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手术术

2022-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颅脑手术术

颅脑损伤手术中手术室护理的应用效果综合研究

【摘要】目的:综合研究颅脑损伤手术中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我院2015-2020年期间接诊的160例颅脑损伤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手术室内实施不同护理,随机分2组,80例常规护理,将此组设定为对照组,另外80例给予手术室护理干预,此组设定观察组,对两组护理效果比较。结果:两组护理后GCS评分高于护理前,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颅脑损伤手术中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护理应用效果更显著,可以提升护理有效率,从而降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颅脑损伤;手术室护理;应用效果;

中国分类号:R472.3

颅脑损伤属于神经外科常见病症,致伤原因较多,患者病情危重,而且病情变化快,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需要及早接受手术治疗,才能顺利度过危险期,使患者可以顺利存活[1]。手术治疗是在手术室内完成,而手术室护理效果也会直接影响到手术效果,影响到患者术后的身体康复。当患者颅脑损伤昏迷在6h以上时间,会出现严重的意识障碍问题,已成为临床严重的危重疾病[2]。手术救治治疗时为患者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或去骨瓣减压手术等,颅脑损伤病情危急,抢救时在手术室内接受有效的护理措施具有重要的作用。手术室护理干预开展关键护理手段,可以提升手术效果,控制死亡率[3]。本文对我院2015年-2020年期间行手术治疗的160例颅脑损伤患者分组护理,其中手术室护理取得显著效果,分析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015年-2020年期间接诊的160例颅脑损伤手术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对一般资料分组,共分2组,每组取80例。对照组男性45例,女性35例;观察组男性43例,女性37例;女性年龄15-68岁,均(42.8±2.2)岁;男性年龄23-77岁,均(54.6±2.8)岁;两组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资料可比较。

纳排标准:排除手术禁忌症,资料不全的患者。

2.方法

对照组在手术室内接受常规护理,做好术前准备,在术中对手术操作者进行各项手术配合,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告知医师。观察组在手术室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1)呼吸道护理干预。将患者推进手术间后,护理人员与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共同把患者搬过手术床,把患者头偏向一侧,对口腔中异物进行清理,包括血液及口腔分泌物等,并使用面罩维持吸氧,氧流量控制在4-6L/min,在做好手术安全核查和各项术前准备后协助麻醉医生立即行气管插管。

(2)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术前安排患者接受头颅CT检查,确定颅脑损伤部位,出血部位,头皮出血点予清创处理。如果患者属于开放性颅脑损伤,应将伤口周围头发剃掉清理,头皮消毒,注意消毒液要控制不要流至伤口内。发现脑组织外露,实施保护干预,防止对脑组织局部造成压迫。如在手术开始前发生心脏骤停,应立即为患者行胸外心脏按压术,迅速建立多条静脉通路,遵医嘱用药,控制颅内压上升,避免形成脑疝。术中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密切配合医生手术。术前检查手术所需仪器设备性能完好,严格外科手消毒,铺好无菌器械台,检查所用器械敷料齐全,性能完好,可以正常使用,将电动颅钻、高频电刀、电凝镊等连接。协助手术医生贴无菌保护膜,配合手术医生为患者开颅,使用加温毯暖风机控制患者体温在适宜范围内,减少脑组织的损伤。

(4)导尿管护理。术后根据尿量评估休克程度,使用脱水剂帮助患者降低颅内压,监测尿液颜色、尿量和性质,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医师。发现血压突降,脉搏细速等变化,要及时扩容,为患者输注林格氏液,监护中心静脉压、颅内压,避免输注过快,引起脑水肿、肺水肿。

(5)高热护理。当头部、躯干等处温度达到40℃,而且无汗,脑水肿症状明显加重。术后以冰帽保护,降低脑代谢,物理降温时注意保护患者皮肤,避免发生冻伤。

3.观察指标

根据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评估两组护理前后的意识状态,评估项目有语言反应、肢体运动、睁眼反应,每项评分以9分以下表示昏迷,9-12分表示存在中度意识障碍,12-15分表示存在轻度意识障碍,15分以上表示完全清醒,以得分高表示护理效果好[4];根据疗效评价标准对两组护理效果评估,以患者各项指标恢复到正常状态,未发生并发症、不良反应,表示显效;以患者未彻底清醒,各指标未恢复到正常状态,有并发症和不良反应但不严重,表示有效,未达到显效和有效的标准表示无效,护理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5];统计两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将数据结果做统计学分析。

4.统计学方法

两组统计数据以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n(%)】的形式表示,χ2檢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t值检验,P<0.05说明两组差异较为明显。

二、结果

1.比较GCS评分

两组护理后GCS评分高于护理前,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比较护理有效率

观察组护理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68.8%,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比较不良反应率、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不良反应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3。

注: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18.8%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率5%更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8.8%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率0%更低,组间统计学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三、 讨论

颅脑损伤是外力因素所致脑损伤,多为头皮、颅骨、脑等部位损伤,患者临床表现出意识弱,瞳孔放大,严重时还会发生颅骨变形。对颅脑损伤患者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配合手术室护理干预,能明显提升救治效果,控制术后病死率,对提升手术救治有效率具有积极的影响[6]。由于颅脑损伤特殊性,手术中对护理工作有着严格要求,与常规护理有着明显差异,需要护理人员更精准的配合手术医生,认真评估患者的病情,具备丰富的专业技术水平,规范做好术前准备,术中精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密切配合主刀医生手术。护理人员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临床护理专业技术,能发现患者生命体征的异常表现,第一时间报告医生,并配合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做好应对处理,为患者争取救治时间,从而有效降低病死率,提高手术成功率,控制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对于抢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室护理干预可以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对于患者术后具有积极的干预作用,提升护理有效率,观察组护理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68.8%,差异显著(P<0.05),与他人研究结果一致[7]。可见,颅脑损伤手术中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护理应用效果更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秦丽.颅脑损伤手术中手术室护理的应用效果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4):178-194.

[2]柏彩娟.手术室护理配合在颅脑损伤手术中对死亡率的影响[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1):128-129.

[3]王雪英.手术室零缺陷护理模式在颅脑损伤开颅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3):170-171.

[4]李孟杰,李金荣.品管圈活动的手术室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手术中应用的价值[J].中外医疗,2020,39(11):129-134.

[5]龚春华.手术治疗颅脑损伤患者的手术室护理干预效果[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12):1660-1661.

[6]盧丽云.颅脑损伤手术中手术室护理的应用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8,25(06):130-131.

[7]温琰萍.探讨手术室护理在颅脑损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14):164.

作者:古丽

第2篇:手术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手术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可行性、安全性与临床经验。方法 对2005年7月~2008年7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60例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随机选取同期采用非手术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手术组:良好29例,良好率48.33%;植物生存或死亡14例,占23.34%。非手术组:良好8例,良好率26.67%;植物生存或死亡14例,占46.67%。手术组的良好率明显高于非手术组;手术组的植物生存或死亡率明显低于非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理掌握重症颅脑损伤的伤后救治、手术时机和并发症的防治,对降低重症颅脑损伤手术的病死率及致残率非常有效。

[关键词] 重症颅脑损伤; 手术治疗; 疗效分析

[

重症颅脑损伤病情重、进展快、死亡率高、救治空间小、预后差,这些都是神经外科界所公认的特点[1]。本科自2005年7月~ 2008年7月共手术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患者60例。本文对手术治疗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例进行分析总结,探讨分析有效的救治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7月~2008年7月共手术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患者60例,其中男44例,女16例,男女比例为2.75∶1;年龄5 ~ 69岁,平均年龄(36.8±5.6)岁;患者以青年男性为主。对照组30例非手术治疗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与手术组无差异。

1.2 致伤原因及临床表现

手术组60例患者的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9例,占65.0%;坠落物砸伤7例,占11.67%;打击斗殴伤6例,占10.0%;高处坠落伤4例,占6.67%,锐器伤2例,占3.33%;其他2例,占3.33%。对照组30例采用非手术治疗的患者的致伤原因分布与手术组无差异。颅脑损伤范围及部位以硬膜外血肿最多见,余依次为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脑内血肿、幕上硬膜外血肿、幕下血肿及多发性脑内血肿、弥散性脑肿胀(DBI)、弥散性轴索损伤(DAI)等。手术组患者中共有合并伤18例,占30.0%;非手术组患者中共有合并伤8例,占26.67%。合并伤中以四肢及骨盆骨折最多见,余依次为胸部创伤、腹腔内出血、颈椎骨折、颌面部伤等。

