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
报告对城市竞争力指数构成指标的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
综合增长竞争力:东北增速保持领先,东南实现较快恢复。前十名的城市:鄂尔多斯、铁岭、白山、辽源、营口、包头、防城港、朝阳、白城、清远。经济规模竞争力:城市总体水平上升,城市间差距增加。前十名的城市:上海、香港、北京、广州、深圳、天津、重庆、佛山、台北、杭州。
经济效率竞争力:内地的人均产出提升迅速,地均产出有待加强。前十名的城市:台北、香港、台中、高雄、新竹、澳门、东营、东莞、佛山、基隆。发展成本竞争力:整体指数上升,沿海局部下降。前十名的城市:海口、三亚、亳州、香港、咸阳、台北、基隆、台南、常德、长沙。
产业层次竞争力:总体产业层次较低,内地提升较快.前十名的城市:北京、香港、上海、台北、基隆、深圳、高雄、新竹、台中、台南。
收入水平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台北、澳门、新竹、高雄、基隆、台南、、台中、上海、北京。
幸福感竞争力:我国城市居民整体上比较幸福,幸福感均值呈持续上升特征;各城市居民的幸福状态呈现逐渐收敛趋势;经济发达程度与幸福感的“倒U”趋势已经显现。幸福感指数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石家庄、临沂、扬州、承德、滨州、莱芜、鹤壁、包头、北京、新竹。
按照城市竞争力的理论框架,报告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全国56个重点城市的12个原因性的分项竞争力进行比较发现:
人力资本竞争力:人才资源质量亟待提升,教育竞争力差距最大。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广州、天津、武汉、杭州、南京、深圳、厦门。金融资本竞争力:资本质量相对较高,融资体系期待完善。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苏州、成都、天津、南京。科学技术竞争力:城市间投入分化严重,区域发展相对失衡。前10名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苏州、深圳、天津、成都、西安、杭州、绍兴、武汉。经济结构竞争力:产业高级化程度低,在变革中快速前行。前10名城市依次
是:香港、苏州、杭州、深圳、上海、绍兴、福州、广州、台州、扬州。
基础设施竞争力:整体提升较快,区域发展失衡。前10名城市依次是:上海、广州、北京、香港、天津、深圳、中山、青岛、佛山、郑州。
综合区位竞争力:中国经济重心向东移动,中心城市发展锦上添花。前10名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香港、广州、重庆、哈尔滨、天津、深圳、武汉、长春。
生态环境竞争力:海滨城市固有优势显现,特大城市整体亟待提升。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杭州、厦门、苏州、威海、珠海、深圳、扬州、绍兴、烟台。
商业文化竞争力:整体表现良好,差距越来越小。前10名城市依次是:中山、宁波、香港、烟台、青岛、深圳、杭州、厦门、合肥、常州。
经济制度竞争力:市场发育度整体最好,经济自由度差异最大。前10名城市依次是:泉州、烟台、常州、香港、中山、无锡、扬州、威海、绍兴、苏州。
政府管理能力竞争力:政府服务能力总体最好,政府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澳门、上海、深圳、南京、厦门、杭州、北京、长沙、宁波。
企业管理能力竞争力:民营企业需大力支持,产品和服务质量不高。前10名城市依次是:杭州、香港、澳门、厦门、苏州、青岛、中山、上海、威海、佛山。
一、 河北省区域人才竞争力解读
此次首版的“蓝皮书”, 其研究结果和分析数据显示, 2011 年中国省域人才综合竞争力前五名分别为: 北京、 江苏、上海、广东、浙江, 河北省排名12 位, 落后第十名的重庆仅0.02 分, 在全国31 个省区 (不包括港澳台, 下同) 中得分排名相对靠前。 但与后面几个省份得分比较接近, 第二十名的吉林仅比河北低0.04 分。 可见, 在全国范围内, 河北省的人才综合竞争力并不很强, 优势不很明显。 下面我们以河北为例, 分析河北省人才综合竞争力以及具体指标得分和排名情况, 这些具体指标的得分和排名也直接反映了河北省人才建设和发展现状及其在全国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根据表1, 在具体指标中, 人才数量和人才贡献得分较高, 排名均位居全国前十;另外, 人才平台和生活环境排名均为第11 名, 高于河北人才综合竞争力排名, 其余人才结构、人才投入、人才创新、人才贡献和人才发展态势等指标排名均较差, 尤其人才质量、人才结构和人才创新方面, 得分均很低, 排名甚至是在全国末尾垫底的名次。 此外, 根据表1 的得分及排名变化情况, 相比较2010 年, 2011 年人才竞争力总排名不变; 在九项具体人才指标中, 2011 年有四项排名不变, 四项排名下降, 河北省人才竞争力水平呈缓慢的下降趋势。 根据以上分析, 这里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 河北省人才竞争力水平不高不是量的问题, 而是质的问题, 也就是人才质量、人才结构和人才创新等关键性指标竞争力水平的整体偏低。
二、 基于SWOT的河北省人才竞争力分析
下面我们在比较中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河北人才竞争力的优势 (strength) 、 劣势 (weakness) 、 机遇 (opportunity) 与挑战 (threat) 进行全面分析。
(一) 明确优势, 发掘潜力
根据表2, 与安徽省相比, 河北省在人才生活及环境和人才贡献等指标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所以, 与排名靠后的省份相比, 河北省人才竞争力的优势在于人才生活及环境和人才贡献力方面, 河北提升人才综合竞争力的潜力在于为人才生活及工作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与工作环境, 吸引更多人才落户河北工作、生活, 同时提高人才对河北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为周边京津地区发展提供更高效率的贡献值。
(二) 找出劣势, 发现差距
根据表2, 与辽宁省相比, 河北省在人才数量上有明显优势, 但在人才质量、人才结构、人才创新等七个指标项目间都有着得分和排名劣势, 差距较为明显。 所以, 河北省与辽宁省人才竞争力相比的劣势和差距主要在于河北人才质量较差, 人才结构不很合理, 人才创新水平较低, 即河北与辽宁人才竞争力相比, 不是量上的不足, 而是质的差距。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对比分析, 可以初步得出结论, 即河北省人才竞争力在区域排名中的优势在于人才资源占有总量较多, 劣势在于人才层次水平不高。 通过深入的对比和分析, 有助于进一步理清河北省人才竞争力在区域排名中的差距, 更好地挖掘提升区域竞争力得分和排名的潜力。
(三) 优势面临瓶颈, 应对新的挑战
河北省人才竞争力在区域排名中具有的优势在与排名前11 位地区的比较中, 并不具有明显提升排名的贡献力。 人才资源占有总量处于劣势的辽宁省凭借较高的人才层次水平, 排名反倒在河北省之前; 在与后19 位地区的比较中, 河北省的优势却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人才资源占有总量也处于劣势的安徽省虽然排名落后于河北省, 但在人才结构、人才创新和发展态势等方面却高于河北省。 可以说, 河北省人才竞争力在区域排名中的优势已经不能作为未来长期内与领先地区进行竞争的 “利器”, 最多也就是目前与排名靠后地区短期内比较所具备的“基石”。
(四) 劣势亟需改进, 把握发展机遇
河北省人才竞争力2010、2011 两年度排名未变, 人才竞争力九项具体指标中, 2010、2011 两年度均有五项排名低于其综合竞争力12 位的排名, 四项指标的得分有所下降, 四项指标的排名有所下降, 其余指标得分和排名或者保持不变, 或者提高十分有限。这些数据表明河北省人才竞争力水平与全国相比的落后程度以及与在本省发展呈现的下降趋势, 这些都说明河北省进一步提高人才竞争力劣势情况的必要性。
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分析, 河北省必须通过提高人才竞争力具体指标或人才层次水平, 以支撑本省地区竞争力排名的继续保持和逐步提升。 目前来看, 京津冀一体化下的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推进工程以及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工程等。 人才工程的实施和高端人才的引进、培养与使用是提升河北人才层次水平的有效举措, 也是河北全面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实现河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的重要路径。
摘要:人才竞争力评价是一个比较分析的概念。对一个地区人才综合竞争力的评价可以通过人才数量、人才质量等多个指标来分析研究, 在比较的过程中应该选择可比性较强的参照体系。文章通过对河北省人才综合竞争力的概况剖析和运用SWOT分析法的比较分析, 得出结论 :河北省在区域人才竞争力排名中的优势在于人才资源占有量较多, 劣势在于人才层次水平不高。必须通过加强人才工程建设, 提高人才人才层次水平, 以支撑该省区域人才竞争力排名的继续保持和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人才竞争力,评价,SWOT分析
参考文献
[1]李良成, 杨国栋.我国区域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与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3 (01) .
