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的范文

2024-12-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尊的范文(共8篇)

自尊的范文 篇1

自尊是健康人格的基石,是一种对自我人格的重视和肯定的情感,自尊就是尊重自我、爱护自我、从身体、仪表到行为、心灵,维护自我作为一个人的尊严,不做有损人格的事情,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容许别人歧视或侮辱自我。

悲观叹息不能使我们前进一步,而自强不息却能够改善我们的不足。

在我们大家身边,自信自强的例子有许许多多。

前世纪重量级拳王乔·佛雷基在比赛前,都会想到寝室天花板上贴着的那张用英文着“Yes.Icandoit(我能行)”的大报纸。佛雷基说:“哪怕是受到猛烈的一击,只要想到这几个字,便会产生一种奇妙的力量。”从而打败对手。大家熟悉霍金吧,这也是一个映像深刻的人物。他从小体弱多病,面临绝症而树立了良好的信心,凭着这一点自信,居然出现了奇迹,战胜了许多病魔。

当然,也有许多就差一点信心而与成功擦肩而过的事例。

1951年,英国一位女医生弗兰克林在衍射的照片中发现DNA的.螺旋结构,经研究,她提出大胆的假说,并以此为题作了一次出色的。但许多人怀疑照片的真实性,在这些压力下,她动摇了,想了想,一个普通医生怎样能有这么大的研究呢便公开否认了自我的假说。之后,另外两位科学家在这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并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比弗兰克林晚了两年。中国体坛上以往有一位耀眼的新星,由于缺乏自信,也最终败了下来。

自尊的范文 篇2

在过去几十年中, 大量的关于倦怠的研究多集中于工作倦怠领域, 特别是针对那些服务性行业的从业者, 如医生、教师、警察等。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们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产生倦怠感, 从而开始了学习倦怠的研究。所谓学习倦怠, 指的是因长期课业压力或负荷而产生的精神损耗, 对学校课业及活动的热情逐渐消失, 对同学态度冷淡和疏离的行为、及成绩未如预期的好而对学校课业呈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近几年来, 国内学者也对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2、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采用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 选取河南省平舆县400名高中生为被试, 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84份, 有效回收率96%。其中高一141人, 高二130人, 高三113人;男生197人, 女生187人。

2.2 测量工具

2.2.1 罗森伯格的自尊量表

该量表用于考察被试的个人自尊情况。本量表由10个条目项目成, 分四级评分, 总分范围为10-40分, 该量表的内在一致性α系数为0.82。

2.2.2 集体自尊量表

本研究中, 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99。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修改后的集体自尊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在各项模型拟合指标中, GFI=0.90, AGFI=0.86, 比较拟合指数CFI为0.88, 近似误差的均方根RMSEA为0.061。

2.2.3 学习倦怠量表

采用杨惠贞修改后的学习倦怠量表。该量表包含14个项目, 采用7点记分, 要求被试根据自己体验的频率进行选择。本量表测量了学习倦怠的三个维度, 即情绪衰竭、泛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经检验发现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中, 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24。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在各项模型拟合指标中, GFI=0.89, AGFI=0.84, IFI=0.88, 比较拟合指数CFI为0.88, 近似误差的均方根RMSEA为0.079。

2.3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在SPSS 13.0和LISREL8.30上进行数据录入及相关的数据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高中生学习倦怠的基本状况

事后检验发现, 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的情绪耗竭水平有显著差异 (p=0.032) , 高二学生拥有更为强烈的情绪疲劳体验。在学习倦怠总分和其他三个维度上, 年级差异并不显著。

3.2 个人自尊和集体自尊之间的相关分析

个人自尊代表的是人们对自我价值的感受与评价, 而集体自尊则意味着人们对于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的感受与评价。高中生的个人自尊与集体自尊的总分、集体自尊的各个维度之间均存在极其显著正相关, 这一结果与前人的研究一致。

3.3 个人自尊、集体自尊与学习倦怠之间的相关分析

个人自尊与学习倦怠的总分及其各个维度之间均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这与杨宇然的研究结果也是相一致的。成员自尊与学习倦怠总分和效能感降低之间拥有极其显著的, 但是与情绪耗竭、泛人性化之间的相关却未达到显著水平。集体自尊的其他三个因素以及集体自尊的总分均与学生的学习倦怠之间有着显著或极其显著的负相关。

4、讨论

首先, 对于高中学生学习倦怠情况的分析表明, 高中生的学习倦怠并不存在性别差异;在学习倦怠的年级差异方面, 除了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在情绪耗竭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外, 在学习倦怠的其他维度及其总分上都没有发现年级的主效应。这一结果与祝婧媛、杨宇然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情绪耗竭是指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 完全丧失学习热情, 缺乏学习积极性。研究中发现, 高二年级的情绪耗竭水平高于高一年级。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高一学生刚刚入学, 学习热情较高, 所以不会出现情绪耗竭。

5、结论

(1) 高中生学习倦怠的性别差异不显著, 在年级差异方面, 情绪耗竭维度上存在边际显著效应;

(2) 学生的个人自尊和集体自尊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

(3) 个人自尊、集体自尊与学习倦怠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

(4) 个人自尊对情绪耗竭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集体自尊能够很好的预测学习倦怠中的泛人性化维度;个人自尊和集体自尊均能对学生的效能感降低状况做出预测。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384名高中生学习倦怠情况与其个人自尊、集体自尊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高中生,学习倦怠,个人自尊,集体自尊

参考文献

[1]连榕, 杨丽娴, 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心理学报, 2005[1]连榕, 杨丽娴, 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心理学报, 2005