1.3 治疗方法

手术组经积极术前治疗后,均行病灶清除、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直接开颅血肿清除术、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冠状开颅双侧去骨瓣减压术等。非手术组采用保守治疗,包括高压氧治疗、亚低温治疗、药物治疗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检验方法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根据格拉斯哥分级(GOS),治疗结果见表1。手术组:良好29例,良好率48.33%;中残9例,占15.00%;重残8例,占13.33%;植物生存或死亡14例,占23.34%。非手术组:良好8例,良好率26.67%;中残6例,占20.00%;重残2例,占6.67%;植物生存或死亡14例,占46.67%。手术组的良好率明显高于非手术组;手术组的植物生存或死亡率明显低于非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重症颅脑损伤的伤后早期救治尤为重要,早期给予大剂量皮质激素和脱水剂控制脑水肿,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等预防脑血管痉挛,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有效循环。剧烈增高的颅内压是伤后早期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早期使用足量脱水剂,迅速缓解高颅压,能明显降低死亡率;缓解颅高压争取治疗机会,及时手术清除脑部血肿,有效减轻颅内高压。重型颅脑损伤脑干损伤和脑水肿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2];联合应用脱水剂,持续控制脑水肿。镁制剂和糖皮质激素能够缓解、减轻炎症反应,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适量应用镁制剂及糖皮质激素,维持正常脑灌注压和血压、保持呼吸道畅通,减少脑部二次损害,防止脑缺氧。同时积极治疗合并伤,纠正低氧血症、维持脑灌注压等。

在急性期因颅内压持续增高,易形成脑疝,脑干长时间受压易发生不可逆的缺血坏死损害。颅内压的持续增高使脑灌注压不断降低,造成广泛性脑缺血、缺氧程度加重,从而发生全脑继发性损害。对伤者早期、及时手术治疗,防止继发脑损害,有效缓解颅内高压,可以降低重症颅脑损伤的致残率及病死率[3]。各种减压术均能有效地解决脑肿胀、脑水肿,并能尽量避免出现或加重脑疝及脑干继发损害。手术治疗的主要方式有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直接开颅血肿清除术、冠状开颅双侧去骨瓣减压术等。我们认为应争取在患者颅压代偿期即清醒期、脑疝早期、呼吸停止前开颅,要综合分析患者病情,合理掌握手术指征,确定适宜的手术方式[4]。本研究手术组患者良好率为48.33%,植物生存或死亡率为23.34%;手术组的良好率明显高于非手术组;手术组的植物生存或死亡率明显低于非手术组。手术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是安全、可行的。

在早期应该运用抗菌药物,预防颅外、肺部等感染并发症,必要时可根据药敏和细菌培养合理选择用药;有明显出血倾向者预防性应用胃黏膜保护剂及质子泵抑制剂,防止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慎用损害肾功能的药物,预防急性肾衰竭;及时采用肠内外营养补充[5]蛋白质等营养成分。脑组织伤后水肿、肿胀较其他组织的更为严重,重症颅脑挫裂伤的脑水肿高峰期多延续3~7日。脑水肿可致颅内压增高,向内压迫脑干等重要的中枢,威胁患者生命。手术清除血肿及减压术,只是治疗颅脑损伤的主要手段之一;手术前后的综合有效的抗脑水肿治疗等,对重症颅脑损伤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钠等电解质的补充要结合伤情、药物脱水利尿情况及肾功能等全面考虑,以不引起水和电解质过分失衡为原则。长期昏迷者应定期作血液化验、电解质分析等。对特重型及弥漫性脑损伤,尤其是合并肺挫伤者,适当应用激素可纠正内分泌紊乱、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早期气管切开、冬眠低温治疗[6]、促醒治疗、加强护理等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

对重症颅脑损伤者进行积极的伤后早期救治、合理掌握手术时机和防止术后并发症,有助于降低重症颅脑损伤手术的病死率及致残率。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66-368.

[2] 江基尧,朱诚,罗其中. 现代颅脑损伤学[M]. 第2版.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111-120.

[3] 卢盛超,单大钊. 重症颅脑损伤手术治疗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2009, 4(7):90-91.

[4] 陶翔玉,王峰,汪守法,等. 重症颅脑损伤手术治疗687例临床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6A):507-508.

[5] 孙再宾. 重症颅脑损伤356例手术治疗体会[J]. 中国社区医师,2008, 10(2):28.

[6] 彭成,胡生,赵刚. 亚低温治疗急性重症颅脑损伤80例临床体会[J].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6):73-74.

(收稿日期:2009-11-12)

作者:李海波

第3篇:舒芬太尼对颅脑手术围手术期免疫因子的影响

[

颅脑手术对脑损伤除脑组织坏死、血管破裂出血、血脑屏障破坏等机械损伤外,关于细胞因子在手术刺激后继发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通过对40例颅内肿瘤切除术患者的观察,探讨了舒芬太尼对颅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细胞因子IL-1β及IL-10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08年6月-2009年3月择期颅内肿瘤切除术患者40例,ASAI-II级,年龄16~78岁,其中男13例,女27例。既往无药物成瘾史、无心血管疾病,随机分芬太尼组(F组,n=20)。舒芬太尼组(S组,n=20)。

1.2麻醉方法所有患者术前30min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均采用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麻醉诱导前均用18号套管针开放左上肢静脉,S组诱导采用舒芬太尼0.3μg·kg-1,维持采用静脉持续泵入舒芬太尼0.2μg·kg-1·h-1,F组诱导采用芬太尼4μg·kg-1,同时诱导丙泊酚2mg·kg-1,阿曲库铵0.05mg·kg-1,维持静脉丙泊酚8mg·kg-1·h-1,按需追阿曲库铵。手术结束前5min停用麻醉药。手术结束后,当患者意识清醒,潮气量恢复,吞咽反射、咳嗽反应恢复后吸痰,拔除气管导管。

1.3观察指标 术中用HP监护仪监测脉搏(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ECG)。两组患者分别在麻醉前(T1)、手术开始切皮后2h(T2)、术后2h(T3),术后48h(T4)四个时间点采取静脉血3ml。置人无内毒素试管,2000r·min-1离心10min,分离出血清置-70℃冻存。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1β及IL-10浓度(由晶美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实验操作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4统计学方法实验数据以平均值(x±s)表示,用SAS9.0软件行统计分析,组内、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MAP及HR变化>20%有临床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手术时间、输液量、手术种类、SBP、DBP、MAP及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4两组血清IL-1β浓度明显上升,与术前水平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同一时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清IL-10浓度切皮后2h与术前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IL-10水平升高,较术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S组术后2hIL-10浓度明显高于F组(P<0.01)。

3 讨论

围术期免疫反应一般是由原发疾病、创伤和手术创伤与麻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是最常见的不稳定因素。手术损伤诱发的全身性广泛炎症是围颅脑手术期免疫反应的始动因素。触发免疫和炎症反应的重要介质其中之一是IL-1β,它激活IL-6、IL-8及TNF-a等细胞因子的生产。其可能通过介导黏附分子ICAM-1表达上调,白细胞聚集,引起血管炎性反应;使磷脂酶A2增多,磷脂过度降解,直接引起细胞膜损伤;使局部兴奋性氨基酸增多,诱导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加重神经细胞毒性作用。IL-10是一种炎性抑制细胞因子。可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合成及分泌,可减轻许多前炎性细胞因子的毒性作用;抑制局部炎症反应;可抑制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合成和分泌IL-6和TNF-a,通过阻断转录减少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合成和释放。舒芬太尼是芬太尼的衍生物,合成于1974年,其镇痛作用约为芬太尼的5-10倍,作用持续时间延长2倍,心血管状态更稳定,更适用于大手术麻醉。

本研究发现颅脑手术刺激引起血清IL-1β显著升高,舒芬太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IL-10产生,提示舒芬太尼具有促进抗炎性细胞因子分泌的作用,有利于围术期细胞因子平衡的维持。

作者:王豆豆 林丽丽 魏文鹏 张丕兴

第4篇:术中实时超声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孙杰 聂晟 胡勤乐 冯楠 张作洪 费冰 蔺志清

宁波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315010)

【摘要】目的

探讨术中实时超声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4月69例神经外科手术术中超声影像资料。与术前CT、MRI结合,观察正常脑组织、脑室和中线结构等的超声图像;记录颅内病变的大小、形态、深度和内部回声;在超声实时引导下穿刺;利用多普勒技术探测病变周围大血管分布情况。并将术后CT或MRI与术中超声图像对比,了解病变切除程度。结果

术中69例病变均在超声影像上清晰显示,其中位于脑内深部36例病灶准确定位,33例脑内肿瘤边界较清晰,6例发现病灶残留,得以进一步切除,8例结合彩色多普勒技术探测病灶与周围脑血管的毗邻关系及局部血流速度,区分动、静脉。结论

