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香水》观后感(精选5篇)
4月17日晚,我去宁波逸夫剧院观看了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的话剧《香水》。剧情既浪漫又纠结,看似简单又深含哲理。
着名影视明星童蕾出演女主角,刘鹏、徐漫和一名外国人分别出演另外三个角色,这么两对男女组成的一台戏,居然把当今年轻人的爱情、婚姻故事演绎得跌宕起伏。从观众的笑声中、掌声中、悄悄的评论中,你能感受到观众的反响是良好的,这让人感到舞台艺术的“高深莫测”、意味深长。
这部话剧的主创者也许是针对当前年轻人对婚恋这个大问题的迷茫、轻率等严重现象的一个思考,试图作一些正面引导,其创作思想有现实基础,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是这样理解的,不知能否得到大多数观众的认同。
从大门内外两辆奥迪轿车和两位美丽的汽车模特和大大的广告牌上“中基奥迪之夜”来看,这出戏是完全商业运作模式。我观察了一下,演员只四人,布景很简单,其投入是很低的。观众席楼下的上座率约有80%,楼上后四排基本没人,我分析后四排是没卖,楼上的上座率约是30%,在当前话剧不很景气的状况下,能有这样的成绩是相当成功了。
高级香水的制造危及许多植物和动物品种
在亚马逊森林,锯木床喧嚣不已,拖拉机拖着带树皮的原木,蒸馏器干馏一片片小木块。这就是香奈儿5号(自1921年推出后,香奈儿5号已获利10亿美元)香水里特别添加的玫瑰香木香精。玫瑰香木高达40米,树干直径达1米。仅生长于其他树木的树阴之下。而且这种品种十分稀有:平均每0.075平方千米才有1株可利用的树干。据研究显示,这种树木的生长速度极为缓慢,这使得它的栽植变数更大。植物学家凯瑟琳强调,“人类可以借由化学合成法生产纯玫瑰香木香精,可以从芳香植物,如中国樟树、罗勒、柠檬柑桔类水果的果皮、芫荽中提炼出这种成分。但是,玫瑰香木的香精是最丰富、最复杂的。”对非常讲究的法国香料厂而言,这种香精是无可取代的。
印度北部雨季末期,海拔超过2000米的地方,一座高高的铁栅栏延伸于喜马拉雅山中的橡树和云松之间。麝就囚禁于此。麝身上的“麝香袋”(位于性器官之前)分泌全世界最珍贵的香料,而这也正是它如此受迫害的原因。一位行家指出,最好的麝香就来自喜马拉雅山草地的麝。为了从雄性身上采集25千克麝香(官方价格:1公斤超过3万法郎),人类依然每年宰杀成千上万头麝,以满足市场需求,这还不包括无数头误触陷阱而遭捕捉的母麝和小麝。目前,许多国家已经禁止猎杀麝:缅甸、不丹、南韩、印度、蒙古、尼泊尔和越南。但在印度,即便猎杀麝是违法的,但黑市和走私依旧持续。
我曾经闻过麝香,闻起来像公山羊,很可怕的气味,还有一些黑咖啡的香味和花朵混合形成的香味。据化学实验结果发现,麝香中有类似人类腋窝的分子。这是一种性的信息,它在冬天时散发出尿味,并且将雪染成红色。远东地区的人们相信,这种物质使得雌性难以抗拒雄性的吸引。
在香料厂中,麝香是“基础香料”之一,其作用在于结合香水的10来种成分,并且让香味持久。还有其他种固定使用、而且更昂贵的香料,例如纯的鸢尾花香精,1公斤售价高达50万法郎。这种精油是从一种成长速度极为缓慢,并且须耗费5年时间晾干的根茎里头萃取出来的。
到了1997年,香奈儿开始采用化学合成法制造出“优质替代品”取代了其中的麝香。“一般人丝毫察觉不出来,因为最多只有千分之几的差异。”植物学家凯瑟琳说。香料厂的化学合成法肇始于19世纪。1876年,史上第一个成功案例是香草醛。然而,即便是在最香浓的巧克力当中,美食家仍然可从中分辨出真正的香草更为完整的香味,其中富含300种成分。因此,香草形成香水中强烈的基础香味。那么,人类可否以化学合成的代替品取代动物性(琥珀、麝香、麝猫香、海狸香)香气呢?这个问题引起法国亚斯罗尔公司(全球首要动物性香料批发商)的叹息和微笑。负责人解释道:“合成分子缺乏动物分泌物的丰富性和持久性。”他强调,假若没有麝猫香,香料厂就会缺少“香料音域中最高阶的音符。”亚斯罗尔公司在埃塞俄比亚创立了首家麝猫养殖场。传统上,这种小型肉食动物在荆棘林中被捕获,然后由衣索匹亚农民喂养在兽笼里,每隔9天便用棍棒的末端在囚禁的麝猫身上取得肛门腺分泌物——麝猫香。至于海狸香,其强烈的香气令人联想起俄罗斯皮革的气味。它是猎取海狸皮的副产品,香料厂丝毫不愁缺乏这种香料。龙涎香则购自大洋洲的掮客,这是在沙滩上收集到的抹香鲸的排泄物。据研究表明,合成龙涎香无法谱出真正的龙涎香的多形态香味交响曲。
