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国税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4-12-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全省国税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推荐8篇)

在全省国税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1

进一步提高我省国税科研调研工作水平

——副局长XX在全省国税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全省国税科研工作会议今天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国税收科研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近两年来全省国税系统税收科研调研工作,表彰优秀科研调研成果,培训调研骨干,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国税科研调研工作。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两年来我省国税科研调研工作的简要总结

两年来,我省国税系统科研调研工作按照“以服务税收现实为目的、以课题研究为主线、以调研刊物为载体、以调研网络为依托、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的思路,紧紧围绕税收中心工作,积极开展税收科研调研活动,较好地完成了各项调研工作任务,在促进税收的改革与发展,在服务领导决策和中心工作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领导高度重视,带头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近两年,省局党组高度重视税收科研调研工作,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调研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国税机关切实转变作风,加强调查研究。省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崇明同志多次明确要求要重视和加强税收科研调研工作,并带领省局班子成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各级国税机关认真贯彻省局党组的通知精神,将税收科研调研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在年度工作安排中明确了科研调研任务,并纳入目标考核。在调研活动的开展中,各级国税机关的领导成员尤其是“一把手”带头抓调研工作,成为全省税收科研调研工作的“火车头”。近两年,省局领导班子成员和处室领导每人每年都完成了两篇以上的调研文章,不少文章在全国公开刊物和省委、省政府的内部刊物上发表;各市、州局班子成员完成了近300篇调研文章。仅成都市局班子成员去年就完成了12篇调研文章,其中有4篇在财经类核心期刊发表,带动了全市的税收调研工作。由于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税收调研工作在我省国税系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支持,全省国税系统近两年通过省局《四川国税调研》发表的文章就达500多篇,有力带动了税收科研调研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制度建设,创新科研调研工作机制

省局建立和完善了税收科研工作制度,出台了《四川省国税系统税收科研调研课题责任制度(试行)》、《四川省国税系统优秀税收科研调研成果评选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办法。各市、州国税局也加强了制度建设,规范了调研工作的运行流程和基本方法,建立健全了税收调研工作机制,使全省调研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其中,内江、南充、资阳、攀枝花等市国税局建立和完善了奖惩激励机制,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拨专款1-2万元作为科研基金,用于奖励优秀调研成果。

在对科研调研工作的组织领导方面,各级国税局基本做到了职责明确、人员到位、工作落实。目前,全省21个市、州国税局都分别将此项工作落实到办公室或政策法规科,并确定了专人负责、专人承办,县国税局也明确了从事调研工作的人员,基本形成了一个覆盖全省国税系统三级国税机关并延伸到基层分局的税收科研调研网络。省局科研所以创新的精神,认真做好科研调研工作中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特别是在课题研究方面采取了省局下达课题提纲与市州局自我选题相结合、省局领导与处室、市州局课题研究相结合、省局科研所督促指导与牵头单位自行组织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省国税实际的新路子,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突出课题调研主线,形成了一大批科研调研成果

近两年全省国税系统以课题调研为主线,完成了10余项省局级课题和数十项市州局课题调研任务,这些调研课题紧密结合我省国税工作开展,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决策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

2002年资阳、成都、攀枝花、南充、德阳、自贡市局为牵头单位,2003年绵阳、达州、乐山、雅安市局为牵头单位,精心组织,相继召开了课题研讨会,先后完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税收管理和征管改革”、“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的调整”、“税收信息化建设”等10大类省局级税收调研课题,形成了一批较高质量的调研成果。省局科研所先后完成和参与了《当前城区税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四川省经济税源建设研究报告》等调研课题,并于去年与西南财大财税学院合作开展了“院所合作促科研”创新项目,在科研课题合作、课题评审、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得到了总局科研所的肯定。

两年多来,全省国税系统共有10多篇调研文章在国家经济类核心期刊《税务研究》、《财经科学》等期刊上发表,明显高于前两年的水平。有20多项研究成果得到总局和省、市(州)的表彰。其中,省局张崇明局长撰写的《我省国税重点税源调查报告》被省委内参《调查与决策》和总局的《研究报告》登载;省局课题组《四川国税在全国税收中的初步比较分析》、成都市局课题组《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企业所得税改革》、德阳市国税局鲁丹局长的《信息化框架下的税收征管改革思考》被评为2001、2002年度全国税务系统优秀税收科研成果三等奖;成都市局课题组《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企业所得税改革》、《涉外税收优惠应体现国民待遇原则》分别被评为第四届全国群众性税收学术研究优秀成果二、三等奖;雅安市国税局的《透过华能看雅安水电强市》等文章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并纳入决策参考。

为进一步调动广大国税干部从事税收科研调研工作的积极性,促进科研调研工作的开展,省局决定对我省国税系统最近两年的优秀科研成果进行表彰。经过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共评选出获奖文章65篇。其中:一等奖7篇,二等奖18篇,三等奖31篇,特别奖9篇。这次评选的优秀成果有两个特点,一是质量比往年明显提高,特别是一等奖,每篇都很有份量,其中:有4篇在全国财经类核心期刊发表;二是局(处)以下干部的成果所占比重大幅度增加,共有14项,占获奖总数的25%。所有奖项涉及人员共115人,其中普通干部多达59人,占总数的51.3%。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科研调研活动的群众性和深入性。

(四)精心编辑调研刊物,推动群众性调研活动的开展

近年来,在推动我省国税科研工作方面,作为主要载体的《四川国税调研》刊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2002年至今《四川国税调研》共出刊28 期,发表调研文章500多篇,共计150多万字。其中,先后编辑了WTO、税收征收管理、税收信息化建设、“创新创业”论坛、学习型组织、领导班子建设等十多期专刊,突出了专题性和针对性。为了办好这个期刊,省局科研所在刊物的版面、栏目、内容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编辑的质量和稿件水平不断提高。最近又将在行业网上推出刊物的电子版,以增强刊物的影响力和覆盖面。通过这些努力,《四川国税调研》已成为全省国税系统税收理论研究和工作调研的重要“园地”和“窗口”。

《四川国税调研》的成功运作,既是全系统广大国税干部参与和支持的结果,反过来,也推动了群众性调研活动的开展,形成了日益浓厚的调研氛围。越来越多的人乐于调研,认真写作,踊跃投稿,稿件通过行业网源源不断地传来,仅今年1-5月上传稿件就有200多篇。去年,成都、德阳、攀枝花等市局在《四川国税调研》的登稿量在全系统名列前茅;内江、遂宁等市局近年投稿和用稿成倍增加。

在肯定我省国税科研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还存在的一些不足。一是在少数单位的领导对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是与先进的兄弟省市国税局相比,调研精品不多;三是调研队伍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

二、当前税收工作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调研

当前,税收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很多,税收科研调研工作应紧密围绕税收工作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调研。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一)关于经济与税收问题。这一问题的实质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税收观去分析总结经济与税收的互动规律,研究税收如何促进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这里面涉及的问题很多很广。包括经济总量与税收总量的关系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对税收的影响问题;税收制度和管理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问题等等。比如:就宏观税负问题而言,2003年四川的宏观税负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47个百分点,比西部平均宏观税负率低2.83个百分点,在西部12个省区居倒数第二位。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哪些是经济因素?哪些是管理因素?又如,经济税源的发展趋势、税源的构成、重点税源的分布状况如何,怎样随着上述情况的发展变化,优化征管资源,加强税源的监控和管理?再如,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网络经济的出现,会带来哪些新的税收问题,税收工作又如何去应对等等。

(二)关于税制改革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分步实施税制改革”的任务。这一轮改革主要有七大任务,涉及国税机关的有:将现行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完善消费税,统一企业税收制度以及改革出口退税等内容。在税制改革的进程中,必然会带来许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一方面要配合总局和国家有关部门,搞好典型调查、数据测算等工作;另一方面又要积极主动地研究新一轮税制改革对全省和各地经济税收工作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税收对策。

(三)关于征管改革的问题。近几年来,税收的改革主要是围绕着征管改革这根主轴展开的。我省在推进征管改革,完善总局新征管模式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提出了具有我省特色的分类构建征管格局的思路并正在付诸实施。但由于经济、体制和手段等方面的制约,我省国税征管改革还任重道远。如何运用现代管理学的流程再造和控制论等管理理论,如何运用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创新税收征管理念和管理模式;如何针对经济税源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征管布局,整合征管资源,构建科学、严密、有效的监控体系;如何降低征纳成本,提高征管的质量和效率,都是我们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四)关于“一四六小”的问题。总局为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增值税管理,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提出了增值税管理“一四六小”的工作思路,重心在于整合原分散、独立运行的纳税申报、金税工程及地税、海关等系统人力和信息资源,实现业务重组和资源共享,将增值税管理的事后稽核推进到申报纳税的过程之中。“一四六小”实施过程中,“一窗式”模式既涉及岗责体系、操作流程、人员组合等问题,也涉及金税二期工程相关系统的整合以及业务联系和信息沟通等问题,都难以一蹴而就,而货物运输发票等四类增值税抵扣凭证的管理、小规模纳税人的管理都有一些棘手的问题,需要对实际情况调查分析,寻找对策。

(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是今年我省国税工作的重点之一,8月份左右要召开全省国税系统思想工作会议专门研究部署。近年来,税收的外部环境不断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随着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税收改革的逐步深入,外部的信息冲击和内部改革的震荡,特别是改革中涉及的权力利益的调整,使国税职工的思想、情绪产生很大的波动,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大量新情况和新问题。新时期的国税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实现形式、内容及机制的创新?如何准确把握干部职工的思想脉搏,加以正确教育、引导?如何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基层建设及国税文化建设?有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

其实,我们面临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远不止这些,而且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在不同时间、不同区域也不尽相同。我们从事调研工作的同志应该独具 “慧眼”,关注每一个时期的税收中心工作,跟踪最新动态,找准问题,有所突破。

三、努力完成今年的税收科研调研工作任务

今年的时间将过一半,省局科研所根据全国税收科研工作会议和全省国税工作会议精神,已对今年的省局级课题和有关工作作了专题布置,各地也正在积极落实之中。这里我强调几点:

(一)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加强对科研调研工作的组织领导

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国税系统科研调研工作总的要求是 “抓重点,出精品,强素质,上水平”。

所谓抓重点,就是围绕省局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上下结合,抓好五大类省局级课题的调研工作。各市州局也要围绕本地国税工作的重点,结合省局的安排,列出今年课题调研的重点选题。重点要突出,不要贪多求全;

所谓出精品,就是要形成一大批对领导决策和工作开展具有参考价值和推动作用的高质量的科研调研成果。每个市州局要力争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一篇以上的税收调研文章。成果不求多,但求精;

所谓强素质,就是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制度机制的激励和群众性的调研活动的开展,提高调研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调研能力;

