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说课稿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说课稿(精选11篇)

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说课稿 篇1

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过程进行说课。

一、教材

教材地位

本节课是广教版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章第2节内容。本节课在Excel软件环境下进行教学。本节课是在初中阶段Excel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炼与深化,目的在于引导如何确定任务需求、建立数据表、分析数据、形成报告,即是要使学生学会从需要中寻找技术解决的办法和策略,从而实现利用恰当的技术表现形式呈现科学准确的分析报告,并针对分析报告做出有效的判断和决策。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掌握使用Excel软件处理表格数据的常用操作手段。

使学生掌握常用图表(柱形图、饼形图和折线图等)的用途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数据表,并能对数据进行合理分析,最后形成分析报告。

培养学生协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在学习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高一年级创建文明班集体”表格的建立和分析的教学实例,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由课标的规定、本节课的任务共同决定的,目标的确定切实可行,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重难点

1.使学生掌握利用Excel处理表格信息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2.根据任务需求,利用图表呈现表格数据的分析结果、表达意图。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因为表格信息的处理过程的四个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是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

难点的确定是因为学生在利用图表呈现数据、分析结果时,对图表的合理选取取决于学生的.知识层次,认知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具有抽象性。

二、说学情

习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已学会了数据表格的建立。由于环境的限制,学生很少有机会将信息技术课所学的技能应用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很难感受到课堂上学的知识,对生活和学习的帮助,所以对于根据任务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大多缺乏问题分析整体规划和设计制作的能力。

三、教法

基于以上这些问题,我采用了实例分析、任务驱动、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对高一年级文明班集体的评比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分析表格数据,最终形成报告的能力。对个别问题进行单独辅导,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对过程及结果展开自我评价和集体评价。

四、教学过程

实例引入

通过实例“某校高一年级进行文明班级评比”活动,从纪律、卫生和礼仪三个方面进行评分。对于收集到的数据,我们如何进行统计和分析,形成准确的分析报告,以便我们能快速地作出有效的判断和决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进入新课

首先开门见山的指出表格信息的加工和表达的一般过程:

明确任务、建立表格、分析数据、形成报告。

这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新课的讲授过程按照这四个步骤进行,符合学生的实际,过程衔接自然,教学环节自然,学生的参与性强,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实际操作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

课堂小结

明确目的:创建表格信息目的是什么?

建立表格:在建立表格中我们简单的学习了对表格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求和,求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计数)

分析数据:在对形成的数据,我们又学习了利用Excel形成图形,去对比数据方面的差异。

形成报告:通过对表格信息的加工,最终得出结论。

在我们整个操作过程中,也就是我们对Excel的一些功能的学习的过程,从学习中,我们也体会到了有些问题利用Excel来处理的很多优点。

拓展练习

创建高一年级一、二、三班连续三次考试成绩的数据表:

求出各班的总分和平均分。

根据这三张表创建一张总分汇总表,并在汇总表的基础上做折线图,看看会有什么结果,同学们踊跃发言探讨,最后形成报告。

小学信息技术《可爱的家》说课稿 篇2

《可爱的家》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教材关于画图板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矩形”“椭圆”“圆角矩形”工具,并能灵活运用工具绘制“可爱的家”。学生通过前几节课关于画图软件的认识、操作,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并能运用一些常用工具绘制一些简单的图画。本节课教材首先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激发学生利用计算机画图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画图模块时,学生感知实践信息技术和美术的有机融合,达到运用工具绘制自己“可爱的家”的目标,逐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动脑思考、交流与实践操作的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认识、了解、掌握“矩形”“椭圆”“圆角矩形”三个工具的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欣赏美、创造美的劳动,使学生获得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逐渐提高信息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矩形”“椭圆”“圆角矩形”三个工具的使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辅助工具栏中的设置,绘制出不同的样式。

四、教法、学法

教学前需要准备好多媒体网络教室,有网络教室软件,学生机具有Office Word 2003软件,学习机上有准备好的本课素材。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已经掌握了画图中的基本工具,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自己动手,灵活运用画图的各种工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主产生疑问,四人小组合作探究,采用试一试、画一画、练一练、想一想的学习方法,学生以练为主,通过动脑、动手来获得新知。

五、教学过程

根据我校启导课堂小组探究教学模式,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此课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境激趣

展示一组主要用“矩形”“椭圆”“圆角矩形”工具绘制的图画,让学生感受到利用绘图中的工具就能绘制出丰富多彩的作品。当学生惊叹时,教师要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同学们,这些漂亮的图画如果让我们自己绘制,你觉得主要是用到画图软件的哪些工具呢?通过欣赏、提问,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出了明确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并带着问题去思考。

(二)启学生疑

在创设了情境,明确了学习任务后,让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地在实践中摸索来获取新知。

1.自学教材:教师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了解教材是实现我们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2.四人小组讨论:学生自学教材后,在对过程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四人小组讨论,拟定出小组的思路、方法和步骤,并在计算机上试探性地绘制《可爱的家》。学生把教材、同学、老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从而让学生逐渐明白获得新知的途径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小贴士:如果想画出一个正方形或者圆角正方形,只要在拖动鼠标时按住上档键就可以了!

