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参与高校管理制度研究论文

2024-1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参与高校管理制度研究论文

教师参与高校管理制度研究论文 篇1

摘要:基于国家提出的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前提下以及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树立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需要高校实现现代化治理方式,而实现高校现代化治理的前提,则是需要高校教师高度有效地参与相关高校教育的治理过程中,即形成高校教师在民主化治理理念下参与高校管理制度。面对教师对高校管理主观能动性差、责任意识淡漠以及相关组织权利的边缘化和参与渠道不畅等现状,需要改变高校“管理行政”,并向“服务行政”的转变,协调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平衡,构建完整有效的高校教师参与机制。为此,文章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教师;治理;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参与治理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一是教师对不能真正参与高校重大决策的抱怨;二是教师对参与高校治理的积极性不高,参与效果不佳[1]。面对高等教育管理的诸多矛盾、挑战与机遇,我国高校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改变政府的行政权力本位,增强高校办学的自主权,发扬民主管理、公共参与、公共服务的民主化治理理念,激发教师、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提高我国高校的核心竞争能力,实现更好、更快、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与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

1.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基于全面深化改革在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中重点建设的教育改革任务;是基于我国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建立具有现代化特征和中国特色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代化大学制度。现代化大学制度的本质是反映高校内部与外部治理结构的规范和秩序。现代大学制度的意义在于协调高校内部和外部的治理关系以及规范高校的制度,使得高校能够充分地发挥文化教育的传承和创新[2]。而现代大学制度高校内部治理的关键在于民主化治理,强调教育主管部门要减少对其直接干预,克服高校行政化的泛化,为其提供法律保障。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适应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权利和责任。

2.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

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具有特定的高校民主性,是高校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内在凝聚力。总的来说,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民主性。任何人都是高校的主体,都可以自由表达或参与。参与的人都要维护高校利益和尊重他人的利益,因而都赋予其一份责任。全体参与的人都会在互动的过程中达成一种共识,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信仰和追求,即一致认可的特性。二是政治性。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是对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等基本目标的追求和认可,突显出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的政治性。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不同于个人的人格美德,需要遵循国家和高校的法律、政策和法规,因此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具有特定的政治特征。三是扩散性。扩散性也称辐射性,是指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有扩散强化他人的作用。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对于不同的人和职位,它的表现是不同的,但是它可以蔓延,激发更多的人具备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从而使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在所有高校得到发展与强化。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的本质在于高校内所有成员都可以“平等参与、共同决策、有效监督”。也就是说,高校内所有成员都可以依据相关国家法律的规定,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高校事务的管理方式来行使自己的民主化治理权利。

3.理论依据及实践意义

在《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中均明确了教师参与民主管理这一规定,但是受到“官本位”、高校行政化倾向等现行管理体制的影响,高校教师参与管理的现状仍然不太理想。教师既是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主导者,也是高校履行教育职责的直接执行者,还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参与者。因此,高校教师在民主化治理理念下参与高校管理将会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实现高校现代化进程。

二、基于民主化治理理念下教师参与高校管理现状及问题

1.行政权力的主导不利于民主化治理理念的推行

目前,我国高校的权利结构模式依然处于行政管理阶段。高校的管理方式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一般是由高校内部一定范围的民主选举产生并通过教育部主管部门的认可和委任;或者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直接任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很少干预高校内部的具体行政事务和学术事务。行政权力,严格地讲,它表现出“科层制”特征。高校行政权力一般分为校、院、系等三个等级,三者关系构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权力体系,维持着高校的日常运作。这种高校管理体制在执行国家教育政策方针方面体现出优越的效果,提高了高校内部管理的工作效率。而这种侧重于行政的管理的方式严重制约了学术权力的发挥,影响了教授在高校决策中的权威,以及制约了基层教学管理的自主权,进而制约了民主化理念在高校管理中的推行,影响了我国高校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发展。

2.边缘化的学术权力不利于民主化治理理念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的高度集权,高校成为党政部门的附属单位。高校成为亚行政机构而忽略了原本的高校学术机构性质,学校行政臃肿,党政管理和后勤管理的非教学人员过多。教师和学生成为行政管理的对象。高校的党政组织对处理校内事务拥有绝对的管理权,操控着高校的运行工作,削弱甚至剥夺了教师的权力。行政人员成为学校的主体,成为支配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教学和科研人员成为行政人员执行行政权力意志的工具,丧失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当然也失去他们的公共精神[3]。行政主导的结果导致行政功能泛化。在高校内部,其行政机关犹如政府机关一样,拥有很大的权力。科长或处长在某些学校内部事务上就能有很大的决定权,其结果导致部分高校行政部门背离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本意。行政部门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各院系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教师职称评定、教师的招聘、教师的考核、教师的晋级等方面也拥有最终的决定权,即无论是行政事务还是学术事务,都是由行政部门来决定。教授却很少有发言权力、决策权力,把学术管理行政化。教师作为高校主体,在行政化管理体制下被边缘化[4]。由于校内处级和科级干部是由高校党政机关、高校领导任命的,因此导致下属成员必须服从,在工作中主要对校领导负责。虽然众多高校设有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代会和工会,但有的却是形同虚设,并没有真正的实权,因为行政机关拥有很大的权力,而且党政主要领导兼任这些委员会及工会组织机构主要负责人。因此,在高校中,教师权利被边缘化,处在一种没有说话权的状态中。学术权力的边缘化不利于民主化治理理念的发展,不利于高校学术的创新和发展。

3.不畅的参与高校治理渠道不利于民主化治理理念的进行

近年来,高校在民主管理工作中做出很多努力和尝试,取得一些成绩,但是高校民主管理的现状仍不尽如人意。缺乏深入的民主治校理念和完善的治校机制,没有形成浓厚的民主治校的氛围和民主参与以及民主决策的局面。因此,当前我国高校还未体现出民主办学效果。高校管理机关部门林立,教学、科研本位的意识不强,有些高校机关人员将教职员工当成受教育的客体,这种纵向的组织结构削弱了民主管理气氛的形成。高校民主化管理的法制意识淡薄,教职员工行使民主化管理、民主化监督与民主化决策权利缺乏法律支持,在民主化管理过程中往往缺乏程序观念。高校教师代表大会、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校务公开会、教代会民主评议等民主化机制建设还很不完善,有些流于形式,走过场,需要进一步推动和改革。教代会性质模糊,与职权相矛盾,权限设定太多,不符合高校实际,使得教代会不能有效地保障教师参与民主化管理和监督[5]。有些高校教代会上许多涉及教职员工切身利益的提案得不到落实,教职员工的权益受到侵犯不找工会,而是直接找学校党政领导。高校的这种文化背景不利于建立高校现代化大学制度的进程和民主管理工作的运行和整个依法维权工作的步伐。由于当前高校民主化管理仍然不够理想,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渠道不畅,广大教师的公共参与积极性不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也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三、民主化治理理念下教师参与高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1.民主法治管理的滞后导致行政权力的主导

民主化治理理念的养成与学校民主化管理的发展状况具有正相关性,没有广泛的公共领域以及由此伴生的公共生活,教师的民主化理念意识不可能产生。民主渠道不畅,公共参与平台不足,这构成高校民主理念缺失的现实障碍。长期以来学校与师生地位不平等,义务不确定。行政机关人员作风官僚,一言堂、家长制作风仍然普遍,师生没有足够的发言权。教师缺乏当家作主的责任感,教授学者也缺乏治校的积极性。缺乏平等就缺乏民主理念落实的基础。一些高校教育工作者法制意识淡薄,对依法治校观念的理解流于表面和形式,而且存在很多认识误区。由于缺乏法律意识,所以学校制定的一些规章与国家法律相悖,一些管理行为也常有不合法的地方。

