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第六册《雪儿》第二课时 执教过程: 师:同学们好!生全体: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请坐。(师生互致问候)。
师:同学们,上节语文课我们一起认识了雪儿,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雪儿》这一课。通过上节课,我们知道课文中“我”跌伤了腿,是雪儿陪我度过了那段孤单、寂寞而难忘的时光。瞧,雪儿,飞来了,这就是雪儿。(课件幻灯片展示雪儿图)让我们一起用亲切、关爱的语气大声喊一喊雪儿的名字!生全体(大声):雪儿——!
师:喊得还不够亲切自然,要喊出真心喜欢之情。生全体:雪儿——!
师:对了!这样才表现出了你们真切自然的心声。你们能用一个好的词儿来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雪儿吗? 生:美丽。生:坚强。
生:不畏艰难险阻。生:可爱。
师:文中,爸爸是怎样向我介绍雪儿的?请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师:大家都找到了吗? 生:雪儿是一只信鸽。生:雪儿是蓝天信使。
生:雪儿不怕任何艰难险阻,能飞越千山万水。生:雪儿对人们很忠诚,可以为人类传递信息。
(师出示句子:雪儿是一只信鸽。信鸽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它能飞越千山万水,忠实地为人们传递信息,所以人们称它是“蓝天信使”。)师:这些介绍在课文的第几段? 生:第三自然段。
师:雪儿这样一只信鸽你觉得它怎样? 生:我觉得它很坚强。师:意志如钢,值得敬佩。
生:我觉得它对人很忠诚,可以为人们送信,传递信息。师:不愧是人们忠实而值得信赖的伙伴。生:雪儿很纯洁。生:雪儿还很勇敢。
师:说的多么准确啊!只有勇敢的品质才能克服一切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到达胜利的彼岸。可就是这样一只可爱而惹人怜爱的鸽子,却在一次不期之遇的路途中被爸爸捡回来了,瞧,这就是刚来我家时的模样,(出示雪儿受伤图),你从中看到什么,你从它的眼神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觉得雪儿非常痛苦。师:我也有同感!生:我看得出它很哀伤。师:哀伤,也没有办法。生:那叫无可奈何。
师:翅膀受伤了,能到哪里去呢?飞又飞不了,走又走不了。联系当时“我”所处的境地,腿跌伤了,没人陪伴,你切身有何感受呢? 生:孤单、寂寞。想想雪儿也会同样寂寞、孤单。
师:这就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见何曾似相识”。这就是同病相怜啊!生:我待在家里无事可做,真无聊!师:无所事事,无聊至极!怀着一颗互相取暖、互相依偎的心,我及爸爸怎样对待雪儿的呢?请大家认真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想我为雪儿做了哪些事情?
(师生交流)
出示句子:我和爸爸给它洗了澡,敷了药,它变得雪白雪白的了,我便给它取名叫“雪儿”。
生:我为雪儿取名。(板书:取名)生:我还为雪儿洗澡、敷药。
师:这就叫“疗伤”。(板书:疗伤)我为雪儿所做的这些事你看得出我和爸爸又一颗怎样的心啊? 生:一颗同情的心。师:说完整些。
生:我对雪儿有一颗同情的心。师:还有吗?
生:我们还有一颗善良的心。
师:也是的。但这一切归根结底说,还是因为我们心中装有什么? 生齐答:爱。
师:那就是——(生:爱心)(师板书:爱心)师:你们能像文中的我和爸爸一样用爱心为雪儿疗伤吗?
(生一齐朗读句子)
师:雪儿就这样在我的身边安顿下来了,渐渐和我熟了,我怎样对雪儿说的呢?(出示句子:过了几天,雪儿和我熟了,我对雪儿说:“雪儿,这儿就是你的家,你安心养伤吧!”)
你们自由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在安慰雪儿,劝它不要着急。师:伤要养好急不得,要耐心慢慢来。
生:我没有把雪儿当外人看待,把它看做自家人。
师:它可不是人啊!这可不是骂它,而是没当它是动物,没当它是一只鸟,而当它是一位„„(生一齐答:朋友)
师:也是患难时生死之交的战友和伙伴哪!能用你诚恳的语气,真心实意的语气把它挽留下来吗?假如我就是雪儿,你怎样竭力挽留我呢?看你能不能留住? 生1:雪儿,这儿就是你的家,你安心养伤吧!师:大家觉得他读得如何? 生:有些急忙。速度嫌快。
师:再试试看。速度慢些,语调亲切些。生1动情地朗读。
师:这样读就有滋有味了!还有谁想读?
生2:雪儿——,这儿就是你的家,你安心地养伤吧!!师:好有激情哟!给她鼓励!大家一起来真心地挽留雪儿吧!
生充满真情地读。
师:我留下了雪儿,从此,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天天一起去干什么?看什么?
(出示: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伤去看蓝天,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飘飘悠悠的白云会是什么样子的? 生:千姿百态的,有的像白兔,有的像小狗„„ 师:看来姿态万千。
生:一大片一大片的,像堆在空中的白棉花。
师:颜色、大小差不多了。但那仅仅是不动的画面。能让白云动起来吗? 生:天上的云瞬息万变,刚刚是一匹白马,转眼间就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师:你把庐山云雾的特点也加进来,真是活学活用、记忆犹新啊!其实,有动感的,有活力的白云才是真白云,才会是飘飘悠悠的。读一点这句,品一品那种飘飘悠悠神仙才会有的感受。
(生齐读)
师:平时在家里,你会一个人独自去看白云吗?为什么?
生:我不会,因为一人看白云太没意思了。再说白云天天看,也没趣味。师:没事做才会去看白云,也是很单调乏味的哟!生:天天都能见到的白云见惯了,也就没什么稀奇的。师:那是什么让我觉得白云那么有情趣,有活力,有生机? 生:是我的心情。我开心,我兴奋。
师:而是谁改变了我眼里的天空,改变了我的心情? 生:是雪儿!
师:是它,它的到来改变了我的生活,改变了原本我孤单寂寞而又郁闷的心,因而当我再次仰望天空时,白云也不是那么单调乏味的了,一切都像动起来了!我们浮想联翩,会想些什么呢?谁乐意来说说?
(出示:我想:。
雪儿想:。)
生:我会想:雪儿啊,今天都是有你陪伴在我身边,要不,我是该多么寂寞无聊啊!生:我会想:雪儿啊,你这就成了我伴儿了,我还不知道你家在哪里呢?在重重白云的最那边吗?是像房子的的那朵云里面吗?要是你能开口讲话的话,就请你告诉我吧!
师:情致动人!你的心雪儿一定感受得到!
生:我会说:雪儿,是不是很想家了?想到天上飞两圈吗?现在还是早日养好伤再说吧!快快好起来吧!师:我替雪儿向你表示感谢!师:相依相伴的日子真真切切让人难以忘怀,令人回味。美好的时光也很短暂,但最最激动人心的一刻来到了!
出示句子: “终于有一天,雪儿展开双翅飞起来了„„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教师朗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学生听着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脸上渐渐露出了笑意,专注的眼神充满了期待,期待着自己也来读一读,背一背,也来欢呼欢呼。师:想来读一读吗?
“想!”学生迫不及待地喊道,随即打开了课本。
师:好的。在读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建议,那就是可以边读边配上动作。(学生连声叫好,开始津津有味地朗读起来,边读边演,很是投入。读了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争着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师:看着你们自信的笑脸,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读得不错。(随后指名学生朗读。)读后学生举手,争着发表意见:
生1:“啊,我为雪儿欢呼!”读得很好,读出了“我”的喜悦之情,还配上了拍手的动作,很好。
生2:我觉得“你看它那双翅膀被春风高高地托起”中的“高高”读得很好,让人感到雪儿飞得很高很高。
师:是啊,雪儿终于飞回了蓝天,终于又能在蓝天下翱翔了,这是多么令人兴奋啊!“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这句话,你们还可以读得让人感到更舒畅些吗?
“能!”学生小手林立,抢着朗读这句话。
师:(指名朗读后)同学们,当你们读到这儿时,脑海中有什么问题吗? 生1:有!我不知道雪儿的翅膀怎么会划出弧线?
生2:我想,这弧线不是真的线,而是说雪儿在兜着圈子一圈一圈地飞。师:大家同意他说的吗? 生:同意!
师:我们请他来当雪儿,展开双翅绕着圈子飞翔飞翔,好不好? 生:好!
