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的演讲稿(共8篇)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依法治国,按规办事”。
列宁与卫士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中国版的列宁与卫士大家估计还不太熟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身上就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回,朱元璋带兵到婺州打仗。一天晚上,他失眠了,翻来覆去睡不着,就爬起来到街上闲逛。当时,朱元璋的军队有宵禁令,就是晚上不允许上街。结果,有一个巡逻的士兵就把朱元璋拦住了,还说要把朱元璋交给上司审查。随行人员连忙告诉那个巡行士兵,说这是咱们的“大人”,不要拦他了。哪知那个士兵很认真,说:“我不知是何大人,只知犯夜者执之。”见此情形,朱元璋立即表扬了那个士兵一番,悄悄带着人回营了。第二天,他大张旗鼓地开了一个表彰大会,表扬了那个拦他的小兵,并奖励其“二石米”。朱元璋后来能当开国皇帝,想必与严明的法纪和以身作则的守法态度是分不开的吧。
那什么是法?什么又是依法治国?法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者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法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重要工具。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简而言之就是要法治,不要人治。
5000年的华夏历史,有过法治所带来的灿烂,也有人治所带来的黯淡。总书记在出席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曾表示,要“深刻吸取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或许大家不知道,习近平是中共中央第一位拥有法学博士学位的总书记。
说到法,很多人认为法的约束限制了人的自由,其实不然。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关于河水和河岸的故事,大家可以听听:说是河水认为河岸限制了它的自由,一气之下冲出了河岸,涌上原野,吞没了房舍与庄稼,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它自己也由于蒸发和大地吸收而干涸。为什么寻求自由的河水最终失去了自由和他本身呢?那是因为它寻求的那种无拘无束的、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法是规则,同样也是一种保护。我们不仅要知法懂法,遵法守法,更要学法用法,善于用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益。作为农业战线上的一位普通科技工作者,我们更要结合工作实际,努力学习农业相关法律法规,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种子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确保自己在科研工作中不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也能学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单位和自己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依法治国,以德治国,自然法,制定法
2014年10月20日,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 体现了党中央对依法治国方略的高度重视。在此之前,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以德治国”理念, 并把“以德治国”上升为一种治国方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依法治国的理念发出了更耀眼的光芒, 也有人说以德治国已经不适应当代社会的国家政权建设, 对于如何处理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发展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一、我国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理念的认识
(一) 我国对依法治国理念的认识
依法治国即用代表群众思想和反映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法律来使我们的国家变得越来越井井有条, 而不是像中国古代君王专制统治式的引导国家, 要求国家在法律的框架下运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是人民当家做主根本保证。
(二) 我国对以德治国理念的认识
以德治国, 就是让广大人民用内心的基本品德来告诉自己什么应该做, 什么不应该去做, 用道德的力量去约束个人行为, 倡导一种对现有社会秩序的信服感。这种信服感源自中国古老文化中优秀品质。这是一种具有内在强制力的秩序构架, 不同于以外在强制力主的法律控制手段
(三) 历史上我国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理念关系的认识
从历史上看, 中国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处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者的关系以期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当然在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 这里的法律只是统治者稳定其统治的工具, 法律并没有最高权威。同时, 在古代中国以德治国基本上可以与依礼治国等同起来, 即通过封建礼教的等级制度和规范来引导百姓的日常行为。关于两者的关系, 可以用“德主刑辅, 出礼则入刑”来概括。它的意思是以德治为主以法制为辅来治理国家, 当一个人的行为不能被礼所约束或者他的行为逾越了礼的要求时才用法律来处理, 古代以适用刑法为最后手段, 也是最严厉的手段。新中国成立以后, 历代领导人都积极的探索依法治国和依德治国的关系问题。2001年1月, 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 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
二、西方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认识
(一) 西方对依法治国的认识
西方人眼中的依法治国是指以国家的制定法为依据治理国家, 制定法是指被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或认可的法律规范。和古代中国神判制度类似, 西方直到中世纪仍在使用神判制度, 诸如水审, 火审等等。“灋”这个字就体现了神兽审判制度的影子, 当存在多名嫌疑人时, 审判者往往让一直独角兽用角去触碰对方, 谁被触角碰到谁就被认为是罪犯而将被受到刑罚。在新兴资产阶级和欧洲封建旧贵族斗争的过程中, 制定法被隐藏在宗教教义的外衣下而得以保存下来。启蒙运动以后, 资产阶级逐渐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制定法则被广泛的制定出来以维护资本主义统治。制定法高于个人意志, 无论谁触犯了法律就要按照法律规定接受刑罚, 制定法被认为是上帝法之外的最高位阶的法律。在西方用制定法治理国家被认为是一种公平正义的体现而被一直沿用下来, 制定法也历经多次修改变得十分完善。
(二) 西方对以德治国的认识
以德治国的“德”在西方多指自然法, 特别指自然法的一些基本原则, 诸如公平、正义、天赋人权等。西方自然法学派认为, 对法律的认识不仅是对正式的成文法的认识, 正式的成文法规范只体现了普遍公平的一个侧面, 而普遍公平来源于人们的自然理性。人们的理性一般存在于人们的内心深处。它引领着人们的行为, 告诉他们什么事该做, 什么事被禁止。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法高于实在法, 是实在法的制定依据和评判标准。自然法是永恒的存在。它是源于人类理性的内心确信, 它潜在的引导着人类制定法律, 当人类法和自然法不一致时, 法律的效效力就被阻却, 就要受到人类良心的批判。现代西方社会之所以研究与谈论自然法的情况较近代少主要的原因是自然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那种公平正义的理念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寓于普通民众的日常谈吐之中。人们把自然法理念作为一个理性的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三) 西方对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的认识
