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共8篇)
一.抓住诗眼———感悟情
《游子吟》这首诗琅琅上口、诗意简明, 诗人通过朴实无华的诗句, 通过平凡的生活细节, 表现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深沉而无言的爱。这种感情, 学生是很难一下子体会到的。教学中, 教师围绕重点诗句分析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教师抓住“密密缝”这个重点词, 引导学生思考:母亲为什么要密密缝?让学生体会母亲对儿子的关心与牵挂, 同时教师结合讲解当地的风俗———密密缝可以保佑远行的人平安早回, 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有的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意恐迟迟归”, 让学生体会出母亲对儿子的担忧。几乎每位教师都引导学生体会“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所蕴含的比喻意, 让学生体会母爱的博大, 做儿女的无法报答, 从而体会出儿子对母亲的无限感激之情, 对母爱的由衷的赞美。通过这样的分析, 学生对母爱有了一定的感悟。
二.创设情境———渲染情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仅仅通过理解重点诗句, 还不能真入进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中。教学时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进入诗歌的意境中, 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 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1、结合写作背景
诗必有感而发, 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 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孟郊一生颠沛流离, 他每一次外出求学、应举和漫游时, 母亲总是遵照当地的习俗细针密线地缝, 盼望远行的儿子早早平安归来。这种伟大的母爱深深地激荡着孟郊的心。正是在母亲的鼓励、劝慰之中, 孟郊第三次应考, 终于考中进士, 并得到了一个县尉的官职, 有了较为安定的生活环境, 诗人就任后, 立即接来老母亲奉养。可是他觉得, 母亲几十年的含辛茹苦, 是无法报答的。因此, 他深情地写出了《游子吟》。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密密缝”所蕴含的感情时, 出示了《游子慈母长相忆》, 向学生比较详细地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 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2、利用插图
课文中有一幅插图, 再现了诗的情境, 教学时, 教师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他们母子二人此时此刻的所言所思所为, 有的教师还满含深情地在优美的音乐中交流了自己的想象, 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用心体会, 明白这件衣裳是用母爱编织的, 这是一件爱的衣裳, 她的每一针每一线, 缝进了多少牵挂与嘱托, 关心与担忧, 它融入了母亲多少无言而深沉的爱呀。加深了学生对母爱的理解。
3、结合生活实际
生活中, 每一位母亲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 有的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母亲平时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鼓励与帮助, 从内心深处呼唤学生对母爱的理解;有的教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交流母亲对自己的关心, 情真意切;有的教师甚至把对母亲的感激也写成了诗, 读给学生听……使学生与古诗产生共鸣, 内心深处受到触动, 从而体会到无论我们多大, 无论我们走多远, 都走不出母亲关怀的目光, 学生对母爱的理解进一步升华。
三.反复吟咏———体味情
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 通过诵读, 在头脑中想像, 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道理就在于此。
教学中每位教师都注重了对古诗的诵读:初读时的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细读时读出诗的停顿、读出诗的韵味;品读时读出诗的意境, 读出诗的情感。个人读、师生合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 使学生诗我两忘, 达到情景交融、完美统一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倾诉情
一.抓住诗眼——感悟情
《游子吟》这首诗琅琅上口、诗意简明,诗人通过朴实无华的诗句,通过平凡的生活细节,表现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深沉而无言的爱。这种感情,学生是很难一下子体会到的。 教学中,教师围绕重点诗句分析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教师抓住“密密缝”这个重点词,引导学生思考:母亲为什么要密密缝?让学生体会母亲对儿子的关心与牵挂,同时教师结合讲解当地的风俗——密密缝可以保佑远行的人平安早回,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有的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意恐迟迟归”,让学生体会出母亲对儿子的担忧。几乎每位教师都引导学生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所蕴含的比喻意,让学生体会母爱的博大,做儿女的无法报答,从而体会出儿子对母亲的无限感激之情,对母爱的由衷的赞美。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母爱有了一定的感悟。
二.创设情境——渲染情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仅仅通过理解重点诗句,还不能真入进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中。教学时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1、结合写作背景
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孟郊一生颠沛流离,他每一次外出求学、应举和漫游时,母亲总是遵照当地的习俗细针密线地缝,盼望远行的儿子早早平安归来。这种伟大的母爱深深地激荡着孟郊的心。正是在母亲的鼓励、劝慰之中,孟郊第三次应考,终于考中进士,并得到了一个县尉的官职,有了较为安定的生活环境,诗人就任后,立即接来老母亲奉养。可是他觉得,母亲几十年的含辛茹苦,是无法报答的。因此,他深情地写出了《游子吟》。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密密缝”所蕴含的感情时,出示了《游子慈母长相忆》,向学生比较详细地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2、利用插图
课文中有一幅插图,再现了诗的情境,教学时,教师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他们母子二人此时此刻的所言所思所为,有的教师还满含深情地在优美的音乐中交流了自己的想象,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用心体会,明白这件衣裳是用母爱编织的,这是一件爱的衣裳,她的每一针每一线,缝进了多少牵挂与嘱托,关心与担忧,它融入了母亲多少无言而深沉的爱呀。加深了学生对母爱的理解。
3、结合生活实际
生活中,每一位母亲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有的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母亲平时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鼓励与帮助,从内心深处呼唤学生对母爱的理解;有的教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情真意切;有的教师甚至把对母亲的感激也写成了诗,读给学生听……使学生与古诗产生共鸣,内心深处受到触动,从而体会到无论我们多大,无论我们走多远,都走不出母亲关怀的目光,学生对母爱的理解进一步升华。
三.反复吟咏——体味情
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像,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
教学中每位教师都注重了对古诗的诵读:初读时的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细读时读出诗的停顿、读出诗的韵味;品读时读出诗的意境,读出诗的情感。个人读、师生合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诗我两忘,达到情景交融、完美统一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倾诉情
母爱是伟大的,古往今来,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歌颂母亲、赞美母爱,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感受母爱,有的教师让学生交流收集有关母爱的名言、故事、歌曲(词);有的教师出示了名作家的关于母爱的诗……在学生饱含深情地交流之后,有的教师引导学生说说最想对母亲说的话,有的教师引导学生写写心中的感受,有教师启发学生为文中的插图写几句话……一句句饱含真情的话语从学生口中涌出,一行行诗一样的语言在学生笔下流淌。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2、理解古诗的含义,着重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这句诗所蕴涵的深义和喻义。
3、体会作者孟郊所表达的思母情怀;并能用思想和行动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一、图片导入,解释诗题。
1、观察图片,了解人物。(师:今天老师带来一张图给大家欣赏,看多温馨的画面啊,你看到什么?