(那位同学上台表演飞翔。)师:看,雪儿飞得多轻快,多自在啊!这真是—— 生:美丽的弧线!
生3:老师,“弧线”后面怎么是省略号呢?省略了什么呢?
师:你真厉害!这个问题提得真好!答案就在这段话中,请大家再好好读读这段话,想一想。
(学生又一次投入地读起来,有的轻轻地读着,边读边想;有的放开嗓子,配上动作,大声朗读着。过了一会儿,有人举手了。)生1:我想,省略的是这样的内容:雪儿是多么高兴啊!生2:我想,省略的是:我越看越开心!
生3:我想,省略的是:雪儿,飞吧,飞得越高越好!师:我的心儿也展开了双翅,和雪儿一同翱翔在蓝天下!生4:我想,省略的是:洁白的雪儿,在蓝天下多么美丽啊!
师:大家说得多好啊!你们愿意带着这份浓浓的喜悦之情来为雪儿欢呼吗?
(指名学生诵读,背诵)
师:读得好,背得也有感情!课文的第五、第六两个自然段也能读得这么好吗? 生:能!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独自朗读,再一个个轻读、评议,然后独自练读。师:(指名朗读第五、第六两段后)同学们,刚才你们用朗读的形式表达着“我”和雪儿之间的深厚感情,现在能不能用心中的话语来表达一番呢?这儿有三句话,随你们挑选哪一句来说说,两句也行,三句更好。
出示课件:
(1)雪儿又飞到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好似在说:________。
(2)雪儿望望我,似乎在向我祝福,祝我________。
(3)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雪儿,心里十分快慰,默默地说着________。学生稍作准备、讨论后,举手发言:
生:雪儿又飞回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好似在说:“谢谢你的精心照顾,使我重回蓝天。”
生:雪儿又飞回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好似在说:“我又能飞了,我好高兴啊!”
生:雪儿望望我,似乎在向我祝福,祝我早日康复,天天快乐!
生:雪儿望望我,似乎在向我祝福,祝我早日回到校园,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生: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雪儿,心里十分快慰,默默地说着:“雪儿,飞吧,为人们传递信息去吧!”
生: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雪儿,心里十分快慰,默默地说着:“多好啊,在我的照顾下,雪儿又飞起来了!”
生: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雪儿,心里十分快慰,默默地说着:“雪儿,谢谢你给我带来了快乐!”
生: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雪儿,心里十分快慰,默默地说着:“雪儿,我想我不久也会回到校园中去的!”
师:说得真好!老师听着心里也十分快慰,同学们多会读书啊!多么能干啊!能背背这两段吗? 生:能!
(然后学生纷纷开始诵读,师指名背诵。)
师:同学们,我能拥有这么一份快乐,拥有与雪儿度过的一段难忘、美好的时光,是我的幸福,是我们三生有幸!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这份快乐呢? 生:不是的,不爱鸟的人是不会有的。生:不关爱动物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师:是的,只有拥有爱心的人,只有善待生命的人,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是快乐的!才会是最幸福的!让我们满怀激情地朗诵这首爱的颂歌吧!
出示:爱,就是给予。
一个关怀的眼神。
一个爱抚的动作。
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美好的祝福。爱,是人类的春天。爱,是生灵的乐园。你爱着世界,世界也爱着你。
让爱在你心头驻足,让快乐在你心头弥漫。
师播放乐曲《爱的奉献》,学生们情感充沛、大声地朗读诗。
1.今天, 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爬山》。 (板书课题)
2.请同学们拿起笔, 跟老师听写词语, 看谁能笔下生辉, 既写得正确, 又写得漂亮。 (又弯又窄、山路崎岖、沉静;慢条斯理、洞穿人心、智慧;似懂非懂、自以为是、逞强)
3.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组词语有什么特点。 (第一组是描写青山的, 第二组是描写父亲的, 第三组是描写我的。) (相机板书:青山父亲我) 谁能用上其中的一两个词语, 说出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青山那里, 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 我学到了智慧。)
二、围绕主线, 引导质疑
1.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情预设: (1) “沉静”和“智慧”是什么意思? (2) 为什么说我从青山那里学到了沉静? (3) 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怎样的智慧?)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那“我”和父亲有几次对话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认真读读“我”和父亲三次对话的内容, 并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三、品词析句, 解疑明理
过渡:为什么说“我”从青山那里学到了沉静?“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怎样的智慧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和父亲的三次对话。
(一) 父亲第一次说的话。
1. 谁来读一下父亲第一次说的话? (指名读)
2. 为什么说爬山是一件格外辛苦的事?去掉“格外”行不行?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来说说你的理解。
3. 你还有疑问吗? (学情预设:“征服”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征服山”和“征服自己”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征服自己?)
4. 面对父亲的教导, 儿子的表现是怎样的? (似懂非懂) “似懂非懂”是什么意思?
5. 我们刚才采用了什么方法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呢? (出示:联系上下文) 我们理解句子还有哪些方法呢?
6. 小结:“我”和父亲满怀信心,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爬山, 终于登上了山顶, 最终征服了自己。 (板书:征服自己) 这就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智慧。
(二) 我和父亲第二次对话。
过渡:父亲身上还有什么智慧?“我”又是如何感悟青山的沉静呢?让我们走进“我”和父亲的第二次对话。 (课件出示5、6、7自然段)
1. 同学们想象一下, “我”和父亲登上山顶后心情怎样?可以用你搜集到的诗句或名言来说说。
2. 父亲说这些话时是怎样的语气?什么是“慢条斯理”?
3. 同学们想想, 这一次父亲的话强调的是什么?你明白了什么? (父亲强调的是爬山的过程。我明白了爸爸告诉我做事要尽心尽力。)
4. 那作者认为自己尽力了吗?从哪里看出来?“自以为是”什么意思?
5.小结:做任何事, 都要尽心尽力。 (板书:尽心尽力) 这就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智慧。
(三) “我”和父亲第三次对话。
1.“我”又是如何感悟青山的沉静, 父亲的智慧呢?“我”和父亲的第三次对话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 (出示8、9自然段)
2.“逞强”什么意思?“逞强”也是一个十岁孩子做事的态度, 这时最需要静下心来, 踏踏实实, 用心体会。所以父亲要“我”和他一同躺在树林的草地上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3. 你想不想跟文中的孩子一起去听听山林的声音? (播放音乐)
4. 学生交流自己的体验。
5. 多美的景象啊!谁来读这段话?
四、朗读感悟, 总结全文
1.在爬山回来途中, 作者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2.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
语文课程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课程。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要把学法的指导与语文的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语文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个思考的过程,学与思是相互融合的,让我们的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感受语言的精妙,在有趣的朗读中体会文章的韵味。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让孩子喜欢的。
教学目的
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学习的好习惯;默读课文,了解默读的方法,初步掌握默读的技巧,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背诵课文,学会把心中的感受通过声音、表情形象地表达出来;积累句式和相关句子。
教学过程
一、精读头尾,制造悬念
1.昨天,老师带大家学习了《学棋》这篇课文,谁能给大家简单地说说故事的大概意思。(可稍做提醒:开始怎样,那后来呢?)
边交流边板书:
秋
一个学生 另一个学生
出色的棋手 没有多大长进
2.老师也把故事的主要内容写了出来(出示第一段和最后段),大家读读。老师有个要求:边读边想,读出你的感受。
自由读。
指名读第一段,有不懂之处吗?
“能手”是什么意思?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太多了!(出示表格)
秋是下围棋的能手,所以远近闻名,这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来,再读读这一段,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
3.正因为如此,(引读第二段的第一句)
4.可结果呢?(引读第三段)
出色的棋手,也叫________,成了这样的人,心里________。
再读一读。
那另一个学生呢?成了这样的人,心里________。
再读读这句。
就这样边读边想,读书就成了享受,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故事的大意。这次没有老师提醒,相信这次会读得更好!
5.读到这儿,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酝酿问题、交流问题并归纳问题:为什么两位学生有这么大的不同呢?
【设计意图:学始于疑,同样的学习产生不同的效果,孩子心中的疑问自然而然地产生,同时,这些问题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样的设计,就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教材本身上来,对孩子学好语文的信心起了很大的帮助。】
二、重点突破,掌握学法
1.这问题第二段已告诉我们了。打开书本,自读第二段,不过,老师提个要求:
出示:默读课文。
什么叫默读?据学生交流出示相关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
2.默读后交流: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边板书:
专心致志也叫
走神________也叫________
3.我们先来看看专心致志学下棋的学生吧!学生把书合拢,教师出示相关句子。
要求默读:边读边在脑中想象,想想这位学生学棋的样子,好吗?
