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体系发展情况(共8篇)
HSE管理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关于健康、安全和环境的管理方法。它运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进行风险评价和危害识别,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和改进等四个阶段,采用系统化、结构化、程序化和全员化的管理模式,全员参与和全程监控地采取预防措施,及时消除各类事故隐患。
一、HSE管理体系在壳牌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公司的应用情况
1.壳牌公司的HSE管理方法
壳牌公司是世界四大石油跨国公司之一,1984年前尽管也重视HSE管理,但效果不佳,后来该公司学习了美国杜邦公司先进的HSE管理经验,分析了以前HSE管理效果较差的原因,汲取教训,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目前,该公司的HSE管理水平堪称世界一流。他们先进的管理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实施EP95-55000勘探与生产安全手册。该手册是为其下属子公司及所雇请的承包商而制定,体现公司的HSE管理的政策、方针、原则和做法。
(2)壳牌公司HSE管理的原则共计11条。
HSE管理的具体保证;HSE管理的政策;HSE是部门经理的责任;有效的HSE培训;能胜任的HSE顾问;通俗易懂的HSE标准;监测HSE实施情况的技术;HSE标准和实践的检验;现实可行的HSE目标管理;人员伤害和事故的彻底调查和跟踪;有效的HSE激励和交流。
(3)壳牌公司的HSE方针
壳牌公司认为;HSE方针是HSE规划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求其政策简明易懂,适合每个人。并强调必须有下列的方针: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HSE是业务经理的责任;HSE目标同其它经营目标一样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创造一个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保证有效的安全、健康训练;培养每个人对HSE的兴趣和热情;每个职工对HSE都要负有责任;承诺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4)壳牌公司HSE培训。
壳牌公司认为:对于一个能正确执行HSE政策的人来说,不仅懂得实际的危险情况而且要知道如何发现和消除它,还必须具有完成HSE任务的能力和技巧。HSE培训的主要任务包括:最重要的HSE培训应该是对新的雇员和承包商进行诱导式的培训,不培训就不能进入施工区,实践证明培训职工进行急救能使工伤事故率降低。把急救与培训结合起来所产生的效果比任何一种培训都大得多,急救培训也可以使每个人提高采取措施的主动性。应该把具体的安全培训纳入到规划之中,培训计划要安排适当,这样使行为方法与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技术保持平衡。公司和承包商的业务经理接受HSE管理技能的培训十分必要。
(5)壳牌公司HSE规划和目标。
公司提出:HSE规划和目标必须是合理的,可以达到的和适当的。一个好的HSE管理部门目标是实现和保持事故频率、严重程度和费用应是降低的趋势,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尽量减少职业病对健康的危害。公司制定安全规划时应对生产事故、财产损失和停工损失要有明确的目标,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应尽可能用数字表示。制定落实HSE规划的详细方法,每个部门都应编写一份书面的时间表,各部门的HSE规划与公司的HSE总体规划相一致。
(6)建立HSE规划的内部审查制度。
壳牌公司认为要提高HSE规划的效果,就必须配备检测设备和人员,而且应制定一套审查程序,以便能够及时监督HSE建议的执行情况,指定一个行动小组来协调和贯彻执行
这些建议。管理人员在检查施工作业时应注意检查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和原因,检查施工人员在做什么和如何去做,检查防护用品的穿戴和工具使用情况,检查设备和一般的施工现场等。
(7)壳牌公司的HSE管理组织。
壳牌公司考虑到技术、商业风险和法律责任等三个主要因素而采取HSE措施,提出必须要舍得花费人力和财力来预防事故的发生。为了做到行之有效的HSE管理,必须制定一个明确的计划和建立一个必不可少的管理机构,应把其看成是承担法律责任,也是技术上不可缺少的条件。这个组织机构的管理任务包括:通过工作现场察看来发现风险;医疗和职业保健评价;环境评价和审查;事故和事故报告;HSE检查报告;安全会议报告;地方病类型统计报告等等。通过HSE委员会制定管理层的正确措施和政策,这个委员会应包括壳牌公司和承包商的高级管理人员,指定一个协调员来执行委员会的决议和建议。通过协调员与有关部门共同执行的行动计划,这些计划包括发展或更新工艺过程、供应或更换个人防护品、制定和改进培训计划等。对事故或事件进行审查,根据统计数字分析发展趋势,派安全管理小组去进行全面的现场检查。
2.HSE管理体系在中国石油化工公司(SINOPEC)的应用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暨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4月4日发布实施了HSE管理体系。
(1)HSE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改善环境,保护健康,科学管理,持续发展。
(2)HSE目标:追求最大限度地不发生事故、不损害人身健康、不破坏环境,创国际一流的HSE业绩。
(3)HSE承诺:中国石化在世界任何地方,遵守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在所有的业务领域我们对HSE的态度始终如一;中国石化的各级最高管理者,是HSE的第一责任人,每位员工对公司的HSE事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HSE表现是公司奖励和聘用雇员和承包商的重要依据;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清洁生产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向社会公开我们的HSE表现,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不断提高公司的HSE管理水平;为保证目标的实现,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支持。
(4)中国石化HSE管理体系由十个要素、四个规范和五个指南构成:
①十个要素:领导承诺、方针目标和责任;组织机构、职责、资源和文件控制;风险评估和隐患治理;承包商和供应商管理;装置(设施)设计与建设;运行与维护;变更管理和应急管理;检查、考核和监督;事故处理和预防;审核、评审和持续改进。
②四个规范:油田企业HSE管理规范;炼化企业HSE管理规范;销售企业HSE管理规范;施工企业HSE管理规范。
③五个指南:油田企业HSE实施程序编制指南;炼化企业HSE实施程序编制指南;销售企业HSE实施程序编制指南;施工企业HSE实施程序编制指南;职能部门HSE实施程序编制指南。
二、国内外企业HSE管理的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石化企业的建议
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两个企业HSE发展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HSE管理体系的承诺和责任;HSE意识和理念;组织结构,HSE管理体系标准框架;实施和运行,对待事故等方面。
1.管理承诺和责任
国外石化企业往往都有由总裁做出的HSE承诺,向外界公布,阐明企业对HSE认识、理念和责任;而且各级管理者从上到下都做出了明确的承诺,针对方针、政策和目标有明确的承诺。国外石化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充分认识到HSE是一个线性管理责任,各级管理者都
把HSE作为首要业务工作之一,并通过一些具体做法来履行HSE责任,如参与高层HSE审计,每年完成一定数量的高级HSE审计报告,在业务工作中充分考虑HSE要求,承担本部门HSE表现的责任等。
中国石化企业及其所属企业有对HSE公开的承诺,但显得比较形式化,特别是企业对做出的承诺缺少认真兑现的认识和态度。石化企业最高管理者是HSE的最终责任人,建立了各级管理者的HSE责任,并通过领导挂点承包责任制,组织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检查等方式予以责任落实,但各业务部门条块管理意识强,HSE与业务结合处理的不好,很多业务部门的管理者往往认为HSE是附加的职责。
2.HSE意识和理念
首先在HSE重要性的认识上,国外石化企业都很强调HSE的重要性,在意识和理念上把HSE作为首要事务,并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作为保障,经常通过论坛、研讨的形式来提高管理者的HSE意识。很多国外石化企业已把HSE当作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核心价值观。
中国的石化企业也充分认识到HSE的重要性,把HSE作为“五同时”所必需考虑的内容,并且把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指标作为企业考核具有否决意义的指标。在形式上也非常重视HSE管理,如每年年初第一个会议通常是召开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会议,第一个文件是关于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文件,以要求的形式来强调HSE管理。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已经把HSE的内容要求融入核心经营理念,但企业的企业文化HSE内涵不明确。
3.组织结构
很多国外石化企业为适应商业重组和组织机构的需要,不断调整HSE职能机构,一般来说国外石化企业HSE管理机构小,人员精,但强调企业的每一个管理者都是HSE的领导者,要负责所在业务单元的HSE事务。他们一般都单独设有HSE管理部门,但在具体部门的设置上一般考虑有HSE审计管理部门、应急响应管理部门、安全管理部门、环境管理部门。
国内石化企业非常重视HSE职能机构的设置,一般要求逐级设立相应机构,人员较多,包括了专业HSE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国内石化企业逐级设有HSE委员会,负责处理本单位的HSE问题的决策和规划。
他们大部分都设置了安全环保处(科)等管理部门,通常和质量管理部门合并在一起,具体部门往往按照专业分工以条块方式设置部门,如安全管理部门、环境管理部门等,有时更细化至交通安全管理部门、消防安全管理部门等。
4.实施和运行
多数的国外石化企业针对业务活动过程制定了系统、详细的HSE程序和指南,如对排放废物管理、化学药品使用管理、事故处理、有害废物管理等规定程序。过程管理方法被作为有效的管理办法。对于一些具体的HSE事项的规定上,国外石化企业从整个HSE系统的角度考虑的很周密,从场内到场外延伸非常完善,例如对刑事抢劫、社会治安如何处理等往往都给出较明确的指南。他们在HSE领域投入大量的资源,而且对HSE的价值进行评估。很多国外石化企业建立了HSE奖励制度,并把奖金颁发作为公司重要的事件来安排,颁奖仪式往往非常隆重,获奖的组织和个人都非常珍惜这个荣誉。
国内石化企业一般建立起了文件化的程序和工作指南,在一些具体指南方面,HSE方面的考虑只偏重于场内,对有关场外HSE问题关注程度还不够。国内石化企业一般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但多数的HSE管理体系是在原有基础上从外部引入,与业务结合往往不是很好,经常存在所谓的“两张皮”的现象。国内石化企业一般通过“安措费、环措费、安保基金”的方式对HSE进行投入,目前已开始考虑HSE成本问题。国内
石化企业一般对考核优秀的单位和个人给予HSE奖励。
5.员工及承诺
国外石化企业非常强调员工的主动性,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员工的意识,即从被告知到理解到相信的过程,所以国外石化企业员工主动执行HSE的意识较强,他们每个员工都要关注身边的HSE潜在事故,并报告,同时规定了这种任务,要求员工要完成一定数量的潜在事故报告,有些石化公司要求基层单位每周要有一个全员的HSE例会,员工的参与意识较强。他们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为各层次的员工从普通雇员到管理者提供大量的HSE培训机会。很多国外石化企业通过HSE奖励来加强员工的参与和承诺。
国内石化企业比较硬性强调按要求和标准去做,往往采取从上到下强制实施,相对员工主动意识会减弱。他们也强调员工参与HSE管理,开展班前班后会、月度HSE活动,但是员工对HSE管理的参与度低,全员参与性差。国内石化企业为员工提供了大量的HSE培训,特别是对新入厂员工三级教育已成为制度,但培训针对性和效果需要改进。国内石化企业一般实行员工HSE风险抵押金,根据HSE表现决定是否给与奖励。
6.对事故的认识和处理
