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鉴定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玉鉴定(推荐7篇)

古玉鉴定 篇1

收藏者的难处

普通收藏者的最大难处就是,找不到标形器。博物馆的展品不能成为标形器,因为标形器必须能长期密切接触。不要小瞧真品碎片,那是长眼的利器。盲目拜师是第二个误区,他的老师就走偏道了。

专业人士的常见误区

专业人士不存在标形器的困惑。但是他们容易对市场不敏感;对高仿品缺乏研究。只有知道假的为什么假,才能对真的为什么真有更深刻的认识。专业人员有高有低很正常。

古玉鉴定的步骤

专业人士鉴定多从断代开始,教科书对文饰的研究很多,正统学者深受其害。非专业人士多从真伪开始。但殊途同归。

鉴定有这样几个步骤:包浆、沁蚀、玉质、形神、腐蚀、文饰、刀痕。成手远远扫一眼就知有没有,这只能看个大致。鉴定是很严紧的。没有微观就没有断案的证据。[所以鉴定要学会用放大镜]

a、古玉包浆说穿了就是氧化膜,其又分为软包浆和硬包浆,软包浆手头有肉涩感(北方话叫肉头儿),硬包浆有明显玻璃光。软硬包浆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手长期盘玩或药液侵泡可做仿包浆。有经验者可区分。自然状态的子料也有包浆,一般硬度较高。

b、沁蚀可分为内沁和外沁,内沁就是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晶体酥松,白色絮状[玉内杂质不是沁而是脏,沁和脏要分清.]。外沁是外部介质的侵入。内沁由内向外发展,外沁由外向内发展,互相促进,直至钙化。有无外沁的古玉,玉质好可能内沁也不宜查觉。沁蚀状况和玉质密度分布、晶体酥松状况及外部介质性状有关。仿沁浮而真沁沉。沁真也不能断真(如老玉新工)。

c、玉质:

新疆和田玉:是最美观,文化承载量最大的一种玉。商代以后的贵族器物多选此玉。其以今天的俄罗斯玉分子结构一致,仪器无法判别是和田料还是俄罗斯料。俄料多山料、和田多子料。西汉和田料品种最全、质量最好,常见黄玉、羊脂玉等。辽宁岫崦玉:红山文化器物多采用此玉。古玉多料精工细。[注意区分岫崦黄玉、和田黄玉的区别]

河南独山玉:主要有两种颜色,白青色和白绿色,白青色多做仿古器,白绿色多做抵挡仿翠件。古器中少见此玉。

地方玉:各地产地方玉,多半石半玉。常见于高古器、良诸器、葬器等。

阿富汗玉:密度、硬度低,很像玻璃。古器少见此玉。

玻璃料器:料器装饰物[多战国]有大量出土。说起来是笑话,现在料器做的很像玉,很多行家打眼。[普通试硬度的方法必须在古玉鉴定中删除。古玉有包浆不能破坏之。]

d、形神:

如果说神是艺术之魂,那么古人之魂必不同于现在之魂。故再好的工匠也仿不出古人之魂。此魂必丛真品中领悟,不可自以为是。

e、腐蚀:

某些介质对玉表面有腐蚀作用。土中玉器的腐蚀痕迹多为点状分布,像天上的星星或星星的集中;而非连续片状。汉墓中的铁器腐烂后形成的硫酸铁、亚硫酸铁,对玉的腐蚀作用最大。

f、文饰:

文饰千变万化且易仿,不宜作为判断真伪的依据。对文饰的了解有助于断代。

g、刀痕:

刀痕的研究对古玉鉴定有及其重要的作用[注意是刀痕不是刀工]。刀痕研究首先要掌握一点机械常识,如轴、轴套、转速、同轴度、跳动、偏摆,电动陀具、非电动陀机具结构特征、差别。陀具进化过程等。

(1)陀机具进化简述 同轴度是陀盘中心和转轴中心的误差。跳动是陀盘每转一周的上下位移。偏摆是陀盘每转一周偏离其所处平面的误差。现在机戒有误差,古代机戒误差更大。从理论上讲,陀具应先于玉器出现,无陀具则无玉器。自从有了机器,高难度的玉器加工才有了可能。轴在轴套中转动,轴套是轴的支撑,轴和轴套发生摩擦。转动:古为手动,今为电动,一慢、一快相差数百倍。出土的管状、柱状玉器,很可能就是轴和轴套。商代以前的轴和轴套多为玉石器,商周多为铜器,汉以后多为锻打后的铁器。故汉代陀机具精度大为提高,加工能力明显增强。这不仅表现在轴和轴套的配合上,而且表现在机件加工工艺性能和机戒的结构精度;机戒品种等。汉代出现精美的高浮雕并不奇怪,这是中国玉器史上划时代的一页。唐宋时期陀机具结构、精度、种类更加完善,但少有突破。一直延续到清代,陀机具的精度才又有了新的进步。现代电动陀机具精度高、速度快、刀更硬,进给力大,切削力强,故常显刀痕粗大、崩茬。又因现代陀具精巧、灵活,也不乏精细之做。此类仿品成本必高,各项都仿到位是不可能的。没有仿到位,只有研究不到位。

(2)刀痕鉴别 机戒性能上的区别,必导致工艺方法的不同,刀痕特征不同。掌握了它就掌握了古玉鉴定的利器。这里也是传统古玉鉴定理论的缺憾,即刀痕研究理论的缺失。战国以前的陀机具大同小异,一般只能进行粗加工。细部都是手工刀具加工的,那时的手工刀具,一刀只能划出一条白痕,一个局部就要千万、万万刀,可见时间和人力的投入。细如发丝的阴刻线,细看也是多刀完成。如此工艺自然精细工整。只有葬器较为粗糙,孔、边未精加工。汉代器物陀痕和手工刀痕交织,工艺能力大幅度提高。唐以后的器物以陀痕为主,仍能看出随着陀具的进步,器物表面痕迹的变化。[古玉即便有抛光,也不足以破坏表面刀痕。]崩茬、刀痕粗大是现在电动工具所为。无刀痕是现代抛光,菊皮状是过化学抛光。钻孔内壁有明显刀痕是电动钻头所为。陀痕和电动工具痕迹的区别只能在实践中逐渐掌握。

生坑、熟坑和盘玉

出土后未经过处理或盘玩的叫生坑;否则叫熟坑。盘玉是国人玩玉的传统。盘:把玉攥在手里盘玩。新玉、老玉都要盘,盘过的玉润泽漂亮,盘后古玉比新玉变化更大。所以有一部分人不赞成盘高古玉。甚至有人不认盘过的高古玉,这和港台的风气有关。以自我的审美去欣赏玉雕,并不为过。以自我的审美去欣赏古玉,就大错特错了,标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古玉好保存,文化承载量大。经过大家的努力,鉴定的问题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古玉鉴定争议多,权威大家要多找找原因。

