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管理制度细则(精选8篇)
一、清洁消毒
(一)空气消毒、登记
1.各室整洁,布局合理,各区域三区划分明确,标识清楚,各区域卫生清洁,无浮尘,无卫生死角。室内物品清洁、摆放有序,无过期物品药品。
2.室内每日通风两次,每次30分钟,由夜班助产士执行。夏季:北京时间20:00—20:30和7:00—7:30、冬季晚间提前半小时,早晨推迟半小时,即19:30—20:00、7:30—8:00。
3.每日紫外线消毒各室空气1次,由夜班完成。
4.如果分娩病人多时,在前一个病人生完送出后,用动态消毒机随时消1小时,并关闭门窗,室内各物表无浮尘。
5.操作人员:夜班由夜班助产士消毒,白班由白班助产士消毒,并做好各自的空气消毒记录。
6.操作要求:①照射消毒前30分钟湿式擦拭室内各物表及地面,清洁紫外线灯管,打开柜门、拉开抽屉、关闭门窗开始照射,照射完毕后通风15-30分钟。紫外线灯管每周用75%酒精擦拭一次,每季度监测一次灯管强度,使用中紫外线灯管强度大于70UW/㎝,新灯管强度应大于90UW/㎝方可使用,不符合要求的及时更换。②循环消毒机每日清洁,每月彻底清洁一次。由助产班负责。③消毒结束后应有执行人严格按要求及时据实记录。消毒记录内容包括:日期、消毒起止时间、时间、累积时间、执行者签名、备注(特殊说明)。
7.每季度第一个月的15号由产房院感监测护士做产房空气、物表、助产士的手等细菌学监测。II类环境合格标准:≤4cfu/15min.9cm平皿,物表标准≤5cfu/cm2,外科手消毒标准≤5cfu/cm2.细菌超标后有追踪、整改、复查,监测报告单项目填写齐全,记录完整。
(二)物表的清洁与消毒
1.物表的消毒:产房各室要求无尘,环境清洁,空气新鲜。
(1)每日夜班9:00及白班18:30当班助产士(白班产1班)做好台面的卫生工作,湿式擦拭治疗台、治疗车、抢救车等物表,并做好清洁卫生交班工作。
(2)每周五9:30—11:00由产1班(或协助班)助产士负责打扫卫生。采取由清洁到污染的顺序进行湿式擦拭,其擦拭的顺序为无菌物品柜、一次性医疗用品储存柜、治疗车、药品柜、消毒机表面及活动扇片、婴儿辐射台表面、空调机表面及扇叶、产床、踩脚凳等。
(3)每月由卫生员彻底打扫卫生一次,包括墙面、屋顶、柜体背面及照明灯等的除尘清洁工作。要求室内物表不得有浮尘、污垢及卫生死角。
2.不同区域的抹布应分区使用,用后应清洗干净,分开挂起凉干备用。抹布每周二用有效氯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捞出后,用自来水漂洗干净悬挂晾干。浸泡时抹布不得浮在水面。有助产班执行。
3.夜班助产士每天早晨9:00之前做好各水池清洁工作。
4.血压计、袖带每月清洗一次,若有血迹污染随时更换清洗,由产1班助产士执行,每天进行分娩室紫外线消毒时同时消毒血压计和听诊器。
5.接生用的便盆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由当班助产士清洗后浸泡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30分钟,骨盆测量器及皮尺每周二产1班(或协班)浸泡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15分钟,以上物品浸泡时不得有漂浮,应完全浸没在消毒液液中,时间到后捞出,用流动水漂洗干净后晾干备用。
6.产床每次使用后,由当班助产士负责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后方可再次使用。7.严格执行门关、鞋关、更衣关。拖鞋放置合格,每天由产1班助产士负责监督。周五由卫生员清洗拖鞋并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捞出后用自来水漂洗干净后晾干备用。
8.每周五产1班(或协班)更换浸泡湿化瓶、止血带、吸引器瓶、器械的消毒液,并负责做浓度测试和更换记录。注:使用含氯消毒剂的要求:
(1)含氯消毒剂配置与监测方法:如配置500mg/L的消毒液,应取1L水,再取1片消毒片(500mg/片)放入水中加盖待充分溶解后搅匀,在手干燥时撕取G—1型消毒剂浓度试纸将头端快速伸入消毒液中取出,在自然光线下与标准色板比较读出溶液所含的有效氯的浓度值。以判断配制的消毒液浓度与标准色板的相应浓度颜色是否一致,如一致表示浓度合格,如不一致应重新调整。不得将测试卡投入消毒液内。
1)根据需要的浓度对每个浸泡桶的水量已做好了水位线(标示条的上缘),按桶上标示的所需加入相应的含氯消毒片数,充分搅拌后使消毒片充分溶解,其有效氯的浓度即为所需的浓度.2)每日产1班的助产士负责监测含氯消毒剂的浓度,并有签名记录。3)每日的测试记录内容:测试的日期、时间、测试结果及测试人签名。
4)浸泡消毒时,容器表面要标识有效氯浓度、更换时间、浸泡时间、取出时间、执行人姓名,被浸泡的物品不得浮于水面。(2)使用测试条的注意事项:
必须用干燥的手去拿测试条,以防测试条受潮变色失效。测试前需检查有效期,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比对时,沾湿的测试条不得接触测试卡。