国外石化企业特别是具有集团性质的大石化公司,其企业内发生的HSE事故能很快在企业内得到分享。他们有专人对事故去进行分析处理,要做很多技术性的分析工作,特别是同类型事故更是如此,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重犯同样的错误。他们还将承包商的工伤和事故纳入企业的HSE统计,一般要求大小事故一律上报,不得隐瞒,即使员工的手被玻璃划破这样的小事故也不例外,并且建立起一套相对科学的事故统计指标体系,如百万工时损失统计,而且国外石化企业对工伤的重视程度非常高。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实行事故通报制度,但国内很多石化企业则往往有遮丑的做法,很多的事故只在内部处理,经验分享不足。国内石化企业对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往往更多的目的是为了界定和追究责任,在技术性调查分析工作往往做的不是很充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已经实施百万工时损失统计,但国内很多石化企业则对小事故、事件不够重视,缺少统计数据,在事故统计上存在瞒报和漏报现象。
7.环境保护
很多国外石化企业更加强调环境问题,并且所关注的环境问题领域由工业过程的污染治理向工业生态学、社会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发展,如一些石油公司制定了减排温室气体的计划。国外石化企业在环境保护问题上,都把守法作为首要前提,在所有的活动中都避免与法律法规相冲突。同时很多石油公司发布环境或HSE报告,强调公开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目前也在积极探索石化企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课题,但多数的石化企业以满足政府和法规要求为基准,重点是进行污染防治工作。
三、总结及改进对策
通过上面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HSE管理体系及标准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围绕产业发展与科技型企业培育, 建立了一批产业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中科院工业生物研究所、联合生物医药研究院、中新生态城联合研究院等一批公共创新平台建设, 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带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 两年间市财政累计投入1.1亿元支持了各类产业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带动社会投入4.6亿元, 创造社会效益10亿元。
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国家863计划产业化伙伴城区建设, 促进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产业化。2011年, 滨海新区启动了国家863计划产业化伙伴城区建设试点, 将形成863等重大项目产业化的成果对接、成就展示、技术转移、成果交易和产业化基地。
江西省山江湖工程协同创新结硕果
10月24日, 由江西省委、江西省政府召开的江西省科技创新大会, 立足江西省情, 放眼未来, 吹响了科技协同创新的进军号角。江西省委、江西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的决定》, 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对推动江西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 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协同创新是科技创新的有效组织模式。通过打破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 实现深度合作, 从而有效集成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 显著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和效率。协同创新强调的是开放、合作与共享, 要通过开放促进创新, 要求放眼国内外, 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协同创新强调的是“以我为主”, 而不是为协作而协作, 要服务于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创新强调的是多层次、立体式的协同, 包括多学科融合的学科间的协同、以企业为龙头的产学研用的协同、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间的协同以及部门之间的协同。大力推进协同创新, 是大幅提升江西省自主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 是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举措, 是江西省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内在要求, 更是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必由之路, 事关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未来。
院士工作站助蔬菜产业发展
安徽省农科院园艺所自两年前设立院士工作站以来, 共筛选出适宜安徽省栽培的蔬菜新品种30个, 引进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十字花科蔬菜品种33个, 有力地推动了安徽省蔬菜产业的发展。
安徽省是蔬菜种植大省, 全省蔬菜种植面积1 700万亩, 产值达400亿元, 但长期以来存在着蔬菜品种选育技术单一、种质创新不够、抗多种病害的优质高产且可直接应用于育种利用的材料少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人力资源、发展、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182-02
我们认为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应该是多层次,多维度的。首先要注重提拔内部人才培养。这有利于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提升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信息和技术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对组织实现管理创新,更充分地利用人的知识力、创造力,与物力实现更完美的结合,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动态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尤其是优秀的成长型员工,这类员工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因此积累了丰厚的人力资本,因此企业应该重视此类人才的储备。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着此类人才。因此,在实际中我们会发现由于利益驱动下,企业和人才之间的关系往往会出现紧张,极易出现矛盾和冲突,这对于企业自身与人才发展而言都是不利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建构起一套动态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这套体系不仅要能够在企业内部培养人才,同时要让能够从外部引进人才。从企业内部培养人才比外部引进更为重要,对于一个员工而言,能够有稳定的工作环境,已经长期较好的发展是其工作的动力,并且促使其更好地为企业创造效益。
二、人力资源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这门学科之所以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组织出现了一个新的知识工作群。从而,人力资源时效性增强的同时越来越资本化、虚拟化。
人力资源管理要求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以组织战略为导向,紧紧围绕组织的战略去开展各项工作,为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服务。作为知识和技能‘承载者’的人力资源,代表了组织所拥有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总和,是组织创造独占性的异质知识和垄断技术优势的基础,是形成组织核心能力的重要基础。人才优势的形成和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水平的竞争,决定了新时期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必然要发生变化[1]。
人力资源管理由绩效型向素质型转变。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组织的利润已经不再简单地靠其物质资本和管理所决定,智力资源所起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这必然要求组织的管理进行相应的改变。在分配工资形式多样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应用,改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人力资源管理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网上招聘、网上在线培训、网上沟通、利用网络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等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手段。组织结构由复杂向简单过渡,由金字塔式、距阵式结构向扁平式、流体化结构的跃进,员工的工作时间更具有弹性,员工的工作内容有更多的选择性,这是组织未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新趋势。人力资源管理将有更多的灵活性。
三、构建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人力资源考核是指对员工现任职务状况的工作业绩,以及担任更高一级职务的潜力,进行有组织的、定期的并且是尽可能客观的评价。对人力资源考核本身的认识要做到是,它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对人与事之间有效性的比较客观的评价,这里的评价分为两层,一是对人及其工作状况;二是对人的工作结果,即人在组织中的相对价值或贡献程度进行评价。要注意一个问题,一个人对企业贡献的没有大小之分,而在于尽心尽力没有。有时候某员工的工作本身就是“无足轻重”,即使干得再出色,对企业的贡献也未必大,但对他的评价却是很高的。
四、构建公平的人力资源薪酬体系
工资薪酬可能是代表了一个人的成功、地位的高低和才能大小。而且人也是社会的人,需要用钱,工资高当然是件比较快乐的事。因此企业发展留住人才,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是改革薪酬策略,设计科学公正合理的薪酬制度,与员工的业绩相联系,按劳取酬,保障员工基本生活的同时,也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应个人努力奋斗给予鼓励,同时强调团结协作共创好成绩。
五、树立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知识管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重要的内容。新时期的管理应是知识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围绕发展,对知识进行控制、分发和利用的过程,是立体式、多学科、多维式科学决策的管理方法,从而建立起知识的积累、生产、创新、共享、保护、知识的有效使用机制,使知识成为提升组织核心竞争能力、提高组织经济效益的重要资源。只有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系统的结构才能实现真正的优化,管理的效能才能达到真正的最大化。
管理层面的创新,突出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和制度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突出从战略的高度和制度化方面加强管理,强调发掘、发挥人力资源的能量,增强组织、集团的凝聚力,增强人员的使命感,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建立合理的利益驱动机制,实行因人而异,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的有差别的分配制度是实现人力资源开发行之有效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员工的需求差异。要从传统的行政管理和事务工作中走出来,把人力资源能力的开发与广纳人才放在战略的位置,实现管理者自身观念的创新。确立从“管理人到服务人、影响人”的理念转变。