鉴别方法之八察

古玉鉴定的“八察”

“八察”包括:

1、察织物纤维痕

不少古玉直接放置在人体上,或者包裹于织物中。在一定的温湿度和压力下,纤维及颜料脱落,牢牢地黏附于器物的表面。因此,在镜下,甚至肉眼也能看见红、蓝、绿等颜色的织物纤维,经纬分明。

2、察昆虫的虫卵、残体

多在古玉的缝隙中。

3、察水渍

在地质及大气条件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埋藏地的地下常常有微细的潜流,涓涓不息、常年流动,浸润、侵蚀着玉的表面,形成流动状的、深深浅浅的水渍。

4、察植物根茎印痕

某些植物根茎有无孔不入的特性,植物蛋白新陈代谢而分解的酸性物质可以对器物的表面造成侵蚀,所以能够看到有清晰叠压关系的根须状印痕。

5、察碳化痕

古人有“灸玉”习俗,烧过的玉器有生物碳的附着和渗入,呈点、面分布,往往很深入,无法消去。

6、察“驱邪矿物”残留(古代葬俗)

自然界的一些矿物有杀菌、驱虫、防腐的作用,古人以为它们有驱妖辟邪的功效,将它们置于墓葬和居所里。因此,有一些古玉被赤铁矿、朱砂、雄黄等矿物粉末包裹或浸染,通过放大镜甚至肉眼就可以看到器物表面或缝隙中残留的矿物颗粒,在水化合以及弱酸作用下,致色离子由表及里渐进、深入地渗入玉器内部,颜色绚烂夺目。考古发现,距今两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就将大量的赤铁矿粉末撒在山洞中,也因审美的需要,将石灰岩制成的珠子染成红色。我国战国和汉代的大型墓葬中,经常有大量的朱砂以及被朱砂染得鲜红的玉器,如越王墓。

7、察缝隙、孔洞内充填的碎石

地表有大量的二氧化硅类和碳酸钙类矿物存在,它们可以以液态或者以固态的砾石形式存在并运动着,在空隙里聚集、硅结、板结,坚韧无比,即使是随水流进入空隙里的一块小石子也难以剔出。

8、察钻痕

钻具出现以来,钻头基本是圆锥或菱形形状。由于是人力,所以压力小、钻速慢、非匀速、进尺慢,钻痕表现为往复、相对平行的运动态势,出现不甚均匀的旋纹。而现代螺旋纹钻具因高速、匀速旋转则不会出现平行的钻痕。新石器时代以石治石时期,其钻痕与古代使用金属钻具的钻痕,有相似特征。

总之,鉴定和评估古玉,既需要细微观察,也要全面分析;既要抓住微观,更要把握本质和整体的真实性,切忌以偏概全,放大或忽略局部。只有排除每一个细微处假的可能性,进而归纳、演绎和推理,最大限度地将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思考和判断,才能获得最大的真实性。

古玉鉴定 篇2

至80年代后,随着辽宁和内蒙古两个地区考古遗址的不断发现,越来越多的考古成果公布于世,媒体报道和考古界的学术讨论不断升温,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时期玉器文物价值。也正是因为红山古玉文物有重大价值,不少人铤而走险。在内蒙古和辽宁两个地区的赤峰、朝阳、阜新等红山文化遗址区内出现了不少仿制红山古玉的作坊。大量粗制滥造的仿制红山古玉赝品,流向了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北京、上海、广东开设的旧物地摊。一时间,就是这些赝品,让本来就没有经验的人们,眼花缭乱,真假难辨,特别是那些抱有侥幸检漏心里的收藏者,买了假的红山古玉赝品,蒙受了巨大损失。以至于影响到至今,人们一说起红山古玉,就谈玉色变,一句话,民间流散的红山古玉没有真品,全是假的。这些鱼目混珠的造假者,给本来真正的红山古玉文物蒙上了一层阴影,使红山古玉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

造假泛滥,赝品横行,确实混淆了人们辨识红山古玉真品的视线。因此,是否可以说,流散在民间就没有红山古玉真品了吗?回答是肯定的,有。为什么?这是因为红山文化遗址正式发掘较晚特殊原因造成的。所以,我们不能以偏盖全。因为没有准确的地层关系,过去我们把民间早已出现本来应该归代的红山古玉真品及时辩识出来,有时甚至错误地把红山古玉归在红山文化之后的年代进行断代。其实,在红山文化正式断代之前,流散在民间的红山古玉已经出现。

原辽宁省考古所郭大顺专家说:“红山文化玉器在20世纪初已见著录,并为海内外一些大博物馆收录。据不完全统计,红山文化玉器旧藏于海内外博物馆和私人手中,过去公布过的在国外有多例。例如:美国华盛顿佛勒尔博物馆收藏的勾云形玉(佩)、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收藏的龙鳞纹钭口筒形玉(箍),法国吉美美术馆和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的玉雕龙。国内主要有辽宁省博物馆、天津市历史艺术馆和上海博物馆等建馆早的博物馆的收藏品和辽宁省文物店、赤峰市文物店近年来的收购品。另外,私人收藏的有傅祖谟家藏的一批。其余的多是零星收集品,都没有明确出土地点。”[1]

从郭大顺专家在所著的《红山文化》考古著作中提供的上述资料与事实,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物证。美国、法国、英国等几个国家博物馆收藏红山文化玉器也好,国内上海、天津、辽宁博物馆收藏也罢,应该说他们收集到的这些红山古玉真品全部来自红山文化遗址区或者民间老百姓早年的发现。现在看,这些玉器的考证,按照考古学科学地层关系上判定,都没有准确的出土地点。你能简单的说它不是红山古玉真品吗?笔者在长期研究红利用山古玉承载的历史信息,解析当时先民宗教信仰文化内涵中发现,有两个原因造成早期大量的红山古玉遗存流散在民间。一是,五千年前的红山先民葬制埋藏较浅,早年容易被发现,只是人们不知道那个时代,没重视这些文物。二是,由于红山文化当时宗教信仰及其盛行,已经达到高峰,随时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因祭祀的仪式和场所不固定。所以,造成许多祭祀活动所用的古玉器不完全都葬于死者墓中的结果。

由此,我们可以说,红山古玉的真品遗存,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什么原因,流散在民间是不争的客观事实。从文物保护的角度讲,我们应该慎重地对待它的鉴定问题。但是,在我国高层的研究专家中,对流散在民间的红山古玉真品鉴定上却出现了不同见解:一些专家的观点是:对红山古玉的真品界定,凡是考古墓中发掘出来有地层关系出来的玉器为真品。否则,都视为不是科学品。从科学严谨的态度上讲,完全正确。另一些专家则认为:要实事求是,参照出土科学器的标准,客观公正进行鉴定。

