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异同(精选13篇)
论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异同
语言是文化的诸要素之一,是其它文化要素赖以存在的基础。学习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掌握语言。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这种不同会不可避免地表现在语言的不同层次上,如词汇。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言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文化差异会极大地体现在词汇中。如爱斯基摩人对雪作了十分细致的分类,在他们的语言中有许多与雪有关的词汇,从一定意义上说,爱斯基摩文化就是雪文化。因为他们常年在冰天雪地,生活劳动环境需要他们区别各种各样的雪……
作 者:杨希珍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330027刊 名:江西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JIANGXI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分类号:G04关键词:
一、所指动物相同, 文化内涵相同或相近
无论中西, 人类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相似性, 人们认识动物的角度都是基于动物的基本属性, 因此导致对动物产生的联想大致相同或相似, 自然就会赋予动物词汇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内涵。例如狼 (wolf) 对待猎物凶残,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用来形容人残忍、贪婪, 如“as cruel as a wolf” (像狼一样凶残) 。狐狸 (fox) 用来形容人奸诈、狡猾, 英汉语言中都有“As sly as a fox” (像狐狸一样狡猾) 。鸽子 (dove) 在中西文化中都常常被视为和平的象征, 在一些大型活动中, 经常能够看到放飞鸽子的情形, 代表着人类企盼世界和平的美好心愿;英语也有“dove of peace”之说。另外, “天鹅” (swan) 都象征“高贵”和“圣洁”“蜜蜂” (bee) 使人都联想到“辛勤、忙碌” (as busy as a bee) 。
二、所指动物相同, 文化内涵不同或相反
在中西两种文化中, 由于受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等影响, 导致有些动物词语所反映文化内涵不同或相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西方对狗和龙的态度。
西方人把狗视为人类的忠实朋友, 既可以用来看门或打猎, 也可当做人的伴侣和宠物。英语中许多带有dog的词语都含有明显的褒义。例如“a top dog” (优胜者, 头头) , “a lucky dog” (幸运儿) , “a jolly dog” (快活的人) 等, 还有很多带有dog的谚语都含褒义, 如“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 “Every dog has its day” (人人皆有得意时) 。中国人虽然也养狗, 但在汉语中带有狗的词语几乎都是贬义甚至是侮辱性的, 常用来比喻卑鄙、丑恶的人, 如“狗眼看人低”“狼心狗肺”“鸡鸣狗盗”“走狗”等。
当事人只是根据不同的合同性质与目的对其作其他实质的规范。因此, 只要熟悉这些有例可循的基础结构, 并掌握这些规律, 也就掌握了阅读、分析众多英文合同的法宝。
参考文献:
[1]范文祥.英文合同阅读与分析技巧[M].北京:法律出版社,
“龙” (dragon) 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龙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位置, 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 称自己为“龙”的传人, 有关龙的成语非常多, 且含有褒义, 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龙腾虎跃”等。而西方的龙是长着一对巨大的蝙蝠翅膀, 身体粗壮, 而且有巨爪, 会喷火焰的怪物;是喜欢收集财宝和美女, 是邪恶、黑暗、残暴的象征, 也用来形容凶狠、跋扈形象的妇女。如the great dragon (指恶魔撒旦) , the old dragon (魔鬼) , a dragon of a woman (剽悍的女人) 。这就是为什么亚洲四小龙译为“four small tigers of Asia”, 而不是“four small dragons of Asia”。
三、所指动物不同, 文化内涵相同或相近
由于受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中西方在用动物词汇描述某一事物和现象时有各自的倾向, 因此, 在中西两种文化中就会出现用不同的动物词汇来表达相同意思的情况。
汉语说“吹牛”, 而英语中却用talk horse;汉语说“身壮如牛”, 英语说“as strong as a horse”;汉语中用老黄牛形容人工作勤奋, 英语中则是“work hard as a horse”;汉语中有“牛饮”, 喻指吃喝很多, 英语中则有eat like a horse;汉语说“蠢得像猪”, 英语说“as stupid as a goose”;汉语说“害群之马”, 英语说“black sheep”;汉语说“如鱼得水”, 英语说“like a duck to water”。
综上所述, 本人对英汉动物词汇中反映出来的文化内涵进行了粗浅的分析, 不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其不同的民族性, 这些民族性是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审美取向、风俗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动物词汇在英汉语言中运用的异同要求我们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其语义上的异同, 了解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在理解和翻译时, 我们要注意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 妥善处理动物词汇所表达的意义, 避免生搬硬套造成原则性错误或闹出笑话。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在掌握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同时, 还应了解外国文化, 多积累, 这样不仅对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有好处, 更有利于英语教学。
(黑龙江大庆体育运动学校)
[2]李剑波.论法律英语的词汇特征[J].中国科技翻译, 2003 (2) .[3]许国新.英文国际经济贸易合同中状语的语用分析与翻
译技巧[J].中国翻译, 2002 (3) .
【关键词】语言 词汇 文化内涵
一、引文
词汇是一种语言最基本的构成单位,而每种语言都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递也意味着语言的传承。正如威尔金斯(1972:111)所言:“没有语法,能表达的东西很少,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所以对语言文化内涵的研究也就一直持续,特别是对词汇的研究也就有了系统的方法。在讨论词汇意义的分类时,我们所可以了解到的格莱斯的四分法,即固定意义、应用固定意义、情境意义、说话者的情境意义,基蒂的两分法,即第一性意义、第二性意义,利奇的七分法,即概念意义、联想意义、社会意义、感情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主题意义,还有意大利学者艾可柯的六分法,即句法标记意义、义项意义、引申意义、上下文预设意义、情境意义。从前面所给出来的词汇意义分类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语义学家对词义的划分都包含有受文化因素影响的意义类型。所以在对词汇的理解和翻译上,除了要按照词汇字面的意思,还要注重词汇所伴随的文化内涵。
二、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来源
1. 英文词汇有很大一部分来至古希腊的词汇,所以词汇中有一些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也是西方文化的起源,对西方文化来说是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描写的是西方古代人与神之间,以及一些被神化了的英雄的故事,而其中希腊神话中人物的名字作为独立的词汇在现代英语中广泛使用。比如“Narcissus”一词,它主要来至于希腊神化中一位没少年的故事,描写这位美少年常常因为自己生得俊美,驻足河边观赏自己的倒影而久久不愿离去,而后跳入水中的,宙斯怜悯他,让他变成了一朵河边的水仙花,可以一直欣赏着自己。所以“narcissus”有着“水仙”的意思,同时也成为形容词,有“自恋的”意思。又比如"Pandora's box"也是出至古希腊神化,宙斯由于对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以造福人类的善行怀恨在心,便创造一个美女叫Pandora,让她与普罗米修斯之弟厄庇米修斯成婚,并且赠予了潘多拉一个神秘的盒子。新婚之夜,潘多拉打开这个神秘的盒子,疾病、死亡、怨恨,嫉妒便飞出,分散到人间的各个角落,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和困苦,只留住一个“希望”留在盒底,成为人类的唯一慰籍,"Pandora's box"便被用来表示“福从祸来”,“凶多吉少”,而不单单只是一个带有人名的盒子。
2. 英文词汇中来源于宗教信仰的词汇的文化内涵。每个民族或者国家都与自己的宗教信仰,所以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由词汇所组成的语言又是文化的主要表达方式,所以英文词汇中也有很多跟宗教典故相关的词汇。例如“goat”本意为“山羊”,却可以比喻“替罪羊”。这是来至于《圣经·旧约》中的一个典故“古代犹太教每年住棚节前五天为赎罪日。祭祀日清晨,由大祭司举行赎罪祭,杀公羊二头,一头为赎自己和众祭司之罪,另一头为赎民众之罪,并洒羊血于赎罪板上。最后,大祭司把双手按在另一头公羊的头上,诉说自己和民众所犯的罪行。表示全民族的罪过已由该羊承担,然后把羊逐入旷野沙漠,意味着众人之罪已由该羊承担,故名‘替罪羊’”。