要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观念,要有“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思想,是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基石。坚持以人为本,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首先要依靠人,激励人,培育人,关心人,不再是将人看作是实现企业经济的主体和目的。还要把员工的个人价值和企业的价值融为一体,为员工良好智慧、才能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充分施展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同时顺应人性,尊重人格,激发员工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最大限度的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未来的管理是刚柔相济、以柔为主、柔中带刚、以柔克刚。现代管理者必须懂得: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以奖为主,以惩为辅。多激励,多沟通,多理解,多关爱。要善于运用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方法,研究员工的心理现象,了解员工的心理需求,把握员工的心理规律。确立“从行为管理到心理管理”的理念。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构关系到企业的发展的自身命运,企业的发展依靠每一位员工的无私奉献,同时也依靠着企业对每一位员工的真诚回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就是为了帮助企业正确的认识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管理人才。因此,建构现代企业资源管理体系,能够有效的帮助企业建立起强大的凝聚力量,团结更多的员工,同时,能够激励员工,积极发挥自己的聪敏才智,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效益。
参考文献
中共诸城市委 诸城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为根本,适应基层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和经济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立足实际,创新体制机制,以社区化为核心,以网格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支撑,统筹整合资源,加大科学投入,夯实基层基础,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初步构建起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推动了社会和谐进步,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创新社区化服务新机制,搭建社会管理新平台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农村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对社会管理服务的标准要求更高,内容更为广泛,呈现出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特征,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亟待加强。而不同利益主体相互碰撞,各种矛盾相互叠加、相互作用,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过去在基层主要以分散的村庄为单元的社会管理服务方式难以适应这种新变化,难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为此,我们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转变社会
管理服务理念入手,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创新实施了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农村社区化建设与服务机制。
(一)推进社区建设,搭建基层管理服务新平台。从2007年开始,我们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在全市开展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社区化服务与建设。就是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的原则,把相邻的几个村庄和相关单位规划建设为一个社区,在社区内选择一个位置比较适中的村庄设立社区服务中心,打造管理服务平台,将公共管理服务职能延伸到农村社区,近距离为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生产生活性服务,有效解决了过去以村为管理服务单元,点多面广、布局分散、设施滞后,管理服务成本高、效能低、资源难以整合,造成城乡管理服务二元化的结构性矛盾。每个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半径一般在2公里以内,涵盖5个左右村庄、1500户左右。在全市1249个村庄规划建设208个社区。到2008年6月,208个农村社区和社区服务中心全部建成运行,形成了“多村一社区”的“诸城模式”,构建起覆盖全市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2008年12月,民政部在诸城召开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议,推广这一模式,命名我市为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我市被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农村社区化发
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市;潍坊市委以正式文件推广我市这一做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诸城视察,对我市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并寄予殷切期望。
(二)扩镇赋权,增强管理服务功能。为有效整合社会管理服务资源,依法进行乡镇撤并、区划调整,将全市23处乡镇(街道)调整为13处,扩大了镇街规模,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了资源整合,降低了管理成本,增强了管理效能。探索实施扩权强镇,将108项原来由市里审批或管理的权限下放到镇街和社区,赋予镇街更多的管理职权和服务功能。在此基础上,结合机构改革,在镇街设立了社会事务发展办公室,作为区域社会管理服务的龙头,对各类管理服务统一调度,协调各专业管理服务机构配套联动,形成由社会事务发展办公室协调指挥,以治安维稳、安全生产、质量监管、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为主要内容,以社区为支撑,权责相称、职权明确、配合有力的八位一体管理服务新机制。
(三)实行网格化管理,创建管理服务新模式。将社区作为社会管理服务的基本单元,全面推进管理服务资源下沉,将每个社区确定为一个管理网格,有效整合网格内的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手段,将各类管理服务事项全部纳入网格化监管范围,探索建立起“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多元化参与”的网
格化社会管理服务新模式,实现社会管理服务工作无缝隙、全覆盖,条块融合服务基层。目前,全市构建起233个网格,从市直职能部门、镇街下沉管理人员2400多名,夯实了管理服务基层基础工作。
(四)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管理服务效能。加强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一体化建设,不断完善“中国诸城”门户网站群,建成了全国首个农村社区服务网站群,开通了社区综合服务网、农业信息网、社区教育网、远程教育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设立了网上警务室,建立了社区视频管理系统,实现了图书借阅一卡通,社区金融自助服务终端实现了全覆盖。通过整合信息管理服务资源,建立起城乡之间、社区之间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实现了区域信息资源共享。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置行政审批受理窗口,与市行政审批中心、镇街审批中心联网对接,形成了全域一体的网上审批服务机制。完善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信息采集、数据维护、系统安全、科学使用等工作制度,实现了数据统一收集、资源多方共享。
二、推进城乡管理一体化,构建社会管理服务新体系
我们在搭建平台、强镇赋权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新方式、新内容、新体制,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管理服务新体系。
(一)创新组织体系。针对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管理服务不到底、不到边的
问题,探索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主体、群团组织为纽带、各类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无缝隙、全覆盖城乡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将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全部纳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服务格局。一是创新社区党组织建设。随着农村社区化服务的不断深化,过去主要依托自然村设置行政村、以行政村为单元设置基层党组织的状况,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中表现出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影响了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我市承担着国家、省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市、试点市的任务,从2010年6月份开始,立足社区化管理服务的新要求,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撤销社区范围内的行政村,创新完善社区党组织设置,按照《党章》、《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的规定,重新选举产生了208个农村社区的党委(党总支),将社区党委的职能定位为“农村社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在保留社区内“两新”组织和驻区单位党组织的基础上,设立了社会事业发展、调解维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个体工商业和老党员等服务型党支部,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今年结合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产生了社区党委(党总支)和所属服务型党支部,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推行城乡基层党组织联建,组织社区服务型党支部与城区居、企业、市直部门单位党组织成立联建党组织
228个,促进了城乡管理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创新开展镇域党建,打破条块分割,突破行业界限,设立镇直机关党委、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委、个体工商业党委,健全完善镇域党建工作机制,增强了社会管理服务能力。二是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全省农村“两委”换届选举的统一安排,依法选举产生社区居(村)委会和居(村)务监督机构,推选产生经济发展、规划建设、社会发展等下属委员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增强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全面实现由以行政村为管理服务单元向以社区为管理服务单元的嬗变。三是完善社区配套组织建设。积极发展青妇武等社区群团组织,健全完善工作平台和活动阵地,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特点,组织社区内的青年、妇女、民兵参与社区化服务,协同做好基层管理服务工作。加快发展社区其他组织,引导鼓励社区单位和群众成立经济联合社、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志愿者团体等新型经济社会组织。目前,全市依法登记成立经济联合社928个、行业协会137个、中介组织97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940个、志愿者服务团队1700多支3.6万人,形成了与党委、政府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四是创新社区组织运行机制。围绕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大力推行党委(党总支)初议制、联席议事制、决策听证制、6
公开办理制、定期评议制“五制”工作法,提高了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