在鉴定方面,我国已故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为我们做出了榜样。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文化馆工作人员王志富用30元钱收购三星他拉村农民张凤祥送来的“铁钩子”玉器,办完登记手续之后,该馆负责人将这件玉器送到北京找苏秉琦专家进行鉴定,苏秉琦专家经过反复研究玉器出土地点和征集过程,仔细辨识之后,慎重地将玉器定为红山文化遗物。这件红山玉龙一级文物现藏于北京国家博物馆。

时下,在真假共存的现实中,要鉴定流散在民间的红山古玉真品确有难度。因为,红山古玉目前还无法用科学仪器来检测。正如北京大学地质系王时麟教授所说:“现代考古挖掘出来的文物,许多可以用仪器手段测定年代。惟有玉器不行,因为用仪器测定,只能检测出玉器玉质本身的生成年代。”所以,要鉴定红山古玉,只能靠专家的人工经验,参照已出土的科学“标准器”进行鉴定。那么,面对流散在民间的红山古玉真品,怎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进行鉴定,需要考古文物鉴定界的专家们认真总结出一套科学的鉴定方法。

参考文献:

[1]郭大顺.红山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

[2]图1,郭大顺,《红山文化》,文物出版社,2005年.

[3]图2,郭大顺,《红山文化》,文物出版社,2005年.

[4]图3,古董拍卖集成1995——2002,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

古玉鉴赏点滴谈 篇3

汉代玉灯——存世量极其稀少,故宫博物馆只有一件是战国的,此件稍晚几百年,但能收藏到已属不易。灯由三个玉件组合而成,分灯座、灯杆、灯盘,灯座雕刻柿蔕纹,灯杆雕刻成一根花杆儿,灯盘就好像是从花杆里长出来的一只盛开的花朵。

汉代朱雀爵杯——和田籽料上等白玉雕琢而成,构思巧夺天工,朱雀的尾部形成一个喇叭口,正好掏空雕成一只爵杯,朱雀则气宇轩昂、雄浑豪放地迈开大步,洒脱异常。朱雀胸部雕一只小螭龙,爵杯下部口沿雕一只活环,由一块整玉雕琢而成,实属精湛异常;朱雀头顶的羽毛形成一个小环眼,正好可以拴绳佩戴。

两汉时期,由于社会稳定,国力强盛,玉文化蒸蒸日上。汉代玉器在继承战国玉器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形成了雄浑豪放、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使中国古代玉器达到了自红山文化、良渚文化、殷商后期、战国以后的又一个高峰。此期玉器品种丰富,数量众多,工艺精湛,出现了许多精美的作品。玉礼器较前减少,各种作为装饰用的玉佩饰大大增加,用于丧葬的玉冥器已显著增加,玉用具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在雕琢工艺方面,圆雕、高浮雕、透雕的玉器和镶玉的器物较前也明显增加。但龙凤兽等依然相对抽象,为了体现王权,并不写实。

如果谁拿着火炬尾的龙或者羽毛雕刻已经很具象的凤硬说是汉代的,那你一定不要上当。

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制作比两汉明显萧条,传世或出土玉器也寥若晨星,即便偶尔发掘出土少量玉器,也大多做工简略朴素,精工者极少。

隋唐时期,国家强盛,经济发达,东西文化交流异常繁荣,受外来文化影响,隋唐玉器上出现了一些新的造型和图案,飞天、立人、绶带、孔雀、鸭子等都已经相当写实,充分体现了加工技艺的日趋成熟。

电脑前的古玉 篇4

电脑和玉,风马牛不相及,但在我的书房里,它们却互相陪伴,日夜不离。只要我坐在书桌前写作,它们就同时展现在我的视线中,交替着被我触摸,引发我的灵感,拨动我的情弦。

我喜欢玉。玉中折射着中国人的历史和文化,也凝集着中国人的智慧和情感。玉的生成,经历亿万年,在自然的怀抱中形成它们纯美莹洁的品质,而经人类的开采,经艺人的雕琢,成为美妙的艺术品,这个过程,萌蕴着哲理,也饱涵着无穷的奇思妙想。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憧憬,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我并不是玉石收藏家,只是对玉有兴趣,到各地访问采风时,有机会就去当地的玉石古董市场闲逛,看到顺眼的玉,也会买几块。我觉得,人和玉,也有一种缘分,相遇了,喜欢了,拥有了,也就是因缘而结合。人和玉的因缘结合,也是一个奇妙的过程。

我把从各地淘得的玉放在客厅的玻璃柜中,放在书架上,零零散散,得闲时看一眼,摸一摸,然而忙的时候,便忘记了它们,有时十天半月不会看一眼。等想到时,才发现自己是怠慢了它们。终于想出一法,选几块玉,放在电脑屏幕前。每天在书房里坐下来,第一眼便看见它们。打开电脑的同时,顺便抚摸一下它们,心为之沉静,情绪也随之安宁。

此刻,坐在电脑前,我便面对着我的三块玉。且容我逐一介绍它们:

圆形白玉璧。前年在兰州黄河边的一家古董小铺中觅得。在一大堆杂色玉器中,它的莹洁纯白和古朴优雅使我眼睛一亮,玉璧上雕刻的生动图像和流畅线条也如鹤立鸡群。铺主是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夸我有眼力,他说此玉不是千年前古人所刻,但也是清人仿古,玉质无瑕,接近羊脂,是难得的好玉。和他商量还价后,我几乎是倾尽囊中所有才购得此玉。这块玉璧中间有圆孔,双面雕刻,一面是青龙和白虎,另一面是朱雀和玄武,是传说中吉祥辟邪的四大神兽。虽是浅浅的浮雕,却刻出了活泼的神韵,玉璧上生龙活虎,神鸟腾云,让人久看不厌。这样的玉璧,使我联想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悠远历史和灿烂文化,作为这种文化的接收和传承者,心中油然生出自豪来。

黄玉鱼饰。此玉得之于丝绸之路。多年前游历丝绸之路,在古城张掖大佛寺一侧一家古董铺购得。看中这块玉,是因为它奇特的造型。不识此为何鱼,夸张的大头,凸出的大眼,呲牙的大嘴,那表情,是一种惊愕的微笑。鱼鳍和鱼尾如云纹缠绕,鱼身遍布凸刻的圆形鳞纹,柔和而含蓄,和夸张的鱼头形成鲜明对照。凝视抚摸这条玉鱼时,我常常想,它如此惊愕,是为什么?是在海底遭遇奇境?是出海时惊叹陆上的景象?是见到形形色色的爱玉和玩玉者,心生惊喜,便莞尔一笑……所有这一切,都是我的胡思乱想,这条小鱼,静静地站在电脑前,在荧屏的亮光里瞪着它的大眼凝视我,使我也忍不住对它一笑,敲打键盘的手指仿佛在随它追波逐浪……