在西方依法治国理念与依德治国理念的关系问题可以看作是制定法与自然法的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 自然法调整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制定法在更广阔的领域调整各种社会关系, 诸如社会资源的分配等等。制定法和自然法两者调整的领域相互补充, 并行不悖, 共同维护着西方社会的稳定, 自然法更多的体现了公民对私权利的行使和维护, 制定法更多体现了国家公权力对市民权利的必要干预。换句话说, 制定法调整着西方的宏观社会关系, 而自然法潜移默化的调整的西方社会的微观社会关系, 特别是公民个人对自身行为的规范。在西方社会, 依法治国和依德治国之前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平衡, 两者在各自的领域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三、正确处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是我国长治久安的关键
(一) 以德治国是一个基础性的工程
自从保障人权被写进宪法修正案, 我国越来越注重基本人权的保护。笔者认为把依德治国摆在社会治理的基础性位置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一个重要体现。依德治国主要是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来使人们在内心形成一个普遍认可的主流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强调公民对日常行为的自我管理, 对正确价值的普遍认同以达到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目的。公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自主学习, 自主提高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这其中有许多领域是法律无法调整的, 或者说是法律不能够有效规制的。把依德治国作为一个基础性工程来抓有利于社会的长久稳定和人民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 依法治国是世界文明国家的基本标志也是以德治国的根本保障
放眼当今世界, 绝大多数国家都把法律视为至高无上的力量, 唯有阿拉伯世界和非洲的一些国家仍实行个人专制统治, 这些国家内部各种矛盾复杂而激化, 社会秩序比较混乱, 人民生活水深火热。法治优于人治是全世界广泛的共识之一。另一方面, 依法治国是依德治国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法律是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手段, 在道德调整失范的情况下只有法律才能保障最后的正义。中国历来在潜意识里保留着德主刑辅的传统, 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中依法治国更多的应当起着一个保障的作用, 或者说是一个守门员的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民更好的行使自己的私权利, 还能在更宏观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保障社会的实质正义。
(三)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最终追求是一致的
依法治国也好, 以德治国也好, 都是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体现, 同时体现了执政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最终实现全民族的共同富裕。因此,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无不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优越性, 并且让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更好的发挥。
四、结语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我国社会治理的两个方面, 他们相互连结, 互相补充。从古到今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注重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让德治和法治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对立。同时西方社会资本主义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也充分认识到保持两者之间默契配合的关系对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意义重大, 正是西方国家处理好了依法治国和依德治国的互动关系才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得社会继续向前发展。我国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充分发挥好依德治国的基础性作用和依法治国的保障性作用, 保持两者的和谐互动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J.M.凯利.西方法律思想简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共同点
(一)法治和德治同属上层建筑
法治属于政治文明范畴,德治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二者的物质基础是共同的,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一种重要手段和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
(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根本目的和使命是一致的
依法治国就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按照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法律和制度来治理国家。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培养全体公民具有良好的社会主义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从而在全体人民中形成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综上,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
(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是一致的
共同的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的和共同的使命,就决定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是一致的。法治的基本原则,也是德治的基本要求,德治的基本原则是维护全体公民的整体利益的集体主义原则。这个原则是从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并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而法治的基本原则也是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法治的许多规范与德治的规范要求是相同的,如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遵纪守法、保守国家机密等要求,不仅是法律规范的内容,而且也是道德规范的内容。
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区别
(一)二者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