从采摘至香水瓶,一连串的交易和技巧
然而,近些年,大型时装业者不再制作香水。他们转而购买食品香味联合企业专属研究室,如美国的国际香味与芳香公司、瑞士的佛蒙尼希或吉佛东-卢尔所制造的处方。纽约成为香料的新兴要塞。品牌提供一种概念:海滩、绿洲或是喜马拉雅山的蓝色罂粟。可是,这些东西丝毫没有任何味道呀!无所谓,有人会为它找出一种气味。其结果是,化学成分攻占香水瓶,合成材料的平均比例通常超过容量的80%,其价格便宜了10倍。
纽约国际香味与芳香公司的专家穆克杰,他每次跟随植物学家远征时,总会带着一个与人脑袋一般大小、具有唧筒的玻璃细颈瓶。两个小时之内,他就能在瓶内收集一种花的所有香气。气体聚集于被放置在密半细管内,以极机密的材料制成的信管里的各个夹层之中。实验室里,气态色谱分析仪和质量分光计依序进行成分辨识。或许有80种,他从中挑选15种,而这就是香料音域中的新音符。穆克杰告诉我,香水师的香料音域不断地扩增,包括合成品在内,几乎达3000种香料,其无数变种还不算在内!
香水的零售价之所以持续飙涨,是因为新开发产品越来越多,风险和开销也越来越大。今日,全球香料厂每年推出500种香水,其营业额将近1兆法郎。数不清的金钱耗费在开发新产品、宣传、包装上头,有时候所得的结果却是一败涂地。特别是材料的品质无法保证香水的品质。组合是一门巧妙的艺术。化学合成法为它带来新的香味,例如创造了香奈儿5号香水魔力的全新“浓乙醛”。而且若是没有HEDIONE的发明,迪奥的香水师卢德尼兹卡就无法创造他的“EAU SAUVAGE”香水。化学合成法仿制了人类无法提炼的成分,例如某些特别受欢迎的花卉如丁香、铃兰和忍冬,它们就无法靠“油脂萃取法或蒸馏法”而取得。
具有3000年历史的油脂萃取法惯常用冷却处理,特别加热处理。将花瓣浸泡在油脂里,然后用酒精漂洗出香气。以加热法取得的液体是香精。以冷却法处理的则是纯香膏。蒸馏法是借由将蒸馏器中的植物煮沸的方法萃取芳香。人们以这种方法取得香精油(鸢尾花、檀香木、香根草),以及玫瑰香精或橙树花香精。挥发性溶剂萃取法是保留给难处理的娇嫩花朵。香气以特殊溶剂——例如乙烷和苯——进行萃取。产品会被浓缩成一团乳状物:花卉精油产品呈固态,而干燥的部分(树胶、根)则呈树脂状。人们以冷却挤压法机械地压榨柠檬柑橘类水果的果皮。纯精油(又称纯香精)是以酒精萃取法取得芳香物质,然后以固态呈现。
《香水》是德国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创作的一部小说,于1985年出版,这是一部集人性,伦理,情感,香艳为一体的小说,它构思奇特,寓意深刻,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德文小说。
十八世纪,让马普蒂斯特·格雷诺耶出生在巴黎最肮脏,最恶臭不堪的地方鱼市场上。格雷诺耶天生对气味有着惊人的天赋:无论恶臭还芳香,他都一一记住,并能轻易分辨各种气味。当他在孤儿院长到13岁的时候,被院长卖给了制皮匠。格雷诺耶在制皮铺过着犬马不如的生活。机缘巧合,格雷诺耶在香水巴尔蒂尼面前展露了其过人的天赋,进入了香水铺工作。但格雷诺耶并不仅仅满足于制作出世界上最芳香的香水,他梦想学得如何保存万物气味的方法。巴尔蒂尼告诉格雷诺耶香水的起源地在格拉斯,那里的人知道保存气味的方法。格雷诺耶拿着巴尔蒂尼的推荐信来到了格拉斯。格雷诺耶爱上了青春少女的体香,为了把这种香味保存下来,格雷诺耶最终走上了杀手的道路
一个天生对气味灵敏的少年格雷诺耶痴迷香气,缺爱的成长背景令他孤独,偏执以至变态,他被欲望所捆绑,为追求自己内心的渴望而不择手段地疯狂窃取并占有,最后他做到了,他令所有的人都因香水而膜拜他,然而他仍然是孤独的,因为他的世界只有气味,没有生命,没有人性,没有人间真情,他不懂得爱也从未被爱过,唯一让他体会到爱的少女却让自己误杀了,他是悲哀的。
