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宣武区教育委员会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北京市宣武区教育委员会(精选6篇)

北京市宣武区教育委员会 篇1

各小学: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意见》和《宣武区 “十一五” 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依法保障我区适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制定宣武区2008年小学入学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宣武区2008年小学入学工作坚持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治教。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08年小学初中入学工作的意见》(京教基„2008‟10号)为依据,依照我区“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目标,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努力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同时,促进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坚持免试就近原则;坚持承担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以区县人民政府为主承担责任的原则;坚持依法规范操作的原则,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二、生源情况及招生计划

根据区计生部门的统计数据:2008年宣武区小学入学适龄儿童(2001年9月1日至2002年8月31日出生的儿童)有本区常住户口为1617人。鉴于无本区户口但实际居住地在我区的 1 学生、借读生逐年增长,以及部分外区学生到我区就读寄宿制学校等情况,预计本小学入学人数将在2500人左右。

北京小学计划招收14个教学班;北京第一实验小学、育才学校小学部计划各招收6个教学班;宣武师范附属第一小学、康乐里小学、回民小学、半步桥小学、陶然亭小学计划各招收4个教学班。

其它学校均招收1—2个教学班。

全区预计大约招收75个教学班2500人进入小学一年级就读。

根据《北京市中小学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的要求,严格按照40人以内班额标准进行招生。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开展小班额教学实验。

对于新建小区的入学招生,由区中招办牵头,协同学校在作好调研的基础上,依据就近的原则,解决其入学的问题。

三、入学相关政策和措施

(一)入学资格

⒈凡年满6周岁(2002年8月31日以前出生)且具有本区正式常住户口的适龄儿童均须登记入学。

⒉有本市户口,家庭实际居住地(凭房屋产权证或相关证明)在我区的适龄儿童就近入学。

⒊对持有烈士子女、台籍学生、华侨子女、现役军人子女、全国劳动模范子女身份证明的学生,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一定照顾。

⒋小学入学工作中,对没有本市正式户口,但持有以下八种证明的流动人口子女(借读生),按持有本市户口的学生对待(市民对待),进行登记入学:

⑴区县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开具的“原北京下乡青年子女”身份证明;

⑵区、县教委开具的“台胞子女就读批准书”;

⑶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开具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子女介绍信”及其父或母的“进站函”;

⑷部队师(旅)级政治部开具的随军家属证明及现役军人证件;

⑸区、县侨务办公室(侨务科)开具的“华侨来京接受义务教育证明信”;

⑹我市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开具的《子女关系证明信》及其父(或母)关系证明及其父(或母)本市常住户口登记卡;

⑺中建二局一公司开具的“中建二局一公司职工子女身份证明”;

⑻政府人事部门签发有效的《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的各类人员的子女。

⒌在宣武区居住的流动人口子女可根据就近的原则,结合学校的收生能力,持街道办事处开具的《流动儿童少年在京中小学借读证明》或《来京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在京中小学借读证明》在公办或民办小学办理借读手续。

外地来京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读公办学校,需要提供户籍证明、户籍所在地无监护人的证明、暂住证、务工证和住房证,五证齐全可以免除借读费。

(二)入学方式 ⒈划片分配入学

适龄儿童入小学一律实行划片就近登记入学。

适龄儿童由其家长(或监护人)带领,在规定时间持户口簿到户口所在地小学办理登记入学手续。家庭实际居住在宣武区,但户口不在宣武区的适龄儿童,其家长(或监护人)可持房屋居住证及家庭户口簿等必要证明,到实际居住地有收生能力的小学办理登记入学手续。

区中招办及学校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在学生电子学籍系统中填写学生户口或实际家庭居住地信息,严禁非正常跨区和跨片流动。

⒉就读寄宿学校

北京小学寄宿部、北京小学分校、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北京育才学校小学部、康乐里小学寄宿招生按要求可适当扩大服务登记范围。凡报名入寄宿制学校寄宿学习的学生,入学时须向学校出示学生本人2008年4月份以后在本市区县级以上医院进行一般性体格检查(含肝功化验)的体检证明。

⒊适龄残疾儿童入学

做好培智中心学校和一般小学接收适龄残疾儿童登记入学工作。根据其残疾程度,安排其进入培智中心学校或一般小学随班就读,确保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⒋接收“共建”单位职工子弟

严格规范“共建”行为,制定具体操作程序和要求。各校接收“共建”单位职工子女入学要严格控制,做到总人数有所下降。“共建”材料真实、手续齐全、程序规范,认真落实“两统一两报告”制度。

⒌接收流动人口子女借读

按照《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委等部门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文件意见的通知》(京政办发[2004]50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接收借读生管理的通知》(京教基[2002]36号)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民政局关于加强中小学接受借读生管理的通知的补充规定》(京教基[2007]2号)要求,切实做好流动儿童入学借读工作。进行小学登记入学时,可同时按照文件办理借读手续。报名登记时,应凭居住地街道办事处开具的《流动儿童少年在京中小学借读证明》或《来京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在京中小学借读证明》申请借读。