[2]司林波, 赵晓冬, 郄少健.河北省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与对策研究——基于《2005~2007年中国大学评价报告》的比较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08) .
在当下世界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面临新世纪新问题。过去的旧式城镇化发展模式已经被证明不可持续。技术的进步,人类的发展,资源的稀缺,使城市社会不仅面临激烈的竞争和冲突,更面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可持续的挑战。提升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是个人、企业、城市、国家,也是世界实现物竞天择、可持续发展的新命题。
中国的城镇化,想要继续追求城市未来的健康发展,并逐步提升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必须走新型城市化之路,建设知识型、生态型、和谐型、个性化、多元化、城乡一体的多层次、开放性的理想城市体系。
想要突破千篇一律的城镇化发展围城,就必须与国际接轨,将文化创意作为如今“新”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重要的核心元素,只有这样,才能使多元化城镇建设、区别化城镇建设变为现实。
二、创意之风崛起
21世纪,全球步入文化创意时代。文化创意城市的实践正在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一些被公认的世界城市越来越重视文化在促进城市发展方面的特殊作用,纷纷从城市未来发展角度提出一系列增强文化竞争力的新要求、新目标。美国华盛顿于2001年制订了“创意城市草案”;日本大阪于2005年成立了“日本创意城市交流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成立了“创意城市交流协会”,并将文学之都爱丁堡评为第一届创意城市。在中国,北京市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出现了“文化创意产业”新名词。
国际大都市之所以将文化创意作为新世纪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为城市的创意氛围和创意阶层不仅是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源泉,更是城市经济核心竞争力持续提高的动力。注重文化创意的国家纷纷将文化创意的激发上升到国家政策高度,跻身世界文化产业大国的韩国提出了“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口号;日本提出了“独创力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发展观。21世纪国际城市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创意的较量,文化创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高下的重要标志。
三、城市可持续竞争力与理想创意城市
所谓“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更有效率地创造财富、为居民提供更多福利的能力。“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则是一个城市相比其他城市更能够确保当前和未来持续有效地创造财富,为世代居民提供更多福利的能力。城市竞争力决定机制是在城市间的要素环境及产业的相互竞争进而趋向空间一般均衡的过程中,实现要素环境决定产业体系,产业体系决定价值体系。
可持续竞争力即未来长期竞争力,是推动支撑城市永续发展并赢得竞争的关键因素及有机构成。最具可持续竞争力的城市是能确保当前和未来最持续、最有效率的创造财富,具备为世代居民提供最多福利能力的城市。
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创业至上的宜商城市、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交流便捷的信息城市和开放多元的文化城市是最具可持续竞争力城市的有机构成。
1. 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
以人为本是指作为居民栖息之地的城市,同时也是最大化确保全体市民创造以及分享幸福和发展成果的出发地和落脚地。在理想的宜居城市里,市民身体健康、精神愉悦、生活幸福、素质高尚;自然环境、基础设施、政府服务,私人服务的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提供能确保大多数居民便捷、舒适地享用,促进居民健康、快乐和幸福指数提升。
2. 创业至上的宜商城市
创业至上主要是指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公私人服务的建设和提供一切以最大化确保居民自由创业、企业自由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理想的宜商城市包括:企业的良好表现、广阔的市场需求以及优越的创业营商环境。主要表现为外资纷至沓来,新企业层出不穷,当地市民创业激情高涨,中小企业蓬勃向上,大企业持续发展,经济充满活力。
3. 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
公平,是指政府确保为每一个居民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公平的竞争环境,均等的公共服务。包容是指让老弱病残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让优者得到奖掖,使生命之花自由绽放。和谐城市是指城市里的全体市民相互包容,相互关爱,和谐相处,充满亲和力。主要方面包括政府善治、社会公平、社会保障和福利、社会安全等。
4. 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
环境友好是指天人合一,人类作为生态的有机构成部分,利用知识,道法自然。理想的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生态持续和谐的集约型人类聚居地。主要方面包括低能耗、低污染及生态系统良好等。
5. 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
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对经济的增长质量、居民的生活、环境的保护程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知识型产业逐步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商务;市民享受知识,致力于创新。通过知识外溢、形成规模经济重新构建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成新的城市圈,为城市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可持续的内生发展动力。
6. 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
城乡一体是指以城市为本底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理想状态的全域城市,应该是工业园区化、农业现代化、土地集约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城市田园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合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城市乡村组合体。城乡居民在田园般优美的环境中享用现代城市所提供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7. 交流便捷的信息城市
城市主体与城内外的主体之间能够利用最先进的交通和通讯工具,使物质、知识、思想和信息自由便捷地交换和交流。信息城市包括企业生产信息化、居民社会生活信息化以及政府服务信息化,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在理想的信息城市状态下,市民交流更加便捷,生产模式更加智能,城市规划更加合理,政府服务更加高效。
nlc202309040929
8. 开放多元的文化城市
开放多元的文化不仅体现在能够汲取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精髓,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还体现在能够融合不同的文化,形成独有的城市文化特色。理想城市的历史文化厚重久远,现代时尚文化枝繁叶茂,外来文化多样兼容并蓄,当地文化独具特色,在开放和多元的环境下,各种文化碰撞、交融,交相辉映。
在中国,香港位于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排名榜首,以下依次为上海、深圳和北京等城市(表1)。香港是利用文化创意支撑城市发展的典范。虽然香港基础资源相对缺乏,但四周环水的地理环境与良好的创意文化建设推动了当地的文化经济与知识经济,吸引了文化创意人才与团体。香港通过创意产业的勃兴赋予城市新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以创意方法解决了城市发展的实质问题。(表1)
一个城市,具有发达的创意产业,同时以创意产业支持和推进更为广泛的经济领域的创新。具有良好的经济和技术基础,支持创意产业的发展。当创意人才成群,创意基地成片,那么就具有了适宜创意人才生存发展的优良生态。让文创产业在良好的、宽松包容的、多样化的文化氛围中生长发育,最终将支撑起整个城市。
四、我国可持续竞争力城市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研究发现,中国2012年287个样本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取样指数呈现出空间变化规律:按距离港口城市由近及远,最初,距离港口城市越近,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越高,但随着距离的增加,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我们将这一现象概括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与距海距离的正“U”型规律。在可持续竞争力分项方面,中国城市各分项竞争力与理想城市的状态相距甚远,以指数为1为理想标准的话,八大分项指标中均值最高的指数仅为0.414,其它指标均值均在0.4以下,显示出各方面都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1. 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建设舍本逐末