3. 人类历史上发生过很多重大的事件,许多与这些事件有关的词汇后来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例如谚语“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源于英国历史上长达400年的罗马人的统治。罗马人对英国的长期统治已经把他们的文化与风俗习惯深深地滲透到英语的词汇中。又例如,Waterloo为比利时中部的一个小镇,由于1815年拿破仑军队在此战败,现该词指“遭到惨败,遭到毁灭性打击”。政治历史事件赋予词汇不同的文化内涵。尽管国与国之间历史迥异,时间长短不一,但在其历史发展阶段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对其词汇的演变和发展、词义内涵的扩大和丰富有其不可低估的作用。如英语中的“gate”本意为“门”,只有中性含义,却因为美国总统尼克松在总统选举过程中窃听对手的信息被弹劾下台,史称“水门事件”(water gate)。后来,“gate”便有了在政治上的贬义蕴涵。
4. 来自于民间的传说、谚语、习俗在各种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同文化和民风中,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会不大一样,于是一批在民间文化中孕育出来的词汇就隐含了更深刻的文化底蕴。如英语中的一句谚语“It rains dog and cat”,它源于北欧的一个民间传说:传说驾御暴风雨的巫师化为猫形,而狗是风的化身。猫和狗都是暴风雨神奥丁的随从。故该谚语喻指“雨下得很大”。
三、中西方文化内涵差异下的词汇差别
1. 英语中的词和汉语中文化内涵相异或相反。
以“dragon”(龙)为例:在中国文化中,它象征着权力和至尊,所以古代封建帝王自称“真龙天子”,汉语里就有“望子成龙”、“龙腾虎跃”、“龙凤呈祥”等成语;但在西方,它却是“怪物”、“罪孽”的代名词。《朗文当代英汉双解词典》的释义是:(1)An imaginary fire breathing animal in children’s stories;(2) A fierce older woman ,esp1one who allows too little freedom to a young girl in her charge. 可见,一个被称为“real dragon”的女子绝不是“真龙天子”,而应是“母夜叉”。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individualism”这个词在英语中的涵义为:(1) the idea that the rights and the freedom of the INDIVIDUAL are the most important rights in a society;(2) selfishness.这个词强调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理念,它体现了个人的利益高于一切;由于文化内涵的差异,该词与“collectivism”(集体主义)所表达的理念是完全相反的,这也是与中国大部分人从小所接受的教育是不相同的。再比如在西方“dog”(狗) 常被视为宠物, 所以在英国文化中代表“best friend of a man”,所以有“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a lucky dog (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等说法;而在汉语文化中狗是奴仆,是低贱的追随者,故有“狗腿子”、“走狗”和“狗仗人势”之说。
2. 中英文中关于颜色词汇的文化差异。
在颜色词汇中,中西方文化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差异就比较大,在中国“red”(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红色被视为吉祥色,在世界范围内也有中国红这样一种代表火红热情的词汇;红色还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 如“red army”(红军) “, red power”(红色政权)等。然而西方文化中的红色red 则是一个贬意相当强的词, 是源于“血”与“火”的联想,红色象征着残酷、血腥、灾祸、狂热、烦琐等, 如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指残杀和暴力政治;red hand 血腥的手, 杀人的手;red revenge 血腥复仇;a red battle 指血战;red - headed 狂怒;red - ruin 战祸;它也象征危险、紧张, 如red alert 空袭报警;a red adventure story 一个令人紧张的冒险故事;a red flag 危险信号旗。它还象征着放荡、淫秽, 如a red waste of his youth 他那因放荡而浪费的青春;a red light district红灯区, 花街柳巷。又比如Purple 本意为“紫色”,但在英语中也有“显贵”的文化内涵。这是因为在古代,英国国王常穿着紫色王袍,以示尊贵。这与中国古代皇帝穿黄色衣袍大不一样。黄色在西方文化主要表示卑鄙、胆怯, 如yellow dog卑鄙的人, yellow streak 胆怯, yellow- livered胆小的。
3. 英语词汇与中文词汇在表达同一文化内涵是用词不同。
由于种种原因, 某些词汇在一种文化中可能含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但在另一种文化中也许毫无意义,仅仅作为一个语言符号。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中国人喜欢用“pine”(松树) 来形容在困难面前永不屈服的人,而英文词汇中常常用橡树oak tree来表示一个人的坚强,如a heart of oak 意思指栎树内层最坚实的心材;比喻坚强勇敢的人;果断的人,但英语却从未有像“as strong as pine”之类的表述。又比如,中国人习惯形容一个人很壮,用“力大如牛”来表示,但在英文词汇中的表达则是“as strong as horse”。还有一个例子,英语用“spring up like mushroom”来描述事物发展之迅速,虽然类似汉语的“雨后春笋”,但没有“spring up like bamboo shoots”之说,这是因为英美国家不大适合竹子生长,所以他们也就没有“春笋”的概念。
4. 某些英汉词汇的运用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
现代英语词汇,会随着科技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现在英语的词汇量已经达到100万左右,例如“Facebook”就是指的是西方国家网络上流行的交友论坛,而与之相对应的中国论坛,则是开心网和人人网。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词汇现象,就是新兴的网络词汇,中国主要表现在用一些生僻字来表达,比如“囧”,“雷”,“山寨”等,而西方论坛上的英文词汇则表现在词组不规范简写上:有些事首字母缩写,比如“btw(by the way)”:这个大多数人都会用,就是“顺便再说一句”的意思; “omg(oh my god)”:我的天啊!有时为了表达更强烈的情感,有人会打:OMGGGGGGG! “lol(laugh out loud)”:大声地笑,而进一步就是 “rofl(rolling on the floor laughing)”:笑到摔到地上;“sth(something)”:某事某物,以此类推“nth(nothing)”:什么也没有。而另一些则是与发音相结合,比如“plz(please)”:请。please 字尾是z 音,所以按照读音缩写为“plz”;“thx(thanks)”:谢谢。按照发音来看,thanks字尾的ks可以用字母X代替,此类不规范简写常见于英文论坛。这些不规范简写,也是对西方快餐式文化的一种最为直接的体现。
四、结语
通过对英文词汇的文化内涵的分析,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词汇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在延续和丰富,在学习英文和阅读英文资料的同时,我们一定要先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这样更加准确的理解由词汇所组成的语言所要传达的真正含义。
参考文献:
[1 ]王福祥,吴汉樱. 语言与文化[M] . 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1.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徐静,关于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思考[A] 北京外语教学研究[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5]潘红,英汉国俗词语例话[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6]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一、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
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这些词语有的源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不同,有的源于社会生活的不同。例如:英语中的American Dream(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Cheesecake(奶酪蛋糕),指女性健美照;beefcake(牛肉蛋糕),指男性健美照;Halfway
house(中途的房子),指康复医院;blue boy(蓝色的男子),指经过变性手术,由男性转变为女性的人;Pink Lady(红妆女人),指一种鸡尾酒名等等。还有些词语则源于宗教、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英语中有些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汉语中是没有的。英语中swan(天鹅)用来指才华横溢的诗人。根据希腊传说,音乐之神阿波罗的灵魂进入了一只天鹅,由此产生毕达哥拉斯寓言:所有杰出诗人的灵魂都进入天鹅体内;oyster(牡蛎)指沉默寡言的人。据说英国肯特郡产的牡蛎最好,而最好的牡蛎总是口闭得紧紧的;beaver(河狸)指为讨好上司做事过于卖力的人。河狸主要产于北美洲,活动积极,在啮树筑巢方面有很高的技艺和独创性,因此有eager beaver(卖力的河狸)之称,常用来喻指“急于做成某事而特别卖力。但有点急躁的人”,略带有贬义。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在英语中也属词汇空缺。例如:粽子、观音、玉兔、青鸟、土地庙、中山装、旗袍、红眼病、红杏出墙、绿色人生等等,这些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
