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性(精选10篇)
论大学生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学
院
计算机学院 班
级
12网络(2)班 学
号
1210322228 姓
名
滕
达 成绩
教
师
李刚
2013 年4 月24日
论大学生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环境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已经成为不少发达国家的眼中钉,他们想方设法阻碍中国发展,眼下虽然并无战事,但国防的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大学生作为国防后备军,加强国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格局下,我国顶着“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帽子,无疑成为许多发达国家乃至一些与我国有密切利益冲突的眼中钉,尤其以美国为首的美日同盟,美韩同盟,甚至美菲同盟都对我国的国土安全造成威胁,不断制造事端,阻碍我国的发展,而台湾即不愿受美国摆布又不愿回归大陆,领土面积大,周边局势复杂,领海领土争议不断,国防知识的普及尤其对大学生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经济不断发展,而美国经济却一再受阻,这个唯一的超级大国便开始想方设法阻碍我国的发展,使得我国本来就复杂的周边局势更加复杂微妙。
1.北方:
中国的北部是俄罗斯,俄国在东欧地区受到其前苏联时期盟友的无情背叛和打击, 该国与中国情况类似:即受到西方国家,民主阵营日益紧迫的包围和压制,因此在短期内与中国呈现友好姿态,但历史决定了俄国有可能在任何时期背叛中国。
2.东海:
在钓鱼岛问题上,美国方面多次重申将遵守美日条约,并展开了针对钓鱼岛的夺岛军事演习,意图威胁中国,并挑起中日矛盾;中日因为历史渊源,仇恨在两国之间已经深入内心,虽然进入和平年代经济、文化、政治交流不断加强,但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使得日本永远都是我国一大威胁,尤其在安倍晋三上任后,对我国态度强硬,多次公开强调不会在钓鱼岛问题上妥协,甚至不惜一战,中日之间摩擦不断,甚至有发生局部战争的可能性,对此我国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我国与韩国因领海争议多次发生摩擦,甚至发生我船员打死韩海警的事件,而美国又在背后从中作梗,再加上朝鲜半岛的特殊性,我国与韩国的关系也日渐微妙;朝鲜虽然亲华立场相对坚定,但由于该国的特殊国情,在朝鲜核问题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往往朝鲜一有动作,国际舆论即将矛头对准我国,认为是我国纵容朝鲜肆意妄为,以至在国际事务中,往往会给中国添加不必要的外交麻烦;台湾自连战访问大陆后,两岸形势空前良好,马英九也坚决拒绝台独,但台湾仍有一些别有居心的政客妄图分裂祖国,马英九虽不支持台独,其态度却也不明朗,近日曾公开申明若访华:“只有中华民国总统”一个身份,而美国又不断对台军售造成大陆极为不满,在钓鱼岛问题上,台湾不顾全球华人期盼领土完整的愿望,坚决拒绝与大陆联手保钓,使得两岸关系趋于复杂化;
3.南海:
南海因其重要的军事位置及丰富的资源,使得南海诸国均对我国领海抱有想法,妄图分刮南海。而我国在南海的形势极为严峻,南海争端涉及“六国七方”,我国海域被被分割、岛礁被占领、资源被掠夺的形势相当严峻。而目前,我国只控制南沙群岛中的7个岛屿,我国台湾控制其中的太平岛,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家则抢占其中的50多个岛屿。其中,越南占据岛礁29个,控制海域面积20万平方公里,打井60多口,2002年与美国在南海西南部发现了东南亚最大的油田,储量2至4亿桶。菲律宾占据13个岛礁,控制海域面积41万平方公里,打井70多口,年产石油35万吨。我国海军近年实力提升,对南海也开始重视,在菲律宾无理抢夺黄岩岛后,我国也作出回应,派军舰与之对峙,目前我国已掌控黄岩岛局势,并为了博得国际舆论支持,成立三沙市,进一步掌控南海局势。另一方面,美欧等国石油公司为南海资源,纷纷与越南,菲律宾的国合作,使得南海问题国际化。南海复杂的局势使得我国壮大海军显得极为迫切。
4.南方:
南方领土争议最大的是印度,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两国曾发生战事,但领土问题却迟迟没有解决,今日还有新闻报道因领土争议问题,两国陆军在实际控制线对峙,可见问题的严重性。此外,印度与越南,缅甸等国均签有防务协议,而历史证明越南其反复,实乃我国已大威胁。各国心怀鬼胎使南方局面严峻。
5.西方
与中国新疆接壤的阿富汗,目前正处于西方军队的直接占领之下,美军与欧洲军距离中国国土仅寸步之遥。巴基斯坦虽然为中国的长期盟友之一,但由于受到西部的美军,与东部的印度的双重压制,以至于很难对中国有所贡献,中国长期的对巴友好态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 维持巴基斯坦的亲华立场以避免整个西南边疆地区落入西方国家的势力圈。
总体而言,我国周边形势复杂异常,任何一块领土都可能存在争端,甚至爆发战争。
四、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 高校应转换教育理念, 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礼仪教育, 形成礼仪教育的长效机制
高校应转换教育理念, 不应一味注重专业知识的灌输, 要不断完善高校德育体系, 从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入手, 高度重视大学生礼仪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 使其不仅专业知识过硬而且内在修养外在礼仪兼顾。大学生的礼仪教育绝不是开几门礼仪课程就能解决的问题, 学校应该形成礼仪教育的长效机制, 只有常抓不懈, 礼仪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 使之形成一种习惯而不是被动的去执行。
(二) 高校不仅应该普及礼仪课程, 更应该设立专门的礼仪培训中心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开设的课程中, 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 但基本不涉及交往礼仪问题, 不进行相应的礼仪教育, 因此礼仪教育普遍空缺。古代思想家荀子说:“人无礼而不生, 事无礼而不成, 国无礼而不宁。”礼仪课应成为我们所有学生的必修课。高校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 适当设置不同种类的礼仪课程, 如《礼仪修养》《社交礼仪》《公关礼仪》《商务礼仪》《体形训练》等。通过一系列礼仪课程的学习, 大学生的礼仪知识将非常丰富, 如果能引导将其实践相结合, 将来对其步入社会就业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学校应该成立大学生礼仪培训中心, 对学校的礼仪活动给以指导, 定期进行不同种类的礼仪培训, 同时, 成立学校礼仪纠察队, 在学校内发现大学生不文明行为时给以积极的引的校园礼仪活动,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 展示礼仪的魅力。例如:开展辩论、演讲、小品表演等活动, 发动全校师生寻找校园中的不文明现象, 然后进行讨论,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另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广播、宣传栏等工具, 介绍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 推动学校的文明建设, 让学校成为大学生的礼仪之家。同时我们应该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接受教育,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礼仪修养, 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礼仪教育修养代表着一个人的品质和文明修养的程度。当代大学生应该深刻理解和掌握礼仪的内涵并且遵守基本的礼仪规范, 不断提高自我的修养, 塑造自身良好的个人形象, 成为一个受人敬重和欢迎的人,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自己的要求。现今社会, 优秀人才, 不仅要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 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灵萍等.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缺憾及对策[J].高教论坛, 2007 (1) .
[2]胡永红.浅析当前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J].教育广角, 2009 (8) .
[3]何莉.浅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7 (1) .
[4]杨得利, 高世杰.论大学生礼仪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7 (9) .
[2]赵振有.论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与实施策略[J].教育探索, 2011 (1) .
仪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实施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教育重要性及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
礼仪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教育良知的综合体现。从表象上看, 礼仪涉及的无非是一些表情达意、举手投足之类的小事小节, 然而小节之处显精神, 举止言谈见文化。礼仪,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 不仅事及个人, 有时甚至还关乎全局。对于我们在校的大学生来讲, 学习一些礼仪方面的知识不仅可以使我们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 收获和谐的人际关系, 更可以使我们改掉陋习为我们今后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此, 重视大学生礼仪教育问题, 探索提高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对策, 显得十分重要。
一、礼仪的含义
(一) 礼仪的概念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表示尊重与友好的行为规范和处世原则。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受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既为人们所认同, 又为人们所遵守, 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行为准则或规范。
(二) 礼仪的含义
首先, 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规范;其次, 礼仪准则或规范是一定社会的人们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最后, 礼仪可以有效地展现施礼者和受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 它体现着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水平、尊重程度, 是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的外在表现。
综上, 现代意义上的礼仪是指在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过程中, 在长期共同的生活和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被人们普遍认可, 并且以习惯、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体现了国家、民族和地区的精神风貌和道德风尚。
二、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一) 学礼、懂礼、守礼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是建设和
他人、善待他人等礼仪的要求上来, 所以, 学习礼仪加强礼仪教育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 是一种处世原则, 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能够使其掌握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指导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严格按照礼仪的规范行事, 使其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 成为有素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礼仪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 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 有利于良好社会风尚形成, 更有利于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三)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大学期间, 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让大学生学习社交礼
参考文献
[1]李灵萍等.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缺憾及对策[J].高教论坛, 2007 (1) .
[2]胡永红.浅析当前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J].教育广角, 2009 (8) .
[3]何莉.浅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7 (1) .
[4]杨得利, 高世杰.论大学生礼仪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7 (9) .