我国的城市在宜居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上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第二,偏向于硬件设施、大型设施建设,忽视软件设施、小型配套设施建设;第三,投资不足,往往偏向于地标性建筑和华丽外表,轻视排水管道等地下设施建设;第四,重视车的运行和物的方便,轻视人的流动和人的便利;第五,城市建设行政化严重,中小城市投资不足,小城市与小城镇功能不全;第六,大中城市的“城市病”开始集中爆发,交通拥堵十分严重、房价高企使得住房压力巨大、损害公众健康的疫病和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市民对城市卫生环境总体评价偏低、自然和人为灾害堪忧、空气污染严重。
2. 创业至上的宜商城市建设亟待转型
虽然发展是第一要务,但我国多数城市创业至上的条件和氛围还远未形成。主要问题有:第一,对宜商城市的目标定位有偏差,不顾自身资源禀赋,一味采取全盘推进的策略,呈现出盲目抢占宜商城市高地的状态;第二,在招商引资或鼓励本地事业发展过程中,常注重在土地、税收、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企业优惠政策,而忽视商务环境的优化建设;第三,“虚而不实”地打造宜商环境,一旦企业入驻,又以各种借口将优惠政策大打折扣,缺乏目标性和长远考虑以及对“利益”的尊重和恰当引导;第四,地方政策法规缺乏稳定性和延续性,企业的初创审批、经营纳税等难以清晰地按规则办事,审批程序较为繁琐,人情世故因素较高;第五,招商引资抓大放小,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对小微企业关注不够,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
3. 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建设压力巨大
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建设水平低、差异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城市的管理理念和模式相对封闭落后,导致政府的行政透明度整体不足,对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回应较少,导致广大人民群众对部分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和公共服务水平评价较低;第二,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的区域差别较大,东部沿海地区公共支出水平相对较高,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低,医疗、养老和失业三大保险的覆盖面和发达国家相比较低;第三,城市每万人口犯罪率与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且过去十多年呈明显上升趋势;第四,户籍歧视严重,外地人、农民工与当地居民在均等化享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4. 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建设充满挑战
目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环境污染引发的重大事件爆发式增长,且涉及的问题越来越严重,2013年初覆盖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的雾霾,使空气污染从局部问题演变为国家层面的事件;第二,生态城市止于口号,尽管绝大多数城市都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但实际措施很少,在城市产业发展、建设等方面也往往不能严格按生态城市的标准执行;第三,经济发展、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两难选择,缺乏国家层面生态建设的制度框架,缺少补偿机制、排污权交易机制等,不能够从制度层面上来实现维护生态保护的格局;第四,生产方式仍旧以高污染、高排放为主,缺乏先进的生产方式,居民环保意识较薄弱,生活中水、电、纸张等浪费严重,一些地方环保部门利用权力寻租,使得生态保护脱离目标,生态监管能力薄弱;第五,城市规划理念亟需改进,许多城市普遍存在将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等污染源置于本地区边缘地带或多地共有的江河湖海边,这种以邻为壑的做法往往导致“公用地悲剧”的发生。
5. 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建设任重道远
中国城市在营造创新环境方面的步伐缓慢,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以创新文化为基础的城市形态并未建立。突出的问题主要有:第一,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驱动因素不足,从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样本情况来看,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高占比仅为41.6%,而58.4%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无任何改善;第二,创新要素投入比例低,过去十多年间,286个城市R&D占GDP比重的均值仅提高了0.6%,而54个重点城市的R&D占比均值也仅提高0.8%,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第三,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如北京、上海2011年专利申请、论文发表数高于香港,但实际科技成果转化却远低于后者;第四,中小城市距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距离遥远,中小城市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少,成果也非常少。
nlc202309040929
6. 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建设严重滞后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大,2002年城乡收入比为3.11:1,2011年达到3.13:1。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以及社会救助等)全面落后于城市。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无论在数量、质量、品种和属性等方面都落后于城市。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适应性看,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人口城乡结构落后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人口城市化滞后于非农产业的发展。
7. 交流便捷的信息城市发展刚刚起步
整体上,信息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2012年,我国信息城市竞争力指数平均值尚不到0.3。区域内部、区域之间发展水平不协调,东部高于西部,沿海高于内地。最新信息交流技术运用程度低。2012年,我国信息城市的物联网与云计算覆盖率指数得分0.02。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率偏低。我国24.5%的评估企业“两化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43%处于局部覆盖阶段,不同行业的融合水平差异较大。
8. 开放多元的文化城市建设亟待加强
我国城市文化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包容性与理想城市目标相距甚远。第一,部分城市过度追求经济发展,漠视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导致千城一面,城市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逐步消亡;第二,对外来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不得要旨,不加思考地效仿国外,使本土文化出现断裂危机;第三,东、西部地区文化的开放程度和包容性、差异性较大,西部偏远地区城市相对薄弱;第四,城市规划主观性、随意性突出,缺乏对城市建设规律的尊重以及对城市精神、人文、个性方面的深层思考和理解。
中国城市发展刚刚起步,总体情况是:“一哄而起”、“粗制滥造”现象严重;发展“牵强附会”,建设避重就轻,“复制模仿”多于原创。市场主体不具有竞争力;创意企业机构大的不强,小的不多,总体不活;创意关键要素缺乏,人才稀缺;创意金融体系不健全;市场需求水平不高;城市基础设施中的文化设施不足、欠匹配、缺乏利用效率;政府过度干预文化发展;公共服务不到位,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创意氛围不浓,城市内外主体之间的联系渠道比较缺乏。
五、世界可持续竞争力城市建设经验
1. 可持续竞争力国际国内标杆城市
1)可持续城市竞争力标杆:新加坡,政府善治确保可持续发展;香港,自由经济支撑可持续繁荣。
2)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标杆:温哥华,自然美景与人文底蕴交相辉映的宜居乐园;中山,住有所适和居有所安的民生幸福样本。
3)创业至上的宜商城市标杆:丹佛,协助引导周到服务;广州,目标管理对标标杆。
4)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标杆:日内瓦,多元开放、公平包容的国际性城市;澳门,中西文化融合共存的和谐之都。
5)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标杆:哥本哈根,制定详细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南昌,明确地以生态城市作为南昌城市建设的目标。
6)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标杆:波士顿,“科技创新之都”;北京,传统与现代融会的智慧之都。
7)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标杆:巴伐利亚,等值化的城乡区域;苏州,全域化的人间天堂。
8)交流便捷的信息城市标杆:纽约,世界之城、信息引领;上海,魅力之都、智慧领衔。
9)开放多元的文化城市标杆:芝加哥,多元文化促进城市转型;南京,现代化国际性的人文绿都。
2. 标杆城市案例
1)新加坡:政府善治,确保可持续发展
新加坡城市建设的成功归结于四个坚持:坚持精英执政,坚持自由开放,坚持利用外部因素,坚持环保优先。
坚持精英执政,打造法制、廉洁、强势政府。法律至高无上,执法行之有效;高薪养廉,反腐倡廉制度严格;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保障政策措施顺利实施。
坚持自由开放,以教育、科技、人才立市。自由化的投资、贸易、金融政策是其经济腾飞的制度保障;教育、科技高投入,全方位、多渠道引进人才 。