(3)含氯消毒粉剂应于阴凉处避光、防潮、密封保存;存在大量有机物时,应提高使用浓度或延长作用时间; 未加防锈剂的含氯消毒剂对金属有腐蚀性,不应做金属器械的消毒;加防锈剂的含氯消毒剂对金属器械消毒后,应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干净,并擦干后使用:对织物有腐蚀和漂白作用,不应做有色织物的消毒。
(4)含氯消毒剂用于物表消毒的的常用浓度:对细菌繁殖体的物品的消毒:有效氯含量为250mg-500mg/L;对肝炎病毒或结核杆菌污染:有效氯含量为2000mg/L;对芽孢污染:有效氯含量为2000mg。
(5)含氯消毒液等挥发性消毒液应盖好盖,防止挥发。
9.接生用毕的吸引器瓶、连接管及吸痰器必须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用毕的物品,浸泡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30分钟后取出,漂洗干净后晾干备用,并做好消毒记录。
10.现打开的氧气湿化瓶必须标识开启日期,用过的氧气湿化瓶及时与供应室对换。
11、止血带一人一用,每日下午17:00—17:30清洁,每周五浸泡消毒并登记。含氯消毒液浓度为500mg/L浸泡30分钟。执行人助产班。
12、污物缸每天下午(18:00——18:30)由助产班护士清洗(必要时浸泡于500mg/L含氯消毒液中30分钟,清洗)晾干后备用。
13、每周五更换浸泡物品的消毒液,清洗浸泡桶。并对所有需消毒的物品(吸引器瓶、纸篓、污物缸、垃圾桶等)进行集中清洁后浸泡于500mg/L含氯消毒液30分钟进行消毒,并及时登记。由助产班在17:00---18:00完成。
(三)地面的清洁与消毒:
1.每日地面清洁两次,在早晨及下午通风时完成,有污染时及时处理,由卫生员执行。2.拖地的顺序:先分娩室、隔离分娩室、人流室、办公室、待产室、妇检室、过道、敷料室。
3、每室都有专用的拖把、抹布。扫把有标记,用后清洗干净,分开悬挂于卫生间,不得混放,拖把头相互不得接触,不得触及它处。每拖洗一个房间均需更换清水,由卫生员负责。
4、各区域垃圾不能堆放、应及时清理干净。
(四)器械的消毒:
1.接生器械用后必须由当班助产士彻底清洗处理后,打包送供应室高压灭菌处理,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
2.产妇分娩时产包、臀垫、备皮刀、吸氧管等均应使用一次性的医疗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二.无菌操作:
1.助产人员进入分娩室前必须着装整齐、正确佩带口罩、帽子、更换洗手衣,外出时,需外穿工作服。
2.接生及各类操作前均按外科手消毒程序认真洗手和消毒手(遵照洗手池上方外科手消毒流程进行),戴防护眼罩,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
3.无菌鉗一人一用一消毒。
4.无菌物品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并注明打开日期具体到分钟,操作者签全名。
5.无菌柜的无菌物品的检查工作由产1班助产士负责。
(1)由产1班助产士负责按失效先后顺序摆放无菌物品,无菌包的有效期是7天,包布受潮、包布松散、包布清洗不干净或有破损均视为不合格,退回供应室重新处理。
(2)每天检查当日使用的无菌物品及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用品有无过期,确保在有效期内使用。
6.助产操作者无菌的基本要求:
(1)取用无菌物品时,要用无菌鉗夹取,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取出物品后,应及时包好或盖好。取出或剩余的无菌物品,不得再放回。如容器内无菌物品被污染,则应将盖倒置,以提示不能再用。在操作中,如遇有无菌物品被污染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另行更换或灭菌。(2)操作前应备齐用物,避免手持无菌物品来回走动而造成污染。(3)持无菌容器时应手托其底部,不触及容器口边缘及内面。
7.做侵入性操作时,需戴灭菌乳胶手套,对病人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止血带一面罩,一人一吸痰器。三.隔离:
1.保持室内清洁、整齐,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2.待产床、产床及检查床的一次性尿垫一人一用一更换,由产1班负责。
3.对没有各类检验报告单的孕妇及急诊、夜诊孕妇按传染病要求在隔离待产室待产,在隔离产房分娩。
4.对所有孕妇的分娩,助产人员一定按标准预防的要求进行防护后接生。5.婴儿用的吸痰球及油纱布等,必须做到一婴一用。
6.产房一般不准探视。在必须探视时,探视者必须在产房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着装合格后方可探视。
7.无关人员不得进入产房,由产1班助产士负责督促。8.标准预防:
(1)手术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血液、体液喷溅的操作时,必须戴防护眼罩,使用过的防护眼罩由操作助产士负责用清水洗干净后沥干,浸泡于75%酒精中消毒30分钟,干燥备用。(2)手术操作中使用的锐器由操作者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弯盘内,由操作助产士负责归类。(3)清洗器械时需正确佩戴口罩、帽子、手套及防护眼罩,不直接用手接触锐器。9.做好标准预防,严防职业暴露。熟练掌握发生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按医院的暴露流程处理。四.医疗废物的处理:
1.生活垃圾和医用垃圾标识明显,医疗废物按要求分类处理。容器有专用标识。摆放合理。
2、传染病孕妇及无检验报告单的孕妇的胎盘按医用垃圾处理。3.传染病人的生活垃圾按医用垃圾处理。
4.医用垃圾及时分类,由卫生员回收运送,有详细登记。助产班护士协助监督卫生员按时完成。五.督导与检查:
1.孕妇及工作人员更换拖鞋由产1班助产士督导,护士长随时抽查。
2.以下内容的督查,助产人员由护士长随时检查,医生由产房助产士督导,由护士长协查。
(1)工作人员的着装。
(2)外科手消毒执行情况及刷洗过程是否正确。(3)无菌操作执行情况。(4)标准预防执行情况。
3.物品的消毒及更换由护士长随时抽查。
4.每季度第一月15日空气培养按《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I5982-1995>>的采样方法进行采样,由科室监测护士操作,护士长抽查。
5.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护士长汇报,以便及时查找原因整改。6.护士长还应督导内容:
(1)助产士是否按要求履行了工作职责。(2)助产士是否履行了督导及反馈责任并有记录。(3)检查各项记录是否完整,及可信度。(4)协助督导工作人员自觉遵守消毒隔离制度。(5)检查含氯消毒剂测试卡是否未按要求保存造成失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收201 4 年9 — 11 月临床使用后的简易呼吸囊47 套, 储氧袋和氧气连接管除外。
1.2 方法首先将简易呼吸囊 (患者呼出气不经储氧袋和氧气连接管, 使用后不必消毒) 拆卸至最小单位化, 如存在肉眼可见的血渍、污渍等, 用软毛刷在1∶270 全效酶预处理液面下刷洗, 先将单向阀、呼气阀、压力安全阀、储气阀、进气阀、储氧安全阀放入网纹框中, 再将面罩、球囊、网纹框装载于清洗消毒器的呼吸机管路清洗架上, 选择塑料程序进行清洗消毒。我院清洗消毒器设置消毒温度为85℃, 持续时间15 分钟, A0 值> 3000, 程序结束后在打包台上铺无菌中单, 形成一个无菌区域。操作者使用快速手消毒液按六部洗手法洗手, 将面罩、球囊、网纹框从清洗架上拆卸, 如个别存在潮湿情况, 用经过灭菌处理的毛巾擦拭面罩、球囊和各个阀门, 灭菌型的中单、毛巾每4 小时更换1 次。干燥后组装各部件, 按《护理技术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检查呼出活瓣、球囊、面罩、压力安全阀的安全性能, 再将患者端连接人工模拟肺, 挤压球囊, 模拟肺膨胀, 球囊回弹, 模拟肺塌陷。检查完毕, 其功能良好, 放入自封袋, 贴上标签。
2 结果
9、1 0、1 1 月份经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消毒达高水平的简易呼吸囊分别为17、14、16 套, 消毒后第90 天分别随机抽取未拆封的4、3、3 套, 48 小时后经检测均提示无细菌生长。
3 讨论
简易呼吸囊临床科室使用频率不一, 急诊基本每天都在使用。我院以前是科室使用简易呼吸囊后自己处理, 用1% 施康消毒液浸泡30 分钟, 再用清水冲洗后晾干, 放在清洁的塑料盒内备用, 无有效期, 但干燥较困难, 潮湿易引起热原质。此外, 科室自行处理、无有效期也容易导致病菌生长。
消毒供应中心对临床科室使用后的简易呼吸囊进行集中消毒、管理效果良好, 具有以下优点: (1) 经清洗消毒器处理的呼吸囊各部件清洗、消毒、干燥到位, 组装时严格管理, 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避免了二重污染; (2) 包装前做好检测工作, 防止临床科室拿到消毒好的呼吸囊再进行拆封、检测引起污染, 也减轻了临床科室的负担; (3) 使简易呼吸囊的有效期延长至90 天, 避免了频繁消毒引起的部件变形, 减少了物资的损耗; (4) 可实现规范化管理,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使临床科室切断致病菌的传播途径, 从而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江源源, 刘静兰, 曾珍, 等.简易呼吸球囊结合口咽通气道预氧合在抢救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 2011, 22 (18) :141.
[2]陆爱武, 王媚, 聂志强, 等.四种消毒方式对简易呼吸囊的灭菌效果评价[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3 (7) :1067.