青玉童子。此玉购于新疆喀什,在下榻宾馆的玉器铺中。喜欢这块玉,一是因为造型,二是因为玉质。那童子,垂首而立,面含微笑,身上的衣褶自然流畅,他手上像是举着一朵莲花,也像是牵着一缕祥云。这块玉的质地也不一般,滋润如糯米,在电脑的荧光中,反射出温和文雅的光泽。这小玉人,是典型明代风格的玉雕,我无法断定它是否出自明人之手,但毫无疑问是古人所雕。其实,对我来说,是明代、清代还是民国,或者是现代人所雕,关系并不大,我喜欢这玉童,是因为他的活泼和安详,是因为他给我带来的平和愉悦的心情。

这三块玉,现在似乎已成为我的电脑的一部分,赏玩抚摸它们,也成了我写作过程中很自然的动作。有人取笑我,说这是怪癖,我回答道:这是现代和古代的结合,是科技和艺术的结合,既安抚情绪,又启发心智,何乐而不为?

古玉和电脑,就这样结合在一起,成为我生活和写作的伴侣。

赵丽宏

散文家,诗人。1952年生于上海。“文革”期间曾下乡“插队落户”,其间开始文学创作。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著有散文集、诗集、报告文学集等各种专著共七十余部,有五卷本《赵丽宏文集》、二卷本《赵丽宏诗选》行世。散文集《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日晷之影》获首届冰心散文奖。

伴石斋古玉藏珍 篇5

鉴赏要点:高58cm,宽23cm,厚8.5cm,重4.6公斤,青白玉质地。局部呈褐黄,褐红色沁,或显酱泛色沁。

此“奚琴”为玉制。由琴筒,振动膜,琴杆,琴头,弦轴(轸子)等部件组成。

琴筒,是发音的共鸣筒,起着扩大和渲染琴弦振动的作用。实用器多用红木,紫檀,黑檀或乌木等硬质木料制作,也有用花梨木,竹筒和硬质色木做成的。传统的琴筒都用块状的木料拼粘制成,前端稍大,后端略小 ......。

古玉雕“奚琴”顶端上是圆雕牛首衔环,琴柱分三面剔底阳刻篆字十六个,共鸣筒呈角状,上面透雕一“龙”字,两侧以透雕、浮雕龙凤纹饰,振动膜以交叉阴线斜刻成棱形纹饰。整体造型和玉肤包浆老性沉稳,从器物上反映出历史的苍桑。这件玉雕“奚琴”与玉雕“直颈琵琶”的琢制应为同一时代,其造型,纹饰艺术,琢磨工艺同出一辙,可谓难得的玉器珍品。

(五)漆绘古玉器鉴赏(内拉页)

图一:玉刀长29.5cm;玉剑长31.5cm。柄均有浸蚀,两面雕有兽面纹,漆绘龙凤纹饰,双面磨削成刃边,尖锐锋利,玉剑面成阳凸脊线。

玉匕形器,其原型是金属刀具出现之前的渔猎社会用于宰割动物的骨匕。在远古渔猎时代,氏族或部落组织在分配猎物时,通常是由族群的首领掌刀肢解所获猎物,并按族群成员的长幼贵贱来实行分配,并通行于祭祀礼仪之中。以后刀、剑成为古代一种带柄短兵器,存在着独特的器物语言和符号功能。自古至今时常出现在人际交往或政治集团交往的相互馈赠中。往往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一般被认为是力量、权力和正义的化身。即象征智慧和洞察力或某些神氏的标志之一,又意味着战胜黑暗势力的法宝。宝刀和利剑是人们心目中最珍贵、最威严的武器。人们坚信它们具有无限魔力,可铲除世间邪恶,是显示勇敢和战无不胜的标志。在我国考古中常常会看到青铜或铁制的兵器和刀、剑出土。彩绘玉刀、玉剑并非实用兵器,应为象征王权的礼器,同时它充分体现了秦王朝崇武的时代象征。玉刀、玉剑双面皆以黑漆平涂,朱红勾勒,绘有龙、凤、虎、舞人纹饰。玉刀上漆绘一神女抛出双袖飞舞空中,左右衣袖两端成龙首纹饰,衣袖为龙身,其艺术表现时代风格显著。古玉专家周南泉主编“中国玉器投资与收藏”中(笫178页下图‘人物架编钟’)的立柱侍女其一只衣袖下摆即被雕琢成龙首。玉刀玉剑柄均以浅浮雕磨琢变形龙兽纹。古代武器上往往还运用形似游渔、鸟头等盘曲的鸟虫篆,以表达神密祛邪,也反映出古人的奇妙构思。玉刀 、剑上分别细线阴刻六字、四字,承袭了铜兵器嵌金刻字的工艺手法,字体少见,至今无法识读。说明秦朝统一初期,战国时代形成的“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状态仍然存在,此字迹应是“书同步”前形成,是自由无序和杂乱无章的延续。玉质刀、剑很少,应为礼仪用器或作祭祀使用的礼器。

图二:玉璧是一种扁体、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是出现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礼天之器。作为礼器用璧,形制较大,造形规整,且趋于多样化,组合玉璧是由此演化的一个种类。十六件套组合彩绘玉璧分别由两种不同形状的玉璜(各五块)、尖首玉圭(五块)与一小玉璧合拼成较大型的玉璧。

玉璧质地为黄绿色,直径36Cm,内孔2.5Cm,厚0.6Cm。由于受到埋藏环境影响,玉质显微结构发生变化 ,透明度较差。表面显露处有絮状白化斑,部分出现颜色[白化]现象 。