所谓上水平,就是要使科研调研工作的整体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力争提高在全国性税收科研调研成果评选中的获奖级次,增加获奖篇数,扩大在全国税务系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按照这一总体要求,各级国税机关要继续加强对科研调研工作的组织领导。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依据,是各项税收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调查研究工作开展的如何,也是衡量一个单位的整体水平、队伍素质的重要标志。各级国税机关的领导同志一定要进一步增强调研意识,转变工作作风,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要带头深入基层,多搞一些调查研究,多写一点调研文章,以此提高班子的领导能力和决策水平。在此基础上,要加强组织领导,把税收科研调研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要出题目、出思路,提要求,在管理制度、工作职责、人员配备、经费安排等方面抓落实,为税收科研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今后,省局要进一步加大对科研调研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力度,对重视不够、抓得不力的要批评、督促。

(二)突出课题研究主线,全面完成今年的课题调研任务

课题研究是科研工作的基本任务和首要工作,课题完成质量是科研实力和工作成效的直接反映,所以我们一定要突出课题研究这根主线。近年来,我们在税收调研课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应注意总结和借鉴。根据全省国税工作重点和各地上报的课题情况,省局确定了今年的省局级调研课题,包括经济税源建设问题研究、深化征管改革问题研究、增值税管理问题研究、税收法制建设问题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与队伍建设问题研究五大类,每一类又由若干子课题构成。为进一步落实税收科研调研工作责任制,整合调研资源,形成调研合力,今年我们对省局级课题调研方式做了改进,由省局领导担任各课题组组长,省局有关处室和各市、州局共同参与,形成了上下联动、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这里我特别强调一下,在课题调研活动中,省局科研所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省局5个联络处室要协助配合本课题组的组长,完成所选子课题的调研任务,并指导有关参与单位开展本类课题调研工作,汇总参与单位的调研成果;被确定为牵头单位的市、州局要承办好本类课题的研讨会议和相关调研活动。

在课题的调研中,要紧扣调研主题,选好调研角度,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方法进行课题研究,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观点求新,论据求实;要提高课题质量,切忌千篇一律,大而不当,确实创造出一批有见地、有价值的调研精品。

(三)完善税收科研机制,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科研调研活动

科研机制是税收科研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基础,要进一步加强科研制度建设,完善科研机制,规范科研规程,落实科研成果目标考核责任制,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专职机构和人员落实,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的科研工作格局。

在开展税收科研工作中,既要重视领导层的调研工作,也要重视基层的群众性的调研活动。应该讲,前几年我们抓领导干部的调研工作抓得比较紧,下一步,我们要在抓基层上多下工夫。只有基层的调研活动真正开展起来,活跃起来,我们的调研工作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抓好群众性的调研活动一是靠引导。各级领导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把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价值趋向、兴趣爱好,引导到爱学习、肯钻研、勤思考上来,形成浓厚的科研调研氛围;二是靠制度激励。通过成果奖励、目标管理、人才选拔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形成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国税干部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到调研活动当中;三靠活动载体。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交流活动,扩大广大国税干部的参与面。在安排课题参与人员时,可以适当吸收基层调研骨干参加。

(四)加强网络建设和人员培训,提高调研队伍的素质

科研调研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横向和纵向的协作、配合。一方面,健全省、市(州)、县三级调研网络,建立税收调研人才库;另一方面,还要继续加强与大专院校和外部研究机构的合作,建立更广泛的社会联系,拓宽信息沟通渠道,拓宽科研成果转化的途径,借助社会研究力量形成科研合力,提升科研调研的层次和水平。

要加大对调研骨干的培训力度,重点培训经济与税收理论、税收政策和业务、调查研究方法等内容,提高调研骨干的理论素养和研究水平。这次会上我们安排了以会代训,请来了总局科研所和西南财大的专家给大家作报告,希望大家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学习,学有所获。各市州局也要组织好调研骨干的培训工作,多为他们创造学习、考察和交流的机会,努力造就一支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业务水平较高的调研骨干队伍。广大国税干部特别是从事调研工作的同志应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调研工作水平。负责调研工作的部门要充分利用的学习、资料及人才方面的优势,率先创建学习型组织。

在全省国税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2

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 我就2009年全省乡镇企业、农机工作开展情况和抓好2010年乡镇企业、农机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2009年全省乡企、农机工作取得新成效、新进展

(一) 乡镇企业效益下滑局面扭转, 经济运行企稳回升

2009年, 全省乡镇企业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齐心协力、多措并举、沉着应对, 努力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 扭转了效益下滑的局面, 经济运行企稳回升, 经济总量、速度、效益同步增长。

1. 发展成效同步提高。

预计2009年, 全省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固定资产投入分别达到922.5亿元、535亿元、299.1亿元和251.06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6%、19%、13%和6.6%.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00.7%, 100.5%。

2. 发展态势稳步加快。

预计2009年规模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82.8亿元, 同比增长18%、利润总额达到21.2亿元, 同比增长9%。规模工业企业产销率达95%, 工业品产销衔接良好。

3. 发展贡献继续上升。

预计到12月底, 全省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上交税金、支付劳动者报酬分别达到3524.4亿元、128.3亿元、288亿元, 同比增长12%、15%, 13%。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达到1064元 (全口径) , 同比增长12.7% (未扣除物价因素) 。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317万人, 同比增长3%。

我省乡镇企业取得上述成绩, 主要抓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 以应对金融危机为核心, 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一是加大监测力度。强化对重点行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30个乡镇企业直报点生产运行情况监测, 积极建立统一的应对金融危机信息收集、情况分析和对策研究机制。二是认真落实减轻乡镇企业负担、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投入贷款贴息资金700多万元重点扶持生产经营遇到困难的成长型企业, 增强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三是打造政、银、企合作平台。与省农信社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大信贷投放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意见》, 制定了《关于建立贵州省地县两级乡镇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试点的方案》, 投入资金1100万元支持11个县建立乡镇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省乡镇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分支机构扩展到贵阳、遵义、安顺。四是加大科企对接力度。积极承办农业部11月份在我省举办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对接活动。收集了肉类加工、粮油加工和蔬菜加工三大类别46个技术需求问题, 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国内科研机构搭建合作平台, 实现技术对接。

第二,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 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一是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做好扶持产业型大项目工作的意见》, 重点支持茶、油、椒、药、薯、肉、粮、果、蔬为主的绿色农产品加工业项目发展, 投入贷款贴息资金800多万元扶持农产品加工产业型大项目、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创业基地, 着力培育在本地区同类行业中处于龙头地位, 能带动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二是组成“秸秆生物饲料实验项目课题组”, 启动了应用生物技术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生物饲料项目, 开展利用秸秆生物饲料发展生态畜牧养殖业的试点工作, 并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在开阳、绥阳两县筹办了“全省桔秆生物饲料养畜推广示范暨综合利用现场会”, 对秸秆生物饲料养畜和综合利用的各种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三是成功举办2009中国贵阳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博览会、第五届医药博览会, 有效推进了我省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招商引资、产品展示、技术合作、产业发展、人才交流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第三, 以应对农民工回流为重点, 推进就业创业工作。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功能作用, 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就业、以提高素质推动就业。一是开展创业扶持。制定了《返乡农民工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实施细则》, 以政策引导、强化服务为手段, 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为平台, 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为支撑, 投入农民工创业贷款贴息资金461万元, 引导返乡农民工发展乡村旅游、储藏保鲜、商品流通、物流配送等服务业。二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围绕“一村一品”和农业产业化, 开展粮食、蔬菜、畜禽、水产、花卉、林果等实用技术培训, 帮助农民工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需求, 开展茶叶加工、食品检验、中药材种植、竹木工艺、食用菌栽培、建筑等工种以及企业订单、定向、定岗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 帮助农民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近年来, 全省乡镇企业系统每年培训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和农民工达10万人 (次) 。三是开展回乡创业培训。投入农民工创业培训资金250万元, 组织开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种养殖、加工、农产品经纪人、营销等创业技能培训, 帮助农民工创业。

(二) 农机工作保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发展态势

1. 购机补贴资金全部兑现, 补贴效果凸显。

2009年, 中央财政进一步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规模, 增加补贴机具种类, 扩大实施范围, 我省农机购置补贴覆盖了全省所有农业县。中央下达我省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为1.6亿元, 省级配套资金5540万元。各级农机部门进一步提高认识, 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农业部领导提出的“三个绝不能”和“三个严禁”的要求, 严格贯彻执行农业部和财政部制定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试行) 》, 努力把农机购置补贴这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让各级政府满意、让农机生产流通企业满意、让广大农民群众满意。为方便农民购机和操作, 除中央资金每台机具补贴标准为30%外, 省级资金每台机具的补贴标准均为8000从实施情况看, 中央和省级购机补贴资金全部完成, 共补贴农户购置各类农业机械9.86万台套, 受益农户达9.56万户, 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616万千瓦, 增长5.1%。

2. 农机化服务领域拓展, 作业水平提高。

各级农机部门以实施“农机科技增粮行动计划”和“农机科技进农家行动计划”为主要内容, 组织开展好农机社会化服务, “春耕”、“三秋”期间积极组织机耕、机收服务队、抗灾救灾突击队, 加快农作物的抢种抢收进度, 组织开展以耕、种、收为重点的机械化作业, 发挥了农机的生力军作用。全省完成机耕面积910万亩, 机械灌溉625万亩, 机械半机械化脱粒355万吨, 组织农机科技人员下乡5万人次, 农机出勤241.9万台次, 组织机耕服务队1367个, 抗灾救灾服务队452个, 投入抗灾救灾机具52.5万台, 检修各类农机具34.98万台次, 培训各类农机人员30万人次, 有效促进“春耕”、“三秋”生产的顺利进行。

3. 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力度加大, 技术装备水平提升。

全省在购机补贴政策的拉动下, 通过农机化项目的有效实施, 进一步加快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步伐。一是按照“稳点、扩量、巩固、提高”的要求, 继续全力抓好水稻机插秧技术示范工程的实施, 全省水稻机插秧工作实施有序, 效果良好, 共完成机插秧面积30万亩。二是继续组织实施好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示范推广。我省作为农业部农机化司确定的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示范省区之一, 2009年在总结前几年项目实施的基础上, 继续在20个县进行示范推广, 投入资金200万元, 各实施县以组织引导、示范宣传、保障措施等工作为抓手, 促进了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取得新进展。三是加大茶叶生产机械化示范推广力度。在24个宜茶县实施茶叶生产机械化示范, 每县投入18万元, 共投入资金432万元, 项目实施区新增茶叶生产机械2047台, 带动各类资金投入1046万元。通过项目的有效实施, 进一步完善了组织协调机制, 提高了茶叶生产主要环节的机械化水平, 为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探索了路子。四是做好农机化示范区建设。按照实施要求继续在9个县组织实施, 2009年每县投入20万元, 各县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制度建设、项目管理、监督检查和宣传引导上进一步落实, 通过与农机购机补贴资金紧密结合, 示范区新增各类机具1.58万台, 投入各类资金4495.6万元, 项目区农机技术装备和农机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五是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各地县结合本地实际, 把建立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作为农机部门的重点工作, 认真帮助条件成熟的乡镇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2009年投入资金208万元, 新建农机专业合作社26个, 使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110个。同时, 各县对农机协会、农机服务组织、经销服务组织、维修服务组织的建设也积极引导, 做好协调服务, 充分发挥了农机服务组织在农业生产和促农增收中的作用。