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首先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树立平等观念。建立平等的人格关系,是以学生为本的根本要求,也是获取学生信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 和力的前提。在涉及学生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充分尊重学生权利、关注学生意见,真正把学生置于主人翁的地位。其次要求我们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坚持因材施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引导和鼓舞个人发 展为原则,培养和保护他们的创新精神。我院开展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彰显了当代大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责任感和校风建设的目的。第三要求我们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构建学生自我教育模式。为此要走出“纯粹”的思想和政治工作范畴开展教育活动,采用同学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此外,我们还要重视发现、培育、推广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激励、引导作用,使思想政治工作从空洞的说教变得有血有肉,入情入理。第四要求我们坚持理解与关心,树立服务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思想政治工作要切实关心学生疾苦,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这样才能引导 好、保护好、发挥好学生的积极性。要努力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工作的重要目标,注意开发学生潜在的素质闪光点。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教育人的科学,它的工作内容鲜明的体现为: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的教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进行共产主义人生观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教育,进行社会主义劳动制度和主人翁的教育,时爱国主义和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柱。
当代的大学生担负着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21世纪并取得胜利的伟大使命,只有具备全面的素质才能当此重任。作为大学生本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要求从根本上意识到加强自己思想理论学习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在提高自己科学文化水平的同时,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改造好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从而在社会发展中找准自己的坐标和定位,确定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发展观。
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责任感和校风建设的目的。第三要求我们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构建学生自我教育模式。为此要走出“纯粹”的思想和政治工作范畴开展教育活动,采用同学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此外,我们还要重视发现、培育、推广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激励、引导作用,使思想政治工作从空洞的说教变得有血有肉,入情入理。第四要求我们坚持理解与关心,树立服务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思想政治工作要切实关心学生疾苦,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这样才能引导 好、保护好、发挥好学生的积极性。要努力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工作的重要目标,注意开发学生潜在的素质闪光点。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教育人的科学,它的工作内容鲜明的体现为: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的教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进行共产主义人生观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教育,进行社会主义劳动制度和主人翁的教育,时爱国主义和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柱。
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解决在大学生中存在的疑惑,使他们具有以上提出的各项素质要求,从而能使自己的思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呢?这就要求:
第一,作为教育者,教育方法和途径要有新的姿态,实现教育方法的更新。现在部分大学生感到一些思想理论课上着没意思,感觉枯燥乏味,这与教育者有一定的关系。作为教育者首先要了解广大大学生的心态,然后根据大学生的心态来授课,要不断寻找新的工作切入点,绕过逆反心理的对抗,在思想不设防的地方入手,寻找思想症结的中心所在,只要角度新颖,不落俗套,就会激起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热情;不回避现实问题,认同同学们的正确判断,取得同学们的信任,同时,提供说服同学们的理由,引导他们思想进入正确轨道。最后,肯定他们的优点要诚恳,批评他们缺点要坦率。表扬要大处着眼,批评要讲究理论深度。
第二,作为社会,我们在重视经济工作的同时,应该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当成 “硬任务”来抓,要把它放到应有的位置,采取强有力的教育措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重视,不能认为他们已经成年或将要成年,就忽视了这项工作的存在。
通过几次大学军事教程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关于国防教育的知识。同时也增进了对国家安全形势的认识,更加意识到大学生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所需要的产物,是关系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荣辱兴衰的根本大计。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关注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近代中国充满血与泪的历史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所以,必须加强全民的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尤其是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因为作为掌握加高文化知识,具有较高素质素养的当代大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将是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青年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命运。实践证明,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然而,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等不安全因素仍然威胁着人类安全。世界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各种力量此消彼长,处于不断的分化组合当中,局部战争此起彼伏。能源争端日益尖锐,此外,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西化的企图从未放弃过。中国目前活跃在世界舞台的各个角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与此同时我们又必须注意到中国在国防安全上存在诸多不乐观的因素:
⒈陆海兼备,陆地疆界和海岸线漫长。这些地方在战时都极有可能成为侵略者入侵的门户。
⒉邻国众多,安全环境复杂。陆上与14个国家接壤,在海上与8个国家的大陆架或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相连,领土矛盾资源争端日益凸显.某些邻国野心勃勃,大国沙文主义思想日益明显。有些国家内部不稳定因素多,一旦发生内战或冲突,必将影响中国安全。有些西方大国还将一些弱小邻国作为向我国渗透的前哨。此外,有些国家与中国之间存在着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领土争端和海洋划界争议。
⒊祖国统一面临严峻形势.台湾当局公然叫嚣一中一台,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阴谋虽然没有得逞,却也得到了某些国家的支持。“台独”势力积极策划台独,拒绝国民党领导人马英九提出的回到 “九二”共识的主张。民进党于2005年举行了首次台海风云兵棋推演,仿真2010年两岸濒临战争边缘时,美国与台海三方的决策互动状况与情境推演。
⒋边疆存在不稳定的因素。近年来东突势力日益猖獗,威胁我国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进而对我国领土的完整统一构成威胁。
然而,由于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条件优越的和平年代,因而国防意识不够强,而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拥有足够的国防知识又必不可少,再者,大力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我国所处的国际形势,明确我国所面临的威胁,正确认识战争与和平的辨证关系,增强国防观念,居安思危,树立忧患意识,坚持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切实增强国防力量,在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战争中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只有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得到增强,进而也必然会推动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并从根本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复兴。
综上所述,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大学生尤其如此,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大学生加强国防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国防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的身心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成为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中国那段屈辱的近代史让我们认识到国防的重要性,国防与一个国家的安危,一个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作为大学生应该关心国家的命运。
嘉庆中叶后,清朝的统治日趋衰落。而同一时期的欧美列强却有长足发展,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国”思想,一直以来中国人对外来的产品的需求很小。外国商人为摄取暴利,将大量鸦片走私输入中国,导致鸦片的泛滥,影响了民众的身心健康,使吏治败坏导致中国白银外流,政府财政收入短绌。道光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从而激怒了欧美列强,引发了鸦片战争,中国军队被击溃,懦弱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掀开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
屹立在东方的中国虽然摆脱屈辱的历史,但历史遗留问题,美国等大国对中国的施压和当前激烈的发展状况,在21世纪面临更大的挑战。我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的主要威胁和挑战
1.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对我国周边安全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和长期的; 2.日本将我国视为假想敌国,对我国安全构成的潜在威胁呈上升趋势 3.俄罗斯对我国安全有着长远的影响。
4.我国与周边国家尚存在诸多领土、领海、领洋权益的争议。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国际法基础上的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主权。然而,从单位陆地面积平均拥有的海岸线长度来看,中国只占世界第94位。如果按照可管辖的海域面积与大陆面积之比,世界沿海国家平均为0.94,中国仅为0.3,不到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我们的邻国日本超过11,朝鲜是2.17,越南是2.19,菲律宾是6.31,都大大超过中国。至于人均海洋面积,世界沿海国家平均为0.026平方公里,而中国只有0.0029平方公里,只是世界平均数字的十分之一,而与我国相邻的海洋国家的平均数都超过中国的10倍以上。我国的海洋主权受到很大的威胁,然而中国在海外建立军事基地有着重重的阻力。
第一,当属对“中国威胁论”的顾虑上。从实际来看,目前一些国家在炒作“中国威胁论”让中国在对外交往中变得小心谨慎。“中国威胁论”在一定程序上束缚了中国的外交政策。
第二,突破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军事战略思想。冷战时期,中国把西方国家在海外的军事基地看作是对外扩张霸权的行径加以批判,强调中国不干涉他国内政,除联合国维和行动外,不在海外驻一兵一卒。在新时期,新环境下,中国如何突这些旧战略思想成为在海外建立军事基地的第一步。
第三,目前中国军事力量是难以满足海外常驻。虽然中国常规军事力量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很多都是在补历史欠帐,相对来说,中国的军事力量比世界一流军事强国有近二十近的差距,特别是海军方面,缺少大型现代化作战舰艇,缺少远距离投送力量的平台。这些都制约着中国军事力量的对外扩展。
第四,中国周边环境的持续恶化限制了军事力量向海外投放。目前中国周边海域面临集恶化的局面,东海,南海,和台湾问题,这些都牵制着中国的军事力量。在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下,中国从目前来的军事力来说,显得捉襟见肘。
当今世界战略格局正处于转换和调整的过渡时期,各国和各种力量集团之间的关系在重新组合中不断进行调整;各国和各种力量集团都在进行相应的军事战略调整,增强以经济和科技未基础的综合国力;军控和裁军谈判连获突破性进展,但军备斗争仍在提高质量和发展高级是兵器方面展开竞争;大战危险更趋减小,战争趋势向着高技 术局部战争方向转变,高科技人才显得十分重要。人类历史,是一个演绎着战争与和平悲喜剧的巨大舞台,而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振兴,则贯穿于一幕幕起伏跌宕,蔚为壮观的话剧中 最为激动人心的主题。进入21世纪,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绘
论文摘要:养成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作为大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在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高校辅导员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及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基本途径等方面做了一定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养成教育 辅导员
