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基本省情

2022-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甘肃基本省情

甘肃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基本素质调查与分析

摘要:对甘肃省陇南市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后发现,教师的语言知识素质、语言教学素质、语言文化素质和教学研究素质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严重影响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因此,为了促进小学英语教师素质的提升、提高培训质量和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小学英语教师需转变培训观念,重视自身的专业发展,实现人生价值;教育管理部门需创新工作思路;高校应创新教师培训理念、模式和内容。

关键词:甘肃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素质

一、研究背景

陇南市地处甘肃东南部秦巴山区,现辖八县一区。由于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投入、管理、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相对滞后。从2001年秋季起,陇南市按照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在师资极其紧缺的情况下从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截至2014年,陇南市教师数量仍然不足,整体上还存在教学理念陈旧、专业水平不高、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不强等问题,难以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的要求,严重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1]。为了全面提高教师素质,陇南市与陇南师专签订协议并启动“万名教师培训工程”和顶岗实习。王惠霞(2006)对陇南市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后发现英语师资力量薄弱和课堂教学技能不足等问题[2]。武和平(2010)认为,目前西部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存在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师学历水平不达标、教师成长周期过长、教学热情不高、专业化发展水平普遍较低的突出问题[3]。但学术界对陇南市小学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的研究十分有限,因此笔者于2014年3月到5月期间对参加“万名教师培训工程”的小学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的形式、内容及方式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5份,回收有效问卷89份,问卷回收率为94%。调查历经计划制订、问卷设计、访谈要点拟定、发放问卷、访谈、观察、回收问卷、收集分析数据等阶段, 为期2个月。被调查者均认真如实地完成了问卷内容,调查结果客观、可信度高。问卷采用华中师范大学北京研究院编写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基本素质调查问卷(小学教师卷),包括教师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素质两个方面。英语教师基本素质包括语言知识素质、语言教学素质、语言文化素质和教学研究素质四个方面。

三、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1受访教师基本情况

95名被试来自陇南市的农村小学,县域分布比较均匀,能反映陇南市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整体情况。调查发现,男女教师比例严重不平衡,80%以上为女性;绝大多数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够丰富;专业不对口现象十分严重,仅有35%的教师大学所学专业为英语类专业;教师学历100%达标,其中本科文凭教师占60%左右,但大部分教师的本科文凭为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函授、电大、夜大、网络和自考本科,英语专业功底不够扎实;高职称教师严重不足,80%以上为小教二级或三级。

2语言知识素质

教师的语言知识包括关于语言的知识、运用语言的知识和“教学的语言学知识”(linguistic knowledge for teaching)[4]。调查发现,70%的教师在英语语音方面存在单词重音把握不准、连读不自然、过度使用降调、英美音混杂等问题,缺乏英语语音、语调的示范能力。一个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不仅会给孩子们带来难以纠正的口音,而且会使学生对学习英语最初的满腔热情化为乌有,甚至对今后的英语学习产生反感情绪和对抗心理[5]。绝大多数教师的英语语法知识能满足教学需要,但仍有30%的教师的语法知识不够系统化,对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教学方法不当。词汇方面,仅有7%的教师对自己的词汇量感到满意,由于长期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和缺乏继续学习的缘故,很多教师的词汇量退化严重。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不能满足教学需要,高达50%的教师不会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用英语讲故事并配合动作的能力还非常欠缺。80%以上的教师的英语书写基本功较好,书写规范、美观,板书能力能满足教学需要。龚亚夫(2011)认为,中小学英语教师不仅在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如听、说、读、写等各种微技能)方面,而且在语言教学的知识和文化素养方面都有待加强[6]。

3语言教学素质

语言教学素质是指教师具备的专业技能运用能力、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组织能力、教学管理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等。调查发现,50%左右的教师英语歌曲演唱与表演能力低下,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英语歌曲或游戏促进教学,甚至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放弃歌曲教学。80%以上的教师很少使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教学。教师的英语思维能力较弱,有66%的教师不会用英语思维,需要以汉语为媒介进行转换。52%的教学活动设计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生理、心理特点,不是以学生为中心。80%左右的教师注重英语教学情境的设置和处理词汇或句型的教学。20%的教师从来没有调整学生的座位进行教学活动,教学形式单一,注重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80%以上的教师未能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力度还不够。绝大多数教师作业布置合理并能及时批改。高达90%的教师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做得不够,记录也不详细,但能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一定的反思。

4语言文化素质

英语是跨文化的人文学科,英语教师必须比其他学科的教师具有更丰富的目标语国家文化的、民族的、历史的、政治经济的以及社会背景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教材,使学生的发展更丰富、更全面[7]。调查发现,陇南市小学英语教师的语言文化素质不够理想,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不够,无法满足教学需要,需及时补上。80%以上的教师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文化和生活习俗,对课本中出现的西方文化现象不能进行中西对比。将近70%的教师对常用英语词汇、短语、语法、语句和语篇的文化特性理解不深。文化意识旨在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它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理想的英语教学并非仅仅教会学生英语,而是借助这门语言打开一扇了解外部世界的窗户,为以后开拓他们的文化视野创造条件。

5教学研究素质

教学研究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严格而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科学的知识体系、认识教育现象、探索与发现教育规律、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创造性活动。教学研究素质主要包括教学研究意识、教学研究态度、教学研究理论和教学研究能力四个维度。通过调查发现,陇南市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科研素质不容乐观,科研能力急需提高。高达93%的教师未公开发表过教研论文,将近90%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任何课题研究。

四、反思与建议

小学英语教师素质是保证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培训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素质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形成合力才能逐步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

1小学英语教师需转变培训观念,重视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实现人生价值

作为一名合格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小学英语专业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重视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学会教学、学会学习,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以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8]不能因为小学英语比较简单就放松对自己的专业要求,否则教师的英语水平会下滑,从而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教师的生命线,教师学习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好学生。教师要珍惜和利用好每一次学习或培训机会,学会角色转换、放下教师的架子,积极地向专家和优秀教师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小学英语教师除了搞好教学外,还需多阅读专业书籍、学术期刊等,提高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力争做一名专家型、智慧型的小学英语教师。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英语好、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实现人生价值。

2教育管理部门需创新工作思路,促进小学英语教师素质的提升

教育行政部门在确定教师培训项目时,多考虑教师的专业需求和合理建议,与高校协商确定培训方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管理层至少要配备一名英语专业教师,这样做有利于英语学科的发展和小学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否则可能出现学校领导因为不懂英语而不重视英语、只重视成绩而忽视英语教学规律或瞎指挥的情况,不利于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要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英语演讲比赛、教学比赛、课件大赛、论文大赛,缩短教师成长周期。学校应建立科研激励机制,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和行动研究,形成良好的学术和研讨氛围,帮助每一位教师制订专业发展计划。

3高校应创新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理念、模式和内容,提高培训质量

我国的教师培训还存在着可持续性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有培训的内容理论太多,而且多仍采用“项目式”集中培训、大班讲授的方式,很难满足教师解决本土和自身教学问题的实际需求;各级各类的教师培训名目繁多,但是内容重复率高,培训效率低下,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不高[9]。高校应树立培训是为小学英语教师服务的理念,是为了帮助教师解决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而不是为培训而培训。

培训模式上,必须改变传统的听几场专家讲座、观摩几节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而应多采用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的教学模式。借鉴和利用先进的培训模式,比如“专业引领——自主学习模式”“同伴互动——任务驱动模式”“专业引领——参与交流模式”“教学反思——问题解决模式”“专业引领——现场诊断模式”“同伴互助——现场诊断模式”和“专业引领——问题解决模式”,等等。我们可以以英语话剧、英语电影配音、英语歌曲演唱、英语演讲为载体,开展语言素质提升活动;以小学英语教学论坛、小学英语课堂观察、课后说课、撰写教学或培训日记为主要形式,开展教学反思活动;以读书沙龙、学术期刊研读、学术论文撰写为主要形式,开展读书、教学研究活动。

培训内容上,根据培训学员的实际情况可以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学模块或讲座。为提高学员的语言知识素质,可开设“英语语音矫正”“英语教学口语”“英语词汇学”等;为提高学员的语言教学素质,可开设“小学英语教学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小学英语教学技能训练”“英语歌曲演唱与表演”“小学英语游戏教学”“小学英语故事教学”“小学英语教材分析”等;为提高学员的语言文化素质,可开设“西方文化入门”“跨文化交际”等;为提高学员的教学研究素质,可开设“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小学英语教学科研方法”等。

参考文献:

[1]王晓平.在陇南市“万名教师培训工程”2013年开班仪式上的讲话[EB/OL].http://www.Lntc.Edu.cn/jxjy/readnews.asp?id=300.

[2]王惠霞.陇南地区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反思[J].甘肃高师学报,2006,(1):90—92.

[3]武和平,张维民.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基础英语教育,2010,(1):94—98.

[4]Reeves,J.. 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on ESOL teachers’ linguistic knowledge for teaching[J].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2009,(20):109—125.

[5]董燕萍.从广东省小学英语教育现状看“外语要从小学起”的问题[J].现代外语,2003,(1):39—47.

[6]龚亚夫.创建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知识与能力体系[J].中国教育学刊,2011,(7):60—65.

[7]万莉.提高英语教师素质的途径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8):78—79.

[8]Avalos,B..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over ten years[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1,(27):10—20.

[9]武和平.转型中的教师培训模式:走向可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J].英语学习:教师版,2014,(7):8—10.

作者:王国祥

第2篇:瞄准攻坚重点 发挥省情优势

山西是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重点省份,自然条件差,贫困面积大,农民收入偏低,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同时,山西也是典型的资源型省份,资源型企业多,社会资本多,财政实力相对充足,具有打好扶贫攻坚战的独特省情优势。

新阶段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支持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这一扶贫攻坚重点,准确把握省情特點,充分发挥省情优势,加大力度创新举措,着力探索以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为总抓手,以领导干部包村增收为组织保障,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培训和集中力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支持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脱贫的山西特色扶贫开发新路子。全省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显著改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2529元增加到2013年的4378.25元,年均增幅20.1%,连续四年超出全省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

发挥地区优势 筑牢产业支撑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落后的农业自然条件造成产业开发滞后、农民增收困难,成为长期以来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突出矛盾。

借助煤炭资源的独特优势,近年来山西一大批以资源开发为主的企业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实力,开始寻求新的投资方向,实现产业转型多元发展成为其适应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特别是不少企业将实施区域化、规模化农业产业开发作为转型发展的新领域,在促进企业转型和农民增收上取得显著成效。

2013年初,山西省委、省政府总结各地企业转型投资农业产业开发、带动农民增收的生动实践,做出了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的战略重大决策,明确提出要以吕梁、太行两大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以促进农民收入翻番为核心,发挥组织、政策和资源优势,把企业资本、管理、技术、市场优势和农村土地、劳动力及特色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支持引导百家以上大中型企业,带动数千个贫困村实施区域化、规模化产业扶贫开发,通过“地下”回报“地上”、“黑色”反哺“绿色”,促进贫困地区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化建设一体推进,实现企业转型和农民增收双赢。这项工程的启动实施,为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开发注入了新的元素,增加了新的活力,实现了山西省产业扶贫开发方式的重大创新和突破。