4. 强化安全措施,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

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全省各级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切实做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登记、牌证核发和安全技术检验及驾驶人员的培训等工作, 从源头上加强管理。一是加大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进一步提高农机经营使用者和农民群众的安全意识。二是深入开展全国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活动和农机安全生产百日督查行动, 深化拖拉机及驾驶员无牌无证和“五整顿、三加强”专项治理活动, 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挂牌率、检审率, 深入地县开展专项督查, 确保农机安全作业。三是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创新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新机制, 增强服务意识, 加大安全检查力度, 纠正违法违规行为, 消除事故隐患, 坚决遏制重特大农机事故发生。全年未发生农机死亡事故, 全省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比较平稳。

二、正确把握乡镇企业和农机工作发展形势和问题

在看到我省乡镇企业和农机化发展的积极变化和进步的同时, 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我省乡镇企业和农机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就乡镇企业发展而言:一是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产品加工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增加值比重仅为19%, 资源型产业产品占主导的工业结构特征明显, 与走贵州特色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相比, 还有较大差距。二是企业融资难问题依旧存在。尽管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但银行贷款仍然比较谨慎, 抵押贷款手续繁杂, 企业选择银行空间不断缩小, 融资难度加大。三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能力弱。目前全省乡镇企业仅有不到2%的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 不少企业投入研发的费用还达不到销售收入的1%, 企业创新前沿技术少。不少企业的技术装备还停留在90年代甚至80年代水平。从人才结构看, 中专以上学历人员密度为11.1%, 具有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密度还不足3.3%。人才总量不足、管理水平不高、技术创新缓慢, 成为制约我省乡镇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原因。

从农机工作看:一是全省农机化整体水平不高, 各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发展不平衡, 绝大部分作物机械化程度依然很低, 不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二是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还不够大, 服务市场也不够规范, 还不能适应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的要求。三是少数地方购机补贴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 资金使用监管还不够完善和有力, 违规违纪操作补贴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农机作业受油价与供应影响较大, 影响农民从事农机作业的积极性。同时, 在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中有利因素不少。从政策环境看,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和措施, 各级政府积极创新农机化扶持政策, 中国特色的农机化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健全, 为农业机械化加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从内在需求看,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 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矛盾日益突出, 农业用工成本持续上升, 农民生产生活观念深刻改变, 农机作业水平持续提高的趋势不会改变。从技术支撑看, 粮食作物各主要环节机械化装备基本成熟, 其他各类农机装备和技术创新日趋活跃, 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装备及技术基础进一步夯实。从发展机制看, 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农机合作社等新型服务组织不断涌现, 农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不断提高, 有效实现了普通农户与农机经营者利益以及社会效益多赢, 为立足家庭承包经营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各级乡镇企业和农机主管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坚定走区域特点乡镇企业发展和山区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改革创新, 突出重点, 统筹兼顾, 拓宽发展思路, 转变发展方式, 提高发展质量, 努力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布局、效益有机统一, 促进乡镇企业和农业机械化健康稳步和可持续发展。

三、真抓实干, 推动乡镇企业和农机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是执行“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是谋划“十二五”发展的重要一年, 也是乡镇企业和农机融入新组建的农委协调运转的关键一年, 做好今年的乡镇企业和农机工作至关重要。

(一) 关于乡镇企业工作

2010年, 乡镇企业在产业发展上, 要围绕壮大县域经济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布局,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配套型、农业产业延伸型产业;在功能定位上, 要围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观光农业, 加快与城市产业配套协作, 提升产业层次, 搭建东中西部产业梯度转移平台;在发展重点上, 要围绕产业化、资源差异和市场需求, 做好转型、重组、升级“三篇大文章”;在资金使用上, 抓住农产品加工这个重点, 实行“两个为主, 两个为辅”, 即以贴息为主, 补助为辅;以扶持产业型大项目为主, 培育成长型企业为辅, 实施“四个倾斜”, 即向规划内的项目倾斜、向乡镇企业集聚区内的主体企业倾斜、向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创业基地内的主体企业倾斜、向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倾斜, 促进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

1. 在发展优势产业上, 实现“三个突破”。

按照农业部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的要求, 一是优先发展以粮、油、茶、椒、药、薯、肉、果、蔬为主的加工业, 在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上取得突破。二是组建区域性企业集团, 加强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建设, 在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响品牌上取得突破。三是研究制定进一步促进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 在搭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平台上取得突破。

2. 在发展特色产业上, 打造“三个亮点”。

一是精心培育特色旅游产品, 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点;二是在小城镇、产业集聚区、农产品加工集散地、重大工程项目和交通枢纽节点, 积极发展储藏保鲜、物流配送、交通运输、商品流通、餐饮住宿、连锁经营等服务业;三是培育、建设一批辐射领域广、带动作用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3. 在解决制约瓶颈上, 破解“二大难题”。

一是在资金方面, 加快地、县担保机构试点步伐, 进一步健全乡镇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二是在技术方面, 加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性工作力度, 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攻克影响发展的关键性难题, 建立农产品加工业技术研发体系, 支持企业开展各类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 提高乡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 在夯实基础工作上, 解决“四个问题”。

一是进一步摸清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 尤其是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本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要及时与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和省统计部门衔接, 调整、修订我们现有的统计体系, 以适应新的工作职责、职能要求。三是加强项目库建设。今后各地申报的项目, 原则上要出自项目库中。各地的项目库储备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产业政策及时更新、增减。四是着手制订“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二) 关于农机工作

2010年全省农业机械化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新增各类机具8万台套, 农机总动力达到1680万千瓦, 机耕面积950万亩, 机插秧面积30万亩, 机收面积200万亩, 农机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较大幅度增加, 农机装备结构继续改善,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 农机化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为确保各项目标的完成, 各级农机部门要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1. 强化购机补贴政策措施, 确保补贴工作安全到位。

2010年国家将进一步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 各级农机部门要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 将农机购置补贴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把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真正让党和政府放心, 让农民和企业满意。特别要针对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严格纪律, 规范操作, 严格执行国务院“三个禁止”要求, 坚持“五项制度”, 做到“八个不得”, 严格程序, 阳光操作;强化监管措施, 加大监督力度, 加强对倒卖补贴指标、乱收费、虚报套取补贴资金等违规行为的检查, 发现问题严厉查处, 决不姑息。

2. 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 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上水平。

按照《农业部关于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 进一步加强指导服务, 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多样化创建、规范化运营、市场化服务、产业化经营。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贴等政策要继续向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倾斜。大力组织开展农机服务组织示范建设活动, 建立定点联系机制, 培育一批典型, 规范和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康发展, 2010年全省将新建和完善农机专业合作社25个。通过开展合作社法人代表和维修人员及操作工等业务骨干培训, 全面提高农机服务组织的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平。

3. 突出抓好重点农时服务, 提高农机作业水平。

“春耕”、“三秋”是农机服务农业生产的主战场, 各级农机部门要及时组织开展好“春耕”、“三秋”等重要农时季节机械化生产作业, 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农用柴油供应, 维护农机作业秩序。重点加强水稻机收跨区作业组织协调, 扩大农机跨区作业的范围和领域, 推动跨区作业向跨区机耕、机插等环节拓展。

4. 立足节本增效, 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技术。

加快普及主要农作物重点环节和关键农机化技术步伐, 大力推广土地深松、精量播种、高效植保和农作物桔秆综合利用等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的指导,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和机具集成应用, 努力探索适合山区特点的农机推广新机制。

5. 严格依法行政, 加强农机安全监管。

要以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为契机, 继续开展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创建平安农机, 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 开展新一轮“平安农机”示范县考评工作, 加强对拖拉机培训机构的管理, 严把农机登记关、检验关, 农机手的培训关、审核关, 从源头上减少农机事故隐患, 确保农机事故死亡控制数零指标的实现, 为农机安全作业保驾护航。

在全省国税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3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今年工作,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全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开创云南教育现代化的新局面。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优先发展、稳步推进,全省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教育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稳步推进云南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了教育事业“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是教育水平有较大提升。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两基”人口覆盖率实现100%;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普通高中进一步向特色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以建设职教园区和集团化发展为重点,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研平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

二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941.33万人,其中高等教育在学人数69.95万人,毛入学率22.68%;高中阶段教育在学人数133.45万人,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在校生比达1∶1.0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68%;义务教育阶段在学人数629.34万人,学前教育在园(班)人数108.59万人,学前3年毛入园率44.26%。

三是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累计开工280.32万平方米,竣工交付使用50.88万平方米;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稳步推进,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高等院校达到66所,呈贡9所高校的新建校舍总竣工面积360万平方米,入住学生11.1万人。

四是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85%、98.84%、96.71%,高等院校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45.29%,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新的提升。

五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办学力度不断加大,民办学校在校生大幅增加,其中民办高校在校生占高校在校生人数近四分之一。校长公选、教师聘任、绩效分配改革较好推进。改革初中教育評价制度,逐步建立了全省统一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展,拓展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以高等教育为重点的教育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与8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来滇留学生数突破2万人。

六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各级党组织密切结合教育改革发展实际,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向5所民办高校下派党委书记兼督导专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执行学校的重大决策、完成学校的重要工作,以及师德师风、教风学风、服务作风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

全省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为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向长期关心支持我省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提高认识、把握机遇,不断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教育是国家大计,也是民生之基。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区域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国际看,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全球正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人才培养与储备越来越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断上升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教育和科技发展,以人才和科技全力抢占后危机时代的发展制高点。从国内看,我国正进入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家把改善民生、发展教育等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全国各地都在深入实施国家和地区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着力培育竞争新优势。从云南看,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教育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虽然“有学上”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教育需求尚未得到很好满足;二是虽然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但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民办教育、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三是虽然办学条件总体改善,但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差距还比较大;四是虽然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但内在动力和发展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学校、师生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我们还要看到,我省教育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党和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民生为重、教育优先的观念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人心,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进一步形成。二是国家对我省教育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在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十二五”规划、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中,国家制定教育政策措施、设立教育发展项目、安排教育资金都进一步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我省被国务院列为为数不多的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份,获得11个专项改革试点项目。三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学难问题的基本解决,人民群众通过接受优质教育改变生活状况、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实现好、发展好、保护好各族人民的教育权益,努力满足人人享有良好受教育机会的需要,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努力提高我省教育现代化水平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我省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一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屆二次全委会精神,立足于实现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抓手,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紧扣教育发展不够快、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现实省情,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坚持教育资源总量合理增长与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并重,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开创云南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努力扩大教育资源总量。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必须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一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着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办园质量,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二要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和督导机制,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三要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资源总量,提高职业教育内涵,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办学机制和灵活的办学模式,搭建城乡一体的终身学习与培训平台。加强职业教育基地化、集团化、多元化、专业化、科学化建设,支持各中专学校和县区职教中心加快发展,高标准建设好一批职教基地,打造富有活力的职教集团。四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深入实施人才兴校、人才强校战略,推进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开展专业综合改革工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引导高校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要扶持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教育发展,全面放开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实现民办教育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像重视公办教育那样重视民办教育,对民办教育实行同等对待、同样管理、同步发展,实现公办、民办教育平等竞争、平等招生、平等办学、平等待遇。