想好了吗?谁愿意读一读,读出你的想象!
指名读。
我看见了,多认真的孩子呀!
他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
他还可能:他一边________一边________。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可多啦!
走路时,一边________一边________,多舒服啊!
________,一边________一边________。
是呀!你看他不明白的地方,还有问上几句。
来,一起来在脑中记一记,记住这位认真的好孩子。
面对这样的同学,你想对他说什么吗?
4.那另一个孩子呢?这一次小朋友还是默读,边读边在脑中想想,行吗?
(巡视时,相机提示:瞧,他的表情在告诉别人,他看到了________!他的眼睛会说话)
大家一起读,把你看到的画面通过声音告诉大家吧!
对不起,打断一下:你看到美丽的天鹅飞来,会是怎样的心情?再试一试。
人总犯错,错了就改才有进步,可那人——这种人你对他有什么看法?来,再试试!
就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就把不认真孩子的形象记下来。咱们再来想一遍,这次老师不提醒,有信心读好吗?
如果你是那位老师,想对他说什么吗?
【设计意图:默读课文这个要求是第一次出现,因此,既要让孩子明白默读的标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掌握技巧。技巧只能在应用中学会,通过两种画面的想象、体会,孩子就能初步掌握默读这一技巧。】
三、扩展延伸,积累句子
1.来!吸取他的教训,记住他的优点,边读边想,把文章美美地享受一次吧!
2.后来,那位没有多大长进的孩子长大了,也有了一个儿子。一天,他送他的儿子去学校了,他反复地叮嘱孩子:儿子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也想送他几句话。(即练习六中的“读读背背”)
出示: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学生读读、背背。
【教学目标】
1、认识跌、媚等四个生字,会写剩、鸽等十个生字;理解传递、哀伤、艰难险阻等组成的词语。
2、正确、通顺的朗读课文。
3、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过程 】
1、导入新课:鸟我们都很熟悉,我们见过受伤的鸟吗?是怎样对待它的?
2、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导学案自学,教师检查指导。)学生完成本部分题。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内容见导学案中的“合作学习”部分。
4、课堂展示:
展示一:展示生字词学习效果。教师口述几组词、句,学生听辨后分别写出对应的字、词。告诉学生“检、捡、拣”的区别,选四名学生上台展示后,教师指导写字、理解词义。齐读ppt上的词语。展示二:展示朗读课文。(1)分别选择朗读水平差异较大的两名学生,选择某个自然段朗读,相机指导朗读。(2)齐读四、五自然段,指导齐读。展示三: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课堂小结。
6、巩固:
(1)听写词语:施展
剩下
传递
任何
哀伤
托起
祝福
向往
(2)填合适的词语:
()的春光
()的弧线
()的眼珠
施展()
传递()
飞越()
托起()
7、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雪
儿
我腿受伤在家
爸爸捡回一只受伤的信鸽
洗干净
取名:雪儿
教学内容:教学连减应用题,教科书第5页的例题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两步连减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会列综合算式。2.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1.教师出示下列口算卡片,让学生快速口算。15+6= 25-8= 30+7= 6+24= 27-9= 14+6= 20-7= 19-9= 2.一辆空调车上有42人,中途下车8人,又上来16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要求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计算并说出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新授课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两步应用题”(出示课题:两步应用题)1.教学例2。出示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1)提问: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可先让学生自由编题,然后出示:面包房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
2个,现在剩下多少个?(2)全班同学读题后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根据“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第一队买后还剩多少个)怎样列式?[54—8=46(个)] 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46—22=24(个))谁能列一个综合算式?[54—8—22=24(个)](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义)(3)教师: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根据“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可以求什么问题?(两队一共买了多少个面包)可以怎样列式?[8+22=30(个)]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54—30=24(个)]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如果写成一个算式,应该怎样列式? 教师:要先算8+22,列式就要加上一个小括号。54-(8+22)。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
列式:54-(8+22)
=54-30 =24(个)
答:还剩24个面包。注意:应用题解答完后,要记住写答案。列出算式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教师小结: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可以使用小括号。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6页练习一的第2题。
(1)看图口头编题:3个组一共收集了94个易拉罐,其中第一组收集了34个易拉罐,第二纽收集了29个易拉罐。那第三小组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2)分析题目,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3)想一想,第一步要先求什么?第二步要再求什么?(4)列式计算:
94—34=60(个)60—29=31(个)或34+29=63(个)94-63=31(个)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要他们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94-34-29或94-(34+29)2.教科书第7页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用两种方法列式解答。58-6-7或58-(6+7)[第2题和第3题是配合例2设计的。教学时先让学生说明图意,然后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着重练习如何正确使用小括号,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3.新型电脑公司有87台电脑,上午卖出19台,下午卖出26台,还剩下多少台?(用两种方法解答)4.班级里有22张腊光纸,又买来27张。开联欢会时用去38张,还剩下多少张? 5.少年宫新购进小提琴52把,中提琴比小提琴少20把,两种琴一共有多少把? 6.一辆公共汽车里有36位乘客,到福州路下去8位,又上来12位,这时车上有多少位? 板书设计:连减应用题
[54—8=46(个)(46—22=24(个)综合算式 [54—8—22=24(个)] 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可以使用小括号。
1、感情的朗读课文,将课文形象化。
2、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二、教学重难点:课文中对哈默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对镇长杰克逊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渲染,创设情境
师:一个寒冷的冬天,南加州沃尔逊小镇上来了一群逃难的人,谁能描述一下他们是怎样的?
1.“面呈菜色”什么意思?一个面呈菜色的人,平时可能大鱼大肉吗?那么他们吃的什么?
2.他们不仅吃不好,一路上,他们翻山涉水,经历了很多困难,他们可能遇上了什么困难呢?
(也许曾遇上狂风暴雨,也许曾碰到可怕的大风雪)
3.看到这群可怜的人,沃尔逊人热情的地招待了他们,逃难的人们是怎样做的?(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出示句子,理解狼吞虎咽)
(二)、师生对话,深入文本
1.就在所有的人都狼吞虎咽的时候,有个人却例外,因为他有尊严。自由读一读课文的2—5自然段,从哪儿体会到年轻人有尊严。(自由读,划句体会)
2交流
(1)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与众不同 饥饿不堪、身体虚弱、急需食物充饥)
尽管饥饿折磨着年轻人,可他_________________,因为他有__________________。
齐读句子
(2)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失望杰克逊大叔没有派活儿给他;年轻人非常需要食物;做人的尊严战胜了饥饿)
(3)“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
尽饥饿折磨着年轻人,可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总结:这是一个饥寒交迫但不失尊严的人,面对沃尔逊人的款待仍不失尊严的人。他时刻牢记不能不劳而获,要用劳动去换取食物,这就是尊严。
3、师:所以年轻人在为杰克逊大叔捶背后,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可是,这和其他逃难者的那种“狼吞虎咽”地吃含意一样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出示有关句子:
1)这些逃难的人,显然很久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2)年轻人在为杰克逊大叔捶背后,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前者连一句感谢的话都顾不得说,说明他们实在是饥饿至极;后者同样饥寒交迫,即使在再困难也不忘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这样才吃得心安理得,吃得有尊严,吃得坦然。)
《船长》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选自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课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 镇定自若, 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 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 随着客轮一起沉入了深渊, 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通过朗读课文和咀嚼文字, 让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认真体会、感悟船长的风采和精神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目标预设:
1.学生通过自主研读、合作探究、讨论学习、观看课件等方式, 了解在船长沉着冷静的指挥下旅客和船员安全脱险的经过, 感受船长临危不惧、忠于职守的英雄魅力。
2.读中思考, 充分展开与文本和人物的对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学生的品德境界得到提升, 明白危难来临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教学中应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将着眼整体, 通过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领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自主探究, 在朗读与静思中深刻感悟,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强化语言实践,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读中体验。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培养情绪
1. 同学们,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雨果的经典作品《船长》。船长哈尔威在你的心中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要求学生用文中词句或其他词语进行表达。
2. 一位面对死亡镇定自若的船长, 一位忠于职守的船长, 一位舍己救人的船长已经让我们深深震撼, 今天, 我们再次研读雨果给我们带来的这个感人故事, 再次聆听来自船长灵魂深处的声音。
二、咀嚼语言, 感悟灵魂
1. 第一次命令。
(1) 课件出示:“大家安静, 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 其他乘客跟上, 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2) 读一读, 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从哪里看出来?