【关键字】消毒供应;作业标准;消毒供应中心;控制管理
【中圖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270-02
在现代化的医院各部门设置中,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医院各个科室所有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以及物品清洗的任务,是保证无菌化操作的关键,它属于是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的负责部门,它的工作质量是否良好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医疗护理工作质量,特殊情况下还会对病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建立一个标准、严格的消毒供应中心作业标准就显得十分有必要,这也是强化消毒供应中心环节质量控制管理的重要保障,需要医院管理工作者予以重视。
1 消毒供应中心作业标准的建立
1.1消毒供应中心的作用
要建立一个标准合理的作业流程,首要做的工作就是明确消毒供应中心的职能作用,作为医院部门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工作就是把医院所有需要进行消毒处理以及灭菌的物品统一回收,然后对这些物品进行一系列的消毒处理,包括分类、清点、消毒、清洗、检查、包装、灭菌以及监测发放等等环节,这些流程的开展每一环节都要保证无菌化,严格按照标准流程进行,保证消毒效果的良好,从而给医院的各个科室提供清洁的医疗器具,保证医疗活动的安全进行。一般来说,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都是经过专业培训后担任的,其中也有很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1]。
1.2医疗器械回收发放流程的规范化
各个科室在使用完医疗器具后,要将其统一的回收于一个密封的回收箱中,然后由消毒中心的工作人员在特定的时间采用专用的密闭车下收,然后运送至消毒中心,按照不同科室所使用器具的不同,进行合理的清点、分类,依据医疗器具的自身性质以及受污染的程度采取相适应的清洗、消毒以及灭菌的方法,以确保消毒效果的高效,经过消毒灭菌后的医疗物品要由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用专车运送到各个科室中,以确保医疗器具的全过程清洁,满足回收发放作业的标准规范化要求。
1.3消毒供应中心的合理化布局
消毒中心供应作业标准的开展要有基础的保障,内部各个区域的规划要明确,不同的区域之间要有实际的屏障隔离,建立各个区域之间的空气压差。此外,还要有一个合理的专用出入口,按照物品流动符合单向流程的原则,实现人和物的分流,由污染到清洁,采用强制通行的线路方式,避免逆行,有一套符合现代化医院管理的基本设备,尽可能的实现医疗器械消毒物品在消毒供应中心的良好循坏。
1.4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消毒供应中心的人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有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消毒工作的开展状况。在现代医院的整体人力资源结构配置中,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护士长的专业优势,并制定一个合理的分层次,有目标的制定培养计划,从而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在新形势下采用新的理论,并实时调整管理策略,激发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可以发挥出自身最大的潜能,保证消毒供应中心环节质量管理控制工作的高效落实。
1.5建立标准化的管理制度
消毒中心作业流程的标准化,还需要有一个明确标准的管理制度作支撑,实行精细化的管理方式,把质量管理控制的意识贯穿到整个工作中,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是质量控制的对象,同时也是质量控制的实施者,在各项制度制定完成后,还需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公正严明的奖惩制度,根据工作人员的工作实际和医院科室的工作特点,把各个环节的工作责任进行细致化,做到专人专管,由专门的人员定期的进行质量检查和落实,实行科学的规范化管理和严格的质量控制[2]。
1.6消毒各个环节的控制
消毒各个环节一般包括分类、清洗、消毒、检查、打包、灭菌以及监测等等环节,对于其中几个重要环节要给予特别的质量加强措施。对于清洗环节,要保证彻底完整,采取手工方式和机械方式相结合,以确保灭菌环节的顺利开展,例如对于管腔类医疗器具的清洗,就要采用一系列的环节,像酶浸泡——管腔刷洗——水枪、气枪冲洗——入超声清洗机清洗——再次水枪、气枪冲洗——入喷淋清洗机等的程序,提高清洗效果。
1.7包装打包环节的质量控制
消毒中心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消毒品包装打包时,要保证包装效果的醒目、清晰,对消毒的各个事项内容有明确规定,例如责任人、物品名称、灭菌名称、有效期、灭菌采用的器具型号以及包装的具体形式等都有明确的说明,对于各个科室来说,也要有质检人员来进行再一次的检查,采用5倍放大镜,如果出现不合格的物品就要及时返回重新消毒灭菌。
2 提高消毒供应中心作业标准在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2.1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节约成本
对于消毒中心部门来说,基于自身工作的特殊性,需要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节约,保证工作人员可以积极投入到工作中。消毒供应中心环节的质量管理控制需要有标准的消毒作业流程做基础,对各个科室的医疗器具消毒灭菌可以顺利完成,尽可能的减少临床科室常备器具的数量,这样可以提高医疗器具使用的效率和频率,降低重复灭菌的次数,进而延长医疗器具和灭菌器具的使用期限,保障医疗工作的顺利安全进行。
2.2控制污染源和损伤的出现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可以采取集中管理的模式,从消毒物品的回收开始到最后的检查发放都要有严格的流程管理,这也可以为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管理奠定良好基础,在具体的消毒灭菌工作开展中,尽可能的减少工作人员与污染了的器械相接触次数,这样可以避免工作人员受到感染,进而实现对医院感染的有效控制,减少了污染源的产生,工作人员操作的规范性也可以保证医疗器具的完整性,不会发生较大的损伤[3]。
2.3提高灭菌物品的自身质量
医疗器具的消毒灭菌工作有消毒中心按照标准化的作业流程进行,保证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管理工作良好,改变传统的各个科室去污处理的盲目无序状态,这样也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此外,也要有监督管理人员加大这方面的监督力度,保证灭菌消毒的质量。
3 总结: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作业标准化可以大大提高医疗器具的消毒灭菌效果,为各个科室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对于医院管理来说,就要按照不同科室的工作特点以及消毒灭菌的特殊要求,合理的布局消毒场所,并建立一个标准、合理的作业流程,从而保证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管理控制的良好,也就促进了医院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利霞,郑蔚.环节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医药论坛杂志,2010,31(06):64-65.