一年来,省委、省政府按照示范带动、项目支撑、政策支持、考核激励和精准管理“五位一体”推进思路,坚持以项目为抓手,组织各级各部门精心谋划推介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创优环境搞好服务,积极支持引导省内外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开发,整个工程呈现出稳步推进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是大量工商资本相继进驻贫困地区实施产业扶贫开发。截至目前,已经有包括省属国企、省内民营企业和驻晋央企、省外知名企业在内的230多家企业,在58个贫困县(含省定)开工建设项目233个,涉及总投资799.23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21.7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52个,5亿元以上的项目40个。如全国畜牧养殖加工知名企业天津宝迪集团,全国排名前列的农产品物流企业江苏润恒集团,以及北京汇源集团、北京枫彩集团、山东烟台塔山集团等实施的产业扶贫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大连雪龙黑牛集团、内蒙科尔沁牛业集团、丽珠集团、同仁堂集团也在洽谈对接扎实推进。

今年以来,省属国企加大力度与省内外企业开展项目合作推进产业扶贫,阳煤集团与六味斋集团、粟海集团,晋能集团与九牛牧业、四川宕府王食品有限公司,太钢集团与康培集团,山煤集团与比亚迪集团合作实施的一批产业扶贫项目相继落地或开工建设,省属国企立足自身资本、管理优势,与省外企业具备的品牌、市场优势强强联合,加快推进产业扶贫开发。同时,省内知名民营企业也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产业扶贫,如山西大象集团在武乡、闻喜、沁县等地实施的肉鸡产业化扶贫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在岚县、兴县等地实施的生猪产业化扶贫项目相继落地。

二是有效培育和提升了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不少企业依托龙头建设基地,拉长产业链条,着力品牌打造,开工建设了一大批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品牌效益强的区域化、规模化产业扶贫项目,带动当地形成新的特色优势产业。如潞宝集团与山东金和生食品公司合作,一期投资10亿元在沁县建设集饲料生产、肉鸡养殖、宰杀冷藏、肉食加工和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农业产业化项目,项目全部投产达效后,可带动周边村3万名农村劳动力生产增收,肉鸡养殖加工业将成为支撑全县农民增收的骨干产业。

三是与农民利益联结紧,通过多种方式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企业在产业扶贫开发中,同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土地流转,通过多种方式支持农民增收。如荣博集团投资4.2亿元在万荣县建设了集工厂化育苗中心、设施栽培、辣椒深加工、农产品物流和园区旅游为一体的有机辣椒现代产业示范园区项目,公司除一次性流转西景等三个村土地1200亩,直接为农民增收1260万元,还可带动周边8个村的5000余农户通过种植辣椒和进入园区打工实现增收。初步统计,这些项目全部运营投产后,可为当地创造出10万个以上不离乡土的劳动就业岗位,成为支持贫困地区农民就业增收的骨干力量。

四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有效推进“一县一业”发展步伐。企业结合各地区域比较优势,将产业扶贫开发的重点投向设施农业、规模养殖、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易地扶贫搬迁、开发性农业建设和生态旅游等领域。晋北地区重点发展规模养殖加工为主的牛、羊一体化产业开发项目;临汾市西山地区围绕百万亩有机水果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有机干鲜果畜禽循环种养加项目;运城市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产业开发项目。江苏润恒集团投资36亿元在夏县实施了现代农副产品物流园区项目,现已完成投资12.7亿元,项目投入运营后,可年冷藏配送农副产品376万吨,交易额251亿元,带动夏县151个贫困村、4.17万农户发展生产,解决周边各县200余万亩苹果的销路问题,对当地现代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发挥出龙头带动作用。

五是产业开发与“四荒”治理流域开发相互结合同步推进。不少企业结合当地实际,做到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开发性农业建设三大任务同步推进。如忻州周通煤业集团投资9.4亿元,在岢岚县杨坪乡中寨沟流域流转“四荒”地5.9万亩建设绿色生态农业园区,对流域内8个自然村困难群众实施移民搬迁,带动1000余户农民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畜牧养殖生产增收。繁峙县矿产品有限公司实施土地整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在安家山等4个村整理土地2544亩,新增水浇地1400亩,发展蔬菜大棚1000座,区域内农民人均收入可达7000元以上。

经过几年努力,全省贫困地区将发展起一批区域特色明显、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规模化产业开发基地,为农民增收筑牢产业支撑。这项符合山西实际,具有山西特色的扶贫开发创新之举,不仅为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径,而且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成为全省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龙头工程和总抓手。

启动就业培训 提高增收能力

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贫困地区农民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不高,特别是绝对数额还很低。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一是产业结构畸重,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有限,二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实现稳定就业技能不足。

据统计,2013年全省412万扶贫对象中,有334.9万劳动力,其中30-55岁妇女劳动力有103.9万。为帮助这些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我们坚持一手抓产业开发,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一手抓就业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特别是在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为农村贫困劳动力提供了数以万计不离乡土的就业岗位的基础上,今年省委、省政府不失时机地启动实施了千村万人就业培训行动计划,提出要以稳定就业为核心,依托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创造的就业岗位及其他就业岗位,组织企业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多方力量,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村劳动力特别是妇女劳动力开展就业培训。通过加大就业培训补助力度,创新就业培训工作机制,实行培训资金补助和稳定就业相挂钩,做到培训就业紧密衔接,产业开发和就业增收相互促进。

在省级资金补助和任务落实上,实行“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就业一名男贫困劳动力补助1000元,女贫困劳动力补助1200元,确保每年有5万名以上的农村贫困劳动力通过培训实现稳定就业增收。

除此之外,近年来全省瞄准农村困难家庭初、高中毕业后未升学的新生代“两后生”,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雨露计划”,每年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5万人次,转移就业率80%以上,转移就业人员月均工资收入达到1800元以上。在 1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开展“雨露计划”改革试点工作,帮助贫困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累计资助各类贫困生5.3万人;瞄准在乡务农青壮年劳动力,每年開展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技术培训7万人次;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每年支持万名以上的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中高等学历教育,打好稳定脱贫和长远发展基础。

以上各项措施,共同构成了山西省帮助贫困劳动力提高素质、就业增收的支持体系。这样经过连续几年的努力,让愿意走出家门的农民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工人,愿意留在农村的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暂时离不开家门的有兼职岗位,基本消除贫困地区农村“零就业”家庭,让农村妇女贫困劳动力都有半年活可干,实现贫困地区农民务工收入占总收入60%以上。

实施扶贫搬迁 改变发展环境

残垣沟壑纵横,山庄窝铺众多,是山西省贫困地区最显著的一大特点。这些地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长期欠账,基本公共服务严重欠缺,对其进行投资建设成本很大,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就是易地扶贫搬迁。

山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从1996年开始试点,之后逐年加大力度持续推进,取得了显著效果。特别是2011年,省十次党代会提出五年时间内基本完成山庄窝铺移民搬迁目标任务,并作为向全省人民承诺办好的“五件实事”之一。省级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补助资金,以每年10万贫困人口的规模,加大力度推进。到去年底,全省累计搬迁近万个山庄窝铺,涉及20.7万户、75.8万贫困人口。搬迁后移民群众有房住,有工做,有活干,生产生活彻底改变,思想观念更新解放,不仅实现了增收脱贫,而且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

具体工作中,各地按照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开发、城镇化建设、旧村开发利用和完善社会保障“四个结合”的原则,一是以城镇化安置为方向,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因地制宜采取县城周边建设移民新区集中安置、城郊或中心镇配套产业开发建设移民新村、中心村就近安置和群众自主选择搬迁去向等各具特色的安置方式,支持移民群众进城入镇,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二是加大产业开发支持力度。对进城入镇的搬迁户,实施二、三产业为重点的就业培训计划;对城郊和中心村安置的搬迁户,同步落实产业开发措施。安排产业开发专项奖补资金,支持企业结合产业开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确保每个搬迁户都有稳定的生产门路和就业增收渠道。

三是支持各级增加移民补助资金,统筹使用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农村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等资金,减轻贫困户搬迁负担。如忻州市对实施易地搬迁的贫困人口,除省级人均补助5000元以外,市、县两级分别增加人均补助1000元,三年时间支持11万贫困人口实施搬迁,全市90%以上的移民安置在县城或城郊,城镇化率提高三个百分点。阳高县以发展设施蔬菜业为依托,整合片区扶贫攻坚试点项目和农业综合治理项目,捆绑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抗震加固试点等项目资金,在县城新区集中建设“设施农业—安置新房”一体化移民新村,实现了移民搬迁和产业开发同步推进。

今年,省政府将易地扶贫搬迁列为新启动实施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易地扶贫搬迁越来越成为山西扶贫开发的重要品牌和显著亮点。预计到2016年前,全省将基本完成山庄窝铺搬迁,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部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贫困地区农民生存发展环境将得到根本改善。

持续加大投入 立体推进扶贫

吕梁、太行两大连片特困地区是山西省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经济社会发展最困难的区域。近年来,我省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持续加大扶贫开发综合投入,采取整合资源、综合治理的办法,统筹抓好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立体推进连片特困地區扶贫攻坚,取得明显效果。

一是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09年开始,全省在四年时间内投资600亿元,连续实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所等社会事业为主的两轮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去年又决定在五年时间内投入400亿元,按照办一件、成一件、增一件的要求,坚持不懈办好农村“五件实事”,这些工程的实施重点在贫困地区,受益主体是贫困群众,显著改善了贫困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

今年,省委省政府结合完成中央25号文件提出的扶贫开发十项重点工作,在组织开展两轮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回头看、办好农村“五件实事”的基础上,决定在七年时间内筹资1000亿元,大力实施以完善提质工程、农民安居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和宜居示范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大工程”,这些工程的持续扎实推进,必将带来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更大改善。

二是以特色优势产业开发为核心,集中力量实施扶贫攻坚试点规划。2010年,山西省在贫困地区启动实施以特色优势产业开发为主要内容的片区开发重大举措,采取“以片规划、分县实施、突出产业、集中投入、整体推进”的办法,四年时间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1.2亿元,支持50个贫困县瞄准集中连片的贫困村实施57个片区开发项目,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干鲜果经济林、特色农业种植和规模养殖业,为促进农民增收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2012年开始,又在吕梁、太行两大连片特困地区选择天镇、五台、岢岚、临县、大宁5个试点县,依托试点县辐射周边县组成3个示范片,每年安排财政扶贫资金2亿元,集中投入实施特色优势产业开发为主的扶贫攻坚三年试点规划,重点在天镇-阳高-大同示范片发展蔬菜产业,大宁-吉县示范片发展苹果产业,临县-兴县-岚县-岢岚示范片发展核桃经济林、绒山羊和马铃薯产业,通过产业攻坚、连片开发、综合治理,筑牢农民增收的产业支撑。