第二,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必须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缩小不同群体的发展差距,消除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公平的起跑线,让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一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教育投入,实施好中小学各项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二要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要。三要建立完善体现规则公平的教育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四要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进一步完善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学前教育阶段,要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给予资助;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扩大补助面;在普通高中阶段,要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要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有关费用,并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在高等教育阶段,要建立和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及生源地贷款办法,并逐步提高奖(助)学金标准和覆盖面。

第三,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大力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一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的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加强教育质量评估和监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二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拓展思维、去陶冶情操、去创新创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三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理念,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同时,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着力提升教师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培养名师名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第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好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所有改革项目,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一要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二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正确处理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支持民间资金以多种方式投资捐资办教育,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生机活力迸发的办学体制机制。三要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探索符合各类学校特点的办学方法和管理方式,加快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第五,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必须把教育作为基本的民生工程置于重要地位,努力满足人人享有良好受教育机会的需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要抓好校车安全整治工作。各级政府及教育、公安、安监等部门要开展对中小学生和幼儿往返学校车辆的安全检查,加大对校车和集中接送学生的其他客运车辆行驶路线,特别是乡村道路的巡逻管控力度,依法从严查处车辆超员载客、超速行驶、酒后驾车、疲劳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坚决取缔货车、拖拉机和非法运营客车接送学生。各级教育部门要结合典型交通事故案例教育学生不乘坐“黑校车”,学校和家长不租用“黑校车”。中小学幼儿园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幼儿和低年级学生校车教师跟车值班制度,坚决杜绝将学生遗忘在车内事故的发生。二要稳步推进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以集中办学为方向,将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与城镇化建设结合、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特别是D级危房的改造结合、与农村初中改造工程结合、与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结合、与国门学校建设结合,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整合教育资源。三要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各级各类学校收费、代收费许可和公示制度,清理规范收费项目和标准,坚持和完善校务公开制度,逐步杜绝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继续推进“阳光招生”,使考试招生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四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严格执行国家教材和课程标准,取消违背教育规律、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中小学学科竞赛活动,规范中小学招生中的加分政策,有效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五要建立中小学生营养监测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农村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改善贫困学生营养水平。

第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加快我省教育对外开放步伐。立足于服务桥头堡建设这个大局,发挥我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坚持开放办学、包容吸纳,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一要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引进和培养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拔尖创新人才。二要加大开办孔子学院、华文学校,互派留学生,加强周边国家小语种教学等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步把云南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人才培养基地及周边国家学生留学中国的重要目的地。三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建立面向外国青年学生的文化交流机制。

第七,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导,落实宏观管理的各项措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负总责,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提高教育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各级党委、政府及主要领导抓教育工作的情况、教育经费依法增长情况、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纳入对领导干部考核的指标体系。各级领导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研究解决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扎扎实实为加快发展云南现代教育事业办实事、办好事。

高校党建工作要紧密结合新形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创先争优为民服务为抓手,以迎接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为主题,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干事业、干成事业、干好事业;全面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深入开展“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

在全省国税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4

一、提高认识所得税是一个与经济发展程度正相关的税种,从原理上讲既有利于公平,也有利于效率。国际上,多数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实行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以前这段时间,我国也有所得税,但是很不规范,收入规模很小。1994年税改,我国实行以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税制结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所得税。十年来,全国所得税收入增幅远远超出同期税收收入增长水平,占GDP和财政收入的比重日益提高,在国家对外开放、产业布局、区域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全省国税系统所得税管户比2001年增长了11倍,达到50000多户;2002-2004年共完成所得税收入52.9亿元,年均增长24.6%,明显高于同期国税收入增长水平,而且增速一年快过一年。所得税的收入形势很好,这与全省各级管理部门尤其是基层一线的同志做了大量工作,摸索了一些所得税管理的经验和办法分不开。但全省国税系统所得税管理水平总体上并不高,必须进一步加强。一是因为所得税在所有税种中是最复杂的,它是企业所有的生产、经营、管理、财务活动在税收上的总结和反映,涉及面宽,覆盖面大,这一点在世界上是公认的。二是因为我国所得税在税制上内外有别,在体制上两家共管,收入上中央地方分享。这些因素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也发挥了历史性作用,但是由此带来的矛盾和问题必然反映到征管上,增加管理的难度。三是因为国税系统自成立以来,一直是流转税当家,所得税近两三年来才异军突起,思想准备、力量准备、工作准备明显不足。特别是所得税史称“关门税种”,干部队伍丢掉的业务技能不是一时半会可以捡回来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国民经济的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质量提高,所得税在经济和财政格局中的地位将更加重要,我们肩上的担子只会越来越重。这些年来,所得税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所得税工作走到今天,可以说是形势喜人、形势逼人、形势急人。我们必须根据总局的统一部署,在税收征管工作的总体框架之下,采取办法和措施,迎难而上,精益求精,努力提高全省国税系统所得税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二、夯实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些年所得税的管户和收入,在数量上增长都很快,这种高增长所带来的隐忧是,一些基层单位不是疲于应付,就是被冲昏了头脑,管理基础没有得到相应的加强,与所得税目前和将来所处的地位极不相称,夯实基础刻不容缓。一要弄清管户。加强与地税、工商等部门的征管协作。对2002年所得税管理改革以来的管户情况,要严格按照法定征管范围进行大清理、“回头看”,做到范围明确、管户清楚、归队入列。二要规范核算。对企业财务核算的方式、手段、内容,以及不同类型企业的会计处理习惯与税法的差异都要了解和监控,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成本利润产生形式、关联企业交易方式也要深入掌握。三要优化制度。努力克服所得税政策多、弹性大等困难,积极探索所得税管理的新思路和新办法,在管理制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所得税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四要强化分析。所得税已占我省国税收入总额的15.6%和增收总额的20%,成为国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收入工作大局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要分析所得税收入构成,切实掌握所得税的地区分布和重点。既要说得清楚过去,还要把握得住将来,掌握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五要优化服务。按照“三个一切”的要求,充分发挥国税部门的传统和优势,把政策服务作为重点,依法用足用活政策支持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努力形成税法宣传普及、政策咨询及时、纳税辅导有效、审批方便快捷、中介鉴证参与的所得税服务工作体系。六要搞好所得税信息化建设。按照总局的统一部署和一体化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所得税信息化建设工作。当前要在所得税信息的采集、“一户式”储存和分析利用上下功夫,为加强所得税征管服务。

三、强化管理所得税管理既要运用一般的征管原理和方法,比如精细化、科学化等要求,纳税评估、税收管理员等制度办法;也要探索与所得税税种特点相适应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去年总局提出了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十六字方针:“核实税基、完善汇缴、强化评估、分类管理”,是做好新时期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的基

本思路,要长期坚持。这其中,核实税基是核心,汇算清缴、纳税评估是主要手段,分类管理是工作方法。其目的,就是对纳税人申报的收入成本费用以及纳税调整项目进行有效的审核和控制,以正确核实应纳税所得额,堵塞征管漏洞,不断提高企业所得税征管效率。要核实管住税基。税基就是计税依据,所得税的税基就是应纳税所得额。核实税基是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难点和重点。从宏观上讲,要注重企业所得税收入与增值税收入以及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密切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结构变化,密切关注政策和征管等因素影响,切实掌握税源的总体、构成、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发现税源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基本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具体来说,就是要把企业的应纳所得税额核实准确。关键是要认定收入、核定成本、审定扣除、搞好调整。一要强化对企业收入、成本、费用和损失等事项的监控。密切关注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把企业的所有应税收入,都纳入税收监控的范围;要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对应税收入和减免税收入分别进行核实,防止互相混淆。要加强对企业成本、费用、损失等事项和财务会计核算情况的监控。二要认真做好税前扣除项目的审核工作,重点要对税前扣除范围、标准进行审核;特别是对弥补亏损、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国产设备投资抵免等跨年度的项目,要建立健全台账,实行动态管理,核查企业年度申报表有关项目与税务机关掌握的日常台账对应项目的数额是否一致等等。三要加强和规范企业所得税减免税管理。要认真清理和规范减免税政策,严格减免税的审批程序,坚决防止越权减免税,认真落实对企业减免税的监督管理制度。同时,要加大对关联交易的审核,积极推广应用税控装置,强化行政审批项目取消后的后续管理,保护所得税税基的完整性。要改进汇算清缴。汇算清缴是企业年度所得税征收管理成果和水平的集中反映,其质量不仅关系税收征管水平的高低和国家税款的安全完整,还体现着税收服务的层次和水准。关键是要明确主体、规范程序、优化服务、提高质量。汇算清缴工作的责任主体是纳税人,应对全年应纳所得税进行自核自缴。国税机关要做好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并负责对纳税人自核自缴结果进行审核和评估。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撒手不管。要明确汇算清缴的流程、步骤、文书、手续,确保规范、严密、有序。要根据企业所得税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管理的新情况和新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汇算清缴的政策宣传、纳税辅导和培训工作,做到边汇缴边辅导,边审查边调整,边宣传边提高,对汇缴审查发现的问题,督促纳税人自我纠正、规范核算,共同将税收政策落实到位,尽可能减少纳税人的涉税风险,提高汇算清缴的质量。要推进纳税评估。纳税评估是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方法。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目前在全省国税系统已经起步,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是应用的层次和效益还有很大的空间。关键是要选择重点、建立机制、强化应用、注重结合。当前所得税管户增长很快,进行普遍的纳税评估极不现实,只能选择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进行评估,由此发现规律性、普遍性的问题,带动面上纳税评估工作。要积极应用管理学、统计学等相关知识,采用数学模型等计算方法,结合本地区企业的实际水平,合理测算运筹相关指标的均值和峰值,如行业税负、零申报指标、财务比率指标、财务项目分析指标等,建立参照系,设置预警线。省、市国税局要在一定时段内发布相关讯息,供广大基层单位参考。纳税评估发现属于政策理解有误、逻辑计算错误等一般性问题,可以采取约谈或提醒的方式督促纳税人自我调整;涉嫌偷税的,要移交稽查部门查处,确保税款安全。由于纳税评估牵涉面广,我们在积极推动所得税专项评估的同时,要广泛建立联评机制。根据所得税与增值税的相关性,建立两个税种的联评机制;根据国地税征管工作的协作性,建立两家税务机关的联评机制;所有的征管信息和评估信息都应当全面互通,才能确实有效地提高纳税评估的质量和效率。要实施分类管理。由于企业所得税纳税人遍及各行各业,经济规模、经营方式、核算水平、信用程度各不相同,只有在属地管理的基础上推行分类管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是要确定标准、探索办法、找到规律、建立机制。税源管理部门和税收管理员,在分片管理纳税人时,可从实际需要出发,采用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并相应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对财务制度