严格审定报名资格和规范登记手续,保证资格完备的适龄儿童就读。

⒍就读民办学校

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要求,根据区教委下达的招生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招生工作。

(三)招生入学相关规定 ⒈招生计划规定

依据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和区招生考试中心下达的《学校招生计划通知书》进行招生。部分学校继续试行下达弹性招生计划指标,部分学校继续进行小班授课。不得超计划招生和超班额教学,不得擅自扩班、拆班,确保招生计划的严肃性。确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班数,必须先履行程序——向宣武区招生考试中心中招办提出申请,批准后方可执行。

北京小学寄宿部、北京小学走读部、北京小学分校、实验一小、实验一小前门分校、育才学校小学部、宣师一附小、康乐里小学等热点学校要严格执行招生计划,严格控制班额,每班新生不得超过40人。

⒉操作流程规定

⑴小学入学不允许组织入学考试。

⑵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按照区招生考试中心下达计划,严格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各类实验班管理。各小学一律不得举办任何形式的实验班。

⑶各小学须将学校新生入学工作方案及招生公告报区招生考试中心中招办,经批准后在规定时间统一张贴,并在规定时间进行招生登记。

⑷《入学名单》经区中招办确认后,即刻录入到中小学学生电子学籍系统中。

⑸各校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招生工作。区中招办将继续统一印制《小学新生入学通知书》,并在规定时间统一发放。

⑹放假前,全区各小学向区中招办报送《宣武区2008年小学新生入学快报表》及《2008年小学一年级入学工作总结》(A4纸打印稿)。

⒊寄宿制学校招生规定

寄宿制小学的招生要严格按照市、区的有关精神、要求和时间安排进行招生。具体的跨片、跨区入学工作方案报区中招办,经批准后可面向全市接收新生入学。

⒋收费相关规定

加强依法监督力度,严禁在义务教育阶段收取择校费。各小学均不得收取入学报名费。

学校的收费要按照物价等有关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收取,不得跨期收费,更不得超越“北京市中、小学统一收费项目、标准卡”的规定自立项目乱收费。

符合条件的来京务工农民子女在我区公办小学借读免交借读费。本意见中按“市民对待”的学生免交借读费。

四、工作要求

小学入学工作是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政策性很强的工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召开,各校要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统一认识,精心策划,严密组织,规范操作,确保万无一失,杜绝违规现象。

(一)增强责任意识,加强监督管理,落实责任到人。义务教育小学入学工作政策性、时间性极强,直接关系学生身心发展及社会稳定。因此,要坚持从维护人民群根本利益出发,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切实将小学入学工作做细做好。切实落 7 实政府管理责任,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区教委依据《义务教育法》对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小学入学工作进行重点监督检查,各校要严格按照市区相关文件规范操作,坚决纠正学校违规招生的行为,确保招生政策落实到位。

(二)增强法律意识,保证政策的权威性、统一性。认真学习市、区教委有关文件和宣武区招生考试中心的工作要求,将政策的宣传、执行全部统一到文件规定上来。增强依法开展工作的意识,依法、依规,依程序操作。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规范招生工作流程,安排业务精、能力强的干部教师负责政策的解释工作,建立健全招生政策发言人制度,加大信访咨询工作力度,遇重大问题要及时沟通,妥善解决,保证我区的适龄儿童全部按时入学。逐步完善监督机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维护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利,树立首都教育的形象,保持社会稳定。

(三)增强保稳定、促和谐的大局意识,严格招生程序。各校要严格按照市、区教委统一规定的时间、程序进行招生工作,严禁提前违规操作,要以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为依据,严格执行区中招办下达的招生计划,按照工作规定时间做好招生工作。不得提出超出市区文件规定的附加收生条件,保证我区优质教育资源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确保我区招生工作平稳完成。

(四)为保证适龄儿童全部按时入学,对持有区中招办经协调后下达的“入学通知单”的学生,各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接收。

附:宣武区2008年小学入学主要工作时间安排

二〇〇八年四月二十二日

主题词:教育 学校 招生 意见

北京市宣武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2008年4月22日印发

共印100份

附件:

宣武区2008年小学入学主要工作时间安排

4月28日,召开“宣武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招生工作会”,下发《宣武区2008年小学招生计划通知单》;

4月28日前,寄宿制小学向区中招办上报招生工作方案及招生公告(A4纸打印稿);

5月4日,寄宿制小学(班)公布经区中招办审批的接收新生入学的招生公告;非寄宿制小学区中招办上报招生工作方案及招生公告(A4纸打印稿);

5月24、25日,寄宿制小学(班)进行小学入学登记; 5月26日开始,民办小学进行入学登记;

6月8日前,寄宿制小学(班)将“新生名册”(包括A4纸打印稿、EXCEL电子稿)报区中招办备案,建立电子学籍,同时领取《小学新生入学通知书》。

6月2日开始,非寄宿制小学公布经中招办确认的“小学入学招生公告”;接收“共建”单位的职工子弟入学的小学,将材料及名单上报中招办;