2.学术权力弱化导致学术权力的边缘化

在高校内部,由于管理模式不符合办学规律,指标化和量化形式的学术管理模式,严重影响了教授治学,使得学术自由变成没有活力和创新的活动。在制度上,也缺乏前后一致的连贯性。由于社会呈现不断多元状态,高校的制度并没有随之做出调整,造成实际发生情况与制度的脱节,甚至制度与规章之间也存在矛盾、权责分工不合理,容易致使部门与部门之间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发生。有些部门虽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规章,但是在运行上缺少具体的操作规范。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决策和监督职责、学术委员会的辅助决策虽然在《高等院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和《高等院校学术委员会条例》中明确予以规定,但却没有明确的执行程序予以保障,使二者的权力被虚化。管理体制的行政化导向,使在高校中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学者在教学资源分配中占据主导地位,学术权力被弱化。虽然每所大学都设有校务委员会、教师代表大会制度,但是大多数的民主化治理趋于形式化,教师以及学术组织缺少影响决策的制度化渠道,不能有效地参与或影响高校的决策。学术组织的成员构成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从而形成双重身份的学者,这就造成在学术事务决策时掺杂了许多行政色彩。由于教师以及学术组织缺乏参与高校决策的方式和途径,其民主权利有名无实制约了民主理念的发挥,影响了他们参与公共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组织—制度”的不足导致参与高校治理的渠道不畅

依法治校、学术自由、民主管理是现代大学制度的主要内涵;其核心就是民主管理,学术自由的保障更需要民主管理,它也是依法治校的基础。民主管理就是要求广泛听取学校师生的意见,给予他们参与学校事务决策的机会。由于行政权力太大,每项工作都是按上级意愿办事;行政机构中的人员是上一级任命,对上级负责;领导意识较强、民主意识在管理实践中显得太弱。内部大小事务都由行政机构包揽,造成内部行政机构的权力过大,教师代表大会、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我国高校中,由于行政权力在起主导作用,学术权力被行政权力取代,教授作为高校教学的主要力量,他们不但是所在学科的专家,而且他们也熟悉教学规律、学术规律,如果按照这种逻辑推理,教授就应在高校办学中发挥积极作用。当前,我国高校现代化大学制度的建设中存在教师参与治理渠道不足或效用不高的问题。这种情况的.产生不能有效地满足教师参与治理的需求。由于当前的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平台为教师提供了新的参与治理渠道,并具有相当高效、便捷等优势,成为教师参与高校治理的重要渠道,但是其参与渠道方式并未形成制度化。当前的教师或学术组织参与高校治理的制度存在较大缺陷,使得教师或学术组织参与高校民主化治理的渠道不畅,从而制约了教师以及教师群体对自身利益的诉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目前,高校的民主化参与制度不完善存在一定的可操控性,原则性规定和可操作性规程影响了民主化参与制度的运行。

四、民主化治理理念下教师参与高校管理制度构建

1.不断完善高校民主法治管理体制推行民主化治理理念

高校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结合本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制定并完善自己的规章制度,通过学校的章程赋予组织内部相关人员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明确组织内部全体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使高校的管理和决策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高校要建立民主管理制度,重视并加强学术委员会、校务会等学术机构和学生会、教代会、工会等组织的全面建设。实行信息公开,接受社会和专业机构的评价和监督,建立有效的监督、反馈机制。充分发挥教师代表大会的作用,开通民主监督渠道。为培养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教师的民主化理念,加强其民主化法制建设,优化学校管理模式,建设和谐校园,建立良好的教师与学校关系,高校必须大力提倡、鼓励、激发教师的参与管理的热情,拓宽多种参与管理的途径,使教师掌握更多、更扎实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拥有更理性、更执着的参与热情和态度。同时通过人性化管理,让广大教师对学校管理拥有知情权、建议权、决策权、监督权。教师参与管理既有利于高校形成规范化的民主管理和深厚的校园民主氛围,也有利于教育学生现代公民素质、民主理念的养成。

2.强化学术权力促进教授治校发展民主化治理理念

学术自由的保障在于法律具体化,应该从宪法的角度制定和保护公民对学术自由的权力。修正原有规定的原则保障内容,通过禁止性的规定限制政府对公民对学术自由的研究。学术自由的规范化既有利于保障高校学术自由的发挥,又合理制约了学术权力的随意性。通过完善高校内部法律制度的规定,使学术自由和学术权力在合理的限度内规范化地运行。法律化、具体化的法律保障以及合理的制约规定,强制性地规范高校学术权力的使用,使高校内的学术权力得到合理的强化,促进学术科技的发展和繁荣,加快建设民主化理念下的高校管理制度。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机构,既是探索高深学识的地方,也是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重职能于一体的学术团体;一个以高深学问和专业知识为基础的重要的学术机构,高校的根本性质就是学术性,高校的生命力也是学术,是高校进步和存在的源头。在管理机构和高校内部决策中,我们应更多地将教授纳入其主要成员。高校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协调平衡的问题上应将“教授治校”理念作为高校内部各级决策机构进行管理的重要途径,使教授占有绝对的数量优势。尊重教授地位、保障高校教师的利益,学术价值作为高校的生命力是高于行政权力价值的。在高校内部,教授作为学术力量对高校进行治理,以此来取代以行政为中心的权力系统,行政系统仅作为一个服务或办事机构而存在,全面地实行教授治校。

3.探索增进教师参与大学治理的协商机制进行民主化治理理念

大学作为学术性质的机构是我国自治的基层组织和民主化理念运行的基础,高校教师应该广泛多渠道地参与高校民主化治理和决策,无论是在学术还是行政方面,都应该贯彻民主理念。建立健全合理有序的教师参与机制,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民主作用和能力:在学术方面,教师具有专业化技能发挥专业的决策功能;在行政方面,教师从专业化角度发挥有序的咨询建议功能。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术委员会是国家法律支持下的教师权利组织,是教师参与高校治理的决策性机构。在未来现代化大学制度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制约大学行政权力的参与,促使更多的教师参与教代会和学术委员会,发挥教师群体的民主化治理建议和意见。完善教师组织在高校管理中的决策性协商权利。教师和行政人员就具体决策工作需要合理地沟通和合作,可以通过会议交流的方式互相协商具体关联事务,在充分了解对方的观点和问题的前提下表达自身的观点和政策倾向。而针对具体的事务需要遵循同行决策的原则,学术权力的实施重点在于学术事务,行政权力的重点侧重于行政事务,通过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来达到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建设民主化理念下的高校管理制度。针对彼此间存在的对方专业问题,可以通过咨询性协商方式成立专业化小组提出科学、专业的意见和建议,基于现代化大学制度建设的民主化治理理念的需要,高校开展基层教师参与高校决策,将有利于高校决策方案的科学性。完善高校咨询性协商制度将会反映高校利益相关者的具体意见,以及为高校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方案。虽然咨询性协商的方案对大学行政的决策没有强制性约束,但是针对拒绝的方案需要给出合理的解释。大学向来是不同思想观点生成、汇聚、碰撞、激荡的场域,是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的园地。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既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也是大学保持不竭创新动力的源头活水。世界一流大学都具有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学者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无旁骛、潜心研究、自由交流,很少受到外界的控制与干扰而成果斐然。因此,我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树立高等教育强国的前提是形成高校教学环境的民主化,加强高校教师针对高校治理的参与力度,成立各学科、各专业权威咨询委员会等机构,并参与决策和管理。通过平等对话的服务机制,以实现广大师生的利益目标为其开展日常行政活动的基本原则。因此,实现学术自由,一定要给教师以宽松的学术环境,崇尚学术、尊重学者。

参考文献:

[1]张钧,邵琳.基于我国教师评价制度演进的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191-196.

[2]蒋红玲.国际视野下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7(8):75-77.

[3]姚翔.助推“双一流”战略发展的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2):57-62.

[4]谢玉婧,张涛.关于高校教师参与管理育人工作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37):21-22.