健全、设立时间长且经营规范、纳税信用好的企业,着重加强日常管理和改善服务,掌握其生产经营和税源的变化情况。对少数经营规模大,但账证不健全、纳税信用等级低的企业,实施重点管理,加强对纳税申报的评估和检查。对新设立的企业,要尽快掌握第一手资料,加强政策的宣传辅导。对一些账证不健全、核算水平低或者无能力核算的中小企业,要督促其建账建制。同时,做好核定征收工作,合理确定标准,保证公平合理。所得税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分类管理办法的总结、提炼和交流,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点面兼顾、纵深结合,不断提高所得税管理水平。

在全省国税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5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继全省国税工作会议后,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刚才,树奇同志代表省局党组作的工作报告,回顾总结了去年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安排部署了今年的工作任务,我完全同意。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落实“六个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目标

去年,全省各级国税机关深入贯彻国家税务总局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各级局党组高度重视,班子成员落实“一岗双责”,切实抓好责任分解、考核和追究,省局党组成员带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检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进一步完善;深入学习贯彻《廉政准则》和各项廉政制度,对“带长”干部严格教育、管理和监督,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水平得到新的提高;省局机关认真开展内控机制建设,并在长春等4个市州局进行了试点,以内控机制为重要载体的惩防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严肃查办违纪案件,深入开展案件剖析,强化警示教育,充分发挥案件查处的综合效应,信访举报、违纪违法案件数量呈下降趋势;坚持纠建并举,深入开展“五访五看五确保”纠风专项工作,大力加强政行风和软环境建设,纳税人满意度不断提高;因地制宜开展符合实际、形式多样的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广大干部的廉洁从税意识不断增强,参加全国税务系统学习贯彻《廉政准则》成果展示荣获一等奖。在去年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和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这次会上,长春市国税局等3个单位将从不同的侧面,分别介绍他们在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希望各地认真学习借鉴,把反腐倡廉工作做得更好。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个别领导干部因涉嫌经济犯罪受到司法机关查处;基层税收执法人员职务犯罪案件也时有发生;政行风和软环境建设还存在着纳税人不满意的问题;惩防体系建设开展得不够平衡。对这些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要充分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坚持不懈地抓好反腐倡廉建设,为税收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对于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完成国税工作任务意义重大。在最近召开的全国税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总局肖捷局长要求全国各级税务机关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力度,加强对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强化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在抓任务落实、抓巩固提高、抓改革创新、抓重点突破上下功夫,不断取得税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成效。在前不久召开的省纪委九届七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孙政才同志强调要进一步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具有吉林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决惩治腐败,有效预防腐败,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有力推动吉林振兴和发展。

为深入贯彻全国税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和省纪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结合全省国税系统实际,省局党组研究确定了今年党风廉政建设“六个加强”责任目标:加强监督检查,确保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加强内控机制建设,不断完善符合实际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带长”干部教育、监督和管理,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加强案件查处工作,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综合效应;加强政行风和软环境建设,着力解决损害纳税人利益的突出问题;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的廉洁从税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各级国税机关要围绕“六个加强”责任目标,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各项工作。

(一)努力实现反腐倡廉建设的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更好地融入税收工作,秉承和发扬全系统多年来形成的反腐倡廉工作经验和有效做法,巩固和扩大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成果,整体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各项工作。要抓住热点、破解难点,集中力量解决群众反映的涉及领导干部的不廉洁问题、涉及税收执法人员的违纪违法问题、涉及损害纳税人利益的不正之风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大专项治理、监督检查和案件查办力度,及早发现,及时纠正,严肃处理。要坚持标本兼治,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深入查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建立健全注重治本、注重预防、注重长效的廉洁从税保障机制。

(二)以内控机制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今年是全面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关键一年。要认真贯彻中央惩防体系建设《工作规划》、总局《实施办法》和省局出台的《工作细则》,深入推进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等反腐倡廉各项工作。要落实部门牵头和协办工作职责,强化工作措施,加强对惩防体系建设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任务措施落到实处。要把完善内控机制作为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围绕“两权”运行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推进内控机制建设,并从省局机关延伸到基层,进一步细化落实单位、部门、岗位的廉政责任,规范权力运行,强化风险防控,从源头上防范滥用权力、以税谋私问题的发生。

(三)坚持抓好“带长”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去年系统内发生的几起领导干部违法犯罪案件,再一次提醒我们要毫不动摇地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反腐倡廉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毫不放松地坚持抓好“带长”干部教育、监督和管理,毫不懈怠地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要对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深入推进《廉政准则》的宣传教育和贯彻落实,认真学习贯彻总局制定的税务系统贯彻落实廉政准则《实施意见》、《税务系统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八不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办法》,促进领导干部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主动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进一步提高廉洁从政水平。

(四)大力加强干部队伍纪律和作风建设。基层干部处在税收执法和管理的前沿,其作风和行为直接关系国税形象。当前,全省国税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好的,绝大多数干部能够尽职尽责、廉洁从税,但必须清醒地看到,纳税人对国税机关的工作和作风还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损害纳税人利益的问题仍然时有发生。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干部队伍纪律和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充分发挥违纪案件的警示教育作用、先进典型的导向示范作用,切实提高广大干部廉洁从税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严格落实各项制度和纪律,加大案件查办和专项治理力度,着力解决纳税人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树立良好的部门形象。

(五)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解决党风廉政建设深层次问题的客观需要。各级国税机关要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反腐倡廉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反腐倡廉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取得反腐倡廉建设新成效。要紧密结合税收工作实际,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反腐倡廉建设的特点和规律,着力建立健全符合税务系统实际的权力运行机制、监督制约机制。要把科技手段作为构建惩防体系的重要载体,充分运用各类信息系统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和内控机制建设,严格执行规范化的工作流程,通过运行信息系统和加强数据管理,强化对权力运行的过程监控,加强执法监督制约,实现人工监督与信息监控的有机结合,提高反腐倡廉工作的实效性。

二、切实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去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和核心的执政理念。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年初召开的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之中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总体要求、工作重点,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总局党组、省委分别就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出明确部署。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总局党组和省委关于实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大部署和指导性要求,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全省国税工作和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各个方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打牢思想基础,发挥党员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各级局党组要结合创先争优和反腐倡廉教育活动,以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切实加强党的性质和宗旨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增强大局意识,牢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税收工作全局,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和调控经济、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自觉增强责任意识,牢记权力就是责任,切实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立足岗位,认真履职尽责,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业绩;自觉增强服务意识,把优化纳税服务作为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途径,坚持“两个一定”的理念,努力创造“三个环境”:国税部门作为中直单位,一定要以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国税部门作为执法机关,一定要为纳税人做好服务工作,全力营造法治和谐、促进发展的税收政策环境,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税收服务环境,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税收执法环境。

(二)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展工作。国税机关是国家重要的经济管理部门,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展工作,是国税部门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要切实增强法治观念。党员领导干部要带领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准确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规定,提高法律修养和依法办事水平,在各项税收工作中切实遵循依法行政的基本准则。要严格依法行使权力。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税款征收、税务稽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各项权力,保证法律法规和政策得到正确执行。要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坚持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认真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深入推行公开办税,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努力创造法治公平的税收环境。

(三)强化监督制约,促进权力规范运行。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是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反腐倡廉建设中,实现从源头治理腐败的重要途径。要明确权力监督制约重点。把重要决策、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作为重点监督内容,把领导干部及权力运行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作为重点监督对象,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职用权行为的监督制约,加强对“两权”运行的监督制约,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制约,落实各项监督管理制度,防止发生滥用权力问题。要完善统一协调、衔接顺畅、相互配合的监督制约工作机制。加强上级局党组、纪检组对下级局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发挥各专职监督部门的监督职能,统筹安排执法监察、执法督察、干部监督、内部审计、巡视检查等各项监督检查工作,进一步形成监督合力,不断提高监督制约的实际效果。

(四)优化工作作风,维护纳税人和干部职工权益。维护纳税人和干部职工合法权益是各级国税机关的重要职责。对外要坚决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加强政策宣传、培训辅导和跟踪问效,确保各项政策及时准确落实到位;深入推进“简放提优”工作,不断提高纳税服务的质量和效能,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健全纳税人诉求收集、分析和响应制度,加强税收法律救济,积极化解税收争议;深入推进软环境和政行风建设,严肃查处损害纳税人利益的违纪案件,着力纠正和防止“庸懒散”等涉及软环境的问题。对内要切实维护干部职工的合法权益。在重大工作部署前要广泛征求基层干部职工的意见建议,使各项工作部署符合基层实际;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群众意愿,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畅通干部职工诉求表达渠道,建立健全维护干部职工利益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依法妥善解决群众信访反映问题。

三、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各项任务措施的落实

各级国税机关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新修订的《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坚持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统筹领导,强化组织协调,确保完成反腐倡廉各项工作任务。

(一)进一步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的组织领导。党风廉政建设是全局性工作。各级局党组要切实履行全面领导党风廉政建设的政治责任,坚持把反腐倡廉建设有机融入国税工作大局,与各项税收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贯穿于“两权”运行的全过程,与各项税收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要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解和责任考核,加大责任追究力度,进一步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机制,有力促进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今年,要继续实行由省局党组成员带队深入基层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专项检查,各级局都要结合实际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贯彻落实,确保反腐倡廉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巩固全员抓党风廉政建设的局面。各级局主要负责人要对本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负总责,当好“第一责任人”,既要率先垂范、严格自律,又要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各级局班子成员要落实好“一岗双责”,对分管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履行领导责任,做到业务工作与反腐倡廉工作协调开展、共同推进。各级国税机关内部各部门都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廉政责任和反腐倡廉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人员,在做好本职业务工作的同时,完成好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三)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工作。各级局党组要高度重视纪检监察工作,旗帜鲜明地支持纪检监察部门履行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定期听取汇报,及时协调解决反腐倡廉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经费装备上要关心支持、加大力度,给予充分保障。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要考虑纪检监察工作的特殊性,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使用坚持原则、踏实工作、有所作为的纪检监察干部。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围绕中心、推进工作的能力,维护大局、服务群众的能力,监督检查、执纪办案的能力,组织协调、开拓创新的能力,全面履行职责并协助党组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全省国税工作会议讲话 篇6

同志们:

这次全省国税系统国际税收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国际税收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20xx年工作,研究部署20xx年工作。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讲三个方面意见,供大家讨论。