6月14、15日,非寄宿制小学进行小学入学登记; 6月21、22日,培智中心学校进行入学登记;

6月30日前,非寄宿制小学将“新生名册”(包括A4纸打印稿、EXCEL电子稿)报区中招办备案,建立电子学籍,同时领取《小学新生入学通知书》;

7月8-11日,小学将《小学新生入学通知书》发至新生;

北京市宣武区教育委员会 篇2

凌锋, 曾经因为成功救治被宣布“脑死亡”的凤凰卫视女主持人刘海若而被社会熟知。她现任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是我国第一位从事神经介入学的学者, 并自荐成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继而连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她还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民族孤儿救助基金理事会理事长。

3 月6 日下午, 北京国际饭店, 政协医卫界别举行小组会议的两个会场上, 拿着连夜起草、又反复修改了两天后的 “紧急提案”:“建议将医疗机构列为公共场所进行安保, 出台《医疗机构治安管理条例》”, 凌锋抱着自己的电脑来往奔波于医卫界别45 组和46 组两个讨论现场, 一面倾听其他委员的意见, 一面请在座委员逐一签上自己的名字。

“医院暴力”愈演愈烈

在凌锋委员起草的交办单位为“国务院法制办、公安部”的提案中说:“近年来, 医院工作秩序受到严重扰乱, 医务人员被威胁、辱骂、殴打、伤害的事件呈上升趋势。 据央视报道、前卫生部及卫计委统计数据: 2010 年全国‘医闹’事件共发生17243 起, 比5 年前多了近7000 起, 而且存在黑社会介入专业制造医闹牟取暴利的现象。去年仅8 个月时间, 伤害医务人员数就达2240件, 比2012年全年人数的1865件增加了20%!这种愈演愈烈的医院暴力是历史上所没有的, 而且在全世界都罕见。”

凌锋教授说, 就在3 月6 日全国政协分界别举行小组会议的前一天, 广东省潮州市又发生了一起患者家属“押医生游行示众”的辱医事件。 据当地公安机关调查, 起因居然是: 在3 月4 日23 时40分, 潮州市潮安区登塘镇患者柯某因大量饮酒呕吐后不省人事, 被送往潮州市中心医院医治。该医院的工作人员抢救至5 日2 时50 分, 柯某心跳呼吸骤停, 约半小时后抢救无效死亡。 柯某死亡后, 死者亲友纠集了几十人到中心医院“讨说法”, 居然押着值班医生在医院内“游行示众”! 被 “押”的年轻医生边走边哭, 这一恶劣事件, 持续了约半个小时。

凌锋教授认为, 在患者死亡原因未得到专业鉴定前, 死者亲属即主观认定是值班医生“害死死者”, 并押着值班医生游行示众, 这种行为严重侵害了该医生的人身自由、名誉等权利。

“ 我在起草 ‘ 紧急提案 ’ 时写道”, 凌锋教授边向记者展示她作为“第一提案人”的提案首页表单边愤慨地说:“系列杀医伤医案, 看似是发生在医院的刑事案件, 实则已构成了医院暴力事件, 拉响了社会安全底线遭受挑战的警笛。如果不及时扭转, 不但会加深医患之间的鸿沟, 影响社会和谐的构建, 更会造成社会安全感的下降。虽说公安机关2013 年也出动了十六万七千多人次的警力, 还出台了不少通告、指导意见, 但为什么这类事件还愈演愈烈?广大医务人员越来越悲愤无助! ”

事实上, 凌锋教授一直在工作之余利用各种机会公开谴责 “医闹”。 在此前的全国“两会”上, 她“连续三年递交提案, 呼吁国家出台保护医生群体的专项法律文件”。 仅在2013 年的全国 “两会”上, 她就提交了4 项提案, 均获得相关部门的反馈、回复。

在来往穿梭于两个会议室的间隙, 关于她发起的这个“紧急提案”的话题, 凌锋教授并不拒绝在场的诸多记者的任何一次采访, 哪怕对不同的记者提出的同一个问题重复回答多次, 她都一次次地打开电脑, 一遍一遍地向记者介绍她和其他委员自3 年前开始为解决“暴力伤医” 这一日趋严峻的社会问题所作出的努力……

医生已成弱势群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 早在2008 年, 凌锋教授就开始为建立专门法规打击“医闹”奔走呼吁。

“医院作为救死扶伤的特殊场所, 少数患者家属在医院内挂横幅、围攻、招魂, 甚至对医务人员行凶等恶劣行为, 严重威胁正常的医疗秩序和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 医务人员已经成了弱势群体。 ”凌锋委员情绪激动地抱紧了笔记本电脑说, “实际上, 打击‘医闹’并不是单纯保护医生、护士的安全, 更重要的是保护广大患者的安全。 因为患者生了病, 是要靠医生、护士去治疗的。这个道理可能很多人都懂, 但一旦某些患者主观地认为自己的 ‘利益’受到了伤害, 要求不能被满足, 伤医辱医事件就可能会上演……”