(三)导探释疑

教师通过巡视观察各小组的操作,及时发现各小组的操作情况,教师演示绘制“可爱的家”的一般步骤。在演示的过程中教师要解决各小组在操作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难点,介绍各小组一些创新的方法,各小组通过观摩教师的演示过程后,会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操作动机,这时教师应抓住这个时机,立即让各小组结合老师演示的思路和方法绘制“可爱的家”。

小贴士:

在辅助工具栏中选择不同的样式,画出来的椭圆也不一样。

(四)反馈拓展

学生在绘制过程中,教师及时巡视,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和学生一起分享、评价作品。鼓励各小组借鉴别人的方法,可以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绘制自己想象中的家,这个作品可以是教材提供的,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综合运用所学工具绘制“可爱的家”,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得意之作传到班级群里分享,下一次课的时候教师再组织大家一起欣赏作品。

试一试

1.使用矩形和椭圆工具,接着创作你们的作品。如图所示:

2.使用今天学习的工具,还能画些什么?看看下面这位小朋友的画,你受到启发了吗?快快动手试一试吧!

我的记录

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说课稿 篇3

(二)——表格信息的图形化

【教学背景】

1、教材:本节课使用的教材,为广东教育出版社的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讲授内容为第三章第二节《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2、本节课在诸城市第二届课堂教学改革大赛上进行评比展示。

3、教学时间和班级:2012年12月,高一某班级。

4、学生基础:

(1)高一学生,有了初中小学的基础,且前面刚完成《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另外,学习过第二章信息的搜索,掌握了搜索引擎的使用和一些简易搜索技巧的使用。

(2)学生的知识层面不一,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在课堂中注意层次性,以及学生的差异性。

【教学课题】

表格信息的图形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几种常见的图表及各自的用法;

(2)学会根据任务需求对图表进行制作、分析;(3)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制作一个清晰简明的报告;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川藏线青藏线对比分析“,掌握使用图表表达信息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2)鼓励学生积极的利用信息技术为自己的生活学习服务。

【教材分析】

《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是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三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中的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是通过表格来组织、加工数据,将相关数据信息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并以合适的表格数据、图表类型以及相关文字说明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去发现数据规律并直观形象的表达统计结果,以便表达的意图更加充分、生动和科学。

鉴于该节内容的容量和学生接受能力,将该节内容分成2部分,分别是:EXCEL表格处理工具、表格信息的图形化。本节所授内容为第二部分。

【教学方法】

讲授法、任务驱动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给学生展演一组《美丽的西藏》的照片,激起学生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并通过视觉刺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图片,来自互联网搜索。

很多人都向往去西藏旅游。更多的人,现在都选择自主旅游,驾车、骑摩托车、骑自行车、徒步,进藏。

请看下图(来自互联网搜索):很多去过西藏的人都说:“川藏进,青藏出”,是因为川藏线的景观多,可以欣赏沿途的无数美景。体力消耗后,可以沿青藏线离开西藏。

教师提出问题1:为什么选择在青藏线修铁路而不选择川藏线修铁路呢? 能从下面的数据中一眼看出原因吗?

教师再次提出问题2:如果一眼看不出,这些数据,可以怎样处理呢? 引出EXCEL工具。

二、学生任务活动:

根据上节课学过的建立表格和填充数据的方法,结合上图,创建excel表格。争取能找出第一个问题的原因。

学生通过活动,发现问题:建立好表格之后,也难以在第一时间得出结论。教师引出:图表

教师:如果用下面图中的图表,将很快得出结论。

三、学生学习图表的创建:

要求:结合ppt课件中的步骤指导,自学图表的创建。

1、选中excel表格中要转成图表的单元格区域(如下图,为D2:R3)

2、插入——图表

3、选择“柱形图”,按照向导,下一步,直到完成

四、学生演示,如何转成图表。同学们在观看该同学的演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指点,规范步骤。

五、教师:同学们,除了海拔这一个原因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能不能借助网络,自己找找其他因素呢? 任务:借助互联网进行搜索。目的:(1)锻炼学生接触互联网解决问题的能力。(2)锻炼学生发散思维 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六、总结刚才的过程,得出下面步骤:

七、学生上机活动:借助刚才学到的方法,对下面2个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创建合适的图表,最终得出相应结论。

目的是:体验不同的图表的用途

八、师生总结各种图表的区别

九、学生上机练习:任选角度,从本节课的练习中,完成类似下图的一份报告。包含文字、表格、图表。

十、下课前5分钟,将做好的报告作为作业,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提交到教师机。师生对部分作品进行点评。

十一、学生填写课堂简易评价表,并小组互评。填写好之后提交到教师机。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学习的同时,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还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容易出现的问题:

信息的搜集加工与表达的评课稿 篇4

文本信息的搜集加工与表达的评课稿

闫老师展示的一节精彩的初中信息技术课《文本信息的搜集加工与表达》。闫老师在导入这个环节,通过展示教师节的一篇征文和图文并茂电子报刊形成鲜明对比,来激发学生的创作X望和制作热情,他精心设计了《文本信息的搜集加工与表达》的教学活动,以制作魅力家乡珲春活动主线,将WORD制作电子报刊的拓展学习贯穿在整节课教学活动中,让我惊叹的是高效课堂小组“自主自学、群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也完美体现出来,学生能边操作边演示边讲解,声音宏量,表达流利,评价及时。每个小组选取一名同学展示本组最优秀的作品,其他组同学对这一小组的作品进行点评,并根据作品的评价标准进行打分。通过检查学生的完成效果给予学生不同的评价,提醒学生注意版面风格统一,学生在实践中摸索、体验,恰当地运用家乡图片、文本框、艺术字等操作技巧,安排好它们的位置,创造优美的形式,形成特定的风格,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组间给予及时评价,让每个学生体验收获与乐趣。

课后,闫老师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教材、学情到教法、学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课。教研员杨晓梅老师组织本组成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与反馈,并对导学案的设计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说课稿 篇5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知识、能力、情感这三维目标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将问题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相结合,通过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尝试利用模型制作,建构知识体系。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是新课的导入,本节课选用荧光鼠图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随后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资料,提炼信息,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最后归纳总结得出老鼠能发光的原因是因为水母的荧光蛋白基因在小鼠体内得到了表达。

根据潜科学思想,学生对基因主要位于细胞核内而蛋白质的`合成在细胞质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必定会产生疑问:细胞核中的基因是如何控制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合成的呢?带着这个疑问,学生进行讨论、作出猜测,在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驱动下主动地完成学习。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疑惑,我先提出了转录和翻译这两个名词,将遗传信息表达过程分为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来讨论。首先是遗传信息如何从DNA传递到RNA上完成转录过程的?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已经学过了DNA的复制过程,对转录过程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学生先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阅读教材,学会利用教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然后观看转录的视频,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有助于理解转录过程。对转录过程有了大致的了解后,利用图片对转录的场所、产物和需要的条件等内容进行讨论、归纳和总结,形成一个知识网络。通过这个环节,增强了识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突出教学的重点。转录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易错的内容是碱基配对方式,接下来这个环节是学生通过尝试模拟转录过程,自己暴露出问题(请大家看教学实录)。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要明确转录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方式,因为A—U和A—T的配对是最容易错的,所以我特意为学生准备了A、T、C、G、U五种碱基供学生选择。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板演的学生,更要关注台下其余学生的掌握情况。由于学生思维的定势,很明显演示的结果出现了差错。这是错误的RNA链,我是这样来处理的(请看),让其他学生根据活动结果,进行评价纠错,自己解决问题。这是学生纠正后得到的正确的RNA链,通过学生间的互评,巩固所学知识,突破教学的难点,同时也提高学生思维的兴奋性。通过严格的碱基配对,遗传信息从DNA传递到RNA上完成了转录过程。

RNA又是如何控制蛋白质合成完成翻译过程的呢?学生还是先带着问题阅读课本,进一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然后通过观看翻译的视频,将抽象的问题尽可能的直观化。翻译这部分内容还有一个特点是概念比较多,学生如何准确的把握理解概念也成了这节课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我是这样来解决的,比如在密码子概念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有了直观的感受:RNA上排列的是特定的核苷酸序列,而蛋白质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组成,RNA上的4种碱基如何将决定20种氨基酸呢?通过探讨几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的问题,引导学生推理、归纳,最后自己概括出密码子的概念(请大家看教学实录),通过对遗传密码、密码子、反密码子几个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构建,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在“问题教学法的指导下”,学生摸着石头过河,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对翻译过程有了大致的了解后,并没有像学习转录过程那样直接进行归纳、小结,构建知识网络,而是利用模型4人一组尝试合作完成翻译过程的模拟。(请看教学实录)“这是在教学中使用的核糖体模型,这是信使RNA模型,这是转运RNA模型,用不同颜色代表的不同的氨基酸。”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同学间的合作学习,自己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得到的一条四肽链。通过这个环节,激发学习的兴趣,突破教学的难点,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接下来这个环节是请学生代表展示成果,对翻译过程进行归纳、总结,突出教学重点。(请看)学生一边演示一边讲解翻译过程,通过这个环节,进行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进一步突出教学重点,同时也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最后通过对转录、翻译和复制过程的比较,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插入表格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信息技术第三册中插入表格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并掌握了Word基本操作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表格菜单插入指定行数和列数的表格,并对其进行完善和美化,从而完成交通状况调查表的制作任务,为以后提出Word高层次学习任务做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小学信息技术课本身的特点,以《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特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情境中,认识表格中一些常用名词,学会利用表格菜单来插入表格,掌握调整表格行高、列宽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同学及网络的帮助下,感受学习制作表格过程。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知生活中应用表格的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认识表格一些常用名词,掌握插入表格的方法。