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一个课题。它需要教育工作者通过反复的教育和实践而形成,是高校形成优良学风、校风的重要途径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养成教育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养成教育是学校针对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治学态度、行为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大学生的基础文明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为主要内容,通过系统完善的教育过程与环境,使一个人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的一种教育手段。
(一)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客观需要。首先,在思想道德上,大部分的当代大学生渴望成才,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社会角色。但在社会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部分大学生的观念和道德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他们标榜以自我价值为核心,强调个人。忽视社会、集体,同时也缺乏远大理想和目标。其次,“另类文化”在大学校园出现。有的大学生滥用网上最新的另类语言,盲目追求所谓的“非主流”,实行夸张另类的扮酷。这一切都说明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势在必行。
(二)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需要。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他们生存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纪律松弛。具体表现为宿舍脏乱差现象严重,学生动手能力差;饮食习惯不好,不少学生有吸烟酗酒的现象;学习基础差,缺乏自主学习意识,有的缺课、逃课,对学习失去热情,有的最后不得不留级甚至退学。
(三)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需要。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的定位与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与学生联系最密切的群体,他们承担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行为管理工作。辅导员经常深入基层,对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等情况比较了解,对学生的影响也最为直接。因此他们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学业成绩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说明辅导员在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一)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者。全面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保证。辅导员要根据学校及大学生自身实际需要制定长期和近期的思想教育工作规则和计划,并在不同阶段组织好各固定性和非固定性的教育活动。在养成教育中要使同学们提高对品德模范的认识,增强其遵守思想品德规范的自觉性,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是日常生活学习的管理监督者。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进行管理监督是辅导员的中心工作。它包括大学生的学习管理工作、组织行为管理工作、日常生活管理工作以及学生活动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需要通过有效的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大学的学习规律和学习习惯,从而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营造良好群体环境,实现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进而形成优良的学习、生活秩序;同时辅导员还要对包括寝室卫生、就餐秩序等日常行为习惯给予足够的重视,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党团组织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三)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是良好心理素质引导者。高校辅导员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已经初步社会化的年轻人,他们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作为辅导员应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有效巩固社会环境的积极影响,抵制消极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上进、和谐适应、宽容感恩、协作友爱、能对家庭和社会负责人的人性特征。
三、高校辅导员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基本途径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加强大学生的养成教育:
(一)加强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塑造人文精神。科学规范的管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养成,凡是要求大学生达到的行为要求和思想品德要求,就要在在制度上有保证管理中有措施,而辅导员正是大学生监督管理者。
不仅如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不只是教育、管理的对象,更是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辅导员应创造有利条件,调动学生内在积极因素,发挥正确的主体意识,开展广泛的自我教育活动,以达到让学生达到养成教育中自我规范、自我管理的目的。
(二)加强学生实践活动,使理论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养成教育最有效、最直接的环节是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辅导员应带领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使大学生加深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辨证思维能力,培养美好的情感和健康的心态。
四、高校辅导员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作为大学生养成教育言传身教的模范,其言行举止无疑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长期以来, 由于美术师资的知识结构、课程设置等不合理因素, 以及生源素质不高等问题导致中小学美术师资水平低下, 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中, 高等美术教育重技艺轻素质, 对哲学、美学、文学以及提高职业素养等学科的忽视, 成为了制约高校培养高素质美术教育人才的重要因素。同时, 在高考模式的压力下, 报考艺术类专业成为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升学就业的一条捷径, 考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素质偏低, 形成了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 生源素质不高也成为制约高校培养高素质艺术教育人才的深层次因素。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 人们更加认识到艺术教育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被称为“视觉艺术”的美术, 在学校教育中能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 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1]艺术教育已经被赋予了浓厚的人文精神, 是一种人文素质的体现, 仅凭掌握一点技法是不可能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的, 除掌握相关的艺术技法外, 还必须熟悉艺术发展的历史, 提高艺术鉴赏力和评价艺术的洞察力。这些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掌握艺术的、哲学的、文学的和美学的等学科知识来实现的, 这就意味着艺术教育是以多学科为基础, 具有人文学科内容特征的综合学科。因此, 美术教育必须以人文素质的培养为依托, 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性和创造性。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 做到文化学习与专业技能并重, 通过多科目、多种类的文化学习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一、加强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
随着高校的扩招, 教师人数也迅速增长。其中, 许多教师长期受到美术技法至上的影响, 在实际的专业、文化、职业素质方面表现平泛, 对国内外优秀的艺术作品和理论缺乏深刻地了解, 只停留于表面的、形式上的模仿和崇拜, 特别是缺乏对世界艺术产生的哲学、美学、文学等艺术背景的理解, 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也很有限。而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 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美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人文素质对于艺术发展的重要性, 对以前只重视技能而忽视人文素质所带来的影响作认真地反思, 自觉、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对业务知识要有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在观念和知识结构上都要不断地自我更新和发展, 具备现代人应该具有的创新意识、开放意识, 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人文型、学者型的教师。同时, 教师要有奉献意识和敬业精神, 有崇高的人生追求和价值目标, 坚定教育信念, 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个性, 注重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和体验, 为学生开辟广阔的空间, 促进创新意识和个性发展, 使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全面的人文素养。
在课程的建设上改变专业课单一、至上的局面, 重视中外艺术史、艺术欣赏、美学、哲学、文学和历史等饱含人文思想的课程的教学力度, 加强对学生人文学科的培养。注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能接触较为广泛的知识, 积累全面的文化素养, 为他们一生的艺术教育道路打下坚实基础。
二、文化学习与专业技能并重
新课程首次将中小学美术学习定性为文化的学习, 从而将美术的学习上升到文化学习的层面, 大大提高了美术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师范院校加强美术类学生的人文素质显得更为迫切和实际。
1、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
美术学科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 它与人文、社会、自然等科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 而应视为一种美术文化的学习。由于我们过分强调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从而忽略了学生美术文化的滋养, 特别是传统人文素质的培养, 这阻碍了学生在美术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上的提高。每一件美术作品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创造出来的, 从思维训练的角度上讲, 一个人只有广博的传统文化知识, 学养丰富, 具有深厚的思想土壤, 在美术创作中才能思如涌动、厚击薄发, 只有对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和文化背景有深入解读, 才能在艺术创作中体现智慧与民族特色。
师范院校要应以学术研究的姿态重建并完善中国传统美术文化的教育, 以开拓的传统人文基础和修养为依托, 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让他们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我国传统文化中向来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 即以人为核心, 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 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如倍受关注的云南姐弟原生态艺术唱腔宛如天籁之音, 那歌声让我们感受到鲜活的人生, 触摸到他们的温度, 那是对生命情感的真挚表达, 它体现出一个强大的功能, 就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本民族、本地域的文化艺术是独一无二的。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美术领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就不能盲目地追求西方的美术教育思想和方法, 应当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认识它的价值, 挖掘它的精髓。[3]
2、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多元文化
在全球化潮流的冲击下, 中国越来越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联系和融合。师范美术教育不仅要弘扬传统文化, 发扬人文思想的光芒, 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树立世界多元文化的理念。首先教师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和世界的高度去审视、理解多元美术文化, 教育学生由基本的宽容发展到尊重和赞赏其它文化, 学会欣赏不同风格、流派的美术作品, 帮助他们建构起多元的、大文化的美术观。在保存、发展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同时, 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不同民族的文化, 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在审美、想象、创造等诸方面的艺术素养, 以及个性、品质、态度等方面的人文素养, 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深远意义。美术界一直提倡古今结合、中西结合, 就是要学习西方和古人优秀的美术文化精髓。20世纪初, 刘海粟、徐悲鸿等成就卓著的美术教育家从学习西方的美术教育到进行“融汇中西”的美术教育实践, 便是这种承认现代美术教育的个性, 同时注重本民族美术教育的个性的可贵贡献。[2]
美术作为人类最早的文化行为之一, 也最能反映多元文化的特征。大美术的现代观念能使美术课程的内容更为广泛, 更加符合学生渴求丰富知识的愿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要创造条件, 积极引导学生欣赏、学习外来美术文化。那些凝聚着世界各国艺术大师智慧和蕴涵着特定的文化情景和思潮的美术作品, 都是人类弥足珍贵的巨大财产, 都值得认真深入地了解、学习和领悟。美术教师应突出强调美术课程的综合性和多元性, 让学生正确认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门类的关系, 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景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 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总之, 美术教育只有充分理解美术课程的人文精神, 积极探索、不断创新, 美术教育才能与时俱进;只有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课程建设, 正确对待专业技能与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才能真正推进中国师范美术教育的更大发展。