预设:看到了一位慈祥的母亲在缝衣服。(你关注到了人物的动作。)
我看到了孩子在睡觉。你关注到了场面(图中的人物的神态)你关注到了图中的人物,我告诉你这个孩子就是作者孟郊,他即将远行了,这样的人我们叫他游子 板书:游子
我看到妈妈在认真地缝衣服。(你关注到他的神态 是啊她缝得很认真,知道吗,这件衣服是要给即将远行的孩子。)
我看到了一个微弱的油灯。(你关注到了周围的环境。)
2、揭示课题《游子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游子轻轻吟唱母爱的诗,游子—— 板书:吟
(三)教学“吟”(吟是前鼻音,“吟”左边是个“口”,右边是个“今”天的“今”,不要加点哦,别写错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吟诵《游子吟》(生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孟郊”(游子吟这首诗歌是由唐朝诗人孟郊所写的。)板书:唐 孟郊
(二)教学 “郊”
(接下来的一笔是?(点)对要他要把位置让给右耳旁.)
(一)教学“孟”
1)读准字音。(孟是个生字,它是个后鼻音,谁来读准它。)2)记住字形。(有好办法记住它吗?)
3)边讲故事,边解释字意。(你知道吗?它是个会意字,这意思呀跟这幅图有关。)
你看,这幅图中有个小孩,(出示子)他的母亲拿来浴盆,(出示皿)为他洗澡呢,看,母亲洗得多仔细啊!想要把孩子的每一寸肌肤都洗干净,看得出妈妈是多爱自己的孩子啊!孟这个字的本义就是指母亲给新生儿洗澡,传达的是母亲浓浓的爱。
我们再一起读读作者的名字。看他就是孟郊
唐代著名诗人。早年丧父,与母相依为命。从小刻苦攻读,50岁时做溧阳县尉,欲接母尽孝,写下了这首被千古传颂的名作——游子吟。
(你知道吗?孟郊从小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 所以他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 他从小读书非常刻苦,可是,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落榜了,到了50岁时才做了一个小官——溧阳县尉。当官后,他第一件事就是想把母亲接来尽孝,当时,他眼前浮现出母亲关爱自己的一幕又一幕,写下了这首被千古传诵的名作——游子吟。)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初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师: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纠正字音:临行密密缝(分清前后鼻音 报得三春晖(得)
寸草心(平翘舌)(寸草两个都是平舌音挺难读的,你读准了,读得真好!)临行(一个前鼻音一个后鼻音,跟我读.)2)个别读3——4人,齐读)
2、再读古诗,关注标点 读出语气。(师:这是一首五言诗,根据它的意思,我们可以这样停顿。还要注意关注标点的朗读哦,(变红)自己在下面练练。预设:
1)你注意了标点,读出了语气,表扬。
2)你读得真有节奏感,真棒。3)自由读(不说停不停,齐读)。男女生读
三、细读古诗,体会情感。
学习第1句
(一首诗就是一曲代表作者心声的歌,那么,远离故乡的游子此时在吟唱什么呢?ppt,谁来读?)
1、了解诗的意思.(这句话要告诉我们什么?能读懂吗?)预设:母亲手里拿着线,是要给游子缝衣服。板书:慈母线 游子衣
2、提出质疑。(同学们请看画面,夜黑沉沉的,屋内也只有一星油灯闪闪烁烁,如此昏暗,而这位母亲满脸皱纹,相必眼睛也花了,为何不等到天明再缝呢?)预设:不行,因为天亮了,儿子就要远行了。过渡:你是从诗中哪里知道儿子要远行的? 学习第2句
1、抓住关键词理解儿子将要远行。教学“临行”
1)临行:就是将要出发
2)补充进京赶考的路程。(那么孟郊要去哪里呢?
3)观察图片,谈感受。(看,孟郊要从浙江赶到当时的京城西安,考试,看着图片,你知道了什么?)能想象一下孟郊是怎么去的吗? 预设:路程远 想象交通不便
4)总结路程远。是啊,当时的交通可不比现在发达,全靠步行或骑马,少则3个月,多则6个月才能到达目的地。(此时此刻,你能体会作为一个母亲的心情吗?)
预设:(若孩子答不出)联系诗句你知道母亲在担心什么?
(若答出)你能联系诗句的内容体会母亲的心情,你真会读诗啊!
2、体会“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心情。1)教学“意恐迟迟归”
解释:意恐:担心、害怕 理解句意 板书:恐 迟迟归
2)想象说话(人们常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子明天就要远行了,这位母亲想对儿子说些什么呢?)
说话练习:母亲对相依为命的儿子说„„
3)读出担忧。(母亲多放心不下自己的儿子啊?谁来读?)
