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软件比较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翻译软件比较(共8篇)

翻译软件比较 篇1

考试设立 人事部

教育部

机构 考试名称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中试

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

文)考试名称 China Accreditation Test National Accreditation(英for Translators

and

Examinations

for 文)Interpreters - CATTI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NAETI 考试设立 2003年12月

2001年11月

时间 考试

主办 国家人事部和中国外文局联合教育部考试中心与北京外国语机构 举办 大学联合举办 出题部门 中国外文局 北外 评卷部门 中国外文局

北外

发证国家人事部

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北京外国语机构 大学联合颁发 考核英、日、俄、德、法、西班牙、语种 阿拉伯语

英语

初级笔译考试费400元

北京地区2009年11月考试费

初级口译考试费500元 考试用

费用 三级笔译考试费360元 中级笔译考试费600元 三级口译考试费420元 中级口译考试费700元 二级笔译考试费500元

二级口译考试费570元 高级笔译考试费1200元 高级口译考试费1200元

2009年考点设置:

2004年考点设置: 考点

设置 英语口译笔译考试城市为北大连外国语学院、北京语言大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西安外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国语学院考试管理中心、上海

上海市委组织部、人事局、教育

上海外语口译证书考试

1995年6月

上海市委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联合举办 上海市委人事局 上海市委人事局

由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市人事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成人教育委员会统一颁发 英语、日语

英高210元 英中180元 日语200元

上海 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广东、广西、海南、武汉、广重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兵团、西安;

法语、德语口译和笔译考试在北京、上海进行;

外国语大学、武汉大学师资培训部、四川外语学院、广东外大学、吉林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山西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兰州大学、郑州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湖南大学教务处、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训中心、四川大学出国人员培州、四川、贵州、云南、西藏、语外贸大学考试中心、黑龙江日语口译和笔译考试在北京、上海、大连、山东(济南、青岛)、天津、重庆、福建、广东、广州、浙江、江苏、吉林、黑龙江、湖北、武汉;

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口译和笔译考试、英语同声传译考试只在北京进行。

三级笔译部分:英译汉要求600个单词;交替传译要求300个单难易词全;

程度 二级笔译部分:英译汉要求800个单词;口译要求1000个单词。

三级,非外语专业本科毕业、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或外语大专毕业生水平,并具备一定的口笔译实践经验;

对应二级,非外语专业研究生毕业水平或外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水平,并具备3-5年的翻译时间经验;

一级,具备8-10年的翻译实践经验,是某语种互译方面的专家

证书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纳入作用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统一规划。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将取代传统的翻译专业技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外语培训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南京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中国科技

大学、浙江省自考办、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师范大学、宁夏大学、厦门大学、辽宁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青海省小岛文化教育发展基地、天津商学院、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深圳市赣冠职业培训中心、福建省自考办、海南考试局

初级笔译考试英译汉掌握250个单词;口译考试要求400个单词左右;交替传译要求掌握250个词左右。

中级笔译要求300个单词;口译英译汉要求500个单词左右。

初级,北外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或二年级以上水平;

中级,北外英语专业本科毕业或研究生水平;

高级,北外高级翻译学院毕业生或以上水平。

自身语言运用能力的证明

英语高级,具有大学英语六级或同等英语能力水平;

英语中级,具有大学英语四级或同等英语能力水平;

日语口译,相当日本语能力考试二级水平。

地方执业资格证书 术职务评审。

证书有效每3年重新注册登记一次,一次期 注册有效期3年

证书 全国范围内有效;在与我国签有效署相互

范围 认证协议的国家有效。英语三级笔译证书

英语三级口译证书

日语三级笔译证书

日语三级口译证书

法语三级笔译证书

法语三证书级口译证书 种类

英语二级笔译证书

英语二级口译证书

日语二级笔译证书

日语二级口译证书

法语二级笔译证书

法语二级口译证书

考核英、日、俄、德、法、西班牙、语种 阿拉伯语

成绩查询 考试结束后10-12周

相同点 人事部

资深翻译:长期从事翻译工作,具有广播科学文化知识和国内领先水平的双语互译能力,能够解决翻译工作中的重大疑难考试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对翻译等级 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重 大贡献。

一级口译、笔译翻译:具有较 为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高 的双语互译能力,能胜任范围较广、难度较大的翻译工作,能够解决翻译工作中的疑难问题,能够担任重要国际会议的口译或译文定稿工作。

尚无规定

全国范围内有效

初级笔译证书 初级口译证书

中级笔译证书 中级口译证书

高级笔译证书 高级口译证书

英语

考试结束大约10周后

教育部

初级笔译证书:本证书证明持

有人能够就一般难度的材料进行英汉互译,能够胜任一般性文件或商务等方面材料的翻译工作。

中级笔译证书:本证书证明持有人能够就普通英汉原文材料进行互译,能够胜任一般性国际会议文件、科技或经贸等材料的专业翻译工作。

高级笔译证书:本证书证明持有人能够担任大型国际会议文件及各种专业性文件的翻译、译审及定稿工作,能够承担政

尚无规定

上海市有效

英语高级口译证书 英语中级口译证书

日语口译证书 英语口译基础能力证书

英语、日语 不详

上海市委组织部、人事局、教育

英语高级口译证书:通过该项目的培训和考试,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公司和涉外单位造就一批能胜任各类涉外项目谈判、高层次会晤、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以及国际研讨会的翻译,并为同声翻译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英语中级口译证书:可从事一般的生活翻译、陪同翻译、涉外导游以及外事接待、外贸业务洽谈等工作。

日语口译证书:可从事一般的生活翻译、陪同翻译、涉外导游以及外事接待、外贸业务洽谈等工作。

二级口译、笔译翻译: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良好的双府部门高级笔译工作。

语互译能力,能胜任一定范围、初级口译证书:本证书证明持一定难度的翻译工作。

三级口译、笔译翻译: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一般的双语互译能力,能完成一般的翻译工作。

考生要求 面向全社会,无学历要求 各级别口译考试均设《口译综合能力》和《口译实务》2个科目,其中二级口译考试《口译实务》科目分设“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2个专业类别。

报名参加二级口译考试的人员,可根据本人情况,选择《口考试译实务》科目相应类别的考试。方式

各级别笔译考试均设《笔译综合能力》和《笔译实务》2个科目。

各级别《口译综合能力》科目考试采用听译笔答方式进行;二级《口译实务》科目“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以及三级《口译实务》科目的考试均采用现