玉璧为“六瑞”之首,历代就备受推崇,秦汉最为盛行。除了常见的璧形,战国就出现了三璜、二璜对合而成的拼合璧。纹饰以线刻 、浅浮雕、镂雕为主,黑漆朱红彩绘则少见。十六件套彩绘玉璧正面 ,每块边缘都有斜刻稍低这一独具特色的秦玉切边工艺特征,并以黑漆作底、朱红单线描绘出形态各异、富于动感的龙凤、兽禽和神人纹饰。线条卷曲、流利奔放 ,细腻工整,每件又各自独立为一完整图案。背面则以黑漆平涂,朱红单线勾勒人兽相博、鸟兽争斗或手持器械的狩猎者。寥寥几笔勾画出图像神韵,画面充满古代粗野的思维和原始美。与古代乐舞百戏图相似,由人扮成禽或兽持器械相博表演,似“斗牛博虎”,形成人神交织,丰富多彩的浪漫色彩。甚至有超现实主义表现,它承袭了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艺术,代表着当时的艺术风格和装饰纹样。玉璧正面彩绘纹饰如同陕北汉画像石拓片,有一种剪纸的效果,背面又以一石、一画、一主题,布局疏朗,说明西汉的绘画艺术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保留了前朝玉器纹饰的现实主义风格对它产生的影响,这一点从大量的出土汉墓画像石可以得到印证。黑、红色泽对比明快,深沉、鲜明,格调典雅,烘托的玉璧璀璨夺目、古朴脱俗。这些显明的时代艺术风格,蕴含的文化气息无不体现秦王朝的时代烙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宣扬功业,显示王权,而进行了一系列的艺术活动,在事实上也促进了制玉和绘画的发展,优其是把玉器和绘画有机的结合,自行发展出一种独特的文化面貌,不能不说是对人类艺术史的一大贡献。以黑红两色在玉器体表上绘描出卷曲对称图案,勾线挺拨流畅,设色采用平涂、允填、构勒与渲染兼用的方法,格调庄重富丽。用漆作为颜料绘制器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很广泛。但今天所能见到其绘画遗物却少之又少。原因是大部分绘画是绘制在易于腐烂的木器、布帛上面或是容易脱落的陶器上或易锈蚀的铜器上。直接用朱漆作画于玉制器物上应为秦代首创 。二千多年后能看到秦人精湛的绘画艺术,漆绘玉器功不可没。不仅体现在制玉工艺上,从美术的角度就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并为这方面的爱好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图三:浮雕“独龙纹玉板”,长18.8cm,宽13cm,有绺裂、黄褐色土沁、蚁蚀、蚁斑、钉沁等,片状呈长方形,正面浮雕云纹、s形翼龙纹图案。龙首昂耸前伸,鼻孔对穿,张口露齿,耳向后斜竖,单线圆眼正视前方,身躯拱突,细尾翘弯,四肢为蹄奋起,腾飞在高天祥云间,形态逼真生动,图案形式优美,工艺精湛,线条流畅。王充在《论衡》中写到“马首蛇尾”的形象,就反映出战国晚期到西汉早期龙纹图案的时代特征。“独龙纹玉板”可能是用于镶嵌或赏玩的大件玉器作品,背面光素,玉料较好,琢磨抛光精良,以阴线雕、凹凸雕、立体圆雕相结合的工艺技法,使图案更具装饰效果,目前国内发现的极少,是古玉器品类中的佼佼者,弥足珍贵。

图四:“漆绘浮雕龙凤玉板”,长45cm,宽12.8cm,厚0.8cm白玉质地,局部受沁,呈黄褐色,可见钙化白斑。呈长方形,对称为两块,外侧下斜角,玉质较好,运用去地隐起的浮雕技法,工艺精细,琢磨光润。以阴线雕、凸雕、立体浮雕工艺技法和抽像简化的龙凤纹图案,与漆绘融合为一体,使繁复的画面通过高低起伏有序布局、彩漆纹饰的烘托,表现出一种寓意深远的立体艺术,更具图案装饰效果,动感与张力犹如强悍的秦风秦韵扑面而耒。玉牌土蚀痕明显。“漆绘浮雕龙凤玉板”是出现在战汉时期的一种玉器品类,可能是作为赏玩或镶嵌之用,另一面为光素平板状,彩绘飞翔之神鸟 ,龙凤玉牌由两块相对独立的玉片组合在一起,拆开独自各为一个整体图案。此漆绘浮雕龙凤玉牌制作精妙,艺术水平很高,存世量极少,十分珍贵。

图五:(楚辞)“驷王虬以乘翳(凤)兮,溘尘风余上征”,彩绘玉雕“秦人驭神兽”,与“虬螭神兽,宜于驾乘”相合拍,虬即龙,就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深受崇敬的灵异瑞兽。人死后视为能攀龙升天,以祈求灵魂永生者。表现古人欲乘龙升天的理想。

“秦人驭神兽”: 青白玉质地,高16.5cm,长11cm,神兽张口低吼,目光犀利,呈昂首跨步状,气度恢宏,浑厚豪放,极具生龙活虎之神韵。头,颈,胸腹屈曲弯折.呈[s]形状,时代特征明显。四足前后交错,利爪毕现,纵步若飞,似乎能令人听到其奔跑的脚步声。造型威武雄壮,丰满流畅,尾巴分作两侧缕卷于臀部。驭兽神人骑座其背,身体微作前倾,双手紧抓神兽勃后综毛,面部清淅,表情逼真生动,头巾随风飘起,造型雄浑简练,雕刻技法娴熟,圆刀、方刀交错使用,在中国雕塑史上新开一面。满工彩绘纹饰,数千年地下氧化所形成浑厚的沁蚀,显示一种高深莫测神秘感. 立体圆雕“秦人驭神兽”解决了形体结构的多面观问题,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均给人以明确的实体形象,造型的整体和局部皆十分和谐,显示出一种匀称之美。

图六:“金包玉云纹凤鸟杯”,长26.5cm,口径7.8—13.5cm,壁厚0.15cm。青玉质通体鎏金(有三小块掉金、玉胎显露)。

杯身雕成凤鸟型,头回转呈酣憩状,长颈,勾喙,圆目,小耳,头顶有一勾形翎,胸下有两勾为足。颈上部三片连叶形细短阴刻线纹表示羽冠。整体镂雕成凤鸟型,通身布满卷云纹,圆雕造型构图简洁别致,浅浮雕卷云纹饰流畅大气,形象逼真传神,金光灿灿,高雅华贵。

秦代云纹图饰高杨,占有突出的地位.卷云纹多数反映在铜铸构件或玉剑首上,其形似在两个小的半圆环间以弧线相连,图案匀以单或双阴刻线构成,有些则以凸凹结合浅浮雕的方式构成。卷云纹就是这个时期的主流图饰.玉器上镶嵌金饰,夏商时就已有了。从四川三星堆青铜人金面罩头像上,就已反映出鎏金工艺的存在。是为器物上装点上金黄色的外衣,既是为了美观,也可表明其特殊用途,说明它不同于其它器物的重要作用。这种工艺在以后的商周、春秋亦有所发展。但是以黄金包玉(鎏金)的装饰技艺则不多见,在古代,玉器本身就非常诊贵,那为什么还要用黄金将它包装起耒呢?黄金乃贵重稀罕之物,古时其拥有者主要是皇室、官僚贵族和富商大贾,甚少在民间使用,秦王朝正值“帝王玉”时代,如同在玉器上作彩绘纹,彰显拥有者的权高位重,即体现出秦时将玉和金有机结合制作器物的时代工艺特征,同时反映出一种文化表现手法。这种金玉结合的艺术形式,完美演绎了玉石文化和华夏文化的灿烂文明。在当时它就已经是收藏和馈赠佳品,拥有此艺术品,必能让您金玉满堂,尊享人生。瞧,金子就是金子,两千多年,风采依旧!黄金不受空气侵蚀,永不生锈,不会使玉器受到土咬沁蚀,古玉在土中,若与金近,金之气质沁入,则脱化如黄而明。就凭制造玉杯所用的贵重材料和工艺难度,足以说明原拥有和使用者的尊贵.其文物价值,历史价值与收藏价值非同寻常。