(3) 出示第2自然段, 体会当时混乱的场面。大家为什么这样混乱?他们怎么想?
(4) 指导学生朗读“顷刻间……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从“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体会当时的混乱场面。此时此刻, 如果你就在这艘船上,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 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所以绝对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发生, 此时此刻, 船长只能“大声吼道”, 才能让所有的人都听得到, 都冷静下来。
(5) 船长为什么能够这样沉着镇定呢? (经验丰富、敬业精神、非常专业。) 如果你是一名船员, 你会有哪些想法和做法?对这位船长, 你有什么看法?
(6) 带着由衷的敬佩再读船长的话。 (相机板书:镇定果断舍己救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去思考、去体会船上每一个人的心灵世界和各种表现, 从而真正走进文中的世界, 和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随着与文本对话的逐步深入, 船长的英雄形象也必然会在学生心中渐渐高大、丰满起来。
2. 第二次命令。
(1) 过渡:这是在整个抢险过程中, 船长下达的第一次命令, 后来船长又发出了怎样的命令?找一找。
(2) 课件出示:“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 你就开枪打死他!” (指导学生读一读, 揣摩船长的想法, 说说你的感受。) 师加以引导:作为船长, 他的职责是保护乘客的安全, 而此时, 哈尔威为什么要下这样的命令?
(3) 出示第5自然段, 边读边悟。甲板上的情况可以用哪个词语形容? (一窝蜂。) 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你从这些词句中读出了什么? (险些把小艇弄翻了;拼命维持秩序;简直像疯了, 乱得不可开交。) (情况紧急, 可能船毁人亡, 千钧一发。)
(4) 分角色读船长和船员的对话。 (提醒学生快读, 急促而有力, 争分夺秒。) 从这段话你又看出这是一名怎样的船长? (相机板书:果敢机智关心妇女)
(5) 轻声自读22~25自然段, 思考:命令下达后情况怎样?议答。课文中哪个成语可看出? (井然有序。) 为什么人们会自觉听从哈尔威船长的话?
(6) 船长的第二次命令起作用了吗?有人说男人是怕被打死才守秩序的, 你认为呢?船长会开枪吗?为什么?人们遵守秩序的原因是什么? (被船长的言行所感染、所震撼, 没有人会违背他的意愿。)
课件出示:“哈尔威巍然屹立……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出示船长站立船头的图片, 逐渐高大起来。看图片, 听教师范读。学生也跟着音乐朗读一遍, 感受船长巍然屹立的高大形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对话来体会船长的威严与果断。通过朗读和讨论, 让学生在语言的诵读和思维的撞击中, 对课文内容深刻领悟, 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3. 第三次命令。
(1) 过渡:还找出船长的其他命令了吗?课件出示:“快救克莱芒!”这句话体现出哈尔威是怎样的人? (板书:关爱孩子)
(2) 小结:在整个自救过程中, 哈尔威船长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为了乘客和船员的安全, 他临危不惧, 镇定果断。
三、激情诵读, 升华情感
1. 反复吟诵:“20分钟到了, 轮船沉没了, 船头先下去, 很快船尾也浸没了……”
2. 如果你就是“诺曼底”号上的乘客, 此时已经被救上了“玛丽”号巨轮, 可回头望去…… (生有感情地读。)
3. 如果你是“诺曼底”号上的船员, 你们在船长哈尔威的指挥下, 挽救了所有乘客的生命, 此时你们也脱离了险境, 可回头望去…… (再读。)
4. 如果你就是那个见习水手克莱芒, 在船长的关爱下, 此时也已经脱离了险境, 可回头望去…… (指名学生再读, 反复体会船长的伟大人格。)
5. 出示哈尔威船长图, 逐渐放大!同时播放音乐, 请一名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第29自然段。看着船长渐渐消失的身影, 这一刻你的心里又会有怎么样的疑问呢? (就船长为何不自救进行小型辩论。)
6.船长哈尔威多么崇高, 多么伟大, 大作家雨果在文章的结尾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生齐读。) (板书: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师:同学们, 这样的英雄怎能不激起我们的情感, 那么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 对哈尔威船长表达你的心声吧!学生根据课件提示, 以不同身份和角度写出心中想要说的话。 (生交流心里话。)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写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珍视学生在尊重文本价值前提下的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感受, 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船长人性的美, 为他的人性美而感动。
四、总结延伸, 提升境界
1. 师总结:面对生死的考验, 我们看到了人们的害怕和惊慌, 这是正常的表现。但在船长哈尔威的身上, 我们看到的却是镇定自若、忠于职守、舍己救人、视死如归, 这就是英雄本色。
全班学生齐声呼唤船长的名字———哈尔威船长!
2. 课件出示“9.1 1”美国世贸中心被轰炸的相关图片和一篇华人亲历者所撰写的关于当时人们有秩序地逃离现场的描述。
3. 学生自由交流读后感想,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在危难来临时, 我们应该怎么做?
4. 布置作业。
(1) 查查大作家雨果的资料, 读读他的有关书籍。
(2) 背诵课文中感人的片段。
设计意图:夯实学生的语文积累, 在感悟人物品质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总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1个二类字。
3.知道我国青海湖西部有一个鸟岛,初步认识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爱鸟护鸟。
二、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鸟岛,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海西皮小岛是个闻名中外的鸟岛。每年春天,天气温暖,湖水解冻,鱼虾成群。到了六月,这里更热闹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多媒体出示:第三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
【设计意图:一开始就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一个游客,积极的参与活动,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在好心情和好奇心的驱动下去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2.用一个词来说说岛上的情景。(板书:热闹)
3.具体说说哪几个词中感受到鸟岛很热闹?(点击:各种各样、聚、鸟的世界词语变色)
(1)你从哪里看出这是鸟的世界?(出示幻灯片,练习说话)
(2)鸟儿来这里会干些什么?(多媒体播放鸟岛录像片段,进行说话练习)
填空: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它们有的(),有的(),还有的(),小岛成了鸟的世界。
(3)学生自由练说。
(4)指名说第一句话。
【设计意图:出示夏天鸟岛热闹的情景,利用媒体,借助 “视频”这一手段,给学生对鸟岛的认识带来了感性体验。播放了群鸟在鸟岛上的场面,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并紧紧抓住“热闹”一词做文章,抓住文中的鸟多、鸟窝多、鸟蛋多,通过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
4.指导朗读。
岛上的鸟多,这么热闹,怎样读才能读出鸟儿多,鸟岛很热闹?(自己读、指名读、齐读)
5.岛上除了鸟多,还有什么多?
(1)指名讲 (鸟窝多、鸟蛋多),你从个词感受到鸟窝多、鸟蛋多的?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
(2)指名读,请一个学生上台画鸟窝,其他同学评价(突出“密密麻麻、挨”),不足之处再请人补充。
(3)“挨”可以换哪个词?(靠)
6.板书:鸟蛋多
请多人上台画鸟蛋,还要涂上颜色,(突出“窝里窝外、到处”)
齐读第三句话。
7.小结:其实“窝多、蛋多”也反映了岛上的“鸟多”,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三自然段,进一步感受鸟多吧!
8.齐读。
9.练习背诵:鸟多( ),鸟窝多(),鸟蛋多( )。
【设计意图:用画鸟窝,画鸟蛋的方法使台上台下的交流更为活跃,互动性,及时性,准确性,形象性的长处一一展现,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起到主体的作用。】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引读课文。
师:鸟岛上真热闹啊!鸟多,鸟窝多,鸟蛋多,来岛上游玩的人( ),他们(),随手( ),可是(),因为()。
2.读了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3.你从那些地方看出游人爱鸟?为什么游人会这么爱鸟?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爱鸟护鸟。
4.你能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吗?
小结:游客们的周围有这么多的鸟蛋和幼鸟,可是却没有人去碰一下,人们是多么爱护这些可爱的小鸟呀!因为——(引读)
5.有感情地读描写人们爱鸟的句子。
6.看图:如果我们也在鸟岛上游玩,这时看到有人去捉鸟,或去拿鸟蛋,你该怎么做?(板书:护鸟)
看,蓝天碧水间,鸟儿飞得自由自在,多么快乐!