今年,我省按照实施精准扶贫项目规划到村到户要求,进一步整合调动行业部门资源,在吕梁山片区大宁、永和、汾西、隰县、吉县、石楼6个县启动实施了人均两亩以上优质干鲜果的果畜结合产业开发项目,在太行山片区的天镇、阳高、大同3个县启动实施人均一亩蔬菜的面向京津地区的畜蔬结合产业开发项目,通过连县扩面,扩大产业开发规模,提高扶贫攻坚效果,努力把支持连片特困地区农民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三是加大行业部门支持扶贫攻坚力度。围绕支持两大连片特困地区实施扶贫攻坚规划,省政府采取明确牵头单位,落实部门责任的办法,组织行业部门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完成好各自承担的任务。全省先后启动实施“两纵十横”大水网工程,在吕梁山片区开工建设了中部引黄、西山提黄灌溉等重大水利工程,在山老区实施“一村一井”工程,100座小水库建设向两大连片特困地区优先布局,重点倾斜。加大贫困地区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体系建设,特别是省交通部门重点规划实施7条高速公路,支持贫困地区县县通高速;在临汾、忻州和吕梁3市的23个县,启动实施总面积736万亩的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工程,促进吕梁山区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通过以上各项措施综合推进,形成了扶贫攻坚的整体效益,促进两大片区面貌根本改变。

健全驻村帮扶 落实精准扶贫

1989年开始,山西省连续26年每年抽调省、市、县三级两万多名机关单位干部组成工作队,采取包乡包村办法,深入贫困乡村开展定点帮扶工作,近年来各级工作队以产业开发为重点,年均投入帮扶资金和物资折款达5亿元以上,有力促进了贫困村农民生产增收。

为进一步做好帮扶工作,促进贫困村收入翻番,2011年开始,我省启动实施了干部下乡住村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组织省、市、县三级四大班子及职能部门、乡镇主要领导共6010名干部,每人包扶一个行政建制的贫困村,以产业开发为主攻方向,围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挥行业优势和部门特点,调动引导各种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瞄准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上项目搞开发,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包扶村发展增收项目。三年时间,共帮助包扶村落实资金110多亿元,新上项目4万多个,包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的高位增长势头,部分村增幅超过30%,呈现出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生产生活条件改变的可喜局面。这两项活动的开展,不仅为贫困村培育发展起一批带动农民增收的产业项目,而且为扶贫开发到村到户,实现精准扶贫奠定了组织基础。

今年以来,我省按照中央25号文件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的要求,进一步扩大范围,参与包村增收领导干部达到1.6万人,同时整合机关定点扶贫力量,采取抽硬人、硬抽人的办法,从省、市、县三级选派2.7万名有培养潜力的干部组成9519支定点扶贫工作队进驻帮扶村,开展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增收项目、帮助贫困劳动力就业培训等工作,做到每个帮扶村有1-2名包村增收干部,3名以上工作队员,对846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及低收入村建立驻村工作队全覆盖。通过领导干部包村、工作队员驻村、机关单位干部联户的办法,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建立完善起“工作到村,帮扶到户”的精准扶贫组织保障体系。

作者:王立伟

第3篇:省情教育融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探讨

摘要:省情教育是国情教育地方化的具体实践,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对旅游管理专业而言,省情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为发展河南的旅游事业贡献力量。

关键词:省情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教学

省情是以省为单位的社会发展的综合情况,包括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等六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作为连接国情与市情、县情、乡情的关键环节,省情教育也是国情教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河南省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开展省情教育,就是在旅游专业教学中融入省情教育,增强学生对河南省概况的了解,挖掘丰富的省情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利于培养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促进河南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一、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省情教育的必要性

1.省情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高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增强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而省情教育是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其中蕴含着本地重要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重要内容,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其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大学生成为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2.省情教育是开展国情教育地方化的具体体现

作为国情的一个子系统,省情是国情的具体化。省情教育内容涉及该地区的社会经济、人文历史、宗教信仰、山水草木、风土民情和发展规划等信息,通过开展以“省情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教学活动,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激发他们爱国、爱乡、爱家的热情,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省情教育是实施“旅游立省”战略的有效渠道

河南省委、省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做大做强我省旅游产业三年行动纲要》,确立了“旅游立省”战略。“旅游立省”就是把旅游产业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发展, 把它培育成为河南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实现河南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新跨越。通过省情教育,可以加深大学生对河南省旅游资源、客源市场、投资环境的了解,认识旅游方针、政策、路线的重大意义,正视河南旅游业的优势和不足、问题与希望,为河南旅游事业的发展服务。

4.省情教育是扩充旅游专业学生知识面的必要补充

省情教育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还可以指导他们今后的学习方向和职业规划。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各地的导游人员从业资格考试内容不尽相同,其中笔试内容《导游基础知识》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主要包括各省区的气候、历史、地理、建筑、风俗、宗教、景区等考核内容,而省情知识基本涵盖了以上所有要点。所以,对本省省情的了解程度如何,成为一个衡量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功是否扎实的标准,甚至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取得导游从业资格。

二、省情教育现状

1.省情教育状况参差不齐

目前,省情教育在一些省份已经开展。比如,贵州省教育厅要求全省高校将贵州省情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开设,还编写相关教材、讲义,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本省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黑龙江、青海、云南、江西也为在校大学生制定了相应的省情教育模式。除这些省份外,包括河南省在内的大多数省份没有统一开设省情教育课程,这与大学生对家乡求知的热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应引起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

2.省情教育课程针对性不强

据了解,一部分河南省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有河南省情方面的课程,但这些课程往往围绕某一方面介绍河南省情,缺乏系统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省情知识多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的相关课程获得的,由于这些课程学时较少,内容宽泛,缺乏河南旅游业的针对性,难以从旅游的专业需求角度对河南省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加以概括,不能满足旅游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

3.缺乏系统的省情教育教材

有关介绍基本河南省情的音像制品和配套读物在市场上可以买到,但是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编制的河南历史文化、河南红色旅游、河南饮食文化、河南旅游线路设计、河南自然旅游景观等方面的教材和讲义,难成体系,为数不多。所以,相关部门应尽快编写出版适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特点的省情教育教材。

三、旅游管理专业省情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省情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学科性质和范畴来说,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两部分内容。自然环境主要有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矿产、生物等要素,人文社会部分包括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区位环境、民风民俗、民族宗教、人口概况、科技教育、经济发展、方针政策等要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考虑到课程内容的特点、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的环境状况等因素,常用的旅游省情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课堂讲授法

作为基本的教学方法,旅游省情教学可以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和课堂内容,对省情进行科学的描述和评价。如在《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中,可围绕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交通枢纽,人口第一大省、农业大省和旅游大省,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等省情信息,运用准确、快捷、精练的语言让学生了解河南省情的基本特点,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对所学的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激发学生对家乡旅游事业的热情,进而努力学习,树立建设河南的坚定信念。

2.分组讨论法

旅游省情教学中,分组讨论法是针对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疑难问题,打破传统的“说教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法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进行,也可以分组进行。如组织学习小组,以河南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旅游重大决策和发展战略为论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教师应及时进行小结点评,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

3.资料收集法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从电视、广播、网络、报纸中选取所需的省情资料信息,并进行加工整理,融入旅游专业的学习。比如,备受关注的中原经济区升级为国家战略后,在讲到《旅游规划与开发》中“我国的区域差异”这一章时,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有关中原经济区的战略谋划、区域范围、“一核四轴两带”的空间布局、“四区三带”的旅游生态网络等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信息,学生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同时,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由浅入深、多角度地掌握河南省情,时刻关注家乡建设发展。

4.考察体验法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本地情况和学生实际,让每个学生都能参加一些实地考察、互动体验等教学活动,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考察体验方法灵活多样,除学校组织的专题活动外,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暑期“三下乡”活动等,带领学生参观河南各地市的博物馆、名胜古迹和自然风景区,参加在河南举办的各种旅游活动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激发起学生对河南的热爱,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

旅游省情教学方法还有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直观演示法等,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逐个尝试和完善。总之,省情教育可以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增强他们对河南旅游事业服务的主人翁意识,为发展河南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2]宫凯.高等学校省情教育现状分析[J].前沿,2013,(2).

[3]徐伟.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省情教育的思考[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8,(2).责编:赵东

作者:侯天琛

第4篇:贵州基本省情

贵州现阶段的基本省情是什么?

“欠发达、欠开发”是当前贵州的基本省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最显著的特征。

一、“欠发达、欠开发”是贵州基本省情的总概括

站在“十五”结束、“十一五”开局新的历史起跑线上,很需要对贵州发展现状进一步做出科学的判断和新的把握。“欠发达、欠开发”作为基本省情的总概括,为我们在新阶段思考和解决贵州的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坚实的认识基础。

二、改变“欠发达、欠开发”现状根本在于推进和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是贵州的殷切期望,对贵州的总要求,也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之所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和全部工作的根本主线。

三、解决“欠发达、欠开发”,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对策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加快小康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改变“欠发达、欠开发”现状的关键时期。

第5篇:辽宁基本省情

第九章 辽宁基本省情

(一)地理位置西南与河北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东北与吉林为邻,东南与鸭绿江与朝鲜相邻。辽宁省有大小岛屿266个,陆地面积14.8万平方公里,大小河流360条

(二)辽宁地势 东西高中间低 中间地带是北高南低

(1)辽东山地丘陵区是长白山山脉的西南延伸部分,这一部分以沈丹铁路为界:东北部低山区和辽东半岛丘陵区,西南部主要以千山山脉为骨干,北起本溪连山关南至旅顺老铁山

(2)中间为辽河平原,有世界著名的苇田(盘锦)

(3)辽西山地丘陵区北与内蒙古高原相连,海拔1000米,南部是海拔300米的丘陵,中间有海拔50米的平原——辽西走廊

(三)气候与水文特征

1.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跨中温带和暖温带两个温度带又跨越湿润,半湿润,半干旱三个干湿地区

2.辽河 发源于河北,流经内蒙古 吉林辽宁 在盘锦盘山县六间房附近注入双台子河,注入渤海,全长1430,其中在辽宁境内480公里,有清河 柴河 饶阳河 柳河 等

3.鸭绿江 源于长白山山脉全长795公里,在辽宁境内200公里 主要有浑江,流经丹东注入黄海

4.辽宁矿产资源丰富。硼矿,铁矿和金刚石居全国首位,滑石玉石居全国第二位,石油居第四位

5.森林覆盖率38.47%

(四)行政区域

14个直辖市 17个县级市19个县 8个自治县两个蒙古族自治县 六个满族自治县

五个港口大连港(黄海灣)营口港(渤海湾)丹东港(黄海灣)锦州港(渤海湾)葫芦岛港(渤海湾)

辽宁的支柱产业:石化冶金 电子信息和机械

第十章悠久的文化历史

(1)秦代设置了辽西辽东等郡,西汉时期属幽州。东汉设置了辽东属国地。秦汉时期辽东地区先后出现了被封为燕王的藏茶和和公孙氏“三世四主”的封建政权

(2)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由鲜卑人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后燕由冯跋建立的北燕,朝阳也因此成为三燕古都

(3)唐朝灭亡后,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了辽政权,辽太祖阿保机灭渤海国之后,把渤海国改为东丹国,封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王,都城及今天的辽阳,死后葬于辽西的医巫闾山,称显陵

(4)明神宗四十四年。努尔哈赤称汗,建都和图阿拉,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22年迁都辽阳,四年后迁都沈阳 皇太极成汗位,命沈阳为盛京,1636年皇太极登机,改国号为大清