有人能够承担一般性会谈或外宾日常生活的口译工作。

中级口译证书:本证书证明持有人能够承担一般性正式会议、技术或商务谈判,以及外事活动的专业口译工作。

高级口译证书:本证书证明持有人能够担任国际会议的口译或同声传译工作,能够承担政府部门高级口译工作。

面向全社会,无学历要求 笔译考试分为两部分,英译汉和汉译英各2-3篇文章。

初、中、高级考试的时间分别为3、4、6个小时,各级别考试所译文章长度不一,级别越高所译文章越长,难度也越高。

口译采取听录音做翻译的方

式。

考生在语音室内头戴耳机,听到一段英文或中文讲话后把它们分别译成中文或英文并录到磁带上。

讲话的长度从初级的250词/字到高级的600-800词/字不等,讲话当中一些停顿,停顿的时

英语高级口译岗位资格证书:具有大学英语六级和同等英语能力水平的考生可以报考。英语中级口译岗位资格证书:具

有大学英语四级和同等英语能力水平的考生可以报考。日语口译岗位资格证书:具有相当日本语能力考试二级水平的考生可以报考。

英语高级口译证书:第一阶段综合笔试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听力;第二部分:阅读(1);第三部分:翻译(英译汉);第四部分:听译;第五部分:阅读(2);第六部分:翻译(汉译英)。每部分考试时间为30分钟,总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每部分考分分配为50分,六部分总分300分,合格分为180分,第一阶段考试合格的学生方可参加二阶段的口试。

第二阶段口试共分两部分:口语与口译。考试时间共为25分钟左右。

英语中级口译证书:第一阶段综合笔试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听力;第二部分:阅读技能;第三部分:英译汉;第四部分:汉场录音方式进行。

各级别《笔译综合能力》和《笔译实务》科目考试均采用纸笔作答方式进行。

各级别口译、笔译考试均分2个半天进行。

各级别《口译综合能力》科目、二级《口译实务》科目“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考试时间均为60分钟。

三级《口译实务》科目考试时间为30分钟。各级别《笔译综合能力》科目考试时间均为120分钟,《笔译实务》科目考试时间均为180分钟。

不设通过率

考试

合格 综合能力和实务两科同时达到60分算合格

英语二级考试大纲

辅导英语二级口译综合能力 材料 英语二级口译实务

英语二级口译综合能力磁带(5盘)

间不等。

对于初级而言,讲几秒钟甚至几十秒钟后停下来让考生进行翻译,留给考生翻译的时间约为播放录音时间的1-1.5倍。

对于中级而言,讲1分至1分半钟后停顿下来让考生进行翻译,留给考生翻译的时间约为

播放录音时间的1-1.5倍。

对于高级考生而言,讲3至5分钟后停顿下来让考生进行翻译,留给考生翻译的时间等于播放录音的时间。口译时,考生需要做笔记或速记,并充分利用停顿的时间进行翻译。

不设通过率

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的各个证书考试是各自独立的。通过任何一个证书考试都可获得相

应的证书。口译和笔译均采用A、B、C、D四级记分法,口译各部分都在B(含B)以上为合格,除高级口译外,通过录音考试就可获得证书,通过高级口译录音考试的考生还要参加面试,面试合格才能获得证书。笔译试卷中各部分都在B(含B)以上为合格。考试合格就可获得证书。

北京外国语大学负责组织编写、出版和发行考试大纲、教材和辅导资料、附带磁带(尚未出版)

译英。总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其中听力部分为40分钟,阅读技能部分为50分钟,英译汉部分为30分钟,汉译英部分为30分钟。四部分总考分(满分)为250分。其中:听力90分,阅读60分,双译各50分。合格为150分。凡第一阶段合格的考生方可参加第二阶段口试。

第二阶段口试共分两部分:口语与口译。考试时间为25分钟左右。

日语口译岗位资格证书:第一阶段综合笔试。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听力,40分钟;第二部分日语阅读技能,50分钟;第三部分日译汉,30分钟;第四部分汉译日,30分钟。四部分共需时150分钟,考分满分为200分。合格120分。

第二阶段口试,包括口语和口译两部分。考试时间20分钟左右。

不设通过率

英语高级口译证书:合格分为180分

英语中级口译证书:合格分为150分

日语口译岗位资格证书:合格120分

高级听力教程(第二版,周国强、杨永平编著,含二盒9盘音带)高级阅读教程(第二版,陈德民编著)

高级翻译教程(第二版,孙万彪、王恩铭编著)英语二级口译实务磁带(6盘)英语二级笔译综合能力 英语二级笔译实务

英语三级考试大纲 英语三级口译综合能力 英语三级口译实务

英语三级口译综合能力磁带(5盘)

英语三级口译实务磁带(7盘)英语三级笔译综合能力 英语三级笔译实务

日语二级考试大纲 日语三级考试大纲

法语二级考试大纲 法语三级考试大纲 外文出版社出版

自05年起,二级、三级英语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暂定每年举行2次,考试日期原则定 考试时间 为5月份最后一周的周六、周日其他语种各级别考试每年举行1次,为5月份最后的一周的周六、周日,与英语考试日期一致。

2004年考试日期为5月22日、23日,10月23日、24日(下试报名,高级笔译和高级口译考试只在每年5月进行。)

高级口语教程(第二版,严诚忠、戚之方编著)

高级口译教程(第二版,梅德明编著,含2盒共7盘音带)听力教程(周国强编著,含音带6盘)

阅读教程(陈汉生编著)翻译教程(孙万彪、冯慎宇编著)口语教程(严诚忠、朱妙南编著)口译教程(梅德明编著,含音带4盘)

听力教程(陆静华编著)阅读教程(周道宏、瞿晓华编著)翻译教程(张鸿成编著)口语教程(陆国华、黄秋萍编著)口译教程(钱力奋编著)

每年开考两次。3月中旬和9月中旬的一个周日为综合笔试,合格者可参加口试。和11月份第二周的周六、周日;半年考试只接受初级和中级考

比较结论:

翻译软件比较 篇2

关键词:贝尔翻译模式,关联理论,关联翻译模式,比较

1. 引言

人类的翻译实践活动历史悠久, 对于什么是翻译的本质, 翻译的过程如何, 人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贝尔 (Roger T.Bell) 就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一员。贝尔从语言学视角研究翻译, 根据心理语言学和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 系统地借用了语义学、语用学、语篇分析、功能语法和信息论等多学科的基本原理, 对翻译过程进行了探索, 提出了翻译过程的心理模式。此外, 关联理论作为解释人类交际现象的认知语用学, 以其自身巨大的兼容性, 对翻译实质及过程起到了很好的解释作用。本文拟对贝尔翻译模式、关联翻译模式进行简要的介绍和比较。

2. 贝尔翻译模式

1991年英国学者贝尔写成《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一书, 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符号学、认知科学、心理语言学等多学科知识来研究翻译过程, 较为直观地描述了翻译过程在译者大脑中的运作过程。贝尔 (Bell, 1991:45-60) 把翻译过程分为分析 (阅读) 和合成 (写作) 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分别在句法、语义和语用层面上操作, 具体过程如下。