术中实时超声可清晰显示颅脑正常结构和颅内病变部位、大小、形态,可对深部小病灶进行准确定位,实时指导手术入路和手术进展,判断病变有无残留;能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手术,并观察有无出血等并发症;可以评价病变周围大血管的分布状况,避免损伤。

[关键词] 实时超声 神经外科手术 多普勒

Application of real-time ultrasound in neurosurgical operation Sun Jie, Nie Sheng, Hu Qin-le, Feng Nan, Zhang Zuo-hong, Fei Bing, Lin Zhi-qing

Ningbo No.1 Hospital.31501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real-time sonography applied in neurosurgery. Methods 69 cases of brain lesions from January, 2007 to April, 2010 were proceeded with real-time sonography (type B ultrasound ) during operation. we collected 69 cases of brain lesions using type B ultrasound imaging technology during the operation from Jan. 2007 to Apr.2010. From the ultrasonic images, normal structures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lesions were easily differentiated. Sonography was applied in three main ways: 1) Measure the size and depth of the lesion; 2) puncture Under b-sonography real-time guiding; 3) Use doppler technique to detec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great vessels around the lesion using detection of regional blood flow velocity. Results All the lesions were clearly displayed in ultrasound images. 36 intracephalic lesions were accurately located, and 6 cases were guided with sonography to resect the residual tumor. The vessels adjacent to the tumor or intra-tumor were distinguished with Doppler ultrasound.. Conclusion

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 was a good real-time imaging, which had advantages in detection of tumor size, location, in tumor differentiation, and also in monitoring the vessels. So, real-time sonography was a good assistant during neurosurgery. the application of intraoperative real-time ultrasound used in the brain operation can be clearly shows the normal craniocerebral structure and the position, size, shape of the lesion, then give us a niveau diagnosis; accurate location of those deep, small lesions, real-time guidance of surgical approach and surgical progress, judgment whether there is the residual lesion; the management for puncture operations under b-sonography guidance, and observe whether the bleeding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can evaluat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great vessels around lesions, to avoid injury. [Key Words] Real-time ultrasonography; Neurosurgical procedures; Doppler

随着技术及设备的逐步改善,超声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受到关注,使用专业的神经外科超声探头可确切、可靠的实时指导手术进程,明显提高病变切除率、更好的保护正常脑组织。我科自2007年1月以来,应用ALOKA公司的 SSD-4000 型彩色超声诊断仪,完成69例超声引导颅脑手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7年1月至2010年4月,术中采用超声影像技术的69例颅脑病变病例。男40例,女 29例。年龄 21~72岁,平均38岁。肿瘤病变33例,其中胶质瘤16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脑膜瘤8例,转移性恶性肿瘤3例,血管母细胞瘤2例,颅内血肿24例,脑室出血7例,脑脓肿1例,动静脉畸形(AVM)4例,患者手术前均常规行头颅CT和/或MRI检查明确诊断,4例AVM均经DSA造影确诊。

1.2 仪器方法 使用日本ALOKA公司的 SSD-4000 型彩色超声诊断仪, 配有两种术中专用探头。凸弧形神经外科术中专用探头,频率3-8MHz;笔式术中穿刺探头,探头侧面有凹槽并配有穿刺架,探头频率3-8MHz。脑室穿刺针在超声支架的引导下可直达病灶或目标。常规开颅去除骨瓣后,暴露硬脑膜。在探头上涂以耦合剂,再用无菌塑料套紧密包裹探头,硬脑膜上(或脑组织表面)喷洒生理盐水以保证探头与组织良好接触。分析水平位、冠状位、矢状位扫描所得声像图,与术前CT、MRI结合,观察正常脑组织、脑室和中线结构;观察病变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对病变的大小、深度进行测定;在超声实时引导下穿刺;利用多普勒技术探测病灶内的血流信号,同时观察病灶周围有无大血管通过。病灶切除后, 残腔灌注生理盐水, 再行超声探测病灶切除程度和有无深部出血。如需穿刺操作,可让助手固定探头于最佳显示位置,术者在超声实时监测下将穿刺针置入,缓慢抽吸。

结果

术中69例病变均在超声影像上清晰显示,其中位于脑内深部36例病灶准确定位,33例脑内肿瘤边界较清晰,6例发现病灶残留,得以进一步切除,4例肿瘤及4例动静脉畸形结合多普勒技术探测病灶与周围脑血管的毗邻关系及局部血流速度,区分动、静脉。经术中超声实时指引,33例肿瘤及4例动静脉畸形均达到全切,24例颅内血肿清除干净,7例脑室出血术中穿刺精准,1例脑脓肿穿刺定位准确,脓液清除满意。近期随访,均无与术中超声扫描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如颅内感染等。

讨论

20世纪80年代,有人在颅脑手术中使用超声对病灶进行定位和引导,判断术后有无残余肿瘤 [1] 。但是由于当时探头的体积较大,操作不便,且成像清晰度低。近几年5~7.5MHz的神经外科术中专用探头的问世 ,大大提高了术中实时超声探查脑组织的灵活实用性,国内外学者们对术中超声的研究更为深入 ,涌现出了许多先进的术中超声检查新技术 ,促进了颅脑手术介入超声的发展和在临床上的应用。超声能清楚地显示含液腔(如脑室),因而可作为标志物,其他较为固定的高回声标志物有大脑镰、小脑幕、脑沟/裂和脉络丛等。也可用人工标志物,如在接近病变的脑沟内放置止血材料(高回声),以便计划手术路径[2]。

一、定位脑内深部病灶 颅脑手术的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术中对病灶的精确定位以及减少手术损伤。打开颅骨后不能直接观察到病灶。精准的定位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探查引起的手术创伤。故先后出现了术中应用 CT 或 MRI以及运用神经导航精确定位的方法,但存在操作不便、价格昂贵、占用空间大、缺乏实时成像的缺陷 ,且目前仍无法解决术中开骨瓣后脑组织偏移问题。术中超声提供的是实时信息,可在手术过程中反复操作,能满意的用于定位脑内病灶,指导手术轨迹,能避免多发病灶中较小病灶的遗漏。此次69例病灶均可在超声影像上显示,显像效果理想。33例深部病灶先用脑室穿刺针在超声引导下穿刺,直达病变表面。拔出穿刺针,沿穿刺形成的轨迹切开大脑皮质,均顺利到达病灶。由此,超声对深部病灶定位准确,使用方便安全,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图1)。

二、实时监测、引导、评价手术进程

颅脑手术中,常需要充分暴露病灶,又要求最大限度控制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随时监测手术的进行情况,无疑能提供有力帮助,提高手术安全性。应用超声在硬膜打开前扫描,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与皮层表面的距离,从而设计合理的硬膜切口及手术轨迹。切开皮层后,由于术野不规则,在术野内注满无菌生理盐水充当偶合剂,将探头表面接触液面即可清晰成像。金属与硅胶管在超声扫描时均呈强回声,将脑室穿刺针或硅胶引流管置于术野中做参照,可以使手术进程更清楚直观。以往术中评估肿瘤例如胶质瘤的切除程度,往往是依据术前影像学资料,结合对组织不同色泽和质地等肉眼观察来判断,难免会有肿瘤残余。超声可在术中实时地监测病灶的切除程度,有效提高病灶切除率。 Maarouf A.Hammoud[3]等曾对70例胶质瘤和转移瘤的病人在超声指导下的开颅手术,术后MRI随访证实全切率为100%。本文69例颅脑病变患者中,有6例在手术结束时进行超声检查,发现肿瘤残留,予以手术切除。术后复查MRI,与术中判断完全吻合。颅脑手术,尤其是颅脑外伤急诊手术过程中,若出现急性脑膨出,应用实时超声往往能即时发现非手术野的出血及遗漏的血肿,争取抢救时机。

三、引导穿刺

为了缓解颅内高压、降低脑张力以及放置各种引流导管,术中往往需要进行脑室穿刺。常规的枕入法、额入法和侧入法均属于经验性的盲穿操作,并不能保证100%的成功率。非常实用,特别是小脑室,非经典部位穿刺等,可代替立体定向。Benediktsson[4] 等人都曾对超声引导穿刺进行报道,且均取得满意的结果。超声能在直视下进行穿刺,简单、省时,可重复使用,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应用超声可在损伤很小的情况下,对脑室及深部的囊肿、脓肿进行穿刺。脑脓肿可采用穿刺后注入抗生素的方法,结束后,再进行超声波扫描,可除外出血等并发症。对于自发性颅内血肿,可在B超引导下用脑室穿刺针穿刺血肿,然后进行抽吸,不必切开皮层,可免去手术探查和反复穿刺的过程直达病灶,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更主要的是减少了探查过程中对正常脑组织的损害。抽吸结束后观察有无再出血。