教师参与高校管理制度研究论文 篇2

政治参与是近代的政治概念,是政治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变量。政治参与,亦称参与政治,顾名思义就是一定的政治主体从事政治的活动。[1]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政治参与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广泛的政治参与既是国家政治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又是不断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动力之一。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校青年教师作为社会青年的一部分,承担着教育青年大学生的责任,高校青年教师的政治参与行为对青年大学生起着表率和引导作用,因此,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政治素质和参与热情,形成有序的政治参与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确实存在不讲政治、淡化政治的现象。在青年教师的心目中,政治总是冰冷的、居高临下的,有时甚至是令人敬畏和恐惧的。于是,很多青年教师只好无奈地选择远离政治。这种政治冷漠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经济根源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基础相对匮乏,改革开放的大潮使全国人民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部分青年教师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搞科研、评职称、赚课时费,甚至去搞“第二职业”,无暇顾及政治参与, 直接影响他们的政治参与热情。

(二)社会文化根源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思想在使中国人民积淀成了“权威崇拜”“与世无争”等消极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思想,束缚了人们的政治参与,扼杀了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感。[2]中国民众的政治观念和政治行为还深受这种政治参与冷漠历史传统的影响。

(三)社会政治制度根源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影响政治参与的重要因素,由于政治生活高层化,不利于公民参政。其实,青年教师对政治参与不感兴趣,并不完全是其自身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政治体制需要改革。

二、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政治参与热情的对策分析

(一)重视高校青年教师政治素质的培养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事物发展的过程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内因决定着事物的根本属性,外因推动发展。所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素质要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要充分利用外因,培养内因。

“内”即从提高青年教师自身的学习意识开始,要挖掘青年教师优秀的一面,加以鼓励,使其得到发展。教育广大青年教师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的学风;要认真读书、多思慎思,关注现实世界,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心时事政治。

“外”即通过学习、培训等外界因素来影响和熏陶青年教师,形成浓厚的政治学习氛围,高校党政领导应把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政治素质的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要组织教师系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其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3]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进行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的关键,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思考、感悟,使之内化为一种自身的素养,从而正确地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和决策工作,增强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重视高校青年教师政治参与方式的引导

第一,学术性政治参与。高校青年教师的学术性政治参与主要是指通过参加学术交流的活动形式,进行广泛的讨论研究,对事关党和国家重大政治决策提出合理建议和对策。如,撰写学术论文、发表评论等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意向,通过汇集成一种集体效应使政府明确感受到某种利益要求和支持意向,来影响政府的过程,这种活动也叫政治表达。政治表达是公民参政最直接、最广泛的途径之一,对政治的影响也比较直接和显著。

第二,部分青年教师直接参与政府的决策过程,成为“思库”和“智囊团”的成员。当面对一项重大决策,为确保其正确性,一般会征求各领域专家学者的意见,这些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各种方法,提出各种预测方案供决策者选用。高校教师是各领域专家的主要组成人员, 特别是在高等学校所在地政府的重大决策中,高校教师参与的更多。总之,“思想库”“智囊团”的出现,为高校教师发挥专业特长,参与政府决策开辟了有效的途径。

第三,通过网络政治参与激发青年教师的政治参与热情。随着网络出现、兴起及飞速的普及,人们通过互联网参与政治,从而产生了网络政治参与。它改变了传统的政治参与模式,不再是单纯的“管理者说,老百姓听”,而是转变为“管理者边说边听,老百姓边听边说”。它开辟了政治参与的新途径,扩大了公民政治参与的范围,提升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效能和热情;形成网络舆论与现实舆论相呼应的监督态势,引发决策者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并积极介入到事件的调查与解决中来,不断促进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通过政治体制改革,畅通政治参与渠道

我们应当看到,青年教师从来不缺乏对政治关注和参与的潜力,而只是需要以健全的民主形式唤醒他们的政治参与热情,让他们感觉到政治完全可以像春天般温暖,令所有青年教师神往,这样谁还会拒绝政治参与呢?

如果我们通过改革使政治选举有了让选民更大的选择空间,也就使人们对“选择权”和“被选择权”有了渴望。打个比方,这种渴望就像一个人想要吃一个苹果,他总是希望自己从一堆水果中挑出个自己想要的苹果,而不是被动地被分配。这,就有了政治参与的兴趣,也会催醒他们的民主意识,那样青年教师就有了强烈的政治参与成就感,就会积极地参与政治。

参考文献

[1]周萍.论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政治参与[J].云南社会科学, 1994 (4) .

[2]赵尚福.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冷漠原因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1 (11) .

教师参与高校管理制度研究论文 篇3

【摘 要】 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学生党支部建设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学生党支部不仅在营造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团结友爱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重要载体。鼓励高校党员教师参与到学生党支部建设中,以其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专业的社会能力,强化学生党员的党性,净化校园环境,提升校园的德育教育氛围。本论文针对高校党员教师参与学生党支部建设模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 高校;党员教师;学生党支部; 建设模式

【作者简介】 桂伟,江西中医药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付丹,江西中医药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7-0026-02

一、高校党员教师参与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必要性

1. 高校党员教师承担着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

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学生党建工作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保障。在学生党支部建设中,高校党员教师参与其中,不仅顺应了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形势,符合了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而且还有利于对学生党建工作体系的完善。随着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创新工作的展开,党建工作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载体,要强化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就需要高校党员教师对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内容予以指导,指导学生提高党员意识,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并对学生党员队伍结构优化,引导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2. 高校党员教师对学生党支部建设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高校学生党支部为高校的基层党组织,组成成员中以预备党员和部分新党员为主。目前的高校大学生追风意识浓厚,如果思想磨炼不够,就会导致学生价值观取向离开正确轨道,且政治思想觉得难以提升。高校大学生对政治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对生活充满激情,也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压力,诸如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各种竞争压力等等。将高校党员教师吸引到学生党支部建设中,以其教师的身份开展教育,很容易吸引学生,且高校党员教师对于政治教育具有丰富的经验,能够对学生党支部的各项决策发挥特殊的职能。高校党员教师以其育人的高度承当起责任,同时还满足了学生党组织建设的内在需要,促使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工作能够顺利展开。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所存在问题

1. 当前大多数高校学生的党建工作模式

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负责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专兼职辅导员或者高年级学生党员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具体开展党建工作,教师党员很少参与学生党建工作。为适应高校的发挥,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高质量要求,学生党支部工作量也相应地加大。由于在学生党支部管理中依然以传统的管理模式为主,由于管理力量没有提升,导致管理难以获得预期效果。学生党支部主要由学生组成,由于没有适应校园教育环境的需要而完善制度,使得监督机制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更难以发挥服务社会的能力。

2.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没有充分利用高校党员教师资源

高校对大学生所发挥的教育职能如果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递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是不够的,需要加大力气培养学生的党性,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目前的高校党员教师在学生党支部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来看,专业优秀教师党员并没有真正意义地参与到党支部的实践服务工作中,更不会将组织生活制度建立起来,学生党支部的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大学生的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三、高校党员教师难以有效参与到学生党支部建设中的原因

1. 学生党支部建设中弱化了党员教师的政治性

要增加学生党员的凝聚力,就要将学生党员集中在学生党支部周围,设定共同的学术研究目标,使所有的学生党员向着共同的方向努力。教师党员被纳入到学生党支部建设中,可以促进日常工作的有效展开。但是如果党员教师参与到学生党支部建设中,却没有突出其政治性,而依然以专业教师身份存在,就使得在党组织管理中,党员教师所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

2. 高校党员教师没有真正意义地融入到学生党支部建设中

高校党员教师没有与学生党支部成员之建立密切的联系,就会使得高校基本的组织单位受到影响,很难在工作内容上达成共识。由于没有将党员教师的核心作用发挥出来,从党支部管理的角度而言,使得各种负面作用影响了党支部组织能力,不利于对入党积极分子以培养,能难以吸收优秀者入党。

四、高校党员教师与学生党支部建设的互促关系

1. 高校党员教师参与到学生党支部建设中要注重社会服务能力的增强

党员教师参与到学生党支部建设中,可以将教师党员党性强的优势发挥出来,加之教师的教育身份而对学生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党员教师都各自有自己的专业特长,且在学术领域中都有自己的成就,学生怀着对教师的崇敬之情而乐意接受党员教师的指导。教师经常与学生接触,对学生的心理上和行动上的思想导向能够深入掌握。党员教师对学生的入党动机,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动态能有准确把握。此外,党员教师还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社会经验丰富,有利于提高学生支部服务社会的能力。