难点:调整表格的列宽和行高。

(三)教学策略分析

1、学习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大约保持30分钟左右,而且活泼好动,对未知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和探知欲。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距,采用分层教学,重点指导操作在困难的学生。

2、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教师利用网络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动态的,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和体验学习的.过程,使他们乐于学习;布置“小小交通调查员”活动,采用任务驱动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他们想学;给予学生有效的学法指导,组织小组协作交流和自主探究,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空间,使他们会学;以有趣多样的评价激励学生的积极情绪,采用分层互补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教学准备

学生一人一机,网络互通,多媒体教学软件、课件资料。

(五)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三个环节来完成:“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欣赏导入,讲授新课 设计活动,巩固知识”。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两份资料,通过对比使学生知道表格的优点是醒目、明确、便于查找和比较。

(2)让学生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生活中的表格,然后再带他们到米琪俱乐部里看看米琪提供的其它各类表格,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2、欣赏导入,讲授新课

(1)认识表格

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向学生播放米琪俱乐部中的“认识表格”部分,让学生自主学习一些关于表格的基本知识。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形式下,较快的掌握所学知识,最后通过抢答赛的形式巩固这部分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任务驱动―插入表格

①任务启动:走在城市的街道上又怎样?你的爸爸妈妈呢?那你们想过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吗?今天就请同学们来做一次小小交通调查员,帮警察叔叔制作这份《交通状况调查表》。老师用亲切温和的语言,使学生主动进入到学习情境中,同时激发社会责任感和自觉遵守交通秩序的意识。

②学生学习:师生共同讨论此表格的行数和列数后,请学生参照书中“插入表格”的具体步骤,自主学习。

③信息反馈:学生汇报自学成果。中等学生说说制作《交通状况调查表》的具体步骤,优等生补充,差等生在教师机上向同学们演示。争取让每一位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还体现了分层互补教学的优势。

④学生动手制作这份《交通状况调查表》,教师巡视指导操作有困难的学生。

(3)调整表格的行高、列宽。

学生观察:插入的表格和《交通状况调查表》相比,什么地方不一样?哪能一个设计更合理一些?在教师的启发下,发现行高和列宽不适合文字的大小。那么我们可以调整吗?怎样调整?在一个个疑问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最终解决问题,突破难点。

(4)输入文字。

鉴于学生已经会在空白文档中输入文字,教师可让学生大胆尝试,通过实践总结出具体办法,可用鼠标、键盘来实现光标在单元格内的跳转,再而比较出相对简便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做到学习不止、探究不止。

3、教师总结,预留作业,调动热情。

制作Word表格说课稿 篇7

说课提纲

1.学什么

1.1影响因素

1.2教学目标

1.3教学重难点

2.怎么教

2.1教学过程设计依据

2.2教学实施详细过程

3.教学特点

4.存在不足

1.学什么

本部分主要探讨如何设定本次说课内容的教学目标及设立了怎么样的教学目标问题。俗话说“有的放矢”,明确教学目标是上好一门课的的前提,而目标是否科学合理则是关键所在。

1.1影响教学目标设定的因素

本次教学本人从以下三个因素把握本次教学任务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要符合专业岗位群能力培养的`要求。本次教学内容服务于网络管理员和网络工程师岗位,这两个岗位要求必须具备网络设备配置与网络管理职业能力,这就要求本内容教学目标一定要让学生懂理论有能力

(2)教学目标要符合课程性质和目标要求。教学内容隶属于《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与管理》课程,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网络设备的装配、网络搭建、网络管理能力,因此教学目标要能够实现能力培养。

(3)教学目标要符合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计算机的网络访问控制是网络管理能力必备的技能之一,而访问控制列表是网络访问控制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次教学内容培养的是网络技术专业必学且必会的技能,这就要求教学目标必须实现会应用。

1.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影响因素,在“懂原理会应用”的思想指导下,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访问控制列表控制网络访问的原理;

(2)掌握访问控制列表设置规则;

(3)掌握访问控制列表配置命令;

(4)能根据需求设计现网络访问控制列表实现网络访问控制;

1.3重难点

根据上面三个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出教学目标要实现会应用,因此确立了教学重点是:

(1)访问控制列表规则设置;

(2)访问控制列表配置命令

使用访问控制列表关键在于访问控制列表的规则设置,合理的规则能实现目标,不合理的规则会影响整个网络正常使用,因此如何设计合理的访问规则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2.怎么教

本部分将从两个方面阐述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即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设计依据和教学实施的详细过程。

2.1教学过程设计依据

本次教学过程在设计时主要依据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基于高职教育特点。高职教育特点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是主要任务。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以教会技能为目的。