一、20xx年全省国际税收工作回顾

20xx年,全省各级国税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依法行政深化年”活动为抓手,以强化反避税调查和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为重点,开拓进取、求实创新,国际税收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认真开展国际税收税源专项调查

为摸清我省国际税收税源状况,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省局在去年3至7月份组织各地开展了一次国际税收税源情况专项调查,共调查外资企业2714户、非居民企业1885户(次)、履行单一功能但出现亏损企业26户、房地产企业80户,达到了摸清税源、宣传政策、纠正偏差、改进管理的目的。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将调查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开展实施督导,并根据调查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武汉、襄阳市局对有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强化了税务登记和合同备案;黄石、宜昌市局以居民企业日常管理为着眼点,加强对源泉扣缴类所得,尤其是股息、股权转让所得的税收管理;十堰、荆门、咸宁、天门市局对长期亏损、跳跃性盈利、微利微亏等存在避税嫌疑的企业,强化关联申报和筛选分析,督促企业自行调整,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稳妥推进反避税防控体系建设

20xx年,全省各地围绕“坚持防查并举,建立管理、服务、调查三位一体、统一规范的反避税防控体系”的工作目标,强化管理,优化服务,深化调查,反避税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省贡献税收收入2124万元,同比增收326万元,增长18.2%,其中调查环节收入1332万元,管理环节收入792万元,调增税款连续四年突破千万元,继续保持在中部六省前列。

一是关联业务申报率快速提升。通过省局督导和各市州局努力,我省关联业务往来申报工作实现了全面电子化,申报率从上年的46.3%提升到97.8%,有8个市州达到了100%。同时,关联交易申报金额达到7004亿元,较上年增长了45.2 %;关联交易大户不断增多,金额过亿元的达到371户、需要准备同期资料的有94户,分别较上年增长了69.4%和59.3%。关联申报工作质量的提高,为反避税选案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反避税嫌疑筛选有效开展。各单位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有效地开展了避税嫌疑户筛选工作。武汉、襄阳市局充分调动所辖县(区)局的反避税工作积极性,搞活了县、市两级筛选工作;黄石、宜昌市局注意梳理分析税收管理员日常管理中发现的避税疑点,运用到反避税案件筛选之中,并进行考核通报;鄂州、咸宁、潜江市局在下户稽查、出口退税审核和纳税评估工作中安排核对关联交易,注意发现避税疑点。去年全省共筛选出30户避税嫌疑案件,数量增加,质量提升。

三是反避税调查取得新进展。各地在省局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经费保障等方面的支持下,积极探索新途径,反避税调查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共立案14户,结案14户,调查对象从单纯外资企业延伸到内资企业和非居民企业,涉及领域从传统购销业务扩展到资金融通、技术转让和股权转让业务。省局集中反避税业务骨干对荆州某避税案件进行可比性分析和调查,加快了该案件的查处进度。武汉、宜昌市局加大调整补税力度,积极探索股权转让和成本节约等反避税工作新领域,注重后续跟踪管理,初步建立起反避税工作长效机制。

四是预约定价申请应对积极。为积极应对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和东风本田有限公司提出的预约定价安排,省局去年将汽车行业确定为重点跟踪、研究行业,并组织力量对10户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的经营特点、成本控制、盈利状况及发展趋势进行跟踪分析。在总局的统一部署下,省局与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进行了预备会谈,搜集整理了4家汽车行业企业历年的同期资料,并从BVD数据库中搜索汽车行业的经营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使谈判方案既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又有利于维护国家税收权益。

(三)不断加强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

20xx年,各地按照 “信息管税、分类管理、部门协作”的工作思路,全面加强了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全省完成税收10.1亿元,同比增收3.07亿元,增长43.8%。

一是规范业务流程。去年初,总局在CTAIS管理系统中设置了非居民税收管理及税收协定执行的业务模块。为便于基层税务机关熟悉和规范该类业务操作,省局于4月份组织人员进行了业务流程清理,开展程序测试,并起草操作规范,逐步将我省的国际税收业务纳入到CTAIS管理系统进行规范化管理,减少了录入工作的随意性,加强了数据综合分析和利用,提高了信息管税水平。

二是开展汇算清缴。各单位认真贯彻总局关于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申报的一系列文件精神,狠抓规范管理,加强对基层税收管理员的业务培训,引导纳税人履行纳税申报和汇算清缴等义务,有效地提高了非居民企业所得税预缴率和汇算清缴工作质量。武汉、鄂州市局对118户非居民企业进行了20xx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共征收企业所得税293.12万元,比去年增加了154.01万元,实现了税收翻番。

三是做好分析调研。省局、市州局始终坚持非居民税收收入预测分析机制,按季报送非居民税收收入分析报告,剖析收入增减原因,把握非居民税收收入变化规律。同时,加大对非居民税收管理的调研力度,省局先后到部分市州对重点税源企业进行走访,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真研究、及时解决,加强了上下交流,提高了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水平。

四是建立协作机制。省局及有关市局密切与商务、工商、外管、外办、文教、地税等部门的联系,获取了“走出去”企业、对外支付款项、股权转让及合作办学等信息,拓宽了税源信息来源渠道。去年12月初,省局组织省商务厅、工商局、外管局、外办、地税局五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就部门配合及协作管理达成了一致意见,初步建立信息交流及协作管理机制。

(四)全面落实非居民税收协定待遇

一是严格执行税收协定。20xx年度,全省共受理非居民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申请117 件,减免税额6036.79万元。其中审批类64件,减免税额5339.29万元;备案类53件,减免税额697.5万元。经审核,有2户支付给香港的股息不符合条件,予以驳回,涉及金额1049.92万元。武汉、黄石、襄阳、宜昌、荆州市局在落实非居民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管理工作中,一方面,严格执行税收协定审批工作,防止税收协定滥用;另一方面,做好纳税服务,降低跨国纳税人的税法遵从成本。

二是认真开展专项调查。去年8月,按照总局要求,组织对全省金融行业非居民企业进行了专项检查,摸清了外国银行分行及代表处的基本情况及经营特点,明确了各项所得的征免税范围。9月,组织开展“走出去”企业调查,省局从商务部门取得了我省181户对外投资企业的信息,经分类整理后下发各地进行调查,核实我省有90户企业在20多个国家(地区)有投资、承包工程等业务,掌握了企业的经营纳税和税收抵免情况,为更好地服务和管理“走出去”企业打下基础。

(五)积极开展国际税收征管协助

20xx年,我省按照税收协定所规定的义务,认真做好税收情报交换工作,充分发挥国际税收征管协作在防止跨国纳税人逃避税收方面的作用。一是自动情报交换数量增加。有9个单位向美、日、韩、加、澳五国提供了电子自动情报471份,较上年增加95份,为历年来最多。二是专项情报质量提高。武汉市局注重情报交换与反避税、日常征管和税务稽查相结合,积极发现问题、捕捉疑点,主动提出2份专项情报请求,请求内容有新扩展,整体质量有新提高。三是外来情报利用效率提升。武汉、襄阳市局充分利用3份外国税务当局的专项情报开展调查,使跨境交易中的有关涉税信息能及时发现并查处,有效防范和打击了国际偷避税行为。

(六)着力培养国际税收人才队伍

针对国际税收工作专业性和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人员素质要求高的特点,为尽快适应工作需要,我们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多种方式加强干部培养、提升专业队伍素质。一是加强队伍建设。省局通过考试选拔,建立了首批18人的国际税收人才库。武汉市局积极采用有效措施,保证了专业人员的集中和稳定。二是积极参加各级国际税收专业培训,全年先后有100多人次参加了总局、省局组织的各类培训,其中既有一般干部,也有市州局分管领导。三是省局邀请总局领导和中介机构专家授课,就反避税、BVD数据库、非居民税收管理和税收协定执行进行专题讲解和研讨,拓展了国际税务干部思路,探索了工作新方法。

过去一年,全省国际税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这是省局党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的结果,是各级国税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在座各位和广大国际税务干部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局党组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战斗在国际税收工作岗位的同志们致以亲切的慰问和诚挚的谢意!

二、正确把握国际税收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认清形势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对形势有了正确的判断分析,工作中才会明确方向。

(一)当前国际税收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把握两个机遇。从国家层面来说,“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资本、技术、人才和服务等跨国流动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加大,税源国际化趋势日益凸显,必然带来税制安排和税收管理的国际化,这就需要加大国际税收管理力度,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切实保护我国税基,维护国家税收主权。从我省实际来说,去年,我省对外贸易累计进出口335.1亿美元,同比增长29.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6.5亿美元,同比增长14.9%;先后在印尼、加纳、瑞士设立了湖北企业营销中心,在“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层面上发挥着有益的作用。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92家在湖北设立分公司、办事处和研发基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深入,湖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参与到国际产业分工和合作中,这预示着国际税收管理任务越来越艰巨,地位越来越重要。

正视两类挑战。首先是来自外部的挑战。随着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外资企业不再享受超国民待遇,国际间偷、逃税的手段更加隐蔽和多样化,跨国纳税人通过转让定价、资本弱化等手段避税的势头有增无减,劳务与技术的混淆、收益所有人的模糊,使得非居民身份、常设机构、所得来源等判定工作日益复杂,税源监控难度加大。跨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会计的信息化发展迅猛,传统的手工会计凭证和账簿已经为基于信息技术的财务核算、管理系统所取代,税务部门调账取证的难度增大。这些都在考验我们的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给维护我国税收主权带来极大挑战。其次是来自内部的挑战。今年,全省国税系统以“核心业务强化年”活动为抓手,积极构建以分级分类管理为基础、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机制;积极优化办税流程,提高各类审批效率,降低纳税人税收成本,提高其税法遵从度,构建符合现代公共管理要求的新型纳税服务体系。这些都对国际税收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在加强国内税收管理的同时,要着力加强国际税收管理。要研究完善国际税收专业化管理体制机制,优化跨境纳税人服务,防范国际税源流失风险,积极探索专业化、信息化的国际税收管理新格局。

(二)全国国际税收工作会议提出的新要求

王力副局长在全国国际税收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20xx年国际税收工作总体思路是:紧密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工作思路,把握“围绕一条主线,完善四项机制,强化三个保障”基本要求,推进国际税收管理体系建设,探索跨境税源专业化管理,积极提高国际税收工作水平。他强调,为积极落实总体思路,必须要切实把握四个重点方面。一是各级税务机关特别是各级税务机关的领导干部必须要有战略思维与长远眼光,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高对国际税收管理工作对维护国家税收权益重要性的认识。二是我国经济已经全面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国际税收“143”的总体思路紧贴税收主题,切合当前实际,必须牢牢把握。三是为服务我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的齐头并进,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税收管理体系的完整性与有效性建设。四是加强跨境税源专业化管理,实行专业化分工,配备专业化人才,实施专业化手段,充分发挥部门协作与联动。