2.1 分析过程

2.1.1 句法分析

翻译的第一个主要阶段是语篇解读, 要求有一个视觉语词识别系统来区分源语语篇中的词与非词。我们设想语篇处理就始于这种识别。这种识别集中于小句, 把物理性刺激转换成一个“整体”, 该整体被感知为一个线性的离散符号串。

2.1.2 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器的任务是“恢复概念”, 检索小句句法结构的低层及物性关系。正如句法处理器的任务是通过可视词识别系统从线性符号串输出中得到结构, 语义分析器的作用是从上一步分析所得到的句法结构中衍生出内容。该分析器分析出小句主题, 小句表征的内容:参与者和过程之间的关系:概念意义、语义意义、命题意义。

2.1.3 语用分析

语用分析处理器有两个任务, 与上几步分析接受到的信息相关联。第一项涉及主位。第二项与语域相关, 考虑到以下三个参数:语旨、语式和语场。语旨: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的关系通过从语篇中作出的选择来表示。语式是为实现语篇而选择的媒介。语场是语篇所涵盖的“领域”;语篇在交际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小句的目的是什么;发话者意图传达什么。所有的分析结果都馈送给意念组织器, 其功能如下:a) 把分析和语篇发展中的总体布局整和在一起, 随着读者解读的深入形成了一个不断扩充的系列。b) 不时回读以监控不断增加的信息。c) 根据获得的新信息, 必要时修改部分语义表征。

2.2 合成过程

2.2.1 语用合成

目的语语用分析器接受了语义表征中所有的可用信息, 它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a) 如何处理原文的目的;b) 如何处理原文本的主述结构;c) 如何处理原文的风格。在以上三种情况下, 相应的语篇目的主位结构和语旨、语式语场这些话语参数都能在语用分析器中找到它们的映像。

2.2.2 语义合成

目的语语义处理器接受示意语力 (目的) 的指示, 创造出一些结构来承载命题内容并提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命题, 在此基础上进入合成的下一阶段。

2.2.3 句法合成

目的语句处理器接受那些来自语义合成阶段的输入, 扫描常用词汇存储以寻找合适的词项, 再寻找合适的小句类型来表现这一命题。如果常用结构存储里没有可用的小句结构来传达这些具体的意义, 命题便交由语法分析器处理, 最终书写系统被激活并把该小句实现为一个构成目的语语篇的符号串。一个小句形成后, 翻译过程便回到原文, 再处理下一个小句。

3.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法国学者Dan Sperber和英国学者Deirdre Wilson在1986年合著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的, 是阐释交际过程中话语理解的理论。对于关联理论的定义是建立在人类认知假设基础之上的, 即人的认知是以关联为取向的, 人类对相关信息予以注意。每一个言语都以引起听者的注意为出发点, 其结果是创造出对相关的期待。

3.1 交际的明示—推理性质

Sperber和Wilson认为, 人类交际实质上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交际之所以成功, 是因为人脑的推理机制。说话者往往会运用明示的方法, 向听话者传达自己的信息意图, 进而让对方推导出其真实的交际意图, 而后者会运用推理能力, 在明示的基础上进行推理, 从而得出说话者的真正意图。

3.2 关联定义

“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 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因此, 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 (赵彦春, 1999) 。关联理论认为, 当且仅当一个假设在一定的语境中具有某一语境效果时, 这个假设在这个语境中才具有关联性。语境效果越大, 关联越大。

3.3 语境

Sperber和Wilson把语境定义为“一个心理学概念, 是听话者对外部世界所有假设的集合”。它是一种内化的语境, 也称认知语境。关联理论将认知语境分为三类: (1) 词汇信息, 包含自然语言中用以表达某概念的词汇信息, 如句法范畴 (包括词类) 、语法规则及音位规则等; (2) 逻辑信息, 由一组演绎规则组成; (3) 百科信息, 包括概念的外延和 (或) 内涵, 还有信仰与态度等。这些信息以假设的形式存储在大脑中, 作为潜在资源随时参与话语的解释, 帮助听话者推导出说话者的交际意图。

如何选择适合的语境假设, 帮助理解说话者/作者的真实意图?这就涉及关联原则。

3.4 关联原则

Sperber和Wilson认为关联原则有两条: (1) 人类的认知以最大关联为取向。 (2) 每一个明示交际行为本身都意味着本交际行为所传递的假设具有最佳关联性。最大关联就是指在交际中受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什么是最佳关联呢?从说话者角度来看, 说话者期望听话者能得到预期的语境效果, 并无需付出不必要的处理努力;从听话者角度来看最佳关联, 是指听话者期望能用适当的处理努力获得预期的语境效果。这种期望引导着听话者选用适合的语境信息, 结合新假设, 运用推理机制来获得语境效果。

4. 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本质及过程

Gutt (1991) 提出的关联理论翻译观视翻译为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一个对源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一种言语交际行为;一个寻找关联链和最佳关联的认知过程。译者的责任是在具体的语境下向不同读者传达出源语作者的预设和意图, 使之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

在关联理论框架下, 翻译活动是一种三元关系, 是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这三个交际者之间通过原作和译作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 是含有两个交际情景的双重示意推理交际活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是原文本的读者, 又是译文的交际者。作为原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桥梁或者说中介的译者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和促进前两者之间交际的成功。译者能动地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百科信息和推理能力努力认同原文读者的认知语境, 达到对原作者意图的最接近的理解。同时, 作为译文本的交际者, 译者既要正确估计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和期待视野, 又要采用各种翻译策略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 达到最佳交际效果。翻译活动并非止于译者完成对原文的翻译, 它还有赖于译文读者的参与。在这一交际过程中, 译文读者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译文应当被看作是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这三个交际者之间的合作、交流的结果, 是他们共同创造的财富 (张新红、何自然, 2001) 。

5. 贝尔翻译模式与关联翻译模式的比较

5.1

贝尔将翻译时理解原文的阶段视为对源语语篇的分析过程和信息解码过程, 将表达阶段看作在目的语中进行综合和编码的过程 (蒋显文、贺显斌, 2000) , 仍然有代码模式的痕迹, 虽然他也强调语用等问题, 但只是把它们当成语法规则的延伸和扩展, 没有突出译者大脑机制对语境进行选择、运用语用推理得出作者真正交际意图的特点 (宋旭、杨自俭, 2003) 。而关联理论的交际观则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是复杂的, 其过程是语码模式所不能完全解释的, 尤其是话语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仅靠编码和解码的过程是不能完全传递的。将关联理论引入翻译研究, 使关注的重心从研究静态的文本解码与编码转到对译者主体性的探讨, 研究作为交际者的译者的大脑理解和推理的机制, 是一种语用的而非语义的翻译观。它以推理模式取代代码模式, 强调依据语境寻找关联的动态的推理 (郭英珍, 2005) 。