爱鸟、护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呀!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培养学生爱鸟、护鸟意识。】
(四)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总结:只有人们把鸟当作自己的朋友,相互之间没有侵犯,没有伤害,和睦相处,人们才能真正拥有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才能看到如此神奇的鸟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当小导游,介绍青海湖鸟岛。
板书设计:
鸟多
鸟窝多
19.鸟岛(热闹)(爱鸟护鸟)
鸟蛋多
张桥中心小学 俞新茹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参观游记。首先介绍了三味书屋的布局和当年书塾里学习的情景。然后介绍了腊梅花,引出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勤奋精神。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介绍的主要内容,用抓关键词的方法,(三味书屋、腊梅花、“早”字的来历。)
2、学习准确介绍方位的表达方法,推敲遣词造句的准确性,体会顿号的用法,并练习介绍自己的房间,提高方位词使用的能力。
3、理解作者要写梅花的深意,体会题目《早》的含义
4、积累和春天、珍惜时间有关的格言。了解鲁迅先生的一些生平资料。鼓励学生阅读《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鲁迅作品。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表达方法。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要写梅花的深意,体会题目《早》的含义。
2、了解的鲁迅应该是生活中的鲁迅,是那个顽皮、勤奋的鲁迅,热爱生活、不屈不挠的鲁迅。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畅谈收获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师适时板书: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早”字的来历)
二、自读课文,感悟语言
1、快速浏览课文,蒙胧中你对文章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屏示自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读你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高声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读„
三、自主交流,合作探究,加深体验(一)、品“清香”(1)激情导读:同学们,作者还没进门就已经闻到了纯净疏淡的清香,可见,这“清香”诱人啊!我们读文章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谁能把这股“清香”读出来?
(2)学生自由练读。(3)指名读,读后评价。(4)赛读。
(二)、游“书屋”
(1)随着这”清香“让我们先去了解一下三味书屋吧,请大家读读课文找到介绍三味书屋的句子,用直线画下来。
“三味”是什么意思呢?
(2)、指名读一读。你感觉这三味书屋怎么样?
高尔基的名言: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3)、这样一座书香浓郁的书屋,我们快走近去看一看吧。指名读读介绍三味书屋的句子,这段句子,作者介绍了三味书屋的什么?(陈设)。课件展示三味书屋(凸显三味书屋方位的变换,教师配以生动的解说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预设:①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按方位顺序向我们介绍三味书屋的;②引导探究:学生们为什么冲着古树底下的梅花鹿行礼?从这段文字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4)、请大家对照课本上的图片,自由的读读这段介绍,看看作者介绍的怎么样? 你觉得作者介绍的怎么样?如果没有这张照片,你能不能根据作者的介绍把三味书屋室内的陈设画下来?
(5)、这说明作者的表达怎么样?作者使用了准确的方位词。用圆圈画下来。(6)、谁来当个小导游读读这段介绍,突出这些方位词,好吗?(7)、全班集体读。
(三)、赏”梅花" 作者还没进三味书屋的门就闻到一阵清香,参观到现在,他才明白了清香的来源,是腊梅花。
1、学习第五自然段,研读梅花的“早”(1)出示梅花图,学生欣赏。
(2)你觉得梅花有什么地方吸引你?交流发言。
(3)课文中又是怎样描述梅花的呢?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认为特别好的句子,多读几遍感悟。(提示由“正盛”“满树”体会梅花的多;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润泽透明”“冰清玉洁”等体会梅花的美;由“飘香而送暖”再联系前文“清香纯净疏淡”体会梅花的香;由“二十四番花信风”等体会梅花的早。)
(4)联系上下文,作者是什么时候去三味书屋的?(深冬 酿雪的天气)在这样的季节,百花凋零,然而梅花却开得这么盛、这么美、这么香、这么早,难怪成为诗人赞颂的对象。
出示: 《梅》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绝句》 陆游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学生朗诵,交流,体会梅花品格。
2、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研读鲁迅的“早”
(1)出示:早哇!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提示:过渡句,由梅花的早过渡到写鲁迅的早)
(2)出示第七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鲁迅为什么要刻这个“早”?(3)鲁迅为什么会迟到?你能替他找到迟到的理由吗?这个理由能打动人吗?(4)理解课文,相机出示填空
因为,所以。(鲁迅迟到的原因)虽然,但是。(替鲁迅辩解)
即使,鲁迅也。(鲁迅没有解释的原因)(提示:通过“一面„„一面„„”“天天奔走”等体会鲁迅因为父亲生病的忙碌。通过“默默”“再也”“轻轻”等看出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思考:如果你是鲁迅的老师,听了这样的解释会原谅鲁迅吗?鲁迅为什么没有向老师解释呢?进一步理解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
(5)鲁迅是因为父亲生病才迟到的,如果像老师解释是能得到老师原谅的。然而鲁迅什么也没说,而是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早”。同学们,鲁迅刻这个“早”时心情怎样?他在提醒自己什么?
(6)是啊,这个“早”难道仅仅刻在鲁迅的书桌上吗?
(7)刻下了这个“早”之后,鲁迅迟到过吗?齐读“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出示填空:
从那以后,鲁迅依然在当铺和药铺之间奔波,然而他。因为他知道,所以他只有。
再读这段话,体会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品质。简介鲁迅成就。
3、思考:作者写鲁迅的“早”为什么又要写梅花呢?梅花和鲁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文章为什么以“早”为题目?(抓住“清晨”“春天”“东风第一枝”等理解梅花的“早”,抓住鲁迅刻在书桌上的“早”“时时早,事事早”理解鲁迅的“早”的含义,从而找到他们的相似之处。)
学生自由朗读,寻找依据。
因为梅花,鲁迅 所以。
三、小结
鲁迅与梅花都具有“早”的品质,写梅花的“早”就是为了衬托鲁迅的“早”,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鲁迅就是这样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最后终于成为了世界上有名的大文豪,一生写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课后请大家搜集有关鲁迅的故事和他的作品,阅读感悟。
作业:
1、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搜集珍惜时间的格言。
2、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一篇摘抄。
3、学习第三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的房间。《向你介绍我的房间》 温馨提示:
1、用上准确的方位词。
2、室内陈设介绍要具体。
3、如果别人读了你的介绍能画出你房间的室内陈设,你就挑战成功了!板书设计:
4、早
蜡梅花 鲁迅
1、复述课题《长城》,全体齐读课文。
(回顾第一节课学习内容。)
2、学生自由汇报第一课时自己学会了哪些生字和新词。
3、看一看,说一说:
本课有几幅图画和几段文字?主要画了什么,写了什么?
(学生只能从大概意思上谈一谈,不会说得太清楚,那是因为他们还缺少细致品读本文的训练过程,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来仔细观察图画的区别之处和仔细阅读课文内容。揭开新课学习活动的开始。)
4、导语:
《长城》一课的图文是怎样结合的,我们还要通过仔细观察和阅读来深入研究。
二、读文品悟
1、整体感知图文意境:
⑴ 观察两幅图内容的异同之处,谈谈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是什么?
(学生对长城的照片、图画并不陌生,如果独立观察有困难,还可以随时组织学生同桌合作研究,说出两张照片是从不同的距离和角度拍下来的,第一幅是远望长城,第二幅是走上城墙近看长城。给人的感受也不相同。远望长城,气势雄伟,跨越崇山峻岭。走上长城,看清了长城的建筑结构,既宽敞又结实,设计得科学合理。引导看图,使学生的知识占有量增加,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要读文的兴趣,继而引领学生深入课文,品读语言之妙用,便顺理成章了。)
⑵ 再来细读课文,看一看文章是怎样描写这两幅照片内容的。
(图文对照,运用看图学文,学生会迅速走进课文,走进情境,寻到行文思路,即: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与描写。)
⑶ 小结:
这种有顺序的观察与描写,不仅使人感到清晰可见,而且又能使文章详略得当。看看文中详写了远景还是近景?
(近景)为什么这样写?
(近景中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城墙上的结构怎样,古代劳动人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建造长城。)
2、阅读感悟重点语句:
⑴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体会:
远看长城是什么感觉?用文中字词来表示:
① 像一条长龙,用恰当的比喻手法,崇山峻岭和蜿蜒盘旋更突出了长城尤如一条长龙的样子。
(引导学生看第一幅图,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形容看到的长城什么样。)
② 从到,有里。用这样的填空形式,强调出此处数据的使用恰当,询问两关在中国地图上的大约位置是哪里?(使用教具地图)师指导学生了解长城的大致走向。
背诵:
全段共两句话,第一句说长城的样子像什么?第二句说长城的具体位置从哪里到哪里?
