青松的色调,更突出了香积寺环境的清幽、静谧,这一禅院寂静空灵之感,由这一“冷”字表现出来。杜甫《蜀相》中一个“自”字写出了碧草无人欣赏,一个“空”字点出了黄鹂徒然歌唱,两个字尽现凄凉孤寂之情。

第五,关注背景和注释,知人论世

诗人的特殊经历和思想往往会反映在诗歌中,如杜甫的西南漂泊和忧国忧民,王维的禅思,苏轼的被贬和旷达,以辛弃疾为首的一批南宋爱国诗人、词人的收复失地的热望和壮志难酬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关注,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诗歌。例如《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彤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驾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掠去,中原尽失。②作者向子諲为南宋主战派大臣之一。

问: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对中原尽失、二帝被掠的伤痛之情。②对“靖康之耻”难以忘怀、难以洗雪的痛切之情。③对故国故君的思念之情。

若不看注释,第二点就答不出。

寄远诗词的鉴赏 篇4

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性。她的易安词不仅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蜚声文坛, 而且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有显著的历史地位。她以亲身的经历, 独特的视角, 深幽的笔触, 构筑了一个完美的艺术世界, 让人在她的词作中流连忘返。因为她的每一首词都是她生命的咏叹调, 有小儿女的欢乐, 有思亲人的惆怅, 有失家园的悲伤, 更有男儿郎的刚强。这是一个值得我们一再地解读的词坛奇葩, 当我们沿袭她人生的境遇鉴赏这三首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时, 李清照的形象将变得更加清晰, 更加深入人心。

【学情分析】

本班为文科普通班, 学生语文基础比较扎实, 学生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 勤于思考, 对于诗歌的学习兴趣较浓, 师生关系比较融洽, 但上课的主动性不够, 学生更多地习惯于听、记, 而不是论、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如果教师能够精心设计问题, 调动学生的兴趣, 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让他们进入到教师所设定的情境之中, 就能使学生手、耳、口、脑、眼都能融入到教学中来, 变课堂为艺术享受。

【设计理念】

诗歌的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 因为诗歌是一种整体艺术, 如果把它分割成一句句来分析, 就是切分了诗歌的艺术美, 更不用说去感受其中醉人的神韵, 而仅仅是沦为应试教育的又一个炮灰。尤其是著名诗人的经典作品, 只有沉浸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中, 才能体会到其“绕梁三日”的美感。但是, 诗歌赏析也是有法可依的, 我们应该带领学生, 找到合理的切入点, 让学生踩着它过河, 一步步深入, 学会自己分析、体会, 进而提升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要达到和谐化的教学效果, 师生必须有积极的互动, 我们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 促进学生迁移运用, 使课堂焕发生机。而这一点也是这个班级学习必须改进的方面。只有把课堂真正地交给的学生, 才能使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人, 敢于畅谈自己的思想, 而不只是教师的教学对象、课堂的参与者。这样, 整个课才能在教师的引和学生的学中和谐共进。

据此, 确定了本文的教学思路:通过设置问题, 创设情境, 让学生主动参与, 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通过合作探究, 让学生突破文本的限制进入更加广阔的艺术世界, 从诗歌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于诗歌的理性解读及分析, 并能把课堂知识迁移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教师所讲之处必须是点睛之笔, 力求精妙传神, 发人深省。课时安排是1节课。教学媒体设计是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投影。

【学习目标】

通过听和读, 领悟作者的感情;通过比较分析, 体会作者的艺术世界, 进而把握诗歌的赏析方法, 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流程】

一、美文美读, 整体感知

1. 美言导入, 唤起欲望。

男中李后主, 女中李易安, 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 故称词家三李。沈去矜如是说。大河百代, 众浪齐奔, 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 群芳竞秀, 盛开一枝女儿花。有一则对联如是说。

在浩瀚的诗歌艺术殿堂里, 有一个身影异常清晰迷人, 她的诗凝聚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青春年少的无拘无束, 到夫妻离别的失落愁云, 再到国破家亡的凄苦悲悯, 我们不仅为其绝妙传神的的语言所震撼, 更是被其中精彩而曲折的人生境遇所感动, 千古佳人, 只此一家, 她就是李清照。她的诗早已超越时空, 幻化为一首首不朽的人生绝唱, 让中国的诗歌世界多了一份女儿家的情怀, 显得格外的迷人。我们今天一起走进李清照的艺术世界, 去解读一下这个独特的女性的艺术魅力。

自由发言:你对于李清照了解多少?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的落实。对作者生平的认识是对于其诗歌解读的比较好的切入点, 可以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问题的设置也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较快地进入到课堂中, 进入到课堂主体的角色中。

简要实录:教师的精彩导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李清照学生比较熟悉, 了解较多, 发言积极。

[多媒体展示]对学生的归纳做总结, 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词人的曲折身世。

2. 自由朗读, 初步感知。

[多媒体展示]三首代表作品, 自由朗读, 读准字音, 疏通文意, 初步领会情感。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设计意图:自由朗读诗歌要求感情的投入, 通过自由朗读, 诗歌变得更加直观, 形象。学生在读中可以初步领略词的整体风格。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 在美妙绝伦的音调中陶醉于诗歌的意境中, 感受着诗词美妙, 岂不乐哉!