[2]许清鹏, 张建新, 刘甫强, 王晶, 王宝军.中职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人格特征关系[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6[2]许清鹏, 张建新, 刘甫强, 王晶, 王宝军.中职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人格特征关系[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6

[3]祝婧媛.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3]祝婧媛.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自尊的范文 篇3

关键词:中小学生;攻击行为;自尊;自恋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52-02

攻击性是人类发起攻击行为的心理特征,即人格中所具有的产生攻击的内在可能性。攻击性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控制与束缚,攻击性就会表现出具有破坏性的行为——攻击行为。当前,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依然存在,这对中小学生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矛盾时期,对情绪的自控能力差,经常反复无常,学校中吵架、打架、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等攻击行为也时有发生。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除了进行知识教育之外,对中小学生攻击行为进行预防和干预、促使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

一、自尊引发中小学生的攻击行为

引起攻击或暴力行为的原因纷繁复杂。Anderson与Bushman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将导致攻击行为的因素概括为情境因素和个体因素两类,并指出情境因素和个人因素通过改变中小学生的内部状态(如认知、情感和生理唤醒)诱发攻击行为。其中,自尊是引起中小学生攻击行为的重要个体因素,直接制约着中小学生的情绪和情感,间接影响他们的活动动机和行为,其心理作用具体体现在学业成绩、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方面。Baumeister认为,自尊是对自我进行的整体性和评价性的看法,对学生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关于自尊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许多研究者进行了深入探讨,但不同研究者得出的结论却始终存在争论。长期以来,研究者经常将中小学生低自尊与攻击行为联系在一起,或者假定他们在自信的外表下隐藏自己,否则不会表现出攻击行为或攻击倾向。然而,随着人们对自尊与攻击行为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也有研究者发现中小学生的攻击行为也与高自尊存在关联,一些高自尊的学生具有更高的防御性。总结前人关于攻击或暴力行为与自尊关系的研究,这些研究结果相互之间存在的争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观点认为是低自尊导致了中小学生攻击行为;而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小学生的攻击行为是由高自尊引起的。近来也有研究者指出,与高自尊紧密相关的自恋对中小学生攻击行为的产生也具有重要作用。

二、中小学生攻击行为与高、低自尊关系的分歧

中小学生攻击行为与自尊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不同自尊水平的中小学生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问题行为,如攻击行为。但中小学生攻击行为的产生和发展究竟是低自尊的结果,还是由高自尊引起的,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迄今为止尚未有统一的结论。

1.低自尊导致了中小学生攻击行为。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整体性、积极性评价,对中小学生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长久以来人们通常都认为低自尊是中小学生诸多问题行为的基础,导致了大部分的反社会行为,包括校园暴力行为,这一观点支持了攻击行为与自尊关系的低自尊假说。在学校教育中,低自尊中小学生在面对挫折、失败或当自身存在的问题受到责备时,通常会感觉到自卑或羞愧,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低人一等。但在低自尊的保护下,他们往往又拒绝体验这些消极情绪,由此可能会引发对同伴或他人的攻击或暴力行为。换言之,低自尊中小学生可能会通过指责同伴的言行来维护自己的自尊,而这种指责的方式通常以攻击或暴力行为来实现。另一方面,低自尊的中小学生想要通过自身外在的行为表现与能够引起他人注意的行为方式来获得并提高自己的低自尊,特别是在缺乏关注的情况下,为此他们并不害怕遭受伤害甚至被惩罚的可能性。国外研究者Fong,Vogel等人在加利福尼亚某中学开展的一项研究也发现,相对于没有问题行为的学生,问题行为学生(包括攻击同学、老师及其他教职员工)的自尊水平更低。低自尊中小学生到了成年期之后也更有可能实施攻击甚至暴力犯罪行为,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自身在群体中的地位和威望,从而实现自我提升的目的。基于上述结论,有研究者探讨了低自尊引起中小学生攻击或暴力行为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低自尊可能是中小学生内化问题的一种反映,与抑郁高度相关,而抑郁和攻击行为与中小学生外在或内在问题可能存在关联。第二,整体低自尊可能是不良同伴关系的反映。自尊相关研究揭示出儿童的自尊源于对重要他人观点的内化,进入儿童中期同伴群体对儿童认知与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消极同伴经历,如同伴拒绝会与消极的自我观及攻击行为产生关联。可见,有必要在具体的人际交往情境中进一步探讨中小学生攻击行为与低自尊的关系。