[2]邵承香,何正慧,严冰.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管理 控制医院感染[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0):146-147.
一、严格划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人流,物流路线由污到洁,不得逆流与穿梭,操作者应根据区域着装规范。
二、供应室内部要严格区分三类物品:污染物品、清洁物品、无菌物品,分别放置,不得混淆。
三、对特殊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器械等,使用科室进行初步冲洗后应用有标有传染标记的塑料袋双层扎口,由供应室回收进行消毒后,按无菌物品处理,烈性传染病人用过的敷料及使用后的一次性器具等应及时焚烧。
四、建立质量监督制,对无菌物品质量、灭菌器效能、纯化水、各房间空气消毒的效果进行定期监测,每月做细菌培养一次。
五、一次性用品在使用前经质量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使用后的锐器与针头放在防刺利器盒内,一次性注射器用黄色塑料袋存放,专人回收、集中处理,未污染的器具按医用垃圾由专人回收处理。
六、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消毒技术,消毒液的配置及正确使用方法。
七、严格执行清洁卫生制度,做到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的拖把、抹布分开使用,用后及时清洗消毒处理。
八、下收下送车辆“洁”“污”分开,每日清洁消毒后分开放置。
一、医务人员工作时应着装整洁。
诊疗前后应洗手,接触传染病患者后必须用消毒液消毒,然后再用肥皂、流动水冲洗。二、门诊、治疗室、换药室、注射室,每天用用消毒液消毒,如被传染病病人污染则应立即用消毒液消毒。
三、体温表用75%乙醇浸泡备用。
四、一次性注射器每人一针一筒,用后针头及针筒毁形,并浸泡于消毒液。五、压舌板用后浸入消毒液溶液浸泡,清洗烘干,再高压锅消毒。
六、消毒镊子要专用,用后浸入消毒液。
盛器要加盖,盛器每周高压消毒后更新消毒液。七、敷料、油膏纱布均用高压消毒。
八、各种消毒物品应标明消毒人、消毒日期及有效期(消毒有效期一般为二周,梅雨季节为一周)及灭菌指示带;
消毒液不得超期使用,碘伏与过氧乙酸稀释液有效期为1天,含氯消毒剂为3天,中性戊二醛为3—4周。九、高压锅消毒要求
消毒前先排尽冷空气,压力在20磅(120℃)维持15—20分钟。盛放容器要有透气孔,包装物品不宜过大,总容量不超过85%,物品间留有空隙。每锅用化学指示剂鉴定,每月一次,用嗜热脂肪芽孢生物指示剂检查高压锅灭菌效果,并作记录备查;高压锅要强检。
爱民区新华社区卫生服务站
2018.01
—
END
牧业生态养猪场消毒管理制度
一、装卸动物、动物产品的车辆在装前、卸后要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要求开展消毒工作。
二、后备舍、公猪舍、配种舍、妊娠舍、育肥舍隔两天一次,产房和保育舍隔天一次。消毒剂交替使用,每周更换1种。
三、存放动物的圈舍、动物的屠宰车间,每天坚持清扫、消毒一次。
四、员工进入猪场和圈舍,必须双脚 踩踏消毒池。员工每次外出回来必须用 消毒液洗手,用紫外线照射15分钟,更衣、换鞋、洗澡后才可上班。
五、对经营畜禽及畜禽产品的场所必须定期消毒。
六、对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工作人员、服装、污染场所必须进行严格消毒。
七、要规范使用消毒药品,领取 牧业生态养猪场疫情监测报告制度
一、动物疫情监测报告实行第一责任人制度。养殖场负责人(场长)为动物疫情监测报告第一责任人。
二、养殖场须设专职人员(动物疫情测报员),负责动物疫情监测和上报工作。
三、在发现有疫情发生时,必须在2小时内向镇农技服务中心报告。
四、监测报告的内容包括动物疫病流行病发生地点,发生状况和蔓延趋势。
五、实行零报告制,每月3日前,动物疫情报告员将上月动物疫病发生情况上报镇农技服务中心。
六、镇农技服务中心在接到动物疫情员重大疫情发生报告时,应1小时内报至县兽医卫生监督所。
七、养殖场应建立动物疫情测报员、报告员岗位职责以及工作考核及奖惩制度。
牧业生态养猪场无害化处理管理制度
一、非病疫死亡的个体,由检疫员报知场长查明原因,在无害化处理区进行监督处理(掩埋或焚烧)。
二、检疫中发现的病死畜禽及染疫畜禽产品,按照规定在检疫人员监督下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猪场要设专人对无害化处理制度的落实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和检查,对不执行制度及造成疫情传播者,按法规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四、必须建立无害化处理档案,对无害化处理的畜禽及畜禽产品必须作好记录,并列入档案管理。
五、无害化处理区作业处理时,必须有指定人员看管,并作好周边地区消毒工作,严防污染环境或疫情传播。
六、无害化处理后,相关人员要作好处理记录,以便有关部门或人员查阅。
牧业生态养猪场用药管理制度 1.使用药品必须仔细阅读说明书,根据病情对症下药。正确配伍,注意配伍禁忌。领取药品必须如实登记。
2.正确计算药物使用剂量,不欠量或超大剂量用药。严禁对妊娠母猪使用有“孕畜禁用”标识的药品。
3.激素和剧药要由技术人员指导使用。
4.配制药品必须在药房内完成,不得在其它地方存放或恣意浪费。