简要实录: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读, 老师给予朗诵指导, 课堂气氛活跃。

3. 录音范读, 名家熏陶。

[多媒体展示]听配乐诗朗诵, 注意节奏、重音、语调、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名家朗读比较分析, 研究自己的处理有哪里不妥, 为何不能像自己这样处理。这种比较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 对于诗歌的解读也在这读中逐渐清晰起来。

简要实录: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 学生听得十分投入。

4. 学生仿读, 入情入境

[多媒体展示]结合三首词放三段音乐, 学生在背景音乐中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音乐和诗歌都是心灵的圣歌, 两种不同的艺术在此刻却因为李清照合二为一, 学生对语言美的体会将会因为音乐而升华,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

简要实录:学生听着音乐, 兴趣极浓, 随着音乐与作者产生共鸣, 进入到作者所构造的艺术氛围中, 课堂中音乐与学生的朗读融为一体, 气氛相当活跃, 不少同学跃跃欲试试, 示范表演, 效果很好。

二、鉴赏品味, 把握主旨

1. 自主探究, 鉴赏妙点。

[多媒体展示]为什么这三首词的读法不一样?它们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谈谈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学生合作探究, 在经过形象的“读”之后,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明显高涨, 深入地挖掘主旨是对前一个步骤“美读”的延伸, 学生会带着疑问深入到文本中, 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因为问题来自于学生自身, 故而探究也会更深入、更持久。教师这里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正是拓展学生的思路, 激发学生的思维和主动性。

[多媒体展示]

如梦令:无忧无虑的少女情怀。

一剪梅:夫妻离别的相思之苦

声声慢:国破家亡的愁苦悲愤。

简要实录:在此合作探究的部分, 学生在经过前面的铺垫之后开始进入理性的思考部分, 问题的设置合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互相讨论, 踊跃发言, 不少同学在下面对于发言同学的意见表示认同。

2. 品味意象, 探究意境。

(1) 诗歌是用意象来说话的, 三首词所表达的感情不同, 所使用的意象也不同, 找一找作者分别用了哪些意象?

设计意图:在宏观的地分析了主旨之后, 此环节的处理是对于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的深入, 让学生从文本中得出结论, 变感性为理性。

简要实录:学生很快找出了这些意象群。

[多媒体展示]

如梦令日暮、荷花

一剪梅红藕、玉簟、兰舟、雁、月、西楼、花

声声慢淡酒、急风、归雁、黄花、梧桐、细雨

(2) [多媒体展示]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何选择这些意象?

[多媒体展示]酒——“愁”的象征;过雁——“乡愁、离愁”的象征;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常见意象所蕴含的感情, 让学生养成从意象分析入手把握诗歌的鉴赏习惯。

简要实录:学生七嘴八舌, 纷纷表态, 对于常见意象都做出了自己的理解。

教师小结:诗人运用恰当的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是诗歌含蓄艺术的特色, 通过这些意象, 作者构造了不同的意境氛围, 从而表达了诗人不同时期、不同境遇的不同心境。

对于意象的相关知识, 学生已经有所了解, 所以在此课当中, 只需考察一下学生对其的掌握程度即可, 不必做过多引申。

三、授业解惑, 突破难点

1.[多媒体展示]作者在这三首词中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有什么不同, 请大家描述一下。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学生会结合诗句对于抒情主人公作出直观的判断、描述, 学生仍是知其然, 为后面的知其所以然打下基础。

简要实录: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 因为有了之前的人物经历回忆, 有了意象意境的把握, 学生基本上能够做出正确判断。

2.[多媒体展示]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不在学生解决的能力范围之内, 教师必须做重点讲解, 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直观, 形象地把握知识点。在讲解中, 教师必须结合诗词, 避免深奥、费解, 力求形象直观, 富于启发性。