二 前清的历史文化

(一)努尔哈赤和女真部落的统一

1. 满族词语1912年满洲族改为满族

2. 女真在秦以前称为肃慎,在南北朝时称勿吉,在隋唐时称 在辽金时称女真 这是女真分为三部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海人女真(又称海东女真)

(二)八旗制度

明历四十三年 以黄白红蓝 前面加镶构成八旗

(三)后金政权的建立与萨尔浒战役

明历四十四年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了地方政权 国号大金 建元天命简称英有汗 萨尔浒战役的方针: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皇太极:努尔哈赤的的第八子 四大贝勒之一。1636年皇太极继位,改国号为大清

(五)清帝东巡祭祖

前后4位皇帝10次东巡

按三陵的辈分高低先祭永陵在祭福陵后祭昭陵

三 近现代的辽宁

(一)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

1 1861年《天津条约》营口港成为商铺

2 1894年 甲午战争 签订了《马关条约》,将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

3 1916年,东北地区进入奉系军阀统治时期

4.1928年 张学良东北易帜(12.29)

5.1931年9月8日 九一八事变使东北成为日本殖民地

第十二章 多彩民族风情

一 关东民俗风情的概述

(一)关东民俗的形成

1,关东泛指东北 北至黑龙江 南至辽东半岛 西起大兴安岭东达长白山

2.关东民俗形成的原因

经济原因 政治原因 宗教原因 地理原因

(二)关东民俗的特点

1.鲜明的民族性

(1)锡伯族在农历腊月三十的晚上祭拜喜利妈妈

(2)满族人过节不但要贴对联还要挂八旗身份的各色纸签

(3)蒙古族将春节称为白节

2.浓郁的地方特色

蒙古族的手把肉 锡伯族的全羊席 满人的吃肉大典

3.突出的传承性

4.相对的变异性

二 满族和锡伯族的民俗文化

(一)辽宁市全国最大的满族和锡伯族的分布区

(二)满族的风情文化

1.岫岩新宾清源本溪桓仁宽甸6个自治县

2.历史上先后称肃慎勿吉靺鞨 唐朝以后成为女真

(三)满族的物质民俗

(1)饮食民俗——满族人喜欢吃黏食,最具特色的满族饽饽,最具代表性的栗子面窝窝头

主要品种有萨其马 绿豆糕 苏叶饼 打糕 油炸糕 粘豆包

比较有特色的菜肴有吃肉大典,白肉酸菜血肠 火锅 涮火锅是满族特色

(2)发型服饰——两把头是满族妇女的特色 清代中期流行旗头 满族服饰是对我国现代服饰影响最显著地少数民族,唐装就是由马褂而来

(3)居住特点 满族早期夏天居住“马架子”“口袋房,万字炕”

(4)祭祀活动——分为堂子祭(国祭)和家祭。堂子祭祀首先要立神杆,分为朝祭与

夕祭。朝祭神有三位:释迦牟尼 观世音 关帝圣君。夕祭神主要有七星神此外还要祭拜佛多妈妈,掌管人丁兴旺的神灵。家祭主要以家族为单位,在春秋时节进行所以又称春秋祭。在此期间不准打闹争吵嬉笑,二不准孕妇和不洁的人参加 三要准备好食品和器具。家祭第一天为祭神,第二天为祭梭伦杆也叫神杆,第三天是换索仪式,在院内插柳

(5)禁忌——满族人以西为贵。在西屋放置祖宗板,因此西炕不准放杂物,坐人,敬狗敬乌鸦

5.满族的社会民俗

(1)传统礼俗——“尊老敬上”是核心,满族日常的礼节为请安和打千。抱腰大礼是最亲密的大礼

(2)婚育习俗——相看,又叫相门户

合婚 送日子

放定就是过彩礼

婚礼 一般三天。第一天称为“送行李”送亲的人要喝“迎风酒”,送亲的人住在男方家里叫“打下处”第二天就是正日子第三天大小回门 当天去当天回,婚后一个月可以回娘家去住称“住对月”

(3)生育习俗——男孩就在门上挂一个小弓和三只小箭,女孩就挂红布,关东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是过去山民十分贫穷,住户大多土垒草屋,其窗户大多是木棂格子窗,只好用纸糊上,以挡风御寒;糊在外边可以保护木制窗棣不受雨水腐蚀和风吹日晒,延长窗户的使用寿命。“大姑娘叼个大烟袋”是因为过去生活单调,该地区又冬长夏短,冬天没有什么知活计,乡亲们就猫冬、串门、唠嗑、抽旱烟。抽旱烟没有卷烟纸,只好使用烟袋锅抽。大部分男女老少都会抽,所以大姑娘也很少例外了。“生了孩子吊起来”,是说将生下的孩子放在“悠车子”中,悠车用四根麻绳拴好吊到天棚木杆上,推一把悠车,小孩在里边悠哉游哉。

(4)民俗艺术文化 莽式舞 流行时间最长的 庆隆舞 八角鼓,是一种乐器也是一种曲名。张三禄是代表

(三)锡伯族的民俗文化

1 沈北新区是第二大锡伯族聚集地

2锡伯族是鲜卑人的后代,鲜卑人先后建立了前燕 后燕 北燕 鲜卑族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政权。两大石窟——云冈和龙门就是鲜卑人在北魏时建造的

3饮食习----典型食品是发面饼,韭菜盒子 南瓜包子 习惯制作各种腌菜

4.传统习惯——尊老爱幼 打千是基本礼节,以西为上

5.婚姻——同姓禁止通婚,禁止锡伯族的女子外嫁他族,但是男子可以娶别族的女子,结婚时新郎家的迎亲爹娘要带领男女青年在女方家举行对歌晚会,称为“打丁巴”

6.节俗 西迁节 抹黑节

第十三章 丰饶的方物美食

一.土特产

1.人参

人参被誉为百草之王,也是东北三宝之一(人参。貂皮 。鹿茸角)产地有桓仁,新宾,清源,本溪宽甸 和凤城

2.鹿茸 尚未骨化的幼角,铁岭西丰县驰名中外

第6篇:福建省省情的一些基本常识

福建省省情常识、省情综述: 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北纬23。31′~28。18′,东经115。50′~120。43′之间。北界浙江,西邻江西,西南与广东相接,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连东海、南海而通太平洋。全省东西最大宽度约480公里,南北最大长度约530公里,土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就海上交通而言,福建是中国距离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较近的省份之一,历来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门户。

二、地貌山脉

福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由西、中两列大山带构成福建地形的骨架。两列大山带均呈东北-西南走向,与海岸平行。

蜿蜒于闽赣边界附近的西列大山带,由武夷山脉、杉岭山脉等组成,北接浙江仙霞岭,南连广东九连山,长约530多公里,平均海拔1000多米,是闽赣两省水系的分水岭。山带北高南低,有不少1500米以上的山峰,主峰黄岗山,位于武夷山市境内,海拔2158米,是中国东南沿海诸省的最高峰。山带中,有不少因断层陷落或古老河谷被抬升而形成的垭口,通称为“关”、“隘”、“口”,自古为福建与江西、浙江陆上的天然通道和军事要冲。 斜贯福建省中部的闽中大山带,被闽江、九龙江截为三部分。闽江干流以北为鹫峰山脉;闽江与九龙江之间称戴云山脉;九龙江以南为博平岭。山带中段的山势最高,山体最宽。德化境内的戴云山主峰,海拔1856米,为闽中大山带最高峰。

原先的古海湾,由于河海的交互堆积,形成冲积、海积平原。著名的福州平原、莆田平原、泉州平原、漳州平原,总面积1865平方公里,是福建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

三、地质与土壤

福建位于华南褶皱系东部。泥盆纪前处于地槽阶段,奥陶纪末开始转为准地台阶段,早侏罗世以来又进入濒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形成多种类型的沉积建造,多旋回的构造运动,多期次的岩浆活动,多期的变质作用,构成复杂的构造,它们主要呈北东向延伸。

其构造单元划分为:闽西北隆起带、闽西南坳陷带、闽东火山断坳带三个一级构造单元。另外是若干个隆起和坳陷和断陷二级构造单元。在二级构造单元内,又可依据其所形成的主要褶皱,划分为一系列复式背斜和复式向斜。

根据全国和全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分类系统,福建土壤划分为:铁铝、初育、半水成、盐碱、人为5个土纲,赤红壤、红壤、黄壤、石质土、紫色土、石灰(岩)土、新积土、风沙土、潮土、山地草甸土、滨海盐土、酸性硫酸盐土、水稻土等13个土类,26个亚类。

福建地跨中、南亚热带,两个地带的代表性土壤系红壤和赤红壤,其分界线大致是:东北自福清县的海口,经该县的宏路,莆田县的常太,仙游县的榜头,永春县的五里街,安溪县的官桥,华安县的仙都、城关,南靖县的和溪,西南迄平和县的九峰与广东相接。红壤与赤红壤之间,并没有一条截然明显的界线,而是以过渡的形式存在。界线基本从戴云山脉东南麓展布。由于山麓分布着许多自西向东或自西北向东南敞开的河谷或断裂谷地,有利于东南季风的湿热气流顺河谷直入,因而赤红壤也相应沿河谷深入,与红壤形成锯齿状交错分布。

同时,福建是一个多山的省份,丘陵山地的海拔大多在250~1000米之间。

四、海域港澳

福建海域广阔,面积13.6万多平方公里,超过陆地面积。海岸线北起福鼎的沙埕,南至诏安的洋林,长达3324公里,仅次于广东省。其海岸线曲折程度,名列全国之冠。

曲折的海岸形成了众多的港湾。全省有大小港湾125个,其中较大、较重要的,自北而南有沙埕港、福宁湾、三沙湾、三都澳、罗源湾、马尾港、兴化湾、湄洲湾、后渚港、厦门港和东山港等。这些海湾一般水深港阔,不冻不淤,口外有岛屿屏护,两侧有半岛或岬角环抱,形成“口小腹大”的天然良港。其中以厦门港、福州马尾港、湄洲湾的秀屿港和肖厝港、

宁德三都澳、东山港条件最为优越。

五、气候条件

福建省处于北纬2331′~2818′之间,靠近北回归线,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全世界亚热带气候的共同特点是气温较高,气候干燥。而福建背山面海,山清水秀,森林茂密,横亘西北的武夷山脉,像屏障般挡住北方寒冷空气入侵,海洋的暖湿气流可以源源不断输向陆地,这就使得福建大部地区冬无严寒,夏少酷暑,雨量充沛,形成暖热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主要特征:一是季风环流强盛,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的回暖和转凉,四季的开始和结束,都随季风环流活动而转移。二是冬短夏长,热量资源丰富。全省无霜期在250~336天之间,多数地区接近或超过300天,与两广和台湾相近,具备优越的三熟制气候条件。三是冬暖,南北温差大;夏凉,南北温差小。四是雨、干季分明,水分资源充沛。五是地形复杂致使气候多样。六是灾害天气频繁。水、旱、风、寒历年可见,气候偏离常态是经常的。水灾主要是霉雨型洪涝和台风型洪涝。风灾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台风、大风、冷空气活动造成的沿海大风和局地强对流天气下的大风。旱有春旱、夏旱和秋冬旱之别。寒有倒春寒、五月寒、秋寒和隆冬寒四种。