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 由于美术师资的知识结构、课程设置、生源素质等问题制约了高校培养高素质美术教育人才的发展目标。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必须提升师资队伍和课程的建设,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情境, 使学生从学习、生活中充分获得文化滋养, 从而促进综合素质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育专业,人文素质,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J]·中国美术教育, 2002, (3) :2[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J]·中国美术教育, 2002, (3) :2
[2]尹少淳、侯令·第31届Insea世界代表大会掠影[J]·中国美术教育, 2002, (6) :7[2]尹少淳、侯令·第31届Insea世界代表大会掠影[J]·中国美术教育, 2002, (6) :7
【关键词】习近平;高职院校;历史教育;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这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历史。他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1]。中共中央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 年)明确指出:“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开展中国近代史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两个文件充分反映了历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教育不可忽视,而高职院校历史教育尤应加强。
一、历史教育及其重要性
历史教育指的是通过各种渠道采用不同的方式向社会普及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念的过程,以提高全社会成员的历史素养和基本素质。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重视历史及历史教育的国家。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数以百千计的大小诸侯国,都设有专职的史官。中国历代形成的史书、史料之多,是世界之最。历史学的教育和启迪作用也受到历代思想家教育家的重视。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指出:“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民)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历史在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爱国热忱、传承文化、提升道德等方面的作用,思想家们说得更多,清代龚自珍提倡国人“当以良史之忧忧天下”,号召增强民族的忧患意识。
国外也十分重视历史教育的作用。通行于西方高校的通识教育思想认为,历史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领域,如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体系就强调学生要研究如何掌握被视为当代不可缺乏的七个领域的知识的方法,这七个领域是:外国文化、历史学、文学与艺术、伦理研究、数学分析、自然科学和社会分析。
历届党的领导人也都十分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借鉴。邓小平认为“要学点历史”,尤其要改变“青年人不知道我们的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的状况。[2]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前夕,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 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今天,加强对大学生的历史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职院校历史教育现状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在现行教学实践中,存在现有课程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功利化取向和教育主体知识缺陷等状况,历史教育存在弱化、边缘化的倾向。
(一)未专门开设历史课程,历史教育课程体系缺失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缺少专门历史课程。目前在全国高职院校中,除历史类专业外,绝大多数高职类专业均未开设专门的历史课程。而在思政类公共必修科目中,根据教育部最新05方案,高职高专类院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与本科院校相比,减去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
虽然从内容上来说,《纲要》课和《概论》课有很多交叉,但两者的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是不一样的。前者重在阐述近现代以来的历史背景,用事实去说明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理论观点;后者重在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及其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所产生的重要指导作用,侧重于理论体系本身。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在接受普遍的历史教育方面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缺少了一个最基本的课程平台。
(二)高职类院校学生本身历史教育基础较弱
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学生在实际操作能力及实用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生源整体文化素质基础较差,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历史基础知识不足、历史意识淡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代社会处于急速发展期和转型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潮流盛行,社会整体表现出浮躁情绪,青年学生们受多元文化的影响,易出现民族自卑和民族虚无感,易受某些社会流行文化影响,喜欢歪评历史,追新求异,薄古厚今;对历史认识不科学,不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社会进行观察和思考。再加上现代传媒手段的不断发展以及个人兴趣方面的原因,高职生在摄取历史知识上,多来自于影视及网络作品,如果把握不好的话,就会导致对历史的误读、娱乐化甚至扭曲,不利于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三)高职院校“实用性”的特点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历史教育的开展
作为高等学校的一种类型,高职院校的本质属性表现为职业导向性,以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专业设置上主要满足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需要,并根据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和进行课程设置。历史学属于人文学科领域,与实用性学科有较大不同,因此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往往得不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学科的功能主要是价值理性而非工具理性,体现的是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而不是直接的工具性的功利价值。[3]历史是教人做人的一门学科。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世界,给人一种道德判断、一种价值取向、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内在的精神、一种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它教育当代大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认识自我价值,怎样与人合作,怎样思考,怎样判断,怎样面对人生、面对社会等。然而正是历史学的这种非功利性的价值,在实用性的高职院校里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
三、加强历史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过多次重大历史纪念活动,参观过多项大型历史展览,曾先后到河北阜平西柏坡、山东临沂、福建古田、陜西延安铜川、贵州遵义等革命老区考察,而他在不同场合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也多次提到历史,多次要求全党干部、广大青少年要尊重历史、学习历史,这些都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的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蕴含着科学的历史观。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总的、根本的看法,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历史观,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研究各种历史问题和现象。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习近平还指出:“我们学习历史,就要学习和吸取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宝贵思想财富,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4]
因此,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历史教育,培养大学生科学的历史观,是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途径。
(二)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历史教育因其丰富的内容和生动形象的特点,一直以来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历史教育同时也是了解中国国情,学习优秀传统,激发爱国和革命精神的重要途径。历史教育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深化学生对爱国主义、传统美德、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认识,既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实现了从历史教育角度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又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育人效果。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讲授历史知识,揭示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思想理论修养,更好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以史为鉴、以史育人,历史知识的教育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目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而这种理想信念的确立必须以正确的历史观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基础。
(三)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目前,我国大学中普遍存在的浮躁的学习风气以及重理轻文,重技术轻人文的偏向观念,导致不少大学生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提高,由此造成大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狭窄,文理分割严重,缺少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修养,片面重视外语、计算机等实用技术性知识,热衷于“考证过级”现象。这种有失偏颇的知识结构必然导致大学生素质发展不平衡,缺乏创新活力,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带来不利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下,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全面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和创新及适应能力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中包含的丰富的知识和广阔的内容决定了历史教育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地位。马克思曾经说过:“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包括自然史和人类史两部分。”[5]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要学习中国历史,了解和懂得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从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6]历史学科中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决定其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历史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参见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2014年7月7日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2015年8月23日习近平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等。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99页。
[3]郑琪《论历史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27期。
[4]2011年9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牙克石市塔尔气镇小学 姚艳春
全面培养小学生素质,促进小学生心理、生理等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将孩子培养成新世纪的优秀孩子,是当今社会教育部门和孩子家长的共同呼吁,也是对孩子们的未来负责。然而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小学男女生身高和体重都有增加,然而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已经大大下降,尤其是耐力素质和柔韧性素质下降幅度最为明显,其他指标如速度、爆发力、力量等也在下降,肺活量普遍不如从前。学生的近视发病率居高不下,龋齿发病率在小学阶段比较严重。同时,肥胖学生增多,超过20%.距世界其他国家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已有较大的差距。
当今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便娇生惯养,没有受到什么锻炼,而家长也因为害怕孩子受伤而不允许孩子经常出外玩耍,久而久之孩子自己也失去了出去玩的兴趣,沉迷于络和垃圾食品当中,造成了如今这种情况。身体素质差,容易生病,缺少抵抗力。