(六)“秦皇遗珍”漆绘玉人群像鉴赏

战国与秦汉时期玉人十分盛行,祭祀人和乐人通常为圆雕成组出现。这时的玉雕人物开始出现全身的、动态的造型,最大的特征是:重神韵又重写实,形神兼备。“乐人”各操持一件乐器作演奏状、神态逼真,极富动感;祭祀人物姿态有跪坐、站立两种,呈现庄重、肃穆的神情,体现了祭祀时的严肃、恭敬的态度。从形态到服饰、发型均较为写实,通常玉人的衣饰刻琢华丽,舞姿绰约,形体造型生动,面部表情逼真,工艺精湛。每件都凝聚着造型、纹饰、磨制等艺术智慧结晶。常以四人、六人、八人、十二人成组的形式出现。秦时为男乐女伎,到汉时出现了女乐女伎。此套彩绘玉人,使人们对秦人的生活场景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反映了历代帝王百年之后,仍设“宫观百官”,藏“奇器珍怪徙”,表现为对生前日常生活的全方位追求。

古玉中名品重器十分有限,每件艺术品都是它的唯一性。中国古代玉器的现实主义艺术时代大约成于秦,盛于西汉,使神仙人格化,神兽动物化,社会生活的气息、动势的韵律占了上峰。目前,代表古文化发展史一个重要方面的玉器,己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这组十二件彩绘玉人群雕像分别高为19.2cm—32cm。用玉料较杂,由于常期在地下受到地压、地热、湿度及有机、无机的物质作用,表层都留有土垢(俗称“灰皮”),反映出自然受沁色浸蚀及土古特征,岁月痕迹明显。由于年代久远玉表呈浅黄色,且圆腻光滑,虽有绺及褐色沁、氧化白斑,鸡骨白犹如陶瓷,有象牙质感,却仍然保存完好无损、色泽艳纯。1(图左五):头戴鸟型冠的宫室贵妇人(推测是秦人之先祖雕像。因古时人们是把天、地、祖先视为神灵来崇拜并作为祭祀对象的)。通体蚀斑,由于全身朱砂经历千年己脱落,满沁成枣红色。身着拖地长裙,头饰神鸟冠,面部造型生动传神,左手抚膝,右手拖起邹鸟。上衣短形领、中间开缝,窄袖、长衣垂地,腰系束带,倚几而座,造型严谨。饱满的体态是座像神态矜持,庄严鲜活,无不使人感到这位奴隶主贵族之宝像散发着的仙气迎面而来。2(图右四):秦代名将翁仲,越南人,姓阮。传说此人身高一丈二尺,气势勇猛,带兵镇守临洮,威震匈奴,秦始皇非常赏识他。死后并为他铸造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以致后人常常用玉琢制其形,佩于身上,据说同样具有驱邪的神力。用玉石雕刻的翁仲往往是长型脸,须髯毕现,头戴山形冠,双手于腹笼在袖中,造型与秦陵出土的文官陶俑风格接近。3(图左四):虎贲侍卫头戴高冠,身穿甲胄,威武庄严。衣饰华丽、下部刻有兽面型的武士长袍,臂膀护腕绳索缠绕,手握短兵器,举至胸前,胸肌平滑宽阔,面部刻画精确,角眉竖立,五观简洁明快.予其以内在气质与魅力独具赋彩。4(图左五):“巫神”头戴人神感应的锥形双层圆盘式高冠,面部两侧附琢下垂至两肩的冠形饰,立眉竖眼,张嘴露齿,面目恐惧、怪异,取“恶面驱鬼”之意。身着窄袖绘彩华丽的古老“法服”(这种式样特殊的服装,只有在祭祀时才可以穿戴,而并非一般常人的衣装)。双脚光赤站立于卧羊方台之上,两手按抚羊首,附合于原始宗教巫术图腾的祥瑞之说(羊者祥也),方台由两只卧羊撑起,虽然是一种艺术化造型,却也表现出神权、巫师之长的威严至尊。巫师做法时只有赤脚触地方可通天通神。在古代的祭祀活动中,巫师之长才可以指挥全局,其位处最高,身份显得格外突出、高贵。5(图右三):“傩”活动是指旧古时的迎神赛会,是一种旧的鬼文化表现形式。称“傩人”驱邪,方相氏是“傩”活动的主要扮演者。在民间称为“傩人”,宫廷则称“方相氏”。从商周时代就有“傩礼”活动,由早期的每年三次到后来的春秋两次,天子到庶人都得参加所在地不同等级的“傩事”活动。后汉书“礼仪志、凶礼”记载:“大驾,太仆御,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裳,执戈扬盾,立乘四马”。说的是方相氏头戴面具,相貌凶丑恐怖,且具神威。曾有历史记载秦人确有傩礼活动,却苦于没有实物,难于考证。彩绘“傩人”——方相氏:头戴圆形通天冠,取人神交往,人神相通之意(与四川三星堆出土晚商穿龙衣青铜人冠饰极似),双臂串圆环,弯曲胸腹,手指金黄半握状,似乎是高举神器正在主持一场盛大的“傩礼活动”。上穿v领左衽窄长衣,黑底黄红线条纹饰,面具用彩色绘制而成,依人头像造型,上齐额,下包颐,卷云耳廓,纵蚕目,黑色布袋眼,鼻与下挑沿呈金黄,牙齿外露,嘴角用特殊工艺钻成象鼻穿,应是当初为作装饰所用。金黄颜色代替金泊作为饰品,以表证人像之身份地位,或为文献所谓“黄金四目”。在颜色处理上,玉人群像中唯“傩人”运用朱、金、黑三色交相辉映。面部彩绘完整,面具上的文化内涵与衣饰彩绘纹样的祥瑞蕴意深厚。其造型亦和三星堆青铜神人造像极其相似,它是历史的中介和传承,这种传承不仅是沿用了一种艺术传统,而且是传承了信仰和神话。它们虽然出现年代不同,却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傩人”与三星堆青铜“巫人神像”质地、工艺各异,其风格、造型却极为相似、如出一辙。也反映了古代鬼神文化艺术在历史上的承继与延续性。无独有偶,数千秦兵马俑中,同样出现了唯一的“绿脸俑”(有人认为是军中傩人),呈白色眼白,黑色瞳孔,双目炯炯有神,被视为陶俑中的焦点。6(图左一二、图右一二三):五个玉乐人均身着左衽交领袍,长齐膝下,形如圆筒,衣襟宽大,腰间束结绳纹系带,足登翘头尖履,其着装特征与人物造型颇似秦陵兵俑之神彩。衣袍上除草叶纹外,从精心刻画的鹿豹虎雁图案与众多动物纹饰无疑是秦人早期游牧传统的折射。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还反映在“十六件套漆绘组合玉璧”和“漆绘鹅形玉组板”纹饰图案上。玉乐人高大强壮的身体,粗壮的脖颈,面庞方正、丰满,宽腮阔额,高獾骨,五观粗犷,容颜浑厚,具有很强的西部关中人脸型的鲜明特征。个个纵肩扭腰,动作夸张,群像百态,呈现开放、自由、洒脱的新面貌,给人们带来以特有的生命力。通过玉人的面部表现、身体姿态动作传达出其精神气质,使人物神韵、造型由内向外彭胀,彰显出一种激昂向上的精神。乐工们奏响了高亢粗犷的“秦声”,在凝滞的空间使观者如身临其境,笙箫悠杨、鼓乐铿锵不绝于耳,让人颇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能创造出如此精典的艺术造型,将人物刻画的如此到位只有我们的古人莫属。以致到今天看到两千年前秦人欢快活泼演奏的模样,似乎还感到我们的脉博在随着他们一起跳动。7(图前右):女舞伎手持琵琶,载歌载舞,唱起了天下太平的歌谣。表情生动,肢体极具动感,充满生气;8(图前右):侍女双膝跪地,容貌端丽,举止安祥,手捧酒坛精心侍俸着主人,生动写实。两人身着华丽的彩绘服饰,表现出的动态美与静态美相映成趣,古代玉工匠心独到塑造出如此众多而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的人物型像,更加注重把人物外在形象与内心世界融为一体,说明我国玉器艺术至秦代已经达到一个成熟阶段。人物的表现是动态的,写实的,整个组合错落有致,空间使用独具匠心,当他们聚集在一起展示出恢宏的气势,给人们带来了视角上冲击力以及强烈的心灵震憾,所有这些艺术效果构成了一幅历史的真实生活画卷。