(学生看第一幅图,背诵第一自然段。)
⑵ 自读第二自然段:
体会:
这里描写了哪段长城?近看长城什么样子?
(八达岭长城,高大坚固)
为什么说它是高大坚固的?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幅图体会巨大的条石、城砖等建筑材料的坚固和结构设计的合理坚固。师生试画长城简图。)
板书:
城墙顶上──铺着平整,像马路。
城墙外沿──垛子,了望口,射口。城 台──每隔三百多米。
过渡:远看长城的雄伟,近看长城的坚固,使每个登上长城的人都会产生一种感慨,你知道是怎样的吗?读一读下文你就明白了。
⑶ 有感情地朗读后两段:
说一说你对哪句话还不够理解。
(学生用朗读去体会作者当时产生的感慨,要比教师用讲解阐述的看法更易于学生接受,而且学生一定会对智慧、结晶一类的词感到奇怪,尤其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这类说法,他们也不敢只留于表面来理解长城的长。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谈谈自己的不同见解。)
⑷ 提出问题:
为什么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讨论并用已知的有关长城资料和本课图文来证明。
三、总结延伸
读了《长城》一文,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此时你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从本节课掌握的知识点和情感体验上总结。)
四、课后巩固
1、继续朗读和背诵课文。
2、从不同角度画长城。
3、搜集与长城有关的信息讲给同学听。
【板书设计】
长城(世界历史奇迹)
远看 像长龙,从到雄伟
墙顶:铺着、平整、像马路
近看 墙边:垛子、了望口、射口坚固
城台:(每隔三百多米)
联想: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
【教后反思】
新课标提出要转变教师角色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1、复习引入的方式有所改变:
以往开课后教师直接采用提问式分别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语和理清文章脉络。而今我采用学生齐读课文,整体回顾,再自由汇报的方式,既检验了上一节课所学所悟,又发挥了学生主动复习的情趣,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现机会,更有利于新课教学的开展。
2、教学思路遵循人的思维习惯,从整体感受到局部探究,最后再回到整体感悟的高度,使知识形成体系,情感产生共鸣,思想得到升华。
3、依据教材为例,合理安排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感受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并能积累好词佳句。
2.了解试验的过程以及作者是如何验证蜜蜂有无辨别方向能力并得出结论。
3.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了解试验蜜蜂有无辨别方向能力的过程。
教学难点:
作者怎么验证蜜蜂有无辨别方向能力并得出结论的。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跟着生物学家法布尔继续观察、研究《蜜蜂》,板书课题。你们跟这可爱的小动物打声招呼吧。生齐读课题。
2.听写词语。
第一組:好像、几乎、大概、推测
第二组:证实、准确无误、确确实实
3.学生反馈写词情况。指名读读,你发现这两组词有什么区别了吗?初步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4.回忆课文主要内容:我知道了本文主要讲了( ),为了验证( ),做了一个试验,得出了( )的结论。
二、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学习第一自然段,知道法布尔为什么要做实验
1.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呢?
2.生反馈,出示“听说”一词,理解“听说”的意思,感受法布尔做科学研究讲究事实,不肯轻信、盲从的态度。
3.练习用“无论……总是”说话。
学习第二自然段:理清法布尔实验的经过。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提出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思考,拿出笔做好标记看看法布尔试验过程可以分为哪几步。
2.生汇报,用“先( ),接着( ),然后( ),最后( )”句式说,板书:捉蜜蜂—做记号—叫女儿等—走两里多路—放飞蜜蜂
3.看到这个试验经过你有什么疑惑?这些环节能少一个吗?指导朗读,体会法布尔做事的严谨、认真、求实的态度。
4.出示句子: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理解“推测”一词,法布尔为什么会这样推测呢?
5.生汇报,师出示句子:第二段最后一句。指导理解“几乎、大概”,再次感受作者用词准确、实事求是的态度。练习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感受作者不仅认真、严谨,还善于观察和思考。
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蜜蜂找到家了吗?它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吗?默读三四五自然段,找找看。
2.生汇报。
预设:
(1)第三自然段: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指导学生带着激动的语气读句子。我从这个结果当中思考了些什么?请读读句子,认真思考: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吗?
(2)第五自然段:有17只蜜蜂回来了。出示句子,理解“准确无误、确确实实”,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完成照样子写词语的练习,体会叠词的妙用。作者得出试验结果:蜜蜂确实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的。
三、总结拓展,课外延伸
1.法布尔通过试验最终发现________,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个结论让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2.看来,自然界的确有无数解不开的奥秘。由于法布尔生活在离我们现在100多年前,当时的研究条件肯定十分有限,他不能解释这种本能。在几十年后,有一种研究结论,你们听听有没有道理。(课件出示奥地利生物学家费里希的研究成果)如果同学们对蜜蜂的知识感兴趣,可以去查查资料,自己再做一番探究。
四、积累好词佳句,引入广阔阅读
1.把你喜欢的本课词语、句子摘抄在读书笔记本里。
2.课余时间,请阅读下列老师推荐的好看的书:法布尔的《昆虫记》《木木的昆虫日记》。
关键词:《赶海》,乐趣,设计意图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的生字词,认识叹词,体会所表达的情趣;2.学习概括自然段的意思,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并练习运用积累语言;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朗读感悟,掌握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着小作者去,齐读课题——《赶海》。
2.同学们,听(播放大海声音),大海退潮了,这时海滩上的海货可多了,(点击)遇上这些“战利品”,站在大海边,你想填上什么词。出示:
填空:____螃蟹____海鱼____贝壳
学生填写后出示:捉螃蟹捞海鱼捡贝壳
【设计意图:很多学生也许没去过大海,用歌声、海浪声及大海的美丽画面,在有效的时间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直奔课文中心。】
3.让我们加大难度,再填一组“战利品”。出示:____海星____大虾____海螺____龙虾(要求填写的词语不重复)
4.(多找几人回答)这时,海滩边的人可多了。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出示句子:
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很多人了,他们有的捉螃蟹,有的捞海鱼,有的捡贝壳……
5.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赶海的时候有什么特点呀?
6.小结板书:趣。
(二)感受乐趣
1.都哪些有趣的事呢?让我们赶紧读读文章的第三小节。出示: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把你认为最有趣的地方画下来,还可以同桌交流你画这里的原因。
2.汇报学习成果。
A生:“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大屏幕出示句子)师:说说看,你为什么画这句呀?师:你可真会读书啊!能把这句再读给大家听听吗?同学们,让我们像他一样,感受一下摸海星的乐趣吧!齐读!
B生: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
(1)师:你这是在干什么呢?也三个字概括一下。(板书:抓螃蟹)(2)你们想来表演一下抓螃蟹吗?(3)表演前,谁有什么建议吗?比如两人角色怎么分?一个装螃蟹,一个当小朋友。(教师指导)(4)想演好这只螃蟹可不容易,这是只怎样的螃蟹呢?(东逃西窜的螃蟹)(不甘束手就擒的螃蟹),知道“擒”的意思吗?字典中有这样几种解释,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选择哪种?演时得跑得快一些,横着跑呀!
C出示: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1)师:说说看吧!生谈体会:小作者开始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发出了疑问“咦”?后来当知道大虾在逗我时,恍然大悟,“哦”。师:发出了疑问“咦”是怎么回事?那“哦”呢?生:小作者开始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发出了疑问“咦”?后来当知道大虾在逗我时,恍然大悟,“哦”。师:同学们,这就叫读书,揣摩文章中词语、句子的意思,体会它隐藏在里面的感情,然后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情趣。我们为这位同学的精彩发言鼓掌!(2)你们见过戏台上的武将吗?对,威风凛凛的。在这里武将指的是_________?伸出你的双手,当作长须,也威武地摇摆吧?看你们神气的样子,想对我说些什么呢?(3)怪不得我的脚那么痒,“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威武的大虾们,你们已经被我束手就擒了,别再那么神气了,快坐好吧!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抓重点字词的重音朗读,理解文本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
(三)学习结尾部分
(1)赶海的趣事真是太多了,我们怎么说也说不完。但是,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知不觉,太阳偏西了,赶海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这时的大海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2)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3)这时,如果你站在海边,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4)(音乐)是啊!大海非常的安静非常的美。一路上,海风吹拂着,舒服极了,我一边往回走,一边哼起了最爱唱的歌(课件《大海啊故乡》)
【设计意图:抒情的歌曲为学生创设了心灵的情境,加深了学生对作者心情的理解与体验,使学生感受到了赶海的乐,也享受到了赶海的趣。】
(四)想象画面,拓展练说
师:今天,我们跟着小作者去赶海,领略了抓海星、捉螃蟹、捏大虾的乐趣,其实赶海的乐趣又何止这些?(板书:……)咱们还可以在沙滩上(播放课件)下面就请同学们学着课文这个片段的写法回家后写一写赶海的趣事!也可以写写生活中你们经历过的趣事。
赶海时_______可有趣了!_________
【板书设计】
11、赶海
追浪花
摸海星
趣捉螃蟹
捏大虾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14课《检阅》(板书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在波兰首都华沙看到了一个隆重而盛大的检阅场面。那谁能根据这些词语给大家介绍一下当时的盛况呢? 抽生说,教师引导集体说。
国庆节到了,多么盛大的节日!多么隆重的检阅!街道上人山人海,楼房上彩旗飘扬,主席台上站满了国家领导人和外国贵宾。
3、在这次盛大的检阅中,哪一支队伍博得了成千上万观众的称赞?观众是怎样称赞他们的?