二、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的差异导致语义不同
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实际上属于“文化信息”差异(cultural information gap)。
具体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意义(reflective meaning)和社会文化意义(social meaning)的不对应上。比喻善于表达情感,可使语言形象生动,其心理基础是对世间万物某些共同特点的联想,但由于各民族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比喻和联想也各不相同。在这类词语中,尤以表达动物的词、数字词和颜色词最有代表性。
英语中lion是百兽之王,是“勇敢、凶猛、威严”的象征,英国国王King Richard I由于勇敢过人,被称为the Lion-Heart。英国人以lion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The British Lion就是指英国。英语中有许多与lion有关的习语,如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虎穴),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虎头蛇尾),like a key in a lion” hide(狐假虎威),译成汉语时,lion习惯上用“虎”代替,因为中国人认为“老虎”是百兽之王,用“虎”来表示勇敢、凶猛、威严。如:虎视眈眈、放虎归山、谈虎色变、为虎添翼、猛虎下山等。
中国人对“龙”怀有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西方人对“dragon”却没有好感,认为它是一种能喷烟吐火,凶残可怕的怪物,是灾难的象征。在英语中,如果把一个woman叫做dragon,意思则是她很凶狠,令人讨厌。
英语中,owl是智慧的象征,成语as wise as an owl即是一例。owlish, owlishly则用来形容聪明、机敏、严肃。在儿童读物和漫画中,owl通常很严肃,很有头脑,常充当裁判。然而,在汉语中猫头鹰的形象就不同了。很多人认为猫头鹰与前兆迷信有关,怕看到它或听到它的叫声,以为碰上它要倒霉。“夜猫子(猫头鹰)进宅”意味着厄运将至。
西方人对bat(蝙蝠)没有好感,认为它是一种邪恶的动物。总是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特别是vampire bat(吸血蝠),提起来就令人恐惧。英语中有as blind as bat, crazy as a bat, a bit batty(有点反常),have bats in the belfry(发痴,异想天开)等坏的联想和比喻。在汉语中,蝙蝠的形象与西方完全不同。因“蝠”与“福”同音,蝙蝠被认为是幸福吉祥的象征。而红蝙蝠则是大吉大利的前兆,因为“红蝠”与“洪福”谐音。
peacock(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事。而peacock在英语中的意义基本上是否定的,表示one making a proud or arrogant display of
himself(一个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它不强调孔雀美丽的一面,而强调骄傲的一面,英语中有the young peacock(年轻狂妄的家伙)、proud as a peacock等用法。
在西方神话中,phoenix与“复活”、“再生”有关。传说凤凰生存五六百年,筑一个香巢,唱一支挽歌,用翅膀扇火,将自己烧为灰烬,然后从灰烬中又诞生一只新的phoenix。在中国传说中,凤凰是一种神异的动物,是百鸟之王,故有“百鸟朝凤”之说。凤凰的出现预示着天下太平,又有“龙凤呈祥”之句。
让我们再看看数字词。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认为单数吉利,如:在表示更深程度时,常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后再加上“一”: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十分感谢、千恩万谢),have one thousand one things to do(日理万机)等;基督教文化的三位一体(the trinity)确定了“三”的神秘文化内涵,人们习惯于把事物存在的量或其发展过程一分为三,以图吉利。然而“十三”却被视为凶数,对其避之惟恐不及,楼房的第13层,常用“12A”代替,飞机、火车、剧院等没有第13排,每月的第13日都不宜进行庆典的喜庆活动。
与之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则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人们喜欢双数的偶合意义,追求“好事成双”,渴望“双喜临门”,形容处世有方是“四平八稳”,形容交通便利为“四通八达”,百事顺心为“六六大顺”,美不可言为“十全十美”。
英语中的颜色词也颇具特色。下面这段文字,你乍读起来可能有些费解。一旦你懂得这些颜色词的用法和文化内涵,就能明白其真正含义了。
Mr Brown is a very white man. 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the other day. He has been feeling blue lately. 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brown study. I hope he“ll soon be in the pink again.(布朗先生是一位忠实可靠的人。那天他脸色不好。近来他感到闷闷不乐。我见到他的时候,他显得心事重重。我希望他早点振作起来。)
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不仅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意义上,而且还反映在社会文化意义上。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负荷传递着无尽的文化信息。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都是不相同的。“麦当劳”(McDonald”s)的汉堡包(Hamburger)、苹果派(apple pie)在西方是“用来裹腹的廉价快餐”,多为旅游者和下层人士所用,而在中国却成了节假日受孩子们欢迎的上等食品。再如,英语“The lady went up the aisle with one man and came back with another.”一句,意为“这位女士同一个男人走了礼坛,却同另一个男人走回来。”它蕴含着西方文化中的婚礼习俗,即新娘由父亲带着走上婚礼的神坛,然后交给新郎。如若不懂西方这种婚礼习俗,就无法理解,还真以为这位新娘片刻换了郎君呢!
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
英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和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上。
1.概念意义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它是抽象的与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的联系。概念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如:汉语中“爱人”一词是指自己的配偶(丈夫或妻子),而英语中“lover”一词则指情人(情夫或情妇)。汉语中 的“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而英语中“uncle”一词的意义范围要大得多,它既可以指父亲的兄、弟,也可以指母亲的兄、弟。类似的称谓用词还很多,像grandfather, grandmother ,father-in-law,cousin等等。
再如,英语的“drugstore”与汉语中的“药店”不同,drugstore在美国除了出售药物之外,还可以卖食物、饮料等。英语中的“landlord”与汉语中“地主”的意义也大相径庭。
2.内涵意义是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有联系。如:idealism在英语中有两个意义,一是作为哲学术语,意思是“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褒贬之 意;而汉语中的“唯心主义”则具有贬义。另一个意义是“理想主义”,可表示肯定或否定 ,或兼而有之;而汉语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含有脱离实际的意思,含有贬义。英语中politician一词是指那些为追求名利不择手段往上爬的“政客”,含有贬义。而汉语中“政治家 ”一词则往往含有褒义,指从事与政治工作方面有关的人。类似的还有:individualism和 “个人主义”,politics和“政治”,community和“社团”,propaganda和“宣传”,idealist和“唯心主义者”,liberalism和“自由主义者”,intellectual和“知识分子”,peasant和“农民”,boyfriend和“男朋友”,girlfriend和“女朋友”等等,其内涵意义都 不能划上等号。
再如,汉语中的“狗”常带有“令人讨厌、卑鄙”等贬义,像“走狗”、“狗奴才”、“狼心狗肺”等,而西方人对“dog”却情有独钟,把它作为宠物(pet)来养,认为dog是人的 忠实朋友(man“s best friend)表示“忠实”、“友好”、“可爱”等意,将它视为宠物,倍加爱护。
3.搭配意义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往往也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母
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去。如:汉语中的“红茶”在英语中应用“black tea”,英语中的“black coffee”在汉语则是“浓咖啡”,汉语中的“浓茶”在英语中则是“strong tea”。汉语中的“雨后春笋”、“多如牛毛”、“挥金如土”在英语中应用“spring up like mushrooms(蘑菇)”,“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黑莓)”,“spend money like water(水)”。
语言的各种现象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色彩词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含义,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的差异.英、汉语中的色彩词的联想和象征意义及文化内涵有相同的一面,也有截然相反的一面.