(2)基于课程教材特点。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工具,脱离教材会让学生学的很吃力且不利于今后的复习和巩固,因此教学要紧紧围绕教材开展。本教学内容选取的教材是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类规划教材《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项目式教程》,这个教材的特点是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形式组织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具体应用,将学习内容根据企业典型网络划分成多个学习任务,针对性的介绍了各种具体实现方法且有详细实现步骤,便于教师采用项目式教学实现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3)基于学生学情特点。我校学生为注册入学学生,存在基础差,对理论不感兴趣,厌学、贪玩等缺点,但也有动手能力强,好奇心强,思维敏捷等优点。这就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避开缺点利用有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本次教学内容,提出以下教学组织策略:

(1)利用动手能力强和贪玩特点调动学习积极性;

(2)用生活中事例启发式展开原理讲解,解决懂ACL原理会设计问题,突出第一个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3)任务驱动,教学做合一培养技能

2.2教学实施具体过程

在上面策略的指导下,本人将教学过程划分成了5个阶段即:

内容导入(5’)

原理讲解(20’)

技能培养(30’)

技能训练(20’)

能力考核(5’)

每个阶段的具体任务如下:

(1)内容导入

根据学生平时喜欢玩游戏看电影学校网速慢的实际情况,设立如下情景:某日自己正在玩游戏,同学A因看电影,占用很多带宽,导致游戏卡顿,想不想阻止A看电影而让自己独享带宽玩游戏

这一情景在学生生活中会经常出现,且出现这一问题的时候学生总会有很强烈限制他人网络行为心里,因此这一情景符合学生玩的需求,很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很容易引入访问控制列表作用、类型等理论内容的讲解。

(2)原理讲解

访问控制列表的工作原理理解是解决访问控制列表设计这一教学难点的关键,因此务必让学生吃透,但基于学生基础差、不爱学习理论等特点传统理论教学法不易达到教学效果,这里生活中的帮父母购物这一事例来解决原理学习和规则设计问题。帮父母购物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做过,有直观的经验。而用访问控制列表控制网络访问与之有很多相通之处。如购物者只能按照购物单上的内容购物,允许买的可以买,绝不允许买的不能买,其他没有写的默认是不许买;ACL给出的访问清单也是,清单上允许访问的可以访问,不允许访问的不能访问,其他没有列出来的默认不能访问。基于以上想通点,很容易通过讲解购物单的设计让学生掌握访问控制列表的工作原理和规则设计,进而突破访问控制列表规则设计的重难点,达到懂原理会设计的教学目标。

(3)技能培养

在学生懂ACL工作原理会设计ACL规则的基础上,完成会配置的教学目标就容易多了,这里只需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配置命令即可。

用内容引入的情景为例继续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构建拓扑结构图完成配置命令的教学任务。配置命令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学生会用ACL相关配置命令,宜采用教做学合一的教学模式,即在老师的演示讲解下,学生边做边学,完成掌握配置命令的学习任务。

(4)技能训练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目的对上一环节培养技能的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因教材中事例有详细步骤,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结合教材事例尝试自主训练。在学生训练的同时教师巡视指导,通过观察学生配置情况,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教学质量。

(5)技能考核

技能培养是学习,技能训练模仿,这一环节则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给定特定的网

络模型,让学生根据网络控制需求课后完成配置任务,完成情况纳入期末考核成绩。一方面进一步巩固了学生技能,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分许解决问题能力。

3.特色

本次教学活动主要有以下三点特色:

1.紧密围绕岗位需求,以会技能为主要目标开展教学

2.用生活案例形象理论,用生活案例激发兴趣

3.“教做学”合一培养技能,“教练用”渐进强化技能

4.不足

由于客观条件,本次教学会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实训环境缺少硬件设备,学生无法体验真实环境

《信息与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与信息技术》。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和设计理念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学科是学科中最年轻的工具性学科,同时也是知识技能更新最快的学科。《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节选自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是三年级第一课时的内容,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它是教材关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初步认识。

本节课是整个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始,其内容理论知识比较强,目的是使学生在小学的开始阶段对信息与信息技术有初步的认识,并知道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新的学科的学习,对学生充满着挑战,能够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产生一种求知的冲动。正是这种冲动,导致学生的理想和实际技能的不平衡。

基于此点,从信息技术本身学科特点出发,结合与生活实践的整合理念,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现在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对微机充满了向往,甚至用“崇拜”这词决不过分;他们对计算机充满好奇,每次上课之前,学生早早就在机房门口排好了长长的队伍,穿好了鞋套,等着老师的到来。特别是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的同学,用手摸一摸显示器都会欢欣鼓舞;

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我想在学生初步建立“信息”的感性认识后,能亲自在网上搜索一些信息,来加深理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的教材分析,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信息现象,认识到信息是普遍存在的。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对“信息”和“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及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发现在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学习信息处理过程的知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传递和应用信息的意识,从而培养一定的动手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互帮互学,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也让学生感受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培养他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趣,做21世纪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

另外,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教学目标确定,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表达等;信息及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感受信息及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了解生活中的信息的一些过程。为了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下面我设立了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四、教法、学法分析 根据学生特点,在本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情景导入法、任务驱动法、讲解演示法。