四、多普勒技术的应用

超声多普勒技术是其他影像学所不具备的,在颅脑手术中同样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利用超声多普勒技术,可以显示颅内血管,并观察测定其血流动力学状况,区分动、静脉。因此有助于术中避免损伤血管。AVM在彩色多普勒下显示为特有的五彩镶嵌的图像,显示AVM的整体轮廓,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的位置(图2),为手术提供许多信息[5]。颅内肿瘤在彩色多普勒下,可根据彩色血流信号,显示肿瘤内部的滋养血管,以及肿瘤周边正常脑实质内的血管树。通过这种实时的观测,可以做到精确止血,避免多余的操作。另一方面,通过对血管走行的观察,可以减少手术操作对血管的误伤,甚至可以通过手术路径的选择从而避免损伤重要血管。因而大大减少了术中出血,减小了手术创伤,提高手术的精确度。

五、目前的B型超声影像技术存在的不足:

1、与CT和MRI影像相比,图像清晰度和分辨率不高;不同的成像信号源可产生相似特征的回声信号,不利于组织间差异的区分。因此,病变定性能力不足。

2、因为存在颅骨的遮挡,不能用于开颅术前检查。

3、由于超声提供的是非标准的扇形切面影像,与神经外科医生所熟悉的正常断面解剖有一定差别,故只有熟悉脑部非标准面断层解剖标志,才能正确认识术中B超显示的病变影像。小气泡和电凝的微血栓能引起高回声伪差,即所谓“边缘效应”,由粗糙的术腔壁产生,可被误认为肿瘤残余[6]。

总之,本研究表明,术中实时超声的应用,获得即时信息协助进行术中决策,用于颅脑手术中可显示颅脑正常结构和病变部位、大小、形态,作出定位诊断;对深部小病灶准确定位,实时指导手术入路和手术进展,判断病变有无残留;能在B超引导下进行穿刺手术,并观察有无出血等并发症;可以评价病变周围大血管分布状况,避免损伤。术中超声是一项简便快捷,技术可靠的影像工具,可提供病变的解剖与形态学的细节信息,从而提高了颅脑外科治疗的准确性、安全性和治疗效果,尤其适用于深部和功能区病变。随着超声影像技术的发展、改进,术中超声将获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Auer LM, van Velthoven V. 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 (US) imaging. Comparison of pathomorphological findings in US and CT. Acta Neurochir [J]. 1990, 104(3-4): 84-95

[2]周大彪,张懋植,张伟等. 颅内肿瘤的术中超声成像及技术应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5,5:455 [3] Hammoud MA, Ligon BL, Souki R. Use of 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 for localizing tumors and determining the extent of resec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Neurosurgery, 1996, 84(5):737-741 [4]Benediktsson H, Andersson T, Sjölander U, Hartman M, Lindgren PG. Ultrasound guided needle biopsy of brain tumors using an automatic sampling instrument.Acta Radiol. 1992 Nov;33(6):512-7

[5] Mathiesen T, Peredo I, Edner G, et al. Neuronavigation for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surgery by intraoperative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angiography [J].Neurosurgery,2007;60(2):345-351 [6] Unsgaard G,Gronningsaeter A, Ommedal S,et al. Brain operations guided by real-time two dimensional ultrasound: new possibilities as a result of improved image quality.Neurosurgery, 2002,51:402-412 (图1)脑内病灶的定位

(图2)利用超声多普勒技术显示病灶血管

第5篇:中国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南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 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

一、宗旨

规范我国颅脑创伤病人外科手术指证、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提高我国颅脑创伤病人救治成功率。

二、临床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

目前国内外有关颅脑创伤病人,特别是急性颅脑创伤病人外科手术治疗的指证、时机和方法存在争议。鉴于外科手术无法进行双盲临床对照研究和伦理学问题,至今尚无有关颅脑创伤病人外科手术疗效的一级循证医学证据。2006年,美国神经外科专家在收集国际医学刊物发表的800多篇(二级或三级证据)有关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方面论著的基础上,编写了了美国《颅脑创伤外科治疗指南》(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在《Neurosurgery》杂志上全文刊登。对美国和全世界神经外科医师外科手术治疗颅脑创伤病人发挥了良好指导作用。北京天坛医院刘百运教授等在参照美国《颅脑创伤外科治疗指南》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神经外科医师经验,2007年编写出版了《急性颅脑创伤外科指南》专著。

鉴于我国神经外科医师在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再结合我国颅脑创伤病人伤情特点和医疗条件,2008年11月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和中国神经损伤专家委员会召集了60多位神经外科专家,认真分析了我国颅脑创伤病人外科手术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编写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颅脑创伤病人外科手术专家共识,以指导我国从事颅脑创伤诊治医师的临床医疗实践,提高我国颅脑创伤病人救治水平。

(一)急性硬膜外血肿

1.手术指证:①急性硬膜外血肿>30毫升,颞部>20ml,需立刻开颅手术清除血肿;②急性硬膜外血肿<30毫升,颞部<20ml,最大厚度<15毫米,中线移位<5毫米,GCS评分>8分,没有脑局灶损害症状和体征的病人可保守治疗。但必须住院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行头部CT动态观察血肿变化。一旦出现临床意识改变、颅高压症状、甚至瞳孔变化或CT血肿增大,都应该立刻行开颅血肿清除手术。

2.手术方法:按照血肿部位采取相应区域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和彻底止血,骨窗缘悬吊硬脑膜,骨瓣原位复位固定。但对于巨大硬膜外血肿、中线依位明显、瞳孔散大的病人,可采用去骨瓣减压和硬脑膜减张缝合技术,避免手术后大面积脑梗塞造成的继发性颅高压和脑疝,再次行去骨瓣减压手术。

(二)急性硬膜下血肿

1.手术指征:①急性硬膜下血肿>30ml、颞部>20ml、血肿厚度>10毫米,或中线移位>5毫米的病人,需立刻采用手术清除血肿;②急性硬膜下血肿<30ml、颞部<20ml、血肿最大厚度<10毫米,中线移位<5毫米、GCS评分< 9分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可以先行非手术治疗。如果出现伤后进行性意识障碍,GCS评分下降>2分,应该立刻采用外科手术治疗;③对于具有ICP监测技术的医院,GCS评分< 8分的重型颅脑创伤合并颅内出血的病人都应行颅内压监测。

2. 手术方法:对于临床最常见的额颞顶急性硬膜下血肿,特别是合并脑挫裂伤颅高压的病人,提倡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根据术中颅内压情况决定保留或去骨瓣减压,硬膜原位缝合或减张缝合。双侧额颞顶急性硬膜下血肿应该行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手术,也可采用前冠状开颅去大骨瓣减压术。

(三)急性脑内血肿和脑挫裂伤

1.手术指征:①对于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的病人,如果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和神经功能损害,药物无法控制高颅压,CT出现明显占位效应,应该立刻行外科手术治疗;②额颞顶叶挫裂伤体积>20毫升,中线移位>5毫米,伴基底池受压,应该立刻行外科手术治疗;③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病人,通过脱水等药物治疗后ICP≥25mmHg,CPP≤65mmHg,应该行外科手术治疗;④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病人无意识改变和神经损害表现,药物能有效控制高颅压,CT未显示明显占位,可在严密观察意识和瞳孔等病情变化下,继续药物保守治疗。

2.手术方法:①对于额颞顶广泛脑挫裂伤合并脑内血肿、CT出现明显占位效应病人,应该提倡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清除脑内血肿和失活脑挫裂伤组织、彻底止血,常规行去骨瓣减压,硬膜减张缝合技术。②对于无脑内血肿、额颞顶广泛脑挫裂伤脑肿胀合并难以控制高颅压、出现小脑幕切迹疝征象的病人,应常规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硬膜减张缝合技术,去骨瓣减压;③对于单纯脑内血肿、无明显脑挫裂伤、CT出现明显占位效应的病人,按照血肿部位,采用相应部位较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彻底止血,根据术中颅内压情况决定保留或去骨瓣减压,硬膜原位缝合或减张缝合。④对于后枕部着地减速性损伤、对冲伤导致的双侧大脑半球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导致的脑内多发血肿,应该首先对损伤严重侧病灶进行开颅手术,必要时行双侧开颅大骨瓣减压手术。

(四)急性颅后凹血肿 1.手术指征:① 后颅凹血肿>10ml、CT扫描有占位效应(四脑室的变形、移位或闭塞;基底池受压或消失;梗阻性脑积水),应该立刻进行外科手术治疗。②后颅凹血肿<10ml、无神经功能异常、CT扫描显示不伴有占位征像或有轻微占位征像的病人,可以进行严密的观察治疗,同时进行不定期的CT复查。