然而现在的小学中,体育课却还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主要原因是大多数的教师和家长认为学习好就可以了,并不强调体育锻炼,而且学校要求升学率,体育课的时间自然而然就被其他主科课程所占用,如语文,数学等科目。
本人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认为这样做是十分不正确的,在小学的教学中开展体育教育是十分重要而且是必要的。在小学教学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抵抗力的重要渠道
小学生的身体正处于发育期,一个至关重要的时间段。在这其间,体育课上会进行一些基础的训练,比如适量的跑步,跳远等,这些运动都可以让小学生强身健体,增强他们本身的抵抗力,对于抵抗天气的变化带来的感冒等都有一些帮助。小学生的骨骼生长正处于关键时期,如果缺少锻炼只是埋头于书本之中,将会对将来的身高,身体对外界的抵抗力等发育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小学生的肌肉正处于发育过程,各部分的发育都不平衡,而在体育课上如果坚持锻炼可以使肌肉在形态结构成分和机能上发生明显的适应性变化,使得小学生的肌肉发育均衡,体态端正,防止肥胖症等都有显著地作用。我们都知道,当我们在户外运动的时候会心情舒畅,增加一些适当的运动可以舒缓疲惫,因为小学生的身体处于发育的最前线,因此打好基础是很重要的,当课业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繁重的时候,锻炼的时间也就越来越少,因此有个好身体对于学习来说是一个必不可缺少的保障,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和抵抗力是必须放在首位的。
二、提高情商,学会与人沟通
如今学习的压力越来越重,孩子们也只是注重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这样的话,就会造出一批学习机器,他们会的只是学习和考试。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是无法生存下去的。()所以,不只是注重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培养小学生的交际能力,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在学习之余就应该开展适当的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中学习到书本中没有的东西,比如在一些竞技合作类的项目上(如足球,篮球等),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于他人合作,等等。慢慢的,学生就会培养出一定的情商,知道如何为人处世,何如接人待物,这样才不会成为只会学习而不会实践的“书呆子”.三、促进小学生情绪的发展,和培养意志力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们会表现出一些情绪,或者是高兴,或者是沮丧,或者是淡然,或者是紧张,这些情绪和其他心里活动一样,是由体育课上的一些客观事物所影响的。比如在足球或者篮球这一类的竞技类的项目,每个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绪都不一样,有的人兴奋,有的却感觉惧怕。在进行各种体育活动的同时,会间接的促进小学生的情绪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感性的思维,帮助他们建立正确且完整的思维方式。
在体育教学中,需要开展一些需要耐力的项目,如长跑。长跑需要极大的意志力和体力,需要学生克服自身所存在的惰性和说放弃的想法。多进行这样的项目,并在过程中多多鼓励学生,必然会极大的增强学生的信心去完成任务。这样就会在小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思维定式,只要努力的坚持下去,不放弃就会成功。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力,不仅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极大的帮助,而且还会给他们日后的成功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四、放松心情,净化大脑
小学生的学习任务逐渐加重,家庭作业也越来越多,如此繁重的压力是不利于小学生的发育和成长的。这就需要一个减压和放松的方式,体育活动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课堂上,教师会布置大把的作业和任务,学生难免会感到疲惫和厌倦。而且,大脑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会造成大脑缺氧,也不利于接下来的学习。体育课上进行的活动可以使大脑放松,吸收更多的氧气,也能使人暂时从紧张的学习任务中脱离出来,放松心情。这对于接下来的学习必然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劳逸结合的方式会使学生们了解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是我们应该遵守的,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规则、条文,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理论上没有终点的动态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科学的积极的制度的建立,能降低“风险”、坚持“勤政”、促进“发展”.制度即规程,是指在一个社会组织或团体中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一个组织或团体推行一种规章制度的诱因在于这个组织或团体期望获得最大的潜在效益,而最直接的原因则在于提高组织的协调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协调组织内各部门之间协作效果和组织与外部衔接的有效性。按照制度的刚性程度和作用范围,我们可以将一个组织的制度简单分为5种:
1、管理制度:是组织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保证管理秩序的根本性的管理制度。
2、管理规定:对某专项的涉及到全组织或某一个专业系统内的工作所做出的具体要求。
3、管理办法:对于一项具体工作、操作步骤或对于一个具体的项目的管理所做出的要求。
4、实施细则:对于组织管理系统内某一个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步骤所做出的具体规定。
5、工作条例:组织内部局部性的、或阶段性的工作所做出的系列化规定。
以我们知识产权局工作所涉及的制度为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度》、《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廉洁从政制度》、《信访工作制度》等属于管理制度和管理规定,《青岛市知识产权局财务管理办法》、《青岛市知识产权局档案管理办法》等属于管理办法,《政务公开实施细则》、《》等属于实施细则,《请假制度》、《会议制度》等属于工作条例。目前来看,以上各项制度都在良好运行当中,着力解决干部“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不想”腐败的问题,逐步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
制度建设是通过组织行为改进原有规程或建立新规程,以追求一种更高的效益,其大致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制定公共规则,二是保证规则执行,三是坚持公平原则。一个组织或团体内部的制度建设水平和机制创新水平直接决定着组织或团体的发展水平,适恰的制度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局正在执行的制度有数十条,大致分为以下几类: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制度、日常办公制度、纪检监察工作制度、干部纪律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工作制度以及其它工作制度。如何做好制度的系统化与有机整合呢?我们认为:一.加强制度建设应当进一步深化对制度功能的认识,不断加大推进工作制度化的力度。制度的功能在于规范和约束行为。由于行为主体存在人性弱点、行为能力差异以及行为环境的不断变化,制度规范和约束的功能指向往往侧重于消解人性弱点、增强行为能力和克服客观环境不利因素。美国经济学家康芒斯将“制度”定义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则进一步解释了这种“规范和约束”的机理。制度经济学中常常引用“分粥”的案例来说明制度的功能:在一个僧多粥少的庙里,人们发现掌勺和尚分粥有多有少,因人而异,很不公平,于是掌勺和尚改由大家推选。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种方法也行不通,因为谁都有私心,大家推选的掌勺和尚其实也亲疏有别,难以公平。经商量,决定轮流掌勺,一人分一顿,情况虽一时有所好转,但时间一长,发现问题更多,因为个别和尚不仅分亲疏贵贱,轮到自己时还又吃又藏。经过反复讨论,大家决定在轮流掌勺的基础上再加上一条规矩:分粥者必须最后拿剩下的那一份。这样,问题最终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长期以来,我们对制度的功能和力量重视不够,更多地强调思想教育和思想改造,虽然两者都很重要,但却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在推进制度建设的进程中,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制度上找原因。”坚持走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这是对制度及制度功能的深层次把握和运用。
二.加强制度建设应当着眼于机制的建立完善,努力实现制度在更高层面的系统整合。按系统论的观点,机制就是系统内在规律的表现形式与作用过程。在若干制度构成的系统中,制度的相互作用和实际运行就构成了机制。小平同志讲“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地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同样,好的机制能事半功倍,坏的机制却使坏者更坏并造成恶性循环。坏机制的典型是“补偿性反馈”。古希腊神话里有一个故事:西绪福斯背叛了宙斯,死后被打入地狱受惩罚。每天清晨,他都必须将一块沉重的巨石从平地搬到山顶上去。每当他自以为已经搬到山顶时,石头就突然顺着山坡滚下去。这样西绪福斯必须重新回头搬动石头,艰难地挪步爬上山去。对这个故事加以引申,我们可以发现,西绪福斯把这个石头搬得越高,石头就会掉得越低,他就必须花费更大的力气才能完成任务,这就是“补偿性反馈”。这个例子从反面说明了建立良性机制的重要性。过去,我们也在研究制度、制定制度,但常常由于没有从完善机制的角度对制度进行系统研究,使制度不仅难以发挥预期的作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相反的运作。比如,由于缺乏机制的约束, 有制度而不执行或不能执行,往往比没有制度所产生的效果更坏,因为制度的权威受到了嘲弄。
三.加强制度建设应当注重发挥制度的整体功效,着力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背景中考察就会发现,要充分发挥制度的功能,还需要构建一个闭合的、关联的、科学的制度系统,这个制度系统中各部分既各有分工、互不冲突又相互联系、协调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会造成结构、功能和功效的缺失。如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制度就需要日常办公制度、财务管理工作制度等加以配合执行;行政执法工作制度就需要干部纪律工作制度、纪检监察工作制度等制度来加以约束。在某种意义上,制度建设所追求的已不是某一项制度的创新,而是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加强制度间的联系和对接,对制度的功能进行整合,形成良性机制。作为一个整体,全局的各项制度之间应当协调一致,如果各部门的制度互相不能够协调一致,遵守制度的人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建立完整统一的制度体系,应当将各个部门制定的内容相似的制度进行统一设置。
四.加强制度建设应当要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制度建设关键是要管用、可行。制度都是人订的。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组织或团体的发展而不断修订,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针对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具体实在、切实可行的制度。如果一项制度的出台得到了全体组织成员的支持,这样的制度肯定不能出台,因为这样的制度,肯定直接或间接地牺牲了组织结构中某一方的利益;如果都反对,这样的制度也不能强制推行,因为不仅法不治众,更重要的是会造成组织结构不同利益群体的失衡,这和组织成员都赞成所产生的问题是一致的。但凡好的制度,肯定是有一部分人反对,有一部分人赞成。好的制度,肯定是考虑到了组织成员以及组织关联成员的方方面面的利益,并经过严谨周详的论证才能出台。因此,制度应该尽可能全面,同时组织中每一业务环节、服务环节、管理环节以及利益可能波及到细小方面都要有制度的身影,也就是说制度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深入到组织的各个环节角落。不然制度与制度之间的缝隙、制度本身的漏洞,都有可能导致投机事情发生。如果制度与制度之间矛盾交叉,更会导致有关部分无法执行,该制度效力的减弱,进而导致整个组织制度效用的减弱。制定制度与修改不合时宜的制度可采取干部职工论证、横向交流论证、研讨论证等方式,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保障被大多数人接受,建立制度激励机制。
对于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管理需要的制度,要及时地进行修订,将不符合形势发展需要的规定予以废止,重新制定、完善适合管理需要的、统一的制度。制度的重要性
邓小平也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企业制度是维系一个企业作为独立组织存在的各种社会行为的总和,各种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作为企业的“立法”,是企业规范运行和行使权利的重要方式,在法律的大框架内,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一种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规章,能够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潜在效益,提高组织协调姓,提升管理有效性。
企业制度是死板的,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很多时候权力的确可以压倒很多事情,还能得到一些别有用心的下属的喝彩,称之为有魄力,是干大事。殊不知,丢开先进的现代管理手段,而三拳两脚地去治理一个公司,这恰恰是有“魄力”的,但也绝不是一个谋求长期发展的企业应有的行为。不可否认,目前国内很多企业还是停留在“人治”的阶段,很多事情都是通过所谓的“情面”来谋求解决。同一件事情,有些人有“面子”,而有些人没“面子”,处理起来就不太一样,置制度如无物,这样子不但会使一些不正之风的滋生,同时也会给更多的员工带来伤害。
曾经看过一句话,所谓的管理,就是管好自己的行,理顺别人的心。企业的管理者若能牢牢把握住自己的行为规范,坚持捍卫企业的制度,维护制度的尊严,同时在制定制度的时候充分考虑具体情况,不使制度过于教条,也不使制度过于严苛,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建立归属感,那企业的成功也就在理所当然了。
根据根系原理,一棵树的枝叶出现各种毛病甚至死亡,缘由便在于根系不够茁壮。根系是深深地埋在土地里的,远不如枝叶来得引人注目,很难被关注到,通常,枝叶有问题,人们就会去治疗枝叶,这是治标不治本的行为。在一个企业而言,制度便是根系,企业的表象便是枝叶,表象很容易被发觉,也容易治理,但效果总是差强人意。一个企业的制度能够真正地扎根在日常的管理中,而不是作为一个摆设,才能获得期望中的结果
规范化和制度由来--从人治和法治,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
·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九大瓶颈:人才瓶颈/盲目扩张/浮躁冒进/做作造势/人治文化/管理混乱//投机取巧/急功近利/得意忘形
·科学管理阶段的特征:运作职能规范/岗位职责明确//行为准则具体/运作程序标准/信息传递程序/资源利用科学
什么是规范化管理?--“金九化”,“银七条”,“铜五项”
·“金九化”:决策程序化/控制过程化/目标计划化/组织系统化/措施具体化/工作流程化/考核定量化/评估定时化/信息反馈及时化
·“银七条”:战略规划/管理体制/领导体制/组织机构/业务流程/规章制度/人才调配
·“铜五项”:组织目标/组织执行/组织控制/组织考核/组织奖惩
为何要规范化管理?--经营的好让企业赚到钱,管理的好让企业更健康
·规范化管理八导向
·目标导向:目标决定成功
·市场导向:更多地强调服务
·人性化:做一个“傻气”的管理者
·程序化/标准化/数字化:能量化、能测评的才是能管理的 ·细节导向:只有细节不能模仿
·沟通导向:目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宝洁/迪斯尼/招商银行/宜家
制度的策划和设计--是全面健全?还是精简准确?