教学“密密缝”
师:叮咛的话心说不完,可是这位母亲什么都没说,她只是做了一个动作,是? 1)密密缝:师:古代吴越民间有一种习俗,家中有人要出远门,针要逢得细细密密,这样出门的人才会早早回来。所以母亲密密缝,就是希望儿子早早平安回来.板书:密密缝
2)朗读(你能体会母亲的对儿子的爱吗,谁来读读?)3)范读,读出对仗。(学着老师的样子再来读读。)
3)朗读指导:读出爱。(这句话里面浸透着殷殷的母爱啊!齐声读!)
4)假如你就是这位将要远行的游子,在睡眠中偶然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怎么想? 说话练习:儿子看着母亲在昏暗的烛光下为自己缝补衣服,想„„ 预设:真是个懂事的儿子。
真是个孝顺的儿子。
真是个有出息的儿子。6)师引读,回顾全文。
师:离别是忧伤的,它承载着母亲对儿子的牵挂,承载着儿子对母亲的惦念与不舍.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幅画,走进游子的心情。
夜静悄悄的,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已酣然入梦,可惟独孟郊家的油灯还闪烁着,只见——
屋外寒风呼啸,屋内寒气逼人,在微弱的灯光下,只见母亲“—— 过渡:母爱之深难以回报,大家来看最后一句。学习第3句(重点理解)1)通读这一句话。
2)这句话描述的是什么?
3)理解重点词语。(师:老师跟你点小提示,现在你能理解这句话吗?)“寸草”指小草,“三春晖”指春天的太 4)最后重点理解句子的含义。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母亲像春天对小草般的恩情,谁说子女能报答的完呢?——母亲这份慈爱与关切,真不是我们微小的心意所能报答的。——谁说那些绿茵茵的小草,就能报答太阳母亲的光辉呢? 板书:寸草心 难报 三春晖
(母亲的爱是那样的浓郁,那样的深沉,寸草心也难报三春晖啊!)5)创设不同情境朗读。最后一句。
师:学有所成的海外游子,上台发言时,不忘感谢母亲和母校,他是这样说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在国外作学术报告时,不忘感恩母亲与祖国,他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也许在下一个母亲节,你会情不自禁地吟出这一句——
6)创设故事情境,师生配合读全诗。(带着这种情感一起再来和老师配合读读这首诗。)
(孟郊当上了县官之后,时常思念家中年迈的老母。想起年轻时几次赴京赶考前,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把着针线。为自己缝制新衣。——
父亲死后,母亲与他相依为命,她知道母亲忙着把衣服缝得严严实实,是担心他此去难得回归。——
母爱之深,真是难以回报啊!孟郊不禁感叹——
7)播放歌曲。(后人还把这首诗编成一首歌呢!让我们听一听这首歌,体会一下游子的心声。1)2遍有字幕的。2)第3遍没字幕的。
3)第4遍一起吟唱,(会唱了吗?会唱的想唱的? 一起站起吟来唱吧!)
师:吟唱得真好听!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图片引导,说说什么样的场景能让你感受到母爱呢?(师:母爱是一种天性,她无处不在,她包含在一个温暖的拥抱中。包含在一次温柔抚摸中,也包含在一句苦心的教诲中,对高老师来说,小时候路难走,妈妈骑着自行车,风雨无阻地送我上学的背影中,就饱含着母爱,说说什么样的场景能让你感受到母爱的呢?跟你的同伴分享一下?)
预设:当我们肚子饿了时——妈妈会„„
当我们衣服脏了时——妈妈会„„
当在我们生病时——妈妈会„„(„„就是妈妈的爱)
预设点评:妈妈对你的严厉对你的高要求,是妈妈对你的爱。
把好的留给你,是妈妈对你的爱。对你无微不至的照顾,也是妈妈对你的爱。
2、配乐朗读:妈妈对你的爱无微不至,无处不在,带着这份情感,再来读读这首诗。
3、拓展读游子诗。
1)同桌互相读读,(老师还带来了孟郊的另一首诗,也写了母亲盼望游子归来的急迫心情,名字叫《游子诗》,同桌两个人,一个读古诗,一个读译文,自学一下,看看能读懂吗?)
2)提出疑问(有疑问吗?我们在课堂里解决。)师:会读了吗?还有什么疑问吗?
4、读劝孝歌。(古时候还有赞颂母爱的《劝孝歌》学了游子吟,你能读懂他的意思吗?
5、总结:母亲的牵挂,游子的思念,在我们中华经典中屡有描述,今天,我们认识了诗人孟郊,也体会到母子情深,我们可以在课后多吟诵,多积累,这将是一次次美好的感受,爱的历程。
板书设计:
游子吟
孟郊
慈母线 缝 游子衣 密密缝 恐 迟迟归 寸草心 难报 三春晖
拓展
平行排列
3、同桌互相读 一个读文 一个读译文 再交换
4、提出疑问(有疑问吗?)
5、古时候还有赞颂母爱的《全校个》学了游子吟,你能读懂他的意思吗? Zuihou配乐读
今天我们学了游子吟 也认识了作者孟郊 感受了母亲对她浓浓的爱 和他对母亲的牵挂
参考资料: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
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 情。最后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
全诗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很早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孟母就把家搬到了离父亲的墓地附近,因为周围是墓地,经常有人哭哭叫叫,孟柯也学着那些人哭哭叫叫。孟母觉得对孩子不好,于是,孟母又一次搬家,搬到集市边上。因为小贩们都想赚钱,拼命招揽生意,孟柯也学着小贩们一样大喊,孟母见了,又想:“这个居住的地方不好。”孟母又一次搬家了,这次,她搬到了学堂,因为经常会有文人来学校作揖拜跪,孟柯就向孟母提出要上学读书,孟母说:“这才是理想的地方。”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游子吟》,怀着对母亲的赞赏之情演唱。通过学习,教育学生从小就应体贴父母、孝敬父母。
2、积极参加音乐实践活动,从中获得快乐。
音乐是一种情感教育。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思想的感受和理解,使其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的情操的熏陶。例如通过本堂课学习,主旨在于让学生关心父母,知道父母抚育自己长大很不容易。教学重点、难点:
充分感受、体验、表现母子情深。教学过程:
一、回忆母爱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从你们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你们给家庭带来了欢乐,带来了生机和希望,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妈妈对你们的牵挂和惦记,为了我们能快乐健康的成长,妈妈为我们付出了很多的爱,你们能说一说你的妈妈对你都做过些什么事情吗? 师:你们觉得妈妈做这么多事情辛苦吗? 师:你们想对妈妈说些什么话呢?