“去年10 月底, 浙江温岭发生的持刀伤医事件, 导致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3 名门诊医生被捅伤, 其中一人因抢救无效死亡。这起恶劣的伤医事件当即就震惊了社会。当时, 我就联合另外30 名全国政协委员向全国政协建议, 应出台对医院暴力‘零容忍’的相关法规或制度, 保障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凌锋委员说, “这次的紧急提案, 是我这些年呼吁捍卫医务人员合法权益的延续……”

据记者了解, 针对 “医闹”问题, 原卫生部和公安部曾在2012年5 月联合印发了《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温岭持刀伤医事件”发生后, 公安部专门下发通知提出要求, 并会同国家卫计委召开会议, 就贯彻落实两部委《关于加强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作出具体部署。 公安部要求, 各地公安机关要始终坚持“零容忍”, 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侵害医务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 2013 年年底, 国家卫计委等11 部门印发《关于维护医疗秩序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方案》, 决定自2013年12 月起,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1 年的专项行动。

但是, 据凌锋在基层医院实地调研情况显示, 医疗卫生界人士对于上述“政府部门文件式”的“指导意见”、“通告”等, 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能够起到一定的震慑力, 另一种则认为这些文件“根本没用”。因为社会上实际存在的“职业医闹”根本不怕政府机关的 “通告”, “因为他们知道这既不是法律, 也不是管理条例, 只能吓唬吓唬人”。

基于这些调研结果, 凌锋认为, 国家需要制定专门的医院安保条例, 才能结束当公安机关遇到“医闹”时“无章可循”的现状;凌锋还表示, 今年全国“两会”上她执笔起草的建议国家制定《医疗机构治安管理条例》的“紧急提案”, “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念头, 自从上届‘两会’时, 我就有这个想法。 ”

沉疴非一朝一夕能奏效

记者在现场看到, 凌锋教授从医卫界别46 组到45 组的会议室时, 坐下来就说:“刚才在46 组, 已经全体通过了提交医卫界别的‘紧急提案’, 建议将医疗机构列为公共场所进行安保, 出台《医疗机构治安管理条例》, 并交办国务院法制办和公安部;同时建议在‘两会’期间召开紧急协调会。 ”

现场的医卫组政协委员纷纷表示支持, 凌锋接着说:“我们将邀请公安部、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的领导一起来处理这个提案。 ”凌锋委员的发言, 引来了多位委员的掌声。 随后, 委员们在她的联合紧急提案上逐一签名。

记者仔细翻阅这份 “紧急提案”的草稿, 看到凌锋等委员将“医患关系”和“法制维权”与维护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之间现存的问题, 归结为三点———

一是从概念上不能混淆。凌锋委员认为, 医患关系与法制维权是两个方面的问题, 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 “医闹”、杀医伤医等医院暴力事件已触犯了宪法赋予的人权底线, 破坏了医疗机构这个直接涉及到每个个人终极关怀的特殊领域及实施场所。不能因为有矛盾和纠纷, 就以侵害人权的形式破坏公众获得救死扶伤机会的机构, 这是两码事儿。道德建设、医生自律、改善医患关系, 是道德层面和行业自律的问题; 而医院暴力事件的整治, 则应是依法行事、维护平安环境的法治问题。

二是体制上的问题。根据国务院《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 医疗单位最多可以提升为内部治安保卫重点单位;但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中明确界定的几种公共场所———车站、港口、码头、机场、商场、公园、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 医院并不在其中。因而, 这些法律法规的规定, 显然忽视了这些年来医疗机构从封闭内部单位向公共场所演变的现实。 医院除了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神圣场所之外, 还是人来车往、流动量巨大的公共场所。

第三个问题, 也是他们之所以提出这个“紧急提案”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尚没有医疗机构这个特殊场所的现行执法条例, 这在医患纠纷发生时, 尤其是发生“医闹”行为时, 让到现场的警察无法可依。

在采访中, 凌锋委员感慨地说:“体制沉疴, 需抽丝剥茧, 非一朝一日;当务之急是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立即阻止医院暴力事件的发生。 一件件伤医辱医事件的发生, 已经成为今天的‘医之殇’。 我们广大医护人员不能再在这种严峻的事实面前, 把头埋在土里, 当视而不见的‘鸵鸟’。 ”凌锋委员继续解释说, “根据习总书记‘于法有据’的指示, 我们医卫界委员一致要求:首先要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 第二十三条规定, 明确将医疗机构从事业单位中拿出来, 列入公共场所范畴进行管理, 而不应再继续归入内保单位。只有公安机关成为医院治安的主体, 才能有效遏制、弹压日益频发的恶性伤医案件。 其次, 国家卫计委和公安部制定的‘严重扰乱医疗秩序’, 包括7 种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一、在医疗机构焚烧纸钱、摆设灵堂、摆放花圈、违规停尸、聚众滋事; 二、 在医疗机构内寻衅滋事;三、非法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和管制器具进入医疗机构;四、侮辱、威胁、恐吓、故意伤害医务人员或者非法限制医务人员人身自由;五、在医疗机构内故意损毁或者盗窃、抢夺公共财物;六、倒卖医疗机构挂号凭证;七、其他扰乱医疗机构正常秩序的行为。这些行为在车站、港口、码头、机场、商场、公园等一般的公共场所不可能出现, 但在医疗机构内则会严重扰乱正常秩序, 损害广大患者的利益, 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治疗和抢救。 ”