坚持利用外部因素,积极、灵活、适时推动产业转型。利用邻国印尼和马来西亚的部分石油供应,迅速发展炼油和钻探油工业,带动化工、制衣等产业的发展。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刺激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
坚持环保优先,实现经济、生态、人文共赢。注重环保宣传,注意环境治理,严格企业审批制度,在线监测监控污染源,环境执法严格、严厉。
正是上述四个坚持,确保了新加坡花园城市地位的长久不衰。
2)温哥华: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宜居乐园
温哥华以重大专项规划保护自然环境,以持续改善的方式打造独特的文化创意城市。
温哥华将社区建设置于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环节,以社区为载体整合各种资源参与到宜居城市建设中。当地政府还注重人居环境的系统改善,以自然环境宜人、经济环境繁荣、交通网络高效、公共设施网络完善为目标,推进整体提升。最终,通过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将文化多元、开放包容作为宜居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吸引世界人才集聚。
3)蒙特利尔:设计之都
蒙特利尔是一个繁荣的国际大都市,同时也是加拿大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具有浓郁的拉丁气息。自1642年法国建立殖民地至今,这里已经成为一个多种文化的聚集地。辛勤劳动得到的富裕,各大洲移民带来的不同传统使蒙特利尔成为一个兴旺发达的贸易中心。在这里,你感受不到纽约、巴黎精品酒店那股冷峻雅痞、盛气凌人、令人不敢随意踏入的压迫感,而这恰恰代表了蒙特利尔的设计精神。
蒙特利尔聚集了魁北克省65.3%的设计师两万多名。蒙特利尔在发展创意设计上采取了很多做法,例如市政府为创意产业投入财力,提供方便,还设置很多设计赛事,其中特别为零售商们设置了“橱窗设计奖”,如果把橱窗设计得很有创意,便可获得政府奖励。这些活动更加展示出政府对创意产业的大力扶持,这使设计者们倍受鼓舞。
4)日内瓦:多元开放、公平包容的国际性城市
日内瓦建设了高效、公开、透明的网上政府,便于市民了解信息,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监督、参与城市的管理。在日内瓦,城市事务必须征得市民同意。通过高税收的方式,日内瓦着意消除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别,政府通过税收建设全民一致的高“福利型”国家。制定严格、细致的法律制度,以法律保障城市社会的安全、有序。
六、总结
建设具有可持续竞争力城市,中国任重道远。想要在当下走好建设全新城镇,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理想城市的道路,我们必须走“防治结合”的道路,确保人居环境越来越好;走“质量领先”的道路,创造营商环境竞争优势;走“绿色发展”的道路,确保生态环境“自然优美”;走“包容增长”的道路,确保市民社会“公平正义”;走“创新驱动”的道路,确保城市能“引领未来”;走“融合均等”的道路,确保城市能“反哺农村”;走“迎头追赶”的道路,确保城市能“沟通无限”;走“一本多样”的道路,确保城市具“世界个性”。
在二十一世纪,只有绿色环保、公平公正、具备个性、善于沟通和发展快速的城市,才具备足够的可持续竞争力,才能在世界城市化进程中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倪鹏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城市成长竞争力就是城市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其潜在的潜能,不断完善城市的社会组织体制,展示其创新活力并依据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逐步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的能力。
《GN中国城市成长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实力指数、潜力指数、活力指数、能力指数四大指标综合而成,包括4项一级指标,29项二级指标,70项三级指标。
附:机构发布最新城市竞争力排行榜 广州排名第五
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3日在港发布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上海继续排名第一,香港及深圳则位居第二及第三名。
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会长桂强芳在当日的记者会上表示,本次发布的榜单是该机构历时一年、对中国35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分析比较后的最新研究成果。
他表示,20香港经济持续保持平稳增长,在全球范围内仍显现出比较优势,但社会内耗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香港经济增长的速度。此外,在全球经济萎缩的背景下,深圳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及绿色低碳等发展方向,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GDP增速为8.7%,表现优异。
位列第四至第十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广州、重庆、天津、苏州、杭州及南京。上海在该评比中已是连续4年排名首位。
“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4个系统,由综合经济竞争力、人力资本教育竞争力等10项一级指标、50项二级指标和216项三级指标等综合计算而成。
该机构当日还发布了其它15项排行榜,包括6项中国城市的分类榜单及9项全球国家与城市的分类榜单。其中,全球国家(经济体)竞争力排行榜中,美国、中国及日本分列前三名;中国城市成长竞争力排行榜中,深圳、天津及重庆分别位列前三名;香港在全球最开放城市排名中位列第三,在中国最安全城市排名中位列第一。
日前,3A环保漆发布最新一期的中国创业报告,这份报告对创业项目的竞争力、创业城市竞争力、创业人群竞争力、创业企业竞争力、创业年龄竞争力等进行了最新角度的分析,并提供了一份颇具研究价值的排行榜。
在创业城市方面,3A创业报告认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州、南京、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天津、无锡、宁波、青岛、佛山等城市最适合创业,优势主要体现在企业创办和经营的审批相对简单、税费较低、硬件环境良好、产业环境良好、行政透明度相对较高、社会治安良好。
不过,报告同时指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创业成本越来越高,表现在房租上涨过快、各项交通与业务开发成长上升、购车障碍等方面,这些因素正导致小微型企业向二线城市转移。分析认为,一线城市所聚集的企业逐渐会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在文化创意、高新技术领域可能丧失草根创业者。
在创业人群竞争力方面,3A创业报告认为,拥有丰富经验、社会资源及管理能力的企业高层辞职创业者,以及曾经有过成功史的创业者,在整体比较上,拥有最强的竞争力。但不排除一部分很有爆发力的年轻创业者,凭借很有杀伤力的技术或者创意,将公司做到一定规模,比如好乐买、聚美优品、PeakLabs、虎扑中国、新茶网、BabySpace、木瓜移动等。与大多数创业报告一样,年龄在26-35岁,是创业者的最佳时期,也是竞争力最强的阶段,在新增的创业者中,这个年龄段创业的人超过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3A创业报造认为,每年都有一些很有潜力的创业项目,在当年的竞争力相当强大,比如在吸引投资、消费者关注、社会影响力、品牌知名度提升等方面,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博客、视频、团购等领域都曾出现过这种现象。
报告认为,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云存储、手机游戏、社交图片、网络教育、移动钱包、O2O、网络软件等领域仍然比较热门,都未出现具备垄断优势的公司,创业者只要选准擅长领域,还是有很多机会,甚至后来居上。
另外,家居建材、餐饮美食、服装饰品、汽车养护、洗衣、美容美体等行业,都有很多机会,消费群体庞大,只要创业者选好项目、找准方向,机会仍然很多。
根据3A环保漆自身的数据,年初以来举办的多场财富倍增论坛与群英招募会上,除了当地的经销商外,另外吸引了不少创业者参加,这个人数比例大约30%。3A环保漆提供内
【企业网址】(点击看正文)
正文目录
第一部分2014产业运行外部环境变化分析
第一章2014年中国内衣运行概况2
第一节2014年内衣重点产品运行分析2
第二节我国内衣产业特征与行业重要性3
第二章2014年内衣发展宏观经济环境分析6
第一节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影响6
第二节2014年中国经济运行预测7
第三节“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预测8
第四节2014年国际经济环境分析9
第三章内衣行业2014年政策环境变化分析12
第一节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分析12
第二节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分析13
第三节国内内衣行业政策分析14
一、行业具体政策14
二、政策特点与影响17
第四章2014年国际内衣行业发展分析22
第一节世界内衣生产与消费格局分析22
第二节2014年世界内衣市场存在的问题23
第二部分内衣重点产品2014年走势分析
第五章我国内衣行业供需状况分析27
第一节内衣行业市场需求分析27
第二节内衣行业供给能力分析28
第三节内衣行业进出口贸易分析29
一、产品的国内外市场需求态势29
二、国内外产品的比较优势31
第六章内衣行业前十强省市比较分析35
第一节前十强省市的人均指标比较35
第二节前十强省市的经济指标比较36
一、前十强省市的盈利能力比较36
二、前十强省市的营运能力比较38
三、前十强省市的偿债能力比较41
第七章内衣行业竞争绩效分析46
第一节内衣行业总体效益水平分析46
第二节内衣行业产业集中度分析47
第三节内衣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绩效分析48
第四节内衣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绩效分析49
第五节内衣市场分销体系分析50
一、销售渠道模式分析50
二、产品最佳销售渠道选择53第八章内衣行业区域分析58
第一节我国内衣企业区域分析58
第二节山东省内衣行业发展状况分析59
一、山东省内衣行业产销分析59
二、山东省内衣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三、山东省内衣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四、山东省内衣行业营运能力分析第三节广东省内衣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广东省内衣行业产销分析68