5.2

贝尔翻译模式是建立在信息加工的串行方式, 人类的信息加工在整体上是以串行方式进行的, 但也包含平行加工的方式, 有时是串行加工和平行加工的混合。例如在翻译的理解阶段, 对始发语篇章信息的处理是否一定要先经过句法分析器再经过语义分析器, 语用分析器再根据信息加工的平行方式, 我们完全有理由对这个问题作出否定的回答。在句子加工过程中有时几个分器之间可能是相互作用的。这种假设可图示如下 (吴义诚, 2000) 。

而关联翻译模式则明确了翻译实质是以最佳关联为取向的三元的多层次的明示—推理行为, 它的信息加工处理模式更为科学合理。

5.3

贝尔翻译模式建立在对小句的操作上, 小句成为译者翻译认知活动的基本单位, 过于线性的“小句”加工 (刘绍龙, 2007) 是贝尔翻译模式的又一个不足。事实上, 在翻译过程中, 除了小句外, 字符、词组、符号、语段甚至语篇都可能成为明示手段。要弄清楚原文作者的真正意图, 这些交际成分不容忽视。此外, 贝尔模式认为分析的解码过程和合成的编码过程都是在小句层面上进行的。一个小句经过“分析”、“合成”加工之后, 下一个小句的加工分析才开始。这显然与人类认知活动有时会呈跳跃状态不符。

5.4

贝尔翻译过程模式没有反映类交际明示—推理的性质, 没有突出译者大脑对语境进行选择, 运用语用推理得出作者真正交际意图的特点 (宋旭、杨自俭, 2003) , 不能很好地解释翻译的意图、暗含意义及引申含义。而关联理论翻译模式则能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话语的暗含意义及说话人的真实意图的识别对理解和翻译都非常重要, 因为话语的真实含义经常与话语的字面意义或直接用意相异甚至相反。赵彦春 (1999) 认为译文的效度取决于是否体现了交际者的意图, 是否满足了受体的期待。为了成功传递信息, 说话人/作者必须假设听话人/读者具有推导出话语的隐含意义的能力。同样, 作为第二作者的译者为了确保译文读者能够理解译文、推理出相关的含义, 也需要对译文读者认知语境进行评估。译者除了在译文读者的知识结构里增添必要的知识、填补他们在某方面知识的空白外, 还需要考虑他们的期待。说话人/作者假设听话人/读者具有的相关背景知识越少, 他在说话或作品中提供相关解释和细节的可能就越多 (张新红、何自然, 2001) 。在关联翻译模式下, 翻译活动是一个不断作出推理假设和适应选择的动态过程, 译者有比较大的自由度。

6. 结语

贝尔翻译模式和关联理论翻译模式都尝试说明翻译现象和规律, 但后者比前者有着更强的解释力。贝尔翻译模式没有看清翻译这一交际行为的本质, 没能从认知语境和语言的动态特征等相关变量来解释翻译。关联理论翻译模式从一个动态的、崭新的、科学的角度来解释翻译本质和过程,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指出了寻找关联的重要性, 为译文的动态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指导翻译实践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Bell, R.T.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Gutt, Ers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Oxford:Basil Blackwell, 1991.

[3]Sperber, Dan&Deirdre Wilson.Relave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4]蒋显文, 贺显斌.关于贝尔的翻译过程模式[J].中南工学院学报, 2000, (6) .

[5]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 1999, (3) .

[6]张新红, 何自然.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 2001, (3) .

[7]宋旭, 杨自俭.译者的原文理解过程探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 (5) .

[8]郭英珍.试论关联理论的翻译观[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1) .

[9]吴义诚.翻译研究的认知取向[J].外国语, 2000, (5) .

翻译软件比较 篇3

而文学作品翻译是对各个国家的作家所写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除了要传达作品本身的“思维”外,还着重强调了“风格特色”。文学翻译要求译者具有作家的文学修养和表现力,以便在深刻理解原作、把握原作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把原作的内容和艺术魅力在译作中传达出来。本文将两种不同的翻译文本进行比较研究。

商业广告文本和文学作品文本

商业广告文本

广告的定义:著名的美国市场营销协会给广告下的定义是:广告是由特定的广告主通常以付费的方式通过各种传播媒体对产品、劳务或观念等信息的非人员介绍及推广。

广告具有以下五个显著特征:①针对特定的一群人;②除了少数公益广告,广告通常是由某些广告主付费给特定的媒体以获取时间及空间来传达信息的;③大多数广告旨在说服顾客购买商品或服务,亦或让公众了解某组织的价值理念;④广告起着通知、说服、提醒、影响、改变观念甚至改变情感态度的作用;⑤广告通过各种媒介进行传播。

广告的分类:广告有以下两种主要的分类:1)按媒介可分为报纸广告、杂志广告、电视广告、广播广告、邮件广告、户外广告以及传真广告等。2)按目的可分为以盈利性广告和非盈利性广告。前者又叫商业广告,包括产品广告、服务广告及理念广告等。

广告的功能和目的:徐百益在《简明汉语广告词典》中把广告功能归纳为:①报道功能。②需要唤起功能。③说服功能。④促使行动功能。⑤扶植信用功能。

广告文本的目的在于吸引顾客注意力并成功推销产品及服务。一个成功的商业广告必须能够吸引注意力,引人入胜,能够激发目标群体的购买欲,给其留下深刻印象并促使其前去购买。

广告文本的主要特征

1.广告文本的词汇学特征

为招揽更多顾客,提升销量及削减开销,广告通常以最少的版面,最精炼的语言,传递出最多的信息。因此,广告文本多采用单音节词或简短的词语,如go,make,take,buy,taste等。广告文本也常使用新造词语,以显得更别致。例如,What could be delisher than Fisher?(还有什么比钓鱼更有味?)撰稿人巧妙地将delicious改造为delisher,与最后的fisher押韵,吸引观众眼球。这样使得广告给人深刻印象,更具说服力。

2.广告文本的语法特征

1)多使用简单句来代替复合句。例如,Coco- Cola is it.(这就是可口可乐。)用简短有力的语言,加深人们的记忆,以突出品牌名称,富有号召力。

2)多使用省略句。例如,Safe,Easy,Quick &with Fun.(安全、简单、快速、有趣。)某家用食品加工器广告,省略了主语和系动词,以突出其功能特点。

3.广告文本的修辞

广告英语的修辞是基于词、句功能上的一种表达技巧,修辞手段的使用往往决定着广告的创意与效果。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种。

1)拟人。把物写成人,使之有生命力,个性和情感。例如,The world smiles with Reader's Digest.(《读者文摘》给世人带来欢乐。)世界因《读者文摘》而欢笑,可见该杂志给人们带来欢快。