作 者:谭海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刊 名:安徽文学(评论研究) 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 年,卷(期): “”(12) 分类号:H3 关键词:色彩词 文化 联想 象征意义
试析英汉主位之异同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无论在英语还是汉语中,句子总是以一定的成分作为主位来展开信息的.正是由于不同的作家采用不同的`信息展开方式,即使同一作家,在不同时间,其信息展开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才有了现在文体学中所广泛讨论的标识主位:(unusual clause theme)这一文体特点.由此可见,主位理论对汉英文体翻译实践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作 者:温玉斌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山东,聊城,25刊 名: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MUDAN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年,卷(期):“”(6)分类号:H315.9关键词:语气 主住 迷住 翻译
一、英汉禁忌语的趋同性
1.宗教禁忌。宗教对于每一个信徒来说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特别是一些宗教禁忌用语更是如此。在英语中, 因为西方人大多信奉基督教, 因此上帝的名字Jehovah就是基督教中最大的禁忌语, 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说也不能用。在中国, 虽然宗教并不盛行, 但是人们对神明却比较重视, 在言行上不敢有所怠慢, 例如中国人过年贴神像时, 不说“买”, 而是说“请”, 这体现对神明的尊重。
2 . 死亡禁忌。“死亡” 自古以来都是人们所避讳的, 所以在谈及“死亡”的时候, 人们通常会用另外一些用语来代替它。如在西方国家, 当人们谈及“死亡”时, 不会直接用“die”, 而是用“to be at peace”“to go to one’slonghome”或“to fall asleep”等来代替。而在汉语中, 人们通常会用“病故”“逝世”“去世”“过世”等词语来代替“死亡”。不同场合的用词差别, 充分体现了禁忌语的多样性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3.生理禁忌。“排泄”禁忌语在英汉用语中是一致的, 人们大多觉得排泄是一种很不雅的行为, 所以常用一些比较文明的词来代替。如在英语中, 表达“排尿”时, 常用“topee”“to piss”来代替“to urinate”;而在汉语中, 人们则常用“方便一下”“去一下洗手间”等来表达排泄的意思。
二、英汉禁忌语的差异性
1.姓名称谓禁忌。在中国, 名讳制度是古代一种尊祖敬宗的表现, 至今仍对我们的称谓制度有所影响。在古代, 老百姓不可以用皇帝的姓氏, 儿孙也不可以和祖宗同名, 即便在今天, 晚辈也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姓名, 要用尊称在公司, 员工也不可以直呼领导的姓名, 否则就是对对方的不尊重。而在西方, 这种现象几乎是不存在的, 英国皇室的名字普通市民也可以使用, 员工也可以直呼上司的姓名, 这种行为并不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2.私事禁忌。在西方国家, 人们非常重视自己的隐私保护, 对于他们来说, 金钱、年龄、家庭等都是个人隐私, 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西方国家, 如果询问对方年龄或家庭, 会被视为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通常可以以天气情况作为交流的开端。而在中国, 年龄、家庭、工作等话题在日常交际中却常会被提及, 如遇到年纪稍大的人时, 常会问“你贵庚”, 在与别人聊天时也常会提到“你家孩子几岁啦”, “你家几口人啊”等话题, 并不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除了与陌生人交流。
3.老龄禁忌。中西方对“老”的看法有所不同。在西方国家, 人们不喜欢用“old”这个词来形容自己, 因为在他们看来, “老”代表着“不中用了、接近死亡、过时了”等意思, 所以他们通常会说“seasonedman” (经验丰富的人) , “aseniorcitizen” (资深公民) 等。而在中国, “老”代表的是一种生活阅历, 是智慧的象征, 老者通常受到人们的尊敬, “老当益壮”也是对老人的一种赞誉。
4 . 数字禁忌。在西方, 受基督教的影响, 人们常常对“13”“Friday (星期五) ”比较忌讳, 因为13号星期五是耶稣的遇难日, 所以人们也常把这两个数字与不好的事联系在一起。而在中国, 人们偏爱偶数, 寓意好事成双, 但除了“4”以外, 因为“4”与“死”是谐音, 而且中国人不怎么喜欢奇数, 尤其是7, 通常认为“7”是不详的数字, 而在西方, 人们通常把奇数认为是幸运的象征, 但除了13以外。
三、跨文化交际时的注意事项
1.外语交流能力不等同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交流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条件,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目的语的文化情境中如何恰当且有效地使用目的语的能力, 因此它有被称为“目的语社会文化能力”。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 要注重语言使用的合理性, 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要将对方国家的文化与语言的使用特点充分融合在一起, 从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求同存异, 入乡随俗。在跨文化交际中, 我们应该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 在交际过程中, 要善于发现双方文化的共通性, 同时也要包容双方文化中存在的差异, 不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来约束他人。在进行跨文化交流中, 当处于别的国家的文化环境下, 要主动入乡随俗, 以对方的行为和语言习惯与其进行交流, 以便更快地融入对方的生活环境中。
3.知己知彼, 与时俱进。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 我们不仅要熟悉对方的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 同时也应该不断提升自我文化的修养, 推陈出新, 发扬传统语言文化的精髓, 摒弃那些落后的语言文化习俗, 吸收其他国家优秀的语言文化, 做到与时俱进。
综上所述, 英汉禁忌语受各自国家文化的影响, 既有相同之处, 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我们在进行跨文交际时, 要灵活运用英汉禁忌语的差异, 使语言使用得当, 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摘要:禁忌语在世界各国的语言文化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受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各国的禁忌语也有所差别。本文通过分析英汉禁忌语的异同, 并探究其中深藏的文化差异, 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英汉禁忌语,异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晓梅.浅谈英汉语言禁忌的一致性与差异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 (06) .
论白色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因为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所以英汉两种语言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是颜色之间的差异比较突出.本文仅以 “白色”为例,讨论“白色”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差异.