2. 党员教师参与学生党支部建设模式

首先要对党员教师参与学生党支部建设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和实现的价值给以充分认识,突出党建工作中党员教师所履行的职能。学生党支部工作中,党员教师参与其中,是以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工作为主。他们在学生党支部中所扮演的角色根据其在学生党组织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同而设定职位。学生党支部书记通常由党员教师来担任,包括组织联络员、培训指导员等等,都是党员教师可以承担的职责,以促进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顺利展开。

其次,要将党员教师与学生党组织之间相互促进的思路理清。新形势下将党员教师纳入到学生党支部管理中可谓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有益尝试。鼓励党员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党支部活动,并采用绩效考核的激励机制。

3. 党员教师参与学生党支部建设可以优化师资结构

党支部建设中,要将学生党员打造成为思想靠得住、业务过得硬的学生党员,就要注重维护党员教师在学生党支部中的持久性。党支部要保持生命力,就要将建设模式建立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将学生党支部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经济建设相挂钩,做到每一个人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都有清醒认识。党员教师参与到学生党支部建设中,以其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良好的经济观察力,对学生党支部提出可参考意见。通过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资源优化,学生党员的团队精神就会潜移默化地被培养出来。

4. 学生党组织建设中,高校教师要发挥其协调性

学生党组织都制定有严格的规范。当确定了党支部的建设目标之后,还要分解党支部的建设任务。要使党员教师在学生党支部中发挥带头作用,在党支部建设中,针对团队制定多种制度,包括学术交流制度、团队的学术道德规范实验室管理制度、团队经费管理制度和科研奖惩措施。不同团队实施不同的制度,对于高校党员教师而言,需要将针对的各种问题及时解决,还要善于发现问题,以提高团队的凝聚力。

5. 党员教师参与学生党支部建设,要实施绩效考核机制

绩效考核机制是运用绩效指标评价目标责任是否履行。党员教师参与学生党支部建设当中,为了提高党员教师的重视程度,就要以党支部的团队精神为考核目标,引导党员教师注重项目实绩,针对于教师个人考核,注重有效展开工作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于相互之间所存在的利益关系合理调配,同时还要杜绝学术腐败,确保党员教师在学生党支部工作中,通过绩效考核机制而发挥积极主动性,以确保学生党支部工作能够高效运转。

高校党建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对于提升学生党务工作的能力,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注重高校党员教师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使得高校党支部建设在高校党员教师的参与下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 徐燕萍.民办高校学生党员的实践教育模式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

[2] 胡文聪,赵乾锋.纵横交错“四位一体”学生党支部模式探索[J].学理论,2013,(31).

[3] 司微.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瓶颈与对策[J].华章,2013,(30).

管理学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 篇4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高校教育水平和教育机制的不断的提高与更新换代,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也在不停的完善与变革,愈来愈多的大学高校开始着手建立一个能让学生来真正参与到学校各种事务的管理之中的管理体系,让大学生这一学校的主体与主人通过有效和规范的方式进入到学校管理之中来进行校园建设,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帮助学校进行及时有效地管理与协调,另一方面其实也作为一种实践锻炼了自身。但是目前来说我国的各高校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这一方面还是非常薄弱的,由于大多数学校对这一问题的忽视,导致很多高校学生并不能在学校管理中做到真正的参与与推动,所以加强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途径与可行性研究势在必行。

参与高校管理是指高校吸收师生职工参加其管理和决策活动的一种管理方式,即师生职工与高校的高层管理者处于平等的地位研究和讨论高校中的重大问题。参与高校管理可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层次以行使知情权、监督权和建议权为核心,中级层次以行使行动权、咨询权和评议权为核心。高级层次以行使决策权、表决权和投票权为核心”。1 在大学管理中,参与管理是体现大学民主管理.促进大学内各种群体和谐相处的重要方式,吸收学生参与管理正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民主管理的一个发展趋势。

“管理”一词应用非常广泛,社会科学中各学科对它都有不同的解释,甚至同一学科不同流派对它都有不同理解。在中国,管理一般是指管辖与处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古典管理学派认为,管理就是试行计划、指挥、组织、协调和控制。2行为管理学派则认为,管理是为在团体中工作的人们建立一个有效的环境,以利于发挥最高工作效率而达到团体目标。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管理是组织中协调各分系统的活动,并使之与环境相适应。管理科学派则说,管理过程是决策的过程。综上各种管理的含义,高校管理应当围绕高校组织的目标,依照法律法规并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采用科学手段调控高校的人、财物等资源,使之与环境相适应的协调、决策活动。

大学生参与管理,高效和谐治理的推进路径分析

吴太胜

山东青年管理学院学报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法约尔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一、西方大学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主要途径

我们可以参照西方大学里完善的学生参与管理机制,西方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机制可以按照参与动力来自于管理体制还是来自于学生群体划分为两大类,即“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参与机制。在西方大学中,大学生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实现对学校事务的参与。

(1)通过行政管理机构参与高校管理

作为正式成员直接参与到学校的高层管理机构中,对学校事务进行决策是大学生参与管理的最高形式。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在高校董事会、理事会、校务委员会及其他各种委员会中设置学生席位,确保学生代表可以行使参与管理的权力。例如,在德国大学中,无论是校务委员会还是系务委员会,学生代表都占有规定比例。学生代表和科研人员代表通常各占其余校内常委配额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3在这些各式各样的机构中,既包括决策和立法机构,也有审议和咨询机构,这些机构能够对高校内的各种决策进行讨论、审议和建议。由于学生代表在其中占据一席之位,因而可以有效地表达自己的声音,不但能够对学生事务发表看法,还可以对高校发展的其他方面献计献策。

(2)通过学生组织机构参与高校管理

相比较大学生在管理机构直接参与学校事务的决策,通过各种学生组织表达自身利益诉求,行使高校主体权利是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更为普遍的一种形式。首先,学生可以通过各地的或全国的大学生联合会参与管理。学生联合会是由学生组织建立起来的,主要是保证学生能参与学校管理,它能鼓励学生提高敢于对学校事务发言的意识,保护学生的权利,并为解决学生需要提供服务。4

二、通过西方大学学生参与管理方法显露的我国大学学生参与管理问题 通过对利益相关者在企业管理当中的参与机制与西方大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参与机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几个共同特征。首先西方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行为的合法性与代表性都是得到保障的。其次,他们参与管理的内容很广泛参与途径也多 34 宋丽慧.学生参与—转型时期高校管理的视界 2007 高校管理方法研究

张琳 种多样。最重要的他们在参与管理中权力的制衡配置很合理,以保证组织内各部门的协调以及学生参与的有效性。尽管在我国教育民主化发展趋势的推动与更为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规的保障下,许多高校己经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了大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参与。但我们的大学生参与机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途径和方法不够多样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的参与意识也得到了激发,开始关注高校的管理决策对自身的影响。但是,现有的参与途径不够多样化。除了学生会作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主要方式外,其他形式的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机制尚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一方面,在我国缺乏大学生直接通过高校管理机构参与决策的途径;另一方面现有的参与途径以学生会为主,致力于高校管理参与其他学生组织形式不但较为缺乏,组织制度也有待完善。

(2)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实质内容与影响力有限

作为代表广大学生利益的学生组织,学生会是一个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组织。这就使得学生会参与管理的内容相对狭窄,参与内容更多的被局限于学生管理,而很难涉及到学校更高层次的管理决策。而其他类型的参与机制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组织和制度尚有待完善,也只能在高校事务的某些方面参与进行参与,不可能十分广泛。总的来说,我国大学生对高校管理的参与目前仍然以校内的文化娱乐、培训交流和权益维护等为主,对于一些如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招生制度与就业工作、教学管理等同样和学生利益相关的事务则较少涉及。同时,由于缺乏在高层管理机构参与的途径,也没有完全的学分互认制度保障大学生对高等教育的选择权,学生群体难以对管理决策的制定实施有效的影响。

(3)学生参与管理机构的地位有待提升

在我国传统的行政管理结构中,权利过于向上集中,形成一个金字塔形。在高校中,学生是一种被动接受管理的地位。因此,学生利益群体的权利不容易通过合法有效的途径得到实施。以学生会为例,在校党委的领导与团委指导下,学生会的运行与管理很难表现出学生组织相对于行政组织的独特性,因而其自主性容易受到牵制,为学生谋利益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充分施展拳脚。