2.手术方法:采用枕下入路开颅,彻底清除血肿,行硬脑膜原位或减张缝合。

(五)慢性硬膜下血肿

1.手术指征:① 临床出现颅高压症状和体征,伴有或不伴有意识改变和大脑半球受压体征;②CT或MR扫描显示单侧或双侧硬膜下血肿厚度>10mm、单侧血肿导致中线移位>10mm;③无临床症状和体征、CT或MR扫描显示单侧或双侧硬膜下血肿厚度<10mm、中线移位<10mm病人可采取动态临床观察。

2.手术方法:①低密度硬膜下血肿通常采用单孔钻孔引流术;②混合密度可采用双孔钻孔引流冲洗方法;③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反复发作、包膜厚、血肿机化的病人,则需要开瓣手术剥除血肿膜、清除机化血肿。

(六)凹陷性颅骨骨折

1.手术指征:①闭合性凹陷性骨折>1.0cm;②闭合性凹陷性骨折位于脑功能区、压迫导致神经功能障碍;③开放性凹陷性骨折;④闭合性凹陷性颅骨骨折压迫静脉窦导致血液回流、出现颅高压病人;⑤凹陷性颅骨骨折位于静脉窦未影响血液回流、无颅高压病人不宜手术。

2.手术方法:①无污染的骨折片取出塑形后原位固定;②严重污染骨折片应该取除,待二期修补;③合并颅内出血和脑挫裂伤按相应外科手术规范处置。

(七)颅骨修补术

1.手术指征:① 颅骨缺损>2cm;②影响美容;③通常在伤后>3月进行颅骨修补术,对于较大颅骨缺损导致病人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病人,临床病情允许条件下,可以适当提前;④由于儿童颅骨发育特点,颅骨修补手术原则>12岁。对于较大颅骨缺损、影响儿童正常生活和学习、头皮发育良好,可以不受年龄限制;⑤颅脑伤后发生颅内外感染的病人,颅骨修补术必须在感染治愈1年以上。 2.手术方法:①按照颅骨缺损大小和形态选择相应塑性良好的钛网或其他材料;②在颞肌筋膜下与硬脑膜外仔细分离,尽量不要分破硬脑膜,将修补材料固定在颅骨边缘;③亦可采用自体颅骨保存和修补术。

按照多田公式血肿体积为a×b×c×1/2 美国06年外伤指南血肿体积计算公式参照椭圆体积计算,a×b×c×1/2 其中两个公式1/2 *a*b的意思是一样的。

但关于血肿层面数就不一样了,平时我们用多田公式都是把所有层面数都算在内的(按照1cm/层)。

但美国脑外伤指南中的血肿层数计算是 参照最大层面,面积大于其75%计为1, 25%~75%计为 0.5 小于25% 忽略不计。

这样算来两个公式就有 出入了。对于同一个血肿而言,多田公式计算的结果要大于指南中公式计算结果。

gcs评分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睁眼

4语言吩咐睁眼 2无睁眼 语言

5言语错乱 3只能发音 1按吩咐动作

5对疼痛刺激屈曲反应 3异常伸展(去脑状态) 1 - 无反应

将三类得分相加,即得到GCS评分。(最低3分,最高15分)。选评判时的最好反应计分。注意运动评分左侧右侧可能不同,用较高的分数进行评分。改良的GCS评分应记录最好反应/最差反应和左侧/右侧运动评分。

某人讲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之手术方法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切口,始于颧弓上耳屏前1cm,于耳廓上方向后向上延伸至顶部正中线,然后向前沿正中线至前额部发际下,形成约15cm×12cm骨窗,保留完整额部骨膜,剪开硬膜,清除血肿及失活脑组织,止血,蛛网膜下腔冲洗,扩大硬膜腔减张缝合,硬膜外留置引流管,将额颞顶骨瓣分为额顶、颞顶两瓣,额顶瓣尽量复位,视病情决定颞顶瓣的去留。 (传统的额颞马蹄形骨瓣不能满意显露额极、颞极和额颞底部,不利于手术治疗的彻底性,且因骨窗小增加继发性血肿和(或)脑水肿所致的脑疝,亦可增加血肿清除急性减压后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脑膨出。术中一旦出现急性脑膨出,因骨窗小容易造成骨窗缘脑组织挫裂伤及血液回流障碍,加重脑膨出,形成恶性循环)

本组采用的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是美国临床常用的一种开颅术式,尤其适用于以额颞顶为主的急性硬膜下血肿,能够清除95%以上的单侧幕上血肿,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我们体会如下:①科学性:急性硬膜下血肿多由于皮层动静脉或桥静脉破裂出血所致,尽管硬膜下血肿可发生于颅腔任何部位,但最多发生于额颞顶区的凸面,常与广泛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存,颅后窝比较少见,手术治疗应重在彻底的内外减压。此切口包括了急性硬膜下血肿及脑挫裂伤的最好发部位,骨窗大而低,视野清楚,便于血肿、失活脑组织的全部清除与直视下止血,便于应用生理盐水冲洗蛛网膜下腔血性脑脊液,有益于缓解术后脑肿胀、脑水肿,有益于脑疝复位及防止脑疝形成。②实用性:对已脑疝形成的危重病例,不一定非行CT检查,可先钻颅定位后直接大骨瓣开颅,缩短了手术前时间,争取到了抢救时机。③超前性:很多病人伤后不久就诊,实际上手术时血肿远较CT检查时要大,而完全根据初期CT检查结果开颅,则有可能影响血肿清除和止血,从而导致残留血肿。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单纯性硬膜下血肿清除后若术野未发现出血点,应探明出血来源,确保直视下止血。②脑疝时间较长,合并有广泛的脑挫裂伤或急性脑肿胀,血肿清除后脑压仍高,脑搏动恢复缓慢者,行去骨瓣减压。③去骨瓣同时尽量取颞肌筋膜、帽状腱膜、额部骨膜或Dura-Guard硬膜补片行扩大硬膜腔减张缝合,以防止硬膜外渗血进入蛛网膜下腔,减少术后粘连、切口疝、脑脊液漏、外伤性癫痫发生率。④如去骨瓣减压,可将额颞顶大骨瓣分为额顶、颞顶2个小骨瓣,尽量保留额顶瓣,去除颞顶瓣,因前者对减压的意义较小,对病人容貌的影响却大,脑压实在高时则可将额顶瓣漂浮。⑤合并有大片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者,撕破蛛网膜后反复冲洗,以减轻脑血管痉挛。⑥合并脑疝者,血肿清除后脑无搏动,可以脑压板轻抬颞叶,显露小脑幕裂孔缘,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借助流体的冲刷、漂浮作用,使疝入的脑组织松动,见大量脑脊液自小脑幕裂孔处涌出,表示疝已复位,必要时行小脑幕切开。

第6篇:中国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专家共识

中国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神经损伤专业组

一、概述

去骨瓣减压术是用于治疗重型颅脑创伤难治性颅高压、脱水利尿等降颅压无效病人所采取挽救生命的最后手段和有效步骤,但其疗效存在争议[1-4]。特别是2011年4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澳大利亚学者Cooper等发表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弥漫性外伤性脑损害》,引起了国内外神经外科医师的极大关注和热议。他们的RCT研究发现早期采用双额颞顶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能有效地降低颅内压和缩短在ICU的治疗时间,但不能改善病人预后[5]。中国神经外科医师是继续坚持还是放弃采用去骨瓣减压技术抢救危重颅脑创伤病人?我们组织中国颅脑创伤临床专家,参考国内外主要文献,结合中国国情伦理和临床经验,制订中国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专家共识,有助于我国神经外科医师正确认识去骨瓣减压术的适应症、禁忌症、手术时机和方法及其相关问题的处理。

二、颅脑创伤病人颅内高压的发生机理

在颅缝闭合后,颅腔体积已相对固定。颅腔内容物包括脑组织(1400g)、脑脊液(75ml)和血液(75ml),正常情况下,此三者的总体积与颅脑总容积保持动态平衡,维持颅内压在正常水平。由于脑组织体积比较恒定,尤其是在急性颅内压增高时不能被压缩,颅内压的调节就在脑血容量与脑脊液量间保持平衡。在正常情况下,为维持脑组织 1

最低代谢所需的脑血流量为32ml/100g/min(正常为54~65ml/100g/min),全脑血流量为400ml/min(正常约700~1200ml/min),脑血管内容量应保持在45ml以上,脑血容量可被压缩的容积约占颅腔容积的3%左右。脑脊液是颅内三内容物中最易变动的成分,在脑室、脑池和颅内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量,约在75ml左右,约占颅腔容积的5.5%。当发生颅内高压时,首先通过脑脊液减少分泌,增加吸收和部分被压缩出颅以缓解颅内压升高,继之再压缩脑血容量。因此,可供缓解颅内高压的代偿容积约为颅腔容积的8%左右。