(二)创新政策体系。针对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把创新完善政策体系作为政府履行管理服务职能的重点,探索形成完备的社会管理服务政策体系。一是完善规范性政策。围绕治安防控、信访民调、安全生产、社会救助、生态环保、网络舆情等重点方面,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构建立体化、全覆盖的社会管理服务规范。2007年以来,我市先后制定出台相关政策规范126个。二是完善投入性政策。逐年提高社会管理服务资金保障标准,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人口计生等社会事业,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提高了人民群众幸福指数。2010年,全市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18.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48.8%。三是完善激励性政策。建立健全工作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把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纳入镇街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及市直部门单位创先争优目标责任书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督查考核,严格兑现奖惩,调动各级各部门单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创新民生保障体系。我们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核心内容,构建起城乡一体的民生保障体系。一是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按照“广覆盖、保基本、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统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统筹推进城乡社会救助,健全养老服务网络,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二是城乡就业服务一体化。健全市、镇街、社区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创建互联共享的劳动力资源和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库,实现了“一点录入、全市共享、网上求职、网上匹配”的目标;建立以潍坊工商职业学院、诸城高级技校为龙头的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就业培训模式,推动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每年向社会培养输送技能型人才1万多名。三是城乡教育培训一体化。依托工商职业学院建立了全国首家农村社区学院,在镇街设立分院,在社区建立了教学站,形成了以社区学院、镇街分院、社区教学站为架构,以培养实用型人才、普及科学技术、增强发展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教育网络。统筹城乡学校规划布局,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教师工资由市级财政统一发放,健全完善优秀教师向农村偏远地区和薄弱学校流动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城乡学校结对互助活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四是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在增强市人民医院龙头地位、提升镇街卫生院功能的基础上,在每个社区建设高标准的卫生室,加强城乡医疗卫生队伍交流培训,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五是城乡人口计生一体化。建成以市人口计生妇幼保健服务中心为主导、镇街计生服务中心为骨干、农村社区计生服务站为基础的城乡计生服务网络,创新社区
“三四三”管理服务模式,即构建社区计生工作领导小组、计生办公室、网格管理办公室“三级组织网络”,完善社区服务大厅、服务站、会员之家、人口学校“四个服务阵地”,落实督查考核、群众自治、宣传教育“三项保障措施”,夯实了人口计生工作的根基。
(四)创新公共安全体系。维护公共安全,重点在基层。当前在发展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维护基层公共安全显得尤为迫切。我们坚持标本兼治,在做好群众工作的同时,提高预知、预警、预防、应急处置能力,构建起高效有序的公共安全体系。一是建立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建立健全信息采集、民情台帐制度,规范提升市长热线、行风在线、3.15申诉举报网络、信访举报电话等信息平台,创新开展党员干部包社区联农户促和谐谋发展主题活动,深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社区活动,畅通了民意诉求渠道。二是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健全完善市、镇街、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整合审判、检察、司法、行政等资源,联合开展司法调解服务、化解矛盾纠纷,构筑起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补充的大调解格局。三是建立综治维稳机制。探索建立市、镇街、社区、自然村四级综治维稳组织网络,落实重大社会决策、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完善矛盾纠纷预警机制、快速反应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提升了综治维稳水平。四是建立社会治安防控机制。健全完善了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镇街派出所—
—农村社区警务室——治安联防队员四级治安防范网络,下沉警力、警务前移。在搞好城区重点部位和公共场所治安监控系统建设的同时,所有农村社区都安装了治安监控系统,形成了市、镇、社区、自然村四级联网、覆盖城乡的智能化治安监控网络。五是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监管机制。在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危化品、建筑、交通、消防、特种行业、山林防火等重点领域,开展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主的安全生产达标升级活动,规范企业安全生产行为,提高企业生产本质安全水平。加强安全生产政府监管监督,构建市、职能部门、镇街、社区齐抓共管、条块结合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全市没有发生一起重大以上安全事故。六是建立城乡环境管理机制。建立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和镇街执法中队,镇街城管中队以市城管局的名义行使行政处罚权,城管中队实行双重领导、以属地管理为主的体制,市城管局负责业务指导,将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形成了城乡一体的环境管理体系。整合职能部门、镇街城镇管理资源,加强联合执法,对国省道、县乡道、居民区、公共场所等强化监管,联合拆违、联防控线、联动治超、联手预防,营造了整洁有序、运行顺畅的城乡环境。
(五)创新思想文化体系。针对群众思想文化方面呈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我们以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完善文化设施、丰富文化生活为重点,以强化
先进文化阵地为基础,不断创新思想文化体系建设,提升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水平。一是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实施以中心城区带镇街驻地、镇街驻地带社区、社区带居民的精神文明“三带联创”工程,形成了以争创国家级文明城市为目标,以“知荣辱、重品行、讲文明、我行动”为主要内容,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镇街、文明社区、文明村庄、文明行业为主体的文明创建工作格局。二是创建思想文化工作载体。2007年以来,先后投资10多亿元用于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在城区建设博物馆、名人馆、超然台、体育馆、游泳馆等重点工程,在镇街驻地全部建起了高标准的综合文化站,在社区建立了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广场、农家书屋等文化服务设施,健全了以市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龙头、镇街综合文化站为骨干、社区文化服务阵地为支撑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此为载体,大力弘扬具有诸城特色的孝德文化、超然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和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三是创建信息网络监管模式。成立网络文化办公室,严格落实互联网、通信用户实名登记制度和公安机关备案制度,加强评论员队伍建设和管理,及时跟踪、研判、引导网络舆情,保持了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四是创建文化市场监管模式。成立文化市场综合管理执法局,建立了市、镇街、社区三级文化市场监管网络,创建信息化办公平台,组建了1200余名文化市场协管员队伍,形成了
以文化执法队伍为主体,协管员队伍为基础、技术监控为补充的城乡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实现了文化市场监管全覆盖。
三、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的主要成效
我们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有效整合各类管理服务资源,增强管理服务功能,全面提高了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科学化水平。
(一)促进了城乡社会和谐稳定。城乡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的创新,进一步畅通了民意渠道,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维护了群众基本权益。近年来,全市共收集社情民意信息30多万条,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实际问题9万多个。通过创新公共安全体系,建立矛盾排查调处和治安防控网络,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问题解决在了基层和萌芽状态,群众满意度、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增强。2010年全市化解社会矛盾纠纷5300多起,刑事案件发案在连年下降的基础上,又比上年下降5.6%、可防性案件下降14.3%。城乡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了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2010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39元,城乡居民收入比1.77:1,远远低于全国3.23:1的比例。我市在潍坊市县市区群众满意度调查中蝉联第一名。
(二)有力地保障改善了民本民生。近年来,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过程中,市财政先后投入
20多亿元开工建设了一大批社会事业项目,为改善民生搭建了有效载体。城乡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2007年以来,市财政投入7.7亿元,用于养老保险、五保供养、最低生活保障、困难救助。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安排财政资金9960多万元,为15.1万名年满60周岁的城乡居民发放养老金。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每年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以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步伐加快。13处镇街卫生院和208处农村社区卫生室全部达到省规范化标准,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2007年以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累计报销医药费3.6亿元,先后有763万人次受益。人口计生工作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2010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7.85‰,自然增长率为1.84‰,合法生育率为97.6%。教育事业均衡发展。2007年以来,累计投入 6.5亿元,新建、改建中小学校舍135所、幼儿园101所。生态环保能力持续增强。在全市建设了2大城区污水处理厂、12处镇街污水处理厂和208处农村社区污水处理设施,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27.4万吨,垃圾处理做到社区集、镇运输、市处理,实现了城乡污水垃圾处理一体化。