三、解决我国学生参与管理现状问题的方法与建议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我国高校中大学生参与管理的实践在组织制度、管理方式和组织目标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障碍需要克服;另一方面,学校组织成员在管理观念、组织行动习惯以及参与能力方面还存在适应问题需要慢慢改正。

(1)校领导以及学生的观念转变

无论对与管理者还是大学生而言,管理理念的转变都是一个关键因素。高校的领导者主动把大学生吸纳到管理和决策圈,并授予一定的权力,让大学生们参与高校相关工作的决策和规划,并不会减少校领导的权力,事实上,大学生的参与可以使校领导从一部分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更有利于高校核心工作的开展”。只有领导真正在思想上接受大学生参与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承认大学生在高校当中的管理主体地位,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才可以得到切实的支持和保障。另外大学生也应该培养积极的参与意识。培养在校大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增强其集体责任感,是实现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另一个前提条件,解决符合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的共同需求和利益问题,可以有效地调动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积极性。

(2)学校强健的制度保障

当前对大学生的管理存在着三多三少的问题。自上而下的要求多,主动吸取同学民主决策少;管理工作是管理人员和少数学生干部操办多,发动同学主动参与少:管理上硬性规定多,吸收同学心理投入少。5对于大学生的参与权力,高校内规章制度目前还有很大部分缺失,在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制度保障方面,当务之急是依照上位法规制定校内相关制度。此外,在校内管理制度修订过程中,应吸收学生代表参与相关讨论,充分反映大学生的需求和愿望。

论大学生参与管理的影响因素及有效机制 乔立祺

(3)健全学生的参与机制,打通大学生参与渠道

大学生参与管理要落到实处,还要畅通途径、规范程序。各种参与途径、形式、程序和原则构成完整的参与机制。依据大学生参与管理的不同阶段和任务,参与机制可以分为三种:监督参与机制,旨在落实其知情权、监督权和建议权,是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基本形式。大学生监督参与的内容包括学校有关政策、制度的实施;学校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勤工助学中心的管理等等。行动参与机制,主要旨在落实大学生的行动权、咨询权和评议权。如学生评议学校管理、成立学生维权中心、学生助理制、学生听证制、学生代表制和学生申诉制等。决策参与机制,这是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最高形式。逐步吸收学生参与学校重大决策,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如参与学校发展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等决策;参与有关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教学改革等项目决策,参与违纪学生处理、奖学金评定、助学贷款申请、公寓管理规定等决策。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改革策略论文 篇5

调查访谈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参与学校管理并不熟悉,态度并不积极,甚至是漠不关心。他们认为自己只是大学校园的一个过客,没有必要去参与学校管理,只需要服从校方安排,消极待命,顺利毕业。很少有学生主动要求参与到学校管理,即使有,也是迫于学院压力或者是为了加学分,参与态度很消极。

2.2学生实际参与内容有限,层次不高

学生参与的范围和内容都非常有限,学生的参与大部分仅仅集中在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浅层次管理上,例如学生宿舍管理、食堂质量监督以及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等。在更高层面的决策上,基本没有学生参与。

2.3学生自身存在局限性,效用不高

在参与高校管理过程中,大学生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学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学生不具备管理相关的知识水平、才能和经验阅历,容易“纸上谈兵”。②大学生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容易造成感情用事,产生不良后果。③学生在做出一些决策时,容易顾及眼前利益而做出不利于长远发展的决定。

2.4缺乏相关制度和机制保障

教师参与高校管理制度研究论文 篇6

活动时间:2017年11月17日至2017年12月17日 所属学科: 小学语文 参与人数:不限 管理者:马春兰 活动关键词:主题班会 活动描述

活动主题:主体班会 活动目标:

解决班级建设和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活动方式:

形式多样,比如研讨会、情景体验、辩论会等 活动环节:

1.设计活动方案:包括确定选题、目标、活动环节等; 2.开展主题班会:包括活动方案推进情况和学生行为观察等;

3.活动后反思:包括重点过程回顾,达标情况反思和问题分析等

第一环节:设计活动方案

设计活动方案:包括确定选题、目标、活动环节等。依据方案的内容与要求组织安排学生准备,确定主持人等。

请提交一份活动设计方案。第二环节: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主题班会活动开展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主持人宣布班会开始,引出班会主题; 2.主持人就班会问题进行提问等;

3.班上同学参与班会的讨论、情景体验等活动过程; 4.教师参与、点评;

5.主持人总结宣布班会结束。第三环节:活动后反思

活动结束后,进行主题班会活动反思,反思包括重点过程回顾,达标情况反思和提问分析等。

教师参与高校管理制度研究论文 篇7

一、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理论依据

(一) 消费者权利保护方面

我国高校扩招和教育改革后, 相关民办院校与独立学院发展迅速, 学费越来越高的同时, 其在高校经费中占有的比重也在持续加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大学生属于高校的消费者, 消费者有权利了解高校的运转方式和实际情况, 当消费者参与到高校的管理当中, 可直接促进高校进入到一种全新的管理当中, 减少不必要的问题出现。从理论上来讲,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 属于消费者自己管理自己的产业, 这本无可厚非。但是, 由于高校与学生的关系比较密切, 因此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并不能一蹴而就, 应从广泛的学生之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既要拥有群众基础, 同时还要与校领导能够良好的沟通, 如此才能保证高校管理的日常进行。

(二) 法律意义的公民权利方面

从法律方面来说, 人们参加社会活动的基础在于他们的公民权利, 我国法律规定年满18周岁就成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我国绝大多数的大学生, 处于18岁--19岁的年龄段, 他们拥有民事行为能力, 能够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 并且对自己的行为也非常清楚。所以, 让大学生参与到高校管理当中, 是完全可行的。本文认为, 法律意义的公民权利,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大学生是国家法律层面的公民, 无论是年龄还是心智, 都能够胜任一定的高校管理工作。第二,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个人能力的提升, 多数大学生都能够在高校管理的不同领域中, 发挥较为积极的作用, 从主观上减少校方与学生之间的矛盾。第三,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从公民权利角度来讲, 是完全合法的, 未来的发展空间也是比较大的, 可以实现定向培养。

二、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实践

(一) 加强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建设

要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 并充分发挥学生会的管理作用, 来保证与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由于大学生群体本身比较特殊, 为此, 要想充分加强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建设,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 高校的学生会应具有实质作用, 而不是摆设作用。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目前很多高校的学生会, 仅仅是为了帮助会中学生获得奖学金而设立的, 对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根本就不闻不问。例如, 当大一新生出现矛盾或者是学习上的困难, 并未得到高年级的帮助。这种情况日后必须着重解决。第二, 高校的管理机制、学生会机制、校领导机制, 应透明化运行, 让学生了解管理机制的奖惩措施, 而不是被迫的接受结果, 这种行为只会让校方和学生的矛盾加深。第三, 加强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建设的过程中, 需不断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分析, 运用一系列的平衡措施, 实现客观上的管理水平提升。

(二) 提高思想认识并加强组织领导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当中, 还需要在主观上努力, 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并加强组织领导。应保证大学生参与管理工作后, 能够真正意义的落实工作, 将管理能力发挥出来。同时, 在长久的管理后, 应杜绝小问题的出现, 加强组织领导, 实现大学生管理的良性循环。第一, 学校要积极营造宽松健康和充满爱心的校园人际氛围并必须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要尽量满足学生在生活与学习方面的正当合理需求,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要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以及爱校意识与责任感, 为促进学校的发展而努力奋斗。第二, 大学生的特点和其在学校的地位造成了他们对学校事务只能被动接受, 但是学校事务又与他们密切相关, 没有学生的参与就很难保证学校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在宿舍管理及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等涉及到学生利益和学生所关心的问题方面, 让学生直接参与不仅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质量, 还可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综合发展。

总结

本文对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理论与实践展开研究, 从现有的情况来看,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已经获得落实, 部分院校的表现比较突出, 部分院校的表现有待提升。在未来的高校管理中, 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参与力度, 实现高校管理水平的更大提升。

参考文献

[1]赵秀丽, 齐兴.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 2014, 19:38-39.