5.医疗器械用好后立即放回原处,严禁在药房外闲置。煮沸医疗器械时要有人守候,以防烧毁。
6.装卸和使用金属注射器时要正确操作,小心用力,避免损坏零部件。用凉开水稀释新生仔猪口服药物。
7.药品均按性状、种类、用途归类整齐摆放,用完一盒再开启另一盒并放回原位,不得乱拿乱放。
8.工作时要集中精力,避免取错药品造成不良后果。
9.保护好医疗器械的消毒效果,取用后随即盖好,以防细菌污染,禁止将整盒注射器或针头带入圈舍。
10.疫苗专用注射器和常用注射器分开摆放,不可混用。爱护室内卫生,药盒、空瓶、废针、包装带不得随便丢弃,要放入垃圾箱统一处理。
牧业生态养猪场预防免疫接种制度
一、准时准量免疫接种,做到头头免疫注射
二、注射疫苗时,小猪一栏换一个针头,种猪一针筒疫苗换一个针头。病猪不能注射,病愈后及时补注。
三、接种活菌苗前后1周停用各种抗菌素。
四、发生过敏反应肌注肾上腺素;为预防过敏反应及加强免疫效果可在注射疫苗前饮水添加维力康等抗应激、免疫增效剂药物。
五、各种疫苗要按要求进行保存,凡是过期、变质、失效的疫苗一律禁止使用。
六、免疫接种必须严格按照公司制定的《免疫程序》进行。
七、免疫注射时,尽量不打飞针,严格按操作要求进行。
八、做好免疫计划、免疫记录。牧业生态养猪场产地检疫申报制度
一、为有效防控动物疫病,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动物养殖场的动物在离开养殖场前必须实行产地检疫申报。
二、规模养殖场的动物在出场时应提前2天向当地镇农技服务中心申报检疫。
三、申报检疫的动物必须经强制免疫和佩戴动物标识后,方可申报。
四、规模养殖场的动物经镇农技服务中心检疫人员检疫合格后方可出场。
五、运输动物的车辆装载前和卸载后应清洗消毒,并取得动物运载工具消毒证明。
六、未经检疫的动物禁止调离本场,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实行隔离观察、治疗。
七、申报产地检疫数作为项目申报核定出栏数的重要依据。
八、违反上述规定将按《动物防疫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牧业生态养猪场预防免疫接种制度
一、准时准量免疫接种,做到头头免疫注射
二、注射疫苗时,小猪一栏换一个针头,种猪一针筒疫苗换一个针头。病猪不能注射,病愈后及时补注。
三、接种活菌苗前后1周停用各种抗菌素。
四、发生过敏反应肌注肾上腺素;为预防过敏反应及加强免疫效果可在注射疫苗前饮水添加维力康等抗应激、免疫增效剂药物。
五、各种疫苗要按要求进行保存,凡是过期、变质、失效的疫苗一律禁止使用。
六、免疫接种必须严格按照公司制定的《免疫程序》进行。
七、免疫注射时,尽量不打飞针,严格按操作要求进行。
八、做好免疫计划、免疫记录。
牧业生态养猪场产地检疫申报制度
一、为有效防控动物疫病,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动物养殖场的动物在离开养殖场前必须实行产地检疫申报。
二、规模养殖场的动物在出场时应提前2天向当地镇农技服务中心申报检疫。
三、申报检疫的动物必须经强制免疫和佩戴动物标识后,方可申报。
四、规模养殖场的动物经镇农技服务中心检疫人员检疫合格后方可出场。
五、运输动物的车辆装载前和卸载后应清洗消毒,并取得动物运载工具消毒证明。
六、未经检疫的动物禁止调离本场,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实行隔离观察、治疗。
七、申报产地检疫数作为项目申报核定出栏数的重要依据。
八、违反上述规定将按《动物防疫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牧业生态养猪场畜禽标识制度
一、新出生仔猪,在出生后30天内加施畜禽标识;30天内离开饲养地的,在离开饲养地前加施畜禽标识。
二、猪在左耳中部加施畜禽标识,从外地引进的生猪需要再次加施畜禽标识,在右耳中部加施。
三、生猪的标识严重磨损、破损、脱落后,应当及时加施新的标识,并在养殖档案中记录新标识编码。
四、没有加施畜禽标识的,不得运出养殖场。
五、畜禽标识不得重复使用。
牧业生态养猪场养殖档案制度
一、养殖场应当建立养殖档案,载明以下内容:
1、生猪的品种、数量、繁殖记录、标识情况、来源和进出场日期;
2、饲料、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和兽药的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和用量等有关情况;
3、检疫、免疫、监测、消毒情况;
4、生猪发病、诊疗、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
5、生猪养殖代码;
二、饲养种猪应当建立个体养殖档案,注明标识编码、性别、出生日期、父系和母系品种类型,母本的标识编码等信息。
消毒的目的就是杀灭病原微生物, 包含有细菌、病毒等微生物, 不仅杀灭了传染源, 而且切断了传播途径。这样, 传染病就不会发生了。另外, 猪场按照制定的消毒方案, 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有效降低了猪场中病原微生物的数量, 使病原微生物处在一个不足以发病的状态, 保证猪群的健康生长。
2 消毒的方法
2.1 消毒药的选择
要选择“高效、安全、经济”的消毒药, 不仅使用消毒药后效果明显, 而且人畜都安全, 同时价格适当。猪场选择的消毒药要符合猪场生产的实际情况, 从正规厂家选购放心消毒药品, 对于一些广告宣传中夸大其词的消毒药品要谨慎购买。目前市场上许多消毒药品都是“旧瓶换新装, 换汤不换药”, 包装新颖靓丽了, 药物成分都是很普通的, 众所周知的, 价格却翻了好多, 这样的消毒药品使用后效果也和普通药一样, 但是无形中多花了不少钱。