作 者:高美云 作者单位: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长沙,410004刊 名:南北桥英文刊名:SOURTH NORTH BRIDGE年,卷(期):“”(6)分类号:H0关键词:白色 文化 语言 颜色词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商务出差词汇英汉对照》的内容,具体内容:出差在商务工作中是经常需要的。接下来我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哦!1.Perks:额外津贴。根据在公司中职位高低而享有的不同额外津贴。在公司中职位越高津贴越多。额外津贴包...出差在商务工作中是经常需要的。接下来我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1.Perks:额外津贴。根据在公司中职位高低而享有的不同额外津贴。在公司中职位越高津贴越多。额外津贴包括乡间俱乐部会员费, 公司用车费, 住房补贴, 利润分红, 股票期权和更高的旅行津贴。
2.Reimbursement:公司所返还的差旅费。
3.Per diem rates:每日定额。per diem 是拉丁文,意思是逐天计算的津贴。公司对员工公务旅行每日花费的定额标准,包括酒店费用和餐饮费用等。
4.Cash advance:预支费用。公司在员工公务旅行前预支一定数额的旅行费用。
5.Itinerary:旅程表。旅程表通常显示雇员到达和离开目的地的时间,酒店停留时间,会谈和预约等详细情况。
6.Receipt:收据。对于开销的正式书面证明。通常是惟一被认可的花销凭据。员工必须要拿它报销。包括通行费用,餐饮费用,出租车费,停车费和酒店消费等。
7.Corporate card:公司信用卡。是一种仅用于员工商务开销时使用的信用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用来支付差旅费。但也有一些情况下,办公人员也用其支付既定限额内的办公费用。
8.OCS:On Company Service 的缩写,指由公司支付的其他业务活动。员工在公司之外代表公司所从事的所有活动, 不但包括实际费用,还包括其他项目,如保险费用。
9.Frequent flyer miles:航空积分里程。由于经常使用某一航空公司或航空联合集团的服务而获得的积分奖励。它通常是以总的飞行里程来计算的。这些里程可以折成免费机票和礼物。
10.Living out of a suitcase:旅行包生活。长时间在旅途中而不在家中,在旅行包中带上所有的日常必需品,而不能享受家的舒适。
11.Expense account:费用帐户/报销单。出差期间的路费、食宿费等,各种费用的收据要妥善保管,存档和归类,以备以后报销。
12.Company credit:公司信贷。规定信用贷款的最高限额,并延伸至满足公司员工所有公务旅行相关的费用。包括酒店、航空公司、汽车租赁公司、饭店和俱乐部会员资格等。
一、动物文化词及其产生的基础
每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不仅仅包括理性意义, 还包括附加意义, 这些附加意义包括文化义、联想义、褒贬义和理据义等。这里词语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理性意义是一种可以从词典里查到的意义, 是语言交际的核心因素, 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联想意义主要是指看到或听到某一种事物时所做出的反应或说话人及听话人对事物的看法及态度, 通常在词典里查不到, 它来源于语言所处的社会及文化, 也可成为社会文化意义。从表面上看, 动物词是一个语言问题, 是一个词汇问题, 但是深究起来, 它更是一个文化问题。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 任何语言都是依托一定的文化产生的, 任何语言问题的研究都离不开对文化问题的探讨。
动物词产生文化意义的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动物是一个生命体, 它具有外貌、生理、心理、性格、行为、习惯、用途等方面的特征;二是历史的文化内容、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 包括寓言、神话、诗歌、宗教、传说、文学、历史、艺术、语言、地理环境、伦理道德、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三是动物词大都有一定的联想意义。联想是指把动物和另一事物联系起来, 而民族的文化传统, 特别是文化心理对联想的产生和激发起着潜在却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联想在词汇引申意义的产生, 在丰富词汇意义上,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 没有联想的作用, 就不可能有词义的引申。词义的联想和文化的意象实际上中间存在着一个文化信息差异, 其中包括词汇的情感意义、比喻意义和文化内涵等。英汉两种语言作为两种成熟的语言系统,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累, 两种语言的动物词已经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由于文化背景、民族心理、历史传统等方面的不同, 英汉两种语言对同一动物词有着相同或相异的文化联想意义。我们从这些动物词的对比过程中, 可以发现英汉两种文化之间的共性和特性。
二、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英汉动物词对比分析
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动物词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语言的学习。我们通过观察可以发现,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存在着以下几种关系, 即基本相同, 大致对等, 完全不同和语义空缺。本文试图通过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考查文化对词汇的渗透作用。
1. 基本相同
由于动物本身外貌特征明显, 不同民族对同一种动物的认识也就存在着趋同性。人类用和动物词有关的人或物的外貌、品质动作或特征进行描写, 从而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简练的效果, 也就同时赋予了动物词大致相同的文化内涵。例如:英汉语以狐狸比喻狡猾 (as cunning as the fox) , 用鹦鹉表示学舌或机械地重复 (you are no better than a parro when you act the priest, father de Bricassart.) , 用狼来表示残暴和贪婪 (he is mad that trusts in the tameness of a wolf, a boy’s love, or a whore’s oath.) , 用蛇来暗指藏有杀机的危险人物 (a snake in the grass) , 羔羊表示无辜的意义 (march comes in like a lion goes out like a lamb) , 天鹅代表优雅 (as graceful as a swan) , 小鹿表示温柔 (as timid and tame as deer) , 蜗牛代表缓慢 (as slow as a snail) , 蜜蜂表示繁忙或勤劳 (as busy as a bee) , 猪表示脏和贪吃 (as dirty and greedy as pig) , 用猴子比喻顽皮淘气 (as naughty as a monkey) , 用公鸡或孔雀比喻骄傲 (as proud as a cock or peacock) 等。
2. 大致对等
不同于以上的例子,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些动物词的文化意义很相似, 但并不完全相同。比如汉语中常用“虎”比喻勇猛威武, 相关成语有“虎虎生威”“虎踞龙盘”“如虎添翼”等;然而英语中用lion (狮子) 象征力量和好战勇猛, 如:place one’s head in the lion’s mouth (深入虎穴) , as brave as a lion (勇猛如狮) 。在西方文化中, 狮子才是百兽之王, 象征着庄严和勇猛;而在中国文化中, 老虎则在中华民族的思维中充当着这样一个角色, 英汉两种语言中这类词语就是最好的证明。当然, 在汉语中, 老虎还用来表示凶恶和残酷。相关的词汇也有很多, 比如谈虎色变、养虎为患、深入虎穴、苛政猛于虎等。我们发现, 在英语中, lion (狮子) 也有类似的意义, 扮演着一个负面角色, 如a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 , in like a lion, out like a lam (虎头蛇尾) , throw to the lions (送入虎口) 等。再如“猫头鹰”和owl。猫头鹰的习性很特殊, 习惯昼伏夜出, 我们常用这个比喻喜欢夜里工作而晚睡的人。英语中的“owl”也用来表示“做夜工的人、熬夜的人”, 如he was naturally a night owl (他天生是个夜猫子) 。但是在汉文化中, 由于猫头鹰叫声凄惨、悲凉, 往往被认为是一种不吉利的鸟, 如“夜猫子进宅没好事”的说法;而在英语中“owl”却表示聪明, 如as wise as an owl (想猫头鹰一样聪明) 。由此可见, 英汉两种语言中, 有些动物词的文化内涵不是完全相同的。
3. 完全不同
由于各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 同时受各民族独特的历史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的影响, 同一动物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表示着完全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汉语中的龙子龙孙、望子成龙、龙腾虎跃、龙盘虎踞、攀龙附凤、龙凤呈祥、卧虎藏龙等都具有褒义;而在英语中的龙基本是邪恶势力的代表, 例如:The celebrated Anglo-Saxon epic Beowulf shows people a flight between Beowulf and the wicked dragon。
这类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 “狗”多表贬义, 象征卑劣可恶的品行;在英语中, 狗被视为人们的忠实朋友和可靠的伙伴。“喜鹊”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吉祥的鸟, 它的叫声能带来喜讯;而英语中却用来比喻唠叨、饶舌的人。鹰是美国的图腾, 在中国文化里, 鹰却是让人感觉极不舒服的人。这些词语在汉英两种语言中表示的是同一种动物, 但它们在两种文化中的内涵意义却完全不同。
4. 语义空缺
R1Lada在“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中指出:“我们把生活经验变成语言, 并给语言加上意义, 是受了文化的影响和约束的。而各种语言则由于文化的不同而互为区别。有的语义存在于一种语言中, 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却不存在。”在不同文化的语言中, 词语的意义不是对等的;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意义也不是完全对等的, 会存在语义上的空缺。
一种是汉语中有的意义而英语中空缺的文化动物词。中国文化中赋予了“龟”长寿的意义, 而英语中仅仅象征了动作的缓慢;由于受到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凤凰用来比喻尊贵或珍奇, 如良好的品德称为凤德, 珍贵稀少的人或事物称凤毛麟角;英语中根本就没有这层意义。
一种是英语中有的意义而汉语中空缺的文化动物词。Beaver (河狸) 在英语文化中是勤奋的代表。这种动物在北美很常见, 而且它们每天都很勤奋努力地建房子, 不停地工作。所以北美的人们用eager beaver形容那些勤奋努力, 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的人。而在中国这种动物很少见, 所以河狸就只能是个名称, 引不起人们的联想。
三、结语
本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全方位的对比分析, 体现两种语言文化的异同。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由于文化风俗、民族心理、社会历史的不同, 以及所处的具体地理环境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动物词汇都表现出了各自的民族特色。对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进行对比分析, 有助于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加强民族之间的理解。
摘要:作为现代汉语交际过程中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涉及动物的词汇方面的研究历来受到学者的重视。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出现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典型词汇进行对比分析, 总结其文化内涵上的联系, 进一步规范和指导使用现代汉语动物词汇进行交际。
关键词: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任飞.印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1) .