(三)有效地提升了城乡文明水平。开展文明创建,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发展理念、思想理念逐步融入到群众生产
生活中,提升了城乡居民素质,加快了城乡文明进程。推进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了健康向上积极的文化氛围。全市1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文体活动广场达到190处,233个社区全部建立了标准化电子阅览室,社区图书室藏书140万册,成立了21家文化社团、1500多支民间文艺团队,每年组织文体活动1万多场次。我市连续两届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市。
(四)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依托农村社区平台,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面貌,促进了居住形态的变革,农民居住加快向社区中心村聚集融合。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设新型农民聚合区。目前,全市农村社区已开工建设集中居住区58个,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完善路、水、电、暖、雨污管网等基础设施,所有社区开通了公交车,实现了主要道路硬化、高标准绿化和管网配套化。实施农村社区节能环保集中供暖工程,全市已有130个农村社区建成启用节能环保集中供暖设施。投资6亿多元实施点线面结合的城乡造林绿化工程,优化了城乡绿色生态环境,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3.5%。
(五)巩固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创新社区组织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在社区范围内整合社区自治组织、群团组织和各类社会组织资源,共同参与社会管理服务,搭建起各类组
织创先争优、发挥作用的平台。城乡党组织联建,实现了组织联体、城乡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城带乡、共同发展。在社区范围内整合党员干部和人才资源,解决了原来一些村级组织“选人难”、“用人难”的问题,拓宽了选人用人空间。创新社区管理服务平台,找到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服务群众的切入点,改进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工作作风,以服务凝聚了党心、赢得了民心,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我市连续两次被省委表彰为“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市”,连续四年获得潍坊县(市、区)委书记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述职第一名。
(六)切实转变了政府工作职能。创新社区管理服务体系,有效整合了政府部门的服务职能,为政府职能转变搭建了载体,推动了政府服务职能向基层延伸,实现了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开展建立民情台帐工作,转变了政府执政理念,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在与群众面对面的接触中,实现了群众对政府部门的监督,规范了政府职能行为,提高了工作效能和服务质量,推动了法治政府、效率政府、廉洁政府建设。
(七)进一步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市、镇街、社区一体的行政审批体系,实施“开放式、一站式”服务,先后将承诺件的32%调整为即办件,使审批事项平均办理时间由8天压缩到5天,简化了办事流程,提高了办事效率。
深入开展企业“双评”、“行风在线”、挂钩帮扶企业等活动,严查“三乱”行为,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有效地增强了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2010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57亿元,财政总收入51.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1亿元。县域综合竞争力列全国县级市第35位,地方财政收入位列全省前五强,在潍坊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中连续三年获得第一名。工业经济健康发展。全市现已发展起汽车、食品、服装纺织、装备制造、新兴产业五大支柱产业,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0亿元、利税123亿元、利润88亿元;拥有3家上市公司;国家级品牌达到44件,省级品牌101件,品牌拥有量位居全省县级市之首;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3%。城市经济快速发展。2007年以来,全市房地产开发面积达862万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高层楼宇616栋,建筑面积680万平方米。服务经济繁荣发展。荣获全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单位,建设了国家恐龙地质公园、刘墉栗园、潍河公园、常山民间艺术博物苑等旅游开发项目,全市国家级旅游景区达到5处。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市发展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20多家,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8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88.3万亩。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境内所有河流水质保持优良,2010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0.6吨标准煤、水耗51.39立方米、电耗543千 16
瓦时,大大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全面完成了COD、SO2净削减量等刚性指标。
四、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的几点体会和打算
(一)推行社区化是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总抓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心在社区,改善民生的依托在社区,维护稳定的根基在社区。只有在创新社区管理服务上取得突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获得成效。下步,我们将深入推进社区化建设,强化社区的自治和管理服务能力,提升社区承载功能,把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创造社会管理服务的新鲜经验。
(二)实施网格化是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重要措施。网格化的管理服务模式,是以社区为平台的管理方式创新,有利于统筹整合执法管理服务资源,形成齐抓共管长效工作机制,提高社会管理服务的实效性。下步,我们将在规范完善社区管理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健全体制机制,进一步下沉工作力量,扩大管理权限,落实相关责任,统筹整合资源,降低管理成本,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效能。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是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有效手段。信息化是共享资源、加强协作、提高效能的重要技术手段,是适应管理服务新形势的必然要求。我们在健全完善社会管理服务网络的同时,同步推进各级平台信息化建设,构建起了城乡信息共享体系。
下步,我们将运用信息化手段,深入实施“数字诸城”工程,统筹整合各类社会管理服务网络和信息平台,着力打造统一维护、互联共享、内容全面的社会管理服务网络体系,形成“一个网”、“一张卡”信息管理服务格局,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效率。
(四)坚持民主化是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基本前提。民主是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的生命线。创新社会管理服务,要牢牢坚持民主化原则,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扬民主,吸引群众参与,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社会管理新局面。下步,我们将在健全完善社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上下工夫,建立公平公正的回复、办理、公示及监督问责机制,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培育参与意识,拓宽参与渠道,规范参与行为,调动和保护群众参与积极性,扩大公众参与率,集中民智、问政于民、群策群力,激发社会管理服务的强大动力。
(五)推进民生一体化是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根本要求。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推进城乡民生保障一体化,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下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惠民政策体系,扎实推进各项民心工程,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大幅度地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良好社会秩序。
(六)实现经济一体化是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重要保障。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服务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建一体化经济发展格局,增强城乡经济实力,社会管理方面的投入才会有保障,管理服务的水平才会有较大提升;同时,社会管理服务的改善,必将优化服务发展环境,有利于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下步,我们将抢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重大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发展工业经济、城市经济、服务经济、镇域经济、社区经济,着力构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验汇报材料
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经验汇报材料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入推进我镇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发展,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镇党委、镇政府结合实际,发挥优势、健全制度、合理引导、稳步推进。近年来,从文化产业培育开发、群众文化场所建设、公共文化水平提升等方面入手,逐步探索出一条文化产业