二、广东省内衣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三、广东省内衣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四、广东省内衣行业营运能力分析第四节江苏省内衣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江苏省内衣行业产销分析77
二、江苏省内衣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三、江苏省内衣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6568 70 73 7577 79 80
四、江苏省内衣行业营运能力分析82第五节浙江省内衣行业发展状况分析86
一、浙江省内衣行业产销分析86
二、浙江省内衣行业盈利能力分析89
三、浙江省内衣行业偿债能力分析9
1四、浙江省内衣行业营运能力分析92 第三部分内衣行业融资及竞争分析第九章我国内衣行业投融资分析98
第一节我国内衣行业企业所有制状况98第二节我国内衣行业外资进入状况99第三节我国内衣行业合作与并购100第四节我国内衣行业投资体制分析101第五节我国内衣行业资本市场融资分析102第十章内衣产业经营策略分析105第一节总体经营策略105第二节市场竞争策略106
一、细分市场及产品定位106
二、价格与促销手段109
三、销售渠道111第三节行业品牌分析113
第十一章我国内衣行业重点企业分析116第一节国内内衣行业重点企业A116
一、公司基本情况116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118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121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123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124
第二节国内内衣行业重点企业B127
一、公司基本情况127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128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130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133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135
第三节国内内衣行业重点企业C137
一、公司基本情况137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139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140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142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145
第四节国内内衣行业重点企业D148
一、公司基本情况148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150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153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155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156
第五节国内内衣行业重点企业E159
一、公司基本情况159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160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162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165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167 第四部分产业发展前景及竞争预测
第十二章我国内衣产业消费量预测172
第一节我国内衣消费总量预测研究思路与方法172
第二节2010-2014年内衣需求总量时间序列法预测方案第三节2010-2014年内衣需求总量曲线预测法预测方案第四节2010-2014年内衣需求总量预测结果175第十三章我国内衣产业供给预测178
第一节我国内衣生产总量预测研究思路与方法178第二节2010-2014年内衣生产总量时间序列法预测方案第三节2010-2014年内衣生产总量曲线预测法预测方案第四节2010-2014年内衣生产总量预测结果181第十四章内衣相关产业2014年走势分析185第一节上游行业影响分析185第二节下游行业影响分析186 第十五章内衣产业营销分析189
第一节内衣营销发展概况189
一、中国内衣的营销模式189
***0
三、女士内衣市场营销中的文化魅力19
2四、内衣终端营销策略194 第二节内衣行业销售渠道与趋势198
一、国内内衣销售渠道的构成198
二、内衣销售渠道发展概况20
1三、内衣渠道发展趋势203 第三节内衣品牌营销策略205
一、中国内衣品牌的营销模式205
二、内衣企业应抓住品牌营销新时机207
三、内衣品牌国际化营销通道208
四、内衣品牌规划及营销战略210
五、内衣品牌广告营销策略213第四节品牌内衣营销策略案例216
一、婷美中科暖卡营销策略216
二、AB内衣业营销变迁218
三、红豆内衣营销方式分析221 第五部分投资机会与风险分析
第十六章内衣行业成长能力及稳定性分析227第一节内衣行业生命周期分析227
第二节内衣行业增长性与波动性分析228第三节内衣行业集中程度分析229
第十七章内衣行业竞争分析232
第一节国内内衣行业的竞争力232
一、中国内衣业在竞争中发展2
32二、中国内衣产业的整体竞争力23
4三、中国内衣行业需提高竞争力237第二节内衣品牌竞争分析240
一、国内外品牌角逐女性高端内衣市场240
二、保暖内衣品牌市场竞争激烈2
42三、提升品牌内衣竞争力的思路245第三节国内各地区内衣行业竞争248
一、北京内衣市场竞争激烈248
二、重庆保暖内衣市场竞争激烈250
三、大连保暖内衣市场的考验253第十八章内衣行业投资机会分析258
第一节2015-2019年内衣行业主要区域投资机会258第二节2015-2019年内衣行业出口市场投资机会259第三节2015-2019年内衣行业企业的多元化投资机会260第十九章内衣行业发展趋势与预测263
第一节2014年内衣行业发展展望26
3一、2014年内衣行业发展形势26
3二、2014年家居服行业发展趋势26
4第二节内衣行业发展潜力与趋势270
一、中国内衣业市场潜力分析270
二、中国内衣行业的发展趋势27
3三、女性内衣设计发展趋势27
5四、针织内衣的发展趋势276
五、保暖内衣行业发展方向278 第三节内衣行业流行趋势282
一、世界内衣行业流行趋势分析28
2二、女性内衣未来流行趋势285
三、男式内衣流行趋势287第二十章内衣产业投资风险291第一节内衣行业宏观调控风险291第二节内衣行业竞争风险292第三节内衣行业供需波动风险293第四节内衣行业技术创新风险294第五节内衣行业经营管理风险295第二十一章相关政策法规298
第一节针织内衣行业标准298
第二节中国提高纺织品出口关税税率产品清单299
第三节2010-2014年输欧10类纺织品出口数量安排300 第二十二章专家观点与研究结论302
第一节报告主要研究结论302第二节博研咨询行业专家建议303 更多图表:见报告正文
详细图表略„„.如需了解欢迎来电索要。
一、人才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
从国际文献上看, 关于人才综合竞争力评价有两个权威机构, 一是总部设在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 (WEF) , 另一个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 (IMD) , 二者都较早提出并着手对人才综合竞争力概念展开研究, 且各自发展出一套当下较为权威的人才综合竞争力评估体系。然而, 这两个机构的国际人才综合竞争力是以国家为主体, 以国家综合实力为评价目标, 并非对地区人才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 但是他们关于国际人才综合竞争力的研究思路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从国内文献上看, 有关人才综合竞争力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 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李晓园 (2004) 构建了31个具体的城市人才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娄峰 (2010) 构建包含34个基础指标的国际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 实证分析了OECD国家人才国际竞争力。此外, 还有一些关于企业人才竞争力、区域人才竞争力和城市人才竞争力的文献, 如倪鹏飞 (2008) , 潘晨光 (2009) 等,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人才竞争力的内涵、指标及计算方法, 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和人才资源管理理论, 从新的角度构建人才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 并根据我国31个省会城市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一) 人才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本文共选取了反映人才规模、素质、投入和效能等方面的14项指标, 来尝试构建人才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 并将其分为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两个层次。
基础能力层次重点反映:劳动者的生产能力, 受教育状况, 以及与劳动者基本素质密切相关的人才资本投资状况。我们选择了就业人数、劳动生产率、就业人员中高学历比例、人均教育投资和人均卫生投资这5项指标。基础能力实质上反映的是一个省 (市、区) 的人才资源状况, 是产生人才和更高层次创造力的基础。创新能力层次重点反映:劳动者较高层次的创造、创新能力, 体现了人才资源中能力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的创造能力。我们将创新能力层次分为研发实力和科技效能两个部分, 研发实力部分选择了R&D人员数 (全时当量) 、R&D经费占GDP比重、每千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这3项指标;科技效能部分选择了国内三种专利授权数、SCI收录我国科技论文篇数、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人均国内三种专利授权数、人均SCI收录我国科技论文篇数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这6项指标。