[2]王德春.论双语的差异模式[C].国俗语义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3]廖光荣.英汉文化动物词对比[J].外国语, 2000 (5) .
[4]印晓红.英汉动物习语比喻形象的文化差异.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指示性价格 price indication
速复 reply immediately
参考价 reference price
习惯做法 usual practice
交易磋商 business negotiation
不受约束 without engagement
业务洽谈 business discussion
限**复 subject to reply **
限* *复到 subject to reply reaching here **
有效期限 time of validity
有效至**: valid till **
购货合同 purchase contract
销售合同 sales contract
购货确认书 purchase confirmation
销售确认书 sales confirmation
一般交易条件 general terms and conditions
以未售出为准 subject to prior sale
需经卖方确认 subject to seller’s confirmation
需经我方最后确认 subject to our final confirmation
------------------贸易方式------------------------
INT (拍卖auction)
寄售consignment
招标invitation of tender
投标submission of tender
一般代理人agent
总代理人general agent
代理协议agency agreement
累计佣金accumulative commission
补偿贸易compensation trade (或抵偿贸易)compensating/compensatory trade (又叫:往返贸易) counter trade
来料加工processing on giving materials
来料装配assembling on provided parts
独家经营/专营权exclusive right
独家经营/包销/代理协议exclusivity agreement
独家代理 sole agency; sole agent; exclusive agency; exclusive agent
-------------------品质条件-----------------------
品质 quality 原样 original sample
规格 specifications 复样 duplicate sample
说明 description 对等样品 countersample
标准 standard type 参考样品 reference sample
商品目录 catalogue 封样 sealed sample
宣传小册 pamphlet 公差 tolerance
货号 article No. 花色(搭配) assortment
样品 sample 5%增减 5% plus or minus
代表性样品 representative sample
大路货(良好平均品质)fair average quality
--------------------商检仲裁-----------------------
索赔 claim 争议disputes
罚金条款 penalty 仲裁arbitration
不可抗力 force Majeure 仲裁庭arbitral tribunal
产地证明书certificate of origin
品质检验证书 inspection certificate of quanlity
重量检验证书 inspection certificate of weight (quantity)
**商品检验局 **commodity inspection bureau (*.C.I.B)
品质、重量检验证书 inspection certificate
---------------------数量条件-----------------------
个数 number 净重 net weight
容积 capacity 毛作净 gross for net
体积 volume 皮重 tare
毛重 gross weight
溢短装条款 more or less clause
-----------------------外 汇-------------------------
外汇 foreign exchange 法定贬值 devaluation
外币 foreign currency 法定升值 revaluation
汇率 rate of exchange 浮动汇率floating rate
国际收支 balance of payments 硬通货 hard currency
直接标价 direct quotation 软通货 soft currency
间接标价 indirect quotation 金平价 gold standard
买入汇率 buying rate通货膨胀 inflation
卖出汇率 selling rate 固定汇率 fixed rate
金本位制度 gold standard 黄金输送点 gold points
铸币平价 mint par 纸币制度 paper money system
国际货币基金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黄金外汇储备 gold and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本文将从英译汉方面来阐述英汉语言在词汇方面存在的三大不同特点:词的意义、词的搭配和词的顺序。
一、词的意义
语言并不是静止的,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语言也在不断地发展中, 词的意义更是如此。以fire一词为例, 该词的本义是“火”,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 fire的意义又进一步扩大, 可指“取暖装置”。再如, 人类发明轮船以前, 用的是帆船, 英语sail一词原作“帆”解, 现在我们常用短语set sail (起航) , 在当初的确有扬帆起航的意思。但在今天, 帆船早已被轮船所代替了, 可是sail这词仍在使用, 但它已不再在人们脑海中引起“帆”的解释了。随着吸毒现象日益严重, sail一词又可解释为吸毒后“变得飘飘然”的意思。从“火”的本义转义成“取暖装置”, 以及从“帆”的本义转义成“变得飘飘然”, 这就是词义的发展和变化。我们在对英汉语的词义作对应考察时, 应了解英汉语之间对应情况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
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的对比, 通常可分为四种情况。
(一) 英语中有些词所表示的意义, 在汉语中可以找到完全匹配的词来表达, 它们的意义在任何上下文中都是对等的。
这类词通常是一些已有的专用名词、术语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名称。如:
US Congress美国国会
the Atlantic Ocean大西洋
helicopter直升飞机
(二) 英语中有些词和汉语中的词在意义上只有部分对应, 它们在意义上概括的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如:
Brother兄、弟
Grandma祖母、外祖母
Marriage娶、嫁
Gun枪、炮
(三) 在英语中有一些新词, 它们所表达的意义在汉语中还找不到最确切的对应词来表达, 这类新词主要是反映英美社会特
殊风气或事物的词, 如:
cyberphobic畏惧计算机的 (人)
secessionist分离主义者
(四) 在英语中, 一个单词有多种含义是非常多见的, 多义
词的具体含义唯有联系上下文才能确定, 一旦脱离了上下文, 很难确切地译出该词的真正含义。如soft这个词, 除了最常见的汉译“软的”以外, 还有许多其他含义, 如:
soft pillow软枕
soft cushion靠垫
soft money纸币
soft breeze和风
soft voice低声
soft words和蔼的话
soft answer委婉的回答
soft goods毛织品
二、词的搭配
英语和汉语在词汇搭配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以英语动词to make为例而言, to make money是“挣钱”的意思;to make a cake是“做蛋糕”的意思;to make coffee是“煮咖啡”的意思。可见, 在英语中, make的搭配能力很强, 可分别用于钱、蛋糕、咖啡, 而在汉语中就需要分别用“挣”、“做”、“煮”等来搭配。所以, 为了使译文语言准确规范, 译者必须留意这种差异, 使译文的词语搭配符合汉语的用语习惯。再如:
例:Some people went to Germany Pavilion simply to fuel up on flavorful Germany food and beer.