师:大家说得真好,从大家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了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母爱!其实自古以来,我们每个人都感受过妈妈的爱,都离不开妈妈的爱,妈妈给予孩子的都是无私的爱。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位古代的妈妈,你们看——她在做什么?(出示幻灯片:妈妈在缝衣服的情景)生:她在缝衣服。
师:能不能再说得具体点?她在为谁缝衣服? 生:为她的孩子缝衣服。
师:对,慈爱的母亲一针一线地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她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因此细针密线把衣衫缝得结实耐穿,但心里却盼着儿子早些平安回来。这就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诗人孟郊的母亲,而孟郊为了表达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感激之情,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游子吟》。2.朗读古诗
师:我想大家对这首诗应该都比较熟悉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朗读一遍。师:嗯,读得很好,那谁来说说看,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意思呢?(生自由回答)
师:你们说的都很好。这首诗的意思是:慈爱的母亲一针一线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她担心儿子迟迟难归,因此,细针密线把衣服缝的结实耐穿,但心里却盼着儿子早些平安回来。像小草似的的儿女,怎么也报答不了春天阳光般伟大的母爱。整首诗比喻父母的恩情深重,难以报答。
师:现在,大家对这首古诗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了,让我们有感情的再朗读一遍吧!
(再次深情地朗诵《游子吟》)
二、体验母爱
师:这一遍大家读得可真不错!看来你们都被诗歌深深地打动了,其实被打动的不只是你们,还有许许多多的儿女们。有一位叫谷建芬的作曲家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好的表达这种情感,为诗歌加上了神奇的音乐语言,使它变成了一首动听的歌曲。让我们一起静下心来听一听。
1、出示课件,师范唱歌曲《游子吟》。
师:听完了这首歌,我们一起来找一找,乐曲中有没有我们以前没有见到过的音符?(引导学生说出有前倚音的地方。)
3、前倚音的教学。
师:这个音是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你们看它的形状像什么?大家看,它的形状就好像妈妈紧紧地拉着小朋友的手,害怕他离开自己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感觉。它有一个特有的名字叫前倚音。那么我们在演唱的时候也要注意将这两个音符连起来唱,就像妈妈和她的孩子紧紧连在一起。那么,当它出现在乐曲中,该如何演唱呢?(教示范唱第一句歌词)
师:你们也来试试好吗?(生唱)
师:很好!接下来,让我们把所有的前倚音都找一找。乐曲中共出现了几次?(四次)
师:对,四次。那谁来说一说,为什么这里会出现这么多的前倚音呢?(自由回答)
师:嗯,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之所以歌曲中会出现这么多的前倚音,是因为要体现母子情,作者是想把母子之间那种依依不舍的感觉给表现出来。既然前倚音在我们这首歌曲里起到了这么重要的作用,那我们一定要把它们唱得更好哦!
4、学唱歌曲
师:因为这是一首表达母子情深的歌曲,所以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绪来唱呢?(深情的)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一起学唱这首歌吧!(师教唱歌曲,生跟琴学唱,演唱过程中指出不足。)师:这一遍总体来说唱得还是挺不错的!通过这遍演唱,我们再来看一看,作曲家用不同的旋律将这首诗呈现了几遍? 生:两遍。
师:对,这两遍也就是这首歌曲的前后两段。那么,这两段旋律有什么不同呢,该用怎样的感情去演唱呢?我们一起跟录音唱一唱,边唱边感受歌曲情感,并思考这个问题。(播放录音)
5、歌曲处理
(与生讨论,讲解歌曲音区、旋律进行,并回答问题)
师:第一段可用亲切、温柔、连贯的声音深情地演唱;第二段可在情感上做细处理,要唱得激动、充满感情,并用渐强的力度来演唱,把歌曲的高潮推至结束句 ;(板书)这里,我们还需注意,最后的结束句可用渐慢渐弱的处理,唱得意味深长,以表达念念不忘的深情。
6、跟琴完整演唱歌曲,并提示结束句的唱法。
师:先听我示范一遍歌曲的最后一句,注意在演唱的时候一定要渐慢渐弱,最后轻轻的结束。
三、回报母爱
1、表演唱
师:前面的演唱让我们体会了孟郊对母亲的爱,现在我想给大家出一个小小的难题,你们能不能用肢体语言也就是表演这份母子情呢?这是我给大家提前布置的作业,我来看看有哪些同学准备好了。准备好了的同学请举手。
(前台是一人扮演唐代诗人孟郊的老母亲,穿着唐代老夫人的衣衫,头发斑白,眼睛模糊,正在烛光下缝衣衫;
后台是一人扮演唐代诗人孟郊,穿着唐代的长袍,站在不远处,静静地看着母亲;
背景音乐是全班同学吟唱《游子吟》,请大家一定要带着我们刚刚梳理过的情感来演唱哦。
2、拓展说
师:刚才两位同学的表演实在是太精彩了,让我们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深深的母子情。孟郊的一首《游子吟》道出了许许多多母亲对儿女的心,有人说:我们要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祖国......但是,最需要去感恩和报答的人不就是我们的父母吗?那么这里,我想问问大家,关于妈妈的节日除了“三八”妇女节,还有一个什么节日?(引导学生说出母亲节)
爸爸的节日——父亲节又是什么时候呢?