凌锋委员神色严峻地说:“我们渴望能够让医务工作者在平静的环境中, 认真而有尊严地、用心给患者诊治, 不至于因为上述问题的存在而加剧医患矛盾。所以, 针对医疗机构的特殊性、 医疗行业的风险性及局限性, 以及现阶段社会治安状况的特定环境, 制定专门的法规, 有利于将医疗安全和医院暴力的预防处理纳入法制的调控之下;所以, 我们全体医卫界的政协委员呼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之下, 出台专门的《医疗机构治安管理条例》。同时, 我们还在这个‘紧急提案’后面, 附上了由中国医师协会法律部帮助拟定的《医疗机构治安管理条例》草案。 这份草案调研、起草的过程, 就花去了半年时间, 我们希望国务院法制办能够尽快给予审议。 ”

凌锋委员还介绍说, 这份“紧急提案”是全国政协医卫界别第一次以界别的方式提交的相关提案, 所有医卫界的政协委员意见非常一致, 包括部长级领导对这件事情都非常支持, 毫不犹豫地在联名提案上签了字。

截至记者离开政协委员驻地时, 共有89 位医药卫生界别的政协委员在这份提案上联名。 “这是医卫界别的总人数。 我认为, 签名多少不是最主要的, 关键是达到共识。 ”凌锋委员最后说。

延伸报道

高春芳:必须健全医患纠纷法律制度

关于当前医患关系现状, 全国政协委员、济南军区第150 中心医院院长兼全军肛肠外科研究所所长高春芳将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认为:“要解决医患矛盾纠纷, 和谐医患关系, 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法律法规。 ”

高春芳将军分析说:“由于我国目前解决医疗纠纷的法制不完善, 医疗纠纷不仅数量急剧上升, 而且矛盾逐步激化, 呈现出由偶发性转向常态化, 由情绪发泄转向高额索赔, 由单纯的医患纠纷转向群体闹事, 由民事纠纷演变为恶性故意伤害, 甚至出现职业‘医闹’, 成为严重影响正常医疗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热点问题。 ”

高春芳委员接着说:“‘医闹’事件的频繁发生, 给医患双方经济和精神上都造成了重大损害, 对医疗机构正常工作秩序造成了严重影响, 给医患之间本应相互信任的关系蒙上阴影, 给社会公共秩序带来隐患, 违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 医疗纠纷及其引发的恶性事件问题, 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 ”

高春芳认为:“现阶段, 要解决医患矛盾纠纷, 和谐医患关系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法律法规。从立法层面讲, 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较多, 但是由于有些条文内容不统一, 相互不衔接, 适用性不强, ‘二元化’的现象仍未解决。 ”

对此, 高春芳委员呼吁, 尽快制定《医疗机构治安管理条例》。明确医疗机构是公共场所的定位, 进一步明确“医闹”的非法性, 对恶性维权行为及时制止, 严厉打击, 维护好医疗秩序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加强对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保障。同时, 还要制定《医疗纠纷预防及处理条例》。因为尽管现行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侵权责任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等法规在医疗纠纷处理中发挥了很好作用, 但是仍存在着程序繁琐、操作性不强、纠纷处理周期长等细节上的问题, 效率较弱, 执行力不够, 且没有相关预防、纠错、追究等方面的内容, 有必要综合各种法律法规和规范, 明确卫生、司法、财政、公安、保险监督管理等各级政府组织应对医疗纠纷的职责;完善防范和处理纠纷的程序、措施和赔付条件、标准, 规范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 建立健全医疗安全责任、 医疗质量监控和评价、医患沟通、医疗纠纷责任追究等制度, 防止医疗事故, 减少医疗纠纷。同时还要严格鉴定机构的人员和资格准入、审查、考核、监督,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在司法鉴定机构中, 指定专门的医疗损害责任鉴定机构, 提高多学科临床专家的参与度和透明度, 规范鉴定程序, 降低收费标准, 保证鉴定结果的科学性、合法性、公正性和实用性。

除此之外, 高春芳委员还认为:“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还需要作相应的制度安排。 ”