2.中小学生攻击行为是高自尊的结果。虽然认为低自尊导致中小学生攻击或暴力行为这一传统观点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认可,但随着人们对攻击与自尊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国外也有一些研究发现了与传统观点不一致的结论,。有研究者提出了受威胁自尊的自我理论假说,指出中小学生攻击行为更可能是高自尊的结果。因为高自尊的中小学生通常具有积极的自我态度,当外界给予消极反馈时,高自尊中小学生原本持有的积极自我态度便不能得以实现,并且还会感到积极的自我概念受到了同伴或他人的质疑和挑战,由此产生了挫折感与威胁感,这会引发中小学生情绪、认知与行为上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受威胁的自我理论还把高自尊、自恋、攻击性这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解释了高自尊、自恋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自恋与高自尊的结合能够引起极高水平的攻击行为,高自尊高自恋的中小学生更具有体验或表达愤怒与攻击的倾向。当个体陶醉于自我体验而同伴或他人却对此产生质疑时便有可能诱发攻击或暴力行为,这在中小学生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结论对此也提供了证据,支持攻击或暴力行为是高自尊者维护自我以抵抗试图挫败自己的同伴或他人的一种方式。持积极自我概念的中小学生,他们的自尊比消极自我概念者更容易受到威胁,并且不合理的威胁更容易使他们产生愤怒或敌意情绪,因而高自尊的中小学生可能比低自尊中小学生更倾向于采取措施恢复受损的自我观念。针对中小学生攻击行为与自尊关系矛盾结论的出现,有研究者提出了高自尊的异质性假说来更好地解释这一问题。人们认为中小学生攻击行为的产生更可能是高自尊的结果,但并不是所有高自尊中小学生都易产生攻击行为,而是仅限于某一类特定的高自尊学生。Kernis等人依据自尊稳定性的不同将高自尊区分为稳定的高自尊和不稳定的高自尊,发现在自我受到威胁的条件下,具有不稳定高自尊的中小学生倾向于将威胁源具体化,并抨击或削弱威胁的合理性。不合理的威胁能够引发高自尊中小学生更高水平的愤怒和敌意,当他们受到质疑、反驳、嘲弄或挑战,积极的自我观点被置于岌岌可危的处境时,他们便会指向威胁源而产生攻击行为。大部分研究表明,高自尊的中小学生会强烈地拒绝负面反馈以避免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受到损失,同时预期自我评价极佳的中小学生在遭受负面反馈时,他们对外部的评价会产生极强的消极反应,为避免自尊降低,于是愤怒激发了高自尊学生的攻击行为。

三、结论

中小学生攻击行为与自尊的关系出现不一致结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不同研究者对自尊的理解不同、关注的攻击行为类型不同,使得人们对自尊和攻击行为的测量、考察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导致不同结论的出现。中小学生的生理因素(如性别)、社会环境(如社会支持)等因素也可能是影响攻击行为与自尊关系的重要因素,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探索。总之,自尊是中小学生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关注中小学生攻击行为与自尊的关系,有利于加深我们对中小学生攻击性的认识、加深我们对中小学生自尊和攻击性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学校及广大教育者更好地掌握中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发展特征,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预测中小学生的行为发展,改善易引起攻击行为的校园环境,预防中小学生的非理智行为,从而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

课题项目: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暴力性事件报道对社会民众心理安全感的影响”,(2011R405006)

作者简介:吴晓燕(1987-):女,浙江衢州人,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系,硕士研究生。已发表论文:隋唐时期科举腐败探析,《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注意偏向与冲动控制特征,《心理学探新》,2011(2);方圣杰(1991-):女,福建南平人,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张林(1972-),男,吉林长春人,宁波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

自尊的哲学意蕴 篇4

一、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把优秀个体所拥有的自尊称作“自重”,在亚里士多德的眼中,人与人天生有高低贵贱之分,自重是少数幸运者的特权,不是人人都有的自然权利。亚氏认为自重与贵族身份、伦理道德、优越感密切相关。一个自重的人首先应是贵族,即拥有大量的物质财富和很高的社会地位;其次,一个自重的人的言行举止应合乎贵族特有的道德和礼仪规范;最后,自重的人应认识到他自己的优越地位和良好品质,拥有适度的骄傲,适当高调,欣然接受社会所给予他们的荣誉。如果个体没有优越的社会地位或优良的品行,却自视甚高,就是虚荣;反之,如果个体既有优越的地位又有优良的品行,却过于谦逊而不能欣然接受社会所给予的荣誉,就是自卑[1]。

亚里士多德所谓的自重并不指向人自身的幸福。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自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人和社会的评价,一个自重的人必须遵守特定的伦理道德规范,而在启蒙运动之前的历史时期,尤其是中世纪时期,贵族阶级或上层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往往严重压抑人性及人的生命活力,包含很多繁文缛节。因此个体如果要自尊自重,就必然被外界严重干扰而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红楼梦》中的贾元春的悲惨命运就是这一自尊理论的一种极端的演绎———生于富贵荣华之家又入宫晋为贵妃,享受无限尊严,却在风华正茂的年龄被宫中严苛的伦理道德规范压抑和折磨致死。

二、古典自由主义

启蒙运动时期的古典自由主义对自尊的阐释与亚氏截然不同。亚氏对自尊的界定中包含一种显著的优越意识,而启蒙运动以来逐渐确立起来的古典自由主义的自尊理论包含的是一种清晰的平等意识。古典自由主义认为尊严是人类个体所固有的,这是由人的本质———自由而平等的有理性的存在———所规定的。每个人的本身即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因为每个人都拥有自由的道德选择的能力,这是一种绝对命令。康德说:“你的行动,要把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做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2]因此,每个人都无条件地拥有自尊。因此,在人格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自尊是不依赖于他人和社会的评价的,而是要求被承认的客观价值。自尊与财富、地位、权力、名誉等外在的社会生活情况都没有关系。古典自由主义的自尊强调每一个人的平等和自由,在政治实践中,享有平等的个人自由就是获得自尊的权利。自尊表现为国家以赋予权利的形式加以认可的自由权利,即在承认公共权力存在的必要性前提下,在私人活动空间内拥有最大限度的、与他人等同的个人自由[3]。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古典自由主义的规定构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自尊”。如果古典自由主义自尊成为现代人的普遍共识是一种成功的话,那么,这种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把人的“优越意识”从自尊的道德基础上清除出去,从而使自尊成为能够在民主社会所有成员之间进行平等分配的政治权利[3]。