一些人去德国馆, 只是为了吃点可口的德国美食, 喝点德国啤酒。
例句中, fuel up原意为“加燃料”, 可以和food (食物) 搭配, 也可以和beer (啤酒) 搭配, 但是翻译成汉语时应风别用“吃”和“喝”搭配。
例:It’s so cold, so you’d better wear your hat and thick jersey.
天很冷, 你最好戴上帽子, 穿厚毛衣。
例句中, wear搭配了两个宾语, 根据汉语的用语习惯, 应分别将wear译成“戴”和“穿”两个不同的动词。
三、词的顺序
英语中说, They are playing on the playground.而在汉语中却说, “他们在操场上玩耍。”而不说, “他们玩耍在操场上。”显然, 在英语中, 状语是放在谓语动词study后面, 而在汉语中, 状语则是放在位于动词的前面。
英语是形态型语言, 而汉语是语义型语言, 这就使得两种语言中词序位置有着明显的不同。英语和汉语句子中的词序位置基本一致, 即主语成分→谓语动词→宾语成分或表语成分。但是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各种状语的位置和定语的位置是有明显区别的。因此, 所谓的英汉词序的对比, 主要是指状语和定语位置的对比。
(一) 状语的位置
1. 单词作状语
英语中单词状语修饰形容词或其他状语时, 通常将它放在所修饰的形容词或状语的前面, 这一点和汉语相同。
She did not distinguish herself as an employee, but she was very active in the office.
她当年并不是出色的员工, 但她在办公室里很活跃。 (前置)
英语中单词状语修饰动词时, 一般放在动词之后, 而在汉语中则一般放在动词之前。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science are developing rapidly
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正在迅速发展。 (后置)
2. 短语作状语
英语中短语状语可以放在被修饰的动词之前或之后, 翻译成汉语时, 大多数放在被修饰的动词之前, 但有时也会放在动词之后, 由汉语的用于习惯决定。
With a bag of money he walked across the square in the gray light of the dawn.
他拿着一袋钱, 在晨曦中穿过了广场。 (前置)
(二) 定语的位置
1. 单词做作定语
英语单词作定语时, 通常放在它所修饰的名词前, 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也同样如此。有时英语中也有后置的情况, 但在汉语中通常还是前置。
A science-oriented university (前置)
一所以理科为重点的大学 (前置)
to drink something cold (后置)
喝点冷的东西 (前置)
2. 短语作定语
英语中修饰名词的短语一般放在名词之后, 汉语中则是放在被修饰的名词之前, 但有时也有放在后面的, 还是要由汉语的用语习惯决定。
A boy with little chance of passing the exam (后置)
一个及格可能性不大的男孩子 (前置)
根据以上分析, 可以发现, 英汉语言的词序位置有相同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在翻译时应根据语言的用语习惯去翻译, 相同之处, 可以用顺译法, 不同之处, 需要对语序进行调整, 用逆译法。
以上探讨了英汉语言的一些差异, 翻译是一种语言的创造性活动, 因为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有它不同的民族特色和不同的表达方式, 因此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指导、启发翻译实践, 还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 通过对比, 对两种语言充分地了解, 既要忠实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和文体风格, 又不能拘泥于原文, 要准确、形象、生动地运用语言, 以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摘要:英汉翻译的理论和技巧是建立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对比之上的, 所以对于英汉互译来说, 对比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差异之处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英汉语言对比着手, 通过分析英汉语言的词汇和句子的差异对翻译所产生的影响, 指出英汉语言翻译首先要对两种语言的差异进行对比, 理解英汉语言的异同, 进而掌握翻译的技巧, 使译文符合两种语言的用语习惯。
关键词:英汉语言,对比,翻译
参考文献
[1]何其莘, 仲伟合.《翻译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
[2]何其莘, 仲伟合.《非文学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
[3]张培基, 喻云根.《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年9月第一版.
[4]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对中国人来说, 英语是最大的外来语种, 也是我们使用最频繁的外语。本文就从英汉两种文化出发, 对颜色词、动物词汇及人名词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进行比较, 从而阐明英汉文化在词汇应用中的反映和对词汇应用的影响, 使我们从更深层次上把握英语词汇。
1 颜色词汇
众所周知, 颜色词汇除了单纯表示颜色之外, 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下也就具有了更深的文化含义。这一特点, 不仅表现在汉语中, 英语亦如此。但在英汉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表颜色的词汇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却并不都是一样的。同一种色彩不一定具有同样的意义, 反之表达同样的文化含义所用的颜色词汇也不一样。因此, 我们对两种语言中的基本颜色词进行比较, 不但可以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颜色词的文化差异, 也可以进一步关注两种文化相互影响下所赋予基本颜色词的新含义和新用法。
1.1 英汉基本颜色词所承载的文化差异
英汉基本颜色词汇所具有的不同文化内涵, 是在英汉两种语言长期使用的过程中慢慢积累下来的。在这一过程中, 对其产生最深刻影响的就是英汉不同的文化背景。我们具体地来看一下这些颜色词汇在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文化含义。
先说一下黄色。在汉语中, 黄色被认为代表着皇权、至高无上的权利。它是古代皇族的专用色, 代表了庄严和神圣, 被视为神圣、正统的代表。在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皇帝都穿黄色龙袍, 圣旨都用黄色的绫缎来书写, 皇宫也以黄色为主色调进行布置。而在英语的文化背景下, 黄色几乎没有像在中国这样被西方国家作为皇室的象征。在英语中, 黄色可以用来指代人们思念、期待和盼望归来的情感。
当然黄色有时也具有贬义的色彩。比如在汉语中, 就有这样的一些说法:黄色书籍、电影等等, 这时黄色的意思是不健康, 低俗色情的意思。而英语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词汇是vulgar, obscene等, 而不是yellow.另外汉语中黄色有时也可表示“失败”、“落空”的意思, 比如说“买卖黄了”, 意思就是买卖失败了。同样在英语中有时yellow也被用作贬义, 用来表示胆小怕事的。例如turn yellow中, 不是说变成了黄色, 而是指露出了胆怯的神情或做法。类似的表达还有yellow dog, 意思是胆小鬼。
红色与白色的东西方差异:在中国文化中, 红色代表着喜庆, 象征幸福、吉祥和兴旺。中国人习惯在喜庆的场合或者有喜事的时候用红色来装扮。中国红代表了太多中国人对希望和幸福的期盼。传统的婚礼, 新人会穿红色的衣服, 头戴红花, 身披红绸。中国最传统的节日—春节, 人们会张贴红色的对联, 悬挂红色的灯笼, 意欲表达来年红红火火, 幸福美满。而在西方文化中, 红色不具有这样的特殊地位。汉语中我们会说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而在英语中in the red的意思则是“亏本”。
白色是最能代表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一种颜色。在中国传统文化里, 白色更多的是代表悲伤, 跟红色的喜庆恰恰相反。但是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却在婚礼的时候身披婚纱, 象征爱情的纯洁。虽然近年来受西方文化影响, 中国越来越多年轻人也会在婚礼的时候选择婚纱, 但这仍然改变不了红色的主导地位。而在汉语中“红白喜事”的说法, 在英语中只能对其进行解释“funerals and weddings”, 不可直接用颜色进行表示。可见, 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民族文化内涵, 在对颜色的选择上也不相同。
1.2 英汉颜色词汇出现的意义同步现象
但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 汉语和英语中叶出现了一些意义同步的说法。比如black market, 汉语中我们就直接把它翻译成黑市。blue chip指可靠的工业股票, 蓝筹股;yellow pages (黄页电话查号薄) , 指按商店、企业、事业、机关分类的电话号码薄, 全部用黄纸印刷, 因此得名。随着全球环境意识的增强, green food, green environment的说法在东西方取得了一致的含义。类似的还有灰色收入grey incomes。使用最广泛和频繁的当属用颜色来表示职业的几个说法:
white-collar workers白领阶层 (指受过专门教育或技术训练的脑力劳动者)