德治是通过道德规范治理国家。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一种意识形态,存在于历史的各个时期,而社会主义法治是在执政党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产生的。
(二)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
德治是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之中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交往中应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则。道德原则、道德规范没有严格的界线,道德规范的要求也往往是概括、笼统和比较抽象的,大多是不成文的,它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并通过这些信念、习惯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一种自我的心理约束机制,抑制各种不道德行为的产生。而法治是通过明确的法律条文、规范性文件来约束公民,法人的行为,明确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它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法律规范通常表现为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法令、条例等规范性文件。
(三)二者实现的方式不同
德治的实现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教育的力量,依靠公民的思想觉悟、良好的道德修养,也就是依靠非强制力的手段去实现。即“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而法治的实现,虽然也有社会舆论和教育的力量,也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自觉维护和遵守,但最主要的是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通过国家强制力,通过对违法者予以应有的法律制裁来保证法治的实现。
(四)二者包含的内容不同
以德治国包含的内容要远远大于以法治国的内容。德治所涉及的内容,几乎含盖了公民一切社会生活、社会活动。既包括了法律规范所调整的范围,也包括了法律规范所调整不到的范围。德治对社会和公民提出的要求,要比法治的要求高的多、广泛得多,也深刻得多。
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德治对于法治的作用
一是道德对制定法律的作用。国家在制定法律时,必须要考虑到道德对人们和社会的要求,道德的内容和要求对于法律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二是道德对法律实施的作用。德治对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公民进行德治教育,提高公民的自觉遵纪守法意识。三是法律是通过国家公务人员和执法人员制定和实施的,通过对这些人员进行德治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可以促进公正执法水平。四是以德治国对依法治国的不足部分可以起到弥补作用。由于以德治国的外延大于以法治国,它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对于法律暂时未能涉足的部分,道德可以弥补,并可以促其更加成熟、更加完善。
(二)法治对德治的作用
一是通过法治的形式,对德治的基本要求,重要原则予以确认,使一些道德的内容,成为法律上的义务。二是法治是进行德治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公民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其道德水平。如人民法院通过公开开庭审理案件、公开宣判案件等措施,惩罚犯罪,教育人民。
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我们的强国保障。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是历史发展的需要,在人类发展史上,治国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有两个: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十年文革严重破坏和践踏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使有法不依、无法可依的现象十分严重。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一些人的道德、价值取向发生裂变,找不到自我,找不到方向。目前贪污腐败成风等严重社会问题不能不说与一些人的“缺德”有密切关系,更有许多人感叹“世风日下”。
古人说:“国,无法则乱,民,无法则贫。”法,是每一个社会公民的行为准则,更是我们富国强民安邦治乱的必要方略。一个国家要建设和谐社会,要前往小康未来,无疑离不开法律的保障;一个人要获得安宁幸福的生活,要实现个人的价值和自由的追求,也离不开法律提供的公平环境以及全面保护。我们这些工作在医疗战线上的医生护士,为了更好地救死扶伤,为了更好地展示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为了更好地解救人民于疾病的痛苦之中,也应该知法讲法。在我们的心中,不仅要有一个人道主义的医护理念,不仅要有一种救死扶伤的白求恩精神,在这个现代化的新时代,在我们的心中,还应该有一样东西,它就是法律,就是法制。表现在我们的行为中,我们应该让医疗事业的职业准则与道德规范,和社会的法律以及国家的法规紧密地结合起来。
中国的法制教育,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中国人的法律意识,正在慢慢地觉醒,而国家对法律知识的普及,已经从城市扩展到了广大的城镇和农村,并且日益深入人心。当然,法律,连同着它的故事,也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的医院。这些年里,患者把医院告上法庭的案例接二连三地发生,而屡见不鲜的医患矛盾,正在越来越多地通过法律的途径寻求着解决。整个社会已开始学法、知法、守法、维法、用法??法,已越来越坚固在扎根在人民的心中了,法,自然也应该越来越明确地铭刻在我们医护人员的心中。是的,法必须深入到我们的心中——而不是肤浅地吊在我们嘴上。我们不仅要知法守法,我们更应该对威严的法律保持应有的尊重 ——而不是对它心存蔑视。
心存蔑视,就会无视法律的存在,就会去钻法律的空子,就会因为对自己的智商过于自信而玩弄法律于鼓掌之间,就会收受红包,就会吃“处方回扣”,就会乱收费??就会不知不觉之间破坏了医患之间传统的良好关系。可是,法律不是游戏,玩法如同玩火。玩火者必自焚,玩法者,也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跌入罪恶的深渊,葬送尊严和良知,甚至糟蹋自由和生命。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这个世界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祟高的道德与法则。”道德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自律,是自我约束,然而古今中外的大量人生事实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仅仅有个人的自律是不够的,为了社会的长治久安,为了全体公民的平安与幸福,一个健康的国家必须强调法治,即强调对人的“他律”。他律是相对于自律而言的,他律是对自律的最终保证。我们在医院里工作的人,大部分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大部分都有着高贵的自律精神,都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 ——正因如此,我们的工作才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与群众的肯定,可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偏偏就是我们这些别人看上去不可能违犯法律的人,事实上却已经或者差一点触犯了法律。如果真有一天,当我们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地触犯了法律时,我们应该知道:这并不是说我们有多么罪恶,也不是说我们丧失了职业的道德,同样也不是说我们缺乏对自己的约束,而是我们对自己的自律能力太过自信了!对自律能力的太过自信,就是对他律的不够尊重,就是对法律的蔑视,就是没有让法律的精神入驻心间!