同处于启蒙运动时期的卢梭在启蒙思想家阵营中独树一帜。虽然他认为尊严和自尊是人类个体所固有的,是人的本质所规定的,但他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与多数启蒙思想家不同———前者认为人的本质是情感,后者认为是理性。卢梭认为人类最原始且最基本的情感是自爱,随着人类由自然状态迈入社会状态,自爱就必然转化为自尊[4]。自爱渴望的是自身的福利和幸福,它是一种非社会性的情感,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天性。自爱是唯一同人一起产生的而且终生不离的根本欲念。自爱是人的最基本的情感,它使我们关心自己,渴望自己的幸福,所有其他情感都是从自爱演变过来的[4]。自尊渴望的是社会的荣誉和尊重。古典自由主义认为自尊不依赖于他人和社会的评价,这与卢梭的自尊渴望社会的荣誉和尊重的观点相反。卢梭进一步把自尊区分为骄傲和虚荣,骄傲以美德和功绩实现其目的,是合社会性的情感;虚荣则试图以财富、名望或权力实现其目的,是一种反社会性的情感。与自爱、虚荣、骄傲这三种基本的人性相对应,卢梭区分了人的三种类型,即为自爱所支配的自然人,为虚荣所支配的腐败的文明人和为骄傲所支配的公民。

卢梭的自尊观点与亚里士多德虽然在根本上不同———前者认为自尊是由人的本质所规定的,属于每个人;后者认为自尊只属于少数幸运与德性兼备的人———但二人都把自尊与他人和社会的评价这一维度关联起来,这个维度是古典自由主义的自尊理论所缺乏的。在具体内容上,亚氏的“自重”、“虚荣”与卢梭的“骄傲”、“虚荣”不同。卢梭的“骄傲”通过美德和功绩赢得社会的赞誉和尊重,亚氏的“自重”通过幸运(如出身高贵等)和德行赢得荣誉。卢梭的“虚荣”指试图通过金钱、权力、地位获取社会的肯定与重视的心理,亚氏的“虚荣”则指没有高贵的出身或良好的德行却认为自己应该受到社会尊重的心理。

三、现当代的发展

古典自由主义自尊理论的基本观念———尊严和自尊是人类个体所固有的,是由人的本质所规定的,每个人都平等地拥有自尊———从西方启蒙时代至今,一直为人们所广泛接受和信仰。罗尔斯、马斯洛、陈新汉、张向葵、丛晓波等人的自尊理论都是建立在古典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观念之上的,他们都承认自尊天然地无条件地平等地属于每一个人。罗尔斯在这个基础上加入社会评价的维度,显示出向亚里士多德的回归;马斯洛把自尊作为一种类本能的需要嵌入人类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全部需要的层次结构中;陈新汉提出自尊是以自我评价为中介的个体对自己“成为人”的意识;张向葵、丛晓波继续挖根求质,认为自尊是一种通过对象实现的自我保护的精神欲求,并提出自尊发展的三个阶段:自在阶段、自为阶段和自由阶段。

20世纪中期的罗尔斯继承古典自由主义的理论传统,同时也给自尊注入新的内涵,即在确定不移地坚持自尊源自人的本质规定和人人平等地拥有自尊的基础上,加入他人和社会评价的维度。罗尔斯的自尊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向亚里士多德的回归。罗尔斯认为获得自尊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我们的存在或行为得到别人的肯定或赞赏。罗尔斯指出,我们的自尊通常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尊重:除非我们觉得我们的努力或目标获得他人的尊重,否则我们要坚持我们的目标,并相信我们的目标值得实现,即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很困难的。另外,罗尔斯并不认为获得自尊需要得到所有人的好评,而是需要得到那些同样受到尊重的他人及他们共享的社会共同体的好评[3]。

马斯洛(20世纪中期)把自尊理解为人类个体的一种类本能的需要。“类本能”是马斯洛提出的新概念,类本能不同于本能,不是先天性的,而是在后天出现的,但其一旦出现,就不会消失,类本能跟本能一样具有不息的力量,永远推动主体去满足它所要求的。“需要”表明了有生命的东西的一种摄取状态。这种状态是它们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根据和各种积极形式的来源[5]。马斯洛提出了人的五种基本需要,按层级关系排列,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种需要之间呈优势递进的关系。在个体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可能同时具有几种需要,其中力量最大的那种需要就是优势需要。最初的优势需要是生理需要,随着生理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安全需要越来越强烈,最终取代生理需要而成为个体的优势需要。随着安全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越来越被主体强烈地感觉到,最终归属和爱的需要取代安全需要成为个体的优势需要。从理论上说,随着个体的发展,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会依次成为优势需要。但在实际生活中,多数人的优势需要停留在归属和爱的需要或自尊需要的层次上。

中国当代学者张向葵和丛晓波于2005年提出:“自尊是通过对象实现的自我保护的精神欲求”[6]。这里,“通过对象实现”是说自尊具有关系性,必须在一定的关系中才能产生和发展,如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自我与自己的关系,甚至自我与自然界的关系。这里的“自我保护”包括关心自己,追求自己的幸福,维护自身存在的合理性等含义,自我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使自己的生存稳定地持续下去。张向葵说:“自我认可是一切生命维持的前提,而自我保护方式的不同却表征了不同的生命境界,也区分了不同的生命层次。”根据个体对自身和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程度,以及相应的对自身合理性的维护方式,张向葵和丛晓波把自尊分为自在的自尊、自为的自尊和自由的自尊三个发展阶段。“自在的自尊即一切生命的本然性自我关注,个体对自身及周围世界的意识处于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对自身合理性的维护方式是直白和素朴的”[7],卢梭所说的为自爱情感所支配的自然人,就处于自在自尊的状态;“自为的自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命关注,个体意识到自我的唯一目的性,并由此确定自我价值的选择标准,这种自尊状态虽有意识,却是尚未经过反思的意识”[7];自由的自尊,是在适应环境的基础上以自我为尺度的生命关注,这一层次的自我保护是有“我”又有“他”的[7]。李晓文认为:“自尊需要早在自我意识成熟之前就已存在并且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内在动力,当儿童逐渐在多方面认识事件的自我意义,从而更为主动、合理地满足自尊需要时,自我意识便得以发展。”[8]李晓文描述的这一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便是儿童由自在自尊向自为自尊发展的过程。