对此问题, 他进一步阐述说:“首先, 我们必须持续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 这是坚决不能动摇的。 增加政府投入,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 解决地区之间呈现的不平衡;提高报销比例和范围, 加大大病补偿和社会救助力度, 发展商业保险, 满足多样化健康需求;完善分级诊疗、合理转诊体系,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减少资源浪费;加大药品的监管力度, 规范药品流通秩序, 建立全国统一的药品管理机制, 调整服务价格;加快公立医院基础设施、重点学科、人才培养建设;完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 回归公益性, 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 看病贵’问题;加快卫生健康产业链建设, 将预防为主前移, 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 其次, 我们还需要建立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国际上已普遍实行强制医疗责任保险, 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 能够有效化解医疗意外损害的风险。 普及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 也是不可缺失的一环。在我国一些地方通过启动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 可使70%以上的医疗纠纷得到妥善解决。 因此, 应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 规范和全面推广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 建立专业化的调解队伍、设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基金, 将医疗责任险引入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 引导患者理性对待纠纷, 帮助医院健全和实施医疗纠纷防范处理程序。 ”

李秀华:出台《护士法》维护护士合法权益

3 月6 日下午, 在政协医卫组小组会议间隙, 本刊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李秀华。 她对记者说,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护士法。在医患关系日趋严峻的今天, 为了让护士在更加安全的工作环境中为人民大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维护护士的合法权益, 亟待制定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法》。

李秀华介绍说:“截至2012 年年底, 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49.7 万人, 比2005 年增长了115万, 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37.4%;我国护士队伍占全世界护士总数的19.2%, 但我国护理立法却起步很晚。 1993 年3 月26 日, 我国以部长令的形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2008年1 月23 日, 国务院第206 次常务会议通过了《护士条例》并以国务院第517 号令颁布, 规定自2008 年5 月12 日起开始施行。 ”

李秀华委员接着介绍说, 事实上, 为了更好地维护护士及其服务对象的正当权益, 保障护理质量, 世界许多国家制定了 《护士法》或《护理法》, 以规定护士的基本从业资格、 执业范围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 1953 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发表了第一份有关护理立法的研究报告, 1968 年国际护士会成立一个专家委员会, 制定了护理立法史上划时代的文件:《系统制定护理法规的参考指导大纲》。2000 年WHO对121 个国家的调查资料表明, 其中78 个国家制定了护士法、 护理人员法或者护理法。 美国早在1903 年就通过州立法的形式建立了注册护士制度。日本于1948 年颁布了 《护士、 助产士、保健士法》。 英国在1979 年颁布了《护士、助产士、公共卫生护士法》。 泰国于1985 年颁布实施了《护士法》, 并于1997 年重新修订了《护士法》。 因此, 李秀华委员认为, 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法》, 是我国卫生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秀华加重语气说:“近年来, 在湖南、浙江、江苏等地相继发生殴打护士的暴力事件发生暴力事件, 而且这些恶劣的案例还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这严重伤害了护士的身心健康。 尽管我国的《护士条例》提出护士的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不受侵犯;但是条例是行政法规, 不是法律, 强制性和约束力较差, 在维护护士的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方面缺乏法律保障。因此, 我和其他委员建议全国人大尽快制定并出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法》! ”

北京市宣武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篇3

宣政办发„2006‟23号

北京市宣武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区长副区长工作分工的通知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各区属机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区人民政府实行区长负责制,副区长协助区长工作。现将区长、副区长工作分工通知如下:

区长王刚同志领导区人民政府全面工作。负责财政、规划、审计、监察、街道、机构编制、重点功能街区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和2008年奥运会相关方面工作。

分管区政府办、区监察局、区审计局、区研究室。

常务副区长王永新同志协助区长负责区人民政府常务工作,— 1 —

协助区长负责机构编制、重点功能街区建设和文化创意产业工作。负责综合经济、发展改革、教育、科技、人事、统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建议提案办理方面工作。

分管区发改委、区教委(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区科委(区知识产权局)、区人事局(区编办)、区国资委(区国企监事会)、区统计局、区信访办、区方志办、区信息办、区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区行政服务中心、区发展服务中心(筹建)、区行政学院。

协助区长分管区政府办。

联系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协、区直机关工委、区工会、团区委、区妇联、区科协。

副区长杜灵欣同志协助区长负责街道和2008年奥运会相关工作。负责城市管理、交通、劳动保障、外事(港澳)、档案、保密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工作。

分管区劳动保障局、区市政管委(区“08”环境办)、区环保局、区外办、区街道办、区人防办、区城管监察大队、区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宣武交通支队、区保密局、区档案局(区档案馆)、区园林局、区环卫中心。

联系区武装部、区文明办和驻区各部队。

副区长王瑞珠同志协助区长负责财政工作。负责税务、卫生、体育、人口计生和药品监督管理方面工作。

分管区财政局、区卫生局、区人口计生委、区体育局、区国税局、区地税局、药监宣武分局。

联系区红十字会、国税直属税务分局和驻区金融机构。

副区长税勇同志协助区长负责规划、重点功能街区建设和文 — 2 —

化创意产业工作。负责城市建设、国土资源、文化旅游和文物方面工作。

分管规划宣武分局、区建委(区房管局)、区文化委(区旅游局)、国土宣武分局、区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中心。