在这个法制的时代,我们必须明确的一个认识就是:并不是只有坏人才犯法。有一个美国的女护士,甚至因为自己的善良而触犯了法律。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说的是一个老人实在忍受不了疾病的痛苦,他要求自己的护理帮助他早日解脱。这位各方面都十分优秀的护士也不忍看着这个老人治愈无望却要备受折磨,于是就给他注射了一支药,让老人无痛苦地死去了。从道德的角度看,应该说她做的其实是一件善良的事,可是,她还是被起诉了,因为她犯了法——她无权结束一个人的生命,可是她却结束了一个人的生命。
这个故事,触及到了道德与法律的矛盾冲突。美国是一个法治社会,于是他们在不断地思考着道德的力量,可是,我们中国却是一个法制并不是十分健全的社会,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长期以来,是依靠传统的道德来治国安邦的,基于这样的一个现实,我们却应该大力地提倡法制,也就是说,我们迫切需要法律的力量。法律并不是远在天边与我们无关的东西,在这个一天一天走向现代化走向
法制化的国度里,我们时刻都有可能与法律迎面相遇,我们必须别无选择地面对法律,必须让法律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中,我们必须正视并且尊重法律的力量。
我是一名普通的护理工作者。我常常在自己的心里这样想:人们为什么会把“白衣天使”这么美好的一个名字给了我们?难道仅仅是因为我们穿了一身白衣服么?长期以来,我们医护人员一直是善良与美的化身,曾经有人说我们医护人员:你们的微笑具有天使的魅力,具有天使的学养,你们的微笑是世上最好的药!可是,仅仅有微笑是不够的!如同道德不能代替法律,微笑也不能代替科学,更不能代替规章制度。表现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做的,我们自然要一脸微笑地去做,而不应该做的(比如人情免费),我们一定要严守法律而不苟循私情。法在我心中,法更要体现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一言一行之中去。我们要在专业技术上不断地提高自己,我们要在职业道德上不断地完善自己,我们也要在法律的意识方面不断地警戒自己。白衣天使,意味着完美,可是什么是完美,我认为:只有美丽的衣着与形体显然是不够的,甚至只有医护的精湛技术也是不够的,甚至只有一颗对患者的爱心仍然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学法知法,维法用法。只有法在心中,我们才能称得上实现了真正的完美!
当今的中国,政通人和、百业俱旺。科学发展观像一具高悬的灯塔,照耀着我们青年一代去谋求和开创兴旺发达之路。置身于这样的时代,注定我们要肩负起与时俱进、创新图强、不断赶超、追求卓越的人生目标和时代重任!建天下者,舍青年其谁;兴中国着,非青年莫属。青年是推进社会进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力量。作为青年法官,我的梦想就是实现法治中国梦。
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曾说“青年者,人生之王”,“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敏锐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我们青年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长征路上的突击手。那我们当如何立足于本职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又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呢?作为一名九江市中院法官,我认为青年法官要坚守法治信仰。司法观念是法官的灵魂,国家建立司法制度的最大目的,就在于通过法庭这一窗口,给予每一个公民公正的关怀,对每一个人的权益给予同等的关注。我们要时刻保持中立、慎言、稳重、理智,不但要实现公正,还要让人看得见公正,感受到公正,尤其是要让当事人感受到程序公正。绝大多数当事人一生中来法院可能只一次,法官有责任确保当事人无论胜败,都至少会认同和尊重我们的司法程序,使他们觉得受到了程序公正的待遇和合理文明的礼遇。
其次是要具有实干精神。“迟来的正义等于非正义”,诉讼的拖延使当事人长期生活在不稳定状态,是对人的一种折磨,使当事人在诉讼的战车上进退两难。“待到草儿青青,马儿已饿死”,不正是对司法拖延所带来的恶果的形象比喻和无情批判吗?成功缘于实干,祸患始于空谈。我们要力戒眼高手低,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在司法实践中学习、磨砺自己;要以只争朝夕的状态勤勉工作,扎扎实实裁判好每个案件,让每个当事人真切感受到法治带来的公平正义。
最后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有句名言讲“法官的人格是社会正义的最终保障”。如果法官失去了道德良知,正义将荡然无存,法律哪还有权威和公信力?法官只有执著地忠诚法律,执法如山、冰霜节操,淡泊人生,不为权、钱、情等利念所动,追求自身人格魅力的完美,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和仰慕,才能真正成为司法权威的化身和社会正义的最后屏障。
“法兴则国治,法衰则国弱”。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我们法官的极乐之地不是权力,而是中国的法治化道路。法官是法治化道路的扛鼎之人,实现法治是我们的梦想,我们坚信法治化道路将在我们脚下越走越宽。
当法治中国梦照进现实,真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一代法官的成长注定是艰辛的,正象中国法治化的道路是不平坦的一样,会有种种障碍,但我们应该响亮地宣布:我们已做好了各种准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只要我们把个人的青年梦、法治梦、成功梦与伟大的中国梦结合起来,我们的人生就必定会有更加出彩。我坚信,待到中国法治梦想成真时,我们一定会为自己所作的贡献而感到无比骄傲。
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中,我们九江中院人,正在以自己饱满的生命热情,燃烧着青春的激情,与勤劳智慧的九江人民一道,共同续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璀璨篇章,共同迎接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城管系统单位 主任
各位领导、评委、同志们:
今天,市城管局在这里开展以“依法行政,和谐城管”为主题的演讲活动,目的是动员全市上下共同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中来,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为我市打造成为“让本地人自豪,令外地人羡慕”的滨海新城形象做出最大努力。现在我就如何“加强市政设施管理,促进城管和谐发展”这个内容,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近年来,特别是市级统管市区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较大成果,完成了一批重大市政工程的建设,完善一批市政设施的配置,受到广大市民群众普遍好评,阳江城市环境面貌得到较大改善,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但与当前城市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其他先进城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部分道路破烂坑洼,车辆乱停乱靠,清扫保洁不到位,一些地段占道经营、出店经营、乱堆乱放现象依然严重,小街小巷和城中村卫生死角依然存在,绿化布局不均衡,旧城区绿化偏低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快城市道路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转变管理理念,加强城管队伍建设,实行制度化管理和规范化运作,才能促进城管和谐发展,更好服务于城市转型战略。
一、加快城市道路配套设施建设步伐。随着阳江经济加快发展
和广大市民群众文明程度的提高,市民对城市道路的配套设施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城市道路的平坦、卫生整洁、灯光明亮、绿树成荫等已成为市民关注的“热点”,但市区现有的部分道路配套设施使用时间长,养护质量差,我们原有的市政设施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特别是旧城区,烂路、卫生死角、路灯不亮等问题较为突出,给市民群众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也严重影响了我市的城市形象。为此我们有必要加快城市道路配套设施建设的步伐,不断地完善道路配套设施,适应当前城市发展需要和市民生活的需求,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山水风光秀丽、配套功能完善和宜商宜居的现代化滨海城市。
二、彻底扭转过去“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我们要想把城市塑造成为“让本地人自豪,令外地人羡慕”的宜商宜居城市新形象,在加大城市道路的配套设施建设的前提下,同时也要加强道路配套设施养护和管理的力度,重视城市建设后的日常维修养护管理工作,俗话说:城市建设“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但在我们一些领导的思想里,能建雄伟的建筑群、宽敞的大道,对“道路乱挖掘、下水管道乱接驳、道路车辆乱停放”却管理不力,像这样的城市是没有亲和力,无法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需求,更谈不上如何促进城管和谐发展。就像一个人身上穿着一套高级漂亮的西装,如果平时不注意整洁和爱护,久而久之也会变得脏和破碎,表现不出西装原有的高级和漂亮,更加体现不出人的精神,别人也不愿意接近他。一个城市形象很大程度上是要在城市管理工作上下
功夫,如果不重视其维修养护管理工作,即使建设得多好的道路,它也会破烂,多么宽的雨水井,他也会堵塞。因此,我们应该转变原有的落后城市建设思想模式,重视城市管理工作,加强城市配套设施维修养护管理力度,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城管环境。
三、强化内部管理,不断开拓创新。为了适应当前市政设施管理工作环境实际情况,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改进作风态度,提高管理效率,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实行人性化服务。比如近段我们即将出台的《**江市城市管理若干细则》,这很大程度上规范了我们管理行为,也使我们城市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在开拓创新方面,我们要主动研究解决新形势要求和市政管理工作存在的种种问题,努力解决城市管理业务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比如车辆乱停乱放问题,造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内在因素主要有体制不顺,机制不全,认识不足;外在原因主要表现在城市功能缺失,相关部门管理缺位、市民意识不强以及城管装备、设备短缺和老化等等。为此我们应该改革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依法依规管理,实现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对于车辆乱停乱放问题,一是建议由政府牵头,以公安为主体,联合城管、交通等部门开展城区道路车辆乱停乱放综合整治行动,全面整顿城区道路车辆乱停乱放行为;二是合理规划建设城区停车场,在城区道路选址划定停车位,严格规定车辆在停车场或停车位停放;三是对不按规定停放的车辆进行严管重罚;四是由城管局牵头组建泊车公司,负责车辆停放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对部分车流人流量大的路段实行临时停车收
费管理。
四、加强提高市民的城市意识和法制意识,拓展市政设施管理参与主体的范围。由于市民群众当中有部分人的城市意识和法制意识比较淡薄,往往出现市区一些市政设施人为性破坏较为严重,比如市民乱停放车辆在人行道上,压坏人行道砖和路侧石,擅自在路边建斜坡,擅自接驳下水管道等等这些行为都严重破坏了市区现有的市政设施,影响市容市貌,也加重了我们市政设施管理的压力,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提高市民的城市意识和法制意识,通过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多种媒体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制定和宣传市民行为规范、文明市民守则、文明公约,规范市民的行为和提高市民的意识;同时我们也要拓展市政设施管理参与主体的范围,开展各项活动,使各类人员都参与到市政管理日常工作中,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如宣传市民群众不要乱倒垃圾到雨水井里,不要乱挖掘道路市政设施,共同参与举报或制止破坏或盗窃市政设施等违法违规行为。
作为城市的管养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去管理好我们的道路市政设施,维护好我们城市的形象,在今后的市政维修管理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探索长效管理模式,为构建和谐城管做出更大的成绩。