板书:“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些小伙子真棒!”
4、这个小伙子指谁?这些小伙子指谁?观众为什么称赞他们呢?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自由地朗读课文。
二、走进博莱克。
1、这个小伙子指谁?(板书:博莱克)观众们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真棒!”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博莱克。
2、课件出示博莱克图片。博莱克是个截肢、拄拐的孩子,那他在这么盛大、隆重的检阅场上,表现怎么样呢?课文哪个自然段进行了具体描写?
抽生说,课件出示:“在队伍的第一排,紧跟在队长后面走着一名拄拐的男孩,看来,他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
4、集体读,想想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博莱克很棒?
5、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1)课件出示:“他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
引导:是什么让他忘记了自己在拄拐?走在检阅队伍里,他当时心里在想些什么?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博莱克? 板书:自信
(2)课件出示:“他同全队保持一致”: “一致”是什么意思?请生看图,游行检阅时,博莱克与队员们做到了什么一致?(目光一致、动作一致、步伐一致)(3)要做到这些一致,对于截肢的博莱克来说该是何等的不容易。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透过这个镜头你仿佛看到了训练场上的博莱克有着怎样艰辛的付出?(4)学生想象,汇报。
5、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博莱克?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板书:坚强
6、师引:同学们,这一幕幕镜头,这一个个场景,不仅你看到了,我看到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也看到了,所以,他们由衷地称赞这个自信、坚强的孩子—— 生齐:这个小伙子真棒!
师:让我听到你发自内心的称赞!——随机指名读
7、同学们,一个截肢的孩子、一个拄拐的孩子,走在检阅队伍里,接受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的检阅,感受着观众们真诚的赞美和雷鸣般的掌声,此时此刻,他的心情会怎样?
(引导:心情非常激动,非常自豪,并对其他队员心存感激„„为下面作铺垫)
8、那就让我们带着对博莱克的敬佩,怀着和他一样自豪、激动的心情再来读读这段话。(播放检阅进行曲)
三、走进儿童队员
1、自信、坚强的博莱克赢得了观众的称赞,可观众们为什么说:“这些小伙子真棒!”?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检阅前的那次讨论中。(播放课件)
2、在俱乐部里,大家讨论的主题是什么? 课件出示:游行检阅时博莱克怎么办?
3、刚开始讨论时,儿童队员们对这个问题感到非常——(棘手)(1)课件出示:还有一件非常棘手的事。
(2)“棘手”是什么意思?你在生活中遇到过“棘手”的事情吗?
(3)指导学生朗读句子:还有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游行检阅时博莱克怎么办?
4、你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事情的棘手呢?分小组讨论学习,请用横线画出来,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甚至是一些标点符号。
5、学生汇报,老师抓住以下重点词语进行指导:(1)“谁也不愿意第一个开口”(2)鸦雀无声是什么意思?(形容非常寂静)看似沉默,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大家都在想些什么?谁来读读第6自然段。(指名读)
(3)出示句子: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
①一个问题一处心结啊!问题真的这么难解决吗?现在,我们也为队员们考虑考虑。(课件出示填空)
如果让他去,如果劝他不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这真叫他们左右为难啊。可见这真是一件(棘手)的事。那你能把这份心情读出来吗?抽生读,集体读。
8、面对着两难的选择,队长做出了决定,谁来读读队长的话?(课件出示队长的话)
从队长的这个决定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9、小结板书:关爱、尊重 指导朗读,抽生读、集体读。
10、队长这样做,队员们觉得怎样?谁来读读队员们的话?(课件出示队员的话)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队员们的心情怎么样? 指导读出队员们内心的自豪、激动、兴奋之情。
11、小结:同学们,关爱、尊重,犹如温暖的阳光,唤来生命的春天。正因为儿童队员们懂得关爱与尊重,不歧视任何人,所以观众们会说:齐读(这些小伙子真棒!)
四、拓展练笔,升华主题。
1、教师引读:看着这自信坚强的博莱克,人们由衷地赞叹——(这个小伙子真棒!)
想着队员们对博莱克的关爱,人们再次由衷地赞叹——(这些小伙子真棒!)
2、是的,博莱克的自信和坚强让我们敬佩,儿童队员们对博莱克的关爱与尊重让我们感动。让我们也把由衷的赞叹送给他们——(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板书:画线)
3、这个时候,你想对博莱克和他的队员们说什么呢?课件出示:说一说、写一写
我想对博莱克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儿童队员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总结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荷花、莲蓬、饱胀、翩翩起舞。
⑵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能力;阅读想象能力;会背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3、情感目标:
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荷花、荷叶各种美丽的姿态,想象画面,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教学难点】
理解“把眼前的这一池的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句的意思。
【教学方法】
1、通过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想象画面,让学生感悟语言生动形象和描写的优美。
2、通过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荷花,查阅资料,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生字,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荷花?哪几个自然段写“我”以为自己是荷花?
二、全文解读
1、第一自然段写什么呢?请一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你觉得这一段哪个词用得恰当?为什么?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师小结:本段作者直接了当,引起下文,引人入胜。
2、荷花开了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你们想不想看一看?
出示挂图:你都看到了什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呢?
3、学习二、三自然段:
自由读二、三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板书:荷叶、荷花)
指名读描写荷叶的句子,你觉得这句话写得怎么样?
(板书:挨挨挤挤、像大圆盘)这样的荷花给你什么印象?
师启发:荷叶就已经这么美了荷花会是什么样的呢?
指名读描写荷花的句子。问:这里一共写了几种样子的荷花?
(板书:半开、全开、含苞)指名分句朗读要求读出荷花的美丽。
对照图画朗读第三自然段讨论:
⑴ 这些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是什么姿势?
⑵ “一幅活的画”是什么意思?
⑶ 文中的画家指的是谁?
4、学习四、五自然段:
⑴ 看到大自然这么美的画,我有什么感受呢?
听录音回答:我在干什么呢?我会这样说明什么?
(板书:荷花美)
师小结:作者看荷花已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把自己完全融入大自然中了,才产生了这种感觉。
⑵ 指导感情朗读体验感悟:下面我们也把自己当作一朵荷花融入其中,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⑶ 想象:蜻蜓会告诉我什么?小鱼呢?
(自由讨论)
三、总结全文
课文按照看荷花的顺序进行叙述,语言朴实优美想象力丰富,对荷花的描写形象逼真,赋予感染力,让人读后产生一种美感。
四、展示资料
将学生课前准备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展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我们也来当一回了不起的画家画一幅荷花图。
【板书设计】
叶:挨挨挤挤、像大圆盘
荷花 像一幅画(美)
花:半开、全开、含苞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设计理念
《荷花》这篇课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
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在设计中,我主要以通过读文章、想画面的读书方法让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感悟文章描写的细腻及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并积累语言,学会运用多种形式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述能力。
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理解课文用词的准确,会用“有的??有的??有的??”说几句话。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4、学习中开展小组交流,提高学生的口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理解“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等语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词语复习
(1)(学生互读互查)
荷花 清香 碧绿 莲蓬 破裂 仿佛 衣裳
舞蹈 翩翩起舞 挨挨挤挤
(2)用上一两个词说说你所了解的荷花。
2、复习第一段导入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第一段,你知道荷花有什么特点?(生:荷花是清香的)(板:闻、香)因此,闻到花香的作者赶紧——(往荷花池边
去)去干什么?(看荷花)(板书:看荷花)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一同去瞧瞧吧。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我”迫不及待地来到荷花池边,看到些什么?