演出开始了,同学们安静的看着话剧,话剧主角是一个叫阳光的男孩,主要讲他助人为乐的故事。
有一天,学校在上体育课跑步的时候,一个同学因为营养不良晕倒了,后面的一个同学也被绊倒了。后来阳光把那个同学背回了家,还提醒营养不良的那个同学要多喝牛奶,多吃鸡蛋。
还有一天,阳光带着他的同学们去植树,他们分配好了工作,正种完树准备离开时,发现别人在喊:“有人落水了,快来人帮忙啊!心地善良的阳光自然不顾一切去救了那个人。然后就走开了,被救小孩的父母不知道是谁救了他,大家告诉他救他的人是阳光。后来他们找到阳光表示感谢!
看完这部剧后我终于知道了:助人为乐在于点点滴滴,只要找好这点点滴滴,就能更好的帮助别人。要像阳光那样舍己为人、勇敢、有爱心、乐于助人、团结同学。以前见到助人为乐的人我总是想向他学习,可我又不知道我应该帮助别人在哪方面,这部剧给我的感受很深刻,我知道了帮助别人应该从每一件小事开始。
四年二班
——青岛理工大学工设研1712班,冯旭
一、引子
之所以将标题命名为有感,又添“随笔”二字、打算以散文随笔之形式来写这篇文章,完全是因为不愿被“读后感”这等从小接受义务教育时期所做作业形式的题目所束缚,也不愿为议论文一类精炼到无可删减的文字要求所限制;亦算是对这种被学生们遗忘了目的,权当是任务之行为的不满。
回想初读《茶馆》原著时之心态,不过是因为喜爱老舍先生字里行间的感觉,觉得先生的文字里有阅尽世间的沧桑,沧桑却不失对生活之激情,富有激情却又淡然如水,平淡却不冷漠,这是一种无法言明的奇妙感觉。未去看更生动精简的话剧,是觉得一切的影视话剧作品,都是基于作者原著,经过不同编导不同方式的润色、微调的产物,而中国文字之奇伟、浪漫,非原著文字不能展现其万一之神韵,之绝妙!
初读原著之时又正处于高三紧张压抑的生活里,于是在被窝里、在公交上,读完了这部著作;也许是因为彼时年龄尚小,还未曾有更多的知识储备、语言功底,又或是因为学业紧张没有多余的时间和思绪,便只观其内容,品其文字、情感;未能仔细体悟穿梭于茶馆之中那些茶客与是非背后衰亡的大时代„„
二、正文
于现阶段观《茶馆》话剧,顺着这茶馆里穿梭的人与是非,仿佛回到清末,穿梭了中国近现代几个时代的更迭。最直观的便是茶馆内由古朴到新式再到破败简陋的程设;均是以茶馆为载体、昭示着由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开始,到军阀混战,再到第三幕抗战胜利、国名党特务横行这五十多年之间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又是以20世纪伊始中国近代史为背景,虽然只有三幕,但每一幕都是一个时代,虽然有开幕落幕,但时代与时代,在剧中却是无缝衔接。
以三教九流皆可入内,于其中喝茶闲聊的茶馆为载体,描绘了代表着当时中国社会的底层人名,映射了当时的政治,文化。大茶馆即小社会,以小见大,以点带面。
第一幕开场即是百日维新经慈禧戊戌政变后以失败结束的时代背景,而茶馆又在一个秋天开业,纵然其表面生意兴隆,但开局即奠定了凄凉,没落,衰败最终走向灭亡的主题。
第二幕以民国初年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为背景,虽然辛亥革命成功,但却以茶馆的逐渐衰败,王掌柜被接连敲诈,难民进城讨饭等现象映射着当时封建社会余毒;帝国主义欺压、与腐败的反动政府勾结,人民的苦难,与时代的黑暗;极尖锐的抨击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与当时土匪执政当道的荒谬。
第三幕的茶馆已经入不敷出破败不堪了,竟被国民党官员用作拐卖妇女的据点,莫谈国事的字条更加醒目,气氛更加凄惨压抑,更进一步的反映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不堪,昭示着经历了数个时期旧中国的灭亡已经无可避免。
剧中常四爷与松二爷两个旧清旗人给我的印象极深,同是吃皇粮的旗人,心态与面对人生的方式竟是如此的两个极端!