·制度设计的基本理念:周密细致规划/建立完善培训/制度重在执行/不断改进提升
·制度不是裁判员和运动员
·两个案例:万科和远大
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执行比制度本身更重要,比执行更为重要的是什么?
·什么是制度的执行?
·为什么制度不能发挥作用?制度不合理或无制度/管理者不能以身作则...·执行力的三大精髓:人员流程/战略流程/运营流程
·人员为什么缺乏执行力?不坚持到底/无细节观念...制度的检查和考评--不检查=不重视,考评=找凶手?员工出了错,应该惩罚谁?
·制度的监督和检查:制度必须表格化,表格必须数据化,数据体现落实处
·业绩辅导和帮助:业绩辅导中的沟通是提升执行的关键
·制度的考核和评价:员工自我评价/上级的评价全面公正/工作目标评定与人事管理结合/及时反馈信息
制度的创新和发展--制度建设能够解决企业所有的问题吗?制度需要解决所有的问题吗?
·制度建设的不足
·从科学管理走向现代管理(文化管理):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塑造
小议企业制度建设
当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创始人留下一笔遗产——250本书,学校将它们一直珍藏在图书馆内,并规定学生只能在馆内阅读,不能带出馆外。1764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图书馆。在火灾发生前,一个学生恰巧将其中一本《基督教针对魔鬼世俗与肉欲的战争》的书带到馆外阅读,而幸免于难。第二天,他得知火灾的消息,意识到自己这本书已是那250本珍品中唯一存世的孤本。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找到校长,把书还给学校。校长收下书感谢他,然后下令把他开除,理由是他违反了校规。有人提出异议,毕竟是他使哈佛留下了“这唯一的遗产”。校长则不这么认为:他感谢那个学生,是因为他诚实;开除他是因为校规不可违反。哈佛的理念是:让校规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让道德看守哈佛更完全有效。法理第一,坚持制度化管理,这便是哈佛大学的行事态度。哈佛的成功源自其行之有效的制度管理体系,同样对于一个企业也一样,如果不能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那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现在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性,正所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许多企业还处于有制度却形同虚设的阶段,那么影响企业制度化建设的因素是什么呢?
一、制度本身可操作性不强。制度的产生源于企业管理的需要,然而企业管理层在出台制度前,往往没有经过深入基层调研,只是凭借主观需要进行编写。这样出台的制度只是表面上满足了管理者的需要,根本无法有效推行。久而久之,还会导致由于管理层与基层制度执行不畅通而产生矛盾,重则影响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没有统一的制度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的各种管理制度往往是由各职能部门起草,这样起草出台的制度会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当然也不可避免得具有相对独立性,从而间接影响企业协调发展。
三、企业领导对制度建设不够重视。企业的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制度建设,重视制度出台的及时性、可操作性。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壮大,规模企业的发展是不可能再依赖企业领导的个人魅力,而只有靠制度去规范和约束。
四、企业培训、导向力度不够。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石,是员工的行动指南。企业如果只组织管理人员对新制度进行学习、培训,那么导向面就会比较狭窄,不利于制度的深入贯彻和执行。
为切实规范员工工作行为、量化员工工作业绩,企业必须强化制度建设过程,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制度编写人在编写制度前,一定要深入基层调研。本着尊重员工、理解员工、相信员工的原则制定制度,从而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促使制度运行上下畅通。
二、建立统一的制度管理部门。由统一的制度管理部门牵头,协调部门间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统一汇编和梳理,提高管理制度的协调性和指导性。
三、企业领导人要高度重视制度化建设工作,经常组织召开管理工作总结和提升研讨会,及时对管理制度进行修订,使其为企业发展更好的保驾护航。
四、加大宣传和导向力度。在条件许可得情况下,组织全员学习,加强企业宣传报道工作,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民营企业制度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制度是决定企业活动的基础。没有完善的制度,企业是一定要失败。作为民营企业的领导者更应该非常投入地去建立制度体系,非常忘我地去维护这种体系。
从家族式的小企业到建立现代化的大型企业,制度的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个寻求扩张的民营企业家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同时必须下决心去维护自己建立起来的制度体系。在制度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企业的制度建设的关键是企业的各个层面的权责关系:企业的经营层、管理层与执行层如果职责不清或者经常出现越位,不仅权力难以制衡,更可怕的是会让员工觉得无所适从,以至相互推委责任,使得他们的责任感荡然无存,甚至有可能导致企业陷入混乱之中。
第二、任何制度的设计都有一个由初始状态到中间状态,再到理想状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制度的建设要在诊断自己企业的管理现状的基础上进行,这样一来制度化的建设不仅是一个梳理企业的过程,更重要的,它还是管理者了解企业管理水平、企业对制度的依赖程度,以及员工心理承受力和对制度认可程度的过程。第三、管理者在制定制度的时候,必须取得决策层的支持和引导,从而在制度的建设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与决策层进行充分沟通,了解决策层追求的目标与价值导向,对制度的最终成功实施十分重要。
第四、企业制度建设必须围绕企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来进行。企业的发展要建立相应的中、长期目标,他为企业的管理干部和员工指明了今后企业前进的方向。而企业制度的建设是保障企业目标实现的基础,因此,企业的制度建设必须紧跟企业的发展目标。脱离了企业发展目标的制度建设将是一纸空文,制度也就形同虚设。民营企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制度建设是关键。
现在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性,正所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许多企业还处于有制度却形同虚设的阶段,那么影响企业制度化建设的因素是什么呢?
一、制度本身可操作性不强。制度的产生源于企业管理的需要,然而企业管理层在出台制度前,往往没有经过深入基层调研,只是凭借主观需要进行编写。这样出台的制度只是表面上满足了管理者的需要,根本无法有效推行。久而久之,还会导致由于管理层与基层制度执行不畅通而产生矛盾,重则影响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没有统一的制度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的各种管理制度往往是由各职能部门起草,这样起草出台的制度会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当然也不可避免得具有相对独立性,从而间接影响企业协调发展。
三、企业领导对制度建设不够重视。企业的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制度建设,重视制度出台的及时性、可操作性。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壮大,规模企业的发展是不可能再依赖企业领导的个人魅力,而只有靠制度去规范和约束。
四、企业培训、导向力度不够。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石,是员工的行动指南。企业如果只组织管理人员对新制度进行学习、培训,那么导向面就会比较狭窄,不利于制度的深入贯彻和执行。为切实规范员工工作行为、量化员工工作业绩,企业必须强化制度建设过程,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制度编写人在编写制度前,一定要深入基层调研。本着尊重员工、理解员工、相信员工的原则制定制度,从而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促使制度运行上下畅通。
二、建立统一的制度管理部门。由统一的制度管理部门牵头,协调部门间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统一汇编和梳理,提高管理制度的协调性和指导性。
三、企业领导人要高度重视制度化建设工作,经常组织召开管理工作总结和提升研讨会,及时对管理制度进行修订,使其为企业发展更好的保驾护航。
四、加大宣传和导向力度。在条件许可得情况下,组织全员学习,加强企业宣传报道工作,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如何提高制度执行力?