在选择指标过程中还考虑了另外两个因素:一是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权威性, 上述指标数据都可从我国政府的官方出版物和数据库中获得。二是指标能突出反映人才资源主要方面的发展状况, 但数量不宜多, 目前共选择了14项指标。就概念而言, 创新能力层次似乎能更直接地反映或比较人才实力, 但由于一些省会城市缺乏一致和可比的人才数量指标, 单独使用这个层次的指标, 无法合理解释人才数量、产出以及投入等方面指标的相互关系。例如, 国内三种专利授权数和SCI收录我国科技论文篇数都可视为人才的产出, 但与之匹配的人才数量却不得而知。所以, 我们设想以人才资源为基础, 将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反映人才发展综合实力。
数据来源:就业人员中高学历比例来自《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0》, 人均教育投资来自《中国城市 (镇) 生活与价格年鉴2010》和《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10》, 人均卫生投资来自《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报告2010》, R&D人员数 (全时当量) 、SCI收录我国各省会科技论文篇数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0》, 其他指标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
(二) 计算过程
1、标准化处理
将所有14项基础指标分别进行无量纲处理, 转化为标准值。方法如下:标准值=指标值/比较地区中该指标值的最大值。某地区一项指标的标准值所反映的是与比较地区中该指标最大值之间的相对差距, 功能是用于地区排序, 并进行差距比较。将基础指标转化为标准值后, 消除了量纲, 使原本不同量纲的指标具有了可加性, 同时减小了不同指标间的方差差异。
2、计算分类指数
公式中的所有变量和均为无量纲处理后的标准值。
基础人力资本指数和研发实力指数公式中, 均采用一个规模指标与两个密度指标的连乘积的方法, 这样的处理方法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两个密度指标是从不同角度测度的素质水平。基础人力资本指数中, 第一个密度指标反映人均产出水平, 第二个密度指标反映人均投入水平。研发实力指数中, 两个密度指标分别反映了R&D投资强度和R&D人员数占比。二是通过使用两个密度指标, 加大了素质指标的权重。为便于理解, 可假定两个密度指标相等, 此时就成为一个密度指标的平方, 相当于一个密度指标的权重扩大了一倍。
基础人力资本指数中第二个密度为就业人员中高学历比例、人均教育投资和人均卫生投资3个指标的加权平均数。考虑第一个指标 (X2) 的重要性, 赋予了较大权数。与基础人力资本和研发实力指数不同,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模指标, 科技效能指数采用的是三种专利授权数、SCI收录科技论文篇数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三个子指数的算术平均数。三种专利授权数和SCI收录科技论文篇数, 反映的是人才的产出, 但密度指标的分母却是就业人数, 显得口径不匹配, 含义难以解释。对此可以这样理解: (产出/就业人数) = (产出/人才数) × (人才数/就业人数) , 也即指数中的密度指标是人才产出率和人才占比两个密度指标的乘积, 有很明确的实际意义。
3、计算人才综合竞争力指数 (RZZ)
人才综合竞争力指数为基础人力资本指数、研发实力指数和科技效能指数三个分类指数的平均数。由于基础人力资本指数 (I1) 的方差明显小于其他两个指数, 导致对总指数的影响明显偏小, 因此通过开平方适当加大其权重。
二、中国各省会城市人才综合竞争力指标值分析
根据上述人才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 结合相关数据, 2007-2009年, 我国31个省会城市之间的人才综合竞争力如表1所示:
第一, 北京的人才综合竞争力指数最高, 并在2007-2009年期间始终排名稳居国内各省会城市第一, 说明北京市在基础人力资本、人才研发实力和人才科技效能方面具有最强的综合实力。
第二, 从时间序列上看, 2007-2009年, 人才综合竞争力稳居前八名的省会城市, 分别为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济南、天津市和沈阳, 说明这些省会城市具有较强的人才综合竞争力和竞争力。
第三, 2007-2009年期间, 从排名位次上看, 人才综合竞争力进步最快的武汉, 从2007年的第十三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十位;相反, 退步最快的是石家庄和黑龙江, 分别从2007年的第十位和第十二位下降到2009年的第十三位和第十五位。
第四, 全国人才综合竞争力最弱的是兰州、贵阳、银川、海口、西宁和拉萨, 并且在2007-2009年期间, 一直保持全国最后六位。
在人才综合竞争力排名前八名的地区中, 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南京、杭州、济南和天津市拥有绝对优势, 指数值大幅领先所有其他地区, 其科技效能指数的分值较为接近, 处于0.11-0.57的区间内, 可以认为属于人才综合竞争力较强地区。沈阳、福州、武汉、郑州、成都、石家庄、西安、哈尔滨、长沙、吉林、呼和浩特、太原、南昌、合肥、乌鲁木齐、桂林、重庆市和昆明的人才综合竞争力指标值, 既大幅落后于北京等人才综合竞争力较强地区, 但又领先于其他省会城市, 并且其人才综合竞争力指数的分值较为接近, 处于0.03-0.09的区间内, 可以划分为人才综合竞争力中等水平地区;其余省会城市, 包括兰州、贵阳、银川、海口、西宁和拉萨可以并入人才综合竞争力较差地区。
摘要:文章结合实践经验和人才资源管理理论, 构建了我国城市人才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 对31个省会城市的人才综合竞争力进行了实证比较。结果表明: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济南、天津和沈阳拥有人才综合竞争力的绝对优势, 指数值大幅领先所有其他城市;我国各省会城市人才综合竞争力指标的各分类指标之间的平衡性较差, 各指数值之间落差较大。
关键词:城市人才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综合指数
参考文献
[1]、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60年[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2]、李晓园, 吉宏, 舒晓村.中国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4 (7) .
[3]、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报告名称:2014-2018年中国钻戒行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深度调查研究报告
报告编号:307384
联系电话:010-62665210 62664210(传真)Email:service@cninfo360.com
报告链接:http://
客户服务:本报告免费提供后续一年的数据更新服务
温馨提示:如需购买报告英文、日文等版本,请向客服咨询
正文目录
第一部分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第一章 全球钻戒行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世界钻戒行业市场情况
一、2014年世界钻戒产业发展现状
2二、2014年国际钻戒产业发展态势
5三、2014年国际钻戒行业研发动态
7四、2014年全球钻戒行业挑战与机会第二节 全球钻戒市场分析
一、2014年全球钻戒需求分析
1二、2014年欧美钻戒需求分析
2三、2014年中外钻戒市场对比
4四、2014年全球钻戒需求分析
第三节 部分国家地区钻戒行业发展状况
一、2014年美国钻戒行业发展分析
二、2014年欧洲钻戒行业发展分析
2三、2014年日本钻戒行业发展分析
5四、2014年韩国钻戒行业发展分析第二章 我国钻戒行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中国钻戒行业发展概述
一、我国钻戒行业消费状况
二、我国钻戒行业生产状况
3三、我国钻戒行业面临问题
5四、我国钻戒行业产品结构
第二节 我国钻戒行业发展状况
一、2013年中国钻戒行业发展回顾
二、2014年钻戒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三、2014年我国钻戒市场特点分析
42四、2014年我国钻戒市场发展分析
4第三节 中国钻戒行业供需分析
一、2014年中国钻戒市场供给总量分析
二、2014年中国钻戒市场供给结构分析
三、2014年中国钻戒市场需求总量分析
四、2014年中国钻戒市场需求结构分析
5五、2014年中国钻戒市场供需平衡分析
第三章 中国钻戒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第一节 2014年钻戒行业运行情况分析
一、2014年钻戒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二、2014年钻戒行业收入前十家企业
6第二节 2014年钻戒行业产量分析
一、2014年我国钻戒产量分析
二、2014-2018年我国钻戒产量预测
第三节 2014年钻戒行业进出口分析
一、2014年钻戒行业进口总量及价格
2二、2014年钻戒行业出口总量及价格
4三、2014年钻戒行业进出口数据统计
四、2014-2018年钻戒进出口态势展望
第四章 中国钻戒行业消费市场分析
8第一节 中国钻戒消费者收入分析
一、中国人口、人民生活分析
2二、2014年消费者收入水平
三、2014年消费者信心指数分析
第二节 钻戒行业目标客户群体调查
一、不同收入水平消费者偏好调查
二、不同年龄的消费者偏好调查
1三、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偏好调查
9第三节 钻戒市场消费需求分析
5一、钻戒市场的消费需求变化
5二、钻戒行业的需求情况分析
三、2014年钻戒品牌市场消费需求分析
第四节 钻戒消费市场状况分析
2一、钻戒行业消费特点
2二、钻戒消费者分析
5三、钻戒消费结构分析
四、钻戒消费的市场变化
五、钻戒市场的消费方向
第五章 中国钻戒行业区域市场分析
11第一节 华北地区钻戒行业分析
115
一、2014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5二、2014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116
三、2014-2018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118
四、2014-2018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21五、2014-2018年行业投资风险预测
12第二节 东北地区钻戒行业分析
5一、2014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5二、2014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127