简要实录:老师用同学们熟悉的诗歌和生动的比喻帮他们解决疑惑, 学生动耳倾听, 把获得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多媒体展示]知人论世, 关注背景;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简要实录:学生在了解到相关的知识后, 迅速回到文本中去找对应的神态、动作, 因为新知识的掌握而带来的成就感使学生显得格外兴奋, 并对此展开热闹讨论。

[多媒体展示]找找文中人物的动作, 捉摸一下主人公的心态。

如梦令沉醉争渡——开心, 无忧无虑

一剪梅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忧伤, 无聊, 思亲

声声慢寻寻觅觅饮酒解愁举头望雁看黄花——悲愤, 痛苦, 无奈

教师小结:在鉴赏诗歌时要学会把握抒情主人公, 在逐渐清晰的身影上寄托了作者无限的愁思、感慨、报负, 她既是作者又不是作者, 她是情感的载体, 是我们深入诗人内心的一座桥梁, 通过这三首词的比较分析,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李清照在人生的三个不同时期塑造了三个不同身份、不同境遇、不同心态、不同美感的女性形象, 贯穿这三个形象的是作者不变的才情, 不竭的灵感, 是作者对于生活的真情实感, 从中我们更能体会到李清照的魅力所在, 因为她是如此真切地, 真实地活在历史当中。

四、诱导探究, 迁移深化

1. 课堂演练。

[多媒体展示]

点绛唇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 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 学生学会了运用意象, 通过分析抒情主人公的方法去切入诗歌, 在这个环节部分学生将这些方法独立运用, 这既是对于课堂效果的检查, 又是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

简要实录:有的学生静静地思考, 有的同学在动笔写作, 有的在互相合作讨论。

2. 课外阅读, 拓宽视野。

[多媒体展示]自主阅读李清照的其它诗歌。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阅读, 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李清照, 既是对于课堂知识的延伸运用, 又是知识面的再一次拓展。

【课后反思】

在这节课, 笔者力求实践新课标的要求, 把课堂交给学生, 自己退居幕后, 但是是真正的“垂帘听政”, 还是提绳玩偶, 都要从学生的反应来做评价。

诗歌始终脱不开读, 古人并不懂得教学法, 但是也知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见读的重要性。在本课中, 朗读环节的设置的确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作用, 但在后面的分析中, 对于读又有所忽略, 如能给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在对文本分析完之后再有感情地朗诵, 就能把学生的读与赏更好地融为一体, 让学生的体悟更深。

古诗词鉴赏·宋代诗词 篇5

探春慢

姜 夔

衰草愁烟,乱鸦送日,风沙回旋平野。拂雪金鞭,欺寒茸帽,还记章台走马。谁念漂零久,漫赢得幽怀难写。故人清沔相逢,小窗闲共情话。

长恨离多会少,重访问竹西,珠泪盈把。雁碛波平,渔汀人散,老去不堪游冶。无奈苕溪月,又照我扁舟东下。甚日归来,梅花零乱春夜。

【注】苕溪:在今湖州,千岩老人萧德藻的住所。

1. 请分析上片前二句中“愁”“送”二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对结句“无奈苕溪月,又照我扁舟东下。甚日归来,梅花零乱春夜”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此词上片所描写的景物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4~6题。

海 棠

苏 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4. 本诗首联是从哪些角度描绘海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全诗的关键句是哪一句?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诗歌尾联被后人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请简要解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9题。

点绛唇·春愁

赵 鼎

香冷金炉,梦回鸳帐馀香嫩。更无人问,一枕江南恨。

消瘦休文,顿觉春衫褪。清明近,杏花吹尽,薄暮东风紧。

7. 试分析上片中“嫩”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更无人问,一枕江南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请简析下片中的最后三句“清明近,杏花吹尽,薄暮东风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2题。

水调歌头·中秋

米 芾①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注】①米芾(1051~1107?)一名黼,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徙襄阳(今湖北襄阳),寓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恩补浛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以太常博士出知无为军。徽宗时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所行多违世异俗,也称“米颠”、“米襄阳”。善画山水 ,自成一家,人谓“米氏云山”。书法得王献之笔意 ,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四大家”。醽:美酒名。

10. 请分析这首词所写“月”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分析词的上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本词是怎样体现米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的特有风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lc20230902075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13~16题。

踏 莎 行

[宋] 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元] 王 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

13.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中“似”指的是什么?“不似”指的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中的“两种”指的是什么?“一家”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两首词中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请简要分析两首词各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7~18题。

梅花绝句

陆 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见 梅

何应龙

云绕前冈水绕村,忽惊空谷有佳人。

天寒日暮吹香去,尽是冰霜不是春。

【注】坼,绽放。

17.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指出并赏析其修辞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9~20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9.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评课稿下一篇:针刺伤的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