急性颅脑创伤病人因为颅内出血、广泛脑挫裂伤、tSAH、脑水肿、脑梗死、弥漫性脑肿胀等病理现象,当其增加体积超过代偿容积后,即可出现颅内高压症。如颅内压增高超过了颅内代偿机能限度,颅内压不断持续升高,则可引起脑血流量调节功能发生障碍,脑组织缺血缺氧严重,加重了脑水肿,使脑组织体积增加,颅内压更上升,可使脑组织移位形成脑疝,终致脑干受压造成呼吸、循环中枢衰竭而死亡。

三、颅脑创伤病人颅内高压的临床分期

颅内压增高的发展过程,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生理特点,分为代偿期、早期、高峰期和晚期(衰竭期)四个不同阶段。对于特重型颅脑创伤病人分期并不明确。

1.代偿期:病变虽已开始形成,但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由于颅腔内有占总容积8~10%以下的代偿容积,所以只要病变本身和病理变

化后所占的体积不超过这一限度,颅内压仍可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临床上也不会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所以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此期进展的快慢,取决于病变的性质、部位和发展的速度等因素。

2.早期: 病变发展并超过颅腔的代偿容积,但颅内压低于平均体动脉压正常值1/3,小于4.7Kpa(35mmHg),脑灌注压值为平均体动脉压正常值的2/3,脑血流量也保持在正常脑血流量的2/3左右,约34~37ml/100g脑组织/min,PaCO2值在正常范围内。脑血管自动调节反应和全身血管加压反应均还保持良好。但脑组织已有早期缺血缺氧和脑血流量减少,血管管径也有明显改变,所以逐渐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如头痛、恶心、呕吐,因导致颅内压增高的动作而加重。在急性颅内压增高时,尚可出现血压升高、脉率变慢、脉压增大、呼吸节律变慢、幅度加深的Cushing反应。

3. 高峰期:病变已发展到严重阶段,颅内压为平均动脉压正常值的1/2=4.7~6.6Kpa (35~50mmHg),脑灌注压也相当于平均体动脉压值的一半,脑血流量也为正常的一半约25~27ml/100g脑组织/min。如颅内压接近动脉舒张压水平,PaCO2>6.1Kpa(46mmHg)而接近6.6Kpa(50mmHg)时,脑血管自动调节反应和全身血管加压反应可丧失,可出现脑微循环弥散性障碍。此时患者有剧烈头痛、反复呕吐、神志逐步趋向昏迷,并可出现眼球、瞳孔固定散大或强迫头位等脑疝症状。

4.晚期(衰竭期):病情已发展到濒危阶段,颅内压增高到相当于平均体动脉压,灌注压<2.6Kpa(20mmHg),血管管径已接近管腔

完全闭塞,脑血流量仅为18~21ml/100g脑组织/min,脑代谢耗氧量(CMRO2)<0.7ml/100g脑组织/min(正常值为3.3~3.9ml/100g脑组织/min),PaCO2接近6.6Kpa(50mmHg),PaO2下降到6.6Kpa(50mmHg),SaO2<60%。此时患者处于深昏迷,各种反射均可消失,出现双瞳孔散大、去脑强直等现象,血压下降,心跳快弱,呼吸浅快或不规则甚至停止。

四、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创伤脑挫裂伤颅高压病人的主要临床证据

1.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编写的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南[6]:去骨瓣减压术是用于急性颅脑创伤、内科治疗无效恶性颅高压病人的救命性手术。手术指证:临床意识进行性障碍、CT扫描显示颅内损伤占位效应明显、ICP持续升高>30mmHg经脱水等内科治疗无效、甚至瞳孔散大的急性颅脑创伤病人。

2.澳大利亚去骨瓣减压技术RCT研究(I级证据)[5]:澳大利亚Cooper教授等通过8年15家医院的155例急性颅脑创伤病人、伤后内科治疗后1h期间ICP>20mmHg、间断或持续超过20分钟的病人随机分为去骨瓣减压组和内科药物治疗组。结果发现去骨瓣减压技术能有效地降低颅内压和缩短在ICU的治疗时间,但不能改善病人预后。

3. 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去骨瓣减压RCT研究(I级证据)[7]:27例儿童颅脑创伤颅高压病人RCT研究。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去骨瓣减压手术组病人恢复良好率为53.8%、预后不良率46.1%;非手术组病人恢复良好率仅14.3%、预后不良率85.7%。

4. 台湾长庚医院去骨瓣减压术回顾性研究(II级证据)[8]:201例急性颅脑创伤颅高压病人行去骨瓣减压手术,观察30天死亡率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伤后30天去骨瓣减压手术病人死亡率26.4%。其中79.2%病人死于难以控制脑肿胀和大片脑梗死。病人年龄和GCS评分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5.美国弗吉利亚大学医学院手术与非手术回顾性研究(II级证据)[9]:85例急性颅脑创伤、平均GCS 9分病人。55例开颅减压手术,30例非手术。3个月随访结果: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死亡率分别为33%和30%,恢复良好率都为47%。

6.日本脑挫裂伤病人手术与非手术对照研究(II级证据)[10]:21例脑挫裂伤、ICP>40mmHg病人,去骨瓣减压手术病人死亡率22%,非手术组病人死亡率为88%。他们推荐对于意识减退、ICP进行性增高、CT扫描占位效应明显的脑挫裂伤病人应该积极行外科去骨瓣减压手术。

7.中国不同去骨瓣减压术对严重脑挫裂伤恶性颅高压病人临床对照研究(II级证据)[11]:486例严重额颞叶挫裂伤合并难治性颅内高压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组(n=241)与常规颞顶瓣手术组(n=245)。术后6个月的临床随访结果显示:标准外伤大骨瓣组病人恢复良好和中残39.8%、重残和植物生存34.0%、死亡26.2%;常规颞顶瓣骨瓣组病人恢复良好和中残28.6%、重残和植物生存36.3%、死亡35.1%。

五、去骨瓣减压术专家推荐

1.强力推荐:①重型颅脑创伤瞳孔散大的脑疝病人,CT显示脑挫裂伤、出血、脑水肿、脑肿胀和脑梗死等占位效应明显(中线移位、基底池受压);②ICP进行性升高、 >30mmHg持续30分钟的重型颅脑创伤病人。

2.推荐: 进行性意识障碍的急性颅脑创伤病人,CT显示脑挫裂伤、出血、脑水肿、脑肿胀和脑梗死等占位效应明显(中线移位、基底池受压)、经渗透脱水利尿药物等一线治疗方案颅高压无法控制的病人。

3.不推荐: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GCS 3分、呼吸停止和血压不稳定等晚期脑疝濒死的特重型颅脑创伤病人。

4.手术方法:单侧大脑半球损伤病人采用一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11,12],双侧大脑半球损伤病人行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13]或冠状前半颅减压术[14]。颞底减压必须充分。对于术中严重脑挫裂伤脑肿胀发生脑膨出的病人,应该尽量清除失活脑组织和必要内减压。根据颅高压程度可切除颞肌增加颅腔代偿容积。提倡颞肌筋膜与硬脑膜减张缝合,也可采用人工硬脑膜行减张缝(粘)合。有条件的单位在去骨瓣减压术后建议行颅内压监测技术,指导术后治疗和预后判断。

六、去骨瓣减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及其处理

严重颅脑创伤病人去骨瓣减压术后常见并发症和后遗症包括:硬脑膜下积液、脑积水、颅内出血、感染、切口嵌顿、癫痫和颅骨缺损等[15,16]。大多数硬膜下积液可以自行吸收、不需要外科手术干预,有

明显占位效应的硬膜下积液需要穿刺引流、腰大池引流或分流等外科治疗。广泛性脑萎缩导致的脑室代偿性扩大不需要外科处理、进展性和梗阻性脑积水等需要行外科分流手术。去骨瓣减压术后病人的颅内压降至正常值、病情允许的条件下,建议尽早行颅骨成形术。不推荐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17]。

七、说明

1. 随着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严重颅高压病人的循证医学证据不断增加,《中国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专家共识》将不断修改完善,我们将及时客观地反映将来最新和最权威的临床科学结论,造福颅脑创伤病人。

2. 《中国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专家共识》属于神经外科专家推荐方案。临床医生应该根据病人实际病情参照执行。

3. 《中国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专家共识》仅适用于成人急性颅脑创伤病人。

4. 《中国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专家共识》供我国神经外科医师参考,不具有法律效力。

第7篇:中国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南--专家共识-2015版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中国神经刨伤专家委员会