福建境内,以福州-福清-永春-漳平-上杭一线为界,可分为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福建山地,地形复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方性气候,而且气候的垂直变化也比较显著。一些较高的山地(如黄岗山等),除山麓基带属于中亚热带外,随着高度上升,就会出现北亚热带、暖温带,甚至中温带气候,降水量也随着高度不同发生变化。复杂多样的气候,形成不同的生态环境,为各种生物的生息繁衍,为发展丰富多样的农、林、副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福建植物种类繁多,计有5000多种,而且生长快,长势好。以人工营造杉木为例,便可见福建气候条件的优越:在中国南方10省中,福建杉木生长最快,20年左右便能成材。根据1973年普查资料,福建杉木成熟林每亩蓄积量为12.9立方米。闽西北的建溪、富屯溪和沙溪谷地,气候暖湿,阳光不太强烈,风力较小,十分有利杉木生长,是福建杉木的主要产区。

福州以下沿海,属南亚热带气候,光热条件较中亚热带优越,适宜发展亚热带水果和经济作物。20世纪60年代,全省果树共120种,种植面积140多万亩。其中,龙眼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荔枝产量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二位;香蕉产量居全国第四位;柑橘、菠萝、柚子、枇杷等名果也闻名于世。经济作物中茶叶、甘蔗的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甘蔗单产和出糖率均居全国首位。福建南部的一些县份,如诏安、云霄、漳浦、平和等,利用向南开口能避寒、避风的马蹄形盆地,引种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取得成功,所产橡胶基本上能满足全省工业的需要。 资 源 矿产资源

福建省属于环太平洋成矿带中的重要成矿区之一,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知矿产116种,其中金属矿产53种、非金属矿产63种,发现矿产地4836处(含矿床、矿点及矿化点)。截至1990年底,全省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80种,其中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33种,非金属42种,地下水及地下热水、矿泉水3种。累计列入省矿产储量表中的矿产地634处。全省已探明大型矿床51处,中型矿床81处,其中居全国前5名的矿产有19种。在已探明的矿产中,占重要地位的有钨、铁、锰、钼、铌、钽、铅、锌、稀土矿以及叶蜡石、重晶石、高岭土、石英砂,花岗石、萤石、石灰岩(含水泥灰岩、熔剂灰岩、化工灰岩)和煤等。其中优势矿产资源有钨、钽、叶蜡石、萤石、石英砂、高岭土、花岗石和重晶石。它具有明显经济优势的矿产有铁、锰、石灰岩、地下热水和砖瓦粘土等,金、银、铜、铅、锌、锡、稀土等矿产具有潜在的优势。磷、石膏以及陆地上的石油、天然气等为短缺的矿产。 植物资源

福建山地多林,是中国主要林区之一。1994年森林覆盖率为52.4%,次于台湾省,居全国第二位。林木以用材林为主,其次为毛竹。

福建省植物种类繁多,总数达5000多种。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有红栲、

栲树、格氏栲、苦槠、大叶槠、甜槠、青冈栎、石栎、厚壳桂、肉桂、黄楠、紫楠、香叶树、红桂木、白桂木、榕树、阿丁枫、蚊母树、木荷、黄杞、石楠等几十种。杉木是福建优良树种之一,材质好,生长快,在建筑工业上有广泛的用途。藤木植物也很丰富,主要种类有密花豆藤、花皮胶藤、倪藤、金缨子等。竹类有毛竹、麻竹、苦竹、芦竹、绿竹、黄竹、青竹、刚竹、方竹等。此外,还保存有许多白垩纪和第三纪遗留下来的古老植物,如银杏、金钱松、罗汉松、三尖杉、红豆杉、建柏、鹅掌楸、长叶榧、钟萼木等。为了保护珍稀树种,福建已先后建立建瓯万木林保护区、南靖和溪季雨林保护区、三明莘口格氏栲保护区和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野生动物资源

福建省野生动物主要属于东洋界动物区系,但由于高海拔的地方存在着跨地带性气候,所以一些古北界的动物也可以在福建省栖存。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种野生动物有数千种,仅在脊椎动物方面,即有:兽类130种,占全国四分之一;鸟类540种,占全国二分之一;爬行类115种,占全国三分之一;两栖类44种,山溪鱼类几十种;昆虫类5000种以上,占全国五分之一。在各种野生动物中,属国家明令保护的珍稀动物有猕猴、大小灵猫、黄腹角雉、红嘴相思鸟等12种。屏南白岩溪一带,每逢秋冬季节,有大量鸳鸯栖息其间,被誉为“鸳鸯之乡”。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福建省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过去中外生物学家在那里采集过许多珍稀动植物,发现过不少新种,因而以“模式标本采集圣地”闻名于世。 海洋资源

福建海区属于亚热带海洋和大陆架浅海,是寒、暖流交汇的地方;据调查,闽东渔场浮游生物以硅藻占优势,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主;闽南渔场浮游生物以蓝藻和硅藻居多,浮游动物主要为糠虾和桡足类。浮游动物丰富,吸引大量鱼类汇聚,所以福建海区鱼类资源丰富,此外,福建滩涂面积约有280万亩,可作围垦、养殖和晒盐之用。 水力资源和水资源

福建濒临东海,海岸线曲折,全省沿海可利用的潮水面积约3000多平方公里,可开发的潮汐能蕴藏量在1000万千瓦以上,年可发电量约280亿千瓦时,为国内潮汐能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福建河流众多,共有24个水系、663条河流,总长度达12850公里,全省较大的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和木兰溪,其中闽江长541公里,流域面积6.09万平方公里,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九龙江是福建省第二大河,主流长258公里,流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汀江是闽西最大的河流,在广东大埔附近注入韩江,全长285公里,流域面积1.47万平方公里。福建地处丰水带,年总降水量为2011亿立方米,河水径流总量平均每年为1.2万立方米,加之山地坡度大,所以水力资源颇为丰富。据省水电部门资料,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168万千瓦,年可发电量916亿千瓦时。其中可开发的,装机容量在500千瓦以上水力地点1000处,总容量705万千瓦,年可发电量320亿千瓦时,居华东首位。 旅游资源

福建濒临东海,众多的山脉、交错的河流、茂密的森林、辽阔的海域,构成迥异于中国北方大平原的自然风光。福建旅游资源丰富而且独特,奇山秀水美不胜收,文物古迹遍布八闽。武夷山、厦门鼓浪屿-万石岩、泉州清源山、福鼎太姥山、泰宁金湖、永安桃源洞-鳞隐石林、平潭海坛、连城冠豸山、屏南鸳鸯溪等9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色奇异秀丽,其中武夷碧水丹山,“奇秀甲于东南”;鼓浪屿素称“海上花园”、“音乐之岛”,万石岩石奇岩怪,万石植物园被誉为“绿色博物馆”;清源山唐代就是游览胜地,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称;太姥山依山面海,石奇洞怪,人称“海上仙都”。福州鼓山、福清石竹山、连江青芝山、宁德支提山、周宁九龙漈瀑布、东山风动石-塔屿、龙海云洞岩、南平茫荡山、将乐玉华洞等19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或以山胜,或以水名,或以洞闻,或山水俱佳,各有特色。以地貌形态分,有花岗岩型,多分布在闽东至闽南沿海一带,如鼓山、万石岩、清源山、石竹山等;岩溶型,如玉华洞、明溪玉虚洞、宁化天鹅洞、龙岩龙硿洞、鳞隐石林等,多集中在闽西到闽

西南一线;丹霞型,主要有武夷山、金湖、桃源洞、冠豸山等;火山岩型,有平和灵通岩、仙游菜溪岩、闽侯十八重溪、宁德支提山等;海岸岛屿型,如鼓浪屿、湄洲岛、平潭岛、东山岛等,平潭岛还有典型的海蚀地貌。全省适合开辟为海滨浴场的沙滩长约300公里,已开辟东山马銮湾、厦门港仔后、石狮永宁、晋江衙口、平潭龙王头、长乐下沙等10余处,总长20多公里。

福建还有许多秦汉至明清各朝代的名胜古迹。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随后福州、漳州、长汀被列为历史文化名城。省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其中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4处,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10处,石刻及其他类2处,古遗址1处,古墓葬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67处。泉州洛阳桥、东西塔、老君岩坐像、九日山摩崖石刻,晋江安平桥,南安郑成功墓,惠安崇武古城,泰宁尚书第,上杭古田会议会址以及东山铜山古城,漳浦赵家堡,永定土楼,南靖土楼等,还有朱熹、郑成功、林则徐等众多的名人故居遗迹,都是名闻遐迩的人文景观。

福建宗教文化发达。西晋太康年间始有佛教寺院。唐宋时期,佛教兴盛,尤以禅宗为著,禅门五宗的兴起都与福建有密切关系。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的有14座,如闽侯雪峰寺、福州涌泉寺、福州西禅寺、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宁德支提寺、莆田广化寺、泉州开元寺、晋江龙山寺、漳州南山寺、厦门南普陀寺等都是蜚声海内外的古刹名寺,在台湾及东南亚、日本等地有很大影响。泉州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其中清净寺有近千年历史,是世界伊斯兰教历史悠久、保存完好的五大清净寺之一;灵山圣墓是世界上除穆罕默德墓和阿里墓之外,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圣迹。晋江摩尼草庵是世界少有的摩尼教遗址。妈祖、陈靖姑、祖师公、保生大帝、广泽尊王等主要民间信仰在海外也有广泛影响,拥有众多的信徒。

福州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列中国传统工艺品三宝;闽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花色品种有200多种,其代表名菜“佛跳墙”、“鸡汤汆海蚌”等。福建民间戏曲中南音被称为闽南“乡音”,梨园戏、高甲戏和莆仙戏被视为地方戏的“活化石”。 人口状况

由于福建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背景,人口发展还具有自己的特征:

一是人口起落变化大,有时呈急升陡降态势。福建历史上曾出现两次人口大的起落。第一次人口增长高潮是在唐宋时期,第二次人口大增长在清代,从雍正二年(1724年)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173年间增长了17.77倍,这是前所未有的直线上升;

二是人口的迁徙流动量大。历史上福建人口迁移频繁,宋代以前,以北方人口迁入为主;宋代以后,逐渐演变为向国外和台湾省迁出人口为主。人口“大进大出”,促进民族融合,使福建成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和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 三是人口增长速度比全国快。 建置与行政区划

福建,福建省人民政府驻福州市,直辖福州、厦门2市,分设8个专区、67县。 1994年,全省共设地级市7个,2个地区;县级市15个,48个县,18个区。 地 理

福建省地处祖国东南沿海。最南端是东山县的兄弟屿大柑山,北纬2332′,靠近北回归线;最北端是浦城县忠信乡的无名坑,北纬2819′;南北纬度相差447′。最西点是武平县东留乡的南坑,东经11550′;最东点是福鼎县台山列岛的门前屿,东经12043′;东西经度相差453′。全省东西宽约540千米,南北长约550千米。陆域的北、西、南三面,分别与浙江、江西、广东三省为邻;东濒东海,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两省最近处相距仅70海里。

福建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决定了福建的气候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热、水资源比较丰富。

福建是全国陆域面积较小的省份之一,仅大于江苏、浙江、宁夏、台湾和海南等省区。全省陆域土地面积12.14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陆域土地总面积的1.26%。