情境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很快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任务驱动:结合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典型任务”为主,突破一个个“思维障碍”,因此本课采用建构理论下的主体教育模式,通过学生已储备的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自己思考,主动探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协调、控制、咨询的作用。启发、诱导贯穿其中,创建自我探究的学习的平台。

讲解演示法:投影一部分图片,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结合课本插图来共同讨论,加深理解。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和能力的知识。首先,教师应创造一种语言氛围,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在学会并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实践操作,从而达到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目的。因此,在学法上我将采用自主探究法、分组协作法以及总结归纳法。

五、教学准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门课程的第一节课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的学习,所以在上第一节课时,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备好课,准备好教案和课件。

为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第一节课安排学生到机房上课,以缩短他们与计算机之间的距离。因而要整理好机房,确保网络畅通。

课前要向学生讲清到机房上课应注意的有关事项。还要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性质和重要性。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设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具体感受信息的获取方法,二是,“自悟”,针对不同的任务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根据现有条件,选择最佳解决方案。三是:“尝试”,通过动手操作来切身体验通过信息技术获得信息的优越性。

所以,我将教学过程设置分为: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总结归纳----知识拓展

1、创设情境:用前言的第一句话导入新课,提出本节主要的教学任务,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驱动法。

从本章前言的一段话“随着21世纪的来临,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这一时代新技术的代表。因此,了解与信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有关的基本知识,是我们掌握新技术、迎战新世纪挑战的第一课”,提出问题:什么是“信息”和“信息技术”呢?点出本节课教学任务就是“信息与信息技术”,这部分内容包括“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以及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2、任务驱动:提出问题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及课本中没有的新内容,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看书:(用课件展示问题) 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些“信息”的实例吗?(课本提到“信息”除外) 信息是以什么方式被人感觉到?信息的载体有哪些?  举例说明信息一般存储在什么地方?  信息的传递方式有哪些?

 什么是信息技术?它与信息又有什么区别?  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体现在哪些地方?

3、总结归纳:分组讨论上述各个问题,然后请同学代表发言,之后用课件展示部分结果。这样通过让学生讨论、分析与思考问题,师生再共同归纳总结,这样既能使各种情况的学生都会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中,也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等等。

4、知识拓展:组织学生上网。通过教师点拨,小组协作完成上网,浏览信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稍微提一下开机,及怎样上网,浏览信息的操作步骤,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没有上过机的学生,可能心理有一点负担,这时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操作,同时请有基础的同学帮助,当好老师的小助手,对于这部分的学生,教师也应该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更自觉的,更主动的去帮助别人,从中体会“助人为乐”一词的真正含义。

在辅导学生的上机同时,教师也要做一个有心人,留意哪些学生学的好,哪些学生的只知道一点,哪些学生没学过,做到心中在数,为以后分层教学开展打下基础。

七、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达到新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掌握知识;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成教学目标。

轴类零件的加工说课稿 篇9

周光永

一、教材分析 1.使用教材

选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任国兴主编的《数控车床加工工艺与编程操作》教材。

教材特色: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数控加工过程中的分析能力以及实际加工编程的操作技能为目的。2.教学内容

实训篇

课题六《轴类零件的加工》

3.地位作用

轴类零件是常见的机械零件之一,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并且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养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教材处理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材要求将本节教学内容设计成适合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四个教学课题。

二、学情分析

学习能力:学生初步具备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知识技能:学生初步具备机械识图和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会进行单个项目的程序编制和车削。

情感态度: 喜爱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未来的工作岗位有一定的了解和向往。

三、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养成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的职业意识; 2 在加工操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乐趣;

3.激发学生探究加工较高技术要求轴类零件的兴趣。知识目标:

1.会正确选用刀具及装夹方式,能制定一般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

2.具备图形中基点坐标的计算、零件程序编制的能力;

3.具备轴类零件加工质量控制的基础能力。认知目标:

1.能识读一般轴类零件的机械图样;

2.掌握轴类零件加工的基础知识; 3.熟悉轴类零件加工的工艺特点。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程序编制过程中指令的准 确运用;

2、加工过程中,如何把单个项目进行连贯加工。教学难点:

1、合理选择切削用量,提高加工质量;

2、对工件质量进行分析和处理。

五、教学策略 1.教学模式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2.教学方法

3.学习指导

“做中教”,“做中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以课题一为例)1.班前教育

2.项目分析,引入任务 3.教师演示,学生模仿 4.实操训练

5.自评、互评、交流讨论、分析总结 6.知识拓展

7.课题小结,布置作业

七、说课小结

数控加工说课稿 篇10

实训中心 xx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实训中心的xx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数控铣床编程与加工 — 数控铣床对刀操作》。数控铣对刀操作是数控加工中特别重要的操作技能,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未来从事数控铣床操作工岗位所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