2009年陈新汉提出自尊是在自我评价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成为人”的意识[5]。劳动使人得以在世界万物中以主体的形态存在,主体通过实践活动和认知活动从物质形态上和观念形态上改造和占有对象,能动地建构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因此人是人所创造的价值世界的核心,人具有绝对价值。“成为人”的意识便是意识到人的主体地位和绝对价值,也即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陈新汉的这一论述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对古典自由主义自尊观念的一种阐发。陈新汉提出自尊的形成机制是自我评价过程。人的存在既是个体性的存在又是社会性的存在,因此必须兼顾个体本性与“类”本性。个体的生命活动总要不断消除个体本性与“类”本性之间的冲突,把个体本性融入“类”本性中,否则就没有“根”,于是注定要陷入永不停息的自我确证中。这个自我确证的过程就表现为个体总要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人的“类”本性作为标准以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即表现为关于自己行为的自我评价活动。正是在自我确证或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个体逐渐形成对自己“成为人”的意识[5]。

参考文献

[1][英]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221-225.

[2][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81.

[3]周治华.罗尔斯的自尊概念:一个政治哲学史的视角[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3).

[4]彭刚.卢梭的共和主义公民理论[D].浙江大学,2008,12.

[5]陈新汉.哲学视域中的自尊[J].人文杂志,2009(6).

[6]张向葵,丛晓波.自尊的本质探寻与教育关怀[J].教育研究,2006(6).

[7]丛晓波.自尊的本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5.

自尊的澳洲老人 篇5

一是自尊心强。在许多澳洲老人的内心,都深藏着自尊自重的理念。为了在生活上能做到自理,他们从年轻时起就非常注重锻炼身体:骑车、跑步、冲浪等等。

在街头,印象中似乎没见过佝腰驼背的老人。甚至老太太都比年轻姑娘更乐于打扮:涂口红、烫发、穿时髦新衣等,也许她们比年轻人更有闲暇时间吧。一般来说,不是在特殊情况下,澳洲老人是不愿意接受别人帮助的。了解了这一点,在澳洲想帮助老人的话就要酌情考虑了。

一天傍晚,我看见一位白发老妇人在崎岖不平的人行道上,颇为费力地推着一辆商场用手推车(在澳洲城区,可把手推车推回家,然后放在人行道边,第二天会有专用拖车来回收),里面装有不少商品。三三两两的路人从她旁边走过,都视若无睹,我们也不敢随便相助。

如果在汽车、列车上有人主动为老人让座,很可能不仅得不到一声感谢,还会使老人不高兴,甚至引来尴尬的误会:是认为老人就需要特别照顾吗?为了防止有些不了解这种民情的好心人特别是外国人贸然给老人善意让座,公共交通公司特地规定:请求他人,包括年轻人,为自己或是别人甚至是年老体弱的人让座,是一种不尊重人的“歧视”行为。有了这样的规定,要是你主动为老人、妇女让座,非但会被视为怪人,还有可能会招惹来麻烦。这样的规定,看起来似乎匪夷所思,但确是一种值得他人尊重的自尊精神体现。

二是自立能力强。澳洲老人都愿意自食其力,不愿成为儿女的累赘,从开车到购买生活必需品,都亲力亲为,不要别人代劳。老年夫妻生活中相扶相携,那是情理之中的事,即便丧偶,亦保持着这种自立的习惯。当然,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得益于澳洲的高福利制度。

在澳洲城镇,几乎难得一见祖辈带着孙辈的情景。如果有,很可能是中国老人在为儿女分忧。可以说,基本上都是“一代管一代”,儿童都是由中青年父母照料。在街头商店,我们常见年轻的父亲像袋鼠那样,将婴幼儿用布兜在胸前,让孩子的眼睛也可和父亲的眼睛一样向前看,只是视线的高度不同而已。作为祖辈的老人,宁可让工作中的儿女去找昂贵的专职保姆或做母亲的退职在家专事抚养孩子,自己去做一份薪水平平的工作乃至义工。我曾见报载某小城有个80多岁的老翁,每周两次去一家他工作了几十年的餐馆端盘子。据说这两天的生意因有他去而更为红火,一些老顾客会特地来继续享受他提供的服务,老人亦乐此不疲。

三是乐于助人。虽然自尊心强的澳洲老人不乐意接受别人的帮助,但对于遇到困难的其他人,他们绝不会吝啬自己的爱心,甚至可说是好管闲事。儿子曾和我提到这么一件事:某天,他将车停在某个停车场后就去办事了。回来时,见自己的车旁有个外国老人站着。正纳闷是怎么回事呢,老人先开口了。原来是刚才有辆车倒出来时不慎蹭了儿子的车尾,但那个司机并没停下,而是继续开着自己的车走了。这个老人正好目睹了这一幕,于是记住其车牌号码,并站在被蹭刮车旁等车主人到来,还陪同儿子去社区法院义务作证。只是由于老人把肇事车的车牌号记错了,所以赔偿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但由此亦可见老人乐于助人的热情和真诚。