余兴林:古玉无身价 篇6

高洁之玉象征着高尚的品德,传统儒家即有“君子比德于玉”的美玉观,而东汉的“玉、石之美者,有五德”,将玉石的5种属性比喻为“仁、义、智、勇、洁”的美德。古玉器的礼仪功能一直占中国古玉器的主流,而其宗教功能亦体现于图腾崇拜和宗教祭祀中。大中型墓葬中出土较多的古玉器,除了表征墓主的身份和地位外,也是财富的象征;清朝更有“古铜旧玉无身价”的说法。在数十年的古玉器收藏历程中,专攻玉石项的余兴林藏品颇丰,对玉石的鉴赏和真伪鉴别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雅玩古玉

“我涉足收藏可追溯回2000年前后,”余兴林说,“和大部分武汉藏家一样,我的初学经历在汉口最早的古玩交易市场——滨江花鸟和旧货市场”。最初的收藏阶段,他和大部分藏友一样都着手于瓷器项,但随后在相关藏友和文物局老师的带领下,他对古老的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余兴林自嘲,虽身处斗居陋室中,却能坐拥自己的一方玉器天地。家中的各种玉器摆件铺陈开来,满满占据了一张大书桌。收藏道路上,余兴林走了很远,字画瓷器均有涉猎,但最终他将自己的范围浓缩在玉器上。“古玩不仅仅有收藏范畴上的经济和美学价值的意义,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在所有的项目中,中国古代玉器又是古代艺术品中的基石。”余兴林称,玉石的制作可从远古的磨制时代开始,直到现代利用机械技术的雕刻工艺;历经的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使得古玉器自身所蕴含的文化氛围有别于其它藏项,从玉器不同的形制特征上能见证不同朝代的发展。“比如你可分别出这件回头玉器瑞兽时期不会早于汉代,所谓的‘回头不到汉’。”余兴林指点玉瓶的阴阳面沁色为土沁,根据玉器自身的土沁和水沁,可推断出玉器所在时期,“古玩的价值和投资也是我考虑的范畴。我的玉器通常在30%增值后,会以合适的价格出售。”余兴林称此举为以藏养藏,在古玉器的收藏上始终保持能有新的收获。

在把玩古玉的过程中,余兴林不仅从收藏投资中获益,更多的则是精神享受。“中华民族琢玉、赏玉、配玉、比德于玉的美德传承不息,古代玉器凝结着我们祖先厚重文化观念和哲学思想。”余兴林说,“古玉器曾经代表着华夏民族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权与神权,但无论何时,美玉被赋予的极为美好的象征是不会更替的。玉文化所蕴含的底蕴,在当下也能演绎其无可替代的灿烂与辉煌。”

明鉴真伪

在古玩收藏业界中,赝品的制作和手法的漫长历史几乎是随着藏品的发掘与时俱进。余兴林称,在鉴别古玉器时,玉料的材质和产地大有讲究。自青海、俄罗斯等地方玉占据了现今市面上玉器的90%,上好的玉材已趋于罕见。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仿制的古玉器还能用上和田玉仿制,近年来就只能用青海玉料和各地方玉等杂玉,并参杂石粉玉粉进行伪造。

“青海玉料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才开发出来的,矿藏储量大、开采容易,矿物成份与和田玉的矿物成分相近,同属于透闪石类。和田玉则为亚光,密度高,但是玉器市场上和田玉的油脂感温润感和通灵感是青海玉料没有的,所以价格相差悬殊。”

余兴林称玉石的造假和做旧也具有相当的历史。在做旧时,先将新玉石按各个历史时期类型伪造,再将玉器抛光、梅干水中以文火煮,直到玉器表面产生腐蚀状的裂纹、凹坑和麻点,以各种植物或矿物颜料染色放置。再经火烤,直到各种颜色沁入玉石肌理,形成古玉器出土时的各种沁色和沁相。若要生坑状态,可将仿制的玉器埋入地下,施加化学溶剂和盐水,过一段时间后取出即可。至于经过盘玩后熟坑的油脂光泽,可将玉器放入到加温后的油蜡锅中浸泡一段时间即可,其障人眼目的效果在古玉器市场中确实蒙骗了相当部分的藏家。