目前国内外有关颅脑创伤患者,特别是急性颅脑创伤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的指征、时机和方法存在争议。鉴于外科手术无法进行双盲临床对照研究和伦理学问题,至今尚无有关颅脑创伤患者外科手术疗效的一级循证医学证据。2006年,美国神经外科专家在收集国际医学刊物发表的800多篇(二级或三级证据:)有关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方面论著的基础上,编写了美国《颅脑创伤外科治疗指南》(guidelinesforthesurgicalmanagementoftraumaticbraininjury),在Afe.wcwwge/iv杂志上全文刊登。对美国和全世界神经外科医生外科手术治疗颅脑创伤患者发挥了良好指导作用。鉴于我国神经外科医师在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再结合我国颅脑创伤患者伤情特点和医疗条件,2008年11月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召集了60多位神经外科专家,认真分析了我国颅脑创伤患者外科手术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编写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颅脑创伤患者外科手术专家共识,以指导我国从事颅脑创伤诊治医生的临床医疗实践,提高我国颅脑创伤患者救治水平。

一、急性硬膜外血肿 1.手术指征: ⑴ 急性硬膜外血肿>30 ml,颞部血肿>20 ml,需立刻开颅手术清除血肿;

(2)急性硬 膜外血肿<30 ml,颞部<20ml,最大厚度<15 mm,中线移位<5mm,GCS评分>8分,没有脑局灶损害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可保守治疗。但必须住院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行头部CT动态观察血肿变化。一旦出现临床意识改变、高颅压症状、甚至瞳孔变 化或CT血肿増大,都应该立刻行开颅血肿清除手 术。 2.手术方法: 按照血肿部位采取相应区域骨瓣 开颅,清除血肿和彻底止血,骨窗缘悬吊硬脑膜,骨瓣原位复位固定。但对于巨大硬膜外血肿、中线移位明显、瞳孔散大的患者,可采用去骨瓣减压和硬 脑膜减张缝合技术,避免手术后大面积脑梗死造成的继发性高颅压和脑疝,再次行去骨瓣减压手术。

二、

急性硬膜下血肿 1.手术指征: ⑴急性硬膜下血肿>30 ml、颞部 血肿>20 ml、血肿厚度>10 mm,或中线移位>5mm的患者,需立刻采用手术清除血肿; (2)急性硬膜 下血肿<30ml、颞部<20ml、血肿最大厚度<10 mm,中线移位<5 mm、GCS评分<9分急性硬膜下 血肿患者,可以先行非手术治疗。如果出现伤后进 行性意识障碍,GCS评分下降>2分,应该立刻采用 外科手术治疗;

(3)对于具有颅内压监测技术的医 院,GCS评分<8分的重型颅脑创伤合并颅内出血 的患者都应行颅内压监测。 2.手术方法: 对于临床最常见的额颞顶急性硬 膜下血肿,特别是合并脑挫裂伤高颅压的患者,提 倡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根据术前GCS评 分、有无脑疝以及术中颅内压情况决定保留或去骨 瓣减压,硬膜原位缝合或减张缝合。双侧额颞顶急 性硬膜下血肿应该行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手术,也可采用前冠状开颅去大骨瓣减压术。

三、

急性脑内血肿和脑挫裂伤 1.手术指征:

(1:)对于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 肿、脑挫裂伤的患者,如果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和神经功能损害,药物无法控制高颅压,CT出现明显占位效应,应该立刻行外科手术治疗; (2)额颞顶叶挫裂伤体积>20 ml,中线移位>5 mm,伴基底池受 压,应该立刻行外科手术治疗; (3)急性脑实质损伤 患者,通过脱水等药物治疗后颅内压25≥mmHg,脑 灌注压≤65 mmHg,应该行外科手术治疗; (4)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患者无意识改变和神经损害表现,药物能有效控制高颅压,CT未显示 明显占位效应,可在严密观察意识和瞳孔等病情变化下,继续药物保守治疗。

2.手术方法: (1)对于额颞顶广泛脑挫裂伤合并脑内血肿、CT出现明显占位效应患者,应该提倡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清除脑内血肿和失活脑挫裂伤组织、彻底止血,常规行去骨瓣减压,硬膜减张缝合; (2)对于无脑内血肿、额颞顶广泛脑挫裂伤脑 肿胀合并难以控制高颅压、出现小脑幕切迹疝征象的患者,应常规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硬膜减张缝合,去骨瓣减压; (3)对于单纯脑内血肿、无明显脑 挫裂伤、CT出现明显占位效应的患者,按照血肿部位,采用相应部位较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彻底止血,根据术中颅内压情况决定保留或去骨瓣减压,硬膜原位缝合或减张缝合; (4)对于后枕部着地减速性损伤、对冲伤导致的双侧大脑半球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导致的脑内多发血肿,应该首先对损伤严重侧病灶进行开颅手术,必要时行双侧开颅大骨瓣减压手术。

四、

急性后颅窝血肿 1.手术指征: (1)后颅窝血肿>10 ml、CT扫描有占位效应(第四脑室的变形、移位或闭塞,基底池受 压或消失,梗阻性脑积水),应立即行外科手术治疗; (2)后颅窝血肿<10 ml、无神经功能异常、CT扫描显 示不伴有占位征象或有轻微占位征象的患者,可以进行严密的观察治疗,同时进行定期复查CT。 2.手术方法:

采用枕下入路开颅,彻底清除血肿,行硬脑膜原位或减张缝合。

五、

慢性硬膜下血肿 1.手术指征: (1)临床出现高颅压症状和体征, 伴有或不伴有意识改变和大脑半球受压体征; (2)CT或MRI扫描显示单侧或双侧硬膜下血肿> 10 mm、 单侧血肿导致中线移位>10 mm; (3)无临床症状和 体征、CT或MRI扫描显示单侧或双侧硬膜下血肿厚度<10mm、中线移位<10 mm患者可采取动态临床观察。 2.手术方法: (1)低密度硬膜下血肿通常采用单 孔钻孔引流术; (2)混合密度可采用双孔钻孔引流冲洗方法; (3)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反复发作、包膜厚、 血肿机化的患者,则需要行骨瓣开颅手术剥除血肿膜、清除机化血肿。

六、

凹陷性颅骨骨折 1.手术指征:

(1)闭合性凹陷性骨折>1.0 cm; (2)闭合性凹陷性骨折位于脑功能区、压迫导致神经功能障碍; (3)开放性凹陷性骨折; (4)闭合性凹陷性 颅骨骨折压迫静脉窦导致血液回流、出现高颅压患者; (5)凹陷性颅骨骨折位于静脉窦未影响血液回 流、无高颅压患者不宜手术。 2.手术方法: (1)无污染的骨折片取出塑型后原位固定; (2)严重污染骨折片应该取除,待二期修补;

(3)合并颅内出血和脑挫裂伤按相应外科手术规范处置。

七、颅骨修补术 1. 手术指征: ⑴频骨缺损>2cm; (2)影响美容;

(3)通常在伤后>3个月进行颅骨修补术,对于较大 卢页骨缺损导致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患者,临床病情允许条件下,可以适当提前; (4)由于儿童颅骨发育特点,颅骨修补手术原则> 12岁。对于较大颅骨缺损、影响儿童正常生活和学习、头皮发育良好,可以不受年龄限制; (5)颅脑伤后发生颅内外感染的患 者,颅骨修补术必须在感染治愈1年以上。 2. 手术方法: (1)按照颅骨缺损大小和形态选择 相应可塑性良好的钛网或其他材料; (2)在颞肌筋膜 下与硬脑膜外仔细分离,尽量不要分破硬脑膜,将修补材料固定在颅骨边缘; (3)亦可采用自体颅骨保存和修补术。

第8篇:颅脑手术后术区引流管的管理

1.概述 颅脑外科手术后,一般要求放置引流管,旨在引流出残留在颅内的气体、血液、血性脑脊液等,以减轻脑膜刺激症状,预防脑膜粘连及蛛网膜颗粒闭塞,避免或减少术后脑水肿的发生。术后引流管的护理专科性质强,要求严格,对术后患者的良好康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引流管若护理不当,会影响正常的脑脊液循环与吸收功能,导致颅内压增高,发生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颅脑外科术后,有效的引流管管理,有助于及时观察病情变化,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确保引流通畅,促进手术区愈合,提高手术治愈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和保证。 2 护理

2.1 脑室引流管护理:引流袋高度:患者平卧位时,引流管的开口需要高于脑室侧10~15cm,侧卧位时,引流管开口需要高出矢状面15~18cm[4]。并且引流管应妥善固定,标示清楚引流管的名称、留置时间等。在术后早期,应控制好引流速度,一般每天引流小于500ml,若引流过多过快,易导致患者低颅压性头痛、恶心呕吐,此时应暂时夹闭或抬高引流管。而对于颅内感染患者,可适量增加引流量,同时应注意补充电解质。患者病情稳定后,床头可摇高25。左右。在护理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每天定时更换引流袋并记录引流液的量,操作应轻柔,避免对对引流管造成牵拉,适当限制患者头部的活动范围,保持引流管通常,需要搬运病人时,应暂时夹闭引流管。术后初期,引流液由略显血色变为橙黄色,正常引流液应是无色透明且无沉淀,否则,可提示可能有颅内感染。术后3~4 天,患者度过水肿期,颅内压降低后应及早拔管,在拔管前,可试夹闭引流管1 天,以观察脑脊液循环是否正常。置管时间一般5~7 天。