有特色、群众娱乐有场所、服务管理上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之路。现就我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安定区城西南34公里处,属二阴地区。东邻内官营镇,西接临洮、榆中两县,北与称钩镇毗邻。全镇总流域面积平方公里,下辖10个行政村,共96个村民小组,有3162户13380人;境内主要有细水岔、石门两大流域;内高公路穿境而过,并且是兰渝铁路、西气东输石油管道、引洮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过境段,区域地理位置重要;镇内拥有安定区最大的水库石门水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兰星石门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坪洞沟遗址”璀璨夺目。镇域社会和谐安定,历史传统文化悠久,群众文娱活动丰富,群众文化需求强烈。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优势文化产业发掘不断深入。,石门遗址甘肃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的评定为我镇建设文化旅游重镇打下坚定的基础,依托石门水库生态自然资源优势及石门遗址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我镇将石门旅游开发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通过放大效应不断发掘和推广优势文化产业,形成文化共富新格局,今年初步确定在石门旅游开发区建成石门遗址观光线一条,并将协调区文广局建设石门遗址文化陈列馆一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
本着“丰富群众体育娱乐活动,提高群众精神体质面貌,构建符川和谐发展”的宗旨,我镇近年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初步建成了镇综合文化站的办公活动场所。由省上配套、我镇自筹的镇体育中心建设正在筹建之中,拟建设高标准灯光球场一座,建筑面积2040㎡;规划建设3块混凝土标准篮球场,场地硬化总面积1200㎡以上,配置1副标准篮球架;建设1块面积为3㎡的大路径硬化场地一个,配置2张室外乒乓球台;其余7560㎡为全民健身活动场所。在红庄、兰星、长丰、金星等村分别通过私人筹建、群众自筹、部门帮扶等形式现已建成群众体育活动场所4处,并配备各类包括篮球架、乒乓球案等健身器材;文化工程方面,共建成农家大院2个,农家书屋5个,现存图书8000余册,涵盖各个门类及学科,特别是农业种植技术及养殖技术类书籍受到群众极大欢迎。春节镇上筹资5万元,首次举办春节灯会,亮化美化镇区主街道,营造节庆文娱活动气氛,创造群众文娱活动条件,全镇初步形成活动开展有场所,群众文娱有组织的新格局。
文化活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专业人才队伍是文化体系建设的基础,我镇高度重视文化活动队伍的建设。我镇文化站现有包括1名站长、5名文化专干在内的工作人员共6人,专业涵盖体育、绘画、旅游等多个方面,是我镇文化工作及活动宣传开展的中坚力量。各村农家书屋都设置了以村文书为骨干的图书管理员,并建立健全了相关职责,制定了各类书籍管理借阅制度。利用历史人文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公共文化产业致富工作,协调拟建设石门遗址文化陈列馆和石门遗址观光线,大力宣称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加强各类文化体育娱乐队伍建设。
文化服务硬件配套不断完善。
全镇共配套卫星设施400余套,电视、广播基本实现全覆盖。认真组织开展好农村文化下乡活动。文化大下乡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丰富活跃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引起群众强烈反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镇级基层服务点建设不断完善,配备电脑4台。依托镇文化站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10个,共配备投影仪、音响等设备共11套。依托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建成覆盖所有村的公共文化信息共享数字服务体系,使群众可以直接客观地接收各类信息,做到资源共享。各中小学校积极投入文化体系建设,开放体育活动场地,义务开展各类文化及专业技能
培训,大力开展文化体系建设实践活动。群众体育文化活动不断丰富。
我镇利用建成的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积极开展各类体育文化活动。全镇常年参加体育活动的篮球队伍达到16支,每年在重要节假日都举办篮球联赛,群众体育运动积极新高涨,“十一五”时期的五年间,全镇共举办各类赛事930场次,累计万人次参与;全镇共组建秧歌队10支,其中以罗家岔为代表的特色秧歌表演队在全镇具有极大影响力,成为我镇文化活动队伍建设的标志。联系“双联”行动帮扶单位在红庄村开展书法绘画作品大下乡活动,共为该村帮扶村民书写书画作品百余幅,将文化气息送入千家万户之中,镇党委、镇政府会同各区直部门及镇直各单位定期开展“文化、政策、法制宣传月”活动,开展文化、政策、法律宣传咨询及培训活动。通过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举办和开展,进一步推动了我镇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打造“宜居、宜商、宜游、宜投”的“四宜”镇构建了深
厚的文化软实力。
三、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活动场地的限制。全镇农村体育基础条件差,设施比较新且利用率较高的公共娱乐及体育活动场地只有镇政府体育场及镇初级中学体育场,其他活动场地体育设施数量少,设施陈旧,场地简陋,场地硬化率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全镇人民日益增长的群众文化活动和体育健身需求。
活动经费没有保障。由于种种原因,虽经镇政府及区上相关部门大力扶持,经费紧张有所缓解。但是,随着群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投入经费远远不能解决我镇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经费问题还需各方努力解决。
文化产业发掘尚有不足。我镇在新班子的带领下,抢抓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新机遇,不断深入发展文化产业,新建石门旅游开发区并积极统筹将文化产业纳入其中,特别是将“石门遗址”纳入旅游产业开发中。但是,我镇特色文化产业的
深挖力度还不够,我镇黄坪村“洞沟遗址”、大岔村“李广杏”等特色产业及罗岔村社火特色文化还未形成鲜明特色并产生宣传效应。深挖以上产业并使之不仅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的基础,而且成为文化共富的资源,尚需发掘开发。农村文体形式简单。由于没有系统的规划,农村文体活动的开展还停留在节假日及群众自发开展的阶段。活动主要以篮球赛、社火等形式为主,活动形式单
一、特色不够鲜明、活动延续性不足。要通过不断健全文体活动机制,建立长效机制丰富文体活动内容,使我镇公共文化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使之深入化、丰富化,真正实现富有特色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标。
四、几点意见建议
一、建全机构,加强管理。一是要建全镇村两级文化管理体系,保证镇村文化工作顺利开展。二是要建立建全管理制度,按时开放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室等场所。三是加强对各项文体设施及器材 的管理和维护,及时修复损坏的设施及器材,延长使用寿命,提高使用效率。
二、加强队伍建设。对各类文体工作人员业务技能的培训,组建镇、村业余文艺队和运动队,培养本地的艺术、体育人才,开展文体交流活动;要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文体工作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农村文化体育又好又快发展。
三、要设立专项发展基金。镇村文化活动,是一项长期经常开展的工作,不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因此,镇村两级组织,都要设立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专项发展基金,每年为农村各项文体设施、器材的维护、保养、修复提供一定的活动经费。村级组织也要根据各自财力,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文化活动、各种体育健身器材和书籍购置。确保文化活动工作正常开展。
四、将文化产业发掘培育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通过不断深挖特色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实现宣传效应,带动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能
建设有关情况
广州市经贸委
近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随着《中小企业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以及我市支持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这些为我市信用担保行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我市信用担保行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截至2006年底,我市登记备案在册的25家信用担保机构累计为270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181亿元的担保,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受保企业新增销售收入409亿元,新增税收37.5亿元,新增就业12.7万人。
一、担保行业发展特点
(一)以民营资本为主,资本实力强
截至2006年底,已登记备案手续的25家担保机构中,政府完全出资的有市融资担保中心,部分出资的有番禺银达和广东银达,其余全部为民营资本。这25家信用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都在5000万元以上,注册资金总额达28.9亿元,户均注册资本超过1亿元。其中,市融资担保中心和广东银达担保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分别为3亿元和3.1亿元,华鼎担保有限公司也于2006年年底进行了增资扩股,增资后注册资本达3.3亿元,近期再准备增资到4亿元,使公司的业务拓展空间和抗风险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业务发展迅速,业务延伸至珠三角地区
近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担保业务发展也很快,2005年全市信用担保机构累计为中小企业提供39.07亿元的担保,2006年全市信用担保机构累计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资金达77.77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其中,华鼎担保有限公司和广东银达担保投资有限公司2006年分别完成17.34亿元和12.76亿元的担保业务。我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设立的区域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越秀区和天河区,多家公司在外地成立分支机构,如广东银达在佛山设立子公司,在珠海、中山、江门设立了分公司;华鼎担保公司在佛山、东莞都设立了分公司。
(三)担保机构以担保业务为主业,以中小企业为服务主体
据调查,我市担保机构主要以担保业务为主,担保业务占担保资金总额的75.02%,而风险较高的证券、股权、债权投资占总额的24.98%。在已开展的业务中,单笔业务在10万元以下的有79笔,占总笔数的3.71%;单笔业务在1000万元以上的占总笔数的5.78%;单笔业务100万~1000万元的占总笔数的70%以上,充分表明目前我市担保机构基本做到以担保为主业,以中小企业为服务主体。
(四)担保行业从业人员素质高,团队建设好
据调查,截至2006年底,全市信用担保机构共有从业人员近700人,大多数业务人员曾从事银行、金融、法律等方面的工作,其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69%,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17%;中级职称的占38%,高级职称的占9%;团队具备较高素质和专业性。大部分担保公司注重塑造企业文化,通过组织员工内部培训、外出学习等形式加强团队建设,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同时,也有部分担保公司建立较为完善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五)代偿率、损失率较低,社会效益突出
截至2006年底,全市25家担保机构累计发生代偿占累计担保总额的0.5%以下,实际发生损失占担保总额的0.2%以下,代偿率、损失率均控制在较低水平,我市担保行业整体运行状况良好。与此同时,担保机构通过银保联手,对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使受保企业的销售、利税和就业人数显著增加。据统计,通过开展担保业务,受保企业新增销售额409亿元,新增利税37.5亿元,新增就业12.7万人,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促进担保行业发展的措施
广州市经贸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政策,努力为担保机构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落实各项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政府出台的76号文件,为我市信用担保行业发展奠定重要的政策基础。2005年3月,根据市领导的指示,市经贸委牵头会同市财政局、工商局起草了转发文件,并报办公厅以市政府名义转发到市直属各有关单位和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提出贯彻意见。