师:对,那么下次过节的时候,老师希望懂事的你们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向爸爸妈妈表达你们的心意。可以做一张简单的贺卡,写上自己的心里话。或者折一朵漂亮的小花。这些方式都可以。我想你们的爸爸妈妈们看到了一定会很高兴。等你们将来长大出门求学,或者外出工作,成了真正的游子时,一定别忘了你的爸爸妈妈,要记得为他们献上自己的爱心。
四、课后作业
教 学 反 思
这是一堂以母爱为主题的音乐课。我选这个题材,是因为当今的孩子大都习惯了享受父母给予的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让许多孩子忘却了自己也该关心父母、孝敬父母和回报父母!通过学习一系列以父母的爱为主题的歌曲,让学生在音乐中既得到了情感的陶冶,也深深打动了每位孩子的心,对如何感恩图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音乐是情感艺术,课堂情感目标的达成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教学中我注重从“情”字入手,积极有效地实施美育,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
一、发挥语言的陶冶功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课前我先让学生说说你知道你的妈妈一天要做哪些事情吗?学生竞相说:“买菜、洗衣、做饭、洗衣服、洗地板、擦桌子、上班、……”接着问:“你觉得妈妈一天做这么多事情辛苦吗”?“妈妈很辛苦,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话呢?”学生受情绪影响,说出了一些很感人的话:“妈妈您辛苦了,我爱您!”“谢谢妈妈辛苦把我养大!”“妈妈,您每天都很辛苦,我一定要永远听您的话,做个好孩子,不惹您生气!”通过这样的谈话,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使学生能深刻体会到妈妈的辛苦、妈妈的爱,充分发挥语言的陶冶功能,以情感受人,为后面用作品形式表达对妈妈的爱做了良好的铺垫。
余庆县芝州小学 何昌文
《游子吟》设计理念:
《游子吟》是唐朝诗人孟郊所写的一首母爱的颂歌,千百年来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一直脍炙人口。为了让这凝聚了人类美好情感的名作牢牢植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千古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咏三叹,咏叹到底。在品读全诗的过程中,通过感知诗意、想象诗画、品读诗情、写出诗感,引导学生读出诗的三种境界,即读出“诗中之画”、“诗中之情”、“诗外之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名句为情感主线,反复品读、回环体味,让祖国的经典文化和人类的美好情感真正植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古诗的含义;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并默写古诗;
3、体会母爱的伟大,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赞美之情。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有感情朗诵、背诵诗歌;
2、体会母爱的伟大。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
一、结合生活,引入诗境
1、师谈话导入:班上哪位同学出过远门?离开家门时妈妈为你做了什么,又对你说了些什么?当时你的心里有怎样的感受?(请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2、从插图入手,引入课题。
认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说说这幅图画的是怎样一种情景。(指明学生说。)
教师根据情况作补充:儿子即将远行,母亲深夜为儿子缝制衣服,母亲把自己对儿子的关爱、牵挂都一针一线地缝在儿子的衣服上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孟郊的名作《游子吟》,感受母爱的伟大。(板书课题)
二、提出质疑,合作解题
1、读读课题,你有什么不懂的?
(比如:什么叫“游子”?“吟”是什么意思?)
2、出示注解,解释诗题。
吟:吟咏;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这里用的是第二种含义。游子:离家远游的人。相关题材的诗歌如:《暮江吟》、《石灰吟》等。
3、介绍诗人和诗歌背景。
作者孟郊,唐朝著名诗人,在小时候失去了父亲,与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从小刻苦学习,可是多次考试落榜,直到四十多岁才中进士。该诗就是在他考中进士后,为感谢母亲写下的。
三、细读诗歌,感知诗意
1、朗读名句:在这首诗里,有一句诗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感受,后来一直被人们吟诵的千古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这里的“寸草”是什么意思?“三春晖”是指什么?(强调:注意“晖”和“辉”区别)。请生结合注释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2)这句诗表达的是反问的语气,你能把读出这种反问的语气吗?(鼓励学生用反问句式、肯定句式、感叹句式表达自己的理解。)
(3)引导学生用反问的句式问自己、问老师、问同桌,反复吟诵这句诗。
2、朗读“临行前”的诗句:为什么儿子不能报答母亲的恩情呢?请孩子们读
读前四行诗,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这四行诗,你一定能找到答案的。(课件出示插图)
预设:抓住“密密缝”,体会浓浓爱。
(1)为什么儿子不能报答母亲的恩情呢?(指名说,预设:生说作者进京赶考前的晚上,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给儿子缝织衣服。)
师:你的感悟能力很强,请问你是从哪里得到这种感受的?是的,插图是文字的再现,书上的插图再现了哪句诗?(“临行密密缝”)母亲为什么要“密密缝”?(使衣服结实耐穿,怕儿子迟迟不归。)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意恐迟迟归”)你很会读书,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的确,在古代吴越民间,有这样一个习俗,儿子出远门前,母亲都要为儿缝织衣服,缝得越密,儿子就回来得越早,缝得越稀,儿子就回来得越迟。所以母亲“密密缝”,是因为“意恐迟迟归”。
(2)指导朗读。
母亲把这份愿望缝进了衣服里,现在,我们就把这份祝福融在诗句里,读出来好吗?(希望再密一点,让儿子早点回家;还要再缝得密实一些,再结实一些。母亲的心情多么迫切啊!巴不得儿子早点回来。)
(3)母亲担心的仅仅是儿子“迟迟归”吗?她还会“恐”什么?(指名说)
(4)由此可想,母亲在“游子衣”里,除了缝进了密密的针线,还缝进了什么?