(三)我省国际税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系统内外对国际税收工作认识还不深,重视不够,尚未营造出有利于工作开展的良好环境。有的认为其工作专业性太强,难度太大,畏难观望,徘徊不前;有的认为其收入块头不大,税收成本高,安于应付,主动性不够。二是各地工作开展不够平衡。近几年反避税案件调查工作进展不大,非居民税收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情报交换中查补税款总量较少;新所得税法实施以来,还有8个单位没有实现反避税案件破题,2个单位没有取得非居民税收突破,6个单位未开展情报交换工作。我省专业人才不足,也制约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升。三是数据信息分析利用不够。目前,国际税务管理部门与内、外部门的信息共享、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各类系统已有数据信息收集分类管理不到位,分析利用不够;税源信息从上级搜集向下传递的多,从基层搜集向上传递的少,基层调查核实分析判断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这些问题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做好20xx年国际税收工作的几点要求

20xx年全省国际税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为核心,进一步构建反避税三位一体的防控体系,全面提高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水平,积极探索“走出去”企业管理机制和跨境税源专业化管理,更好地发挥税收协定、情报交换在税收征管中的作用,促进我省国际税收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环境

一要加强领导。加强国际税收管理,不仅体现在税收收入上,而且事关国家主权和税收权益,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各单位一把手要高度重视并加强领导,不能因为业务不多、块头不大而淡化管理,分管领导要切实加强业务管理,“靠前”具体指导。同时,国际税收工作特别是反避税工作难度大、周期长,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各级领导要有打持久战和打硬仗的思想准备,要排除干扰、鼓劲打气,为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二要加强统筹。总局近期将要下发关于国际税收管理体系建设的文件,我们将根据总局要求从加强组织建设、健全工作机制、规范岗位职责、强化人员配备和经费使用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管理。省、市州局要经常深入基层了解工作开展情况,发现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不断探索工作规律和经验。各级国际税务管理部门要密切联系税政、征管、稽查等部门,开展配合协作,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三要加强宣传。要把国际税收业务宣传纳入到税收宣传月和所得税汇算清缴中,通过制发通俗易懂的宣传手册,开展国际税收在线访谈,组织课题研究等方式,普及基础知识,让国际税收业务与国内税收业务一样深入人心。各地要制定措施,通过多种方式,对内对外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使社会各界认识、理解并支持国际税收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加强基础管理,推进体系建设

目前,各市州局的国际税收管理机构改革虽基本到位,但不等于工作职责落实到位,明确岗责体系、优化业务流程、强化督导考核是加强基础管理的关键。一是研究制定岗责体系。省局年初在襄阳进行了CTAIS中国际税收业务模块测试工作,按照以事定岗、以岗定责、权责统一的原则,研究制定《国际税收管理工作岗责体系》。在明确省、市州、县区局工作职责的基础上,优化业务流程,推行环节管理,确保环环相扣。进一步理顺国际税务管理部门与系统内有关部门间的职能关系,建立健全覆盖日常管理、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反避税调查等所有业务链条,实现良性互动。二要确立市州局的主导地位。鉴于目前国际税收的税源状况和人力资源状况,市州局在国际税收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必须确立。市州局要通过加强税源分析、纳税评估、案件调查充分发挥组织指导作用,从而带动县区局全面开展工作,进一步调动县区局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国际税收管理工作向纵深发展。三要加大省局指导和考核力度。省局要利用各系统的数据和各类案件开展税收分析,查找税收流失风险和税收管理风险,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市州局的业务指导。对于重大反避税案件、跨区域联查协查和非居民税收案情调查等工作,省局要抽调骨干集中力量组织实施。同时,要探索建立日常与年度、定量与定性、人工与自动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优化考核指标,形成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

(三)加强管理服务,推进依法行政

今年是 “核心业务强化年”,要按照全省国税工作会议要求,在纳税服务和税收征管上着力,全面提升国际税务工作质量。一要提高服务质效。进一步梳理办税流程,规范涉税文书,整合各类调查、检查事项,大力推行电子申报,深化国、地税联合办税。要及时公布涉及跨国纳税人税收权益事项,引导企业自行调增关联交易利润水平,规避反避税调查风险。要积极推动预约定价谈签,探索双边磋商,妥善处理国际税收分歧和争议,增强税收确定性,避免国际双重征税。要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税收政策宣传和服务,大力支持国家鼓励的对外投资项目,及时有效解决“走出去”企业在境外的税收风险。二要提高管理水平。武汉、宜昌、襄阳等税源规模较大、管理基础较好的地方,要进一步拓展反避税工作领域,深化行业分析和经济定量分析,加大调查补税力度;其他地方要提升关联申报质量,开展审核分析,确保完成省局下达的立案结案指导计划,使我省反避税工作在全国排名提升,在中部六省继续保持领先位置。要加强非居民企业分类管理,研究跨境税源分布规律,防范税收流失,重点抓好对特许权使用费、转让股权、取得股息所得的税收管理,不断提高非居民税收在国税收入中的比重。要严格税收协定执行和优惠待遇审批,提升专项情报的使用价值,防止税收协定滥用和跨境逃避税,切实维护我国税收权益。

(四)加强信息管税,探索专业化管理

一是规范流程操作,管好数据源。从各地反映的情况来看,国际税收信息化管理比较薄弱,信息不足、质量不高。要统一规范CTAIS中国际税收事项的操作,明确岗责流程,保证国际税收相关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录入和更新,把好数据来源“入口关”,提高数据采集质量。省、市州、县区局要加强征收、管理、稽查各环节的管理,防止发生机外流转,体外循环。二是整合内外资源,扩充信息量。要充分运用好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所得税汇算清缴系统、出口退税审核等系统中有关国际税收管理的信息,实现内部信息共享。同时,要努力获取第三方信息,与工商部门协商建立信息交换机制,实现股权转让信息共享。积极开展与银行、海关、商务和外汇管理等部门在企业资金账户、股权交易等方面的信息共享。要进一步应用BVD数据库和标准普尔数据库,推广使用全球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与兄弟省份开展联查协查和信息交流。三是建立指标体系,用好数据库。目前,我们获得的国际税务信息主要来源于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的登记申报信息、税务证明开具时的审核信息、日常检查和稽查环节发现的信息,以及外部门发送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散落于税收管理各个环节,尚未实现部门间的对接和共享,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省局要要逐步建立关联申报审核、反避税选案、非居民企业股权和股息管理、“走去出”企业税收管理等一系列指标体系,并适时把这些指标体系加载到省局正在研发的税源管理风险分析监控平台,提高国际税收风险管理水平,为实施跨境税源专业化管理奠定良好基础。

(五)加强队伍建设,用好人力资源

在国际税收领域,偷税与反偷税、避税与反避税的斗争异常激烈,要在激烈的税收竞争中获胜,靠的就是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税收业务扎实、具备外语能力的队伍。一要善于发现人才。继续推进国际税收人才队伍建设,以各地推荐和省局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每年选拔一批20人左右的业务骨干进入省局人才库,并力争在“十二五”结束时,全省完成百名国际税务人才库的建设。二要积极培养人才。要努力争取总局培训的指标,培养几名高级国际税收人才,成为我省国际税收管理的领军人物;省局要利用举办培训班、下发案例集、处室网站建设和建立QQ群等方式,每年对百名以上的税务干部进行实用型的国际税收业务培训;各单位也要分门别类抓好岗位人才的培训,重点培训进入省局人才库里的人员,在实践中抓好技能培训,锤炼实用型人才,不断提高国际税收干部的整体素质。三要合理使用人才。省局、市州局要通过案情研讨、集中办案、成立工作小组、调查专班和反避税案件审议小组等方式,把专业人才安排在国际税收工作上,特别是省局国际税收人才库的人才要充分利用好,想方设法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政治待遇,保护和激发他们干事敬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在实践中锻炼人、提高人,为全面加强国际税收管理工作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保障。

在全省国税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7

(一) 进一步加强教育干部队伍建设。

按照省委组织部要求, 继续深入推进我厅干部人事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优化我厅干部队伍结构, 可采取竞争性选拔、选调等方式遴选一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充实到我厅工作。

(二) 探索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按照领导干部任期制和考核工作“一个意见、三个办法”的要求, 研究制定《厅管处级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暂行办法》。

(三) 进一步规范直属单位 (学校) 干部人事管理工作。

研究制定《直属单位 (学校) 人事管理办法》, 规范招录调配干部员工、学校教职工的资格条件和程序步骤, 完善对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进一步提高直属单位 (学校) 干部人事管理工作水平。

二、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 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 加强部门预算管理, 确保预算按时支出。

按照省财政厅的部署, 进一步完善厅机关及高等学校、直属单位的预算编审程序, 完善并推广“人员经费+生均公用经费+专项经费”为主的预算管理模式, 健全预算执行通报制度, 增强预算约束。

(二) 加强项目管理, 确保八大教育工程顺利实施。

2011年, 重点组织和配合实施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教育扶贫移民工程、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建设工程、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等八大教育工程。

(三) 健全学生资助体系, 保障受助学生权益。

大力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 落实省属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金。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学生资助体系, 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 规范各类奖学金、助学金的发放管理, 加强检查与监督, 真正把国家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三、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保障

(一) 抓好“两个重点”。

一是积极推进“多媒体进教室”建设。在2012年前实现学校每个班级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具有网络条件的学校以宽带方式接入互联网, 农村中小学60%的班级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室。二是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备配备标准化建设。按照《海南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备配备标准》, 2011年, 力争全省20%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备配备达标。

(二) 创新“两个模式”。

一是创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卫星IP资源有效利用”模式。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远程教育工程的应用成果, 探索建立卫星IP资源有效利用的长效机制, 真正把IP资源有效利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二是创新远程教育“班班通”模式。分村小、中心校 (含完小) 、初中制定全省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班班通”建设标准及规划方案, 2011年, 力争全省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班班通”覆盖率由8%上升到25%。

四、强力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力争校舍安全工程打好“翻身仗”

(一) 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一是市县教育局要对2009年、2010年的项目开展“回头看”工作, 狠抓项目的开工和竣工, 切实把滞后的项目抓起来, 制定出具体的项目进展时间表;二是市县教育局要根据中央、省和市县下年建设资金额度及校安工程规划, 做好年度建设项目计划并于3月中旬前将计划报省校安办备案;三是市县教育局要争取财政安排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经费, 提前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务必确保项目建设资金下达后2个月内启动项目土建工程建设。四是推行项目集中联合审批的方式, 加快项目审批速度, 缩短工程前期准备工作。

(二) 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

各地要结合实际, 在做好布局调整的前提下, 建立详细的工程项目库, 加强项目管理。要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 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支付和使用资金, 及时拨付工程资金, 不得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 防止学校出现新的债务。要切实执行校舍安全工程收费减免政策, 节约建设成本,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执行倒排工期制。所有校安工程项目都要由业主、施工单位、监理部门共同制定项目建设倒排工期表, 放置在工地醒目位置, 接受有关部门和社会的监督检查。