2.2 消毒部位的设定
根据猪场人员、物资、产品的进出场情况, 来确定消毒部位。主要有以下几个部位必须要做好消毒工作。即场区大门、生产区大门、每栋畜舍门口、装猪台、食堂采购间、饲料仓库等部位。
2.3 消毒方案
2.3.1 在场区及生产区门口
进入的人员实行“踩、洗、淋、换”四步法。进入猪场的人员都必须踩踏经过消毒液浸泡过后的脚垫, 一般每周更换消毒液2次。进入人员在洗手盆内进行洗手消毒, 一天一换消毒液。然后进行喷淋消毒, 更换工作服和胶鞋, 经过消毒通道进入厂区。进入的车辆必须经过消毒池, 消毒池长为轮胎的周长, 确保消毒液浸泡整个轮胎面, 然后对车辆进行喷淋消毒。消毒池内的消毒液一周要更换2次, 如果车辆往来频繁, 一天更换一次。对于进入场区的物品采取喷雾、浸泡、擦拭等方式来进行消毒处理。
2.3.2 空栏
当一批猪只出栏后, 应对圈舍实行“八步消毒法”, 即“清洗泡除残, 雾白熏空圈”。清是指清扫或者清洗圈舍内犄角格拉的各种有机污染物;洗是指进行冲洗和刷洗;泡是指圈舍内设施浸泡于消毒液24小时;除残是指将有机污染物清除干净;雾是指进行喷雾消毒;白是指用石灰乳进行刷白;熏是指关闭门窗进行甲醛熏蒸;空圈是指空一周以上, 再进猪。
2.3.3 日常消毒
主要包括饮水消毒、带猪消毒、舍外环境和道路消毒。当有疫情发生时, 要一日两次带猪喷雾消毒, 舍外环境和道路消毒一日一次。
2.3.4 产房消毒
包括产床消毒, 消毒后一周再转入临产母猪, 同时对临产母猪要清洗后驱、乳房及阴户, 喷雾消毒后再上床;产后要擦洗和清洁母猪后驱、乳房及产床;哺乳期间要每天擦洗母猪乳房2~3次。
2.3.5 怀孕舍
对流产母猪体表、胎衣接触的5米范围内喷雾消毒;公猪采精、母猪授精时, 身体操作部位进行清洗消毒。
3 消毒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3.1 温度
消毒药的杀菌效力与温度成正比, 温度升高, 杀菌效力就增强。通常情况下, 药液温度每提高10℃, 杀菌力可提高1倍。但是药液的温度不能超过猪只机体所能承受的温度, 在0℃时又会失去效果。在实际生产中, 冬季药液温度应在30℃以上, 夏季药液温度保持在20℃~30℃。此外, 熏蒸消毒时, 需将舍温提高到20℃以上, 才有较好的效果。
3.2 湿度
在消毒时控制好湿度也很重要。甲醛消毒时, 湿度要大于60%, 过氧乙酸气体消毒时, 湿度以60%~80%最好, 生石灰单独用于消毒是无效的, 需洒上水或制成石灰乳才能起到消毒作用。
3.3 浓度
一般来说, 消毒药的浓度越高, 杀菌力也就越强;浓度越低, 杀菌力也就越弱。但如果消毒药浓度过高时, 不仅会造成成本的浪费, 而且高浓度会腐蚀设备、对人畜带来刺激性, 这样相应的毒性也就增大了。另一方面, 有的消毒药当超过一定浓度时, 消毒作用反而会减弱, 如浓度70%~75%的酒精杀菌效果要比95%的酒精好。有些高含量的氯制剂, 浓度高时, 因氯的挥发对畜禽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 诱发呼吸道疾病。
3.4 轮换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细节管理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304-02
随着我国医疗行业的飞速发展,医院管理理念也在不断完善,护理管理中应用细节管理模式取得了理想的护理效果[1]。为改善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质量,本次研究中,选择我院消毒供应室2013年1月-12月实施的护理管理设定为对照组,选择我院消毒供应室2014年1月-12月護理管理中增加细节管理设定为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护理效果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消毒供应室2013年1月-12月实施的护理管理设定为对照组,选择我院消毒供应室2014年1月-12月护理管理中增加细节管理设定为观察组,两组选择相同的医务人 员7名实施护理管理。
1.2方法
对照组在2013年1月-12月实施的护理管理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根据规章制度与各项规范实施管理。观察组在2014年1月-12月护理管理中增加细节管理,具体管理措施如下:
建立管理小组:建立管理监控小组,由护士长、骨干护理人员及责任护理人员组成,有着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小组成员要定期对消毒供应室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完善护理中的不足,及时做好上报与反馈等工作。对于可能发生倾向性问题要做好预见、预查与预防,防止发生不良结果[2]。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细节管理和护理服务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水平细胞管理可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高效护理服务也是在护理中的各个细节表现出来的。所以,细节管理可以有效培养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使护理人员可以以患者为中心,真正实现对患者的关爱,增强责任心。