2)比喻。能使广告语言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形象思维。例如,The born leader.(天生的领导者。)此句暗示产品生来居领导地位,当然是优秀产品。

3)对偶。能突出所强调的内容,增强语言气势和音韵的优美。例如,A contemporary classic.A timeless timepiece.(当代经典产品,永久计时装置。)结构对称,且巧妙运用了修饰词与被修饰词的意义成分中的矛盾,令人回味无穷。

4)排比。排比句能层层递进,加强语势。例如,

Designed with a computer.Silenced by a laser.Built by a robot(电脑设计,激光消音,机器人制造。)整齐的书面形式,有规则的节奏,看来醒目,听来悦耳。

文学文本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有以下特性:忠实,想象,优美。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作者的个人经历通过文学作品影响读者。文学文本的翻译必须和原著一样充满感情。否则不能收到同样的读者感情反馈。译者想要翻译出一本好的文学作品,必须具备优秀的文学素养。

1.文学文本的语言学特征

首先,文学文本的句法复杂多变。一部文学作品可以是诗歌,散文,小说,也可以是话剧。不同的作者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技巧。文学文本的句法特征随着文学文本分类及作者而变化。

其次,文学文本的词汇涵盖各个不同的层次:白话语言,常用语言,正式语言,文学语言。在小说、话剧等文学文本中,不同的人物扮演不同行业的人物,说着不同类型的语言。

最后,文学文本多修辞。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本生动形象,更具表现力。在文学作品翻译中,要尽量使用原文的修辞手法。要灵活善变,切忌生搬硬套。

2.文学文本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

每一个民族都各有特色,这一点在文学作品中也很突出。例如,中国人偏向含蓄,不喜直接表达看法。因此中国文学作品多采用寓意的方法。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时,语言风格也应有所保留。

古时的文学作品与当代文学作品在读音、拼写、词汇及风格上迥异。例如,莎士比亚和海明威写作完全不同,他们代表了各自不同的时代。

3.文学作品的目的和功能

文学作品问世的动机多种多样。相较非文学作品的问世,一位文学作家的动机通常并不是描述现实世界,而是通过描述一个假想的世界来引导人们认清现实世界。这也解释了文学作品通常被等同于小说的原因。

英汉主语的差异比较及其翻译 篇4

英语里通常所说的主语是指语法主语 ,是句子中与谓语相对存在的成分 ,它在句子中一般位于主要动词之前 ,要求谓语动词与之保持一致关系 ,并需要谓语动词有所陈述 ,也就是说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 ,用来说明谓语所陈述的是 “谁” 或 “什么”。从语法意义上讲 ,英语的主语不可或缺 ,且只能由名词、名词短语或主格代词担当 ,其它词类做主语必须转化成名词性质的短语 ,如不定式、动名词形式;从语义上讲 ,主语可以是施事 ,也可以是受事。潘文国在 《汉英语对比纲要》 中把英语的主语分为四种 ,即施事主语、受事主语、形式主语、主题主语。汉语的主语是位于一个句子的前半部的陈述对象 ,往往由名词、数量词或代词充当 ,也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充当。此外 ,空间方位词和时间名词也可以充当主语。从语法意义上讲 ,主语和谓语之间不存在一致关系 ,主语在一定的语境里可以省略;从语义上讲 , “主语可以是施事、受事、工具、与事、结果、描述对象、判断对象、评议对象等”。因此 ,汉语至少有 10 种主语。即(1)施事主语(“警察抓住了三个小偷”),(2)受事主语(“三个小偷都抓住了”),(3)零位主语(“下雨了”、“刮风了”),(4)主题主语(“老虎是一种动物”),(5)时间主语(“昨晚抓住了三个小偷”),(6)地点主语(“公共汽车上抓住了三个小偷”),(7)工具主语(一把菜刀闹革命),(8)方式主语(“这么快就盖好了一座房子”),(9)存现主语(“处处有热心人”),(10)关系主语(“这件事请保密”)

二、英、汉主语的差异比较

(一)主语显著与话题显著赵元任、李纳和汤生认为 ,英语是主语显著性的语言 ,汉语是话题显著性的语言。要弄清楚两种语言之间的这种差别 ,首先必须明白主语和话题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英语是偏重形合的语言 ,句子以主谓结构为纲 ,前后勾连 ,节外生枝 ,叠床架屋 ,句子复杂而不流散。在这种句子结构中 ,主语不可或缺 ,主语对全句具有 “全面密切的关系” ,且要求谓语在人称和数上与之保持一致关系。这种一致关系决定了主语不管起不起语义作用 ,总得有一个 ,哪怕是it , there等做 “假位” 主语。所以说英语的主语偏重于 “形” ,是主语突出的语言 ,主题往往就是句子的主语。汉语是偏重意合的语言 ,主语和谓语呈一种松散的结构关系 ,主语不决定谓语的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形态 ,因此可以以话题的形式出现。所谓话题 ,指一句话里作为新情况的述说对象的事物或事件 ,其特点是占据一句话的开头部位 ,但并不等同语法系统中的主语。如昨天晚上他进过这间屋子 ,这里的 “昨天晚上” 是主题 ,但不是主语 ,而是状语。上面列举汉语十种主语的例句中 ,第(5)到第(10)种在英语中都只能作状语 ,而在汉语里却都是话题。当然 ,在汉语里 ,也有主语和话题重合的现象。这时 ,为了强调突出话题 ,书面上可以加个逗号。如:他 ,做事情从来不考虑后果!这里的 “他” 既是主语又是话题。综上所述 ,主语与话题的差别可以概括如下:形合的英语是主语显著的语言(subjectprominent),其主题往往并非就是句子的主语。(二)物称主语与人称主语英、汉语主语的另一差别是英语的物称倾向和汉语的人称倾向。“英语较常用物称表达法 ,即不用人称来叙述 ,而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 ,而汉语则 “往往以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 ,或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 ,因而常用人称”。英、汉分别倾向使用物称和人称主语反映了英、汉两个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一般而言 ,西方民族在使用英语语言方面采取的是客体思维方式 ,强调 “物我分立” ,注重物对人的思维及行为的影响 ,因此往往突出“物” 的重要 ,让物以客观事实的形式表达出来 ,故英语常用非人称(impers onal)做主语 ,强调物对人的作用 ,对人的思维和行为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结果 ,其主语可以是具体事物的名词 ,表示自然客观现象的时间名词或表示抽象概念和观念的名词等。例如:11The thick carpet killed the s ound of my footsteps.21Night fall found him many miles short of his appointedpreaching place.31His failure to observe the safety regulations brought an ac2cident to the machine.以上三例均是用物称作主语。例 1 的主语是表示具体的客观事物the thick carpet , 突出它对我的行为the s oundof my footsteps造成的结果是 “kill”;例2利用表示自然客观现象的名词做主语 ,反映出西方民族崇尚自然的特点;例3运用了抽象名词做主语 ,反映出西方民族注重逻辑思维的倾向。英语的这种非人称表达法多用于书面语 ,如公文、新闻科技论文以及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这种物称主语往往能使表达更生动、形象和逼真 ,也使叙述显得客观、公正 ,结构趋于严密、紧凑 ,语气较为委婉间接 ,正如 G.Leech和J.Svartvik 在 《英语交际法》 一书中指出:“F ormalwritten language often g oes with an impers onal style;i.e.one inwhich the speaker does not refer directly to himsel f or his read2ers , but av oids the pronouns I , y ou , we.”与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古代哲学讲究 “天人合一”、“物我交融” ,形成了以人为中心来思索一切事物的方法。这种思维模式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实 ,着重强调人对事物或对人本身的作用或影响 ,认为任何行为都只可能是人这个行为主体来完成的 ,所以汉语的句子常常采用人称主语的表达法 ,因此上述三个例子译成汉语则是:11我走在厚厚的地毯上 ,一点脚步声也没有。21当夜幕降临时 ,他离预定的布道地点还有好几英里路。31他没有遵守安全规程 ,使机器发生意外。