清朝影视剧中“明”字绝对是禁忌,言论是绝对不自由的,而剧中常四爷因为一句“大清要完”仅被抓起来关了一年,一方面反映黑暗社会言论不自由,一方面由原本掉脑袋的罪名变为被关一年,表现了腐朽的清政府统治地位已然岌岌可危。
正直、勇敢、正义、善良,被塑造得充满了正能量的常四爷,出狱后参加了义和团——可见其思想激进,不甘奴役,又具有爱国热情;但加入义和团这种五毒兼具的民间起义组织,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又靠卖菜为生,又可见其缺乏头脑,不能看清当时的时代形式;到了穷困潦倒的最后又喊出:“我爱咱们的国啊,可是谁爱我呢?”表面看似绝望凄惨、报国无门,但综合分析其人物形象:正直、正义、善良勇敢、直言不讳、不甘奴役、有爱国热情,但却是极度缺乏头脑,不能审时度势,看不清时代与形式,代表着当时质朴却缺乏了引导与开化的中国底层人民,也代表了一部分爱国但激进的变法维新派。
反观松二爷,清灭前整日游手好闲,喝茶玩鸟,清灭后断了皇粮,没了铁饭碗,却依然懒散无能,依然留恋过去不劳而获的生活,虽生活窘迫又有危机感,但仍不愿自食其力,宁愿饿了自己,也不愿饿了鸟儿,一提起鸟就来精神,最后居然被活活饿死,足见清政府的腐朽不堪。而满清旗人的身份,又将玩物作为精神寄托,从侧面映射了当时腐朽的晚晴政府好吃懒做,贪恋不劳所获的腐败生活,好逸恶劳,整日活在虚幻的精神世界中,腐败的守旧派形象。以小见大,生动又深刻的描绘了腐败至此的封建帝国势力必将走向灭亡的事实。
全剧通过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三人的视角描写了时代的黑暗。临近结尾时,时代已到了抗战胜利,解放战争时期。
结尾三人又聚在一起,在绝望中撒纸钱祭奠自己,绝望气氛更甚;学生**、老师罢课,知识分子作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先驱方能如此,更深层次的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阶级与社会的矛盾;之后康顺子等人投身革命的剧情,又昭示着黑暗至极后新时代的曙光。
作品著于上世纪60年代,正是毛主席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双百”方针之时,作为中国现代史上最近一次的“文艺复兴”,虽倡导言论自由,但未必完全自由,此类有关时代变迁的著作又不能完全规避政治话题,于是作者以茶馆这一小地方为载体,将诸多小人物在茶馆这个小地方发生的小故事,编写成了一部著作,通过对他们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大时代的变迁,也从侧面透露了一些政治信息,并体现了“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以及时代、意识形态受环境等外力影响发生变化这一“螺旋式上升”的客观历史规律;以幽默中透露着讽刺、喜剧中透露着荒唐的剧情,与英国著名戏剧作家、文学家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又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对于人物、场景、氛围的刻画笔笔传神,往往一个动作,一个灯光,寥寥数语就能描绘一个生动丰满的场景,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在作品中演变没有丝毫违和感,不愧于当代戏剧文学创作的典范。
由《茶馆》引发的联想及感悟,非只言片语所能描绘,这一作品对于我的启发更不能局限于忆苦思甜、努力学习这一肤浅层面。
言至于此,犹自回味。
冯旭
【话剧《香水》观后感】推荐阅读:
电影《香水》观后感06-08
香水的由来07-08
香水调查报告07-22
香水的美丽作文01-06
香水市场调研报告09-18
香水产品营销策划方案10-13
香水产品广告策划书11-30
香水蔓延的季节1200字作文03-18
话剧《王殿海》观后感07-16
话剧红旗渠观后感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