[2]林永柏, 邬志辉.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 2011, 07:110-114.

[3]王磊.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35:180-181+197.

教师参与高校管理制度研究论文 篇8

关键词:音乐;研究生;高校;学校管理

一、什么是音乐专业研究生

“研究生”英文为“Postgraduate”,在我国是指专科和本科之后的深造课程。研究生可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普通民众习惯将硕士生称为“研究生”,将博士生称为“博士”。本文以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主体进行分析。

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按照学籍管理的不同可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种,非学历教育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学生毕业后只有学位证书没有学历证书。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研究生招生属于学历教育,也就是说学生经过学习、考试,通过论文答辩后既有学位证书又有学历证书。研究生按学习方法不同,可分为脱产(统招)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考取硕士研究生一般需要考外语、政治、综合科目(根据报考专业不同而不同)和专业课。

音乐专业硕士生的学习实行学分制,与本科一样,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学制一般为2到3年,其中学术型硕士多数都是3年,也有2年半的。一般来讲,前两年是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时间,通常可以修完绝大部分学分;第三年用来完成毕业论文、实习和求职。专业型硕士多数是两年。许多学校都规定,如果提前修完所要求的学分,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可以申请提前毕业。按照规定,在职硕士生的学习年限可相应延长一年。

二、音乐专业研究生为什么需要参与学校管理

“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是很多高校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时常把自我管理与参与管理混淆,这既不利于理论发展的科学性,也不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参与管理与自我管理的主要区别是:管理对象不同。学生自我管理的对象就是自身事务,其在传统上是由学校、教师所管理的学习、生活、社会活动等。而学生参与管理,其对象就不仅仅是自身事务,还包括与学生权益直接相关的学校事务,例如教学安排、教师评价等,甚至在特定情况下还可以包括与学生权益没有直接关系的学校事务,例如研究生对本科生的管理等。那么,作为音乐专业的研究生为什么需要参与学校管理呢?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1.可以提高音乐专业研究生的沟通能力

一个人的沟通能力包含着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倾听能力和设计能力(形象设计、动作设计、环境设计)。沟通能力看起来是外在的东西,而实际上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它关系着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研究生毕业后必然会走向社会,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工作可以协调好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大大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因此,沟通能力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也是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作为一名音乐专业的研究生,在校期间一定要加强锻炼自身的沟通能力。

2.可以丰富音乐专业研究生的社会阅历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在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每个人的性格、生活习惯都不相同,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就显得格外重要。大学与中学相比,每个人都相对独立。在这里每个人用自己有限的金钱和社会关系来为自己的目标奋斗,甚至争取自身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各种关系的复杂性。大学里各种职位是有区别的,例如:给校报投稿会得到稿费;当学生会干部会享受各类补助和奖励的优先机遇;参与社团、工作室的学生,有了在社会中寻找更多生存资源的能力。作为音乐专业的研究生,平时把大多数的时间放在练琴和学习上,造成与社会的接触不够,因此,在研究生阶段通过参与学校的管理可以丰富自身的社会阅历,为毕业后进入社会提供了实践机会。

3.研究生参与管理相对于本科生的优势

在大学生参与管理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中,一直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支持者的一个理由是,当代大学生已经比较成熟和老练。反对者则认为,大学生依然不够成熟,他们还年轻,生活经历有限,行为具有多变性,容易走极端,不善于兼顾平衡。笔者认为:就本科生而言,反对派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本科生毕竟刚迈入成年期,在知识、经验、心理等诸多方面并未成熟,因而让本科生广泛地参与高校管理,确是一件值得慎重考虑之事。但是,研究生则不同。研究生经历了本科阶段(博士研究生还经历了硕士阶段),不仅心智更加成熟、知识更加丰富,而且社会阅历和经验也较本科生有优势,同时,对学校管理也了解的更多,如果他们不读研究生,就已经在社会上承担一份工作了,因而让研究生广泛地参与高校管理,从参与者的自身能力和素质上看,比本科生更加合适。

三、总结

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是高等院校培养为社会主义音乐文化建设服务,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知识和专业技巧,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从事音乐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以及从事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具有较强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本文主要从什么是音乐专业研究生、音乐专业研究生为什么需要参与学校管理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希望能为读者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李鹏程.《心中的祖国—音乐与文学作品欣赏》[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年1月版

[2]孙涛、崔伟.高师音乐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改革探索[J].大家.2010年10期

[3]王志良.关于研究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理论浅析[J].科技信息.2011年27期

作者简介:

教师参与高校管理制度研究论文 篇9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学习理论的深入发展,“促进学生学习”逐渐成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的主旋律。至此美国学生事务历经“替代父母制”、“学生人事工作”、“学生服务”和“学生发展”,进入学生事务和学术事务紧密联系共同致力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时代。与此同时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专业化和学术化得到进一步强化与发展,学生事务人员参与教学活动成为其发展的趋势之一。通过分析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人员参与教学活动的发展背景及实践模式,可为我国高校学生事务改革提供一定借鉴作用。

一、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人员参与教学的发展背景

传统上课堂教学主要是任课教师的工作任务,学生事务人员往往被认为是管理人员,属于非教学人员,因此通常不承担教学任务。但随着学生学习理论的深入发展和新生头年经历(FYE)等项目的广泛开展,学生事务人员的教育作用日益凸现,学生事务人员成为与学术事务人员增进学生整体发展的主角。

1.“促进学生学习”的理论发展为学生事务人员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促进学生学习成为高校学生事务的主要任务之一,教育者就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及发展进行着广泛讨论和研究。1994年,美国大学人事协会(ACPA)发表了题为“学生的学习是当务之急”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紧密相连,课堂内外的活动皆对学生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报告同时指出学生事务人员是教育者,他们需承担起创造有教育意义活动的责任。RobertBarr和JohnTagg学者于1995年发表了题为《从教到学——本科教育新的范式》的文章。该项研究鼓励教育者应从“教学生”转变到“为学生创造学习”。两位学者提出“应将学生学习作为综合体,鼓励教育者创造有质量的学习,并谈到大学学习计划”。2002年美国大学委员会在“巨大期望——学习新观点”的报告中,以Barr和Tagg学习范式概念为基础,号召教育者“促进学生的各种学习需要”。不久之后,美国国家学生人事管理协会(NASPA)和美国大学人事协会发表了“学习的重新思考”报告,将学生学习定义为是综合学术学习和学生发展过程的全面、整体活动。正是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学生事务人员的教育作用得到进一步提升,他们不再仅仅是学校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的配角,而是与学术事务人员共同承担着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要责任。这为学生事务人员参与教学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2.通过创设教育活动,学生事务人员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

大量针对学生保有率和毕业率的研究均表明,学生事务人员不仅对提高本科生保有率和毕业率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扮演着更为直接的具有教育意义的角色。他们通过组织各种课内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创造和丰富学生的学习环境。这些活动涉及到学生生活、社会、娱乐、文化、精神等各个方面。尤其在大学一年级的重要转变期,学生事务人员开展了许多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内外活动。如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咨询、新生指导、住宿,健康咨询以及有计划、有组织的学生社团活动等项目。学生事务人员通过指导、计划和设计活动方案,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育目的。因此目前学生事务人员越来越注重学生接受课外教育的数量和效果。

3.新生头年经历项目拓展了学生事务人员参与教学的窗口

美国高校学生的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不少大学生没有完成学业就中途退学。据调查表明在退学的学生中,75%是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其中相当数量学生是由于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而退学。因此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的巩固率和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减少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所产生的不适,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大学一年级经历的教育,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计划和研讨课以及定向课等课程,许多高校都有专门为新生制定的辅导计划,这些辅导计划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而且有益于减少学生的流失。学生事务人员通常承担这些课程,所以这些课程的开展为学生事务人员参与教学提供了机会。

二、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人员参与教学的实践

在美国高校中,学生事务人员有较多直接或间接的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部分学生事务人员承担了向学生讲授课程的教学任务。概括而言,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人员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新生研讨课