请把母亲的担忧、祝福、牵挂和所有的爱,都缝进游子衣里,一起读读前四行诗。(指导朗读)
(5)可以说,一件游子衣,一片慈母心!你说,这样的深恩能够报答吗?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四、反复吟诵,体会诗情
1、指导朗读,引导出学生的感情。A.指导朗诵的节奏(课件展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B.指导朗读的感情。
(读时语调缓慢,满怀深情,读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2、指名个人朗读,师生评议。
3、配合音乐,教师动情范读。
4、配乐集体朗诵。
5、集体背诵古诗。
五、结合主题,推荐阅读
1、课件播放《母爱》、《繁星》,让学生读感知。
2、有机会收集冰心的诗歌《纸船》进行阅读。
3、诉说母亲关爱自己的一件小事,从而体会母爱的神圣无私。
六、作业布置,加深巩固
1、把古诗背给妈妈听,为妈妈做一件开心的事。
2、收集歌颂母爱的诗歌,在班级开展一次“母爱伟大”的诗歌朗诵活动。
附板书设计:
14.古诗两首(其二)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诗中之画)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诗中之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中之意)游子
衔接作为语篇功能中非结构性特征的一部分, 对整个语篇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Beaugrande和Dresslor (1981) 曾提出“成篇性”的7个标准, 其中“衔接”就是重要标准之一, 因此可以说衔接是生成语篇的必要条件, 也是衡量语篇质量好坏的标准。本文以《游子吟》及其四种英译文为例, 试图通过对原诗和不同译文衔接功能的对比分析, 来评价不同译文的得与失。
2 理论概述
虽然语言学家对衔接的定义不同, 但大家公认为衔接是语篇构建的手段。本文中采用Halliday (1976) 的分类, 即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种。另外, 考虑到诗歌语言的特殊性, 本文讨论的衔接手段还包括胡明亮 (2007) 中的语音衔接手段。
2.1 语法衔接
主要包括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其中照应是语篇中一个成分作为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 分为外指和内指。根据Halliday和Hasan的划分, 照应可以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其中英语的照应系统为—人称照应 (人称代词:如he;相应的限定词:如his;名词性所有格代词:如his等) 、指示照应 (远近:this/that;中性:the) 和比较照应 (认同/不同等及相应副词) ;汉语的照应系统为—人称照应 (人称代词:我, 我们等) 、指示照应 (这, 那等) 和比较照应 (同样, 不同, 更等) 。汉英语照应系统无明显差异, 但是在使用频率来看, 英语使用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频率高于汉语, 而汉语使用零指代和名词重复的现象则超过英语。
替代是用替代形式来取代上文中的某一成分, 可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分句性替代。其中英语的替代系统为—名词性替代 (one/ones/the same) 、动词性替代 (do/do so) 、分句性替代 (引语替代/条件替代/情态替代/So/not) ;汉语的替代系统为—名词性替代 (“的”和“者”/副词“也”) 、动词性替代 (干、来、弄、搞) 、分句性替代 (这样/不然/是/不是/或许等) 。英汉语两种语言都有替代形式,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存在差异, 如英语中的替代在相应的表达中可能体现为照应关系。另外, 汉语中的替代现象出现频率要低于英语, 因为汉语往往用原词复现的方式达到语篇的衔接 (朱等, 2001:39-58) 。
省略是把语言结构中的某个部分省去不提, 是一种特殊的替代现象, 即零替代 (朱等, 2001:60) 。省略分为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虽然汉英省略方法相同, 但因汉语最常见的是主语的省略, 但英语中一般不会一连串省略主语;英语谓语省略情况下, 汉语主要通过原词重复或其他词汇手段来表达意义 (朱等, 2001:64-74) 。
连接使通过连接成分体现语篇中各种逻辑关系的手段, 它往往是一些过渡性词语, 表示时间、因果、条件等逻辑上的语义关系 (朱等, 2004:161) 。在连接功能上, 汉英语相同, 但是汉语的连接是隐形的, 而英语则是显性的。
2.2 词汇衔接
主要包括词汇的重复、近义词和反义词、上下义词的使用以及词汇的搭配。词汇衔接上汉英语基本相同, 但较汉语, 尤其是文学类语篇中, 英语同义词的出现频率小于汉语, 另外两种语言的搭配习惯不同。
2.3 语音衔接
主要体现在语音的重复、节奏重复和对称, 具体表现为押韵等。
3 原文及四种译文的语篇衔接对比分析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3.2原文及译文语篇衔接功能对比分析
在照应方面, 原诗共有3个, 分别为“慈母”和“三春晖”、“游子”和“寸草心”, 及“谁”这三个外指照应。对于“三春晖”和“寸草心”这个中国文化背景下特有的意象, 在英译时要特别注意。译文1按照Mother’s hands—her—she—mother’s love这一照应链, 将“母亲”这一形象始终贯穿于整诗, 体现了该诗赞美母亲的主题;对于另一个照应链the wandering son—parting son—he—he和上一条照应链遥相呼应, 也正好突现“游子”吟唱母爱这一主题。其他三个译文将前者译为“three spring months of the light of the sun”/“the warm sun”, 后者译为“the inch-long grass”/“young grass”都未能将诗中的意象的对等意义传达出来。
在替代方面, 汉语原诗为典型的意合语言, 整首诗一气呵成, 未出现任何替代性的衔接手段, 但是诗歌后两句“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中隐含着“谁能说像小草的那点孝心, 能报答得了母亲如此伟大的光辉呢?”。在翻译时要准确理解到这一隐性衔接, 才能使译文更符合逻辑。译文1和译文4种都准确地理解了原诗的感情, 添入了替代词“such”, 这样使得行文更加自然流畅。
在省略方面, 从表中数据, 我们可以看出原诗中有大量的省略句, 例如名词的省略, 如“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中是“谁”密密缝和“谁”意恐迟迟归都没有说明, 而对应的英语译文中, 省略现象屈指可数, 四篇译文都相应地补出了句子的主语, 使译文符合英语的语法要求和表达习惯。虽然译文1中和译文4中仍有省略现象存在, 但译文1中“How diligently wove”中主语的省略是因为“she”在前一句已经出现“how hard she spun”, 译文4中主语的省略也是因为其并不违反语法规则。