汉代和田白玉瑞兽摆件,9×3cm

瑞兽又称玉辟邪,为和田白玉,通体采用透雕、圆雕、浮雕而成。玉器表面沁色呈现阴阳面,一边落土反映出全土沁,水沁和铜沁,一面朝上,呈现和田白玉本色,在白色的表面散落稀疏的土沁,整体顿显沧桑和熟旧感。体现汉八刀的韵味玉器表面呈土沁、朱砂沁、水沁、铜沁,造型生动活泼,为典型的汉代玉雕作品。

辽金时期和田白玉羊摆件

羊的造型在古时西夏辽金等国均称为图腾之物。此羊为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代表物件。通体以圆雕、浮雕、透雕而成,玉器表面有浅浅的土沁、水沁,此件玉羊雕工精湛,造型生动,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吉祥之物。

西周玉钺,9×8.5cm

钺在古代曾是一种兵器,而玉钺则是一种礼器,象征着兵权。此玉钺为扁平状,玉料为黄褐色,玉钺上方立雕着一堆代表西周时期特征的双龙,双龙的下面两边对称浅浮雕一对双龙,中间透雕一只爬行的多足怪兽,表面有熟旧的土沁、水沁和虫蛀斑等。

清代双龙双凤白玉牌,6.5×6.5cm

清代双龙、双凤白玉牌采用镂雕、透雕、浅浮雕而成,玉质洁白细腻,通灵温润,为清代典型常见制式。

明代降龙伏虎罗汉摆件,10×7×3cm

玉料为青黄色和田玉,整体以透雕、镂雕和圆雕而成,极具写实感,玉佛像玉罗汉之中国玉器史上是比较少见的。

明代和田白玉童子拜寿摆件,11.5×3.5cm

重新认识古玉收藏价值 篇7

与价格不断飙升的现代玉器艺术品相比,上古玉器价格走势相对比较温和,但这种现象不会维持很久。因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文化品位的重视程度相应在逐步提高,承载着不同的思想文化的上古玉器,将会更加受到更多收藏爱好者的关注。

当然,由于当前市场上赝品横行,假货泛滥,使得不少收藏爱好者望而却步。不过业内人士表示,其实入门并不难,关键要要勤于学习和钻研。

收藏价值被低估

在现阶段,上古玉器的收藏价值被低估。

纵观近两年收藏市场玉器价格的变化,真正快速攀升的玉器有很多,但不是古玉,而是现代的新品。市场普遍流传的说法是,随着资源的减少和人们投资需求的增加,以优质材料和高档工艺取胜的现代玉器艺术品价格飞涨,以至于玉器市场上出现了“古不如新”的怪现象,更是有人认为,古玉收藏价值不及现代玉器。

近十年来玉料价格暴涨,现代新品的价格涨势则更为无厘头。上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藏家告诉本刊,去年初他曾接触到一个挂件,对方要价17万元,因为手头资金不足,只好放弃。但就在春节后,该挂件居然被一位浙江富商以超过200万元的价格买走。

而反观古玉的价格走势,与现代新品相比,涨幅明显要小得多。上海资深藏家邵慧明告诉记者,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各类型的玉石器价格,近年来年均涨幅在20%~30%之间,走势比较平稳,难以见到暴涨的情形。

古玉价格走势不及现代玉器艺术品那般迅猛,这并非意味着其收藏价值偏低,相反,其实是被低估的表现。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藏家惜售、市场了解不太充分等方面。

惜售可能是造成古玉收藏价值被低估的一个重要原因。记者接触的一些民间藏家手中,藏有不少珍品、精品,连博物馆的专家都叹为观止。但在现阶段,这些古玉极少进入市场流通,仍然处于囤积阶段。

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收藏门槛偏高,可能也是市场对此缺乏足够关注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缺乏权威的鉴定机构,加之市场中造假手段越来越高明,假货赝品充斥市场,使得藏家对此心存顾虑。

此外,古玉拍卖受政策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古玉收藏设置的障碍。根据国家现行法律法规规定,包括古玉、青铜器等在内的艺术品都属于出土文物,不允许公开拍卖,除非是祖传品、海外回流等特殊情况,所以上古玉器交易目前还是以小范围私下交易为主。

收藏难度并不高

上古玉器收藏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不可攀。

何谓上古玉器?按照业内通行的分类办法,上古玉器主要是指商朝以前的玉器,距今约3000~8000年的时间,常见的包括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齐家文化等各类型的玉石器。在石器时代与青铜器时代之间,有一段金石同时存在的时代,有学者将这段时期称之为玉器文化时代。在这段时期,出现大量的玉石生产工具、兵器、装饰品以及许多反映当时文明的玉器,这是我国古文化特有的现象。常见的古玉种类有圭、笏、琥、环、玦、佩、钩、蝉等。

很多人认为古玉价格很高,其实不然。目前市面上古玉并不多见,“开门”古玉难得一见(业内行话,即真品);偶尔有一两件珍品现世,但价格惊人,非一般的收藏爱好者所能接受。邵慧明表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他以自己的藏品为例来进行说明,一件红山文化类型的玉玦目前市场价只有7万元左右,一件良渚文化类型的玉管约2万元,这些古玉的价格都不算高。

在拍卖市场上不太容易见到古玉,因此希望通过拍卖等常规方式收集藏品,难度肯定不小。考虑到约九成古玉至今仍散落在民间,因此对于有心的藏家来说,不妨从民间收购那些传世藏品。邵慧明说:“在各种类型文化的发源地,均有可能会找到古玉,比如江浙一带(良渚文化)、赤峰地区(红山文化)等地的农户手中,就能找得到。”

勤于学习很重要

想要涉足古玉收藏,其前提条件是必须懂行,因此勤于学习必不可少。

古玉假货泛滥,这是不争的事实。受利益驱使,古玉造假日趋猖獗,已经呈现集团化趋势,产、供、销“一条龙”,各种文化类型的古玉均难逃被仿造的厄运。造假者采用的原料大都是价格十分低廉的劣质玉料如青海料、俄料等;造假技术相当高明,羊玉、狗玉、烤色玉、火烧玉等,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面对这种现状,学习便显得非常重要。香港著名收藏家陆海天为了丰富自己的收藏知识,买书就花了100多万港元。邵慧明表示,陆海天的经验值得藏家借鉴,多看书是为了降低上当受骗的可能。邵慧明比较推崇的权威图书有两本,其一为《中国出土玉器全集》,这套图书分15卷,收集了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50多年来在古代遗址和墓葬考古发掘中出土玉器约4000余件(套),时代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个别玉器到民国时代)。另外一本就是《中国传世玉器全集》,由我国260多名文博考古单位近千名专家学者编纂,为中国古代玉器断代的标准器著作。“古玉收藏基本上可以根据这两本图书中的资料进行比对、参照。”邵慧明说。

上一篇:恋恋不舍造句下一篇:描写一处风景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