一、健全和完善现有制度,形成周全缜密的制度体系 1.清理修改各项制度
首先,要对以往建立的各种制度进行认真的清理,对那些已经过时,不起作用的制度要予以废除;对交叉重叠相互矛盾的制度要重新整合;对“真空”、新兴领域要研究制定相关制度,填补制度建设的空白。其次是要将有缺陷、有漏洞的制度修改完善。三是要将这些制度汇编成册,人手一份。同时要做好执行制度的宣传、准备工作,使全体员工知晓制度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促使员工在工作中能严格按制度执行。2.明晰业务流程,提炼核心内容
在制定制度时,必须制定严谨的制度执行措施,使原则性的制度措施、原则性的要求、抽象的条文更加明确具体,以便有效地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同时,在庞大的业务工作网络中,提炼出几个核心内容,明晰每一个业务流程,如营销系列、物流系列、专卖系列、管理系列等,再根据这些核心内容的实际情况,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用流程来推动制度执行者的工作,让制度执行者通过该流程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对于部门而言,谁是主导部门,谁是参与部门,谁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应该具有什么权限,这些内容都必须在描述关键业务流程时体现出来,这等于给执行者的各部门在业务流程中的职责和职能进行定位。定位明确,执行者和各部门才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业务流程才能顺畅运行。3.要细化各项配套制度
首先要为每一个岗位制定科学、具体、精细的岗位说明书,明确每一岗位的岗位名称、任职条件、工作项目、工作依据、工作权限、工作标准、工作责任、责任追究等内容,将每一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责任细化,并尽可能做到量化。其次是要细化各项配套制度工作,必须明确具体的操作程序和内涵,明确各岗位之间、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流程、工作程序,以确保环环相扣,使之形成一整套监督措施和管理办法,相互配套,相互促进,共同发挥作用。同时,还应当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借鉴国外大企业的经验和做法,不断创新和完善,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达到制度的创新。
二、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重视团队精神塑造
仅建立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合理的工作流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实现管理方式上的变革,即对管理者的角色要重新定位。从以前纯粹的管理监督、宏观指导等角色,向信息沟通(包括对上级和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人际关系协调,引导内部成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等角色的转换。其核心就是通过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重视团队精神的塑造,把企业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等转化为全体员工贯彻执行制度的自律、自主、自觉的行动。这不仅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也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关键措施。
首先,增强员工忠诚度。一是管理者对员工要诚实守信。履行对员工的每一个承诺,不能对员工开空头支票。二是要关心员工,爱惜员工。通过对员工的关怀,让员工充分发挥其工作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三要开展典范教育,培养员工奉献精神。树立一些典型并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让奉献者有回报,以此来激励员工,培养员工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四是培养员工“坚决服从”的意识。坚决服从不是被动的、抵制的服从,而是主动的,善意的服从。公司应多途径、多方式灌输“服从”思想,允许员工提出修改制度的建议,但制度一旦确定并开始实施,就应不折不扣地坚决执行,企业内任何人违反制度都严格按制度执行,决不搞下不为例,以此来增强制度的权威性、严肃性。
另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特别重视团队精神建设。引导员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理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用统一的目标来凝聚人心,将每个员工的目标统一到行业发展的大目标上来,从而形成目标合力。同时要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合理的奖惩制度。强调工作中的“三办事”原则,即:按程序办事,按制度办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要打破已制订的制度和程序,更不要违反客观规律,从而实现有序管理。这有利于员工在工作中找准方向,各司其职,减少彼此之间的摩擦,增进团结。对于优秀的团体则要给予崇高的荣誉和必要的物质奖励,而对于破坏团结的行为要给予严厉的惩罚。加强教育,增强员工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教育他们这不仅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与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并给员工算一算不团结会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总之,烟草行业的管理者,要努力营造制度执行力的有效氛围,形成具有有效制度执行力的管理团队。
三、建立制度执行的监督、考核和追究机制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贯彻执行。即使有了先进的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没有完善的制度执行监督、考核和追究机制,制度的执行力仍然难以到位。1.建立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
监督检查是保障制度执行的重要手段。在监督检查的过程中,要做到责任层级清晰化,即经理是全局(公司)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他对省局(公司)负责;各县(市)局(营销部)、市局(公司)各科(室)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本部门的第一责任人,对分管局领导和局长(经理)负责;副职对正职负责,下级对上级负责,局(公司)各部门子系统对全局(公司)总系统负责。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各负其责,各负好其责,层层落实,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制度执行监督到位。2.建立制度执行的考核机制
要制定制度执行的考核机制,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流程和办法,并将其加入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中,和其一并进行考核。在考核中,要加强考核的经常性,做到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相结合。为了加强平时考核,市局(公司)在制定绩效考核各类表格中一定要含有制度执行情况的考核内容,交各科(室)对照岗位职责,各项规章制度的要求,一项项考核。考核的程序按自上而下方式进行,即上级考核下级,一级考核一级,考核结果要作为员工绩效奖金发放和员工职级档次升降的主要依据。通过客观、公平、公正的考核和考核结果的运用,让执行制度不力的人暴露出来并得到相应的处理,让坚决执行制度的人得到肯定、奖励和重用。3.建立制度执行的追究机制
建立制度执行的追究机制,就必须严格责任追究,对制度执行不力者必须处罚,坚决遏止失责不究,违责不罚,“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具体来说,应从以下三方面抓落实:
一是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形成良性的责任追究导向。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对制度执行不力者要进行责任倒查,出了问题要按责任层级从局领导到各科(室)负责人到一般员工层层追究,坚决按制度进行处理,轻则轻罚,重则重罚,不搞下不为例,不搞迁就,形成出了问题必须有人“买单”的责任追究机制。
二是严格遵守责任追究制度,形成闭环效应。要建立一个以局领导和纪检监察、人事、法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具体负责责任追究的实施工作,追究的对象为:本单位制度执行不力的员工。追究的原则是: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处罚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处罚相结合。追究方法是:针对执行制度中执行不力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区分直接责任、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分别采取训诫或者书面告诫,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扣发奖金,停职待岗、调离工作岗位,责令辞去领导职务,处分等方式予以追究,确保责任追究落实到每一层次,每一职级,每一岗位。
三是严格运用责任追究成果,将责任追究与干部运用、员工考核相结合。对受到过错责任追究的人员,取消评优评先资格;对不尽职责、碌碌无为,执行制度不力,考核不称职的人员,要依照相关规定离岗培训或采取组织措施,应调整工作岗位的调整工作岗位,应降级降档的坚决予以降级降档。
只有通过严格的制度管理,打破“人管人”的旧框架,实行“制度管人”的管理方式,并且在企业内部营造好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按照层级管理的原则,搞好内部监督、制度执行力的考核,同时将事后责任追究、奖惩实施到位,才能切实提高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制度执行力
步骤步骤一、制定战略规划---解决企业发展方向迷茫,向心力不足问题
步骤
二、设计组织结构---解决岗位不清,分工不明的问题
步骤
三、编制岗位说明---解决职责不明,考核无据的问题
步骤
四、梳理管理流程---解决部门各自为政,不相配合的问题
步骤
五、制定目标体系---解决效率不高,工作被动的问题
步骤
六、考核员工绩效---解决工作无结果,分配不公平问题
步骤
七、设计薪酬激励---解决工资大锅饭,工作不积极问题
步骤
八、建设文化制度---解决企业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问题
步骤
九、打造人才梯队---解决人员素质不高,能力不足的问题
步骤
十、管控措施到位---解决执行不力,推委扯皮的问题 关键
沟通沟通是前提。
这里有一个很俗的概念,既SMART原则。所谓SMART原则,即是:
目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
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
目标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Relevant);
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ased)。协调协调是手段。