有一件事,发生在我们去澳洲不久。当时,我们在一个远离居住地的十字路口,向一位白发老人问路。老人说:“你们要去的地方离这儿还远着呢,还是让我先回家开车送你们吧,只要等个十分钟。记住,我的车是一辆灰色‘恰克’(卡车)。”我们几乎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老人凭什么要送我们这两个异国他乡的迷路人?但事实是过了十来分钟,就见老人满面春风地开着一辆他戏称灰色“卡车”的加长两厢车(近似国内的三厢车长度),来到我们身边缓缓停下。老人下车,为我们打开两侧的车门,安排我们坐好,并嘱咐我们系好安全带,亲手关上车门,然后掉转车头,驶向儿子的租住地。快到我们的住处时,老人从口袋里摸索出一张自己的名片,不无诙谐意味地开着玩笑说:“以后可不要再迷路了。万一还迷了路,就按这张名片上的号码打电话吧,我会再来接你们。”

还有一次,我们一家四口在悉尼歌剧院附近,准备拍张合影。虽然相机有自拍功能,但却找不到合适的相机摆放点。这时,走过来一位颇有绅士风度的老人,先停住前行的步子,微笑着看我们需不需要帮助。见我们自拍确有难度,就提出让他来拍。于是,经他之手,为我们在悉尼留下了为数不多的几张四人合影。

自尊的灵魂令人仰视 篇6

谢成重从小就很要强,双手穿着拖鞋,手脚并用,爬着走路。他每个月要换两双拖鞋,时间一长,双手的手掌都长出了茧。他以顽强的毅力爬进了小学,爬进了中学……2006年8月,谢成重考进了福州的一所大学。在车站告别时,他对妈妈说:“我在大学会更努力,更争气,将来一定要让妈妈过上好日子。”

大学的独立生活,对谢成重有许多困难,就连每次打饭,对他来说都是一次考验。他身高仅仅1.20米,双手摁在地上,磁卡举不到刷卡机的高度。他必须紧紧地抓住一旁的铁栏杆,才能“站立”刷卡和递饭盒。许多同学主动要帮他,他却坚定地说:“我想站起来!将来我要靠自己的努力站起来!”

他找人改造了一双短拐,长约0.9米。他架上拐慢慢地练习,逐渐改掉了爬行的习惯,站了起来,而且越站越稳,越走越自如。

谢成重一边刻苦学习,一边勤工俭学。他摆摊卖过鞋,到一家公司兼职卖过日用品,还开过网店,在网上卖小挂件。他没有电脑,就去网吧。第一次,他只赚到5元钱,却品尝到了收获的喜悦。他对自己说:“要沿着自尊、自强、自立的路走下去,就算爬也要爬出一条路。”

每当外出打工之前,谢成重总要打上领带,擦亮皮鞋,尽力给别人展示一个良好的形象。临出门,他常对着镜子照一照,笑一笑,鼓励自己:镜子里的这人上是世界上最棒的。

朋友问他:“你的脸上为什么总是洋溢着阳光般的微笑?”他说:“一张百元大钞,无论是被揉搓成一团,还是被扔进垃圾堆,它仍然有价值。一个人,无论是遭遇挫折、逆境,还是肢体残疾,也依然有自身的价值。既然每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为什么不微笑呢?”

我的尊重唤回你的自尊 篇7

教过我们班的老师都知道, 小骏的学习成绩很差, 经常不完成作业, 说谎、骂人, 只要有同学惹了他, 他就以污言秽语相骂, 态度极其恶劣。我屡次对他的言行进行纠正、批评, 但收效甚微, 反而激起了他的反感情绪和反抗心理。针对这种情况, 我意识到如果任他这样发展下去, 对己对人将产生更大的危害。因而我对他的行为心理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发现他虽然在学习上、行为上表现很差, 却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因为学习成绩差, 他被别人看不起, 说谎、骂人这类行为的产生其实是源自于他的自我保护的需要。从他平时的表现来看, 他特别渴望得到同学与老师的认同, 渴望表现自己。打篮球漂亮的投篮, 踢足球精彩的射门, 做清洁积极的表现, 都证明了这一点。就连他的一些违规行为也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 不想被别人忽视, 不希望别人把他看成一个毫无用处的人。仔细想想, 他还的确有一些长处。只要将他的精力引向正确的方面, 他就会成为一个不错的孩子, 因而我制订了一个长期的转化方案。

一、顾全面子个别交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好的教师, 就是他在责备学生, 表现对学生的不满, 发泄自己愤怒的时候, 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记得刚开学不久, 小骏与他的同桌小溢 (女生) 因一点小事发生了争执。在停止争吵以后, 小骏就扔了一张纸给这女孩, 上面写了几句连成人也羞于启齿的侮辱性的话。那女孩哭着将纸条交给了我, 我当时怒火中烧, 立即想当众批评他。但转念一想, 这肯定会使小骏在班级的声誉更加糟糕, 给我的转化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念及此, 我强压怒火, 在放学时才将小骏叫到教室外面, 询问了这件事情的原委, 并拿出这张纸条问他:“这是你写的吗?”他看了之后, 有点羞愧地低下了头。看来这孩子还是有羞耻心的。我将纸条还给他, 心平气和地问道:“如果别人也写这样的纸条给你, 你会怎样想?何况你是将这张纸条给了一个女孩子啊!”他难为情地辩解说, 他是气极了才这样做的。“我也是这样想的, 所以才没有当众批评你。否则你想想看, 如果同学们知道你说这样的话, 大家今后会怎么看你呢?我相信你下次肯定不会这样做, 对吗?”他认真地点了点头, 并让我看他以后的行动。人都是有自尊心的, 顾全了面子也就保全了孩子的自尊。只有让孩子感受到教师是如何千方百计地想办法顾全他们的面子, 让他们与别人处在同等地位, 甚至比别人还要受到老师的重视, 才能让他信任你, 依赖你。