大学一年级新生研讨课是学生事务人员参与课堂教学的最普遍的形式。在美国许多四年制大学和一些社区大学开设了各种形式的新生讨论课,学生事务工作人员通常承担部分新生研讨课。通过教授这些课程,学生事务人员帮助学生了解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科学合理地管理、安排时间;积极主动参加社团以及指导新生提高自身的学习技能等等。

2.创设课程

学生事务人员运用学生发展理论知识和与学生广泛接触的工作经历中所积累的经验,创设对学生具有教育目标且丰富的学习教育课程方案。如参与设计和实施新生课程和多元的新生定向辅导方案,以及结合课程的服务学习或领导方案等。基于学生的多元需求,学生事务人员从课程、方案、活动和服务等多种方式提供促进学生发展的学术与非学术的学习方案,构建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机会。3.同行培训课程

与新生研讨课具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是同行培训课程。伴随着新生研讨课的广泛开展,其发展趋势需要选拔优秀学生或研究生与教师进行合作教学。在合作教学中,要求所招募的优秀学生参与到辅助课程中。因此需要学生事务人员对优秀学生进行培训,使这些优秀学生理解不同的学习风格和教学方法,处理好教学和学习的关系,学会指导其他同学。同时学生事务人员帮助同行教育者应用好课程辅助教学。

4.学习社区

学习社区不同于课堂教学,它是以兴趣引导原则来构建的学生学习场所,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学生居住地即公寓住宿地设立,另一种是围绕课程学习设立。每一个社区的形式和内容都有所差异,各有特色。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已经形成四个特色各异的新生学习社区项目。学习社区对于引导学生兴趣的发展和促进学生研究能力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起初学生事务人员主要通过加强教师和员工间的联系而参与到这种活动中,如今学生事务人员已成为学习社区的主要创设者。因此可以说学习社区是一个使学生事务人员参与教学的增长入口。

5.学术指导

学术指导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挖掘潜能,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大学目标和人生目标,进一步提高大学教育质量。传统上学术指导主要由任课老师负责。随着学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学生生源的复杂性和需求的多样性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向学生提供学习方向、学习计划、学习指导方面的服务得到重视。目前参与学术指导的人员由专业教师扩大到学生事务管理中的相关人员,已成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内容之一。

6.合作教学

学生事务人员与教师通过课堂外教学活动组成团队合作教学。它使教室内与教室外、学术性与非学术性、课程与活动、校园内与校园外的经验等连为一体。合作教学改善过去缺乏衔接的学习环境,支持并帮助每个学生。它有利于学生学习,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同时合作教学对学生事务和学术事务人员具有相互学习作用,学生事务人员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发展问题,教师帮助学生事务员工学习教学技术和方法。在相互协作过程中,二者从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进而共同为学生营造了紧密的学习环境。

三、启示

通过对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人员参与教学的发展背景及实践模式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如下方面值得借鉴:

首先,重视辅导员的教育作用,提升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纵观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人员参与教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学生事务人员的教育作用渗透到课堂内外。学生事务人员通过组织和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方案,教授一些相关发展性科目。虽然学生事务人员的教学与任课老师的教学工作不尽相同,但他们通过上述活动及教学不仅教育学生,而且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成功。相对而言,我国辅导员工作缺乏富有教育性活动的开展。因此我国辅导员应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发展的需求,创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计划和课程项目,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其次,急需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具有教学能力的辅导员队伍。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教育作用,需要一支队伍作保障。针对我国辅导员队伍管理强而教育弱的特点,培养一支专业化、专家化队伍迫在眉睫。因此高校应不断为辅导员提供发展平台和长期发展计划,帮助辅导员发展教学技能,鼓励辅导员参与教学活动。从辅导员自身角度而言,其应居于教育者的定位,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以胜任新时期学生工作的要求。

教师参与高校管理制度研究论文 篇10

摘要:服务创新是企业寻求竞争优势并在迅速变化的动荡市场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阐述了服务创新中顾客参与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总结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动因和结果,以明确“顾客参与的激励因素(前因)―顾客参与服务创新(核心)―企业创新绩效(结果)”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服务创新;顾客参与;激励因素;创新绩效

一、引言:互联网+环境下的顾客参与服务创新

在企业环境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早已成为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的决定性力量。有资料表明,对于服务企业而言,新服务是企业收入(24.1%的收入来自近5年推出的新服务)及利润(占公司利润的21.7%)的重要来源。因此,服务创新是企业提升竞争力,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

互联网的普及为顾客参与企业的价值共创提供了无限的平台(如众创、众包、众筹平台),使得协同创新在深度与广度上均得以极大延展。以“用户创造内容”为代表的创新民主化得到市场的欢迎,消费者的创新热情和创新能力显现出极大的能量和商业价值,企业越来越依赖消费者作为服务创新的来源。那么,在以“顾客为中心”的时代,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让顾客参与服务创新,从而形成满足顾客需求的价值创造,可作为最直接、最可行、最有效的创新途径。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将焦点转向顾客与企业共同的价值创造活动,充分调动顾客群体的智慧,提供条件让其发挥创造新的个性化服务的能力。例如,美国银行(新银行服务功能试验)、星巴克(My Starbucks Idea)、麦当劳(薯条创意吃法大赛)已在这条道路上探索,建立了创新市场、顾客论坛、众包平台等顾客与企业互动、合作创新的机制和手段。互联网环境下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重要性及其呈现的新情况与新特征如表1所示。

互联网环境下,顾客参与服务创新,是平台化、网络化的双向耦合式创新,同时也是虚拟化、社交化的价值共创过程。参与人数众多,参与深度与广度得以极大拓展,贡献巨大。顾客参与企业创新能带来很多优势,譬如说,快速适应市场变化、节约研发成本、提升用户体验、培养顾客的品牌情感、提高了宣传力度和客流量等。然而,顾客参与企业的服务创新活动,通常都意味着在过程中需投入大量智力、精力与情感,以及付出大量时间。由于顾客仅作为“兼职员工”存在,无需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从事创新活动,那么顾客参与服务创新问题的重点在于:明晰顾客参与的激励因素,剖析顾客参与对企业绩效的作用,从而为企业更好地管理顾客参与提供一定指引。总结现有研究发现,一方面,顾客群体参与企业创新创造活动已广泛普及。伴随着互联网环境下“开放式创新”理念的普及应用,企业迫切需要充分利用顾客群体的智慧以提升服务创新的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专家和用户社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共同利益做出贡献却是企业遇到的制约瓶颈。调查发现,顾客群体参与的网络社区很多都面临着参与率不足,或是贡献率不高的问题,提升顾客参与所付出的投入程度与努力程度成为难题所在。接下来,本文将从开放式创新理论出发,提出顾客作为服务创新的重要来源。然后,对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相关研究加以回顾,包括顾客参与的动因(动机与激励因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结果,从而理清“顾客参与的激励因素(前因)―顾客参与服务创新(核心)―企业创新绩效(结果)”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问题由来:开放式创新

进入21世纪,宝洁公司愈发意识到,依靠传统的创新模式单纯地增加在研发上的投入,已经不能实现公司高速增长的目标。于是,公司新任CEO决定改变公司的创新商业模式,从“研究与开发(R&D)”转变为“联系与发展(C&D)”。在这一创新模式的指导下,宝洁公司建立起全球性的创新网络,与供应商、研究机构以及外部广大的科研人员合作研发产品。随后,“联系与发展”的创新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公司的创新绩效有了显著提高(譬如,研发生产率提升了将近60%,创新成功率翻番,研发费用占销售额比重从4.8%下降至3.4%)。公司在外部创新资源的基础上推出了一大批有价值的新产品。基于这种创新模式的巨大潜力,宝洁公司期望未来能够实现50%的创新来源于公司外部。

“联合与发展”的创新思路即体现了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的理念,从企业外部获取信息、资源与技术以弥补内部创新资源的不足,从而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开放式创新的说法由哈佛商学院教授Chesbrough于首次提出。但是,如果追溯开放式创新产生的渊源,与开放式创新相关的议题早已出现。开放式创新是由创新环境变化推动的企业创新模式的变革,符合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的趋势,是企业适应多变环境的必要组织革新。