福建东濒东海,海域面积为13.6万平方千米,其中200米等深线以内的近海渔场面积就有12.51万平方千米,比全省陆地面积还大。有32个临海的县、市、区。岸线曲折,港湾众多,近岸岛屿星罗棋布,海洋资源丰富多样,为建设“海上福建”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福建省具有三个自然综合特征,即山多、海阔和亚热带气候。 福建多山,向有“东南山国”之称。

福建山地的排布很有规律。境内有两列北北东走向的大山带,一列为闽西大山带,由武夷山脉组成,位于福建与江西交界处;另一列为闽中大山带,由鹫峰山、戴云山脉和博平岭组成,位于本省中部。这两列山脉平均海拔约1000~1100米,宽约70~80公里,相互平行,绵延达500余公里,构成了山地的主体。地势由山脊线向两侧渐次降低,地貌类型由中山、低山、高丘陵、低丘陵、台地平原,作有规律的分布。但在闽西大山带西侧,因受邵武-石城深、大断裂的控制,多形成悬崖陡壁。

在武夷山脉中,有许多与山脉直交或斜交的垭口,它们有的由断层陷落而成,有的是古老的河谷。这种垭口,都以“关”、“隘”、“口”命名,是闽、赣两省间和闽、浙两省间的交通孔道和军事要冲,也是冬季北方冷空气入侵的通道。著名的有浦城县的枫岭隘,武夷山市的分水关和桐木关,光泽县的铁牛关和杉关,邵武市的黄土关,建宁县的甘家隘,宁化县的姑岭隘,长汀县的古城口及武平县的黄土隘等。

福建多山对自然环境影响极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两大山带和海岸轮廓基本线的排布态势,使福建气候、植被和土壤的纬向地带性分布发生明显的偏向。也就是说,它们不像纬线一样呈东西方向分布,而是呈北北东-南南西或北东-南西方向分布。福建境内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地带与南亚热带季雨林-赤红壤地带的界线,大致在连江黄岐半岛-福州-福清宏路-永春蓬壶-华安-永定下洋一线。

第二,两大山带及其中间长廊状谷地所形成的马鞍状地形,对冬夏季风的运行有很大影响,从而导致气温、降水的地区差异。冬季,两大山带能重重阻挡北方冷空气的入侵,即使冷空气沿垭口侵入后,也因崎岖地形的阻滞而迅速变性,寒势大减,所以福建冬温较同纬度的江西高;夏季,暖湿的海洋气流源源不断地向内陆输送,由于山带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全省降水量的分布明显地呈现出“两多两少”,即沿海和海岛地区因地势较低,风力较大,水汽凝结的可能性较少,故降水较少,年降水量多在1100毫米左右,特别是闽东南沿海突出部和岛屿地区,台湾海峡的“狭管效应”显著,风速特大,降水量少,年降水量仅900~1000毫米。向内陆随着地势的上升,降水逐渐增多,至闽中大山带东坡,年降水量达到1700~1800毫米,其中周宁、德化和南靖、平和是多雨中心;两大山带之间的长廊状谷地,因处于背风坡,降水较少,年降水量在1500~1600毫米之间;到了闽西大山带,因地形抬高,年降水量可达1800~2000毫米,武夷山市西部地势全省最高,黄岗山(海拔2158米)一带年降水量可达2200毫米以上,是全省降水量最多的地区。

第三,闽西大山带是福建闽江水系、汀江水系与江西鄱阳湖水系、浙江新安江水系的天然分水岭,也是闽江和汀江(下游为韩江)的发源地;闽中大山带则是九龙江、交溪、晋江等的发源地。受地势的影响和北西向断裂构造的控制,河流多自西北流向东南注入海洋,支流因受北北东向构造的控制,流向多与干流呈直交或斜交,构成了典型的格子状水系。福建的河流属于山地性河流,河床比降大,流速快,加以水量充沛,故水力资源十分丰富,且有良好的筑坝建库的地质地貌条件。

第四,福建山地丘陵面积大,而平原面积却很小,沿海所谓“四大平原”,实际面积都不大,最大的漳州平原,面积不过566.7平方千米,且在平原内还有不少残丘、孤山。平原面积小,山地面积大,制约了种植业的发展,但却适宜于发展林业,而且山地也需要森林保护。 第五,福建的山间盆地自然条件一般较好,利于发展农业生产,而且可以根据层状地形的特点发展立体农业。但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这里风力小,静风频率高,加以冬春多雾,并有逆温层存在,对废气扩散极为不利,易引起大气环境污染。目前许多城市,如三明、永安、

龙岩、漳平、邵武、南平等,多处于这种状况。

福建海岸属基岩海岸,岸线漫长而曲折,岸线长达3051.02公里,仅次于山东省,居全国第二位,岸线曲折率为1∶5.7,居全国第一位。

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港是福建省六大深水港湾。福建的港湾一般深度较大,两侧有半岛和岬角环抱,形成“口小腹大”的形势,风小浪弱,不冻,少淤,港域广阔,掩护条件好,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福建沿海岛屿星罗棋布,经统计,全省共有岛屿1546个,总面积1324.13平方千米,岸线长2811.75千米。较大的岛屿有海坛岛、东山岛、金门岛、厦门岛、江阴岛和琅岐岛。岛屿紧靠大陆,近者相隔不过数百米,最远的东引岛距大陆也不过51公里。岛屿的高度相差很大,最高岛屿是大嵛山岛,海拔达524米。岛屿上海蚀地貌发育,尤以海坛岛为最,海蚀洞、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崖、海蚀拱桥等比比皆是,奇秀多姿,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东山岛“风动石”,迎风而动,堪称一绝,已作为典型列入《地貌学》教材。

沿海断断续续分布着片片海滩,按其组成物质的差异,可分为沙质海滩和淤泥质海滩两种。前者主要分布在闽江口以南的河口区南岸和迎风海滨,以长乐的梅花、文武砂、江田,莆田的石城、平海,惠安的崇武,漳浦的赤湖,以及平潭、东山等地出露较广,其物质主要来源于闽江、九龙江等河流,以中、细砂为主,常有沙堤、沙嘴、沙坝等海积地貌发育,在此基础上常发育成沙堆、沙丘、沙垅等风沙地貌;后者多分布于深入陆地的港湾顶部、河口附近及岛屿的背风坡较静水的部位。大致以闽江口为界,以北多淤泥质海滩,以南多沙质海滩。 福建位于中低纬度,枕山面海,属中亚热带、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这一气候类型的特点是:气温较高,降水量多,风向、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域变化都较明显;结合福建的地貌特点,气候的垂直变化较为突出。

福建夏长冬短,气温较高。除海拔较高的山地外,全省各地年平均气温多在17℃~22℃之间,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多在28℃左右;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6℃~13℃之间。全省各地日平均气温≥10℃的稳定积温大多在5000℃~7700℃之间,北部武夷山区和鹫峰山区活动积温则仅4500℃左右,是全省热量最少的地区。 土地管理

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位于北纬2333′~2819′,东经11550′~12043′之间。陆地从南到北依次与广东省、江西省、浙江省相邻,东南隔海与台湾相望,海岸线长,岛屿众多。1997年,全省陆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境内多山,素有“东南山国”之称。闽江从北向南贯穿福建中部地区。地处中南亚热带,西北部有山岭屏障,可阻挡或减弱北方寒潮。东南部受海洋湿热气流影响,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显著。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7℃~21℃,平均无霜期240~330天,年平均降水量1400~2000毫米。山区林木茂盛,丘陵和平原适合作物生长,沿海可发展海水养殖,是北回归线附近的一块“绿洲”。 人 口

一、福建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起,就有人类活动。迄今发现的省内最早人类化石“清流人”,源于华南晚期智人,距今1万余年。从东山海域、漳州北郊发掘的人类化石,其年代也在1万年左右。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布福建境内各个流域。西周时期,福建为“七闽”之地。闽江下游昙石山文化遗址发掘的几何印纹硬陶,建瓯黄窠山出土的青铜大镛钟,武夷山的船棺崖葬,展示了福建先民创造的灿烂文明,几可与中原相媲美。

由于福建的特殊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历史社会背景,人口发展具有两大特征:

一是人口起落变化大,有时呈急升陡降态势。福建历史上曾出现两次人口大的起落。第一次的人口增长高潮是在唐宋时期,从唐建中(780~783年)到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440年间人口增长5倍,这一增长速度在当时是很快的。之后,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到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268年间人口减少62.83%。第二次的人口大增长是在清代,从雍正二年(1724年)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73年间增长了17.77倍,这是前所未有的直线上升,紧接着急剧下降到民国36年(1947年)的1105.73万人,50年间减少58.79%,其下降的速度

是惊人的,呈急升陡降态势。这两次的起落与全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尤其是民国时期的大衰降与全国同期人口的增长,形成明显的反差。

二是人口的迁徙流动量大。历史上福建是个人口迁移频繁的省份,宋代以前,以北方人口迁入为主;宋代以后,逐渐演变为向国外和台湾省迁出人口为主。人口的“大进大出”,促进了福建的民族融合,使福建成为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同胞的祖籍地。

人口移居海外,始于唐代。截至1990年,旅居海外的福建籍华侨和华裔约800万,其人数仅次于广东省,居全国第二位。

历史上福建人口的流向,大体上遵循着这样一条路线:中原人口大量迁入闽北和闽西山区,部分山区人口向沿海迁移,部分沿海人口又向海外转移。

福建是以汉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畲族是福建的主要少数民族。现在大部分聚居闽东北。其他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回族、壮族、满族、苗族、蒙古族等。回族早在唐代就进入福建,分布于以泉州为中心的闽东南沿海,聚居形成晋江陈埭丁姓、惠安东园乡白崎村为中心的郭姓回族村,和泉州、厦门、福州清真寺周围的回族聚居点,他们的祖先与宋元时期入闽经商留居、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有血缘关系;邵武肖家坊乡琢石大队朱姓回族村的回民祖先,是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河北迁入的。蒙古族是元代入闽官兵的后代,70%聚居惠安涂岭乡小坝村,其余散居福州和漳州市区。满族多集中在福州市和晋江、建阳、南安等地,他们是清初进驻福建的旗营官兵及其家属的后代,长乐洋屿、航城、琴江已成立满族村。还值得一提的是:北方汉族入闽人口中有一支入迁闽西、闽南的汉族民系--客家,他们虽属汉族,但在漫长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语言和生活习俗较为独特的“客家文化”。

福建历史上长期以农业为主,工业基本上是手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现代工业寥若晨星。主要集中在福、厦两市,其余分布在沿海一些城镇。

福建作为人口密集的一个省,人均耕地0.6亩,只有全国的一半,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福建农村人口比重大。 气 象

福建省地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一年中寒暖暑凉交替出现,干湿季分明。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7~21℃。西部的武夷山、中东部的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由于地势高峻,终年成为低温区,海拔在1402~1653米的七仙山、九仙山更低到12℃上下。1月平均气温自北而南大部地方在6~13℃,7月平均气温在27~29℃。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地方在1000~1800毫米,西北部的崇安一带和东北部的周宁一带以及南部的德化、龙岩、平和一带为多雨中心,东南部沿海岸地带、大陆突出部以及一些岛屿为全省最少雨地区。降水在一年中分布很不均匀,3~9月占全年总雨量的80%以上,而10~2月仅有20%。形成春至夏初常湿,秋冬常干,夏季旱涝兼有。 地 震