二、延时处理耐心等待

学生犯错误是难免的, 我们通常对学生的错误总是“严惩不怠, 赶尽杀绝”, 但学生却往往在这种重压之下不肯认账或“屡教不改”, 以致于弄得师生都下不了台, 教育转化的效果很差。因此, 对于学生的某些行为, 我们是否可以过一段时间再处理, 让彼此都有时间冷静下来, 再思索一下, 可能对于事情的发展与完美解决都有好处。

半期考试以后, 几个学生向我反映, 讲桌抽屉中的圆规被小骏拿走了。当着同学的面, 小骏却死不承认, 面孔也涨得通红。见此情景, 我思量:圆规八成是让小骏拿了。但如果现在硬要说小骏偷了圆规, 并翻他的抽屉让他拿出来, 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于是我说:“大家没有亲眼看到小骏拿走圆规, 就不能冤枉他, 可能是其他同学有急用而拿走了呢?请拿了圆规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还回来, 不要让大家误会了小骏。”

第二天, 我在讲桌的抽屉中见到了丢失的圆规。事后, 我单独找小骏谈话时, 他说:“我没有来得及买圆规, 见到大家在课上都有圆规, 我很着急, 才拿讲桌中的圆规来用, 我其实并不想偷。”说完, 眼泪已含在眼眶里。我也感到鼻子一阵发酸, 并将讲桌中的圆规送给了他。事后我想, 如果当时我坚持及时处理, 态度强硬地让他拿出圆规的话, 他在同学中会永远都抬不起头。那么, 我失掉的就不仅仅是一把圆规了, 而是孩子的信任与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及时表扬体验成功

在经过一个阶段的努力之后, 小骏的言行虽然还没能从根本上改变, 但他已经能够感受到我对他的理解、爱护和期待。而他也为能及时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而欣喜;为能受到老师表扬, 而努力将作业订正;为能得到其他同学的尊重而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我相信, 只要继续给他进行合理的诱导教育, 他一定会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 会以全新的形象告诉大家:“我并不比你们差!”他思想深处潜在的泉水一定会奔涌而出。

四、案例评析:

高职学生自尊与信任的关系研究 篇8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抽取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在校大学生350人进行问卷测查, 回收问卷320份, 删除无效问卷后, 共计有效问卷317份, 有效回收率为90.57%。

2. 研究方法。

调查由心理学专业教师担任测试员, 在教室集体施测, 以保证环境安静、有序。测试开始前统一说明研究目的、意义以及量表的填写方式, 测试时间约25分钟。调查采用无记名的方式, 以便尽可能获得真实信息。

3. 研究工具。

量表:①自尊量表 (The self-Esteem Scale, SES) , 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 由10个条目构成, 分4个级别评分, 总分数分值越高, 则自尊度就越高;②信任量表 (Trust Scale) , Remple&Holmes于1986年编制, 量表由18个条目构成, 分7个级别评定, 每个项目得分累加就可以得到量表的总分数, 分数值越高即信任度越高。

统计工具:SPSS 13.0软件包。

二、结果

1. 在性别差异方面, 高职学生自尊和信任的得分检验结果。

根据自尊、信任量表的得分, 用SPSS统计软件对男、女高职学生的得分进行t检验 (独立样本) , 统计检验结果见表1。

由表1显示的数据可知, 在性别差异方面, 男、女高职学生的自尊和信任量表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P>0.05) 。

2. 在城乡差异方面, 高职学生自尊和信任的得分检验结果。

根据自尊、信任量表的得分, 用SPSS统计软件对不同生源地 (城市、乡村) 高职学生的得分进行t检验 (独立样本) , 统计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显示的数据可知, 在城乡差异方面, 来自城市的高职学生和来自农村的高职学生的自尊和信任量表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P>0.05) 。

3. 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 高职学生自尊和信任的得分检验结果。

根据自尊、信任量表的得分, 用SPSS统计软件对高职学生中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得分进行t检验 (独立样本) , 统计检验结果见表3。

注:*P<0.05, **P<0.01

由表3显示的数据可知, 高职学生中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自尊和信任量表得分在统计结果上存在显著差异 (P<0.01, P<0.05) 。其中自尊量表的得分, 非独生子女高职学生高于独生子女高职学生且差异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 (P<0.01) ;信任量表的得分, 独生子女高职学生高于非独生子女高职学生且差异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 (P<0.05) 。

4. 高职学生自尊与信任的相关分析。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自尊与信任之间的相互关系, 将高职学生在自尊和信任量表中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相关系数为-0.245, P<0.01。由此可知, 高职学生自尊和信任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三、讨论