三、2014-2018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128
四、2014-2018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130
五、2014-2018年行业投资风险预测
13第三节 华东地区钻戒行业分析
136
一、2014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136
二、2014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138
三、2014-2018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41四、2014-2018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43五、2014-2018年行业投资风险预测
14第四节 华南地区钻戒行业分析
147
一、2014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147
二、2014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148
三、2014-2018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150
四、2014-2018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53五、2014-2018年行业投资风险预测
15第五节 华中地区钻戒行业分析
157
一、2014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157
二、2014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159
三、2014-2018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160
四、2014-2018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2五、2014-2018年行业投资风险预测
16第六节 西南地区钻戒行业分析
168
一、2014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168
二、2014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170
三、2014-2018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3四、2014-2018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5五、2014-2018年行业投资风险预测
176
第七节 西北地区钻戒行业分析
179
一、2014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179
二、2014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180
三、2014-2018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2四、2014-2018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5五、2014-2018年行业投资风险预测
187 第六章 钻戒行业投资与发展前景分析
190
第一节 2014年钻戒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190
一、2014年总体投资结构
190
二、2014年投资规模情况
3三、2014年投资增速情况
5四、2014年分行业投资分析
196
五、2014年分地区投资分析
198
第二节 钻戒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2一、钻戒投资项目分析
2二、可以投资的钻戒模式
5三、2014年钻戒投资机会
207
四、2014年钻戒细分行业投资机会
208
五、2014-2018年钻戒投资新方向
210
第三节 钻戒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4一、钻戒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4二、我国钻戒市场蕴藏的商机
217
三、殴债危机后钻戒市场的发展前景
219
四、2014年钻戒市场面临的发展商机
220
五、2014-2018年钻戒市场面临的发展商机
22第二部分市场竞争格局与形势
第七章 钻戒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228
第一节 钻戒行业集中度分析
228
一、钻戒市场集中度分析
228
二、钻戒企业集中度分析
230
三、钻戒区域集中度分析
233
第二节 钻戒行业主要企业竞争力分析
236
一、重点企业资产总计对比分析
236
二、重点企业从业人员对比分析
238
三、重点企业全年营业收入对比分析
41四、重点企业利润总额对比分析
43五、重点企业综合竞争力对比分析
24第三节 钻戒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247
一、2014年钻戒行业竞争分析
247
二、2014年中外钻戒竞争分析
248
三、2014年国内外钻戒竞争分析
250
四、2014年我国钻戒市场竞争分析
53五、2014年我国钻戒市场集中度分析
5六、2014-2018年国内主要钻戒企业动向
256 第八章 2014年中国钻戒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260
第一节 钻戒行业发展概况
260
一、钻戒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260
二、钻戒行业投资现状分析
2三、钻戒行业总产值分析
5四、钻戒行业技术发展分析
267
第二节 2014年钻戒行业市场情况分析
269
一、钻戒行业市场发展分析
269
二、钻戒市场存在的问题
1三、钻戒市场规模分析
272
第三节 2014年钻戒产销状况分析
5一、钻戒产量分析
5二、钻戒产能分析
276
三、钻戒市场需求状况分析
278
第四节 产品发展趋势预测
2一、产品发展新动态
2二、技术新动态
285
三、产品发展趋势预测
287
第三部分赢利水平与企业分析
第九章 中国钻戒行业整体运行指标分析
291
第一节 2014年中国钻戒行业总体规模分析
1一、企业数量结构分析
1二、行业生产规模分析
292
第二节 2014年中国钻戒行业产销分析
5一、行业产成品情况总体分析
5二、行业产品销售收入总体分析
296
第三节 2014年中国钻戒行业财务指标总体分析
299
一、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299
二、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300
三、行业营运能力分析
2四、行业发展能力分析
305 第十章 钻戒行业赢利水平分析
309
第一节 成本分析
309
一、2014年钻戒原材料价格走势
309
二、2014年钻戒行业人工成本分析
31第二节 产销运存分析
313
一、2014年钻戒行业产销情况
3二、2014年钻戒行业库存情况
315
三、2014年钻戒行业资金周转情况
316
第三节 盈利水平分析
319
一、2014年钻戒行业价格走势
319
二、2014年钻戒行业营业收入情况
320
三、2014年钻戒行业毛利率情况
2四、2014年钻戒行业赢利能力
5五、2014年钻戒行业赢利水平
327
六、2014-2018年钻戒行业赢利预测
328 第十一章 钻戒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332
第一节 2014年中国钻戒行业利润总额分析
32一、利润总额分析
332
二、不同规模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4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337
第二节 2014年中国钻戒行业销售利润率
340
一、销售利润率分析
340
二、不同规模企业销售利润率比较分析
42三、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利润率比较分析
34第三节 2014年中国钻戒行业总资产利润率分析
348
一、总资产利润率分析
348
二、不同规模企业总资产利润率比较分析
350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总资产利润率比较分析
第四节 2014年中国钻戒行业产值利税率分析
356
一、产值利税率分析
356
二、不同规模企业产值利税率比较分析
358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产值利税率比较分析
361 第十二章 钻戒重点企业发展分析
365
第一节 卡地亚(中国驰名商标)
5一、企业概况
365
二、2014年经营状况
367
三、2014-2018年盈利能力分析
368
四、2014-2018年投资风险
370
第二节 周大福(中国驰名商标)
4一、企业概况
374
二、2014年经营状况
377
三、2014-2018年盈利能力分析
379
四、2014-2018年投资风险
380
第三节 金伯利(中国驰名商标)38
3一、企业概况
383
二、2014年经营状况
384
三、2014-2018年盈利能力分析
386
四、2014-2018年投资风险
389
第四节 周生生(中国驰名商标)
2一、企业概况
392
二、2014年经营状况
394
三、2014-2018年盈利能力分析
397
四、2014-2018年投资风险
399
第五节 蒂芬尼(一线品牌)
1一、企业概况
401
二、2014年经营状况
403
三、2014-2018年盈利能力分析
4四、2014-2018年投资风险
406
第六节 谢瑞麟(中国驰名商标)
410
一、企业概况
410
二、2014年经营状况
413
三、2014-2018年盈利能力分析
5四、2014-2018年投资风险
416
第七节 戴梦得(中国驰名商标)
419
一、企业概况
419
二、2014年经营状况
420
三、2014-2018年盈利能力分析
2四、2014-2018年投资风险
42第八节 明牌(中国驰名商标)
428
一、企业概况
428
二、2014年经营状况
430
三、2014-2018年盈利能力分析
3四、2014-2018年投资风险
43第九节 老凤祥(中国驰名商标)
437
一、企业概况
437
二、2014年经营状况
439
三、2014-2018年盈利能力分析
440
四、2014-2018年投资风险
第十节 周大生(中国驰名商标)
446
一、企业概况
446
二、2014年经营状况
449
三、2014-2018年盈利能力分析
51四、2014-2018年投资风险
第四部分投资策略与风险预警
第十三章 钻戒行业投资策略分析
457
第一节 行业发展特征
457
一、行业的周期性
457
二、行业的区域性
459
三、行业的上下游
460
四、行业经营模式
462
第二节 行业投资形势分析
466
一、行业发展格局
466
二、行业进入壁垒
469
三、行业SWOT分析
1四、行业五力模型分析
472
第三节 钻戒行业投资效益分析
5一、2014年钻戒行业投资状况