清洁及灭菌管理:护理人员要做好医疗器械的清洁,可以保证灭菌的顺利完成。器械处理要先将血迹与污迹等清除干净,再对器械进行灭菌处理。包括了冲洗、洗涤和漂洗、终末漂洗等步骤,灭菌则分成清洗、消毒、灭菌这三个环节。做好医疗器械的清洁和灭菌管理,才能有效预防医疗的疾病感染[3]。
护理人员细节管理:消毒供应室的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知识储备,才能面对医学的进步与工作中的需求。护理人员既要掌握护理知识,还要学习物理机械及化学反应等学科知识,学习医院感染、消毒隔离等知识,学习医院消毒供应相关管理规范,为消毒供应工作提供更专业的知识。护理人员通过岗位培训,提高整体水平,改善护理管理质量。护理人员还要定期接受安全教育,以检查会议的形式,找出安全问题的各项隐患,日常护理中坚持无菌操作,做好生物监测与灭菌,保证护理质量。护理人员还要提高职业防护意识,消毒供应室的特殊性导致工作风险比普通科室高,实施护理质量管理同时,还要指导护理人员做好职业防护,根据消毒技术规范操作,加强安全教育,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做好通风换气,减少疾病发生。
1.3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中根据我院自拟调查问卷,调查护理满意度与护理质量,发放问卷30份,实际回收30份,回收率100%。护理满意度包括了服务、发放、回收、包装等调查项目,每个项目满分为10分;护理质量包括服务意识、风险防范能力及安全识别能力等,每个项目满分为10分[4]。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检验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回收满意度(9.8±0.2)分,发放满意度(9.4±0.6)分,包装满意度(9.8±0.2)分,服务满意度(9.4±0.3)分;对照组回收满意度(8.0±0.1)分,发放满意度(8.2±0.7)分,包装满意度(7.9±0.4)分,服务满意度(7.7±0.7)分;观察组满意度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2.2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情况
观察组安全识别能力(9.3±0.7)分,风险防范意识(9.2±0.8)分,服务意识(9.2±0.7)分;对照组安全识别能力(7.2±0.8)分,风险防范意识(8.1±0.5)分,服务意识(8.1±0.4)分;观察组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消毒供应室工作质量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而且消毒供应室是病原微生物聚集的主要场所,所以,一定要提高护理管理,才能保障患者的安全。护理人员的配置与整体素质、器械等都会影响消毒供应室的护理质量,只有重视细节管理,才能避免医院内发生感染,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细节化管理模式把护理管理从小处着手,避免护理管理发生风险,提高了临床管理质量。本次研究与报道一致[5]。可见,要想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就要加强消毒供应室细节管理,抓好每个细节,完善消毒供应室的管理机制,保证每个消毒、灭菌等流程都根据规范操作。每名消毒供应室的护理人员都要坚持热心、精心、细心、耐心和暖心作为工作准则,坚持到工作流程中,将细节管理进一步落实,从而提高护理满意度与护理质量。
总之,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应用细节管理能明显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临床护理质量,使消毒供应室保持良好的发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廖根娣,周小妹,林阿珠.细节管理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9(1):66.
[2]谭美红.细节管理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1,19(9):134-137.
[3]陈柳琴.细节护理在医院消毒供应室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36):130-131.
[4]毛举桂.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细节管理重要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463-465.
【消毒管理制度细则】推荐阅读:
消毒供应中心质量考核细则02-14
消毒药械管理制度12-23
学校消毒通风管理制度10-12
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制度12-27
学生宿舍消毒管理制度01-31
消毒供应管理规范03-08
检验科消毒管理制度09-07
消毒供应室集中管理06-28
社区医院感染管理消毒隔离制度01-17
养殖场动物消毒管理制度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