1. 高职学生自尊、信任的性别差异。

由表1显示的数据可知, 男、女高职学生的自尊、信任量表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这与国内大多数学者关于大学生自尊、信任在性别差异上是否明显的研究结果一致。例如, 王建平进行的大学生自尊水平研究中, 从三所大学抽取28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 发现男、女生自尊不存在明显差异;闫博、刘香段、段晶晶等人对医学院大学生进行的自尊调查也发现, 男、女大学生在自尊水平上没有差异。郑信军在对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中, 通过调查发现人际信任受性别差异的影响不大。邹娟关于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相关因素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

2. 高职学生自尊、信任的城乡差异。

由表2显示的数据可知, 在城乡差异方面, 来自城市的高职学生和来自农村的高职学生的自尊和信任量表得分没有显著差异。这个结果与相对较早的研究结论相反, 如王欣等在2003年对河北省大学生进行的自尊调查研究, 认为大学生自尊水平具有城乡差异, 农村学生自尊水平低于城市大学生。但与近期的研究结论一致, 如闫博、刘香段、段晶晶等人在2010年对医学院大学生进行的自尊、人际信任调查发现, 城乡差异没有给大学生的自尊和信任水平带来差异。这个现象说明, 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 城乡差异逐渐减小。一方面,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迈进, 城市的各种便利条件 (如交通、医疗、通信等) 的优势已不再特别明显, 城乡间的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等都在逐渐接近。另一方面城市的就业压力、高房价、高生活成本、高环境污染、高拥挤度等问题越来越凸显, 使很多城市人向往更加接近自然、更环保、更绿色的生活。在这些条件的此消彼长之间, 生活在城市和乡村的人们对自身环境的认知在改变, 认知的改变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态, 使原先心态上的城乡差异逐渐消失。

3. 高职学生是否是独生子女在自尊、信任上的差异。

由表3显示的数据可知, 高职学生中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自尊、信任水平在统计结果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非独生子女高职学生自尊水平高于独生子女高职学生自尊水平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这与已有的一些研究不一致。这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相对而言来自城市的较多, 非独生子女相对来自农村的较多, 正如之前分析的自尊水平城乡差异的消失, 影响了这一结果。而且以往认为的独生子女由于所能占有的生活资源较多 (也包括父母的期待、关爱等) , 所以自尊水平较高的观点也受到了挑战。独生子女幼年及青少年时期所获得的众星捧月的待遇, 也在其成年后转变为养老负担的成倍增长, 这一状况已经逐步发展为社会问题, 很多独生子女的家长、独生子女本人都意识到这一问题, 因此独生子女已经不是值得羡慕的, 其自尊水平也相应受到影响而下降。独生子女高职学生在信任水平上高于非独生子女高职学生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这可能是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作为“天然的”玩伴, 相对于非独生子女而言, 他们在幼年缺乏稳定的同伴而体验更多的孤独感, 为了消弱这种孤独感, 就需要建立人际关系, 而信任又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以独生子女为了更容易地交到朋友, 也就倾向于提高信任水平。

4. 高职学生自尊与信任的关系。

自尊和信任是两个重要的心理维度, 国内对这二者之间关系的探讨有很多, 无论是对中学生还是大学生的调查都得到一致的结果, 自尊和信任之间是呈正相关的关系。这些研究认为, 自尊水平高的个体因为从父母身上感受到比较多的理解和关怀, 所以与自己的父母更容易建立信任, 从而也影响个体对待事物的态度, 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 也积极地对待身边的事物, 更容易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得主动、积极、信任。相反, 自尊心水平低的个体往往表现得信心不足, 从怀疑自己延伸到怀疑别人, 使得信任水平较低。

然而, 本研究通过对高职学生在自尊和信任量表中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发现, 高职学生自尊和信任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 但却是负相关, 这与之前一些学者对中学生、大学生群体的调查结果相反。这可能是因为, 高职学生虽属于大学生群体的范畴, 但是又有其特殊性。大多数高职学生在中学毕业后选择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 并不是出于要选择更偏向实践技能培养的目的, 而往往是分数原因造成他们不能选择普通本科院校, 只好退而求其次, 进入高等职业院校。虽然也是称之为上大学, 但又区分出“本科”和“高职”的称谓。这种鲜明的对比, 使“高职”这个称谓隐含地传达并暗示着更多的意义, 时时在刺激着很多高职学生的自尊。一部分因为发挥不良或报考志愿失误等原因而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 会产生不服气的思想;确实由于学习水平原因而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 也很容易产生分数高、学习好不代表成功等学习无用论的思想。这都会使他们出于自我保护的心态, 提高自身的自尊水平, 但这种高自尊水平却不是从自信中得来的, 也就不会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上表现出相应的水平。而对于另一部分能客观认识, 并接纳自己的高职学生来说, 他们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心态, 比之前一种情况的学生表现的自尊水平要低, 但却是实实在在的, 反而能在信任水平上比前者要高。此外, 也可以大胆假设自尊与信任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的关系, 即过低、过高的自尊水平都会使信任水平降低。当然, 要得出这样的结论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四、结论

1. 高职学生的自尊、信任不存在性别、生源地差异。

2. 高职学生中非独生子女自尊得分高于独生子女, 且统计检验差异显著。

3. 高职学生中独生子女信任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 统计检验差异达显著水平。

4. 高职学生自尊和信任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摘要:本文使用自尊量表 (Test self-Esteem Scale, SES) 和信任量表 (Trust Scale) 研究高职学生自尊与信任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 高职学生的自尊、信任不存在性别、生源地差异;高职学生中非独生子女自尊得分高于独生子女, 且统计检验差异显著;高职学生中独生子女信任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 统计检验差异达显著水平;高职学生自尊和信任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 说明两者之间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上一篇:公司总经理工作职责下一篇:山东省旅游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