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方法摭谈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在单位课堂时间里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教学成功之间的比率关系。课堂教学效率越高, 效果就越好。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素质教育已成为人们探讨的重要课题,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大幅减少, 只有紧紧地围绕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性、使命感和责任感, 改进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方式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 怎样才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 认为可用如下三法:

1 系统法

即运用系统原理, 正确认识教学结构与功能的内在联系, 这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前提。

教学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确定教学功能的有机整体, 小学语文课的教学要素有: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方法、时间、环境和反馈等。所谓教学结构, 就是指教学要素及其组成方式。不同的教学结构, 具有不同的功能, 产生不同的效果。

基于上述认识, 在小学语文活动中, 要掌握教学结构和教学功能的内在联系, 重视教学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和结构性, 不断优化教学结构。例如, 在备课时, 既备知识, 又备学生。认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 把自己当做学生来换位思考, 设身处地为学生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 即变换角度转换角色, 使教师与学生达到思维置换, 心理相容的理想境界。又如, 讲课时, 不唱独角戏, 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把学生引入“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有读书、思考、讨论和表现的机会, 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强化学习过程, 要求学生寻找讯提的思路。总之, 在教学活动中, 发挥教学的每一个“棋子”作用, 走活“一盘棋”。

2 内动法

即运用内化动力原理,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学习学习的动力从哪儿来?理论研究表明:人的学习是一种复杂而又艰巨的脑力劳动, 它受到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内因和外因的简单相加, 或者是机械地相互消长, 而是一种动态发展的有机统一。由此可见, 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外因和内因的有机结合,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内因, 即良好的心理素质, 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习的情感和兴趣。

因此, 教师对学生, 要有满腔热情的态度, 用高尚的人格, 渊博的知识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艺术手法, 来增强学生的信任感。让学生在亲切、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从容、愉快地接受知识, 发展思维。要利用小学生好奇的特点, 设计各种体裁的课文的教学。以语文教学大纲为依据, 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和现有语文能力的实际出发, 采取多种方法组织教学内容, 使每篇课文的教学有新意, 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要开辟第二课堂, 组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 寓教于乐激发兴趣, 使学生懂得, 语文的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的道理,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尤为注意将课本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现在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很多在家里娇生惯养, 对劳动缺乏正确的认识, 自理能力不强。为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联系课本的思想内容, 把劳动教育渗透其中。教学《手》一文, 一开始, 笔者就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 并说出共同的特点:嫩滑。再对照课文, 看看主人公的一双手又是怎样的?接着问:“我们的手和主人公的手有什么不同?它为什么会长成这样的一双手?”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明白:必须经常参加劳动, 才能掌握熟练的劳动技能, 才能更好地工作。

《大森林的主人》也是一篇进行劳动教育的好题材。猎人面对“冷”、“饿”、“累”三个困难显得不慌不忙, 想出了克服困难的办法。教学时, 笔者侧重于让学生理解一系列的动词, 使学生知道:遇到困难, 不但要动脑筋, 还要动手。最后, 笔者引导学生去比较:猎人与作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从而使学生懂得:只有经常参加劳动的人, 才是生活的强者, 学生从中树立了“劳动光荣”的观念, 这样一来, 不但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任务, 还强化了思想品德的教育, 收到了双重的教学效果。

3 控平法

即运用控制平衡原理, 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反馈, 及时调整教学结构, 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协同学认为任何复杂系统内各个子系统既有独立的运动, 又有相互影响的整体运动。当系统内各个子系统独立运动占据主体地位时, 系统内呈现为无规则的混乱运动, 当各个子系统相互协调, 相互影响, 整体运动占据主体地位时, 系统呈现为有规律的运动状态, 这就是系统的协调。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系统, 各子系统要相互协调, 形成整体的、有规律的运动, 这就需要用控制平衡来调控。

语文课堂教学平衡的调控, 要利用学生的正反馈、负反馈, 控制语文课堂教学的进程, 使学生的知识有效输入由大幅度的增加。例如, 授课中, 当发现学生疲惫时, 就应轻松一下, 根据教学内容, 穿插一些有意义有趣的东西, 活跃课堂气氛。当发现学生已基本听懂教学内容, 表现出注意力分散时, 应加快教学的节奏, 增加输入知识的密度。

调控教学平衡的过程是一个动态性过程, 是一个不断打破平衡。又建立新平衡运动的过程。平衡性表明:教学系统各要素之间协调, 平衡水平就高, 教学效率也就越好。因此,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性, 教学内容的层次性, 学生年级的有序性。在一年级适用的教学方法, 在三、五年级就不一定适用。就是同一个年级或者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施教时, 时间的支配, 方法的运用, 要求的高低, 学习氛围的营造, 也应有所不同。教案的实施, 教师要根据教学流程的新情况, 及时调整。

综上所述, 系统法、内动法和控平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缺一不可。这是优化教学要素,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之一。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我们只有与时俱进, 认真研究、不断探索, 因材施教, 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小切口与大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下一篇:物流管理专业教改思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