福建属华南地震区,与地震活动强度大、频度高的台湾岛隔海相望。福建最早的地震见于《晋书五行志》记载:“西晋武帝太康八年五月壬子,建安(今建瓯县南,作者注)地震。” 大致以闽清-德化-南靖为界,福建分为2个地震活动带,东部属东南沿海地震带外带,南延到广东沿海和海南岛,是华南地震区地震活动水平最高的地区。以北北东、北东走向展布,长约375公里、宽约80~90公里的长乐-诏安断裂带为主要发震构造。长乐-诏安断裂带与东西向构造及闽江、兴化湾、晋江、九龙江等北西向断裂交汇地区是强震发生的主要部位。 海 洋

福建是海洋大省,海域战略地位重要,海岸线长达3051公里,居全国第三;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大于陆域面积;岛屿1545个,占全国总数1/6。

福建堪称中国近代海洋科学的发祥地。近代海洋学诸分支学科,大多为在闽工作的科学家所引进,这些海洋学先行者,被国内学界尊为鼻祖。 福建海洋地质地貌

全省大陆岸线曲折率1∶5.6,居全国首位。海岸类型较多,基岩岸占20.4%,砂质岸占18.8%,

其中分布有玄武岩古火山口、全国沿海最大的陆连岛砂洲及优质沙滩等。

福建是多海湾省份,在地质断裂构造基础上自北而南形成有沙埕、三沙、罗源、湄洲、厦门、东山等6个深水海湾。其中三沙湾地形险要,湾中有湾,港中有港,水道深邃,最大水深110米,堪称为世界一流天然良港。

福建海区可划分为闽东北海区与台湾海峡。闽东北海区海底地形、地貌较简单,总的趋势自西向东渐深。台湾海峡海底起伏不平,南浅北深。特别是南部的台湾浅滩最浅处仅在10米以浅,个别甚至在低潮时露出水面。该浅滩分布有全国大陆架海底地形中罕见的水下砂丘密集群,还不断发现人类及古动物遗迹、遗骨等,推测是远古时期联系闽、台之间的古“陆桥”。 城乡建设

福建地处祖国东南,全省土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地势背山面海,陆域的北、西、南三面分别与浙江、江西、广东三省毗邻,东临大海;北有仙霞、西有武夷、南有博平诸山脉蜿蜒边境。鹫峰、戴云两山脉贯穿腹地,把全省分为闽西北山区和闽东南沿海。境内山岭耸峙,低丘起伏,山地与丘陵占全省面积的82.39%,素有“东南山国”之称。古代省境内外陆地交通十分艰难,有“蜀道难,闽道更难”之叹。全省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

第7篇:甘肃技工学校:我国铁路系统基本组成单位

铁路系统基本组成单位铁路系统可以分为车务段、机务段、工务段、电务段、车辆段、供电段!电务段概况电务段是铁路系统的一个重要机构,负责管理和维护列车在运行途中的地面信号与机车信号及道岔正常工作的一个单位,通俗点讲,就是负责那个“交通红绿灯”的单位。

电务段的职责是维护信号设备使信号正常显示,维护转辙机及道岔使道岔搬动正常,确保列车正常运行。需要说明下,现在的铁通在2000年以前也是电务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早期的电务段是由通信和信号2部分组成的。目前的信号分为八显示和十显示两种,即有八种信号含义或者十种信号含义。八种的信号为“绿灯,红灯,红黄灯,绿黄灯,双黄灯黄2灯,黄灯,白灯”;十种的信号再加上“红黄闪,双黄闪”两种,调度所根据线路的状况,机车的类型,确定某一区段最高限速,并通过地面信号和机车信号来控制机车的安全运行,地面信号与机车信号的显示应该是一致的。

全路电务段概况目前全路共有18个铁路局(集团公司)、下辖47个电务段。电务系统的单位铁路工种:信号工单位级别:分为铁道部运输局电务部、铁路局电务处、段、车间、工区四级。岗位级别:电务处长、段长(书记)、车间主任(书记)、工长。职称级别:干部: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工人:高级技师、工人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管理设备:室外设备分为站内、区间信号机及机构;各种信号设备电缆盒;地下电缆;轨道导接线、引接线;转辙机及道岔;客运专线的应答器。室内设备为机械室的组合架、电源屏、控制台等(自动闭塞区段在室内还有计算机联锁设备);客运专线列控设备、CTC和联锁系统等微电子设备工作方式:工作人员分为日勤人员和值班人员。

工作单位:以铁道部运输局电务部为铁路电务最高级单位,各铁路局电务处对本局电务系统进行管理,下设若干个电务段(包括通信段),电务段管理车间,车间下设几个工区。工区为电务段最基层单位,一般设在较大的车站,临近划分在工区范围内的小车站为值班车站,设值班人员维护管理信号设备。车务段邯郸车务段车务段是铁路行车系统的重要单位之一,负责列车运营,车务段管理车站货运等业务,管辖辖区内的各大小车站,货运和客运的计划和收入,列车的运行监控。保证客运、货运的正常运营,保证运营收入的正常回收。一般特等站和一等站是路局直属,与车务段平级;二等及二等以下由车务段管辖。车务段一般内设安全科、技术科、运输调度科、营销科、职工教育科、总务科、劳动人事科、财务科和行政办公室、党群工作办公室等管理机构。

我国的车务段是我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产物。200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实施了对全国15个铁路局(集团公司)直管站段体制进行改革,撤消了10个铁路局下属的41个铁路分局。为了适应这一管理体制,全国15个铁路局实施生产力布局调整的改革,各铁路局下设的车务系统中的管辖车站较少的车务段被撤销,整合到管辖车站较多的车务段。同一个地方既有路局直属站(一般为一等站或特等站)和车务段的,基本上都已经将直属站划给同地的车务段管辖,如将本溪站划归本溪车务段、将吉林站划归吉林车务段。路局直属站与车务段为同等级别。全路车务段概况目前全路共有18个铁路局(集团公司),下辖126个车务段。

第8篇:甘肃省农业基本建设项目验收管理细则

附件4:

甘肃省农业基本建设项目验收管理细则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规范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程序,明确职责分工,落实验收责任,确保验收质量,依据《甘肃省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农业部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管理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2004年9月1日之后农业部批复的部分或全部利用中央预算内资金(含国债资金),新建、改建、扩建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以及省发改委批复由省农牧厅组织实施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

第三条 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工作实行综合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省级管理与市州级分层管理相结合。由省农牧厅负总责,厅发展计划处负责综合协调和统筹安排。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四条 市(州)、县(市、区)承担的项目,按以下分工组织验收:

(一)中央投资规模在10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所辖市、州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

(二)中央投资规模在100万元以上(含100万元)的项目,由厅相关处室分别牵头组织验收。

第五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省级有关单位及省农牧厅直 1

属单位承担的项目,由厅发展计划处组织竣工验收。

第六条 中央投资规模在600万元以上(含600万元)的项目,由厅发展计划处组织进行预验收后,报请农业部验收。

第七条

市州农牧部门牵头验收的项目,每年12月中旬前将验收结果分行业汇总后报送厅相关处室。厅相关处室、单位于每年12月底前将本单位牵头和市州所上报的项目验收结果分行业汇总后报送厅发展计划处。厅发展计划处进行全面汇总,并向农业部上报验收总体情况。

第三章 验收条件

第八条 申请竣工验收的项目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完成农业部和省农牧厅批复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和下达投资计划文件中规定的各项建设内容和任务;

(二)主要工艺设备及配套设施能够按批复的设计要求正常运行,并达到项目设计目标;

(三)土建工程质量通过当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构竣工验收、并出具书面验收合格意见;

(四)项目文件材料要求分类立卷,技术档案和施工管理资料完整齐全。

(五)编制了竣工决算报告,并经省农牧厅审计处委托有资质的审计机构严格审计并出具了规范的审计报告。

(六)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设施已按设计要求与主体工程同时建成并经相关部门审查合格;

(七)工程项目或各单项工程已经建设单位初验合格。

第四章 验收内容

第九条 项目验收的主要内容:

(一)项目总体完成情况。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建设质量、建设工期等是否与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一致。

(二)项目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资金到位及使用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投资、财务管理的规定。包括中央投资、地方配套及自筹资金到位时间、实际落实情况;资金支出及分项支出范围及结构情况;项目资金管理情况(包括专账独立核算、入账手续及凭证完整性、支出结构合理性等);材料、仪器设备购臵款项使用及其它各项支出情况。

(三)建设实施和设备物资到位情况。各单项工程验收合格纪录,包括建筑施工合格率和优良率;仪器设备安装及调试情况,生产性项目是否经过试产运行,有无试运转及试生产的考核、记录,是否编制各专业竣工图。

(四)投产或者投入使用准备情况。组织机构、岗位人员培训、物资准备、运行制度、操作规范制定,以及外部配套条件是否落实。

(五)执行法律、法规以及项目管理情况。基本建设项目“四制”落实情况。环保、劳动安全卫生、消防等设施是否按批准的设计文件建成,是否合格,建筑抗震设防是否符合规定。

(六)项目变更情况。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是否发生变更,是否按规定程序办理报批手续。

(七)竣工决算及审计情况。是否按要求编制了竣工决算,是否出具了合格的审计报告。

(八)档案资料归档管理情况。项目批复文件、设计、竣工、监理及各项技术文件是否齐全、准确,是否按规定整理归档。

(九)项目管理情况和其他需要验收的内容。

第五章 验收标准

第十条

农业基本建设项目验收结果分为优质、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

第十一条

确定为优质等次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应符合以下标准:

(一)中央投资、地方配套及自筹资金全部到位,专帐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财务管理规范,按要求编制了竣工决算,出具了合格的审计报告。

(二)项目在规定期限内,按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建成,工程质量和功能发挥良好。

(三)项目管理“四制”真正落实,并自觉遵守建设项目管理程序。

(四)系统整理所有技术文件材料并分类立卷,工程技术档案和施工管理文件齐全、完整。

第十二条

确定为合格等次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应符合以下标准:

(一)中央投资足额到位,地方配套及自筹资金基本到位,能够做到专帐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财务管理比较规范,按要求编制了竣工决算,出具了合格的审计报告。

(二)项目按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基本建成,主体功能发挥良好。

(三)基本能够执行项目管理“四制”要求。

(四)所有技术文件材料分类立卷,工程技术档案和施工管理文件基本齐全、完整。

第十三条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应视为不合格:

(一)建设任务没有完成或出现严重质量问题,或者擅自对项目建设内容进行重大变更,使主体功能基本不能发挥。

(二)财务管理混乱,没有实行专帐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存在有大量白条入帐、大量现金支付等违犯财务管理规定的问题。

(三)弄虚作假,挪用、侵占或套取国家资金。

(四)竣工验收相关资料严重缺失。

第六章 验收程序

第十四条 项目建成后,由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提出交工报告。建设单位接到报告后,及时组织施工、监理、设计及使 5