关键词:依法治国,依法治村,监督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总数一半以上, 农村社会治安状况关系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因而, 依法治国的推进离不开依法治村, 只有实现了依法治村, 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国。本文从依法治国和依法治村之间的关系出发, 对当前依法治村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依法治村的对策措施。
一、依法治国理念和依法治村的关系
(一) 依法治国与依法治村的含义
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最早出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 1999年3月, “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被写入宪法, 成为宪法原则。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把依法治国作为会议的主题, 并通过《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我国提出依法治国, 目的就是总结过去经验教训, 加大制度建设, 减少人治理念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而实现国家的健康持续发展。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 依照宪法和其他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其核心就是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树立依法治国理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十六字方针”, 赋予了依法治国新的内涵。
所谓的依法治村, 指的是根据宪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基层单位进行管理, 对基层干部行为进行规范, 从而加强基层事务活动的公开化、民主化和法治化, 进而保障村民的自治权利, 从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依法治村的实质和核心是村民自治, 其主要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
(二) 依法治国和依法之村的关系
依法治国和依法治村之间的关系要运用辩证思维来进行分析。首先, 依法治村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在我国社会的发展中一直起着积极的作用, 农村法治建设的优良与否关系我国整个法治建设进程快慢。广大村民和村民干部懂法、守法和信法, 积极维护自身权益和国家权益, 积极与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斗争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如果农村法治的不健全, 那么我国就不会有健全的国家法治。其次, 依法治村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是我国确立的基本治国策略, 任何的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法律的范围内规范自己的行为和活动。农村地区的村民和村干部作为我国公民的组成部分, 必然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约束, 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因此, 贯彻依法治国理念必然提出以法治村。最后, 依法治国与依法治村之间的良性互动, 可以确保农村地区的长治久安。我国农村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农村地区内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异, 容易引发矛盾和纠纷, 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也随之增加。只有通过依法治国把整个国家的利益格局进行整合和协调, 利用各种手段, 正确处理农民内部矛盾的同时, 加大对违法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 进而抑制源头上的矛盾, 在依法治村下实现个体利益的调和, 有效促使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
二、当前依法治村存在的问题
(一) 村干部对于依法治村重要意义的认识不足
我国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能否成功, 基层干部是否严格执行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是否带头遵守法律法规都将成为关键因素。村干部是国家体系中的“末梢神经”, 与广大农民“零距离”接触, 一言一行直接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形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民众的法律意识也在逐渐增强, 对于村干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后, 从立法上明确了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委员会的权力和地位, 村民自治的程序化规定更加明确, 民主自治逐渐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然而, 目前有的村干部对于依法治村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对于依法治村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偏差, 民主的法制意识比较淡薄, 很多村干部依然沿用过去的方法对农民进行管理, 有些村干部的思想中还存在依法治村就是村委会搞自治, 就是依法对村民进行管理的旧观念。有些村干部对于依法治村制度, 对于宪法和法律实质缺乏应有的认识。由于不知法不懂法, 工作中长期乱作为、只求结果不按法律法规办事, 养成了简单粗暴的处事方法, 以为自己是“山大王”、是“政府”。“西安最牛村支书”葛七宝的所作所为就是最好的例证。
(二) 村民的法律意识有待提升