三)形式主语与零位主语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的另一表现形式是英语常用非人称代词 “it” 作形式主语 ,而汉语则经常省略主语 ,采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用无主句。英语里的形式主语it 用法比较活跃 ,常用来代替天气、时间、距离等 ,本身无词义 ,只是用它来占一下主语位置 ,而汉语常用无主句 ,也就是零位主语。如汉语说:“几点了 ?” “2点了。” 问语和答语中都没有主语 ,但译成英语则需要借用 it 作形式主语 , “What time is it ?” “I t’ s twoo’ clock.”此外英语还常用it 作形式主语来代替句中真正的主语 ,而将实义主语置于句尾。这样处理一是用它来平衡句子结构 ,二是强调后移的主语 ,而汉语里没有这种用法。王力先生曾经对英语形式主语的使用作过精辟的论述: “就句子结构而论 ,西洋语言是法治的 ,中国语言是人治的 ,法治的不管主语用得着用不着 ,总要呆板地求句子形式的一律;人治的用得着就用 ,用不着的就不用 ,只要能使对话人听懂说话人的意思 ,就算了。”

三、英、汉主语的翻译策略

纽马克与巴斯奈特翻译观比较 篇5

纽马克与巴斯奈特翻译观比较

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翻译观”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文章从二者的.“异”入手,着重谈二者的“同”.通过对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翻译现”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的比较研究,旨在更全面地认识两位翻译理论家,从而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他们的翻译理论.

作 者:王改霞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重庆,400031刊 名:哈尔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年,卷(期):30(9)分类号:H315.9关键词:纽马克 文本类型翻译观 巴斯奈特 文化翻译观

基础比较差怎么学英语翻译 篇6

无规矩不成方圆,语言是由单词组织起来的,那么单词的组织就必然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经过长期演化,这些规律最终成为大家默认的规则。语言学家将这些规则整理起来就成为语法。按照语法规则组织起来的句子,文章才能有效沟通,才能为同样遵循这些规则的人所理解,从而实现语言的沟通交流目的。

理论来源于实践,而理论将高于实践,并且反过来指导实践。同样道理,语法从实际交流中得来,高于实际,反过来指导影响实际交流。有的人非常重视语法,有的人则很轻视语法,似乎两者都很有道理,但是都是过犹不及。

通过大量的阅读或听说训练,因为读到的或听到的都是遵循了语法规律的语言,所以不学语法,自然可以做到遵守语法规则。有所谓,学说话,而不是创造话,这就说明人们每天说的话都是跟别人学到,而不是创造发明出来的,虽然不断有新的词汇产生,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词汇是固定的,只需要学会怎么组合词汇就可以了,不会要求创造词汇,创造的词汇别人也不明白,所以创造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很多人自己的母语从来没有学过语法,但是也可以顺利交流。这并不代表语法不需要学习,对于专业性的交流,深入到各个行业的语言,如果不是有很好的语法基础,那么是难以胜任的。

中国学校中普遍重视语法教育,将语法知识分门别类,逐条细解。可能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英语教学不教语法教什么呢,单词教教发音就结束了,单词数量有限,真正教起来,可能不用几天就没得说了。

只有语法可以无穷无尽的教下去,虽然语法规则有限,但是将每个句子,每篇文章分解开来,结合语法规则,这是无限的,因为文章也是无限的,句子也是无限的,所以老师拿出一篇课文来,就可以津津有味的逐句讲解语法规则讲解一节课时间。

结果中国的学生似乎掌握了最好的语法知识,其实掌握的是分散的语法规则,因为老师每节课都在讲语法,潜意识中会以为语法规则非常多,多到无穷无尽,结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少有人能够将语法形成系统的框架。并且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习惯性的将一个句子细分语法,然后才能理解,写出来的句子,文章也是非常死板的套用语法,成了英语八股文。

可是我们汉语教学,却没有这样,我记得初三之前很少讲语法规则,初三的时候语法规则一下集中学习,基本就将所有的规则学完了。英语课本的设置和教学模式,应该多参照汉语的教学,同样是语言学习,应该具有同样的规律。

这种过于重视语法的现象,同样是过犹不及的一个表现。其实语法规则数量非常有限,买一本讲解比较全面的语法书,通读几遍,基本可以了解记住,结合实际中的应用,很快就可以全面系统的掌握。

而且,有一点需要注意,语法是死的,语言不需要死板的遵守语法规则,所以不用刻意要求语言遵守语法规则,所以大家需要掌握必要的语法知识,对于常用的语法规则要清楚明白,但不是钻牛角尖,成了孔乙己,非要将一个字有几种写法辩个明白。

翻译软件比较 篇7

明末清初, 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我国东南沿海, 许多西方耶稣会士以“科学传教”为名进入中国进行宗教传播活动。他们在传教的同时, 也与当时的中国学者合作翻译科技著作, 由此引发起科技翻译高潮, 被称为中国翻译史上第二次翻译高潮。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有中国的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王徵等及意大利人利玛窦、熊三拔、日耳曼人汤若望等。与这次科技翻译高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至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西方政治思想和文学作品翻译活动。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 不断向西方探求真理, 积极推动翻译和传播西方自然科学及哲学和社会科学知识, 掀起了西学翻译即中国翻译史上第三次翻译高潮。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是马建忠、梁启超、严复、林纾等。我国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与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高潮既有相似的地方, 又有不同之处。本文略谈两者的相似点, 着重讨论两次翻译活动在延续时间、翻译形式、著述情况、翻译主张、翻译影响和意义方面的不同之处。