(三) 抢抓校安工程“黄金工期”。

在全省国税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8

下面,结合现场参观和交流的情况我讲三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分析形势,切实增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和部署,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有序、有效地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益事业向农村覆盖,文明风尚向农村拓展。经过几年来全省上下以及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我省新农村建设呈现了令人欣喜的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坚持把生产发展摆在首位,不断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最近几年,我们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形成粮食、畜牧业、园艺特产业、林业、农产品加工业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坚持走以工促农的发展路子,积极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带基地、连农户的重要作用,形成了一大批专业村屯,促进了村级主导产业基地化、规模化、园区化。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组织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联产联销联合,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进一步强化、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在市场利益分配中的话语权显著增强。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农村产业的不断壮大,使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逐步坚实。

第二,突出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不断改善农村民生,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抓“增收”工作中,各地坚持内部挖潜保增收、外部拓展促增收,广辟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农民收入连续登上4000元、5000元、6000元台阶,开创历史最好时期,广大农民自我发展、自我投入的能力显著增强。着眼统筹城乡发展,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等问题。农村公路、饮水、电网、沼气、危房改造、泥草房改造等建设快速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开始试点,农村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进步。全省五年累计建设完成农村公路4.7万公里,解决了428.74万农村人口及12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电网4081公里,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58.9万户,全面免除了232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占在乡农业人口总数的99.07%,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达到74万,实现了应保尽保,56.8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第三,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度改造村容镇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2009年,全省研究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治理“六乱”(粪土乱堆、柴草乱垛、垃圾乱倒、脏水乱泼、厕所乱建、畜禽乱跑)的要求,通过增加投入、动员农民出工出劳等多种有效措施,广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改院、改厨、改厕、改圈,促进村屯绿化、美化,“四清、四改、两化”综合整治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六乱”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同时,高标准建设农业示范园区、工业集中区和畜禽养殖小区,积极开发农村清洁能源,完善农村功能分区建设和管理。全省建设畜禽养殖小区7152个,大型秸秆气化站32个,户用秸秆气化炉2001个,户用沼气池8.36万户,73%的农户用上了卫生厕所。积极推行农村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模式,建设村级垃圾收集场点3.3萬个。

第四,有效组织多种形式的帮扶共建,积极促进各类资源和要素向农村流动,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氛围日益浓厚。2009年现场会之后,我们全面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明确1000名领导干部、1000个部门、1000家企业重点帮扶1000个示范村。省军区和驻吉部队发挥自身优势,长期坚持不懈地支持新农村建设,既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又进一步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前不久,省委又组织开展了千名处长进千村活动,明确省直机关1000名处级干部定点接力帮扶1000个薄弱村。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形成了领导带建、部门帮建、村企合建、军民共建、社会捐建和干部回乡援建的强大力量和生动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各类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流动,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规模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时间全省新农村建设投入达到236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25亿元,整合各类项目投入46亿元,各级帮扶部门单位投入15亿元,发动社会团体、各界人士和企业捐助投入4亿元,乡村集体投入52亿元,农民自主投入94亿元。

回顾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历程,广大干部群众深切感到,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得益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统筹推进“三化”进程,加快实施“三动”战略,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战略部署和各项务实举措;得益于各级、各部门的真抓实干、社会各界的倾情支持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市(州)、各县(市)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不断强化推动措施,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使新农村建设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始终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省军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力帮扶8个边境县(市),结合实施“强基富民固边”工程,出真招,拿实策,求实效,有力促进了边境地区农村的繁荣和稳定;各帮扶部门和大专院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自身优势,履职尽责助“三农”、真心实意促发展;各帮扶企业和社会各界切实强化社会责任感,以助农兴农为己任,慷慨捐资,真情奉献,互惠发展,体现了回报社会的美德和先富带后富的义举,赢得了农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广大基层干部长期奋战在新农村建设第一线,不辞辛劳,不畏艰苦,扎实苦干,冲锋在前,为改变当地面貌、富裕农民群众履职尽责,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在新农村建设中付出辛劳、做出贡献的各个方面、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有许多矛盾需要破解,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发展层面看,尽管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进一步改变农村面貌、富裕农民群众、缩小城乡差距的历史重任仍然十分艰巨,顺应广大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需要我们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从工作层面看,尽管全省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但无论在工作进度还是在推进力度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一些地方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工作不积极等问题。有的是畏难情绪严重、忽冷忽热,有的是办法不多、缺乏有效的抓手。同时,一些地方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得不够好,“等靠要”思想比较突出,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些问题在今后工作中要认真加以解决。

当前,我省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要求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来认识、来谋划、来推进。要充分认识到,加快新农村建设,是贯彻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要求;是全面启动内需、拉动社会消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不断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重大举措。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在思想上进一步坚定,在摆位上进一步突出,在行动上进一步自觉,在措施上进一步强化,努力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推动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好政策、好环境、好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促进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的大背景,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为我们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更强的动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各级财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全党全社会关注“三农”、支持“三农”的氛围日益浓厚,把新农村建设推向新阶段的条件更加成熟。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新农村建设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重中之重”和“三化”统筹的战略思想,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任务,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重点,继续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突出示范村功能建设,科学谋划村镇布局,构筑城乡联动的新型村镇布局体系;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构筑城乡一体的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突出提升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新型产业,构筑结构合理的新型产业支撑体系;突出人居环境建设,整体推进村屯环境整治,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生态建设体系;突出精神文明、民主法治和党的建设,构筑和谐稳定的新型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上述要求,具体工作中要着力抓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生产,不断增强新农村自主投入、自我发展的能力,新农村建设才能不断迸发活力、保持持久动力。在继续深入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增强农业发展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要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工程,加快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实施百亿斤肉工程、百万亩棚膜蔬菜工程、百户龙头企业建设工程和人参、鹿业、林蛙、木耳、中药材等新兴战略产业工程及林业产业工程,依托我省丰富的粮、牧、林、特和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种养加、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快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加快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村工业园区和种养小区建设,不断扩大专业村屯规模,实现产业园区化、土地集约化、经营合作化。要把科技兴农作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措施,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强化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服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提高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等科技成果的应用水平,更好地发挥科技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多途径开辟增收渠道,努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当前,我省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一旦遇到重大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农民收入增长就会出现反弹,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广辟增收渠道,建立起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里的各项惠农政策,确保各项政策资金落到基层、惠及到各家各户。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合理調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水产等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品质优良、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进一步提高农业产出水平,稳定农民内部增收来源。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施好新增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流通、加工、建筑和服务业领域。要积极促进农民自主创业,鼓励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强化政策、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支持,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及不合理收费,保护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强化有针对性、有效的就业培训、信息服务等工作,开展好“阳光工程”和“春风工程”,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提升农民的增收致富本领。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践证明,县域经济发展快的地方,农民收入增长就快,农村面貌改变就快,城乡差距缩小就快。要把壮大县域经济、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作为农民就业和增收的主要增长点,进一步加快县域工业集中区和产业化集中区建设,以此为纽带,加强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内在联系,拓展农民外部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继续加强农村路、水、电、气、房建设,“十二五”期间,全省要新改建农村公路2万公里,新解决4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完成74万户农村泥草房改造任务,行政村宽带互联网通达率达到100%,农村生产用电不足问题得到切实解决。要抓住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加大水利设施投入的机遇,着力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等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在完成现有1000个示范村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尽快再启动两批1000个示范村建设。在具体改造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合理规划布局和建设。村屯布局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现有基础,以建设农村社区为主攻方向,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基础和公用设施。村屯建设要突出区域和民俗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建设,不搞一刀切、一个模式。东部重点是抓好空心村庄治理,20户以下的村庄要按照《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安排,积极引导迁村并屯。中部重点是建设中心村,抓好旧村庄改造。西部重点是抓好泥草房和危房改造,有条件的也可集中建设新村。城郊重点是按照城镇化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行统建农民新村。要结合村屯改造,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强化道路硬化、排水设施、清洁能源、垃圾处理、院落整治、绿化美化亮化、集中饲养小区、村屯周边小流域治理等方面建设,努力创建整洁、优美、舒适、宜居的新农村。

第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尽快改变农村公共服务事业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新农村建设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和经费保障力度,全力实施好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政策,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网络,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制度,加强乡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有效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着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扩大试点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扩面提标工作,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切实抓好农村扶贫开发,稳步扩大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切实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乡村文化阵地,丰富和活跃农民文化生活。要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乡镇创建活动,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第五,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要以深化拓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为载体,进一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要紧紧围绕察民情、解民忧、传民声、聚民心,积极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体系,增强服务民生的实效性。要加大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增强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要把切实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积极探索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乡村治理新机制,全面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畅通农民诉求渠道,健全有效化解矛盾的体制机制,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进一步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关吉林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事关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全省上下务必高度重视,切实把这件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大事、要事抓紧抓好,在原有基础上再上新台阶。

第一,强化组织推动、帮扶共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任务,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的突破口,作为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农村发展的有效载体,精心谋划,统筹安排,从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等各方面,切实强化新农村建设工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新农村建设工作机构,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坚韧不拔、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地抓实抓好。省、市、县三级领导要经常深入村屯,帮助解决生产发展和民生改善方面的实际问题。要组织开展好千名处长进千村活动,创造工作条件,加强激励约束,使之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力量。要强化“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帮扶包保工作责任落实,对帮扶工作情况进行经常性调度,切实解决好农村最急需、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确保帮扶工作扎实有效。要注重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

第二,加强实践探索、政策创新,构建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积极鼓励和支持各地大胆实践、大胆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形成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和持久动力。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各项改革,不断完善农村财税政策、资金整合政策、土地利用政策、户籍管理政策、平等就业制度等政策措施,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要进一步强化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特别要注重整合城市各方面资源要素,通过落实帮扶责任和自愿捐助共建等措施,推动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更好地发挥市带县、城帮乡作用。要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对工作成效显著、贡献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追究相应责任,做到以奖促建、以罚促动。

第三,强化资金整合、捆绑投入,集聚新农村建设合力。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要求,切实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农村环境整治。要积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优先为示范村建设提供金融服务,简化程序,增加贷款品种和贷款规模。省、市、县有关部门,要按照“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作的总体要求,根据职责分工和建设任务,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在资金安排上实行打捆使用,集中财力办大事。

第四,坚持真抓实干、转变作风,全力做好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村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全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严把新农村建设各项工程的质量关、标准关,坚持杜绝出现烂尾工程和“豆腐渣”工程,防止劳民伤财。要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原则,不得强迫命令,真正把建设的决策权、主导权放在农民群众手中。要把推动新农村建设与办好民生实事有机结合起来,今年省委、省政府承诺为农民办的关于新修农村水泥(瀝青)路2000公里、建设1700个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万个、新增绿化美化村屯2096个等13件实事,要逐项研究、逐项落实,确保件件着实、件件办得圆满,让群众满意、农民高兴。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突出重点,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双江小学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常态服务活动下一篇:我的十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