依法治村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村民法律素质。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得到了提升, 但是我国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导致不同的地区的法治水平不同。经济发达地区依法治村的水平相对高, 经济欠发达地区依法治村的水平相对较低。经济欠发达地区村民大多都是忙于自己经济的发展, 很多农民外出打工, 对于村中的事务漠不关心, 对于自己的权利也不重视。部分农民正当权益遭受侵害的第一反应是用拳头解决问题, 崇尚于武力, 不懂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权益, 到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经常被拖欠工资, 拖欠者看中的就是农民工不会用法律武器。虽然有些村民也积极学习法律, 但是其学的都是和自身权益相关的法律, 对于义务部分的法律条款却无暇去学。最终导致不能合法有效表达自身的诉求, 而是采取盲目上访、越级上访等非正常手段表达不满情绪。因此, 要实现依法治国, 需要提高村民的法制意识。
(三) 农村的民主监督落实不到位
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 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赋予村民的一项权利。但是在很多农村地区, 村民的民主监督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更多是流于形式。《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 村中的主要事务和重大决策要由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会议讨论决定, 实行村务和财务公开, 接受村民的监督。但是公开的程度和范围该法没有明确的规定, 一些村干部故意缩小公开的范围和程度, 进而出现违法行为。近些年来, 我国农村地区贿选、挥霍村中财产等现象频繁发生, 其原因就是监督不到位, 村干部的行为没有受到真正的制约。
(四) 农村民主选举问题严重
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石, 更是村民自治的源头。选举权利是民众最为重要的政治权利, 但是在农村地区, 很多村民往往忽视自己的选举权利或者是不正确的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利。一部分经济发达的村, 在村民委员会主任、委员的选举过程出现了以利益的形式或者恐吓的方式获取村民的选票的行为, 进而利用在村中的权力获取不正当利益;部分村民外出打工较多的农村地区, 很多留守的有选举权的妇女、老人, 都不愿意主动参与选举, 随意将自己的选票投出去。这些行为使选举权利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也破坏了选举法的有关规定, 影响依法治村的进程。
三、促进依法治村的对策
(一) 加强农村地区依法治国理念的宣传
农村是当前我国法治建设相对薄弱的领域, “法不下乡”成为农村法治的困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针对我国农村地区的现实情况, 有必要在农村地区加大依法治国理念的宣传, 使村民的心中建立依法治国的大理念, 才能够有效的进行依法治村。一是要在农村地区加强培养法律人士的培养。在各个村中培养出法律人士, 让这些人向村民解释法律规范, 积极解决村民所遇到的法律问题, 在农村内部将纠纷和矛盾解决, 有效的缓冲村干部的压力, 更好的促使村民法律意识的形成。二是要加强对村民法律知识输入。采用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普法教育, 比如书报、说法节目和法治节目等多方面搜集生动的案例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工作, 让村民掌握法律知识, 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让法治理念深入民心, 扫除“农民法盲”和农村“法治盲区”。三是充分发挥村委会的领导核心作用。村委会作为基层组织, 要发挥其在村民中的作用, 在积极帮助村民认识到自己在村中的作用的同时, 明确自己对村中事务的权利和义务, 从而真正帮助村民实现权利, 履行义务。
(二) 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力度
时代的发展, 对村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村干部在日常的生活中接受培训的机会的不多, 且自己能力不足, 无法有效的服务村民。加强对村民进行依法治国理念教育的同时, 必须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一是对村干部培训要形成制度。通过一系列定期的培训, 不断更新和拓宽村干部的知识, 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二是加强对村干部进行运用法律知识能力培训。聘请专业的法律人士对村干部进行运用法律知识能力的培训, 促使村干部真正懂法、守法和用法, 从而维护自己的权益和村民权益。
(三) 积极落实农村民主监督
我国的法律中明确规定凡是涉及到村民利益和村民利益相关联的事项是要进行公开, 但是这种公开的水平高低取决于农村地区民主法治水平的高低。从目前来看, 我国农村地区的民主法治的水平并不高。因此, 要积极引导村民对村中事务进行民主监督。针对村中村民外出务工无法监督的问题, 可以采用网络的形式, 将村中的事务放置到网页上, 使外出的村民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村中的事务, 避免出现村中事务无人监督的事件发生, 做到“让村民明白, 让干部清白”;针对在监督中出现问题的村干部, 要加大惩罚的力度, 纠正村官“以言代法”, 让农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 避免村中“恶霸”的出现。
(四) 规范和监督农村民主选举工作
选举制度是我国民主制度的充分保障。针对当前的农村地区村民对自己的选举权利不重视的问题, 必须加强对农村选举工作进行规范和监督。第一, 要积极对村民灌输政治权利、文化权利和法律权利等政治权利的知识, 使村民清楚自己所享有的政治权利, 明确正确行使权利的重要性;第二, 基层政府要发挥自己的作用, 积极引导村民进行选举, 不能流于形式。针对农村中出现家族势力、黑恶势力等垄断选举问题, 要按照有关的法律加大打击力度, 力保民主选举公开、公平、公正。只有保障全体村民的合法选举权利, 才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也是依法治村的核心要义。
依法治村是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一项基础工作, 只有依法治村做好才能够真正推进农村基层的民主政治, 才能够真正的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才能够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 才能够最终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房亚群.浅析当前依法治村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 2010 (18) :213-214.