2. 两次翻译高潮的相同点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鸦片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西学翻译都采用过中西合译的翻译形式。在科技翻译时期, 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开了“中西合译”之先河, 熊三拔、汤若望皆仿效此法与李之藻、杨廷筠、王徵等陆续译出一些西方典籍。鸦片战争以后, 西学翻译高潮前期, 不审西文的中国士大夫与粗通中文的来华传教士也使用了中西合译的译书之法, 他们中比较有名的是英国的伟烈亚力、傅兰雅和中国的李善兰、徐寿等。鸦片战争以后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京师同文馆、广学会等都有多部合作译著问世。

3. 两次翻译高潮的不同点

中国翻译史上第二、三次翻译高潮由于涉及不同的翻译实践, 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 不同的思想方法, 因此彼此之间

判以及边缘性与失语理论, “去检视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的区别和联系, 弄清‘非边缘化’和‘重建中心’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分析仇外敌外情绪与传统流失和失语的尴尬处境, 寻找自我的文化身份和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的当代位置”。

五、结语

后殖民主义理论从理论层面阐释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此起彼伏的权力消解和转换, 揭示硬权力与软权力之间的话语斗争模式, 其关于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问题、文化霸权与文化身份、文化认同与阐释焦虑等问题的阐述可以为我国翻译学建设和翻译研究提供很多有益的借鉴。我们对其研究领域和研究策略进行反思, 无疑会拓展翻究的视域, 获得诸多方法论的启迪。存在着诸多差异。

从延续时间上看,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活动始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止于18世纪中叶, 延续了将近一二百年的时间。而西学翻译活动则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止于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 持续了八十年左右的时间。

两次高潮的译者队伍也存在很大差异。科技翻译时期, 在我国从事翻译的主要是外国来华的耶稣会士如意大利的利玛窦、罗明坚、熊三拔, 西班牙的庞迪我和日耳曼的邓玉涵、汤若望等以及中国学者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王徵、冯应京、李天经等。西学翻译时期译者队伍比前一时期得到壮大。冯桂芬把翻译工作提到了为“天下第一要政”服务的高度。著名的翻译评论家马建忠主张振兴翻译事业以挽救民族危亡。梁启超在当时的维新派领袖人物中较早地译介了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思想。严复被称为“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 他学贯中西, 首倡翻译标准, 一生译著颇丰, 是近代卓越的翻译实践家和理论家。林纾被称为“文学翻译的始祖”, 他第一个把西方的文学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1] (P91-92) 康有为赞之曰, “译才并世数严、林, 百部虞初救世心”。

从著述情况来看, 明末清初来华的外国传教士共译书400余种, 其中有关科学的占130种左右, 而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人的译著就多达75部。[2] (P447-448) 从学科上来说, 天文学和数学是明末清初传入的西洋科学的中心。“中国圣教三柱石”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 这些中国土生土长的耶稣会士翻译了大量的科技书籍。徐光启共译历书一百几十余册。这一时期的典型译著有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前六卷、李之藻与利玛窦合译的《同文算指》等。在西学翻译时期, 国人主译或国人与国人合译作品大大增加。严复独自完成了11部译著, 其中他所译《天演论》、《原富》等“八大名著”最为有名。林纾一生翻译的西洋小说约有180余种, 共一千数百万字, 是其他译者无可企及的。[3] (P120-121) 林纾的代表译著主要有《巴黎茶花女逸事》、《黑奴吁天录》、《伊索语言》等。

从译论发展情况看, 明末清初, 以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为代表的翻译家未能留下系统详细的翻译方法理论, 但他们在一些著述中所阐述的对翻译的看法却极具创造性。徐光启强调求知, 求真理, 和抓重点, 抓“急需”。他指出, “欲求超胜, 必须会通;会通之前, 先须翻译。”李之藻主张“借我华言, 翻出西

参考文献:

[1]姜飞.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3]王东风.“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J].中国翻译,

[4]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5]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文学情感在英语专业泛读课中的渗透

黄立丰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南通

引言:

泛读课作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 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开阔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 不仅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一定社会语境下的语言范本, 使他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描摹的文化背景, 又给他们带来了不可替代的精神愉悦和审美享受。2000年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用文学作品的难易程度作为衡量学生阅读能力的标准之一, 认为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 学生应达到二级水平, 即能阅读难度相当于Thirty-Nine Steeps (简写本) 的浅显材料;两个学年后, 学生应达到四级水平, 即能读懂难度相当于The Great Gatsby的文学原著。泛读课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课内外的文学资源, 在加强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 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作为英美文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笔者把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泛读课的教学实践有机结合, 成功地培养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有效地提高了他们阅读文学原著的能力。

一、利用教材中的文学选段或作家传记激发学生的阅读欲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泛读教程》 (第二版) 本身就选了一部分文学色彩较浓的篇章, 特别是第一册, 尤其注重以文学性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其中有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小传“Young William Shakespeare”和“The Best Playwright in England”, 也有杰克·伦敦的代表作“The Call of the Wild”和查尔斯·狄更斯的早期作品“Two Boxes of Gold”简写版, 还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萨克·辛格的短篇小说“Fool’s Paradise”和美国短篇小说大师舍伍德·安德森的“Stolen Day”。除此之外, 描写美国边疆开拓者的“Little House in the Big Woods”、运用戏仿

义”并指出“学者之病有四:浅学自奓, 一也;怠惰废学, 二也;党所锢习, 三也;恶闻胜己, 四也。”杨廷筠指出了抓紧培养翻译工作者的必要性与急迫性, “……而我华人, 又鲜肯虚心参究与其功力者。所以后先数辈, 率皆赍志以殁, 而学不尽传。”王徵提出了翻译资用思想, 并指出在翻译材料选择上, 应重“关切民生日用”、“国家工作之所急需”者。鸦片战争以后的西学翻译时期, 则在我国的翻译思想史上留下了宝贵的理论财富。马建忠提出“善译”说, 指出译文应“使阅者所得之益, 与观原文无异”, 他还在《拟设翻译书院议》一文中建议设立翻译书院来专门培养翻译人才。梁启超在《变法通议·论译书》中说道:“今日而言译书, 当首立三义:一曰, 择当译之本;二曰, 定公议之理;三曰, 养能译之才。”“三义”论从译材选择, 译名统一及译才培养三个不同角度进行了精辟的理论论述, 时至今日仍具有借鉴意义。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里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明确提出了翻译的原则和标准。这著名的翻译“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4] (P65-71) 他还提出了“达旨”或“译述”的翻译方法并主张重视“译才”。林纾主张“存旨”, 要求翻译达到“神会、步境、怡神”境界。他强调指出, 在翻译时译者应该投入自己的主观感情, 译者须与原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心灵相交流。[5] (P48-51)

手法颠覆传统童话的“Sleepy Ugly”以及刻绘儿童作弊后矛盾心理的Cheating都是不错的文学材料。笔者注意分层次、有区别地对待这些材料,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欲望。