首先要说的内容是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组编《数控铣床编程与加工技术》项目二中的任务二。大家知道,数控铣工掌握的技能主要包括:工艺分析、数值计算、编制程序、机床准备、对刀操作、程序输入及检验、零件加工等。而我们上课的学生为二年级学生,机械加工理论知识较差,对动手操作比较感兴趣,而对刀操作又是数控加工中特重要的操作技能,简单易学,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动手操作能力,所以我选择了数控铣床对刀操作。

2.教学目标及重点与难点

通过对刀操作训练,让学生掌握试切对刀的方法,能熟练使用机床操作面板并能正确完成对刀操作,同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树立学生安全生产意识。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认知水平,我将XY坐标值计算做为教学重点,学生操作中易出错的(对刀操作步骤),做为教学难点。而对刀操作中最易出现断刀及零件报废的是在手摇操作XYZ轴坐标时,对其方向的判断。我将XYZ轴轴坐标方向判断做为关键点。

二、教法设计

1.学情分析

授课学生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二年级学生,学数控专业的而且大部分为男生。由于刚开始接触数控专业知识,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有新鲜感,但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

2.设计理念

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我们训练的目的,我设计了项目载体、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内容贴近学情、贴近岗位、贴近技能标准。采

三、学法指导

基于对本课程实践技能的要求以及对项目的分析,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对刀操作为项目,通过任务引入,零件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学生在项目的驱动下,通过媒体展示,教师讲解和示范,学生分组练习和完成任务,最后反馈小结,从而讲清重点、突破难点,逐步学生提高技能。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做中教”,实现“教学内容生动化,教学过程活动化,教学评价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在学生训练中我设计了3种方法,即小组讨论法、操作体验法和反思感悟法,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双向活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钳工操作的主要技能。

4、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设计与教学准备

本项目的训练时间我设计为180分钟,其中:创设情境--任务提出15分钟,小组讨论--任务分析15分钟、现场教学--任务实施110分钟、总结反思--任务评价40分钟。我们的实训安排在钳工实训室,需要准备的工量具有(钻床、毛坯件、锉刀、手锯、游标卡尺)等。

(2)教学环节

1、安全教育:

大家都知道,在机械加工中安全是要放在首位的,但是直白的说教学生爱听,所以我设计用两组图片引入,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最后总结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深刻的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2、微课引入--任务提出 :

安全教育后,我采用了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微课引入项目。微课是我带着学生一起录制完成的,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也让学生没有距离感,易于接受。制作、播放微课的目的,一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微课播放完后,把L形工件展示给学生,布置任务,进一步让学生明确训练的任务和目标。

3、分析图样—工艺分析:

明确任务后,我计划将学生划分为4小组,分组进行分析讨论,并同时提出问题,如„„等(说出一个具体的问题)这样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识读图能力和工艺分析能力;增强学生间的合作互助意识。

4、示范--模仿—纠错: 在学生自由训练前,我设计老师将操作方法再做一次演示,主要是锯、锉姿势,对要点进行强调,然后让几个学生模仿,对学生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及时予以纠正,加深学生的操作印象,以期达到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5、学生练习:

因为学生不可能马上记住工艺的步骤,所以在学生自由训练之前我会再次展示工艺步骤并予以强调,要求学生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练习。在学生自由训练时,我会进行巡视辅导。个别问题及时纠正,如果发现比较突出的问题,将会再次将学生集中进行示范讲解。在此环节中,通过让学生亲身感悟操作的要领与技巧,加上教师的及时辅导,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保证工件的加工精度的目的。

6、评价任务:

学生工件基本完成后,将进行评价,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学生自评(对照工件质量评分表进行自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更容易接受。)

(2)小组互评(个人与集体的讨论,间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教师点评(以总评分考核表为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适时的评价,可调动学生课堂训练的积极性。)

7、总结部分:

在训练结束之前,我设计了一个总结,一是让学生总结本次训练后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二是教师对本次训练的纪律和任务完成情况做总结,三是要求学生填写训练任务书,并布置作业。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

五、教学预设

尊敬的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的《钳工综合训练-L形工件的加工》项目设计思路。我希望在教学中通过借助“微课”这一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采用“任务驱动”、“示范讲解”、“操作体验”等教学方法,达到提高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规范学生操作,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目的,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中教,做中学。

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说课稿 篇11

大乌江小学:彭成红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小的船》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学生情况、教师的教法与学法和教学程序设计及板书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小小的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优美的充满儿童情趣和幻想的小诗,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晴天夜空美丽的景象。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习课文,熟读成诵,感悟思想,丰富情感。这首儿童诗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本文的感情朗读,落实《小语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同时进行说话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说话能力。那么这首诗歌是这个单元的精读课文,诗中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起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

二、教学目标

针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课标要求,我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 认识9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门”。

2.技能目标:在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生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根据本课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制定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又因为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诗文内涵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理解诗句展开想象作为教学难点,而突破难点的关键是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三、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同时呢,他们也具有了一定的经验,能够说一句连贯的话。但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诗文的内涵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创设情境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本课的教学就是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把美丽的星空“移到”学生眼前,把月亮“搬进”教室,使他们走入情境学习,让他们坐上“月亮船”,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法与学法