2.2 蛛网膜下腔引流管护理:蛛网膜下腔置管可用于治疗颅内感染、监测并控制颅内压和治疗脑脊液漏,一般放置在腰3~4 或4~5 椎体之间的蛛网膜下腔内。在护理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正确判断颅内高压和颅内低压性头痛。置管部位应定期观察并消毒,并检查引流液,避免感染。引流速度应严格控制,一般为2~5 滴/min,每天引流量控制在40~350ml,引流袋应低于脑脊髓平面且低于创口15~20cm。一般脑脊液引流量低于50ml 即可拔出引流管,拔管前可试夹闭一段时间,以观察病情变化。 2.3 硬膜外引流管护理:硬膜外留置引流管主要是为了避免颅脑手术后发生硬膜外血肿。引流液包括组织液、脑脊液、血性分泌物及血液。术后患者一般平卧,患者头部应偏向患侧,以引流彻底,引流袋低于头部20cm,注意使头偏向患侧。一般术后2~3 天即可拔管。 2.4 硬膜下引流管护理:硬膜下血肿占颅内血肿的10‰左右,老年人与小儿好发。护理过程中,应注意把握严格无菌操作,引流管应固定妥善并做好标记,引流袋应低于创腔30cm以上,保持引流通畅,并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和物理性状,患者一般取侧卧位或平卧位,头部低于足部。置管时间无需过长,一般在术后3 天左右行CT 检查示血肿消退即可拔管。

2.5 瘤腔或者血肿腔引流管护理:切除颅内肿瘤后,在瘤腔置入引流管,用于引流术后瘤腔的气体与血性液体,促进残腔闭合,避免并发假性囊肿或发生局部积液。术后早期,引流袋放高度应与头部创腔持平,2 天后可逐渐放低,引流量多时应适当抬高,以维持颅内压正常。一般置管3~5 天后,脑脊液逐渐清亮透明即可拔管。

3.颅脑外引流管引流不畅的原因及对策可能有:(1)脑室压力过低,可通过降低引流袋高度观察脑脊液有无流出来判断这种情况;(2)引流管口吸附于脑室壁,可轻轻旋转引流管,使管口与脑室壁分开;(3)引流管放置过深过长,折曲,可对照CT 影像缓慢向外拉出引流管至脑脊液流出;(4)引流管被脑组织、血凝块堵塞,可用注射器轻轻抽吸,排除堵塞物,必要时应更换引流管。

第9篇:颅脑手术患者在麻醉苏醒期整体护理干预体会

【摘 要】目的:总结颅脑手术患者在麻醉苏醒期的整体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86例行颅脑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术后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的拔管时间在9-12min,平均(10.54±2.31)min。在麻醉苏醒期,有5例出现低氧血症、恶心呕吐2例、躁动3例、寒颤12例、苏醒延迟3例、高血压16例,所有发生并发症的患者经护理人员及医生积极处理,均安全送返病房,未发生死亡病例。结论:针对颅脑手术患者,在麻醉苏醒期予以严密的、系统的护理干预,对于预防麻醉苏醒期并发症、加快术后恢复,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麻醉苏醒期;颅脑手术;护理干预;并发症

对于行颅脑外科手术的患者来说,手术时间长以及手术入路、肿瘤部位的不同等原因,使其术后并发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1]。术后,受残留肌松药物、麻醉药物的影响,患者在苏醒期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因此,针对颅脑术后麻醉苏醒期患者,临床护理人员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严密观察,加强护理,从而让患者顺利地度过苏醒期。现将颅脑手术患者在麻醉苏醒期的整体护理干预方法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86例行颅脑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实施手术,其中男性51例,女性35例。年龄在13~81岁,平均(40.5±3.2)岁。其中颅内动脉瘤8例,椎管内占位19例,动静脉血管畸形5例,鞍区占位3例,基底节占位4例,脑积水19例,桥小脑占位7例,小脑占位4例,脑室占位15例,其他7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复合麻醉(吸入+静脉)下,行颅脑手术,手术结束后,患者均带气管导管送入脑外复苏室。在复苏室中,均予以麻醉机支持呼吸,并进行心电监护,准确记录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对于实施了穿刺的动脉,要对其波动情况进行监测。监护期间,必须由专职护士和麻醉医生进行护理、监测操作。在病人呼吸、意识逐渐开始恢复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同时麻醉医生。当病人有拔管指征后,先对呼吸道分泌物进行彻底清理,再进行拔管,拔管后还要予以面罩吸氧(3~5L/min)。患者的麻醉苏醒期,最易发生如恶心呕吐、躁动、寒颤、苏醒延迟、高血压、低氧血症等并发症,因此,有必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予以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1.2.1 恶心呕吐

因残留麻药作用、颅内高压、手术刺激等因素影响,患者在麻醉苏醒期容易出现呕吐、恶心症状。对于有恶心呕吐症状者,护理人员要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回流至气管,呕吐后,要及时对患者气道、口腔内的分泌物进行清理,确保呼吸道畅通,以免因分泌物返流而发生误吸。

1.2.2 躁动

避免患者在苏醒期因躁动而发生坠床等意外,同时还要随时查看管路,保证管路通畅。

1.2.3 寒颤

为避免患者在麻醉苏醒期出现寒颤,术后要立即应用暖风机为患者保暖,适当调高复苏室温度。若患者发生寒颤,护理人员要立刻报告麻醉医师,遵医嘱应用曲马多等药物进行治疗,以缓解寒颤症状。

1.2.4 苏醒延迟

在将患者送入复苏室后,要使用暖风机保暖,认真记录病人的尿液量,在必要情况下还需进行血糖监测。复苏期间,要对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进行严密观察。

1.2.5 高血压

若患者呼吸功能恢复良好,符合拔管指征,应尽早拔管,对于主诉伤口疼痛者,适当予以止痛药。对于高血压患者,可适当应用降压药,以免血压波动过大导致再次出血。

1.2.6 低氧血症

对于发生了低氧血症的患者,护理患者可托住患者下颌,开放气道,若面罩加压给氧的效果不好,可插入喉罩进行辅助通气,以快速恢复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当患者恢复呼吸功能、神志清楚后,彻底抽取气道分泌物,然后拔出喉罩。脱氧观察15min,若病人生命体征平稳,可由手术医生与麻醉医师共同送至病房。

2 结果

本组患者的拔管时间在9~12min,平均(10.54±2.31)min。86例患者在麻醉苏醒期,有5例出现低氧血症、恶心呕吐2例、躁动3例、寒颤12例、苏醒延迟3例、高血压16例,所有发生并发症的患者经护理人员及医生积极处理,均安全送返病房,本组患者未发生死亡病例。脑外复苏室观察时间在 30~58min,平均(31.55±10.24)min。

3 讨论

颅脑外科手术对象多为病情危急的患者,术后由于残留肌松药物、麻醉药物作用,再加上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创伤性刺激、损伤性操作,会改变病人的生理状态,从而发生多种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会对病人的预后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术后麻醉苏醒期是发生并发症的一个高峰时期,所以必须有专业的、经验丰富的护士和麻醉医师在脑外复苏室陪护患者,以确保手术病人顺利度过麻醉苏醒期[3-4]。

在本次研究中,86例行颅脑手术的病人,在送至复苏室后立即应用呼吸机,并与麻醉医生做好交接班,护理人员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并积极配合麻醉医师做好麻醉苏醒期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本组患者中,有5例出现低氧血症、恶心呕吐2例、躁动3例、寒颤12例、苏醒延迟3例、高血压16例,所有发生并发症的患者经护理人员及医生积极处理,均安全送返病房,未发生死亡病例。总之,针对颅脑手术患者,在麻醉苏醒期予以严密的、系统的护理干预,对于预防麻醉苏醒期并发症、加快术后恢复,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娟,廖天治,伍林飞,殷小容. 1462例颅脑手术患者在麻醉苏醒期的观察及并发症护理[J].四川医学,2013,05:765-767.

[2]余光容,郑红.术前护理干预对妇科腹腔镜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09,13:136-137.

[3]李梓.护理干预对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9,24:41-42.

[4]刘亚丽,杨惠娟.颅脑手术麻醉苏醒护理注意事项[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08:631.

推荐阅读:

上一篇:护理质控目标与措施下一篇:飞机结构腐蚀的评价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