协调内部资源。好的执行往往需要一个公司至少百分之八十的资源投入;而那些执行效率不高的公司资源投入甚至不到百分之二十。中间的百分之六十就是差距。这些不仅仅只是在书面上显示的。一块石头在平地上只是一个死物,而从悬崖上掉下时,可以爆发强大的能力。这就是集势,把资源协调调动在战略上,从上到下一个方向,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馈反馈是保障。
执行的好坏要经过反馈来得知。市场被动反馈或者市场主动调研。而反馈得来的效用可以用具体而细致的数据来展示。同时我们又从数据形成的曲线中了解产品销售走势或者市场占有率等情况,以趋利避害。责任责任是关键。
企业的战略应该通过绩效考核来实现。而不仅仅只是从单纯的道德上来约束。从客观上形成一种阳光下进行的奖惩制度,才能不会使执行作无用功。HR中目标协议书利用KPI关键绩效指标来管理执行力。该协议书以法律依据明白当事人责任。从主要业绩,行为态度,能力等主客观方面来评价个体执行能力。
具体奖惩措施:奖金,工资调整,轮岗,评选优秀,储备人才培养等,同时实行一定比率淘汰制。用大棒加胡萝卜来增强员工的敬业精神,来更好的管理执行力。
决心决心是基石。
狐疑犹豫,终必有悔,顾小忘大,后必有害!专注,坚持这种人生信条同样也适用于管理执行这个方面。
成功就象一扇门,如果战略这把合适钥匙我们已经找到,那么现在需要的只是我们把钥匙插进去并朝正确的方向旋转把门打开。
建设企业执行能力的构建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组织管理机制、人力资源、领导力。在这其中,组织管理机制是基础,人力资源是提升,领导力是升华,需要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阶段的特征予以优化完善。
如果我们将组织活动与一场演出相比拟,那么“组织管理机制”就好比是所搭建的“演出舞台”,是一场演出能否成功、精彩的基本保障。这里的组织管理机制我们更多的是从企业的基本管理架构出发来思考的,具体包括有企业的治理结构、组织架构、管理流程及制度等组织管理中比较硬性的方面,姑且称之为“硬制度”。这些基本的制度架构决定一个企业对内外部“冲击”的反应方式及速度,决定了企业在执行上面所要遵循的基本模式。任何在组织管理环节上的不宜之处,都可能导致企业在执行力上的阻滞,降低企业的运作效率。
在构建了完美的“演出舞台”后,接下来就要看演员的表现了。说到底,再好、再完善的舞台必须有一流的演员才能真正有精彩的演出。而企业员工在组织中正是扮演着演员的角色。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作用日益彰显,这已经成为国内外企业的基本共识,而要想让各个员工能积极努力的完成组织的目标,人力资源管理在“选”、“育”、“用”、“留”的各个环节都必须有合理的安排。
好的舞台、配上一流的演员,如果再有管理者的有效组织与领导,必能奏响华丽乐章。企业各个层级管理者卓越的领导艺术和技能,可以大大提升企业在执行任务时的方向感和效率,将企业的执行能力带入一个更高的境界,起到穿针引线、锦上添花的作用。
故此,我们认为企业执行力必然是构建在三个层次上,但必须遵循一定的次序,即“组织管理机制”-“人力资源”-“领导力”,而不能出现倒置。比如:再高明的领导艺术,如果没有合适的人才具体落实、执行,将无法持续的达成企业预定目标;同样,再优秀的人才,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支持体系,结果也只能是各自为战,无法形成组织合力,大大降低企业的战斗力。企业必须扎扎实实的在各个层面上下足功夫,才能确保提升组织的运作效率,增强竞争力。
规范认真第一,聪明第二 ,结果提前,自我退后, 锁定目标,专注重复 ,决心第一,成败第二 ,速度第一,完美第二 ,结果第一,理由第二 招聘与任用环节
部门岗位有了确切的目标和明确的职能分工后,下一步就看员工执行的能力了,就需要对员工的相关能力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将其安置到相应的岗位上,也就是人岗匹配的问题。这就需要在招聘时把好关,招聘环节主要是看应聘者是否达到企业岗位所需任职要求:基本工作能力、所需知识经验与技能、可培养潜力,还有其价值观、道德观等等各个方面,最重要的是对企业文化、价值观的认同感如何?如果员工对企业发展漠不关心、内心处处与企业向背离、没有责任感和进取心,没有做好工作的愿望和动力,即使他的学历再高、经验再丰富,那么他是也不会在企业里具有较好的执行力的。这一点是目前中小型企业忽视或难以做到的。而对于企业内部的人员调配,同样应该通过一套工具特别以往的工作表现及其绩效情况进行职业能力素质的评估并合理配置,做到人岗相配。明确的流程和全面规范的制度
岗位人员了解自己的职责后,还应该对怎样履行其职责的流程有充分的认识,这样才能使得执行正确、及时、有效,从而避免少走弯路,提高执行的效率。另外,对于执行的流程和结果还要有制度方面的激励和约束,执行效果较好的予以正激励,执行效果没有达到要求的执行行为,应当予以负激励。绩效管理环节
提高企业执行力,绩效管理环节非常重要,它是对执行过程以及执行结果的检验,它对于正确地执行、提高执行效率起到直接促进作用。绩效管理过程包括共同制定绩效计划、绩效辅导与沟通、绩效评价、绩效反馈与改进四个环节。然而我们平时执行较多的只是绩效评价环节而忽视了其他三个环节,应用上也仅仅是用于对员工的奖惩。这样对于提高执行力、提高绩效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上级领导的沟通与辅导以及绩效反馈中给员工提出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对于员工认识目标、改正错误、提高执行能力最终进一步提高执行力具有不能忽视的作用。激励环节
要保证员工按照企业的要求工作,提高执行力,激励环节必不可少,特别是及时的正激励和必要的负激励。要根据执行的表现给与不同的激励,这样有利于树立和强化正确行为的导向,矫正错误行为。正激励包含了:薪酬奖金、旅游休假等各种奖励,还包括榜样激励、感情激励、表扬激励、目标激励、参与激励、晋升激励等各种非经济的方式。但是很多企业中却懒得使用各种非经济激励手段,而是惩罚、罚款成分较多,奖励与各种正激励的成分较少。培训环节
大家已经认识到提高执行能力,培训环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培训内容可以是与执行有关的理论知识,也可以是技能的传授、经验的交流,也可以是执行理念的宣传与固化。通过培训,宣传鼓励积极执行的行为,反对消极执行不负责任的做法,使得强执行力观念深入人心。对于企业来说,易于推行的是理论知识的培训和执行观念的推广,而真正执行技能的培训是通过知识和实际操作的不断反复强化与训练来施行的,它的培训依据是对日常绩效表现进行深层次的原因分析。提升执行技能培训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结果也是不易被明确的和明显衡量的。文化塑造
领导要推行建设并带头塑造强执行力的企业文化,使得强执行力深入人心,并演变为日常的行为习惯。这样,强执行行为会成为员工习惯性行为,而对于较弱执行力行为则以另类视之。值得一提的是领导要成为具有强执行力的典范,否则,一旦领导破坏了这种文化与习惯,前面所说的都会功亏一篑的。比如,在企业里的上班迟到、中午饮酒、工作场合禁烟等等,充分说明了这种示范的作用。病因一,推过揽功 不负责任 二,选人无方 用人不当 三,只重制度 忽视文化
四,管理不当 领导不足 五,目标不清 计划不明 六,标准缺失 考核无据
七,只重指令 不懂沟通 八,事必躬亲 不会授权 九,流程不畅 衔接不良
十,管控不力 奖罚不当 培养
打造执行力文化抑或是执行建设与提升,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健全并完善组织架构,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
其次,规范并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再次,充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
最后,领导者要以身作则,带头不折不扣的强化执行。
执行力对于企业组织而言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组织欲提升企业执行力必须要进行系统化的组织建设,因为执行力建设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误区
(一)执行系统的五大误区
1.核心重点误区:“这次会议的重点决策共15条,核心点10个”,一些主管或经理常说与之类似的话,其实,只要听到重点有8条以上就表示什么重点也没有,重点怎么可能有这么一大堆?重点常常是急需解决的两三个核心问题。如果把假重点和真重点都混在一起,下面的人无法合理地配置时间和精力,无法有针对性地去解决核心问题,这必然会挫伤企业执行力。
2.机会主义经营思维的误区。企业做大之后,便面临着两种选择:专业化或多元化。一般而言,合理的多元化对品牌扩张和业务扩张确实有利,并能降低风险,但在扩张的过程中,很多企业经营的机会主义思维,使得经营战略、管理制度与管理理念朝令夕改,令员工无所适从,最后真有好的战略或制度出台时也得不到有效的执行。
3.细节误区:差距从细节开始,1%的细节可能导致100%的失败。可以假设,一个餐厅什么都好,但端菜小姐的手却很油很脏,那结果将会是什么样的呢?结果很可能就是这么一个细节将导致前面所有的执行效益为零。
5.激励机制误区:主要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考核A,奖励B.即对A进行严格考核,但把奖励给了实际没被真正考核到的B,这就是没能区别投机取巧的人所导致的。通常投机取巧的人善于做表面工作,而踏实做事的人反而不擅长这些,结果一考核,踏实的人反而不合格,而投机取巧的人却合格了,奖励就这样被窃取。二是只奖励成功者,不奖励失败者。这样的激励机制将会导致“只重视结果,不重视精神和思想”,对企业文化是一种挫伤,容易让成功者骄傲,而让失败者更加气馁。
(二)执行者的五大误区
心态误区:主要有四种:
自以为是。总是认为上面的决策是不合理的,在执行过程中喜欢按自己的意思去改动,结果一级一级的改动下去最后导致了执行的完全失真。
爱找借口和推卸责任。出了问题就怪下属、怪环境、怪条件差,动不动就是“都是某某的错”、“客源不足,竞争对手又太猛了”这些辩解的话。
观念的误区:在同事面前就说上司或其他同事的坏话,在外面就说公司的坏话,无视公司形象。见同事的奖金比自己高就眼红,就攻击别人,从不检讨一下自己。自命清高。以为自己是个主管或经理就了不起了,在下属面前摆架子。这些心态误区最大的弊端就是容易被下属或同事模仿,激化内部矛盾,极大地削弱执行效率。
能力误区:执行者能力误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不求上进,这些人非但不能成为企业进步的动力,反而是执行的阻力,因为他不能吸收新思想新理念,安于现状,反对变革。
2.能力错位,有些执行者智商高,精力充沛,但却把能力用在打牌打麻将、喝酒或搞人际关系上了,不但无用反而还会起负面作用。
3.纵容“能力不够的人”,这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一是不想得罪人,充当老好人;另外就是怕手下的人能力过强,超越自己,所以就启用能力只有自己80%的人。如此以来,执行力无疑就大打折扣了。
授权误区:很多执行者热衷于把权力紧抓在手中,什么事都亲力亲为,结果下面的人没事干,而他却累得要死,且执行效率还不高。不要认为整天瞎忙就是敬业,其实这是在阻碍效率的提升。意义
执行力可以理解为:有效利用资源,保质保量达成目标的能力。在管理领域,“执行”对应的英文是 “execute”,其意义主要有两种,其一是:“to do something that Has been carefully planned(using knowledge as distinguished from merely possessing it)”;其二是:“to complete a difficult action or movement,especially one requiring skills”。前者与“规划”相对应,指的是对规划的实施,其前提是已经有了规划;后者指的是完成某种困难的事情或变革,它不以已有的规划为前提。学术界和实业界对“执行”的理解基本上也是如此,其差异在于侧重点和角度有所不同。
【论大学生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性】推荐阅读:
论大学生学习廉洁修身的重要性10-01
论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意义10-20
试论高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12-13
论大学生与国防的关系-军事论文09-06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论文10-26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资源的有效运用12-28
论当代大学生与国防教育09-12
阐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12-13
大学生心理教育重要性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