blue-collar workers蓝领阶层, 最初是指与白领相对的一族, 指的是一切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资收入者。目前众多的技术类工人都被称作蓝领而且在中国是相对紧缺的人才。
grey-collar workers灰领阶层是指动脑与动手能力结合的一类人才, 相比白领和蓝领, “灰领”职业人既要有良好的理论素养, 又要有动手实践的能力, 是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gold-collar worker:“金领”阶层一般是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 在某一行业有所建树的资深人士。诸如此类的说法也随着职业分工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全面。
由此可见, 英汉两种文化相互影响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语言。上述的这些表达方式可能在一种语言中原来并不存在, 但是随着交流的加深, 慢慢就变成了双方都能接受、意义同步的语言形式。在对英语词汇的学习中, 我们也要对此加以了解和关注。
2 动物词汇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生动的与动物词汇有关的表达方式。在对这些动物词汇的使用上, 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相同或类似的理解, 而更多的则是各自文化影响下对这些动物词汇的不同理解和应用。
2.1 相同的动物词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
在汉语中, 狐狸这种动物给人传递的含义是狡猾, 因此我们会用狐狸来形容人, 比如说“他简直就是只老狐狸”, 以此来比喻人的老奸巨猾。在英语中我们也有类似的表达“He is a fox.”狐狸这种动物在两种语言下传递的信息是一致的。诸如此类的说法还有很多, 比如as busy as a bee (像蜜蜂一样忙碌) , like a parrot (鹦鹉学舌) 、cry wolf (狼来了) 、eat like a pig (吃得像猪一样) 。只要我们多加留意, 类似于这样的说法我们还会发现很多。
2.2 相同的动物词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除了上述我们提到的具有相同文化内涵的动物词汇的表达方式, 更多的则是在两种语言中动物词汇表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或者所传递的不同的含义。而这些也更需要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多加留意, 仔细体会。
2.2.1 相同的动物词汇在不同语言中具有褒贬不同的语言色彩
我们先以狗这种动物为例。狗在西方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现实还是影视创作中, 狗经常被看作家庭成员并赋予它人的特点和地位。因此在英语中我们会发现很多跟狗有关的用语。如:a lucky dog (幸运的人) 、a big dog (大人物)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在这些表达用语里面, dog已经不是它本来的意思“狗”, 而是指人。而且它不具有任何的贬义色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虽然在汉语中狗也会被认为是忠诚的动物, 但通常跟“狗”有关的成语、惯用语都具有贬义。如:狗胆包天、走狗、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这就是两种不同文化下所产生的最明显的词汇文化差异。
与“狗”这个词汇褒贬恰好相反的一个动物词汇是“孔雀”。在汉语中, 孔雀代表着美丽和高贵。但在英语中这个词时常具有贬义, 比如这两个习语“as proud as a peacock”、“play a peacock”意思分别是骄傲自大和沾沾自喜, 都传递着贬义的色彩。
2.2.2 相同的动物词汇在不同语言中传递不同的含义
在中国文化里, 龙这种动物被认为是代表了中华民族, 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在中国的文学和建筑方面对龙都有着太多生动的刻画和再现, 印证着人们对它的顶礼膜拜。而在英语中, dragon却通常只是被描述成一种巨大、凶残的动物, 并不像汉语中人们赋予它的种种文化含义。
虽然在东方文化里的猫头鹰代表着不孝、奸诈、死亡、黑暗、神秘, 但在西方主流文化里对他却有迥然不同的看法。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米娜瓦, 身边站着的就是一只猫头鹰。英语有一句话:as wise as owl, 即是将猫头鹰视为智慧象征的最好说明。
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 在此不一一列举。此外, 对于英语中一些固定的含有动物词汇的表达方式也要多加留意, 比如我们汉语中说“害群之马”, 但换成英语的表达则是black sheep;汉语中我们说“热锅上的蚂蚁”, 在英语中却说“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以便在运用的时候能做到正确地把握而不是望文生义。
3 英语中带有人名的固定表达
许多英语学习者会发现在英语中有这样的一种用法, 即用某一个人名来指代一类人, 这尤其表现在一些固定的习语和表达方式当中。
一般性的人名:比如average Joe这个词组的意思是“平常人”, 其中Joe这个人名不是用来特指哪一个人, 而是泛指这样的一类人, 即平常人, 普通人。而这种用法在汉语当中是不多见的。汉语中偶尔也会出现用一个人名来指代一类人, 但通常这个人是因为具备了鲜明的特征或者具有了时代的特色。比如说“雷锋”, 现在这个名字用来指代所有乐于助人、做好人好事的这一类人。这种差别或许是因为西方文化中更看重个体, 或者是体现了西方文化所宣称的“人人平等”的文化背景, 而中国的文化则更注重团结, 凝聚和共性。我们再举几个例子来说明:a plain Jane指长相不起眼, 外貌平凡的女人。Jacks Of All Trades万事通, 一般指杂而不精, 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三脚猫”。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门门精通, 样样稀松。
带有文化含义的人名:John Hancock意思是“亲笔签名”。John Hancock是在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美国独立宣言) 上署名的独立战士中, 将自己的名字签得又好又大的一个人, 他的签名美观大方而且个头也比别的签名大。所以美国人常把John Hancock当作signature (署名, 签名) 的意思.。如:I need your John Hancock.我需要您的签名。not know a person from Adam这个词组的意思是“不知 (某人) 模样如何, 与 (某人) 素不相识”。源自《圣经·旧约·士师记》第2、3章。亚当 (Adam) 是上帝创造的世界上的第一个男人。因为亚当非女人所生, 所以没有肚脐, 是最容易辨认的人, “not know somebody from Adam”就表示“完全不认识某人”。而诸如此类的用法在汉语的语言习惯中并不多见。
4 对英语词汇学习及教学的启示
在英语学习和教学中, 我们应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结合起来。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对其所在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脱离文化, 单纯地对单词死记硬背, 势必事倍功半, 也会因为对文化的一知半解而产生对词汇的误解和误用。我们要把对英语的学习与英语背景下的文化联系起来, 同时与中国的文化进行比较, 从而保证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刘润青, 邓炎昌.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 1989:36.
[2]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年:123.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206-210.
[4]张培基.英语声色词与翻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137.
[5]于逢春.论汉语颜色词的人文性特征[J].东北师大学报, 1999 (5) :23-26.
[6]袁俏玲.文化差异与英汉比喻的取向[J].山东外语教学, 2000 (4) :17-18.
[7]李君文, 杨晓军.东西方动物文化内涵的差异与翻译[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10-12) :36-39.
【论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异同】推荐阅读:
英汉词汇词法对比06-17
论英汉语言文化差异06-22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03-15
英汉委婉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11-05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12-10
英汉“死亡”委婉语文化对比研究12-11
从英汉习语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10-05
中国文化的相关词汇12-15
论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法06-15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07-2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