用等有关单位进行自验。自验不合格的工程要及时整改,并不得报请竣工验收。

第十五条 建设单位自验合格后,由上一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初验,对达到验收标准的项目以计字号文逐级上报竣工验收申请报告。验收申请报告应依照验收条件,对建设项目全面总结,其内容应包括:项目的基本情况、项目完成情况、项目建设的管理情况、项目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发挥作用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并附项目竣工验收资料汇编。

第十六条 竣工验收申请要上报验收申请文件,附项目建设总体报告,以及自验(初验)资料、项目竣工决算报告、审计报告等。

第十七条 按照验收分工,由市州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验收的,在收到验收申请报告后,须在30日内组织验收;由省厅负责验收的,市州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须在30日内组织完成初验。初验合格后,按照验收分工,向厅发展计划处和厅行业管理处室报送竣工验收申请报告(一式二份)。

第十八条

省级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厅属有关单位承担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在自验合格并具备验收条件的基础上,向厅发展计划处报送验收申请报告(一式二份)。

第十九条 厅发展计划处和相关处室在收到竣工验收申请报告后,按照验收分工,及时审核验收材料,在60日内组织竣工验收。根据验收权限,由农业部组织验收的项目,初验后以 6

“计”字号文上报农业部有关司局组织验收,相关处室做好联系协调工作。

第二十条 项目验收要组成验收组。验收组由验收组织单位、相关部门及工艺技术、工程技术、基建财会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成员人数为5人以上(含5人)9人以下单数,其中工程、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

项目验收组根据项目规模和复杂程度可分成工程、投资、工艺、财会等验收小组,分别对相关内容进行验收。

第二十一条 项目建设单位、使用单位、施工单位、勘察设计、工程监理等单位应当配合验收工作。

第二十二条 验收组在听取项目单位建设情况介绍,查阅项目档案、财务账目及其它相关资料,实地查验建设情况,充分研究讨论,对建设实施和质量等方面作出全面评价。形成竣工验收报告,填写竣工验收表。

第二十三条 项目验收报告和验收表经验收组三分之二以上成员签字,报送项目验收组织单位。

第二十四条 项目验收报告由以下主要内容组成:项目概况,资金到位、使用及财务管理情况,土建及田间工程建设情况,仪器设备购臵情况,制度建设、操作规程及档案情况,项目实施与运行情况,项目效益与建设效果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验收结论与意见建议。

第二十五条 市州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厅相关处室组织验收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在完成验收后15个工作日内,将验收报告和验收表报送厅发展计划处(一式四份)。

第二十六条 对验收达到优质和合格的建设项目,由验收牵头单位(处室)整理汇总好项目验收报告、验收表、验收合格证书申领文件送厅发展计划处,厅发展计划处负责定期报农业部发展计划司核发验收合格证书。对验收不合格的建设项目,由验收组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整改期限一般不超过3个月,最多不超过半年,整改合格后再组织验收。

无法整改或整改后仍达不到竣工验收要求的,由验收组织单位将验收情况报上级主管部门,按照《农业部建设项目监督检查规定》及省厅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七条

中央投资低于50万元的项目,可视情况简化验收程序,但须将验收报告和验收表及时报送厅发展计划处和厅相关处室备案。

第七章

第二十八条 项目通过验收后,建设单位应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并将建设项目的档案材料移交档案或资料管理单位,做好永久性长期保存。

第二十九条

完成项目竣工验收,各业务处室要对项目验收后运行管理、发挥效益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开展项目运行情 8

况后评价工作,并将评价结果报送厅发展计划处,以便向农业部汇总上报,并要做为下一步拟定区域项目规划布局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条 本细则由省农牧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本细则有效期五年,自2010年4月28日至2015年4月28日)。

第9篇:甘肃省农村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试行)

第一条 为加强农村幼儿园办园的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引导农村幼儿园依法办园,规范办园行为,促进农村学前儿童全面发展,依据《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甘肃实际,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 本标准适用于行政村及以下的农村幼儿园,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划、设置、评估和管理农村幼儿园的依据和标准,新建的农村幼儿园应不低于本标准要求,改(扩)建的农村幼儿园应参照执行。

第三条 幼儿园的设置和规划

(一)幼儿园规划布局设置应按照“因地制宜、规模适度、简约实用、就近入园、方便接送”的原则,根据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学前教育发展及当地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人口密度、生源发展趋势、地形地貌、交通、环境、服务半径等因素综合考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准建设。

(二)幼儿园选址应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环境适宜、交通方便、场地平整、排水通畅、日照充足、空气流通、远离各种污染源的地段。避开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和危及儿童安全的场所。包括:地震危险地段、泥石流易发地段、滑坡体、悬崖边及崖底、风口、河道、洪水沟口、养殖场、屠宰场、垃圾填埋场等。

(三)幼儿园建设应安全、实用、节俭,有相对独立的园舍、场地,有独立的出入口,有围墙、大门和传达(警卫)室。

(四)幼儿园应符合国家和省上现行的规划、消防、抗震、安全、环保、卫生等有关规定,园内要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和建设,建筑标准、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应体现儿童特点。

(五)依托小学校舍办园的,园舍、活动场地等应保持相对独立,严禁使用危房。

第四条 办园规模和班级人数

(一)幼儿园应合理控制规模,以1-3个班为宜,原则上不超过6个班。人口较多的行政村,可根据就近入园的原则,分村简托、布点。

(二)幼儿园可按幼儿年龄分别编班,其中小班(3-4周岁)一般不超过25人,中班(4-5周岁)一般不超过30人,大班(5-6周岁)一般不超过35人。可混龄编班,混龄班一般不超过35人。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班级人数,每班增减一般不超过5人。 第五条 建设用地面积。幼儿园建设用地包括园舍建筑用地、室外活动场地和绿化用地,用地面积应根据规模和当地实际确定。其中,生均用地面积一般不低于7㎡,生均室外活动场地面积一般不低于3㎡。

第六条 幼儿活动及辅助用房设置

(一)幼儿园活动室每班的使用面积一般应达到40㎡(小学校舍改建的幼儿园活动室每班使用面积一般应达到30㎡),活动室地面必须进行软化。

(二)幼儿园应配有室内或室外的幼儿卫生间,室内卫生间整洁、室外卫生间离教室就近且安全卫生,并配有流动水洗手设施,卫生盥洗设施应适合幼儿的身体发育特点和能力发展水平。

(三)幼儿园应配有教师办公(教研)室,人均使用面积一般不低于3㎡。

(四)幼儿园应配有传达(警卫)室,或结合当地实际依托小学共同使用。

第七条 设施设备配备。幼儿园应有与规模、场地相适应的各类设施设备。

(一)活动室应配备与幼儿身高相适应的桌椅、玩具柜、图书架及安全饮水设备,并选择配备一定数量的玩具、乐器和音响设备等。环境布置及所使用的物品不能有突出的尖角。

(二)教玩具配备应符合国家标准,安全环保,满足幼儿活动需要。图书数量生均不少于3册,教玩具生均不少于5件,教师用书等不少于6种。

(三)配备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办公设备,包括办公桌椅、资料柜、储物柜等。

(四)按国家和省上有关规定配备卫生保健箱及必要的外伤、急救等常备药品和卫生消毒设备。

(五)室外活动场地应进行软化、绿化、美化,并配备符合安全卫生要求、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中小型活动器具和运动器械。

第八条 教职工配备。幼儿园应按照国家及省有关规定配备专任教师、保育员、卫生保健人员、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工勤人员等各类工作人员。

(一)幼儿园园长应具备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取得教师资格证书,须经过岗位培训,持证上岗。

(二)每班至少配备1名专任教师和1名保育员,或2名专任教师。专任教师应具有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及教师资格证,保育员应取得相应资格证。

(三)幼儿园应配备专职卫生保健人员,暂不具备条件的幼儿园可与村卫生所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四)财会人员、安保人员等结合当地实际配备,或依托小学共同管理。

第九条 幼儿园管理。幼儿园应全面贯彻执行《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甘肃省幼儿园保教管理指导意见(试行)》,接受县级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管理。

(一)依法办园,幼儿园应依法取得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办学许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办园方向正确,有近期、远期发展规划,有保障幼儿园发展的机制和措施,有规范的幼儿园章程和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等。

(二)实行园长负责制,组织机构健全,部门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实行民主管理和园务公开,重大事项由民主程序决策。

(三)依法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按规定与所有教职工签订劳动或聘用合同,依法为教职工落实社会保险,按要求为教师提供继续教育和培训条件保障。

(四)严格执行财会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会计账簿,确保收支分开,账目清楚。严格按照物价部门批准或备案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收费,收取的费用必须专款专用,并定期向社会进行公示。园长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并确保各类档案资料齐全、管理规范。 第十条 保育教育。幼儿园应全面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及《甘肃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相关规定,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本园实际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和课程实施方案,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应以游戏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充分考虑幼儿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促进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使幼儿在学习、生活、游戏过程中整体和谐发展。

(二)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一日生活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生活卫生习惯,做到保教结合、动静结合、室内外活动结合,每天户外活动一般不少于2小时。

(三)遵循幼儿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动手动脑的教育环境和条件,科学合理利用空间和场地。提供适量的教玩具和安全卫生的材料,结合实际开发乡土特色课程,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四)严禁使用小学教材和不规范用书。幼儿园教育目标、内容、形式等应与小学严格区分,切实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

第十一条 卫生保健。认真执行国家和省上托幼园所卫生保健有关规定,各项制度健全。

(一)幼儿园应做好卫生保健、卫生防疫、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会同卫生保健部门做好幼儿健康检查、预防接种证查验、传染病预防和健康教育工作。

(二)坚持晨检、全日健康观察及疾病防控工作,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及时切断传染源,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做好隔离、消毒等防控工作。

(三)重视幼儿健康教育,定期开展安全、卫生、营养、保健教育和宣传工作,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加强体格锻炼,提高幼儿身体素质。

(四)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食品的法律法规和卫生消毒制度,强化饮食安全卫生管理,做好餐具、教玩具、儿童用品等消毒工作。

第十二条 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制度,配备安全防护设施设备和安全管理人员,加强幼儿安全防护、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一)园长是幼儿园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工作。

(二)幼儿园应按规定配备安保、报警、消防、监控等安全设施设备。楼房应加有防护网,不适合幼儿活动的区域应设有警示牌。

(三)制定符合本园实际的安全工作制度,落实“三防”措施,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四)农村幼儿入园要坚持“就近就便”,原则上不使用校车。确需使用校车的,要严格执行《甘肃省校车安全管理办法》。严禁租用个人车辆、无牌无证、报废车辆、货车、农用车等车辆接送幼儿上下学。

第十三条 家园共育。幼儿园应主动加强与幼儿家庭的联系,建立教师与家长间的教育伙伴关系。

(一)幼儿园应定期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提高科学育儿能力,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为有效开展家庭幼儿教育提供咨询,共同做好幼儿教育工作。

(二)幼儿园应加强同村委会的联系与合作,开发和利用周边环境中的教育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开展各项教育活动,拓展幼儿学习内容,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第十四条 农村小学附设学前班、民办幼儿园、民族和边远地区的各类季节性幼儿园(班)等,参照本标准执行。

第十五条 本标准由甘肃省教育厅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标准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二年。

上一篇:将善良植根于心底下一篇:红安心得体会