(示图)学生观察图后回答。(板:叶、花)
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叶和荷花的?现在请你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然后用直线划出课文描写荷叶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课文描写荷花的句子。
(一)品荷叶美
1、请生读描写荷叶的句子。(出示句子)
2、比较句子:a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b荷叶很大很多。
师:老师把这句子作了修改,请看看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我喜欢第一句,因为第一句“挨挨挤挤”“一个个”写出了荷叶长得多、茂盛。“碧绿”写出了荷花的颜色,也说明荷叶长得茂盛。“大、圆”写出了荷花形状又大又圆的特点。作者还把荷叶当作了大圆盘呢,多生动形象。)(板书:多 绿 大 圆)
3、小结:简单的几个词、恰当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多、绿、又大、且圆的特点。作者写得真美,我们是不是也能美美地读读?谁来试
试?(指名读)
(二)品荷花美
1、体会“冒”的用字美
过渡:荷叶多美啊!其实,荷花更美(示图)你看,这朵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出示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1)我知道这个“冒”有几种意思。出示几种意思让生选:①向外透,往
上升。②不顾恶劣的环境或危险。③不加小心,鲁莽(mǎng),冲撞。④用假的充当真的。在这句中应选择哪种意思?(①向外透,往上升。)
(2)“冒”还可以换成什么字?(“长、伸、探、钻”)请把字代入句中
读读,尽管意思相近,但作者没用其它词,就用了这个“冒”字为什么?(再联系荷叶句子读读)
你认为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怎样地长出来,才叫做冒出来?
(迅速地长、争先恐后地长、使劲地长)
(3)这一朵使劲地长,那一朵也急着要长,谁也不落后,荷花“冒”出来,似乎要干什么?(她想向人们展示她的美丽!??)我们从中体会到荷花的一种什么心情?(高兴地、激动地、兴高采烈地)是的,同学们,作者不用“长、钻、伸”就用“冒”字,那是因为“冒”让我们体会到荷花的争先恐后、荷花的激动、荷花的兴高采烈、荷花努力向上和顽强的生命力啊。)
(4)你看作者的笔下,多美的荷花呀!大家用朗读赞美勇于向上的荷花吧!
2、体会荷花姿态美
师:荷花啊!我已经看到你美丽的姿态了。
(1)请看课文,哪些句子描写荷花的姿态?(请生读)(示句子)作者
具体写了几种不同姿态的荷花?(三种)哪三种?(板书:才开、全开、将开)
(2)作者用了什么词把三种不同姿态的荷花连接起来了?(“有的”)几个?(三个)
所以这句子叫——(排比句)。
(3)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欣赏荷花的姿态美吧,可加上动作。(齐读)
3、师生配合读第二自然段
师:听到你们的读书声,老师也想来读读啊,来,我们合作,老师读你们接: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白荷花—— 有的—— 有的—— 有的——
4、荷花姿态拓展
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一池荷花。(千姿百态、亭亭玉立、仪态万千、婀娜多姿)
除了以上作者介绍的三种姿势的荷花,你认为还会有哪些姿势的荷花呢?
(提示:你看,有的荷花低着头,弯着腰,好像在欣赏自己的美丽。还有哪些姿势?)
请你们发挥想象的翅膀,在小组里交流,合作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填空。看哪小组同学说得最美。
5、体会“活”画
哇!这么多的姿势,真是千姿百态呀!怪不得作者说,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1)作者为什么会把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画是怎样的?(美)
这一池荷花呢?(也美)再回顾课文,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到荷花的美?(生从内容中感受并体会句子的语言美。)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生:叶圣陶)
师:再想想,是叶圣陶吗?叶圣陶是来欣赏荷花的,老师来告诉你吧:是神
奇的大自然。
师:正是神奇的大自然为我们造就这么美丽的画卷,是神奇的大自然让我们
感受到荷花那充满向上精神的力量!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不由得你不去热爱她!不去赞颂她!让我们夸夸这位了不起的画家吧!(齐读第三段)
三、教学第四自然段
过渡: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你们也被荷花陶醉了,你们就像那一朵朵美
丽的荷花一样,绽放自己的美丽的笑脸,你们想把自己也变成一朵荷花吗?(愿意!)(板书:想 变)
1、请闭上眼睛,让我们静静地在荷花池中欣赏,你会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师范读第四段的内容,学生闭眼静听。)
2、可爱的荷花仙子们,睁开眼吧!把你看到的、或听到的、想到的跟大家交流吧,看谁说得最丰富、最奇妙?
3、如此优美的环境真让人如痴如醉。老师也变成了一朵美丽动人的荷花了,你看,蜻蜓、小鱼、等等的小动物都被我吸引来了,你们都想告诉我什么啊?蜻蜓,你好,很高兴见到你。(对话)小鱼、还有小鸟等等的小动物呢?哗,这么多的小动物都来了,这样吧,在小组里分配角色,对对话吧,注意礼貌用语啊。(小组合作)小组汇报评价
4、荷花仙子的魅力可真大啊。我怎么才记起跟作者一样自己并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啊。
四、总结全文,抒情表达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他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了出来,把我们带入一个美妙的世界,走进一幅活的画(板书:活的画)。让我们看到荷花它不仅外表美,内在也很美,怪不得我国宋代的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这样赞道:荷花(出示)“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那么纯洁,那么努力向上,让我们热爱荷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好吗?
五、作业布置
1、写一写: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种花。
2、背一背:这篇课文写得很美,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六、板书设计 闻 香
叶:多 绿 大 圆 荷花 看 活的画 花:才开 全开 将开 想 变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领略荷叶荷花的美丽动人的丰姿,感受大自然这位杰出的画家神奇的创作。
2、借助网络学习这一新兴的教学手段,在直观地展示中积累、运用语言,使荷花这一大自然的杰作深深地留在同学们的心中。
3、在开放、互动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美、欣赏美、创造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欣赏,建构情境场
(课始,播放荷塘美景,拨动学生心弦)
同学们,能向大家介绍你看到的画面吗?
看到这么美的荷塘美景,你的心情又怎样呢?
是啊,叶圣陶爷爷还为此写下了优美的文章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读读,在你最欣赏的句子下做个记号。
二、研读,展现姿态美
1、在叶爷爷的眼里,这满池的荷叶、荷花又像什么呢?那这画中有些什么呢?(板书:活的画)
2、这又是些什么样的荷叶、荷花呢?让我们仔细读读第2小节。(板书:荷叶荷花)
3、谁来读读写荷叶的句子?你读懂了什么?(板书:挨挨挤挤)
理解“挨挨挤挤”
①说一说:你认为“挨挨挤挤”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上它说一句话吗?
②贴一贴:拿出你们课前自己画的荷叶来贴一贴吧,注意贴出挨挨挤挤的感觉。
③读一读:你觉得这句话该怎么读呢?
④试一试:那么多的荷叶多美呀!那我们眼中的荷叶除了大圆盘还像什么呢?
4、咱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了解了荷叶的多,荷叶的美,那作者眼里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
①学习“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a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好这一句?你能演示一下“冒”的动态吗?
b如果不用冒,你可以换哪些词呢?
c这些词也不错,你觉得用“冒”又好在哪儿呢?怎样读好呢?
②学习写荷花形态的句子
a自由读,告诉大伙,你认为可以用一个怎样的词来概括?
b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姿态读一读。
c交流自读感受,同时观赏相应的荷花图片。
d在多种形式的读、背活动中把荷花珍藏心中。
三、迁移,活用资源库
1、千姿百态的白荷花是如此令人流连往返,走进荷花的世界一定更让你大开眼界,还等什么呢,快走进咱们的“荷花小站”去领略荷的丰姿吧!
2、请点击“荷花资源”,选择一幅你最欣赏的图片,用自己的语言向大伙介绍介绍吧。
3、大家说得真棒!老师有一件礼物奖励你们——咱们去杭州西湖去赏荷吧。(欣赏“曲院风荷”视频资料)
四、回归,引导呈现美
1、本节课我们看荷、说荷、读荷、想荷,你觉得荷花怎样呢?
【《雪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雪儿》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06-04
雪儿相亲散文07-14
雪儿法制渗透教案12-07
白兔雪儿600字作文12-27
《采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5-27
《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7-07
船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0-23
《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1-13
《心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2-19
《鸬鹚》第二课时教案设计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