(二)加强行业管理
根据省有关要求,市经贸委会同市财政局、金融办对担保机构实行登记备案管理制度。目前,已办理登记备案手续的担保机构共有25家。
(三)积极协调服务
一是协助担保机构申报国家减免营业税政策。2004年4月,根据省中小企业局《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我委组织了一批有一定的业务量、注册资金超过1000万元、有风险监控处置机制的信用担保机构进行申报推荐减免营业税政策。经审核,我们对符合免税基本条件的广州市融资担保中心、华鼎担保有限公司、广州市启邦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等9家信用机构向省中小企业局进行推荐上报,并全部获批准享受减免营业税政策,自办理免税手续日起,三年内免征营业税。2006年,我委会同市地税局继续协助担保机构办理减免营业税,又向省推荐上报了6家企业,申请减免营业税,目前已有2家进入了网上公示程序。二是大力支持担保机构进行信用评级,提升担保企业信用度及社会知名度。2006年,市经贸委积极配合省中小企业局,会同市担保企业协会对我市担保机构开展信用评级工作,共发动了6家机构参与评级,其中有5家机构评级达A级以上。
(四)加大扶持力度
市经贸委会同市财政局积极组织我市担保机构申报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项目,2004年以来,我市共争取到国家、省扶持资金2240万元,占全省扶持担保资金的三成以上。从2004年开始,我市也设立了扶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专项资金(2004年1000万元,2005年2000万元,2006年2500万元),用于补充担保机构担保资本金和提高担保机构风险防范能力。
(五)夯实产业基础
2006年,市经贸委与市财政局和市融资担保中心共同研究,大胆探索,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新方法,促进我市再担保业务的开展,增强商业性担保机构拓展业务及抗风险能力。2006年12月,市融资担保中心率先为广东银达提供5000万元的再担保,成为我市担保体系建设新的突破点和亮点。2007年争取把再担保业务在有实力的商业性担保机构中全面铺开。
(六)促进行业自律
市经贸委十分重视担保行业自律,指导成立市信用担保企业协会。目前有会员53户,协会拟订了广州市信用担保管理暂行办法草案,对公司的准入条件、操作规程、风险控制以及监督机制等予以规范,树立信用担保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和公信力。
三、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思路
信用担保是一个高风险低收益的行业。虽然我市信用担保行业发展迅速,发展空间大,但从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担保机构成立时间不长,不少机构还是处于成立运作的初期,而且受经验、实力和与银行合作处于劣势地位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担保业务的拓展还存在许多困难。当前,我市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还存在担保行业风险较高、担保机构运作存在不规范行为和受中小企业信用不足制约等问题。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继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优化担保行业发展环境
会同市有关部门,制定出台《广州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对《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90号)提出具体贯彻意见,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市经贸委会同市金融办、财政局、民政局、工商局等部门共同做好担保机构运作的监督管理;公安、司法、国土、工商等部门负责办理担保机构的担保合同、反担保合同、抵押和质押等有关公证、登记工作,不断优化担保行业发展环境,共同建设有广州特色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二)继续加大政府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力度
一是充分利用好市财政扶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专项资金,积极协助担保机构申报国家和省财政扶持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项目,不断加大财政对担保机构扶持的力度,提高担保机构的抗风险能力,促进担保机构业务开展。二是继续加大财政资金补充市融资担保中心再担保专项资金,市经贸委会同市财政局、金融办等部门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推进我市再担保在有实力的商业性担保机构中全面铺开。
(三)推动区、县级市担保机构的设立
一是会同市财政局、金融办等部门组织召开我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工作会议,研究并出台相关政策,要求有条件的区、县级市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情况,设立或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本地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和发展,推动区、县级市一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设立。二是协调有实力的担保机构与有关区、县级市共同合作,设立担保机构,解决当地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四)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担保制度和担保机构信息化建设 一是大力推进再担保业务的开展。利用市融资担保中心开展再担保业务为基础,促进商业性担保机构与银行风险互担机制,降低担保机构银行保证金比例,落实企业信用担保情况和企业信贷登记咨询信息的开放和交换,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减少业务风险和成本。二是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信用等级评价体系,逐步实现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服务与共享的社会化,促进中小企业有关工商、税务、海关、司法等信息向担保机构开放。三是继续开展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资信评级,提高担保机构信用度,规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行为。
(执笔:隋永平
麦洪辉
广东银达担保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1 强化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需坚持将员工作为中心,将文化建设作为纽带,对员工精神文化予以不断丰富,营造良好氛围,为员工提供关怀、理解与尊重的环境,对人力资源活力予以激发,可通过以下途径 :第一,对企业文化认同感予以培养。企业需采取共同参与、宣传政策、健全制度等手段促使员工更加理解并认同企业形象、优势与市场地位,使其增强对企业的信心。同时还要对员工主人翁意识予以激发,增强归属感、忠诚度以及自豪感。第二,对群众性文化组织予以构建。可成立类型多样的群众性文化组织,例如乒乓球、游泳、篮球、羽毛球、摄影、登山以及足球等组织,鼓励员工自主构建并积极参与,丰富业余生活。第三,对各种文体活动予以组织。可举办多种文化活动,例如文艺表演或晚会等,为员工提供表演机会,加强沟通交流,拉近距离,营造良好氛围,实现“上下团结一条心,齐心协力一股劲”。第四,开展员工思想疏导工作。企业文化具有激励与导向作用,企业应将其最大化发挥,避免空洞说教。可开展调查研究,对基层员工的工作状况予以细致了解,并对各项困难、问题以及需要予以全面梳理,及时制定解决方案,使其工作动力得以激发。企业需对核心员工的期望予以重点关注,掌握其特殊需求,并结合其家庭与社会背景以及特点给予关怀激励。
2 加大投入力度,更好开展人力资源管理
要促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得以提升,不仅要明确组织结构并设立岗位,还要加大经费、技术支持以及人员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其职能。
2.1 保证人员配备数量的充足
人力资源管理有较多功能模块,对岗位职责予以细分,且需要相应员工负责。
故而在企业内部可设置经理、人力资源规划与招聘员工专员、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以及开发与培训专员、劳动关系管理与薪酬管理专员等。每个人员需确保各自岗位职责落实到位。
2.2 经费保障
人力资源管理需开展招聘、考核以及培训等工作,成本较大。若缺少经费,
则部门工作难以顺利开展,故而企业可在年度预算中纳入人力资源保障经费,并将其落实到位。若企业当前没有预算,则可参照以往人力资源管理明细支出,以后每年可将上一年的预算明细作为参考标准,还可结合将要开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内容对预算适当增加或者减少。
2.3 技术支持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技术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故而需对可使用于企业集团内部且具有优良衔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系统予以开发,而后经由该系统对现有人力资源工作流程予以规范,促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与效率得到提升。
3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流程
创新流程即跨越部门与职能界限,重新整合作业或者管理流程,对新型管理秩序予以构建。需与企业强化内控体系建设与制度建设的具体要求相结合,对具备完善性、高效性以及畅通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予以建立,构建人力资源战略决策机制,将企业领导人员作为主要负责人,而后在此基础上加强部门间协调。对人力资源部门的相关职能予以强化,促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流程更加协调与顺畅。与此同时,还需基于岗位评价分析,优化基层班组与机构的设置,加快员工合理流动,构建与企业发展要求相符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此外,企业还需结合当前新形势对人才流动程序予以重新设计。较长时间内,企业多应用行政调动方式开展员工职务或者岗位的变动,其中有较大主观成分,为暗箱操作提供机会。此时需基于岗位分析对人员予以合理配置,并在企业内部开展全员竞争上岗,构建管理科学、运行通畅与协调、能力出众且高效、规范有序的管理体系与“岗位靠竞争、用人凭实力、薪酬靠奉献”的用人分配机制。这样可促使企业人力资源进口有序且出口顺畅,同时还能确保储备的合理性与流动的畅通性,进一步对资源予以高效利用与优化配置,提升管理效益与工作质量。
4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自主创新属于系统化工程,即企业开展自主研究,将自身难题解决,攻破生产难关,在企业生产经营中使用新管理模式、新技术以及新工艺,重新组合生产要素,并经由市场将其价值体现出来,促使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这就需要企业构建自主创新体系。该体系的构建可促进企业持续创新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结合自身技术开展技术创新工作,例如技术研发、改造,还可促使企业开展科学规划并对创新资源予以整合优化。对于企业而言,若想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则一定要具备市场竞争能力,其属于持续发展动力与核心竞争力。构建自主创新体系需充分结合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以及创新优势,构建具有长远性的竞争优势,掌握新型技术,增加自主知识产权数量,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自主创新能力,促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
5 合理使用岗位劳动评价
岗位劳动评价即结合相应标准与依据分析岗位工作内容、责任、资格条件以及难易与复杂程度等,并最终获取系统性评价。而不断创新并发展岗位劳动评价时也增加了对劳动责任评价与劳动技能的重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使用岗位劳动评价需遵循以下步骤 :
首先初步制定岗位劳动评价标准。即结合相关标准,并与企业自身状况相结合,对内部意见予以征求后初步明确岗位劳动评价标准,而后结合环境、难易程度、工作技能以及责任等对价值量比重予以设定。
其次,开展岗位自评,且初级结构开展初评。企业岗位自评主要由评委会开展,其成员包括企业领导、部门负责人、技术员工与劳动员工。结合上一步骤中制定的初步定稿标准对各个岗位开展对照打分,明确评价结果。而后在初级结构开展初评时要结合上述结果,按顺序重排岗位劳动综合评价,并与岗位具体状况相结合,合理划分岗位等级,并向上级评委传送评价意见与结果。