联系区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和区文联。

副区长范宝同志负责公安、安全、消防、司法、民政、民族宗教、侨务、社区建设和双拥方面工作。

分管区民政局、区司法局、区民宗侨办、区法制办、公安宣武分局(消防支队)、安全宣武分局、区综治办。

联系区台办、区残联和区侨联。

副区长李岩同志负责商务、工业、市场建设管理、安全生产、民营经济和对外联络方面工作。

分管区商务局、区安监局、工商宣武分局、区质监局。

联系区工商联、区私个协和友好市区及外地驻京办事处(联络处)。

区长助理谢全林同志协助常务副区长分管区发展服务中心(筹建),兼任区外办主任。

参观北京宣武培智学校有感 篇4

学校的第一个星期, 我们和老师们一起共同探讨了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学校管理基本包括四个部分:办学理念——就是教育管理者把一些教育方法、手段用一种思想串起来,它需要有理论支撑、具体可操作、科研一贯性的三个经验凝练;管理支持——领导的基本元素在于“支持”:支持谁?支持什么?如何支持?领导团队如何建构和谐的优秀团队、共同发展的团队?作为学校管理者,我应该朝着怎样的方向去努力?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4曰10日,我们也有幸参观了建校30周年的北京宣武培智学校。通过听了学校领导介绍,听了2节观摩课,参观了校园,和老师们作了交谈,我觉得以上问题,或许心中已有了答案。但是,我认为最值得我借鉴与学习的是学校非常注重将团队建设与学校内涵发展进行有机结合。

一、注重将团队精神建设与学校内涵发展进行有机结合 宣武培智学校的办学思想是“让每一个人都有尊严地生活”,办学理念是“挖掘潜力、差异发展、服务生活、着眼未来”,教师文化是“慎独、博学、卓越”,共同愿望是“建设和谐校园、创新特殊教育、争做全能教师、尽展精彩人生”,学校的5件常规大事是“组好一个班子、定好一套制度、带 1

好一支队伍、培养一种文化、造就一批人才”构成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围绕学校办学思想以及理念理念,学校制定了科学的发展目标,并且将团队精神建设与之有效融合在一起。比如学校刻意将“以大爱之心健全个性,以真诚之怀服务全程,以规范之举创生文明,以敬业之本奉献和谐”宣武文化镌刻在墙上,通过一系列的师德建设活动,将此精神深深浸润老师们的心灵。一是抓好党团员以及骨干教师,组好一个积极向上的优秀团队。通过“学党史、强修养、铸师魂、促发展”活动,“知性人生,别样年华”教师“悦读会”,青年教师拜师会,“践行北京精神做幸福特教教师”演讲比赛,团支部组织“青春之歌”团日活动,读书交流会,礼仪培训等等系列活动。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工会活动,培养一个团结奋进、阳光健康的优秀团队。比如,开展了“展现风采、体验合作、历练团队“拓展活动,瑜伽练习,春游等等活动。三是提供平台,培养一支多才多艺的优秀团队。比如,开展教师美术创作、手工制作、教师朗诵、球操表演、创作石头画、制作丝网花、制作丝带绣等等,让老师们的才华得到挖掘充分的展示。学校正是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促进团队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使敬业精神成为内在的动力。以一支优秀教师团队的建设来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

二、注重将团队专业建设与学校内涵发展进行有机结合 为更好落实“科研实践领航,特教文化育人”的办学理

北京市宣武区教育委员会 篇5

教育部专家组论证高校工作方案的总体意见

1.部分高校未能深刻理解大创计划“重在过程”的指导思想。高校实施大创计划,应强调训练过程而非项目成果,要加强项目的过程管理,制定以训练过程为主要考察点的项目评价方案;

2.高校要保障经费投入,严格经费使用管理。高校应明确学校的经费配套方案,保证项目的经费资助额度,及时拨付项目经费。制定配合过程管理的经费使用管理办法,避免经费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高校要切实将大创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部分高校要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文件要求,建立以教学管理部门为主体的组织管理体系,将大创计划的管理纳入本科生教学管理体系,使大创计划进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北京市宣武区教育委员会 篇6

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 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 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 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 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 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过程。”[1]。南京各所中学在把“每天运动一小时”落实到实处的同时, 又根据《学校课程管理指南》的要求“研究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

2 南京市玄武区中学体育校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南京市玄武区各个学校都在有声有色的开展和开发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同时也存在如下问题:

2.1 校本课程开发缺乏正确的目标和依据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和修正, 使之更符合学校的需求, 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但很多学校在开发体育校本课程时, 只依据国家关于校本课程的政策和地方关于校本课程的要求制定计划, 没有体现国家课程具体化和体现学校追求课程个性化的需要;没有把学校实际情况和资源条件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生理特点作为依据。

2.2 体育教师缺乏必要的校本课程培训

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教师水平的高低将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校本课程开设了许多年, 有些教师仍处于被动的执行状态, 只不过由过去的执行国家的和地方的课程计划变成现在的执行学校制定的课程计划。没有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没有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甚至有些教师还不清楚校本课程的概念, 或理解的较为片面。