从本课儿童诗的特点考虑,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时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入新课;在教学儿歌的过程中我主要想利用三种方法引着孩子去发现美、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一

是用美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去撞击孩子的心灵,去激发他们潜在的、纯真的感情。二是通过创设多种对话情境,给孩子们的想象插上翅膀,将孩子的想象领到一个美的天地中,让画面在他们的头脑中浮想,激发孩子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三是引导孩子们用美读和演读的方法去抒发情感。通过朗读,让画面在他们眼前呈现,让旋律在他们耳畔响起,让意境在他们的心中生成。

小学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明显优势,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观察想象法、自主探究法、实践操作法、朗读感悟法进行本课的学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5分钟)

1、请大家猜个谜语(课件出示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月亮)

2、小朋友们看见过怎样的月亮呢?(弯弯的、圆圆的、镰刀形的„„)(课件出示弯月、圆月的图片),引导孩子认识各种各样的月亮。

3、揭题导入。美好的月亮,引起了人们奇妙的想象,有一个小姑娘,在美丽的夜空下看着星空,不禁产生了美妙的幻想,你看——(出示课件,感受夜空的美丽)。师:蓝蓝的天空,闪闪的星星,弯弯的月亮,多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呀!有位叫叶圣陶的老爷爷把它 写成了一首儿歌。板书:(小 小 的 船)(课件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理解感悟、体验美(18分钟)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不添字,不少字,知道有几句话。在相互的交流反馈中让学生明白诗讲的是月儿不是船。此后设计一个“一问一答”的小游戏,(师问——生答)怎样的月儿怎样的船?小小的船儿怎么样?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怎么样的星星,怎么样的天?谁也来像老师那样问,请小朋友回答?同时板书:月儿、船、星星、天。(通过这样一问一答的形式,变化了前面的朗读形式,使学生继续保持愉快的情绪。)

2、实践探究,先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弯弯的月儿,通过学生的动手和稍后的展示当中让学生明白弯弯是很弯的意思,再动脑想一想弯弯的月儿像什么?学生呢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如:小船、小路、河流石、拱桥、镰刀、香蕉等等,老师抓住小船,把小船和月儿进行比较,从而理清“弯弯的月儿”和“小小的船”之间的联系,然后通过对比朗读,(播放课件)体会叠词的形式,感受叠词的美。(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3、入情理解,放飞想象。综合运用图画、语言、音乐营造美的氛围,展开想象,让孩子们融入诗的意境中。(教师描述):晴朗的夜空,星星眨着小眼睛,还有一只弯弯的月亮船,你们想不想坐上去呀?(学生一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教师继续引导:同学们,闭上你们 2 的小眼睛,感觉身上长出了翅膀,身子轻轻地动起来,让我们飞吧,飞吧!飞出了教室,飞上了蓝天,坐上了月亮船。

当学生睁开眼睛,(播放课件)哈,小朋友,我们现在已经坐在月亮船里了,让我们在月亮船里愉快的唱起《小小的船》(播放儿童歌曲《小小的船》),伴随歌声的想起,学生就会进入美妙的境界。在教师富于情感的启发下,激活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兴趣盎然的谈起自己坐在小小的船里看到的景色。教师随即出示句子:我看见

。这时引导学生用“我看见„„。”这个句式说话。通过想象,使诗的形象显得更加鲜活,诗的意境更加开阔,而感情也随之升华。起到了分析讲解所不能起到的作用,顺利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动情朗读、品位美(10分钟)

(1)引读。一年级学生的朗读往往需要教师的指导。在老师范读的基础上,有效的朗读方法是引读,我采用逻辑引读法,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领读过程中,保留了节奏美,仍保留着学生如坐在摇晃的月儿小船在星空中穿行的景象,使孩子意飞神驰,受到强烈的美的熏陶。

(2)美读。把美读放在引读之后,是因为一年级小学生朗读水平的需要,在范读、引读的基础上进行美读降低了难度,同时教师要加以引导,避免个别学生出现唱读现象。

(3)演读——唱游。本文是诗歌,韵律优美,学唱《小小的船》这首歌,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伴着音乐边舞边读、边舞边唱。这样学生就不只囿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困境,而且也达到了知情意行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拓展延伸、欣赏美(5分钟)

此时,学生沉浸在美的享受中,我让学生看图练习说话,例如:连线、填空、补充句子,听音乐,坐上小小的船,飞向蓝天,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样培养了学生听、说、看及想象的能力。

(五)总结(2分钟)

蓝蓝的天空、弯弯的月儿、闪闪的星星,这么美得夜空我们把它画下来,好吗?

(六)、板书设计

小 小 的 船

弯弯的月儿

小小的船

闪闪的星星

上一篇:高二政治总结下一篇:小学六年级语文《野草》精选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