对于开放式创新模式而言,任何有价值的外在资源都是可以利用的。对于这些外部的知识资源,学者们进行了一定的归纳和总结。具体说来,Gemünden等在对德国高科技企业创新网络分析的基础上,对外部创新资源及其贡献进行分类,包括、研究和培训机构、咨询机构、竞争者、供应商(原料、合作供应商)、分销商和用户。王圆圆、周明()则从开放式创新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将创新资源分为全体员工(全员参与性),顾客(特别是苛刻的顾客)、竞争对手、供应商、经销商、全球资源提供者、风险投资机构以及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陈钮芬、陈劲()检验了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将外部创新资源划分为用户(领先用户、主流用户)、供应商、竞争者、大学、科研机构、技术中介组织、风险投资企业和。从上述研究可以发现,用户(顾客)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重要来源。开放式创新通过整合、协调、共享各方面的创新资源,拓展了创新资源的范畴,从而实现对创新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

随着生产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后现代消费意识的显著形成,顾客在开放式创新时代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主要是源于顾客对自身需求的深刻认识,以及知识的传播和扩散使得顾客拥有了⒂氪葱碌闹识和技能。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是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信息技术让顾客积极参与到创新过程中,使顾客由一个纯粹的消费者转变为一个信息分享者、合作生产者以及价值共创者。顾客持续不断地表现出与企业共创新的个性化服务的能力,进而帮助企业在新服务推出之前能够得到足够的完善。在企业创新过程中,获取顾客信息来源的模式已经由“倾听顾客的声音”发展为让顾客参与协同创新。因此,顾客作为开放式创新的重要知识来源,已得到企业界的共识。

三、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结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关于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界定,代表性的观点由周冬梅和鲁若愚(2009)提出,他们认为“企业根据创新战略,采用恰当的参与形式,在恰当的`创新阶段引入恰当程度的顾客参与到服务创新过程中”即为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通过对顾客的引导和培训,使顾客发挥最大的积极作用。

研究发现顾客参与服务创新有助于提高创新的有效性,其创意更易被消费者所重视,设计出的服务更符合市场需求,从而降低服务创新失败的风险。不仅如此,顾客产生的创意具有较高的新颖性。Magnusson等()及Matthing等()发F,顾客的创新想法相比专业开发人员更具使用价值和新颖性,但可行性较低。Poetz和Schreier()分析一项创意设计竞赛的数据后发现,用户产生的创意在新颖性和顾客利益考虑度两方面大大高于设计师想法,但是可行性较低。同理,Nishikawa等()在对无印良品(Muji)的研究中论证,用户设计产品的新颖性远高于设计师产品,且其市场表现也远远超过后者。

通过系统地文献梳理发现,顾客参与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不同学者的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顾客参与服务创新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顾客参与创新让企业能创造出更符合顾客定制化需求的、更新颖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创新绩效,缩短创新周期,降低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另一方面,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并不只是带来好处,还带来许多挑战。譬如,顾客参与的随意性和自主性增加了服务创新活动的复杂性和难度,信息过载待筛选,知识产权归属不确定,创意可行性也较低。因此,学界提出需要构建更完善的概念框架,从单纯探讨顾客参与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进一步深化为研究顾客类型、环境特性对企业创新绩效各维度的调节作用。针对该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朝以下方面深化:

1. 对相关理论概念,特别是“顾客参与价值共创”进行更详尽的区分以便对研究内涵和范围进行界定。譬如说,Ranjan和Read()运用文献分析法总结并提炼VCC(Value Co-creation)的内涵和量表,包括co-production(知识、公平、交互) 以及value-in-use(体验、个性化、关系)两个维度。Cui和Wu(2016)根据顾客参与新产品创新的程度不同,将其划分为三种形式,分别是信息来源,合作开发者以及自主的创新者。

2. 对评估指标即创新绩效的价值维度加以细化。如相关性,新颖性和成本;数量和变革程度;新颖性、可行性等。研究发现顾客参与最易于产生适度新颖的知识,非变革性创新产品,且在渐进式创新而非激进式创新能力下更优。Fang(2008)把顾客参与创新区分为两种类型,信息提供者(Information Resource)与共同开发者(Co-developer),并从创新性与创新周期两方面探讨顾客参与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3. 对参与创新的顾客进行筛选。参与企业创新活动的顾客,其动机、意愿和能力均不同,从而创新绩效水平存在差异。企业选择顾客时需考虑如下因素:顾客自身是否对企业创新体现出浓厚的兴趣,顾客与公司关系的紧密程度,是否对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具有充分的体验、理解和知识等。此外,卢俊义和王永贵()从知识转移视角研究了顾客参与对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探讨了群体协作氛围与冲突在顾客参与同创新绩效改善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四、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前因:激励顾客参与的因素

顾客参与的动机是什么?存在哪些激励因素以提升顾客的参与水平和贡献程度?作为一种自发的、内驱的、无组织的参与行为,只有当顾客能从价值共创活动中获得收益,才会愿意进行投入。顾客参与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与其从服务创新活动中能够获取的效益正相关。研究表明,顾客参与创新受到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社会因素及心理因素多方面地综合影响。总结服务营销与创新方面的文献,影响顾客参与的激励因素如表2所示,主要有三方面:与服务相关的经济回报(金钱奖励、潜在技能提升),与创新社区相关的社会利益(得到认可和荣誉,建立社交关系),及与媒介相关的心理上的满足(享受到乐趣和自我表达、行使利他行为)。

此外,除了从顾客参与创新的结果利益出发来激励顾客外,共创过程也是调节顾客参与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顾客参与的过程变量如控制焦点、角色清晰程度,顾客与公司间的关系(包括满意度、信任度、亲密度、承诺),对共创过程的感知(如开放度(交流、交互程度)、公平程度、支持程度),以及与服务提供者目标的一致程度等都会影响顾客参与的意愿程度。

五、结论与展望

服务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与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驱动力。在众多外部创新来源中,顾客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随着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频率的层面上开展,企业需要全面、科学、合理地管理顾客参与。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即顾客参与服务创新问题的由来、激励顾客参与的因素及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进行回顾与总结,从而对企业激发顾客参与积极性提供了一定指引。

与此同时,在互联网环境下顾客参与服务创新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隐患,如企业与顾客群体之间的知识产权归属不确定,信息过载需要企业有效率地甄别、筛选,顾客参与的自由度、随意性较高,及顾客共享企业“创新公共资源”而造成资源浪费等。所以,未来研究应结合互联网具体情境,揭示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并进一步开发顾客群体服务创新过程的有效管理体系、管理方法和管理流程。

参考文献:

[1] Menor L J, Tatikonda M V, Sampson S E.New service development:areas for 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2):135-157.

[2] 赵树良.互联网背景下区城开放式创新与资源共享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

[3] Chen L, Marsden J R, Zhang Z.Theory and Analysis of Company-Sponsored Value Co-Crea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12,29(2):141-172.

[4] Huston L, Sakkab N.Connect and Develop[J].Harvard Business Review,,84(3):58-66.

[5] 陈钰芬,陈劲.开放式创新促进创新绩效的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09,(4):1-9.

[6] 周冬梅,鲁若愚.服务创新中顾客参与的研究探讨:基本问题、研究内容、研究整合[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26-31.

[7] Fang E.Customer participation and the trade- off between new product innovativeness and speed to market[J].Journal of marketing,2008,72(4):90-104.

[8] Poetz M K, Schreier M.The Value of Crowdsourcing: Can Users Really Compete with Professionals in Generating New Product Idea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2,29(2):245-256.

[9] R俊义,王永贵.顾客参与服务创新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顾客知识转移视角的理论综述与模型构建[J].管理学报,2011,08(10):1566-1574.

[10] 范秀成,王静.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激励问题――理论、实践启示及案例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 ,28(10):79-86.

基金项目: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项目(项目号:ZZGCD16016);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研启动项目(项目号:E3-0501-17- 01022)。

作者简介:王静(1986-),女,汉族,四川省泸州市人,复旦大学管理学博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服务营销与消费者行为学。

收稿日期:-12-21。

上一篇:一般现在时的结构形式下一篇:亚太地区综合大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