5二、2014年钻戒行业投资效益
476
三、2014-2018年钻戒行业投资方向
478
四、2014-2018年钻戒行业投资建议
48第四节 钻戒行业投资策略研究
4一、2013年钻戒行业投资策略
4二、2014年钻戒行业投资策略
486
三、2014-2018年钻戒行业投资策略
489
四、2014-2018年钻戒细分行业投资策略
491 第十四章 钻戒行业投资风险预警
494
第一节 影响钻戒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494
一、2014年影响钻戒行业运行的有利因素
4二、2014年影响钻戒行业运行的稳定因素
497
三、2014年影响钻戒行业运行的不利因素
499
四、2014年我国钻戒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500
五、2014年我国钻戒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50第二节 钻戒行业投资风险预警
506
一、2014-2018年钻戒行业市场风险预测
506
二、2014-2018年钻戒行业政策风险预测
509
三、2014-2018年钻戒行业经营风险预测
1四、2014-2018年钻戒行业技术风险预测
2五、2014-2018年钻戒行业竞争风险预测
4六、2014-2018年钻戒行业其他风险预测
517
第五部分发展趋势与规划建议
第十五章 钻戒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522
第一节 2014-2018年中国钻戒市场趋势分析
2一、2014年我国钻戒市场趋势总结
522
二、2014-2018年我国钻戒发展趋势分析
5第二节 2014-2018年钻戒发展趋势分析
528
一、2014-2018年钻戒技术趋势分析
528
二、2014-2018年钻戒价格趋势分析
530
第三节 2014-2018年中国钻戒行业供需预测
4一、2014-2018年中国钻戒供给预测
4二、2014-2018年中国钻戒需求预测
537
三、2014-2018年中国钻戒价格预测
539
第四节 2014-2018年钻戒行业规划建议
541一、2014-2018年钻戒行业整体规划
541二、2014-2018年钻戒行业发展预测
543三、2014-2018年钻戒行业规划建议
4第十六章 钻戒企业管理策略建议
548
第一节 市场策略分析
548
一、钻戒价格策略分析
548
二、钻戒渠道策略分析
550
第二节 销售策略分析
554
一、媒介选择策略分析
54二、产品定位策略分析
557
三、企业宣传策略分析
559
第三节 提高钻戒企业竞争力的策略
561
一、提高中国钻戒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1二、钻戒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方向
563
三、影响钻戒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及提升途径
四、提高钻戒企业竞争力的策略
566
第四节 对我国钻戒品牌的战略思考
570
一、钻戒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
570
二、钻戒企业品牌的现状分析
3三、我国钻戒企业的品牌战略
5四、钻戒品牌战略管理的策略
576
图表目录(部分)
图表:钻戒产业链分析
图表:钻戒行业生命周期
图表:2014年中国钻戒行业市场规模
图表:2014年全球钻戒产业市场规模
图表:2014年钻戒重要数据指标比较
图表:2014年中国钻戒行业销售情况分析
图表:2014年中国钻戒行业利润情况分析
图表:2014年中国钻戒行业资产情况分析
图表:2014年中国钻戒竞争力分析
4图表:2014-2018年中国钻戒市场价格走势预测 图表:2014-2018年中国钻戒发展前景预测 图表:2014年钻戒行业销售成本分析 图表:2014年钻戒行业销售费用分析 图表:2014年钻戒行业管理费用分析 图表:2014年钻戒行业财务费用分析 图表:2014年钻戒行业销售及利润分析 图表:2014年钻戒行业销售毛利率分析 图表:2014年钻戒行业销售利润率分析
图表:2014年钻戒行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分析 图表:2014年钻戒行业总资产利润率分析 图表:2014年钻戒行业资产分析 图表:2014年钻戒行业负债分析
图表:2014年钻戒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图表:2014年我国钻戒进口数据 图表:2014年我国钻戒出口数据
图表:2014年中国钻戒行业国有企业工业数据 图表:2014年中国钻戒行业集体企业工业数据
图表:2014年中国钻戒行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工业数据 图表:2014年中国钻戒行业股份制企业工业数据 图表:2014年中国钻戒行业私营企业工业数据
图表:2014年中国钻戒行业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工业数据 图表:2014年中国钻戒行业其他类型企业工业数据
图表:2014年中国不同所有制钻戒企业累计工业总产值对比 图表:2014年中国不同所有制钻戒企业累计产品销售收入对比 图表:2014年中国不同所有制钻戒企业累计资产总计对比 图表:2014年中国不同所有制钻戒企业累计利润总额对比
图表:2014年中国不同所有制钻戒企业累计工业总产值增长对比 图表:2014年中国不同所有制钻戒企业累计产品销售收入增长对比 图表:2014年中国不同所有制钻戒企业累计利润总额增长对比 图表:2014年中国不同所有制钻戒企业产销率对比
图表:2014年中国不同所有制钻戒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对比 图表:2014年中国不同所有制钻戒企业人均销售率对比 图表:2014年中国不同所有制钻戒企业亏损面对比
图表:2014年中国不同所有制钻戒企业销售利润率对比 图表:2014年中国不同所有制钻戒企业资金利税率对比 图表:2014年钻戒产量北京市统计 图表:2014年钻戒产量天津市统计 图表:2014年钻戒产量河北省统计 图表:2014年钻戒产量内蒙古统计 图表:2014年钻戒产量辽宁省统计 图表:2014年钻戒产量吉林省统计 图表:2014年钻戒产量黑龙江统计 图表:2014年钻戒产量上海市统计
图表:2014年钻戒产量江苏省统计 图表:2014年钻戒产量浙江省统计 图表:2014年钻戒产量安徽省统计 图表:2014年钻戒产量福建省统计 图表:2014年钻戒产量江西省统计 图表:2014年钻戒产量山东省统计 图表:2014年钻戒产量河南省统计 图表:2014年钻戒产量湖北省统计 图表:2014年钻戒产量湖南省统计 图表:2014年钻戒产量广东省统计 图表:2014年钻戒产量广西区统计 图表:2014年钻戒产量海南省统计 图表:2014年钻戒产量四川省统计 图表:2014年钻戒产量云南省统计 图表:2014年钻戒产量陕西省统计 图表:2014年钻戒产量甘肃省统计 图表:2014年钻戒产量青海省统计 图表:2014年钻戒产量宁夏区统计 图表:2014年钻戒产量新疆区统计
图表:2012-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12-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图表:2012-2014年国家外汇储备
图表:2012-2014年税收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12-2014年粮食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12-2014年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12-2014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12-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12-2014年建筑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12-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12-2014年分行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12-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
图表:2012-2014年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图表:2012-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12-2014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14年主要商品出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
666 图表:2014年主要商品进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
669 图表:2014年对主要国家和地区货物进出口额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12-2014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12-2014年分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12-2014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12-2014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12-2014年电话用户数
图表:2012-2014年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12-2014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12-2014年各类教育招生人数 图表:2012-2014年人口数及其构成
图表:2012-2014年农村居民村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12-2014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14年工业生产主要指标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推荐阅读:
中国城市管理的研究10-27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10-28
中国城市地铁规划排名11-15
中国商标发展十大最佳城市10-01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特点12-15
略谈中国城市化进程06-08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区域划分11-05
“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演讲稿10-03
对中国城市社区管理的认识和思考12-13
关于中国城市垃圾问题的几点思考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