在连接方面, 汉语原诗中为连接手段为0, 这又一次充分表明了汉语意合和隐性的特征。例如“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并无任何连接词, 但完全表达了“在儿子临行前, 母亲给他把衣服缝得结结实实, 是因为她害怕他回家比较迟”这一含义。翻译成英文时, 句间的关系必须通过连接手段来显示, 译文1处理为“Before he left…in dread Ere…”, 译文2译为“Before his departure…Lest haply”, 译文3译为“For fear…”, 用词不同, 但都加入连接词来体现句间的关系, 就这一点而言三个译文都比较成功。
在词汇衔接方面, 原诗的衔接手段主要体现在词汇的重复和搭配上, 如“密密”和“迟迟”等词的重叠;慈母/游子;衣/缝;游子/行和归、寸草心/三春晖、心/报等词的搭配上。原诗词语的重叠在语义上有强调的作用, “密密”强调母爱的深厚, 要把衣服缝得又密又结实, 而“迟迟”则表明母亲对儿子的想念和担忧, 因此翻译时要注意传达出母亲这种情感, 译文1就用“how hard she spun, How diligently wove”这一重复的结构, 把母亲的爱缝入了儿子的衣囊之中, 传递出爱子之切;在表达母亲对儿子的思念和担忧时, 译文1又使用“he return long years might run!”这一叹句, 其中的“return”和“run”这一音节的重复, 整个句子结构顺畅自然, 琅琅上口。游子在外流浪日子越来越久的感觉涌入心头, 母亲的担忧也就溢于言表。其他译文如“close”和“fine”的重复, “Carefully”和“thoroughly”的重复, 以及“stitch by stitch”的重复都旨在赞美母爱的伟大。但相比之下, 译文1传达的感情最强烈。
在语音衔接方面, 原诗中有音节的重复, 如“密密”和“迟迟”;也有押韵现象, 如“归”与“晖”等, 这些语音手段使原诗流畅自然, 在情感上达到扣动心弦, 引起共鸣的效果。英译文也要在语音层面反映出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才能产生同样的效果, 译文1中, 音节上的对应俯拾皆是, 如The song—the wandering son;tender–mother;how hard she spun, How diligently wove;return—run等音节的重复, 使整首诗美感倍增;不仅如此, 整首诗都贯穿和谐的韵脚, 如thread–dread;son—spun—run;may—repay, 更好的展现了诗歌的魅力。译文4中也出现了音节的重复, 如“stitch by stitch”把母亲一针一针缝衣的情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在整首诗的韵脚上, 有hand—land;leaves—receives;delayed—repaid, 醇美的诗味跃然于纸上于心中。在此方面, 译文2和译文3未能实现韵律的对等。
通过以上分析对比, 我们发现译文1与原诗的衔接手段最为对等, 因此该译文衔接也最为恰当, 因此也能更好地展现游子对母爱赞美这一功能主题。接着就是译文4, 它也较好地实现了与原诗的对等, 但是相比之下, 译文2和译文3要略逊一筹。
4 结论
通过对《游子吟》及其4篇英译文衔接功能的对比分析, 我们发现衔接功能的分析可以用来衡量译文的得失, 从而判断译文质量的好坏。同样这也给我们翻译过程中一些启示, 如必须准确分析原文的衔接手段, 这是生成高质量译文的标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可机械地将原文的衔接手段强加于译文, 这样只会造成衔接障碍和翻译腔。
摘要: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下的语篇衔接理论为基础, 对《游子吟》原文及其四种译文的语篇衔接功能进行对比分析, 以此来评价不同译文的得失, 探讨语篇衔接功能分析对译文评价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语篇衔接,游子吟,英译文,译文评价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1976.
[2]Baker, M.In Other Word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胡明亮.语篇衔接与翻译[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007.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5]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6]朱永生, 严世清, 苗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大班语言古诗《游子吟》
二、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的含义,了解母亲的辛苦和对孩子的慈爱之情,并认识“慈” “缝” “恐” “迟” “归”等字。 (重点)
2、能够按照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有感情地进行朗诵。(难点)
3、感受浓厚的爱妈妈的情感。
三、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古诗挂图、幼儿用书第1册第14—15页,录音机、磁带;字卡“慈”、“缝”、“恐”、迟”、“归”;字条:“孟郊”、“游子吟”。
2、知识准备:回想妈妈是怎样爱你的。
3、空间准备:幼儿围成半圆形坐。
四 活动过程:
(一)、通过谈话、提问的方式,知道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
1、师生演唱歌曲,引发幼儿的情感。
(1)师:“你们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吗?”(师生共同演唱这首歌。)
(2)师:“唱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鼓励幼儿大胆发言。)
(3)师:“你知道世界上哪种爱是最伟大的吗?”引导幼儿说出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根据自己的理解,想一想为什么大家都这样说。
2、教师播放音乐,幼儿安静取书。
小结:无论是古时候的人,还是现在的人,都爱自己的母亲,都在歌颂母爱的伟大。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唐代的诗人——孟郊。这位诗人就写了一首关于母亲的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诗《游子吟》。”(教师出示字条“孟郊”和“游子吟”。)
(二)、通过阅读、讲述、提问的形式,理解古诗的含义,了解母亲的辛苦和对孩子的慈爱之情。
1、请幼儿将书翻到第3页,和乖乖熊一起看图画。
(1)师:“从左到右观察画面,画面中都画了些什么?”