[2]徐民.浅议依法治村[J].法制博览, 2015 (06) :189.
【热点背景】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以下简称“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考点链接】
一、经济生活角度
1.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等形式作出了具体规定,禁止非法竞争行为。全会指出,要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就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决定》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需要加强宏观调控。《决定》强调,制定和完善发展规划、投资管理、土地管理、能源和矿产资源、农业、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法律法规,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公平交易、平等使用。依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反对垄断,促进合理竞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法治保障。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会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全会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6.应对经济全球化,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全会提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
二、政治生活角度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全会提出,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
2.依法维护公民的各项权利。全会强调,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绝不允许法外开恩,绝不允许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
3.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全会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要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
4.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决定》指出,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5.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全会提出,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6.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7.政府依法行政。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全会强调,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
8.政府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全会要求,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9.对政府的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全会提出,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endprint
10.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11.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全会指出,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坚持依法执政,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1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全会要求,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党组织要领导和监督本单位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决查处执法犯法、违法用权等行为。坚持依法执政,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13.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会强调,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坚持党的领导,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1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全会提出,要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三、生活与哲学角度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是在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全会同时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适应了我国当前面对的新形势新任务,必将有力推进依法治国,更好发挥法治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3.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决定》强调,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4.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决定》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5.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全会强调,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
6.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全会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7.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决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8.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全会强调,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决定》指出,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10.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全会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以民为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能力提升】
全会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下列属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的是( )endprint
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00年翻一番 ②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住房保障体系完全形成 ③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④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从进程上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发展中( )
A.各地应同步向前发展
B.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率先实现现代化
C.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D.落后地区要奋起直追,把经济发展的速度放在首位
3.依法执政是我们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执政,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党依法执政意味着( )
①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②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无须经过法律程序 ③党是依法治国的领导核心 ④党作出决议前必须经过人大批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全会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下列对依法治国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②要做到依法治国,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 ③依法治国有利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④依法治国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全会提出,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据此完成5~6题。
5.行政问责是建设法治政府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保证。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依法行政,就是要求( )
①各级党组织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②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依法行使行政权力 ③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处理国家行政事务 ④各级司法机关必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在我国国家机关中,对行政权力具有内部监督功能的是( )
①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②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③国家监察部和地方监察机关 ④国家审计署和地方审计机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完善立法体制,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这是因为( )
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②宪法是人民直接参与制定的,具有最高法律地位 ③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④党的性质决定了党必须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全会提出,完善立法体制,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据悉,新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修正过程中,全国人大收集并公布了社会公众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草案的意见,召开座谈会,分别听取了专家和社会公众的意见。这说明(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最重要的特点是民主集中制 ②全国人大严格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③我国贯彻依法治国的原则 ④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我国最高立法机关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9.全会提出,推进严格司法,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 )
①其根本目的是限制国家司法工作人员的权力 ②有利于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 ③能促使国家工作人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 ④是为了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A.②④ B.①② C.①④ D.②③
10.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 )
①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具有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③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④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1.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直面我国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下列说法与材料所反映的哲理最接近的是( )
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②“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③“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④“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2.全会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这体现了办事情( )endprint
A.要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B.要抓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
C.既要抓主要矛盾,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D.要抓主要矛盾
13.全会提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体现了( )
A.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矛盾的特殊性
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C.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D.量变是质变的前提与基础
14.全会要求,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一要求表明( )
①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反复性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不能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③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勇于承认矛盾并解决矛盾 ④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全会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是因为( )
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②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会提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材料二 全会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
材料三 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市场经济知识,说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什么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2)材料二是如何体现《政治生活》相关道理的?
(3)结合材料三,分析《决定》的通过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依靠人民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
参考答案
1.D 2.B 3.B 4.C 5.C 6.D 7.C 8.A 9.D 10.A 11.B 12.D
13.B 14.C 15.B
16.(1)①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特别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少数经济活动参与者往往为了自身不正当利益而损害他人的利益,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因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②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等形式作出了具体规定,禁止非法竞争行为。只有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才能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就体现了这一点。②政府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全会要求各级政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就体现了这一点。③政府要依法履行各项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法律的实施需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
【依法治国的演讲稿】推荐阅读:
依法治国的含义06-05
依法治国党的领导10-15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06-06
全面依法治国的心得及体会汇总05-24
宪法规定依法治国06-17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06-04
依法治国理论学习交流发言稿09-16
浅谈人大代表如何在依法治国中发挥作用06-16
演讲稿依法治教09-15
治国名言警句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