大部分的经典名著往往让大一的学生心生胆怯、望而却步, 勉强翻了前面的几页也会因为语言功底不行而放弃, 还会产生挫败感。名著的精缩版不失为初入文学殿堂的学习者的最佳选择。第三单元的莎士比亚小传选自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牛津大学出版社共同推出的“书虫”系列, 从这篇课文出发, 我向学生推荐这一系列的其他简易文学读物。《简·爱》、《傲慢与偏见》、《远大前程》、《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呼啸山庄》、《小妇人》、《鲁宾逊漂流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格列佛游记》、《苔丝》、《秘密花园》、《多里安·格雷的画像》、《三十九级台阶》等都是入门者必看的书。如果他们认真阅读这些英语文学中的精华, 相信一段时间后, 无论是语言知识还是文化知识都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名著的精缩版虽然令读者不那么望而生畏, 毕竟令读者失去了阅读原汁原味的文字的乐趣。因此, 我在课上会比较精缩版和原著文字的区别, 让学生领略到原著文字的优美, 鼓励他们在课后完成原著的阅读, 并布置读书报告的书面作业确保他们完成阅读任务。以杰克·伦敦的“The Call of the Wild”为例, 我在课上首先简要介绍了美国淘金热的历史背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的文化背景以及作者弃淘金从文学的传奇式个人背景, 然后列出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人类文明与自然法则之间的关系、进化与返祖等话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最后要求学生完成整部小说的阅读, 提交一篇独立命题的读书报告。很多学生的作业中引用了原著中令他们印象深刻的部分, 并且对

4. 结语

明末清初进行的科技翻译, 促进了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为鸦片战争后的西学东渐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但这一时期没有留下宝贵的翻译理论财富。从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的西学翻译时期, 中国的翻译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翻译论争非常激烈, 翻译理论精彩纷呈, 取得重大发展。总的说来, 两次翻译高潮推动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形成, 在中国翻译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要:从明末清初至五四运动前, 中国翻译史上出现了两次翻译高潮, 即科技翻译高潮和西学翻译高潮。它们在翻译形式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 也在延续时间、译者队伍、著述情况及翻译主张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关键词:科技翻译,西学翻译,相同点,不同点

参考文献

[1]王剑果.简述中国翻译高潮[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3) :91-92.

[2]马祖毅.中国翻译史 (上卷)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447-448.

[3]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修订本)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120-121.

[4]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65-71.

比较汉英成语的异同及翻译 篇8

关键词:习语 文化 翻译

习语,作为语言中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存在于世界各种语言中,是人类语言文化长河中璀灿的明珠。越是历史悠久的语言,越是存在大量的习语(idioms),汉语如此,英语也不例外。本文所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包括俗语(colloquialisms)、谚语(proverbs)、俚语(slang)和成语(idioms)等等。习语是一种来自于民间的语言,许多是劳动人民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表达了民众普遍持有的见解和信念,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智慧的结晶,是生活的指南,闪耀着人类思想的火花。习语一般具有结构简练、构思新颖、言简意赅、语言幽默、音韵和谐等艺术特点,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英汉两种语言在发展环境中,地理位置迥异,民族习惯不同,但都存在大量习语,并且因地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使英汉习语各具特色。但是习语有它自己的语言特征和语言范畴,即:在语言中可复用性、在语义上的整体性、在组成上的可切分性和在结构上的定型性,所以翻译时可以利用这些特征,同时保留这些特征。例如英语中的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Eye for eye ,tooth for tooth”(以牙还牙),汉语的“老虎不在家,猴子称大王;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这些习语,妙趣横生,耐人寻味,成为现在语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纵观英汉两种语言发展,虽然属于不同语系,并且在地理位置、历史发展、民族习惯、发展环境都有所不同,但从大量的习语对比中不难发现它的产生存在许多相同之处。

首先,习语是一种来自于民间的语言,许多是劳动人民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表达了民众普遍持有的见解和信念,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规律,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生活的指南,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语言质朴,饱含哲理,凝聚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同时,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英汉习语存在大量相似的平行结构,从而证明,言语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的各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核心是一样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对事物的真善美的态度和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如在教育孩子方面都主张从严要求,英国人说:“The best horse needs breaking and the best child needs teaching ”(好马要人驯,伶俐的孩子要人教。),这与汉语的“不打不成器”如出一辙。中国谚语有“光说不练空把式”,英国也有类似说法“Action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行动胜过空谈),“Graveyards are full of afterwisdom”(墓地里全死圣贤),讲的是“死后诸葛亮,与事无补)等。

其次,英汉习语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常采用押韵、对偶、比喻、比拟等各种修辞手段,达到言简意赅、生动活泼的目的。如“红红火火”(重叠)、“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对仗)。英语习语如“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忙碌)(双声),“buy book by crook”(不择手段)(用的是韵脚) 、“far and near”(四面八方)。

然而,汉英习语也存在很大差别。因此,我们在翻译工作中,有必要把这两种语言中的习语产生的根源加以对比、研究,正如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书中说“:如果我们不了解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在翻译这种字义时最不易应付。”因此,本文也对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做下归纳。

第一,由于国家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以及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因此两种语言中的习语在产生上出现不同方面。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岛国,所以很多习语来源与海有关。如“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all at sea”(不知所措)、“a fish out of water”(像离水之鱼)、“tto rest on one’s oar”(歇一歇) ;二中国是内陆的农业国家,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国人说“spend money like water”,汉语则是“挥金如土”。英语中和船、水有关的习语,在汉语中完全没有相对应的习语,反之,汉语中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早下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农夫不种田,城里断火烟”,在英语中也找不到对应的英语习语。

第二,风俗习惯的差异。风俗习惯的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是对待动物的态度上。如狗在汉语中地位卑微。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狗腿子”等等。而西方人认为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非常多,且大部分没有贬义。在英语中常用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像“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出头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 ”,“累极了”用“dog –tired”,“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Barking dogs seldom bite ”(咬人的狗不叫)、“Fight dog ,fight bear”(一决雌雄)等等。

第三,宗教信仰的差异。中国人信仰佛教已有 一千多年,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英美人多信仰上帝,所以有“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是上帝帮助自助者)、“诅咒某人”会说“Go to the hell”。

另外,英汉两种语言也有大量从历史典故产生的习语,它们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不能单纯从字面上进行翻译。如汉语中的“刻舟求剑、滥竽充数”和英语中的“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比喻灾难、祸害的根源)等。

基于以上的研究,我认为真实传神地翻译出汉英习语本身所承载的文化特色不能拘泥于某位翻译理论家的主张,应博采众长,灵活运用,准确表达原文的意义,又要保持原文风格,反应原作的面貌。

上一篇:爱情句子10个字下一篇:我的同学的作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