(2)师:“这位老母亲在做什么?猜一猜,她在想什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回答问题。)
2、播放录音,请幼儿和乖乖熊一起欣赏古诗。
(1)师:“这幅图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呢?我们一起听一听大诗人孟郊写的这首古诗就知道了。”
(2)师:请幼儿闭上眼睛,听古诗。
(3)师:“这首古诗的名字是什么?”幼儿回答,教师出示字条“游子吟”。
3、请幼儿欣赏古诗,教师巡回指导。
(1)师:“你认为这首古诗说了一件什么事情?”(请幼儿根据自己对古诗的初步理解回答问题。)
小结:教师手指大书为幼儿讲解古诗大意:“慈母手中拿着针线,正给准备外出远游的儿子缝制衣服。母亲担心儿子走后迟迟不回来,就把衣服的针脚缝得密密的,使它更结实,更耐穿一些。”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的情况解释诗意。
(三)通过欣赏、诵读的形式,引导幼儿尝试古诗的节奏和韵律有感情地进行朗诵。
1、引导幼儿尝试和教师一起朗诵古诗。
2、引导幼儿运用表情、动作等大胆表现古诗所表达的感情,并再次尝试朗诵。
3、教师组织幼儿通过个别、小组、集体等朗诵形式进行朗诵表演,表达对母亲的爱。
4、听音乐收书。
小结: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古诗《游子吟》,从诗中我们感受到妈妈为我们献出了无私的爱,在“三八妇女节”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为妈妈做一件事情,使她感受到我们对她的爱。
五、活动延伸:
在美工区投放各种彩纸、卡纸、剪刀胶水等材料,供幼儿制作“三八”节的礼物,从而表达对妈妈的爱。
重点分析:在活动(一)(二)中完成,解决方法:谈话法、提问法、阅读法。
《游子吟》这首古诗许多孩子在上学之前就已经背会了,那在孩子已经会背的情况下,怎样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有新的提升,有所收获呢?我设计了一下几个层次:读通、读懂、读好。
读通要求不仅会读,还要读准确,读流利。读懂,诗会读不是目的,要了解诗的意思,脑子中能够浮现诗的画面。读好,在理解了诗的基础上,感受诗的意境,才能读出诗的韵味。
二、帮助学生形成画面,学好背好古诗。
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让学生读读背背倒没有什么难度,要体会诗的意境,还是有困难的,毕竟低年级学生不可能像高年级学生一样,利用工具书,利用自己对字词的理解就可以领悟诗中的情感与意境,但如果能促成学生头脑里形成画面,会帮助孩子理解诗的意思,读好背好这首诗。
在教学中我告诉孩子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在孩子读通后,我便问他们脑子中出现什么样的画面,孩子们说:“一位妈妈在给孩子缝衣服”,说明孩子在以有的知识基础上,大体了解了前四句。随后我给学生出示了一幅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老师的语言将孩子与孩子一起走进画面 ,“别人都入睡了,只有我家油灯在闪烁,只见以为母亲在……;夜晚,窗外寒风呼啸,人们早已进入梦乡,我一觉醒来,只见……”。这样层层递进,使学生感受诗画是一家,帮助孩子较好的理解诗意,古诗的情境被学生体味出来了。
三、多种诵读,书声琅琅
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因此,刚打开课本初读古诗时,我便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顺诗句,不加字减字。自读后,再指名个别读,此时要求是一句一句读正确,注意词的连贯,按标点停顿。找到朗读古诗的一般节奏,其他同学互相评议,让他们纠正或指出读错、读破的字词。读书后,让学生打拍子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在了解古诗后,与孩子一起诵读古诗,有感情朗读古诗。最后让孩子欣赏,知道古诗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唱。
四、拓展阅读,感悟内涵。
古诗教学,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爱、那颗心、那种味。在教学中采用了拓展阅读,补充了一首孟郊的《游子诗》和几句名人名言,帮助突破难点,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通过想象、对比诵读、画面展示等多种手段感受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有位教育专家说:“教学不是为了理解,而是为了感动。”我赞同这个观点。课堂上学生受到了感动,所学的内容才能在其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的心灵受到了触动,才能不断发展良好的情感与态度。
五、识写结合,指导书写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识字和写字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古诗教学中一定要匀出一定份量的时间来指导学生认真书写生字。尽管学生在初读、细读、品读诗文中,早已多次感知了生字的音、形、义,但对生字的认识只是一种轮廓印象,要继续对字形做分析,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清晰印象。因此,教师也要重视识字和写字的教学。在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写“慈”字,通过讲解这个字的本义,使学生记住它的意义,更好地用心写字。随机有独立书写本课另外一个带有心字底的字。最后用归类法识字,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不足之处:
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应与生活相联系。在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如果创设了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生活走进课堂,融入了学习,能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这样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受,使学生感受到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母亲用爱心教会我们吃饭,走路,做人……母亲的爱是伟大崇高的,朴实无私的。让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拨动学生的心弦,震撼学生的心灵,让生命的体验上升到体悟、品味、欣赏的境界。
【《游子吟》】推荐阅读:
《游子吟》相关资料06-25
《游子吟》导学案09-24
游子吟现代诗10-19
《游子吟》的诗词赏析06-17
游子吟教学课件07-21
游子吟古诗的意思10-22
孟郊《游子吟》原文赏析11-06
孟郊游子吟英文翻译06-13
古诗游子吟的意思11-21
幼儿园的古诗游子吟教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