然而,中级评委会开展评价。中级评委会主要成员为企业人力资源部员工、参与岗位劳动评价相关人员,对企业各部门的核心岗位予以分析明确,同时还要确定有较高等级或者工作条件变化较大的重点岗位,评价人员开展实地研究与考察,获取一手资料,理性认识关注岗位而后再开展评价。评价结果出来后结合多方意见适当修改并完善评价结果。
最后,综合平衡岗位劳动评价。结合岗位津贴制度与岗位劳动评价,综合平衡岗位劳动评价。首先需基于国家对工作环境的定义,经过统筹思考后对劳动时间与工作环境与国家规定不相符的劳动岗位予以明确,合理区分环境比较差的岗位,对津贴范围予以确定,平衡岗位劳动综合评价。
6 基于胜任力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不同企业拥有不同的使命、战略以及价值观,故而企业基于胜任力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其方法也具有差异。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与竞争对手存在差异时,在构建胜任力模型时其项目也存在差异。具体可通过以下步骤创新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6.1 明确对能力模型予以构建的预期目标
这样可确保模型目标与企业发展战略更加相符。企业员工与企业发展需要是
否相适应、能否贡献于企业发展对于企业而言属于重要因素,决定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在对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予以构建时其出发点应为企业战略,由上而下对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时所需的组织能力予以分析,而后逐层分解战略指标,最终对胜任力模型予以构建。企业在分解战略时要保证每一个部门与每一个岗位均涉及,使企业内部所有部门与员工均将战略作为工作目标,并分析岗位职责与员工素质要求,构建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此外,该体系的成功还离不开企业沟通与调节的有效性。企业构建胜任力模型工作众多,从人员准备到组织准备,从技术方法到具体执行,该过程离不开管理层与员工的共同努力,由此会产生较多矛盾,此时企业要开展有效沟通与协调,确保可成功构建胜任力模型。
6.2 验证并评估胜任力模型
成功构建胜任力模型之后要将其有效衔接于人力资源工作。企业要对胜任力
模型予以宣传与推广,使全体员工均有所了解和认识,鼓励员工提出意见与建议,经过沟通交流后增强职工的理解与认同。要促使员工理解胜任力模型,其前提为该模型可对企业行业与特色予以充分反映,并持续调试于动态经营环境中,使其与企业发展相符。企业获取反馈后邀请专业人士分析诸项能力的重要性,评估模型应用效果并进行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调整和改进,使其有效性得到保障。
7 创新企业各项管理机制
7.1 绩效管理机制
企业在开展绩效管理时需持续强化并激励员工创新意识。企业在对组织信息予以强化、对员工意识予以引导、促使员工行为更加规范以及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均离不开绩效管理。创新企业绩效管理机制可通过以下途径 :首先,明确企业不同战略阶段开展自主创新的重点、范围与管理、技术创新的主要目标 ;其次开展逐层分解,细化不同阶段创新目标,使其涉及到各个具体岗位,并促使该岗位人员将其当做工作目标 ;然后对考核指标予以设置,对员工创新目标实行情况予以不断考核,促使员工创新意识得以增强,而后积极开展自主创新 ;最后为完成情况较好的员工提供鼓励,为完成效果欠佳的员工提供鞭策与扶持,促使全体员工的创新热情与能力得到提升。
7.2 薪酬制度
企业在开展薪酬管理时要注重为创新型人才提供长期激励或者非物质激励。
创新型人才有较长的成长周期与学习曲线,故而其引进与培养成本均比较高,对于各个企业而言均属于紧缺型人才。企业要促使自身创新能力得以提升就一定要采取措施吸引并留住创新型人才,保证创新型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并促使其持续壮大。薪酬不仅为劳动报酬,还为员工个人价值,属于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创新薪酬制度需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重视报酬重要性,不管是经济性还是非经济性。前者为工资、实物以及奖金,后者为工作环境、成就感、发展机会等,难以用金钱衡量,又可称为非物质激励。企业通常比较注重物质激励,而忽略非物质激励,实际上当物质激励比较平衡时员工更注重非物质激励。故而企业需为员工制定良好工作环境,并提供学习和发展机会,促使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其二,注重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前者包括奖金与工资,后者则包括期权或者股票。创新型人才通常掌握企业核心,属于人力资本,具有变动性。因此企业不仅要重视短期激励,还要注重长期激励,以留住人才。
7.3 创新人才的培训开发机制
企业要开展定期培训,以培养并提升员工创新能力。培训开发可促使员工技能得以提升,且其行为与态度也会得到改变。首先需明确培训开发的目标 ;其次在开展需求分析时了解员工基本情况,弄清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差距并予以针对性弥补 ;而后制定培训计划,确保其科学合理性 ;评估并反馈培训开发效果,在日常工作中创造条件,使员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对创新知识与技能予以掌握 ;最后结合评估结果与员工实践状况不断调整与优化培训开发系统,更好为提升员工创新能力服务。
8 结束语
近年来国内的食用油安全已经多次亮起了红灯,搞得老百姓都不知道市面上什么油才是安全的,什么食物才可以买来吃。“黑心商人”使用地沟油或者饲料油的原因,就是它们的成本低,能获得更多的利润。这几十年来国内企业向外企学习“最成功”的就是KPI(关键绩效指标)管理,做到了凡事都只看数字:假如老板要求的就是每年成本降低多少个百分比,下属办事时当然就要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而老板看到结果后当然只有高兴,哪里会考虑低成本背后的隐患?国内企业从外企那里学习了KPI管理,依靠欧美订单发展出国内独特的大量生产的供应链模式,但是却没有学习到外企的价值链管理,没有学习到外企勇于挑战突破的创新基因。
在经济学上,创新概念起源于美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图书《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书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一种新的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供应来源。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创新在国内也倡导了好多年,但国内的创新之路到底进行得如何?笔者想以这十几年和政府打交道的经历以及辅导过多家企业的经验来为国内的创新之路做一下说明。
虽然大家都在喊创新,但其实都不敢创新,除了害怕创新不成功就成仁的原因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和多数企业并不知道如何进行创新,所以创新就只能沦为口号。
成功创新必须要有大环境的配合,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的硅谷、中东地区的以色列以及英国的雷丁镇(Reading),它们的背后都有著名大学、政府政策以及优秀企业的支持。有了肥沃土壤的栽培,才能有优秀人才的创新成果。
以上都是属于有大环境支持的创新,那么一般企业要如何导向创新?什么是企业创新时需要注意的事项?这些重要概念都可以透过“全面创新管理体系”(TIMS)来达成。
2004年,欧盟为了帮助欧洲企业建立创新的DNA,特别发展出了一套“企业创新评价系统”,时至今日,该系统已经发展成为“全面创新管理体系”,包含创新战略的形成、创新组织和创新文化的建立、创新生命周期管理、创新成功驱动因子、创新成果评估等五个方面。
创新战略的形成
一般情况下,企业每年都会有所谓的战略规划会议,一方面制定未来3~5年的公司经营的方向,一方面依据市场修正近期的战略。但由于很多企业的战略来自企业的经营者,而经营者往往透过过往的经验和本能来制定公司未来的经营方向,所以这种战略往往倾向于经营战略。而创新战略和经营战略不同,它属于经营战略的分枝,辅助经营战略的达成。创新战略由以下要素构成:
1.决定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
2.可持续性的创新活动;
3.思考投入创新活动的资源;
4.制定创新关键绩效指标(i-KPI)。
创新战略的制定不应限制于产品、技术或者服务,应该从更宏观的商业模式和改善人类生活的方向着手,再依照树形图的结构向下展开。战略的形成应由上而下,但是战略形成的参考依据要由下而上,采样的数据模板越大,创新战略的参考价值越准确。
创新组织和创新文化的建立
为了达成创新战略的目标,企业的组织也必须做适度的调整,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只要标榜为互联网企业,企业组织就必定朝扁平化组织发展,因为决定员工绩效的是客户,而不是主管,自然就不需要那么多主管来做管理的工作,主管只需要明确项目的方向就好。
创新组织的重组也可以间接帮助创新文化的形成,例如一个企业一旦成立了创意管理部门,所有员工自然都会知道创意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自然能激发员工产生创意的意愿。创新文化的建立,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激励因子:
1.创新思维的培训;
2.创新工具的提供;
3.专利概念专业的了解;
4.创新行动纳入绩效考核(i-KPI)。
创新文化的建立必须是持续且长期的,领导者本身更是要具备创新思维,因为领导者一个人的影响力比整个部门的推动力大好几倍。
创新生命周期管理
企业大多听过或者导入过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但是从未听过创新生命周期管理。创新生命周期管理分为四大阶段:创意萌芽期(Time to Ideas)、创意发展期(Time to Market)、创意体验期(Time to Profit)、创意成熟期(Time to Accumulated Profit)。
产品生命周期主要以产品为依据,而创新生命周期则以创意为依据。
创意萌芽期为价值创意的产生期,其产生方式应该像一个漏斗:漏斗的上方是创意的来源,下方出口则是价值创意;漏斗上方的开口应该尽量宽广,以尽可能地吸收各种不同的创意源,漏斗的高度则应该尽量扁平,期望用最短时间,筛选出最佳创意。
创意发展期则像是一般企业的研发期,如何将创意发展成产品,考验着企业的整体能力,涉及企业的设计能力、技术能力、系统开发能力和功能测试能力;而企业的执行力决定了发展期的时间长短。企业对于发展期和萌芽期的期待都一样,希望越短越好,而发展期的长短,取决于企业整体能力的成熟度。
创意体验期从创新产品上市开始到成本回收时间点为止,此时企业的重点包括以下几点:
1.生产规划:尽快达成产能规划,不能让产品或者服务叫好不叫座;
2.问题解决能力:产品或服务上市初期必定有瑕疵,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找到原因并加以解决,是客户满意度的最佳保证;
3.市场营销能力:决定产品或者服务的回收时间;
4.二次研发:从设计端直接改进生产制造存在的缺陷。
创意成熟期始于企业获利点,成熟期越长,代表企业获利越多,所以企业应该尽力维持成熟期的时间,越长越好。这一期间企业的施力点应着重于提高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企业还可以考虑产品或服务退市的方式或者开发继任产品。有时产品退市也可以获利,这种情形在电子业最常发生,比如回收的计算机,其内部结构中含有的贵重金属的价值可以是整机回收成本的好几倍。
创新成功驱动因子
为了让企业成功推动创新,企业应该尽量满足以下条件:
1.奖励与激励机制;
2.专利发布方案;
3.设计与研发管理制度;
4.会议改革;
5.创意管理部门建制。
创新活动由于有艺术的成分,无法用命令实现成功,而必须用引导的方式来实现,这和一般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截然不同。因此,建立适合创新的工作环境,创立引导创新的机制,再加上浓厚的创新氛围,才能结出创新的果实。
创新成果评估
判定企业推动创新成功的成熟度,和评估一个产品产线的能力一样,有一些纬度可以衡量。产线常用的纬度有工艺能力CPK、人均产能PPM等等,企业创新成熟度的衡量纬度则有以下几点:
1.新产品销售额比重;
2.研发经费比重;
3.技术型人员比重;
4.营业额成长率;
5.经营成本节省数字;
6.专利发表数;
7.创新管理制度冲击度。
透过以上指标,企业管理者自然可以判断企业创新的成熟度,也可以由这些指标来决定企业未来改进的方向,这和企业通常由财务指标来决定营运的改进方向是同样的道理。
总结
【企业创新体系发展情况】推荐阅读:
创新思维推进企业发展10-04
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06-02
家族企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05-25
固始局科技创新助推企业发展07-02
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06-05
中小企业的发展创新建议的论文06-11
创新服务企业理念优化经济发展环境06-16
关于全县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07-08
创新创业标语口号 企业创新口号标语06-30
烟草企业文化创新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