玄武区教委以及学校缺乏校本课程的培训, 现在最常见的形式是校级公开课、观摩课, 形式较为单一。利用网络、组织专家进行讲座或组织教师进行短期培训等形式很少使用。新的培训方式基于教师个体成长和学校整体发展的需要, 由专家协作指导, 教师主动参与, 以问题为导向, 以反思为中介, 把培训与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师研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倡导基于学校实际问题的解决来直接推动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

2.3 场地器材不足以满足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

体育课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场地器材, 玄武区很多中学的运动场地比较小, 有的甚至连一片正规的田径场都没有。近几年玄武区财政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 修建了塑胶跑道, 添置了运动器材, 这在安全性大大增强, 但面积小的现状却无法改变。

研究显示, 学校的运动器材是充足的, 比如等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等, 由于场地的限制使一些器械闲置, 形成较大的浪费。学校在开发一些球类项目的校本课程时, 往往是少数学生在运动, 大部分学生当观众。

2.4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新课程的改革要求将“以书本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学校和体育教师在工作中发挥主体作用, 关注学生的需求, 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2]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提出, 打破了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 改变了教师被动传授教学大纲规定的具体内容的局面, 教师的角色也由传授的“教书匠”变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决策者”[3]。

研究发现, 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是“安全第一”, 许多教师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 名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其实仍按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的主动性, 没有调动起来, 在这一教学模式下, 以学生为中心就无从谈起。

2.5 体育校本课程过于关注特色

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必然会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提升学校在社会上的地位。研究发现:很多学校在开展校本课程时, 首先考虑的是别的学校有没有开发过, 其次考虑的是这个项目有没有特色, 最后才考虑能否适合学生的发展。这显然违背了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 就造成了别的学校开发过的, 即使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也把它放弃。

3 南京市玄武区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对策研究

3.1 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依据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体现五个目标领域, 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让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让学生知道营养和环境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也就是说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3.2 提高体育教师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3.2.1 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师培训机制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促使体育教师的角色有了很大的转变, 即体育教师是: (1) 实现课程标准的决策者; (2) 学习过程的指导者、促进者; (3) 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者; (4) 体育教育研究者; (5) 终身学习者。这一要求提高了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地位, 同时对教师又是一次挑战。要改变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势必须通过教师培训更新教师的思想观念, 体育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 他的思想观念和业务水平将对课程改革起着关键的作用。强化课程意识, 转变课程观念是体育教师有效地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基本前提[4]。体育教师要通过自学和参加校本课程的培训, 提高开发校本课程的水平, 教师要切实转变课程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 国家、地方和学校并存的课程观, 教师即是课程的教授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究, 逐渐提高课程理论水平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 才能适合时代的发展。

3.2.2 加强体育教师科研开发能力

英国的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腾豪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 必须让教师从事课程研究和编制工作, 使教师把教学与教育研究结合起来[5],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际上是一个研究的过程, 体育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就是科研活动的过程。

在中学, 体育教师的工作量重, 教师都用统一的教材, 统一的参考书, 并且考试都是统一的标准, 因此教师没有创造激情。如今,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 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必须体现“校本化”, 依据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本校的学生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其他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不能生搬硬套, 因为学校之间的具体情况并不相同。只有在本校的基础上开发的校本课程才适合本校的发展。

3.3 场地器材的开发和利用

采用各种办法扩大运动面积, 这是学校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随着玄武区财政对学校的投入力度加大, 场地条件有所改善。比如十三中、九中合并了几所学校的同时, 在城郊建立新的分校, 有效的增大了运动面积。比如梅园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建立了多层的运动场馆, 在增大运动面积的同时又解决了下雨天没法上体育课的局面。

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 在每天的1的小时的运动时间内, 没有必要区分运动区和教学区, 把所有能用的地方充分挖掘出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进行一些占地比较小运动项目。

3.4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校本课程的开发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 在开发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纲要的撰写、教材的编写以及课程的评价的各个环节, 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3.5 开发符合学校特色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

在开发过程中将学生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实到实处, 使学生健康成长。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 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4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 尤其是大中城市更为明显。但是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不容乐观, 肥胖型、瘦弱型的青少年比比皆是, 身体素质不均衡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现实问题。作为一线的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应责无旁贷, 根据学校的资源特点和学生的生理特点, 探索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方法, 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对中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育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摘要:以教育学和体育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 对南京市玄武区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研究发现:南京市玄武区中学都进行了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但校本培训机制不完善, 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普遍较弱, 场地小器材不足, 开发的内容较少, 组织形式较单一, 没有充分体现校本课程价值, 使校本课程开发流于形式。校本课程对中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育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 但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没有以人为本, 也没有较好的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学习领域目标”, 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南京,玄武区,中学体育,校本课程,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 2001, 27 (4) :12-13.

[2]胡承志.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6, (11) 125-127.

[3]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16.

[4]杨占明.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体育教师的素质准备[J].湖北体育科技, 2005, (1) :16-18.

上一篇:河北教师资格下一篇:美与表达杂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